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职中英语课程任务、英语教学社会环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入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面临着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各种语言技能是交际的必要手段,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知识无疑也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化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化教学,这已是外语界的共识。语言与文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更要懂得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因为没有这种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况且,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仅仅传授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要教授语言的使用规则,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英语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块了解和接纳异族文化,传播和光大中华民族文化的阵地。

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教授文化涵义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董亚芬教授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很重要的。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不仅要教授它的字面含义,还要介绍其文化内涵,使词汇真正具有交际作用。语言与文化水融,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文化创造了丰富的语言,语言中蕴涵着不同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离开了文化,语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言教学中,一个词、一种表达方式都可能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这种文化信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传统、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等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其、思想观念、价值观。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培养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知识,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一种移情能力。高年级应着重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侧重于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礼貌用语:“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Good day! Many thanks! Don’t mention it. Excuse me. ”等等。授课中,教师对学生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并加以讲解,可对学生在语言习惯及行为举止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学生对人际交往中文明礼仪有更深的理解。由此可见,注重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教育,无论对于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的交流,对于他们本身的英语学习,还是对他们自身的修养、品德和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2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学习者的范围不断扩大,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英语教学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发展,经验不断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并且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概貌以及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风俗礼仪等,对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说过“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同时,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也是成功实现语言的基本功能——交流功能的关键。

但是,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因此,如果不熟悉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来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往往就会闹出笑话;甚至出现“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

例如:在日常谈话中,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你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告诉学习者,在与英美国家的人打招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见到的说“Hello!”或“Morning!”而不是问他们“你吃了吗?”

所以,了解英美文化是我们进行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往往起到第三方翻译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我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回答对方的话,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有这样一个故事:

初通汉语的老外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老外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得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

在这个故事中,就是由于双方都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而造成了误会。这里固然是因为这位外国人刚刚学习英语不了解在汉语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但是如果这位新郎官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英语老师告诉了他“西方人喜欢坦诚接受对方的赞美,不喜欢像中国人一样自谦。”那么他在这个时候就只要说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

可见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就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初中)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高中),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葛炳芳,1998:37)。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英语背景知识既是大纲的要求,也具有现实意义和交际动能。

这种文化障碍不仅会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而且,尤其是对求学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考试中的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有些同学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单词都认识,句子都读懂了,但是就是一做题就不对。”这就是文化背景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如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 “Mummy, 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

“Why, dear, whatever do you mean?” her mother asked.

“Well, 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

最后一个句子“同一个男人上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下来”,是理解的关键所在,它蕴涵着英美文化知识中的婚礼习俗,这与中国的婚礼大相径庭。如果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的这种婚礼习俗,就会产生误解而无法欣赏到其中的幽默。而听力信息的意思是“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

另一个例子更是直观:

---Kathy,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quarter? I want to make a call.

---Ok. Here you are.

在这个听力材料中,Kathy给她朋友的到底是什么?时候手机还是一刻钟时间?很多同学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很纠结。我们比较熟悉的quarter的意思是“四分之一”。其实美国的路边投币电话是要投小额硬币的,这里Kathy的朋友其实是想要一个硬币打电话。A quarter其实就是四分之一美元,一种25美分的硬币。为纪念美国五十州组成美利坚合众国,增加美国年轻一代对各州历史,地理及其它方面的了解。美国政府决定自1999年一月起至2008年十年内发行50种25美分的流通纪念币,每年发行5种即纪念5个州。而我国只有一分、两份、五分、一元的硬币,所以学生们很难想到这里的a quarter和钱有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向他们介绍一些美国社会文化背景的话,他们就应该很容易理解听力材料的意思。

由此可见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显得格外重要。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增强他们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看来,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篇3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把英语作为外来语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化知识,还需熟悉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如“Thanks Giving”“April Fool”等等。学生对西方的感恩节等不甚了解就会对这些感到茫然;又如观看纪录片《走遍美国》,如不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对剧中人物直呼长辈其名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这在中国是极不礼貌的。

教材中有许多情景教学内容,如初一教材“How old are you?”“Ah, it’s a secret!”“How much is your salary?“Where are you going?”中国人用来表示关心,而对西方人来说则是不礼貌,不尊敬,特别是个人的收入,这些是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另外,女性的年龄更应避免谈及,否则就不礼貌。这就表明了同样的社交行为在这个国家是礼貌的,而在另有国家却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又如初二教材“What a beautiful day!”“Yes,it’s beautiful,isn’t it?”英国人见面时爱议论天气,几乎成了见面的问候语。这是因为英国地处北欧,是一个岛国,英格兰任何地方离海洋都没超过120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雾,终年有雨,气候多变,乍晴乍雨,对居民生活和英国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课时还可以顺便介绍“为什么英国人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伞?”“为什么英国没有climate(气候),而只有weather(天气)?”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如Ann’s birthday,英美人士过生日常邀请亲朋好友举行聚会。比较尊贵的客人还要发帖邀请;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邀请可以采用非正式的形式,如口头打招呼或通电话。接受邀请的人要弄清时间地点,应准时到达。否则事先要说不到或晚到,以免让人久等。参加生日聚会一般要备礼品,见面应向主人祝贺“Happy birthday!”聚会开始时点燃生日蛋糕上的蜡烛,让主人吹灭。大家唱生日快乐歌曲,然后分吃蛋糕并用餐。在餐桌上,主人问“Would you like...”时,应实事求是,想吃就说“Yes,please,thank you.”也可以自要“May I have...please?”英美人士在饭桌上一般礼貌地给客人夹一次菜,不像中国人不停地给客人夹菜添饭。要随便,想吃就吃,但不能张大嘴狼吞虎咽地吃,也不能发出声音。否则别人认为你没有教养。吃饱了可说“I’m full.It was delicious!”英语国家的人接受礼品时,在征求送礼人同意后一般当面打开;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对送礼人最好事后写信或口头表示感谢。举行了一次成功的聚会后,应向帮助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表示感谢。这些待人接物的习惯表示了礼貌、友好,是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与中国的文化习惯,待人接物不同。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待人接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诸如此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在我们的初高中课本中不胜枚举。介绍一些有关背景知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正确进行口语交际,理解原文,提高阅读和写作,正确遣词造句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初高中英语教材.

篇4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听力;重要性

一、听力理解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语言是文化得以反映的镜子。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反映到语言使用上会造成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困难。《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作为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儿童和轻少年对其他国家主要是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有所了解,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

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母语文化的背景中,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而在听力理解中,母语与英语两张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差异会给学生听力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如:英语中“忧郁的人”称为“blue dog”; 红茶称为“black tea”.又如:“elephants never forget.”在我们的文化中“大象”是“巨大”的代名词,而在西方国家大象则因其在识别道路和方向上的天赋而成为超强记忆的象征。因此了解和熟知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概括,对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很多语用性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外语教学旨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对其进行文化植入。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3.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文化教学的特点相对于语法,词汇等方面更具趣味性。因为文化教学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作机械的枯燥的解词,释义,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通过学习语言让学生了解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知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才智和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与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教师方面

(1)知道方向偏颇。平时的听力练习多以考试习题的形式出现,选出A,B,C即可。这种机械的听力练习只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的应试思维,忽略了影响他们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文化意识的培养。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背景知识的介绍与讲解,之注重语言本身。很多情况下,把阅读课上成词汇,语法讲解课;把听力课上成填词,填句课等。殊不知语言背后的东西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所以,教师应该就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予以教授。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不够重视,学习和积累意识不强。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词汇,语法的学习。从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学习。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不能适时应用。

三、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并把它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学生在做听力时也会减轻焦虑感,增强自信心。

2.紧扣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关注听前和听后

听前应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和导入。笔者常用的导入法有:

(1)大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教师可以就相关话题或相关提示(如课本插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这样能有效激发和唤醒学生记忆中的已有的知识,为听做好准备。

(2)阅读导入法:让学生听前阅读相关材料,获得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为听力做好准备。

(3)直接介绍法:对于学生完全陌生而又与听力材料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直接提供,以扫清听力障碍。

3.运用多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办法利用多种资源去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文化背景内涵。例如,在听力背景材料中加入一些时效性强趣味生动的背景知识介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平时也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如:21century, China Daily, VOA Special English, CCTV9等。也可通过英文歌曲,广播,录像,电影,网络等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全面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4.开展相关学生活动

教师是文化内容的传授者和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促进者,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文化导入手段,开展相关的学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读物,熟悉英美国家的历史风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增加信息量,拓宽视野,最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笔者认为:加强跨文化教学,关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广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地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周俊婵.“融文化背景知识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篇5

【关键词】 文化背景 口语交际 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听、说、读、写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学到最基本的英语知识,具备最基本的英语口语交际和英语社会交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下列两种英语实际运用知识:(1)英语基础知识,比如英语单词、语法、句型等;(2)英语口语交际知识和英语口语交际规则,即欧美文化背景知识。事实证明:当学生牢牢掌握了上述两个方面的知识后,才会充分发挥其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

1.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学生如若对英语文化背景不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英语,就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活动。例如,到欧美留学的许多中国留学生,均掌握了非常丰富的英语词汇和非常准确的英语语法。可是到了欧美国家,却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活动,或在口语交际中Chinglish(中国式英语)频出。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最起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校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原本就不具备英语社会环境和英语文化环境,况且缺少社会阅历,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就必须在授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再授予学生英语交际规则、英语交际知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例如,可以在讲解英语课文内容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在欧美等国,人们认为13这个数字非常不吉利而对之非常忌讳。也正是出于这种忌讳心理,在欧美等国的宾馆与高层建筑中,既不存在13层楼,也不存在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培养学生在与对方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根据文化背景、语境、话题等说出恰当得体的语言。

2. 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2.1 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推断文章的诸多未知信息

英语阅读理解具有多层次性与多元化特点。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扫除阅读障碍既需要具有大量的词汇储备,更需要从文字阅读的层次上升到理解的层次。高层次的英语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厚重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之上。唯有如此,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流利与晓畅,才能够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因为,作者在创作阅读文本时,对于某些他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信息便会惜墨如金,对于某些不宜直接表白的信息,往往会采用比较含蓄委婉的手法来表达,有时作者还会将深刻的含义隐藏于文字的背后等。如此,则在无意中给学生设置了程度不一的阅读理解障碍。而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与文本创作相关的背景知识推断文意,可以有效地排除上述阅读障碍。

2.2 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英语言语的应用能力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因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即为言。学生只有熟悉并掌握西方比如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才能迅速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以阅读理解《A Freedom Fighter》为例。学生如果对美国的黑人运动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等毫无所知,美国黑人因为 “公交车事件”而罢工和与游行的行为就无法理解,马丁・路德・金会发表《I Have a Dream》演说的动机也就无从知晓。

可见,阅读理解英语文本的障碍多种多样:既有来自语言层面的障碍,又有来自对西方诸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造成的障碍。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文本背景知识的介绍,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为多层次地理解阅读文本、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语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58-02

Necessity of Lead-in 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English Teaching//Chen Shup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e of international contact and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reatly attack the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re knowledge of language teaching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truly master the English language, besides some knowledge of it, we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English culture. By means of the func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e background, the author stat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background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background; language

Author’s address De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zhou, Shandong, China 253034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总之,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如果想理解语言必须首先学习文化,若要了解文化,学习语言是第一步。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因此,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

1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例如,学生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Mrs Murphy,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同时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2 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林肯从一介平民到美利坚总统的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The Necklace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上层社会的虚荣和虚伪;在Computers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美国在其基础上创造的快速发展的新经济的神话。

3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篇7

罗聘,清代画家。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衣运道人等,是家喻户晓的“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此人绘画技法精妙,绘画题材广泛,更得金农青睐,收为嫡传弟子,被人称为“鬼才”,其才情可见一斑。但是,罗聘走出金农光环而一举成名的却是如今被我们视为传世之宝的《鬼趣图》“。在罗聘一生所有的画作之中《,鬼趣图》因为其独特的魅力而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那凄惶迷离的色彩,那上百人的提拔,都使它的名声盖过了罗聘其他的所有作品,和罗聘的名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画史上熠熠生辉。[1]”《鬼趣图》由八幅图组成,内容不一,有的阴森可怖,有的诡异莫测,有的甚至滑稽可笑。但是现在在观赏《鬼趣图》的时候,多多少少受张问陶和蒋士铨等人的影响,先入为主的把图片内容与他们的题诗对号入座,使得“鬼趣”之“趣”有了令人遗憾的局限性。

鬼,作为绘画题材可谓历史悠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提到画鬼的内容。还有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也令人称道。其师金农也曾画过鬼。哲学上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万物都有联系。那么,鬼题材的产生也不是偶然。鬼的题材反复出现,追本溯源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积淀着种族记忆,这种种族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一直影响着我们本能和原型组成。“荣格说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遇见意义普遍一致且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就是在和原型打交道。”[2]“鬼”的形象被历代画家演绎成各种形象《,韩非子》中也有云:“……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也就是说鬼,大家没见过,所以容易画。[3]叶舒宪在《鬼的原型——兼论鬼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中总结出五种不确定的鬼的原型:一是死人,二是丑人,三是类人动物,四是骷髅,五是头神像。[4]并且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罗强烈在《原型的意义群》中认为:“原型是潜伏在实体作品中的人类的或者某一社会文化群体的社会性的共同情感,它是由思想和情感交织而成的‘典型’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5]就是说给“原型”加上“社会文化”这个定语,就使得解读《鬼趣图》有一个既定的理论背景。那么从揣摩“共同情感”这个角度看,罗聘的《鬼趣图》更具有现实性的审美价值。罗聘的生于雍正年间,大部分时间生活于乾隆年代“,康乾盛世”几乎浓缩于扬州这一繁华城市。同时扬州作为盐商富居之都,又是交通要道,人流量大。只道一时间商贾云集,文人雅士纷来沓至,经济、文化艺术一派欣欣向荣。乾隆曾叹“:盐商之力伟哉!”[6]且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一种新旧代谢的重要转折时期。而社会的发展,使得思想愈加开放,必然引起统清政府的统治恐慌,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席卷而来。一时间那些新兴的思想几乎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使得不少艺术作品都表现出“怪”的风格。罗聘就是在这种怪的风气之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当然,各中经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鬼趣图》才应运而生的。

对于《鬼趣图》确切的创作时间,之前很多研究者都没有提到。只有在《花之寺僧罗聘传》所附的年表上大致提到是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罗聘三十四岁时所作。这时的罗聘已经走过他人生的一半(罗聘1733-1799)并且经历了出生、父母双亡、成家、拜师、创作、游历、师逝等一系列事,也算小小的尝试一遍酸甜苦辣。那些慢慢沉淀在罗聘心中的阅历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也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直观的信息便来自于他的作品。

篇8

 

关键词: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 

   许多人认为,当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即掌握了准确的语音、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具备了较完备的语法知识后,就算学会了外语,从而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外国人自如地交流。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阅读理解”中,所有词汇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真实含义;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的语言结构无可厚非,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英语”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存在着因语言、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

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而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然而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教育。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教育太深奥、复杂、不易操作。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文化背景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所采用的英语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各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并不相同,但各教材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饵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比如:在英语(基础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中,学习Thanksgiving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感恩节的起因、背景及一些庆祝方式,还可以与我们中国的一些节日进行对照学习;再如,学习Women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讨论核心式家庭中妇女状况,可以了解中西方国家妇女地位的变化情况。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如:

chairperson,gentleperson,Ms等词的出现;man,mankind用来指全人类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tllehumanFace,humankind;斑hostess一词已由ifghtattendnat取代等等。通过Camping和Classes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教育特点,即教育中包含较多的娱乐部分,而娱乐活动也有相当的教育性;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除修必修课外,可根据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选择选修课。课文中所说的“Babies”class(一堂婴儿课)就是由一群1O至l1岁的男孩所选择的一门选修课。在GettingAround这一单元课文中,详细介绍了在回答别人问路时,日本人、英国人、希腊人、墨西哥人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人们的语言行为或交际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受着文化的制约。来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问候、告辞、待客、介绍人们相识、问路、称赞别人、打电话等方面都可能不尽相同”,也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内在涵义。在《数控技术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与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前沿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内容,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计算机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后也都附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篇9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文化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我们常常把语言比作文化的镜子,通过语言可以认识文化。另一个比喻是将语言与文化比作冰山,可见部分主要是语言,它只是冰山的一角,隐蔽在水下的巨大主体是文化,如价值观、社会规范、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从哲学的视觉来看,语言与文化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文社会。从交际的观点来认识,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但若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从语用的视角来理解,语言是思维信息的载体,文化则是思维信息流通的规则,它可以促进思维信息交流,也可以阻碍交流。

1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个词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褒义的,而在另外的语言中却可能是贬义的。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也有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某某龙”,称有出息的人为“人中之龙”。而在英国,人们则会闻dragon(龙)色变,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因为在英语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Dragon(龙)还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如theOld Dragon就意为魔王。又如,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如“MickeyMouse”。再如,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详之物,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美国的国鸟(Nationalbird)就是一种叫白头海滩的秃鹰,是美国的象征,它不仅出现在美国国徽上,也出现在美国及其他旗帜及硬币上。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文化含义

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有些对应词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内容却使其派生,其联想意义迥然各异,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产生的联想也会有差异。所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丰富的词汇,除了搞好字面意义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含义,才能做到对这些词汇应用自如。

就汉英颜色词汇的运用为例,红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本义是相同的,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红颜色”。但其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却截然相反:在汉语中是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火”、“红榜”、“红包”、“红双喜”、“开门红”、“红五月”、“红太阳”、“红心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的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了喜庆、昌盛、幸福。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如redalert(紧急警报),redlfag(禁止)。再如白色,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带白帽、挂白幡都是久远的民俗;而英语中white表示纯洁无暇、幸运吉祥,如whiteday(吉日),daysmarkedwitllawhimstoBc(幸福的日子),whiteChristmas(洁白的圣诞)。

3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you had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问英美人“W hereareyougoing?”‘‘How oldracyou?’’“Areyoumarride?’’“Howmuchdoyougainamonth?”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

要注意以下儿点:不问对方收入(income)、不问体重(weigh0、不问年龄(age)、不问宗教信仰(religion)、不问婚姻状况(marriage)、不问“去哪儿”(where)、不问“吃了吗?”(mea1)、不问财产状况、服饰价格等。而“Hello.”“Howarcyou?”“Goodmorning!”“Goodafternon!”“Goodevening!”“It’saifneady。isn’tit?”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

篇10

 

关键词: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

 

   许多人认为,当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即掌握了准确的语音、学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具备了较完备的语法知识后,就算学会了外语,从而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外国人自如地交流。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阅读理解”中,所有词汇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真实含义;在“语言表达”上,文章的语言结构无可厚非,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英语”等等。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存在着因语言、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

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而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然而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教育。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教育太深奥、复杂、不易操作。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文化背景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所采用的英语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各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并不相同,但各教材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饵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比如:在英语(基础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中,学习Thanksgiving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感恩节的起因、背景及一些庆祝方式,还可以与我们中国的一些节日进行对照学习;再如,学习Women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讨论核心式家庭中妇女状况,可以了解中西方国家妇女地位的变化情况。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如:

chairperson,gentleperson,Ms等词的出现;man,mankind用来指全人类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tllehumanFace,humankind;斑hostess一词已由ifghtattendnat取代等等。通过Camping和Classes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教育特点,即教育中包含较多的娱乐部分,而娱乐活动也有相当的教育性;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除修必修课外,可根据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选择选修课。课文中所说的“Babies”class(一堂婴儿课)就是由一群1O至l1岁的男孩所选择的一门选修课。在GettingAround这一单元课文中,详细介绍了在回答别人问路时,日本人、英国人、希腊人、墨西哥人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人们的语言行为或交际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受着文化的制约。来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问候、告辞、待客、介绍人们相识、问路、称赞别人、打电话等方面都可能不尽相同”,也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内在涵义。在《数控技术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与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前沿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内容,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计算机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后也都附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篇11

关键词: 人文性 中外文化 英语教学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最终看考试究竟能得多少分,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知识本位教学思想,只重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中外文化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两希指的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仁(建立在亲疏等级基础上的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表达了不同的文本涵义。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上,更体现在思想上,思想正是由语言文字输入和表达的。

因为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等级制度,所以在中文中较多地出现长幼有序,尊卑观念,强调了“德”。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这样的故事广为流传,主要原因就是宣扬文中四岁的孩子孔融懂得谦让的美德,希望人们明白谦让的重要性,凸显了较强的说教意味和道德规范。

强调自由的西方文化更多地在文字中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探索,更强调人人平等。比如出现在译林《英语》7B Unit 6 Reading部分的经典英语故事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漫游仙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跟随一只会说话的兔子掉进一个兔子洞后的奇遇。吸引人们阅读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好奇,到底小女孩后面还会遇到什么样离奇的事情呢?当我们带领学生读完全文,如果仅仅是讲解通篇的语法,就算全部翻译成中文,恐怕也不能使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的内涵,更不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是在枯燥的练习和记忆中学纸面上的英语。但是,如果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这个带着典型西方文化烙印的女孩子怎样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以及她勇敢、冒险、好奇的特性,学生就一定会对这样的作品有新的认识,从而更有兴趣了解西方文化,掌握更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语。

陈琳老师和王蔷老师在讲解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应通过《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辩证统一的

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以体现能力为主。英语是公共交流工具、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由个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着重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体现德育为先。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重视人的文化。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只有明确了“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才会淡化知识本位的教学,走向或者是用心思考“双性”并举的重要性;才不会过于强调单词、短语、句型一类的纯知识技能操练,即强调其“工具性”;不会片面强调“人文性”,即过于关注文化差异、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熏陶;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积淀人生阅历,丰厚文化底蕴,端正价值观与世界观,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高度统一。

二、提高人文素养,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取向

学生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教师应把学生当做一个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理念),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经师”。人文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思想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引导者”。新版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对英语教师的身份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师,而且是用英语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老师,引领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来源于教师的人文底蕴的丰厚。英语教师要在不断进行专业充电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所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仅会考试的机器,追求分数的优秀,高分低能,冷漠无情,没有理想,缺乏大志,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是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新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本意或许就体现于此。

三、挖掘隐形资源,生成“双性”精彩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更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以文“化”人、使人“文”化的境界。

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本时,只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生生观点的撞碰中感受、理解、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还不够,还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创新文本。例如在7B教授有关宠物的一课时,课本中学习了许多有关动物的名词,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动物世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其中的一句话是“They are our friends.”,学生学习知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怎样避免出现灭绝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濒危动物,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的目的。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学就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也要完成社会给予我们的“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社会,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选择高校;文化再生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自厦门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之“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共调查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的175所普通高校及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85%。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在剔除掉无效样本后,共有46055份样本。

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择校就是个体选择什么样的高校来接受高等教育。依据办学类型、办学水平和办学形式等的不同,本研究将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分为“211工程”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公立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等六种类型。本研究所指的择校主要是指个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以上六种类型高校的选择。本研究选择大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为从研究的最大价值角度考虑,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了高考,切切实实经历了选择大学这一过程,因此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会比高中生或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更加真切、实际。

对家庭文化背景的考察,习惯上有两个划分标准:一是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准,二是以父母双亲中文化程度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为准。本研究采用后者。《大一新生调查问卷》中曾对大一学生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调查,其选项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共六个层次。文中如不特别注明,所提到的家庭文化背景均指的是父母双亲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

关于择校原因,调查问卷中设计了题目“在您选择目前所读的大学时,下列原因有多重要?”并列出了十六个选项(见表3),每个选项按照“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四个等级排列,让被调查者分别对其重要性做选择。

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在选择高校时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笔者又选择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以对问卷中取得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深入面询。

二、结果分析

(一)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择校结果差异的调查分析

家庭文化背景较大地影响着子女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表1计算的是各类型高校中不同文化背景家庭(此处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准)的辈出率情况。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其辈出率分别为0.5、0.7、1.8、2.1、5.9、6。辈出率低于1,意味着该文化背景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于所有文化背景家庭的平均水平。在该调查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家庭即是如此。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辈出率最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分别是平均水平的5.9倍和6倍。这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除了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有差异外,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图1统计的是各类型高校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辈出率的标准差,辈出率的标准差最大的是“211工程”高校。这说明该类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辈出率差异最大。父亲受教育水平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辈出率最高,达到13.5,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家庭,辈出率最低,仅为0.4,前者为后者的33.8倍。辈出率的标准差最小的是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表明该类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辈出率差异最小。辈出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大学本科的家庭和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前者是后者的3.5倍。

(二)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对就读高校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对所选择高校的主观感受,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择校问题的了解。表2统计的是《大一新生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对所读大学的满意状况。进一步对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输出的P值为0,小于0.05,说明家庭文化背景对大一学生的择校满意状况的影响呈显著性意义。按照对所读大学满意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依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小学及以下、高职高专、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

篇13

论文摘要: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指出培养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以及方法与途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王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所以如果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致使听力理解过程难以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

一、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方式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体现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颇为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义,不能从深刻层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我们以下面这两个对话为例。

例1:A: Where are you from?

B : I ’ 11 ask her. (Alaska)

A:Wby do you ask her?…

例2: A:Where are you from?

B:How are you. (Hawaii)

这两个短对话中,在A看来B是答非所问。但如果A了解美国的地理概况,知道美国有两个远离大陆的州Alaska和Hawaii时,就不会闹出把Alaska听成"I’ 11 ask her",把Hawaii听成“How are you”的笑话了。

二、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必要的手段弥合文化沟壑,进一步提高外语听力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

例3 ; W ; You aren’t likely to get a A And you should make up the homework that you’ve missed.

M ; I’ 11 do my best. But my job keeps me pretty busy. I haven’t had time to do all these assignments.

Q ; What’ 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man and the man?

A.wife-husband B.boss-worker

C.friends D.teacher-student

在美国通常用A,B,C,D,E打分,美国大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作为学费和生活费。从对话中得知,正确答案是Do

例4;She is a cat(她是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在中国,猫是温顺可爱的小动物,人们经常把猫作为宠物。另外,在中国经常说“馋猫”,一提到猫,就想到了嘴馋。如果学生还是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这句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听力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人。美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而学生更应该认识到文化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多注意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真正理解听力材料中的深层含义打下基础。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途径

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应该防止走过场,必须根据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长期计划和每堂课具体安排相结合.背景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英美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结合,内容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潜移默化,不断丰富。

1.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很难跟得上英美人说话的速度?因为他们经常有一个“心译”过程,他们在听到英语句子时,首先会翻译成汉语,用汉语思维,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势必会耽误时间,对下文的内容反应不过来。这个“心译”就是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听力就不容易提高。薛中梁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性的重视程度是不是足够了,或者说很高了?答案是否定的。包括英语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在内的各方人士对文化性的重视都很不够,缺乏一种文化意识。要想真正排除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信息障碍,使学生准确而迅速地理解所听到的材料,就应当对于英美等文化有的概念加以实用性的传授,设计活动场景时决不可以在脱离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与语境的状态下进行。

2.精心选择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

在选择英语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选择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有些对话有较高的文化洞察力,适合用于揭示英美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作为练习听力的好材料。文化因素的融人程度要考虑教学对象这一客观条件,要遵循阶段性原则。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步一步的,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3.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词典,学会辫析语义内涵

通过各种英文词典,我们可以对比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义并不是绝对对应的,一个英语单词往往有很多汉语含义。学生在使用词典时往往只注意理解和记忆词典中的第一、第二解释,认为第三以下的词条是不重要的。但是英美人却不那样认为,他们看重词的根源和历史地位,他们谴词用语并不完全按照词典中词义的排序来分主次,而且有的词在词典里也找不到对应的词义。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尽管认识句子中的词,却不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词典,学会词义辨析,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词典中的各项词条,从词的表层意义向深层意义过渡。

4.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

篇14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双向供需平衡;等效交换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5日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26回:“这日大家畅饮,正是‘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知不觉,喝了个酩酊大醉。”这里“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征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1、人际性:发生在两个以上人之间。

2、时间性:有的人际关系维持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3、感情性:感情距离远近、深浅不同。

4、社会性:人际关系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下,受社会环境的约束。有的人际关系能够为社会所接受,有的人际关系不能为社会所接受。

5、互动性:人际关系主体之间是需要有互动的。在互动过程中,有的表现积极主动,具有主动性;有的表现消极被动,具有被动性。具体表现主动还是被动受到关系主体的性格及主体对关系的重视程度的影响。

6、双向性:人际关系指向各位关系主体。任何主体的思想活动或行为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就形不成目标人际关系,只能划归个人的思想活动或另一种人际关系。

7、稳定性/脆弱性:有的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如刎颈之交;有的人际关系比较脆弱,如酒肉朋友。

8、文化性:关系双方的文化背景不一样。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分类

划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标准有维持时间、感情深浅、法律和血缘等。

根据人际关系维持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期关系、短期关系、无关系;根据感情深浅,可以将人际关系分为陌生人、点头之交、熟人、朋友、知己;根据法律,可以将人际关系分为合法关系(同学、同事、姻亲、亲戚、家人、配偶)和非法关系;根据血缘可以将亲戚与家人关系分为血亲(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非血亲。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文化相似性/共同语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容易聚到一起,这是因为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可聊,共同文化特征可以成为连接双方关系的稳固纽带。

2、互:关系主体之间如果能够互相帮助,也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

3、互补性:关系主体如果在性格或能力上能够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也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

4、责任心:人际关系能否维持长久,还受到关系主体责任心的影响。责任心强的人会努力维持双方的关系,责任心差的人会随心所欲。

5、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级别、部门隶属等方面。

6、法律因素:人际关系受到法律的制约。有的关系受法律的保护,有的关系则不受法律保护。

7、血缘因素:血缘因素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

8、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结识的机会和方式以及沟通的方式和渠道。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维持的基础

1、多元文化背景下维持人际关系的驱动力。多元文化背景下维持人际关系的驱动力需要根据管理学的期望理论进行分析。

Vroom认为,期望理论有三个要素:EP(Expentency)期望:我努力了,能不能实现所要求的业绩;PO(Instrumentality)期望:我实现相应的业绩后能不能得到许诺的回报;效价(Va—lence):许诺的回报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与想要。最终激励力Motivational Force(MF)=Ex-pectancyx Instrumentalityx Valence。EP期望、PO期望和效价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值为0,激励力值就为0。激励力要大到足以促使关系主体努力去维持双方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维持即期望理论里的Perfor-mance(业绩)。所以,人际关系的维持在期望理论里是具有工具性的。双方经过努力能不能维持双方的关系,能不能让双方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双方对相应的回报对双方有没有足够的效价决定了双方是否愿意维持关系。

效价指的就是重要性。重要性分为主体甲所认知的主体乙对主体甲的重要性、主体甲所认知的主体甲在主体乙心中的重要性、主体乙所认知的主体甲对主体乙的重要性、主体乙所认知的主体乙在主体甲心中的重要性四种。如果关系主体都认为对方对自己来讲具有重要性,并且做到了良好的沟通,那么双方的关系就能维持下去。重要性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单凭语言往往无法判断信息发出者的真实意图,所以需要“听其言,观其行”。而行为(事实上,语言表达过程与方式本身就是行为)由行为主体的态度决定,行为主体的态度由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决定。而价值观,就是行为主体给事物赋予重要性的根本。

2、双向供需平衡及其实现条件——等效交换。北京大学陈正达教授认为维持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互惠平衡(能够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你给我的是我想要的,我给你的是你想要的,你给我的和我给你的不一定一样)。

人际关系能否得以维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首先需要看关涉双方的需求与想要,双方需要有与对方维持关系的需求与想要,并且达到双向供需平衡,双方关系才能维持下去。双向供需平衡的条件是双方能够实现等效交换。

所谓双向供需平衡指的是:以甲方为供方,乙方为需方,供需双方实现供需平衡;反过来,以乙方为供方,甲方为需方,同时也能实现供需平衡。双方的供需内容可以不一致,量纲可以不同。在甲认为甲供>乙供,也就是甲认为自己得不偿失的时候,甲有减少供应提高索求的取向;在甲认为甲供甲供,也就是乙认为自己得不偿失的时候,乙有减少供应提高索求的取向;在乙认为乙供

在图1中,0点左方刻画的是乙方溢效交换区,0点右方刻画的是甲方溢效交换区,0点即是双向供需平衡点,同时也是等效交换点。在乙方溢效交换区,乙有维持双方关系的欲望;在甲方溢效交换区,甲有维持双方关系的欲望;双方关系最终得以稳定维持的条件是等效交换。

五、多元文化背景下单方人际关系维持欲望的影响因素:对方的可替代性、对方与第三方的互补性、对方的成本弹性

1、对方的可替代性指的是对方的地位是否可以被第三方替代。对方的地位被第三方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对方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大;对方的地位被第三方替代的可能性越小,对方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小。

2、对方与第三方的互补性是指与对方与第三方是否有互补关系。如果与对方交往必须与第三方交往,对方与第三方就有互补关系;如果与对方交往不必与第三方交往,对方与第三方就没有互补关系。

3、对方的成本弹性指的是与对方建立关系或维持与对方的关系所需花费的成本的降低对与对方建立关系或维持与对方关系的需求的影响。如果与对方建立关系或维持与对方的关系所需花费的成本的降低对与对方建立关系或维持与对方的关系的需求的影响比较大,对方的成本弹性就比较大;如果与对方建立关系或维持与对方的关系所需花费的成本的降低对与对方建立关系或维持与对方的关系的需求的影响不大,对方的成本弹性就比较小。

六、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方成本弹性的影响因素

1、对方是生活中必需的还是奢侈的。必需的人弹性小,奢侈的人弹性大。

2、对方可替代的人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如点头之交甲可被点头之交乙、点头之交丙、点头之交丁等替代。

3、维持与某人关系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