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学的小故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情感经济学】
如果你有6个苹果,请不要都吃掉,因为这样你只吃到一种苹果味道。若把其中5个分给别人,你将获得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将来你会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其它水果时,也会和你分享。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放弃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创业经济学】
你决定上网聊天,这叫创业;上来一看,美女真多,这叫市场潜力;但帅哥也不少,这叫竞争激烈;于是你决定吸引美女眼球,这叫定位;你说你又帅又有钱,这叫炒作;你问:“谁想和我聊天?”这叫广告;你又问:“有美女吗?”这叫市场调查;有20个人同时答:“我是美女”,这叫泡沫经济。
【形象经济学】
一产就是养牛,二产是杀牛,三产是吃牛,四产以上即是虚拟经济,是吹牛。天使投资人吹牛的目的是,在小牛成长为大牛的过程中,见缝插针的和养牛、杀牛、吃牛的人结婚、离婚而又不伤感情!
【边际效应】
1.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2.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了一盒火柴。为什么乙成功而甲失败了?
【如何让钱进来快些】
夜市有两个面线摊位。摊位相邻、座位相同。一年后,甲赚钱买了房子,乙仍无力购屋。为何?原来,乙摊位生意虽好,但刚煮的面线很烫,顾客要15分钟吃一碗。而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好。启发:为客户节省时间,钱才能进来快些。
【推销、促销、营销、品牌】
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3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所迷倒。――这是营销。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
【再谈营销】
学生:老师,这份报告需要写多长才行?老师:文章就像是姑娘的裙子,短得盖不住主题,或是太长就失去吸引力,都是不可取的。――点到为止,剩下的部分自己想像吧。营销之道亦是如此,过于露骨,会影响品牌价值;过于保守,起不到营销效果。
关键词: 法经济学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配;过错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29-05文献标志码: A
1问题的缘起及方法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变和法治的逐步完善,学校的公益在降低,私益性的教育服务功能在上升。这一转变过程中,公众对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由此给学校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联系与矛盾,这些矛盾以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为代表,而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又占有多数比例。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在学校有过错的情况下,自然判决学校承担责任,即便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没有过错,由于在中国的现实中学校具有更强赔付能力,在很多案例中[1-5],法院通常也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学校承担了主要责任。学校为了避免承担责任,采取措施减少学校体育活动,降低体育活动的难度,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课间禁止学生去操场,运动量稍大的体育活动就派医务人员去现场等不合常规的措施,这些减少学校体育活动的措施和学校预防成本的上升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影响学校体育发展这一问题,如若完全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要么全部取消体育活动,要么学校投入巨额成本,而学校体育的风险性及体育教育长期的正收益性决定了完全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不切实际的。这么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法律将权利赋予学校还是学生,因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分配制度是解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影响学校体育发展这一问题的根本。
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通常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6]、责任性质[7]及制度比较[8]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关如何进行责任分配的观点。还有学者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究竟适用公平原则,还是适用自甘风险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索。认为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应适用公平原则的学者[9],通常注重法的公平价值及分配正义,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应适用自甘风险的学者,通常注重“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根本法理及与有过失的基本理论[10]。笔者认为,在2种不同观点都各有其合理性的情况下,期待于研究方法论上的革新。正如学者刘水林认为的,“一切理论的探讨,最终可以归结为其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一切理论变革首先依赖于对其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只有方法论上的科学更新才能带来该学科的重大突破”[11]。而近年来,运用法经济学的方法1)对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受到学者重视。由于法经济学研究较少考虑个案中当事人的公平正义,更多从社会整体上对法律政策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法经济学分析方法自诞生之日,其不考虑公平正义的分析工具,诸如汉德公式对过错的界定等引起学者的质疑和极大争议。尽管如此,法经济学方法的运用还是能为客观认识侵权案件提供崭新的视角。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一方面在责任赔偿上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特征,另一方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的分配实质上是对学校体育侵权法律制度资源的分配;因此,法经济学分析能够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被使用和贯彻。本文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制度变迁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同于其他校园侵权行为的独特性为基础,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成本与收益、过错衡量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分配问题提供新视角的实证研究,并对相关制度的建构提供学术支持。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制度变迁
在以法经济学的方法深入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之前,全面梳理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历史及现行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生效为时间点,其生效前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侵权责任法》生效之前,《民法通则》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4)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构建了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体系。根据以上规定,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以过错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是否承担责任,即有过错应赔偿,没有过错不予赔偿。《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5)还规定,如果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学校行为并无不当,学校并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多数法院援引《民法通则》中公平原则的规定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案件判决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如青岛市某小学篮球比赛温某致王某人身伤害案等[12]。受《民法通则》的影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并不多,司法实践判决中加重了学校一方的法律责任,结果导致学校由于担心承担责任,因此,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侵权责任法》生效后,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侵权责任法》6)将未成年学生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将2种人发生伤害事故时教育机构承担的责任进行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教育机构承担推定过错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教育机构承担过错责任。与《侵权责任法》实施前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配原则比较,现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配原则仍适用过错原则,但不排除公平原则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适用。可以看出,《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配,实际上进一步加重了学校一方的责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条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配应遵循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分配的整体制度,立法者以学生伤害事故为整体责任制度,涵盖了包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等一切与校园有关的侵权责任。姑且不论这种概括性的法律规定是否考虑到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具有的与其他校园侵权事故不同的特点,仅就通过对学校一方责任的加重,尤其是在无民事行为能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中对学校采取了过错推定原则的规定,就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学校体育发展而言,能否够达到立法者预期的社会效果,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独特性
3.1学校体育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活动
校园侵权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学者将校园侵权行为划分为3类:1)意外行为,是指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或者不可抵抗的力量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的行为;2)责任行为,是指由学校、教师或学生过错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学校、教师或学生因此而承担相应责任的校园侵权行为;3)第三人侵权导致的伤害行为,是指由学校之外的第三人直接导致的校园侵权行为,以该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为原则[1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行为与上述3类行为有何区别呢?根据学校是否有过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行为可以分为2类:第1类是学校对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比如体育器材维护不当导致学生受伤害等;第2类是学校对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无过错,比如在学校举办的体育比赛中,符合竞赛规则的行为却导致对方人身伤害等。对第1类行为,可以认为是校园侵权行为中责任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者忽视对第2类行为的定性。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校方对事故的发生没有过错的案例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总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学校对体育伤害事故无过错的行为,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意外行为,意外行为根本特征在于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但很多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对具有一定识别能力7)的学生,通常是可以预见某些学校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行为与意外行为最根本的区别。学校无过错的行为显然也不属于责任行为及第三人侵权导致的伤害行为。由此看来,学者及立法者对学校无过错的体育伤害行为缺乏必要的关注。学校体育所固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比如体育活动中身体对抗性、被飞行中的网球、足球等器材击中等。从法理角度看,对某些学校体育活动的风险具有识别能力的学生,在能预见学校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情况下;但仍以自身的实际行为参与了体育活动,如果风险真的发生,则行为人应自己承担这些体育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后果,但在司法实践中,相当比例的案例判决[14]学校承担了主要责任。
3.2通过校方责任保险并不能解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
校方责任险是由学校作为投保人,因校方过失导致学生伤亡的事故及财产损失,由保险公司来赔偿的一种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不同于学生平安保险和其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校方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其受益人为学校,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受益人为学生本人,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依据我国保险公司有关中小学校校方责任保险条款的规定8),保险机构理赔的前提条件是学校具有过错,因此,校方责任保险着力要解决的是学校有过错的赔偿问题;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在有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没有过错的,依据校方责任保险条款,学校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是可以拒绝理赔的[15]。从现行的校方责任保险条款分析,如果保险公司对学校无过错的行为承担赔付责任,则无限扩大了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这是保险公司所不能接受的;因此,通过保险机制来解决无过错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实践中行不通的,学校无过错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的分配仍然需要合理的责任分配制度来解决。
4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经济学评价
4.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具有机会成本特点
现行法律规定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须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但是,学校体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在为学生及社会整体提供利益或效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产品,即给学生造成损害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责任,正像科斯所分析的:“人们一般将该问题视为甲给乙造成损害,因而所要决定的是:如何制止甲? 但这是错误的。我们正在分析的问题具有相互性,即避免对乙的损害将会使甲遭受损害。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 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16]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人们一般把它看作学校给学生造成了损害,所以要解决的关键就是如何防止学校造成侵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具有双向性:如果只注重避免对学生的损害,就将会加重学校的责任,使学校遭受损害,所以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必须作出选择。
4.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的交易特征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必然涉及加害人学校与受害人学生之间的赔偿,赔偿数额是加害人学校与受害人学生进行博弈的最终结果;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伤害赔偿在本质上是经济学上的一场交易。交易能否获利,或者说交易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各方当事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学校一方所要考虑的是数额尽可能的少,学生一方恰恰与学校一方相反。如果法律加重学校一方的责任,必然会促使学校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学校而言,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有多种选择,例如学校采取加大体育设施器材维修保养费用的投入、减少学校体育活动、加强医务监督等措施;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学校都要付出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成本小于收益,才具有经济学意义,因此,加重学校一方的责任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会引导作为行为主体的学校选择最符合其自身效益的预防成本,从而改变潜在学校对侵权损害的预期,促使学校采取措施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法经济学认为,效益应当是法律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效益以整个社会为基准而不以当事人为参照。谁能以最低的成本避免损害的发生而不去避免,法律就必定作出对其不利的判决,从而为以后的交易当事人创造最大社会利益的行为刺激。依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合理分配,实际上是在学校体育发展与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整体上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5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5.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成本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所谓社会成本是指生产成本加上给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卡拉布雷西在其《事故的成本》一书中将事故的成本界定为预防成本、事故的损失成本,以及执行成本之和[17]。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而言,预防成本是指避免发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学生安全教育费用、体育师资的培训费用、体育场地器材的检验与维修费用、学生体质监测费用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全部取消体育活动或使体育活动的难度降低到如同走路,则完全可以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可以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为零,但预防成本也达到了最高,包括学生健康损失、精神损失、社会保障费用增高的损失、体育器材业经济损失、国民体质下降的损失等,其成本之高不可估量;因此,取消体育活动来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完全不可取的。事故的损失成本是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学生人身或财产上损失,尽管人的生命健康是无价的,但事故损害的具体赔偿是可以计算的;事故的执行成本是指解决学校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过程中所负担的各种费用,包括加害人、受害人,以及他们的律师、保险人在进入纠纷解决和诉讼程序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包括法院所发生的运转费用。卡拉布雷西提出,认为社会应该不计成本防止事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事故法的目的不仅是减少事故,还要减少事故发生后的社会成本及减少预防事故的成本[18];因此,需要对学校体育为学生所带来的收益与避免事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只有收益大于成本,为降低事故数量而付出的成本才是值得的。
5.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成本有效点的确立
从经济学视角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目标就是要使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预防成本这两者之和实现最小化,这一成本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假设横轴X代表在学校体育中的预防水平,竖轴Y代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直线A代表预防成本,曲线B代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概率,在简单化的理想模型中,假设社会上只存在预防成本和事故损害成本2种成本。事故发生的机理表明,单个侵害人的注意程度增强,事故发生的概率必然下降,但是下降的比率是不断减少的。根据伯努利大数定律9),无数发生概率下降的单个事故的加总在社会现实中便表现为真实事故数量的下降[19]。那么,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B将会随着预防水平X的提高而降低;但是为了减少学校体育事故所付出的预防成本,A则会随着预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所以,当预防成本和事故损害成本两者相加时,就得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问题的总的社会成本曲线(A+B) 。曲线A+B 就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在这条抛物线上存在一个最低点X′,也就是社会总成本最小的预防水平,而这也是我们要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中寻找的有效点。
5.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动力分析
在确定了预防水平的有效点之后,需要分析在学校体育中的预防动力问题。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中,如果趋向于加重学校一方的责任,即学校过错认定标准所界定的注意水平较高,则会促使学校采取较高的预防水平;因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数量就低,从而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或成本就越低。但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成本的降低是有代价的,因为注意水平的提高在降低事故数量的同时必然导致学校预防成本的增加,并且随着注意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预防成本是加速递增的。这无疑意味着,对社会整体而言,学校注意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由于过高的注意水平通常会导致学校预防成本的增加幅度远远大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成本的降低幅度;因此,极端严格的预防水平将会导致预防成本的急剧增加,加重学校一方的责任并不是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社会总成本的有效方式。在一定限度内,加重学校责任可能会降低社会成本;但是如果责任的加重超过了适当的界限,则会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社会成本的不降反增。当加重学校的责任时,在一定的限度内可能会达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减少,社会成本的节约;但是一旦越过了临界点,责任原则的副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而且会随着责任严格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明显,所以溢出临界点之后的范围就是责任原则的禁止区域。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问题并不能够通过单方加重学校责任来解决,而且一旦进入责任,其后果恰恰将适得其反。由此可见,如何分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风险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程度,也即学校的注意水平,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成本的最小化。
6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过错原则的衡量标准
6.1过错原则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适用
《侵权责任法》规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适用过错原则,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则加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受害人不负责任;反之,如果加害人主观上没有过错,则加害人可以免责,损害由受害人自己承担。可见,判断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实际上就是决定损害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过错责任原则可以通过将过错认定标准界定为侵害人的某一注意水平来规范侵害人的行为从而达到控制事故发生数量的目的。过错责任原则一般将过错认定所依据的临界值定义为合理注意水平,而非最高注意水平。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侵权责任法》认定学校有无过错是以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为标准的;但在实践中,究竟如何确定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本身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责任点虽然在理论上是确定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个责任点却往往是不确定的;因为在现实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个案千差万别,教育、管理职责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宽可严,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责任点。著名的汉德公式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过错的界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6.2汉德公式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过错认定的启示
1947 年,汉德法官在审理美利坚合众国诉卡罗尔拖轮公司案中,法官汉德(Learned Hand)提出了著名的汉德公式:B
6.3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分析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过错认定的借鉴
美国法律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波斯纳对汉德公式作了重要修正。他认为人们习惯于从预防事故的总成本和总收益角度来运用汉德公式,这样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正确,而应该从预防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角度来理解汉德公式。预防的边际成本指行为人追加一个单位的预防措施而付出的成本,预防的边际收益指行为人追加一个单位的预防措施而产生的收益[20]。仍以上述运动性猝死案件来说,采取预防措施彻底消除该事故的成本为3万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1.5/万,事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为50万元;但是,假设学校一方花20元采取部分预防措施,例如及时用车辆将学生送往医院,或在比赛前指派医生到比赛现场,可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60%。用B′代表预防的边际成本, P′代表追加一个单位预防措施事故发生概率下降的幅度, 这样,预防的边际成本B′为20元,边际收益P′L 为45元(50万元×1.5/万×60%),由于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因此,学校不采取这部分预防措施构成过错。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原理,随着学校追加的预防措施不断增加,预防的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因而,必然存在这样一个预防点,在该点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点代表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最佳预防水平。如果学校的实际预防水平没有达到这一点,表明学校没有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其主观上有过错;如果学校的实际预防水平超过这一点,表明学校采取了过度的预防措施,从社会成本角度看,这也是不经济的。
7建议
通过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经济学分析,可见,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加重学校一方的责任,尽管能够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概率下降;但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分配应当确立在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有效点上。同时,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司法实践中,建议区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有无过错,学校无过错的体育伤害事故中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予排除,学校有过错的体育伤害事故中,可以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作为界定学校过错的参考。尽管这一结论可能遭到质疑,但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荻.校园伤害学校无过错责任谁承担[EB/OL].[2011-12-01]..
[16]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275.
[17]Calabresi G.The Cost of Accidents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18]Posner.Guido Calabresi′s The Costs of Accidents:A reassessment[J].Md L Rev,2005(12):26.
[19]冯志军,李军.侵权归责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导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7-9.
[20]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卷[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12-213.
注释:
1)20世纪60年代初,卡拉布雷西和科斯将经济分析的方法运用到法律领域之中,对法经济学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最终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法经济学。学术界一般将法经济学定义为:“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框架、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对法律制度予以经济分析,最初主要用于反垄断法的研究,后又及于税法、公司法等问题的分析。随着法经济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将经济分析方法广泛系统地运用于法律和社会领域。
2)参见《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条规定。
4)参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
5)参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五项规定
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四十条之规定。
7)识别能力区别于民事行为能力,识别能力是民事责任能力的构成要件。
8)参见《中小学校校方责任保险条款》第三条,在被保险人的在校活动中或由被保险人统一组织或安排的活动过程中,因校方疏忽或过失引发的下列情况之一而导致注册学员的人身伤亡,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经济损失赔偿责任,本公司负责赔偿:……来源:http:///jichujiaoyu/show Article.asp?ArticleID=2553
1 国外高校教学评估发展的一般规律
1.1 建立相对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
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政府对高校的直接干预,不利于高校自主、灵活、多样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相对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通过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间接“遥控”大学的发展。
美国各州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使每所大学包括社区学院和其他高等院校,乃至下属各院、系,都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较少受联邦政府的影响和控制。各类高等院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这造就了美国高校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为了保证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美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认可制度和评估制度。1996年美国成立了对全国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认可机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CHEA是美国唯一的从事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认可的非官方组织,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认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协调学生及其家长、高等院校、出资机构、政府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认证委员会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标准重点在于:评判认证机构在对高等院校进行认证的过程中,是否着重强调学校学术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是否鼓励学校进行有目的的变革;认证结果是否客观公正。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美国的评估机构分为全国性评估、区域性评估和专门职业评估三种类型。到2003年为止,在美国大约有8个地区性和13个全国性院校认证机构以及76个专业认证机构,在这近100个各类认证机构中,接受CHEA或联邦教育部USDE认证的机构数大约各占总数的60%左右,其中有近30%的机构接受了“双重”认可。
英国高校向来崇尚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高校校长由选举产生,而不是政府指派。政府与高校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政府不对其直接下达指令,而是通过评估机构的运作间接影响高等学校。1997年英国成立一个独立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QAA是独立于政府和高等院校之外的中介评估机构,负责对全国高等学校提供统一的综合质量保证服务。其采用院校审查法,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标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于众,从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不断改革。
日本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高校评估机构既有政府性质的也有民间性质。大学鉴定协会(the 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JUAA)是仿照美国教育鉴定制度建立起来的最大的民间高教评估机构。由46所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共同出资于1947年筹建。该协会“旨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各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提高全国的大学教育质量。”60多年来,协会有效地管理着它的大学鉴定体系,对即将成为协会正式成员的大学进行资格检查。大学鉴定协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维持和提高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方面对大学标准实施鉴定;另一方面直接协助文部省对大学进行核准。
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独立于政府的高校评估机构,减少政府的直接介入。这样既可以避免政府强制性管理带来的整齐划一、生硬僵化、官僚主义等弊端,又保护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政府通过制定法令、法规等手段对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其活动加以监督和控制,保证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高校通过评估机构的评估来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名誉和声望;学生及家长、雇用单位通过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结果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和聘用人才,间接监控学校的发展。可见,中介机构作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联系的桥梁,能够很好地维护和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
1.2 建立内外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完善评估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美英日三国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高校评估体系。如,美国高校外部评估机构在CHEA和USDE两大认可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评估活动,英国专一的评估机构QAA及日本的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大学基准协会、短期大学基准协会等,此外还有各种新闻媒体。他们从学术质量、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和学生服务等方面考查、评定高校的发展状况。外部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因此,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才是评估的关键。
美国十分重视校内自评。评估的形式多样,活动开展广泛且经常,不少学校建立健全了有效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评估内容大体分为专业评估、教学评估两种。尤其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估,评估的内容遵循教育七大原则,侧重学生评价和课堂评价,力求使评估结果及时反馈于教师教学改进之中,以见诸效果。近年来,又发展出一种全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TQA),强调保证和改进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整体性、分层次来进行评估与管理,它区别于单项评估,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全方面评估。各大高校在接受外部评估之前,通常都要先递交自我评估报告,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对上次评估所作的改进等。
英国大学以高质量著称,其主要经验是学校内部高度重视质量保证,主要体现为:①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由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支持质量管理的政策、战略定位、内部评估程序和操作规程等方面;③开展专业自我评估,这是加强教育质量和迎接外部质量评估的重要基础,其专业自我评估报告常包括以下内容:① 教学项目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②学生、教师和学习资源;③课程设计、内容和组织;④教学、学习和评估;⑤学生进步与成绩;⑥学生支持和指导;⑦学习资源;⑧质量管理和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开始对单一的外部评估体系进行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自我检查与评价体系,由各大学根据各自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并设立了专门负责自我评估的机构――教育研究综合检查委员会和下属分委员会。其自我评估分为大学整体的自我评估和各系、学部的自我评估两大维度。在进行评估时,二者都会邀请外界人士参加,前者主要对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现状和改革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评判,其目的是希望外界评委真正了解学校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规划学校的未来。后者侧重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发展,同时保证各系、学部及时了解社会需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1.3 建立和完善教育立法,促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纵观美英日三国高校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各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都是先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予以确立的,从法制上保证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将评估活动置于依法治教的轨道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控制的加强,加之对高等教育质量重视程度的加深,各国出台的高等教育法令法规中都有涉及质量评估的内容。
如,1992年美国《高等教育法》修正案提出了有关教育评估的两项改革:一是实施“州中学后教育审查方案”。该法案提出了15项检查标准,联邦政府提供给各州一定数量的资金,各州对那些教育主管认为在联邦助学金方案上有问题的学校进行检查,那些被判定有问题的学校将不能享受联邦助学金。二是实施鉴定制度。要求重新重视高校鉴定工作,让各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将鉴定结果作为衡量高校能否取得联邦助学金的条件。这样,鉴定便成为法律要求。法案对鉴定机构的标准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另外,美国还将出台建立评估制度的法规,要求联邦政府不仅要编制测量高等学校学生成绩的工具,而且要制定明确的综合的学生毕业和完成学业的指标。
英国1991年发表的高教白皮书《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对教育质量审计、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区分,避免了评估工作的紊乱性。日本为了引入大学外部第三者评价机制,国会专门对《国立学校设置法》的相关规定做了修改,文部省也修订了《国立学校设置法实行规则》,强调国立大学必须进行外部评估,建议设立专门的外部评估机构,并规定评估机构的对象只能是国立大学,不能发挥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功能。
1.4 主张多元的价值取向,促使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考察发达国家高教评估的现状,我们发现,评估的内容极为丰富,评估方法趋于科学化和多样化,评估类型多样化、评估视角多维化、评估主体多元化,形成了评估的多元化价值取向。
从评估内容来看,有要素评估包括对课程、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辅助条件、政策的评估;系统评估包括对教育管理系统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等系统的评估;项目评估包括对国内外拨款、投资、贷款、捐款项目的定向评估。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评估正深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每个层面,对每一部分的评估都与对其他部分的评估相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在这种趋势下,各国的评估各具特色,如英国注重学校系统评估,美国则注重全面发展。
评估视角多维化是评估向科学化迈进的重要标志,它表现在各国不仅重视对高等教育结果的评估,更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办法,谨慎处理评估结果等方面。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仅仅考虑教学结果的评估是不可取,也是不科学的,评估要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原因,评价结果要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做到以评促建,这已经成为国际高教评估专家和学者的共识。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弗莱德?S?库姆教授介绍,伊大的“项目评价咨询委员会”每年完成一次对各系的形成性评价,然后进行跟踪检查,在帮助各系制定自我发展战略时花费了大量金额。欧共体国家在评估过程中同行与专家的评估结论均以报告的形式写成,并不针对被评学校发表直接的评判或排序,以帮助其改进工作。
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在参与评估的个体和组织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评估不再是个别团体、研究组织或管理部门的行为,而成为所有高等教育受益者和期望者的行为。企业雇主、学校学生和教师愈来愈多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而且他们的意见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他们的参与使评估更开放、更丰富,更易于实施和改进工作。在英国,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拥有直接的发言权。如,评估组认真听取并采纳学生有益的建议,学生代表参与教制定育教学质量标准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准,在质量标准方面突出体现学生的利益等。
2 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示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教评估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积累了许多经验,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在评估目的方面,坚持“以评促建”,注重诊断作用;在评估职能方面,发挥了检查、评价和监督三重职能;在评估模式方面,形成了以学校自评为基础,国家评估与学校自评相结合的模式;在评价标准方面,制定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在评价结果方面,采用报告和交换意见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评估机构尚不健全。评估主要由政府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缺乏稳定的民间机构和更为广泛的参与与研究,所以评估仍然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体制的要求的。其次,评估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全面、有系统的评估体系,我国高教评估工作在高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之间开展得不平衡,形式和内容尚待系统化。第三,理论基础薄弱。我国高教评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着眼我国高教评估发展的状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教评估进行改革:
2.1 健全高等教育评估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评估制度是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应当建立全面、合理、公正、透明的高教评估制度。
2.1.1 建立规范的中介评估机构,发挥政府的元评估作用。专业性评估机构具有专业评估人员和专业的评估知识,它可以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给学生、家长及社会提供有关高校发展情况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正确选择学校。在政府之外建立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无论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还是日本的大学鉴定协会,都属于独立于政府机构的中介组织,充当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矛盾的协调者。但是,这些组织并不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它们通过接受政府提供的运作经费,或是通过政府立法认可,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间接调控作用。建立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要注意四点:一是要确立这些评估机构的合法地位;二是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三是强化硬件建设;四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估导向。
2.1.2 真正发挥高校的自我评估作用。高校的自我评估是促进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以上三国质量保障体系普遍重视内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又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价。我国高教评估虽然也强调高校内部评估,但主动性差,参与程度不高,逐步养成学校、院校教师、管理人员重视自检自评,正确对待和配合校外人士和机构进行外部评估的校园文化,是评估工作得以胜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各高校应建立用人单位、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采取教学监督、教学过程反馈等手段进行监督,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促进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现不足并尽快改进,达到短时高效的目的。
2.1.3 运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高教评估的内容涉极为丰富,科学的评估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评价问题的技术,它将评估的结果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获得客观而具体的信息。在高校评估的某些方面尤其要重视定量方法的运用,例如评价一个专业的优劣,就可以通过评估培养人才的数量、科研成果的数量、硬件条件及教师水平等量化指标得到准确的反映。但是,单纯的定量分析不仅不能反映问题的全部,有些方面还是它无法涉及的,如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的特点,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估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2.2 保证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制化。在高等教育评估比较发达的国家,质量评估的性质、地位甚至方法、技术等首先是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确立起来,评估的各项活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政策进行。尤其是外部机构对高校的评估,更是一种按照法律程序,定期进行的合法活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地位、规程、准则等都未在法律中得以确立,因而在实践中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远远比外国微弱多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给高校更广泛的自主权,提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大学的规模和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来监督、控制教育质量,然而,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律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高等教育评估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故事情境创设;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63-03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以掌握技术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课堂情境创设较为单一。而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如何克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颈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本研究主要从故事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概念、意义、原则、课堂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课堂故事情境的创设来达到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
一、课堂故事情境创设的意义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体验学习实践过程”。通过感受和体验信息时期对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规范。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每个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形成信息时代具有知识创新精神,良好信息素养的信息公民。而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情境创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情境创设模式,即在课前以范例的形式提出或演示本课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向,方便开展教学。这使学生在课前即明确了课堂学习的任务。从呈现方式上看,它具有教学指向性较强的特点。但从教学体系上看,它将每个教学单元目的进行了分割,学生只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整个知识体系形成有力记忆,更不利于学生后续的知识温习、巩固和应用。而故事情境创设正是基于改进上述原因而制定,它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学习和整合学习体系的建立。故事情境创设主要是以故事作为情境创设主轴,以生活作为题材源泉,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对故事脉络的检视,启发学生发现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整合学习,最终使学生达成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形成正确信息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故事情境创设的研究实现了传统信息技术课堂的三个转变: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故事创设问题为中心;以单纯技能技巧的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能力的迁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中心。故事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文化知识的渗透,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二、故事情境创设的原则分析
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意义。为了有效地发挥故事情境创设的作用,笔者认为故事情境创设需遵循以下原则。
1.故事情境创设的启发性原则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境创设的启发性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启发性体现在悬念设疑的启发和具有教育意义层面的启发两方面。故事情境创设的启发性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探究需求,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提高逻辑判断的思维能力,反映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在初一教材《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一课中,可采用《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的故事来启发学生从“正反”两面进行辩证思考,从而克服文字处理中枯燥无味的练习,锻炼了意志。
2.故事情境创设的主体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的故事情境创设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品质、思维特点、认知水平,创设能激发学生新旧知识碰撞,渐进式地诱导学习质疑、思考剖析、解惑的渐进式教学。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构建故事学习共同体。例如:《综合创作――美丽的家园》一课,创设《只要行动就有奇迹》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让学生融入角色主体,激发学习热情,一起行动起来完成作品创作。
3.故事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原则
故事创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信息技术课堂创设取材于生活实际,学生在故事创设熏陶下,启发式地解决课堂问题,形成了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例如:故事《生活不需要假设》,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故事案例启发下,体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所感受到的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气息。
4.故事情境创设的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主要体现“事出有因,因有所思”的理念。生成性在故事情境课堂创设中将信息技术课堂相关的信息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信息主体。如:《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一课,以讲述《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以故事线索为主线,启发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的迁移学习与思考。
5.故事情境创设的综合性原则
故事创设的综合性是利用故事创设中所包含的启发性、主体性、生活性、生成性等派生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处理后生成各种与教学片段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课堂创设机制,它可以根据不同课型、教学对象,派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因此,运用好故事情境创设的综合性原则将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异彩纷呈”的效果。例如:故事《蒙塔尔的人生哲学》包含着多种人生哲理,运用在《感受信息世界》一课中效果显著,学生在课中得到启发,学习得到延伸。
三、课堂故事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故事情境创设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效果,笔者抽取了故事情境创设下“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程度”、“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影响程度”,以及“作品独立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三个最能体现故事情境创设优势的项目进行比较。这里采用分组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无故事情境创设的实验1组称为“控制组”(50人),采用故事情境脉络创设的实验2组称为“实验组”(49人),运用SPSS进行卡方分析,结果如下。
1.课堂重难点把握程度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控制组中在故事情境创设下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感到“非常好”的13人,“良好”的18人,优良率达到62%。而感到“一般”和“差”人数共计19人,达到38%。说明,“无故事情境创设”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对于课堂重难点不理解的人数相当多,课堂效果并不够理想,没有达到新课程中所提倡的“关注全体学生”理念。从另一方面看,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的实验组中感到“非常好”与“较好”的人数共计44人。占班级总人数的90%,在人数或百分比上大大超过控制组。说明故事情境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行之有效的、可行的。
从表2 Chi-Square Tests(卡方检验)可知df(自由度)=3,卡方值χ2=28.563,双侧显著性概率Asymp.Sig.(2-sided)=0.000,说明P
2.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程度的比较分析
在对“学生对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程度”的分析上,从表3中即可看出,控制组中学生对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程度的影响感到“非常好”与“较好”的人数共计22人,占总人数的44%。而感到“一般”和“差”人数共计28人,占总人数的56%。说明“无故事情境创设”条件下学生的学科知识迁移能力较低,学生只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内容,较少与其他学科进行迁移学习,学生知识迁移整合效果不明显,没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出新课程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功效。而在实验组中,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后学生感到“非常好”与“较好”的人数多达44人。占班级总人数的90%,在人数和质量上都较大程度地超过控制组。说明故事情境创设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迁移能力作用明显。
同时,通过表4 Chi-Square Tests(卡方检验)可知df(自由度)=3,卡方值χ2=39.032,双侧显著性概率Asymp.Sig.(2-sided)=0.000,说明P
3.学生作品独立创新能力程度的比较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控制组中对作品独立创新能力感到“非常好”与“较好”的人数共计34人,为68%。而感到“一般”和“差”人数共计16人,达到32%。从另一方面看,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的实验组中学生感到“非常好”与“较好”的人数共计46人。占班级总人数的94%,在人数或百分比上也大大超过控制组。说明学生十分喜爱故事情境创设,同时,也可以看出“故事情境创设”对学生作品的独立完成程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从跟本上适应了新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同时,通过表6 Chi-Square Tests(卡方检验)可知df(自由度)=3,卡方值χ2=26.980,双侧显著性概率Asymp.Sig.(2-sided)=0.000,说明P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故事情境创设后,笔者所任教学校的学生在课堂重难点把握程度、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程度、学生作品的独立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进一步说明故事情境创设有利于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创建。
四、小结
总之,故事情境创设重塑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情境创设的模式,它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改变了信息技术单纯作为技术学科的范畴,易化了学生对课堂重难点问题的理解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迁移学习,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作品创新能力与意识的提升,可以说故事情境创设在一定意义上开启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纪元。当然,信息技术课堂的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并不是万能的,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改进,使它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 曾肇文.叙事探究对叙事教学的启示-理念与实例[J].新竹教育大学学报,2005,(21):84.
[2] 柏静.高中语文教学中“故事法”教学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3] 彭志祥.儿童故事教学“三要”――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故事的教学[J].江苏教育,2006,(12).
[4] 陈小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故事情境创设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1,(10).
[5] 周燕飞.浅谈初中语文故事教学方法的运用[J].文理导航,2010,(10).
[6] 王玉亮.语文教学中的故事讲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2).
[关键词] 个人效用 信息通信 交易成本 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数学的发展,以罗森、贝克、杨小凯、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他们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它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在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全社会分工水平,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而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集中程度、贸易多样化程度、每人的专业化水平、每人的生产率、每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如何随着分工的演进而演进。这些前沿经济学家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在新兴古典框架内,当代向新古典经济学挑战的新思想,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都可以整合为一体,所有互相独立的个别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一旦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被彻底克服。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将很多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等问题,可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较之新古典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现象。
在新兴古典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学就是解决一系列两难冲突的学问。最主要的两难冲突就是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一方面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个两难冲突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远远超出了新古典的资源配置问题。同时还不仅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还研究不同个人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某种全社会的两难冲突。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每个人必须做出两种类型的决策:先是选择一种职业和专业化水平,然后才是在他选定的经济活动中分配他有限的资源。而新古典经济学省去了第一步,直接就是把人分为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和企业也是预先假定的,即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专业化的经济概念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及其应用
在有消费者-生产者的新兴古典框架中,专业化经济、交易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一般均衡含义是其关注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揭示,是通过研究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来进行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选择最优专业化水平和模式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方面应用较广泛。
下面就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 来解决一个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以互联网、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应用“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来分析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
1.模型构建
根据“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有如下假定:
(1)假定一个经济中有M个消费者-生产者,经济中的人口规模非常大。因此,我们将不会遇到不同职业人数的整数问题,而这种整数问题可能会使有分工的均衡不存在。
(2)有两种产品,其自给量分别为,售卖量分别为,购买量分别为,冰山交易成本系数为(或者说k是一个外生交易效率系数,它代表交易条件,与基础设施条件、运输条件、制度环境等有关)。k由两部分组成,k1是只与信息通信有关的部分,k2是除信息通信外有关的其他部分(包括与运输、存储产品等)。
(3)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效用函数如下
(1)
(4)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如下
(2)
其中,是一个人用于生产产品i的劳动份额,并因而代表他在生产产品i时的专业化水平。
(5)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预算约束如下
(3)
其中,是产品的价格。因此,公式(3)的左边是来自市场的收入,而右边是支出。
(6)由于允许有角点解,故有非负约束
(4)
根据以上六个假设可知,每个消费者-生产者在考虑满足公式(2)中给定的生产条件、公式(3)中的预算约束,以及公式(4)中的非负约束条件下,将其在公式(1)中的效用最大化。因为并不独立于其它决策变量值,故6个决策变量中的每一个都能取零或者正值。当其中一个决策变量取零值时,则一个角点解就被选择。
2.基于模型的个人决策分析
基于该模型,得到与文定理(文定理:最优决策不会卖一种以上的产品,不会同时卖和买同种产品,不会买和生产同种产品)不冲突的模式共有三个,以下分别给出。
(1)自给自足模式
当时,处于自给自足模式。在该模式下,所有自给自足的数量都为正,而所有贸易品的数量都为零。该模式的决策问题如下
其中,的边际效用,的边际效用。令公式(7)中的等于零,则可以得到内点最大值的一阶条件,根据此条件可解得的最优值为。将代入可得到自给自足模式的效用最大值。
由于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现实经济中,不太可能找到这种自给自足模式,因此,该模式不可能来分析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再考虑两种专业化的模式。
(2)专业化模式(x/y)
当时,处于专业化模式(x/y)。在该模式下,专业化生产产品x,卖x买y。该模式的决策问题如下
按照求解专业化模式(x/y)中角点解的方法,可以求出专业化模式(y/x)的角点需求和供给函数,以及角点间接效用函数
由上述三个模式可知:①自给自足模式在信息时代的经济中不太现实,故不考虑;②专业化模式(x/y)与专业化模式(y/x)是等价的,因此,分析两者中的一个即可;③下面通过分析专业化模式(x/y)即可得到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由于冰山交易成本系数为,由假设(2)可知,其可由两部分组成,由公式(10)可知,,假定不变(这在现实中是可以满足的),则为一个定值p,那么,即同方向变化,k增大时增大,k减小时减小。所以,与反方向变化,即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是反方向变化的,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增大时个人的效用减小,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减小时个人的效用增大。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提及了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两难冲突,即一方面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易费用的增加。循着这一理论,结合目前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运用“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分析了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通过构建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个人决策分析,本文发现,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是反方向变化的,即: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增大时个人的效用减小,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减小时个人的效用增大。
参考文献:
[1]杨小凯 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9
[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
[3]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25
[4]Borland J, Yang X. Specialization and a New Approach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5):311-320
[5]Yang X, Shi H.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9):58-70
[6]郭永清 雷鹏飞:我国失业原因新解:分工不足[J].经济学家,2003,(4):45-49
[7]苏 静 娄朝晖: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效率分析: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98-120
[8]孟 星:分工与城市化: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及其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25.
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不仅能够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而且有助于高校学术风气的端正,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更事关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效益,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绩效评估已成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共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对于提高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产出和效益,提升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估,还重视立项后的绩效评估。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政策绩效与结果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GPRA),从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评估的概念与制度,并指出对于科学研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估。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是指通过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规范化管理,并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最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既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也是高校实现规范化管理、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要求。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实际,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规范,但科研经费监管工作还处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中。
1.监管机制基本确立
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制主要分为高校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个层次。外部监管主要是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的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内部监管主要是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以及财务、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2.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高校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驱使,如科研经费量与各种评定、晋升、奖励等挂钩,导致过分追求科研经费量的增长,而忽视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和效用的管理。
二是规范使用意识不够。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相关财经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对于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不能严格把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合理、违纪甚至违法现象。
三是监管机制尚待健全。首先是外部层面的监管体系不完善,高校与财政部、审计署等主管部门和项目资助方的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高校内部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存在一定脱节,财务、审计、监察共同参与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协作机制,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各监管主体难以实现优势互补,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的综合效果不强。
四是责任追究力度不大。科研经费审计多属于事后管理,高校出于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便利性的考虑,对科研经费管理整体比较宽松,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灵活性和随意性,对相关违纪问题处理较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研经费监管概况
澳大利亚科研经费投入量大且立法完备详尽,通过科研评估及审计等方式进行管理,资金产出效果很好,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以预防为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迄今已培养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极强的科研实力及科研管理水平。
1.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拨款及ARC拨款
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对于科研的投入非常巨大,2011年~2012年度政府科研投资高达94亿澳元,其中20%的资金投向高校;此外,公共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等各科研主体也从其他非政府机构获得部分资金。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是以资助竞争性项目为主的方式支持科学研究并向政府提供研究咨询的联邦机构,其作用是对联邦政府的研究资助和科学政策提出建议,并推动开展最高水平、有益于澳大利亚全社会的科学研究与研究培训,主要负责“国家竞争力资助计划”(National Competitive Grants Program,NCGP)的实施与管理,资助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在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科技项目管理及项目绩效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NCGP计划分为“发现”(Discovery)和“合作”(Linkage)两种资助类型。“发现”类资助项目旨在发展和保持澳大利亚在大多数学科领域内具有高水平的科学基础;而“合作”类资助项目则旨在通过加强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及与国外创新系统的联系,鼓励和拓展各种合作方式,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ARC在2011年~2012年度NCGP计划拨款81亿澳元,其中“发现”类资助项目拨款计划为50.2亿澳元,“合作”类资助项目拨款计划为30.8亿澳元。
2.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完备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都以《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的行为守则》(Australian Code for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为基本规范。该行为守则由ARC、国家健康和医疗研究理事会(National Healthy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NHMRC)和大学共同制定,对于如何处理违反守则及科研不端行为的指控,如何管理研究数据和材料,如何和传播研究成果,包括适当的著作权归属,如何进行有效的同行审查,以及如何管理冲突等作了明确界定,对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普遍约束力。
3.科研评估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高
ARC借鉴英国科研评估系统RAE,建立了澳大利亚自己的科研评估系统(The Excellence Research in Australia,ERA),该系统具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聘请经验丰富且国际公认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开展3类评估:学科评估与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资助类型的评估与研究以及管理政策的评估与研究。学科评估与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中,通过评估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机构及学科研究能力,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院校和学科寻找投资机会。2009年以ERA对物理、化学、地球科学、人文学科、艺术创作等进行评估作为试点,2010年的评估涵盖了所有学科集群,2012年将进行新一轮ERA评估。评估结束后,ARC以会《年度评估报告》(ERA National Report),作为ARC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院校和学科开展重点投资的依据。评估结果同时也向社会公开以便接受广泛监督。澳大利亚41所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对ERA评估都非常重视,以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也参与其中。
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内部科研管理部门
201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全部预算为9.75亿澳元,80%的经费用于科研及与科研相关的项目。ANU的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办公室(Research Office),下设科研资助办公室(Office of Sponsored Research)、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产业化办公室(Office of Commercialisation)以及科研评优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Excellence)4个办公室。
科研办公室(Research Office)负责对科研进程进行监管。该办公室主要协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各项科研活动,制定科研政策建议,起草各类科研报告和文件,与优质客户服务和大学外部组织建立和保持有效的沟通与联络,争取包括英联邦国家资助机构、民间非营利组织和行业的各类资助。
科研办公室下设的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依据《澳大利亚负责任的科研行为规范》,负责对科研诚信及学术不端行为等进行监管,促进“负责任研究”的开展。科研办公室下设的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办公室(Office of Commercialisation),致力于为ANU的各级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服务,通过特许或是出售知识产权,以及基于知识产权成果成立公司,从而保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知识产权。
5.国家层面、ARC层面以及学校内部的审计
一是国家审计。澳大利亚国家审计办公室负责对联邦财政的审计。政府执行预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执行与预算保持一致,所以审计工作的重心转向对绩效的审计。审计办公室设有专门的绩效审计机构,其主要职能有:提出绩效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基准线服务(基本标准线);良好行为规范;其他。绩效审计重要的是搜集大量信息并进行处理,需要相关专家的极大参与和帮助。
二是ARC审计。ARC科研项目审计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ARC组织内部独立的审计师,或雇佣社会审计师,对ARC科研经费进行随机审计;二是各高校从ARC申请的科研经费要和学校的年度经费一起接受大学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经费使用人员保留相关票据,审计时提供备查。
三是ANU内部审计。ANU校董会下设5个委员会,其中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Audit and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ARMC)是根据1997年《联邦政府和公司法案》(the Commonwealth Authorities and Companies Act)要求而成立的一个法定机构。根据ANU《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章程》(ANU Audit &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Charter)的规定,ARMC直接隶属于校董会,这种独立性确保了监督的有效进行;ARMC每年召开5次会议,并负责对校长及其领导下的行政部门及各学院进行监督。ARMC下设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办公室(Risk Management and Audit Office,RMAO),基于风险鉴别、排序、处置和管理,制定3年滚动审计计划,主要审查合规性及商业促进功能,审计计划中包含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审计办公室借助计算机辅助审查技术,重点关注3个关键区域:资金往来交付过程审计,如供应商、仪器设备采购、付款等;人事管理程序审计,如工资详单、科研辅助人员工资状况及人员离职状况等;管理需求审计,如关键资金账户确认等。
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启示
澳大利亚现行科研资金监管理念和做法侧重于预防,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科研绩效评估及不同层面的审计等,将滥用科研资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管理体系建立于澳大利亚文化、社会及法制的大背景之下,能够发挥实际效用。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我国逐年加大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庞大的科研经费要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对其的使用进行监管非常必要。当前科研资金监管所面临的现实背景是:一方面,我国的大学数量远远超过澳大利亚,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监管复杂程度很高;另一方面,我国与澳大利亚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高校管理体制及科研管理体系,不可能完全照搬澳大利亚的做法。
借鉴澳大利亚科研经费监管做法,在我国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宏观监管、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和审计部门的项目中和项目后监管,形成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管,以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规、合法,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和保障学术自由。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是常态的工作,在科研学术人员入职之初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进行诚信教育、学术道德教育、行为守则教育等,通过法规和制度教育,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和参与人员的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预防在前。
2.形成制度体系
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前提。高校通过制定完备的制度和详尽的流程,将各类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按项目单独建账,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集中核算、专人审核,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防范风险。
3.进行绩效评估
科研项目和经费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尚在起步阶段,要尽快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估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保证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绩效评估一般采取定量分析、会议研讨、问卷调查、信息收集以及国际比较等方法进行。
4.审计监察监督
[关键词]南洋理工学院 先进经验 骨干院校 建设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25-02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较短,与学术性本科院校相比,资源积累尚有很大差距,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处于探索当中,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政策和社会文化的原因,高职教育仍被误认为“次高等教育”,因此,国家于2006年启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在2010年继续推进该建设计划,进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这既给建设单位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担负了示范和引领发展的重担。而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博采众长,对于推进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竞争优势
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高职院校1113所,是年高考人数跌进千万以内,随着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高考人数减少不可逆转,高等学校的竞争态势已发生根本变化,学校规模、学生数量的扩张已不现实,品牌和质量将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属于专科层级,并且没有类似本科院校的“985”、“211”等工程,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彼此间的差距难以被社会识别,故高职院校的竞争更为激烈。况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更多设施设备,教育投入更大,但国家教育经费长期偏低,加剧了高职院校的困境。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涉及巨大的利益。首先,财政部下拨大笔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解决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问题;其次,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只要顺利完成建设项目,就进入了全国高职院校的前200强,挤进“高职211”行列,从激烈争夺中脱颖而出;再次,项目的实施促使建设单位深化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生源,形成进出两旺的良性循环。因此,骨干院校建设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获取,必将出现马太效应,整合、占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增多,形成竞争优势,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无论是发展历程还是治学经验,国外许多国家都走在我们的前面。鉴于文化传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我国与欧美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外部环境上有巨大差异,故研究以华人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后起之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南洋理工学院发展的先进经验
始建于1992年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依据本土环境与自身实力,有效整合德国“双元制”的做法,形成极具特色的“教学工厂”模式,名闻遐迩。应当清醒地看到,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不仅仅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行,更是职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外部环境、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及办学理念的系统支撑。
(一)体制完善,外部环境优越。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政府把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摆在显著位置,政府重视教育的一项标志即新加坡的教育经费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占的比例,2010年度达20.86%,仅次于国防。保证了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发展。政府的支持和充足的财力使南洋理工学院得以拥有最新的设施设备,能够满足行业领先企业的高端要求,从而有条件选择第一流的企业,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
新加坡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在中学后教育中,高职与普高允许多次跨越和层层提升,学习成绩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升入大学。每位立志于学习的学生获得了种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得到适合于自身特长发挥的去处,形成了协调合理的结构层次和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上升通道,而高职类的学院也得到了优良的生源,人才培养质量有了保障。
(二)无界化校园,集中资源干实事。南洋理工学院十分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提出“无界化”的教育思想:通过项目打破组织结构的界限,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以人为本,使不同的学系顺畅交流,促进学院团队精神形成和跨系级项目的开发。
无界化校园的落实,需要在组织结构既定的框架下,推行部门之间、学系之间的横向合作的机制和文化,强化团队精神,提升组织的柔性,增强学院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以应对市场的变与科技的发展。无界化校园的施行打破了部门之间、专业之间的界限,集中全院之力,相互合作,故能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增强科研创新实力,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融会贯通,“教学工厂”功效卓著。“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最为国人乐道的创新,它取材于德国的“双元制”,基于本土的环境和情况加以融合改造而成。“教学工厂”不是简单地引企入校,在学校建立工厂,而是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施,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的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满足教学的需要。
教学工厂触及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它是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工厂的项目、产品需求、检验评价标准等来源于企业,但由学校统一组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运作,它将学校和企业工厂这二元集于一身,融会贯通,更突出地把教育摆在本位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贴近产业的发展。
(四)强调知识更新。焕发教师活力。南洋理工学院在招聘教员时,强调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借重其人脉资源,更好地联系企业和市场;对于在职教职员管理,体制灵活,教职员的工作岗位有机调整,适度转型,让教师获得多种工作经验,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同时也避免了资源受制于个人。
南洋理工学院教职员的发展倍受重视,称之为“能力转向”。南洋理工学院居安思危,充分重视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型经济特点,珍惜人力资源,根据教师的专业领域、专业能力、产业需求和个人需要等提供相应的培训,以创新应对变迁,适应无界化的要求,达到个人的“无货架期”,保持师资的活力。
三、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经验对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启示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已经启,为顺利推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办出特色,打出品牌,就应当广泛汲取先进经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良好范本。
(一)借鉴无界化校园理念,打造高度集成的跨专业团队。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与学科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并存,为了适应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专才”教育应与“通才”教育并重,这需要跨专业整合资源,借鉴无界化校园理念可收事半功倍之力。譬如,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研究GPS、RFID、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突破和整合应用,才能把握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物流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应统筹协调;智能农业的发展涉及自化控制、信息技术、农产品物流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通过项目调配资源,改革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方式,增加组织柔性,相关学科、相关系部紧密合作,凭借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增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方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占据潮头。
(二)借鉴“教学工厂”理念,深化实践教学内涵。目前国内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认识企业的实际环境以及接受企业技能的训练,学习方式是接受、模仿,即使有部分的顶岗实训,大多工作技术含量较低甚至无技术含量,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普遍存在,无法与教学有效地对接。高职院校要引入的不仅仅是职场环境、职场氛围,更是实际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企业的实际项目,将真实的项目或者学院内项目有效地组织起来,引导学生去完成,而学院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其主旨在于这些项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达到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如此,学生的实训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模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工作经验,如项目都是受企业委托的,故其运作程序也必须符合企业行为的要求;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岗位,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学生在工作中就会学会互相合作的态度和方法。
(三)借鉴能力转向理念,鼓励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教师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都要依靠教师去落实,校企合作需要教师去联系,企业项目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实战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聘任、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尽完善,不能鼓励教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反而更多地促使教师们专注于写论文、抓课题、评职称。
学术性的研究当然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方面,但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专业不能脱离产业,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故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的实战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教师走进市场,通过到企业轮训、参加企业项目培训、新技术学习与实践、企业兼职等途径,强化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与新技术的同步程度,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如此,教师可以挖掘和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课程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升专业执教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并使校企合作水到渠成。
(四)借鉴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固然应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知识的全面性和人文素养,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而是产品的载体。我国杰出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指出: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激烈竞争的市场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使产业升级,加速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没有人能够在一个岗位上终身工作,且事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和谐的生活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加强全人教育。首先,均衡设置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做到专业教育和博雅教育并重;其次,增加文学、艺术、科学等人文社会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系选修,条件许可应同意中途转系;最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给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 经济学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107-02
一、经济学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存在许多问题:
(一)知识方面
我国目前的经济学教学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但是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之上,强行与其徒弟凯恩斯(当然还有其他凯恩斯学者的完善和综合)的宏观经济理论相互综合而成。市场帕累托效率最优的理论与市场存在严重缺陷的政府干预理论的结合,在知识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宏、微观是矛盾的、不能相互解释的。
同时,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学科,它产生的环境决定了其在资本主义的适用性,是西方特定文化和环境下的产物。所以,它在某些方面是体现了人类的共性,具有其科学性。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等国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东西在我国又是不适用的。况且,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在西方也得不到实证的支持。
因此,西方经济学是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的,其正确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受到质疑。我们不能在教授课程时给学生一种西方经济学是无所不能的完美经济学经典理论,而对其知识的矛盾与缺陷熟视无睹。
(二)应用方面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主要不在于它的理论结论受假设的限制,而在于它的这些演绎前提往往是极其脱离客观实际的,微观经济理论的抽象条件下的理想状态,是它一切弱点的主要来源。
在《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中,艾克纳认为,内在一致性检验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要证实任何命题,就必须进行三种性质的经验检验,一是相符性检验,这种检验就是确定某一理论的结论与从对现实世界所作的经验观测中能够得到的东西是否相符;二是普解性检验即鉴定理论是否能够包容与所研究的某种现象有关的所有已知是事实;三是精练性检验,其目的是确定理论结构中任何具体要素(包括内在假定)对与说明经验观测的东西是否必要的,不必要的标准是该去掉的,去掉该要素并不影响该理论的解释能力。
例如,流行在经济学界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基本要素是:1.一组无差异曲线,这种无差异曲线是建立在各种假定的效用函数的基础上的;2.一组连续或光滑的等产量曲线,这种等产量线是建立在各种假定的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的;3.所有不同厂商和行业的一组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4.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的全部投入的一组边际产量曲线。而实践证明:这四个基本要素,即无差异曲线、等产量曲线、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持,是经不起相符性检验的,当然更无法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已为我们的经济现实所证明。
这些错误的思想和方法一旦形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理论的健康发展。同时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各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一切也要因时因地地加以调整,而不能框用经济学的教条知识。
(三)方法方面
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最形似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严格的数理论证,周密的逻辑推导,经常给人以唯一正确答案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用数学推理的科学性来证明经济理论的科学性,而忽视了社会学科的科学性标准与自然科学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倾向,容易造成我们应用方面的忽视经济理论适用的社会性前提,单纯地用自然科学的判断标准来判断社会科学的真伪,这需要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中予以克服。
例如,微观经济学中均衡价格的推导证明了市场价格的唯一性或几个价格的确定性,其论证的数学严密,经过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完善,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但是它还是与我们现实的价格存在矛盾;宏观经济学广泛流行的IS-LM模型在我国却被证明是错误的等。因此,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严密的数学论证有促进其科学性的一面,但也更容易形成伪科学,更容易形成经济学理论的误学滥用,对实践造成严重的损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加以注意。
(四)解释能力方面
西方经济学是以制度既定为前提的,而我国是一种转轨经济。对此,西方经济学的解释能力有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给转轨经济开出的药方也被前苏联、东欧地区证明是失败的,这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对于为什么会存在分工、市场为何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组织等问题,西方经济学也避而不谈,视其为既定条件。
在解释优化和组织方面,以华裔学者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思想,使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利用文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是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来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角点解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就可产生整体最优解。这样就同时解决了最优化和组织两个问题。
总之,任何的经济学知识都存在着与实践的对接问题,任何一种理论也都有其局限性,而这些只能通过经济学能力的思维来解决,对于经济学创新和转轨中的中国尤其如此。因此,知识是基础,是手段;思维是方向,是目的。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从教材的理论部分着手
教材的理论部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是基本的知识,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在介绍一个理论的时候,切勿就理论论理论,而应首先介绍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再介绍先前的经济理论在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经济学家为解决问题是怎样对先前的理论加以发展,然后系统性地提出理论来的。
在理论的介绍中,严格、科学地说明理论的假设(包括经济学中一般常用而隐去的隐性假设和列出的显性假设)、内容、利弊和理论怎样从所发现的现实现象中提炼,并且怎样又回到现实中去。并说明每条假设的具体作用,即为什么需要该条假设。
这样反复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从中找出理论的缺陷,并加以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即使达不到发展理论的目的,这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养成在注意到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时自行解决的习惯,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二)从教材的应用部分着手
在经济学的课程中,各门课程的应用部分与理论部分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了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划分。我们这里举例的西方经济学就属于理论经济学。在介绍应用部分的内容时,主要向学生介绍它应用的前提、应用时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外贸过程的单证,通过实物的认识来熟悉外贸活动,并告诉他们各种单证在外贸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可以的话,通过讲解一些外贸争端的小故事,学生更容易领会。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外贸活动来掌握知识。
在应用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经济活动来熟悉经济活动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单证和可能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并初步掌握解决的办法,养成一种灵活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从身边的经济现象着手
教材上的内容,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应用部分,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而学生最感兴趣的通常是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因此,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就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或国家重大的经济事件或经济政策加以分析,将经济学的知识理论渗透其中。诱导学生,使其逐渐认识和掌握利用理论对周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对教学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该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因此,它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张:知识是基础,是手段;思维是方向,是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即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身边的经济学的综合运用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学习能力,从而使我们的经济学教学能够跟得上社会和市场发展的步伐。
[ 参 考 文 献 ]
[1] 左大培.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J].管理世界,2003,(3).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33-01
鉴于贵州财经大学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合作办学的机会,为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决定选派教师到英国龙比亚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学习。笔者有幸获得了到英国龙比亚大学的访问机会,此次英国之行收获颇丰,无论是对本人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为期三个月的出国学习时间较短,但是对于英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主要体会如下:
一、英国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模式值得学习
在从事教学之前,首先整理好这学期的教学日程,什么时候上什么内容都有明确的安排;其次,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再次,教学日程表中还向学生介绍了相关书籍和文献,为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最后,把教学日程打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以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及方式。英国教师严格按照自己教学日程进行授课,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不会轻易调整教学日程。这种工作方式使得学生能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学习,学生对教学日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非常满意。本人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轻易调整教学计划,不轻易调整上课时间的同时,整理出学期教学日程安排表,让学生预知该课程进度,以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英国教师教学理念值得推广
直觉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联性不大,不像中学教育深受高考影响。然而,现实中高等教育也深受应试教育阴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上。例如,国内编写的经济学本科教材,注重于解释经济学术语,学习经济学就是学习各种名词术语,使得经济学教材如同英语词典一样单调乏味。英国的教学理念却是天壤之别,这与经济学在英国诞生背景密不可分。经济学至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存在对经济学术语进行详细解释的西方教材,西方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解释经济学术语,侧重于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解释经济学术语。测试学生是否理解该术语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讲述一个与该术语相关的故事出来。这种融会贯通、逐类旁通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小组讨论和课程设计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这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如物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客观外在的,虽然也会有量子测不准现象,但物理学迄今应该还是原则承认客观外在的世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存在某一部分人的物理学,就一个物理学。不存在前苏联李森科认为的某一阶级的自然科学。
经济学可能是社会科学中科学性最高的学科,不仅很早就得到了数学化的武装,而且在1968年进入了诺贝尔奖系列——这应该能够标志经济学的科学性获得了相当的公认。但经济学的“咒”并没有被解除,相反,由于经济学本身就是关于利益的,以致阴谋论十分盛行,如部分人坚定认为“新自由主义”是某些国家的阴谋。
阴谋论经济学可能有点上纲上线,但社会科学存在难以解除的“咒”,绝对真实不虚,其背后正是最基本的逻辑问题——自我解释;社会科学之所以被套上阶级性甚至阴谋论的套,症结也就在于不能够自我解释。从一个小幽默讲起吧:
一个忏悔者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我错了。”
神父说:“只要你认错,主一定会原谅的。”
忏悔者说:“我偷了一个人的自行车,现在我要把它交给您。”
神父说:“不!不要给我,把它还给失主。”
忏悔者说:“我已经问过他了,可是他不要。”
神父说:“那你就收下吧。”
下班后,神父发现他停在后院的自行车不见了!
神父万万没想到,忏悔者说的和偷的就是他本人——“我”——的自行车。小故事或许虚构,但类似的现象真实而普遍。在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时,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我”自己排除在外。这不只是生活经验,它正属于最基本的逻辑,即任何形式理论都能够解释它可以解释的一切,但绝不能解释自身,作为自身的“我”被该形式理论自动排除在外。这是由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在1931年论证的,学名叫“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但事实上,自我解释的难题早已被发现,古希腊就有“说谎者悖论”,在哥德尔之前,英国哲学家兼数学家伯兰特·罗素于1902年即提出“集合论悖论”——为避免没必要的“数学味”,且借用理发师难题来表意:
有位男理发师,擅刮胡子,细致利索,门庭若市,但并非所有男士都能做他的“上帝”,他给且只给不为自己刮胡子的男士刮胡子。但理发师为不为自己刮胡子呢?如为自己刮胡子,那他就不能为自己刮胡子,因为他只给不为自己刮胡子的男士刮胡子;如不为自己刮胡子,那他就能为自己刮胡子,因为他给不为自己刮胡子的男士刮胡子——左右为难,理发师对自己的胡子无可奈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沙盘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62-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理论过于抽象。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要把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因素排除掉,创造一个完全真空状态中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固定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样的理论一般脱离现实,很难被学生理解。
2.模型过多。经济学界有一句话:一个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是数学家。翻开经济学教科书,充斥着各种图形和模型以及数学推导公式。本来该学科是用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但是学生把它简单抽象为单纯的数学范畴,甚至有学生将其与高等数学归为一类,难以与现实相结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系统性。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研究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其后果。每一章不仅仅内容多,而且关键是系统性强,也就是说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关联性强。例如,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很简单,购买能力和欲望的统一。但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解释宏观中,当2008年次贷危机来临对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时,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
4.学派林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多年来由众多经济学家心血的结晶。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学派。微观经济学分为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分为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等。每一个学派既有继承性又有批判性,理论就是这样在相互争论中向前发展。
二、现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我校商学院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商学院所有双学位专业的必修课。因经济学理论性强,且会有大量模型和公式,对于不同基础的同学来说,普遍觉得比较难。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所有经济学老师一直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对老师也是最简单的。一般微观经济学会选取身边发生的小事作为案例。例如效用论用到商场打折会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例子;讲机会成本用到学生会在来上课和在宿舍睡觉之间如何选择;讲市场论会用到为什么在淡季机票折扣力度会特别大等等。这些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例子更易引起学生兴趣。
2.视频教学法。视频更加直观,而且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例如讲纳什均衡可以用到讲述纳什学习生活的视频,学生看了经济学家日常的生活轨迹,就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理论;例如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用到三个和尚的视频,既轻松了课堂气氛,把学生注意力转到所学内容,同时又培养学生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一些小故事的能力。
3.翻转课堂教学法。所谓翻转课堂教学即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学生在讲台讲,老师在下面听。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自己准备讲课,为此要查阅大量资料,自然印象要更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来说,首先要精心挑选适合翻转课堂的章节;其次对学生的讲述必须要做出关键的点评,才能让学生在准备讲课过程中有所提升。当然,还要制定出明确的分数考评,即参与的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平时成绩,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现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的缺陷
1.案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虽然直观明了,但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老的教学手段,且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各门课程。时间一长,学生发现几乎每门课都会应用案例教学,难免会失去积极性。且案例讲解完毕后,虽然当时效果明显,但过后学生基本印象不深刻,因为参与度不高,整个案例教学就是简单的搜集和讲解过程。
2.视频教学传递有用信息太少。视频教学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如果所放视频专业性较强,则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感兴趣,很容易就转移注意力了。如果是比较轻松寓教于乐的视频,则学生又不能在观看过程中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所以视频教学现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同鸡肋,老师们既不想放弃,又不知如何有效利用。
3.翻转课堂应用还不成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来说,真正实行翻转课堂条件还不成熟。例如,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由谁来监督?学生在家学习中遇到问题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向老师请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课时如何分配。每一门课的课时,学生在家学习和在校与老师互动如何分配?老师的课时又如何计量等等。
四、将沙盘模拟引入西方经济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必须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沙盘模拟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微观和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集实战性、操作性和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的调控,让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收获。
1.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引入沙盘模拟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本校商学院涉及专业非常广泛,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信息管理、营销、工商管理和广告专业。目前各专业的授课基本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主讲,学生以案例讨论为辅。目前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开通沙盘模拟的学校有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天津商业大学等。从这些院校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对政府职能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实感受到了实战的残酷性。
2.沙盘模拟的特点。该沙盘假设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和政府。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我们可以假设市场上有三家企业: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其中家电企业和汽车企业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企业代表原材料市场。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政府。
3.该方法希望达到的目标。用沙盘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一名学生都作为市场中的一员真正参与进来。如代表消费品市场的团队要尽力做到以低的价格从原材料市场购买原材料,然后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实现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而代表政府的学生团队则要在年初制定全年的GDP目标以及其他经济指标,待市场行为完成后,要核算各类指标看是否完成,如果未能完成,则有可能会下台。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从网上搜集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还会互相讨论,互利合作。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营过程,营造真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还可以通过校内或校际间的沙盘竞赛平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激活学生的四维思考能力。
4.考核方法。运用沙盘模拟进行考核要分为团队考核和Ω鋈说目己肆讲糠帧M哦涌己税括课堂参与程度、经济学知识点分享和实习报告以及如果是政府团队,宏观经济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是企业团队,利润最大化是否实现等。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包括出勤率以及团队内部成员给出的成绩等。
参考文献:
看看他们讨价还价多有戏剧性,你来我往,最后10元成交!
或许有人会对此不屑一顾,小商小贩才讨价还价呢,扯来扯去,多没意思,不如爽快一点,直接10元成交不是一样吗?可能吗,事前谁又知道10元是双方的最佳成交价呢?除非上帝现身,只有通过讨价还价!换句话说,讨价还价具有与上帝一样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最佳成交价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出现。
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看,做销售,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讨价还价!
比如,年初分指标,你要学会和老板讨价还价;销售费用分配,你如何说服老板多给你的区域投一些费用;拜访客户,谈价格,谈费用投入,更要进行讨价还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讨价还价本身也是创造生活艺术的一种具体方法,其背后有很高深的玄机!
要学会利用“后动优势”
先看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他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小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于是,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很好奇地问儿子,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呢?小男孩回答很巧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多么聪明的小男孩啊,实际工作的中我们很多的销售代表都不会利用“后动优势”。客户一说太贵,销售代表立刻主动降价;客户一说,怎么销售费用这么低,销售代表立刻说可以跟公司申请调整销售费用;客户一说,按照政策必须要降低30个点,销售代表立刻说,可以申请到25个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暴露某些重要细节,让别人以为你不会出手,当对手迫不及待地想利用你的延迟时,就可以有力回击。
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常见:富有经验的人买东西、逛商场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内心非常想买下某种物品,也不会在商场店员面前表现出来;而富有经验的店员们总是会以“这件衣服卖得很好,这是最后一件”之类的陈词滥调劝诱顾客。
要保护好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
再看一个小故事:小李搬进高楼,十几盆花无处摆放,于是请人在窗外钉花架。师傅上门工作那天,他特别请假在家监工,张老板带着徒弟上门,他果然是老手,17层的高楼,他一脚就伸出窗外,四平八稳地骑在窗口,再叫徒弟把花架伸出去,从嘴里吐出钢钉往墙上钉,不一会儿工夫就完工了。
小李不放心地问花架是否结实,张老板豪爽地拍胸口回答说,三个大人站上去跳都撑得住,保证20年不成问题。小李闻听,马上找了张纸,有递了支笔给张老板,请他写下来并签名。张老板看小李一脸严肃的样子,正在犹豫,小李又说:“如果你不敢写,就表示不结实。不结实的东西,我是不敢验收的。”张老板只好勉强写了保证书,搁下笔,对徒弟一瞪眼:“把家伙拿出来,出去再多钉几根长钉子!出了事咱可吃不完兜着走了。”说完,师徒二人有足足忙了半个多钟头,检查了又检查,最后才离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定要保护好你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赶在你讨价还价的能力还存在时就要充分运用。换句话说,在平时的销售过程中,要先达成收款协议、谈好销售扣率等再发货,不要等货都发了,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能力了。
要运用进二退一的策略
何谓“进二退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开始讨价还价的时候,明知自己的要求和建议必然会遭到对方的反对,于是首先提出众多条件苛刻,不可达成的要求,极力将矛盾扩大化,使关键问题模糊化,从而引起客户更广泛的不满。然后,退一小步,做出妥协的姿态,解决一些次要的矛盾,牺牲一些次要的利益,展示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高尚”形象。这样,表面上是达成了双赢,实际上进一步蚕食了对方的利益,实现其要达成的目标,最大化自己最迫切得到的利益。
晋朝人张华曾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
孔子《论语》中曾谈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其大意是,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是不行的呀!不是有对奕的游戏吗?这也比闲着好。” 它也是体现个人能力的标识之一。在古代,文人就经常以“琴、棋、书、画”标榜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并将此四项作为其最大爱好与追求。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经常在其诗里谈到棋,“喝酒一二杯,夜棋三数局”“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而这里的棋就指的是围棋。
围棋折射哲学思想 和谐概念体现其中
在围棋这一小小的黑白世界里,包含了多种哲学思想,而和谐思想就体现其中。和谐无非讲的就是“和而不同”,并且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常也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围棋体现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就是人们下围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平衡和打破平衡的过程。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守;一方得地,另一方换角度进攻,如此循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协调。宋代著名学者张拟在《棋经十三篇》中讲的:“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明朝,朱元璋和大将徐达都十分喜爱围棋。徐达下棋技术远远高于朱元璋,但又不敢赢皇帝,因而每次与朱元璋下棋时,总是故意输给朱元璋,但不敢输得过多,以免皇上起疑心。
一天,朱元璋在和徐达游玩莫愁湖时,棋瘾又犯,就对徐达说:“今日下棋,如果你胜了,朕就把这湖赐给你。”徐达甚是矛盾,想要这个莫愁湖,可又害怕赢了皇上招致杀身之祸。忽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开始与皇上棋盘上的较量。下棋过程中,徐达每子必争,寸土不让。最后,弄得朱元璋没剩几个活子,失了面子,甚是不欢。然而,当朱元璋正要发怒时,徐达适时地指出了棋盘上出现的“万岁”两字。其结果不言而语,朱元璋转怒为喜,并把莫愁湖赐予了徐达。徐达通过下围棋得到莫愁湖并不使龙颜大怒的故事,就是和谐思想最好的体现。
围棋诠释人生 演绎世间百态
常人说,“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这并不是不无道理。人的类型方面,围棋爱好者有焦躁者、乐观者、平和者等。在围棋这个阴阳世界中,几乎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类型的人。情感上,围棋使人尝尽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有胜棋时的喜、乐,败棋时的怒、哀;做人上,围棋要求棋者落棋无悔,同样,人生也没有回头路,既然选择了,就按照自己的路子继续走下去,无怨无悔。
其实,整个棋局也是人类人生的整体体现。比如,围棋开始的布局、中盘、收官分别对应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棋者如果在开头的布局时,占有重大的优势,则中盘时会稍微轻松,就如人在青年时起点就比别人高或比别人努力,中年就不会那么劳累,反之,则是相反的结果;中盘,是围棋厮杀相争、实力较量的阶段。就如,人在中年时对成功的奋力一拼。不管是围棋还是人,如果在这一步失败或走错,将使后面的路伤痕累累、步履维艰,甚至决定后期悲惨的命运;收官,就如人老年时,如果遇到对手失误,则可能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如若不然,失败已成定局。人在老年时也一样,如果继续学习或者继续工作,则可能还有老来福的可能,给自己补一点缺憾。
围棋渗透经济 经济阐释围棋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的科学。而围棋就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子力资源配置好,以尽可能地满足棋手控制更大地盘的欲望。因为,围棋不同于国际象棋和军际象棋、军棋等,棋盘上的子力数随棋局进展单调递减,绝不可能增加,围棋盘上的子力数除了被提吃外,一般随棋局进展而增加。
博弈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同围棋一样,它要求对弈双方智力上和体力上的博弈。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它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游戏中,博弈论考虑的是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而围棋正是黑白双方预测棋子未来的棋数或结果,并付诸其行动,完全符合博弈论的观点。
说到博弈,这里有一个关于围棋体现博弈理论的小故事,大家不妨听一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双方相约在刘文静的府上见面,李世民也应邀而至。当张三看到李世民后,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还是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其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这时拖住前者手说:“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偶,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有网民整理了一份“把妹必读50本书”的书单,分为心态建设篇(《把妹达人》、《你不可不知的情场致胜秘密》)、方法技巧篇(《迷男方法》等)、话术提高篇(《瞬间赢得信任的冷读术》等)、肢体语言密码篇(《身体语言密码》等)、核心魅力和素质提升篇(《影响力》等)、心理学素质提升篇(《爱情心理学》等)几大部分,《厚黑学》乃至《孙子兵法》也被列入书单,同时附有资料清单,推荐研读周星驰+葛优+王家卫经典台词汇总、100本名著精华、中国情诗名句、100条郭德纲经典语录等等。――总之,要内修外炼,才能达成泡妞大业。
可以这么说,泡妞,或者换成把妹、拈妹妹、谈爱等各地说法,已经不仅仅是送花送礼物、死缠烂打天天电话追魂call那么简单(这恰恰是泡妞不成功者的典型特征)。而是上升为一门有着完整理论体系和流派的学问。
西方经验,PUA那一套
《纽约时报》记者尼尔・斯特劳斯的《把妹达人》(The Game)一书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最好最全面的泡妞指南”。不少网民不辞辛苦地在网上下载该书台湾版,尽管是扫描精度不高的POP文档,而且有五百多页,但并不妨碍人们把它一口气读完并且有茅塞顿开之感。比如,把妹的实质是,男人无法选择一个女人,只能给她一个机会选择他;比如“要不是我是同志的话,你还真是我的菜”这句开场白往往很有效;再比如,不妨对你的心仪目标采取打压法,指出她牙齿上沾上了唇膏,或是在她讲话之后给她递一片口香糖。诸如这些打开女人心防和双腿的密码,正是像作者这样的拙男(AFC)所迫切需要的。该书台湾版的广告语就很诱人:“只要方法用对,没有把不到的妹!”
按照尼尔,斯特劳斯在书中的说法,美国第一本把妹指南出现在1970年,书名叫《如何把妹》,作者是埃里克・韦伯,美国第一代PUA,即Pckup Artist,把妹达人。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仍然很传统,在一个地方出生长大恋爱结婚;到了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性解放”、女权主义、摇滚盛行,反叛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到大城市讨生活,他们没有结识异性和朋友的传统渠道,迫切需要新的社交技巧来帮助自己――《如何把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到了9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像罗素・杰弗里斯这样用NLP(神经语言学)理论开创“极速引诱学”(speed Seductlan,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女性着迷)等等各种泡妞流派,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次文化。除了NLP派,还有以Steve P为代表的催眠派、“迷男”(Mystery,《把妹达人》的主角)开创的MM(Mystery Method,迷男方法,由无数次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泡妞桥段)派、鼓吹“自大型幽默”(Cocky &Funny)的大卫・狄安格罗(David DeAnselo)派、以培养万人迷为目标的万人迷派(RealSocial Dynamic)等。
还有人把获得诺贝尔奖的约翰,纳什称为“搭讪始祖”,理由是他伟大的博弈论就是在研究搭讪时触发的:“亚当・斯密要修正他的理论了,如果我们全去追那个美人,结果一定全军覆没,谁也得不到她,然后我们去找她的女朋友,她们肯定会浇我们冷水,因为没人愿意屈居第二。但是若没人去追那个金发美女,我们之间既不互相侵犯,也没有羞辱到其他女孩,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也只有这样才都有上床的机会。亚当,斯密曾说过,最好的结果,是要能做到分工和专业对不对?其实并不完整,因为最好的结果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做对自身和团体最有利的事。各位,这就是博弈论。”
本土指南:你是80%的大多数还是20%的勇敢者
相对而言,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搭讪、泡妞被视为不大正经,所以在豆上创办“搭讪学”小组、在北大学心理学出身的“魔鬼咨询师”说,80%的中国男人根本就不敢主动开口去搭讪女性。2005年,自封台湾“搭讪教主”的郑匡宇以《全民搭讪运动》一书正式出道,鼓吹“搭讪”,还一度被认为有害风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陆出版的和泡妞相关的图书,像《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调情的艺术》、《诱惑的艺术》、《恋爱宝典》、《男人第一课:如何发现、吸引和抓住完美的女人》等等,绝大部分是老外写的。在相关话题还属于禁忌的情况下,出版这类题材的图书显得政治上相当不正确。
郑匡宇的看法是,《把妹达人》以及后续的《迷男方法》等书,其实一般人看不出其中的精髓,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最难的反而是怎么鼓起勇气开口,而且有些人往往还没认识对方就已经思前想后,担心会不会对自己和对方造成伤害。所以要先教人们怎样从搭讪入手。魔鬼咨询师则干脆把敢于出击的人称为“搭讪犯”,以下是他给搭讪初哥提供的搭讪技巧之一:MM独自一人走在前边,可以快步走到她身旁,距离一两米,然后开始假装打电话,其实是在自言自语。说话声音不用太高,能让她也听清楚就够。(记住,大声讲电话会显得你的素质很低)自言自语是为了给对方一个心理缓冲期,让她消除戒心,一般可以这么说:“哦,我已经快到了,你还要多久?”(暗示你不是有意跟踪她)“你带上球拍了吗?”(暗示你爱锻炼身体)“你的那本书我忘带了,真不好意思。”(暗示你有文化,不是街头混混)……然后收起手机很自然地回头问她:“你知道这离××健身房还有多远吗?”
听起来似乎不那么靠谱,但事实上,魔鬼咨询师已经开始开班教学(当然不是免费),可见在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有的。而在网上流行的关于泡妞的帖子如“型男养成手册”、“电车艳遇指南”等,以及随处可见的泡妞相关电子书的下载信息,都证明了这一点,甚至还有人用“钱钟书是怎样把妹的?”这样的标题发帖以吸引眼球,其实说的无非是钱钟书和杨绛第一次约会时,介绍她读Henri Bergson的Timesand FreeWill。
如何搞定一个目标?
1 走进房间时要微笑,看着目标所在的团体。遵守三秒法则。不要迟疑――立刻接近。
2 背出一个已经滚瓜烂熟的开场白,或是连续两三个。
3 开场白要能够打进整个团体,而不只是目标。当你说话的时候,尽量忽略目标。如果团体中有男人,把注意力放在男人身上。
4 用经过设计的许多否定行为来否定目标,告诉她:“好可爱,你大笑的时候鼻子会扭动耶。”让她的朋友们注意并嘲笑它。
5 藉着故事、魔术、八卦和幽默来对整个团体传达个性。把注意力特别放在男人和比较不优的女人身上,在这期间,目标会发现你是注意力的中心。你可以表演各种熟记的桥段,比如
“秀照片”(事先准备好一批自己的照片,针对不同人群拿出不同的照片,每张照片都应该有一个小故事),但是只表演给目标身旁的障碍者看。
6 如果目标表示欣赏,再次否定她。举例而言,如果她想要看照片,你就说:“哦,她很贪心哦,你们是怎么跟她处得来的?”
7 问整个团体:“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如果目标已经和其中一个人交往,问出他们在一起多久了。如果是很认真的交往,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们”,然后礼貌地告退。
8 如果没有人替她说话,对团体说:“我好像有点冷落了你们的朋友。我可以跟她聊个几分钟吗?”他们总是会说。“嗯,当然。如果她同意的话。”如果你正确地执行之前的步骤,她会同意。
9 把她和团体孤立开来,说你有个很酷的东西要给她看,带她坐到你身边,当你带着她穿越人群,作一个“进挪”(KONO,即接触女性的时机)测试――握她的手。如果她紧握回来,就成功了。开始寻找其他IOI(兴趣指标)。
10 和她坐在一起。表演一套神秘解读,心电感应测试,或任何会令她着迷心动的示范。
11 对她说:“美貌是很平凡的东西,可贵的是对生命充满活力和展望,告诉我,你的内在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她开始列举,这是一个正面的IOI。
12 停止讲话,看看她是否以开头是“所以……?”的问题重新开启谈话,如果她这么做,你已经看见三个IOI了,接下来可以……
13 亲吻告终。突然说:“你愿意亲我吗?”(通常有三种状况:一、她很罕见地说愿意;二、她说“也许吧”或者在犹豫,你应该说“那我们来试试看”并亲吻她;三,她说不要,你回答“我又没说你可以,你对我有企图哦”。)如果背景或环境并不能导向肉体亲近,那么给你自己一个时限,说,“我得走了,改天再聊吧。”然后要到她的电话,走人。(摘自《把妹达人》一书)
欧北望谈爱情经济学“把自己制造成为稀缺资源”
欧北望 时尚编辑,著有《爱情经济学》。
1 爱情经济学最根本的是效率问题没有效率的爱情是,面对一段无望的爱情,却仍不断投入时间、情感,甚至金钱,效率问题的内核是智慧,需要明白自己有什么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利用到什么程度。经济学上的投资与收益是有借鉴作用的,爱情收益和投入的心力、时间应该大致成正比,如果不是,那么,你所深陷的爱情就很可能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一厢情愿的苦恋,请尽早脱身。
2 稀缺的男人最后总被愿意支付和最有能力支付爱的女人得到
得到稀缺男人的女人,其实就是两类:一类是愿意支付爱的女人,一类是有能力支付爱的女人。比如成龙的太太林凤娇就属于愿意支付爱的女人,为对方隐身、退让,“坚忍不拔”地爱着,而希拉里和邓文迪,就是有能力支付爱的女人,要对付那么高智商的男人和险恶复杂的舆论环境,不是自己愿意奉献就可以搞定局面的,需要的是女人的胆识、智慧,还有野心!
3 抓住稀缺资源的关键,把自己制造成为稀缺资源
稀缺并不意味着一定得不到,只是意味着不付出代价就得不到,而付出代价的时候。你自己越稀缺,代价就越小。成为稀缺资源的关键是划定一个范围。确定自己在什么范围内能够成为稀缺资源,这个范围可以小到写字楼。然后是明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把它们发扬光大,你很快就可以吸引到这个范围内的稀缺资源。因为这个范围之内,没有人比你更漂亮、更智慧。或者更耐心、更有家族背景……这也是爱情经济学的比较优势战略,寻求“鹤立鸡群”的效果。
4 排队等候是一种分配资源的低效方式在某些社会通行的标准之下比如外貌、财富……少数人的确是占有天生的优势,他们在爱情竞争中也因此抢占先机。但是社会不一定把物品给予最愿意和最有能力支付的人,它也可以把它们给予那些最愿意排队等候的人,这种制度被称为排队配给。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态度好啊,排队等啊……优质男女彼此受不了对方的傲慢态度,就让那些资质中等但心意诚恳的人等来了。值得提醒的是:排队配给是一种分配资源的低效方式,排队等候中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是惊人的,机会成本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