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锡矿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锡矿储藏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桂北一带,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3%。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就记载有广西西北部地区产锡的情况,中国古代广西是“以临贺郡产锡最盛”,并且“今衣被天下者,独广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则次之。”据统计,广西矿产已发现98种,其中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素称有色金属之乡。存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产中,有53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锰、锡、砷等14个矿种储量居全国首位。广西南丹的大厂是我国特大型锡矿基地之一,也是世界少有的特大型多金属锡矿床。由于长期开采和近几年地质工作的削弱,加之前些年小规模企业的无序开采。导致多数锡矿山后备资源不足,对广西锡资源的优势地位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严重影响着广西锡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对广西锡矿资源进行客观、现实的分析,研究、采取相应对策。
一、广西锡产业现状
广西锡资源占全国保有工业储量的33%,是我国著名的锡产区。主要分布于河池市南丹县的大厂、芒场大山,桂北的罗城、融水,桂东的平桂、珊瑚、栗木等地。以大厂矿田和平桂矿区最为著名。大厂矿田位于河池市南丹县,面积约300km2,规划区面积为80km2。属锡多金属硫化矿床,具有分布集中、矿床规模大、锡品位高、伴生各种有价金属多而著称;尤其突出的是已开发的100矿体和待开发的105矿体,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富矿体,矿体含锡平均品位2%以上,综合金属品位20%以上。截至2004年底,矿区内大中型矿山共保有锡金属储量32万吨,伴生铅、锌、锑、银、铟等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210万吨。平桂矿区位于广西富川、贺县、钟山3县,以砂锡矿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我国主要产锡地。后由于资源的枯竭,现尚有珊瑚、水岩坝、新路3个矿区。广西现精锡生产年产量近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3%。产能约6万吨(含广西龙泉矿冶总厂锡冶炼厂闲置的1万吨产能)。广西锡生产企业以柳州华锡集团公司来宾冶炼厂为主,该厂是全国第2大锡联合企业,年产能215万吨精锡。广西锡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桂中、桂东地区,个别分散在桂西北地区。
二、广西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开采使锡矿资源的保证程度越来越低
目前作为我国锡矿产量支柱的个旧、大厂,许多矿山大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由于近年中央、地方及私营、个体企业的超强度开采,资源下降很快,尤其是易采、易选的砂锡矿,已基本消失殆尽,多数矿山已转入以井下开采脉锡矿为主,部分矿山已进入开采中晚期。而国外主要锡生产国目前仍是以开采砂锡矿为主。采矿难度的加大和矿石品位的下降,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资源的日趋枯竭,严重威胁着锡矿山的生存。
(二)地勘工作滞后
近年来,由于找矿难度加大,加之地勘投入不足,地质找矿工作萎缩,储量增长缓慢。用于地质找矿的资金严重不足。投入的实物工作量少,加上各种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装备落后,找矿成果不明显,严重制约了矿业的发展。地质资料质量下滑,地质人才匮乏,加上技术人才外流,人才断层现象将长期困扰地质工作的发展。科研工作薄弱,手段单一,设备技术工艺落后,创新不足,先进的找矿理论和设备更新慢,深部勘查目标定位不准确等,都是影响深部找矿布置和效果的直接因素。华锡集团每年也得投入大量资金用来开展大厂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负担,造成恶性循环。锡矿资源远景可观和资源勘查保证程度严重不足,是目前广西锡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锡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深加工能力不足
我国锡主要用于生产焊锡和锡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不足总产量的10%,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竞争的优势。而国外主要用于焊锡板和合成材料,其次才是用于焊锡。由此可见,我国锡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资源浪费严重
一般而言,国有大矿山,如华锡,其管理机制完善,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因此能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充分回收锡矿共伴生元素(云锡回收铜、铅、锌、钨、铋、银铟、镉、砷、铁、硫等18种元素,华锡回收锌锑、银、硫、铟、镉、铅、金、铋等元素),综合利用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广西其他中小型及私营个体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限制,一般难以做到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造成国家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前几年国有、地方、私营及个体企业对锡矿资源的过渡及无序开采,使矿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大厂矿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采矿发展很快,由于乱采、滥挖,矿区被挖得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石堆,生态环境遭遇到严重破坏,形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前几年非法小矿滥采乱挖留下的后遗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三、广西锡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针对锡工业的发展趋势、矿山资源、生产形势和企业发展现状,要保证广西锡工业的长期、稳定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矿山资源的保证程度,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加强地质找矿,增加后备储量,提高矿山资源的保证程度,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锡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矿山的资源,广西丹池成矿带是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找探矿前景,应在这方面加强地勘投入,进行商业性的探矿。现有矿山要开展科技攻关,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强深部、周边及的探矿工作,寻找接替资源,补充锡工业储量,维持矿山的服务年限。如广西大厂华锡集团与中南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桂林矿产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对大厂锡矿进行了一系列攻关项目研究。在“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研究课题”中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92号矿体数学经济模型,研究了92号矿体分带,结果表明92号矿体北端下部是找矿优选靶区。
(二)加强信息管理
加强信息管理,认真研究锡产品供需态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真正实现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广西是个锡资源大省,如何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锡产品价格正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强化矿产资源国际化的意识,充分利用国际计算机网络,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和价格走向。要认真调研国际市场的供需形势,不能只注重产量不顾效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根据需求和价格,做好资源的动态评价,即制定动态工业技术指标。实现生产动态管理,发挥资源优势,控制市场行情,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和效益。
(三)加强技术改造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采、选、冶、深加工及信息技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矿业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真正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同时利用华锡等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加强科研力量,攻克储量保证较好、选矿难度大的矿床的选矿回收率低的难题。争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在资金许可的前提下,整体提高广西锡工业的采、选、冶、深加工及管理水平。
(四)建立矿业权市场,加大地勘投入
矿产详查以上的地质工作,将由企业进行对口勘探。因此,应尽快建立矿业权市场,逐步形成地质找矿商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利用集约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锡铅锌勘查的资金投入。
(五)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矿山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三率”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共伴有用元素要进行综合回收利用,变“一矿”为“多矿”;另外,对一些低品位、难利用的“呆矿”及尾砂、废渣要依靠新技术、新工艺组织专门力量逐步攻克其利用问题。
关键词:建材工业 可持续发展 节能 环保 绿色建材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31-02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和娱乐等基本活动的必需场所,是人类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而建筑材料则是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性能和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和开阔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各种大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兴建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而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业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建筑业空前发展的过程中,建材工业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出来,制作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建筑材料,在此过程中,不但消耗着数量惊人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又排放出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液和废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虽然建材工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加剧了资源的消耗,使中国的发展背上了环境污染的沉重包袱,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1 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率先提出环境保护的观点,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中,首次提出人类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目前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2],“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建筑材料作为人类消耗量最大的产品,其发展自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以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利益为目标,以此为前提来考虑建材产品的制造生产、加工使用、废弃处理以及再生利用,即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建材工业与自然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问题[3]。
2 促进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措施,采用高性能绿色建材
建材工业是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的大户,以建筑业普遍使用的水泥为例,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能源消耗费用占生产成本的50%~60%。据对全国在册水泥厂的统计,每年要消耗煤炭1.2亿吨,用电量达400亿kW・h,仅用电就相当于20个秦山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然而,我国却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能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以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去换取与日俱增的水泥产量,确非长久之计。再看废气排放,生产水泥过程中从燃烧燃料提供能源到水泥由生料变成熟料加工成成品,两个反应都有CO2放出,生产1吨水泥熟料所放出的CO2气体大致也有I吨。而中国水泥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在近10年内,地球大气层将因我国水泥生产而增加CO2积存量近75亿吨之多[4],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其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安全。
因此,为了切实保护好我们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保证国家能够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绿色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工作是:科研单位应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明确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的反应机理和基本性能,相对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进行高性能绿色建材新品种的开发研究,明确高性能绿色建材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制定高性能绿色建材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研究高性能绿色建材的绿色化生产措施,包括对现有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开发新的生产技术。
2.2 减少占地与破坏天然资源,大力提倡利用工业废弃物制备建材产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每年都有数量惊人的工业废弃物排放出来,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粉煤灰堆存量超过12亿吨,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己达40多亿吨,并且,随着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增加,排灰量、用水量、占地量还要相应增加。这些工业废弃物露天堆放,占用面积惊人的土地不说,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其实这些工业废弃物如果好好利用,不但能减少占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粉煤灰可作为优质掺合料加入水泥和混凝土中生产品质优良的高性能水泥和混凝土,或是用粉煤灰代替粘土生产各种粉煤灰砖和砌块,另外,粉煤灰还可作为人造轻骨料生产粉煤灰陶粒,也可以用来加工优质建材―― 微晶玻璃,利用粉煤灰代替水泥和混凝土做道路基层既可以大量消耗粉煤灰,又可以大量节约水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样,煤矸石在建筑材料工业中也是大有可为:生产建筑材料制品如烧结砖瓦、免烧砖瓦、空心砖,制作水泥原料、水泥熟料、无熟料及少熟料水泥、特种水泥、陶瓷、轻骨料等或利用煤矸石筑路、充填采空区、塌陷区、造地复垦。如果加大科研力度与政策扶持,这些工业废弃物将变废为宝,可以大大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产生节能减排的良好效益,为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3 实施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与利用
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模式是从自然界大量提取天然资源,经过加工使用后以建筑垃圾的形式大量排放回自然界的过程,经过人类社会百余年的工业化发展,这种传统模式的累计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破坏已经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加大对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不失为一个实用有效的节约环保措施。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每年会产生数亿吨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被堆放或简单填埋于城市周边,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影响美观,因此,如果能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使其变成可再生的资源,对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建筑垃圾中的废弃砖、石、混凝土块经过分拣处理后,采用破碎机械进行破碎,再经筛分处理,得到粗细粒度不同的骨料,重新用于工程中,不但可缓解建材市场砂石供应紧张的局面,还可减少过度开山取石和开挖河床取砂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破坏自然景观;也可作为填料用来加固土质较差的地基或作为铺筑材料用于筑路或室内地坪的垫层;活性较好的建筑垃圾,可将其进一步磨细作为混凝土填加料,另外,建筑垃圾中的渣土,以及各种废砖、石、砂浆和废旧水泥等经过配制处理,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各种建筑用砖和建筑砌块。
2.4 制定更加科学的建材产品质量标准
对建筑装饰材料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和释放限量以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形式进行严格的量化规定,对建筑装饰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售要推行环境标志。发达国家均已推出了发展成熟的环境标志,如德国1978年的环境标志―― “蓝天使”,至今实施“蓝天使”的产品已达7500多种;丹麦等北欧国家推出的(HMB)标准,要求必须将建材产品的健康指标与产品质量标准同时标明在售出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上;加拿大也是积极推动和发展绿色建材的国家,于1988年开始环境标志计划,至今已经有14个类别的800多种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美国、欧洲各国、日本都是大力推进环境标志产品的优秀典范。
我国于1994年开始在建材产品中实施环境标志,相继推出了以绿色涂料、保健瓷砖等为代表的绿色装饰材料以及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墙体材料等多系列产品,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还不均衡,特别是采用环境标志的建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应加大力度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包括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环保达标等多方面标准,不断完善中国绿色建材工业的环境标志体系。
2.5 加强建材市场的执法力度和市场调节机制
近些年虽然我国在加强建材企业的环保和整治污染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有关建材企业违规生产、污染环境的消息仍然屡见报端,目前中国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CO2、SO2以及烟尘、粉尘的排放量仍然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居高不下,对环境的压力并没有缓解,很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仍在继续生产。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为了完成国家“十二五”环保目标,应加大建材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对那些技术设备条件落后,排放不达标的建材企业应采取强制性的整改指令,对那些贪图经济效益而未采取环保措施、恶意排污的建材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实行重罚。
此外,应充分调动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强制执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采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手段来引导建材企业自发采取环保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环保政策,将环保工作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市场经济杠杆,今后应将建筑企业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推向市场,将环保工作由行政化转向市场化、企业化,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将建材企业的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来做到事前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去治理污染,只有保证中国的建材企业在新的环保经济政策体制下不断壮大,才能促进中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人们对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在生产和使用建筑材料时,必须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仍然非常严峻,中国建材工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尚建丽,刘加平.生态建材与可持续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71-74.
[2] 黄力华,徐艳萍.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169-171.
关键词:人造板 工业发展 结构材料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在欧洲,其目前的政策支持发展木材能源,这构成了人造板行业与能源行业争夺木材原料的局面,致使木材原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一些人造板工厂的关闭。因此,欧洲人造板联盟目前正在积极行动,争取使木材先作为原料用于生产优质人造板,待树木生命周期结束时再将其用于能源生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预计今年年底前欧洲和北美的人造板工业将面临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但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将继续增长。
欧洲刨花板工业在2002年因有数家工厂关闭而受到影响,刨花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2年欧洲刨花板产量299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0.2%;刨花板消费量272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2%。但其出口量有所增加。随着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刨花板工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原料竞争。由于需求不旺,原料供应短缺,西欧刨花板工业重组势在必行。
与上年相比,2002年欧洲定向刨花板继续迅速增长,产量增长17%,达160万立方米;消费量稍有下降,为160万立方米;出口翻番,增加到110万立方米。但定向刨花板工业开工不足,价格也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75%的定向刨花板用于建筑,如墙板、地板、屋顶板、包装和家具等。
2002年,欧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超过850万立方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强化木地板工业的拉动。与上年相比,中密度纤维板消费量增长0.7%,达590万立方米;进口量增长9%,出口量增长24%。但中密度纤维板的价格在2003年初有所下降。胶合板产量持续增长,产量达到340万立方米。这主要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芬兰的产量增长了8.8%。2002年芬兰针叶材胶合板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占胶合板总产量的58%,但其桦木胶合板却面临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竞争。芬兰也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其产量的90%供出口。其热带材胶合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从2002年开始遭遇到来自中国等国胶合板的竞争压力。但今年将生效的欧盟标准EN13986将对热带材贸易产生一定的限制。届时,生产厂家需安装质量控制系统测试其产品,并且必须使用由第三方认证的实验室。
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生产刷新了其历史记录。2002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达563.6万立方米,出口量达158.3万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12.4%。目前,俄罗斯没有定向刨花板生产。
1998年~2002年期间,俄罗斯纤维板产量增长了62%,而消费量却增长了925。2002年,其纤维板出口24.20万立方米。目前,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尚在起步阶段。2002年,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28.6万立方米,目前有数个中密度纤维板厂和定向刨花板厂计划建设。
俄罗斯胶合板生产也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胶合板产量达180万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64%,所生产的胶合板主要供出口,自1998年以来出口量增长了57%。
2003年~2004年,俄罗斯人造板生产、消费、出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今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将达到708.3万立方米,出口量达到197.4万立方米。今后几年,人造板生产能力将增加100万立方米左右。
北美2001年以后,北美人造板生产厂商面临生产能力增加、需求下降、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进口增加、国内经济恶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到2002年才有部分恢复。
北美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2年定向刨花板产量达2040万立方米,占世界定向刨花板总产量的90%。北美也是定向刨花板的主要消费者,需求量达2020万立方米。结构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减少了胶合板的生产能力,控制了定向刨花板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该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爱尔兰、法国、德国2002年共出口201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有大幅度增长。
2002年,针叶材胶合板出口,巴西增长1倍,达25万立方米;智利增长60%,达1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势良好,产量达360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8%;生产能力增长10%,消费量增长9%,达到400万立方米;从欧洲和南美的进口补充了其产量的不足。2002年,其胶合板产量与2001年的差别不大,为1790万立方米(历史上曾超过2000万立方米),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同年,北美胶合板消费量达2070万立方米,但胶合板面临定向刨花板的竞争,市场份额正不断减少。
2003年~2004年,北美人造板工业发展渐趋缓慢,其国内市场有所回升,出口减少。和西欧一样,北美人造板工业也在重组。刨花板产量和消费量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之下。而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胶合板也稍有增长。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人造板工业是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原料基地建设;
二、来自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增大,政府法规趋于严格,环境认证和资源可持续认证趋势增强;
三、人造板产品专业化程度提高,用途不断扩大。由于优质原木供应短缺,人造板产品的用途将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替代木材制品,也用于替代塑料金属制品;
四、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如刨花板和纤维板在家具和木制品领域部分代替了传统的胶合板。而中密度纤维板又在家具等领域部分代替了胶合板和实体木材,定向刨花板在结构用途部分代替了胶合板。虽然上述替代属于木质材料市场领域内部的互相替代,但这些技术进步使木质材料在总体上具有了与其他材料竞争的能力;
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营;加强研究开发,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木质材料与钢、铝、塑料和混凝土等产品的竞争能力。
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对策
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板大国。建国55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造板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木材和木材制品的生产从主要依靠天然林到主要依靠人工林的重大转折、促进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人造板厂3000余家,2003年人造板总产量达4553.3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产量2102.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纤维板产量1128.3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03%;刨花板产量547.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23%;其他人造板产量775.27万立方米;胶合木产量173.14万立方米,木地板产量8642.46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产量自2000年超过2000万立方米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纤维板则高居世界榜首。
近3年来,我国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每年平均增加217万立方米,新增生产线49条,预计到2005年我国将建成投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450条,总生产能力达到1850万立方米。
我国人造板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木材资源短缺,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流通严重脱节;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和特殊用途产品比例小,应用范围窄;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及环保标准落后,在产品质量、能耗、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及对粉尘、噪音、污水的控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今后,我国人造板工业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我国人造板企业应朝着信息化、重组集团化、人员知识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和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和对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出口。
二、建立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科技合作网络,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创新技术发展。企业、研究所、大学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考虑合作制定人造板长期研究发展计划,确定优先领域,避免重复研究。设备制造和胶粘剂厂商在技术开发方面可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在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提供开发技术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知识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思考
一、莆田市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有的企业数量及其规模不断壮大
2011年,莆田市共有1541家大规模企业,比上年新增1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98家,比上年增加104家。超亿元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7.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超亿元企业有力支撑并拉动我市工业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二)从现在的产业结构来看,十大产业占有较高的比例而且都比较集中
目前,市里主要形成了十大产业为主的集合群。这十大产业包括鞋业、饮料产业、电子行业和工艺品行业等。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先后荣获“中国鞋业出口基地”、“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中国银饰之乡”、“中国政务商务礼品产业基地”国字号荣誉称号。2011年十大产业完成产值166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0%。其中产值排名前五名的产业有:制鞋产业319家,完成产值386.20亿元,食品120家,完成产值226.95亿元;工艺美术业334家,完成产值183.04亿元;电子信息业87家,完成产值169.31亿元;机械制造业162家,完成产值166.82亿元。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产业有:工艺、能源、林产、电子、石化、机械六个产业分别以高全市平均增幅22.9、6.6、4.6、3.2、2.0、1.6个百分点速度快速增长。
(三)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第一,一些占主要地位的产品的影响已经逐步浮现。首先是产业的规模化。莆田现在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机械制造业方面,易拉盖和摩托车制动器的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除此之外,在食品制造方面,烤鳗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也是最大的。第二,产业的品牌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品牌意识增强。到2011年为止,莆田市已拥有国家级名牌9个,国家免检产品17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省级名牌151个,省级著名商标157个。
(四)企业每年创收的利益呈逐年增长的状态,而且企业运营的状况都比较好
2011年,全市1541家规模以上工业已拥有总资产85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总资产贡献率达17.5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43,比上年提高33.29个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9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为8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5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0个百分点,利润的高速增长刺激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
(五)产业结构呈现聚集的状态,而且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比较好
首先是制鞋产业,它是莆田工业的第一大产业与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以协丰、荔丰、三路、永恩等企业为龙头,以生产运动鞋、休闲鞋为主,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鞋业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链,可以制造世界名牌,像耐克、阿迪达斯等特别闻名的世界名牌。其次是食品产业。它是莆田工业的第二大产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已有多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地保护认证,以雪津啤酒为核心企业,获得国家名牌产品与中国驰名商标,年产值达27亿元多,已成为国家大型一档啤酒生产企业与福建省啤酒行业龙头企业。第三,工艺美术业。它是莆田工业的第三大产业,莆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玉雕、青石雕、铜雕、木雕、宗教雕塑、金银珠宝等,是规模以上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现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4家,完成产值183.04亿元。第四,电子信息业。它是莆田工业的第四大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新威电子、德信电子、台湾通信、安特半导体等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显示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完成产值169.31亿元,现已成功作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第五,机械制造业。它是莆田工业第五大产业,主要产品有无刷电机、制动蹄块、铝型材、数控机床、金属制品等,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协作、配套较为充分将为莆田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第六,能源产业。是莆田工业中新兴产业中发展潜力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火电厂、LNG、风力发电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已形成煤、气、风在内的多种电力能源结构。
(六)莆田市工业以县区的工业园区为载体,工业产业的重点突出,已初步形成了产业互补与产业链的延伸
涵江区——以莆田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产业与机械装备产业,初步形成了新兴电子产业与高端机械装备研发与生产基地。秀屿区——充分利用“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品牌优势与政策优惠,重点发展了木材加工业。同时以秀屿临港工业园为载体,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产业,初步构建了我市新能源和临港产业基地。仙游县——以鲤南工业园区和枫亭临港工业区为载体,促进了古典家具工艺美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荔城区——城厢区以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工业园区、华林园区、太湖园区为主生产鞋服与食品工业,形成了鞋服与食品的产业链。
二、促进莆田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的思考
结合莆田市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应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打造特色工业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这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莆田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以现有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与未来目标,统筹规划,研制出莆田市的工业发展规划,比如以五年或者十年为期限,制定出能够引领莆田市正确和快速发展的大体规划。与此同时,要根据这项总体规划制定出具有实际性和可持续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具体来说,就是要将重要的项目作为核心,然后将其他产业紧密、有机的结合。将临港工业产业园区作为中心,将高新区首席工业园区作为重要的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使产业形成的集中群落不断壮大。
(二)将科技力量注入工业发展与产业转型
在大力发展科技技术的基础上,将市场作为向导,加快产品的更新和升级。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技术的革新能够适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在的市场竞争力非常大,科学技术的突出作用就更加明显了。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在一些服务行业和重点领域增加财政支出比重。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可以通过风险投资、创新援助、贷款担保等方式。其次,应该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对税收的政策进行不断完善,并极力鼓励企业参与“6.18”成果对接项目和技术需求对接项目。最后,将科学技术比较先进、能源耗费较少、产业利润高和比较环保的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工业和生物科学产业等,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
(三)推广产业的品牌效应,推动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
从今年起往后的五年内要极力培养和扶持发展一些重点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名牌产品的开发、创造工作也要不断加强。按照莆田市“十二五”规划,实施可行的品牌效应战略的时候要掌握重点,全面和反复发展,提出清晰的培养目标,积极落实和开展具有实际性的工作规划。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由莆田市现有状况来看,应将莆田市龙头企业作为重心,积极鼓励骨干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另外,大力培养一些主业鲜明、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大企业,让它们成为产业的重心和产业更新与升级的主要力量,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五)大力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应该作为下阶段产业转型的重头戏
要不断招商引资,将国内外大公司和大企业作为招商工作的重心,同时要解放思想,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适当、适时地招引一些比较强大的项目。
关键词:PX/石油芳烃 重要地位 环境保护
近年来,虽然PX/石油芳烃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还是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商品生产的要求,PX/石油芳烃的产量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对于PX所谓的毒性,国内外科学家对其定论为“微毒和可控”。
一、PX在芳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PX/轻芳烃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重视的化工原料。PX经高温氧化剂制成对苯二甲酸。它是合成聚酯的重要原料,聚酯进一步用于制造聚酯纤维和非纤维用聚酯,而非纤维聚酯包括聚酯瓶级、包装用膜片级和其他用途聚酯,聚酯纤维则是一种最重要的合成纤维。而非纤维用聚酯也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制造饮用水瓶等等。因此,PX/石油芳烃在化工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PX/石油芳烃的生产
从1965年我国开始着手研究生产石油芳烃,距今已有将近50年的生产历史。其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芳烃产业链发展阶段、PX/聚酯工业世界中心阶段。
1.初创阶段(1965~1976)
1965年,大庆油田开始投芳烃的生产设备—铂重整装置,这套设备完全是我国自行研发投入的设备。在1965~1978期间,我国又陆续投入了12套设备,主要生产的化工原料还是芳香烃,进一步弥补国内石油芳烃的产量空缺,其中有少量产品将作为汽油调和部分,可以帮助建设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
2.芳烃产业链发展阶段(1976~1997)
从1976年开始,我国各大石化企业陆续将乙烯裂解装置投入生产,生产新的原料资源,为石油芳烃的生产提供新的方法。在此期间,我国的PX/石油芳烃的产量又达到一新的高度,极大填补了我国商品生产的要求。
3.PX/聚酯工业世界中心阶段(1997~至今)
从1997年以来,在芳香烃提炼新方法的支持下,我国PX的发展迅速,产能能够达到较大的生产速度,其生产规模和开发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的PX/芳香烃的产量还是远远达不到我国现阶段的生产需求。
三、PX/芳香烃的毒性
芳烃是含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具有一定的毒性,根本原因是因其苯环结构所导致的,苯环上多一个甲基的甲苯毒性有所减小,而多两个甲基的二甲苯毒性更低。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高浓度的苯蒸汽有麻醉作用,甚至会导致死亡,但是二甲苯还没有足够的致死性。另外,根据国际评估标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PX中存在能使人致癌的物质。甚至在国外一些国家,PX都不算危险品,只能因为其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而被列为有害品。
综上所述,PX无论是在毒性、灾害防护还是危险性标准上都不属于致癌物质。同时,在人们经常使用的汽油中就含有1/3的轻芳烃,虽然我们长时间接触汽车尾气,但也没有因接触到二甲苯而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健康问题。
不过,虽然PX相对而言比较安全,毒性较低,但是还是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在芳烃的生产和石油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特别注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的副产品,加强安全措施并处理好“三废”问题。
四、我国石油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PX/石油芳烃工厂要有合理的地址
首先,PX可控性指在工厂的操作范围内可被控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避免PX的泄露而产生环境问题。同时,PX储罐的安全标准要按照工厂所在地的地震设防来安排。其次,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证PX生产工厂能够安全、顺利地运行。这样,从生产设备和工作人员两方面入手,在工厂内部有效实施这些措施,就可以成功地控制PX的毒性,减少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2.政府部门加强相关的宣传与沟通工作
从200年起,我国陆续发生一些PX事件,这说明国民经济进入化工时代,人民对于其自身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在逐渐增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认真考虑这些问题。虽然我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从事化工企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的研究,但是由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难免会对PX/石油芳烃产生抵触情绪,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与群众加强沟通,以免产生恐慌。
3.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于PX毒性的科普教育力度
国内外专家对于PX的毒性的研究结论是“微毒和可控”,并且具体实践也做了证明。当前之所以出现PX事件,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对PX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无法正确认识到PX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群众加大普及PX的相关知识的力度,而且最好是由熟知这一方面的科学家来完成。这样,不仅使人民群众接受了PX方面的科普教育,而且减小了PX事件的发生可能。
五、结束语
PX的生产在我国甚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积极效益。目前,国际石油化工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要把握好这一既有良好的竞争力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项目,加紧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新媛.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战略之我见[J].职业圈(现代软科学), 2006(03).
[2] 匡瑾璽,牟敦山,王凤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