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护理教育学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在患者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未出现法律规定外的机体结构功能缺失及心理上的损害、缺陷及障碍等[1]。在临床实际情况中,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较大,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护理操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及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2]。本文选用见习护士生54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作用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到我院见习的见习护士生54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名,其中观察组,男2名,女25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岁;对照组,男1名,女26名,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1岁。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培训方式
对照组护生学习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观察组护生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护理安全教育的学习。
1.2.2护理安全教育教学
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具体为:(1)教学过程;教师要按照工作制度所拟定的具体实施、操作目的、操作过程等讲解给实习生,安排相关教师以目标的确立、如何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这三个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将临床重急症护理的真实案例贯穿到教学中去,定期举行相关医学法律专座,以此提高实习生对医学法律的认识及意识,提升其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实际教学中可分三个阶段开始:第一,分析阶段;由教师引导实习生对自身所学目标、学习需求和任务的完成进行深入分析,从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解决。第二,教学设计阶段,主要是对教学条件的明确以及给实习生提供所必需的的教学内容,开展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技能层次确认的工作[3]。第三,教学开发阶段;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具体,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具体针对性的实操练习及拟定测试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实习生建立起护理安全意识,保证其护理技术能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熟练进行。(2)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主要包含认知阶段及强化阶段,首先,认知阶段主要是保证实习生能够对护理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教会实习生能够对护理操作的风险有一定的判断,同时能够对遇到的风险进行相应措施[4]。强化阶段是让实习生对自己的护理基础有一定的了解,明白自身的实操技术是否正确评价、护理动作是否安全、有效等,在实际临床护理干预中能够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有敏锐的察觉性。
1.3疗效评定标准
实习结束前,分别以护理部所制定的护理标准理论及操作技能的考核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相应的项目考核,考核的总分为100分。其考核结果评定为学习目标完全实现、学习目标部分实现、学习目标未实现三类。记录两组护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践能力及理论能力评分中的对比
1年后,观察组护生的实践能力评分及理论能力评分分别为(90.55±5.57)分和(94.22±4.21);对照组护生的实践能力评分及理论能力评分分别为(81.09±6.23)分和(80.01±5.52)分。其考核评定的最终结果,观察组护生学习目标全部实现21名,部分实现4名,未实现2名,学习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护生学习目标全部实现17名,部分实现5名,未实现5名,学习有效率为81.5%。观察组护生的学习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习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实习期间出现患者坠床不良事件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对照组实习期间出现患者坠件3例、感染事件2例、护理用药错误事件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6%。观察组护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难以评定,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住院时间延长、生命存在威胁等,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5]。因此,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次选取实习护士54名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6%,而观察组对于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融入护理安全教育的学习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的81.5%,同时,观察组的实践能力及理论能力评分中均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了护理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因患者病情的不同及个体的差异都会成为护理技术操作不安全的影响因素,为此,在对实习护士进行培训期间,务必加重护理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实习生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加强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应对能力,减少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6]。终上所述,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同时融入护理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实习生在实践中的护理行为能力及应对能力,强化其护理基本知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马明翠 韩秉锡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李荣杰,史春红.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在护理安全教育中的运用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02):22-23.
[2]肖敏,黄惠榕,黄秀钦.护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细节管理教育[J].光明中医.2013,28(05):1074-1075.
[3]林丽萍,黄玩英,曾素华.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70-71.
[4]李利,何利萍.微型教学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936-937.
【关键词】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护理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的健全和普及,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人们的维权意识大大增强。患者对医院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护理安全指在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以外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或死亡。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住院期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护士在学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护理安全理论知识,新护士对护理差错事故的概念、认知、防范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新护士必须全面深刻了解和掌握护理安全知识。因此,加强护理安全培训教育非常重要,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是护理技能操作。护理技能操作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一旦发生都会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失,医护人员信任度下降、医院声誉受损,其他患者的安全感也会丧失[1]。将护理安全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操作相结合,养成良好的护理安全行为非常重要。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对30名新到岗的护理人员岗前培训教学中重视护理安全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60名均为我院新到岗的临床护士,女性50名,男性10名.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13±0.56)岁。大专39名,本科21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岗前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考核方式,观察组在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教学模式。根据临床各班工作的具体护理措施、护理结果目标制定的护理目的、目标与护理具体过程,行护理操作目标和护理过程的学习。通过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是否实现了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依照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护理目标可分为行为领域、认知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在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中,对临床护理差错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开展形式各异的护理法律临床讲座,从不同的阶段对护士进行教学。从教学中使新护士树立临床护理技能正确操作的理念、安全意识,确保护理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奠定了良好临床基础安全执业。(2)教学步骤。①学习阶段:护土熟记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熟记护理操作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识别护理操作的风险,并掌握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②自评阶段。评价自己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结果是否达标,动作是否能够准确、安全、有效,操作时是否考虑环境与条件、考虑患者的自重和顾虑[2]。
3.观察指标。比较2组护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1年后的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教学方法的评价。岗前培训教学结束后,均发教学调查问卷表,分发现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分析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3项内容,每项分为“下降”、“无变化”、“提高”3个方面。共60份,100%当场收回。 (2)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分为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3)护理不良事件。包括护理意外、院内感染等。
4.数据处理。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以P
结 果
1.2 组护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1。观察组的护士认为通过教学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P
2.2 组护士的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2。2组的理论成绩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讨论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对医院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确保护理质量是对新形势下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护理技能操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存在许多不安全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护理安全的意识和行为。研究显示,将护理安全教育渗透于护理技能操作的教学中,大大提高护士的临床技术水平,认识到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并养成了安全护理意识及思考的习惯,全面提高了新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进而减少临床护理的风险性[3]。本研究对30名新到岗护士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在各个环节突出护理安全的重要地位,灌输护理安全意识是护士执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始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患者为中心,提供适合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的优质护理[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吴,叶淑金.护理带教中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C).56---57。
[2] 王好,王晓冰.模拟教学技术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70―72。
[3] Senita J.The use of concept maps to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linical settings.Teach Learn Nurs,2008,3(1):6---10.
[4] 孙海琴,杨晔琴.概念图在护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护理杂质,2009,26(6B):62―63。
作者简介:
梁爱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人护师,护理部主任。
一、确保学生口语基础的强化
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类型教具的合理选取,确保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口语基础能够得到可靠性强化。对于现阶段教学目标影响下的涉外护理专业而言,口语教学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基础性语音知识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语音、语调、音标以及发音这几个方面。以上基础性语音知识的本质均表现为实践性知识内容。从实践教学经验的角度上来说,仅仅借助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口头教授配合黑板板书的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够借助于录像、电视、计算机以及录音在内的相关设备,提供口语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高度仿真性视听情境,势必能够使“无声化”的书面语言与“有声化”的口语语言直接融合起来。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充分发挥对于多种类型教学工具的合理选取以及综合应用,从而提供了最为优化的课堂环境,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体现。
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教学磁带以及教学VCD资料的方式,将“无声化”的音标、字母、单词以及语句与“有声化”的口语语言充分结合在一起。在“无声”与“有声”充分融合的过程当中,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多样美妙的音乐同时也起到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意义,将原本枯燥无味且理解难度较大的口语教学课堂转变成为了一种丰富主动且理解简单的全新口语教学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口语教学主动性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在学生视听器官全方位关注口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语音规律的掌握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提高口语课程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可以在实践性教学过程当中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的信心,勇于开口说英语,并且敢于开口说英语。在现阶段的教学思维模式作用之下,口语课堂活动的成功组织、积极参与以及过程协调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涉外护理专业口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有关口语交流内容的培养,对于社会交际功能的锻炼。在注重实践性能力提升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对于学生语音标准以及语法词汇使用的规范性要求。特别是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当中敢于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远比规范学生在口语应用中的语法行为更为重要。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教师应当在学生应用口语交流的过程当中认真观察,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在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过程当中也不应急于纠正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或是表达缺陷问题,而需要在学生完成整个口语交流活动之后以总结方式反馈给学生。做出这一判断的因素在于:在口语教学,特别是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沟通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持续性的打断与干涉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口语教学目的受到破坏,并导致学生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与此同时,在口语交流及沟通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并非完全是沉默寡言的,而应当在活动进行不畅的状态下循循善诱,拓展学生的思维,确保口语活动进行的有效性。
三、营造良好语言环境氛围
1.1教材方面的因素
初中教材主要从形象、直观入手,内容少且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而且配有丰富的插图,讲授的多半是简单定性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文字通俗易懂;研究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由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够掌握。因此学生学习时不仅感觉物理有趣而且学起来很轻松。
高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科学严谨,教材侧重理论上的推导,且物理规律由初中定性关系转化到定量上来;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复杂,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更高。
1.2教师方面的原因
(1)初中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由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简单,且理论层次要求低,仅靠背诵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情况下,为了眼前节省时间多做题目,初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死背概念、规律、公式,从而忽视了对物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高中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及认知水平
由于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教师循环教学,高三教师循环到高一教学时,往往会过高地估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追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虽然初中学习过力,但只要求学生对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要求很低,会画重力、简单的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初中学生只接触到物体在水平面上的二力的平衡问题。
2.教学策略
2.1利用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要在难点处铺设好台阶,缓解难度。如弹力概念及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可用下面的一些小实验铺设台阶,化难为易。
实验一:用力分别让两个小球向下压缩弹簧和橡皮泥,观察松手后的现象。由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把小球弹出去而橡皮泥却不能把小球弹出呢?
实验二:如教材弹力这节,小车与弹簧的一端相连,用手向左拉小车后松手,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拉着向右运动?用手向右推小车并压缩弹簧松手后,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推着向左运动?
实验三:篮球撞到地面上能弹跳起来,而橡皮泥撞到地面上为什么不能弹跳起来呢?
实验四:利用橡皮筋悬挂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使之静止在空中。由于橡皮筋和气球形变量比较明显,利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从课堂效果上看,由以上例子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可以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2利用导学案,做好内容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材内容跨度大,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从初中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简单,能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再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时,所举例子尽量找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例子或者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能模拟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这些形象的例子降低难度。如在静摩擦力的导学案设计上对于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可以如下设计:
任务一、静摩擦力有无判断及方向
体验1:如图1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处于水平状态,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图2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果有,课本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
阅读课本P57,看图3.3-1,思考图甲中箱子受到地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体验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受斜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物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由以上例子归纳总结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2.3利用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相对”两个字容易遗漏,其原因是常见的例子是一动一静,造成学生对此产生误解。此处可以这样处理,先举一动一静的例子,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沿斜面下滑、沿竖直墙面下滑等。
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各例子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找出这几种情况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验演示:毛刷下压一长木板,扶住毛刷拖动长木板,由学生讨论判断毛刷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相对”两字。
如果两个物体都在运动,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又如何确定呢?
实验演示:物块A放在长木板B上,A和B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用水平力突然向右拉木板B,A、B发生相对滑动。由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观察物块A相对地面向哪个方向运动?
(2)什么原因造成物块A运动?
(3)物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哪?
(4)物块A相对于物块B向哪个方向运动?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rn teaching concep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reform tasks is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ctuality,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tudying-researching, we focus on that how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to enrich tutorial materials and teaching ways, an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virtue of college-physics-network method.
关键词: 网络教学;课程学习;交互作用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courses studying;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3-01
0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模式显示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极具鲜明专业特色的高校,主要以石油主干专业等理工科为主。《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的重要部分。
1 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物理自主学习模式是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发展趋势[1-5]。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物理学习质量也就成为高校物理教学研究的又一新问题。由于网络学习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能为他们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养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在确保高效传承系统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渗透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具体特点,确立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大学物理拓展到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逐步转变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构建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模式。
2 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针对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一些学生认为与专业关联程度不大,主动学习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是为求得能顺利通过考试;有的为应付课堂学习;有的为考试拿高分以便获得奖学金。总体说来学习动力不足,仅仅应付课堂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钻研精神。简而言之,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此项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二年级,而此时的大学生正好处于一个自我学习能力差的阶段。由于缺乏强制性管理而使每个人的学习质量不同。同时由于是非专业课程,一般不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能够像在小班那样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安排,通常《大学物理》会安排的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少,每次课堂信息量都很大,另外由于一些数学辅助知识缺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加之学生普遍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学生钻研、思考程度也不是很高。
为解决目前的现状,探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补充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各类网络物理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物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到学生课外学习过程中,设计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策略,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开展网络互动方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业、论文、调研报告、应用物理知识的创新设想、发明设计等成果通过网络交互;让同学们相互探讨,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物理课程的一项常规作业并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讨论与提交;将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设想的数量和质量、回答别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参与讨论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为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一项依据;同时学生网络互动的讨论使得大家讨论问题不局限于时间与地点,有利于互相学习。
3 结束语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顺应了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如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倡导在课内、课外各个环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既能体现信息时代的先进性,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也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可持续、广泛学习提供了培养方式。网络教学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学生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时间给予了更大的自由度。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合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不失为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夏飞莱.大学物理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3):34.
[2]曹丽华,谭振江,郭强.大学物理网络教学建设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97.
[3]黄清龙,万雄,罗自树.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