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 经济发展战略

一、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意义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我国是世界矿业大国,在现有的426座资源型矿区中,处于成长期的有84个,占19.7%;鼎盛期的291个,占68.3%;进入衰退期的51个,占12%,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包括21座森工城市),随着资源开采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衰退问题及环境质量劣化问题。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为三大原则,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首先,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即减量化的基础之上,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减少经济源头的资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其次才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而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允许将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它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资源城市的良性成长。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建议

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及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的立法与实践状况,我国的资源城市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法保护循环经济的推广进行制度。要界定各部门的实践和推广循环经济的职责,加快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要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和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激励制度等等。要详细地编制资源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的目标规划,应当分别编制可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目录,要制定各行业的排污标准和收费标准,要规定各行业的废弃回收的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等等规范企业和社会公众行为的循环经济的制度和条例,以指导生产者再利用和再生利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明确有关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和权限,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战略。资源城市的主导产业――资源开采与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同时,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这个产业具有有限的存在期限,因此,资源城市的政府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首先尽量减小资源开采业在资源城市产业中的比重,要对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的资源开采业进行管制,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发展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电机电器工业等附加值高的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要大力发展环境无害化的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业,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污染程度小的产业。根据资源城市的条件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有重点地选择了比如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最终使资源城市形成以资源的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损害低的两低一高的高度化的产业结构。

第三,循环经济在选择与培育转型主导产业时的应用。资源城市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往往依附于资源型企业,从国外经验看,矿业经济产业链延伸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常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形成煤钢联合体,煤电联合体,石油化工联合体,而在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的转变过程中,资源型型企业与这些联合体不但不能作为城市产业转型的主体,而且它们的存在及其专业化特点对城市形成了锁定效应,不利于经济多元化的形成,当资源发生枯竭,资源企业步入危机,陷入衰退期,于是相应的联合体也步入了末路,所以,从资源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讲,其在培育转型的主导产业时,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应用,培育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可持续性,真正解决资源城市的成长问题。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资源城市的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各种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支持,要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使节约资源的行为有利可图,将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实现建立循环社会的全员性或社会化的氛围。要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在社会公众的中宣传,使一般公众能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对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日常的行为上自觉地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从而为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1)

[2]Kenneth E. Boulding,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From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M].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96

[3]郝家龙 翟纯红:循环经济与资源城市成长路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生态立城、工业强城、三产兴城、安居旺城,加速推进创业、扩大就业、繁荣产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人气商气,快速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实行“一核、三轴、五组团”的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一核”,即宜春中心城:选择“组团——跃迁”的城市结构发展模式,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建设与老城区平行、功能相对齐全的新城区,形成多中心、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扩展区域。

“三轴”,即中心城——万载、中心城——彬江、中心城——西村城镇空间产业带:基于城镇空间和产业带的发展导向性和一致性,以城镇空间和产业带发展为契机,形成中心城——万载、中心城——彬江、中心城——西村城镇空间产业带,融入国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省“一核、二轴、三片、六区”总体布局构架之中,加速区域经济整合,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共筑“赣西经济板块”。

“五组团”,即温汤、彬江、三阳、湖田、西村功能组团:建立“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模式”,形成并完善各组团职能,走网络化城市空间“有序、多元、定向”的发展道路。在中心城区域范围内整合交通系统,强化交通轴线上各功能组团间的横向联系,组织调整与疏解原有中心城市在功能或人口等方面的压力,构筑城市主次中心功能单元组合合理结构。注重保持原有市域绿地空间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加强控制与维护功能组团之间的区域性绿地和中心城市的环城绿带,构建功能组团发展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协调的复合型生态城镇拓展系统。

(二)目标任务

到20*年,中心城区重点通过“五增”渠道实现总人口再增加20万以上,具体如下:

1.增加在校学生。到20*年,中心城区学校(不含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在校生增加7万人左右,即由目前在校生总数8.6万人增加到16万人左右。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3.1万人增加到5.4万人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4万人增加到2万人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5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由2.5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其中宜春学院增加1万人左右,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增加0.5万人左右);力争引进国内1所名校来宜春举办分校,增加在校生3000人左右。

2.增加企业员工。到20*年,宜春经济开发区内人口力争由目前的3万人增加到10万人左右,其中“农转非”2万人左右,就业人员由1万人增加到7万人左右,流动人口1万人左右。

3.增加三产从业人员。到20*年,中心城区力争大型超市增加5个以上,大中型专业店增加10个以上,四星级以上宾馆增加3个以上,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增加2个以上,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增加5个以上,金融、信息、广告传播、文化传媒、休闲娱乐等服务产业有明显发展,新增三产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

4.增加落户人口。每年吸引规划区以外的落户人口1万人左右,到20*年力争增加5万人左右。

5.增加游客和流动人口。到20*年,中心城区年接待游客和流动人口达到200万人次,其中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三、政策举措

(一)做大教育事业,以就学聚人气

1.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所得收入,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所得收入,学校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收入,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养育服务所得收入,政府兴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所得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

2.对公办职业学校所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广告业、桑拿、按摩等除外)所得收入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建立教育事业三产发展专项资金,对上述三产项目的发展予以扶持。

3.对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的企业可以比照福利企业标准,享受国家对福利企业实行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开展技术转让、培训、咨询、服务、承包等技术所得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5.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增加学生数目标任务的,市财政按增加学生数每生一次性奖励学校公用经费100元。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从市外招收学生,连续3年每年从市外招生800人以上或连续3年累计从市外招生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政府予以适当奖励。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建成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政府予以适当奖励。

6.鼓励各种资本来宜兴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或分校,对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新建项目,在规划区内有偿划拨建设用地,教学用房免除所有规费。

7.鼓励现有民办学校新建、扩建校园,用地有偿划拨,教学用房免除所有规费,其他用房减半征收。鼓励现有民办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可优惠租用、购买学校网点调整后闲置的校园、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根据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进度目标,适度超前新建中小学校,满足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

8.建立宜春市民办学校师资流动站,免费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服务,促进民办学校教师人才交流;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兼职,其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

(二)做强园区经济,以产业聚人气

1.围绕中医药及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鞋帽三个可关注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对现有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充分就业。加快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娱乐、餐饮、医疗、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二产配套能力。

2.到20*年,宜春经济开发区完成落户用工增人目标任务,市财政按新增人数每个落户用工一次性奖励公用经费100元。宜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业企业投资者,在中心城规划区内新增落户定居的,市财政按落户数每户一次性奖励公用经费1000元。

3.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承接、社会参与,实行资金来源、培训主体、培训方式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制。整合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资源,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袁州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培训农民的数量,为进城农民提供转移就业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按照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大力推行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认真落实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形成以培训为纽带,促进就业、促进发展的新机制。

4.建立鼓励就业的激励机制。继续抓好工业园区技工定向培训计划,对实行订单培训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由所在用工单位给予部分学杂费补贴。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鼓励城乡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经其介绍成功就业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市、县两级设立用工培训奖励基金,其中市本级奖励基金从市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5.鼓励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扶持对象延伸到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自筹资金不足的,各地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其提供担保支持;对新增岗位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职工总数50%以上的企业,认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地”,按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享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贷款贴息。对在工业园区创业的人员,有关部门要在经营场地安排、优惠政策落实、创业资金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本土扶持政策。

6.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关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与企业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且已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租住廉租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按个体工商户或自谋职业者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上年度在岗职工社会月平均工资一定比例的20%缴费;如进入园区或中心城区其它企事业单位就业,单位参保的,则按单位12%、个人8%进行缴费,缴费基数不变。

7.优化就业环境。对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适当提高员工待遇,完善工资支付规定。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做响旅游品牌,以旅游聚人气

1.对我市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旅游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2.开拓本地市场,聚集市内人气。充分利用本地市场,做好“宜春人游明月山”、“宜春人游宜春”的本土文章。各县市要开通至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专线,发动市民游览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和市内其他旅游景区(点)。积极开展中心城区“一日游”或“多日游”。

3.瞄准周边市场,做旺一方人气。加大对本省及湖南等周边省区旅游推介力度,形成宜春旅游的中程旅游市场。组织全市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赴周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招徕游客。邀请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推介、宣传宜春旅游。

4.辐射远程市场,吸引四海人气。在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周边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延伸半径长度,扩大辐射范围,使宜春旅游叫响全国、走向世界。加速推进宜春明月山机场筹建工作,充分利用动车组停靠宜春和武吉高速公路途经宜春的有利条件,通过宣传营销,吸引上海、浙江、湖北、广东等地的游客。突出我市“月亮情之旅”的主线,发挥禅宗、温泉品牌的优势,大力开发境外旅游市场,吸引境外尤其是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游客。对开发境内外旅游市场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5.举办节庆赛会活动。继续筹办好月亮文化节,打响月亮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把招展引会工作提高到招商引资的高度,支持向上级部门争取将商业性会议举办地放在宜春,鼓励我市的名牌产品经销商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年会、培训会、论坛会吸引到宜春召开。对引进会展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会展规模的大小和影响力,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6.对旅游企业给予长期的人才培训、培养支持,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对业绩突出的旅游企业,给予企业和相关人员一定的奖励和支持。

(四)做新城市内涵,以宜居聚人气

1.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13579”绿色工程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

2.加快宜阳新区建设。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实行有偿划拨,免收市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型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3.坚持“便民、规范”的原则,按照城区人口增长规模,适当增加便民服务点数量。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和环卫保洁岗位,优先录用新进城人员。

4.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调整现有公交网线,开拓“三轴五组团”公交线路。使公交线路里程由现在的380公里发展到460公里以上。

5.加大住房供应量,建设高、中、低档住宅,满足不同阶层对住房的需求;继续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推进力度,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供应。

(五)做活服务产业,以商贸聚人气

1.调高增值税起征点。销售货物的起征点幅度由销售额2000—3000元提高到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1500—2500元提高到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幅度由每次150元提高到200元。

2.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1)对在宜春市范围内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一般纳税人,以及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由年应税销售额100万元以上调整为30万元以上。(2)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由原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上调整为60万元以上。

3.宜春市范围内直销连锁经营企业可统一缴税。在宜春市范围内,对跨县市区经营的直销连锁经营企业,实行统一采购配置商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和经营。对总店和分店实行由总店向所在地主管机关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简便管理模式。

4.对列入国家、本省鼓励类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工商、税务上给予倾斜。凡落户在宜春中心城区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手续过程中,除国家核定的工本费外,免收其他所有费用。

5.鼓励农民进入中心城区务工经商并落户。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的农民仍维持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至少10年不变,允许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自由流转。凡在林改后山林经营权属已落实到户的林农,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的,仍维持其山林经营权至少10年不变,享受山林经营、管理、受益权益。

6.发展总部经济。凡国家和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的其它国内外企业(不含房地产企业)在宜春中心城区新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等分支机构,工商登记、税务注册在中心城区并实行独立核算的,根据税收贡献大小,在财政支持、土地供应、信贷扶持、职工住房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周边地区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在宜春中心城区设立总部和建设职工生活区、培训中心等,土地出让金、报建规费减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优惠。

7.多方引进文化产业经营项目。采用招商等方式,吸引高档次的娱乐项目落户中心城区。鼓励和支持文化经营户到宜春经济开发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宜阳新区、袁州新城开办文化娱乐场所。

8.强化政策扶持。财政建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建大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四星级以上宾馆,并将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份的50%,由财政预算安排列入专项资金。对符合规划要求且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对投资者一次性给予投资额1%的奖励,此项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在市场开业后兑现。开业后3年内免征工商管理费。建设用地实行挂牌出让后,政府按其实际缴纳土地出让金的5%给予奖励,报建规费属市权范围内的按80%征收。

9.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引进国内著名医院来宜春开办分院,对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新建项目,在规划区内有偿划拨建设用地,医疗用房免除所有规费。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医疗卫生专用车辆免征车船使用税。以全面覆盖中心城区街道社区和城市居民为目标,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民营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承担国家公共卫生职责时的经费补助,以及人才培养、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政策。

10.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

*.着力培育和壮大现有大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四星级以上宾馆。对年纳税额达100万元以上的上述重点商贸服务企业,年纳税额与上年度相比超出20%的,给予超出部分10%的奖励。对现有大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四星级以上宾馆进行升级改造,且改造投资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对投资者一次性给予改造投资额1%的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投资改造报建规费属市权范围内的按80%征收。

四、配套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工作。同时,根据增加在校学生、增加企业员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增加落户人口、增加游客和流动人口等任务要求,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相应的人口五年倍增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委员会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要求,找准定位,把握重点,根据总体目标,制定科学的年度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抓好分解落实。各县市区尤其是袁州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大局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现宜春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目标而共同努力。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要结合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强化制度保障,细化操作措施,落实相关政策,狠抓工作推进,确保完成任务。

篇3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和楼宇经济高地,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中心商务区,推动*城市经济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及楼宇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使总部企业和楼宇运营商数量明显增加,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中心商务区形成规模。力争到2011年,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016年达到9%;税收直接贡献率2011年达到10%,2016年达到18%。

3、发展重点。坚持“产业第一”的发展策略,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主要途径

4、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城西港区和浔阳区高起点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采取大型企业独自成幢式、多个企业联合成幢式、行业集中成幢式相结合的办法,引导规模品牌企业在中心商务区内营建总部大厦,鼓励产业相关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运营。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配套设施支撑体系。

5、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使我市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制造基地和总部企业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聚集地。鼓励县(市、区)引进总部企业入驻中心商务区,凡由县(市、区)引进的总部企业,其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给引进总部企业的县(市、区)。

6、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总部。按照"内强总部、外拓基地"的思路,积极鼓励市内大企业大集团不断优化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中心商务区设立总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支持我市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业务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积极开发异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

7、鼓励和引导写字楼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区写字楼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改造,引导和鼓励城区内的写字楼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发展楼宇经济。

三、扶持政策

8、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标准。参照国内外的通行惯例,总部企业是指国内外大企业(至少包含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核心运营机构)在我市以独立法人注册、办理税务登记,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

(1)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以及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

(2)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2个(含2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3)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

(4)在*新注册的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业总部(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总部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

9、设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年起,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的设立,以及对*企业异地设立服务机构的必要资助,主要采取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也要安排适当资金进行扶持。

10、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套总部企业高管人员住宅(公寓)用地,总部企业分配给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住宅(公寓),其使用人在*工作满五年后,可进入市场交易。

11、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新入驻我市市区范围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总部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在地(区)政府给予“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期满后,延长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

12、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总部企业发展项目推介会,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有融资需求的成长型总部企业,及时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13、积极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服务。为商务需要出入境、在本市长期居留以及临时来本市的总部企业外籍人员等,提供出入境便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并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尽可能创造条件,实行总部企业人员定点医院就医,并建立门诊"绿色通道"、电话预约专家坐诊或上门就诊等制度,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

1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楼宇集团人才。加大总部企业、楼宇集团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相关人员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由市人才市场提供服务,实行优先保障。

四、保障措施

15、建立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经贸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人事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信息化办、市卫生局、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总部企业和楼宇经济企业的认定,审定有关补贴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建立专人联系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制度,不定期研究推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

16、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类别,分别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按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7、建设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信息平台。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向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

18、加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健全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统计分析体系、核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篇4

关键词:科技 水资源 节水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郑智韬,张仁陟.民勤县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

篇5

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主动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升,经济运行逐季回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85033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本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79.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与国有和外资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具体可归纳为“五个领先”和“三个低于”。“五个领先”:即产业结构优化、民营投资增速、新兴业态发展、对外投资、进出口增幅领先全市;“三个低于”:即工业生产、税收增速低于全市水平,就业增量低于上年。报告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四个不够”,即发展速度不够快、投资领域不够广、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外向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条建议”,即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走出去”。

一、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2012年,上海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平稳有序。据初步核算,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79.37亿元,在本市生产总值中,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为47%、27%和26%,形成了“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883.73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全年工商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企业共11888户,占本市全部新设企业的93%。新设民营企业户数较上年增长8.1%,增幅大于全部新设企业2.7个百分点。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59.32亿元,占全部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的52%。

(一)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五个领先”

1、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上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继续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从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看,2012年,一、二、三产在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35.6%和62.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

2、民营投资增速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完成民营投资1552.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5%。其中,房地产投资986.92亿元,工业投资370.77亿元,分别占民营投资的63.6%和23.9%。

2012年民营投资较上年增长9.0%,增速快于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民营投资主要投向市场开放度大、竞争充分的产业,这些产业增速较快,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6.6%。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民营工业投资同比微降0.9%,表明民间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意愿有待加强。

3、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领先全市

2012年,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为本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本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电子支付行业、互联网融资、网络视听等信息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本市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约占七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扩大了资金清结算规模,提升了本市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汇付天下2012年支付结算量达6178亿元人民币,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在航旅、理财等支付领域排名第一。互联网融资发展迅猛,本市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互联网信贷融资机构大部分为民营经济。2012年上海P2P互联网信贷融资交易总量突破10亿元。如拍拍贷2012年网络信贷总交易额达4亿元,是前两年总量的4倍。网络视听渐成规模,2012年上海网络视听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五成,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视听产业节目链。如PPS网络电视2012年底PPS客户端总装机量达到6.65亿台,日均浏览量超过2.5亿次。

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领先全市

本市民营企业对境外投资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2012年,在市商务委登记的本市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有157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

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奥盛集团、鹏欣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领先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品牌合作、产业链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设立境外服务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海外技术投资等。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投资项目数量多但金额较小,地区分布多元化,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在各行业中排位居前。

5、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幅领先全市

尽管受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外需疲软因素困扰,本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受到一定抑制,但仍保持了同比增长。2012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75.88亿美元,占全市的15.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接近95%,为639.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增幅较全市高出11.3个百分点,较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出18.1和1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0.2%,进口增长12.1%。

2012年,一般贸易仍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贸易方式,但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美国、日本为本市民营企业最大的贸易伙伴;机电产品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进出口大类商品。

(二)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低于”

1、民营工业企业生产运行较为困难,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发展速度低于全市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1.46亿元,较上年下降2.1%,降幅大于全市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3.08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大于全市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6.24亿元,同比下降13.7%,降幅大于全市10.9个百分点。

尽管工业总产值、效益指标同比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本市民营工业企业全年上缴税金总额仍达到131.11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大于全市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100强企业在内需支撑下保持了9.6%的同比增长,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不均衡,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2、民营经济税收增速较缓,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933.20亿元,占全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税收收入的26.2%。其中,私营企业税收1096.41亿元,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739.91亿元,分别占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56.7%和38.3%,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合计占5%。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较上年增长6.1%,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2.6%,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增长16.4%,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同比分别减少1.7%和22.9%。

2012年,本市纳税前50强私营企业的纳税总额达到87.49亿元,占私营企业税收总额的8.0%。从所属行业看,纳税50强私营企业中有25家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位列前三甲的大华(集团)、宝宸置业、锦绣华城均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此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有6家,批发、零售、管理类等社会服务业企业11家、制造业4家和建筑业4家。

3、民营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增加,但增量明显低于上年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登记备案89.22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招工登记备案人数的69%;累计退工登记备案78.54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退工登记备案人数的71%;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10.68万人,占全市实际增加就业人数的60%。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人数同比下降3.3%,降幅较全市所有企业低0.9个百分点;累计退工人数同比上升9.7%,增幅较全市所有企业高2.2个百分点;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上年下降48.4%,降幅大于全市5.3个百分点。

二、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体制、市场性壁垒、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从2012年来看,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

与我国其他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市民营经济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2年本市民营投资增速为9.0%,远低于广东省22.5%的增速。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广东省这一比重为51%,而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一比重已分别达到53%和61%。同时,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据市人保局统计,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2011年的20.70万人减少了10万人。

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领域不够广

尽管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六成,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相对偏弱。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纳税50强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了一半,且排名前三的均为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仅4家。2012年本市民间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了63.6%,同比增长16.6%,同期工业投资仅占23.9%,同比下降0.9%。这一方面显示了民营资本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投资领域狭窄、投向单一。

3、部分民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够强

本市民营企业多为传统型企业,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100强中,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电气、电缆、食品制造等传统行业企业居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重不高。这些传统行业企业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普遍不足。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0%,低于全市工业6.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1年民营工业企业5.6%的利润率。

4、民营经济外向度不够高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外贸依存度为78%,远低于全市135%的水平;同期本市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比重为15.5%,低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27%);同期民营企业工业出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全市工业的该项比重为25.4%),而民营工业企业100强的该项比重更低,仅为5.0%。

(二)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其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1、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服务和管理体制。落实《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由市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要求,加快建立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共同解决民营经济服务“碎片化”问题。二是完善优扶机制。针对不同的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形成面向广大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照顾、针对部分重点产业成长性企业的针对性帮扶和选择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特惠性支持相结合的分层次、有差异的新型优扶机制。三是及时跟踪发展动态。根据新形势、新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诉求及其变化,聚焦民营企业转型提升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研究制定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创新适应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科技、人才等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大政府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引入各类专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融资担保、财务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降低政府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2、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按照党的十提出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求,加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本市实施意见,在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卸掉“弹簧门”、打破“玻璃门”上探索创新、先试先行。二是尽快出台民间投资的行业指导目录,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并鼓励民营企业突破资本、技术障碍,进入更多开放性行业,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组织本市重大投资项目向民营经济推广、;同时,围绕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城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建设。三是在既有产业领域搭建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制重组,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资大中型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四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支持技术改造,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增加技改支出的税前列支,对于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技术改造等再投资的部分可予以财政资金扶持等,促进传统行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专项补贴等财政扶持力度,推动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通过内部流程改造和外部资源整合,推广及尝试新的营运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4、扩大进出口便利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

一是扩大进出口贸易便利化适用范围,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包括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降低抽检率;进一步完善海关查、验货制度,杜绝中间环节造成的“查验费”以及报关服务机构的乱收费;加快中心城区的贸易便利化工作,加快研究和落实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在中心城区的延伸试点。二是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包括建立全市性民营经济、商会组织“走出去”服务平台,建立“一门式”审批平台,简化境外设立企业和投资项目核准程序,简化企业境外上市审批程序,鼓励“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等措施。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本刊略作调整)

注解:

民营经济增加值: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户以及私营控股、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营投资情况: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篇6

(一)有利于实现我国市场贸易的多元化

就当前来说,我国实施对外贸易的渠道并不多,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是有限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周边城市。如美国、欧洲联盟、港澳台地区以及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市场广阔的拉美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中欧地区等基本上处于空白。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单一性,使得我国贸易市场容量有限,贸易规模也不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成为了贸易发展的瓶颈。自2006年以来,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贸易额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并占据了我国总贸易额的重大比例。上海对周边城市贸易额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市场贸易多元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少数国家的依赖。

(二)加快了上海和周边城市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也成为了当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上海作为国际城市,只有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拓宽经济发展的渠道,给扩宽外贸带来更多的机会。就目前来说,虽然上海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从国际上来看,上海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为了实现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要在继续扩大对外贸易范围,实现经济中增长的同时,也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资金自由流动和国内外经济的融合,为建设开放型的经济体制积累经验。和周边的国家签署双边和多边的自由经济贸易协定,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合作的一种新途径。上海加强和周边城市经济合作,也是积极参与多边贸易的重要体现,是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上海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②。

(三)进一步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升级

上海和周边城市外向型经济经过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以后,需要新的动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相当于把国际市场直接搬到了上海市上海市周边城市可以直接搜索到进入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直接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也大大的缩短了周边城市进入国际市场的距③。周边城市获得国际企业、国际资本以及国际人才的渠道也更加便捷,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更好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周边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减少了周边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交易成本,更好的促进周边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周边城市自由贸易区对上海经济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面对当前上海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上海市应该加强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自身对产业机构实际需要,对一些适合周边城市的产业,但不适合上海市当前产业机构需要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城市或者周边国家,并给周边城市和国家让渡一部分市场,鼓励国内从事这一产业结构的企业加强对该产业的投资,加强对周边城市和周边国家的投资,扶持该产业的发展。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首先需要坚持结构调整的原则,做好和产业合作、投资以及贸易相结合,运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者引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充分的利用当前国内较低的工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节约经营;其次,要加强对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力度,实现贸易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最后,对上海的产业机构调整,要立足周边城市和国际的分工来开展,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顺应时展的需求④。

(二)加强和各国多领域、多层次合作

要实现全面提高上海和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水平,就要实现多层次、多形式以及多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这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双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基础。当前上海对此提出,要根据上海和周边城市的优势,结合周边城市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信息通讯以及农业开发和投资与湄公河开发,这是当前上海贸易区开发的重点领域。对于今后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合作,还要向环境、能源、金融以及旅游业等领域拓展,加强和中小企业的合作。

(三)积极参加周边城市地区论坛的多变安全对话

上海亚太安全政策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加强和各国的交流,和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对话和合作。近年来,上海在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合的形成和发展后,上海周边各国也认识到了提升产业机构、增强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竞争的核心就是对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要拉开产品差异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因此,面对当前国际竞争压力,企业要加强创新,实现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实现贸易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在不断扩展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贸易的同时,也要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相互之间建立信任。

参考文献:

[1]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2]朱琳慧,高瑛.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扩大开放红利——无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4,19:179-181.

注释:

①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②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③朱琳慧,高瑛.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扩大开放红利——无锡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4,19:179-181.

④刘美乐.上海自贸区设立对上海航运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商业地价;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效应模型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country's 35 premium focus on monitoring the city from 2000 to 2009, GDP per capita and social indicators of the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on behalf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fixed effects 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urban commercial premium and differences.Key words: commercial land prices; per capita GDP;-wide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fixed effects model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载体。自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进入快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价格也随之上升。对比不同城市可以明显看出城市间土地价格的差异比较大。

Joseph S.Keiper认为土地内在生产力不同导致地价水平不同,土地价格的上升是因为土地使用量及使用密度的增长[1]。David Segal、Philip Srinivasan从城市规划方面研究,发现城市规划通过影响土地需求进而作用到土地价格上[2]。Yukio Noguchi、James Poterba曾分析日本多个城市地价,其中的一个结论是投机需求是城市地价上升的重要因素[3]。杨继瑞在中国城市地价论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地价影响因素,具体划分为10类,包括土地区位、用地性质、基础设施状况、经济、税收等方面[4]。董玛力、朱道林在分析长三角区城市地价时,得出在这一地区的城市地价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5]。

根据不同研究成果显示,一些城市经济状况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城市地价的关键。本文将以城市商业地价为对象,探索经济发展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影响及其差异。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地价水平值是以一定范围内的平均地价反映某一时点地价水平高低状况的指标,按照土地用途可将地价水平值分为居住地价水平值、商业地价水平值和工业地价水平值。在我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中,地价水平值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够直观地反映某一时间或区域内的地价水平,同时也能看出城市地价变化趋势及城市间的地价水平的不同。

在城市经济发展指标选取上,由于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经济的发达程度,同时考虑到城市商业地价与商业服务水平有密切关系,并且商业服务水平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指标之一,因此共同选取这两个指标代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并分别就商业地价与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关系进行相互映证与比较,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考虑到研究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全国35个地价重点监测城市,城市地价水平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01~2010年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起始样本点,时间跨度为2000~2009年。商业地价水平值、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记为P、G、C。

在实证分析前,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对城市商业地价水平值、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行对数处理,得到ln(P)、ln(G)、ln(C),通过构建PanalData模型进行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确定城市商业地价水平值与人均GDP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模型。

实证分析

为了对城市间商业地价与人均GDP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的关系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所收集到的35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找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情况,本文致力于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构建出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并就模型结果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在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时,为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避免伪回归,回归前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相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法(LLC检验、Breitung检验)与不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法(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的P值都小于5%的置信水平,因此判断数据一阶差分平稳。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出的一阶单整结果,需要进一步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两步检验法,运用Pedroni检验,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面板协整检验统计量。在这七个中GroupADF与PanelADF统计量在小样本情况下检验效果更好,所以本文在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主要依据这两个结果。GroupADF与PanelADF统计量均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即城市商业地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城市商业地价水平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面板模型检验

在面板数据分析时,利用Hausman检验判定模型影响形式,检验结果得到P值为0.0335,小于5%。因此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利用协方差分析检验方法设定面板数据模型,两个假设如下。

如果接受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无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假设,则需要检验。如果接受,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反之拒绝,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具体通过构建和两个统计量来判断上述两个假设。

其中,N为截面数,T为期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本文中N=35、T=10、K=1。本文要构建ln(P)与ln(G)及ln(P)与ln(C)两个模型,分别用上标1和2加以区分。

根据软件运算得,=1.94、=4.03、=172.53、=8.91、=362.65,=2.25、=3.91、=148.81、=6.07、=268.34,而F1,5%(34,280)=1.47,F2,5%(68,280)=1.35,所以、、、统计值均大于对应临界值,即拒绝与,因此可以分别构建以下变系数模型:

式中,、为商业地价对数的平均值,、表示城市商业地价对数的偏离值,为第i个城市人均GDP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弹性系数,为第i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弹性系数和反映了各城市商业地价水平与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差异。其中i表示城市编号,i=1、2…35;t表示年份编号,t=1、2…10。

根据软件计算结果显示,模型调整拟合优度分别达到了99%与98.8%的,说明两个模型拟合程度很好,并且β也都通过了检验,F统计量为499.73、429.91,其对应P值都为0,达到了很好的显著水平。

结果分析

总体上依据我国整体经济地带划分为东、中和西部,见表5。比较表中两组β值可看出,分别由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代表的城市经济状况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影响比较一致,这也相互映证了文中所采用的两个指标具有代表性,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可信的。

表5东、中、西部城市的模型影响系数估计结果

东部 大连 石家庄 广州 南京 杭州 济南 青岛 上海 沈阳 天津 厦门 北京

0.14 0.20 0.36 0.43 0.44 0.47 0.50 0.50 0.51 0.56 0.62 0.63

0.17 0.16 0.42 0.35 0.37 0.34 0.47 0.49 0.60 0.60 0.35 0.60

东部 福州 海口 宁波 深圳 平均值

0.67 0.80 0.80 1.01 0.54

0.47 0.47 0.72 0.79 0.46

西部 重庆 兰州 南宁 呼和浩特 西宁 西安 银川 乌鲁木齐 成都 贵阳 昆明 平均值

0.17 0.22 0.22 0.30 0.32 0.33 0.40 0.47 0.47 0.63 1.07 0.37

0.18 0.21 0.17 0.30 0.43 0.30 0.38 0.31 0.36 0.53 0.69 0.33

中部 哈尔滨 合肥 太原 长沙 郑州 武汉 南昌 长春 平均值

0.22 0.25 0.31 0.44 0.46 0.50 0.53 0.56 0.41

0.22 0.27 0.25 0.41 0.52 0.47 0.55 0.53 0.40

从全国及区域范围来看,城市商业地价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东部城市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商业地价的平均影响系数为0.54、0.46,中部城市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商业地价的平均影响系数为0.41、0.40,西部城市除去重庆和昆明外平均影响系数只有0.35、0.33,这种东强西弱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从各城市来看,人均GDP对商业地价影响排名前五的城市为昆明、深圳、宁波、海口、福州,排名后五位的为兰州、哈尔滨、石家庄、重庆、大连,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商业地价影响系数前五的为深圳、宁波、昆明、天津、北京,后五位为兰州、重庆、南宁、大连、石家庄。从这些城市的排名发现昆明、海口的商业地价受影响程度大于其他的发达城市,反而重庆、大连的商业地价受经济影响程度很小。昆明市2000年以后大量进行城市改造,市场上土地需求量非常大,投资需求增加、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等原因,使商业地产成为更热门的投资方向,因此商业地产价格上涨,地价快速攀升。而海口与昆明又不相同,从表中看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比于人均GDP对海口商业地价影响要小的多,这与海口市主要依托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有关。而从大连市2000~2009年土地供应数据来看,房地产用地占比在25~30%左右,工矿仓储用地与房地产用地比例在1.9:1左右,并且在不多的房地产用地供给中商服占比只有10%~15%,这与大连市住宅自住与投资的需求大、价格上涨快、开发利润高、资金周转快等因素有关,导致开发企业重住宅轻商业,综合原因导致商业地价上涨缓慢。

结论

通过对全国35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商业地价与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反映了土地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决定了东部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发达的商业服务给投资带来的效益相比于其他地区要高得多,那么更高的土地产出就会推动土地价格的上升。

(2)产生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对商业地价影响程度差异的原因有许多,因为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城市相比于第三产业比重大的城市的商业地价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弱,并且相比较而言整个城市的价值也要小。另一方面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也是造成商业地价差异的重要原因,发达城市较欠发达城市的商业服务要兴盛,经济带动效应更强。

(3)虽然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商业服务发展,提高商业地价和城市价值,但也要看到城市的快速扩张发展应建立在合理规划利用的基础上,严格土地管理,形成良好的土地供给政策与资源配置,从而促成城市与土地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JosephS.Keiper.Theoryandmeasurementofrent[M].Philadelphia,ChiltonCo.,1961.

DavidSegal,PhilipSrinivasan.TheimpactofsuburbangrowthrestrictionsonU.S.housingPriceinflation[J].1985,6:14-26.

YukioNoguchi,JamesPoterba.HousingMarketsintheU.S.andJapan[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5:11-28.

杨继瑞.中国城市地价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董玛力,朱道林.长江三角洲城市地价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6):48-49.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薄膜太阳电池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

一、前言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可以看出,节能减排和开发替代能源,是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关键。

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能源需求必将同步增长,所以在大力节能减排的同时,推广应用以太阳能、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最有希望的根本解决方案。这其中,风能主要应用于沿海滩涂,核能主要建在远离城市的地区,晶体硅太阳电池发电系统由于其自身特点也主要局限于郊区或简单附着在大面积屋顶上,唯有薄膜太阳电池的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因其高度的建筑亲和性,使光伏发电在城市建筑上的规模化、集成化应用成为可能,日益受到重视。

二、面临的机遇

1.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既有城乡建筑面积达420 多亿m2,其中99%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即使每年新增的近20亿m2城乡建筑中,高耗能建筑也占90%以上。从数量上讲,建筑能耗已接近全社会总能耗的1/3,而且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电占据77% 以上,“高碳” 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如何使城市建筑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无碳的方向发展,使建筑能源需求自给自足,薄膜太阳电池BIPV无疑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之一。

2.薄膜太阳电池建筑光伏一体化的机遇

城市建筑中有大量既有和建设中的玻璃幕墙、窗户、采光顶等,玻璃衬底的薄膜太阳电池既具有玻璃的透光性又能发电,可直接作为建材使用与建筑完美结合,其它不透光衬底乃至柔性衬底的薄膜太阳电池则可应用于闲置的建筑外立面(如屋顶、外墙、围墙等),这对于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困境,无疑是一项雪中送炭般的巨大的绿色革命。

三.薄膜太阳电池建筑光伏一体化对城市环境的贡献

1.节能

①实现城市建筑所需电力自产自销,从而节约了电网投资和减少输电、分电损耗,使城市建筑从耗能向产能转变。

②光电幕墙直接吸收太阳能,避免了建筑外立面温度过高,从而改善室内温度,降低空调负荷。

③并网的光伏系统,发电量最大的时段在用电高峰期,从而对舒缓高峰电力需求,解决电网峰谷供需矛盾,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2.节地

玻璃衬底的薄膜太阳电池直接安装到建筑上,不需要额外的昂贵占地面积,并且省去了光伏系统的支撑结构。

3.节材

薄膜太阳电池可以替代常规建材,在建筑施工中同步安装,从而节省安装和材料费用。柔性衬底的薄膜太阳电池,可应用于复杂外形的建筑,使建筑外观更具技术魅力。

4.温室气体减排

薄膜太阳电池BIPV系统每产生1000度电,可替代标准煤0.35吨,减排0.88吨CO2,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环保效益,同时光电转换减少了光热转换,减少了热岛效应。

5.减少声光污染

薄膜太阳电池BIPV本身没有机械传动机构或运动部件,没有噪声产生,电池表面为绒面,可强烈吸收阳光,无普通玻璃幕墙光污染的问题。

四、应用实例

1.上海尚德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及研发基地

主厂房二、三、四层东西立面的外墙采用薄膜太阳电池玻璃幕墙,将光伏发电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践行了尚德公司“为地球为未来充电,让绿色永绕人间”的理念。

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主题馆

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将薄膜太阳电池和晶体硅太阳电池综合运用在两座“绿色建筑”上,年均发电量约284万度,每年即可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84吨、氮氧化物42吨、烟尘762吨,践行了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一绿色低碳的理念。

五、结束语

薄膜太阳电池建筑光伏一体化,能够完美演绎绿色建筑理念,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推进,光伏发电必将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城市发展将迈入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方涵.“低碳经济”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经济视角,2009年第3期:45-46

[2]崔俊奎,赵军.光电幕墙技术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新能源与环境,总第36卷第210期,2008年第8期: 56-59

篇9

关键词:港口;城市经济;发展

一、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一)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1、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宜宾港口经济的发展,宜宾港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已逐渐发挥作用,宜宾港不仅带动了宜宾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银行、保险、贸易、中介服务等生产业,以及旅游、餐饮、商业、会展等消费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宜宾港已与宜宾市以及周边城市群之间形成了“港兴城兴"的良性互动,港城实现了共同繁荣和发展。

2、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港口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引进新兴技术,调整优化城市投资结构,从而促进规模效益的形成,也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3、促进了城市GDP增长。港口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随着宜宾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规模增加,旅游餐饮、信息技术等行业随之发展,这就推动了宜宾市城市经济的发展,GDP也得到快速增长。随着宜宾港的快速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拉动了宜宾市内需,而宜宾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消费能力,与此同时,与宜宾港相配套的金融保险、贸易、服务等相关行业也得到发展,近几年,宜宾市GDP也在逐渐增长。

(二)城市经济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影响

1、城市经济促进了港口产业群的发展

港口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经济腹地,城市作为港口设施发展的载体,成为产业发展的依托。宜宾市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活力是宜宾港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点,决定着港口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当宜宾市经济高速发展时才有利于促进港口产业群的形成,而产业群的发展也需要依托于宜宾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港口的基础建设

港口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年来,宜宾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港口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因而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差,再加之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减少,使得资金短缺的矛盾愈发突出,因此这就需要依托于城市的支持,目前宜宾市为大力发展港口建设,不断加大对港口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宜宾港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3、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港口规模经济的形成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港口经济规模效益的形成相辅相成,城市经济发展了,相应的在人、才、力方面的资源更加丰富,从而能为港口经济提供更多的资源,在资金及技术方面可以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而港口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合理了,那便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二、宜宾港发展存在问题

(一)宜宾港工业化程度不高

宜宾港于2009年建立,2013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起步的时间较晚,从目前来看,宜宾港的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性项目较少,且目前入驻宜宾港的企业较少,因此未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另外,宜宾港工业化功能未充分的发挥,在物流、信息等方面现代化程度不够,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较大,同时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优势作用发挥的不明显。

(二)宜宾港规模经济未形成

港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宜宾港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足,同时,由于宜宾港工业化程度不够,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及资金 的匮乏,影响了创新性项目的发展,加之,目前宜宾经济虽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城市的经济效率依然低下,城市功能发挥也不够充分,故制约了产业群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宜宾港口优势发挥不明显

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应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几年,宜宾港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川南地区中小港口较多,且产业具有同质性,因而宜宾港优势作用发挥的并不明显,另外,宜宾港在高新技术发展,创新项目上尚未有所突破,故未发挥其在带动城市高新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四)城市经济对港口的带动作用较小

三、宜宾港推动宜宾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树立“以港带市,港市发展”的观念

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港口经济提供了支撑,因此在港城发展问题上,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即港口的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城市经济要为港口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要广泛的宣传,加强学习,使大家逐步树立港城共同发展的观念。

(二)进一步推动“港城联动”,完善港口功能

港口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宜宾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需依托宜宾港的现代化来完成,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群的形成,完善宜宾港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推动“港城”共同发展。另外,要完善港口的功能,港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系统,港口不仅要发挥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还要发挥其辐射功能,即在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因而宜宾市要围绕港口城市发展需求,来进行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港口发展要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方向,形成合理的港城发展的架构。

(三)转变政府职能,协调发展港市布局

政府在港城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应加大对港口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还要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在港城规划中要整合各种资源,合理布局。在制定政策 时,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港城协调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协调、沟通和交流,在港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因此,宜宾市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协调的职能,促进港城协调发展,另外,还需积极探索,建立港城发展的协调机制,为港城协调发展提供法律方面依据。(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张爱龙;青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城市经济;邮政;营销体系;建设;关系;策略

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政策的有效落实,城市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对邮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邮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勇于迎接挑战,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改进与优化营销体制,使城市经济与邮政企业共同发展。邮政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还要以营销体制改革为原则,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模式,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关的改革,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实现邮政营销体系布局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邮政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 城市经济与邮政营销体系应增加的关联性

城市经济与邮政经济想要实现共同增长,必须增强二者的关联性,这样也有助于对邮政市场体制的改革,邮政单位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还要明确发展的目标,这样有助于使员工团结一心,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联系实际,多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还要根据邮政市场的现状,制定出具有长远性的战略计划。

1.1 营销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拓展城市邮政发展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城市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城市中的建筑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消费水平不断增长,这对城市邮政的经济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邮政行业有着较多的优势,其具有实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个一的特点,邮政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城市的功能,其可以通过信息联络服务,增强城市各个部门中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邮政营销体系与城市经济的关联性,可以帮助邮政企业扩大规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2 城市邮政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营销体系的变化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其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改革,邮政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企业经济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所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邮政企业的发展。邮政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改进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邮政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在当前社会,邮政企业的工作内容,已经不再是简单是信件与包裹的传送,其还包括商函、金融等现代业务,邮政的营销体系实现了向商业化的成功转型,而且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其业务拓展方面做得越来越高。

2 优化邮政营销体系,建立核心营销的管理模式

2.1 建立以大客户为主的营销体系

我国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管理者必须抓住市场的机遇,要树立核心营销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城市邮政经济的目标。在发展邮政经济时,要以大客户的营销与管理作为营销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提升邮政单位的经济增长点。以大客户市场做出经济的突破口,可以对大客户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施优质服务营销,建设好VIP客户俱乐部。同时,对大客户实施数据库营销.组建大客户核心资源。利用名址数据库,发挥创意,逐步推进数据库营销。做大做强各项业务。并且在“三通四进”的基础上,做好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提高中小企业基础信息质量,丰富数据库信息。数据库营销既丰富了邮政自身的网络和数据。也为大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2.2 建立项目营销体系

对邮政而言。每一笔业务,无论大小。都是一个项目。邮政一直拥有良好的品牌基础,函件、包裹等拥有良好的知名度,但在如何做大做好项目营销方面,邮政部门长期受现实的束缚。作为。核心营销的主要方式,项目营销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开发新的城市邮政经济增长点,在项目营销中,与客户共同受益。

邮政的项目营销有六大重点内容:总部经济、行业经济、假日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校园经济。围绕这六大经济增长点做强项目营销,推进城市邮政经济开发。邮政以现有的根本性业务和支柱性业务项目为主体,以已形成的大客户为项目营销的主要对象,以已完善的函件业务和储汇业务的营销体系为重点,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此外,充分整合邮政数据库、物流、报刊、金融服务等内部资源,将策划中心打造成长沙邮政的产品研发中心。提高项目营销的成功率。这样的营销手法.不仅使客户不断增多,更为双方创造了收益,达到城市邮政经济发展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完美结合。

3 促进城市与邮政企业经济共同发展的建议

3.1 抓好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有骨干队伍。邮政采取各种方式建立和完善营销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打造了多支骨干队伍,使得营销体系更能接近城市邮政经济发展的脉络。最大程度地拓展市场。打造了一支集中层干部、职业经理人、投递员、策划设计于一体的综合队伍,使全员并进,发挥各自潜能,深入各个目标客户,推介邮政贺卡业务。实现贺卡业务新的飞跃。

3.2 完善机制建设

邮政企业优质的营销战略,主要是在内部统一思想和行动,使队伍成为分工合作、相互照应的组织,以快速敏捷的动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最大的潜能。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邮政员工的配套合作对实现城市邮政经济的发展目标尤为重要。完善机制建设,主要是完善经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和完善激励机制。邮政经营主要包括渠道建设和产品营销两部分,根据所属任务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以专业营销和项目营销为主线,加强大客户营销;整合网点和社会资源,做实公众客户和商务客户的营销。

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这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提升,邮政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对营销体系进行深入的优化与改革,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与邮政企业的同步发展。邮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不但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还要结合城市经济的现状,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策略,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更快的发展,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努力完善经营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与约束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俊峰,殷群.中国移动的客户资本与核心营销能力分析[J].通信世界,2003(12).

篇11

【关键词】城市酒店业 经济发展 关系分析 协调发展

在房地产盲目助推大量高星级酒店诞生的情况下,“十二五”末已出现酒店布局不均、需求过剩、经营业绩下滑、部分酒店面临拍卖或转型,为此,及时科学指导城市酒店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过度发展或发展不足而损害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此,科学指导城市酒店的发展规模及其分布在“十三五”建设期间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区域酒店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的不多,因世界前10酒店管理集团中有7个在美国,为此重点关注了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学者Smith分析美国从1990年到1998年这段时期,洒店业构成比例、规模增长和收益变化,他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能对投资者降低酒店投资的风险。学者JanA Deroos的研究主要基于NOR指标,即理论住房率,他研究分析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对美国酒店业的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学者Jeong-Gil Choi根据美国近30年的酒店增长率情况以及对美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周期和转折点进行预测。强调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多因素的角度对区域酒店业布局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国内酒店管理方面的学者专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瞿富强对酒店项目与区域经济建设可行性研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马智亮、邓子瑜等提出了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集成化辅助系统的模型。葛良文结合以往宏观行业调控研究成果,论述了酒店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框架及作用。王勇评述了酒店发展与地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系统性地归纳了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重点关注区域。杨永堂研究了酒店规模发展与地区GDP与CPI数据的关系,从基准收益率、现金流、影响因素等方面细致地作了财务评价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给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与酒店业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两者之间协调关系的模型,并运用重庆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的彼此影响动因

(一)城市酒店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酒店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资源和发展定位的区别,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占比也就不同,如以旅游度假定位的三亚等,酒店的收入与利润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较大,而以中心城市定位的重庆等酒店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目前在10%-15%之间,且呈上升态势。主要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酒店业的发展会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发展资金;二是高星级酒店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增加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四是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商业、交通业等;五是酒店I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酒店业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就业率。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且总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吸引财团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市投资建造酒店;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商务和旅游人数增多、流动加快,促使解决餐饮、住宿问题的酒店业出现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政府部门会创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特别是银行资金的支持、税收的支持及土地费用的支持等;四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交通、通讯和市政设施等的提升改造,为酒店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环境;五是在城镇化及房地产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中,近5年新建的高星级酒店约90%是以房地产集团为背景的酒店。

三、关联性及协调性分析

(一)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第三产业的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国内游客人次和收入、国外游客人次和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资利用额等9个与酒店业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酒店数量、客房数量、床位数量、酒店员工数量等4个指标,及在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和私有酒店各一个,平均其总收入、总利润、可售房价格、可售房利润、客房收入、客房出租率等6个反映经营质量的发展指标来衡量酒店业的发展水平。数据来自《重庆旅游统计公报》、《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庆劲力、万友康年大酒店。

表1 重庆市2000年---201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酒店发展指标数据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步骤如下:首先,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化的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分量分析,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将各主分量贡献率占选取主分量的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F=■wk*fk (1)

其中,F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wk为权重,wk=λk/■λk*λk,λk为第k个主分量的贡献率,fk为地区第k个主分量得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的数据做KMO和Bartlett检验,运算结果为KMO=0.62,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值为209.23,其相位的伴随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样本数据可做因子分析。对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65、1.25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45%,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个主分量能够很好地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区在两个主分量上相应的得分和主分量的权重代入到公式(1)中,即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0.42,酒店业发展指数0.25。

(三)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酒店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皮尔松相关系数为0.875(显著性水平在0.01的双尾检验),表明酒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验证酒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酒店业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模型:Y=a1+b1X+e1 (2)

经计算,回归系数b1=0.855,可决系数为0.756,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四)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y算

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协调度来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状况。设酒店业发展指数和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分别为X 与Y,参考有关协调度研究的文献,定义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公式为:

SXY=(X+Y)/■ (3)

式中,SXY代表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系数。协调系数SXY的大小与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呈正相关,SXY越大,系统的协调性越高,反之,则协调性越低;SXY的取值介于-1.322和1.322之间。为了清楚地反映两者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SXY值的变化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协调度分为六个等级:1≤SXY

四、结论及意见补充

(一)结论

本文对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②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地域资源差异及城市发展定位的影响;③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还受宏观政策的影响;④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建议

酒店业是地区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好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酒店业与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地区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度是轻度失调,为了使两者更好地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不对称的,对当前酒店产能过剩,建议政府部门控制指导酒店建设的合理布局和总体建设规模;②对目前酒店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适当采取减税等政策支持酒店的良性经营,调整两者发展的失调。③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企业为规避资产经营风险而利用政策投资建造酒店,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也有利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④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方面,政府、酒店、学校要三方联动搭建平台,解决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⑤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对酒店之间无序竞争的干预,规范市场价格,确保员工薪酬,确保服务品质,与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不足

以上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高星级酒店层面,今后还需对城市酒店业中的特色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进行主成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锋,曹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7.

[2]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

[3]吴建楠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

[4]臧华.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策略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1).

[5]曹晶.我国饭店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0.

[6] 薛秀芬;尹晓华中外经济型酒店比较与启示[J].商业经济,2006.

篇12

【关键词】交通运输 城市经济 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分析

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一定时间段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支付能力的物与人的位移需求,其本质是一种衍生出来的需求,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的货运需要和人员进行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旅行需要。城市经济是我国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集合。在经济学中,我们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I(国民生产总值)共同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下文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交通运输业是我们城市经济基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和先驱,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也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情况,为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布局提供经济依据。

并且,交通运输上的需求的特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过去,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百姓注重运输的费用。现在,在“时间至上”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人民的时间观念强烈,客货运输需求偏重于快捷,便利和安全。在客运方面,人们对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把运行时间的长短作为选择运输工具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货运方面,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货主为了抢夺先机或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对于货物运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稳步上升的民航客流,高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提速的铁路旅客列车都反映了人们对运输快捷性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的矛盾分析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很突出,滞后的交通运输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落后,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滞后又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建设。

就目前我国整体情况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交通总量不足。但是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困难”成为当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我国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交通运输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以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较之以前增强,技术装备和水平显著提高,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也大力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贡献分析

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关,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工业项目评价手册》中建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下列指标:

主要指标―国民收入净增值 国民经济评价

附加指标―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净外汇效果,国际竞争力

其他社会效果―文化,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

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主要指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创造的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以我所在的浙江湖州为例,长期以来,在综合交通网络中,湖州运输方式构成存在一定的失衡:公路一直居于主体地位,约占整个综合交通网络里程的84%,承担98.9%的客运量及39%的货运量;而铁路的交通运输相对滞后,铁路所占综合交通网络里程比例仅2.2%,承担1.1%的客运量及4.6%的货运量。但是随着湖州高铁“三线一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铁路对于我市经济生活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铁路路网布局、提高线网密度、增加运输能力将进一步得到优化,“铁公水”联动的大交通格局必将提前实现。在2008年12月,杭宁高铁在宜兴正式动工,2013年7月建成通车,建成后与沪杭、沪宁高铁共同构成沪宁杭“金三角”快速交通通道。湖州将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较之以前湖州人民的人均GDP上升明显。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系统 测度 协调发展 南通市

引言

城市是由经济与环境诸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求环境系统提供必要的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相当的污染;另一方面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改善需要经济系统提供相应的人力及资金、物质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推动经济社会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机理,构成“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关系,研究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测度,既可以诊断城市发展的健康水平,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与技术指导。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沿海(黄海)、沿江(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之一。南通市位于江苏沿海南部,东临黄海,南临长江,与上海市隔江相望,具有“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2012年全市人口729.7万人,生产总值4558.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506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9902美元,城镇化率58.7%,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江苏沿海地区前列,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叠加推进,南通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上升,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工业废物的排放也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此,将南通市做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依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相一致的原则,基于PSR框架,分别选取8个指标构建出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环境系统两个子指标体系,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压力指标体现人类活动给系统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因素,状态指标表明系统当前的状况,而响应指标则反映人类为进一步改进系统所作出的积极努力(表1)。

(二)数据来源

根据上文构建的江苏沿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沿海三市中的南通市为例,从《南通统计年鉴2006―2012》及相关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取必要的原始数据,通过对南通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耦合关联状况的分析,得出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关系的普适性规律。

(三)数据处理

1.数据预处理。由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单位互不相同,首先要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各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与经济环境协调度呈正相关的指标;成本型指标指其属性值与经济环境协调度呈负相关的指标。

效益型指标: (1)

成本型指标: (2)

式中,Xij表示第i年第j指标的原始值,X′ij为标准化后的数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第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为消除各指标平均数不同的影响引入变异系数CVj。

(3)

(4)

式中CVj表示第j指标的变异系数,σj

表示第j指标的均方差(即标准差),而Xj,Wj分别表示其均值和权重值。

3.协调度分析。将各指标的标准化值与其对应权重相乘,得到城市经济综合指数f (x)与城市环境综合指数g(y),分别表示该城市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

(5)

(6)

协调度是用来反映系统间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程度的定量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则衡量不同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母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益的大小,但可能存在两个系统的协调度相同但两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不一致。在此引入协调发展系数,反映不同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7)

(8)

(9)

式中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T为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本文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α=β=0.5,D为协调发展系数。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文构造的江苏沿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南通市2006~2012年的原始数据首先按照式(1)、(2)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进一步代入式(3)~(9)得到表2的数据处理结果。

根据表2数据,绘制出南通市城市经济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走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5―2012年南通市社会经济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并且协调程度不断优化,其协调发展系数从2005年的0.3640增长到2012年的0.8349。进一步将协调发展系数按照由低到高的规律,划分为从严重不协调到优质协调的5个阶段(见表3)。

依据划分标准,2005―2012年南通市城市经济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05年前处于不协调阶段。过去由于南通市及江苏沿海其他地方政府均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快速建设,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较长一段时期内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协调程度较差,处于不协调阶段。

2006-2008年处于基本协调阶段。2007年江苏省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沿海地区城市建设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得到重视,尤其是“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要求后,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日趋向好,处于基本协调阶段。

2009-2012年处于良好协调阶段,2009年后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及降低能耗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节能经济的建设日益完善。特别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兴起,环境保护投入大幅提高,此时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处于良好协调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结论与建议

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机理,经济的发展在为环境保护注入必要的资金、技术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环境既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也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倒逼机制。本文运用构建的江苏沿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南通市为代表,分析了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

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间关系不断改善。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由不协调向基本协调、良好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呈现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经济能耗等压力指标下降,地区GDP及居民收入等显著增加,同时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进行民生建设。尽管工业经济的发展给环境系统带来较大压力,但城市绿化的增加及处理污染能力的提升,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环境系统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

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沿海地区城市环境压力指数增幅远远大于城市环境响应指数、城市状态指数增幅。沿海城市发展,应坚持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海洋产业,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扩大城市绿地;加大环境污染防治控制,改善水、大气等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

2.张晓琴,石培基.基于PSR模型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3)

3.许长新,詹平原.节能减排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6)

篇14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相辅相成

一、前言

在城市化建设与管理中,明确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我国各地区均在不同程度上营造出较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充分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而言,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并综合利用,能够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展开对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明确,进一步探讨在城市经济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能够为日后促进其他地区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

1.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展开围绕城市运行的相应规范协调、服务等经营行为。一般情况下,城市管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城市管理和广义的城市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各地区的建设以及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等,主要以城市的整体管理为主,由此称之为城市的市政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一座城市内部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包括对城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全面性管理。广义的城市管理范围相对广泛。无论是狭义的城市管理,还是广义的城市管理,均能够通过对城市的整体性管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城市作为主要的发展载体和发展空间,通过社会各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实现对各经济结构产业的优化,从而通过对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掌握,进一步突出城市发展的地区经济。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经济是强调城市发展进程中,其各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以财政的形式展现出的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经济在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人口、财富等活动,均以空间上集中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二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对内统一性和对外开放性。

三、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探讨二者关系时,本文指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城市管理的手段相对较多,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城市房价的调整管理,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此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架起那个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的规范和管理,从而为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能够看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以相辅相成为主,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经济也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财政支持,只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才能够为城市提供其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的相应物品,从而促进城市管理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能够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管理中,诸如加强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城市偏远地区的改造等,以此实现对城市的管理。由此可见,城市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四、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

1.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充分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是尤为必要的。本文在分析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十分重要。在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利用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广告宣传,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广告的的方式,了解城市管理现状。诸如利用城市财政资金,打造城市管理的创新式广告,将城市管理广告的新颖性、独特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公众更加明确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如灌南县城管部门利用城区主要电子屏幕定时放映城管公益广告,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城管知识,争取群众支持城市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财政经济,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网络宣传,使城市管理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城市管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经济支持下,通过多样化的经济支持手段,可以充分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

2.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本文在研究通过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途径过程中,认为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不同程度上促进城市各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化发展。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下,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将财政资金发放到各基层单位,充分明确各基层单位在其发展中的具体责任和权利,并使其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实现对权利的利用,以此进一步完善对城市的管理。第二,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适当下放城市管理权限,从根本上落实城市各部门的责任,实现城市各区域的条块结合,实现对城市管理的规划性体制建设,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下的执法力度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城市经济支持下,应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首先,城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利用,在城市制度管理中适当投入财政资金,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管理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和支撑。此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在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数量、素质的保障,在城市经济政策支持下,坚持聘用专业知识强、具有相关经验的执法人员,并定期对相应的城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相关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灌南县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执法培训班,让每一名城管人员具备必需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法管理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逐渐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并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为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本文在研究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认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能够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此外,本文在研究的最后,从城市管理宣传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等方面,展开对城市经济发展下,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为日后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瑶亭.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我国26个旅游城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3,05(01):99-108.

[2]李向科.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01):114-119.

[3]刘广珠,王杲.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调查与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01):23-25.

[4]王江英.会展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以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2,01(0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