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范文

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8

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

篇1

关键词:审计模式 贡献模型 贡献比较

一、审计模式分类

(一)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刘家义,2004)。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刘家义,2004)。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Funk Houser,2000;秦荣生,2007),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杨妍,2006;戚振东、吴清华,2008),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McCrae and Vada,1997),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Hatherly and Parker,1988;Johnsen and Meklin,2001)。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关系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鉴于此,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1)“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2)“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3)“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4)“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5)“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审计模型及其比较

(一)模型假设和建模思想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简称“生效资金”),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模型基于以下假设: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从项目建设起,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构建第k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Tk,与审计模式i(i=1代表“审计缺失”模式,i=2代表“财务整改”模式,i=3代表“财务防范”模式,i=4代表“绩效改进”模式,i=5代表“绩效飞跃”模式)、审计抽样比例α(0

(二)贡献模型的构建 (1)“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审计缺失”模式下,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浊0比例的流失资金,又因为未经审计,资金流失率?浊0恒定不变,即:?浊lk=?浊0。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浊。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Tlk恒定,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l*=1-?浊0。(2)“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整改”模式下,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α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α?浊2k,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仍然存在?浊0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即:?浊2k=?浊0。因为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α?浊2k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浊0+α?浊0。因为T2k恒定不变,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2*=1-?浊0+α?浊0。(3)“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防范”模式下,审计机关在第k期挽回了α?浊3k比例的流失资金,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故第k+1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浊3k+1为?浊3k-α?浊3k,即:?浊3k=(1-α)k-1?浊0。由于该模式下,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1-α)k-1?浊0,通过审计挽回了α(1-α)k-1?浊0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3k=1-(1-α)k?浊0。该模式下,第k期的审计贡献T3k随着k不断变化,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K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3*=1-?浊0。(4)“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绩效改进”模式下,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发现第k期专项资金中存在?棕Q4k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所以,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Q4k+1与Q4k保持一致,即Q4k=Q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棕Q4k,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4k=(1+?棕Q0)[1-(1-α)k?浊0]。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4*=(1+?棕Q0)[1-?浊0]。(5)“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绩效飞跃”模式,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k期发现并改进了?棕Q5k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制度化后,该改进措施将在第k+1期得到有效落实,故第k+1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Q5k+1较之Q5k减少了?棕Q5k,即:Q5k=(1-?棕)k-1Q0。该模式下,第k期的审计贡献是前k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5k=[1-(1-α)k?浊0]{1+[1-(1-?棕)kQ0]}。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5*=。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i、审计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棕三个内部参数变量,与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浊0、潜在效益系数Q0、建设周期K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10,资金流失率?浊0=0.4、潜在效益系数Q0=2,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每年随机抽样比例α=0.2、挖掘潜在效益比例?棕=0.1。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如(表1)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整体审计贡献为1.03,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整体审计贡献为1.6,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但其增长边际(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可见,“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棕,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参数变量α和?棕越大,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

进一步地,进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在此,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资金流失率?浊0、潜在效益系数Q0,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分别调整K=5、?浊0=0.2、Q0=1,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见(表2)。分析、对比(表1)和(表2)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建设周期K由10减少至5时,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资金流失率?浊0由0.4减少至0.2时,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潜在效益系数Q0由2减少至1时,“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

(二)启示 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详见表3)。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所以,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前文分析可知,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评估相关制度、标准,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尽快出台有关制度,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2]陈良华、石盈:《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3]靳建堂:《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4]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7]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篇2

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多年来的努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趋势来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绩效审计的力度不够强。目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依旧局限于财务收支基础性审计,侧重点放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尚未全面开展。近几年,我市审计机关组织开展1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但对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关注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二是审计事项评价层次较低。审计评价过于简单,过于模式化,往往是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财务收支情况,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审计评价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涉及较少。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只停留在法律法规等制度上就事论事,没有将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三是缺乏必要的后续审计。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决定,出具审计报告之后,对后续审计工作重视不够,跟踪问效跟不上。对于审计决定执行情况、追责事项落实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等缺乏重要的关注和及时的披露。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审计,造成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审计作用大大减弱。四是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审计技术方法仍为查阅账册单据凭证,手工进行复核分析,与现代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多数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不够,主要是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基础性工作,如收集审计数据,填写审计记录,制作审计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等,对于运用计算机AO系统参与审计业务工作较少。我们在近几年开展的政府债务审计、社保资金审计等大型审计项目中感触较深,由于计算机审计运用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五是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使用范围广泛,当地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审计任务逐年加重。另一方面,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县、区级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偏少,致使部分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无法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审计监督的死角和盲区。

二、深化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抓住重点、关注难点、选好热点,在绩效审计上下工夫,在综合分析上做文章,为国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第一,转变审计理念。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过去以财务收支为基础而建立的传统审计思维方式,缺乏从宏观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选择,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加强绩效思想的灌输,使绩效审计的理念融入到每个审计人员的意识中,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使命感、效益观。第二,拓宽审计内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不仅要关注专项资金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而且要关注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主要审计内容为:项目立项论证情况,关注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立项时是否存在小项目大概算、虚假立项或重复立项的问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关注有无滞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项目竣工验收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效益低下问题,完工项目质量怎样,验收情况是否属实。项目效益情况,关注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如何。第三,突出审计重点。在项目安排上,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工作中心,每年抓住几项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当前,要突出以下审计重点:一是围绕促进改善民生开展专项资金审计,如社会保障资金、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开展与“三农”有关的专项资金审计,如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三是开展科技、教育专项资金审计。四是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第四,改进审计方法。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重视事前、事中审计。要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调查,加大专项资金的审计覆盖面。加强对二、三级单位的延伸审计,防止政策棚架,充分揭示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大跟踪审计力度,对拒不整改的单位要一追到底,严肃处理。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第五,规范工作程序。目前开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大都是借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流程。但是绩效审计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尽快制定绩效审计的工作规范,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审计内容和方法、审计质量、审计评价、审计处理和决定等,从而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质量和效果。

作者:任梅林

篇3

20*年县审计局安排审计项目42个,具体项目计划安排如下:

一、全省同步审计项目8个

㈠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有关要求,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坚持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努力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模和收支结构,揭露预算内外特别是非预算管理资金收支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非预算管理资金的预算化管理进程,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级支出审计,关注本级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揭示支出中不合法、不合理的因素,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支出进一步符合公共财政目标,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深化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单位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督,注意从总体上深层次把握和分析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促进加强和改进管理,揭露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三是以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目标,强化转移支付审计。采取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摸清省对我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结构及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检查涉及国家宏观政策执行的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促进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注意从完善转移支付体制、机制方面研究和揭示问题,提出建议。根据省厅要求,具体检查环境保护基建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专款专用情况及资金的使用绩效。四是开展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根据省厅要求,对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附加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了解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掌握该项收入的规模比重、使用情况。

㈡*县20*年度教育经费投入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20*年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学费收入、社会捐资等教育经费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分析资金支出的方向和结构。同时,揭露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投入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㈢*县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对我县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具体范围和重点根据省厅的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审计中结合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分析在制度贯彻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促进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㈣*县20*、20*年度国有土地出让金专项审计调查。根据省厅统一安排,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在摸清土地出让金总量、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土地出让金征管用等方面的情况,揭露土地出让中的违法行为,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收益。

㈤*县交通部门2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对我县交通部门20*年度财政收支及以政府信用担保等各种形式从银行贷入的交通建设资金的审计,掌握交通管理部门财务管理现状,摸清我县交通财政性资金的规模、交通规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情况及交通建设性银行贷款资金的规模,促进交通资金的预决算管理,提高交通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审计,揭露和查处财政财务活动中的各种违纪违规及影响交通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繁荣经济服务。

㈥*县20*年度公路养路费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县养路费征收规模及公路管理部门直接贷款规模;掌握公路养路费(含直接贷款资金)收支结余及管理状况;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指标评价公路管理部门养路费经费支出的经济、社会绩效情况;揭示公路管理部门运用养路费资金提供公共产品中存在的绩效不足、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相关政策不合理和违纪违规问题,从制度上、机制上、管理上找出影响养路费绩效的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加强管理、提高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㈦*县农村公共卫生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对我县20*年至20*年6月底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到位、管理、分配、使用和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专项资金的配套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在贯彻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对镇、村公共卫生资源缺乏,难以实现规定目标的问题,及时、客观地予以反映,并评价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绩效,促进农村公共卫生投入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

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预算执行审计。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项目立项至20*年底的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上级拨付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工程价款结算、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和揭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建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主管部门和业主单位规范建设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3个

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在“把握规律、规范行为、保证质量”上下功夫,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围绕绩效和责任,着重解决绩效评价办法,不断增强评价办法的操作性。

贯彻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审计办法,以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单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进一步规范审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及时分析提炼和总结,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20*年对下列单位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A类单位:县交通局

B类单位:沈荡镇、秦山镇、百步镇和县经济开发区;

C类单位:县环保局、县经贸局。

D类单位:县统计局、县外经贸局、县文体局、县人防办、县城管办、县科协。

三、政府投资项目审计12个

以规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程序、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注重政府投资项目关口前移,继续探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和投资绩效审计办法。对县重点建设项目的概算、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建设单位管理及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进行全过程审计,同时对建设资金来源及其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建设项目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现场取证,特别是对重大的变更和隐蔽工程尽量做到提前介入,对其变更原因和变更的必要性、经济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提高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水平。

根据我县政府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对盐湖线*段、河南西路、新武原中学、秦山中学、县看守所、常绿景苑安置房、城东路、20*年经济适用房、沈荡人民医院、杭浦高速*西互通工程、镇海塔塔身修复工程、县核应急指挥中心等12个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及其项目投资绩效进行审计。

四、专项资金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9个

㈠*县妇幼保健院2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审计,摸清县妇幼保健院的家底,掌握医院各项收入、药品管理、收支核算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分析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为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依据。

㈡*县城司2004至2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对县城司近三年来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摸清县城司家底,客观反映公司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其经营管理状况,促进公司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我县城市开发建设快速发展。

㈢*县部分行政村征地补偿费及征地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组织征地补偿费及征地工作经费收支现状,以及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㈣*县20*、20*年度部分非税收入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了解我县对国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各项非税收入的种类和管理方式,摸清20*和20*年度我县非税收入的总体规模以及分布状况,揭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延伸若干部门单位,深入分析各项考核政策的合理性和效果,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宏观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征收管理制度,构建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监管体系。

㈤*县20*、20*年度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对20*年至20*年度我县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评价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㈥*县20*、20*年度双低油菜田改造项目专项资金审计。通过对我县20*、20*年度双低油菜田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和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㈦*县20*、2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审计。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检查评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落实,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为省农综办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考核验收提供依据。

㈧*县慈善总会20*、20*年度慈善捐赠资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通过对20*-20*年度慈善捐赠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了解我县慈善事业开展情况,掌握慈善捐赠资金的收支规模,确保慈善捐赠资金专款专用,促进规范开展捐款活动,完善捐款支出手续,增强慈善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㈨县核电事故场外应急办公室2004-20*年度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摸清县应急办的家底,检查其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重点了解核电扩建工程拆迁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拆迁资金拨付情况,反映资金使用管理状况和使用效益,为县委县政府完善支持核电、依托核电、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项目计划安排突出三个关注

㈠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年度的审计项目计划,重点关注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密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安排对教育经费投入、社会保障基金、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农村公共卫生资金、慈善捐赠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县委、县政府有关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完善,维护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服务。

㈡关注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预算管理规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㈢关注绩效。进一步贯彻落实总理、吕祖善省长关于加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指示精神,把关注政府性资金使用绩效放到突出的位置。因此,20*年度审计项目原则上要按照绩效审计的理念来开展。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预算外资金、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六、审计要求

对上述审计项目,要求按照审计署6号令规范要求进行实施,以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因素。

㈠突出绩效审计。20*年审计项目安排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形式,以专项资金、政府政策、工程项目为重点,提高专项审计调查和绩效审计项目两个比重。

篇4

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全市各级审计机关上下联动,成果共享,把效益审计贯穿于财政、投资、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审计中。通过审计,达到对各种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发现在资金征收、管理、使用中存在的漏洞,从宏观上加以深入分析,就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提出建议,为各级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

20*年市审计局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

一、财政审计

1、市本级20*年预算执行及专项资金审计

(1)、市财政局组织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由财政审计科实施。

(2)、市地税局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由财政审计科实施。

(3)、市发改委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由经贸审计科实施。(4)、市经贸委预算执行情况及国有企业破产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具体负责)。

(5)、市国土资源局预算执行情况及矿业权价款、国土资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农业审计科具体负责)。

(6)、市交通局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经贸审计科具体负责)。

(7)、市水利局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农业审计科具体负责)。

(8)、市林业局预算执行情况及地方六大造林绿化工程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行政事业审计科具体负责)。

(9)、市教育局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行政事业审计科具体负责)。

(10)、市卫生局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法制科具体负责)。

(11)、市环保局预算执行情况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及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

(12)、市扶贫办预算执行情况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法制科具体负责)。

(13)、市计生委预算执行情况及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审计。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信息科、人事科、监察室具体负责)。

(14)、市科技局预算执行情况及科技三项费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由市局组织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

(15)、市劳动保障局预算执行情况及五项资金审计。由社保审计科实施。

(16)、市建设局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由固定投资审计科实施。

以上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由财政审计科汇总审计情况,写出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市局和县(区、市)审计局分别于6月底和6月20日前完成。

2、财政决算审计

根据市政府安排,对6个县(区)和22个乡镇2005年和20*年度财政决算进行审计。根据“两年审一次,一次审两年”的做法,市局直接审榆次区、灵石县、寿阳县、左权县、榆社县、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县(区)。县级审计机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审计22个乡镇。重点审计国家财政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财政体制改革措施落实情况,上级各项收入征收上解情况,上级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财政年终结算和决算批复情况,年度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其它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通过审计,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严格财经法纪,维护国家政令统一。审计中要注意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做到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做到一次审计多项成果。由财政审计科汇总全市审计情况,写出综合报告,11月底前完成。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3、2所大学、中学收费情况审计。按照国家和市关于治理学校乱收费的有关规定,摸清被审计单位收费情况的底子,揭露和查科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行为,分析原因,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的建议,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1月底前完成。(行政事业审计科具体负责)。

4、2所综合医院医疗收费和药品采购情况审计。按照国家和市有关规定,摸清被审计单位医疗收费和药品采购情况的底子,揭露和查科违反规定乱收费、乱加价,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分析原因,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深化改革的建议,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1月底前完成。(行政事业审计科具体负责)。

三、专项资金审计

5、民政部门专项资金审计。

6、残保金等专项资金审计。

通过对各专项资金的审计,摸清各专项资金的总体规模和管理状况,了解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情况,揭露各专项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规范资金管理。社保科负责组织实施,并于9月底前完成任务。

四、重点建设项目审计

7、*市建设局办公楼竣工决算审计。由投资审计科实施。

8、昔阳县政府办公楼竣工决算审计。由投资审计科实施。

对以上竣工项目的决算审计,重点检查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资金使用和执行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情况,核实部分重要单项工程造价的真实性,揭露和纠正违法违规、管理薄弱和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对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客观评价,提出完善投资计划、规范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投资科11月底前完成。

五、经济责任审计

9、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待定)

六、省审计厅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

10、中国农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20*年资产、负债、损益审计。

重点审查农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揭示其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摸清财务状况并揭露资金流动和业务运行过程中的突出风险,关注有无重大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通过对资产状况、经营绩效和运营风险的全面分析,从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农业银行安全、高效、稳健运营。由金融科负责,具体审计方式待定。完成时间为6月底。

七、外资项目审计

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和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城三地”战略目标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加大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力度,努力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体要求:

㈠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年度的审计项目计划,重点关注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密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安排对社会保障基金、残疾人保障金、科技经费、县城拆迁专项资金、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情况、慈善捐赠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县委、县政府有关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完善,维护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服务。

㈡关注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预算管理规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㈢关注绩效。进一步贯彻落实总理、吕祖善省长关于加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指示精神,把关注政府性资金使用绩效放到突出的位置。因此,20*年度审计项目原则上要按照绩效审计的理念来开展。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预算外资金、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安排

20*年共安排审计项目34个

㈠全省同步审计项目7个

⒈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有关要求,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促进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主要目标,以完善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财政审计,推进审计转型,努力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一是按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规模、结构和管理情况,动态对比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收支结构及变动情况、结余资金及变动情况,揭露预算内外特别是非预算管理资金收支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非预算管理资金的预算化管理进程,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级支出审计,关注本级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揭示支出中不合法、不合理的因素,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支出进一步符合公共财政目标,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关注部门预算收入的完整性、正确性,支出中公用经费的真实性、专项经费的政策性、项目资金的必要性及使用的绩效。揭露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隐瞒转移、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部门预算的约束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单位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督。三是以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目标,强化转移支付审计。采取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摸清省对我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结构及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转移支付资金不及时使用和挪作他用问题,关注超收收入的安排是否符合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安排,程序是否符合浙江省预算审计监督条例的相关规定。四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加强对政府重点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五是开展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教育、环境保护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揭露各项资金预算安排中的不规范问题,使用中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有关民生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对财政专项资金存量进行审计调查。通过对财政部门非预算管理存量资金的审计调查,摸清财政部门管理核算的各项专项资金的用途类别、比重结构、收支发生频率、结存数的真实情况,分析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要求,揭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并根据各专项资金具体情况提出分类管理的意见,以促进非预算管理资金的预算化管理进程,提高财政存量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⒉全部政府性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我县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结构及管理情况。动态对比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收支结构及变动情况、结余资金及变动情况。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揭示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收支分类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促进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⒊全县各镇负债专项审计调查。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对我县各镇负债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20*年底我县各镇政府债务的总量、结构。检查《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20*]86号)执行情况,反映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全县各镇政府债务变动情况。分析各镇债务的历史成因,揭示政府在镇债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化解镇债务的建议,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⒋科技经费专项审计调查。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开展科技经费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家底,掌握科技经费投入规模、来源、收支结构,分析资金使用绩效,揭露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相对完善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提供决策依据。调点是摸清全部政府性科技经费安排的总体情况;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真实性,重点关注财政部门有无将与科技无关的支出列报科技费用支出,有无滞留、虚列支出问题;关注科技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对重点科技专项资金开展跟踪审计,从资金安排环节直至使用单位用款环节,分析资金使用绩效。

⒌检察部门20*年至20*年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审计,摸清检察部门预算执行现状,分析各项经费结构,反映其在经费支出、行政性收费、罚没暂扣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检察部门依法行政,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审计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算情况、基本建设项目情况、重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关注重要专项经费的使用、暂扣物资的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非税收入的收缴等。

⒍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及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全面掌握五项项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基金结余的分布以及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揭露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保证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促使财政与劳动部门建立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对账制度,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对政府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的审计调查,掌握我县投入促进再就业资金的总体规模,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揭露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规问题,评价促进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绩效,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受益者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揭露保障金在征收、支出及管理中的问题,并对万户安居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提出进一步强化资金筹集、使用、管理的建议。重点调查保障金征收面,分析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对保障金的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对保障金用于机构经费和其他与残疾人无关的支出进行审计,并对保障金补助对象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检查资金实际使用情况;通过抽查部分安居工程的实施情况,检查资金到位情况和实际效果;分析近年来保障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对结余过多的情况进行分析。

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9个

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在“把握规律、规范行为、保证质量”上下功夫,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围绕绩效和责任,着重解决绩效评价办法,不断增强评价办法的操作性。

贯彻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审计办法,以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单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进一步规范审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及时分析提炼和总结,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20*年在我县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县委组织部《*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书》(盐组审计建议[20*]2号),确定对下列单位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A类单位:县建设局、县教育局

B类单位:武原镇、西塘桥镇、通元镇、于城镇和澉浦镇;

D类单位:县残联、县旅游局。

㈢政府投资项目审计12个

以规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程序、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注重政府投资项目关口前移,继续探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和投资绩效审计办法。对县重点建设项目的概算、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建设单位管理及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进行全过程审计,同时对建设资金来源及其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建设项目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现场取证,特别是对重大的变更和隐蔽工程尽量做到提前介入,对其变更原因和变更的必要性、经济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提高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水平。

根据我县政府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东西大道*段工程、盐湖线*段、城东路、杭浦高速*西互通工程、东西大道路面整修工程、海风苑安置房工程、*东段围垦工程、环卫所办公大楼工程、县妇保院住院楼工程、东西大道污水管道复线工程、武原派出所办公大楼、南门广场改扩建工程等12个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及其项目投资绩效进行审计。

㈣专项资金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6个

⒈*县部分行政村征地补偿费及征地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组织征地补偿费及征地工作经费收支现状,以及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⒉*县2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审计。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检查评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落实,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为省农综办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考核验收提供依据。

⒊*县慈善总会20*年度慈善捐赠资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通过对20*年度慈善捐赠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了解我县慈善事业开展情况,掌握慈善捐赠资金的收支规模,确保慈善捐赠资金专款专用,促进规范开展捐款活动,完善捐款支出手续,增强慈善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⒋我县20*至20*年度县城拆迁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通过对我县20*至20*年度县城拆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从总体上摸清拆迁专项资金规模,揭示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情况,分析拆迁资金使用绩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拆迁工作管理水平和拆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⒌20*年度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县20*年度经营性用地出让的数量、规模及其分布状况,掌握当年度及抽查以前年度经营性用地实际利用情况、出让金的收支管理状况、出让的操作程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经营性用地运行绩效、土地出让金征、管、用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潜在绩效;揭露、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为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维护国有土地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提高国土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县“一城三地”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⒍建设工程合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了解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履行情况,揭露建设工程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不平等条款、与国家有关法规不符、合同未能完全履行等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规范建设工程合同条款的合法、合理、平等和完整性,减少政府投资项目损失浪费、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为建设单位加强合同管理、堵塞合同签订和实行过程中的漏洞。

三、工作要求

对上述审计项目,要求按照审计署6号令规范要求进行实施,以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因素。

㈠突出绩效审计。20*年审计项目安排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形式,以专项资金、政府政策、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部审计项目多要树立绩效审计的理念,加快审计转型。

篇6

(一)经济人理论,委托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解释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为自身谋取更好经济利益的行为倾向,对于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金管理部门及其公职人员而言,经济人属性是同样适用的,在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手握人民赋予的决定涉农专项资金投向及管理的权利,当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不足时,如何行使专项资金的投向和管理的权利成为纯粹的个人行为,追求个人政绩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极可能占主导地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结合委托理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考虑,由于存在信息劣势,作为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知悉监督涉农重点专项资金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的真实合规性,有无违规违纪问题,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的不当之处,审计部门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真实合规,查处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推卸,只有通过财务审计才能解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评价问题。

(二)财务审计是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内容是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有无违规违纪问题,使各环节的资金运营达到真实、合规,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不当之处,给以相应意见并督促其整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众所周知,每一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情况都是需要进行效益审计和其他相关的责任审计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相关的财务资料的真实、合规性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保证;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谈资金的效益问题,才能对农业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探索资金的效益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各项目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因此,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是对其效益审计的基础工作,要实现效益审计目标,必须先实现其财务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对象,具体内容,审计目标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对财务审计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审计部门能借以了解受托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履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合规性的审核,可以评价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合法合规性。因此,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内所在部门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的,即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是其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分析

(一)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方式,审计方法效率低对于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各县相关审计机关普遍采取“同级审”的方式,由于县、市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准入机制不严格,审计人员思想的倦怠、政策水平与业务素质整体不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导致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率差;虽然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县赞成“上审下”和“交叉审”,这两种方法弥补了同级审的不足,但是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范围广,若依靠“上审下”全方位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会造成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财务审计大多进行事后审计,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脱节;另一方面,这种审计方式可能造成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抵触感,直接导致审计监督受限,也使得审计效率低。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还远没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尽管在思想上逐渐受到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也有的地区的确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披露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而不是“法律义务”,从而使审计结果的披露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在考虑社会稳定、政绩和面子等因素的推动下,管理涉农专项资金的本级政府可能不允许对外如实报告和披露其财务审计中不太理想的结果。因此,审计公告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不能真正实现社会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作用。

(三)财务审计对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缺乏力度,审计独立性低我国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这一审计体制严重制约了审计部门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在本级政府的干预下,县级审计机关不具备权威性,不能独立地审查县级财政部门及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使查出了问题,也不能严格遵照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条例予以惩处。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县审计机关对相关部门就审计意见作出整改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情况的书面答复不要求附加书面证据,也不深入到管理部门当地开展真实性复核的审计回访,并且审计机关也没有严肃惩处未及时整改的违规违纪行为,督促整改工作大多只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权威性降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导致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规违纪情况年年查,年年有;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年年提建议,年年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

三、改善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在上级审计指令的引导下制定审计小组工作计划,规划和确定涉农资金重点财务审计项目,配置审计人员,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组织审计小组监管工作,制定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审计小组审计项目质量并对其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同级审”、“上审下”和“交叉审”的不足,克服了“同级审”县级审计机关权力受限和审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且弥补了“上审下”审计全面性不足、成本过高,以及“交叉审”高成本等,总体提升了审计小组业务素质与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了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另外在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现该种审计方式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是负责人与审计成员小组的有机融合,审计项目负责人应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小组成员积极互动,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资金审计效率。

(二)实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为了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县级审计机关应当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的方法。落实和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全程审计及其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匹配,是增强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能力和力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实时提高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评价监督的作用。事前审计在立项方面,审计部门应协助县级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可行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审计审核;在资金方面,加强对资金投入的审计,主要审核资金投向是否符合资金目标,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投向结构是否合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审查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足额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滞留、占用情况;事中审计应当依据资金的走向,派专人随工程进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跟踪审计调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各级相关部门报账票据、账簿的真实合规性;无虚假报表、无虚开发票、无虚列支出,积极做好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各环节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时审计机关应结合事前、事中审计的数据和情况,开展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通过查阅账、证、表,以及现场查证,重点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资金计划的实现情况,审查项目是否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委派制,确保全程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全面改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果,规范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三)加强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力度我国须改革当前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体制,改革行政型审计模式为立法型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为保证整改工作真实有效,审计机关要求资金管理部门实事求是地写出审计整改情况书面答复,同时审计部门必须深入落实审计回访工作,实地考察,审核被审单位的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情况的真实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财务审计督促整改及惩处制度,并落实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纪违规处罚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篇7

一、质量建设,制度先行

提高审计质量,关键要建章立制,规范审计行为。我局先后出台了审计复核制、审计业务会制、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审计公示制、廉洁从审制、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了审计工作的规范运行。

为强化审计业务管理,明确审计责任,建立审计机关行政执法内部制约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全程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2010年,我局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多次征求审计人员意见,在集中全局智慧的基础上,出台了《审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办法明确了局机关科室及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同时对审计项目自制定审计计划始,至审计方案准备、查证、复核与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计结论性文件的执行和审计项目的结案、责任追究等整个审计工作的流程、办法、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将审计业务所涉及的风险点全部纳入防控管理,建立起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三者既相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形成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各负其责、各尽其能、运转协调、监督到位、高效有序的审计业务运行管理机制,避免了因业务流程不到位、越位、缺位而导致的廉政风险,为夯实审计实务,防控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根据新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总结2010年业务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对审计业务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对审计行为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更好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分级管理,集体决策

审计项目质量依赖于审计工作的质量,即审计机关相关工作人员在审计项目的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为确保审计各个环节的工作效果、实现审计目标,我局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管理责任均作出明确规定,全流程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我局坚持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必须经过专职复核、审理机构复核、审理才能上审计业务会,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必须通过局业务会讨论通过才能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决定。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防止不同部门对同类项目、同类行为处理处罚畸轻畸重、前后不一的情况出现,有效地规范、统一了全局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三、专设机构,专责审理

审理作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审计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局始终将其放在突出地位来抓,专设机构、专设专职人员从事审理工作。

我局从事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法规与审理科在审计实施部门提交审计报告送审稿后,对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审计程序的规范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核,提出审理意见和建议。通过近两年审理工作的运行实践,我局审计工作质量在前期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提高。

四、廉政风险,事前防范

审计质量既受制于各个审计工作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同时受制于廉政风险的影响。为防范廉政风险,我局围绕实现权力行使安全、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这一目标任务,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惩防并举防控结合、全面覆盖注重实效三个基本原则,狠抓重点对象防止、重点部门防止权力失控、重点岗位防止监管缺位、重点环节防止行为失当、重要内容防止流于形式五项重点,坚持内部防范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相结合,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将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廉政风险的各个风险点纳入防控体系,有效地化解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重要项目,重点对待

近年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投资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中。对此,我局制定专门办法,充实投资审计机构与人员,重点对待。

为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建立惩治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草拟了《九江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并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办法明确规定,以九江市(含县、市、区、山)各级财政性资金、政府专项资金、国债资金、政府融资资金、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有独资(控股)单位投入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均需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和工程施工合同中,应当明确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决算需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有关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及社会中介机构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不能替代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并强调,已列入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和工程价款结算。

2010年又草拟了《九江市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暂行办法》并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任务重,审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我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引入社会审计资源,包括中介机构和造价专业人员,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2011年,我局制定了《九江市审计局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和聘请造价专业人员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执业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六、目标考评,引导方向

多年来,我局坚持对县级审计机关和市局机关科室年度目标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评办法对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执法、审计质量、审计信息化、服务成果、审计工作业绩、自身建设等涵盖审计机关各项工作内容的项目进行细化量化,每年根据考评中发现的县级审计机关和市局机关科室存在的薄弱环节、工作盲区等应改进的方面,及时修订完善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增加相应的考评项目,调整相关项目所占的权重,力争以考评办法引导全市审计机关克服弱点、消灭盲区,形成亮点纷呈、创新创优的良好局面,推动全市审计工作的快步发展。

篇8

一、积极完成上半年审计工作任务

(一)预算执行审计完成情况

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2009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采用专项资金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有机结合的方式,按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对沙河镇政府、鸭暖乡政府、政协办、财政局、人事局、地税局、教体局、人口委、环保局、安监局、残联、县乡公路管理站12个部门和单位的审计。审计资金量占到了全年预算总支出的60%以上,共查出各种违纪资金975.79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8069.60万元,应上缴财政资金288.80万元。对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预算外支出决算不实、截留预算收入等问题,进行了相应处理,并针对一些影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规范预算分配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建立“透明财政”、“阳光财政”和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不断加强

根据年初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一方面积极完成县委组织部委托的离任审计,另一方面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完成了沙河镇政府、鸭暖乡政府、政协办、人事局、环保局5个单位原任领导人的离任审计和安监局、人口委、残联、县乡公路管理站4个单位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查出各种违纪资金891.19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9.90万元,应上缴财政资金6.56万元。对审计中发现各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的资金应缴未缴财政专户、挪用专项资金、未按照规定取得发票、应申报未申报纳税等问题进行了督促整改,较好地发挥了规范权力运用作用。积极探索以经济管理绩效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绩效审计,关注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专项资金审计稳步推进

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对关系县域经济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完成了板合公路建设项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等6项专项资金审计。重点审计专项资金是否逐级及时拨付到位,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虚报冒领等问题,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资金总额达3772.39万元,查出各种违纪资金5.87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24.30万元。

(四)跟踪审计,加强扩大内需资金监督检查

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安排,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实施效果和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2008年以来56项中央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和其他26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事前、事中跟踪审计。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审计组,制订完善重点项目跟踪审计制度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审计实施方案》,围绕项目规划审批、资金拨付使用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从工程项目决策、招标投标活动、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监督检查,促进了建设项目程序的规范化,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为加强投资管理、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好审计职能作用。止目前已出具审计报告的建设项目8项,涉及投资资金2247.93万元。

(五)建立健全内审组织机构,促进内审工作规范化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内部审计试行办法》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草拟了《县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批准下发实施,在9个单位成立内审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维护经济运行秩序,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强化管理,推进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一)开展创先争优、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主题作风建设活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一是以整顿作风、严肃纪律、治庸问责为工作重点,突出“四责”,全面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明确“职责”,使每个岗位责任细化、量化,每项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人,解决好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和交叉管理的问题;定期“问责”,各股室和审计小组根据工作进展结合一、三、五晨会定期汇报工作落实情况,单位领导通过听取汇报,了解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严格“考责”,将岗位目标和工作责任作为考核主要内容,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对干部履职情况的主要评价依据,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等次、评先评优相结合;适时“督责”,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制度,实行诫勉谈话,局班子成员定期与股室、审计组负责同志谈话,各股室和审计组负责同志定期与所属工作人员谈心,交流思想,开展批评,提出要求,接受监督。二是以“双创双争”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2009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指导,鼓励、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学政治理论、学审计业务、学法律法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优秀审计项目,打造审计精品;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当依法从审、廉洁从审楷模。全局谦虚谨慎、文明审计的作风,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严守纪律、廉洁从审的作风得以弘扬,步调一致、团结奋进的机关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

(二)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结合全省审计系统开展的“质量建设和制度落实年”活动,以开展争创优秀审计项目为载体,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和措施,防范审计风险,在质量上有新的提高。一是开展审计质量教育培训。进一步组织学习了《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正确行使审计监督职权,严格依法审计;二是开展审计质量自查。对2009年和今年上半年实施的审计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针对发现的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加以整改;三是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审计实施前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经业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下发审计通知书,严格三级复核制度,认真落实《审计项目过错追究办法》,坚持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

(三)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文明高效审计

认真贯彻实施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9〕78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注重基本技能培训,春节上班后集中3天时间举办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业务培训班,提高审计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积极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化审计人才,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参加甘肃省绩效审计高级培训班;注重加强年轻干部、业务骨干教育培训工作,选派一名审计骨干于2010年3月至12月在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工作学习锻炼,让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丰富经验,提高实战能力;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审计干部参加各类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专业职称考试和技能等级培训,今年我局有5人报名参加审计专业职称考试(中级2人,高级3人),干部职工学习热情高涨。二是严把审计机关进人关,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根据工作需要,借调具备基本建设资格证书的人员1名。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明纪律,强化管理,实现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四是强化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筑牢廉洁从审的思想道德基础,保持和维护审计机关公正执法、廉洁勤政的良好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半年,审计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还需强化;绩效审计范围尚需进一步扩大;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的矛盾依然突出。

下半年,审计工作将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年初下达的审计计划项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关注国家各项扩大内需国债投资政策措施落实,发挥好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保证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及时向市局、县政府报送相关报告,为县域经济和项目建设发挥好服务作用。:

二是不断扩大绩效审计和跟踪审计范围,审计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从发现和揭露问题向在发现和揭露问题的基础上促进解决问题转变,更加注重推进绩效审计,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三是认真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凡离必审,加大离任审计力度,完成对县委安排调整的“一把手”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依法理

财,为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是强化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决定问题的落实和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尽可能保证已经发现、查处的问题不再重复发生。

篇9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制定全年工作要点及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龙头,是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实现科学审计管理的关键环节。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年共确定审计项目32个。审计项目计划围绕规范预算管理、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全面深化财政审计,全年确定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10个;按照“服务发展、揭露隐患,推进改革”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企业审计项目8个;围绕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投资行为,确定政府投资审计项目7个;围绕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7个。

二、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审计业务工作

(一)认真开展国有企业审计。今年上半年,分别对清江煤炭矿务局、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汇点清江画廊、蒋家湾电站、魏家洲电站、七里湾电站等7家县属国有企业年度资产负债及损益进行了审计,并对近年来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审计调查。在审计过程中,做到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既发现企业在经营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充分调查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从审计情况看,县属国有企业抢抓机遇,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逆境中求发展,为县域经济平稳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当前我县国有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企业税后费用支出大,降低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基数,加剧了企业生存危机;国有企业承包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企业经营目标考核内容不够完善;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虚增虚减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人为调节企业账面利润等。同时国有企业负担沉重,在职在岗人数仅占总人数40%,企业职工人数多,在岗人员比重小的现象和企业历欠社保资金现象比较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另外,上半年还完成了县政府交办的集体企业津洋口水厂的资产负债及损益审计,为该水厂与县自来水公司合并奠定了基础。

(二)继续深化“五项”社保等专项资金审计。连续三年,社保资金审计是省审计厅确定的民生资金重点审计项目,在前两年宜昌市审计局统一组织的社保资金审计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局组成审计组,按照湖北省审计厅和宜昌市审计局的统一要求,对我县年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预算内外财政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审计采取以基金收支为主线,内查与外调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审计了财政、地税、劳动部门,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欠费大户进行了审计调查,对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从审计情况看,我县五项社保基金运行总体情况较好,社保覆盖率达到92.98%,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征、管、用管理较为规范。对去年审计查出的问题,相关部门逐项进行了整改,挪用医疗保险基金142万元全部归位,超范围列支和违规发放社会保险基金2万元大部分已收回,审计整改达80%以上,但相关企事业单位欠缴社保费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今年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存在保费收入划转不及时,延压资金的问题,特别是参保单位欠费比较严重,累计欠缴保险费总额达3000多万元。二是存在挤占、挪用保险基金的现象。三是基金管理方面存在没有专户管理的问题。另外,还对县财政局年度扶贫专项资金和都正湾镇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没有发现明显违纪违规问题。

(三)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根据湖北省审计厅的统一安排,我局组成审计调查组,对全县扩大内需中央专项资金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调查。至年,上级共下达我县中央新增扩大内需投资项目资金共5类60个项目(不含电网完善增补工程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465.5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989.88万元,地方配套5475.69万元。在60个项目中,农业项目8个,社会事业发展项目12个,交通项目38个,以工代赈示范项目1个,廉租房建设项目1个。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年确立项目工程进度已近80%,审计调查表明,我县加强中央新增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资金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也还存在各建设项目进度不平衡,项目资料不完善,资金配套难度大和部分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对贺家坪镇和火烧坪乡两个乡镇卫生院维修工程竣工结算进行了审计,两项目总投资额158万元,审减工程造价22万元。

(四)积极完成省厅统一组织的村级债务审计清理。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安排,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对全省村级债务进行审计清理,审计采取“交叉审”、“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方式,我局既要积极参与省审计厅在我县的审计,又要派出审计组赴荆州市江陵县进行村级债务审计清理。积极配合省厅在我县开展村级债务审计清理。由于此次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我局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在省厅派驻我县的审计组抵达之前,就组织各乡镇财政所对村级债务进行了自查清理,做好了审计准备和调查,最大限度地为此项审计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通过审计清理核实全县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债务总额4534.96万元,债权6283.57万元。通过对偿债情况和偿债能力分析发现,我县在2004年至年期间共化解2003年前的债务1209万元,主要是通过理顺债权债务、处置闲置资产和争取外部资金等措施化解债务。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提出了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及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好评。我局派出的审计组出色地完成了江陵县村级债务审计清理。江陵县辖9个乡镇、205个村,农业人口27.68万人,通过审计清理核实村债务14992万元,债权8734万元。根据审计情况分析,该县村级债务负担较重,化债工作难度大,经过细致的审计调查,提出了该县化解村级债务的相关审计建议。审计过程中,我局人员克服多方困难,带病工作,加班加点,按时按质完成了省厅交办的工作任务。

另外,上半年,我局还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对县房管局购建行政服务大楼建设资金的审计,通过审计,查清了自年以来,县行政服务大楼购建资金情况,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详实的决策参考。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县林业局、县计生局等9个审计项目正在实施中。

三、统一认识,细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综合工作水平

审计综合工作是审计机关全面性、关键性工作,处于审计工作的中枢地位,贯穿于审计职责履行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全局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主要领导亲自抓,创新方法,细化措施,审计综合工作呈现良好态势。年初,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有新突破,组建了八个工作专班,包括:优秀审计项目、信息宣传、文明创建、政务公开、党风廉政建设、创新工作、审计课题调研以及督办专班。每一个专班由一名局领导牵头,三至四名专业骨干参与,其中督办专班由局长亲自牵头,使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效地推动了综合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今年年初,充分利用新春伊始,审计项目还未全面展开的相对空闲时机,连续利用两周的时间,组织全体审计干部集中学习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OA计算机审计管理系统,集中学习采取由机关内部人员主讲的方式,由局内擅长计算机审计的同志担任主讲,局领导带头学习,形成了相互取长补短、研究探讨审计业务的良好氛围,通过培训,全局人员的OA系统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网上办公更加流畅快捷。内部课堂搭建了一个机关内部交流计算机审计经验和审计干部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节约了审计成本,有效地激发了审计干部的学习热情。现在,凡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全部应用AO审计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所有审计文书实现了AO与OA的应用与交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大OA系统运用力度,今年上半年,审计文书从起草、审核到最终领导签发实行纸质与OA管理系统同步运行,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推行无纸化办公,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

(二)加强激励引导,进一步推进审计调研及信息宣传工作,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审计信息宣传工作是省审计厅直接考核的一项硬指标。为了进一步激发全体审计干部参与审计信息宣传的热情,巩固和提升审计信息宣传成果,局党组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宣传,要求每一个股室必须有6篇以上信息被县以上媒体采用,要求审计人员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开展审计,每一个审计项目出来,必须有相关的审计调研和审计信息产品。今年上半年,已经发表在市以上各类信息30篇(条),发表在县内媒体的信息60余篇(条),特别是实施企业审计后,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县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调查研究,以《审计专报》的形式报县主要领导,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另外,《试析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等3篇文章被人民网、审计署网站采用。真正做到在搞好审计的同时,注重调查分析,把促规范、促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发挥了审计建设性作用,为县委、县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审计复核,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前提,也是提高审计执行力,树立良好审计形象的必然要求。今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审计法规股,不断强化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工作,在严格执行审计署六号令的基础上,局业务办公会专题研究,让局审计法规股提前介入项目复核工作,强化现场审计复核,抓好审计项目复核补正环节,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完善措施,积极推行和落实审计工作综合量化考核,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的各项审计工作任务。今年,省审计厅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综合量化考核,并下发《审计工作综合量化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11项,其中完成审计工作任务情况、审计信息宣传工作、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审计干部培训情况、机关文明建设情况等5项工作由省审计厅直接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等6项由宜昌市审计局进行考核。针对省审计厅作出的新举措,我局主动适应,及时调整工作布局,积极贯彻落实。及时将省、市、县各级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收集整理,形成了共57项160页的《审计考核相关文件汇编》,做到人手一册,对照检查,确保我局在优秀审计项目、审计信息宣传、审计综合等各项工作在全省、全市审计系统和全县各项考核中“项项争先、年年进位”。

四、强化职能,改进作风,大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审计机关是执法监督部门,自身职能承载着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作用。一是认真履行审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根据《县直单位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意见》(长责领发[]3号),我局应参与的工作共7项,主要是加强对政府投资、社保、扶贫等专项资金和企业负担过重等的审计监督,我局找准定位,积极发挥审计在廉政建设和源头治腐方面的职能作用,与纪检监督部门建立了联席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审计队伍作风建设。按照年度反腐倡廉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审计业务工作任务,在全体审计人员中,按照分级负责制的原则,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一岗双责。严肃重申“八不准”审计纪律,实行定期审计项目抽查和审计廉政回访制度,确保审计队伍清正廉洁。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审计干部党性修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审计干部党性修养,“七一”前夕,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革命圣地井冈山,进一步激发了审计干部热爱审计,奉献审计的工作激情。

五、创新理念,服务发展,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为了加强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长、党组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任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共自治县审计局党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于3月26日召开了动员大员,要求紧密联系审计实际,做到“四个贯穿”和“三个结合”,四个贯穿即:切实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政府系统能力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与第十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与审计署“免疫系统论”和省审计厅“统筹审计发展”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二)丰富内容,注重实效,确保学习调研阶段学有所获。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过程中,围绕“四学四看”,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抓好学习培训环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能力建设年活动,创新学习形式,采取个人自学、集中交流、主题讲座、网上听课等多种形式,全体审计干部人均记录学习笔记2万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2篇以上。二是抓好调研讨论环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这一主题,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深入被审计单位、深入新农村建设联系点(龙舟坪村)、深入群众进行调研,取得了较多的调研成果。先后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发挥审计职能,推进民生改善》(主要内容是我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审计调查调研成果)、《我县乡村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两篇调研文章。今年,我局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为龙舟坪村,上半年,工作队先后6次到该村了解村情民意,为该村水网和电网改造出计献力,服务村委会龙舟公寓出租房开发,利用审计人力资源优势,为该项目的规划、审批、招投标、工程预算和决算进行全程服务和监督。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精选9部相关法律编印成册,分发给1700余户村民,受到村民广泛欢迎。

篇10

从自治州实际出发,安排计划详见附表。具体安排如下:

一、财政审计

(一)自治州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1.20*年度州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体制为目标,重点审计和了解部门预算、非税性收入,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转移支付等项改革实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主要检查其完整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检查其确定的依据、标准,以及实施效果;从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入手,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对财政局本级及所属二、三级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与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由财政审计科负责实施,于6月底完成,提交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两个报告。

2.20*年度阿拉山口管委员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作为州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内容,由财政审计科负责实施,于6月底完成。

3.自治州地税局税收征管情况审计。以规范税收管理,加强税收征管为目标,重点对税收政策执行、税收征管情况进行审计。结合审计开展某个行业或某项税种的税源调查,从源头上发现税收征管工作的漏洞。此项目为计算机审计项目。由财政审计科负责实施,于5月底前完成。

各县市要依照<<审计法>>的规定,切实履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职责,做好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并及时提交两个报告。

(二)财政决算审计

围绕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目标,对县、乡镇政府财政决算的真实合法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计混库截留自治州收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促进县(市)政府加强财政管理。

州局对*市政府20*年度财政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并延伸1-2个乡镇。由财政审计科组织实施,于7月份完成。各县市自行选定1-2个乡镇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于10月底前上报州审计局。

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针对自治州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建设项目管理尚不规范的实际,审计机关继续深入开展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重点反映建设项目审批立项、资金到位和使用、招投标、竣工结算中违规审批、逃避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挪用资金、高估冒算虚增工程造价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进一步开展跟踪审计,扩大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的范围和数量,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州局确定的审计项目主要有:州体育馆和博物馆工程建设项目、阿拉山口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抗震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审计、州机关事务局20*年度基本建设工程结算审计和赛管委基本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进入自治区审计公告项目,阿拉山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努力实现项目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机结合。以上项目由投资审计科负责实施。

各县市审计局要充分重视此项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

三、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1.扶贫开发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该项目作为自治区年度审计公告项目。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20*年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审查、评价扶贫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投入和使用方面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充分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作用。行政事业审计科负责实施,于20*年10月底前完成汇总上报工作。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重点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的执行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行政事业审计科负责实施,于20*年3月底前完成。

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的专项审计。该项目为审计署统一项目,自治区审计厅将实行公告,州局并将此作为计算机审计项目。州局行政事业审计科负责对州社会保险管理局的审计,县(市)审计局对县(市)社会保险管理局的审计,审计的内容、重点、完成时间等按审计厅统一方案实行。

4.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州文化体育局、机关事务局财务收支审计,由行政事业审计科负责实施,分别于20*年6月底和11月底前完成。州总工会财务收支审计,由经贸审计科完成,于20*年7月底完完成。

5.退牧还草专项资金审计。该项审计纳入自治区年度审计公告项目。通过审计退牧还草专项资金,摸清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情况,揭露各级资金使用部门职责不清、决策失误、资金渠道不顺等造成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审计科负责实施,于20*年10月底前上报汇总报告。

6.县(市)审计局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行政事业审计科负责实施,于4月15日前完成。

四、经济责任审计

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突出审计重点,加强对有资金分配权、行政审批权、处罚权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廉洁从政观的落实情况。州局将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根据自治州党委组织部的安排,组织实施对州电大、赛管委、广播电视局、司法局、农机局、计生委等部门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中计生委审计项目为计算机审计项目。由经济责任审计科负责实施,于8月底前完成。

县市审计机关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安排开展此项工作。要多与组织部门沟通,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合理确定项目数量,保证质量,防范风险。

五、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和企业审计

根据审计厅的授权,今年继续实施的世行贷款项目有:卫九艾滋病/性病子项目、卫九妇幼保健子项目、卫十结核病防治项目、新疆畜牧业发展项目(交叉审计哈密地区畜牧发展项目)。由财政审计科负责实施,按照审计厅的方案及时完成并上报审计结果。

篇11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预算总额中高校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高校贷款资金在2012年年底超过2500亿元,人们开始关注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管理经费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所以目前来看管理高校专项资金的新焦点是如何有效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而促使我国有效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二、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3E”绩效审计被西方国家提出,即“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产出是否讲效益;经济性是指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但用最低费用,即是否节约支出;效果性是支出资金后对比预期效果和实际所达到的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目标。国际上,绩效审计的概念因人而异。从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两方面来说,它对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优劣的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的方案,是一种有效加强管理和实现公共责任的审计类型。

2.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率,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检查、监督和评价高校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一步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使高校绩效更加合理化。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审计通过对高校某项投资项目(含人力、物力)专项财政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以及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对受影响人的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改善管理。

三、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

1.来源的多元化

专项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基金、政府拨款、社会各种捐赠款等四个部分。由于专项资金多元性的来源,从而导致专项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2.范围广泛但必需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按性质分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基本建设类资金和其他项目专项资金。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应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避免与其他资金混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3.投入大,占用时间长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入数额大,时间跨度长,都要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对于跨年度才能完成的专项年末也应将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对于当年完成的项目应及时回收或结转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强烈要求绩效审计、动态管理专项资金。但目前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只能把握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绩效审计很好地弥补了这点不足。绩效审计通过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逐步朝着绩效审计这一方向发展。

1.监督资金按政策专款专用

高校专项资金在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校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相比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申请项目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项目资金数额或是变更项目内容,避免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2.更新高校审计观念

目前,高校(主要指公立高校)是财政拨款的非盈利组织,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财务风险小或无风险,无需社会监控资金。并且没有审计高校资金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只审计评价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明确推进效益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绩效审计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如今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绩效管理为主的新型高校,高校绩效审计迫在眉睫,紧抓绩效审计这一中心,夯实绩效管理意识,更新审计观念这两个基本点,充分发挥现代审计职能的作用。

3.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是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目前,预算管理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薄弱问题,尤其是结构不合理的预算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规范性、预算审批中主观随意性强、预算执行缺乏严谨性、预算资金投入大收益低、预算绩效评价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效益低、专项经费不能规范使用、资产资源严重浪费、盲目引发巨额货款及高风险发展等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必须在高校发展中对上述问题的根源及其原因进行查找,以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以绩效审计模式为核心,协同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益、易实施的意见与建议,防止铺张浪费和盲目发展,促进高校节俭办学、开源节流,通过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4.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监督机制

实施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方面来衡量高校内部资源消耗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资金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并存等问题,从源头上披露并遏制,边预防边治理,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时,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尽可能详尽规定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立项程序、立项后的审批和使用、使用期间的监督机制以及使用后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原则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及公开透明的编制预算;(3)专项资金使用后产生效益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这使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更加便利有效,同时确保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2.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往往要超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将审计关口前移,事前参加各专项项目的预算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经费变更调整实施跟踪,并在项目建设中期开展中期审计,及时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严禁奢侈浪费,严格按项目预算执行,对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事后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

3.根据实际,找准审计切入点

高校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审计起来工作量不小,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全盘统筹,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应主要从项目立项、资金来源和运用三个方面着手,着重于立项依据是否充分,重点掌握资金来源渠道、金额、到账情况,仔细梳理资金的去向,根据项目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考核办法等审计依据,判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地使用资金。

4.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专项审计具有宏观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项目,从检查会计账目开始,检查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和效果。综合分析法在审计调查中常用,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涉及面广、内容单一、程序简化和多个小组平行作业的优势,确保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的资料、可行性的分析、有效的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将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协调跟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局部效益好整体效益差等各种情况,在评价时需全局考虑,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率中凸显着公平,使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性完美结合、全局反映。事实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及其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首要明确定性分析是基础,还需定量分析的具体化和量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一味强调定量标准或者片面使用定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东海,付桂彦.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8):28-33.

[2]田冠军,潘松剑.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8):82-84.

篇12

一、竣工决算审计和跟踪审计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的管理,切实加强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按照“谁主管、谁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扎实开展交通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审计。

(一)各单位按照审计分工和管理权限开展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确保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覆盖率100%。继续推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加大跟踪审计工作力度,保持在建省、市(与市局签订年度综合目标责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覆盖率100%。

(二)配合做好农村公路审计工作,及时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水平。各单位要按照省审计厅要求,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自查工作。

二、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

继续做好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重点检查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力度检查,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提高本单位的行政效率和效能。

2013年,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完成下属事业单位、协会等单位2012年度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各县交通运输局、各直属单位按照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完成下属企事业单位2012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三、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贯彻落实《省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加强内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积极开展任期年度和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探索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式,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单位发展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作用。

四、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积极开展省厅专项补助资金专项审计,组织完成省厅补助客运场站建设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等专项审计调查。积极开展全市货物港务费征收及资金使用情况专项调查。各单位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绩效、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促进预算编制科学、

执行有效和资产使用安全。

篇13

一、发达国家转移支付审计的经验

从西方主要国家的情况看,尽管各国的审计制度不尽相同,但国家审计机关对转移支付的监督管理都是各国转移支付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审计遵循全方位监督的原则,不仅重检查而且重管理;重视审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重视集中性、突击性、阶段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重视对财政转移支付全过程的监督。相对来说,美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比较有特点,也具代表性。

(一)美国的转移支付审计

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单一审计法案》,对转移支付审计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单一审计法案》规定凡每年从联邦政府取得10万美元以上财政援助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有的经营项目,例如医院、大学等,都必须接受年度审计。此项审计由独立审计师或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审计师执行。

1.审计的目标。单一审计的目标是:第一,改进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联邦财政援助项目的财务管理;第二,对联邦政府财政援助的项目制定统一的审计要求;第三,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使联邦政府机构和部门相信并依靠审计师遵守单项审计完成的审计工作。

2.审计方式。美国政府对转移支付的审计主要是在财务审计和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旨在查明财务工作是否进行得当,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财务报告是否公正、是否遵守有关的法律和规定。绩效审计旨在查明被审计单位是否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管理或利用其资源;查明任何低效率和不经济做法的原因,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程序或组织机构不完善的原因。

3.审计程序和内容。美国政府审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前期准备、拟订审计方案、实施现场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工作底稿和提出审计报告等主要阶段。审计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审计对象、评估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拟订审计方案就是确定审计依据、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审计监督等。实施现场审计常用的步骤是:检查、观察、核实、询问、测试、复算、核对、清点和审查。

具体说,由于美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的主要方式是绩效审计,因而主要关注绩效审计的程序和内容。

(1)业务活动审计的程序和内容是:在明确业务活动审计目标之后,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功能,以及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清点可以用于该项转移支付的资源储备、人员情况和管理能力。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近3-5年各个财政年度的利润来源、资源节约情况、成本和固定资本状况进行说明。

(2)效率性审计的程序和内容是:首先,对该项转移支付的目标进行审计。审计人员要考察立法机构批准该项目的意图是否合适、是否实现。第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提供数据体系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方法是将得到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核对。第三,得出审计结果,完成审计报告。

4.审计报告的要求。审计师必须遵守美国会计总署关于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的标准,其中以美国公证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公认审计标准为主,审计师必须确定并报告:关于接受联邦财政援助的财务报表;接受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用于管理联邦财政援助项目的控制措施;接受单位是否遵守有关联邦财政援助项目的法规。审计师可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编入一份审计报告中。

(二)德国的转移支付审计

德国审计部门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审计监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联邦政府在对各州进行财力平衡时,需先由各州分别测算自己具体的财力指数,之后再上报联邦财政部。联邦财政部按照财政平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确定有义务提供财政资金和需要得到财政资金的州。州上报的财力指数必须经州审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才能上报联邦财政部。二是各州的审计部门有权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但这种审计并不是全面的检查,而是针对具体项目进行的抽查。对于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不审计,主要审计联邦、州投入的资金是怎样使用的,其经济效果如何。有的项目可能会有欧共体、联邦、州、地方多方投入资金,各方审计机关都有权审计,一般情况下由投入资金较多的一方为主进行审计。

1.审计方式。在德国,转移支付审计可以采取多种审计方式:(1)一般性审计,主要是了解行政管理部门预算及其经济经营活动的大体情况。(2)项目审计,这主要涉及转移支付中较大的投资项目。(3)重点审计,是根据某一问题就审计对象的一部分进行深入审计。(4)制度和规则审计,审查相关的规则、程序体系或几个一致的或相协调的计划方案是否有的放矢。

2.审计标准。宪法规定联邦审计院的重要审计标准为“合规性”和效益性。合规性是审查现行的管理规定和原则是否得到了遵守,包括簿记方法的正确性和管理部门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是否讲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在审计实务中,要遵循两种类型的规则。第一种类型的规则管辖着财政收支机构的整个工作过程和与财政管理有关的工作内容,诸如帐目或组织结构。第二种类型的规则涉及支付数额的检查,在转移支付方面,就是公共资金的“转让法”和税收法和关税法。第二种类型的规则在转移支付中尤其重要,因为它涉及在何条件下可以支付转移支付、所支付款项应当产生何种效果以及如何计算支付金额的总规则。

3.审计程序和内容。具体来说,德国的转移支付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审计目的、选派审计人员或组建审计团队、规定审计时间、检查组织顺序。如果转移支付项目历时数年,那么审计人员就有必要审查计划及决策的各个阶段是否具有实质性意义,尽量缩小特定环境下的决策与实际最佳解决方法之间的差距、确定审计重点、阐述预定的审计方法。第二,审计的执行。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或职员面谈、执行审计方案、请求提供信息和材料、审计过程的记录、控制与调整工作程序、就审计结果与被审计部门或者其他涉及到的部门(例如接受资助单位)进行商谈,商谈的目的是决定审计结果。第三,得出审计结果。

4.审计结果的处理。(1)审计通告的适当时机。联邦审计院可以在转移支付发生前提出建议;可以在转移支付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对转移支付项目决策进行审计,即审查转移支付项目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对立法、预算编制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2)审计结果的贯彻。审计完成后,对审计结果的处理有以下8种情况。a、结束审计。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被审计单位已经达到了审计部门的要求;二是被审计单位已经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为解决很小的差错要花费相关部门相当大的费用和时间。b、由联邦审计院亲自贯彻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的情况下,联邦审计院将不得不一方面通过官方的咨询,另一方面通过审批,亲自贯彻这些措施。c、由被审计单位贯彻审计结果。当某些建议的策划和遵循需要很多年时,审计机构一般只提供标准和指导方针,由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机构具体贯彻,审计机构在今后几年内对这项转移支付进行重复审计。d、由事前审计部门贯彻。法律要求各行政当局建立事前审计处,事前审计处在组织和人事管理上受所属行政当局的管辖,但联邦审计院对其人事配备有发言权,并给予业务和技术上的指导。所以,联邦审计院和事前审计处的配合能够达到相应地效果。e、利用年度报告来贯彻。联邦审计院的年度报告要提交给联邦议会、联邦参议院和联邦政府,联邦议会主要根据年度报告结果来执行分配财政预算的程序。f、利用特别报告贯彻审计结果。特别报告是联邦审计院向联邦议会、联邦参议院和联邦政府通报一些重要问题的方式,会受到特殊地重视。g、联邦审计院主持的年度记者招待会,通过公众监督来贯彻审计结果。h、违法行为的人员进入司法处理程序,由联邦纪律检查委员会。

(三)意大利的转移支付审计

意大利审计机关对于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是与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的经常性监督相结合的。首先,国家在进行拨款时,不论是一般性拨款和专项拨款,都要经过意大利审计法院的检查,主要检查国家制定的有关拨款文件。如没有得到审计法院的通过,这些拨款就不能够执行。由于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审计法院对地方政府颁发的财税文件不进行审查,只是对决算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其次,审计法院及其所属机构要对转移支付中有国家拨款的项目进行审计。凡是得到国家投资的项目,都要向审计机关提供其较为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包括用款时间计划和达到的目标等等。审计法院对这种项目的审计也不是全面检查,而是每一个大区,选两个城市进行抽样审查。对项目收支进行具体审计的同时,还要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审计结果向议会报告。

二、审计对我国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应发挥的作用

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经过相当长时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机关可以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为基础,积极探索、勇于开拓,针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项目、分步骤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审计监督措施,促进转移支付办法及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为最终形成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积极的作用。近期来看,审计机关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开展转移支付资金的专项审计调查,揭露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应制定一个总体规划方案,调动整个审计机关的力量,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分层次、分步骤地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整体状况进行审计调查,全面了解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问题、效益和效果,进而从宏观层面发现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央与地方就转移支付所涉及的事权与财权划分、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项目设计的依据、涉及转移支付各种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和准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专项拨款向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过渡,以有效地实现公共财政水平的均等化,发挥其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对中央财政专项拨款的审计,促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目前,财政部门的专项拨款具体项目有百余项之多,几乎每个业务司局都管理着一项或几项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专项拨款的政策依据年代跨度较长(从50年代至今),甚至有些专款由司局自设。同时,在申请、分配和管理方面不透明、不规范,由此产生三大问题:一是专项拨款定位不明确,随意性大;二是补助缺乏科学的标准,效果不理想;三是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严重。在今后的审计中,一要加大“上审下”的力度。由于立场和视角不同,有些问题只有通过“上审下”的方式才能发现并予以揭露。如,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在对内蒙古包头市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审计中就发现专项补助项目设置过多导致一些项目建设内容重复且管理部门多,以及个别专项补助设置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实际上长期存在。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支付专项审计。可考虑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重点省(市),以中央补助地方专款的项目类别、设立依据、规模大小、管理方式、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效果等为专题,开展全面、彻底的审计,逐项摸底,分类总结,并予以适当披露,以促进专项拨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充分发挥中央补助地方专款的导向性、调节性作用。

(三)将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以实现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全面监督。按照预算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接受返还或者补助款项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有关情况,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同级人大对这部分资金情况不清、规模不明,监督无法到位。如某省向人大所做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及附表中,均未反映当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各类资金。此外,地方的审计部门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面审计的很少,而地方财政部门也常常以“上级拨款”为由,规避同级人大、审计部门的监督,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已成为地方预算执行监督的“盲区”。因此,今后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时,要把对这几部分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加大审计力度,以形成对转移支付资金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监督。

篇14

一、发达国家转移支付审计的经验

从西方主要国家的情况看,尽管各国的审计制度不尽相同,但国家审计机关对转移支付的监督管理都是各国转移支付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审计遵循全方位监督的原则,不仅重检查而且重管理;重视审计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重视集中性、突击性、阶段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重视对财政转移支付全过程的监督。相对来说,美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比较有特点,也具代表性。

(一)美国的转移支付审计

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单一审计法案》,对转移支付审计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单一审计法案》规定凡每年从联邦政府取得10万美元以上财政援助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有的经营项目,例如、大学等,都必须接受年度审计。此项审计由独立审计师或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审计师执行。

1.审计的目标。单一审计的目标是:第一,改进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联邦财政援助项目的财务管理;第二,对联邦政府财政援助的项目制定统一的审计要求;第三,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使联邦政府机构和部门相信并依靠审计师遵守单项审计完成的审计工作。

2.审计方式。美国政府对转移支付的审计主要是在财务审计和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旨在查明财务工作是否进行得当,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财务报告是否公正、是否遵守有关的和规定。绩效审计旨在查明被审计单位是否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管理或利用其资源;查明任何低效率和不经济做法的原因,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程序或组织机构不完善的原因。

3.审计程序和。美国政府审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前期准备、拟订审计方案、实施现场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工作底稿和提出审计报告等主要阶段。审计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审计对象、评估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拟订审计方案就是确定审计依据、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审计监督等。实施现场审计常用的步骤是:检查、观察、核实、询问、测试、复算、核对、清点和审查。

具体说,由于美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的主要方式是绩效审计,因而主要关注绩效审计的程序和内容。

(1)业务活动审计的程序和内容是:在明确业务活动审计目标之后,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功能,以及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清点可以用于该项转移支付的资源储备、人员情况和管理能力。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近3-5年各个财政年度的利润来源、资源节约情况、成本和固定资本状况进行说明。

(2)效率性审计的程序和内容是:首先,对该项转移支付的目标进行审计。审计人员要考察立法机构批准该项目的意图是否合适、是否实现。第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提供数据体系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是将得到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核对。第三,得出审计结果,完成审计报告。

4.审计报告的要求。审计师必须遵守美国总署关于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的标准,其中以美国公证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公认审计标准为主,审计师必须确定并报告:关于接受联邦财政援助的财务报表;接受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用于管理联邦财政援助项目的控制措施;接受单位是否遵守有关联邦财政援助项目的法规。审计师可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编入一份审计报告中。

(二)德国的转移支付审计

德国审计部门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审计监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联邦政府在对各州进行财力平衡时,需先由各州分别测算自己具体的财力指数,之后再上报联邦财政部。联邦财政部按照财政平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确定有义务提供财政资金和需要得到财政资金的州。州上报的财力指数必须经州审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才能上报联邦财政部。二是各州的审计部门有权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但这种审计并不是全面的检查,而是针对具体项目进行的抽查。对于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不审计,主要审计联邦、州投入的资金是怎样使用的,其经济效果如何。有的项目可能会有欧共体、联邦、州、地方多方投入资金,各方审计机关都有权审计,一般情况下由投入资金较多的一方为主进行审计。

1.审计方式。在德国,转移支付审计可以采取多种审计方式:(1)一般性审计,主要是了解行政管理部门预算及其经济经营活动的大体情况。(2)项目审计,这主要涉及转移支付中较大的投资项目。(3)重点审计,是根据某一就审计对象的一部分进行深入审计。(4)制度和规则审计,审查相关的规则、程序体系或几个一致的或相协调的计划方案是否有的放矢。

2.审计标准。宪法规定联邦审计院的重要审计标准为“合规性”和效益性。合规性是审查现行的管理规定和原则是否得到了遵守,包括簿记方法的正确性和管理部门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是否讲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在审计实务中,要遵循两种类型的规则。第一种类型的规则管辖着财政收支机构的整个工作过程和与财政管理有关的工作内容,诸如帐目或组织结构。第二种类型的规则涉及支付数额的检查,在转移支付方面,就是公共资金的“转让法”和税收法和关税法。第二种类型的规则在转移支付中尤其重要,因为它涉及在何条件下可以支付转移支付、所支付款项应当产生何种效果以及如何支付金额的总规则。

3.审计程序和内容。具体来说,德国的转移支付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审计目的、选派审计人员或组建审计团队、规定审计时间、检查组织顺序。如果转移支付项目历时数年,那么审计人员就有必要审查计划及决策的各个阶段是否具有实质性意义,尽量缩小特定环境下的决策与实际最佳解决方法之间的差距、确定审计重点、阐述预定的审计方法。第二,审计的执行。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或职员面谈、执行审计方案、请求提供信息和材料、审计过程的记录、控制与调整工作程序、就审计结果与被审计部门或者其他涉及到的部门(例如接受资助单位)进行商谈,商谈的目的是决定审计结果。第三,得出审计结果。

4.审计结果的处理。(1) 审计通告的适当时机。联邦审计院可以在转移支付发生前提出建议;可以在转移支付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对转移支付项目决策进行审计,即审查转移支付项目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对立法、预算编制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议。(2)审计结果的贯彻。审计完成后,对审计结果的处理有以下8种情况。a、结束审计。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被审计单位已经达到了审计部门的要求;二是被审计单位已经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为解决很小的差错要花费相关部门相当大的费用和时间。b、由联邦审计院亲自贯彻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的情况下,联邦审计院将不得不一方面通过官方的咨询,另一方面通过审批,亲自贯彻这些措施。c、由被审计单位贯彻审计结果。当某些建议的策划和遵循需要很多年时,审计机构一般只提供标准和指导方针,由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机构具体贯彻,审计机构在今后几年内对这项转移支付进行重复审计。d、由事前审计部门贯彻。法律要求各行政当局建立事前审计处,事前审计处在组织和人事管理上受所属行政当局的管辖,但联邦审计院对其人事配备有发言权,并给予业务和技术上的指导。所以,联邦审计院和事前审计处的配合能够达到相应地效果。e、利用年度报告来贯彻。联邦审计院的年度报告要提交给联邦议会、联邦参议院和联邦政府,联邦议会主要根据年度报告结果来执行分配财政预算的程序。f、利用特别报告贯彻审计结果。特别报告是联邦审计院向联邦议会、联邦参议院和联邦政府通报一些重要问题的方式,会受到特殊地重视。g、联邦审计院主持的年度记者招待会,通过公众监督来贯彻审计结果。h、违法行为的人员进入司法处理程序,由联邦纪律检查委员会起诉。

(三)意大利的转移支付审计

意大利审计机关对于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是与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的经常性监督相结合的。首先,国家在进行拨款时,不论是一般性拨款和专项拨款,都要经过意大利审计法院的检查,主要检查国家制定的有关拨款文件。如没有得到审计法院的通过,这些拨款就不能够执行。由于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审计法院对地方政府颁发的财税文件不进行审查,只是对决算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其次,审计法院及其所属机构要对转移支付中有国家拨款的项目进行审计。凡是得到国家投资的项目,都要向审计机关提供其较为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包括用款时间计划和达到的目标等等。审计法院对这种项目的审计也不是全面检查,而是每一个大区,选两个城市进行抽样审查。对项目收支进行具体审计的同时,还要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审计结果向议会报告。

二、审计对我国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应发挥的作用

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经过相当长时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机关可以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为基础,积极探索、勇于开拓,针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分项目、分步骤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审计监督措施,促进转移支付办法及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为最终形成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积极的作用。近期来看,审计机关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开展转移支付资金的专项审计调查,揭露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应制定一个总体规划方案,调动整个审计机关的力量,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分层次、分步骤地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整体状况进行审计调查,全面了解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问题、效益和效果,进而从宏观层面发现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央与地方就转移支付所涉及的事权与财权划分、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项目设计的依据、涉及转移支付各种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和准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专项拨款向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过渡,以有效地实现公共财政水平的均等化,发挥其在保障稳定、促进社会均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对中央财政专项拨款的审计,促使其规范化和透明化。,财政部门的专项拨款具体项目有百余项之多,几乎每个业务司局都管理着一项或几项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专项拨款的政策依据年代跨度较长(从50年代至今),甚至有些专款由司局自设。同时,在申请、分配和管理方面不透明、不规范,由此产生三大问题:一是专项拨款定位不明确,随意性大;二是补助缺乏的标准,效果不理想;三是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严重。在今后的审计中,一要加大“上审下”的力度。由于立场和视角不同,有些问题只有通过“上审下”的方式才能发现并予以揭露。如,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在对内蒙古包头市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审计中就发现专项补助项目设置过多导致一些项目建设重复且管理部门多,以及个别专项补助设置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实际上长期存在。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支付专项审计。可考虑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重点省(市),以中央补助地方专款的项目类别、设立依据、规模大小、管理方式、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效果等为专题,开展全面、彻底的审计,逐项摸底,分类,并予以适当披露,以促进专项拨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充分发挥中央补助地方专款的导向性、调节性作用。

(三)将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以实现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全面监督。按照预算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接受返还或者补助款项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有关情况,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同级人大对这部分资金情况不清、规模不明,监督无法到位。如某省向人大所做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及附表中,均未反映当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各类资金。此外,地方的审计部门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面审计的很少,而地方财政部门也常常以“上级拨款”为由,规避同级人大、审计部门的监督,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已成为地方预算执行监督的“盲区”。因此,今后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时,要把对这几部分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加大审计力度,以形成对转移支付资金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