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8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

15世纪末,伴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世界市场被扩大。这一变化给商人、航海家、工业带来极大刺激,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快速成长。16和17世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这场“移风易俗”的封建社会改造运动中,看到了新兴生产关系在创造财富方面的巨大潜能,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国富论》中写到,市场是万能的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政府的角色只应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他们相信,参与经济生活的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中,能够做出比其他人更正确的决策,自由的市场行为能避免任何由政府运作所造成的效率不彰,投资人必将从中受益。政府只需尽到国防、司法与公共服务三种职能即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统治逐渐确立,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集中与集聚加快,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这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发尖锐,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调,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由于此时的社会总需求依然存在较大潜能与空间,供求之间的矛盾很快就能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得以化解,“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逐渐遭到质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的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虚假繁荣,整个世界也由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而改变了政治格局。以美、法为代表的战胜国凭借巨额的战争赔款,使生产规模得到瞬时迸发,导致市场供给严重超过社会支付能力的需求。与此同时,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生产停滞、工人失业、经济滑坡、物价上涨,各种极端尖锐矛盾集中暴露。面对严重的西方经济大萧条,“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无所适从,“万能”的市场再也无法自发地将西方经济引入正轨。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通过计划与指导所带来的经济稳定,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相信政府对经济的计划与指导是必要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干预思想开始形成。1936年12月,凯恩斯发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的常态是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均衡,而且国家越富强,经济越发达,这种不足就愈严重。有效需求不足是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造成的,因此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必然会出现萧条和失业。当需求过度时,也会出现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的干预经济,通过赋税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降低利率,提高资本边际效益,刺激投资需求;通过政府管理投资,直接增加有效需求。通过这些手段,经济就能在政府的干预下,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摆脱经济危机。《通论》出版后,西方经济学界在危机的绝望中找到了能够对付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在西方迅速传播。由于其主张基本符合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而且迎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求,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得到了认可。1933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接受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实行“新政”,在经济生活中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克服了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使生产得以逐渐恢复。至此,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取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成为主流,并沿用至今。

随着世界经济朝多元化与多极化方向发展,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运行采取规制与管控成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即便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痕迹也越发明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阐述,在繁多的政府职能中,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使的职能主要有三项: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与增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给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对具体工业部门或工业产业,政府对其进行管控与规制更有其实际意义。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与重要部门,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安全、社会民生,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是建设重心的具体意志的体现。此外,工业发展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劳动、资本等生产资料积累涉及大量公共领域与公共服务,需要政府负责。工业在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之前,往往周期较长,而且涉及多部门协调,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也不敏感,只能靠政府及相应政策法规推动,提供保护。工业的建设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多涉及环境与资源等外部性因素,市场机制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会出现市场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规制。最后,面对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需要的变化,已有的工业生产由于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与发展惯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外力刺激与推动。基于以上分析,政府通过工业政策在经济增长与工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工业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标准制定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保持同步。根据国家发展和实际需要,政府可以有针对地扶持重点产业建设,控制并有计划地淘汰落后产业,进而控制先进生产力与可持续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其次,投资基础设施,为工业经济的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包括制度性基础设施,如产权、合同法等促进竞争的政策。促进技术进步与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人才,扶持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工业政策为工业发展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创建融资渠道,保障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第三,建立和维护工业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政策法规协调工业发展中多方关系与利益。在工业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之前,政府应充当化孵化器的角色。第四,重点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通过税收、补偿等政策机制重点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外部性问题,明确资源环境产权,合理承担外部性成本,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与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第五,政府从全世界视角和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通过工业政策帮助工业与经济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商贸往来的日益频繁,进出口贸易在各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政府也通过执行国际经济政策,使国家工业经济与国际接轨,帮助工业企业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实了政府及工业政策在经济增长与工业发展方面的作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大量的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倒闭,全球失业人数急剧攀升。面对严重的市场失灵,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政策,重振全球经济。工业政策也由此前的避而不谈,到如今重返国际发展舞台。英国、法国推出工业发展战略,欧盟更加强调工业发展的作用,在多方政策刺激与政策干预下,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改革的实践经验表明,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政府的作用。1978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和改革,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政策。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中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在经济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干预作用也从未中断。正是这种在政府主导下,兼顾市场作用的经济逻辑才催生出当前人们热议的中国奇迹。

二、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战略目标

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意味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经济发展中实现较高水平的工业化,并从工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全球化中获益,所有国家的女性和男性都能共享繁荣,在环境可持续框架内支持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整合相关产业的独特知识与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实现包容可持续工业发展做贡献。首先,创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根据全球金融公司预测,未来10年,需要解决全球6亿人口就业。在亚洲,中国每年要创造2000万就业岗位,印度需要创造1000万就业岗位。麦肯锡预测,未来10余年非洲还将创造5400万个稳定的“带薪职位”,却仍不足以消化超过1.22亿人口的就业需求。其次,促进非洲工业化进程,推动最不发达国家减贫。当前,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前期或工业化早期阶段。50多个国家由于各自国情不同,特别是资源禀赋、殖民历史、人口和地域分布的差异,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非洲国家依靠服务业或利用一些特殊的资源,通过跳跃式发展来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不足为奇。但对大多数非洲国家而言,仍需遵循传统工业化的规律来实现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增长轨迹,我们发现中国和非洲存在同步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和非洲国家发展经贸合作,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非洲则通过中非贸易改善了自身的贸易条件,抑制了通货膨胀,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中国对非洲汽车装配、家电制造、皮革加工等领域的投资,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延长了“非洲制造”的增值链。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需将部分富余的产业产能转移到国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非洲国家,则具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非洲国家普遍渴望发展工业,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出口。近期,尼日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就提出了在未来数年内将其打造成“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的目标。中国政府理解并将全力支持非洲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在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中非“461”合作框架下,实施产业合作工程就是专门针对支持非洲工业化而言的。第三,为中等收入国家提业升级的政策咨询。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研究并参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关注“工业4.0”对我们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的英国,当时是纺织工业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亨利•福特改进了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引领人类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前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人们更加富有,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现代化水平向更高境界发展。

在德国,“工业4.0”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2011年11月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的一项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与新媒体协会,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合作设立了“工业4.0”平台,并向德国政府提交了平台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提出,德国向“工业4.0”转变需要采取双重策略,即德国要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和CPS(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及产品的领先市场。报告还展望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展前景。其实,“工业4.0”就是实现“智能工厂”。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由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期,用电力实现规模化批量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后半期,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自动化。“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工业4.0”可以实现两大目标:首先是提高生产效率。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估计,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通过“工业4.0”提高30%。

其次是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此外,“工业4.0”的实施还可以保护环境。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越高效,对环境的污染就越少。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工业4.0”中学习借鉴以下内容:首先,注重中长期规划。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是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其次,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德国政府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把“工业4.0”作为未来十大项目之一,政府将投入2亿欧元,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第三,建立跨界研究小组或平台。为推进“工业4.0”计划的落实,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和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共同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办事处,以吸引并协调各方资源。第四,配套的工业基础宽带设施。“工业4.0”简言之就是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依赖于综合的、高质量的通信网络条件,总体要求是简单、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用性和经济型。第五,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和产品安全设计。中等收入国家要实现向“工业4.0”转化,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这需要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第六,安保措施升级。基于CPS的“工业4.0”制造系统涉及高度网络化的系统结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必须纳入其中。第七,培训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在德国,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目前,中国正在借鉴德国经验,编制《中国制造2025》,力求促使中国成为工业强国。印度也在力推“印度制造”(MakeinIndia),努力打造世界工厂和制造业中心,为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服务。

三、包容、可持续工业发展的具体实施

我们看到新结构经济学为促进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发展史揭示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是当前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在此背景下,工发组织作为联合国系统唯一致力于创造财富的机构,将帮助成员国建立和改善工业生产能力,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与工业合作和标准制定相关的全球论坛工发组织确定最佳实践,鼓励在工业发展、相关标准和工业政策制定方面进行知识交流,同时让有潜力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实现包容、可持续工业发展的工作中。工发组织在2014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全球包容、可持续工业发展论坛,政府部门、研究部门和企业交流了工业发展及园区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受到了成员国的欢迎。11月召开了第二次全球包容、可持续发展论坛,重点推介首批试点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塞内加尔的工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业项目,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埃塞俄比亚和塞内加尔总理的支持。

(二)利用工发组织自身及其社会资源,为各国提供工业发展及绿色产业的政策咨询服务一方面,工发组织积极为各成员国政府提供工业政策的咨询服务,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工业政策咨询建议网络,对成员国的工业发展制定战略规划,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把最终落脚点放到具体的目标产业政策上来,并通过政府力量推动产业的实质发展。另一方面,工发组织还对目标国既有的工业政策进行监督、统计和分析,在客观数据和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给出政策分析与政策评价。工发组织的政策咨询服务重点聚焦非洲与亚太国家,以及诸如非洲南部发展共同体这样的区域、地区实体。据初步统计,仅2011年接受工发组织政策服务的国家就超过75个。同时,工发组织致力于开发建设工业经济指标数据库,大力扩张其统计活动的覆盖范围与数据记录频次,为其他合作伙伴的相关研究提供条件。

(三)通过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实现能力建设工发组织将为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帮助公共与私营部门发展工业能力,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工发组织在农产品加工工业及机械制造技术培训方面有比较优势。截至目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已在45个国家建立了近60个工业合同分包及合作交流促进中心(SPX),成为全球工业外部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承包商、供货商和分包商之间进行工业分包与信息交流搭建了媒介平台。此外,工发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多边投资与技术促进系统(ITPO),并建立了庞大的投资与技术促进系统网络和数据库,能够迅速鉴别、及时准确地传递国际投资和技术市场信息。同时,工发组织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十几个国际工业技术中心(ITC),为增强南北及南南技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的寻求、转让与获取提供便利。前不久,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致函工发组织,要求工发组织为巴勒斯坦恢复经济建设执行农产品加工项目;美国国际援助署最近与其他机构合作,宣布邀请工发组织执行其在摩洛哥的机械制造培训中心项目(项目金额逾700万美元)。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工发组织在建及签署的技术投资项目已达4.777亿美元。

(四)推动工业园区发展发展工业园区是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催化工业集聚发展,采纳新技术和管理实践,有效创造就业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目前全球有130个国家开展了经济特区的项目,共有数千家工业园区在运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工发组织为中国政府设立经济特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各国的工业部长、总理及总统邀请工发组织为本国的工业园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尽管工业园区不是新概念,但是在创造就业和促进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园区依然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工发组织将与各有关方合作,帮助有要求的成员国设立绿色工业园区,促进既有工业园区升级换代,促进园区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经济

 

0.引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在系统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张。

矿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95%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业。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矿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论文检测。能源矿业是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煤炭又排在能源矿产之首,是我国最优保障和最主要的能源。有第一能源之称的我国煤炭工业,由于特殊的行业地位,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极强的典型性。

针对我国煤炭工业地位和状况的复杂性,如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煤炭发展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煤炭隶属矿产资源,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煤炭生产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依靠着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统配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主力军,其技术进程代表着国家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我国的能源结构一致以煤为主,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

1.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征

①成煤时期多,但主要成煤时期集中

②煤炭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

③煤类齐全,但数量分布不均衡

④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类储量少、煤质差

⑤煤炭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低

1.2国内外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内容或方向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理论及方法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于解析;煤炭资源评价及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煤矿区的生态环境与保护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富蕴着人类活动的现代时间和理念。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应经有朴素的持续发展思想,而西方则把持续发展思想的最早研究上溯到马尔萨斯和达尔文。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史,周德群教授将其归纳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发展、对可持续问题的全面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四个阶段。

(2)煤炭是不可再生且可耗竭的天然资源,又是矿区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积极开展煤炭资源评价与管理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检测。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展了煤炭资源价值、煤炭资源经济评价方法、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结论和研究成果。煤炭属于矿产资源范畴,其价值问题在国内外一直存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矿产资源价值构成及来源地认识。当前,国内多数学者支持矿产资源本身具有价值的观点,而对于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现仍处于认识统一之中。论文检测。

2.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矿区为基础的

煤炭工业的能源基础产业地位,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来20年不会改变,煤炭作为最安全可靠和最主要能源的地位难以动摇。煤炭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长期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效果,也必然影响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部门性质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又是以众多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即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脚在以矿区所在的具体区域和空间,矿区发展的可持续自然成为真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要求。

3.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3.1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

⑴完善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实行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

⑶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度;

⑷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行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

⑸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

3.2矿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策略

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矿区内的企业具有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张能力,这既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宏观管理要求,也是推动矿区这一特定区域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矿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必然为矿区内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资金积累,这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托和保证。为此,针对我国煤炭矿区的实际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与对策,努力改善和提高矿区经济的运营质量和效益。

⑴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⑵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

⑶依靠智力支持,永续经济增长动力;

⑷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⑸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

3.3矿区城市化发展

矿区城市化发展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城市是城市的特殊类型,其成长演化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煤炭城市,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并制约着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基于对矿业城市成长演化规律和我国煤炭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现提出矿区城市化发展的有效对策如下:

⑴遵循矿业城市生命周期规律,正确实施阶段对应发展战略;

⑵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煤炭城市经济的平稳转型;

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有效的转型途径;

⑷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增大煤炭城市的战略空间吸纳力;

⑸国家制定援助煤炭城市的产业政策。

4.结语

在我国,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特征的资源型区域,是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主流区域。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还需我们付诸实践,投身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当中去,为推动我国煤炭资源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周德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与模型[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朱训.认清形势增强信心为振兴矿业而奋斗[J].中国矿业,1997

[4]谢和平.中国能源发展趋势与能源科技展望[J].中国煤炭,1998

篇3

王忠禹是在第九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做出上述表述的。他还就此发出呼吁:“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工商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发挥协作力量,完善机制,创新方法,继续深入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大力研发先进技术和推广成功经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密切关注国际挑战和机遇。”

此次报告会是在国内“十”胜利召开和国际经济发展形式依旧复杂的双重背景下召开的,参与研讨的政府机构、中外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并就“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工商业的角色”为主题,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和中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新政策趋向以及工商企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

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8%,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4.9%和81%,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

但不可否认的是,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在经济下行、工业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实现的,我国工业结构重化工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突出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如果按照《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那么据此测算,为了补上2011年未能完成的缺口,2012-2015年平均每年则要完成能耗强度下降3.7%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年节能减排任务加大的趋势由此可见一斑。

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发言中表示,“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将加快研究制定我国低碳发展路线图,加快完善我国低碳发展制度框架,同时还要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他尤其谈道,十报告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而技术研发应成为这一系列创新突破新的着力点。

而这些技术不但包括了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技术、先进太阳能、风能发电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储能和并网技术,也包括了高效节能工艺及余能余热规模利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替代燃料技术等。

篇4

关键词: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

一、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是指特定区域建立在当地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方向不断强化、细化的演进过程。所谓强化是指区域分工在规模和范围上的不断扩大;所谓细化是指区域分工由农产品大类主产区向品种主产区的发展。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所赖以建立的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一个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因此,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区域分工所依赖的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即区域分工条件下主导专业化产品持久的、不断增加的资源动员能力或吸引能力。在影响区域比较优势的渚因素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具有不断减少的规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农业技术进步也具有经济系统内生的必然性,只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变化结果会因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合理利用,用养结合,则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人们就可以持续利用;相反,如果利用不当或过度利用、只用不养就会降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自然资源就会趋于枯竭。可见,自然资源环境的不断改善是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性条件。

二、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机理分析

新增长理论认为分工是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分工本身也是经济系统内生的,这样就形成了分工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分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也会因进一步的分工和技术创新而趋于下降,因此,分工本身具有不断演进的内在机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里得出结论,认为农业区域分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首先,新增长理论所指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可持续增长,而是一种长期的增长趋势,分工所具有的自我演进趋势也只是出于对交易费用的降低。我们这里所指的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分工条件下农业产业体系的效益。其次,农业区域分工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而存在过度利用的倾向,易于导致生态系统再生能力退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以看出,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探讨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对于把握影响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过程,更好地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可以简化成一个动态的经济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农业经济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共生共荣、协调相长的关系。在这两个子系统中,包括光热、降雨、地下水、环境、一般技术等公共物品类的生产要素,以及联系和规范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文化习俗、观念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物品性质的生产要素由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是基本规律,耕地的减少具有不可逆转的刚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下降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资金是否流向农业取决于农业的资金利润率大小。因此,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就要求,一方面,要在尽可能保护好耕地的条件下,用好养好现有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的自然再生产能力和经济产出;另一方面,要在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正确应用,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村制度创新

制度的创新或变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制度变迁或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制度变迁或创新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当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一项新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因此,通过这些因素促成的制度创新,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农村制度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并沿着这一路径深入和细化。

2.农业技术创新

西北地区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西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缩小本地区的劣势。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必须围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以提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从多层次加快科技成果向农业及相关产业领域转化的速度,特别是在以下方面要有所创新:(1)以早地集水、节水灌溉、保护地栽培、改土培肥、优良品种等为重点的综合种植技术;(2)以畜禽品种选育与改良、家禽笼养、瘦肉型猪快速育肥、牛羊圈养育肥、秸秆青贮与加工、草场改良、饲料开发(绿色饲料)与加工、畜禽疾病综合防治等养殖技术;(3)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外观质量、内在质量、环保质量标准化技术;(4)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运、销售技术;(5)荒山荒地绿化技术;(6)沙漠治理技术及沙产业开发技术等。

3.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自然环境的破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制度创新的滞后、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不足都与教育落后所造成的劳动力素质低下有紧密的关系。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主要参数。根据目前我国地区广大农村条件差,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家乡,而绝大部分农村高中毕业生都要回乡务农的实际情况,农村教育体制亟待改革,这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将其重点放在普通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同,职业技术教育则注重与职业技能紧密联系的教育与培训,强调的是使用性。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相互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要求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易于进一步恶化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可能使生态环境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地区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不断付诸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林业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得到了认同,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改进之处。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林业发展中,在满足当前经济与生态要求的同时,兼顾到后代对林业的需求,实现统筹发展。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资源保护,提升使用效率。尤其是要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保障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公平、持续和共性原则,保证林业生态平衡、森林多样性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对林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赢目标。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2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净化空气、储蓄水分,防治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强化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规范林业开发利用工作,提高自然修复功能,并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改善生存环境。其次,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对于发展清洁经济,走出高污染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意义。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借助先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兴林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林业系统研究,对林业发展状况科学评估以及有效监控,及时发现林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其次,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之中,通过技术改良,研发解决森林幼苗培育问题,推广优良树种,扩大适宜范围,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2方面的功能。另外,还要完善林业发展的科学体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财政资金扶持,行业技术扶持等方面措施综合着力,将经济体行为与市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林业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度,通过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与林业部门、经济实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密切合作,将一大批实用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并延伸林业发展产业链,提升产出附加值和促进产业化水平。

2.2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方式转变

要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林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推进短周期原料林以及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新经济林发展步伐,加快研发林业新产品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低层次原料向深加工产品转变,要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为主要代表的新型旅游业。要对落后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对经济体进行整合提升,扩大产出规模以及层次。要强化林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林业的基础上,推广林菜、林果、林牧、林药等交互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要大力推广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经济兼作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体目标。

2.3 强化法制完善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强化法制建设,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坚持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制定北地区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以及监督责任进一步明确,防止出现互相推诿不落实的现象,并规范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另外,还应当加大林业发展法律法规的执行贯彻力度,对于林业资源的采伐实施严格管理,不得出现乱砍乱伐行为,不能超过额度进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各种林业发展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林地实施保护,科学控制林地的范围、面积以及用途,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结语

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强化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从法律完善、资金和技术扶持、规划与监督等方面年综合着手,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步伐,让林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工商企业;管理模式;社会化

工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国家血液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工业空心化的话,容易出现失业等现象。所以,工业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我国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现在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也是相当高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的连接体。但是,随着近些年逆全球化思想浪潮的出现,以及受到全球疫情的冲击,全球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呈现出了下行的态势。而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增强我国工商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使得我国工商企业能够在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进行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现代社会当中,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会涉及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合理利用这些环节,可以提升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从而减少企业在生产和制造环节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也将基于此研究现代社会工商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是否可以通过构建一定的管理模式减少企业在生产和制造环节中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我国的社会在这种模式下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建立起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响应世界经济潮流,同时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我国的工商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一、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中可持续管理的内涵

(一)应用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当代公司已经走到了全新的发展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这就对于各种企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企业不进行创新,不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那么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一个企业没有创新,一定会被竞争对手所击败,更加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导致企业难以支撑下去。过去企业大多数采用的是较为闭塞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当前市场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正在思考怎样寻找新的管理方法,才能改变现在的窘境。创建新的管理体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生产,这是企业所关注的重点。

(二)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可持续管理模式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而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的核心内涵就是使资源可再生利用,使环境破坏得以减少,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使资源循环往复,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带来的不可逆转危害。很多企业在使用某种管理方式的时候,会把实际成果作为重要的考察标准。企业要注意国家推行的新政策,把新政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相结合,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企业应该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系。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也可以节约企业的资源,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使用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可以扩大自身的规模,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避风险,扩大自身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积极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企业也应该招聘专业的管理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分析公司当前的需要,使用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根据以前的成果来寻找新的管理道路,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企业构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现代企业传统工商管理模式中的相关问题

(一)片面重视经济发展的效能

当前很多企业都注重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而没有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点在很多大型重工业企业尤为普遍。例如,一些化石能源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他们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如果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保护社会利益,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低下,所以他们需要改变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另外,企业有独特的经营理念会影响到员工的观念,假如企业不怎么重视自身的社会效益,那么员工便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又或是不认同企业的发展文化,长此以往便会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新技术引进程度相对较低

现代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往往都是在竞争资源实力以及技术实力,然而,技术的研究依赖于人才资源基础,因此技术升级有利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忽视企业的创新科研问题,而是着眼于减少开支,从而增加企业利润。但是企业如果想要增加利润,就需要不断开发和钻研新产品与新技术,而不是单纯地减少开支。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应该适当增加在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打造新产品、新技术,创造新的生产线,有效提高各个部门的效率。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来讲,要格外重视新技术引进程度偏低的问题,要加大创新力度,让员工接触新事物,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现代企业构建可持续管理化的工商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分成绩效激励方法的应用

1.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现代企业应该坚持“全面管理”的原则,在市场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能,打造一套安全的生产流程,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投入推动企业管理升级的过程中来。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定岗定责”的方式,管理内部员工的工作及任务,明确各个岗位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具体职责,随后再运用电子管理表格,对管理内容进行规划,把管理工作的各个部分具体发放给每个人,各岗位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在线表格来认识自己的岗位,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安排,从而更好地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2.激发管理的工作活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如果想要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那么可以采取引入分成激励的方式,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小组的组织体系进行创新,打造一套专门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激励体系。举例而言,各部门主管如果能够在完成自身原来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再额外完成10%的工作量,那么便能够得到奖金;基层员工如果可以在保证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再额外完成5%的工作量,那么也可以得到奖金,同时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晋升空间。企业对自身的组织体系进行创新,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激发员工工作潜力,设置合理的季度奖励模式,科学化安排工作规划,并且在各个科室、各个小组中得到实际运用。技术人员应该要对有关工作进行普遍化的安排,依据季度、月度和周安排出一个工作时期,每个时期都需要对工作内容的完成状况进行了解,对第二个周期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每个部门都要以自己的工作内容安排为根据,革新考核方案和宣传制度,需要优化人才培育方法,做出完整的思考,面对前一次周期计划的完成状况,再对第二周期的工作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变。该类管理模式能够增加员工之间的交流,让员工做到良性沟通及分享,从而提升各部门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3.设置相应的考核体系现代企业在观察技术创新结果期间,需要安排考察的底线,也就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审核的底线,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划限制。例如:在企业的一个部门的季度工作统计期间,技术创新的结果必须有两项及以上;在工作管理期间,创新的结果必须有一项。在一个工作季度完成后,领导人员都需要对每个部门的创新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总计,进而再进行对应的公开,通过规定的审核之后,把审核的结果分为上限和下限两个层面,若超出上限或未及下限,那么企业需要依照比例进行奖惩;若有部门一项未实现目标,那么有关负责人会受到惩罚,从而激励部门的研发动力进而实现管理目的。现代企业依据部门和小组的队伍层面,把可持续管理工作和定量管理方式相结合,对部门的考察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并且把具体的结果融合到团队的绩效审核中,可以有效促进团队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

(二)综合评定考量表的应用

1.鼓励员工的积极态度现代企业可以使用的可持续管理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面对团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可以使用项目式的管理方案,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层面,也能够围绕完整的机械制造生产链的方法,并且提供安全的保障,减少生产的不必要消耗,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可以开展岗位创新活动,主题多元化。例如,专业方面的技术主题、管理层面的电子系统平台主题等。企业的领导者能够采集基层工作人员的建议,安排专业化的考核团队,对于工作人员的优化方案和比赛结果进行评价。企业的领导人员也可以加入审核的表彰中,经过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给工作人员的发展进行指引,了解各个活动的标准。企业可以使用一些资金作为竞赛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安排相对应的监管原则。企业可以依据竞赛的成果,综合积分考核的方法,对于员工进行先进个人表彰。2.推广企业的优质项目现代企业在应用可持续管理办法时的创新成果,要在企业的市场业务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推广。为使可持续管理办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企业要重视可持续管理办法的长效应用,在各个部门及各个小组的努力下,收集相关业务的成果,完成数字化的管理工作,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从企业的范围内搜集相关历史数据,总结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成功经验,研究未成功案例的失败之处,不断尝试与经验总结,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现代企业要将处理数据、信息列为重点考虑范围,将每个阶段企业的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搜集完整引入创新成果的方式能够为企业的绩效考量工作提供参考,在引入阶段过程中,要秉持可持续管理方法,推进完善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系统的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要一步步将以科室为单位的创新宣传规划构建起来,明确可持续管理方式的创新运用,借助重点技术的引入来进行进口设备的调整和安装的事项,利用超前的技术,创新本地的模式。并且也可以创建专业的工作组来助力科技创新项目探究,大力引进当前市场使用的技术成果,做好工作重难点的划分,主动革新核心技术的内容。与此同时,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在每个部门的监管工作中重注和项目相结合,从而促进计划的实施,需要优化企业当下的机械生产线,创新工艺和生产方式,全方位地准备有关设备。3.转化技术的创新成果针对现代企业对创新成果的使用,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层次、安全层次和创新层次。在经济层次中,企业要依据生产过程的相关指标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并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在评价每个机械化标准过程后,在确保各个标准的成熟度后,让其在生产过程中科学运用,从而科学地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到合理范围内。在安全层次中,企业要考核生产过程的稳定程度和规范程度,掌握各个部门和员工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专业技术水准,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让每个生产线可以稳定且可靠运作,确保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在创新层次上,企业要依据新的管理准则,探究整体生产线和管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管理的应用水准进行打分,完成综合考核工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结语

篇7

【关键词】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当前,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众所周知,化工生产过程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不仅是困扰我们也阻碍了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想使得化学工业生产得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正视化学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成化学工业生产过程的从传统的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变革,充分解决化学工业生产中低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让化学工业生产向着环保型的、绿色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未来化学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化学工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1 化学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化学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化学产品的多样化、化学原料的多样化、生产路线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法的多样化、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化学工业生产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1.1 污染物的来源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在进行主反应得到主产物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副反应、副产物的产生。这些副产物是我们不要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加回收处理,与废料一起排出就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我们常常听说“工业三废”,其实就是指废水、废气和废渣,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无外乎这样的三种形态―气态、液态与固态。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要依靠燃烧来提供大量的能量,但是与此同时燃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如SO2、CO2、NO2等)和烟尘对环境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另外,液态的温度较高的废水排除后,对环境中水的溶解氧量产生极大影响,破坏水生生物和藻类种群的生存结构,导致水质下降。

1.2 化学工业生产中污染的特点

1.2.1 具有毒性大的特点

在化工厂排放的废弃物中,会存在一些有毒的甚至是剧毒的污染物。例如,在排放的废水中会含有一些氰、硫、砷,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如镉、铅等这些物质会对生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巨大的危害。还有在排放的废气中会存在一些有剧毒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氮氧的化物、氯化氢等,能直接损害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2.2 具有种类多的特点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种类多的特点,除了无机污染物(氰、硫、砷、钡、镉、铅),还包括有机污染物(苯及其同系物、醇、醚、醛、酯、酮)以及固体污染物(粉尘、烟气和酸雾等浮游粒子)。这些种类繁多的污染物无论对大气、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都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危害生物。进入土壤中会使得土壤酸碱化,阻碍植物的生长。

2 化学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2.1 政府要增加化工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投入

化工生产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化工产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例如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或者提供财政补贴。这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化工企业才能更加致力于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从而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2.2 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机构

我们知道,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其他的产品生产行业或多或少的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政府可以集中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来专门建设一个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机构,专门负责对环境的评估与治理。这样将相关的环境治理的工作人员集中,能更好的攻克环境污染的问题,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

2.3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的监管在环境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超额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罚款,能有效的阻止化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并且环境监管部门还应该责令化工生产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 实施技术推进战略

根据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管理措施、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使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得到有效落实。我们知道化学工业生产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集中力量解决其中一些重要产品生产的技术问题,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停止其中一些污染高、经济效益的化工生产,这样才能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出路。

2.5 实施技术组织战略

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设计机构与企业生产的优势,构建坏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联盟。研究出控制排放、降低能耗的新的科学技术,以此来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多种技术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生产。

2.6 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发展方针

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关注世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在企业生产内部采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综合治理措施,来提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并在化工企业内部逐渐建立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实现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化学工业生产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需要人们在化工生产的过程总将化工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学生工业生产在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时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使得我国的化工生产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由高污染、高能耗、粗放经营状态向以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化学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祥芳,唐家龙,夏来保.我国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

篇8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历来占70%左右。“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4月19日 ,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会议指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能源安全大局,要加快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之尽快步入资源回收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观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煤炭储量丰富、使用经济。中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在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94%、5.4%和0.6%。我国煤炭不但资源量大,而且品种齐全,主要有无烟煤、焦煤、肥煤、气煤、褐煤、贫煤、瘦煤等,应用广泛。目前,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已超过每桶75美元。相比之下,煤炭价格低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很长段时期内,还要以煤炭为能源供应主体。

(三)以煤为主的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煤炭化工包括:用无烟煤或焦炭生产合成氨;用焦炭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或在炼焦过程中回收基本化工原料等。目前我国用于化工原料的煤炭消费量约为1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5%左右。而且煤炭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液化实现清洁利用。高效洗选、烟气脱硫、煤炭液化、煤制油以及以煤炭化工等技术已日趋成熟,商业化生产后,污染少,效益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综合以上因素,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低廉性、燃烧可洁净性、煤炭产业链的可延长性等,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作用是突出的。要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顺应能源资源全球化趋势的同时,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和发展煤炭工业。

但我国煤炭工业由于长期负重爬坡所积累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很突出。在目前的煤炭总量中,约有7.5亿吨缺乏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约2.5亿吨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生产的。2005年全国乡镇煤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8%,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事故总量的73.8%。这种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如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煤炭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此外,在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开发规划布局、大型煤炭集团和大基地建设,以及资源枯竭矿区和城市转型、煤炭教育、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反映了煤炭工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最终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来解决。

“十一五”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十一五”时期,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2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将提高到72%以上;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和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都将得到长足发展。

二、 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煤矿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

煤矿生产活动具有资源开采型、作业场所移动型、高危风险性三大特点,呈现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的特征,决定了煤矿安全生产任务十分艰巨。3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时就抓好安全生产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对煤矿安全生产作了重点强调。总体上看,无论是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大格局中,煤矿安全都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煤矿安全生产作保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始终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负责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负责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煤矿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负责制,把煤矿安全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二)加大煤矿安全执法力度。严格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监管、监察,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严防企业超能力、超强度和超定员生产。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煤矿安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的非法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事故,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三)继续打好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生产矿井必须达到国家制定的抽放标准,新建矿井必须同时建设瓦斯抽放设施,强力推进“先抽后采”;所有煤矿全部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施数字化监控联网;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源头治理;继续依法整顿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企业。

(四)加强煤矿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46号令《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建立健全事故防范体系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行为的,立即停止生产,排除隐患。整顿、改造煤矿安全设备、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要求,提升煤矿安全装备水平。

(五)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在2005年的基础上,国家今年再安排30亿元支持煤矿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和瓦斯抽放与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多层面的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深入推进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实现强基固本,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把煤炭行业建设成为一个比较安全的行业,一个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行业。

三、 深化改革,标本兼治,扎实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从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有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抓好试点工作,必将对推进全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新模式,创出一条新路子。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作为重点突出抓好。

(一)推动煤矿资源重组,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2005年全国尚有2.1万个小煤矿,数量仍然过多。只有解决小煤矿的问题,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小煤矿数量要减少1万处左右。本着政府推动和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规划引导和强力推动的同时,鼓励国有大矿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兼并重组、改造提高中小煤矿。通过实施关闭整顿、资源重组和强化管理,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和总体发展水平。

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国家规划的以500处矿井、98个矿区为主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期末年产能力将达到13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同期生产能力的50%,将大大提高我国煤炭的长期稳定供应和保障能力。同时,鼓励煤炭企业向下游产业(电厂、铁路、港口)延伸,支持下游产业特别是电力企业开发建设煤矿,形成煤电一体的企业集团。发挥核心企业在人才、管理、市场和融资方面的优势,做强主业,延伸产业链,使大型煤炭集团真正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的主体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在组建煤炭集团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首先要做强,然后才能真正做大。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发挥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加快煤电联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使企业强势进入市场。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矿务局撮合起来,有形无神。二是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关系。通过开发新矿区,发展新产业,来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增量部分创造的效益,可以补贴消化存量资产所造成的亏损。三是各级法人之间的关系。集团公司内部为层级法人结构,各级法人都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宜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煤炭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不能人财物、产供销权限都上收。省集团公司要站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高度来进行统筹谋划,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搞资本运作。

(二)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介选煤、干法选煤等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学习借鉴国外成熟技术,推进煤炭气化、液化的示范工程,争取早日进入工业化生产。“十一五”期间煤炭间接液化应当全面启动,期末煤炭直接液化要达到年产300万吨的规模。

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两个转变”是: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一是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二是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特别是第二条产业链,发展前景很开阔。同时,要坚持限制排放与鼓励抽采利用相结合,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坚持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三)加快实施“科教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瞄准煤炭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组织开展30项重点科研攻关和30项重点技术推广。30项重点攻关课题如: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和分级标准,煤矿灾害连续监测、识别与数字传输技术,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防控技术,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煤矿重大灾害救灾技术与装备等。“30推”如: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局部瓦斯聚集处理技术和装备,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技术,瓦斯、风、电闭锁装置,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和配套装备,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议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和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等。这些已经列入“十一五”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全力推动,争取使煤炭工业的科技面貌有较大变化。

针对煤炭行业工程技人员匮乏,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煤炭教育。一是采取减免学费和发奖学金、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政策扶持,鼓励报考矿业学院,发展矿业教育,解决目前采矿、安全等专业生源不足问题;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和安全培训,对职工进行培训;三是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从煤矿采掘一线等选送优秀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和进修,结业后担任煤矿一线生产安全技术骨干;四是煤炭企业要研究相应的办法措施,适当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靠优惠的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人、选拔人、吸引人、留住人。

篇9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剧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财富的同时,也为自身营造了苦难和噩梦,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全面总结自己发展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发展的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他把人们的环境观拉向更高更远。“我们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着它”,不但我们这一代要生存发展,也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有余地,留有美好的环境。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建国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三分之二以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过去不可持续的煤炭开发和利用政策,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环境严重恶化。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煤炭工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确立了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人口和发展的需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冲破关税壁垒之后,技术壁垒包括绿色壁垒将成为制约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我国煤炭工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煤炭的清洁开采,洁净利用,才能经受入世后的各种挑战,提高煤炭行业的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比较丰富多样的能源资源,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人均资源少,分布不平衡,能源利用率低的不足。

一、我国资源的主要特征

1、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预测资源总量为5.57万亿t,截止1999年底探明储量1万亿t。其中,已利用储量中尚余可采储量887亿t,尚未利用精查储量约为840亿t,可供建井的选择余地较大,是我国最可靠最有保障的能源,但开发条件较差,经济可采量少,适合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只占总储量的7%。

2、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t,但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只有约24亿t,居世界第12位,若没有新的增量,如按1.6亿t/a计算,只可开采十余年。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远高于原油生产增长,预计2005年和2015年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超过5000万――6000万和10000万――12000万,并且资源远离消费中心,地面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m3,截止1998年剩余可采储量约9400亿m3,总量居世界第24位,人均资源量排在46位,若年产量按500亿m3计,也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储量。

4、我国水电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率只有13.8%,1999年,我国水电发电量仅占到总发电量的17.27%。未来水电开发建设将加快,特别是“西电东输”规划的实施,将大大促进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的开发,预计到2005年水电发电量能达到2752亿kWh,比1999年增加783亿kWh,年均增长速度5.7%。

勿庸置疑,未来能源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诸如生物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等。而中国核电站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尚需长期努力。在通往未来能源的过渡期内,煤炭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煤炭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煤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近一个时期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能源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煤炭产量严重过剩,煤炭企业生产难以维系,全行业出现整体亏损。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它已成为各类工业的重要燃料、化工原料,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

1、煤炭是工业化的燃料动力基础。1998,第二产业用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6%,其中:发电和供热能耗中,煤炭已占81%以上。

2、煤炭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1998年,我国化工行业用煤量达78Mt,占化工能源消费的77.0%,氮肥原料65%来自煤和焦炭。

3、煤炭是主要的民用燃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镇和民用煤约为0.3Gt,占煤炭消费量的24%,而美国仅占1.0%左右。

4、煤炭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我国煤炭出口量逐年增加,1998年为32.30Mt,1999年39.26Mt,2000年58.84Mt,出口煤量从世界的第6位跃居第3位。

21世纪将是能源多元化的时代,天然气、石油、水电、核能以及其它能源都将有长足增长。虽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其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为65%、62%和60%左右,2050年也不会低于50%。如果能源政策有利,煤炭的转化有所突破,煤炭消费还会有较大提高,其比例也将会出现回弹。

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后备资源不足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我国煤炭资源压力增大,大批进入晚期的大中型矿井产量锐减,地质难度增加,探明储量增幅减缓,可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在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的剩余储量中,扣除永久性压煤,即将报废矿井储量等实际可供开采储量只有41Gt,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采年限只有二十几年。因此,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局面。

2、煤炭资源管理失控,浪费严重

过去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脱困,国家采取了大、中、小型煤矿一起上的粗放开发。由于中、小煤矿规模小,效益差;加之技术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方式,即使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也比世界主要采煤国低20%,煤矿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差,不能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是过去资源不被当作资产,资源无价,资源性产品低价,造成了资源掠夺性开采,致使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我国国有煤矿、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原煤回收率分别只有50%、30%、和10%。另外,因乡镇煤矿的乱采滥挖,每年破坏可采储量约3Gt,又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重生产轻加工,煤炭生产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国有大中型煤矿历史包袱较重,举步维艰。

3、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

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是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调整、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煤炭多种经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多数企业技术装备差,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煤炭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行,煤炭企业也必将要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竞争,煤炭工业必须要以煤为前提发展多种经营。

4、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煤炭高强度的开采,破坏了地形地貌,形成大量的矿渣,坑口和断面,诱发滑坡,泥石流,引起地表下沉,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同时造成矿区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而且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

(1)我国煤矿每采万吨煤,地表下降平均为0.2hm2;不仅使矿区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

(2)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露天存放压占大量耕地,据统计,全国国有煤矿现有煤矸石1500余座,堆积量约为3Gt,占地300――400hm2。而且每年还要新生1.2亿多吨矸石;煤矸石长期堆放而自燃又会污染环境;此外,矸石淋溶水将污染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体。

(3)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2400m3,仅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分布极不平衡。就煤炭行业而言,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75%,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总水量的19%,形成了富煤地区缺水的格局。随着开采延伸,地下水位下降,缺水更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煤矿每年外排矿井水2.2Gt,这些矿井水净化利用的不足20%,这些未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外排,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对矿区周围环境也产生污染。

(4)粉尘废气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瓦斯排放,工业及民用燃烧,运输及储运损失等,燃煤形成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国消耗的煤炭总量中,直接用于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和民用灶具等燃烧煤炭近85%,因而煤炭总体利用率低,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50%,由此造成的粉尘、SO2、酸雨污染严重。

据预测,在未来30年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国能源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为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这些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必须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既同我国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等因素有关,又与煤矿自身的发展路子、资金投入、开采方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法制观念有关。煤炭工业要立足本行业,通过强化管理和决策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洁净燃料、原料。发展现代科技,增加煤炭可采储量储备,节约能源,合理消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胁;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增强煤炭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增加煤炭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资金投入,依靠技术革新,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

一、科技进步与煤炭资源的持续利用

煤炭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储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进行,资源存量越来越少,直至枯竭,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而资源的品质既决定于天然禀赋,又决定于技术经济水平。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利用科技进步,我们可以扩大资源存量,并使资源开发进一步合理化,从而尽量延长资源的消耗时间,直至替代资源的出现,实现资源的平稳渡。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可使原本认为无法开采或无开采价值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处理低品位煤,提高煤炭的回收率。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必须节约能源,制止不合理消费。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才能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源利用结构的完善和资源利用前景的扩展。

二、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多手段科学管理

为了改变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必须首先明确资源的价值属性,只有树立资源价值观,才能合理进行资源的价值核算;建立起科学的资源租税费体系;依法有序地实现资源的各种权益;科学地确定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体制;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

“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

实行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国家将煤炭资源的勘察权和采矿权有偿转让给勘探人和采矿人,实现煤炭资源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制止争抢;并有助于缓解因资源差异引起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

三、依靠现代科技,提高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将是科学和知识全面创新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特征。合理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在化石能源间的竞争能力,在获取最大使用价值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煤炭是一种低品位的化石能源,中国煤炭灰分、硫分含量高。大部分煤炭灰分在25%――28%左右;硫分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从0.1%――10%不等。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为了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开展,开发洁净煤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改造和建设选煤厂。煤炭洗选是改善煤炭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效益的最简单、经济的方法之一,也是煤炭深加工的基础。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和设备建设和改造选煤厂,充分发挥选煤厂效力,增加煤炭产品品种和规格,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效益。

(2)完善煤代油技术。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石油需求的急骤增长,不顾中国国情,大量进口石油的作法使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三次世界石油危机使有识之士清楚的意识到,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增加煤炭比重,以煤炭代替石油。新一代“煤代油”技术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最近,国家经贸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开展节约和替代石油工作,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初步计划在“十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燃料油消耗1450万t。煤炭是最理想的代油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煤代油”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水煤浆技术;正在搞工业性示范和产业化的有煤炭液化和地下气化技术;煤基燃料甲醇技术的推广前景看好。“立足国内,以煤为主,煤炭代油,确保能源安全”的能源新思路就是以煤炭优质化、洁净化为前提,使煤炭液化、气化或制成浆体,替代石油燃烧。这是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煤炭由初级产品到优质能源的必由之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使煤炭成为洁净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3)开发、完善煤炭洁净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烟气净化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开发、推广的先进洁净煤技术,它可以燃用劣质燃料和高硫煤,同时提高热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可靠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小型粉煤燃烧技术,成功实现了中小型燃油锅炉的改造,通过特制的燃烧器和合理配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发展动力配煤。动力配煤是工业锅炉利用煤炭技术上的一项进步。据工业锅炉的要求,将几种不同性质的煤,按一定比例配合得到对锅炉燃烧最有利的燃料煤,解决锅炉结构与煤炭质量想适应的问题,不仅保证了煤炭质量,减少了污染,还可合理利用煤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2、煤炭资源集约综合开发

从战略高度出发,煤炭工业必须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构建煤基多联产业链,走优质、高效、洁净的道路,变单一的初级产品为多品种的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煤炭综合开发就是要以洁净煤技术为前导,使煤炭转化成为新型洁净能源,减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并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热效率,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持矿区生态环境。

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以煤炭作为主导产品,包括其下游产业,如煤炭深加工的洗煤、型煤、水煤浆和焦炭以及煤炭的液化、气化和燃烧等产业所组成的关联多元化,同时还包括横向与煤炭产品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和产品,这些产业部门和产品同样与煤炭形成依存关系,如伴生资源、煤层气、瓦斯、地下水、高岭土等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矿山建设、煤炭运输、煤机制造等相关联产业。煤炭综合开发的初级阶段是煤基多元化,其高级阶段是煤基多联产。煤炭综合开发就是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靠技术创新,彻底改变煤炭企业的落后面貌,走出单纯靠煤炭产量定兴衰的局面。要本着加工―升值―再加工―再升值的思路,扩大煤炭使用范围,提高煤炭本身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实现煤炭工业的综合发展,集约利用。

四、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内部建立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奖励机制,落实于生产、管理、销售、服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采煤国家与我们相比,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伤亡小,其主要原因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将难以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专家少,专业知识结构和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国家应保持和加大对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稳定队伍,吸引人才;坚持抓骨干、带整体的工作方针,下大力气抓好三级人才库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结语

资源和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必须依赖现代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利用路线。只有发展现代科技才能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建立稳固的能源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既发展当代经济又为后代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 濮洪九: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中国煤炭,2001,11

2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6

篇10

【关键词】煤炭工业城市 经济转型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高速行驶的轨道上,国民经济大幅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离不开能源特别是矿产能源的巨大贡献。目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依然是主体,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而言,煤炭在这三者中又占了最大的比例,是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但是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必然经历一个生命周期:发现一利用一兴旺一高峰―平稳一衰退,这就是所谓的峰值理论。人类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考虑到未来的能源保障问题,对于煤炭工业城市而言,如何尽量减少对枯竭性矿产资源的依赖,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煤炭工业城市发展现状

(一)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是中国的煤炭资源大省,平均开采强度在25%以上,由于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显突出。据测算预计到2020年,山西省的五大煤炭集团公司将有32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约5400万吨。同时,山西省地方国有煤矿及乡镇煤矿由于大部分矿井主要开采边角、浅层资源,批准井田面积和资源储量小且已开采多年,预计到2020年将有近1/3的地方国有矿井资源枯竭,生产能力减少1亿吨。其中以大同、阳泉两市最为突出,大同市侏罗纪煤田目前保有储量28.2亿吨,按现有开采能力和回采率计算,可服务13年左右。同煤集团公司本部的15个主产矿井中,一部分已经关闭或正在实施关闭破产。阳泉市境内盂县煤矿剩余服务年限16年,平定煤矿剩余服务年限30年,郊区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到10年,预计到2020年将有三分之二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目前,阳煤集团所属四矿已实行关闭破产,三矿已申请破产。

(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产业

我国的煤炭工业城市绝大多数都是依煤而建,依矿而兴,产业结构单一,煤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加IT业比重小,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正因为如此,煤炭工各样城市的政府财政收入主要靠煤炭资源开发来创造,城市建设靠煤炭企业发展来拉动。煤炭产业作为煤炭城市的主导产业,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甚至控制着整个城市经济的运行,对城市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据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显示,2010年山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44.7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就达到744.05亿元,占全省的88.1%。化工、机电、轻工行业利润分别占全省的1%、3.7%、3%,焦炭行业实现利润盈亏相抵仍净亏损13.27亿元。

(三)城企功能混同

由于我国煤炭城市多兴起于计划经济时期,煤炭城市一开始就依附于煤炭企业,所以城市功能与企业功能混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必然造成城市功能的单一性,城市劳动力绝大部分就业在一个或几个煤炭企业里。久而久之,便在煤炭城市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城市功能主体,即以市政地方社会经济为主体的功能圈和以矿区社会经济运行为主体的功能圈,大企业小市政,既加重了企业负担,又弱化了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对外联系以煤炭为运转轴心,功能也比较单一。随着煤炭产出量的减少,城市功能逐渐萎缩,生命力就会日趋弱化。城企功能混同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管理的城企混同。以企业的方式管理城市,以城市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相互冲突。这突出的表现在很多煤矿企业与城市政府之间领导的交流,很多企业领导调任城市部门领导,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城市,同时部分城市管理者管理企业,用管理城市社会的方式管理企业,不适应城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城市发展存在诸多的矛盾。

(四)综合利用率低,企业负担过重

我国煤炭开采率为32%,加工运输环节的使用率为70%,终端利用率为41%,煤炭利用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回收率为43%,大部分乡镇煤矿资源回收率在15%左右。由于其它产业发展不足,共生、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另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国有大型煤炭集团目前共有企业办社会单位近600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每年支付企业办社会费用近30亿元。企业负担重,再就业压力大。

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对于煤炭工业城市而言,煤炭毫无疑问是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但现在,“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在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抓好产业接续、产业替代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城市因“煤竭而衰”,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则显得十分突出和迫切。

(五)城市环境破坏严重

煤炭工业城市的过度开采,会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并会造成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使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据调查,中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为26.3万公顷,全国累计占用土地约586万公顷,破坏土地约157万公顷,且每年仍以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另据测算,中国每采万吨煤,平均塌陷土地0.2公顷;在村庄稠密的平原矿区,每采出1000万吨煤需迁移约2000人。

其次,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煤炭工业城市所在的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据调查,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0%。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多维发展、创新发展;其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如何完成煤炭工业城市的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在我国

是一个普遍性的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归结为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两个方面。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没有产业的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就失去了载体;城市功能转型是产业转型的前提,没有城市功能转型,产业转型就会失去基础,难以成功。

因此,煤炭工业城市转型要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的互动中,通过产业延伸与产业替代的途径,明确城市转型的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突破点,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接替产业为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突出技术改造与创新;强化开放引资,不断推进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促进煤炭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促进非煤产业发展政策

解决煤炭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国家应该在计划、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促进煤炭城市发展非煤产业。煤炭城市发展非煤产业,各级财政要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分别以贴息、垫息、资本金投入、无偿资助等方式,对非煤产业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帮助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基金,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的贷款、贴息。在税收上真正落实综合利用项目所得税、增值税减免政策,对发展非煤产业和承担非煤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的企业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对市级以上非煤产业重点技改项目,还款期内新增利润上缴所得税部分,应全部返还地方,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年内国家应给予财政贴息,促进煤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加强合作促进转型

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特别是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煤炭工业城市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管理集成、良性发展的要求,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既为现有煤炭企业发展接替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建设平台。推进煤炭工业城市转型,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重大接替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产业格局。煤炭工业城市在环境建设上应“软硬兼备”,制定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用环境吸引投资者,用服务留住投资者,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国内外资金引来留住,让引进项目落地生根。

(三)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推动转型

煤炭工业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转型进程中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精干主体,剥离辅助,聚集优势资产,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型煤炭企业要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一步消除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接替产业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战略,转产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坚决制止低水平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降耗。资源型城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资金支持引导转型

大型煤炭企业实施转产项目,煤炭工业城市转型建立产业园区,解决煤炭职工生活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要靠国家及地方加大对煤炭工业城市的支持力度,如国务院批复关于山西省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试点的意见,同时设立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提取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城市转型项目和职工再就业;另一方面,煤炭工业城市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筹融资能力,如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嫁接合作,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学会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多渠道筹集资金,积聚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加大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对煤炭城市历史形成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和地方都必须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快治理。由于这是一项任务很重、治理难度很大的工作,只靠地方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一要国家制定对煤炭城市治理污染的支持政策,以调动地方加快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国家统筹建立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和矸石山综合利用专项基金,确保有足够的投入,推动煤炭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善。

篇11

1.1具有毒性大的特点在化工厂排放的废弃物中,会存在一些有毒的甚至是剧毒的污染物。例如,在排放的废水中会含有一些氰、硫、砷,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如镉、铅等这些物质会对生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巨大的危害。还有在排放的废气中会存在一些有剧毒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氮氧的化物、氯化氢等,能直接损害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2具有种类多的特点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种类多的特点,除了无机污染物(氰、硫、砷、钡、镉、铅),还包括有机污染物(苯及其同系物、醇、醚、醛、酯、酮)以及固体污染物(粉尘、烟气和酸雾等浮游粒子)。这些种类繁多的污染物无论对大气、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都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危害生物。进入土壤中会使得土壤酸碱化,阻碍植物的生长。

2化学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2.1政府要增加化工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投入化工生产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化工产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例如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或者提供财政补贴。这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化工企业才能更加致力于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从而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2.2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机构我们知道,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其他的产品生产行业或多或少的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政府可以集中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来专门建设一个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机构,专门负责对环境的评估与治理。这样将相关的环境治理的工作人员集中,能更好的攻克环境污染的问题,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

2.3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政府的监管在环境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超额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罚款,能有效的阻止化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并且环境监管部门还应该责令化工生产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实施技术推进战略根据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管理措施、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使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得到有效落实。我们知道化学工业生产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集中力量解决其中一些重要产品生产的技术问题,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停止其中一些污染高、经济效益的化工生产,这样才能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出路。

2.5实施技术组织战略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设计机构与企业生产的优势,构建坏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联盟。研究出控制排放、降低能耗的新的科学技术,以此来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多种技术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生产。

2.6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发展方针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关注世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在企业生产内部采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综合治理措施,来提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并在化工企业内部逐渐建立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实现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篇12

【关键词】 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 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一)内涵。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二)特点。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三)内容。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三、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 1 9 7 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 0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转

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篇13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巨大市场需求为消费品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好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制造成本等要素价格上涨是总体趋势,消费品单纯依靠数量扩张、价格竞争将难以持续,消费品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实现消费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提高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行业准入门槛、质量标准规范、诚信和社会责任以及节能环保的投入等。

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智能发展战略,使我国消费品发展环境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继续维持我国消费品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消费品的制造向中西部转移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要转变当前消费品行业粗放式发展,就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消费品的技术含量,提升高素质劳动力比重,逐步走出“贴牌生产”、“代工生产”困境,突破“低附加值”消费品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研发制造知识型、智能型的中高附加值消费品,保持我国消费品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是关键路径

绿色制造是实施消费品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而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清洁生产是实施消费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要使消费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制造。

设计创新是重要保障

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创新,要高度重视设计的价值。从产品角度来说,工业设计是最实际、最有效的创新,工业设计以其投入低、见效快、产出高的特点,正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又一大利器。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设计,在技术竞争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产品外观设计将成为消费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优秀的工业设计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韩国三星把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第二核心技术”,不惜重金精雕细琢产品的外观。苹果系列产品的创新,严格意义上讲是体现在设计创新,平板电脑iPad的外壳和显示器是韩国制造,内部的主板和存储器是日本或台湾制造,而主板上的中央处理器内核是ARM公司的,最后成品在深圳组装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苹果公司所做的只是设计产品而不是制造产品,但是,它的设计理念却引领了行业潮流,比如iPhone在设计上抛弃了全球手机惯用的键盘,转而全面采用直观易用的触摸屏,更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设计过程中敢于把平板电脑样机拿给消费者使用,并根据他们的使用感受不厌其烦地修改设计思路,有时甚至重来,苹果公司能为设计一个漂亮的用户界面反复修改设计几万次。苹果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实际上乔布斯和首席设计师艾维共同把苹果产品展现给消费者,乔布斯曾表示艾维是苹果公司所有人中最了解苹果核心的人,《财富》杂志也称首席设计师艾维为最顶级的设计师,是真正创造了iPhone的人,他的贡献不仅为苹果,而且为整个设计行业设定了一个基本方向。

工业设计上的投入与创新将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更应该以全球为视角,整合资源,配置技术,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理念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品牌是基石

品牌是体现行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标志,品牌的数量和知名度是消费品行业总体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消费品品牌在国际影响力和产业规模很不相适应,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要着力创建自主品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百年品牌。创造和坚持一个品牌,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尽管有大的形势、有好的政策,但真正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还得靠企业家自己打好桩,练好内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品牌的分级管理。各种品牌产品可以销售,也可以专卖或进卖场销售。中国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差异化需求阶段,品牌分级管理势在必行,高、中、低档产品对应不同的品牌可以

共存。

七个明显转变

一要由追求市场最大化向追求品牌影响力最大化转变。

近30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由于符合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弊病。导致很多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单纯靠产量而不是靠品质来竞争,使我们的多数消费品都是低档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很容易被仿制。特别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更加强化了产品配套能力,压低制造成本,使企业以追求市场最大化成为可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品牌,国内很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仍有很多问题,存在着许多重大失误,如宣传策略不当、合资或联营不当、缺乏创新、丧失特色、规模过小等。如今多数中国企业品牌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国内的品牌可能名噪一时,但能够维持长久地位的却是少数,缺少“世界级”的品牌。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资源相对来说都是有限的,应凝聚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产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推动具备条件的产品向世界名牌进军。追求品牌影响力最大化目的就是要创造极高的知名度、较高的信誉度、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要由低准入门槛向高准入门槛转变。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印染、粘胶纤维、日用玻璃等消费品行业准入条件。2011年已经出台了浓缩果蔬汁行业准入条件,一些行业为提高准入门槛正在研究制定行业准入条件,如铅酸电池行业等,并将要实行准入公告管理。

三要由生产中低挡产品向高中低挡产品转变。

我国不能总是生产制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消费品,但也不能完全放弃所谓的低端环节,必须坚持切入价值链中高端增值环节,同时继续占据价值链低端增值环节。目前中国农村居民具有非常强的消费潜力,但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农民除了关注消费品的耐用性和实用性外,低廉的价格仍是农村消费市场的第一要素,应制定能为农村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农村消费以传统节俭型为主,价格往往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物美价廉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要开发生产适应多层次需求的消费品,不断促进消费产品的升级,在满足普通消费者对大众化消费品需求的同时,适当考虑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机械手表、珠宝、休闲运动自行车、化妆品、时装、皮具、家具、瓷器等奢侈品的需求。中国已经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

四要由低环保投入向较高环保投入转变。

消费品行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制造过程中,必然会增加环保投入。2010年末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使限电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促使企业采用更加节能的设备,否则,电力容量无法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另外,近年来开展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要求增加环保投入,消费品行业的一些大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其内部也还有需要淘汰的落后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也是确保消费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东部有的地市有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就是新的产业集群或园区对进入的企业有更高的要求,如浙江绍兴新园区对进入设备提出高要求。

五要由注重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并重转变。

创新有两个内涵,一个技术创新,一个是模式创新。消费品行业已经不能简单依靠投资和增大规模拉动增长,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参与竞争、获得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从长远来看,消费品企业的应对之策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消费品行业是微利行业,产品已经普及,需求相对稳定,多数产品供过与求,行业的增速平稳,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利润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所以迫切需要模式创新,为顾客提供特别的产品和服务,延伸顾客的需求内容,包括把原来忽视的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需求挖掘出来。

苹果公司非常重视模式创新,苹果的产品简洁、干净、时尚,其背后是乔布斯“不近人情”的魔鬼要求才创造出消费者一直期待的产品。苹果公司还是运用云计算的高手,苹果公司在全球“捆绑”了数十万家的软件程序开发公司,这些公司源源不断地为苹果提供各种应用程序,构成海量软件库,从音乐、游戏、到新闻、图书再到iPhone4S的语音识别界面,可谓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苹果的成功印证了一句古老的犹太格言:“世界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但需要用智慧的头脑把它们组织起来。”

六要由质量标准规范执行一致性差向质量标准规范执行一致性好转变。

一方面,对国内消费品企业而言,大家都对“出口转内销”的产品钟爱有加,因为出口商品的质量的确好于同类型的在国内销售的商品。现在一些产品在销售时都要注明是“出口原单”,似乎也在表明自己系出名门、与众不同的身份。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企业在制造以及检验产品时,如内销则执行的标准低,如外销则执行的标准高。产品用于出口就认真一些,销往国内市场就降低标准的执行水准,“国内标准”比“出口标准”低,换句话说,就是把高标准的商品提供给外国人享用,把低标准的商品留给自己用。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中国消费品的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对外资消费品企业而言,有的洋品牌进入中国后,逐步走上本土化路线,管理中国公司用的质量标准规范国外不一致,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存在漏洞。造成个别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不可否认,多数洋品牌特别是一线品牌历史悠久、管理规范、质量稳定、产品品质和信誉良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要加强监管,消除针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存在两种产品质量规范的不良现象,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的执行一定要有较好的一致性。

七要由诚信及社会责任弱向诚信及社会责任强转变。

诚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振兴的必备条件。一个国家政权的真正强大,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力、国防力,而是取决于社会的诚信。目前,我们之所以把诚信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说明我们的全社会、企业需要诚信和负起责任。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也应该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日本有句名言:信用是无形的资产,英国也把信用当作最大的资本。总之,企业诚信建设不仅关系自身兴衰成败,更关乎社会责任和希望。

提高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常说的技术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设计创新。

“十二五”消费品工业产品质量目标

主要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新兴消费品与重点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高端高档纺织和服装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家电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的产值达到30%

食品、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十二五”消费品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规划

组织开展消费品自主品牌的公益推广活动。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抓住物联网与新材料发展的机遇,融合新一代创新元素、创新理念,在服装、家纺、家电、玩具、化妆品等领域培育高端高档自主品牌;

支持企业开展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加快进入国际主流市场。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自主品牌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对自主品牌的仿冒与侵权行为。

2011年1~10月轻工业运行情况

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132141亿元

同比增长29.6%

轻工累计出口额3223.9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

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13976.4亿元

同比增长31.0%

累计利税总额9490.9亿元

同比增长28.6%

篇14

关键词:工业园区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园区景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的工业园区,即是在某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域环境。在这样一个新城区中,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再是工程建设后期简单的“绿化处理”,再加上一些假山、喷泉、花坛、亭子所能奏效的,工业园区就应该在一开始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以及该园区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既统一和谐、又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形象,展现出丰富多元化的、科学健康的、以人为本的园区环境。

二、工业园区的特点

2.1 生态环保性

工业园区的景观环境是工业企业生存的大背景,为整个工业园区提供高质量的空气,净化的水体等自然要素,也为工业园区的生态防护,保持水土资源等起到重要作用,生态环保性是工业景观可持续发展最本质要素。

2.2 企业文化延展性

工业园区景观的审美要素主要是通过该企业文化内涵来体现的,现代大多工业景观元素统一缺乏独特性;因此,工业园区的景观应该将企业文化延展到景观中,将该企业的文化及内容通过元素的表达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通过景观我们变能了解该企业。

2.3游憩休闲性

工业园区景观除了有生态环保性,企业文化延展性的特点以外,还为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休闲空间,这个空间供人们交流、沟通,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我国工业园区研究和发展现状

我国在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较少有系统研究,先后在苏州、南京、上海、宁波、天津等地建成了大型工业园区,工业园内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不一。

1.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2.工业文化的体现、企业形象的展示

上海浦东工业园区金科路整体景观简结、大气的设计风格及节点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雕塑设计作者自摄苏沪工业园区作为企业生产建设的基地,是企业实施拓展战略的开始,是企业形象在公共场所的视觉再现,代表着苏沪企业的面貌特征和生产特色,苏沪工业园区的景观是一种公开化、系列性的整体设计,整体景观上表现出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工业文化的魅力。节点上则通过雕塑、小品等构筑物成功的塑造了工业与自然结合的美感。

3.人文关怀的体现

苏沪工业园区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区,工业区内考虑有完善园区工作人员生活相关的商务会所、住宅、购物店、餐饮娱乐健身场所、医院、学校、公园等。道路景观上增添了人性化的景观休憩广场、街头小游园,极大的丰富了园区道路的趣味,弥补了工业机器生产的冷漠感。极大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主要表现在标识系统、人性化步道系统、服务性设施系统的完善与建立。

4.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的完善与建立实质上就是植物系统空间的搭配与建构。在植物系统构建方面上,苏沪工业区多选用抗污染的植物如香樟、桂花、银杏、雪松、夹竹桃、黄杨、龙柏等,对污染物起到了有很好的防护性,并以多样而稳定的绿地结构,发挥出绿色廊道效益,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1)苏沪工业园还给了我们这样的理念:员工作为工业园区环境的主人,环境应主动满足员工工作、运动、娱乐、卫生、交往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让员工去适应已建成的环境。通过员工的参与,增强其集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2)苏沪工业园区的设计考虑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了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使园区环境与自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宜人、和谐的景观氛围。

四 安徽美亚达厂区景观设计案例解析

1. 场地特点:

该项目位于安徽六安市,由于环境及企业文化的特质,该设计定位于:现代、个性、生态;整个空间赋予简捷、大气、秩序感强烈、色彩鲜明的特点。

2.品质定位:

在现代工业秩序中渗透浓郁的生态气息;在新颖的造型里映射出光影的艺术品质。

美雅达铝业的生产秩序表达了现代的工业流程和经过科学论证的秩序,以秩序感传达其文化特质。美雅达铝业公司的现代生态意识表现现代工业人的企业思考,以新颖的造型艺术加前卫的绿化手法展示企业人的个性。

3.空间组织分析:

(1)带状空间组织方法:

以中点向两翼展开。两个线性水景把景观带分割为对比的两个带状空间。

(2)空间排列方式:

中部为全开放空间,腰部为半开放空间,两侧延伸为闭合空间。

(3)空间围合手法: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水景把空间一分为二,绿化带把空间合二为一。

植物配置手法:临水植物为规整种植和大乔木的孤植、对植、列植。以树池、花坛和硬质的组合完成秩序空间。临路和围墙则采用自由种植,以群落种植手法围合和半围合空间。

4在小品设置中以该企业的铝业文化为基础,提取其元素创造出该企业独特的景观文化:其主要内容包含了三叠翻水阶、铝合金精品廊架、曲致廊、组合角亭;

五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