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持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并且关系到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近年来,义乌市依托于建立国际小商品城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这使得其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有所增强,资金的吸纳能力也在增强。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义乌市的金融业务量仍能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
从2009年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中公布的国内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来看,义乌所属的金华市位列第十三位。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区域金融发展的一种特有现象,与地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和制度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同时要注意到,义乌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还远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但其不完善之处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因而如何同时带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义乌市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设想
本文采用了数量分析的方法对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做出实证分析,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主要利用1998~2009年义乌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等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银行存贷款数据等,利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实证检验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生态理论为我们研究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系统考察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根据金融生态的特征,运用VAR模型来研究金融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OLS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其次,利用ADF检验经济变量的单位根是否同阶,若同阶,可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平稳,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是统计学上的一种动态均衡。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估计,常用EG(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迹统计量法,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得到各变量的结构冲击引起GDP波动的响应函数,进而得到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为金融发展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如果金融生态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那么,改善金融生态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模型设计
(一)数据分析
1、指标选取:
数据主要来自于《义乌市统计年鉴》、《义乌金融统计年报》(1999~2010)和《金华市统计年鉴》(1999~2010)等。为了防止各时间序列数据产生异方差,并考虑到对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及关系,且所得到的数据容易成为平稳序列,故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作对数处理,采用的软件是Eviews6.0。
(1)解释变量
有关金融生态指标的选取,现有的文献几乎没有正式提出。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不能得到所有的代表金融生态的各个子系统的变量数据,需要对变量进行选取。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生态状态的以下变量:
IDU-第三产业产值占GDP之比,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的地位,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金融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因而该指标也能说明金融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
FIR-金融相关率,一般将货币总量(通常为M2)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金融发展“广度”的指标。由于中国没有各地区货币供给数量,可以用金融部门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之和来代替。我们用金融相关率这一变量来衡量金融深化和货币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1)
式中表示金融相关比率,D表示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L表示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GDP为地区生产总值。
EFF-存贷比(贷款/存款),代表金融生态效率,这里选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之比来反映金融生态系统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
DEP-金融存贷差(存款-贷款),这一指标反映了金融存款与贷款的差额。
(2)被解释变量
本文对经济增长的含义界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方面,选择义乌市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变量。
2.选取的模型
我们将要估计的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2)
其中是因变量,反映地区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指标;是一组向量,代表要考察的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组变量;是误差项。最小二乘法主要作为一个对比的结果,检验后面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
对lnGDP,lnIDU,lnFIR,lnEFF和lnDEP做线性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表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lnIDU
0.031578
0.142969
0.220876
0.8315
lnFIR
-1.030719
0.095630
-10.77820
0.0000
lnEFF
1.932979
0.158763
12.17522
0.0000
lnDEP
1.001498
0.045841
21.84721
0.0000
C
11.64389
0.692381
16.81717
0.0000
R-squared
0.999125
Mean dependent var
23.83398
Adjusted R-squared
0.998626
S.D. dependent var
0.609459
S.E. of regression
0.0225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4.447932
Sum squared resid
0.003573
Schwarz criterion
-4.245888
Log likelihood
31.68759
Hannan-Quinn criter.
-4.522736
F-statistic
1999.205
Durbin-Watson stat
1.23619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除了lnIDU之外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和常数项均通过了T检验,下文将舍去对模型并不显着的这个指标并进行修正后的OLS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表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lnFIR
-1.039098
0.082400
-12.61046
0.0000
lnEFF
1.937205
0.147940
13.09453
0.0000
lnDEP
1.008017
0.032926
30.61465
0.0000
C
11.53776
0.467942
24.65639
0.0000
R-squared
0.999119
Mean dependent var
23.83398
Adjusted R-squared
0.998789
S.D. dependent var
0.609459
S.E. of regression
0.0212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4.607654
Sum squared resid
0.003598
Schwarz criterion
-4.446018
Log likelihood
31.64592
Hannan-Quinn criter.
-4.667497
F-statistic
3025.304
Durbin-Watson stat
1.174509
Prob(F-statistic)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关键词:生态建筑;经济发展;林业结构调整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林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整体恶化,多种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搞好林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我县林业也和全国一样。下面就搞好我县林业结构调查,谈几点想法。
1 重新认识我县林业形势,加强对林业发展的责任感
自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我县林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的看到我县林业资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从1962年开始,对森林进行大面积采伐,从1962年-2000年采伐蓄积25000立方米,2001年-现在年采伐量15000立方米。前38年采伐和的木材都是大径材,而现在采伐的木材多是中小径材,而且木材质量差,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轮伐期缩短,这明显看到森林的木材产能下降,木材的经济价值降低,还有从采伐的过程明显看出河水流量变化,是以前河套下雨不下雨,流量变化不明显,现在是下雨时河水瀑涨,停雨时水流马上变小,这说明森林的涵水能力在急聚下降,带来的后果是雨大时河水濒滥,农田受淹,道路桥涵被冲坏,水资源大量流失,雨小时旱年水量不足,农田灌溉缺水,造成工农业各种损失,严重受到的经济损失远大于木材的产值。
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量采伐,石场、砂场的过渡开采,造成部分山体,森林恢复难。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林副产品产能下降。据统计,2000年前每年光蕨菜一项全县一年产出20万公斤,年创汇160万元,而近几年,全县每年产品出只在5万公斤左右,年创汇40万元左右,是前15年每年的四分之一,木产品生产利用率低。
木材经营还停留在70、80年的水平,没有深加工企业,原产原出,木材生产全部以原木外销。
2 合理造林,逐步转型
营造时科技含量不足,近年来,我县造林树种单一,适林树种不合理。造林密度不合理,部分地块不适地适树,由于树种单一,病虫害发生较高,密度不合理,培养出的林子达不到经营目的,还不是适地适树造成成活率低下,使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受到影响,尤其是林户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影响了林户的造林积极性。
根据我县林业资源现状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怎样调整林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区经济。
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保护生态安全要求,东北国营林区将逐渐尽快停止森林采伐的精神,我县林业也将和国有林区一样,以单一、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来源向保护资源恢复森林资源方向转轨。林业的主要任务,以从生产型要效益向生态型要效益转变,所以,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变化,所以,调整林业林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安全的需要。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林区经济必须统筹兼顾,既要发挥林业生态作用,又要保证职工经济生活来源,那么怎样才能使二者和谐统一,搞好林业结构调整是转变,是发展林区经济和维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渠道。
3 怎样调整林业结构建议
首先,林业结构调整,必须以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恢复森林为主,增加森林面积,培育森林,加强森林保护,促进森林更新,加大造林力度,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生态林、风景林、水源涵养,大力发展苗木基地建设,加强林政管护,资源监测和资源管理。加强林区防火,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
第二,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发展林区经济为辅,是调整林区结构的目的。充分利用森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替代产业,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建设风力发电站,加强水资源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建立水库,发展养鱼灌溉。
发挥林下经济,结合北药建设,种植贵重药材,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大尖果林建设,既增加林业经济收入又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立体开发,创新发展,建立生态呼吸场;生态森林食品,建立蛇场,人工野山参基地,野生动物、宠物培育基地,生态动物养殖地,商品珍禽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引进外资发展林业经济,反辅林业生态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职工科技水平,增强森林生态意识,发展林区经济,建良种繁育基地,树种造林试验基地,建设经济生态兼顾林基地等林业科研各种基地建设。
发展旅游业,利用自然景观,打造旅游优势,增加收入,宣传森林生态的作用,使人们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使游人真正认识到好的生态环境带给他们的美好享受,以旅游作为传媒窗,传播信息,争取玩意儿多投资,恢复生态。
第三,搞好林业结构调整是生态建设和林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生态全球化的今天,林业结婚调整不只是中国生态经济需要,也是世界生态的全球化要求。
1我国渤海环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行动中各部门缺少配合2001年,为加强对渤海环境的治理,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改为国家环保部)发起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常规工作中,国家海洋局每年对渤海海域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水利部一直强调对入海河流的治理,渔政部门也一直采取措施防治渔业养殖污染。但即使各部门做了这么多工作渤海的环境质量依然没有明显改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部门缺乏联动合作,独自行动,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受到局限,没有形成合力,从而导致渤海环境治理效果不佳。
1.2管理措施收效甚微,渤海环境持续恶化自2001年起,为对渤海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我国先后实施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及《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都没能使渤海环境质量有明显改观。如图1所示[5],2001年以来,我国渤海海域污染面积一直居高不下,水质持续恶化,渤海环境令人堪忧。
2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对渤海环境管理的适用性
2.1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复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人的行为为主导的,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自然系统共同构成的,以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为基础并以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一种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人以其特有的文明和智慧驱使大自然为自已服务,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一员,人的活动又要受到自然的约束。这两种力量间的基本冲突,正是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特征[6]。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管理者在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的、科学的和可持续的方法对本地区各项事务实施适应性管理的过程。其本质是保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力,使系统既能够调节短期的压力,也能够适应长期的变化[7]。实施复合生态系统管理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时空广泛性原则和人与生态系统相统一的原则。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陆地还是海洋,都不乏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1998年12月,澳大利亚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环境与资源管理政策[8]。2005年1月中国政府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采取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实施中国西部退化土地治理,该项目预计用时10a,目前进展顺利[9]。
2.2渤海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渤海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渤海具有其完整的生命支持系统。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部海域及广阔的海岸带组成,滩涂广阔,具有大量基岩港湾岸段,注入渤海的具有常年径流的河流有40余条,流动的海水将这些地形地貌联接成一个整体,连同渤海区域特有的气候、土壤及光照共同为在渤海区域内生存的动植物及海岸带生存的人类社会提供生命支持。(2)渤海有其完整的营养物质流动链。营养物质一方面来源于自然系统提供的太阳能,另一方面来源于陆地上社会经济系统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通过光照、河流及陆源物排放等方式进入渤海中,参与到渤海的食物链循环,实现了营养在渤海的600余种生物中的传递。(3)鱼类、虾类及其他经济生物的洄游更将渤海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3传统的海洋环境管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首先,基于达标排放的排污管理导致渤海环境污染加重。目前环渤海各省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制度,如北京市强调对重污染企业的排污达标状况进行严格监管[10],这一制度意味着生产或生活污水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排入河流或海洋。而达标排放的水对渤海来讲依然是污水,随着达标污水源源不断地由地势较高的河流和陆地排入地势较低的渤海,海水的质量不断下降,污染也日益严重。其次,基于目标总量控制的管理也不能减轻渤海环境污染程度。渤海沿海各省市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如河北省制定年度污染物减排计划以期完成主要污染物控制总量目标[11],这种排污总量的削减并不能解决渤海的环境污染问题,实质上对渤海的污染还是不断增加的。最后,渤海环境治理中的各部门的实践也证明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分割管理、缺乏部门间合作的独自行动对于渤海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是低效率的。
2.4实施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有助于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制度上还是已经进行的实践中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实施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
2.4.1理论上可行:基于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排污管理有助于解决渤海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容量为环境的特性,是在不造成环境不可承受的影响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能力[12]。任何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但同时具备一个不可逾越的阙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向渤海排污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其环境容量,达标排放或总量控制排放必须是基于渤海有环境容量剩余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环境容量没有剩余甚至已经出现污染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利用生态系统途径,实施环境修复,通过污染物物理去除、化学降解、生物降解才能有效减轻水体和沉积物污染。
2.4.2制度上可行:中央重视综合管理、协调管理无论是“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还是《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都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渤海环境的治理,不仅重视综合管理,更重视各部门间的协调。为强化综合管理,《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要求成立渤海环境保护统筹部际协调机制[13]。在当前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渤海环境管理更是符合国家发展改革的大方向。
2.4.3实践证明可行:国内国外都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国内和国外都不乏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对海岸带进行管理成功的经验。自1994年至今,东亚海伙伴关系计划(PEMSEA)启动了包括印度、菲律宾、泰国及我国等十多个东亚国家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示范计划[3],充分利用生态系统方法对海岸带进行综合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区域层面上,一些区域组织及区域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理念,进行一些大海洋生态系项目的运行和建立区域渔业协定[14-15],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我国,厦门是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海岸带管理中的典范,在推动机构间和跨部门间合作协调的同时,利用生态的、科学的方法对厦门市海岸带实施有效管理,最终成效显著[3]。正如1998年4月GESAMP第28次大会报告指出[16]:英国泰晤士河、美国波士顿港及中国厦门港环境质量的改善表明,即使在面临人口压力、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持续和协调的行动也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3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渤海环境管理路径
3.1培育、普及、强化人是渤海复合生态系统一部分的管理意识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以人为中心的,一方面,人从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中受益,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因此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中将人视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7]。这就要求我们在渤海环境管理工作中要树立整体观、系统观,要协调好渤海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系统及自然系统的关系,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转变公众及管理人员的思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渤海复合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通过转变意识来推动渤海环境的管理工作。
3.2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在渤海综合管理框架下,开展分区联合行动在面对具体的渤海环境问题如赤潮、绿潮、海洋重大污染事件(海洋溢油、违法倾污)等,应在渤海综合管理框架的指导下,在明确沿海各省(市)及各单位的职责及管理海域范围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确定所涉及的行政单位及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统一行动方案,确定统一的行动时间、行动方式及行动海域范围,开展分区联合行动,共同解决渤海环境问题。
3.3采取适应性管理方式,对渤海治理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反馈当前还没有哪个公共政策可以称得上是毫无缺陷的,因此,对政策进行实时修正和纠偏的适应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生态系统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18]。采取适应性管理能够根据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进程作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及时反应。目前在我国渤海海域已经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结果由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形式公布。但具体到某一项海洋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却缺乏相应的监测和反馈评价机制,因此应该结合各级《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对渤海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开展季度或年度的跟踪监测和反馈,从而了解当前渤海环境的新情况,判断之前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有没有奏效,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应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和纠正偏差等。
3.4强化部门间、地市间协调行动,形成合力海水的流动性使海洋环境问题具有发展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因此需要加强政府间纵向及横向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涉及到渤海环境管理的政府间会议主要有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称“渤海部际会议”)和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以下称“渤海市长联席会”)等。纵观两个会议历次的召开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为强化其在渤海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建议:(1)提高会议的制度化程度。应确定联席会的年度召开时间及参会成员。(2)提高联席会议的专业化程度。实践证明,研究机构为海洋管理部门所起的决策咨询作用不足[19],因此在渤海环境治理相关会议中应该增设专家参会制度,如邀请各涉海高校专家学者、海洋研究所研究者、国家海洋局中进行渤海环境执法的人员等参加会议,献计献策。(3)增强会议中府际合作的内容,强调对渤海环境的协同治理。同时,增强部门间、地市间对渤海环境的协调管理还应该注意:(1)明确渤海复合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管理主体。明确范围和管理主体有助于增强系统内各部门间的凝聚力和整体认同感,渤海环境管理的主体应该由渤海周边“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及各级水利、海洋、环保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构成的一个整体。(2)从渤海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构建科学的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单位管理职责。渤海是一个整体,管理协调机制的构建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高效的管理是集权和分权的合理结合,因此在渤海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的构建中既应有统筹把握、总体控制的部门,又应存在各部门间协调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各部门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增进同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开展联合行动,提高对渤海环境协同治理的效率。(3)增强海陆统筹。陆源污染是造成渤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渤海水质的治理,还需树立海陆一体观,加强海洋主管部门和陆地上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合作,从根源上治理渤海环境污染。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景观;校园景观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41-02
生态景观设计营造的是自然、文化、生命三者交融的环境,让园林景观不再是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对自然的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校园景观设计更要合理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实现景观美与绿地生态调节功能的全面融合。
1.景观生态学理论
1.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拥有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景观区,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是景观功能、过程与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性的语言。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形地表区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绿地,连片分布的森林等。
2.校园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景观生态多样化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通过维持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二是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黄河科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强调了“渗透”与“延伸”的概念。首先,对于景观环境,在保证各个斑块完整性,避免斑块破碎化的前提下,通过各个斑块的穿插与延伸使各种环境类型形成多重组合,在各个斑块的交界处增加环境类型的多样性。其次,将中心斑块通过绿色廊道及其水系向周边的组团渗透,增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使人文环境类型多样化。再次,在同类斑块的景观设计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突出重点,混合运用。
3.景观生态学在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斑块
斑块是区域景观体系构成中最常见、形态最多样化的景观,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黄河科技学院景观中的斑块主要由规则和不规则绿地、单独建筑或建筑群、人工硬质地面和水面等组成。如荷花池这个水面的斑块和信息楼之间的不规则的绿地斑块,自然式的规划,充分结合乔灌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群落,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斑块的生态意义在于:可以形成异质种群,并随生境的破碎化促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孤岛化”;斑块化是与各种生命形式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3.2景观廊道
廊道是区域景观整体中具有一定宽度并呈现线性形态特征的景观实体。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或者生境功能;物质传输功能;过滤或阻抑功能;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供给源或汇功能。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中的廊道主要有连通的水系、植被与道路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廊道景观以自然的状态伸展,可以分割空问,又可以联系空问。
3.3景观基质
在区域景观中,景观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生态作用。一般来说,基质由凹形边界将其他景观要素包围起来,在所包围的斑块密集区,基质之间相连的区域很窄。在整体上基质对景观动态具有控制作用。
3.4校园生态景观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主要构成是绿地、建筑物、道路和水体,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距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相邻度与分维数等指标均比较合理。校园绿色生态空间包括校园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和半自然植被及水体,通过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