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进出口市场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进出口市场调研

篇1

    1.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全过程分析

    在实际业务中,国内外市场调研、进出口业务交易磋商非常重要,这往往是学生的弱点,也是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部分。另一方面,学生在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导致教学工作跟实际业务相比有滞后性。

    1.1国内外市场调研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假设学生是某贸易公司的外贸业务员,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各小组分配各种产品及目标市场,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目标市场的相关资料,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PPT汇报。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1.2交易磋商

    目标市场选定后,假设学生找到了潜在客户,要求各小组分别承担进口商与出口商角色,以给定的产品及产品的基本信息,运费信息、保险费等资料进行成本核算后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完成询盘、发盘、还盘及接受过程,完成交易磋商任务。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交易磋商的环节及磋商的技巧。

    1.3合同条款拟订及签约

    交易磋商完成后,根据磋商结果拟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货物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条件。课程的理论讲解按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条件顺序安排,重点让学生了解各主要条款的基本内容及在签定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阅读合同、阅读信用证,并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拟订一个完整的销售合同。

    1.4合同履行

    根据已拟定的合同,完成整个工作任务。比如,在备货环节,要求学生到生产企业参观,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及包装要求等。在落实信用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外贸合同逐条审核信用证,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证要求,同时拟订改证函。在制作单据、交单议付环节,要求学生以给定的信用证,写出交单议付需提交的单据种类及对单据的要求。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出口合同履行的程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是业务善后处理阶段,要求学生就本笔业务的相关情况与客户进行交流,并撰写善后函,目的是通过本笔业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总之,整个过程的划分纵然是固定的,但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进行灵活处理。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习成绩、对教学质量的评分、学生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下面就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出口贸易教学设计进行粗浅讨论。

    2.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实践

    依据工作过程理论,这里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出口贸易为例来分析这一具体工作过程的分解和课程设置。为完成“出口”这一行为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完成出口准备、出口合同条款的拟订及签约、出口合同的履行、出口业务善后处理等四个行动领域。

    2.1对国际出口贸易行动领域分解

    首先,出口准备阶段。出口方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后,通过外贸函电及寄送样品、报价单等方式与国外公司建立联系,完成出口准备工作。其次,出口签约阶段。出口方公司业务员与国外公司代表通过函电方式进行询盘、发盘、还盘等出口磋商流程,再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完成出口签约工作。然后,出口履约阶段。出口方公司备货、租船订舱,如果进口方是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那么就开立信用证,双方履行合同。最后,出口善后阶段。对每一阶段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看每一阶段还有哪些工作任务要完成,待明确了工作任务就可以确定行动领域。

    2.2按照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确定了行动领域后,就应当严格按照工作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对于行动领域中的出口准备阶段,要完成这个阶段的市场调研、寻找国外客户,就必须掌握市场营销技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设置“国际市场营销”这个课程来支撑和实现。对于出口签约阶段,要完成与国外客户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工作,就需要有谈判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外贸英语的相关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与之相呼应的即为“商务谈判”、“外贸英文函电”,可以通过这两门课程的设置来支撑。

篇2

1,2-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应用于油墨、涂料、化妆品、制药、防冻剂等行业,它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聚酯、聚醚和聚亚氨酯的单体。由它合成的聚酯有独特的性质和优异的性能,而且可以使聚酯塑料具有易于自然循环的可生物降解特性。在其他行业也有广泛应用。

1,2-丙二醇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环氧丙烷水合法和丙二醇/碳酸二甲酯联产法。国内除中海壳牌采用环氧丙烷水合法以外,其余厂家都采用丙二醇/碳酸二甲酯联产法。目前碳酸二甲酯市场饱和,提高该法生产难度,同时国内仍大量进口丙二醇。

《1,2-丙二醇市场调研报告》对1,2-丙二醇的生产工艺、生产现状、应用领域、消费结构、消费现状、消费需求、进出口、市场价格、项目投资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预测。

我们的市场调研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国家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全国及海外几百种相关专业报纸杂志,以及国内外相关化学化工/农业数据库的信息,相关行业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由专家编辑而成。

我们的客户将我们的研究用于长期战略投资决策,报告内容清楚而详细,使用大量的表格和图解来表现市场数据,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本报告解决企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投资,银行贷款等产业分析的数据匮乏的问题。适合企业市场营销,企业产业战略规划,投资管理公司,银行贷款等。

目 录

第一章 1,2-丙二醇的概况 5

1.1 1,2-丙二醇的基本概况 5

1.2 1,2-丙二醇的理化性质 6

1.3 1,2-丙二醇的毒性/安全防护 7

1.4 1,2-丙二醇的包装、贮存及运输等 8

第二章 1,2-丙二醇的合成工艺及技术路线选择 9

2.1 1,2-丙二醇的合成工艺 9

2.1.1环氧丙烷水合法 9

2.1.2 环氧丙烷间接水合法 11

2.1.3 丙烯直接催化氧化法 11

2.1.4 生物化工法 11

2.1.5 碳酸二甲酯(dmc)/丙二醇联产法 12

2.2 1,2-丙二醇的工艺路线选择 13

2.3 1,2-丙二醇的工艺研究进展 13

第三章 1,2-丙二醇的生产现状与生产企业 14

3.1 国外1,2-丙二醇生产现状与分析 14

3.2 国内1,2-丙二醇生产现状与分析 16

3.3 国内主要1,2-丙二醇生产企业产能产量统计 17

3.4 国内1,2-丙二醇生产预测 18

3.5 国内1,2-丙二醇生产企业介绍 20

3.5.1 东营海科新源 20

3.5.1 河北朝阳化工有限公司 20

3.5.3 河北新朝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1

3.5.4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2

3.5.5 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2

3.5.6 山东泰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24

3.5.7 铜陵金泰化工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5

3.5.8 中国石油锦西炼油化工总厂 26

3.5.9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7

3.5.10 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8

3.5.11 山东维尔斯化工有限公司 29

3.5.12 山东德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9

3.5.13 凤灵集团凤鸣化工厂 30

第四章 1,2-丙二醇的市场消费分析与预测 31

4.1 全球1,2-丙二醇消费分析与预测 31

4.2 我国1,2-丙二醇下游消费现状与消费结构分析 31

4.2.1 我国1,2-丙二醇消费现状分析 31

4.2.2 我国1,2-丙二醇消费结构分析 34

4.4 我国1,2-丙二醇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34

第五章 1,2-丙二醇进出口统计分析 36

5.1 1,2-丙二醇进出口统计 36

5.2 1,2-丙二醇进出口分析与预测 36

5.2.1 1,2-丙二醇进出口量分析 36

5.2.2 1,2-丙二醇进出口价格分析 37

第六章 1,2-丙二醇市场价格及价格分析 39

6.1 1,2-丙二醇市场价格 39

6.1.1 1,2-丙二醇历史市场价格 39

6.1.1 1,2-丙二醇当前市场价格 40

6.2 1,2-丙二醇市场价格分析与预测 40

第七章、1,2-丙二醇的下游产业链结构 42

第八章 1,2-丙二醇拟建和在建项目 43

第九章、金融危机对1,2-丙二醇市场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4

9.1金融危机对1,2-丙二醇生产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4

9.2金融危机对1,2-丙二醇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44

篇3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6、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篇4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6岁(1987年8月30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4个月]

公 司:XX贸易有限公司

行 业:贸易/进出口

职 位:市场拓展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市场营销管理

学 校:中国人民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有多年营销策划经验,有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工作经验。具备一线的客户服务及商务谈判经验以及良好的危机处理能力。有丰富的品牌推广、活动策划活动经验。责任心强,为人诚实稳重、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工作耐心细致、思维敏捷、认真负责、自信有主见,待人热诚大方。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原材料和加工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 企划经理

工作经验

2012/10—2014 /2:XX贸易有限公司 [ 1年4个月]

所属行业:贸易/进出口

海外项目部 市场拓展主管

1、负责协助项目经理,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负责市场调研,与关键客户建立商业关系;

3、负责对公司产品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提供策略参谋;

4、负责评估供货商,与之谈判,确定合理供获商并管理客户关系。

2011/9—2012 /9:XX通信有限公司[ 1年]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市场部 高级市场专员

1、负责进行市场和竞争研究,以支持商业计划及产品战略;

2、负责制定符合集团产品战略的新产品上市营销计划;

3、负责现有的产品的各种营销计划及活动,以支持健康的业务增长;

4、负责根据公司战略针对不同的产品线建立分销渠道;

5、负责管理和激励分销渠道,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和战略性的分销网络。

2010/8—2011 /8:XX软件有限公司[ 1年]

所属行业: 计算机软件

市场部 市场/营销/拓展专员

1、负责前期市场调研和媒体公关事务;

2、负责收集IT产业市场行业信息和主要竞争对手信息;

3、负责进行市场数据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市场推广战略和具体建议;

4、负责制订企业媒体公关及广告投放策略,落实执行具体媒体计划;

5、负责对媒介公关及广告投放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教育经历

2006 /9--2010 /7 中国人民大学 市场营销管理 本科

证 书

2008 /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7 /6 大学英语四级

篇5

1、调研的目的及意义:调研就是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全面客观地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以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

2、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预测,为投资或发展方向的决策做准备。帮助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对国外企业和产品开放市场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但是,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入世后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巨大的化学品市场给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带来商机,而国内的很多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由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缩短和国外同行企业的差距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化工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我国化工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弱势

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同时,我国化工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同时,我国出口市场秩序混乱: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3、化工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观念

我国化工企业市场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缺乏大市场营销的思路,搞营销组合适摆脱不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缺乏以市场占有率为中心的营销组合规划。入世后,我国的化工企业应积极适应国际市场规则,转变观念,提升外贸竞争力。

4、化工企业国际营销渠道不畅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化工企业产品的销售份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却很少,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化工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很少的利润,大量的潜在收益在营销过程中“肥水流入外人田”.我国化工企业要积极开辟自己的营销渠道,使产品能更好的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市场上,提高利润率,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二、我国化工企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尽管我国化工企业存在经济规模,劳动力密集,原料易得便宜加之一定的政策保护等优势,但以上分析的弱势还是相当明显的。所以要增强企业外贸竞争力,从特点入手,还必须考虑相应的对策,具体评述如下:

1、调优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壮大企业实力

化工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要利用好外贸窗口,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2、深化化工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3、更新外贸观念

要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要重视市场调研。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要讲究市场策略。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要按市场需求定价。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保持供求平衡。要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整顿我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篇7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篇8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篇9

[关键词] 走出去 国际贸易中心 贸易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78-04

[基金项目]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课题《对外直接投资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3—GR—08),上海海关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项目(编号:2312065)。

[作者简介] 李凌(1979 — ),女,河北唐县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海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贸易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思路。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迅速增加,投资的行业和范围也逐步扩展。截至2011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4247.8亿美元,分布全球六大洲的177个国家(地区),几乎涵盖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类别。

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把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带动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

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贸易的发展繁荣是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基础。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不仅有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促进贸易结构优化以及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推动力。

(一)带动贸易规模提升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到2015年实现上海地方进出口总额5400亿美元,年均增长8%左右;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1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总量规模4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30%。

然而,近期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上海的贸易规模有所萎缩。上海海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5个月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3169.8亿美元,同比下降1.8%,上海市进出口总额1721.8亿美元,同比下降2.59%。通过企业“走出去”带动贸易规模提升,对于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带动贸易结构优化

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要求上海在贸易结构上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进出口为主,强调中间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突出金融、咨询等新型服务贸易以及生产贸易的主导作用。然而目前,上海的贸易结构距离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服务贸易的比重仍然较低,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电影音像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2011年,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为1292.7亿美元,占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22.8%①。其中,运输和旅游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这两个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394.3亿美元和44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5.1%。而咨询、金融和保险、计算机信息和通信等新兴服务业进出口的比重仍然较低,仅分别为12%,4.2%和4.1%。可见,优化贸易结构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亟待突破的问题。通过推动国内技术成熟的行业到境外开展装配生产,不仅能够带动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而且企业对于市场调研、运输、金融、咨询等服务的需求还会带动相关服务贸易出口,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

(三)带动贸易主体多元化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除了要大力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来上海投资创业之外,还必须加大力度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这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目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较大,而本土企业的贸易参与度相对较低。2013年前5个月上海市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124.4亿美元,占同期上海进出口总额的65%。其中出口535.9亿美元,进口588.5亿美元,分别占66.6%和64.2%,而本土企业进出口规模仅占35%。可见,现阶段发展多元化贸易主体的关键在于提高本土企业的贸易参与度。在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商贸环境,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和提供优惠政策,有利于在上海集聚和培育我国本土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从而实现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对上海早日建成具备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中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上海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一是较强的要素集聚能力。截至2012年底,外商累计在沪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03家、投资性公司265家、研发中心351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大陆投资性公司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亦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众多跨国公司总部云集,提升了上海的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集聚能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基地。上海较强的要素集聚能力为企业“走出去”在人才储备、国际化服务和国际商务信息交流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完善的国际商务服务基础。上海集聚了众多在金融、证券、保险、会计、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国际化机构,具备较为完善的商务服务基础。早在2003年,上海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保险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主要阵地。美国友邦、美亚保险等国际著名保险业巨头均扎根上海。世界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的运营总部也均在上海。美国高盛、摩根士丹利、JP摩根等诸多国际投资银行均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或分支机构。全球排名30强的律师事务所,有15家进驻上海。此外,上海还汇集了各国领事机构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这些国际商务服务机构能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重要的融资、保险、法律、会计、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的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是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集聚。上海商业环境优越,对高层的海内外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为上海储备了大量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2011年上海外企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达到120.18万人;归国留学生人数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留学人员的1/3,其中70%来自发达国家,90%以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30%以上在海外企业中有管理工作经验。大量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集聚上海,为企业开展海外经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保障。

四是已有海外投资企业的示范效用。在对外开放的30多年间,在沪外资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海外战略都在无形中产生出溢出效应。上海本土企业在海外扩张中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现在观念和战略上逐渐成熟。上海汽车集团、上海企业、光明乳业、上工申贝、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集团在“走出去”的实践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已经成功“走出去”企业不仅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为试图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

(二)不利条件

一是企业海外投资缺乏融资支持。目前在上海,海外投资项目贷款完全是企业自主行为,没有得到财政贴息支持。企业海外投资保险也没有专门机构,在审批环节中对投资于高风险国家的企业和机构没有实行强制性投保制度,不能有效保护海外投资。本土企业海外经营的投资收入、红利和管理金收益需按规定纳税。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输出产生的成果也无明确的税收优惠。对跨国经营企业在境外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市场拓展、上市推进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尚未出台相关资助措施。此外,民营企业融资门槛高、渠道窄的困难未明显改观。

二是商务成本偏高。2012年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22595元,办公类物业成交均价24319元①,一些核心地块的商用写字楼成交均价更是超过85000元。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上海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一直位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之首。除了房产成本以外,上海企业用工成本,特别是社保成本也居全国前列。此外,上海的交通成本、城市交通拥堵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商务成本。商务成本高启,不仅制约上海企业的海外投资,而且还会使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望而却步,削弱上海对于本土跨国企业的集聚能力。

三是市场垄断的长期存在。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量国有经济的存在造成了产业垄断,形成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用。上海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早,后期落后于苏浙,受国有企业形成垄断影响的重要的原因。这种情况不利于上海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主体多元化发展,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形成一定制约。

三、“走出去”带动上海贸易发展的路径

(一) “走出去”带动贸易发展的产业选择

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走出去”带动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结构要优于全国,在发展“走出去”带动贸易规模提升和结构优化上具备更大的优势和潜力。《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有73%投向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的投资仅占26%。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未能较好地发挥比较优势。相对而言,上海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则更加合理。截至2012年底,上海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为30亿美元,占上海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的26%,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第二,是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在发展“走出去”带动贸易规模提升和结构优化方面,上海应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一,要通过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简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程序,放宽相关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使用限制等方式,促进纺织服装、玩具、鞋类及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二,简化和协调进出口程序,减少行政障碍,降低通关成本,加速推动相关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下的机械设备、材料、零部件、燃料等相关货物的流动。第三,鼓励企业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带动专利、商标权、专有技术等技术贸易的发展。通过促进制造业相关“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贸易规模扩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二) “走出去”带动贸易发展的区位选择

在以“走出去”带动贸易发展的实践中,区位选择应以东南亚、非洲、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主。东南亚等地区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如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缅甸、老挝等国家,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较低,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期。另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推进,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政策较为优惠,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理想目的地。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只能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大量的工业制成品依赖进口。同时,这些国家大多处于经济增长的起步或加速阶段,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带动技术、机械设备、中间产品的出口,而且从长远来看,能够促进东道国就业水平提高,增加东道国的国民收入,从而产生更多的进口需求,为促进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其原宗主国之间往往存在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投资于这些东道国,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相应发达国家市场的阻力,使企业获取比国内投资更为有利的贸易发展空间。如孟加拉输往欧、美的纺织品不受配额限制;2006年签署的美国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协议(DR-CAFTA)规定,美国对DR-CAFTA国家,包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多米尼加的进口产品实行免关税优惠,这些国家(地区)也应作为边际产业“走出去”的理想目的地。

(三)培育和集聚本土跨国公司,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点应立足于培育和集聚本土跨国公司。政府要从改善投资环境着手,努力构建企业海外投资的“两个平台”。

篇10

金融危机下进出口企业运营现状

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常出现在国内部分规模小的进出口企业,由于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小,导致企业内部资金得不到良好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利润降低而无法维持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利润率不高,加之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导致金融危机出现后,人民币利率随之发生改变,产品原料以及劳动成本逐渐提升等原因叠加到一起,导致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当前,我国大部分进出口企业运营阶段都面临着上述问题。金融危机下进出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融资风险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没有偿还已筹集的运营资金的能力、经济市场的利率等相关因素将随之波动。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能够明确,融资行为作为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企业运转阶段的经济行为一旦存在问题,不能按时回款,将大幅度降低资金的运转效率,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投资风险当前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企业将面临大幅度的利率波动现象,导致本金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开展投资风险决策时,应引起重视,保障企业的风险投资能够获取到高额利润,如果不能保障获得高额利润,应避免对项目进行投资。信用风险进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也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导致企业融资难度提升,而资金链也将面临断裂的现象,进而引发严重的信用风险。因此,企业为降低风险,应从企业融资角度出发,保障资金链的完整性,从根源上降低信用风险。汇兑损益风险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带来严重的汇率变动,汇率变动将对于企业后续运营产生负面作用。企业应配置专业的分析人员开展汇兑损益分析工作,降低其对于整体企业运行的风险,对于汇率波动情况进行分析,配置专业团队开展专业性风险防控工作。经营风险进出口企业在经济危机下,面临着严重的经营风险。由于进出口企业货物在销售过程中周期比较长,而金融危机将带来全球市场的波动。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将面临着一定的货物跌价风险,应引起重视,不断对于商品价格进行控制,对于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拓宽国内市场,保障商品利润率。

金融危机下进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结合国家扶持政策调整企业运营定位结合经济形势可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企业运转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将带来全球性的市场萎缩,对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前景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进出口企业为了能够化解这部分的危机,应结合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不断明确产品的定位,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对自身产品定位进行合理规划,最大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金融危机对于进出口企来说,不仅是危机也是全新的发展及进出口。企业如果能够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产品精准定位,提前开展营销策划工作,就能够从根源上提升产品的销售量,保障新型产品具有良好的利润率。与此同时,自20世纪初期来,我国逐渐对服务制造、纺织业、电子、钢铁等产业引起重视,并且提升了出口的退税率。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不断调解产品定位,向国家出台扶持政策的产业进行靠拢,强化对这些部位的投入和研发,及时进行技术升级以及改造,保障产品产量,提升企业利润率以及利润空间。重视自主创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波及较大的主要为沿海城市的中小型进出口企业,而这类的企业仅仅负责产品的生产以及加工,不能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加之对产品的定位不准确,不能结合市场经济变化对产品类别进行调整,导致整个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严重,进而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进出口企业应对产品核心技术进行控制,在原有生产步骤上,对生产步骤进行革新,结合自主创新,保障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取到自,使企业在经济市场动荡的环境下,也能得到良好运转。在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下,自主创新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能否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如果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将自主知识产权投入到产品生产中,这种新型的技术是前所未有的,并在最快速度内占据市场份额,而这样的形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还能够从根源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进出口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确保企业具有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不断投入技术研发资金,掌握产品核心生产技术,从而掌控国际市场经济的主动权。企业应在开展自主创新时,不断投入资源以及资金,从市场中引进创新型人才,并且给予其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待遇,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制造技术,并且引导人才开展技术自主创新工作,提升企业内部每位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明确自主创新工作主要是通过人才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给予人才可观的福利待遇和晋升条件,确保企业能够留得住人才,为后续自主创新工作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拓展国内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国际一线品牌在我国占据的市场通常为一线城市。当前,二、三线城市市场竞争相对薄弱,可供给的市场空间大。因此,进出口企业能够充分运用产品低价、高质量的优势,开发国内市场,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进出口的企业运用同种类的产品,寻求国内新市场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需承担的风险,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量,从根源上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寻求新型融资渠道中小型规模的进出口企业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也存在着较低的占有率,不仅缺乏市场的资助选择权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还将受到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导致市场经济不够惊奇,资金链流通受到严重阻碍。与此同时,与国有企业相比较而言,中小型资金基础差,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局势下,外界基金环境不断恶化,资金链发生断裂,融资方面不够顺畅,更是给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再来了负面影响。部分企业将由于资金链条不够完善,将出现破产倒闭现象。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了保证资金链的完整性,将陷入负债危机,不惜运用低价销售股权的方式获取到周转资金。在我国金融管控体制下,政府部门无法直接向中小型规模的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不断引导中小型进出口企业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链断裂问题,保证中小型企业能够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获得良好生存。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出口企业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展,确保能在激烈的思想竞争中获取到一席之地,将是每一个进出口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金融危机对于进出口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是难以预估的,并且财务风险带来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保证自身具有良好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够从根源上提升企业效益,确保企业能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作为财务预警系统良好运转的基础,而各个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完全一致,企业应引起重视,不可一味“抄作业”。完善的财务分析系统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首先,资产获利方面需包含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及总资产报酬率;其次,偿还能力方面应重视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确保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最后,在经济效率方面,应对于产销平衡率以及资产运营指标等方面引起充分重视。企业只有按照上述方式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系统,才能从根源上保障企业的盈利能力,清偿债务以及对外筹资的能力,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风险管控策略建立完善的、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面临财务风险时,可充分运用控制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等策略,降低风险对于企业运转的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运用财务杠杆开展资金筹集工作以及负债经营工作,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从大量负债经营实力中能够得出以下经验:首先,企业经营决策出现失误,导致投资更为盲目,并未进行严密的财务分析以及市场调研,从而引发严重的失误;其次,尽管适度负债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环节,但企业也应保障自身的偿还能力,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开展负债筹划工作。一旦资金中债务资本数额大,将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严重时将引发企业破产,需予以重视。此外,企业应充分运用负债经营的优势,保障资金运转效率。金融危机将对于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运转压力,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有效的发展机遇。企业只有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各项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工作,才能从根源提升自身实力,保障自身核心竞争力。重视资金的集中管控资金的集中管控能够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首先,资金的集中管控能够实现资金的集中分配,企业可以通过资金规划统筹管理资金,从根源上实现资金的有效控制;其次,企业在开展资金集中管控时,能够明确当前资金运转分配情况,管理人员能够对于企业运转进行充分了解,为后续统筹规划工作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企业集中管控资金能够保障资金运转与企业运营的一致性。避免出现脱节现象。企业需重视外币资金池和人民币跨境资金池的使用,降低汇兑损益风险重视制度建立。企业应不断对外币资金池的使用引起重视,以达到降低汇兑损益风险的目的。企业应与人民银行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提升便利性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开展制度设计工作,结合企业运转实际情况开展统筹规划工作,确保外币资金池的合理使用。企业应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逐步拓宽境内外相互放款的业务,开放跨境双向资金业务,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操作流程,明确资料审核方面内容,有效运转外币资金池。开展账户设计。账户设计作为外币资金池运转的核心内容,只有重视账户设计,才能从根源上保障后续资金运转。首先,企业应制定境内子公司作为核心公司,在银行开设人民币存放账户,此账户内的资金运转应配置专人进行监管,此账户也将作为资金池的母账户。而后,境外成员应在公司所在地开设银行账户,并签订母账户的境外群组账户。只有完善上述账户设计,才能从根源山保障资金合理运转。

通过期货等对冲手段降低贸易过程中的跌价风险

期货作为降低跌价风险影响的核心手段,企业应引起重视。首先,应对与企业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析,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应用期货管理的内容;其次,应对于国际贸易市场运转状况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具体的贸易跌价风险,制定有效的对冲策略;最后,企业应配置经验丰富的人员严格按照对冲方案开展工作。在开展期货对冲时,应对于期货进行合理分析,尽可能提升货品的利润率,从根源上降低商品跌价的风险。

结语

篇11

【关键词】 港口;理货;物流;供应链

1 我国港口理货拓展新业务的必要性

(1)港口理货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拓展新业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2003年,中联理货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原外轮理货独家经营的局面。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还有可能形成多家竞争的局面。由于传统的理货服务主要是理清数字、分清残损、各种单证的制作等,其服务项目的相似性和产品的单一性使理货企业无法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船公司、公司、货主等单位对理货机构的要求日益提高,迫切需要理货企业能针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以充分发挥其在港口物流链中的业务优势。[1]

(2)全球港口运输方式的改变使得理货业务的重点发生转移。目前,全球港口运输方式逐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高货值、怕污染的货物采用集装箱运输;二是低货值、耐污染的货物采用散装货运输(含液体运输),而以件装方式运输的货物则越来越少。因此,理货业务在持续发展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从对件杂货、散货和大宗货等传统运输货物的单一大船理货,扩展到对新一代集装箱货物的理货,理货工种也由大船理货拓展到装拆箱理货。

(3)随着港口由单一注重货物运输量、航线班轮密度、港口吞吐量增长理念,向着安全、高效、低碳、速度、结构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理念的转变。作为服务于港口的理货业,应抓住港口政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产业链,发展知识密集程度高、利润贡献度大、辐射面广、国际影响力强的高端理货服务业,以顺应对外贸易、国际运输和物流发展的需要。

2 我国港口理货企业可拓展的新业务

2.1 理货信息咨询服务

理货企业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为船代、船公司等客户提供市场占有量、融舱比例分析等拓展服务功能,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理货服务水平。

目前,国外多家理货机构都提供与货物操作相关的信息服务,如日本货物检数协会通过全国性网络向货主提供图像数据、电子数据等形式的物流信息,全日本检数协会也可以应顾客需要提供任何形式的电子数据。在我国,理货电子信息发送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主要有出口船图、出口货物清单、装船报告、卸船报告、残损报告、溢卸报告、短卸报告等电子报文。同时,针对航运界出现的多家船公司“互租箱位”模式,理货公司除了向船方提供基本的装船综合清单外,还特意提供“港口箱主SUMMARY”,即在每个卸货港下,又细分每个“互租箱位”船公司所拥有箱子的详细信息,从而大大方便了船公司,提高了公司信誉。

2.2 内陆理货服务

目前,我国理货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已遍布国内各个港口,其服务范围多限于沿海港口。随着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的发展,理货业迎来新的机遇,理货业务触角有望伸向内陆或空运理货市场。

国外的理货机构注重为货主提供进出口货物检数以外的上门服务,将业务范围沿物流链由港口扩展至内陆甚至海外。比如,理货机构提供从仓库到装船整个运输过程的连续货物质量检测,在内陆港安排集装箱箱体检定、拆装箱理货等;在“交钥匙合同”中,理货机构除在港口负责对工程建设材料进行计数、测量外,还可以派送专员到进口国指导材料的装卸、清关、内陆运输及仓储等工作。

2.3 集装箱分流理货业务

集装箱分流理货是指从口岸进口的集装箱经口岸理货受理拆箱理货计划后,委托支线港口的理货从事本区域的拆箱理货业务。理货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在国内形成的沿海、沿江全覆盖的机构网络体系,开展集装箱分流理货业务,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口岸理货的集装箱拆箱成本,同时也为支线港口的理货企业带来新业务,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上海外轮理货公司的业务面已由上海港向华东地区辐射,与12个港口外轮理货分公司建立了集装箱分流理货业务等。

2.4 检测业务

随着外贸运输船舶中的水尺计量等强制性业务从商检部门手里放开,理货企业可以作为港口和船方的第三方开展水尺公估、丈量、计算以及液体计量等散装理货业务。国际上,理货机构的检查业务一般包括进出口农产品品质和成分检测、船舶亚洲型舞毒蛾(AGM)检查及农作物残留农药和有害物质等的理化分析业务等。

(1)农产品检测业务。我国《商检法》第8条指出,“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外国检验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仅有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简称CCIC)及其分公司作为国家商检机构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在依法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检验鉴定业务(非法定检验业务)。为了与国际上先进的理货产品保持一致及争取国内市场份额,理货企业在取得国家商检机构许可的情况下,应积极以第三者的身份应对外贸易关系人的申请,为其提供权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进出口农产品质量鉴定证明,作为办理进出口产品交接、结算、计费、理算、通关、计税、诉讼和仲裁等的有效凭证。

(2)船舶AGM检查业务经我国有关部门与北美有关检疫官方协商,目前在我国,CCIC及其设在各口岸的检验机构为船舶AGM检查的唯一检验机构。我国的理货企业一方面可争取船舶AGM检查业务首先在检验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局面,避免垄断产生和服务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可以深化“一站式”的服务理念,使驶往北美地区的船舶可以在仅委托一家理货公司的情况下即完成传统的理货工作和船舶AGM检查,流程更简洁,也省去文件流转处理等方面的繁琐程序。

2.5 仓单质押理货业务

为了更多地参与到物流链中开拓业务新领域,理货企业可以发挥货物计量、质量测定专长,代表银行进驻仓储企业,在质物价值评估、存储过程中货物质量检测、出入库数量核实等环节发挥作用。通过仓单质押相关业务的开展,理货企业参与到物流链中,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吸引顾客,通过拓展业务范围而增强竞争力。比如,福州外轮理货有限公司与招商银行湖东支行合作开展黄金质押监管业务。在监管期间,福州外轮理货公司作为招商银行湖东支行的人监管福州建侨首饰公司出质给银行的物资以维护银行权益。此次黄金质押监管业务开拓了福州外轮理货公司的业务视野和经营范围,让理货公司跳出原先只进行码头、堆场、仓库实施计数验残的传统理货业务模式,开始向港外委托方提供货物的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残损、价值的检验鉴定和质押监管服务,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6 参与国际海运货物供应链监管和保安工作

中国理货机构由于自身具备的理货业务第三方公正性和网络布局优势以及零距离、全天候和实时性掌握货物信息的特点,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延伸,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海运货物供应链保安工作,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保安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方面,目前许多港口正在借助理货公司的力量落实港口保安要求,将理货公司提供的出口集装箱装箱理货信息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确保集装箱在港口各环节安全、优质、高效作业。另一方面,通过理货公司与海关签订《关于做好海运进出口货物、集装箱监管工作的合作备忘录》,理货公司可以陆续进驻集装箱场站,在集装箱运输中将理货信息沿着物流链向上延伸。在货物装箱到集装箱装船离港过程中,理货机构作为进出口货物信息集成者,参与到多个重要环节,起到整合集装箱供应链中相关信息的作用,所掌握的信息对中国海关和中国海事在监管、边防反偷渡、港口安全作业和保安评估以及海事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空间换时间”办法,可将保安信息监控由集中于港口节点向上下游延伸,减少港口压力。

理货企业介入国际供应链监管和保安时,可通过“服务与监控”相结合的办法和思路,在提供物流相关环节服务信息和介入业务流程提供相关操作支持的同时,提供保安信息整合服务,降低整个服务成本,保障国际供应链保安实施成本的零增加或微增加。

2.7 其他业务

(1)新船出口理货业务。2011年以来,随着江阴口岸进出口件杂货业务量的减少,江阴外轮理货公司的经营形势面临很大困难。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该公司认真分析理货市场的变化,以新船出口理货作为开辟新业务的突破口,通过实施以下“三步走”战略,顺利打开新船出口业务的理货市场。第一步,广泛搜集江阴口岸的新船出口资料,充分发挥中理系统的优势,搞好理货调研工作;第二步,积极与江阴海关沟通,提供有力的理货依据,阐明此项理货业务的意义;第三步,与以及发货人进行多次洽谈、友好沟通,努力取得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理解和支持。

(2)集装箱验箱服务。在集装箱运输环节中,集装箱箱体破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各堆场的验箱、修箱价格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为此,许多货主希望理货公司能提供相关服务。比如,针对货主需求,宁波外轮理货公司成立泰利公正行验箱服务部,开展集装箱验箱服务。该公司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集装箱修理工艺、材料和标准制定修理费用标准,并联系专业的集装箱修理公司,为有需要的货主提供第三方衔接,同时还专门聘用具有国际验箱资格证书的验箱师,成立专门的验箱部门,制定相关的验箱标准和验箱流程,并通过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支协验员队伍,构筑了验箱服务的网络体系。

(3)国际货运业务。在实践中,理货公司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开展诸如国际货运等其他业务。比如,根据多种经营的需要,上海外轮理货公司于1997年10月28日成立了第一家一级货代公司——上海亚发国际货运有限公司。2001年1月,该公司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多种经营企业从上海外轮理货公司母体中剥离,使其走向市场,面对社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 拓展我国港口理货新业务对策建议

3.1 掌握客户需求

在开拓新业务之前,应深入相关业务部门、口岸关检单位、港务公司、行业和沿海其他港口的理货行业,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活动,分析港口货源走势,判断港口理货业务发展方向,找出创新理货发展的思路,拿出拓展理货发展的手段,不失时机地捕捉商机,积极拓展新的理货业务,巩固扩大理货阵营。

3.2 加强理货人员队伍建设

(1)完善理货人才在职学习培训制度,建立以岗位资格性培训、适应性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技术等级培训为主的理货教育培训格局。

(2)积极落实执行交通运输部开展的理货人员从业资格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各口岸公司理货人员间的学习和交流等,积极推进理货员队伍建设,打造职业素质过硬、岗位技能优秀和工作作风严实,能够提供“公正、准确、及时、高效”优质服务的理货队伍。

(3)增强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与世界知名海事培训机构或组织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围绕理货行业发展,建设一批理货领域公共实训基地,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

3.3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已成为港口发展的一项重要服务指标。理货公司作为港务集团联系客户的窗口,成为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更好地配合港口作业,适应港口装卸速度,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加快理货行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提高理货行业信息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3.4 加强各方合作

(1)加强理货企业之间合作。目前,国内仅有中外理和中联理货两家合法从事外轮理货业务的企业。中外理与中联理货之间应开展有序竞争,以推动我国理货行业日趋成熟为最终目标,通过市场调节以及彼此间的合作,共同维护理货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双方能达成“合作性均衡”,互惠互利,不仅可以将理货行业市场的“蛋糕”做大,而且双方都能在市场增量中获益,整个理货行业的服务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2)理货企业与客户合作。争取与外轮公司、船公司、货主等签订长期《委托理货协议》,以合同形式确立理货企业与各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

(3)与其他公证机构合作。比如,与国外知名的公证行合作。国外一些公证行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瑞士公证行(SGS)、日本海事鉴定协会(NKKK)、英之杰检验集团(IITC)等。他们在国际海运市场拥有广泛的影响和稳定的客户。因此,我国理货企业可以与国外大的理货公司合作成立合资机构,这样既可以增加客户又可以满足国外理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此外,与国外的著名公证行联合,国内理货企业可吸取国外的成熟经验,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伺机打入国际市场,让理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篇12

一、当前我国图书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划经济的垄断不能适应海外市场的需要。我国图书出口以中央公司为主,中央的三大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图、国图、版图)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各省市除上海鹤立鸡群外,其余大都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然而这三大主要进出口公司又不能真正代表中国图书出口的全貌,它们也是以外购为主,备货为辅,这就给对外宣传造成很多不便。

第二,我国图书出口的品种不多,主要是可供出口的外文版图书不多,只限在中文图书,其实海外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少儿,尤其是学术性、研究性较高的古籍图书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受文字的限制,所以可订图书很少。

第三,我国图书销售对象以华人、华侨为主,无论是我们的客户还是客户销售的顾客,几乎全是清一色的黑头发、黄皮肤。没有真正将图书辐射到老外这一顾客群里,浸透到外国人中。

第四,我国图书出口的贸易方式以赊账为主,这种贸易方式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事实上等于是代销。客户在规定的时间内销售情况好,就按期付货款;如果销售情况不好,就会拖延付款期,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图书销售不出去,就会千方百计要求降价,或者退货,更有甚者干脆赖账不付,所以这种贸易方式是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口的扩大。

第五,国外经营我国图书的客商普遍规模较小,尤其是欧洲大都为附带经营,有的则在小超市中放一二只书架。笔者曾到过法国、匈牙利等国作过实地考察,情况基本如此,而且书架上放的是杂志多于图书,港台书刊多于大陆书刊。

第六,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我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反应不够快,尽管实行52了电脑化管理,上了互联网,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整体,不能快速、全面、准确提供有效信息,以满足海外读者的需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图书出口工作,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现状,不要说再迸一步扩大有难度,恐怕连现状都难以维持。下面笔者就此状况提出几点对策:

第一,要确立图书出口是一项货物贸易,经营单位要树立以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观点。图书是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相结合的一种产品,长期以来要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手抓。对外则要求出口创汇与对外宣传相结合。我想,这种观念必须扭转过来。对外宣传应该是政府行为,由政府有关部门有组织、分国别地区,用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对外宣传,而作为经营图书出口的企业就要明确讲出口创汇,讲经济效益。、

第二,要增加出口外文图书的比重。图书出口的营销策略应该与其他货物一样,把消费对象确定为所有的外国人。因此,我们眼睛不能光盯着几千万华人、华侨,而应该把视线扩大到40多亿老外的身上。诚然,这只能作为一个战略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和长期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投入。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是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哪怕第一步目标只定在1%坐标上,消费者也有四千多万之众。

第三,要努力使中国图书进入外国人的营销网络。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条件是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其依据可以是以地理、人口等,然后,根据市场特点、营销目标及营销资源,确定该细分的变量。最后,调动自己的营销资源,分配到市场,加强各细分市场的联系,形成高效的网络,即现代营销学“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模式典范。 第四,充分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作用。人员推销是人类最古老的推销手段,同时人员推销又是最直接的促销形式,一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没有推销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推销不出去产品的推销员。在国外的书展中,笔者作为销售人员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在商品销售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熟悉顾客的需求动向,及时地向顾客提供企业的产品介绍以及顾客所需的各类服务,此外,还要通过直接接触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市场调研,并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如在第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葡萄牙图书(翻译成中文)展团的做法很独特:纸袋里盛着大小厚薄不一的七八本书,每袋售价为十元人民币,如果是免费赠送,根本不想要的人也会去领一袋;如果按原价出售,想要而囊中羞涩者可能会望而却步,而他们采取的是基本上属赠送,但象征性地收点钱的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代广告促销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要尽快开发外国人学中文的系列丛书。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尽快开发出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外国人学中文的系列丛书。对此,笔者在法国参加“中国文化周”时感受颇深。有不少法国人兴冲冲地来我们展台,左看右瞧就是想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学习中文的书,但最后都是扫兴而归。那一张张显得遗憾和无奈的脸,至今仍记忆犹新。

第六,要集中编写出一套多语种的、内容丰富的全面介绍中国的商务旅游系列丛书。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书籍是已不少,但从内容到结构都不甚理想,且不成系列。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持续趋好,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知名度日益提高,再加上中国即将加入WTO,来中国考察经商和旅游观光的外国人将越来越多。编写出一套好的商务旅游丛书,让更多的外国人在未到中国之前,就先对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图书出口,而且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篇13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篇14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

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