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于法学教育而言,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法学教育的手段日益丰富。从早期的纸媒、板书式教育手段逐渐过渡到电子媒介、远程教育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并用的局面。同时,法学教育可利用的资源也因科技的进步的以扩充,从早期的普通图书馆逐渐过渡到普通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共存。在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法学教育的视野和层次得到了提升。法学教育伴随科技的进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进步有目共睹。
科学技术影响民商法的宣传和民众的守法效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民商法的立法进程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在社会上公布,民众可以通过多种现代传播途径及时了解立法的内容。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通过对重大案件的网络传播,民众可以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和守法意识。现代的传播手段使得国家普及法律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效率却大幅度提高。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民商法理论研究和民商案件的审判实践,以及普通民众的权利意识和守法意识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是,正如上文所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带来正面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其不当的应用也会给社会带来困扰和损害。例如先进的科技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达,使得非法获取和传播个人隐私的行为变得更为容易,隐私权的保护也日益成为民商法领域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在肯定科技对民商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在民商法领域对科技的应用做出必要的限制。
2民商法对科技的作用
2.1民商法对科技成果的确认和保护科技成果在民商法中体现为知识产权,也称为智慧产权,这种权利是在近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出于对这种新型权利保护的需要,而在传统权利类型之外新增加的内容。《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于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签订,该公约的调整对象即保护范围是工业产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服务标记、厂商名称、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我国于1985年3月19日加入该公约。同时,我国相继制定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的法律,通过知识产权法的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确认和保护。
2.2禁止科技手段的滥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滥用科技手段侵犯民事权利的情况不断发生,对于这种行为的约束也变得更为困难。这些违法行为针对的对象既有公民个人,也有法人;侵犯的权利既有人身权,也有财产权。在侵犯财产权方面,包括使用科技手段侵犯商业秘密、盗取信息资料等违法行为。在侵犯人身权方面,包括非法获取和传播个人身份信息、个人隐私等行为。这些非法行为借助网络的传播,使得受害人的损失被扩大,影响的范围难以控制。因此需要民商法对这些违法行为作出回应,抑制这种使用科技手段侵害民事权利的行为。
3结束语
从历史和实践的经验来看,民商法与科技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民商法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科技是推动民商法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科技的促进和回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才产生了民商法中的知识产权法分支学科。同时,民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原则,例如,效率原则、外观原则也是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之下,为适用经济活动节奏变化和交易方式的更新而出现的调整。民商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必不可少,实践也证明了正是民商法确认和保障了科技活动中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成果,鼓励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自由、宽松、安定的法律环境。同时,对于科技成果的应用,民商法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科技成果应用的过程中,民商法不仅保护了科技成果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也在保护科技成果应用中可能受到其不当影响的其他民事主体。民商法严格界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边界,为彼此的行为提供的确定的指引,在科技成果权利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之间起到了必要的平衡作用。
1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
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探索建筑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上,美国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代表性的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出现。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过后,城市重建十分迫切,新的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城市发展对于密集的工业区和高层办公楼的迫切需要,伴之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框架结构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芝加哥的建筑师对于高层建筑形式的探索。芝加哥学派最重要建筑师之一沙利文在其著作《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中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起点(图4)。沙利文的学生赖特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发展了住宅平面的自由形式,放弃了从装饰出发的设计手法,引领了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但是,芝加哥学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并未普及到其它类型的建筑领域。
2功能主义与包豪斯
1923年,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会,格罗皮乌斯发表了新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口号,实现了包豪斯的转向:从手工艺时代走向了机械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1926年,格罗皮乌斯为功能主义给出清晰的定义:“通过对于形式、技术和经济性的系统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包豪斯寻找到建筑由内而外的形式,它是建筑内部功能和自身‘性质’的产物,我所说的‘性质’指的是建筑的形式源自于用现代化的材料通过现代的生产和建造方法来实现。我们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之为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1]。包豪斯校舍(图5)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格罗皮乌斯还通过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践,彻底解决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包豪斯的探索,功能主义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并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功能主义也随之达到第二个高峰。
3从美学高度理解建筑技术
自从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成熟以来,建筑的构件间相互剥离,突出承重与非承重、结构与非结构的区别日趋明显。从法古斯工厂、包豪斯校舍到萨伏伊别墅,建筑都被精简成基本要素———柱子、梁、屋顶,并暴露在建筑的表皮之外。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2]。从这一点来说功能主义者是自觉地将理性主义的方法纳入建筑创作中,并且察觉到理性主义在工业化条件下的高效性和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密斯设计的高层建筑形式在美国乃至世界普及,正如他所提倡的“用混凝土框架、钢和玻璃建造皮与骨的建筑”[3],西格拉姆大厦(图6)便是这一时期密斯的代表作。他所推崇的钢和玻璃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背后是以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和装配为依托的,现代建筑已不必再有像中世纪的教堂那样漫长的建造周期。在高技建筑中,结构功能的优化通过建造的快捷来体现,突出表现为标准化构件与装配式施工;装配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螺栓,大到一个整体房间单元。同密斯推崇钢结构一样,柯布西埃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推到极至。在昌迪加尔法院(图7)设计中,他对钢筋混凝土预制与装配进行研究与应用,不但实现了其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性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这种理性活动所产生的特殊的美学效果。
建筑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使建筑不断进化,进而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由单纯谋生的住所,进化为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场所,由此使建筑拥有了艺术性的内涵。然而,无论是对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还是对文化艺术的形式表达,最终都要落实为一定的材料及物质技术形式,技术是建筑的原始出发点,也始终是建筑的实现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也随之发展,而建筑的发展又绝对不是被动地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还不时提出要发展自己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能动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革新,这便是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图8蓬皮杜艺术中心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有要求,又有可能,于是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航空港、超级市场也就出现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也大大扩展。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拭目以待。很多建筑师抓住了这一点,把这种科技的艺术展示当作一种强有力的创作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不仅产生了独具一格的风采,有些甚至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标志。由于受到机械主义的影响,这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自觉的运用技术进行表现,其作品中往往夸大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在解决一切问题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图8)的创作正是这样,该建筑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建筑的外观上,没有常见的墙体与开窗的处理,只有暴露的钢结构框架与鲜艳的设备管道,建筑的形象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不复存在,外显的结构和设备元素成为最具表现力的主题,构件之间的精密连接与组合表达了对技术逻辑的尊重,将建筑的尺度感转化为不同结构组件的尺寸,通过空间流线的组织,使一切展现得自然而亲切。
技术表现主义的持续发展
许多热衷于技术表现的当代建筑师也开始将其目光转向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技术表现中,建筑师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是如何运用现代高技术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个领域,欧美国家处于领先的位置,涌现出一批擅长运用结构技术的建筑师,他们针对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根植于自然的、极具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许多优秀的工程实例为我们展现了结构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尊重保护自然和融于自然。尊重保护自然是从形态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的布局、空间组合以及外观形态上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以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尽量减轻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痕迹,甚至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美表现为人造之美,是人工的产物,有着自身的内涵和法则。自然与人工是矛盾的统一,而将建筑有机地与自然环境融成一体,在整体上达到美的升华,则是建筑艺术所追求的目的。建筑师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建筑师的艺术构想得以成为现实。将特定自然环境的意义诉诸于建筑的形象,这种符号学的方法能够赋予建筑某种自然的属性,从而在视觉效果上与环境取得和谐一致。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建材的应用使建筑师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的几何性与自然地理形态非几何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建筑创造中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结语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原则;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精致的数学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练习无论从设计还是有效性方面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笔者观摩了很多公开课,发现有些课堂在引入环节、概念定理的推广认知上花了很重的笔墨,这无可厚非,但在最后处理课堂练习时往往容易受忽视,很少注意到学生对于课堂练习的训练态度和从中得到的新知启示,忽视了从课堂练习中去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问题处理能力的提高等,这些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能认为套用公式就是在学数学、多做题目即为了考高分,使其不认同数学对于思维发展与开拓带来的重要作用,甚至不合适的练习设计研究还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对数学学科厌恶情绪的产生等. 在国内较大的数学论坛K12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学生帖子:“老师上课给我们就做做书上的题目,一点劲都没有.”“上课做的题目怎么这么乱,一会儿是选择题,一会儿是应用题,最后还说应用题不怎么考了?”笔者认为,这和教师不太注重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重大的关系. 那么,对于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做什么样的设计比较合理,又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呢?笔者先从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谈起.
设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尊崇科学性、目的性原则. 我们知道,带有目的地设置课堂练习,既能有针对性地对本课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循序渐进地梳理,又能将知识运用水平从基础级别渐渐向能力级别提升,是高效和科学的.
2. 多样性原则
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单一知识、形式等进行长时接受易出现疲劳等现象,笔者认为,课堂练习设计需要一定的多样性渗透,从题型来说,诸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要逐一替换进行;从问题的解答形式来说,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的探索,或对已知解答的纠错,或就情境问题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等. 这样的课堂练习进行有机整合的处理,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在和外延.
3. 层次性原则
很多公开课在课堂练习设计环节都做到了层次性原则,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层层递进. 一般的常态课,课堂练习设计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的,进而以巩固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提高,教师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到层次和难度,要依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既让大部分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又使得他们感受到问题的解决不是太易而失去动力.
4. 创新性原则
墨守成规是数学教学的大忌,随着每年应试方向的调整和新问题的层出不穷,教师也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课堂练习设计.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这暗示教师的教学切忌以传统的重复训练战术为教学指导,更应该在教学中、练习设计中给予学生这样的指导. 诸如: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可以布置相关阅读――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创新式的练习设计.
设计案例
1. 补充练习过程,发展思维空间
考虑到教材在编写时,往往省略分析过程,仅仅保留解答过程,因此教师若不能将练习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因此,教师对此类练习的设计,要根据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知识是从哪个点进行切入等.
案例1 苏科版九年级(上)第93页读一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笔者进行了改编设计.
知识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2)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观察比较 (1)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3x+2=0;②x2+2x-3=0;③2x2-5x-3=0;④4x2+3x-1=0.
(2)观察并研究①②两个方程,它们的两根与常数项、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综合 怎样将方程③④转化成方程①②的形式?(2)中研究的结果对方程③④是否适用?
提出猜想 (1)设x,x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2)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验证猜想 请用求根公式验证你所发现的结论.
应用规律 不解方程,请直接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①x2+4x-7=0;②3x2-7x-6=0.
通过案例,我们看到上述练习设计源自课本习题却不拘泥于习题,而且随着探索过程螺旋式上升,将学生从具体形态下的二次方程引进到抽象问题的节点处,使其通过主动探索,建构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设计能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发现规律,提出猜想并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2. 活用练习变式,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不能倚靠传统大量训练的战术,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既丧失时间与学习热情,又低效,不可行,笔者建议改变这一方式:正是基于教材练习、习题的充分挖掘,对可挖掘练习进行有效地变式教学,可将横向利用教材习题作为指导,纵向利用变式问题进行联想、演变、归纳,促进知识的整合,这样的练习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案例2 苏科版八年级(上)第40页16题.
(1)如图1所示,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试求∠DAE的度数.
[图1][A][B][D][C][E]
(2)如果把(1)题中的“AB=AC”条件舍去,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会改变吗?
(3)如果把第(1)题中的“∠BAC=90°”条件改成“∠BAC>90°”,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我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 若将“∠BAC=90°,AB=AC”都去掉,(3)题中的关系仍成立吗?
解答:结论仍成立. 若设∠B=x,∠ACB=y,则∠BAC=180°-x-y. 因为BD=BA,所以∠BDA==90°-x,又CA=CE,所以∠E=y. 又因为∠BDA=∠DAE+∠E,所以∠DAE=∠BDA-∠E=90°-x-y=(180°-x-y). 所以∠DAE=∠BAC.
拓展 小明和小张在解这样一道题:如图2所示,在ABC中,∠BAC=90°,点D,E在边BC上,AB=BE,AC=CD,求∠DAE的度数. 他们分别经过计算后,结论不一致,小花说:“∠DAE的值与∠B有关,只有告诉∠B的度数才能求出∠DAE的度数.”小张说:“∠DAE的度数是一个定值,与∠B的度数无关.”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答:设∠B=x,因为∠BAC=90°,所以∠C=90°-x. 因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45°+x. 所以∠DAE=180°-∠BEA-∠CDA=180°-90°+x-45°-x=45°. 因此,小张的说法是正确的.
变化 若将拓展中的“∠BAC=90°”去掉,那么∠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解答:若设∠B=x,∠ACB=y,则∠BAC=180°-x-y. 因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90°-y. 而∠DAE=180°-∠BEA-∠CDA =180°-90°+x-90°+y=(x+y),所以∠DAE=(180°-∠BAC)=90°-∠BAC.
延伸 如图3所示,在ABC中,D,E在直线BC上,且DB=BA,CE=CA,试确定∠DAE与∠BAC的关系.
关键词:练习;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206-01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和探索的一个关键课题。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1、新课前的准备练习
此练习为新知铺路架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先算除数是一、两位数的除法,并说出计算方法。接着出现一道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题,让学生分析此题与前面几道题的区别,引导学生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是不是和除数是一、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一样?这样自然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参与了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当出现除数是四、五位数的除法时,就会很快讲出了它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2、新授知识的练习
新授知识的练习应注重掌握关键,启发探索。从学生智力发展及认识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深化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1)新授知识的单项练习。一般在刚讲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要对新知的关键部分进行强化练习。通过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使理解错误的知识及时得到纠正,达到强化、巩固、加深理解的作用。
(2)新授知识的延伸扩展,尝试练习。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优化例题教学是关键。必须搞清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教学意图等。如教学“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把例题中的问题换成“卡车运的化肥数比大车运的化肥数多多少千克?”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地解答了出来。对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答。这样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学新知之后的练习
此练习的重点应放在灵活运用、加深理解上。因为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1)抓基本,集中练。新授课后的集中练,是引导学生把新知识首次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模仿性练习,是例题再现性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对例题的理解。尤其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2)揭本质,变式练。变式练习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变换中,揭示习题的本质属性。变换形式的题如基本题,38里面有( )个18,变式题,( )里面有3个18。变换叙述方式多用于应用题的练习中。
(3)辨异同,对比练。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受到旧知识的干扰,所以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常常设计一些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如教学“倍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某果园有桃树68棵,苹果树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②某果园有桃树68棵,是苹果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通过对比,搞清异同,从比较异同中掌握本质特征。
(4)建联系,综合练。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奇怪学的知识,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它既需要将新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又要熟练地了解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客车、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①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②客车开出2小时后,货车才出发,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③客车和货车开出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08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对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准确使用能力,包括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相关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的正确认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主要指让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单单靠作为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来实现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够的,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准确使用能力的培养,而很难充分体现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的手段的能力。这是因为,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肩负着培养信息素养的责任外。还要为日后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培养打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中也有不少比较专门的技术并不与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例如信息技术中的程序设计,学生很难在日常中应用编程来作为学习的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很少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具体某学科的学习。可见,作为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实现“让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甚为不足,必须另找一种途径,来弥补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
二、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
尽管基本学习能力(读、写和算)也是一种对信息的运用能力,然而,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应该和基本学习能力(读、写、算)加以区别。一方面,多媒体计算机几乎能通过所有感官与人交流,信息资源得到多维度的展现: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不仅仅使各种信息资源能广泛共享,也把人类的智慧汇聚在覆盖全球的网络系统中,延伸了人类个体的思维活动。两大技术杠杆从根本上引发了读、写、算方式的历史性变革。阅读、写作和计算在印刷时代也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
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三大基石的深刻变革也进而变革着各个学科。对于数学,计算机的深入大大地拓展了计算的概念,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现代数学教育更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应用的教育,并且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逐步加深。而对于语文,信息技术对阅读和写作方式,深刻改变着语文的学习内容的范围,各种多媒体如E-mail、网络语言等也成为语文的学习对象。
可见,信息技术渗透了各个学科的教育,信息的态度和情感、意识、道德等分散在各个学科当中,信息素养培养涉及学校教育的所有学科。
三、应当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联动点。协同各个学科开展的教学活动。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准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的手段的意识和能力。相比起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正好能充分地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各个学科的学习联系在一起,更能体现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也是各个学科共同承担信息素养培养任务的体现。然而,各个学科又有着自身的目标和内容,如何协调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各自本身的教学目标,是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的第一个难题。但是,如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能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会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为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具体某学科的学习,那么对实现该学科的本身的教学目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对于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联动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妨把学科联动的开展分成两个模块:多媒体学习模块和探究性学习模块。在多媒体学习模块中,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多媒体环境和资源进行学习,即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对于英语学科,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脑室的每台电脑安装英语多媒体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为英语语音教学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实验性学科的教学,可以在电脑室事先构建虚拟实验室平台,让学生体会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学会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熟悉虚拟化实验环境并做自主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