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管理格局;创新。
Abstract:At presen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this, you must d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of a people-centered government and its staff,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build a new pattern of government-le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of basic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social management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单位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人”,原来有的单位管理机制适应范围也随之变小,而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却尚未健全。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不断凸现,各种社会矛盾更趋频繁,对抗性冲突也在增强,处理难度也相应加大,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也没有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管理新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对于构建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服务百姓、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现实意义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广大社会群体,急需政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有效渠道来表达与维护其自身利益。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能使政府承担起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建设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缓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使政府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其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投资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第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能够使政府将更多的精力集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着重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社会治安和司法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对策建议
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站在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为此,必须做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健全并落实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制度,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
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由“权力本位”转向“责任本位”,从偏重行政控制转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在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确立有限政府的新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威不是权力的张扬,而是权力制约基础之上的社会认可,是一种有限权威。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践有效政府理念。政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效率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重服务、轻管理,重事后监督、轻过程干预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廉洁、阳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1]阎新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N]长治日报, 2011-11-7][1]
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以及社会需求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沟通协商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综合手段运用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提高依法实施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领导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2]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温商网,2011-07-05][2]
第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当前,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中引入的各种制度、机制,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管理格局,从而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要围绕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十个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养和使用好社会工作人才,严格依法实施社会管理。[[3]龚维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国广播网,2010-04-09][3]
第四,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城乡社区、村委会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各基层组织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新格局。还要引导和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和谐服务的作用,将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周到的服务。
1、防火勿轻心安全值千金
2、单位主责,人人尽责形成消防新格局
3、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4、打造铁军,捍卫安全共促温州新发展
5、全民动员“清剿火患”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6、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7、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8、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9、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构筑新局面
10、学习消防,自防自救提升全民新素质
11、远离火患幸福平安
12、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13、吸取血的教训开展隐患大整治
14、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护航发展,竭诚奉献构建消防新秩序
16、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17、人人把好防火关,有备无患保平安
18、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19、关注消防,关爱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园
20、推进深化,五大活动,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21、齐心协力“清剿火患”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22、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2020年城市基层党建总的思路是持续聚焦精致城市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治理、高素质人才和高品质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环翠经验”。
一是聚焦实体化,构建高效能的基层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实体化的镇街综合执法平台和区级响应平台,进一步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机构和资源,全面畅通部门与街道联动渠道,形成“街呼区应、上下联动”的治理新格局,凸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二是聚焦专业化,打造高水平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化与北大、山大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全市首个区级党群社工服务中心和城市基层党建高校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叫得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专业化带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聚焦职业化,培育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以开展社区工作者“优才计划”为抓手,建立选聘、培育、晋升和保障为一体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开展“和谐使者”评选,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
四是聚焦品牌化,建立高品质的区域服务网络。聚焦“两新”党建的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两新”全域覆盖、重点企业三年培育、园区商圈深化提升“三项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新兴领域“社区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商圈党建与社区党建互融共进,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流的品牌服务,确保我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2、人民生命至上 火灾隐患必除
3、全民动员“清剿火患”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4、齐心协力“清剿火患”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6、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7、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8、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构筑新局面
10、关注消防 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11、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12、推进深化“五大活动”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13、人人把好防火关 有备无患保平安
14、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远离火患幸福平安
16、吸取血的教训开展隐患大整治
17、防火勿轻心安全值千金
18、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19、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20、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21、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22、关注消防 关爱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园
23、护航发展 竭诚奉献构建消防新秩序
24、打造铁军 捍卫安全共促温州新发展
25、清剿火患 预防为先营造安全新环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8
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ll Force Education Mechanism
CHEN Juxia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look 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 addition to good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to fully mobilize and play counselors, role of propaganda departments and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build a new full education pattern, so as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ffectiveness, enhance faculty, staff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situation
根据2015年10月教育部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下称《规定》),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有企业实践经历,以弥补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可见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面对严峻的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各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宣传部门和学生社团以及辅导员队伍紧密联系,抱团形成合力,构建起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格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形式,注重岗位操作实践,对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程度远不及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思政教育工作资源匮缺,加上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预期尚有不少差距。
一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良莠不齐。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小受家庭宠爱,生活条件优越,独立能力较差,社会知识缺乏;但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个性表现多元化,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有少数学生因为学习目标不明标、学习动力不足、自律能力有待加强,导致面临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退学的危险。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本身的复杂性,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高难度。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仅靠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不能全面妥善解决,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教学形式单一。在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对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的投入。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学术沉淀和人文资源都非常有限,在校内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非常薄弱。加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素养不高,对思政理论课兴趣不浓,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加上地域、安全、资金、人员组织等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度也不小,常常以观影、选派部分学生参观、演讲等形式开展活动,受教面小。
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匮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单一。多数高职院校都是思政课教师承担了绝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理应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学工、就业等部门都忽视了这一系列工作,导致师资配套乏力。其次,思政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庞大、联系广泛,并不断发展变化,而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学方法落后,遇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口企业、对接岗位,缺少学习实践的机会,以致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较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无法推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便无法提高。三是思想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偏向于专业课教师,这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其他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和管理岗位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相应影响。
鉴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职院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大重视力度,通过各部门协调配合,扩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争取增加投入,再科学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调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一是要抓机构设置,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成立以院长或书记为组长的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领导责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分析调研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制订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监督、指导和总结,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经费投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学院学生工作处、各系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都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要抓效应带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高职院校中学生会、各类社团的干部人数多,他们年轻有活力、思想开放,平时组织的活动种类多、范围广,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大多数活动虽然形式多样,丰富精彩,思想教育意义却不大。如果能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选派思政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成立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空闲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读书活动以及其它各种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扩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以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教育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自愿自愿接受法纪观念、感恩诚信、团队协作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变被动接受安排为主动积极参与,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是要抓舆论引导,紧密联系学校宣传部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功能。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推进,结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帮助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前沿认知,改革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形式、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信息越来越以开透明,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通过网络快速传播。高职院校应该由宣传部门牵头,联合学生工作部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队伍,把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辅导员博客、QQ群、微信群等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向他们灌输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宣传校园内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这些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和社会认知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宣传部门还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平台可以整合其它媒体的信息,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使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灌输转向双方平等交流,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四是要抓教师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思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选派思政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班,到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到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学习交流,对思政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给予资助,组织教师观摩教学展示活动,通过多渠道多手段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同时,学校应在培训学习、科研以及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鼓励思政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新知识体系,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五是抓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取代了班主任,他们是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也会影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高职院校而言,打造一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高强的辅导队伍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严格对辅导员的选聘,提高辅导员的标准和要求。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作为一名合格辅导员的首要要求。学校要规范辅导员的“进出”、交流、培训以及晋升通道,严格辅导员考核标准,为完善辅导员队伍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社稷栋梁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面对不断涌入的社会思潮和民主开放,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职院校更加应该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员参与。高校要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实践育人,走全员育人道路,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晓蒲,孙丽娜.高职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华章,2012(8).
[2] 程春艳.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
[3] 苟义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河南日报,2015-02-13:9.
9月30日,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对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应用大数据支撑公路防控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抢先运用大数据支持,创造了‘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贵州经验’,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和推广,成绩可喜。希望全省广大公安交警以此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精准发力,深入拓展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平安交通、和谐交通、便民交通,为全省各行各业管理现代化树立标杆。”
9月22日,公安部交管局、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警总队及南京等6个城市交警支队领导齐聚贵阳,观摩智能交通大数据建设,交流安全防控管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贵州省交警总队立足省情,以大数据引领公路防控体系建设,探寻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公安交通管理发展新路。
“走在了全国公安交警的前列,走在了全国公安机关的前列,走在了全国政府机构的前列。”这是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王金彪对贵州省公路防控体系建设的肯定和评价。
抢抓机遇 顺势而为走新路
“贵州省交警总队能紧紧抓住国家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在贵州落地的机遇,在科技引领上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令人非常震撼。”这是云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刘新春在观摩贵州交警总队公路防控体系建设后的感受。
为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常态,将大数据资源转化为公安交通管理现实战斗力,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契机,牢牢把握省公安厅党委全力推进“四项建设”的契机,切实贯彻落实公安部交管局部署,以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发展的问题为导向,以警务云建设为保障,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大指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部局六合一、集成指挥、智能研判、互联网服务等四个应用平台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铁笼”,推动“互联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深刻领会公安部、省公安厅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省交警总队提出贵州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相关部署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五个互动结合”为引领,以警务云建设为保障,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强化防控体系上游的重点车辆源头管理,扎实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防控体系下游的农村道路安全监管,构建道路交通安全大防控体系,打造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升级版,打造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互联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主战略和强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得益于公安厅党委的坚强领导特别是孙立成副省长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上的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设计,得益于交警总队班子带领的团队在大数据建设上形成了谋划、研发、实施、应用、管理、保障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具有鲜明的贵州特色。”王金彪说。
突出三个重点
打造防控体系升级版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突出三个重点,打造立体化、多维度、全覆盖的防控体系升级版。
突出大数据应用重点优势,创新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首先,抢抓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三大通信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省公安厅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框架下,以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科研所为技术主导,利用阿里云计算技术,采取租用电信机房和设备的方式,搭建了由619台服务器、46台网络交换机、12PB总存储组成,总规模达到提供10000个核运算能力、计算能力相当于10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警务云平台,以云平台为支撑构建大数据资源池,汇集公安内部各警种和外部安监、交通、保险、广电等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互融、互通,打造大数据共享体系。
今年以来,全省高速公路车辆违法信息共计27万条次,利用执法站和服务区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22.1万起,非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64.8万起,查处数同比分别增长了77.4%和162.4%,进一步提高了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截至9月底,全省高速公路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2起,同比减少8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83.72%和78.26%,创下我省高速公路开通以来事故预防工作最好记录。
突出重点车辆和驾驶人,创新精细化的源头监管机制。以管住关键少数为核心,与安监、交通部门共同搭建贵州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综合云平台,汇聚运输企业日常管理数据和GPS动态监管数据,共享交警、交通、安监多维度管理数据和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在此基础上,省交警总队借助云平台大数据研判功能,与独立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芝麻信用”建立重点驾驶人征信系统,将重点驾驶人群体细分为四类三层次,根据驾驶人的违法记录、事故记录等多维度设置指标,应用WOE算法计算重点驾驶人的信用评分,作为评估驾驶人履职能力的参考依据。
突出农村交通安全重点区域,创新社会化的精准治理模式。针对当前全省高速公路、国省主干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趋稳向好,但农村道路安全基础薄弱,交通事故高发的实际,省交警总队认真贯彻落实广西会议精神,应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开发农村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云平台,将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网络延伸至占全省道路总里程95.5%的农村道路,大力打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数据铁笼”。
“在智能交通的应用上,从数据的采集、储存、服务到深度的挖掘分析,贵州省交警总队把大数据运用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让人耳目一新。”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组专家、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专家组成员顾怀中深有感触。
织密三张网
借力助力创新模式
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织密三张防控网,不断创新“互联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模式。
织密上游静态防控网。将重点车辆征信体系等大数据监管方式延伸至人、车、路、环境的全方位、全时空管理,落实“五个责任”,创新大数据背景条件下交通安全监管模式,织密源头监管之网。
织密中游动态防控网。在已规划的157个执法站基础上,结合路网疏密度、流量饱和度、社会治安防控和隐患路段管控需求,合理规划,科学布点,构建环黔、环筑、联市(州)、联县的“闭环式”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以视频监控防控网、路面执法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为骨架的防控体系建设。
织密下游基础防控网。以强力推进农村监管云平台为抓手,将县、乡两级政府工作开展情况,“两站”、“两员”工作落实情况,“生命防护工程”推进情况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形成政府主导下管理信息共享、安全责任共担、社会力量共治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格局。
整体治理
构建交通管理新格局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铁笼”,推动“互联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打造跨界共融、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安全共治的“互联网+”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
跨界共融,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实现跨警种、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深度融合。
数据共享,实现公安内外部海量数据的汇聚,使原本分散的碎片化数据和“条数据”聚合成“块数据”,实现“块数据×”效应。
责任共担,通过共享信息,厘清明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企业的主体管理责任。
过去十年,我国网络服务经济借助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网络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现了由传统实体经济向现代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的跨越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一是畸形的定价机制。传统经济产业定价权始终掌握在产品和内容制造商手里,服务流通环节是在产品制造成本基础上增加服务附加值而形成的定价机制。而目前的网络平台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服务平台商主导绑架消费者,制造商困于低价销售。这既造成了经济不能有效循环、良性发展,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不利于营造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网络付费消费的机制不健全。由此滋生了各种深不可测的不透明商业模式,造成价值分配扭曲和价值泡沫化,使得真正的产品制造商和专业内容服务提供商难以获取实际的制造和创作价值,对网络服务望而却步。三是网络可信监督机制不完善。知识泛化成了不确定的模糊信息,原本希望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精准信息定位和专业知识解答入口成为虚假广告的策源地,大众不得不擦亮眼睛、自我明辨是非。对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缺乏有效监督和惩戒机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四是竞争性垄断现象严重。网络平台服务经济造就了少数大平台任性撒钱、垄断市场的格局,中小服务商难以独立生存,要么被大平台收购吃掉,要么因烧不起钱而破产。因此,现阶段的网络平台型服务经济形态应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新兴行业自发行为,并非健康良性的数字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最终形态。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继传统实体经济向网络平台经济跨越发展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一次新的跨越。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是修正企业主导的竞争垄断型平台经济弊端,构建以产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透明服务网络数字经济运行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更强调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和社会化监督等方面的体系化和生态化布局,可以支撑价值分配更均衡、资源信息更透明、公共服务更公平、经济协作更高效、生产服务更专业、网络治理更精准、社会监督更穿透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网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措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
把握数字文化经济价值高地,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价值。过去,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的主动意识,导致在企业主导的网络平台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化经营资源和竞争优势。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期和机遇期,文化产业应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二是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数字化加工处理,而是涵盖文化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网络经济价值的资产。过去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其次,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数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按照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生态化体系构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场监管、数字版权保护、舆情风控与文化传播安全、文化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市场治理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建立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采集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剥离,统一下移至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体系,保障产业生态中各方利益,打击垄断性定价,杜绝价值迂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化监督及辅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自律及社会化监督管理功能。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切实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稳中求进打造发展升级版
2013年上半年,重庆市GDP增长12.4%,位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8%、21.3%、13.5%、20.4%、14.1%。
一是力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确保投资拉动稳中趋好。投资方面,1-6月,投向重庆的各类资金增长21.3%,新开工的项目增长36.1%。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4。
二是大力推进开放,促进了外商投资继续增长。上半年,重庆对外开放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同时,外贸进出口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闯入全国十强。
三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力促消费平稳增长。上半年消费实现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增长9%,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9%。(来源:《重庆日报》)
四川:大气污染治理带来经济转型新机遇
四川省今年制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目标,将推广清洁能源、控制煤炭使用、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加强车辆环保管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综合管理等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四川省提出,到2015年,重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83%、12.84%、10%,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27%、9.07%、5.16%。
《方案》以环境准入、落后产能淘汰、能源清洁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联防联控等五大方面为重点,计划投资62.05亿元,实施236个重点工程项目防治大气污染。除此之外,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则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来源:《金融投资报》)
湖南:
“三量齐升”突出惠及民生
在3月20日的全省干部大会上,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要求全省干群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机不可失的历史责任感,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也就是“三量齐升”这一经济发展目标。
提升经济总量方面,强调一个“扩”字。在继续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将重点从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上着力,扩大经济增长点。
提升运行质量方面,注重一个“优”字。坚决杜绝带血的GDP、黑色的GDP、污染的GDP,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可持续、绿色、和谐的基础之上。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提升人均均量方面,突出一个“增”字。在提升人均均量这个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缩小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防止均量“被提升”。 (来源:华声在线)
云南:立足绿色发展
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今年5月召开的云南省产业建设年动员大会上强调,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立足绿色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立足发挥云南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三是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四是立足绿色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构建产业生态良性互动新格局,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路子。(来源:《中国环境报》)
广西: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社区管理改革,建实基层治理网格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实网格,完善治理体系。一是科学整合,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前期我们重新规划调整3大类20个社区网格,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组建以社区牵头总览,包保单位、驻区单位企业共荣共建、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分割管理的壁垒,社区为核,共同治理。依托党群综合服务大厅及各便民服务店,缩小服务半径,20个社区基本建立“15分钟服务圈”,精准快速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用'小网格'撑起社会治理的'大平安'。二是健实网络,强化单元长职能发挥。每个社区网格下完善了“社区—片区—楼院—楼栋—单元”五级网络,明确负责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单元长选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广泛听取各项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把单元长选实选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楼栋单元。三是抓好带头人,建立专业化基层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年青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四支队伍建设,特别是着重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利用近期社区“两委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把基层“好班长”选出来,用起来。11个“以村为核”社区平移过渡社区“两委”成员,街道选派9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实行书记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激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动力。同时按照“工作在居住地社区”的原则,调整了52名社区工作人员,增强配齐了470余楼院长,签订正规劳务合同,把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中间力量切实把作用发挥到位。
二、兜底管理,扩充治理覆盖面。一是统筹融合,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把社区网格内的基层治理工作做实做细,针对社区内执法力量分散、共同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促进中心要求每个城市社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一楼附近设立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配齐必须办公用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城市执法中队、城市巡管等执法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深入。目前来看,效果良好,对于一些单个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在联合执法机制下,都能有效的化解矛盾,如店外经营、对抗执法等棘手问题。二是服务为本,主动承接治理职能。社区加快服务职能下沉,统一设置了“党建综合”、“民生服务”、“安全环保”、“社会秩序”四个服务窗口,全权负责事项受理和业务办理,精简机构、优化职能、提高效率,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严格落实各项监督职责,明确权限边界,制定监督细则,正在探索建立环卫、绿化、秩序化等外包服务保证金制度和物业公司服务保证金制度,规范监督流程,用好监督结果,充分发挥监督在落实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依托六化,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我们依托六化问题处理,逐步弱化分化矛盾,制定了“六化”管理工作细则、巡查人员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建立400余人的巡查队伍,定人、定位、定责,盯靠片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目前累计督促解决居民关注、矛盾集中的“六化”问题1890条,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做到“小矛盾不出片区、大矛盾不出社区”。
一、指导思想
2009年*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省、市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与进展,积极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理顺宣教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宣教大格局,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副主席20*年11月17日至20日到*考察时要求我省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环境宣传教育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二)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工作,营造“保护母亲湖,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境宣教工作中,积极倡导“每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观念。加强媒体和网络宣传报道,实现滇池治理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关心与支持,激发社会各界对环保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宣教工作要集中力量,按照*市2009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面向全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好污染减排工作进展和成效,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四进”活动,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契机,积极策划好6.5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核心内容为“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和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市6.5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打造建设生态*这一主题,组织筹划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今年“六·五期间”,围绕滇池治理、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和污染减排等工作,策划组织实施“全民行动,保护滇池,建设生态*”为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掀起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教育纳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中,通过三下乡、环保专题讲座、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努力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形成城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做好中小学生的环境渗透教育,继续推进绿色创建工作。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滇池保护》教材进入滇池流域各中小学校工作;认真开展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积极争取并推荐上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的创建工作。
(七)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着力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环境保护新闻策划,设置专版专栏,继续组织新闻媒体记者对35条入滇河道整治成效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建立环保系统新闻与快速反应协调机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宣传主阵地作用,做好《*环境》编辑和发行工作,及时收集更新“*环保”网站的信息。
(八)加强与社会群团组织和各协会合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宣教,形成环境宣教大格局。充分利用文联、摄影协会、青年文学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策划滇池治理和入滇河道整治见成效的征文、摄影比赛及论坛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推进环保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规范环保志愿者、环保民间组织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行动。
(九)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环境教育培训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各级各部门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面向社会分级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培训,并总结经验,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
(十)加强环保宣教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环保宣教队伍。进一步理顺环保宣教管理体制,按照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规定,加强环保宣教机构建设,充实宣教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环境宣教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为做好环保宣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统筹安排新闻报道和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做好新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一、经济发达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有力支撑
要管理好一座城市,首先要经营好城市,而经营城市首要的是把产业做大做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和产业支撑,城市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城市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始终把建设经济发达城市作为首要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齐齐哈尔市坚持产业优先原则,提出了“全党抓项目,全民搞招商”的总要求,确立了壮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煤油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近两年来,全市项目呈现出数量明显增多、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推进力度明显加大的良好态势。由于齐齐哈尔经济实力增强了,过去无力做的事现在得以实施,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
二、科学规划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城市建设和管理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要制定一个科学规划,必须集思广益、科学民主,特别要正确处理专家意见和领导决策的关系,一方面要发挥专家作用,具体规划应该由专家来做,以充分体现专业水平,符合科学规范;另一方面领导要做深入思考,基于对市情的全面把握,拿出一个城市的总体定位和长远目标,由专家按这个纲去做目,领导和专家是互为补充、互不替代的关系。就齐齐哈尔而言,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繁荣、铸造特色文化、突出滨水园林、改造新建并举、建设宜居鹤城”的36字总方针。明确了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12个关系,即“齐齐哈尔和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城市建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城市的现实定位和历史文脉的关系、科学规划和民主规划的关系、中心城区建设和其他城区的关系、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自然生态和人工建筑的关系、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的关系、节约用地和城市通透大气的关系、新建和改造的关系、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的关系”。
在科学确定城市总体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坚持高起点原则,狠抓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提升工作。聘请权威机构高水准修订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滨水城市建设规划和劳动湖南扩工程、中华路总体风貌改造,尤其是聘请国际著名专家编制了齐齐哈尔新城区建设(中汇城)规划,从总体上更加注重城市产业布局、功能区分、特色展示以及道路视觉的宽敞、绿化的布局、滨水的退让,保持开阔疏朗的城市风格。
三、改善民生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核心要求
不论经济建设还是城市建设,都必须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方向,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美好家园和优美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群众满意、市民幸福的城市。
一是打造生态之城。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天蓝、水洁、城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城。
二是打造宜居之城。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全面改善城市总体面貌。
在新城建设上,我们探索了一条在政府总体规划指导下,由企业整体规划的建设之路。利用5年左右时间,把新城建设成为集高新技术产业园、行政办公、金融服务、交通枢纽、休闲商业、生态居住为一体,现代化、生态型、文化内涵厚重、北国特色浓郁,容纳40万人口的城市综合体。在旧城改造上,全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低温楼改造。
三是打造文明之城。我们既重视城市硬环境的改善,更重视软环境建设。坚持以创建“三优文明城”为目标,以市容、交通和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了沿江游览区、火车站周边、圣弥厄尔教堂周边、城区广告牌匾、废品收购站、出城口等六大整治战役,“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同时,开展了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之风、学习之风、关爱之风,努力培育齐齐哈尔城市精神。
四是打造和谐之城。主要是让社会各阶层和全体公民都能够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给予充分关怀,使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现代技术手段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依托
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上的重要作用。齐齐哈尔作为一个拥有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更加重视以先进技术管理现代城市,成立了政府应急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市、功能完备的预测预警系统,特别是加强了交通、气象、防汛、市政、环保、地震、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预警和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公安、交通、市政和城管“四位一体”实施了“天眼工程”,今年9月末交付使用后,无线监控系统摄像头将部署在全市所有一、二、三级路面和原有城市监控未能覆盖的重点区域,实现全市城区监控的全天候无缝覆盖。
五、深化改革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不竭动力
城市社会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大社区架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子,主要是坚持以道德为引领、民主为基础、法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了城市社会管理委员会,市直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抽调人员,增加编制,组建了城市社会管理办公室。各区和街道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社会管理领导机构,承担牵头组织、综合协调和监督考核职能。在体制创新上,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增加协管人员、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办法,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社保、民政、计生、等工作力量进社区,解决网格管理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格局。在重点人群管理上,适应众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实际,抓住关键,大力实施。
六、铸造特色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灵魂
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符号,也是城市的灵魂。我市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到城市现代化管理之中。
一是打造历史特色。齐齐哈尔有着7 500多年的古文化史,250多年的省会史,为了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我们对500多处历史遗迹进行了挂牌保护;对百年老街中华路进行了改造;对昂昂溪古文化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建设了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
二是打造多元特色。我市有着丰富的驿站文化、流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资源,我们坚持挖掘、保护、开发并举,倾力打造多元文化特色。
三是打造独有的城市主题文化。齐齐哈尔是丹顶鹤的家乡,鹤文化是独有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立足叫响“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以鹤文化为主的城市主题文化。
七、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先导目标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国际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动力。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很难想象一座城市不通过加大国际化力度能够实现现代化。齐齐哈尔作为曾经的省会城市、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节点城市,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顺应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遵循哈大齐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构想,用好用足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
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开放发展。
战略导向,长短结合。
品牌引领,“两端发力”。
全域统筹,多业融合。
主要目标
“六个比重”
到202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旅游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旅游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游客“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入黔游客人数占游客总数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5%。
构建“六大体系”
构建“全景式规划”的旅游分布体系、构建“全季节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共建共享体系,构建“全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方位服务”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全区域管理”的旅游综合治理体系。
实现“六个转变”
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向全域统筹综合目的地转变,从旅游资源分散开发向整体开发转变,从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致高效旅游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主要任务
打造“一程多站式”国际旅游线路。
推动省内综合保税区建设国际免税店,力争在旅游购物免税、贵阳机场72小时过境免签、支线机场口岸设置、旅游落地签证等方面取得突破。
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加密国内及国际和地区航班航线,增加高速铁路车次运力,形成开放型旅游经济新格局。
加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宣传推介,拓展入境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作用,促进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办会机制常态化、国际化。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编制实施《贵州国际山地旅游试验区总体规划》。
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线、干支机场为点、点线支撑的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带,串联带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100个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和1000个特色旅游村寨,打造20条省内环行及联通省内外的重点精品线路
以“旅游+”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以“旅游+工业”促进特色食品等产业提质增效。以“旅游+文化”提升旅游产品内涵。以“旅游+水利”促进旅游地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以‘旅游+航空’促进航旅协同发展。以“旅游+城镇化”促进产城景融合发展。以“旅游+大健康”培育一批康养旅游基地。以“旅游+大扶贫”促进增收致富、精准扶贫。以“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游和现代监管。以“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
具体措施
1、打造一批世界级山地旅游产品。
2、加快构筑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依托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支持创建一批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力争2020年达到100个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特色旅游示范基地10个以上。
3、力争2020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省级度假区20个以上,带动我省旅游业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拓展延伸。
4、推动我省优质白酒、烟草、茶叶、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和“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向旅游商品转化。探索建立贵州“旅游首选商品”名录,培育建设一批地标性旅游商品示范性生产基地,力争到2017年全省开发旅游新商品1000种以上。
5、发展山地康体养生旅游。
6、、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设生态体验旅游步道2000公里以上,打造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3-5个,建成汽车露营基地20个以上、家及省级森林(湿地)公园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和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条。
7、打造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8、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精神慰藉等养生度假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社保基金以及国际著名养老机构开发养老社区项目。
9、全域发展山地特色乡村旅游。
10、探索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旅游“三变”新模式,为参与旅游产业的贫困户提供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小额特惠贷款。
11、实施“百区千村万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个、重点村寨1000个,示范和重点建设经营户10000个,带动全省1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12、构建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2017年实现全省各地机场、高铁站、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4A级景区、4星级以上酒店等重点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
13、支持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景区、餐饮点、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的消费支付电子化,实现在线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比例逐年提高。
14、优化旅游配套服务功能。2020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
一、充分认识发展城市经济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
1、重大意义。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和创新功能,能够充分吸收和聚合区域内的资本、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发挥聚集效应,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都作为*阳的首善之区,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竞争优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都城市经济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发展城市经济,有利于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产出能力,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战略地位。*都地处西*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典型的城郊型县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到市区总面积的55%,城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5%,城市规划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5%,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0:49.4:44.6,城市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94%,提供的税收占总税收的95%,发展城市经济具有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随着西*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沣河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城市已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城市经济在全区乃至全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构建实力*都、魅力*都、活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强城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坚持产业优先、招商拉动、项目支撑、环境奠基,深入推进“工业立区、商旅旺区”进程,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中心城区产业更加发达、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全力建设实力雄厚、魅力十足、活力强劲的新*都。
4、发展定位。发挥*都地处西*经济一体化和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核心区域的优势,扶强传统支柱工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业,全力以赴振兴工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国家级显示器生产研发基地;做精商贸旅游业,做强现代服务业,繁荣第三产业,建设西北现代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休闲旅游中心;做大医药保健业,建设中国中医保健之都;利用地热资源,建设中国地热城;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建设陕西和西部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以工业为增长极、以商贸旅游为支撑点、以特色服务业为吸引力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凸显*都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
5、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产业优先原则,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坚持建管并举原则,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出台优惠政策,聚集城市发展要素;坚持市场运作原则,疏通融资渠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三、坚持工业立区,扶优做强支柱产业
6、扶强传统支柱产业。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强力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支持辖区彩虹、偏转、康佳等电子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产业升级换代。支持辖区纺织企业与强势企业嫁接合作,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引导辖区步长、海天等医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创出一批知名品牌。
7、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业。借助我省打造关中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依托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三大产业平台,加大装备制造项目引进力度,大力发展输变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建成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8、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坚持市场运作、多元融资、完善功能、建引并举,加快装备制造业基地、科技产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的路网、供电、排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承载能力,促进产业聚集,使三大产业平台成为关联企业聚集、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益显著的工业增长极。
9、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建设清华科技园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钓台中小企业创业园、马泉中小企业创业园,促进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争创省市名牌产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企业协会、企业联席会和银企座谈会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与辖区大中型企业及金融单位加强合作,增强实力,做大做强。
10、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入口关,新上一批节能环保的绿色企业;积极引导辖区高耗能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企业排污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四、坚持商旅旺区,进一步繁荣第三产业
11、构建商贸新格局。坚持改造提升与拓展空间并举,精心打造人民路、*路、*皇路、*路、世纪大道“一纵四横”五条商贸产业带,嘉惠、*福、中华什字、陈杨寨和北上召“一主四副”五大商业中心区,构建“五带五区”商贸新格局。实施*福、*西路、*皇南路和滨河北路等一批人性化、时尚化、特色化的专业街区建设,优化商贸服务业布局。
1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层次。利用*阳中医药和养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养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扶强做大一批流通连锁企业,培育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配套完善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吸引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聚集,建设区域性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休闲娱乐、会展中介、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拓展服务业领域。
13、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制订出台促进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抓好上林苑商务中心建设,引导*阳及周边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及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形成区域性总部集群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宇,吸引中小企业、中介机构及各类公司投资兴业,着力打造万商云集的经济群。
14、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依托*阳湖、沣河景观带,建设一批高档次、人性化的精品住宅,打造“宜居在*都”生态品牌。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依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进住房梯度消费,确保城市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住有所居。加强对物业市场的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15、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做好沙河古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加快平陵—帝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做精*汉文化旅游。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两河四岸”景观带建设,做优生态观光旅游。整合辖区旅游资源,打造*都“一日游”,积极和西安旅游线路进行对接,提升旅游业层次和水平。
五、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
16、大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择优招商、理性招商,吸引国内外强势企业集团投资兴业,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节能节地环保的重大产业项目、工业项目。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从领导力量上、工作部署上、日常考核上倾斜,提高全区上下招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一支队伍谋划、一支队伍招商、一支队伍落实的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阳光财政”收入。
17、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推介一批项目,建立项目库良性滚动运行机制。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采取区级领导和镇办、部门包抓的方式,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力促落实。完善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盘子。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干扰破坏项目建设的人和事,严处,全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建立争资金、跑项目考核机制,奖优罚劣,调动全区上下争资金、跑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8、加快沣河新区建设。按照“沿渭河东进、沿沣河南扩”的思路,加快沣河新区开发,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张。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为重、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加快沣河、渭河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沣河新区生态环境。抓好以路网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新区投资环境。推进西电*都工业园、风力发电、子午轮胎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上林苑区域开发,着力打造西部商务中心区。加快地热资源开发,着力打造西*休闲度假区。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把沣河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
19、加快城市建管步伐。按照“统一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城区主干道沿街开发,推进城中村改造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依托城市开发建设,协调和配合市上加快城市品质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风*韵的特色雕塑,打造一批城市精品工程和富有魅力的标志性建筑,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坚持科学、规范、精细、长效的原则,完善城市管理网络,加强城市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双创工作,积极实施“洁绿亮美”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19、营造全民创业良好环境。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各类创业主体自主创业,形成良好创业氛围。
20、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改善人才环境,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设镇办创业服务窗口,开展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代办证照、备案贷款等“一条龙”服务,为市民创业及投身城市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六、加强和改进领导,推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加强城市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区发展计划局、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统计局、建设局、环卫局、招商局、商务办、工商联等部门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分别设在区经济发展局和商务办,具体负责研究、指导、协调和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工作。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推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发展理念 创新 “四个宁夏”
在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捕捉时代的机遇,用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面推进“四个宁夏”的建设目标。
1 创新,是建设“四个宁夏”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强调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建设“四个宁夏”就要把握其中的核心元素,推动全民创业氛围,实施智慧宁夏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四个宁夏”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有利于建设“四个宁夏”的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使创新的各项元素发挥各自特殊的功能。
2 协调,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差异化问题,建设“四个宁夏”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宁夏虽小,但发展上却很不平衡,明显地存在着山川差异、城乡差异。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发挥川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长短板相互弥合,逐步缩小和消除发展差距。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人口向沿黄城市带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协调发展是建成“四个宁夏”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3 绿色,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基本前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宁夏尽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开发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治理环境提上议事日程、构筑生态安全防火墙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南部山区退耕还林保护和生态移民移出区生态恢复,加大荒漠、沙地和荒滩治理,推进荒地生态化、无害化、微损害利用。无论城市化方向、生态安全建设,绿色发展产业体系,都要符合科学实际的原则。实现绿色发展,宁夏必须彻底告别过去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政绩观,真正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了解自然规律、切实从行动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自觉意识,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建设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守住生态底线,让宁夏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4 开放,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必要条件
开放带来进步。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地区全面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宁夏要想方设法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中阿博览会、内陆开放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机遇,打造中阿合作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搭建开放平台、建好开放载体、畅通开放通道,把宁夏的发展准确定位嵌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发挥宁夏穆斯林和西亚、中东国家人民文化相近、习俗相通的独特优势,突出清真品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资金、产品、产能、文化走出去,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努力开创开放新格局。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宁夏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5 共享,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必然结果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精准扶贫,全力推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扶贫攻坚;一是通过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特色产业脱贫和合理转移就业人口相结合达到脱贫目标;二是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县乡村实施扶贫搬迁脱贫;三是对南部山区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脱贫;四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脱贫;五是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脱贫。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加快教育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条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打破城乡藩篱,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促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城乡联合办医、注册医生多点执业、发展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宁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扶贫攻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改革等方面在全国走在前,创造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