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信息产业及相关核心技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来,分别参与了价值链中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品的生产链条长、环节多、价值差异大、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同时存在,信息技术产业也成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信息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的价值体现,根据分工不同,国际信息产业逐渐分出来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美国。美国基本占据着信息产业高端,控制着大多数标准制定、拥有高端品牌、控制高端技术及知识产权,美国具有最全的信息核心技术链,从原材料、设备、微电子集成电路到整机、系统等均不同程度控制着,美国相关企业、大学信息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极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往往获取了最多的利益。第二阵营是部分欧洲国家、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紧随美国之后,较早进行了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承接了部分中高端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先发优势。例如荷兰、德国在光刻机等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占据绝对优势,日本的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元器件、消费电子等十分发达,而韩国由于其体量较小,发展了具有独特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但其在存储产业、电子显示产业方面独具优势。第三阵营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较为简单的加工组装工作。例如,中国多年来是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但由于核心技术能力缺失,在很多行业内基本只能承接低端组装等分。随着国际技术转移,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体系逐渐变化,中高低端的界限变得模糊,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发挥优势集中突破,也发展出部分高端产业,与美国形成互补关系,例如韩国的存储和显示产业,欧洲的5G通信业等。经过国家引导和市场发力,我国部分行业也走向中高端,例如华为、中兴、曙光等信息技术企业在手机终端、网络设备等方面,正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迈向高端水平。

2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美国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最早发端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2016年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约为4388亿美元,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的23!。美国电子信息产业链布局齐全、技术创新能力高、核心竞争力强、标准话语权重、品牌效应突出。美国政府、军方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美国一向秉承自由经济,但对于信息技术和产业而言,发展历程并不完全是受市场支配,美国政府、军方等国家部门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军事需求驱动信息技术原始创新,市场需求推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产业发展早期,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是非常昂贵的产品,因此主要用于军事应用,并主要受军事需求的牵引。二是根据需要不断从国家战略高度适时出台有效政策,引导和激励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政府其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三是为维持美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地位出台保护性政策。通过高关税、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保护本国纺织、钢铁等支柱工业,同时注重差别关税,对本国不生产的咖啡与茶叶等进口产品予免税或减税。与美国相比,日本、韩国信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从承接美国转移出去的产业环节开始,注重模仿创新、集成创新,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各自特色。相较于领先的美国半导体业而言,日本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都是后发的追赶者,但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地赶超了美国;韩国通过大力扶植三星等龙头企业,在90年代也成功地实现了赶超,并至今日仍掌控着全球半导体存储产业和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高端。德国的科技水平始终位居全球领先水平,是一个科技强国,德国的汽车工业特别发达,制造的数控机床和各种机器设备技术和质量都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德国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核心技术之林,关键在于德国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且坚持走专业化、技术型道路,牢牢守住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大力树立“德国制造”这一块象征着优质、高效和创新的全球金字招牌,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3中国高端芯片技术创新现状和环境分析

由于集成电路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因此文中对中国高端芯片技术创新现状和环境进行分析,得出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继而研究新时期中国高端芯片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未来产业增长动力持续增强。中国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全球最大的市场,市场体量只有美国与之接近,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与近年来中国相关政策激励分不开。随着5G全球竞争白热化,中国华为、移动等龙头企业意在抢占相关行业制高点,在5G基带芯片和射频器件方面投入加大,也将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向下,中国大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多层次硬件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是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提高了对信息安全的重视,提出了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业体系的要求,近年来一系列产业政策均是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做出的,可以说,对安全的要求更高,也是中国大力自主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计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双创驱动下,中国的信息产业及集成电路产业未来产业增长动力持续增强,成为带动相关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芯片自给率低,供应链“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企业不足与国际龙头企业抗衡。虽然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起步晚、技术发展难度大、国外壁垒较难突破等原因,中国集成电路特别是高端芯片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缺失,芯片自主率低,进口额维持高位。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差距仍有2~3代,技术创新缺乏软硬件生态体系支撑。受西方国家限制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瓦森纳协定”等制约,中国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技术始终落后国际水平2~3个技术节点,高端光刻设备、关键封测设备及SiC等三代半导体材料仍基本依赖多种方式引进(如引进二手、落后设备)。在核心技术方面,CPU、FPGA、DSP和存储器等核心技术虽早有自主研发企业,但未能有所突破,缺乏软硬件生态体系支撑。即便如此,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创新放缓带来追赶超越机遇是在工艺节点进入10nm以后,业界基本放弃追赶摩尔定律,国际企业和研究机构试图通过多种技术路线,延续、超越摩尔定律,实际上技术创新步伐趋缓,这给中国集成电路追赶提供了较好契机。国际巨头企业战略重心转移,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国际集成电路企业为争夺中国市场,纷纷谋求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以更加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破坏性、颠覆性创新带来发展新机遇。拓展摩尔定律、超越摩尔定律等技术路线不断深入推进,特别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高端芯片的影响巨大,IBM、谷歌、Intel等巨头纷纷研究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的芯片,IBM推出“真北”芯片,谷歌推出TPU,中国寒武纪公司也推出了深度学习芯片。中国高端芯片的发展还面临着美国不断的加强外国投资委员会职权,重点加强对中国的审查和遏制力度,高度警惕中国资本渗透其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挑战。近年来,美国以威胁美“国家安全”为由,多次不予审批涉中国背景的公司正常商业活动。传统国际集成电路巨头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特别注重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经常利用专利战来达到经营目的,例如苹果和高通的专利战。

4构建新时期中国高端芯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篇3

一、创新成果少且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

创新意识较差、积极性不高是央企科技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创新成果少、水平低且缺乏核心技术。笔者抽取了在各个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家央企,然后对他们的专利进行检索。检索后发现,这十家企业的平均专利(申请)量为895.7件,授权发明专利平均值却仅为142.5件,授权发明专利仅占专利(申请)量的16%。可见,从专利这一指标来看,具有较高水准的创新成果(授权发明专利)占整个创新成果——专利(申请)量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这说明了创新成果的综合水平是较低的。再粗略浏览一下这些授权发明专利后会发现,这些授权发明专利大多是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的改进,鲜见有突破性创新,可见核心技术也是较缺乏的。

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

继续检索并分析上述十家央企的专利数据后发现,已审结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平均值为253.2件,而这些审结的发明专利申请案中,视为撤回、主动撤回或驳回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平均值为53.5件,占整个审结发明申请量的21%。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专利的经验,这些被视为撤回、主动撤回或者驳回的发明专利申请,大多都与申请文件撰写质量差有关。在评定职称或各种国家奖励政策的激励下,专利申请数量有很大提高,但是撰写质量却令人担忧。

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国际视野

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央企已经踏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符合国资委提倡的“走出去”战略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走出去”或“正要走出去”的央企在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方面,意识却非常差。在国内申请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专利的央企,很多在国外的申请量为零,申请量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已经相当不错了,申请量上百位的可谓凤毛麟角了。在国外申请的专利数量少,自己的技术在国外市场上就很难受到保护,在遭遇侵权诉讼或产品在展会上遭到突击查扣时,就很难与之抗衡或交换,局面非常被动。

针对这样的状况,众央企们如何才能迎头赶上,尽快达到国资委设定的第三项要素的标准,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健全发明人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

目前,虽然央企基本上都建立了创新激励制度,但是制度的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创新激励制度形同虚设,很少对发明人进行奖励;而在有的企业中,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给每项创新成果予以重奖,例如给发明专利奖励几万元、十几万元或甚至几十万元,但是这些奖金却以“吃大锅饭”的方式撒在整个课题组或者单位,到真正发明人手中的钱却寥寥无几。这两种做法都严重挫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削弱甚至阻滞了发明人的创新热情。

针对这种现状,企业应严格按照专利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发明人,即将“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界定为发明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并不是发明人。只有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确定发明人,然后对发明人进行重奖,才能激发创新以及进一步创新的热情。也就是说,只有确保创新主体——发明人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在确保发明人权益方面,美国和日本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两个国家,职务发明被创造出来时,其权利原本是属于发明人的,发明人所在的单位只是受让了该权利。虽然职务发明创造的最终权利归属于单位,但是因为单位只有受让后才能得到该权利,所以该制度从程序上保障了发明人的权益。这种制度为美日两国强劲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

在中国,法律虽然没有像美日那样将职务发明创造的原始权益归属于发明人,但是却规定了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制度。因此,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严格按法律规定确定发明人,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和报酬,必定会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

第二、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进行精准性创新;而且在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时,要善于吸纳他们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创新水准。

在发明人的创新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后,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创新呢?

在大多数企业中,大家都知道“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是行不通的。为此,大家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很多,既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又可以通过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还可以通过研究世界一流企业的专利文献。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文献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因为专利文献记载了最先进的技术,是一座技术宝库。很多世界优秀企业,在进行研发前都充分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文献。在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文献方面,有两方面需要注意:

篇4

据介绍,本次的报告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体系,一个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以及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从结果来看,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资源评价指标、产业评价指标、企业评价指标、政府评价指标以及城市特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选择了25个与建设城市品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二级指标,比如在资源评价指标下面就包括区位优势、能源利用率、在校大学生占人口比重等。报告依据这一指标体系报告评选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参考性排名。

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来看,有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为什么此次报告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呢,姚景源表示,这是从我国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出发的。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的物资短缺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开始出现对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高能耗、低附加值导致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经常出现价格战,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靠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产业链低端。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必须通过自主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

从企业竞争来讲,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三个层次,其中价格竞争是最低层次的竞争,而品牌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竞争却有更丰富的内涵。

篇5

同时我们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将数学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创新”的过程,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创新”氛围中。

1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二年级的教材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盲目的接受,死记硬背,难以理解,不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路,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都迫不及待地想做网上“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自己可以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盘称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经额。也可以是顾客,任意地购物,但要注意节约,有计划地花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实际,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的知识,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2创设情境环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六年级数学《圆》一课在探讨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安装在圆心位置这一问题时,教师借助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下载了一个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一片绿色的草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安装着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前进。只见小猴子被车颠簸的一上一下的,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师则借助信息技术接着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什么小猴子会感到颠簸呢?是不是车轮没有棱角坐在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呢?境中有趣,趣由境生,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这样的画面:小猴子坐在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随着音乐驱车前进,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又一次出现使学生在开心、恢谐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由“趣”到“思”,学生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不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的时候,因为车轴安装的位置就是圆心,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制成圆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看屏幕:一只小猴坐在安装了圆形车轮的车上,唱着歌平稳的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了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直观的解释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运用课件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对称的实物、图形,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直观的感受,弥补了生活中见识的不足,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围绕教学内容,整理有关的直观图片运用信息技术几种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学生生活中见识的不足。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了思维的活跃,也就燃起了创造性思维的的火花。

3直观形象展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针对重难点内容,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想象,之后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真实的内容验证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再通过口语表达展示自己的情感与想象,使思维更具深刻性,广阔性,独特性。

如:在数学《角的认识》一课,从实物中认识角的环节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独立找角,看谁找的准,找的全,然后同桌交流,在集体汇报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脱去实物中角的外衣,看看角的真面目,从而抽象出角。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角,这样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为切入点,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找角,感知角,建立角的表象,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抽象表达,使思维更具深刻性与逻辑性。

又如:在数学《分数的认识》一课认识四分之一时的过程。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在校园中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其中四分之一要交给咱们班同学来绿化,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块正方形空地的四分之一表示出来吗?

接着用课件出示了方法:(1)折一折,用你手中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2)涂一涂,折好后,用彩笔画斜线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3)涂好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的。看谁的动作轻快,方法新颖。之后教师借助实物投影展示课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接着用课件补充了学生没有想到的不同分法。这时老师又抛出了问题:“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中,得到的一份的形状不同,大小相同吗?”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验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准确规范的语言说出结论: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同一图形的四分之一形状可能不同,但大小相同。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课件的展示验证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4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正方体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三个展开图,让学生想能否拼成正方体,再通过剪、折、粘,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验证。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想象,试画展开图,看一看你能画出多少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汇报交流,在汇报每一种方法时教师都用课件演示学生汇报过程,这样学生表达与课件的动态演示相结合,给其他学生以视觉听觉相融合的感受,这样理解的更透,而且在学生汇报演示的同时又一次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又想出了新的办法。

课件出示10种正方体展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