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营企业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21秘书世纪网
1、自主性。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拆除,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又集中在产品竞争上,因此加快新产品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将是不可缺少的文献。同时,竞争中还经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忽视商标、专利保护,商标被人抢注,专利被人侵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管理好企业的商标档案、专利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以及关乎企业商业机密的档案,在必要时候能够发挥凭证价值,维护好企业的利益。此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纠纷,合同档案和财务档案也就必不可少。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
1、自主性。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拆除,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又集中在产品竞争上,因此加快新产品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将是不可缺少的文献。同时,竞争中还经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忽视商标、专利保护,商标被人抢注,专利被人侵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管理好企业的商标档案、专利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以及关乎企业商业机密的档案,在必要时候能够发挥凭证价值,维护好企业的利益。此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纠纷,合同档案和财务档案也就必不可少。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产权 模糊
一、 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
自1937年科斯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企业的产权问题以来,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就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样,在科斯教授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产权制度的完善有三个要求: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产权流动。而产权清晰是产权结构合理和产权流动的前提,没有清晰的产权后两者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然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民营企业产权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其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则是必经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产权清晰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产权主体以及相应的责权利。民营企业有两大来源:一是根正苗红的纯民营企业,是从企业创立时就与“公营”无关的企业;另一类则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而这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只是借“红帽”而实际民营的企业和从国有或集体转化为民营的企业两类。不管是这两种的那一种民营企业其产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二、导致民营企业产权模糊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的创业方式
民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带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在创业时由于受到人才、资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家族企业起家。虽然家族企业这是一种古典式企业经营方式,但他却帮助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从无到有。利用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关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其产权主体具有超经济性质,甚至将个人财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混为一谈,产权在企业创立之初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了产权的模糊。虽然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家族成员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可以说模糊的产权成为了创业之初家族成员努力的源泉。但企业的产权在非自然人之间的安排就注定了民营企业在产权上的模糊性,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产权不能在自然人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则这种产权的非排他性就不严格,企业产权必然是模糊的。例如,刘氏兄弟在1982年变卖部分家产创立希望集团时就没有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但在其发展壮大后,由于能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平均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沈阳飞龙集团由于没有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
2.政府政策的歧视
在旧体制下,民营企业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例如许可证发放、融资、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在政策上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歧视。在1978年以前,公有制以外的经济形式都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民营企业在当时几乎被“割掉”。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一批城市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但民营企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会,民营企业是带着“红帽子”挂靠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下,因此这部分民营企业与外部产权的界定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四通集团创立时,向四季青乡借款并挂靠在四季青乡而成立名为“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属于集体企业,几个月后当企业还清借款后,企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民间所有和经营的民营企业,但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纳数额费用给四季青乡,产权模糊使四通集团背上了不应该负担的责任。
3.产权界定成本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界定产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界定产权的动力。但是界定产权的收益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的,它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与其他没有清楚的界定产权的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产权界定的成本却是需要企业在界定时即企业创立时就承担,在急于创建企业的心态作用下,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和不愿去承担这部分成本的。这种收益和成本不同时期的体现,让企业难以有界定产权的动机。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积累才刚刚开始,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市场契约无不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企业一般都不愿花很大成本在企业创立时就努力建立一个产权结构明晰的契约,因为产权的界定必然产生信息收集、契约修改、时间、讨价还价等一系列成本。因此当时的民营企业创立者宁可选择套用当时流行的模糊产权结构,例如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逐步细化,模糊的产权关系就埋藏在了企业当中。但当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模糊的产权结构已经引发了许多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4.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或者优势就是创业门槛较低,这也是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创业门槛低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初创时的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成为了很多民营企业创立的又一原因。由于创业资金要求不高,于是资金来源的复杂性也随之而来。在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中有的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有的则是集体单位投资创建,有的是几个人联合投资,甚至有的还利用预收工程款、借款、代销商品所获利润或是技术服务起家。由于这部分资金大都属于预算外资金,较少反映的公开的信息中,并且这些资金所有者虚伪现象的存在,出自者并不会真正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模糊的产权他们也不会也强烈的反对。同时而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则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宁可选择模糊的产权,这样他们可以在为自己牟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将成本由国家或其他人来承担。
5.法律意识的薄弱
由于受封建思想限制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人们具有较强的专制主义思想,以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同时长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人治、德治严重影响了以法治国的进程,使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我国对国家的治理长期以党的政策和政府政策为依据,不注重法律的建设,甚至破坏法律制度的建设,出现“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因此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略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利益,导致了民营企业产权的模糊。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所谓的国法并不包括《民法》,才处理财产纠纷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国法可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在“先有国再有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遗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成为一个产权观念淡薄的主体,企业产权的模糊容易产生。
三、展望: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化的思路
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包括,一方面对国营民营企业要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也就是在创业初“戴红冒”和挂靠的民营企业要进行真正的“摘冒”。只有清晰的产权才有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其繁荣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作用。诺斯曾说过,“从人类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并且加强法律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和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才能有效地保护和监督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法律作为保障。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展除了通过“三缘”积累资金外的其他资金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为民营企业自身其产权必须做到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划分和确认,明确产权主体各自的责、权、利,为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保证产权的流动性做好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在界定出清晰的产权时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亟待解决得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7―69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烈。慈善捐赠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表现突出,并日益成为企业捐赠的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捐赠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特点
一、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内在活力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的主力。然而,在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企业捐赠通常针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企业家捐赠活跃、总体上滞后等问题与不足。为了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的迫切意愿,它们想用自身的行动回报社会,希望通过捐赠行为,肯定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其次,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扶持与引导。最后,慈善责任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表现活跃,并自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不仅从企业捐赠的数量还是捐赠水平上均超过国企,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频现民营企业的活跃身影,他们积极参与慈善救助,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根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民营企业捐赠数量开始超越国企,捐赠金额也有增长的趋势。
图1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2009年上榜民营企业数如图1所示:2007年上榜民营企业86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38.7%;2008年有201家民营企业上榜,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61.9%;2009年上榜的民营企业的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412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45.9%;其中,2008年上榜民营企业捐赠总额为20.8307亿元,占到上榜企业捐赠总额的37.9%,已经超越国有企业。从捐赠的民营企业数和捐赠额来看,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慈善捐赠的主要力量。
表1 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所有权性质
1 大连万达 民营企业
2 神华集团 国有企业
3 中国石油 国有企业
4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5 加多宝集团 外资企业
6 中国海油 国有企业
7 步长(制药)集团 民营企业
8 恒安集团 民营企业
9 苏州新太阳置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0 台湾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 港澳台资企业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排行榜2010年1月—7月榜单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中,亿元大额捐赠成常态。根据《公益时报》公布的2010年1-7月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显示,民营企业占据了其中的5席,仍高于国有企业的3席,以及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见表1)。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参与社会活动,响应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慈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公共企业,大额捐赠并没有受到赞赏,相反捐赠行为本身却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产权明晰,利益主体明确,拥有自主权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捐赠差距,将逐渐拉大。总体来讲,2010年,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根据2012年6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各类企业的捐赠达到485.75亿元,占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的57.5%。其中,国企捐赠115.6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23.8%;民企281.2亿元,占57.9%,是国企2倍多。由此说明,企业捐赠仍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主要力量,其中民营企业贡献最大。
三、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特点
当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多是在较有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中,企业没有长远的慈善规划,慈善捐赠具有较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民营企业表现活跃等问题的出现,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一)慈善捐赠主体有较强的自然人特点
1.捐赠行为与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之一是捐赠主体的特征,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慈善捐赠有着密切的关系。Campbell,Guhs,&Gruca(1999)检验了决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发现,富有同情心的高层决策者更愿意捐赠。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积德”、“慈悲”思想,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道德理念。民营企业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局限于回报乡土,造福四邻的狭小社会。而民营企业家对慈善捐赠的选择又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慈善捐赠方向。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例,毕素华(2011)对江苏省民营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个人特质成为了促成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54.7%的人认为慈善意识是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素质,55.1%的人认为履行道德义务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39.7%的人认为同情心、恻隐心等人性是民营企业持久不变的道德形态①。所以说,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慈善意识对其慈善捐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2.和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关
一、建立规范化档案管理模式对民营水运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企业自身保持稳定、持久发展的需要
档案管理部门及人员要帮助民营水运企业尽快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规范化意识,自觉形成和建立科学规范的基本档案管理模式,以达到完整保存、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档案的目标,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能有效地提高民营水运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建立规范化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促进民营水运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民营水运企业的生成主要有两个途径:1、靠民间资本土生土长发展起来;2、由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而来。不论何种形式生成的民营企业,都是按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运作的。企业档案管理作为民营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为了能提供与企业制度特征相一致的有效服务,应当建立档案权属明确、管理科学、企业自律、行政监管的档案管理制度。
(三)民营水运企业建立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是建立水上安全链的需要,是建立水运企业安全管理机制的需要
随着民营船舶修造企业、民营船舶运输公司的发展,民营水运企业及其船舶也成为水运企业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他们是否拥有真实可信、完整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成为水运安全管理部门关心的焦点。水运企业的高风险性质,社会的高风险时代特征,都需要民营水运企业建立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成为水上安全链的重要一环。
二、民营水运企业档案管理特点
(一)多元性
民营水运企业大多属中小企业,按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可分为船舶设计企业、船舶修造企业、船舶运输企业,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档案内容有所不同,档案管理模式也会有所差异,各领域的企业要着力研究适合本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找到最优的管理办法。
(二)效益性
效益,一是指管理成本最小,二是收效最大。民营水运企业档案工作讲求效益性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体现。所以,民营水运企业在“建档内容”应着重建立能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关档案。
(三)灵活性
民营水运企业档案管理方式灵活,管理地点灵活,管理手段灵活。企业自身作为档案管理的主体,民营企业档案具体的收集、整理等由民营企业自身决定,民营企业必须在遵循《档案法》第十六条的前提下,灵活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档案管理方式。例如船舶运输企业有关船舶的船舶检验证书、船舶登记证书、船员适任证书、船舶保险文书及财务担保证明等文件须按主管部门的法规随船携带。
三、民营水运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一)企业要主动按照水运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建档工作
民营水运企业特殊的行业特点决定企业档案管理必须按照海事主管部门的法规要求进行建档,企业与海事部门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海事部门要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将企业、各地档案行政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共同制定民营水运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努力促进水运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行政部门在调研基础上,帮助企业理清思路,着手建立企业较关心的、事关企业自身利益的如产品、设备、基建等科技档案、营销档案、企业信用档案。
(二)积极建立民营水运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档案人员支持保障
企业要实现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档案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关键。档案行政部门要面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主动宣传、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与海事部门共同举办民营水运企业档案人员培训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便捷系统地掌握相关的法规与工作技能,为民营水运企业培养素质高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
(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有力推动民营水运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基础较好的民营水运企业要重点培育和扶持,帮助他们总结出管理经验与模式,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效应。对于基础较差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导建档,帮助他们逐步走上正轨。
(四)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服务,使档案工作紧密为企业发展服务
作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档案材料数量多,信息量广,如何从大量的档案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是档案专业人员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人员要按档案管理的要求搞好分类、整理、登记、编目、上架等工作。企业档案的信息汇编,不仅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还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建立档案管理中介组织,为水运企业提供服务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营销;启示
引言
河南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然而,由于受到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出现了新的特点。深入分析这些特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为企业营销活动提出一些的启示,能够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
(一)消费总额较小
2011年,河南省年末常住人口9388万人,而常住人口中近六成是农村居民。2011年河南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322.90亿元,农村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1.88亿元,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0%。而同期河南省城镇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91.0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50%,在农村居民占全省人口比重高于城镇居民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社会消费总量不管从绝对数量或是从相对数量来看,均显得十分偏少。
(二)消费结构逐渐优化,但仍不尽合理
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9.7%下降到2011年的36.1%,年均下降1.05个百分点,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1%,这说明在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以食品为主要消费品的生活必需品支出比例较大,非食品类商品支出比例较小,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三)生活逐步改善,但消费层次较低和法律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从当前河南省农村居民首先考虑对食物、住房等迫切需要来看,进行消费时农村居民还是以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为重的,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居民把温饱问题看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对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上还是较低的。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有限,以实用性消费为主,很少关注所购买商品的安全健康等,很容易购买到伪劣商品。加之农村消费者自身文化程度低,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有限,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又不善于保存证据,结果是有理难辨。
(四)消费稳步增长,但消费需求动力和消费信心不足
2006-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社会消费总额由1020.56亿元增加到1631.8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98%;而同期河南省城镇居民社会消费总额由2911.99亿元增加到7691.0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7.35%,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的现状较为明显。另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二季度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为106.3,比一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有所下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显得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根本原因
居民消费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较低,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04.03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6倍,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低于全国水平。再者,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近期国内外经济的影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受到限制,实际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造成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动力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较为传统是重要原因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认为追求温饱需求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潜意识里把温饱问题作为人生的基本需求,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整体上较低。进行消费时农村居民还是以基本的生理需求即活命需要为重的,再加上当前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和近年来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的盲目攀比、节节攀升的人情开支等不合理的支出,又进一步强化这种需求的低层次性。
(三)收入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另一重要原因
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主要有:一是农业是弱势产业,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且农业生产周期长,极易影响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农村居民对当前我国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担忧;三是预期的收入不稳定,当前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使农民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同等就业机会的希望变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机会越来越小;四是受农村长期的养儿防老、储蓄防老等观念的影响,使农村居民形成了一种经验式的不确定心里风险。
(四)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法制教育程度低是直接原因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其对一些法律知识的了解,法律知识普及率低,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结果农村消费市场很难监管,给一些不良商贩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机会,在农村消费者利益受损害的同时,也挫伤了他们的消费信心。
三、农村居民消费特点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启示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和当前开放性的市场发展环境,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良好的经济势头下蓬勃的发展。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一些民营企业也出现了经济周转困难、甚至企业倒闭等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民营企业及其内涵
民营企业(Private Enterprise)简称为民企,指的是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当前我国除了“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基本都属于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企业资产所有者结合自身利益,在确保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将企业资产进行使用、处置或者收益等等。与其他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在企业投资管理方面,民营企业主要具有短期投资、对内投资等特点;在企业利润管理方面,民营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这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成本资金的增长幅度较小。
二、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比如当前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闭门造车的问题较为严重。民营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使得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仅仅停留于表面,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于企业业务的表面,没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实际特点进行整合和创新,甚至很多民企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计划性;没有制定公司战略,自然也不会有财务战略;没有绩效考评体系,年终奖的高低全凭老板对某人的印象打分。管理的内容片面、匮乏,比如在民营企业账务处理方面,对民营企业账外资金和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较为含糊隐蔽,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价值和作用,财务管理的力度和财务管理的质量较差。
同时,民营企业成本核算基础薄弱,民营老板无奈之下只好严格把控采购和成品出库两头,对于生产领用及产成品核算采取“肉烂在锅里”的态度,但由于产成品成本核算不清晰对销售定价带来困难,定价不准也削弱了民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能够直接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唯有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不断引入更多具有高技术水平、高素质涵养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夫妻店形式的很多,男主外、女主内,男的任总经理,女的任财务负责人,同时不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也很难招聘或留住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财务管理人员本身没有较高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对财务管理的认知程度较差,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新时期背景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等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性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性的因素,所以新时期背景下,要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更新经营观念。更新经营观念,首先就要从领导开始,从企业的投资者开始,避免重技术轻财务的观念继续存在,并做到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规章,使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财务管理不当或者财务管理缺失等问题的存在。
同时,在制定了完善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按照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本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对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管和查处,及时解决财务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改善财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时的监督和及时的反应,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完善,深入到实际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当中,渗透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当中。新时期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引入更多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借助计算机进行全面财务管理,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资金是企业壮大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仿佛扼住了民营企业的咽喉,对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内容较为片面,比如在民营企业账务处理方面,对民营企业账外资金和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这就形成了一个缺口,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善需要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扩大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
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进行评定或者对我国民营企业资金使用率进行风险评估等内容,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管理、预算和规划,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预估和分析,增加对民营企业影响较大的项目财务管理,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能够更加丰富。
同时,也要做到将财务管理的内容渗透到民营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满足民营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项需求,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应学习更多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全方位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多元化的理财观念,从而实现多元化的理财观念。
(三)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及综合技能能够直接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针对当前很多民营企业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民营企业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创建良好的条件。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综合职业能力知识讲座等活动,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将所学习的职业技能知识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加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指导。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企业员工的积极管理,是无法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要不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的教育,让职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管理者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企业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
同时,民营企业还需要引入一些具有高素质或者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建设一支高职业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科学的进行规划,得到预期的收益,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风险问题。
四、结束语
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新时期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丰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创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视角[D].兰州商学院,2011,(4):1-56.
[2]郭楚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以北京XX体育文化公司为例[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5):1-38.
[3]吴春平,覃洪.试论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1,(8):143-145.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冲突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出了国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如家族式管理使得民营企业排外性较强等,此外民营企业存在的企业文化冲突也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障碍。如何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成为民营企业顺利成长的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在这么多定义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1.特雷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
2.埃德加・沙因在《企业文化与领导》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企业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它们行之有效,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法。”
3.我国国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二、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概述
1.民营企业文化的作用。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民营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具有激励、导向、凝聚以及约束协调等作用。
2.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内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文化也存在天生的缺点,突出的表现为企业文化冲突。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对抗及斗争。
3.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民营企业文化冲突产生主要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的不同特征所构成的基本价值之间的过分悬殊造成的。
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是多方面:首先企业文化冲突造成企业管理决策不利,如果冲突集中于决策层就会使决策的制定在两方中争执,制定出的决策也不是对企业最有力的;其次企业文化冲突还导致企业目标不统一,目标不统一就会使企业的发展失去方向,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企业文化冲突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费用更大幅增加,从而会使企业利润因人为因素而减少。
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它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如果文化冲突处理得当,就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民营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冲突表现
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他们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民营企业从一个小工厂发展壮大为一个大型企业过程中,企业文化冲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民营企业创业期的文化特点与冲突表现。民营企业创业期是指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进行投资登记注册并开始营运的一段时期。此时,民营企业实力比较弱小,而且发展比较艰难。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文化特点及冲突表现为:
(1)高度的自觉和团结。在创业期,由于民营企业处于产品特征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都未成型,一切均需要企业家一手操办。企业事务无论大小,都要由企业家经手。同时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整个企业内部呈现出高度的自觉与团结
(2)冲突表现:在创业期,文化冲突表现得不明显。此阶段,整个企业处在困难时期,民营企业家与员工此时也是最团结的,决策的执行也是最坚决,沟通也是最及时的。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民营企业家事事亲力亲为,与员工关系融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冲突的产生的机率很小。
2.企业成长期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冲突。经过创业期的积累,民营企业家有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员工的职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企业的主要产品已经基本定型。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发展速度加快,创造力增强,管理逐步走向正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在企业中采用,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逐步由集权制走向分权制。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注重知人善用。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多变,凡是对企业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人,民营企业家都要想尽办法为我所用;在聘请到这样的人才后,民营企业家会将其安排的重要的位置,发挥作用。
(2)冲突表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在成长期,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以民营企业家个人精神为蓝本的民营企业文化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其中,以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最为明显。虽然良好的、健全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群体的道德、行为与企业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大体上保持一致的企业文化,但这不是说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间不存在冲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员工不仅带来新增生产力,而且带来了新的个体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的原有员工也有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观点,相对于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员工对企业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理解只要稍有偏差,个体文化就极有可能与群体文化产生冲突。
3.企业成熟期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冲突。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的产品在性能质量更方面已经非常完善,企业发展缓慢,效益稳定,企业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熟期民营企业文化已经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销售中。企业文化进入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1)文化氛围的稳固和注重文化的传播媒体。经历了成长期个体文化的冲击后,民营企业文化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文化模式,在稳定的环境中,文化趋于成熟模式。与此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播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只要是能提高企业形的,民营企业均会利用,这有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冲突表现: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民营企业到了成熟期的稳健。民营企业在稳定了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在企业文化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模式,形成了处于中心地位的企业主文化,它成为了员工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只存在主文化,亚文化就是在企业主文化的根部生发出来的。企业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带的、非正统的企业亚文化。虽然如此,亚文化却有着天然的先进性,它要求对主文化中病态的、落后的、失去优势的部分进行变革,它要求自己成为企业的主文化。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在争夺企业文化上必然冲突不断。
四、民营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民营企业成长期中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冲突的原因。因为企业群体意识不是企业个体意思的简单集合,而企业群体行为也不是企业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因此在企业个体文化被企业群体文化整合过程中,企业个体文化在向企业群体文化趋近的同时,又具有保持旧有特点、继续发展个体特色的倾向。
因此,民营企业在成长期中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外来的文化个体在尚没有熟悉企业文化,没有被企业文化认同时产生文化冲突;其次由于观念、认识的原因使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产生冲突;第三由于企业群体文化保守、陈旧、落后,从而当企业群体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积极、健康、活跃的企业个体文化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冲突;最后当利益要求不同使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产生冲突。
2.民营企业成熟期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冲突的原因。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制造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产品利润迅速增长。民营企业文化也稳定在主文化模式中。优良的企业主文化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可一旦有亚文化出现,两种企业文化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而产生企业主文化于企业亚文化的原因有:首先可能使已变成病态文化的主文化与健康、积极的甚至的企业亚文化发生冲突;再有企业主文化已演变成为过时的、陈旧的、衰败的文化,企业亚文化在企业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仍旧没有得到机会击败已经彻底衰败的企业主文化,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文化冲突往往直接通过企业的衰败表现出来,发生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它也有很多制约发展因素,认识清楚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特点、表现以及原因对民营企业采取措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永泰黎伟:企业管理的文化阶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申庆涛:浅议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3]叶国灿:论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延长[J].经济问题,2004
[4]王再金: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J].现代企业,2003
[5]申庆涛:浅议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战略 业绩评价 特点 要素 策略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业绩评价研究 课题编号13C843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依靠我国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科学管理,已经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解决就业人口75%以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前,我国就已经提出“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培养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至今,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财务战略经验,造成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业绩评价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研究意义。
企业业绩评价是对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做出公正的判断,它通常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现代分析技术,对照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在经营一段期间的综合判断。它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财务战略实施的业绩评价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对企业管理控制实现目标提供重要的保障。由于每个企业战略目标不同,也表现出业绩评价也不同,但是,无论企业战略目标有何不同,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战略目标上具有相同的作用。一般的企业业绩评价具备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确认,它具有会计信息的评价功能。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具有战略控制系统的导向功能。直接关系到企业形成和保持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生产和发展。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一种对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它是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目标选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业绩效果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动态性特点
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进行动态评价,主要针对不同经济环境及不同时期对财务战略进行评价,应该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动态进行评价,而不是单单评价企业财务活动的静态结果。
(二)具有延展性特点
主要分为评价内容的延展性、评价方法的延展性和评价时间范围的延展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延展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了企业财务战略活动,还延展到了财务战略执行所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 评价方法延展性是根据评价的内容、目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客观的决定各项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指标。时间范围的延展是不仅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本会计期间,还应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全部周期。
(三)具有可持续性特点
财务战略评价要从财务战略选定开始,需要在财务战略执行中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程序、理念、对象的选择方法和评价参照标准获取各个项目都要具有可持续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四)具有灵活性特点
主要是预先设计财务战略业绩系统能够满足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主题的要求,不仅能够对财务战略效用的进行评价,也能够对综合业绩效用的进行评价。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原则。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成本效益权衡原则。在中小民营企业构建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时应该与该体系在控制财务战略实施中可能带来的效益之间进行权衡,要使预期效益大于构建成本。二是坚持有用原则。是指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选择自己适合的财务战略,并制定财务战略实施方案。它具备使用性、可操作性和完备性特点。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进行指标系统性构建,按照系统论观点进行调整,重视评价体系的整体性、优化性和模型化。
四、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要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要有评价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标准和程序构成。
(一)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体
是指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群体单位或个体,主体是评价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可分两类,分别是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评价主题。其中内部评价主体是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并实施的直接作用者,一般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投资者或经营者。中小民营企业外部评价主体在企业外部与企业存在一定利益关系的主体,一般指的是企业债权人、政府主管部门、投资分析师、潜在投资者、竞争者等。
(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客体
是财务战略评价主体为实现特定的评价目标而划定的评价范围。一般可分为整体、局部及个人三个层次,划分的标准是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客体所含范围的大小。整体评价是中小民营企业整体财务战略的评价;局部评价是指对企业的各部门、子公司等财务战略的评价;个体评价是指特点财务战略执行状况及执行效果进行的评价。
(三)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目标
是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题进业绩评价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中包括制定的财务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四)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内容
主要是评价战略执行过程、评价长远发展潜力、评价与外部客户关系、评价财务效用、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融资渠道;内源融资;外源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具有一定的共性,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更加突出
2004年初中国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经济局部性过热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已有所缓解,但是贷款投放量下降,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贷款。同时,由于企业对再次获得贷款的预期较少,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增多,信用风险增大,不良贷款增多,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反过来又制约了企业融资。
2、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金融支持受到限制,中小企业板在融资中作用有限
从资金的来源看,民营企业可通过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其内源融资有限,更多是依赖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主渠道仍然是间接融资。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民营企业的外源融资近99%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其他渠道的融资几乎可以称得上微乎其微。近年来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至于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还尚未成熟,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还很小。
3、民间融资“补充作用”被肯定,但其消极影响仍然存在
民间融资不仅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民间融资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不仅民营企业不能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金融环境和秩序。民间融资的缺点是:一是风险大,利率高。二是影响金融秩序。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高,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加之对投资选择又存有侥幸心理,致使社会一部分资金被高利贷所分流,影响了金融秩序。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民营企业资金需求表现出“数额小”、“时间急”、“频次多”的特征;其次所筹资金期限以短期为主,有向长期发展的趋势;最后民营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速效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融资表现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经常性的小额短期银行贷款,以及更多地求助于商业信用和非正规金融等特点。总的来看,这些融资特点一方面反映出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灵活性相对应的金融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营企业由于金融压抑所产生的金融脆弱性。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重叠,企业规模扩大了也仍然没有摆脱家族管理的模式。很多民营企业不能利用资本的有限责任来确立资本结构,维护资本所有的权力,没有按公司法进行改造。民营企业这种家族式、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得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遇到很大的障碍。
2、经营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投入资产规模小且产出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它们只能是市场变化的被动接受者,承受风险的能力远不及大企业,一旦市场发生风吹草动,民营企业很容易被波及,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同时,限于自身实力有限,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市场交易中高昂的信息费用和交易成本,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也缺乏对政府政策、宏观经济变化、科技动态等信息的了解,在进行决策时缺乏信息基础。
3、自有资金少,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大
在实际经营中,民营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少,所需的营运资金主要依赖银行的短期贷款,从而造成流动负债比率偏高,导致“短款长借”、“短贷长投”的想象严重,财务风险增大。
4、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凭借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去建立内部控制。另外,还有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这种自我控制的排斥影响了企业员工对控制的理解与执行。
同时,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财务管理不规范表现在: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详细的财务规划和预算,使收入、成本、资金等财务指标不明确落实。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体制上的歧视
(1)间接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以生产力标准来决定民营经济的进入领域,人为国有经济与高水平的生产力相结合,集体经济与处于中间水平的生产力相结合,而民营经济只能与低生产力水平相结合,从而制定歧视性市场准入政策。
(2)直接方面。首先民营企业面临直接融资障碍,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公司上市的渠道并不通畅。其次,在我国,间接融资的信贷资金绝大部分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民营企业户数多,申请贷款的数额小,由大银行来承担本应由中小金融机构承担的任务,使金融服务受到限制。
2、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保护滞后
尽管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曾先后颁布实施了《公司法》、《乡镇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但仍然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法律保护相当滞后。
3、金融政策歧视,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
随着银行企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进行了经营策略的重大调整。它们大幅度地缩短战线,削减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权限,强调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基层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由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来看,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0%,处于垄断地位,其他金融机构的比重仍然较小。这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虽然金融机构的数目不断增加,但仍没有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及市场竞争力相对有限。
4、信用担保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与国外先进国家担保水平相比,我国担保业务总体比较落后,担保机构运行状况不太良好,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
(1)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完善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法律环境。
(2)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调控存在一定缺陷,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发展。
(3)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直接影响其融资担保业务的顺利开展。
(4)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担保机构在为民营企业服务上孤军奋战,影响了担保效果。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应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
l、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应紧跟时代,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功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对资产规模小,资信程度低的民营企业来说,尽快理清各种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资信能力
2、合理规划资本和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统筹能力
在进行负债融资时,民营企业一般只考虑显现的债务成本,很少考虑由于高财务杠杆可能导致的破产成本。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应该从价值链的视觉诊断自身问题,根据企业自身所在行业,不同发展阶段,自身特点及投资需求,分析面临的产品竞争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等融资环境,合理规划资本和资金需求,安排相应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
3、强化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管理
①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更新控制观念。民营企业的管理阶层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树立现代管理思想,更新内部控制观念,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并自觉接收监督,并且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方式,使控制观念深入人心,以使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落实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二、树立风险意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及时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风险与机会并存的道理,在企业的日常内部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遭受的风险损失降低,另一方面应随时在风险中寻找转化机遇的契机。
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制度选择上,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选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或中介机构记账。其次,在制度建设上,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建立恰当的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核算规程,严密的凭证制度,严格的日常核对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功能。
4、树立稳健作风,提升信用水平
①树立信用意识,增强信用观念。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要使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把信用观念渗透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信用好坏对企业有着生死存亡的意义,以此提升企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
②加强信用管理,提升信用水平。首先,可在企业内部设置信用监理,由其专门负责行使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次,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企业自身的利益。
(二)政府积极扶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文认为,要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打破体制歧视,实现“国民待遇”
为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实力的增强,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经济基础和必备的条件。
2、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为配合《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顺利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逐步推出配套政策和办法。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强各项金融服务功能,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①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服务。
②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③引导并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融资。
4、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①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制度,业务范围和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和分担等方面作出规定,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②政府应加大对担保业的调控和支持力度,有效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发展。具体方法为:
第一、理顺和规范担保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的综合担保能力。
第二、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担保资金的财政支持体系,以便融资担保机构有能力承担其必要的社会职责。
③信用担保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管理和运作,逐渐形成市场公开操作型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力争实现担保机构的股权多样化,优化治理结构,保证担保机构按市场的要求规范运作;第二、建立内部风险防范和分散机制,保持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
四、结论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只重要力量,民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却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内源融资能力;改善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民营中小企业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样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昱,曹丽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制度[J].经济纵横,2006(6):12~15.
[2]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1~63.
[3]孙俊波,杜信立.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监管环境策略探析[J].金融论坛,2008(2):37~41.
[4]林毅夫.服务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贡献社会和谐[J].新金融,2007(2):17~18.
[5]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成长研究[J].经济参考消息,2004(22):2~12.
[6]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5~65.
[7]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l0.
[8]胡健,李茗,张树琴.如何看待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造[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45~4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民营企业;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30
自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淘汰低端产能、不断转型升级,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本文将以南通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促进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1南通民营企业特点
自2003年南通市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以来,通过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使南通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15年,南通民营经济占到全市GDP的65%、全部税收超过75%。其中,17家企业分别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民营经济总量占比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可以说南通市民营企业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性经济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了南通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步伐。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初显资本集约经营势头
南通自确立建立民营大市目标以来,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5年末,南通市民营企业的数量累计达17.3万家;到年末民营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813.5亿元。2015年全市新登记个体户5.52万户,累计达46.8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581亿元,年末累计资金数额288.1亿元。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74.7%;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1800.6亿元,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2.0%。民营企业正在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相继涌现出综艺集团、中天科技、文峰集团、联发纺织、南通二建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大集团。
1.2支柱行业初具规模
南通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之一,产值仅次于工业,位居第二,而支撑南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民营企业,以南通三建为例,多年来位居居南通民营企业领头羊位置,此外现代纺织、船舶海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也为民企提供了广阔舞台,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0%、纺织业占10.5%、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1%,以上五个行业的总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53.9%,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充分展示了南通民营企业具备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优势。
1.3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通市民营企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快速增长,其增速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344.3亿元,四年间年平均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4.3%,较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2014年南通民营企业吸收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58.3万人,四年间年平均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3%,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在上缴税收收入方面。
2南通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南通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创新、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南通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产品结构欠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
经过长期发展,南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了轻、小、加的发展特点,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产业上,如纺织、服装、建筑业、商贸等,近几年来,南通民营经济投资总量虽然在迅速增加,但是仍主要投资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领域,而进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较少,技术密集型工业、深加工度工业发展速度较慢,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如以现代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产业为例,南通市仅占江苏省的1.7%。
2.2创新水平低下
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南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对进口依赖度很高。南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以海安、如皋、如东为例,小纺织、小食品、小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落后,污染严重,产品档次低,科技缺乏创新。长期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南通民营企业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对市场缺少深度细分,导致市场资源争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产能过剩现象较严重
目前,受体制因素、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等影响,南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普遍过剩现象,以南通钢丝绳行业为例,该行业由155家规模以上企业、240家小微企业、188家个体工商户组成,产值约250亿元左右。但普遍存在设备旧,目前产能1万吨以上中型企业仅为33家,有7成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5成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其他行业,如船舶行业造船产能利用率为74%,钢铁行业粗钢、生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6.3%和77%,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亏损严重、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同时也使导致能源资源短缺、市场出现恶性竞争,银行坏账增加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团结。
2.4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融资渠道单一
南通民营企业虽然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制约着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主要考虑的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而南通市民营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因此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根据对2015年四季度南通民营工业景气调查数据,46%的被调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与三季度相比,增加了6%;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8%,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9%。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而上市融资由于对注册资金、经营业绩等要求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此,由于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得到资金支持,企业所需资金长期只能通过民间信贷及内部积累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这种融资方式必然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蕴含了较高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
3南通民营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通过在对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领域,属于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南通民营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成本
切实做好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努力推行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该承担的服务引导职能不能缺失或转嫁给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带来制度性成本的增加,风险加大,要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层面的组织引导、政策供给、要素保障,解决好单靠市场力量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3.2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变供求关系,要从供给端发力,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有差异、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支持和引导由民营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降低杠杆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3.3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更好提升民营企业的成长力和竞争力
通过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领域,做大做强具有民营经济特色板块,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深入实施名企、名品、名人“三名”工程,通过支持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转型,鼓励南通民营业企业进入更多领域,使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重组与并购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南通市民营企业与外企合作率达37%,南通永通新材、中广核中科海维等由民企嫁接国资、央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内部审计 管理体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必要。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审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给注册会计师执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此能够为中小民营企业审计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一、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民营企业有许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如温州的低压电器业中已涌现了象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温州康奈鞋亚、红蜻蜓鞋业等5家制鞋企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绍兴的轻纺企业已尼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其规模越来越大,集纺织、印染、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越来越多。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家族式管理是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并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企业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往往因为经济责任关系不清而引发利益冲突,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时间不长,主要受制于投资者和企业主,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行业交流和政府部门指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内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我国《审计法》中只规定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进行内部审计,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行为等没有相应规定,致使中小民营企业只能参照国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进行,而明显带有国家审计的痕迹。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部门甚至提出内部审计外部化,将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对立面”,形成并加剧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对立。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式僵化
据相关部门调查的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其内部审计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方式下顺查、逆查等方法,根本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常常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根本无法真正高效率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三)审计范围只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未向经济效益方向拓展
目前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主要进行查错防弊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投资主体、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如何将工作重点由财务审计逐步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就成为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一大难题。
三、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扶持和指导工作
虽然国家审计部门没有强调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建议国家审计机关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对中小民营企业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内部审计程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工作,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二)创造中小民营企业独立审计环境
虽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只有在企业所有者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才有利于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也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通过服务间接地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工作迅速发现和反映问题,规避企业风险,促使内部审计影响和服务于企业高层决策。
(三)构筑电算化方式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新方法
构建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已开始实行会计电算化,致使原手工方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审计人员应通过全程参与的形式与财务部门一起制定适应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财务人员是否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进行必要明确的职责分工,查明内部控制制度中可能发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加强对财务软件日志文件和上机操作记录的审计,确保会计核算软件正常和安全运行,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会计信息。
(四)内部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命,中小民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账务表面的错弊越来越少,内审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到管理效益审计中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工作,从而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扶持,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和补充既懂财会审计知识又懂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整体素质,才能加强经济合同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产重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进一步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中小民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波、沈培强,2006年:中小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审计月刊。
[2]汪红健、张忠德;,2005: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3]陈淑芳、马过清,2000:关于小规模企业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西安金融。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战略;意义;作用;对策
一、前言
民营企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以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经济结构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管理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和管理,则是企业发展过程始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制定好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坚持长期发展,保持活力的根本策略。
二、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意义
在我国民营经济体系中,中小民营企业占经济的大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它对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及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术开发、生产、服务到营销都要以资金为基础,只要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就能得以实现目标。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财务战略意义非比寻常,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要开展企业的财务战略,就要结合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对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中小民营企业在整个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它是国家不断发展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略制胜的时代,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完整的战略意图,没有战略的企业在当前的时代是难以生存的。财务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不懂得财务发展及财务作用,只一味关注产品销售和营业状况,这样会严重制约企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财务战略研究在我国企业战略研究上是一个热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研究,但是,在我国一般大型企业注重对财务战略的研究,而中小民营企业相对较少,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三、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
(1)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如果企业没有财务战略指导,那么,中小民营企业容易在复杂的、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放任自流。这样下去,对企业所造成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财务战略能准确预测和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根据分析结构制定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为企业生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中小民营企业保持创造和竞争优势。财务实力弱,资金匮乏几乎是所有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各种资源浪费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大型企业的影响,这就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资金的使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制定了完整的财务战略用来指导。那么,中小民营企业就可以凭借自身有限的资源,降低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从而形成企业自身所保持的竞争优势。
(3)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素质。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是普遍中小企业的特点,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中小企业的重心始终都在经营业务上,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只局限于记账和算账上,财务管理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管理不善,盈利能力遇到瓶颈,资金状况不好改善等,都是现在中小民营企业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财务战略能依据现状预测和判断未来的环境,能分析和勾画财务系统应战能力。再者,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更加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财务资金方面的问题。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不具备科学规范的财务战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特殊,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权利集中在经营者或创办者身上,多为家族史、作坊式的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臆断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权力集中,程序简单灵活。部分企业因缺乏财务战略管理经验,造成资金管理混乱,影响到企业发展,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财务战略,但不科学、不规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财务战略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背离企业战略,造成不切企业发展实际;二是没有理解财务战略的本意,将财务战略等同于财务计划,没有考虑到战略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点;三是随意性大,没有从企业长期发展考虑。
(2)财务战略制度不合理,忽视了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分析是企业财务战略生成的前提因素,也是实施财务战略的保障。财务战略环境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实施基础和内在依据。现在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战略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没有注重对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这样,往往会造成所制度的财务战略不切实际,制约了企业对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3)财务战略中,财务预算功能弱化使用。企业财务预算在企业的财务战略实施中主要起到两点作用:一是通过预算能把财务战略思想具体化、明确化,更方便地让企业员工明白理解并较好的开展实施财务战略。通过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目标细化到每一个部门,使各部门明白自己的具体工作目标,更加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二是财务预算能为企业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财务标准,因为预算是以数量化形式反映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对比实际执行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体现出财务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差异。目前,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务预算上认识诸多误区:有的认为财务预算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无需考虑钱财资金的问题,财务预算就是财务计划的翻版。有的企业编织预算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之用,不切实际,流于形式,表面上有预算制定,实际上就是摆设;有的管理者并不在意财务预算内容以及是否合理,而将预算结构的满意程度作为是否审批预算的前提,使预算不存在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对中小企业预算也缺控制、考核和有效的分析。
(4)企业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本身就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阻碍或制约了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首先,中小企业缺乏管理职责、观念陈旧、管理经验少。具体表现在缺少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识。管理者或投资经营者缺少风险价值、时间价值、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等科学财务理念,对财务管理方法缺少认识,致使其越权刑事、职责不清、造成财务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其次,财务核算粗线条。有些管理者为了在财务管理方面省些钱,结果聘用没有会计资格人去管理财务,或者找些没有会计管理经验的人去管理公司财务,这样粗线条的用人模式,也会造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第三,财务控制能力差,对现金管理不严,调理不清,造成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了企业对现金的控制。
(5)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出现的问题。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要求,还在使用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其主要表现在:眼光太近,过分重视短期结果,特别是知识资本方面,传统财务评价方法已经显然落后,与现代要求格格不入,传统财务评价方法过分注重公司财务业绩。这样会影响到企业业绩效果和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五、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对策
(1)树立战略思想,切合实际,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思想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特色的财务战略。通过要进行宣传教育,使的每一名企业员工明白,财务战略的真实意义,注重财务战略管理。一要财务战略与经济周期相适应,在经济各种阶段应该采取的财务战略。而要财务战略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预期发展阶段相适应。
(2)打造好的财务战略环境,重视环境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企业理财,也会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所以,我们要在财务战略环境上做出努力,下功夫,打造一个良好的战略环境,并注重对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是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去引导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劳动力问题,但是,这些举措还是远远不够。
(3)开展预算控制,为财务战略实施提供保证。预算控制是将具体目标落实到行动方案上。中小民营企业的预算控制,第一应在财务战略指挥下,财务预算基础上,编制各种财务预算。二是将预算指标分解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三是要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刚性需求,保证预算不偏离财务战略。四是企业根据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要及时进行调整预算。
(4)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地控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要控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就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政策,收集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分析预判,运用成功案例经验,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财务风险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六、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任务。财务战略制定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企业财务工作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节奏和细节。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做好财务管理,制定切合实际的财务战略,可以实现中小民营企业的壮大,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子英.中小高端制造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融资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了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都超越了国有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如何突破制度的束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成家族式经营向社会化经营的转变,已经是民营企业获得新生的必然之路。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与民营企业融资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服务平台
1.国外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体系
通过研究欧美地区的经验可以得知,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让民营企业得到高速的发展。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担保品价值不够、信用等级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考虑到这些因素,国际上常采用的方法为:专门帮助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些是政府组织的,有些是民间组织的,还有一些是普通的商业银行。
将证券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开放。意大利的的做法是:以证券交易法为大原则,制定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交易办法。在税收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所带来的便利。
建立柜台交易市场。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柜台交易市场相当发达,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大开方便之门。以意大利的情况为例,中小企业哪怕是处于亏损的境地之中,只要是被评估仍然具备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还是可以被批准上市。
2.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即时面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也可以不落下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有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悄然变化,民营企业同强大的跨国企业相比,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劣势。民营企业想要实现突破与发展,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创设民营企业发展需需要的金融服务平台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
(1)克服融资障碍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表层动因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运营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部支持。因此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关乎民营企业的生死。为保障民营企业有足够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由于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过于庞大,所取得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金融体系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特点。
(2)体制跨越是创设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的深层动因
将融资问题解决掉,是打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枷锁的一个很表面化的问题。从更深的角度看,民营企业想要获得新生,应该着手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传统的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历史原因造就了民营企业家族化这一特点。有些民营企业,表里不一,外表看起来是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核心部分仍然由家族掌控,家族式企业的弊端导致外部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混乱。制度落后是导致家族企业裹足不前的障碍。
二、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构架
1.间接融资体系
建立专门的商业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提供对接式的帮助。民营企业应该抓住商业银行改制的良好机遇,将民间的闲散资金收拢利用。同时还应该建立更多的商业性银行和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帮助。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这些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利率标准,以满足其需要。
2.直接融资体系
对民营企业开放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利,这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本市场体系应该分层化,像金字塔机构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拓宽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鼓励具备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二、利用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三、合理有效运作民营企业的债券市场。
3.市场运作的资信项目评估体系
为了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运作,评估企业资信的标准和机构是需要被建立的。对企业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有助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投资策略的制定,降低风险,获得收益。还要有一定的监督措施,保证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防止恶意竞争。
参考文献:
[1]经济视点报记者 左瑞丽. 创新金融服务 助力企业发展[N]. 经济视点报,2011-08-2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