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4

进出口市场调研

篇1

误区一、市场调研很简单,我们企业的市场部完全可以做好

我曾参与一个有关饮料的咨询项目,本来按我们的作业模式,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营销策划中涉及的市场调研活动都必须在我们亲自主持与参与下进行。可客户却坚持他们已通过他们的市场部收集了非常翔实准确的市场信息,只允许我们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因为这是一家较有名气的大公司,市场部的能力在国内应是较强的,所以在客户的一再坚持下我们做出了让步。可结果是,在这些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新产品的试销活动遭到了失败,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我们的顾问团队深入市场一线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原来导致试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不喜欢新产品的口味。可市场部的调研结果显示:新产品的这种口味应是目标顾客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经过我们对他们的调研活动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了市场部调研结果的偏差。一是调研的样本过少、过窄。二是问卷设计的有问题,开放性问题太多,而这不利于问题的集中。经过我们的调整,产品的试销活动最终取得了成功。可这个案例能带给我们咨询人与企业一些反思。轻视市场调研将会导致失败。

事实上,市场调研是一种专业而复杂的运作过程,它涉及到方法的选择、抽样方法的决定、问卷的设计、执行的技巧与严谨度、资料的分析整理等。只要其中任一环节有闪失,市场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保洁公司作为世界日用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它的市场部的实力之强举世公认,可它仍把很多调研活动交给专业的咨询公司去操作,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深刻认识到了市场调研之复杂。

误区二、很多市场调研数据都是企业亲自收集来的,用于决策应非常可靠

这里有一个经典案例。70 年代末,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可口可乐曾被迫尝试研究新口味以争取消费者。它花费了400万美元对20万个消费者做了市场调查,结果是半数以上的人接受可口可乐公司的新配方。然而,当公司正式推出新配方的可乐后,市场结局却是一个悲剧。

有专家分析说,问题出在该调查是在盲目测试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消费者不知道品牌时,它可以完全依据口味偏好做“理性”的判断。但一旦与品牌相联系时,情况就完全不同,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对品牌的认知与偏好,所以最终判断受到了干扰,此时,口味判断已不再那么理性了。

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反思:一、市场调查测试新产品的口味时,该不该遮去品牌?二、如果当时的新口味市场调查是挂上品牌的,是否还会有半数以上的人认同?

一般的新产品口味测试都不作品牌提示。于是,根据上例,很容易得出:品牌的魅力远超过口味的魅力。 这就等于证明:这种无品牌的口味测试,其意义并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事先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还会投巨资去干这种傻事呢?因为早在1975年,百事可乐就做过另一个实验,将两大可乐的牌子取下,实验消费者喜欢哪种口味。结果,那些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中有一半以上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喝可口可乐。

从上例可以悟出:我们并不应该简单地指责市场调查的方式有问题,关键是应用结果的人如何更全面地解读有意义的资讯价值。如果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获知“新口味至少能得到半数以上消费者的认同”后,再考虑“可口可乐品牌”与“新口味”相结合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可能还会再做一些挂上品牌的新口味市场调查测试,将会极大地减少400多万美元的投资浪费。

所以,市场调查的结果还应该配合企业本身对市场的了解与经验,加进自己的策略性思考与判断力,才能使市场调查数据发挥出更大的参考价值。市场调查只能提供客观的市场信息,充其量是营销决策的参考,光凭调查结果,尚不足以作决策。因为除了市场资料外,决策还涉及到个人的判断、智慧和胆识及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与状况等复杂因素。

应该说,市场调查不是万能的,如果能以平常心对待市场调查运作,将它当作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既不抹杀它,也不迷信它,才能正确地对待市场调查运作及结果。

误区三、企业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考虑进行市场调研

有一次,因项目合作的原因我与某家电器企业的市场部经理有过一次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很多,并不限于市场调研。但它叙述的有关他们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的几个原因给我带来一些思考。我把他提到的市场调研的主要原因列举如下:

1、 新产品上市

2、 面临竞争者的进攻

3、 销售额下滑

4、 消费者投诉增多

5、 中间商跳槽增多

我对以上列举的条目进行了归纳,他们都属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会考虑进行市场调研。毫无疑问,上述条目是进行市场调研活动的重要起因。但是我认为,这仅是问题的皮毛而已。市场调研的动因远非如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比方说,中间商的跳槽问题,造成中间商跳槽的原因不是一个,可能是产品原因,也可能是价格原因,也可能是服务原因等。所有的原因都有一个累积过程,并不是一蹙即发。从另一个方面看,中间商的跳槽决策也会有一个过程,一般不会一拍脑袋马上决定。我们知道,市场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许多战略家认为,世上最高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问题化于无形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碰到问题才进行市场调研,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不利,企业的市场调研活动应在问题出现之前进行。也就是说企业要把日常的预防性调研活动放到重要位置。预防性调研要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它对于预防问题的发生,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误区四、市场信息收集的越多越好

这句话咋一看很对,我也不否认市场信息的“量”对决策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据我看来市场信息的“质”更为重要,当然,这种质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量基础之上的,但市场信息并不是收集得越多越好,理由如下:

1、 过多的市场信息会对企业的决策造成干扰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浩如烟海。当我们面对很多信息的时候,往往茫然无助、难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句话就是对这种状态的反应。

2、信息的收集有一定的成本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我们必须牢记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对于市场调研也不例外,我们要对市场调研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可能的支出作一比较,如果某些信息对调研结果的影响不大,而取得成本却很大,则坚决取消。如我曾参与一个有关日用品的调研项目,企业坚持要调研50家竞争对手的情况,经费预算为30万元。我们把他的竞争对手进行了分类,经过分析,我们把调研的目标企业定为16家,费用为20万元。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做还有利于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主要竞争对手身上。

3、各类信息对某一调研项目的影响的优先级不同,所以,在市场调研活动中要分清主次,在实际操作中要重其重轻其轻,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越多越好。

误区五、企业市场调研只重视过去与现在的状况而忽略将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能忘记,营销是面向未来的博弈。如果你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市场调研就是面对未来的调研就是一种必然。所以我们的调研要围绕挖掘市场的趋势来进行。

我因工作的原因,接触过不少企业的调研报告。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绝大部分报告都是反映市场过去与现在的状况而对将来的情况涉及不多,当然,对市场将来趋势的预期有赖于对市场过去与现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但是,这仅是获得未来资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不是全部,甚至不能说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应是在市场调研活动中,想尽办法挖掘市场信息。比方说,我曾接触过一个啤酒咨询项目,在市场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消费者对啤酒的口味与保健功能越来越看重了,可是对于各类消费者将来究竟想喝什么样的啤酒我们还是很模糊。实际上,许多消费者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个时候,调研者的诱导与启发就尤为重要,比方引导他们回答需解暑降温的还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诸如此类的品种,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总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来,我们还据此帮助企业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啤酒,这种啤酒上市后业绩不俗,事实证明了当初调研结论的前瞻性与准确性。

误区六、定性调研多,定量调研少

当前的企业市场调研报告多是定性调研报告,据我观察这种报告能占到全部报告的80%以上,定性报告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准确,从而为企业的决策带来不便。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曾看到一份企业的产品调研报告。通过他们的调研,结论是: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评价为“好”。我们调研的结果要具有有效性与可比性。从这个“好”字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该产品还是基本满意的,即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是到底有多好,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被消费者评价为“好”(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那将如何比较评价?这时候定量调研的好处就显了出来,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满意程度不同给出不同的分数让消费者选择。比方说采用百分制,消费者感觉越好分数越高。这样就避免了定性报告的缺陷使调研结果具有可比性。

篇2

关键词 市场导向;出口能力;出口领导;出口绩效

一、引言

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众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出口绩效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学者们围绕哪些因素会影响出口绩效(expoperformance,ep)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并提出在国内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并不必然能够复制到国际市场。因此,企业有必要发展出特定的战略,借以达到所期望的出口绩效水平。与此同时,出口市场导向(exportmarket orienta-tion,emo)正逐步成为国际营销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流派,出口市场导向强调不断监测企业的顾客、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从而开发并提供出口市场中的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现有研究表明出口市场导向和出口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有少量文献探讨了二者关系间可能存在的权变影响因素(如市场动荡、竞争强度和技术变革等)。然而,以往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背景下的出口企业为考察对象,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

为此,本文结合我国现实,选择中小出口企业作为考察对象,探讨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出口市场导向及其绩效影响的相关议题,试图针对以下问题做出尝试性解答: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市场导向与出口绩效的关联性如何?第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市场导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市场导向与出口市场导向。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被誉为现代营销学的基石,学者们普遍认同营销观念是市场导向的哲学基础,而市场导向则是营销观念的具体执行。lafferty和hult(2001)将市场导向的研究视角概括为五种类型:决策制定的观点、市场信息行为的观点、基于文化的观点、战略的观点、顾客导向的观点。其中,信息行为观和基于文化的观点被广泛认同和采用。

cadoan和diamantopoulos(1995)摒弃了市场导向不会随环境而变化的传统定式思维,他们提出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出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收集更多的有别于国内市场的信息,因此,简单地将市场导向这一术语推而广之地应用于国际市场并不适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cmogan(1999)等通过大样本实证研究,构建了出口市场导向的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出口信息收集、出口信息传播、出口信息响应和协调机制,并证实了这一量表应用于跨文化(cross—cultural)研究的稳定性。

(二)出口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前因变量试图回答市场导向的促成因素或障碍性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企业的市场导向程度会高于另外一些组织?本文参照cadon和dia—mantopoulos(2001)研究,将出口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主要归结为出口能力和出口领导两个方面。

1、出口能力与出口市场导向。出口能力(export compe.tence)包括出口经验和专长。以市场为导向的出口企业必须有效地收集、传播并响应出口市场信息,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而公司内部的经验和知识会影响所有这三个方面的活动。出口能力在中小企业利用关键信息资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出口企业对可得信息资源的熟悉度是影响企业信息收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用于验证:

h1:出口能力与出口市场导向活动显著正相关。

2、出口领导与出口市场导向。出口领导(export leader-ship)主要包括管理者对出口的承诺和管理者对出口市场导向的强调。从事出口活动的管理者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有关出口业务利润和风险的态度和预期,企业对出口营销活动的涉人程度和承诺水平越高,这些预期就会越乐观。我们提出如下假设用于验证:

h2:出口领导与出口市场导向活动显著正相关。

(三)出口市场导向对出口绩效的影响。市场导向的企业有着卓越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加工处理能力,能够准确快速地预测市场需求和变化,并作出适当的行动反应,可以为顾客创造卓越价值,从而最终给企业带来卓越绩效。

从文献梳理来看,以往有关出口市场导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企业,而且仅有cadogan(2002)等的研究同时考虑了出口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及其绩效影响。在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市场导向与出口绩效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用于验证:

h3:出口市场导向活动与出口绩效显著正相关。

基于以上分析,发展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ec表示出口能力,el表示出口领导,emo表示出口市场导向,ep表示出口绩效。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和调查问卷回收的可能性,本文采用便利抽样方式,集中在浙江省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共向276家制造类中小出口企业发出了问卷,并请求由企业的主要高管填答。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0.58%。经营规模在3000万以下的企业有93家,占86.61%,3000万至3亿元的有19家,占13.39%。1990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占85%以上,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69%以上。93.7%的样本企业生产最终消费品,6.3%为工业用品。总体来看,样本企业的涵盖范围较广,涉及玩具、纺织、五金、服装加工、建筑装饰等,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浙江省目前制造业中小出口企业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变量测量工具。各变量的测量均采用likert七点评分尺度,要求问卷填写人根据企业的实际来判断各题项与企业客观情况的符合程度,其中出口绩效是根据企业过去两年来的绩效水平与同行中主要的企业相比较进行判断,“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出口市场导向量表主要是基于jaworski和kohli(1993)和cadogan(1999)等的研究,经过双向翻译、结构化访谈和小样本预试后,最终采用的出口市场导向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出口信息收集、出口信息传播和出口信息响应,每个维度均含有三个测量题项。出口能力、出口领导的量表主要根据cadogan(2001)等的研究调整而得,分别包括两个测量题项。出口绩效的量表主要根据rose和shoham(2002)的研究调整而得,共计包括三个测量题项,分别是:出口销售额、出口利润率和出口增长率。

(三)统计方法。首先采用spss13.0和lisrel8.7统计软件,对所涉及变量的测量工具进行信效度分析。然后利用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四、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本文以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各变量测量工具的信度,结果如表所示。除出口领导的alpha系数值略低于0,70以外,其余各因素的alpha系数值均十分理想,这表示各变量的测量工具有较好的信度。在效度检验方面,由于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测量题项全部来自于过去的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另外在最终确认问卷之前,本研究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并进行了预试,以修正问卷的部分提法、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

(二)变量问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本文在出口市场导向的测量模式上,以第一级各因素的测量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评分,再由第一级因素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测量指标,即出口市场导向作为潜变量时,其观测变量分别为出口信息收集、出口信息传播和出口信息响应三个因素,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测量指标的数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sem)分析各变量间整体的相互影响关系,进一步验证前述假设。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得到的路径系数输出结果如图2所示,潜变量以椭圆形来表示,观测变量则以矩形来表示。从模型的拟合指标来看,gfi指数达到了0.88,略低于0.9;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2.30(小于3);cfi为0.93(大于0.90);rm—sea为0.108,略高于0.10,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这说明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因此,可以根据此理论模型来检验本文提出的各项研究假设,可以看到,三个研究假设均得到了较好的支持:h1一出口能力对出口市场导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b=0.70,t=5.25);h2-出口领导对出口市场导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b=0.47,t:4.30);h3-出口市场导向对出口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b=0.36,t=3.24)。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与意义。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包括出口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及其绩效结果在内的整合概念模型,以浙江省制造类中小出口企业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建立分析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出口能力和出口领导显著正向影响出口市场导向。出口市场导向显著正向影响出口绩效,从而证实了本文提出的三项研究假设,这一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结论保持了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尽管有西方学者对出口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和绩效结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出口市场导向理论的研究视野拓展到发展中国家不同类型的中小出口企业,扩大了出口市场导向的研究范围,同时为出口市场导向的跨文化和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借鉴。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初步明晰了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市场导向战略的必要性,出口市场导向对出口绩效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这说明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出口市场导向战略来提升其出口绩效水平。另外,出口能力和出口领导是出口市场导向的重要前因变量,因此,出口企业除了主动收集出口市场信息外,还必须将这些信息传播给管理者,使得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出口市场环境,并由此改善管理者对出口业务的强调和承诺,不断地累积出口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有助于出口市场导向战略的推行和实施。

(二)未来研究方向。第一,研究背景变量,如技术变动、市场变动等对出口市场导向与出口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是未来的一个研究重点。这对于出口企业分配资源和时间用于不同的战略,以改善出口绩效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出口市场导向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方式和作用过程,纳入组织学习和创新等作为可能的中介变量,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出口市场导向与出口绩效的内在关联性。第三,本研究使用的实证样本主要取自浙江省,并且采用了非随机抽样的方式,因而获得的调研数据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尝试在更大范围内,针对更多类型的出口企业进行调研,进一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和结论。

参考文献:

[1] lafferty barbara a, hult tomas m. a synthesis of con-temporary market orientation perspectives[j]. european journalof marketing, 2001, 35(1/2): 92-109.

[2] narver c j, slater s f.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4): 20-35.

[3] kohll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construc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2): 1-18.

[4] kohli a k, jaworski b j, kuraar a. markor: ameasure of market orientation[j]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3, 30(4): 467-477.

[5] cadogan j w, diamantopoulos a. narver and sister,kohli and jaworski and the market orientation construct: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995, 3(1): 41-60.

[6]cadogan j w, diamantopoulos a, de mortanges c p. ameasure of export market orientation:scale development andcross -cultural valida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 1999, 30(4): 689-707.

[7]cadogan j w, paul n j, salminen ristu t, puumalainenkaisu,sundqvist sanna.key antecedents to export market-oriented behaviom: a cross -national empirical examin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1, 18(3),261-282.

[8] julien p a, ramangalahy c.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performance in exporting sm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irexport information search and competencies [j] .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3, 27(3): 227-45.

篇3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篇4

关键词:市场调研 黑匣子 形成因素 问题解决

1.市场调研中黑匣子问题概述

1.1麦肯锡的黑匣子理论

麦肯锡的黑匣子理论是指给定一个结果或者已知一个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尽可能多地给出假设,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这些假设的可靠性,是典型的辩证归纳思维方法,在诸多科研领域中广泛应用。

1.2市场调研中的黑匣子问题

市场调研中的黑匣子问题是指在市场调研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或手段,运用辩证归纳思维方法得到某一市场现象产生的原因或产生一定的市场现象的条件与真实情况不相符或存在较大误差的现象。较为典型的例子是:1982年,为找出可口可乐衰退的真正原因,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进行一次深入的消费者调查,同时有花费数百万美元在13个城市中进行了口味测试,邀请了近20万人品尝无标签的新/老口味可口可乐。经过这一次的消费者调查和口味测试,可口可乐公司得出推出新口味可乐可以大幅增加其销售量。然而在新口味可乐推出不久之后,就引发忠实消费者的抵制,甚至被指“背叛美国精神”,导致可口可乐销售量急剧下滑。

2.市场调研中黑匣子问题产生的因素

2.1科技和方法因素

市场调研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来实现调研目标的。在确定探求某一市场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任务后,必须缜密组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技术和仪器设备;否则不但达不到调研的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较大误差。2004年,国内某一知名的电视机生产企业市场研究部门进行了一项市场调研,第一组得出的数据是有15%的消费者会选择本企业的电视机,而第二组得出的数据是有36%的消费者会选择本企业的电视机,两者数据相差悬殊。在第三方介入调查后发现,第二小组成员进行市场调研时佩戴有本企业标志的领带等因素误导了消费者。这显然是由于调研组织方法不够缜密造成的失败。

现有条件下的科技和方法不足够发达也是造成黑匣子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可口可乐推出的新口味可乐失败后,其原因很难得到解释。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人们借助先进的设备发现,消费者在可口可乐的货架前大脑中会产生较大面积的兴奋区域,而在其他可乐的货架前却没有这种反应;这才发现保持和增加可口可乐销售额的因素不仅仅是口味。

2.2环境因素

市场调研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情境中进行,并与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消费者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受访,很有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进行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调研时,如果服务人员在受访者身边时,那么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不错”“很好”“满意”等,但是如果服务人员不在受访者身边时,那么很可能得到的答案是“还行”“没有感觉”“说不好”等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调研的结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3文化因素

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不可抗拒,不仅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而且也影响其对企业、产品、服务的认知,自然也就影响市场调研的结果。仍然以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调研为例,中国人由于较长时间的受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性格上比较含蓄内敛,那么得到的回答是 “不错”“还好”等趋于中性的答案。而西方人的性格比较直爽和张扬,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很不好”“糟糕”“非常满意”“很好”等趋于两端的。而且由于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普遍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其影响一般是不可以避免的。

2.4心理因素

消费者内在的对市场调研的感觉、知觉、情绪和认识往往会决定是否接受市场调研。不可否认,在一般的市场调研中基本会存在拒绝接受调研的消费者,在特殊情况下拒绝调研的消费者可能还会比较多。首先,这一部分拒绝接受调研的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促销等方面看法的真实情况无法知晓;其次,乐意接受市场调研的消费者是否存在性格比较温和、容易接近,对企业、产品、服务、促销等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或者特别认同的情况也是无法知晓的,从而可能会导致调研结果偏于乐观;再次,调查者如果采用赠送礼品、代金券等有偿方式吸引不愿意接受市场调研的消费者也会引发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同,可能较高购买力的消费者仍然不愿意接受调研;第二,受访者由于调研的有偿性,可能使其心情愉悦或者对调查者的感激心理,使其对本企业的情况评价上升或者使竞争企业的评价降低。

人们对一个问题或者事物的认识如果分为未意识阈和意识阈的话,这又要引发两个问题:一、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激活受访者的未意识阈导致其对企业的评价产生变化;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未激活受访者的未意识阈,但是存在于未意识阈中的因素又确实深刻影响者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

2.5调查者因素

调查者作为市场调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直接影响着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技术、仪器设备以及最终具体由谁实施调研,也决定着在哪一个时间点、哪些地点和场所进行调研,甚至在实施调研的过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受访者,使得调研样本失去代表性。调查者自身文化水平、对市场调研的专业性、风险偏好以及自身资金等因素也会制约和影响市场调研的质量和结果。

3.市场调研中黑匣子问题的解决

3.1充分考量市场调研中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

调查者在正式的市场调研之前应采取探测性调研、头脑风暴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考量可能涉及到的科技、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设计好调研方式、时间、地点,科学选取调查者和受访者,并且测算在现有条件下调研可能产生的各方面误差,制定误差控制机制,还要针对调研可能带来对企业的消极影响,准备风险防控方案。

3.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与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的合作

市场调研过程中人才的因素对调研结果的影响从调研准备阶段到调研实施阶段,从数据整理阶段到方案制定与施行阶段无处不在,其在市场调研中的作用可见一斑,企业加强市场调研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市场调研的基础性工作。除了企业自身力量之外,高校、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市场调研服务机构等集中了优质的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和专业的市场调研服务;同时加强与第三方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带动企业自身人才队伍的成长,也可以将其调研结果与企业自己的调研结果比照,以减少事物。

3.3建立健全调研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

市场是动态的市场,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市场条件以及影响调研结果的各方面因素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调研者有必要建立健全市场调研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便调研人员能够将调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情况的变化及时反馈,决策者可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对调研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避免造成调研结果与实际情况不想符合。

3.4谨慎采用,逐步试点,循序推广

调研结果出来以后,决策者应该仔细分析调研结果的可靠性,采取谨慎对待的态度,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的营销方案的实施也不能够一蹴而就,要逐步试点,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循序推广,以避免黑匣子问题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陈启杰.市场调研与预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摘 要 电力企业如何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问题,作者根据自己从事市场调研工作的经验,对企业如何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快建立科学实用的调研方法,以符合电力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市场 市场调研 对策

一、电力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简析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电厂辅助生产系统等)转化成电能,再经输、变电系统及配电系统将电能供应到各负荷中心,通过各种设备再转换成动力、热、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为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电源点与负荷中心多数处于不同地区,也无法大量储存,故其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并在同一地域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电能生产必须时刻保持与消费平衡。

电能的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以及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要求在电力生产调度、电网规划以及电力营销等生产环节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电力市场需求预测结论的精确与否,影响到电网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也将对电网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电力市场需求预测结论的精确程度,取决于预测人员对电力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电力市场调研成为加深和强化预测人员了解电力市场的最有效手段。

表1所示为2005-2007年福建省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不同方法下得到的预测结论,其中,给予对全省进行电力市场调查基础上得到的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的预测精度明显要高于未经过电力市场调查而得到的预测数。

二、福建省电力市场调研的发展过程

随着省电力公司越来越强调精细化管理,福建省电力市场调研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壮大的过程。

福建省电力市场调研开始于营销部门的综合营销计划中对客户售电量的调查和汇总,近年来营销口径的电力市场调研迅速壮大,从开始的重点客户调研到需求侧管理对尖峰负荷的调查、有序用电对高耗能行业用电的调查、限电情况调查、冰灾对供电和售电的影响调查等等,电力市场调研正成为省电力公司营销部门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电力市场调研在发展口径的应用也较广,最早的电力市场调研是为了满足某一个输变电工程项目或某一区域电网规划的需求而不定期进行的电力市场调研。随着电网滚动规划的提出,发展口径开始了至少每年一次的全省性的电力市场调研,以便为电网滚动规划和输变电工程建设排序提供基础的数据。

2003年福建省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中心(下简称预测中心)成立后,电力市场调研逐步呈现常态化和规范化的态势。

2004年预测中心了年度重点项目的调查情况,并作了相应的分析报告。在此调研的过程中,预测中心在总结历年市场调研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筹备后,先通过下发表格的形式,让县市电业局和电力公司填表上报,然后预测中心分赴全省各县市,对上报表格的各个项目根据建设的进度和对供电要求的轻重缓急对部分重点在建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跟踪调研。预测中心以此为基础,对调查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以表格和报告形式得到调研分析的成果。

此后每年预测中心均会进行一次全省性的电力市场调研,并形成报表供电网滚动规划和营销口径服务。

2005年开始,预测中心参与营销口径的市场调研工作,首先是对重点客户的用电和售电调研分析,接着根据当时的形式,配合开展了需求侧管理对尖峰负荷的调查、有序用电对高耗能行业用电的调查、限电情况调查、冰灾对供电和售电的影响调查等。

三、电力市场调研的分类

根据省电力公司的实际工作分工,电力市场调研可分为营销口和发展口两类。

营销口以市场销售为目的,主要是面对短期的市场变化和需求为主,且调研除用电需求外,还有营销口径的其他需求,其对电力市场调研的要求有及时性的特点。如,每月的重点用户用电、售电情况、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情况、居民和商业用电情况等,此外,还有一些非常态的调研要求,如电力供应紧张期间的,有序用电方面的调研,灾害情况下的影响用电和售电方面的调研等。

发展口以电网发展为目的,其对电力市场调研的需求更着重的是潜在的用户的建设和用电情况,未来经济和电力需求增长形势等,如在建的省市重点项目、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等等。

当前情况下,我省电力市场调研应用得最广泛的是抽样调查法和实地监测法。

四、当前福建省电力市场调研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我省电力市场调研发展比较迅速,为省电力公司营销、发展和生产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更为合理和科学。但是,与非电力类市场调研相比,我省当前的电力市场调研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力市场调研网络尚未最终形成。当前我省电力调研网络尚有较大不足,系统内部调研网络尚算完善,但对政府相关部门和对企业建立的外部网络建设虽然一直在进行着,但成效不显著。调研网络尚未形成,对调研分析的质量和分析预测结果的可信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电力市场调研的基础数据的真实度偏低。电力调研的基础数据主要通过地方电业局和电力公司上报得到,地方电业局和电力公司在上报数据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其他相关目的,将原始数据修改后上报。基础数据的真实度偏低,严重影响了电力调研分析结论的真实性。

3.电力市场调研的方法和次数偏少。当前,我省电力调研的方法主要为抽样调查法,其他方法应用的较少,调研方法的单一性不利于提高调研结论权威性。我省仅每年实施一次全省性的电力市场调研,这种调研的强度不能满足电力需求不断变化对电力调研的要求。

4.电力市场调研的流程控制严重不足。由于人员配置等原因,当前我省的电力市场调研尚无法做到项目责任制,研究者交叉调研分析的情况普遍,且被访者的匿名权无法得到满足。

5.客户、研究者和被访者的责权利不明确。

篇6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篇7

【关键词】国际市场 调研

一、国际市场调研的含义

国际市场调研指从事国际经营业务的企业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搜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相关市场的信息,制定出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国际市场调研的方法

(一)案头调研

案头调研法就是第二手资料调研或文献调研,它是以在室内查阅的方式搜集与研究项目有关资料的过程。第二手资料的信息来源渠道很多,如企业内部有关资料、本国或外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的资料、国际组织出版的国际市场资料、国际商会和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等等。

(二)实地调研

二手资料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费用低,但有些资料无法通过案头调研获取,且二手资料的时效性比较差,可靠性也不高。因此,国际市场营销调研人员在案头调研后,还要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法是国际市场调研人员采用实际调研的方式直接到国际市场上搜集情报信息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搜集到的资料,就是第一手资料,也称为原始资料。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信息时效性强,但耗时长,且成本高。实地调研的方法有:询问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三、国际市场调研的内容

国际市场调研的内容比较广泛,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调研主要包括国际市场环境调研、国际市场商品情况调研、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调研、国外用户和消费者调研、进入目标市场方式调研。

(一)国际市场环境调研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都会面临错综复杂的、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造成威胁。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因素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微观环境因素是和企业紧密相关的且能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由于国际市场宏观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控制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国际市场宏观营销环境调研。国际市场宏观营销环境的调研内容包括:①国外经济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直接关系到该国或地区商品市场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②国外的政治法律环境。主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该国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涉及到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会直接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③国外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模式、购买行为和方式等。④其他。包括国外的人口环境、技术环境和地理环境。

(二)国际市场商品情况调研

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或从国外进口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还要了解国际市场商品情况,主要包括:①国际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包括国外市场上商品的数量、供货厂商名称和生产能力、商品供应的渠道等。②国际市场商品需求情况。包括当地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消费者需求偏好、消费者层次等。③国际市场价格情况。包括国际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供求关系状况和商品需求弹性等。④国际市场竞争情况。包括主要竞争对手名称、竞争对手产品在目标国市场的份额、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和分销状况等。

(三)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调研

国际营销策略组合调研可以使企业采取合适的分销渠道和促销手段,制定合理的价格,为企业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其调研内容包括:①国际分销渠道调研。国际分销渠道选择是否合适、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能够尽快送达国外用户手中。国际分销渠道调研主要包括国际分销渠道可供选择的类型;主要经销商的规模、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资信状况;各种类型中间商对交货期以及存货量的要求等。②促销方式调研。包括能促进营销的方法,如佣金、折扣、抽奖和赞助等;在国外市场可行的促销组合;推销员的素质、水平;促销费用等。③广告宣传。包括国外可利用的广告媒体及收费标准;广告内容、广告形式和广告时间等。

(四)国外用户和消费者调研

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为了使产品能够更好的符合国外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做好对国外用户和消费者的调研,主要包括:

①国外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如消费需求结构、需求特征和需求变化等。②国外用户资信情况。包括客户的资金实力和信誉状况、经营作风等。③国外用户的经营状况。主要指客户的经营范围、经营能力。④国外用户和消费者的经济状况。⑤国外用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

(五)进入目标市场方式调研

进入目标市场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出口、直接投资、许可贸易、特许经营等。对于企业来说,在选定目标市场后要考虑进入目标市场的方式。在选择进入方式时,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因素做出决策:目标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市场状况、竞争状况;企业的目标、产品条件、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

四、国际市场调研的程序

在国际市场销售活动中,多数企业都是在对众多的市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最有获利潜力的市场,采用集中型市场经营策略来经营,而评估则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调研。

(一)在国内进行的案头调研

国际营销市场调研首先要确定调研的任务是什么。因为任务不同调研方法也不同。在国内进行的案头调研工作主要有三项:①进入市场的可行性分析:即在进入国际市场可行性分析中,首先列出所有的潜在市场,然后分析研究该国必要的信息情报资料。②获利的可能性分析:即对国际市场价格、市场需求量等进行了解,以便和有关竞争者的产品成本做出比较。③市场规模分析:即对市场规模和潜力进行大致估测。

篇8

【关键词】 社会调查法;出口外贸企业;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34-02

一、社会调查法的内涵和意义

(一)社会调查法的内涵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资料,并对其做出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法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问卷、个案研究、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周密、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

(二)社会调查法的意义

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经济领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某些经济问题、分析经济形势。具体到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外贸企业转型这一问题,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海关总署等官方网站搜集到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状况的宏观指标,但具体到企业的一些微观数据却无从获知,这样我们就无法了解到我国出口外贸企业面临的真实困境,而运用社会调查法对出口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等,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企业接到外部订单的情况及真实生存状况。

二、我国出口外贸企业外销面临的困境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近年来美国国内饱受国内高失业率的困扰,试图通过发展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增加就业,因此会部分替代从我国的进口;2009年希腊率先爆发了严重的欧债危机,这场危机随后迅速影响至整个欧元区,导致欧盟对外需求增速也有所放缓;而日本近年又遭受地震和核泄漏重创,经济重建面临较多困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国外贸企业外销面临的形势严峻,外部订单不稳定甚至可能减少。

为了了解我国出口大省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广东佛山南海检验检疫局近日向家具、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十五类的749家中小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到2011年一季度订单的企业有375家,占企业调查总数的52%;接到半年订单的只有57家,占8%;有37%的被调查企业没有接到任何订单。此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外销情况不甚乐观。

在外贸订单总体缩水之下,不少外贸企业转换思路,瞄准开拓国内市场。据以上广东佛山南海检验检疫局的问卷调查,所调查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去年8月后内、外单比例基本达到5:5,预计今年内单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可能达到8成。但由于种种原因,外贸企业由外销转内销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三、我国出口外贸企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一)转型企业缺乏内销经验

与相对成熟的外销市场相比,我国很多行业尚处于发展期和改良期,经营方式和手段相对不规范,如价格战、仿制假冒等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出口外贸企业有足够的产品生产经验,但对国内市场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竞争对手等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盲目地选择进入某个行业,因而导致决策失误。

(二)部分企业原有产品不适应国内市场

不少出口外贸企业是纯外销加工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由于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与外国居民不尽相同。而事实上大部分外贸企业转内销时都会选择做老本行,将原来为外国消费者设计的产品直接转到国内市场上销售,结果发现其原有外销产品不能适应国内消费市场,不被国内消费者认可。

(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合适的内销渠道

内销市场已经进入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阶段,不建立合适的营销渠道,企业的优质产品就无法较快打开市场,所以企业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内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点。出口外贸企业的产品原先主要在国外销售,在国内没有营销渠道。再加上营销渠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因而不少出口外贸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过程中都面临建立营销渠道的问题。

(四)出口外贸企业转型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

从目前国内的融资环境来看,出口外贸企业相比内销型企业更容易得到各大银行的支持,而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如果创立了自主品牌,就会比出口型企业在广告、促销等方面投入更庞大的资金。一方面是相对更少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相对更多的资金投入,导致了转内销的企业资金缺口较大。

四、我国出口外贸企业扩大国内市场的对策建议

为了摆脱制约外贸企业转型的不利因素,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调研国内市场、开发建设适当的营销网络等。同时,政府也应对外贸企业的转型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

(一)调研国内市场,转变营销观念

我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时间短,经验少,所以国内市场不仅销售情况复杂,而且不同区域的销售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或多或少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销售特点变化较大,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按照以前惯有的思维方式来开拓国内市场豐。外销的前期投入相对较少,周期短且回报稳定,而内销的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营销观念上,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稳妥地进行。

(二)积极开发适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出口外贸企业转内销后,应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开发能满足本国居民实际需要的产品。应针对国内市场的不同消费人群细分市场,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习惯,这是出口型企业打开国内市场的基础。

(三)加快国内营销网络建设

销售网络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掌握了市场,谁就占据了先机。因此,转型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合适的营销渠道:招聘本领域有营销经验的销售人才,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开设自己的专柜;通过收购有销售渠道的公司,利用原公司的销售网络推广自己的产品。

篇9

调研数据为何脱轨?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根据各种市场调查结论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其失败率高达92%,其成功率只有8%。调研正在受到严肃的考验:数据为何会脱轨?

一、调研价值误区致使脱轨

市场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营销管理人员能更好了解市场状况及其变化,从而使企业更清晰定位自我、发现已存问题、寻找市场切入机会。企业是否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恰当的市场切入点,关键在于企业怎么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有效运作,而不是以调研做为企业的救命草,走入了自认为很有数据依据的误区,从而与现实脱轨。其实可口可乐在口味测试也走过误区,他们在消费者的调研中测试出,消费者对口味的care程度最高,所以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来研发新口味,新口味得到了消费者在数据上的认可,但是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快夭折,虽然消费者觉得口味很重要,但不会因此而改变购买因素。这个例子耳熟能详,甚至很多企业会在内训时告诉员工以此为戒,但为什么还是会有企业牺牲在此呢?答案是企业调研的价值认定清楚,走入了误区。

二、市场叛变,誓言掩护潜伏者

1、潜伏在消费者之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阶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素,单看调研数据会致使企业的决策方向与市场映照了几米的成名句“向左走,向右走”!

消费者购买产品会经历原始诱因寻找时期、尝试性购买时期、重复购买时期;企业不能将消费者购买某产品的原始诱因与消费需求混为一谈,很多人虽然有需求,但如果没有独特的诱因对其进行刺激,需求就转变不了购买。如某一食品公司欲在烘焙食品方面抢占一席之地,进行消费者研究,研究结果在满足消费者吃后不能增肥的需求后,愿意尝试购买该产品,结果产品上市之后问津寥寥无几;原因是,消费者认为吃后不能增肥是最好,但不是其购买的标准因素,只是附加条件而已。

2、潜伏在市场环境之中;美国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看到的一切会影响他作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很多企业了解市场环境对消费者影响,做市场的时候选择广告轰炸,但却很难得到理想效果。市场本身含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与灵活性,绝不是一种分析模型和一些数据可以解释的,广告测试时的消费者所处的市场环境在变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也会谁之而改变,有调查表明,75%一90%的新产品上市一年后就迅速从货架上消失,因为调研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变性使之加深了影响。

3、潜伏在信息之中;调研中常用的方法有焦点访谈、电话访谈、邮寄问卷、入户调查、终端拦截、网络调查、座谈会等等。了解消费者是决策的前提,企业运用的调研方法,其竞争对手也会运用。市场表面信息是透明的,程式化的东西是静态的,而市场是动态的,如何在透明信息下找到“潜伏者”才是企业更应该思考的事情,而不是执着于用哪些方法,要多少数据这么简单。企业根据调研制定的决策,最好的状态也只是围绕市场转,而不能引导市场和创造市场。事实上引导市场和创造市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发现“潜伏”需求并满足需求,但市场调查根本不可能发现这种潜在需求,向爱斯基摩人推销冰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潜伏”因素如何“钓”出?

“潜伏”因素既是非固有的因素,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市场的动态方向、快速有效地信息等等都是潜在其中,而用数据很难表明。潜伏因素是不是真的无迹可寻,无口可挖呢?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如何钓出“潜伏”因素,并把握时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避免企业“中暑”——为调研穿上夏装

为了对市场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市场调查仍有一定的价值,必要时也要进行市场调查。但可以让调研穿上暂时的、迅速的,投入较少的夏装。即使如此,企业在决策时也不要过热地依赖市场调查结果,端正调研的价值观,不要把调研数据做为市场的全部,要与现实脱轨。所谓高楼不是一日而建成的,企业随时要把收集消费者意见作为必做的工作,要和消费者靠近,观察或倾听他们心里的疑虑和想法。这样积累下来,与数据相结合,才会把企业的路越走越宽。

二、剥开市场,让潜伏者无处可避

1、剥开市场——在不同的时期,对消费者利益分析开采,用以深度理解某个产品类中影响顾客购买决策的因素;在消费者诱因寻找时期、尝试性购买时期、重复购买时期分别对于购买产品看重的利益点和对其他的同类的产品视而不见的原因等这样的因素和数据进行交织 ,千万不要让消费者牵着鼻子走,而要通过利益分析开采,来带领他们、引导他们。

2、剥开市场——在模拟的环境中调研;调研数据脱节或者调不出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是因为企业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布置出相关的环境,而是让消费者自己去想象应该有的环境,而当其身在环境中时,需求就会差异很大,当人们饭前到超市购物时,由于没有吃饭,则会对于有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有购买的冲动;但当人们饭后到超市购物时,则会对其他方面的货物较感兴趣,前者会买刚出炉的烤鸡;而后者会选择冰柜里的冻鸡,回家自己烤制。模拟环境,减少消费者的想象,而是让其身在环境中,发出最真实的感觉。如果企业不能模拟出调研中的环境,那么奉劝不要以调研的数据为基准;在walkman上市之前,消费者调研的结果是大家认为把收音机随身带着是一件神经的事情,可是walkman还是上市了,并一度创造了奇迹。故数据在没有模拟环境的前提下,仅供参考!

三、跟着感觉走

记得达娃事件之后,宗庆后的一次采访,记者问宗庆后娃哈哈的决策程序是什么,宗庆后回答说从不做那种程式化的市场调查,而凭自己的双脚去走访市场,凭感觉进行决策。千万不要误会,这里的感觉不是凭空而出的,是由经验积累而出的。并不是说数据无用,关键的问题是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数字分析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数据只是决策的参考,最终使人们做出特殊发明的因素是敏锐的洞察力,是“企业的感觉”。当然,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生产和销售,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安全,但实际上它却可能使企业走向深渊。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顺德

2012年,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财政悬崖”隐忧尚未消除,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减缓,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大省——广东省无疑影响巨大。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1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增速较上年下降12.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7.4%和15.0%,同比分别下降8.9个和16.5个百分点(见下图)。本文将根据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于2012年的“星光工程”调研报告,探析工业类的外贸型科技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一、小微企业的定义

根据《顺德区1000家重点扶持的小型微型企业(星光企业)评价标准》,定义为小微企业的主要标准是:最近一年纳税数额在5万元至15万元之间。

二、顺德工业类外贸型科技小微企业目前现状

《广东省2011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运行分析》显示,2011年广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586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2.5%,其中,进口226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的59.4%。顺德是全国和广东重要的机电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根据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0年的抽样调查,顺德77%的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其中,小家电和空调出口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小家电出口占所有机电产品的近一半。成绩的背后是数目众多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以及队伍庞大的从业人员。这些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各行业规模分布不一。本次调研选取了50家机电产品出口小微企业为调研样本,发出调查问卷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0份。

1.企业质量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企业成立时间集中在2000年前后,当时因为正值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畅旺,出口企业生存环境较好,企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类型集中为民营企业,本次调研结果中48个有效结果中其中有32个选择“民营企业”占67%;其中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数量集中在20~300人,年营收集中在300~2000万元。大部分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状况较好,但仍需改善,近半数的企业认为产品质量档次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客户的质量反馈意见较为理想,好评的占90%;工人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最大原因,占受调企业的66%。出口小微企业出现质量不稳定现象主要原因有:(1)工人流动性

大,部分工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技能培训及上岗操作,一旦培训不到位又无制度的制约,工作质量事故必然增多。企业制造质量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失误;检验质量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检验员错漏检。两种质量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这也是让当前许多小微企业为之困扰的问题。(2)原材料监管不严。在调研对象中基本上企业都没有检测能力,所以在原材料把关方面只能依靠合同约定,并不能有效的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不少企业的品质管理部门没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性,造成品管部门对产品没有最终否决权。品质管理部门对产品质量的判定项目、判定标准、甚至判定结果,都可能因工期紧,客户没要求等原因而被上级部门随意调整或忽略,产品监管一旦流于形式,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2.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受经营者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在产品研发、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能力不强,企业的主要产品更新周期较长,产品也较为单一。不能及时获取国外法规、标准等技术壁垒的动态信息,不了解国外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上的主要规定、常规做法等造成企业在转型升级时方向不明确。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检验检疫系统的各部门、国外经销商和网络媒体,即时、方便和快捷地获取信息是企业最希望的。收回问卷中显示大部分企业设立了不同形式的技术研发部门,其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受调企业中只有4个企业没有设立任何形式的研发部门;当前企业主要技术创新方式偏向于企业独立研究开发,收回问卷中有30家企业选择独立研发,而有18家企业选择参考同行业,而选择与科研机构或购买现成技术成果的企业很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推动力量主要是: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发展战略,收回问卷中有选这两项的企业达29家和18家,这个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小微企业的务实,在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引进、吸收、消化后再创新”成为大部分小微企业采取的技术创新战略,收回问卷中有28个受调企业选择该项,自主原始创新的;大部分企业的营销部门与研发部门在实施创新时能展开良好的互动与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技术创新,避免创新与市场脱节;企业选择“产品升级”为产业升级的主要类型,这是较为切合实际和可行的。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技术人才、资金投入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人才、资金和意识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产业政策支持、缺乏财税政策扶持、信贷融资困难和技术市场不健全,在收回问卷中有选这四个选项的企业分别有25、16、12和12家。有利的产业政策,及必要的资金扶持将会为企业自主创新注入强大的推力。这也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最希望政府做的工作,在收回问卷中有选这两个选项的企业分别有32和16家。结论:顺德工业类外贸型科技小微出口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前三位分别为:缺乏信息渠道、缺乏资金投入和缺乏关键技术人员。

篇11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加剧,并对实体经济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影响,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一)外部需求萎缩,出口更加困难

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相当高,2007年出口约占我国GDP的37%,外部需求占总需求比重大,其中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需求占我出口总需求的60%以上。4月份以来,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外部需求下降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已连续7个月低于去年同期,11月份进口和出口均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2%,比2007年和2008年(预测)分别下降了2.8个和1.5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整体负增长0.3%,这是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三大经济体同步负增长,其中美国负增长0.7%,欧元区负增长0.5%,日本负增长0.2%。市场需求大幅降低,必然使出口量受到重大负面影响,也带来竞争加剧,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我出口产品可能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在这种情况下,明年出口可能会进一步下滑。特别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更加困难。从国内因素看,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难等多重因素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停产、半停产明显增加,一批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对我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受国内经济减速、加工贸易萎缩影响,我国进口需求也将大幅减少。如果进出口继续明显下滑,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就业稳定。

(二)重要商品市场低迷,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外大宗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需求减弱,普遍面临价格下行压力,做好我国重要商品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粮油。粮食连续5年丰收,主要谷物品种产需基本平衡,但存在阶段性、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玉米加工和饲用需求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受国际市场冲击加剧,国内粮油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难度加大。

――棉花。预计2008年度国内棉花产需仍会存在一定缺口。当前新棉大量集中上市,纺织出口下滑,棉花需求减弱,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跌。收储部分棉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信心不足,国内棉花市场仍较低迷。

――食糖。预计2008/2009榨季食糖产量1450万吨左右,消费量1400万吨左右。考虑包括古巴糖在内的一般贸易预计进口量,加上上榨季结转库存,国内食糖供大于求矛盾比较突出,糖价下行压力较大,制糖企业亏损面可能进一步扩大。

――食盐。受经济减速影响,两碱工业普遍开工不足,用盐量急剧下降,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工业盐价格大幅下跌。由于食盐执行国家定价,利润稳定,工业盐冒充食盐冲击市场的问题将再度出现,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化肥。我国氮肥供求平衡有余;磷肥目前供大于求,但生产企业前期采购的高价硫磺大量积压,亏损严重,开工率不足50%,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可能会影响明年磷肥市场供应;钾肥2/3依靠进口,由于国际供应商垄断程度高,价格仍保持在高位,以合理价格进口钾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难度较大。

(三)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流通产业发展

受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对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了流通业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转运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不健全,影响农村消费扩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物流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等问题突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刚刚起步,大量鲜活农产品在流通环节腐败变质,造成较大浪费。要进一步扩大粮食、食用油、棉花、食糖、化肥、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规模,现有仓储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四)消费信心不足,市场需求疲软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减速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收入预期下降,影响居民消费。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0.8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今年7月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逐月下降态势。1―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6.5%,销售额同比下降17.4%;全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增幅同比回落11.6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同时,近年来消费增长较快的其他商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很多,明年经贸形势也有可能比预想的严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密切关注和把握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对之策,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努力做好2009年的经贸工作

2009年经贸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部署,围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中心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着力做好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努力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积极推动国际经贸合作。

2009年经贸主要工作:

(一)加强形势分析,研究提出稳定进出口增长、促进外贸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是必要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进出口监测和分析。要密切跟踪监测外贸进出口形势,以及重要工业品、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加强月度外贸形势分析。二是研究制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政策措施。及时调整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增加就业,稳定收入。三是梳理钢材、铝材及铝制品、部分有色金属以及纺织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政策,适度放宽产业链较长、附加值较高、生产过程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产品出口。四是鼓励先进装备与技术、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增加资源储备。继续对煤炭、国内短缺的矿产品等实行零关税或低关税政策。

(二)努力做好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

――粮食。中心任务是,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具体措施:一是通过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以及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工作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二是抓好粮食购销和调运工作,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当前要继续加大粮食收储力度,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妥善把握储备粮油轮换和竞价销售的节奏和力度,逐步提高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拍卖底价,促使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继续做好粮食调运和跨省移库工作,优化库存布局,搞活市场流通。三是做好粮食进出口调剂。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酌情安排供求宽松的粮食品种出口,稳定市场粮价。四是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和产销区协作机制,强化主销区对粮食安全的责任。五是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建立主要粮食品种供需信息制度,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棉花。首要任务是,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促进纺织解困,启动棉花消费。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国务院已经批准再增加150万吨国家储备棉临时收储计划,要抓紧落实,促进棉价尽快回升,提升市场信心,让棉农和棉花企业吃上“定心丸”,使棉农愿意卖、加工企业放心收。二是严格控制明年棉花进口。明年除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发放89.4万吨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外,严格控制进口,以保证国产棉销售。同时,对必须发放的配额要把握好进口节奏。三是缓解纺织困难。国务院已经决定再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加工贸易台帐保证金由“实转”改为“空转”等一系列扶持纺织发展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纺织的困难。要抓紧落实好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并研究进一步扶持纺织发展的措施,稳定纺织品出口,促进棉花消费。四是继续抓好新棉收购。目前内地棉农手中还有一多半、新疆还有近两成的籽棉没有出售。各地要大力宣传国家稳定棉花市场的举措,引导棉花企业积极入市,加快棉花收购进度。要抓住国家储备只收储经仪器化公证检验的大包棉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继续组织协调好新疆棉运销,促进棉花产销衔接。五是扶持棉花生产。从长期看,纺织生产和出口恢复后,国内棉花产需缺口会扩大,要避免棉花生产过度萎缩。要落实扩大棉花良种补贴范围政策,并进一步研究扶持棉花生产的长效机制。

――食糖。要加强市场调控,促使糖价稳步回升,保护糖农和制糖企业利益。具体措施:一是收储部分国产糖,将进口古巴糖全部转储。二是落实好2008/2009榨季工业短期储存糖计划,这项计划在12月2日已经下达各主产糖省区。三是加大对制糖企业糖料收购资金贷款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民糖料款的及时兑付。四是继续限产限销糖精,避免糖精挤占食糖消费市场。

――食盐。针对工业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食盐市场监管难度加大的情况,2009年食盐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市场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盐计划,防止工业盐冲击食盐市场,确保合格碘盐供应。

――化肥。按照调控总量、调整结构,完善政策、加强调控,理顺价格、增加补贴,科学施肥、提高效益的思路,采用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内外并举、发展改革配套推进的方式,理顺利益关系,完善调控机制,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在明年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后,要加强监测,及时调控,保障供应,稳定价格。一是做好化肥总量平衡,保证市场供应。二是及时研究进出口税收政策,加强进出口调节。三是完善化肥储备制度,增加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四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取消国内“三条渠道”的限制。

重要工业品进出口调控也是经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在加强对成品油、钢材、电解铝、稀土、有色金属、皮革、造纸等行业市场监测的同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建议。

(三)推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2009年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中,还将可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流通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对流通领域再一次大规模投资。希望大家抓住当前国债投资的有利机遇。项目筛选要坚持战略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按照做大做强国内流通企业、提升抵御外资冲击能力的要求,既能够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社会投资,又能够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改善流通环境等方面建设一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项目。

流通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质明显、投资回收期长、投资规模相对小而分散,这给项目资金筹措、组织实施和资金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在安排今年第四季度增发的10亿元粮油仓储和粮食烘干设施项目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粮食局、相关项目省区发展改革委和有关中央企业签订了责任书,以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实施程序和进度要求。这是国债投资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我们将在今后流通领域项目实施过程中,推广这种管理模式,使各省市发展改革委不仅重视项目申报,更要注重加强对项目实施中的后续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确保工程质量。在流通领域各个专项实施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程序,管好用好中央投资,抓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的落实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和建设工期及时竣工验收。

在抓好流通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还要组织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各个专项规划,研究提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四)组织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发展改革委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做好《纲要》的落实工作。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组织编制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加工和消费等方面的重点专项规划,各地特别是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要抓紧研究增加本地区粮食生产的规划和措施,切实提高本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最终形成以《纲要》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使《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更加具体、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在地方编制有关规划时,地方发展改革委经贸系统要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应有作用。

(五)继续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

WTO多哈回合谈判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我们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谈判难点问题的研究,利用核心谈判成员地位争取国家利益。我们将继续推动自贸区谈判进程,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也加大开放力度,争取互利共赢。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升温的情况,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妥善应对贸易摩擦,解决贸易争端,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六)研究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

要按照中央要求,花更大的气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增加居民收入。通过进一步增加粮食、棉花、食糖、植物油等重要商品储备,促进商品价格稳定或略有所回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同时扩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稳定市场供应,保障农民利益。提高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增加就业,稳定收入。二是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促使农产品顺畅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完善商业连锁网络,降低流通费用,促进消费便利化,改善消费环境。三是完善消费政策。国家通过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消费者“以旧换新”,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促进家电等耐用品消费。

(七)加强经贸领域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篇12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家禽特指鸡、水禽(鸭、鹅)、火鸡、珍珠鸡四大类。按照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1992年版的分类标准(简称HS1992),本文中家禽产品的具体范围包括:活家禽(HS0105)、家禽肉(HS0207)及制品(HS160231、HS160239)、家禽蛋(HS0407、HS0408)、羽毛(HS0505)四种产品形态、7个品目下的全部商品。中国家禽出口和世界家禽进口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统计署商品贸易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说明

要判断一个国家出口市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要从出口方面分析它的集中程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很可能会导致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一旦主要出口市场出现波动,很难通过其他出口市场的反方向波动来加以抵消。另外,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构必然意味着对某些国家的出口过多,而对另外一些国家的出口较少;农产品贸易作为贸易摩擦多发领域,较高的贸易强度和市场占有率,很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因此,合理的出口市场结构应该尽量具有多样性和均匀性。第二,要看该国出口市场结构是否对世界进口需求具有较强的调整能力,即随着世界进口需求的变化,出口市场结构表现出与世界进口需求方向具有一致性的变动特征。判断标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看,该国出口市场份额较大国家是否是世界进口市场份额较大的国家,即该国出口是否集中在世界主要产品进口国上,以此判断其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15];二是要看,该国出口市场份额增长较快的国家是否是世界进口份额增长较快的国家,也就是要看该国的出口增长是否集中在世界进口增长较快的市场,以此判断其对世界进口需求调整潜力。因此,本文运用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测算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分布特性的基础上,运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和收益性结构变化指数对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测定,具体测定指标及涵义如下:1.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HH指数)出口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国家出口商品集中于某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程度。是借用产业经济学中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HH指数)来表示,公式为:HH=S12+S22+S33+…+Sn2=∑ni=1Si2(1)该指数的值代表各出口市场在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平方和。其中,Si表示i国或地区占中国家禽出口总额的比重,i的值由1-n,n表示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数。HH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趋于1,表示集中度越高;指数越趋于0,表示集中度越低。如果HH指数变小,说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趋于优化;相反,市场结构恶化。2.出口多样性指数(H指数)多样性指数(Diversityindex),通常称之为H指数,是基于信息论基础之上,借用信息论中不定性的研究方法,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多样性指数具体公式为:H=-∑ni=1log2pi(2)其中pi是指i国在中国家禽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N是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数。H的取值范围是H≥O,没有上限。当中国家禽出口市场总数增加或各出口市场所占份额趋于相似时,H的值也相应地增加。因此,该指数可精确地分析各出口市场占中国家禽总出口份额的变化情况。H值越大,说明所有出口市场的份额趋于平均、差距缩小,出口市场结构趋于优化;H值变小,说明出口向更少的几个国家或地区集中,出口市场结构趋于恶化。3.出口均匀度指数(E指数)均匀度指数用来描述市场结构中市场分布的均匀程度,通常用多样性指数和其最大值的比值来表示。具体公式为:E=H/Hmax(3)其中H是实际多样性指数,Hmax是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的多样性指数值;其含义是:如果市场由n个国家或地区组成,那么最大均匀性条件就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份额都是1/n,即pi=1/n。因此,多样性指数Hmax=log2n。以实际多样性指数H对Hmax的比例,即为均匀度指数。可见,E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E越趋于0时,分布越不均匀;E越趋于1时,分布越均匀。如果E值变大,出口市场结构日益优化;反之,出口市场结构恶化。4.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R指数)由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以及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等原因,世界各国家禽产品进口份额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进口份额较大的国家上,则有利于中国家禽产品的出口,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否则,不利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的长期扩张。合理的出口市场结构应该是世界进口份额较大的国家在中国家禽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也较大。为了衡量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是否与世界家禽进口市场结构相匹配,本文使用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现状

2010年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前10位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中国香港、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德国、英国、中国澳门、越南、比利时,对上述市场的家禽出口额合计为17.22亿美元,占中国家禽出口总额的93.18%,可见,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率较高(见表2)。由表2可知,日本是中国家禽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分别为7.79亿美元和42.15%,出口产品以禽肉制品为主;香港位居第2位,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分别是5.01亿美元和27.09%,出口产品以禽肉及食用杂碎和带壳禽蛋等初级产品为主;美国位居第3位,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分别为1.27亿美元和6.85%,出口产品以羽毛羽绒类产品为主。马来西亚、韩国、澳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累计出口比重为10%左右,是中国家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欧盟国家在中国家禽出口中份额较低,德国和英国累计出口份额不足5%。由此可见,中国家禽出口80%以上出口到亚洲市场。

(二)入世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演变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了中国家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分布状况,但还不能对入世以来,在外部市场准入机会增加以及市场环境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的演变规律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本文依据上述研究思路,运用2001-2010年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分布相关数据,分别代入公式(1)、(2)、(3),测算出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度(HH)指数、多样性(H)指数和均匀度(E)指数,测算结果见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以看出,入世以来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结构具有如下演变特征:1.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HH指数)除了在2006年突然上升到0.353.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下降趋势,总体上由2001年的0.364下降到2010年的0.261。表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得到逐步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入世后市场准入机会的增加和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传统出口市场进口标准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家禽出口企业对新兴市场开拓的力度不断加大,出口市场总数由2001年的96个增长到2010的105个,市场多元化趋势增强的结果。2.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1-2006年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多样性指数(H指数)、出口市场均匀度指数(E指数)均逐步下降,H指数由1.791下降到1.556,E指数由0.392下降到0.346。这表明该时期中国家禽出口市场的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逐步下降,市场结构恶化。2001-2006年中国正处于入世后5年内遵照WTO协定与承诺,深化自由贸易改革的阶段,国内外政策环境变化对家禽出口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国内2003非典以及2004年、2006年禽流感等突发事件接连发生,不仅影响出口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同时也造成了对日本、韩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受阻,致使市场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不断下降。2006-2010年H指数和E指数均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H指数由1.556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0.413,E指数由1.556上升到1.923。这表明:入世5年调整期结束后,中国家禽出口贸易发展进入了正常的发展时期,市场分布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结构优化趋势增强。3.从年度间的变化趋势看,各指数测算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E指数和H指数值最低的年份和HH指数最高年份均出现在2006年,并以该年份为转折点,E指数和H指数先下降后上升,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特征。2006年的非趋势性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内受到了大面积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年禁止从中国进口禽肉产品,致使中国出口市场总数由2005年的103下降到2006年的90个,造成2006年E指数和H指数突然下降,相应HH指数值突然上升。综上分析表明:入世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下降,多样化水平和均匀程度以2006年为转折点,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出口市场结构逐步优化的趋势明显。

(三)入世后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对世界进口需求的调整能力

1.对世界进口需求份额较大的市场的调整能力运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对中国出口规模较大的市场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较大的市场之间的匹配性进行测算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家禽出口额的大小,选取中国家禽前10大出口市场作为样本国家。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2001年以来前10大市场出口额占中国家禽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以上,因此样本选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对世界进口需求增长较快市场的调整能力运用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测算中国家禽对世界进口增长率较高国家的出口增长情况。根据家禽出口额的大小,选择1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市场,具体包括:日本、香港、美国、韩国、澳门、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加拿大,其余所有国家整体作为第11大市场。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2001-2010年,上述10个国家作为中国家禽出口的重要市场,合计出口份额在85%以上,同时其家禽进口额占世界家禽进口总额的比重也达到了60%,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2001-2010年样本国家数据代入公式(5),计算出BSCI值,见图3。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13

本刊经与香港金管局联系,征得作者同意,整理和撷取了文章重点内容翻译并发表,以期给关注该问题的国内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汇率传递 按市定价 计价货币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012-05

一、引言

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导,即汇率传递(ERPT)问题,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有关的研究已经涵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如果目的地市场货币的价格调整程度小于汇率变动程度,通过汇率政策以影响出口增长的效果将较差,这种情况在出口商采用战略性按市定价策略时会出现。由于近几年对中国贸易平衡和汇率政策得到各界广泛关注,对ERPT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利益和价格竞争影响的理解。

选择在这一时机研究中国的汇率传递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希望掌握市场对计价货币的潜在选择的信息,而出口商对计价货币的现实选择受现有政策的限制。理论上,出口商应对汇率变化而做出的定价决策和出口商对计价货币的选择由相似因素决定(包括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和出口细分),跨国数据的实证也表明了两者存在这种紧密联系。考虑到近期对人民币自由化作出的安排,通过研究汇率传递,掌握人民币在中国出口中的运用需求显得尤为及时。

本文在总体和分部门的层面上估计了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情况。总体层面的讨论有助于支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分部门的讨论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洞析,因为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化的反应本质上是个微观问题,因不同部门和市场而不同。研究发现汇率传递不完全,以升值为例,出口商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会压低以国内货币计价的价格。一是为保持目标市场中的价格稳定和市场份额,按照所谓的按市定价(PTM)原理,通过压低自身的利润边际来冲销币值波动的影响。二是本币升值会压低进口原材料的国内计价价格,减少生产成本,对出口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后者也会降低以本币计价的出口价格,尽管并不会减少出口商的利润边际。实际出口价格的调整明显小于名义汇率的调整,成为限制汇率政策影响出口增长效果的一种因素。

总体层面的结果掩盖了跨部门间的巨大差异。在主要出口工业部门中,资源密集型出口部门的国内价格调整主要源于国内成本的间接影响,出口商能够较中性地对标价和利润边际给予折让(在人民币升值的案例中)。不过对于机器和设备商,汇率调整通过国内成本对定价的间接影响非常小,主要由出口商边际利润加以调整。跨部门比较显示,机器和设备生产部门比资源密集型部门具有更大的按市定价值,应对汇率变动要求前者对边际利润进行更大的削减。另外,对于大型出口部门(也就是在全球不同市场具有相对较大市场份额的部门),标价的调整要小于生产部门整体,显示更大的定价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跨国经验,我们进一步估测人民币可能的运用潜力。国际经验显示按市定价水平与出口商在交易对自己货币的使用程度负相关。也就是说,一国出口商越多地调整他们自己的价格以应对汇率变动,国内货币用于计价和安排出口的可能性越小,两者都反映了出口商定价能力的部分缺失。中国按市定价系数估计值(对应汇率1个百分点的调整,国内标价的调整程度)接近于0.5。从跨国经验来看,这一PTM系数水平代表平均约有20%-30%的本国出口将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在2009年7月宣布允许部分城市中的合格大陆企业与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伙伴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试点计划仍在初级阶段,所提供的便利实际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采用仍有待观察。中国出口商的定价行为有助于解释对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潜在需求,这将有助于了解可能的交易范围,为试点计划进一步推进提供指导。

本文余下的结构做如下安排,第二部分回顾出口价格中汇率传递的有关研究文献;第三部分分别运用聚集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出口定价中的按市定价值;第四部分通过中国的按市定价数据估算出未来人民币用于出口计价的潜力;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并讨论实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

二、汇率传递、按市定价和计价货币研究的文献回顾

汇率变动对贸易价格的影响,即汇率传递,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广泛。有两个极端的汇率传递的案例。一个极端情况是,汇率的变化将被出口商货币的价格调整完全吸收,而不会影响以进口商货币计价的价格。因此,汇率名义上的升值对出口量影响有限,实际汇率并不改变而只是改变名义汇率。当出口商在出口市场中作为价格接受者时,面对本币升值会产生这种情况,出口商会削减国内货币价格以保持国外货币价格的稳定。在这一案例中,出口以购买者货币被有效计价,称为当地货币计价(LCP)。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出口商保持国内货币定价稳定,将汇率变动的影响全部传递到目的地市场。当本币升值时,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相同程度变化,对实际出口有更大的影响。出口将以生产商货币定价,称之为生产者货币定价(PCP)。

在两个极端之外的其他情况下,汇率变动的价格调整将由生产商和购买者分别加以承担。出口商对价格的调整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了汇率变动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变化,第二部分反映了出口战略定价行为,后者是克鲁格曼(1987年)提出的按市定价行为。在影响按市定价水平的因素中,竞争程度、出口商在目的地国家中的市场份额和生产细分情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正如Knetter(1993)提出,市场中竞争者的存在会对出口商定价形成约束。出口商在目标市场的份额越高,以国内货币计价来吸收震动的动机越小,越有可能将汇率变动传递到目标市场。出口到美国的按市定价数值通常较高,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在美国巨大的市场中出口者的份额一般都较小的关系。

较大的生产细分会造成出口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情况,允许其在定价中采取标高价格的策略。产品越细分,在汇率变动时国内货币价格调整越少。其它与按市定价有关的因素包括跨国公司的跨境生产、目标市场政策环境等。

决定贸易中计价货币的选择与决定汇率传递的因素相似。特别的,Friberg (1998)认为,确定不完全汇率传递中需求和成本函数的充足条件,同样是确定进口商货币定价的充足条件。在更广义的模型中,Engle(2006)揭示,灵活定价下最优传递和出口定价的最优货币选择,存在相同结果。他表明,如果价格可以阻止高的汇率传递,出口企业将以本币计价;如果价格阻止低的汇率传递,会选择以目标市场货币定价,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计价货币的话。其中的蕴义在于如果生产商具有足够的市场力量,可以决定让其出口以本币计价,保持边际利润不变,汇率对目标市场的传递越高,出口货币越有可能被用作计价和结算货币。

三、中国出口价格中的汇率传递

(一)总体分析

我们分别以总体和分类数据估计中国的按市定价弹性。建立如下模型:

月度数据取自2005年1月,中国贸易价格数据开始可得,至2009年3月。等式(1)中PXt是以人民币计量的单位出口价值指数。汇率(NEERt)是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汇率定义为单位外汇折合人民币的值,因而指数上升意味着人民币贬值。边际成本(MCt)由生产价格指数(PPI)加以估测。j为目标市场。出口的单位价值和PPI官方统计数据折年率作为比较基础,其它变量作类似调整。

1. 对聚集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人民币在过去几年持续升值,从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有效升值幅度约为27.1%。最快的折合年率升值是2007年后期和2008年早期,峰值在2007年9月达到17%,反映了人民币对美元强大的升值动力。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随后减缓,人民币比上一年升值15%。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系统中,中国出口价格膨胀的年度值自2005年早期以来开始上升,直至2008年下半年,外部需求在全球衰退中崩溃。在人民币系统中,出口价格膨胀主要有三个阶段:1.从2005年7个百分点降到2006年3月-3个百分点;2.2005年和2008年初在0附近波动;3.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3月,持续9个月的著名的通缩阶段,平均年度下降2.8。(图1)

转向国内条件,生产成本经历了大幅摇摆。年度PPI,衡量国内成本的常用指标,因能源、矿产品和原材料的大幅上升,从2007年到2008年早期大幅上升。在2008年8月达到10%的峰值后,随着全球商品价格的崩溃,PPI迅速进入负区间。(图2)

2. 计量结果

PTM弹性的估算包括三个方面:1、只有NEER没有控制变量;2、增加边际成本为控制变量;3、使用正交化的边际成本变量。

估算得出,作为衡量战略定价程度的标尺的直接PTM系数,总水平为0.44。来自正交化边际成本模型的估计值为0.5,高于原材料生产价格系列0.37的数值,反映汇率变动对生产成本的间接影响。基于此估算,NEER10%的升值将导致以国内价格计价,出口价格5%的下降,其他5%的调整通过外币价格加以调整。平均来看,汇率调整主要通过出口利润边际进行吸收,出口商无法将汇率影响完全传递到海外购买者。

3. 稳健性检验

上述结果来源于分散的滞后分类,对备选分类的分析结果显示,备选分类中的PTM系数(从0.32-0.38)比上述结果稍低。出口价格等式中的边际成本系数,与标价估计相似,仅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将外部需求(由G3经济体的增长预计而得)和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考虑在内。中国市场份额变量作为与NEER起相互作用的变量引入等式,符号为负,显示中国出口在市场中的份额越高,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调整越有可能以国外货币价格进行调整。该变量的系数仅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全球需求条件对出口价格并无显著影响。

(二)面板分析

为进行面板检验,我们使用SITC两位分类中的分组数据。面板对手的PTM和ERPT等式如下:

i和j分别代表部门和月份。PXi,t和MCi,t分别代表两位SITC水平上工业部门的出口价格和边际成本(由按部门细分的PPI大致表示)。部门水平的PPI,遵循对国内工业部门的不同分类,在估算中对应于SITC的分类。

与聚集数据估算相似,按市定价等式分成以下三类:1.以NEER为唯一的解释变量;2.在部门层面采用原始的生产价格作为边际成本控制变量;3.与2相似,但将边际成本变量用生产价格系列取代。

1. 对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对分部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中,出口价格在部门层面的变化更大。所有部门的平均值在5%左右,非生产部门的出口价格比生产部门的上胀更高。最值得关注的是,汽油和天然气部门在过去3年出口价格增长最大,为12.1%。生产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部门,如化学及相关产品、制成品,平均出口价格增长仅稍高于全部门平均值。较少依赖资源的生产部门,如机器和交通设备以及混合产品,包括家具、鞋、服装等,出口价格增长较小,过去几年仅为1.5%,不到全部门平均值的1/3。一些制造业诸如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和专业设备在最近几个月内出口价格折年数下降了25%,比所有其它部门更显著。边际成本的跨部门情况与出口价格相似,非生产部门的年度变化比生产部门明显更高。

部门层面的汇率变化有两种情况。对于美元是主导计价货币的部门,部门NEER的变动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动高度相似。相反,计价货币的选择较多样的部门,NEER的变动与NEER平均水平的变动相似。跨部门中的NEER平均年度升值相似。

2. 计量结果

用基础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按市定价系数只有在引入正交化边际成本变量时才显著,为0.13,不到全部门数值的1/3,(第1栏)。与全部门数据相比,面板数据在估算中给予所有部门以相同的权重,这将放大小型出口部门的影响。因此,我们对非生产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子样本进行分析。非生产部门的结果与总的面板结果相似,PTM系数在所有三个分类中都为负数,3种情况下有2种不显著,(第2栏)。

对于生产部门,按市定价系数在所有三个分类中都是高度显著,(第3栏)。特别的,引入正交化生产价格系列的模型显示,人民币升值10%导致人民币出口价格下降4.3%,剩下5.7%的调整由外币进行调整。我们进一步检验不同生产行为中的按市定价行为,将之分成资源密集型重工业,以及资源密集度较低的制造业部门。发现资源密集型重工业比资源密集度较低的制造业部门,在汇率变动的总效应中国内货币价格调整较高,后者以外汇计价的部分的调整更大。(栏4-5)在正交化的边际成本模型中,较少依赖资源的部门,67%的价格调整以外汇价格进行,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为51%。国内货币的价格调整,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主要原因在于边际成本发生变化,非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主要原因在于选择战略定价。

对NEER系数进行比较,直观的结论是对于不同部门,资源密集型部门的成本更易受汇率变动影响,而利润边际较少受影响。对于这些部门,总效应是主要由国内价格调整,国外价格调整较少,这主要由汇率变动带来的成本变化所带动而非出于按市定价的考虑。资源密集程度较少的部门情况则相反。对这些部门,汇率10%的变化导致国内价格下降3%,所有这些将降低出口商的边际利润。这些估算显示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部门,如机器和设备业,国内价格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大。

3. 稳健性检验

我们对上述结果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集聚检验相似,我们同样用备选分类来估算面板回归值,这些备选估算程序得出的结果与我们的基础模型相似。我们同样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出口份额在1%以上的大型出口部门,这类部门共有23个。面板估算显示生产部门的结果与作为整体的结果相似。估算出的按市定价弹性与全部生产部门相比较低,反映出从平均来看,较大的出口部门可以将汇率变动更多地传递到目的地市场,具有更大的定价能力。

与集聚检验方法相似,将控制变量考虑在内,这些变量包括出口需求和中国市场份额。在包含这些变量的等式中,估算的PTM弹性在相似的范围内。外部需求并未影响出口价格。有趣的是,市场份额对非生产部门和资源部门的定价机制确实存在影响,结果显示在资源密集型的部门,如能源、金属和结构材料,大生产商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四、关于按市定价和计价货币的一个讨论

遵循Engle(2006)的理论,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与出口货币在多大程度上用作计价货币正相关。为实证地评估这种对等性,探寻传递系数和出口货币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构建了估算的按市定价系数和以出口商货币计价的出口份额。见图(3)。数据来自关于按市定价和贸易计价中的货币选择的近期的文献。这是我们关于跨国样本中两个理论相关问题实证联系的初步尝试。

跨国数据证实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按市定价水平与出口商货币的使用负相关。即,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中表现得越象价格接受者,调整国内价格以回应汇率变动,越不可能用本币计价,相反,将采用进口国或中介货币。

我们将中国的按市定价值与跨国经验数据作比较。这对于中国特别有用,因为直到最近,贸易结算中的货币选择仅限于非当地货币、贸易伙伴国货币或中介货币。在最近通过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安排中,适用范围仅限于合资格的城市和企业。事实上,即使该方案扩大到中国的所有对外贸易中,实际使用在近期仅是有限的,因为国际交易商需要时间对采用何种货币进行调整。分析按市定价水平,使我们能够估算出中国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的潜力。尽管对于计价货币的讨论超出本文研究范围,我们的结果有助于对人民币发挥更大的国际角色提供意见。

中国的按市定价系数是0.44,与日本和捷克的数值相似。一个简单的跨部门的回归显示这个程度的PTM系数,意味着平均将有20%-30%的出口将以出口国货币计价。考虑到交易商需要时间改变计价习惯,未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可能达到上限(约为出口中的1/3)。

五、结论

本文首次运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的按市定价弹性进行估算,估算包含了聚集数据和面板数据。中国的数据符合国际惯例,汇率变动对以外币计价的出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总体层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变动的一半反映为国内价格的调整,国内价格调整的大部分反映了出口商的按市定价表现,较小部分反映了汇率对生产成本的间接影响。

在生产部门内部,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部门,应对汇率变动主要依靠调整以国内货币计价的出口价格,这种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汇率变动对生产成本的间接影响,而非对利润边际的直接影响。较少依赖资源的生产部门,汇率变动对以国内货币计价的出口价格的调整影响较小,这种调整主要反映了战略定价,对出口商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将对贸易计价货币的讨论置于人民币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一背景下,因为按市定价和决定货币计价的影响因素相同,按市定价水平可以反映贸易中以本币计价的贸易量占比。在中国,研究按市定价可以为研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运用潜力提供思路,即使考虑到出口商的选择自由。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按市定价系数水平,在人民币在贸易中的运用完全自由化以后,20%-30%的出口将以人民币计价。考虑到中国将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做法仍在试验的初级阶段,整个阶段需要给交易商以时间改变货币使用习惯,该上限将成为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最大潜力。

除了对中国的外部调整和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潜力做出估算外,本文的贡献也在于提供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两个领域。第一,对人民币在经常项目计价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缺乏足够的知识,尽管知道美元是经常项目结算的主要货币,但其主导程度,欧元等其他货币的运用情况尚不得而知。第二,对于加工贸易中的定价行为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因为加工贸易占了中国出口的一半。两个领域都可以拓展我们对中国出口商使用计价货币决策的理解,在全面开展国际贸易时,这将影响人民币计价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Arellano, Manuel, and Stephen Bond (1991),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 58(2), 277-97.

2.Bussière, Matthieu and Tuomas Peltonen (2008),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role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951.

3.Campa, Jose Manuel and Linda S. Goldberg (2006), “Pass 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what has changed and why?”, NBER Working Paper, 12547.

4.Cui, Li and Murtaza Syed (2007), “The Shifting Structure of China’s Trade and Production,” IMF working paper 07/214.

5.Duasa, Jarita (2008),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shock on prices of imports and exports,” MPRA Paper, 11624.

6.Falk, Martin and Rahel Falk (2000), “Pricing to market of German exporters: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Empirica, 27, 21-46.

作者简介:

崔历香港金管局外事经研部 部门经理

篇14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发布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析项目是否符合这些宏观经济要求。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1)写明项目发起单位或发起人的全称。如为中外合资项目,则要分别列出各方法人代表、注册国家、地址等详细情况。

(2)提出项目的理由及投资意向,如资源丰富、产品市场前景好、出口换汇、该类产品可取得的优惠政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等。

§2.2 项目发展概况

项目发展开矿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前所进行的工作情况。如:调查研究、试制试验、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撰写与审批过程、厂址初选工作以及筹办工作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资源调查,包括原料、水资源、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调查。

2、市场调查,包括全国性和地区性市场情况调查;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供需趋势调查。

3、社会公用设施调查,包括运输条件、公用动力供应、生活福利设施等的调查。

4、拟建地区环境现状资料的调查,包括拟建地区各种主要污染源以及其排放状况,大气、水体、土壤等目前环境质量状况等。说明环境现状资料的取得途径、提供单位、以及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的环境现状资料及文件名称。

§2.2.2 试验试制工作(项目)情况

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试验试制工作(项目)的名称、内容及试验结果。这些实验包括建筑材料的试验、拟采用的新工艺技术的试验。对采用的新工艺技术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证明。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各个可供选择的建设地区及厂址位置的初勘、测量、比选等工作情况。

(2)初步选择意见和资料。

(3)遗留问题。

§2.2.4 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及审批过程。

(2)项目建议书所附资料名称。

(3)审批文件文号及其要点。

§2.3 投资的必要性

一般从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项目对宏观经济、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投资的必要性。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1)企业获得的利润情况。

(2)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生产能力,改变产品结构。

(4)采用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

(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6)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税收、提高就业率、提高科技水平等。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解决,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的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可否有替代其他产品的用途,如果产品是工业基本原料,应分别说明本项目产品在主要使用行业的用途及单位消耗量。

产品经济寿命期论述。调查本产品目前处于经济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更新换代的可能时间。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本项目产品国内现有生产能力总量,现有生产能力开工率;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利用率。

(2)国内现有生活能力总量在本地区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3)本产品目前在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及其在地区间的分布、数量与比例。

(4)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年月。

在建设项目和已批待开工建设项目,目前虽然没有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但却是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全国或地区目前的产量总数。

(2)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

(3)本产品国内保有量与国外有关国家保有量的分析比较,以了解国内保有量是多还是少,说明本产品市场需求满足程度。

(4)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进口量及进口来源,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占国内生产量或销售量的比例;进口产品的价格等。

(5)本产品一段时期以来的出口量及出口去向,占国内生产量的比例;主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出口产品的价格。

§3.1.4 替代产品调查

(1)可替代本产品的产品性能、质量与本产品相比的优缺点。

(2)可替代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产量;可作替代用途的比例;价格分析。

(3)可替代产品进口可能性及价格。

§3.1.5 产品价格调查

(1)产品的定价管理办法,是由国家控制价格,还是由市场定价。

(2)产品销售价格,价格变动趋势,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出现的时间、原因。

§3.1.6 国外市场调查

(1)产品国外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

(2)国外主要生产厂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销售量。

(3)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4)我国进口该种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

§3.2 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和空间商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应对下述各项与市场预测有关的因素加以说明:

(1)本产品的消耗对象。

(2)本产品的消费条件。消费条件因产品特点性能而异,如汽车的消费需要具备相应的道路交通条件;电视机、电冰箱的消费需要有电等等。预测某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时,应将哪些不具备消费条件的消费领域从消费对象总量中剔除掉。

(3)本产品更新周期的特点,说明本产品有效经济寿命的长短。

(4)可能出现的替代产品,即代用品。

(5)本产品使用中可能产生的新用途。产品所用途的出现,意味着扩大了本产品的消费领域,扩大了市场需求容量。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预测的本产品国内需求量及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差距。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替代进口分析。将本产品与目前进口产品从性能、重量、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本产品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2)出口可行性分析。如果拟建项目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等方面,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能力,则应考虑国外市场对本产品的需求。

分析国家对该种产品的出口有何限制条件或鼓励措施,该产品进口国的贸易政策,该产品出口流向,出口价格是否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可能的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