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教育学作用范文

护理教育学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教育学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教育学作用

篇1

【关键词】护理安全;护理技术;教学作用

护理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在患者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未出现法律规定外的机体结构功能缺失及心理上的损害、缺陷及障碍等[1]。在临床实际情况中,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较大,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护理操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及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2]。本文选用见习护士生54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作用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到我院见习的见习护士生54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名,其中观察组,男2名,女25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岁;对照组,男1名,女26名,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1岁。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培训方式

对照组护生学习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观察组护生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护理安全教育的学习。

1.2.2护理安全教育教学

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具体为:(1)教学过程;教师要按照工作制度所拟定的具体实施、操作目的、操作过程等讲解给实习生,安排相关教师以目标的确立、如何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这三个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将临床重急症护理的真实案例贯穿到教学中去,定期举行相关医学法律专座,以此提高实习生对医学法律的认识及意识,提升其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实际教学中可分三个阶段开始:第一,分析阶段;由教师引导实习生对自身所学目标、学习需求和任务的完成进行深入分析,从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解决。第二,教学设计阶段,主要是对教学条件的明确以及给实习生提供所必需的的教学内容,开展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技能层次确认的工作[3]。第三,教学开发阶段;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具体,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具体针对性的实操练习及拟定测试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实习生建立起护理安全意识,保证其护理技术能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熟练进行。(2)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主要包含认知阶段及强化阶段,首先,认知阶段主要是保证实习生能够对护理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教会实习生能够对护理操作的风险有一定的判断,同时能够对遇到的风险进行相应措施[4]。强化阶段是让实习生对自己的护理基础有一定的了解,明白自身的实操技术是否正确评价、护理动作是否安全、有效等,在实际临床护理干预中能够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有敏锐的察觉性。

1.3疗效评定标准

实习结束前,分别以护理部所制定的护理标准理论及操作技能的考核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相应的项目考核,考核的总分为100分。其考核结果评定为学习目标完全实现、学习目标部分实现、学习目标未实现三类。记录两组护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践能力及理论能力评分中的对比

1年后,观察组护生的实践能力评分及理论能力评分分别为(90.55±5.57)分和(94.22±4.21);对照组护生的实践能力评分及理论能力评分分别为(81.09±6.23)分和(80.01±5.52)分。其考核评定的最终结果,观察组护生学习目标全部实现21名,部分实现4名,未实现2名,学习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护生学习目标全部实现17名,部分实现5名,未实现5名,学习有效率为81.5%。观察组护生的学习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习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实习期间出现患者坠床不良事件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实习期间出现患者坠件3例、感染事件2例、护理用药错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6%。观察组护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难以评定,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住院时间延长、生命存在威胁等,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5]。因此,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次选取实习护士54名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6%,而观察组对于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融入护理安全教育的学习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的81.5%,同时,观察组的实践能力及理论能力评分中均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了护理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因患者病情的不同及个体的差异都会成为护理技术操作不安全的影响因素,为此,在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期间,务必加重护理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实习生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加强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应对能力,减少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6]。终上所述,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同时融入护理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实习生在实践中的护理行为能力及应对能力,强化其护理基本知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马明翠 韩秉锡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荣杰,史春红.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在护理安全教育中的运用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02):22-23.

[2]肖敏,黄惠榕,黄秀钦.护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细节管理教育[J].光明中医.2013,28(05):1074-1075.

[3]林丽萍,黄玩英,曾素华.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70-71.

[4]李利,何利萍.微型教学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936-937.

篇2

【关键词】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护理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的健全和普及,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人们的维权意识大大增强。患者对医院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护理安全指在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以外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或死亡。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住院期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护士在学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护理安全理论知识,新护士对护理差错事故的概念、认知、防范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新护士必须全面深刻了解和掌握护理安全知识。因此,加强护理安全培训教育非常重要,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是护理技能操作。护理技能操作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一旦发生都会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失,医护人员信任度下降、医院声誉受损,其他患者的安全感也会丧失[1]。将护理安全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操作相结合,养成良好的护理安全行为非常重要。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对30名新到岗的护理人员岗前培训教学中重视护理安全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60名均为我院新到岗的临床护士,女性50名,男性10名.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13±0.56)岁。大专39名,本科21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岗前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考核方式,观察组在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教学模式。根据临床各班工作的具体护理措施、护理结果目标制定的护理目的、目标与护理具体过程,行护理操作目标和护理过程的学习。通过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是否实现了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依照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护理目标可分为行为领域、认知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在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中,对临床护理差错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开展形式各异的护理法律临床讲座,从不同的阶段对护士进行教学。从教学中使新护士树立临床护理技能正确操作的理念、安全意识,确保护理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奠定了良好临床基础安全执业。(2)教学步骤。①学习阶段:护土熟记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熟记护理操作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识别护理操作的风险,并掌握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②自评阶段。评价自己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结果是否达标,动作是否能够准确、安全、有效,操作时是否考虑环境与条件、考虑患者的自重和顾虑[2]。

3.观察指标。比较2组护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1年后的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教学方法的评价。岗前培训教学结束后,均发教学调查问卷表,分发现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分析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3项内容,每项分为“下降”、“无变化”、“提高”3个方面。共60份,100%当场收回。 (2)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分为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3)护理不良事件。包括护理意外、院内感染等。

4.数据处理。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以P

结 果

1.2 组护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1。观察组的护士认为通过教学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P

2.2 组护士的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2。2组的理论成绩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讨论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对医院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确保护理质量是对新形势下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护理技能操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存在许多不安全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护理安全的意识和行为。研究显示,将护理安全教育渗透于护理技能操作的教学中,大大提高护士的临床技术水平,认识到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并养成了安全护理意识及思考的习惯,全面提高了新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进而减少临床护理的风险性[3]。本研究对30名新到岗护士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在各个环节突出护理安全的重要地位,灌输护理安全意识是护士执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始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患者为中心,提供适合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的优质护理[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吴,叶淑金.护理带教中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C).56---57。

[2] 王好,王晓冰.模拟教学技术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70―72。

[3] Senita J.The use of concept maps to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linical settings.Teach Learn Nurs,2008,3(1):6---10.

[4] 孙海琴,杨晔琴.概念图在护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护理杂质,2009,26(6B):62―63。

作者简介:

梁爱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人护师,护理部主任。

篇3

一、确保学生口语基础的强化

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类型教具的合理选取,确保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口语基础能够得到可靠性强化。对于现阶段教学目标影响下的涉外护理专业而言,口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基础性语音知识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语音、语调、音标以及发音这几个方面。以上基础性语音知识的本质均表现为实践性知识内容。从实践教学经验的角度上来说,仅仅借助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口头教授配合黑板板书的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够借助于录像、电视、计算机以及录音在内的相关设备,提供口语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高度仿真性视听情境,势必能够使“无声化”的书面语言与“有声化”的口语语言直接融合起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充分发挥对于多种类型教学工具的合理选取以及综合应用,从而提供了最为优化的课堂环境,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体现。

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教学磁带以及教学VCD资料的方式,将“无声化”的音标、字母、单词以及语句与“有声化”的口语语言充分结合在一起。在“无声”与“有声”充分融合的过程当中,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多样美妙的音乐同时也起到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意义,将原本枯燥无味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口语教学课堂转变成为了一种丰富主动且理解简单的全新口语教学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口语教学主动性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在学生视听器官全方位关注口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语音规律的掌握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提高口语课程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可以在实践性教学过程当中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的信心,勇于开口说英语,并且敢于开口说英语。在现阶段的教学思维模式作用之下,口语课堂活动的成功组织、积极参与以及过程协调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有关口语交流内容的培养,对于社会交际功能的锻炼。在注重实践性能力提升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对于学生语音标准以及语法词汇使用的规范性要求。特别是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当中敢于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远比规范学生在口语应用中的语法行为更为重要。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教师应当在学生应用口语交流的过程当中认真观察,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在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过程当中也不应急于纠正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或是表达缺陷问题,而需要在学生完成整个口语交流活动之后以总结方式反馈给学生。做出这一判断的因素在于:在口语教学,特别是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沟通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持续性的打断与干涉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口语教学目的受到破坏,并导致学生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与此同时,在口语交流及沟通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并非完全是沉默寡言的,而应当在活动进行不畅的状态下循循善诱,拓展学生的思维,确保口语活动进行的有效性。

三、营造良好语言环境氛围

篇4

1.1教材方面的因素

初中教材主要从形象、直观入手,内容少且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而且配有丰富的插图,讲授的多半是简单定性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文字通俗易懂;研究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由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够掌握。因此学生学习时不仅感觉物理有趣而且学起来很轻松。

高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科学严谨,教材侧重理论上的推导,且物理规律由初中定性关系转化到定量上来;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复杂,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更高。

1.2教师方面的原因

(1)初中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由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简单,且理论层次要求低,仅靠背诵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情况下,为了眼前节省时间多做题目,初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死背概念、规律、公式,从而忽视了对物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高中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及认知水平

由于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教师循环教学,高三教师循环到高一教学时,往往会过高地估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追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虽然初中学习过力,但只要求学生对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要求很低,会画重力、简单的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初中学生只接触到物体在水平面上的二力的平衡问题。

2.教学策略

2.1利用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要在难点处铺设好台阶,缓解难度。如弹力概念及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可用下面的一些小实验铺设台阶,化难为易。

实验一:用力分别让两个小球向下压缩弹簧和橡皮泥,观察松手后的现象。由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把小球弹出去而橡皮泥却不能把小球弹出呢?

实验二:如教材弹力这节,小车与弹簧的一端相连,用手向左拉小车后松手,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拉着向右运动?用手向右推小车并压缩弹簧松手后,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推着向左运动?

实验三:篮球撞到地面上能弹跳起来,而橡皮泥撞到地面上为什么不能弹跳起来呢?

实验四:利用橡皮筋悬挂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使之静止在空中。由于橡皮筋和气球形变量比较明显,利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从课堂效果上看,由以上例子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可以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2利用导学案,做好内容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材内容跨度大,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从初中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简单,能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再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时,所举例子尽量找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例子或者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能模拟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这些形象的例子降低难度。如在静摩擦力的导学案设计上对于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可以如下设计:

任务一、静摩擦力有无判断及方向

体验1:如图1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处于水平状态,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图2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果有,课本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

阅读课本P57,看图3.3-1,思考图甲中箱子受到地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体验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受斜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物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由以上例子归纳总结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2.3利用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相对”两个字容易遗漏,其原因是常见的例子是一动一静,造成学生对此产生误解。此处可以这样处理,先举一动一静的例子,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沿斜面下滑、沿竖直墙面下滑等。

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各例子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找出这几种情况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验演示:毛刷下压一长木板,扶住毛刷拖动长木板,由学生讨论判断毛刷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相对”两字。

如果两个物体都在运动,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又如何确定呢?

实验演示:物块A放在长木板B上,A和B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用水平力突然向右拉木板B,A、B发生相对滑动。由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观察物块A相对地面向哪个方向运动?

(2)什么原因造成物块A运动?

(3)物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哪?

(4)物块A相对于物块B向哪个方向运动?

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ing concep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reform tasks is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ctuality,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tudying-researching, we focus on that how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to enrich tutorial materials and teaching ways, an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virtue of college-physics-network method.

关键词: 网络教学;课程学习;交互作用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courses studying;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3-01

0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模式显示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极具鲜明专业特色的高校,主要以石油主干专业等理工科为主。《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的重要部分。

1 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物理自主学习模式是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发展趋势[1-5]。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物理学习质量也就成为高校物理教学研究的又一新问题。由于网络学习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能为他们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养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在确保高效传承系统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渗透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具体特点,确立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大学物理拓展到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逐步转变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模式。

2 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一些学生认为与专业关联程度不大,主动学习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是为求得能顺利通过考试;有的为应付课堂学习;有的为考试拿高分以便获得奖学金。总体说来学习动力不足,仅仅应付课堂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钻研精神。简而言之,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此项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二年级,而此时的大学生正好处于一个自我学习能力差的阶段。由于缺乏强制性管理而使每个人的学习质量不同。同时由于是非专业课程,一般不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能够像在小班那样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安排,通常《大学物理》会安排的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少,每次课堂信息量都很大,另外由于一些数学辅助知识缺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加之学生普遍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学生钻研、思考程度也不是很高。

为解决目前的现状,探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补充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各类网络物理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物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到学生课外学习过程中,设计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策略,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开展网络互动方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业、论文、调研报告、应用物理知识的创新设想、发明设计等成果通过网络交互;让同学们相互探讨,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物理课程的一项常规作业并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讨论与提交;将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设想的数量和质量、回答别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参与讨论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为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一项依据;同时学生网络互动的讨论使得大家讨论问题不局限于时间与地点,有利于互相学习。

3 结束语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顺应了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如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倡导在课内、课外各个环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既能体现信息时代的先进性,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也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可持续、广泛学习提供了培养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学生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时间给予了更大的自由度。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合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不失为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夏飞莱.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3):34.

[2]曹丽华,谭振江,郭强.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建设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97.

[3]黄清龙,万雄,罗自树.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4):135.

篇6

关键词: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8-0211-01

1对目前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现阶段,从我国发生的护理安全事件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的护理安全事件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目前在我国护理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中,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中职都未形成一套健全的护理安全课程,由此也就导致了在学习环节和教学体系的欠缺使学生对于护理安全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学生在后期护理工作实践中,也没有一个很好地安全防范意识。相对于现阶段我国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目前所应用的教材主要是李晓松为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该教材属于一本很好地护理学教材,它集合了护理学导论、护理技术、职业防护以及安全护理等多项知识,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涉及到了安全护理以及职业防护等传统护理教材中所不具备的相关知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材中对于护理安全知识体系的严重不足。

1.2授课内容分析:对于现阶段中职《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从授课内容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护理教师也都是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而护理安全在教学中却很少涉及。而现行的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授课内容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缺陷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了相关的安全防护知识,并对学生进行了法律意识的相关教育,这对于学生在后期护理工作实践中的职业安全提供了有效地保证。

2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的分析

现结合我国中职护理学生的具体实习情况,对其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1],具体如下:

2.1学生相关法律意识的淡薄:在前期的学校教育以及后期的临床教学中,由于相关法律知识上的欠缺,在临床实践中对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没有一个足够的重视;比如未能重视起患者隐私权和知情权,从而引发护患冲突等。

2.2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务必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相关工作。对于个别情况,院方护士分配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的,就需要学生有一个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果由于自身原因,盲目的执行医嘱将会产生不可预知的护理安全后果。

2.3专业技能的不熟练:由于技能的不熟练,在操作过程中的经常出错,已经成为产生护理安全事件的重要诱因。比如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输液管中的空气排空的问题,在对病人进行发药环节又忘记核对患者信息,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错误给药现象的出现。

2.4责任意识的缺乏:学生没有一个很强的责任意识,遇事容易冲动。就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其明显特点就是过于盲目急躁,在实习期间不可避免的出现情绪失控等现象。

2.5护患之间主动交流的缺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未做好和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如在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过程中,由于技术经验的不足,可能会出现穿刺多次未成功的情况,患者可能就会破口大骂,进而引发医疗纠纷。

3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护理安全的重要作用分析

3.1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防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现阶段,随着科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工作人员也越来越重视职业防护问题[2];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的护理安全教育尤为必要,它不但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于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更促使其在工作实践中注重职业防护和安全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2强化学生法制观念:护理安全同相关法律法规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现阶段所出现的护理缺陷以及医疗纠纷等事件中,其中由于护理人员法制意识的淡薄而引发的安全事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强化学生法制观念就显得意义重大。《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安全护理教育在加强学生的法律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护理事故的区别、护理差错、护士职业保险以及护理人员的相关权利和职责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情景教学法和病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强化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敲响了安全护理教育的警钟。

3.3促使学生护理操作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1)严格无菌操作: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无菌操作以及护理操作的规范化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事故发生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的安全护理教学,使学生对于由于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有效的加强了其无菌操作的观念[3]。(2)护理操作程序的严格执行:在护理工作中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对于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用药和护理措施等基本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都是一个合格的护理人员所应必备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三查七对”等安全护理知识,如在“输液”等操作的实践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护理意识,在执行操作之前需做好核对和解释工作,从而更好地完成操作,减少护患纠纷等事件的发生。

4结语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安全护理课程,对于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工作中的持续学习提供了可靠地帮助,也促使学生安全防护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对于护理专业的开展以及护理职业的顺利进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秋,孙毅恒.浅谈在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护理安全教育[J].成功(教育),2013,24:275.

[2]李倩.浅谈中职学校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16-20.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南通大学护理学院2008级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共69人,其中4名男生,年龄2O岁~22岁。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1O组,每组6人或7人。具体教学方法:①首先选取适合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章节,如血液系统的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学生在内科护理学中已经学习了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相关知识,对于小儿的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预期效果会比较好。在初次情景模拟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再选取sl,JL惊厥、小儿心肺复苏等章节进行教学,其余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②要求各组根据上课内容编写病例,制作成PPT,课前1d交给老师,以便老师了解所编写的病例情况,并对所编写的病例进行评分,做好课前准备。③各组根据所编写的病例准备模拟情景,课堂上随机选取小组运用英语会话进行情景模拟及角色表演,由学生分别扮演患儿(或借助教学模型演示患儿)、患儿家属、医生、护士以及旁白。④老师及每组学生都给表演组打分,学生对表演组发表评讲,然后由教师集中点评改组病例PPT的制作及表演情况。⑤最后老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总结所学疾病的护理要点。

1.2.2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和传统教学效果评价进行调查,制定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等。课程结束后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通过阶段测试成绩评价情景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

2结果

3讨论

3.1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情景教学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互动性强,学生比较乐于接受。95.7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能够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89.9的学生认可该教学模式的新颖性和互动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明显增加。通过课前评阅学生设计的病例,课堂上对学生的角色表演及病例进行剖析点评,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2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学习兴趣是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前提,只有对这门课感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更好地发挥。85.5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89.9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情景教学通过设置临床病例、模拟临床环境、让学生参与表演等生动的方式,代替了以往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形式,使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前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设计病例,预习时间和参考资料较传统教学时明显增加,在此过程中其自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促进。而临床情景的设置又使学习内容与实际情景相结合,使学生有生动形象的认识,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亲自参与情景模拟,使其有亲身体验,缩短了课后复习时间,有助于护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3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情况下需要医护合作、护护合作、甚至护士与其他人员的配合等,因此团队精神对护理人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情景模拟临床病例时需要一组成员通力配合,一起讨论病例的设计、制作精美的PPT汇报病例、分配情景模拟时的角色等,最终每组的表演成绩与组内每个学生的努力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全组成员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情景教学较传统教学更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94.2%的学生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一起分析制定临床病例、反复模拟演练临床场景并最终在公众面前表演,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其交流沟通的能力。

篇8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临床应用价值

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的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带教教师应为实习护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使其不仅能熟练掌握具体的护理操作技巧,还能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新入职的护理实习学员60名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所有学员全为女性,且都顺利的完成了专业学校基本临床护理理论的学习,取得了毕业证书。以随机数字法把所有的实习护理学员随机平均分成两组,1号作为对照组,其中所有成员年龄在20~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4±1.2岁,文化程度方面:全日制大专有20人,五年一贯制10人。2号作为研究组,其中成员年龄在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22.1±1.4岁,文化程度方面:全日制大专有18人,五年一贯制12人。经统计,两组学员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一般性资料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于1号对照组学员我们以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进行培训指导,根据教学培训大纲里的方法,我们结合自学、多媒体教学和几种现场演示等几种传授方式,由指导老师亲自授课培训。而对于2号研究组则是在传统培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安全教育,其主要措施有:

教学模式设计。对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定位,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同时对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技巧进行详细分析,找出临床护理的风险点,并根据其风险点着重讲解,并辅以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

实施安全教育。这个过程包含了认知阶段和强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对护理操作中的各种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熟记,同时指出临床护理的风险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得出相对应的应变措施。而在教育强化阶段,护理学员则是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对自己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做出评价,自行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会在护理过程中影响或者损伤患者,同时检测能否在不同情况下作出最佳的应变处理[1]。

3、评价方法

在教学培训结束之后,对两组实习护理学员进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同时统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此来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4、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选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进行检验,两组数据对比以P

二、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学员在教学结束后的考核成绩明显比对照组好,理论考试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都要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理学员的考核成绩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

三、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现今医疗临床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现今的护理水准与技术操作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好坏。由此可以看出,在护理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安全教育,对学员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护理安全教育将护理操作中的各种操作重点和风险点都进行了分析,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指导培训,让新学员树立了很好的风险意识,深刻的理解到了安全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于此同时,在护理技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新学员临床护理的实践操作,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并检验成果,在传授了许多护理理论知识之后,及时的让学员参与实际操作,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察是否有将安全意识很好的融入到自身的护理操作之中。只有理论实践双结合,才能把护理安全教育完美的掌握并且充分的体现出来[2]。

1、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安排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安排需要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认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目的是促进临床护理人员熟悉护理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详细方法、相关细节及注意事项。护理小组成员需按照技术操作相关知识及原则,分辨操作学习程度、临床风险及有效应对措施,将其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同时,还要提高护理技术操作熟练度。护理人员需按照操作标准,检验自己的护理技术操作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是否足够正确或有效,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是否表现出足够的关爱及尊重,对护理环境及护理条件的变化是否能够表现出足够的适应性。不仅护理认知需要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逐步完善,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度也是如此,这不仅需要勤奋的练习,还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2、护理技术操作教学流程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开展前,教学小组成员通过多次会议及讨论,最终确定教学流程、阶段测试标准及培训后考核标准,并以电子邮件方式告知参加培训的临床科室护士长及护理技术操作参训人员负责人,尤其是技术操作负责人,需要尽快学习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内容,熟悉教学流程、教学各阶段及培训后最终考核标准等多项内容。

护理技术操作参训人员负责人培训应按照预先设计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计划,明确科室内负责人培训课程及目标。科室内护理技术操作参训人员、责任人培训以自学及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后需接受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小组成员的考核。考核结束1周后,该负责人需对本科室参训人员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前摸底考核,按照考核成绩及工作班次情况,安排参训护理人员分批接受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以强化护理技术操作专业素质,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在讲解过程中需详细描述各操作细节、注意事项、相关风险等,并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以便接受培训护理人员更好理解。

3、考核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由阶段性测试及培训后最终考核两部分构成,测试时间及评定标准已在教学设计中明确,阶段性测试及培训后考核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科室内护理教学负责人的考核,由教学小组及各科室护士长负责,由于护理操作负责人专业素质水平对本科室培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故考核标准比较严格,若考核成绩不合格,直到考核通过之前,均需接受包括护理安全教育内容在内的护理技术培训。二是参训人员的考核,由于参加培训课程护理人员上班时间不同,故按照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不同小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接受培训、练习,并由护理操作负责人进行指导及考核,并记录结果;特殊原因未参加考核或考核未通过者,需单独安排时间考核或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整个过程中的人员及时间,需由操作负责人负责记录,并上交护理部查看。此外,在教学考核结束后,对参训人员发放培训课程评价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对教学内容及安排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教学[3]。

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护理学员在考核成绩上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在不良事件统计中,研究组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体现出了安全教育的显著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中融入护理安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很好的提高实习护理学员对护理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更深的理解操作的意图,注重操作的安全性,值得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方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利,何利萍.微型教学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10):936-937.

篇9

【关键词】安全教育;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194(2015)29-0297-02

护理安全是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最为重要及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患者个体差异性大,护理人员必须熟知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并能够熟练应用,同时可预见每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1],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为此笔者就以3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作用,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到我院入职护理人员70名,根据数字随机表将其分为观察组35名和对照组35名护理人员。观察组男性2名,女性33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3±1.2)岁;学历:高中及中专12名,大专及以上23名;对照组男性1名,女性34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6±1.0)岁;学历:高中及中专13名,大专及以上22名;两组护理人员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两组护理人员均接受常规教学培训。根据培训手册及培训方案,采取集中授课、个案护理、集中操作示教、自学、电化示教等方法,护理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并临床应用,然后根据教学培训内容对护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观察组的教学中采取护理安全教育。①教学设计。根据护理教学内容,相关工作制度,制定教学方案,明确教学实施措施、操作目的、目标及操作过程。操作者应明确护理技术操作目标和结果标准,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内容:核对、评估、操作准备、尊重患者知情权、操作步骤及操作后等环节,在操作步骤中应严格按照操作原则,选取准确合理操作方法,熟知注意事项,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处理;操作后应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整理物品,详细记录等。核对是护理技术操作关键环节,保证患者与即将实施护理技术操作相吻合;评估患者病情是否能接受此项护理操作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环境条件是否合适,机械设备是否符合护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知情权,及时告知患者护理目的、步骤、安全性、有效性、风险,做好患者心理准备,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在操作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如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隔离防护技术操作原则[2],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安全及健康意识。操作后正确处理护理操作期间的物品,根据医疗废弃物处理原则对物品进行分类、放置和处理,并做好记录。同时帮助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不断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安全性。②教学方法。教学中,帮助护理人员建立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意识、整体理念,确保护理技术操作的系统性,为护理安全打下坚实基础。根据Tyler行为目标模式,将护理技术操作目标分为3个领域,包括: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领域[3]。分析护理人员应该完成的任务、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明确技能分层、教学具体目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条件,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开发,拟定教学测试标准,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针对性教学练习,安排教学模式,明确完成教学目标需安排多少教学工作;试教,确定教学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的补充和改进措施。③教学安排和学习过程。首先在认知阶段,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记住操作程度、步骤和注意事项;按照操作程序学习每一环节中的内容和要求,掌握护理行为要求和操作方法;熟知护理操作应遵循的原则、相关知识和涉及的法律法规,并能够准确运用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的操作技术。准确有效识别护理操作风险及后果可能出现的损害程度,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风险措施。其次强化阶段,应评价整个护理技术操作是否正确,效果是否达标;评价在操作中有无关心、爱护、体贴和尊重患者,操作动作是否正确、安全、合理、有效,服务态度是否友好、耐心、热情。④效果评价。拟定测试标准,按照学习目标评价护理人员学习效果,包括:学习目标是否完全实现;学习目标部分实现;学习目标未实现,并准确记录。1.3评价标准[4]。护理安全能力:自制调查问卷表,评价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情况,内容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护理安全问题,分为提高、无改变及降低三级。护理成绩:分为理论和技能考核,为百分制。护理不良事件包括:院内严重感染、用药错误、安全意外等。1.4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具体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时采用χ2,P<0.05代表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考核成绩对比: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91.6±4.5)分,技能考核成绩(92.1±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78.8±6.3)分,技能考核成绩(79.1±5.8)分,差异显著(P<0.05)。2.2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提高情况对比: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提高率为97.1%(34/35),对照组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提高率为71.4%(25/35);两组对比(P<0.05)。2.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7%(2/35),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9%(8/35);两组对比(P<0.05)。

3讨论

随着患者及患者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日渐增强,对护理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个体性差异,均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护理操作的不安全性,易诱发护理纠纷。因此,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采取护理安全教育则显得十分重要,护理安全一般是要确定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未发生超出法律、法定规章制度的心理、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5]。通过护理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可见每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安全能力提高率多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护理安全教育,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能力,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从而可更好的预见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此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在护理安全教育中,应积极分析护理人员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学习目标未实现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加以改善。总而言之,安全教育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路开芳,董玉会,彭燕芬.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4(z1):226-227.

[2]赵桂凤,赵庆华.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的影响性[J].教育界,2012(9):103.

[3]乌兰图雅.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护理安全教育的应用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6):212-213.

[4]周永琴.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54-56.

篇10

【关键词】说课;高职护理教育;《护理沟通与礼仪》

说课是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在授课之前,针对所授科目说课程性质、任务,说课程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法等[1]。说课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熟悉课本,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更能提高学校教研改革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2]。

我校依据高职教育理念于2010年开始对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了重构和解构。其中,《护理沟通与礼仪》作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3]被提出。此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让教师将职教理念融入到此门课程中,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好此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特在课程讲授的开始对学生就所学科目进行说课。

1.《护理沟通与礼仪》说课的主要内容

1.1课程性质

《护理沟通与礼仪》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属于护理专业素质拓展学习领域的专业课。是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中必考科目之一。

1.2 课程任务

《护理沟通与礼仪》的任务是培养护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塑造良好的职业礼仪形象,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的整体需要。

1.3 课程目标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护理服务观念,提高护患沟通交流技巧,为让学生初步具备护士的职业素质,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的能力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从能力、知识、职业素质和态度三个方面分别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适宜的自身形象;能在各种护理工作区域中恰当应用各种沟通技巧,进行护患间的有效交流;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工作和日常社交活动中,塑造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为了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护理礼仪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及各种沟通的技巧。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沟通态度、优雅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尊重患者、同行,最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达到素质目标。

1.4 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护理沟通与礼仪》与《护理学导论》等课程同属专业相关课程,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旨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前阶段学习的人文素质等课程为它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它亦为后阶段的《护理基础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的实施铺垫了良好的个人基础,是学生后期从事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沟通能力,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整体需要的重要基础。

1.5 学情分析

此课程教授的对象是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此层次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阶段高中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理论根基较为扎实,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对课堂理论学习较忽视,但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高中三年的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行方面有一定的脱离。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应注重因材施教,将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机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

1.6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沟通技巧;各种基本礼仪、护理礼仪。

难点:将各种沟通技巧和基本礼仪应用在相应的情境中;各种沟通技巧和基本礼仪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1.7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形成专业认知。(2)模拟教学,培养专业能力。(3)现场教学,学做真实“护理人”。(4) PBL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讲授法:对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1.8 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效果。(2)通过数字化信息资源,拓展教学课堂。(3)开展情景剧竞赛,促进技能培养。(4)建设护理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1.9 考核标准与方式

《护理沟通与礼仪》课程考核包括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1.9.1 学习效果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30%)和结果评价(70%)。

(1)过程评价:根据出勤、听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和参与课堂讨论、实训活动情况及礼仪竞赛等进行综合评价。

(2)结果评价:开卷考试、灵活多样,旨在检验学生对护理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相关礼仪知识的能力。成绩采用等级计分制,分别为优秀、优良、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等。

1.9.2 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同行评价。

2.方法

依据三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剖析课程,于第一次授课时对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说课。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7名授课教师和随机抽调的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2.1教师问卷分为两部分:个人一般情况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三内容三程度的比较。共发放问卷7份,回收7份,有效卷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学生问卷分为两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和课程目标、课程重点、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四内容三程度的比较。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卷49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

3.结果

3.1 说课前后教师教学设计的比较(详见表1)

3.2说课前后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详见表2)

4.讨论与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说课既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目的性,从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掌握本领。

4.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和教师备课的质量

说课让授课教师在上课前熟悉所教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处理,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找到适应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通过说课,还可以引导教师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从而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4.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说好一门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语言的组织及表达能力。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收集素材,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用语言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在无形中扩充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表达能力,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通过老师对整本教材的剖析,能清楚整本书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和掌握好本领;并针对难懂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如:学生对《护理沟通与礼仪》中“化妆术”这节内容很感兴趣,在上课前便翻阅教材做好了预习工作),为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4.3说课时的注意事项

课程说课是放在了本门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前20分钟内完成。这要求教师要合理把握和分配时间。将说课的重点放在“课程任务、课程目标、重点与难点”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有一大致认知。若说课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另外,课程说课的形式是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的一次改革,学生对这种形式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说课时应牵牵把握课程标准,生动说课,忌“读”课、“背”课,如此才能让学生明白所学课程在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和实际可行性。

综上所述,说课使教师对所授课程有了全面、深度的理解,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中能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水平;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确定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职业实践能力。说课作为一条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4],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体现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理念而言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丽丽.谈如何使说课更深刻生动[N].学知报,2010,03(16):B03.

[2] 温冬晓.浅析说课与说课活动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155-156.

篇11

相互作用阅读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因素 语篇因素 读者因素

阅读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阅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国内外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图式建构、语境建构、元认知等阅读理论方法,其中相互作用阅读理论方法在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内涵及影响因素

鲁姆哈特(Rumelhart)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材料和读者是相互作用的。语言文字含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文本中的符号,被动地等待读者吸收,阅读者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努力挖掘它的含义。文字含义既不存在于语篇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之内,它产生于读者和语篇两者相互作用中。阅读理解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形成语篇,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但是若在交际环节中出现“故障”,信息将无法传递。信息在从作者的头脑到达读者的头脑过程中,若干因素会影响读者接受信息,其中主要有三个:读者因素、语篇因素、作者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相互作用阅读理论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可以用图表进行描述,示意图如下:

完全意义阅读理解

1.作者因素

作者在写作之前,往往会对读者的特点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读者可接受的程度进行写作。这样,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才会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否则就会出现误解或不完全理解,失去文本交际的意义。

2.语篇因素

语篇因素是指句子的结构、长度、词汇密度、新概念的多寡、文章主题的难度和新颖度等。一个文本的难易程度跟读者和作者在以上几方面重合部分的大小有关。重合部分愈大,文本愈容易,反之愈难。事实上,读者对于文本达到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阅读理解的目的在于尽量挖掘文本含义,扩大重合面。语篇因素对阅读理解影响甚大。

3.读者因素

按照相互作用阅读理论,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获取信息是在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在这过程中,读者的个人知识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读者具备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则不需费很大力气就能理解文本含义,否则只有摸索前进。由此可见,相同的文本对不同的读者难易程度不同,原因在于读者个人知识结构的差异。

二、影响阅读的作者因素、语篇因素和读者因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应用以上三个影响阅读因素,调整教学内容,收到了一定成效。

1.作者因素

在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因素中,作者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要求作者的取材内容及写作方式。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以解决作者因素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筛选合适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其中,语言材料假设已被多数研究者接受。他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而习得语言,通过不断吸收语言材料,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材料题材广泛,以社会科学、热点事件为主,有的选自西方的报刊杂志,也有来自英美经济文化历史方面的报刊书籍,也有人民日报的文章。学生不仅学到了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了阅读水平,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2.语篇因素

语篇因素应用包括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内容。句子结构、长度、语汇密度等属于语言因素,而新概念、文章主题、新颖度等则属于非语言因素,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如dog,cat,小孩子都知道这两个词,应该说没有语言问题了,但在句子、语篇中就要仔细分析其涵义。如:

I’m afraid in this line of work it’s a case of dog eat dog. (习语:残酷无情的竞争,相互残杀)。

He’s made a dog’s breakfast of these accounts. (英式非正式用语:一团糟)。

This firm’s gone to the dogs since the new management took over. (美式非正式用语:败落)。

She wa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before her diving test.(英式用语:如坐针毡)。

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谚语:猫儿不在老鼠翻天)。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习语:下倾盆大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难句、难词,强化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句、典故、风俗习惯等,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养成多查阅多积累的习惯,遇到新颖的感兴趣的表达方式,及时积累,与同学相互交流。

3.读者因素

对于读者因素,除前面提到了文化背景知识外,还应包括阅读水平、智力情况、学习动机等因素,其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首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克服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读、逐字读、默读、指读和回读。其次,是在看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随手做标记的习惯,边阅读边把文章中观点性的语言、转折性的语言或表示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等语言标注出来,这是把握整篇文章脉络的一个重要环节。再次,是阅读中视幅要宽,视时要短,意群要长,把尽可能多的词一眼“尽收眼底”。阅读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阅读速度,由于语篇体裁的难度不一样,阅读的速度也不同,而片面追求快速阅读也会使视觉器官和大脑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从而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分焦虑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僻词、难懂的句子,有的学生总想查阅清楚,导致阅读速度慢,即使读到最后,前面的内容也会忘记。针对这种情况,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坚持鼓励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即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句子,通过辨认某些关键性词语,头脑中展开对篇章内容的预测;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证实、修正、扩展最初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

三、结束语

阅读理论研究揭示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思维活动规律,分析了影响阅读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认真学习这些理论,对外语阅读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实际需求,认真领会理论的实质,灵活运用。本文只是笔者应用相互作用阅读理论进行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英语阅读者以启迪。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杨素珍.国外阅读理论研究概述.淮阴师专学报,1995.

篇12

【?P键词】 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89

Effect by health education in senile hypertension nursing HE Xiang-hong. Guangdong Yunfu City People’s Hospital, Yunfu 52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by health education applied in clinical nursing for senile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senil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Records were made on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comparison.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decreased SBP and DBP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before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had DBP as (86.33±8.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and SBP as (132.17±12.75) mm Hg, which were all much better than (89.99±7.89) and (138.24±12.95) mm Hg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enile hypertension;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患者仅可终身用药控制机体血压,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本文为提高高血压患者疗效及预后, 特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

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47例、女43例, 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1.34±5.22)岁, 病程4~28年、平均病程(11.42±

5.53)年。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1. 2 方法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接受临床对症治疗,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 如遵医嘱实施各项检查及给药、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①组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小组, 组员由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上岗前给予必要培训, 使其了解健康教育方法、意义,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②接诊后给予简短自我介绍, 服务热情主动并注意礼貌用语, 全程保持面带微笑[2-4];③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咨询家属掌握其实际情况, 如本次就诊病情、受教育程度、现阶段心理状态等, 根据上述资料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④选择适合患者受教育程度的语言实施本次健康教育, 如高学历者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可适当增加专业术语, 而低学历者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提供通俗易懂的语言;⑤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可通过告知遵医嘱用药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意义以及未遵医嘱治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提高其用药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⑥不了解病情、过度担心疗效、不信任医护人员者, 可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使其了解高血压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条件允许者可聘请既往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返院举行座谈会, 传授高血压疾病治疗相关经验并给予适当语言鼓励;⑦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选择宣传册、版画、加微信等形式实施健康教育, 宣传品内容涉及高血压相关知识并应具备一定趣味性, 提高患者接受教育兴趣[5];⑧准确告知各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干预措施, 给药初期应监督患者准确用药, 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⑨告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身心愉悦避免情绪大幅波动[6]。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前、后血压[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变化情况、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护理满意率于本次研究结束后, 指导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独立填写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护理相关), 评价其对本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 该量表由本科室护理人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共同参与制定, 内容涉及本次提供护理服务的方法、效果及态度等方面, 总得分范围0~100分, 其中8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血压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BP、DBP测量结果较护理前均显著降低, 且研究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82.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较高, 患者一旦确诊需终身用药控制机体血压稳定。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均呈下降趋势, 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将伴发各种机体疾病从而增加身体不适感[7-11]。研究表明 [1], 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对治疗失去信心、过度担心疗效、生理不适等因素, 将对其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造成严重影响, 不利于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因此提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仅提供常规护理并无法获得满意疗效, 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12]。

篇13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作用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人口大国,高血压问题迫在眉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1]。老年高血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指>65岁老年人群因为生活习惯或者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心血管疾病。老年高血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群的身体抵抗力与免疫力较差,所以需要有正确的护理方法继而对老年人群做好针对性地护理计划和措施[2]。本文分析了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我国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在知晓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研究且签署相关同意书。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中有41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14±3.36)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5.11±3.58)年;学历水平:20例本科或者本科以上、23例专科、10例高中、10例初中以及初中以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中有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01±3.4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5.06±3.55)年;学历水平:22例本科或者本科以上、20例专科、12例高中、9例初中以及初中以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环境护理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普及高血压基础知识 大部分患者被确诊为高血压疾病时,往往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及分级标准等知识非常匮乏。因此,在初步护理健康教育指导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使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来向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详细介绍基础知识,降低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等影响疾病的治疗。

1.2.2.2生活方面健康教育指导 一般而言,食盐过多会增加老年患高血压的概率,因此需要对老年患者的盐摄取加以严格控制。医学研究发现,体重过重尤其是男性体重过重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当男性超重24%时,收缩压提高17%;当体重下降24%时,收缩压降低9%。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详细告知高血压患者饮食需少盐、少热量,多食用蔬菜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控制好自己的体重,继而能够控制好血压。

1.2.2.3定时监测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血压监测均为护理人员进行,但是由于高血压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伴随患者终身,所以不管是患者住院还是出院,都需要掌握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中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人因素以及身体状况等,教育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学会如何监测血压。

1.2.2.4心理疏导 由于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诸多方面的因素相关,而心理紧张或者长期不安等情绪是发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护理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之后,还要帮助患者疏导不良的心理情绪,通过语言沟通或者肢体沟通,让患者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

1.2.2.5并发症护理 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深刻了解到高血压并发症的严重性以及临床表现特点,继而能够学会如何处理此类并发症。一旦发生严重情况时,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有相应的心理准备,不必过于惊慌失措。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对高血压基础知识的正确知晓率、总满意率以及患者血压对比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分析 观察组收缩压水平为(133.38±10.56)mmHg、舒张压水平为(82.33±10.56)mmHg,对照组缩压水平为(166.95±15.54)mmHg、舒张压水平为(97.11±12.77)mmHg,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知晓率、总满意率分析 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92.06%(58/63),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79.37%(50/63),观察组正确知晓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程时间比较长,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程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脑、肾,为了避免对老年患者靶器官的伤害,需要采取针对性地预防措施[3]。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地健康教育计划,通过基础疾病知识的传播等能够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智光媛.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病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0(12):225-226.

篇14

Следование этому принципу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такую организацию учебно-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 при которо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учитывает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в условиях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носителями языка. При соблюдении данного принципа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должен не только выбирать стиль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ния, учитывающе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ую принадлежность учащихся, но и проводить занятия в условиях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разных культур.

【Ключевое слова】Второй язык Культур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87-01

Каждый этап развития методик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языков характеризует свой подход. Его в лингводидактике еще называют иногда методом. ?Подход – главное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которое определяет все компоненты системы обучения.

Методика обучения неродному языку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связана с рядом наук, также занимающихся изучением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овладения вторым языком. Среди них учеными выделяются педагогика,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психология.

Все принципы, входящие в перечисленные группы, между собой тесно связаны и образуют единую систему, призванную обеспечить достижение поставленных целей обучения.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можно выделить принципы(или группы принципов), которые играют ведущую роль в конкретных условиях обучения. Так, в наши дни к ведущим методическим принципам относится принцип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сти, следование которому обеспечивает практическую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ь занятий, ориентирующих на овладение речев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ю в избранной сфере общения.

Среди дидактических принципов важ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придается реализации на занятиях принципов сознательности и наглядности, а среди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х-принципу мотивации обучения, поскольку овладение языком будет малоэффективным без учета интересов учащихся и целе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воздействия на мотивационно-побудительную сферу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обучающегося, определяющую его поведение.

Принципы обучения исторически конкретны; они отражают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потребности людей, изменяются и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ются под влиянием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прогресса и развития базисных для методики дисциплин. Система принципов, будучи открытой системой, допускает включение в нее новых принципов и переосмысление уже существующих.

Этот принцип обучения реализуется на занятиях в двух формах:①латентной, или скрытой, когда подача материала производится с установкой на предупреждение возможных ошибок, и ②открытой-путем сознательного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я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родного и изучаемого языков. Такое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е имеет место 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 в пособиях, рассчитанных на занятия с филологами, и реализуется в виде принципа опоры на родной язык учащихся.

Принцип учета уровня владения языком. Следование этому принципу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организацию процесса обучения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уровнем владения учащимися языком обучения.

Принцип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ледование этому принципу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такую организацию учебно -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 при которо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учитывает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в условиях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носителями языка.

При соблюдении данного принципа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должен не только выбирать стиль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ния, учитывающег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ую принадлежность учащихся, но и проводить занятия в условиях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разных культур.

Межкультурн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общения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изучение различий как внутренних(общение между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ми различных этнических групп внутри поликультур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так и внешних(общение между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ми различ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Язык является средоточием духов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а, основной формой проявл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самосознания, первоэлементо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ак словес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1 Бим И.Л. Методика обуче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ым языкам как наука и проблемы школьного учебника. –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77. – 289 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