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发展范文

农业生态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生态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生态发展

篇1

1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改善和保护农场的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我们垦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沼泽化以及土壤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土资源的流失使耕地肥力下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很多地方土地的沙化也很严重,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 2、推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可为垦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垦区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垦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 发展农场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意识淡薄、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如,生态意识淡薄这点就表现在多数干部群众对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仍处在浅层次和低水平。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很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重产值、产量增长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环节而轻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规划引领作用乏力、可学可比的典型少、推进的力度小等。又如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从近几年各级支农资金绝对额看,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总体投入仍然偏少。从投入结构看,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偏低,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投入比重更低。从金融服务看,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农业贷款存在门槛高、总额少、期限短等问题。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强化对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

目前,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有一定认识,但要使之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行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和信息平台,宣传普及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怎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建议成立农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有序引导。

2.完善发展规划

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贯穿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一条主线。同时,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分年度、分层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有力有效推进。

3、要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农场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重视生态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和职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生态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及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为了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着重于“四抓”:一抓组织机构的健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垦区的生态农业工作。二抓生态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生态富农”发展策略。三抓政策的扶持。对特色基地、主导产业、绿色品牌及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等给予资金扶持;四抓典型示范。各级领导要带头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鼓励职工和相关部门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生态农业

各农场作业区应从本单位生态条件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垦区可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不能偏离。可以专门设立有机食品发展奖励基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系列产品,重点培植相关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篇2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做大做强畜禽、水产、蚕桑、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三带二区”的辐射力。在形成特色化的“三带二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科技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努力形成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力争完成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规划建设为平台,集聚更多的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推进农业结构的立体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农业产业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深化农业产业化理念,将强龙兴农工程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延伸产业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练市欣农禽业产业化、申浩兔业产业化、绿雅淡水产品深加工、温氏禽业产业化、双林紫鑫湖羊养殖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构筑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区外工商界、科技界来投资合作开发*农业,力争实到外资2000万美元,实到内资3亿元。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力争明年农产品出口额超1亿美元。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家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等作用。

(三)实施高标准的农业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与整治农业污染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标准鱼塘和桑园小区建设,切实抓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2009年计划建设标准鱼塘11000亩、桑园小区2000亩。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力争明年建成市级绿化示范村9个,省级4个。抓紧实施平原农区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500亩。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广立体种养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等,控制小规模、低水平养殖方式,压缩散户养殖面,稳步推进规模种养殖。继续做好沃土工程和畜禽规模场污染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抗风险能力。

(四)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增强“三农”发展的活力。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推进公司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以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多种方式方法,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合作组织,破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难题。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已经实行的扶农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基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

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统筹科技资源,优化结构,整合力量,转变机制,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新的平台。认真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开展各类科技推广活动,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在动植物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逐步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结构优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篇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具有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数22%的人El丰衣足食。但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生态农业产业化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网络化链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与产业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对小农经济经营形式的革命。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千百万分散的小农户联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延长产业链.实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和改造.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限.把国营、集体、个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组织、多方位、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可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商、贸、科教等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2011年,我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1.1亿多亩,生产总量6547万吨.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个.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2010年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七年来,全国绿色食品系统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效益的新路子: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现了有效对接.强化了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改善和稳定了农企关系,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不仅有效地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把标准化与品牌化结合起来.把质量安全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发挥了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化战略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至少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相对独立的循环经济模式.其重点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兼顾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如赣南的“猪一沼一果”模式等。其二是在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健康农产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显然.前一种模式的优点是立足特色资源、变废为宝,但产业化程度不高,类似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后一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而龙头企业是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具有引领市场、带动农户生产的重要功效。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其实施生态品牌的进程。从我国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现实操作层面来看.通常是政府管理机构鼓励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标志、有机农产品标志,申报企业也必须具备前期基础.即两年农业产品生产基础.有一定规模且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基地。因此.现有的农业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是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路径。2008年,江西省12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即绿色食品认证.占比30%: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成为绿色食品企业.占比80%.“双十”食品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占比约39%。江西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随着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7月底.江西省绿色食品企业达218家: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达685个,居全国第十位;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7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900多万亩,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合格率达99%;绿色原料基地带动农户190.2万户,户均增收500多元。江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9市38个县,面积5.1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O%,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农业是该经济区重要的产业。长期以来.鄱阳湖是江西的“鱼米之乡”,是全国粮、棉、油优质产区,也是江西省水产品商品率最高、出口水产品和外销水产品最多的地区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例如.南昌国鸿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生猪.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大闸蟹等。显然.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成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全国情况来看.自20世纪9O年代初期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我国开始出现农业龙头企业创业热潮.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等经营模式.连接农户走向市场,从而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龙头。2009年初,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8.15万家.其中.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1222家。而与此同时.至2010年,在农业企业中.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526家,产品6437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6.4%和3.9%。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中一部分条件良好的企业快速实施生态品牌战略.2009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391家.产品总数为16748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5.1%和4.4%。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72家,比2009年增长7.9%。全国有效使用有机产品标志企业1202家.产品5598个。分别比2009年增长19.8%和13.0%。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口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供需矛盾逐渐加剧。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是人们在反思、探索和研究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概念。只有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让人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因为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承受更加庞大的人口压力,甚至一定程度抵消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往往都流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地区,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力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粗放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的发展态势,势必将影响到我国的整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因素

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人均资源占有量方面却显得较为匮乏,加上资源的消耗巨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给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森林资源方面,因为长期处于乱砍乱伐和战乱等环境,生态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是一个贫林的国家,而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将水土流失的治理纳为我国重点开发的项目,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经营因素

农业一直是我国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弱智产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获利较少的现象。近几年我国调整了农业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是却并没有跟上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加上农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农民的负担较重,政策的影响被大大消弱,从而导致了农民获利较低现象长期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我国农村实行了后,我国农业基本就保持着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和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冲突和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转变农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和科学的分析和建议。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更新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多角度的分析,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调整农产品的发展结构,重视多产业发展的结合,科学分析市场的变化,才能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农业成为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其实就是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宣传,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资源的有效性使用和发挥最大化价值,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创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种植的过程中重视起农作物的有效结合和架构布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相应的条件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革。

(三)加强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可以加大绿化建设,增加绿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植被的覆盖率,创建绿色森林体系,还可以改善计划、方案的规划,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益。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因此可以积极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加大种植和生产面积,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在构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逐步改善来完善原有的生态结构,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的市场发展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可以依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和调整相关政策条例,并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业发展环境的监控,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产和供应体系,保证农业产品的流通,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究如何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才能够使农业的发展可持续化。因此,加大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并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生物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4(11):49-50.

[2]杜江.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53-69.

篇5

1.1发展现状

江北区现有耕地约6700hm2,山林4000hm2,是宁波市老三区唯一被誉为“米袋子、菜篮子”的区。全区农业人口8.7万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尽管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展较快,但受传统种、养殖习惯影响,目前全区种植、养殖业仍呈现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状况。2008年粮食复种考核面积6700hm2;葡萄、梨、柑橘、杨梅、西瓜等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000hm2,其中慈城产的白茶、微型盆景与洪塘产的葡萄、蜜梨等林特产品知名度较高;蔬菜种植面积近1333hm2,专业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专业户涉及全区19个村700多户;拥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400多家,年产生猪6.5万头,存栏奶牛700多头,生产各类家禽200多万羽。2008年种养殖业产值达4.86亿元,是全区农民纯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主要特点

1.2.1常规农业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集中,规模户不断出现

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全区种养殖业逐渐向慈城的乍山、妙山和庄桥的费市片集中。仅慈城和庄桥的水稻种植面积就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平原水果和花卉苗木则主要集中在洪塘和慈城;养殖业也基本集中在了这些区域。随着城郊结合部一大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规模养殖场先后被关闭,规模化万头猪场也随之诞生,并配套建成了沼气池、有机肥料加工厂,使昔日废弃的排泄物得到综合利用。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负责人,逐步成为全区农业生产的骨干和领头人。

1.2.2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害虫非农药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通过将杀虫灯、防虫网、性信息素、色板应用于蔬菜等作物害虫防控,改变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的种植习惯,是农业害虫防控技术的一大突破。另外,以大棚、滴灌技术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既增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涉农投入,一大批山、水、林、田及沟、渠、路、河道经过综合维修和整治,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大大提高。1

.2.3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全区规划建成了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其中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25家,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通过各项管理体系认证的有20家,其中ISO系列认证的有14家、HACCP认证的有5家。农业品牌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有新突破,农产品品牌获得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市著名商标12个;市级名牌称号14个;完成有机食品申报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550hm2。与此同时,利用近郊和山水资源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市农业园区、五星绿野农庄、三勤的白茶源、毛岙生态村、洪塘的万亩水果基地等农业企业,依托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了系列休闲农业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2江北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作思路

2.1发展模式根据江北区发展规划和人多地少的现状,未来江北区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应以“促增收、求效益”为立足点,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2.1.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通过设施改良改造、土壤地力提高及引进新品种,充分利用大棚设施种植高效率的经济作物,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二是开发冬季农业。积极利用冬闲田开发种植马铃薯、油菜等成本低、效益不错的经济作物,以及紫云英等冬季绿肥,或种植黑麦草从事畜禽和鱼类养殖,既可减少化肥用量,又可提高土壤地力;三是推广科学轮作与套种技术。如蔺草与晚稻相结合的免耕技术;利用果树冬天落叶季节,增加种植草梅、蔬菜,增加收入;四是探索低产田改良技术。如利用征用后土地的优质表良低产田,提高种植效益。

2.1.2农、林、牧、副、渔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养殖业的排泄物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欠账很多,一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二是畜禽养殖排泄物未及时处理造成的污染;三是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所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树立生态种养殖理念,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园区等方法,开展立体、循环农业的示范园区建设,如稻鸭共育技术、稻田养鱼、茭白田套养甲鱼等。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促进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和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此外,政府要加大涉农投入,如发展对大江大河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保障渔业资源生态循环和合理再生,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双盈。

2.1.3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整合农耕文化底蕴和全区浓厚的人文历史、区位优势,通过深入挖潜,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促进传统意义的农业逐步向旅游农业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如都市农业园区开展的草莓采摘、耕地出租、果树认养、农家乐餐饮、田园住宿等模式,使农产品通过加工成为农家菜;让城市的居民参与劳动体验农耕乐;并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充分享受农园风光;让城市的孩子了解悠久的农业历史和生产技术。农家乐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拉长,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给现代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带来的附加值远大于农业本身。

2.2工作思路

2.2.1规划为先,政策引导

农业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确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重点和导向,每年有重点安排资金和项目推进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宣传、卫生、旅游部门则根据历史渊源和现状开展农家乐的包装推广,培训相关接待人员,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2.2.2典型示范,科技支撑

生态农业的建设是项综合性课题,首先,应通过示范点的创建积累工作经验,旅游、科技、环保、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要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增强生态农业意识,并成为自觉的实践者,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最后,要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及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加大科技、环保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