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生产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县农业生产潜力很大:一是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现有宜农荒地30多万亩;二是人均占有耕地较多,适于大中型农业机械联合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潜力很大;三是中低产田较多,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
克东农业生产的现状:一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我县属半干旱地区,春季十春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植被恢复缓慢,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水体受化肥、农药、农膜白色面源、点源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危机。二是水利设施不足,防洪排涝能力低,全县仅有三个大型水利塘坝且都属病险水库,急待消险加固;三是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我县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冲击,出现了“网破线断”的现象,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而全县农民中初、高中的比例还很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加之部分农户欠收,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五是大中型农机严重不足,全县现有大型农机保有量还不足100台套,而且很多农机年久未进行过更新,更新速度缓慢,不能满足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要;四是受气候条件制约,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全县目前还是主要以大豆为主,其他作物的种植比重仍然很小。
为了尽快扭转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循环不良的现状,我个人觉得克东农业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
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路要本着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农产品品种改善和质量提高,增加科技含量,以增加经济效益为根本,并注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紧紧把握飞鹤乳业落户克东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全县畜牧业,大力发展青贮种植,实现以农养畜,以畜补农的良性互补。
三、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完美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尤其是抗旱水源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大整治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田。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发展还面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生态理念淡薄、市场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化面临的困境,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实施路径
自古以来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稳定与否关乎百姓生活国家命运。当前,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整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作为国家发展之本的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生态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水平。为此,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提出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此外,党的十还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见,未来国家将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适应国家发展规划,适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农业发展自身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一、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含义
(一)土地流转的含义土地流转全称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其内含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实现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主要实现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分红等形式出让经营权,国家更加鼓励农户将土地的向专业大户和合作社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农村提地改革,以为一关键节点,将土地的所有权从村、组两级集体所用逐步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自主经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经营方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90年代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户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以口头约定实行进行,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4亿亩,是2008年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提高17.1个百分点。[1]可以说土地流转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内涵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更加宽泛的理解就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结合土地形态制定更加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体系。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解决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之间发展的矛盾,将三者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一方面是继承了我国传统农业很多精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作物单一连作,使用生态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通过立体种植与生物防治病虫害方式改善农业生态体系功能。另一方面,与科技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与实践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与生产理念,融入市场机制,建立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立体营销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生态化二者在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建设和谐社会上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土地流转的是实现农村土地利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开发,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中国13亿人口9亿农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要求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更加细致,对农民的保障工作更加具体,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就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实现土地资源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相互衔接,节约成本,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二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当前我国生态建设不容乐观,资源使用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幸福,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保护自然、尊重生态规律的文明生态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总体目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到一起,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污染,实施农业生产生态化管理,最终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寓意深远,内容广泛,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化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导下才得以实施和发展的,二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是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实施手段和目的之一,而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化反过来能够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二者联系紧密、互有补充。[3]
三、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理念淡薄,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我国的农业历史已经长达八九千年的历史,当时的原著居民已经开始进行了焚林开荒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由于当时人类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种植业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种类和范围较为集中,但对自然索取较少,基本没有产生相应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但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人口数量的激增,大量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相应的化肥、农药被使用到农业种植当中,出现土地农药残留过高,土地办结;为了达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新的种植技术不断应用,特别是塑料薄膜技术的应用使得污染加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很多工业企业就建在耕地旁边和江河沿岸,由于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放,制度执行不力,部分企业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或耕地灌溉用水之中,这些污水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导致的次生污染严重程度远远要高于我们的想象。[4]这些污染和次生污染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都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和内容。用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做法已经被证实是不可取的,未来国家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方面一定要下大力气,从污染根源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改善耕地质量;从治理灌溉水源头入手,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对企业实施严格管控,减轻次生污染。
(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目前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国家为了保障耕地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从地理环境角度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没有改变,地势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特别是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荒漠地形很难进行资源开发,土地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衡。从供需关系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城市打工者身份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闲置情况有所加剧,城镇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矛盾一直较为尖锐。从生态环境看,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日趋严重,东北地区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利用不平衡等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市场秩序混乱,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前进步伐,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百姓幸福。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土地资源刻不容缓。
(三)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生态系统建设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生态系统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系统内部资源配置是否科学。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不足,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较为分散,导致当前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缺少多数只注重眼前利益,较少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去考虑和设计,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因而不能构成合理有序的层次系统。现代农业发展应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从宏观上系统规划,很容易导致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利用又会引起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的利用率低等,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现代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化发展实施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态观念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态意识是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化的关键,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和决策者的生态意识不足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实现。为转变农民的生态观念,树立生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点宣传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开发资源。减少过渡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充分意识到,土地的过度耕种会影响其可持续生产能力,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严重污染水域;[5]二是,杜绝资源浪费。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如果不科学处理会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严重污染。此外,除了让农民们意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处理生产垃圾以外,还应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教育。具体措施有:一是,基础教育中就要灌输生态知识;二是,尤其对生态知识不足的农业管理者,要加强培训,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能;三是,树立生态农业典型,发挥其激励和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指导,切实贯彻生态农业理念。
(二)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资源利用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我们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应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土地流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地区,尤其是土地资源不适宜集中连片经营,或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地区,仍需进一步加强流转工作。尤其是,当前一些偏远农村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当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真正让农民认识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好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其次,切实为农民考虑,搞好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加农民受益;再次,设立专门的土地流转部门,负责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当然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只要真正了解农民、关心农民,知道农民心里想什么,才能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做贡献。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我们要做好农业生产的规划工作,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既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收益,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既要满足当前现代农业开发的需要,还要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6]做好农业生产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规划的制定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各地区的资源和地域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或品牌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的要求,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合理规划并利用每一寸土地,将土地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优,逐渐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化、特色化与规模化经营。
(三)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水平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有序进行,应坚持战略性眼光,分析农业的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等实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整体性原理和动态平衡原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的生态化,首先,要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高新生产技术相结合。作为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陈旧的生产工具被取代,但是一些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是不能被遗忘的。现代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农业进步的良方。其次,将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现代农业要求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然而在大力开展规模经营与机械经营的同时,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将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与安全化相结合。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困扰人民的重要问题,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营销渠道的不断优化,人们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的安全是农业生态化的重要方面,应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化生产。最后,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换句话说,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特色优势,挖掘其不同的功能,结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发挥其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加强合作社建设,试图用土地集约化经营方式来完善现有土地政策。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土地连片经营,稳固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软硬件建设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分配,进而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从宏观层面上讲,依据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工程,对于农业生产各系统之间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整体上设计并把握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产品的增值和废物的资源化。从微观层面上讲,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病虫害防治等,促使农村资源得到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方淑荣,游珍,蒋慧,赵力,姚红.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43-45.
[2]黄和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视野,2009(2):23-25.
[3]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赵俊.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5(2):15-21.
[4]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12.
[5]刘海金.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J].湖湘论坛.2008(6):123—124.
【关键词】农机作业委托 农业 机械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只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才能够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而质量提高。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应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而技术的进步与制度革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行农机作业委托会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诸多有利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农机作业委托概述
1.农机作业委托的概念
什么是农机作业委托呢?农机作业委托主要指的是农民依据一定规则要求把部分或者全部自己应该承担的农作业委托给农机经营组织或者农机户来完成。这一农业组织制度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对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2.实行农机作业委托的意义
农机作业委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对新的农机经营模式的开创以及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三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下进行一一分析。
2.1有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在农业作业委托制度下,联合收获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农业和农民服务,它的制造成本和性能参数都能够与农村的生产规模以及农民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农机作业委托的实行和农业收获机的使用既能够解决农业机械投资高、利用率低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农民单独作业购买机器有困难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2有助于新的农机经营模式的开创。实施至今,很多地区的农村都是实行个体经营,农民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农业生产。在实施了农机作业委托之后,农村的农业生产开始重新走向联合。农机作业委托通过建立承包公司、联合体等新的农业服务组织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
2.3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农机作业委托制度下,农业机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就大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时间,从而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给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助于促进其农业的机械化发展。
二、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农机作业委托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促进农机行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通过农机作业委托的方式,那么农村对于农机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这对于农机制造行业等于农机生产相关的行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以来,其生产数量大为增加;小麦机动收割机1997年的生产数量是其1985年的11倍。这些都与农机作业委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生产数量的增加外,农机作业委托还助于促进农机生产制造行业的技术发展与更新。农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激烈的农机市场竞争,这就使得某些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农机生产企业不得不被淘汰。与之同时,农机的市场潜力也给该行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投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也流入中国,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机技术发展与更新具有积极作用。例如,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都曾在我国的浙江省与江苏省办厂进行水稻收获机的生产。这些都对于繁荣农机市场具有一定的作用。农机市场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又推进了农机作业委托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有助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配置
农机作业委托是农业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配置是其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农机作业委托主要面向市场,对于提高行业市场化的水平,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作用。农业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对于农机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具有推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3.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受农村组织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的农业机械普遍廉价、小型且功能单一,大型的农业机械在农村还没有市场,得不到发展。实行农机作业委托之后,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变化,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相应的改变。农机作业委托实施之后,大型的农业机械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依靠小型的机器和重复性的人工劳动,而是通过操作功能多元化的机器就能完成。农机作业委托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扩散,原来的小型农机和农具占主导的格局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功率、现代化、联合化的大中型农机以及农具。农业机械的朝着专业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必然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中型农具的发展会带动农机作业委托的发展,也会推动农业生产其他环节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的联合化、大型化以及现代化,从而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作业委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开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其对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机行业发展,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的配置以及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秦海生.浅论我国农机经营体制第三次创新[J].中国农机化,2000(05).
[2]陈晓红,高原康彦.一种新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方法――层次模型法[J].系统工程,2000(04).
[3]鞠卫平,张建明.契约机制下农机作业委托利益主体行为的策略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农业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以及上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1]。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的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的匮乏,而且我国的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的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在这四个原则中,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要求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产品的生产,尽可能多的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2]。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当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工业化,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此,在以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科技化的应用较少,因此在以后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主要做好农副产品与加工企业的聚集,使相关的农副产品在指定的加工企业进行封闭式的生产,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3]。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2.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的农业向精准型的农业发展。这就要求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五、结论
总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增加农业经济产量以及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补发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变传统农业理念,特别是要通过政府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在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面对新问题、新现象,要及时的总结经验和采用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正晓,艾平.农业循环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J].2009,(05)
右玉县地处山西北部,约古北纬39041‘8“一40017,54“,东经21206‘33“一122“38产35“,东西宽45.7km,南北长盯.7km,总面积1964km’,人口9万多。所在地属黄土高原丘陵缓坡区,系森林草原向千草原过渡的区域,年平均气温3.6℃,最冷月(1万)平均气温‘1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4℃,绝对最低气温一40.4℃,年雨量442.8mm,多集户在7一8月间降落,「无霜期100天左右。天然森林早已采伐殆尽,大面积地区早已开垦,荒废地为退化草原所占,是一个农牧交错区域。过去全县天然植被覆盖稀疏,风沙大,土壤冲刷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艰苦。从1952年开始,大抓植树种草,至今已控制了水土冲刷和风沙的危害,涵养了水源,减轻了霜雹灾害的影响,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急待解决的间题。笔者等1988年7一8月间应山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和雁北地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邀请,专程到右玉县作了短期考察,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学习到了不少东西,现把考察的结果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一、右玉县综合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1.林业:刚解放时右玉县根本没有森林存在,只在河滩地零星生长一些沙棘、乌柳灌木丛林,覆盖率可勉强计算占0.3%。经过连续30多年的大规模造林,至今全县森林已郁郁葱葱,均匀分布。根据1987年统计材料,林地面积为1214414亩,覆盖率达到48%左右,主要是本地种小叶杨林,大大改变了全县的生态环境,成为保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既起到了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也有一定的直接收入,单是整枝一项就解决了230多个村庄15000户人家的燃料问题,每年节约煤炭3x10‘t,每年还生产木材2500多m”,可供民用建筑之用;生产树叶饲料300x10咭kg,有利于牧业的发展。1987年林业收入26万元,占农业总收入1.8%,占工农业总收入6编,收入是不多的。但是,应该明确,在森林草原地区这种半干早气候条件下,发展林业不能仅着眼于速生丰产的用材林,更多地要考虑其间接效益的防护林性质,如果把其换算成经济数值也将是十分一可观的,其实其直接效益也是明显的。当前,林业生产发展上一个最重要的间题在于,大片小叶杨林由于所在地的气候和过去种植技术以及管理跟不上的种种原因,生长并不理想,大多成为所谓小老头树,而且多为同龄纯林,林内的植株叶片面积明显小于单株单行植株叶面积的25%,叶色带黄,枯株较多,主梢年生长量一般10一20cm,肥大生长停滞,说明同化的物质只能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最低的代谢,没有剩余的营养物质来建造自身的躯体。显然,其老熟期即将降临,届时就可能出现大片衰亡的趋势,如何及时地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既能持久地维护环境,又能促进农牧业的综合发展,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保持右玉县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示范点,就成为当前全县总体规划上急需首先解决的问题。
2.种植业:1987年右玉县的种植业收入为80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5.6%,占工农业总收入的20.2%,说明它在农业生产中仍占据主要地位。右玉县的种植业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四大优势作物(筱麦、马铃薯、豌豆和葫麻)一般说产量高品质好,发展潜力大,能提供足够优质的加工原料。近年来,全县粮食平均亩产lookg左右,油料49.5kg,人均粮食650多kg,油料90多kg;过去曾发展过甜菜,生一长还不错。这种粮油糖料作物的配套发展,对保证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种植业上抓住这几大作物的生产,不断发展和提高,再辅以其它必需的作物和果蔬生产,就可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关键在于如果不注意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那么种植业发展的条件和需求就要受到限制,难以再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马铃薯是一种优良高产作物,应该把它的种植和加工看为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关键来考虑,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习惯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下决心来圆满解决。
3.畜牧业:按照右玉县的自然环境,应该把畜牧业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但是,按照1987年的统计,畜牧业的收入为55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8.8%,占工农业总收入的14.1%。所以,应该加速发展畜牧业,至少要占到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发展畜牧业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近年来不少耕地退耕还牧,人工种草面积已达27万亩,林地也可放牧,可见草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完全能够满足畜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以摆脱单纯依靠作物的收入来发展经济。
4.农牧产品加工业:这方面刚刚起步,虽然已建立了榨油厂、葫麻秸秆压板厂、配合饲料加工厂、沙棘系列产品加工厂、皮件厂、皮毛厂、肉联厂、罐头厂、血粉厂、骨胶厂等,还打算建立燕麦片厂、柠檬酸厂和奶粉加工厂等,但1987年的工副业收入仅5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8%,占工农业总收入的1.4%,显然,还需要下功夫来发展。关键在于从解决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和贸易方面入手,做到胸中有数,才能下决心抓准抓好,不然也难以坚持下去。
二、关干右玉县综合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问题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右玉县的农业生产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要进一步的提高,首先必需要适当调整农业结构,抓住几个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发展。
1.加速畜牧业的发展:要使其收入至少占农业总收入的50一70%,重点发展草食畜。据1987年统计,大牲畜27663头,羊78539只,兔6982只,这就显得数量太少了,应加倍发展,奶牛要放在较重要的地位来考虑。1987年猪的存栏数仅11751头,也要加速发展。边鸡是本县的特有品种,应加速培育纯种,进一步发展,扩大销售。畜牧业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促进草业、种植业、加工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2.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促进种植业、林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累更多的资金,大力发展•加工业是关键。右玉县四大优势作物和沙棘都有足够的原料提供系列产品的加工,诸如麦片、淀粉、粉条、粉丝、酒精、葡萄糖、维生素C、马铃薯和豌豆食品、葫麻杆人造板和亚麻等。畜牧产品目前产量较低,但加速发展的可能性是具备的。这样,奶制品、肉制品、毛皮制品、驴皮阿胶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当然,质量是首要的,达不到相当的水平,就无法发展。这就要抓住自己的优势,一项一项的攻克,.不要普遍开花。如果条件暂时不够,也不要气馁,要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派出去,请进来,争取外援,掌握国内外的销售信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这是至关重要的。#p#分页标题#e#
3.种植业的进一步提高:当前种植业在农业总收入中占首位,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生产已经到顶,无论从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潜力相当大,要做的事很声。这要根据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安排生产和开展研究。可能种植面积要减少,但产量要增加,品质要提高;收入和其它各业的比例可能要减少,但实际产值将是提高的。
4.大力发展野生经济动植物的种养事业:野生经济动植物的种鑫事业是开辟本县生产的一个新途径。右玉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比较贫乏,但它的自然条件能够适应许多经济动植物的发展。首先,本地的特产沙棘应该进行广泛的栽培,选育更多更好的品种,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单靠野生的资源是无法满足实际要求的;其它如玫瑰、黄茂、麻黄、黄花菜等都值得大力发展。经济动物方面,.发展养鹿和毛皮兽(狐、貂、貉、翩等)是非常有前途的。本县的气候适宜,地广人稀、坏境安静,又有大片人工林地供选择饲养场地,饲料有足够保证,只要人才、技术得到基本解决,就能发展。这两项工作搞得好,经济收入将是极为可观的。
5.林业建设和林分的改造:林业是右玉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当作一项长远的事业来经营,保证持续的发展和提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L对大片小叶杨同龄林分的改造,过密的地段作适当的疏伐,砍小留大,以促进林木的生长。同时,要开展带状或小块状的混交林试验,根据不同坏境条件和需要,可选择樟子松、落叶松、榆树、沙棘和柠条等混种;在条件较好的适当地区,可营造小片用材林,目前试种的北京杨和合作杨等是成功的。还应引种更多的树种进行试验,以丰富造林树种的多样,像桑树(Morusalba)、蒙古桑(M.二-o,901艺ca)、甘肃山植(Crataegu:ka,:入u。-:sfs)、ilJ桃(Pr。。。5da,idiana)、山杳(P.s了么f:fca)、青海云杉(Piceacra:sffolfa)、祁连圆柏(Sa石inaPrze拟alskii)、兴安胡枝子(LesPedezada:urfca)、苦参(SoP入。-raflaue:e。作:)、沙枣(Elaeag九usangustif-olia)、拘祀(L,51:me无ine,se)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可因地制宜地试验和发展,使整个森林由不同树种和林种,例如防护林、饲料林、混牧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等组成,以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根据本县当前的现况和要求,可先从下列各方面做起,不断发展和充实:
1.林中有草,林收结合:这是对现有林分改造的一个途径,除了上述发展混交林,增加不同的树种,提高种类多样性外,发展林牧结合也是重要的一环。在适宜的区域,划出2一3ha范围,形成林网,网格中种植牧草和灌木,构成禾本科、豆科植物组成的放牧草地,使森林牧地和林中牧地镶嵌分布,使林牧发展密切结合哒来。1门样,在林中建认养鹿场和乙皮兽繁效场,毯功旨做到林牧彼此促进。
2.草中有林,林牧结合:在一些海拔较高的沟壑地区的壕地或其它退耕还牧区,可封山育草,让天然的草原迅速恢复,一再在边缘和适当地区营造林网或小块灌丛,使放牧地既有丰富的牧草,又能保持水土,调节坏境,更加适合牲畜觅食和休息的要求。
3.农中有林,农牧结合:在河滩地农业_面积较大的区域,应大力建立和完件防护林网,既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又可提供一定的木材。这种地方林木生长一般都较好,必要时还可选择适当地区,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使农业区域既有林网,也有小片森林,形成农林结合,彼此促进。次地‘一卜‘应发挥作物轮作、间套作的作川,像豌豆茬后对马铃薯和筱麦的生长都是有利的。同样,实行草田轮作制更能起到以地养地的作用,像各种作物与豆科牧草(沙打旺、紫花首拾、各种草木梅等)进行轮作是特别值得提倡的。这种割草场的建立对畜牧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一、制约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五)加强区域和高校合作随着思—剑、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思南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要立足我县区位及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构建西五县农产品仓储及交易中心。同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鼓励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
南方山区地形上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分布着高山高原,中部山原和盆地交错,多山地。逐渐过渡到东部的低山丘陵。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历史上南方山区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大体来说,东南山区比中南、西南山区开发得早,到宋元时期进入大开发阶段,以塘堰为主的灌溉水利广泛兴修,明清时继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本人已有专文作了论述。①而中南、西南山区虽然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开发的范围有局限,规模也不大,明清时才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不仅开发丘陵冈地,高原山地亦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同时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水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南、西南山区降水量丰沛,除秦岭山地和云南省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500—800毫米外,其余地区一般皆在800—1200毫米以上。鄂湘川粤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桂黔滇岩溶山区虽然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蕴藏量大。然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加上山区坡陡流急,溪水易涸易涨,使农业生产常遭干旱洪涝的威胁,故要发展生产就需兴修水利。然而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地貌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各异,致使兴修水利不易。明清时南方山区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和设施利用水资源,发展农田水利事业。
————————————
*本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课题“明清南方山区开发研究”的论文之一。
①本文范围只包括中南、西南山区。东南山区内容参见拙作《明清东南山区的灌溉水利》一文,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一、明清南方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
(一)湖北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
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地貌分属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和鄂西山地三部分,中南部为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低山丘陵开发历史悠久,今南漳、宜城一带在秦汉时分别修了长渠和木渠,引蛮河水灌田,渠道沿途还与陂池相连。此两渠历代皆有维修。唐宋时鄂北和鄂东开垦加快,塘堰修筑渐多。如崇阳县在唐宋时筑有华陂、石枧陂、白泉陂等。宋代在枣阳县建平堰,引水渠道跨山涧9处,号称“灌田十万顷”。明清时除维修原有塘堰外,还兴建了许多小型塘堰。如明前期麻城县有灌溉塘堰1477口①。黄陂县水利亦较发达。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称:“按黄以陂名,而河塘陂堰以万计是利灌溉。”万历《襄阳府志·水利》载全府有陂塘堰湖共1182所,万历时比原额新增168所。该府宜城县的长渠、木渠明清时多次维修,清光绪时长渠灌田4000顷,木渠灌田3000顷,加上东西两山水田,总计有水田11000顷,丰收年能收粘稻百万石之多③。湖北中部京山县、钟祥县、荆门州等明清时大量利用泉水灌溉。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山麓地带,泉水丰富。雍正《湖广通志》卷76称:“京山县地远多山泉,民引泉为机,堰水为业。”还利用温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③。钟祥县利用猪龙池等泉水灌溉农田百余顷,县西又有5泉灌田甚广。荆门州北20里有南泉,灌田千顷④。
鄂西山区山大林深,以往开发不够,人烟稀少,明清时期才有了较多的开发。北部荆襄地区,明前期进入的流民达百万之多,为了加强管理,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其时开垦荒田达143万亩⑤。清代人口增加更快,嘉庆年间郧阳府人口比明万历时增加近8倍,荒地继续得到开垦。山农主要种植旱作物,但在山间平坝和河谷平原也兴修水利,发展水稻。如郧县“近郊多平原,水田产稻颇佳。”以县西北30里的武阳堰、县北5里的盛水堰最巨,二堰修建年代悠久,历久沦废,明弘治中知府胡伦主持修复。清康熙十七年又修盛水堰,灌田百余顷⑥。另有横塘堰等十余处,各堰皆灌溉下种百余石之田⑦。郧西县“山岭之下,多成平坝”,于是在溪水上筑堰引水灌田。如洪武初在县西北15里筑千工堰,灌田干余亩⑧。清道光时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9载郧西县有20多堰,“每堰下种百数十石”,产稻较多。故《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谓:郧西“居民开成水田,连迁逾陌,故其产谷较胜洶阳、山阳诸邑。”竹溪县“川原乎旷,溪流潆洄”,清代有官堰等17座,各堰多的灌溉二三百石田,少的亦灌溉数十石田。水田风景“绝似江乡”,故其米谷之饶,“洵阳、白河客民亦借资焉”⑨。房县“平原膴膴,溪流清漪”,以潵潵堰最大。明万历中知县朱衣修筑此堰,“凿石为斗门,大者三,小者三十有五,中为管(涵管)七十余”,以时蓄泄,灌溉上中下畈稻田万余亩⑩。又有白土等18堰,每堰溉百石数十石田不等。同治《房县志·水利》称:“郧属六邑惟房犹号裕米之乡,而稻田灌溉惟恃塘堰。”竹山县虽“山势陡窄,鲜膏沃之地”,但县西宝丰一带稍平衍建有安河堰等十数处,各堰灌溉数石数十石田。保康县因山高谷深,水田较少,然亦建有十数处堰,所产稻谷可供县城之用⑾。此外郧阳府东面的均州,在明初建石板滩蓄水堰,灌田数百顷,万历中知州王家业又主持修治,清中叶时效益仍大⑿。鄂西
————————————————————
①弘治《黄州府志》卷3《惠政》。
②光绪《宜城县乡土志》卷4《物产》。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湖广二》。
④《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2、352。
⑤《明宪宗实录》卷167,成化十三年六月。
⑥《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9。
⑦《三省边防备览·民食》。此山区稻田面积以种计,大约一亩地合下种市斗4升,合仓斗6升7合之数,见同治《房县志》。
⑧《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9。
⑨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
⑩王世贞:《潵潵堰斗门门碑》,载乾隆《房县志·艺文》。
⑾《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⑿《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8。
南恩施地区为崇冈峻岭,林深箐密的山区,明代清初,这里多数为土司属地,大部分地方“土广人稀,荒山未辟”,开发程度很低,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建施南府后,“流人麇至,穷岩邃谷尽行耕垦。”主要种植包谷等旱作物,但在“山行平旷处,皆开田种稻”①,开始兴修农田水利。如雍正末张冲知来凤县,“导浚水源,设甬道(凿山开成的渠)滋灌溉”,使城西南之地成为膏腴水田。恩施县亦引九渡溪水灌田②。
鄂西地区明清虽有较多的开发,但水利兴修仍然有限,农业以旱作物为主,水田约占耕地的十分之一二。
陕南山区地貌属秦巴山地。除汉中盆地开发历史悠久,水利自古较发达外,其余地区到明清时期才得到真正开发。开发大体是从东向西。从河川原地到丘陵低山,直至高寒山地。商洛、安康与郧阳地区接邻,明代前期亦是广大流民的流寓之所,因流民的入籍,明成化时升商县为州,增置商南、山阳二县,又划洛南、镇安辖于商州。清前期大量流民再次进入秦巴山地,山区进一步得到开发。
商州有丹水流过,下通汉江,清代多次整治航道,疏凿险滩以利水运。史称:“丹水自燕脂关东流过说法洞,绕州城南,又东至张村铺、商洛镇、龙车寨,经流二百里,两岸随地皆可开渠”③。水利的发展还与擅长种水田的流民迁入有关。《三省边防备览·民食》谓:“商州,……湖北武黄、安徽潜六流徙之人著籍其间,用南方渠堰之法以收水利,稻田数万,军糈之资不劳外境。“但商州除本州水利较好外,其余的县只有一些小渠堰,各渠堰一般灌田才数十亩,所以水田很少,主要种植包谷等杂粮。
安康地区明代称金州,万历十一年改为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因流民的大量迁入,“户口较前增至数十倍”,遂升为府。清代府属以“汉阴、平利水利为最,安康次之”。汉阴县沿月河作渠数十道,灌田2万2千余亩.清末时有官渠堰19处,民间私堰不下数百处,灌田数十万亩④。平利县有坝18处,引水灌田约四五万亩⑤。安康县主要在恒河上筑堰,位于龙口的名千工堰,康熙五十六年于龙口南七里更筑一堰名永丰堰,两堰共灌田千余亩,至乾隆时灌溉面积扩大到万亩⑥。另外紫阳县、洶阳县清代水田亦有发展。道光《秦疆治略》卷65称:紫阳县“境内四面皆山,依山之麓除沟窄水陡者,余悉开成稻田,引水灌溉,旱潦咸收。”洵阳县“居民因势开堰,虽无官渠,而稻田极多”⑦。
汉中盆地四周都是山县,明清时始兴修水利。南面的宁羌州(今宁强县),嘉靖初知州李应元“以山民不知水利,特凿七里堰引水灌田千余亩,获利甚饶。民自是争相仿效,凡山间平地有水之处概成良田”⑧。清代嘉庆时宁羌约有渠田万亩。西面的略阳县嘉靖《县志》记载;县境四面皆有稻田,东路两河口一带至小寨西溪止,南路道岭子一带至铁佛寺止,西路横现河至今竹坝石门河止,北路小八度一带至五行三川止。水稻业的发展必然建有相应的水利设施。东面的定远(今镇巴县)清代有堰渠多处,灌溉稻田约二三万亩,以九军坝产稻最美。然总的来说,该山区堰渠仍少,故《三省边防备览》称;“讲民食,留(坝)、凤(县)、宁(羌)、略(阳)、定(远)、洋(县)均以包谷杂粮为正庄稼。”
——————————————————
①同治《来凤县志》卷8。
②《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51。
③雍正《陕西通志稿》卷40《水利二》。
④民国《陕西通志稿》卷60。
⑤《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⑥雍正《陕西通志稿》卷40,民国《陕西通志稿》卷6。
⑦民国《陕西通志稿》卷59。
⑧光绪《宁羌州乡士志·政绩》。
(二)湖南丘陵山区
湖南北面为洞庭湖区,东、南、西三面环绕山地,中部以丘陵岗地为主,红层盆地和灰岩盆地沿河呈串珠状排列。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下游地区开发最早,后来又向四水中游丘陵岗地发展,唐宋时期中部丘陵地区修建了不少大中型塘堰工程,明清时堰更加发达,还大力设置筒车、龙骨车等灌溉农田,周围山地亦兴灌溉之利。
在湘江流域:明清时丘陵地区普遍讲究水利。如宁乡县于明成化间由民谢崇玺等修太阳坝,号称“灌田万顷”(实荫田5千亩)。清代“自乾隆戊戌旱后,凿井挑塘筑堰蓄水,点滴不肯轻泄,沿河两岸横江叠坝驾筒车汲灌,又有手挽曰手车,脚踏曰脚车,随田高低用之”①。清代时祁阳县在湘江支流祁江、烟江、清江、白河、白水、三江等河流“两岸,居民因势乘便堵筑堰坝,兼用筒车引水灌田不下数十万亩.”其他小涧支流皆足以资蓄泄,还凿有众多池塘,“塘田为最多,堰田次之”,塘田面积超过了堰田。故称“祁阳宜稻,农皆水耕”②。零陵县在明代由知县陈福山“修筑堰塘溉田二百余顷,民赖其利号曰陈公堰”⑧.湘东山地和南岭山地明清时随着大量开发山田亦兴建多种水利设施。清代平江县“重梯作垄”“半岭凿塘”④。醴陵等县“多山田,皆资于陂泽池塘灌溉,惟近河设筒车以荫”⑥.邑中陂塘不下5百余处⑥。攸县因有陂堰灌溉,多种植早稻,早稻收获后再种大豆、荞麦,形成一年两熟制。山上多开成梯田,种植一季稻⑦。郴州不仅修筑陂堰塘坝,还有“筒车之处动以千计”⑧。桂阳州“山顶上皆田,而顶上多泉,并无旱暎之忧”⑧。永州府明代山田增多.成化中扬崇任知府,“境内山田多旱,崇亲视渠堰,连岁有秋”⑩。清代时更“勤于垦荒,山麓皆治”,“垦山为陇,列植相望”。道光《永州府志》卷5载该府水利:“永明(今江永县)、江华皆赖有陂水,永明之陂五十,其水田较多,江华之陂十有四,其水田较少。……新田山丛地狭,然其南十都为陂五十,其北四都为陂二十有七,大半取资于潭山之春溪,故邑小而税额多。于永明至八属,山田可通笕引泉者,每种旱稻。法类区田。取水艰者,纯种包谷及杂粮,其用力也少,其收获也逸。”该府山田已多于平田,“郡境山田十之七,水田十之三。”山田多筑陂引溪河、泉源之水灌溉。
在资、沅、澧流域:明清时除偏僻的湘西一些山区外,多有兴修水利的记载。在资水流域,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主持修筑邵阳县铁塘陂、代陂等⑾。北面的新化县筒车灌溉普遍,在12条资水支流“沿岸,民设筒车壅坝水激之使自环转,挹水以灌田”⑿。在沅水流域,明弘治间虞球任辰州府通判,“见高田水涸禾苗易涸,亲诣田间,相视水道.令民开凿
————————————————
①嘉庆《宁乡县志》卷8《风俗》。
⑧嘉庆《祁阳县志》卷4引旧志。
⑧雍正《湖广通志》卷45引(明一统志》。
④同治《平江县志》卷1《《赋役》。
⑤嘉庆《醴陵县志》卷4《水利》。
⑥民国(醴陵县志.水利》引旧志。
⑦顺治《攸县志》卷18《农事》。
⑧嘉庆《郴州总志》卷5。
⑨赵宗文:《教绥民多垦水田论》,同治《绥宁县志》卷36。
⑩正德《湖广图经志书》卷13。
⑾隆庆(宝庆府志》卷3《山川》。
⑿嘉靖《薪化县志》卷2。
陂塘潴水,民受其利”①。该府溆浦县早在三国时已开辟序溪(即溆水)一带良田数百顷,成为宜稻之地。明清时水利更加发达。明成化三年当地民覃希纯筑干工坝,灌区起湖田坪迄茅坪村袤三十余里,坝以石筑,至二十一年才成,“引射龙湾水灌田四万有奇。”清同治《溆浦县志》称“邑水利大矣”,所筑工程有球(即圳、渠)、有堰、有塘。除建平塘外,还修筑山塘,“因山为池,于两山中凿池使深引泉注之,而塞其口为堤使厚而坚,用以潴水。”如杉木塘等7个塘皆如此筑成,类似今之水库。山区的陂在溪流上筑坝,主要作用是壅水,而山塘在山谷中筑坝,能蓄积更多的水,山塘的增多说明山区水资源得到更多的利用。上游的沅州府水利亦较好。明万历末蔡心一知麻阳县,“麻阳多石田苦无水,心一相地势筑陂堰凡四十余所”②。清代乾隆《沅州府志·水利》载:麻阳县有塘堰130余所,芷江县有塘堰泉134所,黔阳县有106所。该府水利设施多样;府境之水“资以溉田者有二:曰山溪、曰洞泉。壅溪曰堰,引堰之水而入田者曰圳,亦有障堰而蓄水者日陂,通泉曰渠,刳木引渠之水而入田者曰枧,其凿地而潴水者曰塘,举具*[奭=斗]塘之水而入田者曰斛,转轮激水曰车陂,亦曰车堰。”以陂塘堰之利最大。澧水流域的澧州水利也有较多发展。如明成化间俞晝以御史出判澧州,大筑陂堰,“灌田可万顷”③。然而在永顺府、乾州厅、永绥厅和凤凰厅一带,史称“苗地山多田少,种稻谷者无几,俱种杂粮于山坡”④,还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塘堰沟渠很少,筒车和水车亦稀少。南部的靖州“荒山甚多”⑤。水利亦不发达。
(三)四川丘陵山区
四川西部属青藏高原,以牧业为主,东部为四川盆地,以农业为主。盆地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中部为方山丘陵山,东部为平行岭谷区.盆地四周围绕着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明代之前四川主要在川西平原兴修水利工程,南起乐山。北到绵阳的水田农业区秦汉时已形成。其余地区多山丘,唐宋时得到较快开垦,但多开成畲田种植旱作物,只沿河两岸引水种稻,南宋时川中始修筑梯田植稻。明代人口和耕地均未超过唐宋盛期,开垦记载较少,但农业技术有所提高,在川中、川东丘陵区多有兴修山湾塘堰的记载。清代四川人口大增,大量开垦山丘地,提倡兴修水利,山丘区水利有了较快的发展。
明代川中的合州(今合川)、中江、遂宁、富顺、井研等州县都有兴修塘堰的活动。合州在明洪武时修筑塘堰150处⑥.中江县于成化二十年由知县王皋主持兴修陂塘⑦。遂宁县在嘉靖时太史杨名撰有《劝农亭记》,称“陂塘沟港潴蓄水利各宜及时用功浚治”等语⑧。积极倡导水利。富顺县北10里的朱家堰,为明代创置⑨。在井研县,嘉靖时知县萧溥筑高滩、潺泊二堰,其后知县杜如桂兴建塘堰更多⑩。川东明代时只有部分地区水利发展较快,如成化四年唐博知巴县,“相地筑塘堰凡百有七十所,巴人赖之”⑾。在江津县,“明嘉靖中县
——————————————————
①雍正《湖广通志》卷46。
②乾隆《湖南通志》卷105《名宦》。
③雍正《湖广通志》卷46《名宦志》。
④乾隆《乾州志》卷4。
⑤同治《绥宁县志》卷36。
⑥万历《合州志》卷1《陂塘》。
⑦嘉庆《四川通志·政绩》。
⑧乾隆《遂宁县志》卷2。
⑨光绪《叙州府志·水利》。
⑩光绪《井研县志·建置》。
⑾道光《广西通志辑要》卷4 。
令杨元吉劝农修塘堰车闸五百七十五座”①。又正德《四川志》记载:长寿县有堰47座,塘1283口;涪州有堰153座,塘1363口;丰都县堰4l座,塘253口;忠州堰116座,塘162口;新宁县堰11座,塘127口。而其余州县水利兴修甚少。
“蜀自明季兵燹之后,户口凋残八九。”清初在四川施行奖励垦殖的政策,吸引大批外省穷人如楚陕闽粤之民迁入四川,形成移民湮没土著的现象。康雍时四川弃荒地已得到垦复,乾嘉时进入大量扩殖山丘的阶段,同时积极修筑梯田,发展农田水利,促使旱地改成水田,水田移上山丘。
川中地区,在岷江及支流沱江流域,雍正十三年井研县令黄光灿令民在旁田隙地掘陂塘蓄水,共掘塘千余区②。仁寿县于乾隆三十二年筑成古佛堰,灌溉华阳、彭山、仁寿3县田14 000亩③。资阳县“县属水田全藉塘堰以资灌溉,其用力少而成功倍者惟筒车为最。”咸丰《资阳县志》载有塘堰26座,而筒车堰仅资溪上就有96座。清中期内江县有堰共158所④。以上是资州的水利情况。嘉定府塘堰亦多;同治《嘉定府志·水利》载所属犍为县为堰共45所,其中新建24;塘8l所,其中新建19。荣县有堰187,塘1768,其中新建739。威远县有塘642,其中新建253。在嘉陵江流域,以绵州、潼川府发展塘堰较多。绵州在乾隆中开翥鹤堰,灌下游山田数万亩;嘉庆十七年修治涪翁堰。灌田l万亩;还有史君堰,亦灌田l万亩⑤。潼川府的三台县在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由熊绵及其子熊升龙先后建成惠泽堰,灌溉潼绵二属田16 500余亩⑥。嘉庆十五年至二十年知县沈昭兴倡捐修复永成堰,计可灌田2万亩⑦。射洪县在乾隆二十五年由县令何辰主持修广寒堰,堰坝用石砌成.石缝熔铁汁灌之,溉田3千亩⑧。光绪《蓬溪县志》卷11载县内有堰沟241条,堰塘165所,其中聚星堰由知县刘善源筑于同治十年.遂宁县西南有广济堰,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施士狱修筑,乾隆二年改建成石堤,约灌田万亩。县东北有永济堰,乾隆九年知县田朝鼎倡修,在射洪嘴溪水上筑堰,灌溉杨渡坝田2万余亩。乾隆时全县共修堰130余处⑨。乾隆七年尤秉元知乐至县,劝民开沟筑堰。道光时统计乐知全县有堰共444所⑩.乾隆二十一年安岳县令江伍圆谕民修筑堤堰,共建塘堰2126处⑾。潼川府一带是四川有名的少水干旱区.清代努力兴修水利,较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川中其他州县,清代亦多有兴修水利的记载。繁不胜举。
川东地区;长江从该区中间穿过,低山与谷地平行相间排列,故“川东一带率皆田高河低,不便引水作堰”⑿。清代时努力克服地形困难,发展塘堰和水车灌溉,其中以重庆府水利兴修最多。在巴县,雍正元年开宋家沟南北堰,灌田约万石⒀。乾隆时知县王尔鉴倡修水
——————————————
①光绪《江津乡土志》卷1。
②光绪《井研县志》卷4《建置》。
⑧光绪《资州直隶州·水利》。
④嘉庆《内江县志》引旧志。
⑤同治《直隶绵州志》卷lO《水利》。
⑥民国《三台县志》卷2《堤堰》.
⑦光绪《潼川府志》卷4《堤堰》。
⑧嘉庆《四川通志》卷23《堤堰》。
⑨乾隆《遂宁县志》卷3《水利)。
⑩道光《乐至县志》卷11《水利》。
⑾道光《安岳县志》卷6《堤堰法》。
⑿道光《江北厅志》卷2(水利》。
⒀民国《巴县志》卷2《塘堰》。
利,“巴之堰。指不胜屈,巨者182,旧塘587,新塘1719”①在永川县,乾隆十九年单思迈知永川,筑堰300,塘数百处。乾隆以后,“堰倍于前,塘数十倍于前,合计堰700余,塘2800余处,水利从此大兴”②.在江津县,乾隆十九年邑令王政义、二十九年黄正澄先后奉文陆续新修渠堰97道,开筑新塘238口,补修陂塘157口,并修淤塞陂塘87口.三十年全县计有塘堰1154口,三十年以后新添塘堰不下1500③。在涪州(今涪陵县)。嘉庆间筑橘子董大堰,灌田数千亩,道光初又筑散水坝、马滩河堰,效益亦大④。有的县清代时塘堰少,就架设龙骨车灌田。如定远县,“定邑无堰,春水稍迟,民皆用龙骨车引水层叠逆上数十丈”⑤。夔州府的开县、万县,清代亦发展灌溉种植水稻。“夔府产稻之乡首开县,次万县。”水稻多种在平坝地区。开县沿东溪两岸用筒车灌溉沃田数百顷,县西的临江市又有水田数百顷⑥。“万(县)临大江多溪河,里甲塘堰之数不可胜计。其地大半山田而为腴米之乡”,小塘尤多达5千余⑦。又奉节县在乾嘉间,里人王天成相度地宜,傍山修堰,引九眼龙洞泉水,逦迤六七里,名七里堰,沿岸开田二千余顷,约出稻谷干余石⑧.此外清代时该府一些平坝地区排水不畅,因此进行了排涝工程.如奉节县南岸齐峨山坝地,巫山县坪垄坝和大宁县(今巫溪县)羊乔坝,四周为山环绕,溪流从暗洞排水于外,由于山地开垦后水土流失加重,使消水洞出现淤寒,清代多次进行疏浚工程。
川北、川南地区:川北水利多数地区从清代始兴。如龙安府石泉县:“民业山,唯种荞麦充粮”,乾隆中石泉知县姜炳璋,“因教以注水作堰法,民遵行之,始知有水田利”⑨。保宁府的阆中县。嘉庆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在城东北2里筑石坝.开通济渠,以灌负郭田;又制筒车引江入渠,济冬春之不足,“环阆旧无堤堰,兹渠成而水利始兴”⑩。东面大巴山区,“连山叠巘,绝少平原”。清代“巴(今巴中)属之民多楚黔流徙,善于开垦土山,无石则旋绕挖作水田,故梯田甚多。”乾隆时在南江县北大坝地方,筑坝开渠,营治稻田⑾。光绪《太平县志·风俗》称;“昔为老林,今虽多半开垦,然地气高寒只宜洋芋包谷,低处依山凿田引水作堰,故种稻者三,种杂粮者七。”可见川北地区清代多有开垦,还修筑梯田引水种稻。但因山多而高,粮食作物还是以旱作为主,主要在低处及平坝地方兴修水利。经营稻田。川南叙州府在清代也有开发,各州县多兴修塘堰灌溉,以宜宾、南溪修建较多。其南溪县合堰,光绪间修,可灌田万余亩,又有海棠堰,灌田6000余亩。此外兴文县除修堰外,还架设筒车灌溉,架筒车的河称之为水车河。因叙州府为四川边地,清代设屯兵守戌,屯兵亦从事开垦活动。雍正八年胡漪任雷波厅卫守备,令民开垦田畴,教以播种,又在北门外修筑堤堰,引龙洞泉水,灌溉大坝田数千亩,此处“初犹土也”,是种植旱作物的,兴水利后改种水稻⑿。川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清代水利亦得到发展。如乾隆元年改酉阳土司为
—————————————
①乾隆《巴县志》卷2《水利》。
②道光《永川县志》卷2,光绪《永川县志》卷2。
⑧光绪《江津乡土志》卷1,民国《江津县志》卷l。
④同治《涪州志}卷1,民国《续修涪州志》卷3。
⑤道光《重庆府志》卷1《山川》。
⑥《三省边防备览》卷9(民食》。
⑦同治《万县志》卷9《地理志》。
⑧光绪《奉节县志》卷8《水利》。
⑨嘉庆《四川通志·政绩》。
⑩道光《保宁府志》卷9《堤堰》。
⑾《清高宗实录》卷733,乾隆三十年三月。
⑿光绪《叙州府志》卷6《水利》。
酉阳直隶州,开发加快,乾隆十五年李光爽任酉阳州,“教民辟荒菁,兴水利”①。之后新修了一系列塘堰。该州秀山县巨丰堰筑于乾隆三十二年,永丰堰筑于嘉庆二年;黔江县据道光六年统计,旧有蓄水塘114口,新开塘58口,旧有堤堰101道,新修堤堰62道②。泸州的九姓乡是土司地,清代康熙初长官司吏目黄飞龙修土地岩大堰,灌田千亩;乾隆十三年长官司任户烈修得用堰,灌田5百余亩;嘉庆十六年长官司任清修太平堰,长15里。灌田6百余亩③。彝藏少数民族聚居的宁远府,原来多利用天然溪泉灌溉,清后期在官吏的提倡下亦修堰兴利。咸丰《冕宁县志》卷5称:“前此资挹尚少,近由官吏倡导渐多砌堰。”
明清时四川水利最发达的地区仍为川西平原,其他山丘区水利明代主要发展川中、川东塘堰水利,清代时四川各山丘区水利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山丘区地形起伏。修筑的塘堰规模小,灌溉面积仍然有限。清代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力提倡种植水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但四川气候冬干春旱,水稻插秧时期往往缺水,为了克服塘堰灌溉的不足,于是从雍正乾隆起开始推广“冬水田”种植制度。冬水田在秋季收获水稻后,即收蓄雨水,以备翌年春季插秧之需。冬水田实是一种大面积上的蓄水工程。冬水田田塍一般高1尺左右.但汇集径流多的地块,往往筑有2—3尺高的田塍。此类冬水田称为囤水田。它在春季可供附近二、三亩干田整田插秧需水.其放水后仍可种植一季稻谷。清代四川由于梯田开辟增多,冬水田在山丘区分布很是普遍。《三省边防备览·民食》谓:川东“楚粤侨居之人善于开田,就山场斜势挖开一二丈三四丈。将挖出之土填补低处作畦,层垒而上,绿塍横于山腰,望之若带,由下而上竟至数十层,名曰梯田。山顶不能作池则就各层中田形稍大者深耕和泥不致漏水。作高塍二三尺,蓄冬水以备春种之用。如平地池塘,然其泥脚深颇能耐旱.”道光时王培苟讲;四川“江流不经之处,甚多山田,层累而上,山上可种稻,遍山皆稻田。直至山顶,层层如梯”④。山田修筑水利工程不易,但“山田蓄积冬水亦可种稻”⑤,因此清代四川的梯田多发展成冬水田。冬水田“分散蓄水,分散用水”,弥补了山丘区塘堰等水利工程有限,分布不广的缺陷,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四川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
①嘉庆(四川通志·政绩)。
②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4规建志。
③光绪《泸州九姓乡志》卷1《山川》。
④邬庆时:《听雨楼随笔》卷5。
⑤嘉庆《眉州属志》卷9《风土志》。 (四)粤桂丘陵山区
广东丘陵山区最早开发的是一些交通要道地。宋元时期由于中原人口的南迁开发加快,兴修水利的记载增多。明代“以中州谪戍之民填实岭表卫所,于是州县城廓之民大都非百粤之旧”①。当时主要开发珠江和韩江三角洲,但山丘区在地方官的倡导下亦有水利兴修的活动。清代一再颁布鼓励开垦山场荒地的政策,于是粤东山丘区普遍得到开发,各地皆修筑陂塘堰坝,并引泉架车灌溉农田。
粤北山区:南雄州在明洪武年间修筑保昌县陂塘9所,始兴县陂塘7所。之后永乐、成化、嘉靖年间皆有修筑②。清代所筑陂塘更多,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间,南雄知州罗含章倡捐并督民新建水陂13座,修复14座,新开塘97口,共溉田2.1万多亩③。道光时程含章在南雄“尝开陂塘五十有三矣”④。韶州府乐昌县在洪武二年由知县索彦胜筑官陂,灌田百余顷,清代顺治时改建为石陂⑤。据万历《广东通志》卷27统计,韶州府共有陂塘圳泉457处。西面的连州在明代永乐间筑阳山县黄村陂、连陂、中峒陂、大陂、朝头陂等;景泰间又筑龙板陂。粤北山区自然条件差,水利的兴修使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得以改善。
粤东山丘区:明代因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设置了许多州县,如和平县、长宁县(今新丰县)、永安县(今紫金县)、连平州、饶平县(治下饶)、大浦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县)等。这些山区州县或多或少都有水利兴置。如饶平县嘉靖时有陂38所,但和平、永安、长宁等山邑“作渠导水不藉陂塘”,而是“沿长溪作转轮车取水上渠,其渠大小五十余所”⑥。西边的河源县水利以圳为主,“往往以一圳而灌数十百顷,无忧于旱也”⑦。粤东的嘉应州(治今梅县)水利也好。有蒿窟湖在州西南7里,周2里,深7尺,水利甚溥,开有39圳引湖水灌溉;新菴塘,塘周1150丈,溉莆心、杨古状、白土三乡田;五官塘,明正德中筑,溉州东南沿山田3千余亩,康熙三十三年又修。又长乐县(治今五华县西北华城)清代所筑水利工程较大,如周琯圳,位于县南50里,县人周琯所凿,泉流30里,灌田万余亩⑧;镰子角树拦土陂,道光二十一年乡人凌华倡建,灌田千余石。可见粤东水利在明清时得到较多的发展。
————————————————————
①嘉靖《德庆州志·提封志》。
②嘉靖《南雄府志·提封志》,嘉靖《始兴县志·陂塘》。
③道光《广东通志》卷119。
④程含章《与所属牧令书》,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8。
⑤同治《乐昌县志》卷3《水利》。
⑥万历《广东通志》卷34,万历《惠州府志》卷6。
⑦乾隆《河源县志》卷10《水利》。
⑧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56。
粤西山丘区:肇庆府和罗定州有西江从它们境内流过,水利条件较好,开发也早,明清时继续发展。据万历《广东通志·水利》载:肇庆府新兴县有陂6,其中筑于洪武间的有云区陂,灌田60余顷;罗马陂,灌田40余顷;观登陂,灌田70余顷。景泰五年又筑黄莫陂,灌田120余顷。上代已建明重修的陂有马菴陂,灌田100余顷;社墟陂,灌田500余顷。康熙《肇庆府志·水利》载山区县的陂数:新兴县陂7、阳春县13、恩平县10、广宁县19、封川县16、开建县31陂共灌田300顷、德庆州13陂(其中5陂筑于明代)共灌田702顷。以上陂灌溉面积都较大。又据《嘉庆一统志》卷448记载,德庆州还有新村塘等13所塘,皆修于康熙年间。罗定州于明万历五年升泷水县置,领东安(今云浮县)、西宁(今郁南县)二县。此二县“层峦叠障”,多徭僮之民,万历五年设县后,闽广之人多移籍于此,开垦田地兴修水利。早在弘治二年翟观知泷水县,已“辟荒田九百顷,凿水圳四十八”①。以后万历十四年,西宁知县林致礼又开东、西圳,“凿山通圳,绕郭东西数十里”,灌田百余顷②。清康熙《罗定州志·陂塘》载:州有陂27,其中四寺陂最大,灌田15 106亩;东安县有陂36;西宁县有陂10,还有东、西两圳。高、雷、廉(今属广西)等府除雷州半岛为台地平原地貌,宋元时已大力开发水利,明清时水利较发达外,其他地区山深土旷,明清时才真正得到开发,尤其是乾隆后山场荒地开垦迅速,但由于“山岗硗瘠者居多”,“无泉源可资灌溉”,水利兴修仍是不多。据万历《广东通志》记载,高州府共有陂塘163所,另有障田的堤岸和圩岸27条,但无大规模兴修水利的活动。廉州府弃地更多,水利处于初创阶段。如嘉靖间张岳守廉州,“广为陂池,教民稼穑,当时田畴之利开于公者十常八九。”府志载有8个陂塘为张岳倡筑。然清初,因“兵兴以来,地多荒芜,民多逃亡”,当地人民仍“未谙引灌之法”,即使近水之地亦只垦辟成“地”,种植旱作物,而未垦成水田。之后地方官积极倡导水利,如乾隆时知府周硕勋特雇工匠造水车作示范,督臣班第又制造水车分发到合浦县试演。还募江南熟习农业之人来廉州府城附近开成水田50亩以为倡率,乡民于是得知水田营治之方法,重视耕种水田,乾隆十九年合浦县共承垦水田3 640亩③。以后廉州府修筑陂塘、堰坝渐多,水田也渐增多。道光《廉州府志·水利》称:“迄嘉庆至今种田之法更为精密,凡海匡以及坡地皆可插秧,即岭蛹淡田多以灰粪培植,故其收成视常有加。”道光《钦州志·舆地》亦称:“前此不粪不耘,今则先冬犁田以晒雪,当春进粪以插秧,……附山者凿沟筑坝,在原者凿井开池,近水者制车造桔或引灌。”由于讲究水利、施肥和精耕,因而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
①嘉庆《广西通志》卷250。
②康熙《罗定州志·陂塘》。
③道光《廉州府志》卷11《水利》。
海南岛山地台地区:海南岛沿海多台地,中部有五指山和黎母岭。琼山县因临近雷州半岛,地形又较平坦,故首先得到开发,宋元时即修有渠塘水利。明代水利扩大到沿海四周的台地。因“琼郡田多倚山垦辟”,故其水利设施大多具有山丘区的特征。正德《琼台志》有较详的水利记载,以琼山县水利工程最多,有26处,其中迈容车坝,“绝溪筑栅作水车升水灌田千余顷。”此水车应为筒车之类。其次是崖州有17处,其中椰根陂、湳乙沟、水南沟、桶井、达陇沟、埋鹅陂皆各灌田100余顷,仰重沟灌田200余顷。其他州县如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儋州、昌化、万州、陵水等都有陂、塘、沟(渠)、坝、泉等水利。而儋州有几处水利效益较大,如大江,源自沙锅岭,蜿蜒百余里入海,沿江两岸皆截流作堰,架车灌田千余顷;湳丹坝,元末酋长陈荐观疏通泄于大江,明正统二年县丞何晖复筑坝,灌田干余顷。又德义泉、那细泉皆灌田百余顷。岛中部的黎族多居住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坝,“熟黎地多水田”①,黎境河流四布,引水至为便利。有谚云:“东路槟榔西路米,盖郡东界田不及西界,故荒年多取充给于西,西界田不及黎田,故河下每日米船多出黎村”②。清代在海南推行招农垦荒政策,大陆移民在嘉庆后大量迁入海南岛,部分移民深入山区,开辟山地。同时黎族所居的山区亦进一步开垦,多辟为稻田。张庆长《黎岐纪闻》称;黎族“依山涧为田,脉厚而水便,所获较外间数倍。”水利多取自然之水灌溉。
广西除郁江流域平原外,其余地区广布山地丘陵。明清时开发加快,明代采取招民开垦、移民屯垦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清代仍实行鼓励垦辟的政策,尤其是雍正间实行改土归流后,外省人口得以大量移入广西,还迁入到桂西少数民族居住区,把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开来。由于努力垦殖,广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清初为733万亩,嘉庆时增到920万亩。在地方官员的倡导下,山地丘陵区兴建了不少陂塘堰坝水利工程。
桂东北山地:明洪武年间先后两次大修桂林府兴安灵渠,恢复了漕运的畅通,并可“溉田万顷”③。永乐、成化间又修筑。清代修浚灵渠达10多次。灵渠是明清时广西的重点工程。府南的阳朔县灌溉也较好。康熙《阳朔县志·田土》中将“田”分为四类,皆有灌溉设施。文中说:“陂田,平畴沃壤得水最先,涝旱无忧;车田,平畴沃壤枕近河旁田,因车激水,潦旱无忧;山田,高原峻垄凿水通亩,常忧旱魃;坑田,山径之间因泉垦地常忧涝。”该县小河甚多,故以筑坝成陂引水和架筒车提水的水田占多数。而府北面的全州明代时开发还不够,到清代时才渐开垦。康熙时“耕作既久,林蓊渐尽,山原旷土,遍布垦种,……无复昔日枭獍之虑。”康熙《全州志·水利》载:本州有陂塘35座,所属灌阳县有塘坝陂32座。全州还多泉水,灌田甚多。平乐府的富川江、荔浦河一带宋代已利用此两江水灌溉田畴,明代因江水泛滥,“两江左右弃田万余顷”,嘉靖间广西参政曾存仁“召民佃作,且度其受水多寡为石堤以备旱潦”④。清代荔浦县还在濒江之地筑坝架车灌田。有山国之称的富川县清代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引灌农田,“西山流高借势开渠灌溉为冲田;其流远崖高者筑堰灌水为坝田;东山泉涌分流灌溉为井田;平冈汙泽筑堤蓄水留坝以时泄润为塘田;至若江流岸高堰水不及则塞坝激水架筒转车以灌润为车田;又有高旷之处垦种稻谷旱禾,乘春多雨早种早收,无雨则或用斗戽或用桶吊或用桔槔”⑤。此外恭城县、平乐县、永安州(今蒙山县)等多利用溪河筑坝灌溉。
————————————
①万历《广东通志》卷70《外志》。
②正德《琼台志》卷7《水利》。
③《明史》卷88《河渠志六》,此处“顷”应为“亩”。
④嘉庆《广西通志》卷250。
⑤乾隆《富川县志》卷1《水利》。
桂东南山地丘陵:该地明清时努力兴修水利发展水稻生产.如梧州府的怀集县(今属广东省)明嘉靖间在怀溪南倡筑僮家陂,万历末被水冲坏重筑,灌田百余顷。万历十年还凿石开圳引天马山泉水灌田。乾隆《广西通志·山川》载怀集县有41个陂塘。该府容县在嘉庆年间修筑的思登陂、李家陂、水源陂、石村陂皆灌田百余顷以上。同时期苍梧县在江水上筑陂架车灌溉者有6处,共灌田400余顷,另外还有10陂①。乾隆《梧州府志·水利》称:“梧郡田壤多倚山距河亟需水利,故灌溉之术农民百计讲求,甃砖以引之曰圳,架竹通之曰笕,树栅畚土以潴之曰陂。”郁林州(今玉林县)水利亦较好。明洪武二十七年凿郁林州北流、南河二江灌溉②。清后期有水灌溉的农田所占比例较高。光绪《郁林州志·陂坝》载:“郁林州田亩有陂坝水灌溉者谓之陂垌,无水溉者谓之旱垌。旱垌十之六,陂垌十之四。”即灌溉面积占田亩总数的40%。与其他山区州县相比,这一比例是较高的。南宁府的横县在明代水利就不错,农田中多塘池,还引溪涧水灌溉。嘉靖时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载:“吴浙农家甚劳,横之农甚逸。其地皆山乡,有田一丘:则有塘潴水,旱则决塘窦以灌。又有近溪涧者,则决溪涧,故横人不知有桔槔(水车)。”城内还设有鱼塘360口。府治宣化县(今南宁市)亦多有水利兴修。明嘉靖十五年至十六年,知府郭楠先后重修铜鼓陂(永乐二年筑)、川山陂、龙门陂三大陂塘,灌田共300余石③。清康熙间知府赵良壁又带领民众于天瀑江筑堤堰壅水灌田④。
桂西山地丘陵:以往开发不够,明清时才得到较多开发,兴修水利记载渐多。桂西又多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土司州县也兴修了一些水利。思恩府“初仅八百余户”,“瘴雾昏塞,薄午始开”,经明代开发后,“今治四野宽旷,轩豁秀丽”,“江水既通,商货辐凑,益比内地矣”⑤。清·道光时李彦章治思恩府,“于郡南之江上,大开水田,试种早稻,求是种而栽焉。盖自道光八年始,自是郡中既得再熟,种者渐多。”并制造水车,取水灌溉⑥。该府宾州(今宾阳县)明清时水利修筑较多。永乐三年州判王成美督筑新官陂,溉田2000余亩。万历十一至十三年,知州饶敬承于州城南的室水上堆石筑堰,建闸6座,以激水灌田,并疏浚水道30里,以便通航。万历《宾州志·陂塘》载:州有陂66,塘4;所属上林县有陂35,塘3。府南武缘县清代时在8条河溪上筑堰架车,共灌910顷农田⑦。太平府的崇善县“山石绵延,巉崖险窍”,明正德时土官赵琯筑崇善水陂,嘉靖时又修。嘉靖二十七年知府周允又筹修平峒水陂。庆远府宜山县于乾隆十五年借司库银2 400两,给各垦户以为工本,在县城东南20里的洛潢河筑坝修堤,到乾隆十九年,“兹堤坝石工俱已告竣,实丈得可垦田六千二百余亩”⑧。然总的来说,桂西开发程度比桂东低,水利兴修也有限。
明清广西水利发展的特点,我们可据嘉庆《广西通志·山川》的水利工程统计数作些分析。据统计广西(不包括廉州府)共有水利工程1 179处(包括郁江流域平原的藤县、平南、桂平、贵县共55处),其中河溪沟307、湖潭20、陂堰548、塘池121、渠圳5、井泉105、江河筑堰架车条数73。这些统计数字虽然不完全,但仍可看出广西水利的特点:①因广西山丘分布广泛,为了拦蓄河溪水灌高田,多在河溪上修筑陂堰,成为重要的灌溉设施。②广西河流众多,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7条,其余小河小溪更多,这些自然河溪水资源得到了颇多利用。③广西泉水和岩洞地下水丰富,引泉或凿井出泉灌溉很是普遍,井泉数量约占工程总数的10%。④明清广西筑堰架设筒车灌溉发展很快,20多个县都有此设施,广布在桂中、桂东南、桂西南地区。筒车设置在坡陡流急的河上。
————————————————
①嘉庆《广西通志》卷117。
②谈迁:《国榷》卷10。
③嘉庆《南宁府志》卷3《陂塘》。
④嘉庆《广西通志》卷118《山川》。
⑤苏浚:《广西郡县志》,《粤西文载》卷11。
⑥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早稻之法》。
⑦嘉庆《广西通志》卷117。
⑧《清高宗实录》卷455。
(五)云贵高原山区
云、贵地区高原山地分别占两省总面积的94%和95%。明清以前开发不够。云南惟滇池、洱海坝子一带农业水利较发展,而广大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人烟稀少,耕作山田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贵州省建制较晚,到明永乐十一年才设立行省,建省前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只兴修了少量的陂塘。明代在云贵地区大量设置屯田,移民开垦。云南明代屯田最多时曾达126万多亩,占全省在册总耕地面积的42.5%。故正德《云南志》称:“云南屯田最为重要,……今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偏列于原野。”贵州设有20卫,共有屯田95万余亩。明代兴修水利多与屯田有关。清代移入云贵的汉民更多,水利兴修也更多。
云南高原山区:明代主要在滇东南盘江流域兴修水利.滇东高原盆地(坝子)和湖盆众多,著名的如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明代皆进行了治理利用,如浚凿尾闾、整治河道以排泄洪涝水,修筑堤坝,开挖渠沟以灌溉农田(滇池水利不在本文范围)。阳宗海位于云南府宜良县西35里,湖周70里。明代建有汤池渠和文公渠两项水利工程。县西北引湖水的旧汤池沟,“广不盈尺”,灌溉面积很少。洪武二十九年西平侯沐春为了满足屯田灌溉的需要,发卒15 000人,由同知王俊率领,从阳宗海北端“因山障堤,凿石刊木”,开凿6里长的汤池渠,下接大城江,再入铁池河(南盘江),“其流袤三十六里,阔丈有二,深称之”①。灌溉宜良坝子治农田数万亩。之后嘉靖年间,由临元道文衡督修,又建汤池渠的扩建配套工程文公渠。先在县北江头村大城江上,修筑一座拦河低坝,又于坝上游开渠至宜良县城下,长70余里,沿途筑水硐(涵洞)72所,“溉军民田二百余顷”②。文公渠也是利用阳宗海作水源。
抚仙湖在澂江府城(治今澄江县)南10里,周300里,西南面有隔河与星云湖相通,星云湖周长80余里。明代除利用两湖水灌溉农田外,重点是治理两湖出口河道海口河(又名清水河),先疏浚河道,又在南北两条流入海口河的山沟牛舌箐和梅子箐两岸建石坝,使山水循轨顺行,避免砂石壅塞海口,于是湖水得以畅泄,减轻了湖滨农田的洪涝灾情。
异龙湖位于临安府石屏州治东2里,周150里。异龙湖灌溉效益颇大,“计湖上下两旁灌田三百余顷”③。但沿湖农田常遭洪患,需进行治理。明嘉靖年间石屏知州“治海口,建六闸”,对湖尾间海口河进行整治,筑坝设闸控制湖水的蓄泄。在异龙湖水排入泸江处,隆庆和万历年间进行了疏浚筑堤等整治工程。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3里,湖周长150里,地跨通海、宁州(今华宁县)、河西三州县,湖周围有农田约90 000亩,半数需赖其灌溉。明代对入湖溪河进行疏浚,筑堤拦蓄山水成湖池,以对山洪起缓冲作用。又对湖水的唯一出口落水洞(排水暗河)进行疏挖,使湖水顺利泄入南盘江④。
————————————————————
①平显:《汤池渠记》,正德《云南志》卷29。
②康熙《宜良县志·山川》。
③乾隆《石屏州考》卷1《舆地志》。
④参见《珠江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8月。
明代滇东高原除利用和治理湖泊外,还在南盘江的支流上筑坝,引水灌溉。重要的有交水上的天生坝、交水坝,白石江上的陆凉新坝,泸川的永惠坝,弥勒州的构甸坝等。天生坝位于曲靖府沾益州城北5里交水上(南盘江上游干流),明天启间总兵杨禄筑,开有东西二渠,“城南北三乡八伍二铺田亩咸资灌溉,合州水利莫广于此”①。交水坝,位于沾益州城东南10里,亦是在交水上筑坝,起初为土坝易冲毁,宣德十年曲靖千户梅用“率军构木凿石为坝”,建成拦河的木石坝,并增筑石闸,灌溉农田百余顷②。陆凉新坝,位于今陆良县城东的白石江中,明天启年间创筑,清雍正年间在其下游10里处重新修筑,故称为新坝,有13孔闸坝,灌溉22个村寨农田,成为南盘江上最大的拦河闸坝工程。永惠坝,位于广西府(治今泸西县)西4里泸源洞处,即南盘江支流泸川的伏流河段至岩洞出露处。万历二十二年知府主持兴修,坝的两岸开挖两条渠道,附近田地成为膏腴之地③。构甸坝,位于广西府弥勒州城南80余里,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工程包括在伏流地下河水出露处的龙潭哨、黑龙潭和巴甸溪(今甸溪河)上的三座拦水闸坝,并开有上、中、东、西4条渠道,灌溉竹园坝子30 000多亩农田④。
明代滇西高原也有一些水利工程,以洱海地区水利最好(不在本文范围)。洱海东南云南县明代所修陂坝灌溉效益较大。如景泰年间,云南县巡行副使周鉴等倡修宝泉坝(今名游峰坝),位于县城西北20里,可积水御旱。县东南45里有荒田陂渠。嘉靖间分守参政石简倡议筑陂凿渠,灌溉县东南平壤千顷。县东北lO里又有品甸陂,嘉靖二十二年修复,又新兴坝、段家坝等也皆为明代建⑤。楚雄府的姚州(治今姚安县)有坝淜近20处,“潴水以灌田”。以大石溯最大,多次修筑。崇祯间知府孔元德又筑丰乐溯,聚水溉田岁增谷千余石⑥。
清代云南主要在雍正至乾隆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雍正三年至九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督促各州县修建水利:如云南府嵩明州嘉丽泽开挖新河排水。涸出田地10 000余亩;宜良县在被淹洼地开河5道排水;临安府泸江水因流入岩洞泄水受阻。进行凿石疏河筑坝等工程,解除了田庐被淹之患;建水州疏导李浩寨山泉开成大渠灌溉农田等。又临安府之阿迷州、蒙自县,曲靖府之寻甸州、宣威州、澈江府,楚雄府之镇南州,东川府,武定州之禄劝县,大理府之云南县、浪穹县,永昌府等皆有水利工程的兴修⑦,从而促进了水稻业的发展。后据雍正十一年云南布政使陈宏谋的调查,前此滇中已兴水利工程有70多处,工程形式有凿源泉,浚河身,筑坝闸,开堰塘,设枧槽,架水车,筑堤埂,开河尾及分支流等⑧。乾隆二年。一直在滇任官职的张允随撰《论云南水利》一文,论述了云南多山条件下水利工程的特点。
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居住的一些山区,农业耕作技术有了进步,亦注意兴修农田水利。如开化府多壮族、苗族,康熙六年改流设府。府境泉水多汇聚形成龙潭,康熙七年引府西异龙潭水灌田,之后府境龙潭有65所皆被利用来灌溉农田⑧。临安府多哈尼族、彝族,清代时辟山开成梯田,引水灌溉种稻。光绪《云南通志稿·风俗》载:“临属山多田少,土人依山麓平旷处开作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磴名日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数里不绝。”可见滇南少数民族居住区开辟梯田引水种稻已有相当的规模。在普洱府傣族居住的景洪地方,明清时开有多条水渠灌溉稻田,管理制度严密。
——————————————————
①乾隆《沾益州志·水利》。
②景泰《云南图经志书》。
③乾隆《云南通志》卷19。
④乾隆《弥勒州志》卷13、卷25。
⑤《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78。
⑥《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80。
⑦鄂尔泰:《兴修水利疏》,乾隆《云南通志》卷29。
⑧陈宏谋:《请通查兴修水利状》,载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106。
⑨《嘉庆一统志》卷488。
贵州高原山区:明代贵州建省后,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官吏的主持下兴建了一些塘堰工程,清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继续发展。
明代在黔北和黔东南有少量水利兴修。如今遵义地区余庆县明代为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改置县,建立城池,招抚汉苗开垦田地,始相水势之高下,修筑雷公、赤土、正官三堰,引堰水入沟灌田,订有修浚用水制度①。在黔东南都匀府,明代都匀司指挥胡纲在府城北2里筑堰,引水灌城西诸田,后人称此堰为胡公堰②。
清代地方官员积极倡导水利,如康熙时石阡府郡守罗文思作《堰说》、《塘说》、《塘法》、《坝法》等③,促进了山丘区水利的发展。清代贵州所修水利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分布在贵阳、安顺、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等府及仁怀厅,共有堤堰、陂塘、沟渠、井泉47处,其中镇远府城西63里的平安陂,“土人引水溉田数干亩”。天柱县东有龙塘,灌田百余顷,岩头坝灌田1 200亩,博皮寨坝灌田9 900亩。实际上清代贵州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远超以上记载数。如天柱县康熙年间就已筑成大小水坝36座,灌溉面积达8 910亩,此外还有清水江、北门江、西江、白水冲以及龙泉、龙塘等天然水资源可资灌溉④。清代灌溉工具亦多有改进,努力设置筒车、木槽等设施灌溉农田。如黎平府、平越州等有水轮(筒车),“大者极六十幅,高者径极三丈,筒多者极二十四筒”⑤。思州府西北80里有养苗溪,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筑木槽引以灌田⑥。乾隆《黔南识略》卷1载贵阳府依据水利状况将田分为“滥田”、“水车田”、“堰田”、“冷水田”、“塘田”、“井田”、“乾田”、“梯子田”、“腰带田”等,采用多种水利设施灌溉农田。遵义府也运用多样水利措施发展灌溉⑦,水利搞得较好。
然而贵州高原有70%以上的地表为喀斯特地貌,山原和丘原经地表河流的侵蚀及地下水流的溶蚀,大部分地表崎岖不乎,坡陡石多,地表缺水比较普遍,这给兴修水利造成诸多困难和不便,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清时贵州的水利化程度较低。
以上分别对中南、西南山区明清时的水利发展作了综述。水利的发展对这些地区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山区有其特殊的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因此山区农业生产亦具有特殊性,这又影响和制约了水利的发展。转贴于 二、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与农业生产
南方山区在明清时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表现在垦殖的力度上,不仅河谷平坝和山间盆地开垦得几无旷土,还大力开垦山坡地,努力修筑梯田,把梯田从浅山区推进到深山区,梯田多种植水稻,水稻生长离不开水,于是梯田就与水利事业相互促进发展。由于山区多山的地形特点,形成了山区独特的“立体农业”,而水利的发展也受立体农业的影响和制约。明清南方山区水利的发展使灌溉面积大为增加,因而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促进了山区各业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山区的面貌。然而由于山区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水利和农业的发展各地很不乎衡,这对今天的农业生产还有着深刻的影响。
——————————————
①蒋深:《三堰考》,康熙《余庆县志》卷8。
②民国《都匀县志稿》卷4。
③康熙《贵州通志》卷17。
④康熙《天柱县志·山川》。
⑤光绪《黎平府志·食货志》,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农具》。
⑥康熙《贵州通志》卷6。
⑦道光《遵义府志》卷16。
(一)水利与山区梯田的开辟
南方为了开垦丘陵山地,很早就对山坡地采取“层蹬横削”的方法,修成一层层如阶梯式的田,以种植水稻。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正式有了“梯田”一词的记载。宋元时梯田在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皖南、湖南、四川、一广东等丘陵山区有了广泛的发展,明清时修筑更加普遍。南方梯田多种植水稻,故多修筑成水平梯田。梯田能起保水、保土、保肥功用,从而减轻了水土流失。梯田的发展促使山区水利设施有了增加,为更多地利用山区水资源创造了条件。从以往开发不够的西南山区进行考察;清代已在四川的川东、川北、川南深山区筑有梯田。川东梯田有不少为楚粤移居之人所开,清后期所开梯田更多。石硅厅“于高山竣岭上随其高下曲折而垦之围有稻田,远望若阶梯,然俗名曰螃田”①。光绪《大宁县志》载:县西南“倚山为田大不盈丈,重叠而下,俗名梯子田。”川北巴州“荒山老林尽行开垦,地无旷土,梯田层矗”②。万源、广元等地亦皆有梯田。川南叙永厅、屏山县、雷波厅等山地多辟为梯田。梯田主要利用“山高水高”的泉水和山水灌溉,或者在田中蓄积冬水供翌年春季插秧之用。人称云南省“东西迤数千里,重崖复岭坡陀漫衍无一平区,农田皆依山开筑塍隰层叠,随山高下,谓之梯田”③。武定州禄劝县有“拖梯也,去城二十里居旋匠村上流,地无半坦倚山为田,田如梯形因以得名”④。就是在滇南临安府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河流两岸亦开成壮观的梯田。故乾隆《滇南闻见录·地部稻田》称:“山田层级而下,如梯形,泉水流注,最宜于稻。”贵州北部遵义府、思南府的低山丘陵和中山下部坡地多被开辟成梯田种稻。如道光《思南府续志》称:“谷雨前后山间梯田趁雨而犁,取淤泥培田塍,俾水不泄。”之后贵州开垦的梯田更多。咸丰时吴振械《黔语》云:“黔山田多,乎田少,山田依山高下层级开垦如梯,故曰梯田。畏旱,冬必蓄水,曰‘冬水’,水光成罫,山颠俯视,如万镜开奁也。地势稍宽阔处宜用塘堰,可救旱。”梯田可就地蓄积雨水和径流,地块稍大的还可修筑塘堰工程。这样灌溉更有保证。从上述可知清代时西南地区梯田及其灌溉面积有较大发展,南方其他地区明清时开辟梯田,引水灌溉种稻就更加普遍了。
——————————————————
①道光《石硅厅新志·风俗》。
②道光《巴州志》卷1。
③齐学裘:《闻见续笔》,光绪《云南通志稿》卷241。
④王清贤:《谢刺史宗枋传》,乾隆《禄劝县志》卷8。
(二)水利与山区的立体农业
由于山区地形地貌错综复杂,高山与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例如在同一山体,山下河谷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半山腰是温带,到了山顶则是寒带气候了。同时,土壤、水资源等也呈垂直的地带性分异,因而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呈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构成山区的“立体农业”,这既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分布,也决定了水利设施的多样性。
由于水稻喜热喜湿,因此稻田多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低山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灌溉、防洪除涝等水利工程亦主要兴建于此。而中、高山坡地则主要种植旱作物,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很少兴修水利。如道光《(四川)城口厅志·风俗》载:“山多田少,高坡陡岭皆为开垦,春种夏耘秋获,高低气候不齐成熟各有早晚。低处田宜稻种不一,地宜御麦俗名包谷种亦不一。田则依山泉溪涧筑堰灌溉,少池塘水车之利。以豌葫豆大小麦油菜为小春,春种春末夏初收,连稻谷岁二登。半高处田宜冷水谷,地宜包谷。最高处无田,地宜洋芋荞麦种皆不一,岁止一登。……高处穷民悉以洋芋为食,外来就食者亦颇多。居老林者以木料木器为利。”道光《(广东)广宁县志》卷12称:“农有二类:在山者为山农,种旱禾、种蓝靛、种姜、种瓜、种薯芋,或高山有泉涌出,亦有山田而可艺稻者。耕水田者为平地农,止以种禾为事,岁两熟,俗呼两造。”水田的灌溉设施:“其灌田也。多藉陂水,当山峡溪涧累石障水以资荫注。间有田高于水者,则作车系筒旁,设木槽车轮,因水激荡施转如环,其筒下则平,能贮水上,则所贮之水,倾入木槽,因而顺流灌田,一车之利可及数十亩。又邑中之田,多在山峡无围基之筑,岁或旱潦被害恒轻”。邻近的封川县将田分为6类:洞田、山埇田、梯田、高埌田、低水田、地面。“洞田者,村落之田也,陂泽灌之。山埇田者,山沟之田也,山水灌之,皆不受旱。梯田者,山顶之田也,高埌田者,山坡之田也,皆不能筑陂,常苦旱。低水田者,濒江之田也,地面者,水滨余地也,皆畏水”①。由于地势的差异,使水资源状况有很大不同,因此水利设施亦随山区地形地势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修筑,可见山区的立体农业对水利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很大的。
明清时随着垦殖范围的扩大,山地的比例增大,于是开山种植杂粮及林竹者增多,平田水稻在开垦初期增加迅速,之后开田种稻渐减少,即是说山区开垦由于地势的限制,在进入开垦山地阶段后,旱作物的比例将会增大,兴修水利也将更加艰巨。因此,山区的农业优势适于多种经营,既要努力开垦田地,增加粮食产量,还要因地制宜。发展林副业和畜牧业。
(三)水利与山区的粮食生产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自然增殖及大量外地流民的移入,使南方山区得到迅速开发,而努力开垦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是这一时期山区经济的首要之事。水稻由于适应南方高温多雨的自然条件,加上产量高,口味好,因此山区各地积极兴修水利,扩种水稻,推行旱改水,并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如湖北荆襄地区,以往“山多田少,水田十之一,旱田十之九”②。明代成化之后,大批流民进入荆襄地区定居,他们“依山而居,编竹葺茅以代陶,凡男插秧,击鼓而歌,悉力耕山,野无旷土。”清代更努力兴修水利种植水稻,据不完全统计,嘉庆时郧阳府有灌溉设施的水田约有20万亩,总水田面积若以耕地的十分之一,计有50万亩,而明代洪武时该地区的总耕地数才15万多亩③。又如四川川东明清之前水田较少,清代由于农田水利和冬水田的发展,水田大量增加。如新宁县(今开江县)在清后期,“泽农居十分之七,故以水为要,秋收后遇雨即蓄之,谓之关冬水,阡陌注满望若平湖。其傍山麓与高阜处名曰螃田,同时亦潴水”④。该县水田已占到农田总数的70%。广西、广东、云南等省雍正乾隆年间多有地方官员劝垦水田、督修水利之举。广西由于人口相对较少,稻田面积扩大后粮食自给有余,东可以运往广东供民用,西可以调到云南作军粮。湖南除湘西外,其他山丘区水稻业很发达。如永州府永明县塘堰水利发达,稻米生产多,其桃川乡稻
——————————————————
①道光《封川县志·舆地》。
②同治《郧阳志·风俗》。
③天顺《襄阳郡志》卷1。又《三省边防备览》卷9称“郧阳亦属崇山峻岭,平畴水田十居一二”。嘉庆时郧阳府有耕地494万余亩。
④同治《新宁县志》卷3。
米每年输到梧州、佛山不下万石①。该府“祁阳县农务,全在稻田,凡山头地角,稍有可垦者,无不开辟”②。稻田多赖有发达的灌溉事业,仅在河流上筑堰坝。兼用筒车灌田就达数十万亩,还开有众多的池塘,灌溉面积超过了堰田。可见水稻种植与水利兴修是相互促进的。在云南北部因为降雨量偏少,还引水灌溉旱作物。乾隆《丽江府志·风俗》载:“十二月……农人引水灌麦”。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对旱作物也注意灌溉。
据近人分析:贵州遵义附近有灌溉之水田与无灌溉之水田,每亩稻谷产量相差达40%③。明清时情况应相同。可见兴修水利是山区粮食稳产增产的一有效途径。
(四)水利与山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明清时南方山区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水利的发展程度看也是如此,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坝是山区粮食生产的基地,兴修水利最多,有些地区还成为商品粮输出区。如湘中丘陵盆地水利发达,出产粮食也多。丘陵低山地区坡度较缓,海拔不高,明清时也得到很大开发,为了发展水稻生产,努力开辟成梯田,引山溪水、泉水及蓄积径流灌溉。如川中丘陵地区明清吋大力开发,兴修众多塘堰发展水稻生产。但有一部分梯田因无灌溉设施,是为雨养田,也称为雷鸣田,灌溉缺乏保障,降雨少时往往改种旱作物,成为梯土。在丘陵、低山的中上部,因水利条件差。旱地分布的面积仍较大,这一状况在南方山区是很普遍的。又中南、西南地区有许多中山、高山分布,除河谷地带外,这些地区垦殖的山地以旱坡地为主,几无水利设施,甚至有些山地只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如湘鄂西山区、川西高原、桂西北山地、黔西高原、滇西高山峡谷区等明清时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经济仍较落后,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区仍流行刀耕火种的粗放经营。总之,明清时南方山区因各地的地形地质、气候状况、水土资源、开发程度、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水利的兴修是很不平衡的,这使山区各地的差距进一一步拉大,并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甚至对今日的农业生产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①光绪《永明县志·农事》。
②宣统《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永州府》。
③民国《遵义新志·土地利用》(任美锷撰)。
DEVELOPMENT OF WATER-CONSERVANCY WORK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MING-QING PERIODS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业产业化;江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08-02
一、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1.江西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物流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江西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地方特色产品种类丰富、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在已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的81个主要农产品目录中,江西有80%农产品产量排全国前15位。内陆水产、特种水产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和8%,均居全国前六位。江西茶叶生产具有纯天然的生态环境,江西还是全国苎麻重要产区。江西森林覆盖率高,山林资源非常丰富。蚕桑、苎麻、蔬菜、水果等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江西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的需求,出口商品结构中,农产品一直是大头,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现代物流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现代物流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概念,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耗、提高劳动效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江西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江西周边省份激烈争夺的市场,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周边省份都是农业省份,都把东南沿海作为其农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各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和质量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江西农产品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加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有力武器,对江西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1.理论简述
要对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就要找到能够衡量两者发展程度的指标,江西经济发展程度可以用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而农业产业化程度,介于目前国内尚没有衡量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较权威指标体系,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创新性的构造出一个农业产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然后再建立江西人均生产总值和农业产业化指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数据选取
基于前文对农业产业化含义的介绍,我们决定选取以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江西农业产业化指数:
(1)机械动力平均值X1,该数据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代表性数据。
计算方法:X1=农业机械总动力/播种面积
(2)农业人口人均产值X2,该数据体现了农业人口人均的农业产值,它体现的是江西省的农业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程度。
计算方法:X2=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人口
(3)农产品商品化率X3,该数据体现了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的高低。
以上数据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均可以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找到,我们可以通过1991―2006年间江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分析过程
(1)主成分分析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农业产业化指数。通过数据可以计算出X1和X2,而X3和X4也已经直接给出。通过分析得到X1、X2、X3和X4相关技术矩阵如下:
进一步计算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得到,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8.29%,因此我们选取两个主成分,用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线性组合表示如下:
第1主成分:Z1=0.502331×X1+0.534995×X2+0.436252
×X3+0.520700×X4
第2主成分:Z2=-0.477113×X1+0.117053×X2+
0.804444×X3-0.333962×X4
上面主成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用各主成分的因子载荷值除以其特征根的平方根算出的。综合得分:Z=0.8481×Z1+0.1348×Z2
上面综合得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第1和第2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
经计算得到1991年至2006年每年综合得分如下:本文将直接选取该综合得分作为农业产业化指数的值。
(2)线性回归
接下来我们将以农业产业化指数为解释变量与江西省历年人均生产总值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为一个,因变量为一个。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a+bX。
在式中,Y为因变量(即人均生产总值),X为自变量(即农业产业化指数),a和b为待定系数。通过SAS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算得出以下结果:
即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
Y=-6479.50895+252.29458×X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截距项和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01,R-Square=0.9759,所以我们认为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分析结果讨论
农业产业化指数与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证明了随着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因此,要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发挥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率,创优质农产品品牌,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走专业化和集中化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盛平,周励.实现优势聚集做强江西农业[J].调研世界,2003,(12):37-39.
关键词 现代农业;项目;成效;做法;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09-01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是宁夏自治区2010—2011年扶持隆德县做大做优马铃薯产业的强农惠农项目,是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实现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对建立和完善隆德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年批复新建10 t马铃薯种薯贮藏窖300座,60 t 60座,1 000 t 20座,2 000 t 27座;建设原种繁育基地93.3 hm2,一级种薯繁育基地1 066.7 hm2;每年建设马铃薯新品种示范66.73 hm2,核心示范区6.73 hm2。项目的实施为加快推进隆德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1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夯实,产业发展后劲全面提升
通过项目的建设,使马铃薯贮藏窖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形成了种植生产和贮藏销售等环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推进的产业体系,马铃薯产业发展后劲积聚提升[1]。
1.2 加速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步伐,促进提质增效
在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参与种薯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日益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提质增效态势强劲。2012年建立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03.3 hm2,一级种薯繁育基地400 hm2,建立优质种薯基地1 000 hm2,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03万hm2,平均鲜薯22 245 kg/hm2,总产鲜薯23万t,总产值2.3亿元,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442元,马铃薯纯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40元的9.5%。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
1.3 鲜薯贮藏能力提升,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
以隆德县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为抓手,以马铃薯产业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为重点,完成高标准马铃薯贮藏窖382座,新增贮藏能力3.86万t,鲜薯贮藏能力达到6万t以上。按新修建马铃薯贮藏窖可减少贮藏损失7%计算,能挽回经济损失3 500 t,价值560万元。通过贮藏,进行反季节销售,收入更高。不仅延长了马铃薯产业链条,还带动企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加快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1.4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通过马铃薯新品种示范、核心示范区,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四新”技术得到推广,全面提升了马铃薯产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主推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陇薯3号、青薯9号等新品种7 946.7 hm2,使主导品种应用率达到76.9%,种薯脱毒率达到48.9%,较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主推马铃薯抗旱节水、脱毒种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种植、贮藏保鲜关键技术,使马铃薯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3 533.3 hm2,机械化率达34.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 333.3 hm2,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00%,使马铃薯产量由2009年的17 145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22 245 kg/hm2,平均增产4 140 kg/hm2,增长24.1%。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隆德县政府专门成立以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农牧等部门及相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同时成立由县农牧局局长任组长,农技中心、农机中心、种子管理站及相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确保项目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2.2 创新机制,强化支撑
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围绕重点建设区域,进行集中建设,形成规模效益。项目乡镇积极引导农民,促进现代农业集中连片布局,向区域化、规模化、园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支撑、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推动隆德县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加强与青海农科院、甘肃农科院、固原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观摩、培训活动,为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真正形成农户+营销组织+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在技术、信息服务、产品流通和规范市场等方面形成一条龙服务。
2.3 整合资金,加强管理
各资金整合单位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建设,积极筹措项目资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实行报帐制,县财政安排的整合资金由有关部门单独设帐管理,及时做好台帐和备查帐目等档案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保证会计记账凭证真实,账薄记录清晰,做到专款专用,不截留、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4]。
2.4 创新品牌,开拓市场
以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为契机,依托六盘山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六盘馨”种薯品牌,进一步扩大隆德马铃薯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占有份额,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5]。同时,加大宣传和产品推介等工作力度,搭建品牌培育和销售平台,努力提高本地市场和外埠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外向型企业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积极宣传隆德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前景、独特优势、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为全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基地种薯收贮推广力度,按照“一品一窖、一级一窖”原则,积极组织隆德县隆丰种业公司,观庄乡鑫馨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隆德县六盘馨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对原种基地、一级种薯基地所生产的种薯进行收贮,确保种薯不流失、不混杂。严格品种级别分级贮藏,提高种薯质量。
3 发展建议
(1)加大对马铃薯核心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力度,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普及推广力度。
(2)提高种薯贮藏窖建设标准,配套相关温湿度调控设备。
4 参考文献
[1] 戴兴临,汤洁,张弢,等.江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8-190.
[2] 靳淑琳.固原市马铃薯发展的优势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97,115.
[3] 余贵先,雷昌云,刘克文,等.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2):483-486.
关键词:现代农业 产业化 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4-02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对于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一种农业。它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它实现了生产的全面机械化,经营的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
从各国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着眼于生产出数量充足和安全优良的产品,促进农民的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现代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采用工业发展的各种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是在农村改革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的主导。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一般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农业产业化是要在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已经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市郊农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试验。在这里,国家允许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地进行出租或转让给有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开办工厂或者发展观光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四川科亿林业生态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成兵对农业领域的成长性坚信不疑,他认为投入2000万元,5年之内就可收回成本,而且利润丰厚,他的目标是“要把全国的富人都吸引过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除当地企业外,福建、上海的企业也纷纷前来洽谈。当地政府已经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除了开展农村土地和林地使用权的交易,还可以进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交易,方便双方交易。
政府的这种试验如果证明了效果好,那么不排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可能。
三、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内在关系
现代农业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体系: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其余两大体系是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它是一种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二是具体的组织形式内经营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很好地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制度载体,和谐地容纳了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内涵。这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并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这一程度。就黑龙江省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来达到产业化经营的层次。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全省现有耕地11.78万平方公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级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等。
四、以产业化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要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发挥地区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黑龙江省有全国领先的垦区9个、农牧场113个,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3450万亩,总产量284亿斤,年总产值454.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鉴于此,应该确立和发展一批以肉类加工、乳制品、豆制品或其加工品为主导的产业、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经济性强、社会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格局。
2.合理规划,规模经营。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乱占乱用、不合理使用土地,重用轻养、用养失调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同时,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残留造成土质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制止掠夺经营,做到用养结合,改善土地的水肥条件、作物品种和农药使用程度,尽快恢复和增进地力。同时做到规模经营,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3.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要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或者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也可以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到农业研发与推广中来,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的综合科研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4.引进市场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专业化和一体化。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真正的龙头来看待。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此,各企业和农户所有的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由具体的市场结构来确定,注重市场调研,特别是研究国内外同行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要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市场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先进,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李炳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3.王玉波,魏延军,王兰凤.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
4.成新华.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重建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1(6)
P键词:劳动生产率;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3
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路径。制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宗旨。
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的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比值,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及其相应的劳动消耗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前提下,为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就要加大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的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的规模效益。
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和经营规模化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经营规模化2个方面实现规模经营[1]。
1.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土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过程。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况下,在农用土地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集中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借助土地流转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2]。山西省垣曲县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该对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扩大特色种植经营规模,以种植干果经济林、香菇等,配合养牛、养羊等林下经济,逐步争创品牌,实现地域特色[3]。
1.1.2 经营规模化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经营规模化发展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程。农业规模化经营可分为2点: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的社会化生产;以农村第二产业联合体和第三产业联合体为主的规模化经营[4]。山西省垣曲县构建的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是经营规模化发展具体体现。
1.2 集约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在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路径基础上,实现规模适当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集约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约化进程[5]。以集约化推动规模化,推进农业综合开发[6]。推进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应该合理流转,使土地由“分散”变“集中”,土地实行集约化[7]。山西省垣曲县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发展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加大投入力度。
1.3 多样化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地规模化经营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状况的不同来发展,发展的方式分为土地的内部规模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2]。
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参与主体多样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山西省垣曲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工商企业四种类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涉农企业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8]。
1.4 区域产业发展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在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通过区域产业聚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的水平就应该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区) ,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县已经形成辣椒、相关、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决定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2.1 要素规模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从而让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实现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民收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要求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9]。农民的收入是由劳动生产效率所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规模经营土地的大小所决定的[10]。
2.2 投入集约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化,这样能够使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规模经营能够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间支持,同时也可以提升土地报酬,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为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最终目标实现[11]。
2.3 提高经济效益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的差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粮食产出率,实现土地的多种生产功能,土地模化经营需要以未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模式为前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7]。
2.4 实现区域产业发展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以自然区域布局形成生产规模,以统一加工、销售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动区域农业的规模经营。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工作的整体效率,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担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规模化经营便于政府对生产的调控、管理和组织,有利于创造特色、名优农产品, 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组织产业整合战略,并创建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培养各类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12]。
3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策略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提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
3.1 围绕要素规模化,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推进农业人口的转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一定要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并且使他们真正市民化[13]。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是基于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从而使少数的农业劳动者拥有并去经营更多的耕地[11]。
3.2 围绕投入集约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密集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1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流程,做好政府宣传工作,鼓励农户以现代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15]。搞好科技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相信规模效应,重点以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为科技投入终端,实现科技支撑的生产力标杆,组织农户进行观摩比较,使其相信规模效益,从而,引导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促进土地规模化[2]。
3.3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规模经营想成为农业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摆脱小家小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的开创新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培育新时代农民;引进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补助[16]。
3.4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产品技术创新,创立品牌;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力。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加强与农村合作组织或种养专业大户的合作,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形式,带动地方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8]。
参考文献
[1]王琦.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1(08):82-85.
[2]孙屹.新疆玛纳斯县农户农地流转对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3]宋一武.关于磁石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64-65.
[4]李伟娜.中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孙春燕.如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集约化水平[J].农业与技术,2012(06):156.
[6]李济广.农业较发达地区规模化经营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以常州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32-35.
[7]窦娜.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浅谈[J]. 黑龙江纺织,2011(01):36-41.
[8]杨永强,王莉,曹治彦,路小芳,李国强. 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3(08):5-7.
[9]杨敏.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 社会科学研究,2013(03):14-19.
[11] 屈晓萌.伊川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12]杨锋,赵辉.浅析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82-83.
[13]李存贵.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37-42.
[14]张燕娜. 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15]杨扬.福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6]黄邦根,马迪.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
[17]苏智慧. 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1.创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有效破解了小农分散经营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断裂等难题。
近几年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领大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解决资金、技术、市场、产品质量等制约因素,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增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的现代农民工人。
2.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标准逐步确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包括生态扶贫移民、退耕还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一贴三奖励”、水电优惠、兴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加强了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涪陵区建立条形码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并率先建立起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现行农村经营体制、要素资源约束,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1年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率只有42%,库区农业产业化率更为低下。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土地大规模集中,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等要素资源向农业集聚。但实施以来,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耕地块小分散,不能实现耕地大规模集中,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的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无法实现,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无法在农业聚集,生态农业难以推广和发展。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村人口转移、土地流转,阻碍着市场信息和农业生物技术推广传播。
由于缺乏信息网络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农民不能及时取得商品市场信息,不能发挥城镇经济信息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小农生产脱离了国内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大量土地撂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难,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重庆库区山地多,土壤水土养分流失严重,加上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村贫困面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施用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估算,库区农作物废弃物年产量约130万吨,其中多采用露天焚烧、填埋方式处理。畜禽业粪便年产量约为1252.49万吨,库区年禽畜粪便磷流失量平均为400多吨,不仅造成有机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而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4.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首先,由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控制污染的手段、方式、制度不完善,治污能力和技术不强,库区生态环境制约着生态农业发展。其次,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制滞后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还未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导致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缺乏法律依据,各级政府难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同时缺乏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认证标准,未能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规程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技术标准。
5.生物循环农业没有广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充分。
生物循环农业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回收期较长,对企业资金形成较大压力,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的比重小。而库区财力、人力不足,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难以掌握较复杂的生态循环技术,影响到循环农业的普及,制约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6.生态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首先,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先进的生物技术、循环技术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实用的农业技术引入推广速度慢。其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环境约束,库区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讯条件差,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信息和物流成本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投资引进困难。市场信息不灵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7.生态农产品市场培育欠充分,生产者缺乏积极性。
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不能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在优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报酬,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缺乏积极性。
三、促进重庆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住城镇化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
通过完善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经营。
2.加强区县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生态城镇化进程。
应适度加强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段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县级城市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农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重负,通过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设施的配套,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3.统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资源开发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制定符合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应统筹规划企业、基地、市场要素,整体协调山、林、水、路、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链的清洁工程、循环农业以及沼气、太阳能等农村社区清洁能源建设等的发展规划上。农业工程项目及农业开发,必须符合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防止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资源环境可承载力为界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
4.完善库区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的法律制度,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和农业生产专门管理部门,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管理与监督,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向清洁生产方式转换,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第二,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负责”、“谁保护,补偿谁”的原则,建立大气、耕地、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耕地、水资源消耗补偿制度。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戒制度,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负责耕地、水资源、大气的检测、监督、治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环保法律知识和环保意识,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第三,加快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对水资源、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技术规程及生物农药、有机肥使用规程等标准体系。尽快完善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建成方便快捷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和监管,引导生产企业申报“三品一标”食品认证,帮助消费者认知和消费。
5.完善生态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补偿等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库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对库区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给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第二,完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和环境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到农村开发特色生态产业,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拓宽生态农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服务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创新生态农业金融产品,实施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将农村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生物技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建立生态农业政府投融资担保平台,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大生态农业保险,完善生态农产品保险机制,实施生态农产品支持价格等来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6.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开发、推广体系。
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生物科技创新平台。选择和支持一批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校到库区建立科研基地。激励龙头企业加快生物技术引进,促进世界最新生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切合实际地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培训,传授生物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将农用地转向生态耕作。通过“12316”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加强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将规范化、程序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推广,指导生态农业生产。
7.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对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清洁生产以及农村沼气等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特别要激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沼气发酵、有机肥生产,粪污还田”模式,桔杆、稻草、果渣等饲料养畜、“废弃物变废为宝”模式,“林果-兔鸡”、“猪(羊)-沼-粮(茶、菜、果)”等循环模式。
8.加强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培育生态农产品市场。
[关键词] 旱作 农业 发展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63-01
山东省泗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常年处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状态,民间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旱作节水农业是泗水县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对策。
1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泗水县全年降水量为727.4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中夏季占65.3%、冬季3.7%、春季13.8%、秋季17.4%。径流系数0.48,年径流量245.6万方,降水利用率较低。平均蒸发量为每年年20000多毫米,是常年降水量的2.8倍。除了每年的7月份蒸发量和降水数量比较接近意外,其余每月的降水量大都小于蒸发数量,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别最大,降水量比蒸发量低近600mm。所以,每年发生春季干旱的可能最大。
1.2 县内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泗水县境内丘陵山地较多,河流山川纵横交错,境内耕地大多是顺坡地、山坡梯田、土壤耕作层较薄,耕作层厚度大多数在40cm左右,地力不高,土壤质地较粗,保肥保水性能比较差,有机质含量低,速效养分少,地块散布,有严重的水土流失,约 8.8万公顷土壤收到侵蚀,侵蚀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80%以上。
1.3 欠缺水Y源。泗水县内水资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储量为1.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是泗水县的主要水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泗水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58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1.4 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超量开采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多年以来,人为活动的不科学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县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水土流失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又致使泗水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农业旱灾频繁发生,甚至水井干涸,河流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灌溉用水的水位逐年下降,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现状用水需求,到了干旱年份就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5 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旱作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较大。一是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正常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有的甚至只有0.3,严重低于节水规范要求的0.68。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较低。受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降水的利用率只有35%上下,没有充分发挥降水利用空间。三是灌溉水定额过高。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严重,可是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浪费农业用水的现象。有些水浇地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农业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亩高达1000立方米以上,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毛灌溉定额每亩662立方米的水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2 泗水县旱作节水农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按照《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布局要求,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现代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推广使用现代旱作节水技术和进一步建立健全旱作节水体制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能力。
2.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协调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规范农业栽培技术,使农作物的“土、肥、水、管、密、保、工”达到合理的最佳配置。也就是通过深耕、改良土壤、和合理的种植规划规划 ,合理施肥,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培育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的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旱作节水农业能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2 综合集成各项措施,达到“三水合治”的。“三水”就是蓄水、保水、节水,首先是通过水利设施,能够蓄住天上降水;其次是通过改良土壤保住土壤水,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再次就是节约灌溉用水,改变灌溉方式。
2.3 建立旱作节水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农田旱作节水的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补贴、农田节水设施补贴、新型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改革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采取定额补贴,产业化项目实行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增强农田节水的内在动力。加强舆论宣传和农民培训,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农田节水理念。激发农民投资应用农田节水技术的热情。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由“我要农民节水”向“农民自觉节水”的根本性改变。三是坚持以集体为主力,建立农田节水管理机制。制定鼓励管理机构节水的政策措施,实行节水灌溉设施的更新改造与节水管理水平挂钩,帮助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的管水用水机制。
2.4 中部的平原地区和南北丘陵地区科学规划,“两区统筹”。
在泗水中部的泗河冲击平原地区,建设现代微型田间水利设施设,进行现代基本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的灌溉管道、灌溉水渠,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利用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围绕我先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施肥等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我县实际,在不同的旱作农业区建设相应的田间旱作节水工程,推广相应的旱作节水技术,建立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机制,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政策措施来发展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县农业缺水问题,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发展背景近年来,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新兴而又效益显着的农业产业,对促进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内容和经营模式类同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庄常常某一时段游客爆满,而大部分季节则游客稀少,经营内容以一两种果蔬采摘为主,内容单一。个别县市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吸引城市老年居民休闲度假,夏季客人较多而春秋季节客人稀少。总体而言,产品内容不够丰富、经营模式单一、经营理念层次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探索新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发展途径。除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外,浙江省现代农业的整体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养生农业的理念指导发展现代有机农业,提升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也有较大的空间。浙江省在有机茶、有机中药材等生产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无公害蔬菜生产、畜禽和水产养殖也有较好的基础,但离养生农业对有机产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养生农业的发展将促进果蔬、水产、畜禽生产更多地向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浙江省发展养生农业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巨大的消费需求。近年,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全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凸显,城市老龄人口延年益寿,白领阶层和中产阶层调整心理、恢复生理和体力的需求日益增大,对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也有迫切需求,养生农业的萌发为休闲农业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2涵义与建设重点
2.1涵义养生农业是通过优良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配以有机或无公害农产品和必要的功能食品,以及适度的农业劳动和乡村健康运动,以实现调养恢复、提高消费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模式。一般以休闲农业、农庄为载体。目前养生农业处在起步阶段,相信随着这一产业形式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定义也会更加确切。
2.2养生农业的建设重点根据养生农业的基本内涵,一个地区或农庄要发展养生农业,重点应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能提供绿色有机的鲜活农产品、膳食调理、理疗等保健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生命离不开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养生的基础。养生农业区或养生农庄首先要选择或营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要加强绿化造林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要进行整体的绿化设计,将不同成长性和树冠特征的树种合理搭配,营造宁静的氛围、绿色的视野、悠闲的节奏,农区或农庄要有适度的空间,休闲娱乐的项目要符合悠静的总体需求。国人的养生以静为国粹,宁静的环境可以调整游客的心态,宁静的心态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和健康力量的来源。心理影响生理,特别是一些慢性、功能性疾病游客,身心处于宁静的环境之中,对于恢复身体健康将是十分有益的,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即便对于短期的观光游客,特别是城市长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白领,获得宁静的环境和调整心态也是十分有益的,而养生农庄、养生农区应该是最能获得这种生理和心理调适的地方。提供绿色、有机的鲜活农产品。养生农区或农庄要尽量提供有机或至少是无公害的农产品,尽量做到能常年提供现采的果蔬产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直接食用的蔬菜和水果产品。部分农户也可以在提供生鲜蔬菜上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和开发,如西餐中的蔬菜沙拉,营养价值高、口味鲜美,对于提高身体素质也有利。功能食品是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代谢功能的食品,如乌骨鸡、蜂类产品、鲜食型铁皮石斛等;有些食物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调理功能,却不是人体所必须的(如多糖类有机物);有些什么营养价值也没有(如低聚糖),却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调节身体节律,延缓衰老,养生农业经营者可以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加以挖掘。以养生农产品生产为宗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事某一类功能食品的生产,形成养生农业产品生产区,如果山水生态环境优越,就可以发展成养生农业经营区。提供膳食调理。膳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普通的膳食主要是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保障人体的新陈代谢。药膳则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和能量补充物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调理人体机能和生理的功能。对于部分有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药膳,将是十分有益的。大部分的药膳具有辅助治疗的功能,特别是滋补药膳,对于身体虚弱的游客和康复者,适量食用后对恢复身体机能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材中可以用作滋补食品和食疗药膳原料的达50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植物产品。四川省的一些中药材主产地区,有些企业专门从事企业化的药膳原料生产销售,并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值得借鉴。浙江省不少山区、半山区县市均有种植药用作物的传统,而且地貌多样,生态环境优良,若有针对性地引导建设一批骨干养生农庄,并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结合,形成适当的利益共享机制,则完全有可能建成有规模上档次的养生农业区,不仅能造福当地百姓和休闲度假消费者,对于区域经济也将有积极的贡献。提供理疗等保健服务。养生农业作为休闲农业的高级阶段和发展形态,其产业属性上也同样具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复合性,为确保养生农庄的健康发展,适量提供保健服务是必须的。养生农庄的保健服务可以参考中医理疗保健的思路和经营模式,在一个农庄内辟出适当的面积和建筑,聘请有执业资格的中医理疗师,提供推拿、针灸和其他健身服务,以及有规则的运动训练等,丰富养生农庄的经营内容,逐步发展则可以成为某些农庄服务和经营特色。目前,许多城市白领由于长期使用电脑和处于长期的竞争压力之下,颈椎病、肌肉劳损和一些慢性疾病比较常见,养生农庄可以通过提供推拿、针灸等理疗服务来加以缓解和治疗。虽然,农庄不是医疗机构,但可以提供辅助治疗,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