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篇1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但这几年搞素质教育总感到有点像老虎吃天,不知从哪着手。先是多搞活动,再是多搞点音、体、美,但总感到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不行。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抓手”,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创新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创新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同时也使素质教育具体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第二、创新教育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新的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从素质教育中产生和传递,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第三、创新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与时展相适应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又是由创新教育所创造更新和普及的,所以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把创新教育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

一、“五创教育”:创新教育的含义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所培养造就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人才,它是培养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突出的能力,还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才干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

二、十大方面: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思维教育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所以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以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二)发现教育

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问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三)发明教育

所谓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流程,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信息教育

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能够使人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他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五)学习教育

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六)渗透教育

目前,科学技术高度交叉,高度渗透,各种横断性学科、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要使自己在这种形式面前不落后,就必须进行科学的整体性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间的渗透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注意科学和技术间的渗透,也要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间的渗透,还要注意它们与创造活动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社会发展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七)艺术教育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他们都可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现代优秀的发明创造成果,不但要求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高,还要求艺术价值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广泛开展艺术教育以弥补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

(八)参与教育

参与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九)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是创新教育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情况,并了解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和明确奋斗目标都大有好处。人类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必须让他们早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以及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十)个性教育

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懂得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独立性。过去的教育模式,要求培养目标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型人才”,因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新教育的个性教育要改变以前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认识。

三、全力以赴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教育的目标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又是其他各育的归宿和保证,在素质教育中要突出德育的功能,强化德育的效应。而发挥德育教育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因此要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做人。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是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任务之一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根据几年来担任思品课教学,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忽视思品课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比如,初一学生思想开始活跃,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学中可多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6.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等观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道理在哪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服从坏习惯。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围绕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较强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在基层体育教师面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常见问题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教学 现状 教学重点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1.当前小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下降

(1)小学生肥胖问题日益严重。青少年肥胖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2)小学生近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近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3)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流行性疾病抗病能力方面也大不如前。(4)部分学生因挑食导致营养不良。以上几个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学生群体中都是很普遍的,若不加以重视,在不久的将来这将逐渐成为导致国民整体体质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日常体育教学活动改善学生体质水平现状,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

2.部分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不高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2)部分学生体质水平较差,无法承受正常的体育运动强度。(3)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些压力来源于文化课学习、过多的留学作业及家庭作业,以及各类辅导班特长班。(4)青少年学生过度迷恋电子及网络游戏,而无心参与运动量较大且趣味性相对较低的体育教学活动与正常体育运动。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体育教学活动一系列设想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对于基层体育教师,尤其是需要面对刚接触体育教学活动时间不长的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要求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

1.体育教学活动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推广力度很大,素质教育也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据本人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仍旧习惯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对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依然存在着较大影响力。(2)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考核机制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简单、粗暴”,相比之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影响并没有以体育考核成绩的形式明确体现出来,这也就导致部分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设置意义与收效产生质疑,这样一来就导致部分教师急于体现体育教学的成果,而选择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专业体育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课堂上对师生角色的定位不准确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要求也逐渐清晰、明朗起来,素质教育在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较应试教育体制下可谓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几乎所有基层体育教师都是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走过了我们的学生时代,因此,即使是我们当中最为年轻的教师也对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有着一定了解。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通常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中心与主导角色,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之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则要求基层教师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活动一系列的积极意义。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师生角色定位依然没有彻底转变,如不及时完成师生角色的转变也将会对之后的体育教学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二、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相关应对措施及后续教学重点

(一)以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体质水平下降的体现包括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越来越高,而其抗病能力也越来越差,若学生的体质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那么必然会对其将来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基层体育教师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将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为其将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体育教学活动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切美好预期与设定,而当前小学生却恰恰对体育教学活动缺乏兴趣。因此,为实现体育教学的一系列积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融入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点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最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充分挖掘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因成长环境、先天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这也就是说,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所有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失公平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据此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体育教学收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舞蹈教育,提高生理素质,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创造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 now societys importance, explained the dance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ortant status,specially the baby dances the education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mportant status. Proposed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baby body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ortance, strengthens the baby to dance the education is popularizes the danc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Key word: The dance education, improves the physiological quality,

improves the physical quality, raises the creativity, raises the good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绪论

篇5

因此,怎样为观众构建和提供一个这样的场所或环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成为科技馆的首要任务。所以,常设科普展览的展品是否注重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培养与体现,是考量这一展览是否必要,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常设科普展品具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先天性条件,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整合科普资源对于众多的中小型科技馆来说,有个突出现象,就是展品数量不足和展览规模太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制造新的科普热点,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科普展览,许多科技馆适时做出相应的回应和调整。例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菜单式”服务就是这种回应与调整的具体体现之一。例如,通过展示不同的主题,将一些跳跃性较大,连贯性不强的展品资源整合,使原先个体的展品“活跃”起来,“随心所欲”地展示其科普内涵,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如此一来,同一(批)件展品,因为展示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差别,可以因为需要而组合在不同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件展品就会起到多个展品的科普作用,将相关的原理适时地加入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进行技能培训时,通过展示现有展品融入人生观、思维方式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展示高新技术展品时,引导青年群体进行现象与本质等方面的思考和论证,并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与他们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科普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是体现科技馆教育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关注社会需求,依托现有的硬件设施条件,通过技能培训这一突破口,对科技人员、公务员、青年干部进行专业继续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培训,多渠道,集思广益,重点突出,内容与形式活泼多样地展开工作。科技馆培训的“品牌”展览和“精品”展览将使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篇6

(一)重优轻劣,重名轻利。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及升学率,忽视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面向每一个学生及每一个学生的每方面。另一方面,家长及社会追求的也是升学率,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二)重知轻智,重教轻学。有些老师上课重“教”不重“学”,重“灌”不重“导”,重“知”不重“趣”,忽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三)重罚轻奖,重蛮轻巧。农村教师深居农村,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把学生当成奴隶任意体罚。教学新思想跟不上,陷入应试教育泥潭不能自拔。

(四)重表轻里,重金轻义。不少领导成员和广大农村各界人士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很好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限制教育投资,教学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来。少数教师拜金主义严重,不安于现状。

(五)重农村基础性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村教育对象是面向广大农村孩子,目标是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个个成人。素质教育发展至今,我们社会各界人士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农村基础性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大学,跳农门”的传统思想亘古未变。

但通过近几年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实施起来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在全国掀起了素质教育热潮,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践证明,在农村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阳光之道。

实施素质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伟业。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同时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行之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

(一)加大全民素质教育的力度。学校素质教育的大面积推行,必将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建设的转轨和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全民素质的提高,就会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

(二)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作为农村教育,必须明确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引导初中学生合理分流,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为基础教育的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而且促进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

(三)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高标准的办学条件

包括两个方面:建设一支高标准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的校园。“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三特教育”即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色,学生有特色。

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好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具有教学业务的高水准,是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优化教师结构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目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包括道德品质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使教师由“技术型”转变为“学者型”。不断吸取中外教法上的有益成份,不断优化教法与环境.不断改革。坚持不懈地实施“训育结合,调聘结合”的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优化教师结构的动态平衡机制。

高标准的校园建设应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美观实用”,使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坚持社会集资办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校园建设成为素质教育文明的窗口。

(四)加强校园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继续推行和完善教职工定编双向选择聘任制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聘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专业技术职务等工资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改变现行的人事分配制度,废除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基础上,坚持酬劳挂钩,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要用专项奖励工资来取代以往平均发放的福利。奖励工资要拉开挡次差距,要向一线骨干教师倾斜。各个学校应建立包括执行教育计划、德育、学风校风、师生精神面貌等在内的科学的评估制度。强调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的统一,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五)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好“三级办学、二级管理、二级统筹”的办学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市、乡、村三级办学的积极性,放手发展多种形式办学,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和“租赁”等形式的改革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域民办教育的新机制,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篇7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初中英语教育,由于长久以来的费时低效,受到社会的质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这种新形势下,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因为学科教育是通过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考试改革的设计思路下精选、精编、精讲、精炼。学生应掌握应知必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搞好初中英语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要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尽快从经验型转变成科研型,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教学过程素质教育化已成为主流。这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而且也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及授课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在第二轮新课改理念下的具体英语教学中,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钻研教材,对本套教材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教育对象,特别是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格外重要,因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目标,主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解决好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的有限性这一矛盾,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具体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有助于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指导学生,培养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听课、笔记、复习、记忆、解题、听说、读写、思维以及应试心理等方法,并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以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积极转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搞好英语教学。

篇8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

一、班主任应更新德育观念

现在全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都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但多年来班主任工作受“应试教育”的支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面的发展,以致有极少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适应新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们不否认“应试教育”曾经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旧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应试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提高素质,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

班主任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班主任也应更新教育观念,尽快吸收新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指导实践,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局面。

二、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1.实行民主管理,班主任应有一颗公仆之心。

班主任不是保姆,不是警察,也不是监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2.建立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发火、打骂学生只能说明班主任无能。对待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少喝斥多赞扬,更不能打骂体罚学生。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班主任应该把每一个同学看成是班主任的助手,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代表,是班级的主人翁,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好干了。

三、引导教育学生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该以引导教育为主,不能对其打骂和体罚。高中生正处在逆反心理时期,一味的体罚打骂,只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表面上学生是在听,其实他内心的抵触情绪很大,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教育学生应该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提高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学生的思想问题大量属于认识问题,对学生教育应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对学生无论是激励还是批评,都应使他们明白道理。这并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言行放纵、容忍,而是剖析说理,使学生心服口服。要引导学生坦露自己的思想,了解其内心世界,引导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

班主任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和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如自己的父母、朋友、亲人般随和,而且可以信任,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会、个别谈话和写评论文章等形式。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四、关心并理解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们应该从身心方面去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对学生怀有真挚的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热爱学生最忌偏爱,偏爱不仅有损教师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和学习,而且不符合师德规范。

作为班主任应热爱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并处处表示对他们的爱护和关心。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从关心学生入手。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了解班上每位同学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关心,他们会以努力学习来回报。

五、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家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每个人都有自尊,同时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学生亦如此。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学生都很爱面子,有较强的自尊心。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我们绝对不能不顾学生的自尊,按照统一的教育模式去约束学生的个性。

班主任应善待每一位学生,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出发,并以“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学生的千差万别,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

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实践;思考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

展,课堂有效教学成为检验新课程成败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构建有效课堂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

思考。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自主、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一直是我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有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有时利用多媒体的魅力和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利用小游戏、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

围;有时为学生创设设计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在《数据计算》一课教学中,播放了一段由三个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视频《压岁钱》,同时提问:“同学们都收到过亲人给的许多压岁钱。这些钱你是怎么花费的?有没有做过记录?”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创设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构建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能通过探究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例如,在执教《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课时,学生要为幻灯片中的文字设置不同的字体、颜色等,使文字更美观,应以学生学习了Word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从自己不断取得的学习效果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习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提高课堂有效性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针对重难点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设计和练习,深化和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一课时,认识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认识了电子邮件地址后,设计了一个《判断对错》的练习,针对平时容易出错的情况出示了几个电子邮件地址,让学生判断几个电子邮件地址是否正确,效果非常好。

2.设计趣味性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通常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指法练习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时,就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还有“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游戏,并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进行各项指法比赛,学生竞争意识强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做有效课堂的践行者,我们始终要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把课堂作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高效的

篇10

关键词: 数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数学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搞好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

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与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通过数学的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它主要从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入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尝试发现;运用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而进行探索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彻底解放。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自学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有效性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篇11

一、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新思维的能力也很强,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分数压倒了一切”大量的作业、频繁的测验考试,将学生的心理空间填的满满的,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小学阶段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知是情、意、行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加深了道德认识,坚定了道德意志,使道德行为更好地坚持下去。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需要长期实践磨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小学阶段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强化训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篇12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是直到21世纪初,“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李岗清)。素质教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很复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还没有能够构建一套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课程体系。现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初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毫于疑问,必须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反应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初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初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构建初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背景。

二、初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1.初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背景下产生的,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为了体现目标的“层次性”,除了课程的总目标外,还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领域的分目标。

2.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材编写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内容标准”的要求,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基本的教学材料,来自实验区的反映表明:新教材受到普遍好评与欢迎,尽管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在新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具有清新扑面的改革风格。

三、初中地理的框架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教材都在努力追求新的编写结构,而不是全盘照搬与简单图解课程标准的内容程序,教材结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

4.突出探究活动。

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内容结构弹性化。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 自立 自立教育

一、大学生自立研究的现状

自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经常使用,是一个非常中国化但迄今没有统一的概念。西方文化没有相同的概念。

国内最初对自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某个方面,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却少有学者涉足。关于什么是自立、如何自立、自立与健康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最近黄希庭、李媛[1]首次从心理学角度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并将自立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五种。认为大学生最看重经济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社会自立,最不看重抽象自立。

夏凌翔[2][3][4]认为大学生自立动机主要包含成就需要、挑战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安全需要、责任回报、生存压力、社会压力、自主要求、自主激发等11个基本因素。并从大学生自立风格的角度研究认为,大学生自立风格表现为多样性,具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对自立与自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是自立者的五种基本人格特征。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当前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立意识、自立动机、自立风格、自立与自强的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自立的实质、心理机制也没有解决,但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自立意识基本健康,自立动机基本端正,对大学生自立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自立教育的德育意义

1.自立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一个“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首先做到自立,因为自立的人具备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的人格特征,能够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行为负责,能够理性控制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能力。自立者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正是“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基本具备的。

2.自立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立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自立观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取向”。西方虽然没有自立的概念,但西方文化重视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中,大学生自立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越来越表现出个体性,朝着脱离各种社会束缚,具有明显“个人取向”的自立观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汲取中西文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社会取向”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3.自立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六个方面。[5]从素质教育和自立的含义可知,自立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自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自立教育必不可少。

4.大学生自立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即培养学生清晰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信的、勇敢的、充满希望的生活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立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等自立行为告诉我们,大学生希望早日摆脱对家庭、社会的依赖,内心迫切要求自立。无论从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任务的内部需要出发,还是从大学的首要任务和社会需要考虑,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大学生自立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立。

5.大学生自立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之一。大学生自立教育是以关心学生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为目的,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强,容易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取得工作实效。

三、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完成心理自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作为社会的一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规范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行为准则,做好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即做好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的准备。

大学生自立教育应围绕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展开:

1.全面准确地理解自立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全面认识自立,引导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同时代的青年人相比,肩负着更加光荣繁重的任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自觉追求的更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自立更有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朝着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和自强不息等更高境界发展。其次,要正确把握自立。自立强调的是个体摆脱依赖,但从依赖到自立是一个连续体,绝对的自立或不依赖是不存在的,自立只能相对排斥而不能绝对排斥依赖,尤其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社会中,自立者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依靠自己去解决一切问题,万事不求人。真正的自立者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善于寻求帮助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要处理好自立与依赖的关系,追求自立不应追求以自我为中心或自我闭锁,不应采取孤傲、自负、任性、虚荣等极端做法来表现自立。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三者的关系。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大学生自立状况出现了功利性的发展趋势,经济自立已成为校园热点,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学生在学期间应以完成心理自立、学业为重点,兼顾适应社会,过分追求经济自立有悖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和自立的形成规律,会对今后的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产生不良的影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自立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思想上、心理上属于迅速成熟而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各种矛盾冲突表现比较突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比较容易出现偏差,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能力仍有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塑造带有主观片面性。当代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理想我”与“现实我”容易产生心理冲突,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安,这种冲突如果过于激烈,不能及时调整,会诱发自卑、消沉、依赖、闭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其顺利自立。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心理素质教育贯穿自立教育的始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根据实际设置经过主观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自立目标,在实践中调整“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适度追求“完美”,培养健康的心理。

3.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社会知识、实践能力和经济报酬的一种行为。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自立的主要内在动力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等方面的准备,是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自立教育要注意调动内、外动力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迫切需要勤工助学这种内在动力向健康方向发展,让学生明确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自立做好准备;尽量引导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内化自立要求,使自立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营造良好的“隐性自立教育”氛围。学生社团主要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群众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自然沟通师生的优势,社团成员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兴趣爱好相似,人际关系相对平等、开放、不设防,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自立教育的安全群体。大学生在与社团成员的交往中往往能自然地认真审校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从中获得新经验,从与他人比较中感觉到自立的外界要求、压力,从而内化为激励自立的内部因素。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促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的人际交互作用观察、学习、体验、探讨、调整自己,参照他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389―392.

[2]夏凌翔.大学生自立风格的初步建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3]夏凌翔,王希庭.典型自立者人格特征初探.心理科学,2004,27(5):1065―1068.

[4]夏凌翔.自立、自强特征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5,28(6):1379―1381

篇14

品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道德能力是品德素质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品德素质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是品德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如何以“品生”课为教育平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榜样示范,培养道德素质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还要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具备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学会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形象的道德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学校的每时每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在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有意识地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抓住契机,强化道德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化为信念。所以,学生积极的情感感体验是强化学生道德信念的催化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3.有效实践,升华道德行为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教材,分析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活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从活动中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