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概念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4]刘家麒 《对“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的审稿意见》[J].中国园林2004 /07
【关键词】景观设计 课程设置 民族元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
景观设计包含在一个大环境概念当中,极少受控于某种单一的权威势力。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世界文化日益融合,现代景观呈现的单一视角使人们的视觉审美过度疲劳化,景观的地域性严重缺失,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现象折射出当今景观设计教育系统与相关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即本专业学生对传统民俗民族文化认识程度不够,尤其是身处多民族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不够重视,盲目跟从“现代化”“国际化”设计大潮流,削弱了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特性,从而失去了景观这一“设计”的意义。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坚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点,更好地服务广西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并设定了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综合性艺术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学院一直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中民族特色教学的改革,并在学院内成立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这些都为本项目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理论研究环境。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首先,广西地域内有壮、苗、瑶、侗等11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十分多元和丰富,这为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及对此展开的田野考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为推动城镇的文明化进程,各地日益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镇景观规划设计逐渐成为其中的建设重点,景观艺术设计人才始终是近年的紧缺人才,而懂得特色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人才更是匮乏。因此学院教育系统应积极调整景观设计专业研究课程,以本土民族文化、民族元素为设计基础,以考察民风、民俗为教学特征,解决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体制,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为广西的城镇景观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其次,自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成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展览为目的,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密切、频繁,在经济、贸易及文化领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往来,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促进着各国关系的友好发展,不断发挥各自优势、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合作,为广西的文化建设与城镇整体景观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该课题的立项研究,既顺应时代需求,也是作为身处多民族聚居区的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更能为景观设计教育教学和景观设计实践探索出新理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基础建设任重道远,社会各领域的多样性特征日趋明显,基于相同景观设计法则上的相同景观设计表现手法,已无法满足每个城市需要展示其个性化风貌的诉求。如何寻找民族性,增强民族自豪感,维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设计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增强本土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外来的投资,扩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对城市景观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体验。而如何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合理地利用当地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来保护生存环境,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环境物质要求,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做出反应,担当起培养相应人才的责任。目前的景观设计教育,尽管严格依据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但并未将民族性特别是本土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真正列入景观设计教学体系,未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这一景观设计意图。
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及其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分析研究了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并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住宅景观设计;城市化;实用性;人性化;存在误区;解决对策
1 我国住宅景观设计存在的误区分析
1.1 住宅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被忽视
我国当前住宅建筑的景观设计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设计者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建筑设计的形式主义而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实用性”。所谓的“实用性”即景观的有用性,只有具备一定使用价值、实用价值的住宅景观设计才能在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发挥功能性的作用。只有华丽外表、光鲜躯壳的住宅景观,无论装扮得多么漂亮,倘若不能发挥其设计初衷的作用和功能,那么这一切也是意义不大的。所以,重视住宅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应该成为广大设计者的共识。
1.2 住宅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内容滞后
所谓的住宅景观人性化设计,是指住宅本身具备的本质特性是要满足住宅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他们的居住和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住宅施工、设计、景观优化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一切尊重人的诉求”,也就是“人性化”。反观目前我国诸多的城市住宅,很多景观设计脱离了居民生活的实际,与“人性化”理念背道而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倘若景观设计不能够满足居民日后的生活需要,不能发挥景观存在的功能性意义,那么这种非人性化的景观必然为广大住宅居民所遗弃。长此以往,类似情况对城市住宅规划和城市化进程也有负面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3 很多住宅景观设计与“本地”相背离
住宅景观设计的开展要基于日后住宅功能的发挥,也体现人性化的需求,为广大居民提供尽可能的全方位的帮助。从目前我们很多城市住宅景观设计的状况看,设计流程和实现效果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即背离了城市区域环境和周边环境,与本地景观不协调的存在甚至有所冲突。总结一下,可以将这个问题归结为“脱离本地化”。我们知道,住宅建筑物的存在要依托于当地的环境、气候和诸多现实因素,要与周围的实际要素有机的搭配起来。倘若住宅景观设计脱离了城市所在的环境特色,脱离了周边的环境布局和建筑风格,那么这样的景观设计必然是失败的。
2 我国住宅景观设计存在问题的破解对策
2.1 注重“实用性”发挥,体现住宅景观的功能
我国的住宅景观设计很容易陷入到形式主义、片面主义的问题,忽视了住宅整体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单位和设计者首先要更新思维观念,把住宅景观设计的本质诉求深入认知清楚,了解景观功能的需求和设计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彻底贯彻到日后的设计实践中去。其次,要加强住宅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监督和引导,对于陷入形式主义设计误区的环节和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加强监督可以有效规避景观设计的误区,进而引导设计者更好地突出实用的设计内容。
2.2 注重“人性化”需求,体现“人本性”
住宅的建设和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任何住宅景观的设计都要体现出“人性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我国当前很多城市住宅景观设计存在的片面追求形式主义而忽视居民需求的问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使景观设计走向更为“人性化”的道路。城市住宅景观设计最终要符合“人本性”的要求,即设计的目的、理念、流程和结果都要符合“人”的需要,要更加照顾弱势群体的诉求,体现景观设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比如,一般的住宅景观设计应该重视安全性、舒适性、多样性的基本内容,这其实正是“人性化”诉求的基本体现。
2.3 尊重城市和周围环境,体现“本地化“的精神
住宅景观设计要与所在城市的环境相搭配、相协调,这样才能有利于城市整体的布局和规划。此外,我国的住宅景观设计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照抄西方的建筑和设计风格,要注重体现本地化的特色和优势,与本地的自然景观、城市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只有符合本地化特色的住宅景观设计才是成功的,才能具备生命力的,这一点要为广大的住宅景观设计师所清晰认识。同时,住宅景观设计要追求长远发展目标,要与城市的未来建设和规划相一致,延长住宅景观的使用年限。
总之,我国的住宅景观设计虽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在被逐一地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住宅景观设计必然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也必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丽坤,张福东. 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小区景观设计[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5)
2 王扬. 对生态健康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探析[J]. 山西建筑. 2011(11)
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美学思想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开始萌芽,比西方早300多年。但从我国目前景观设计来看,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颇深,出现了生搬西方设计理念、东拼西凑各种设计风格的情况。因此,应用中国传统美学来丰富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尤为重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儒、道、释,即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分析传统美学思想,有助于为今后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儒家美学思想的渗透
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和主流,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论语》中,孔子主张“美善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儒家的美学观。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仁即人,引申为“爱”,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就是“仁爱”。而“中和”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美学思想之一,在艺术上倡导“中和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处处渗透着儒家气息,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人们提供舒适和适宜的生活环境,显示出和谐之美。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美学的审美观点。
(二)道家美学思想的融合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简洁、朴素、清净高远为思想特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美学核心是“自然无为”,蕴含目的性和规律性;庄子的美学思想则强调“道法自然”,故“妙”出于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与儒学用自然来比拟人事,迁就人事相反,则是要求彻底舍弃人事来与自然合一。道家在艺术美、自然美以及人格美等领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自由性,主张自然无为,尊重个性,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在中国长期的文艺实践创造中,为中国古典美学留下宝贵的思想遗产。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其基本特征,通常以自然的景色来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不求轴线对称,花草树木都是顺应其天性自然生长,把天然之趣作为追求目标。
(三)禅宗美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的禅宗始于南北朝。将佛教思想应用于审美和艺术上所形成的禅宗美学,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蕴含了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注重内在精神境界。禅宗的这种精神反对人工雕饰,与西方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禅宗美学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对意境的影响,“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意境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平淡、悠远、纯净、自然的闲适之情,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综上所述,华夏美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儒家思想在道德伦理上有所建树,但在艺术的影响上不如道家深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让人们更向往精神的自由。同时,禅宗作为佛教思想的一支,在艺术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在不同美学思想学派引导下,景观设计也会出现不同的形式美。
二、从美学视角探析现代景观设计的旅游价值
景观是一种目的地艺术,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最明显的就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旅游行为,例如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大都市的博物馆一直是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向往的,也由此带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产生旅游的愿望和行动。由此可见,在重视环境、保护资源、传承文化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中华传统美学思想来丰富现代景观设计的旅游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人性化和谐景观
儒家美学中的“仁”“中和之美”等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一定程度的启示。儒家美学中“仁”即是当前“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景观中的一花一草都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现代景观设计以满足大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尤其更要为特殊人群考虑,如为老年人提供材质合适的坐凳来休憩、景区台阶不宜太高太多、残疾人的活动空间要保证便捷性和安全性、在合适的地方设置母婴休息室等。这些人性化设计都是既满足特殊游客追求愉悦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对游客的关爱。儒家思想中“和”的设计语言在景观设计中可以理解为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在景观设计中,要将人同景观紧密联系一起,融入人性化设计理念,以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充满人性化的景观设计要传达出对自然、人、动物的关爱,需要设计师花大量的心血去关注和探索。
(二)生态化自然景观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注重生态特征,营造自然的环境。当前很多设计师热衷于“创造”景观,人为强加在自然之上的设计虽起到了一定美感,但也付出很大代价,特别是一些较敏感的地区,如缺水地区硬是搞喷泉景观。与此同时,近些年,旅游热的背后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乱涂乱画、随意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使原有的自然、文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环境质量角度分析,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净化空气、提供氧气、调节气候等生态意义;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生态和谐、景色优美的景观设计,会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使游客口口相传,加强了景区的品牌宣传,提升景区经济效益;从生态环保理念分析,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和接触自然的机会,向游客传达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环保教育的天然讲堂。
(三)地域性文化景观
禅宗美学对于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实际上是从情感化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建造。“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因此,景观设计情感化表达还体现在民族文化中,但当前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与传统美学日渐疏离,导致景观设计失去地域风格。盲目效仿西方风格也让中国景观失去对西方游客旅游的吸引力。因此,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镇,景观设计都离不开民族的、地域的文化根基。对此,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师应予以反思,作为一名游客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与自己生活、居住所在地域不同的景观展现。设计师应该把所在区域最本质的文化元素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出来,努力发掘设计场地特定的文化景观。同时还要发扬优秀的民间风俗传统,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加以创造,从视觉上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如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建筑特色及风土人情等。综上所述,对地域性文化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的营造,不仅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民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景观设计的文化提升带来旅游价值的提高。中国文化也会因为旅游地的传播而扩大在全世界的影响。
三、结语
关键词:工业园区景观规划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新型的工业园区设计已经转变为系统化的建设模式,打造生态工业园,为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的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建设“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营造一个优美、舒适、安全、协调、统一、多样、人文的高品质厂区景观环境,在保证企业各部门运作的同时更好地展现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形象,使园区景观设计成为企业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1、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1.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1.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1.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2、景观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 体现人为生态
园区内绿化景观设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优雅高品味工作环境空间,提升环境优化重工业园区氛围的功能。利用园区文化资源,塑造园区特色,弘扬园区文化,展现园区内涵,构建富有文化底蕴的园区。
2.2 “以绿为主”体现自然生态
植物配置要丰富多彩,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适用功能,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要求乔木和灌木、常绿和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
2.3 “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根据园区整体建设方案所表达的建筑形式,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相互衬托,统一和谐,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要实地择树,该地区为碱性土壤,适宜栽种的树种较多,在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季相的变化。主、次干道行道树各成特色。南北主轴植物种植要简洁规整,既要有庄重的气氛又不失活泼大气的效果。
3、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4、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4.1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4.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4.3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4.4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4.5具体说就是:以“生态”为切入点展开,遵循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原则,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之成为一幅活的动态构图。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尊重植物生态特性,通过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建立景观优美、结构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植物配置不但讲究层次、厚度、色彩,还从功能角度出发,使喜阳、耐阴、喜湿的植物各得其所,同时兼顾考虑植物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植物、最优化的配置方式来烘托周边环境,创造丰富、自然地四季植物景观。
4、景观设计的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工业园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区,工业区内要充分考虑完善园区工作人员生活相关的商务会所、住宅、购物店、餐饮娱乐健身场所、医院、学校、公园等。道路景观上增添人性化的景观休憩广场、街头小游园,极大的丰富了园区道路的趣味,弥补工业机器生产的冷漠感。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用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绝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基础需要,而是有了更高的品质上的要求。景观设计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当前阶段国内的景观设计更多地开始融入西方的文化元素,甚至对于西方的古典建筑直接进行复制,雷同化、图纸化、概念化的现象充斥在景观建设中,让我国自身的地域性特色相形见绌,如果对此不加以控制,我国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将会消失殆尽、不复存在。因此,对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设计人员应当挖掘景观设计更加深入的文化内涵,让景观设计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并将地域文化以符号或者其他形式置于景观设计中,给人们带去更加具有深刻印象的视觉冲击。
1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涤而存留下来,它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人们对于自我生存的地域具有深深的依恋性和喜爱性,对于其他人生活的地域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将地域性展现在景观设计中,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景观的再造。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对历史的铭记。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历史铭记的需要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让人们通过景观设计对历史产生深深的思索和冥想,让人们通过景观设计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让人们以史明鉴,对中国历史文明进行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历史性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于现代的深刻含义,让其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历史标志。
1.2文化铭记的需要
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但是它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大众文化,而是具有区域性的一种特色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是从文化的角度塑造景观设计的地区风格,这种设计融入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景观设计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产生极大的认可。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将会让作品成为一种地区性的标志。
1.3创作源泉与美感的需要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联系,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需要,同样也是设计者的需要。设计者从地域文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地域文化中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并将之幻化成为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展示,使人们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牢牢记住极具特点的设计。同时,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联系也是展现美感的需要,其能够反映设计者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也能够通过地域性的特色展示设计的不同美感,让景观设计具有中国风,具有传统的深层次的思想与内涵。
2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应当注重保留其地域特色,加之传统元素的演变而形成的符号文化,使景观设计作品独具特色。景观设计以地域文化为支撑,以设计手法为表现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融合才能让设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才能让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
2.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收集素材
让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很好的展现,首先做的应当是对素材的收集,只有对素材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才能将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予以充分保留,才能在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在对素材进行选择的时候,尽量收集较多的,可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予以保存,而对无用的、错误的素材则予以剔除。设计者在进行素材选择的时候,也是对自身设计思路的一种整理,以便使其设计语言更加丰富,这样,设计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就景观设计而言,可以挖掘的地域文化素材很多,如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在区域范围内的老店、老字号等,所有这些素材都可以被设计者使用。甚至一些区域的地容地貌也可以被很好应用,成为景观设计很好的素材。
2.2结合设计思路对素材进行整理
设计者不仅需要对素材进行整理,同时对于地域的文化和历史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透彻了解,才能将之与景观设计进行更好的结合和应用,才能对其进行提炼,形成最优的设计元素。设计者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时候,一般所收集到的资料都是比较抽象的,无法直接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这时候就需要设计者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对素材进行整理,将收集并可能会应用的素材进行符号式的转化,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符号的应用来展现地域的特色。要在立足于本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用设计元素的提取。元素形态的提取主要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五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对素材进行考证,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最合适的手法进行展现。
2.3将素材转化为设计符号进行运用
设计者在对素材进行整理、提炼之后,应当将素材转化成为设计符号,将设计符号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对其地域文化进行展示。地域文化素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只能够以设计符号的方式得以充分呈现,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其所转化的符号进行充分设计,既需要保留其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需要结合景观设计的需要进行衔接处理;既需要保留传统的历史部分,又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因此,设计者需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改进,才能让其在景观设计中富有生命力。设计者可以通过借代、改造、创新等各种手法对其进行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目的就是将其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同时也展现出自身的特色,让两者浑然天成、合二为一。
3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对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极大地弥补我国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的现状,并赋予景观设计以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设计者要提高自身对地域文化的敏感性,并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03):240-244.
[2]魏雯,汪燕,苗宝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222-227.
[3]王晔平,赵百秋.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额济纳旗蒙古族幼儿园景观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46-150.
关键词: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来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观环境,凸显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旨。
1 景观的涵义
景观这一概念最开始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美的效应,是画家对于画框里的单一的景物的定义。到了17世纪以后,景观才从艺术的框架里走出来,但是这时候景观的意义还是停留在视觉美上面,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美事物。后来景观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折射,雀跃于城市规划中。直至今日景观已衍伸为具有符号的涵义,不同的景观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2 现阶段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照搬、缺乏个性
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其特有风格和地方特色,并可充分体现区域内文化底蕴及历史内涵,而国内现实中的园林景观往往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模式,导致欧美式园林在国内遍地开花,大量照搬照抄现象导致多条街道雷同现象和可识性缺乏,甚至有的设计人员忽视了园林内道路的作用导致行人在草坪上踩出道路,或不结合当地环境及气候特征而盲目引进奇异树种,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率高,资金浪费现象。
2.2 景观设计缺乏文化性
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紧张节奏,促使整个城市文化气息的减弱。景观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具有延续历史文化、传承人文思想的责任,而这些功能往往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现在景观设计往往流于轻浮,注重外部景观美、缺乏文化内涵,不具有社区文化传承功能。只有使其融入区域与城市的传统文化中,将人的情感、人物、理想、事件等以景观设计的方式保存下来,传给后人,才能凝聚民心,教育启迪后人,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资源。
2.3 不能合理利用空间
现代好多景观设计往往热衷于大建筑建设,如大广场、大门庭等,根据经验,在一般规格小区内广场直径一般不能超过10m,如果超过10m则会让人感觉到这个空间非常大,超出了视觉舒适范围。住宅区内的大建筑设计是一个面子工程,既没有发挥相应的美学功能,同时又牺牲了住户的实用。这种大面子工程没有考虑到小区空间序列变化和总体空间大小,盲目的在局限性空间内建造大而不实的大建筑,而许多实用的小建筑如亭子、台阶、座椅等往往被排挤出住宅区中心,这对活动不便的人群如老年人而言十分不利,而这些人群恰恰是小区景观使用最频繁的人群。同时,这种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建筑还会对居住人群造成一定的压迫感,使得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得不到保障。
3 加强景观设计的几点建议
3.1 注重适度设计的原则
(1)功能适度原则。如果把景观设计的外环境比作一个容器,它所容纳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是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类活动的需求,因此,不管是做一个项目还是选择产品,要注重够用就好、适度超前的原则。(2)经济适度原则。由于现在很多设计注重形式,如名贵植物的移栽,大型水景的设计,著名景观的生搬硬套,各种欧式风格等随处可见,这样很自然的就使得养护成本不断提高,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3)装饰适度原则。在现代很多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当中,出现了很多重于形式的过度设计,使得形式变得越来越夸张,设计缺乏尺度感,使得与周围的环境难以融合,而只是追求设计的形式化,其实主题较为凌乱,生搬硬套的东西太多。因此,进行并提倡适度设计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同样能有效的解决社会存在的很多矛盾问题,所以,它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总之,适度设计,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注重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1)对待本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取其精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及审美意境都在其中表现出来。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在世界景观设计理念中独具一格,挖掘其精华依然具有现代意义,继承和发扬这些设计理念是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师的历史责任。(2)对待外来优秀的设计文化理念——洋为中用。面对国外的设计成果应静心思考,谨慎借鉴中国景观设计可以从中去寻找、学习有益的资源。具体而言: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特质,确定地域景观的发展机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传统文化,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用最新的科技手法诠释和再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力求反映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3 注重景观元素的有效融合
(1)山与水的融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生动地体现了古典园林中山水相依的关系。堆山叠水一直是园林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山水构架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尤其对于公风景区等公共空间的处理都力求山环水、水绕山,让山水互相交融。(2)动与静的融合。古典园林强调步移景异,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需要用合理的交通流线组织来引导游人活动方式及合理的区域划分,有让游览者驻足观赏的静观,也有较长的游览路线让游人动观。根据景观的观赏特性,将停留空间和穿越空间有机组织在一起,让游人可停可游。(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及内涵能够重塑和提升,吸收传统文化的空间组织、视线组织以及游憩方式的组织,将现代的形式、材料与其结合,形成满足时代需求的功能、规模、尺度等绿地景观。
3.4 景观设计中美的体现
(1)符合生态美原则。所以对于住宅小区而言,首先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因此,在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中,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植物绿化和其它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现代住宅小区,实现小区生态美。(2)符合艺术美原则。艺术美原则是指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满足“因”、“借”、“体”、“宜”的要求。“因”是指因地制宜,“借”是指借景取胜,“体”是指规划得体,“宜”是指布置合宜。做好了这四个方面,就做到了符合景观设计的艺术美原则。现代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实现山水、花木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创造一定的自然意境,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师法自然。同时,又要重视人文意境的创造,使得住宅小区的景观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们不仅实现人与大自然的交流,而且还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目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艺术观念。
3.5 保证景观生物的多样性
在景观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体现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和变化的多样性,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及时间动态方面紧密结合,以景观设计促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尽量通过林地、绿带、水系等相互间的巧妙布置来提高景观内生物多样性水平,并通过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及栖息地充分保护来实现人与环境间和谐共处、相互依存,最终减少“热岛效应”,增强“绿岛效应”的目的。同时多样化选用植株可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和群落空间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植株的自身优势。在景观设计中应尽量多采用无毒的乔灌木,并尽量选用生长快及管理粗放的植物,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植株的果化、药化、香化等功能,并应兼顾植株花期及其色叶,并应掌握植株的季节性,实现观花赏叶功能植株相互搭配,在树种色叶的搭配上可适当选用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树种以达到绿化效果生动活泼的目的。
3.6 加强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暖色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主要指红、黄、橙三色以及这三色的邻近色。红、黄、橙色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热烈、欢快等,在景观设计中多用于一些庆典场面。其次,冷色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冷色的色彩中主要是指青、蓝及其邻近的色彩。由于冷色光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视觉上有退远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对一些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采用冷色或倾向于冷色的植物,能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景观设计中,要使冷色与暖色获得面积同大的感觉,就必须使冷色面积略大于暖色。冷色能给人以宁静和庄严感,在景观设计中,特别是花卉组合方面,冷色也常常与白色和适量的暖色搭配,能产生明朗、欢快的气氛。第三,同类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同类色在色轮表中指的是各色的邻近色,色相差距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同类色也包括同一色相内深浅程度不同的色彩,这种色彩组合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取得协调,在植物组合中,能体现其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心理上能产生柔和、宁静的高雅感觉。
3.7 注重废弃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再利用
(1)铺地中的废弃物利用。利用生产中的废弃物作为小区的铺地,如玻璃碎片、玻璃球、遗弃的铁路枕木,可可果壳、树皮或木材碎片、椰子壳、甚至是废钢材。在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色彩和体量的玻璃球和卵石拼出抽象的图,增加装饰效果的同时也满足通行、休闲的使用要求;(2)小品和活动设施中的废弃物利用。小品和活动设施形式多样。其中,废弃轮胎已使用得较为成熟,可将轮胎用作护坡和植物花草种植坛,产生优美的视觉效果。此外,在小区小品设计中,还可将废旧铁片、铜片再制作成景观小品,也可将废弃的干枯木材作为富有自然趣味的坐凳,这些种种废弃物的再利用都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挖掘和探索。
3.8 注重景观绿化设计的生态问题
我们必须在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更实用的景观作品。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城市的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结构,以及气候变化程度,量身设计出城市的园林景观,符合城市的内部情况,并且能够使它与城市的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与衔接,从而能够真正的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条件下,城市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也决定了城市的微生态环境,影响着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而噪音、灰尘、建筑等对于景观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修正园林景观的环境,从而调节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化植被。我们更要学会就地取材,我们要从该地区的环境本身进行挖掘,切合城市本身的乡土资源,才能够把生态与环境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从而做到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总之,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环境艺术,涉及到建筑工程、生物、社会、艺术、电气、给排水等众多学科,既是诸学科的应用,也是综合性的创造;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实用性,又要讲究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要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生态理念的要求,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景观。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 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建筑学报,2010(7)
关键词: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
1、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城市建筑屋顶的设计目的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田园城市,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环境效益。总所周知,植物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缓和周边小气候,营造城市环境中动植物共栖空间,然而在长期的观念中,认为地面的植物种植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屋顶植物的种植,这种观念的盛行,导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深。(2)社会效益。公共的建筑屋顶景观设计能够拓展游憩空间,不仅为城市增添了风采,而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美化城市视觉景观。(3)经济效益。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有利于增加建筑的节能效应,减少屋面泄水,建筑屋顶结构层的保护。
2、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基本设计原则和分类
2.1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基本设计原则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功能性原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满足游人的使用功能。(2)整体性原则。关注环境景观统一整体的空间艺术。(3)生态性原则。了解周围景观的自然环境,并与人工环境结合,因地制宜进行设计。(4)安全性原则。保证建筑的结构、防水,注意乔灌木的防风措施,屋顶景观使用安全。(5)经济性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降低建园所需费用,最大限度地为业主省钱。同时要坚持艺术性和以人为本原则。
2.2城市建筑屋顶景观分类
按照城市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住宅建筑屋顶景观。住宅建筑屋顶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达到观赏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协调,比如墙面的绿化,种植一些食用性的蔬菜等。(2)商业建筑屋顶景观。主要是通过步行道的设计,使商业建筑与屋顶景观连为一体。在商业建筑屋顶景观设计中,以种植设计为主,增加一些娱乐设施,使屋顶景观充满商业气息。(3)办公建筑屋顶景观。种植一些名贵的花草,设计反应企业相关文化的小品,缓解员工疲劳,使办公空间更人性化。(4)医疗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绿色植被,缓解病人病情。(5)宾馆建筑屋顶景。
3、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只有通过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好各种要素,满足客户的需求,制作出合适的方案。
3.1自然法
自然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转移注意力。目前,大部分城市建筑布局相对方正,起伏变化小,没有遮拦物,显得平庸无奇,因此可以设计观赏性的雕塑和植物,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实现空间的视觉延展。对建筑空间分隔,通过木质棚架,小乔木或灌木进行分隔。(2)营造园中园。对空间进行不同效果的安排,给人一种连贯的景观和谐的绿洲效果。空间之间的过度也要使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园中园。(3)巧妙用“孔”。“孔”在我国传统的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加了空间的深邃感,对空间有着连贯性作用,适合屋顶景观的视觉审美。(4)借景。借用周围的环境衬托主题景观,把各种有利的景观引进建筑屋顶的设计,通过邻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手段,丰富景观的层次,满足观赏需求和视觉感受。同时可以通过障景手段,丰富景观视觉效果。
3.2轴线法
通过轴线的设计,使得城市屋顶景观显示出典雅的气氛,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在植物设计中,注意规则的联系,使整体布局有强烈的图案性。(1)对角线设计。运用对角线,使空间的设计呈现景观的最大化,增加视觉的拉伸感。(2)折线设计。可以增加曲径通幽的意境,扩大场所空间的利用率,扩展空间视觉,使小空间有大感受感觉。
4、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常用构景要素
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常用构景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面铺装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背景下,采用拼图、材质搭配的手法,提高环境的识别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地面反射强度,同时满足排水、防滑等要求。(2)景观设施设计。需要设计单独的景观设施,例如座椅、健身设施等,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3)景观构筑物设计。屋顶景观环境中的构筑物设计时,需要整体配置与构建的设计规划。(4)景观小品的设计。在景观小品设计要体现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提升环境的品质,达到公共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5)景观植物设计。景观植物设计满足艺术美和观赏性,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遵循的科学植物配置。(6)光环境设计。通过对光环境的设计来营造景观环境氛围,结合环境特征,进行主题塑造,同时也要注意对水体的设计。
5、结语
前人利用通过理论分析、资料收集和后期的资料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建筑屋顶设计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景观生态效益是城市景观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区域环境优势,进行独特的设计,将屋顶景观塑造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屏障,更加关注人性化设计,关注艺术性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点,体现科学性设计,将是未来城市建筑屋顶景观设计的方向。
作者:陈鸿 单位: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例如莎士比亚在《温莎的风流娘们儿》中,莎士比亚描绘了一个典型人物福斯泰夫。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动荡的社会情况,整个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动,通通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景观设计对于客观世界的表达相对文学作品而言比较间接,但所达到的效果也更加直观,人们可以身处其中运用各个感官去体会。莎士比亚文学通过文字和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现实生活形象的提炼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或情节。景观设计是通过各种景观语言和材料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表达。两者都是运用形象思维,用独特的语言讲述创作者的感悟,只是载体不同而已。他们都运用了美感的直觉性、功利性和愉悦性使读者或游者产生对作品的精神交流和共鸣,从而达到所要反映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已经将文学作品为媒介运用它来表达意境美。总而言之,景观设计和文学作品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美的追求和反映。其次“莎士比亚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方面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景观设计的创作都离不开客观现实。莎士比亚通过对某个年代特定的历史风貌、人物塑造等等的描写展开一幅特定历史的的画卷。而景观设计也通过现代的各种手法将现实中现象或者是历史上的某种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例如三国文化园等等的设计,用一种来源于现实更高于现实的手法去表达对社会的认知或启示。文学与景观设计的表达手法不尽相同也有相同,两者的相互运用与转换可以达到奇妙的表达效果。而“莎士比亚化”特点有多姿多彩的人物个性化描绘以及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都是通过巧妙的文字修辞、人物塑造、情节营造去表达一种特定的氛围。转化为景观设计后。景观设计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材质、设计手法、空间排列、色彩选取等等来表达整个作品的风格。这其中的各种素材和手法和文学有着共通性。一个好的景观作品同样需要多姿多彩的设计手法、设计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以及整个游览的空间布局去达到表达的目的。透过对于“莎士比亚化”和景观设计的探究我们不难从中找出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一、客观实在的设计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莎士比亚对客观世界作清醒的观察,在作品中真地、艺术地反映生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浮躁气氛,导致一部分设计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尤其中国的景观设计出现了单纯“借鉴”国外设计的乏味作品。景观设计应该终于客观现实,通过对场地的现场考察、资料分析等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得出客观的评价结论并据此做出符合现状及未来需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化。景观设计的前期资料一定保证其真实性才能够保证设计理念的完整表达。如今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收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也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落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景观设计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满足休闲需求的单一性。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仿佛一段史诗,可以从其中鲜明的表现出隶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特性。现代景观设计也需要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各种景观语言表达现代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引导思潮。
二、多种多样的设计并存
当今社会的开放化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也出现很多问题,各地对于城市的美化运动直接导致“千城一面”问题,地域特色丧失,某些地区为了标榜所谓的“传统文化”在不惜破坏现有文化风貌而建造大量人工遗迹。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系列文化景观被现代建设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景观片段。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文化遗失需要我们对其重视起来。莎士比亚化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个性化描绘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正是其戏剧作品的魅力所在。景观设计风格的多种多样可以看作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和个性,设计构架可以看作是生动和丰富的故事情节。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具有更强的涵盖性,拒绝单纯的抄袭借鉴,而应真正包含多姿多彩的设计风格。多姿多彩和丰富性还应该表现在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中,各种风格各种手法的结合运用或许会具有更好的体现效果。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景观设计的未来。
三、意义的升华
将工作过程的理念引入到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能够取得高效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景观设计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对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和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难以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的运用,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更好地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挂钩。
一、在高职景观设计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重要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一般是指在企业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指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其引入到课程教学的设计之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的目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之中,使其学习过程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从而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可以说,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是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工作的学习模式。同时,景观设计和其他基础性课程有所不同的是,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更强。再加上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在该种背景下,对景观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当前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中有效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这同时也符合景观设计的发展特点,尤其对于培养新时期优秀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
和其他的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主要包括整体化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学习领域转化以及学习情境的创设等四个主要方面。首先,在整体化职业分析方面,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组织召开由行业专业和专职的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再通过整体的职业化分析,邀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要点分析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中引入工作过程理念的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定位
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及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的定位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的首要步骤。具体来说,可以对市场上相关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访谈,从而从整体上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和全面的分析。同时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景观设计课程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而笔者根据景观设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基本上确立了理论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景观设计理论基础,以培养其具备较高的景观设计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也即是说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之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
2.景观设计中典型任务的选取
所谓景观设计课程中典型任务的选取,主要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能够对该职业活动的本质进行反映的工作过程。在当前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其中不仅包括了较小范围的公园、休闲景观设计,也包含了较大面积的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等。因此,在具体课题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为主要考虑方向,选择多样化的项目,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继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在选择时可以考虑到工作任务是否实用、是否复杂等因素,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校园绿地、庭院景观以及住宅景观、城市广场等典型的景观设计工作任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习领域的转化
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学习领域的转化也是非常关键的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是其主要的基础所在。当然,在学习领域转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所需的实践和理论景观设计知识。而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任务接受、方案设计、画图、预算考虑等,其按照工作过程的整合、虚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提出工作任务、设计转变、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设计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情境的具体创设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的最后展现阶段,是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在学习领域知识转化之后,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掌握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5.课程的考核评价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引入课程的考核和评价环节。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之下,通过单一的试卷考试难以达到客观有效评价。因此,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入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而在具体的评价过程设计中,评价体系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组成,而评价的方式可以将个人自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以及小组互评进行充分结合,在此基础上得到总分的汇总,进而能够对学生的景观设计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优势
通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念引入到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践中,可发现:
1.学生明显提升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主要是因为该种教学手段更好地带领学生走入了接近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避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逼真的实践情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只要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2.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景观设计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面对的都是一些文字、图片或者设计图纸,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更不用说亲自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之中。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而有效建立了全员参与学习过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之前很难理解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前市场
此课程模式可针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手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过程对表达方式进行理解,有效掌握具体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能够得心应手。
总之,在高职景观设计课程开发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全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完成,让其体会到了和实际工作更加贴近的情境,继而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也同时达到了高职景观设计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我们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作者:彭鑫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左冕.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开发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45):180-181.
[2]李洪达,吴振明,宋志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J].科学时代,2009,(1):184+145.
[3]李刚.基于工作过程的“BEC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2):84-86.
[4]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7+89.
[5]邹劲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20):158-159.
[6]曹仁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园林工程”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6-18.
[7]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关键词: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发展
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事务,加之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起步较晚,同国外发达国家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深入探索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生态观光园在规划层次上尚处于较低阶段,很多生态设计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以农业景观生态本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置。其次,我国当前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普遍规模较小,空间布局易被忽视,功能上难以协调统一,在景观方面,由于缺乏文化底蕴显得创意不足。最后,我国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过于强调对人工景观的投入,而在农业生态景观方面投入不足,强调了农业观光和休闲活动,而对于自然的景观特性没有深入把握,忽视了农业生产。
2加强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建议
2.1景观规划
首先,景观规划,要结合生态学原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要以农业为核心,对整个观光园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合理整合景观资源。
其次,景观类型规划,要协调统一规划自然景观类型(所谓的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被等,在规划中需因地制宜,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然后再通过改造引导其它项目),生产景观类型(生产景观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的最大特色,包括与生产用地相关的生产设备、方式、产品等,需要对生产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人工景观类型(人工景观包括建筑、道路等景观设施和生产景观等,对人工景观的规划重点在于园区风格的协调统一),人文景观类型(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民俗等,要充分挖掘观光园的人文价值)等。
再次,要对景观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园区的产业内容为根本出发点,处理好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问题。
最后,在空间布局和分区规划上,空间布局的最优选择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方面强调斑块集中分散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对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的科学设置。分区规划,主要分为4个大类,即景观观赏类、生产示范类、休闲娱乐类、服务管理类。这些分类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分区规划并没有统一且固定的模式。
2.2产业规划
首先,产业规划的原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区域优势,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确定合适的产业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产业,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其次,产业规划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产业规划方面需充分分析市场价值。再次,要对观光园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确定发展何种产业或主导产业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设计。最后,要注重项目的合理开发,做好产品的生产加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2.3游憩规划
发挥游憩资源的重要作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首先,要以农业为本开发旅游业,协调好旅游发展和生产的关系,注意整合资源,形成自身景观优势。其次,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要为游憩规划设定好一个突出的主题,体现出农业生态观光园自身的特色,明确主题形象。再次,要对游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生产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成多样的游憩机会,协调合理运用生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后,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体现在游憩项目的规划上,它是游憩功能的具体表现。游憩项目的设置是整个游憩规划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农业生态观光园游憩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游憩规划的运作和最终收益。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1 景观设计的内涵
1.1 景观设计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名片的定义:景观设计与规划是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1.2 景观设计的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1.3 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1.4 景观设计的宗旨
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2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概念
2.1 景观设计生态化概念的产生
景观设计生态化是景观学和生态学两种科学的观点结合产生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
景观的概念引入生态学带来了新概念框架,发展成为一个由生态学,地理学,森林学,野生生物管理,城市规划等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2 景观设计生态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更适宜人居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构成为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实际上就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体或无机物质等)所构成的。
2.3 当前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思想方法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人居环境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共生、竞争等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心、人和社会协调关系,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交流、健身、无了、美学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质量。
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3.1 多种文化元素综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文化元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整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景观。
3.2 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
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大大节约能源。
3.3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
3.4 本土性原则
本土性原则的要求是: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知识,吸取当地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应考虑当地和其文化传承;其次,应接纳和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且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些自然环境条件。
关键词:建筑水景分类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水景安全因素
引言
建筑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使建筑物在满足最基本功能时更加使人赏心悦目,目的是使建筑物更能适于人类的居住、办公、观光等等,在人们日益提高生活品质及美学意义的今天迅速发展。
一、建筑水体景观研究概况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仍然是景观设计重要的表现手法,与水体相关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被乐此不疲地使用着:喷泉、早喷、人工溪流与湖泊、跌水等等。一方面,它可以改善小范围的的气候状况,调节温度、湿度等;同时又可以活跃空间氛围,增添空间情趣。建筑水体景分为建筑外环境水景设计和室内水景设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物质之一。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引进水体,无论何种形式,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制冷的效果。作为建筑外环境的基面之一,水面能有效分隔空间,是建筑外环境和室内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外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建筑外环境中的水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泉。静水的设计是关于水体、周围环境和水体池岸三者的设计。由于静水水面较大,水面平衡容易形成倒影,因此其位置、大小、形状的设计与主要倒影的物体关系密切。如泰姬陵前一大片水池,将泰姬陵的形象作了一个翻版。游客驻足池前,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建筑和一个虚幻的丽影,情景交融,水为建筑添色,建筑为水增光。流水主要指自然溪流、河水和人工水渠、水道等。流水是一种以动态水流为观赏对象的水景,除了控制水量、水深、水宽的大小来设计流水的效果外,还可以通过水渠的形状和在水渠中设置主景石来引起景致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喷泉设计成让人亲近,甚至可以参与其中。比如,有些城市广场中设置的旱喷喷泉,间歇性喷发,增加亲水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这种与人共乐的形式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有些喷泉在原来的水池喷泉上进行改良,变成喊泉或舞泉,也让人们欣赏起来更有趣味。
1.2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室内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水体在室内空间中具有增强室内意境的作用。静水给人以平和宁静之感,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千姿百态的喷泉造型有强烈的感染力。水体具有扩大空间、分隔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静止的水面通过反映周围的景物,既扩大了空间又使空间增加了层次。室内水渠、小溪、喷泉为分隔空间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体的动态以及它的造型和室内静态空间的硬性线条的对比给室内环境增加了活力和美感,尤其是现代水体与灯光、音响、雕塑相结合。音乐喷泉、彩光水池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样,水体、山石、绿化及其它小品常常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室内环境中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景观。室内水景设计时要注意主景和背景,主景是特别能引人注目的景点,一般放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往往也比较大,色彩丰富,较多的设计为瀑布、喷泉等,因为其形态自然多变,柔和多姿,富有动感,最能吸引眼球。背景是为了衬托主景,一般是在主景背后,使主景内容能丰富,最常见的是一副风景画。
二、建筑水体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2.1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曾参加国家大剧院竞标的意大利设计师VittorioGiegotti说:“中国现在是一个急于摆脱过去,不愿意提起过去的时代。他们急于要让世界和国人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可见建造者因为过于重视建筑的表象作用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当代建筑要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吁。
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之后,特别是在设计观念上,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渐变、意境等人文文性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现代意义下的转换,可以理解为:①整合—即现代景观设计上,空间形态的有机的连接方式;②渐变—即设计对象—景与物之间的人文顺序关系;③意境—即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形态—媒介携带的内在精神性。风水作为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的传统学问,在当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因而长期未受重视。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农业时代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即风水)、不同尺度上的建筑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现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无论在村落选址、宅院布局,还是园林构景、居室设置等方面,无一处不讲究风水形局、环境宜忌,因此有人认为风水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学,它探求的是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建筑水体景观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风水理论的结合是今后再展的必然趋势。
2.2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水是人体宝贵的资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受到了污染,人们可用的淡水资源也日益减少,建筑景观设计需用大量的水,如何有效的利用雨水来进行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各国景观设计师的重视。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体景观设计是“雨水花园”,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它由梅尔·里德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主要收集5.5英亩(约合2.2公顷)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师已经发现雨水所蕴含的艺术潜能。关键是表达出雨水在整个设计中的独特动感之美。景观设计师史蒂夫·科赫为波特兰的一座公寓设计的庭院景观就是一个典范。科赫的设计将屋顶雨水收集起来,水流在高低错落的水道中欢快地跳跃着,最后注入岩石围筑的水池。水池下是一个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利用现代技术,融入灯光、音乐,利用电脑控制,会产生更独特、梦幻般的效果。
2.3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结合水景欣赏可以使人沉醉其中,但当人的行为参与其中时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碰撞点—安全因素。这是所有的设计元素之中所不能回避的因子:作为安全性措施的形式与内容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美学意义与生态学意义之中,对其带给人的未知的安全因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水体景观中所不应出现的安全盲区,从而产生一系列因水体景观及其周边区域设计不当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给人的行为甚至生命造成伤害。所以,在考虑其美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其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设计,并且应当和环境美学能够有效地予以结合,使得水景观环境的艺术、技术与安全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结束语
无论景观设计学说如何发展,它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人文的关怀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延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憧憬。中国建筑设计要赢得竞争,就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探索中发挥和即将发挥的重要价值,对于祖先留下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现代科技学说分析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学说进行映照,思辨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发掘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谢浩.建筑水体景观设计要点.工程技术.2007.38~40.
[2]贾衡,冯义.人与建筑环境.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