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范文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篇1

关键词:法治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一、研究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政府建设之间关系的意义

政府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必须赋予政府一定的公权力。但由于人性自身的弱点,权力欲会恶性膨胀。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导致社会严重的不公,从而大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必要对权力进行一定的约束。我们知道,法律是规范和限制权力的,保障的是公民的权利。因此,有必要将社会管理纳入到法制之下,而这正是法治政府建设所要求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之间的诉求、社会的主要矛盾会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管理社会的模式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

诸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地震、雪灾等突发性自然事件,还有种种体现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社会暴力事件,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提出,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会管理创新必然会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有理论上的意义,更有现实的需求。

二、法治政府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1、给社会管理创新以合法性

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因此,在法治政府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然有其合法性。法治要求社会管理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创新,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社会管理的目标。否则,所谓的"创新"很可能成为一些"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同时,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检察机关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司法机关担负起公正审判的重担,从而保证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使政府公共管理行为既符合程序法,又符合实体法。

2、提供社会管理创新权威性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来说的,人治条件下,个人代表着权威,而法治自然是法律标示着权威。法治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必然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有其合法性。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坚强后盾,赋予了社会管理创新以权威性。因此,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依法进行,这样社会管理有了权威性,可以更好地避免或解决争议。

3、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合理性

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社会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实施公共管理,给社会一个稳定、和谐的秩序,给人们一个安稳、幸福的生活。否则,不在阳光下运作的创新管理只会滋生更多地腐败,使创新管理成为管理主体通过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的温床。

4、法治政府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可操作性

法治政府建设促使社会管理创新行为在法制下进行,法律有着较强的规范性,必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法治政府下的创新管理是规范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有利于稳定的、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社会管理创新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

法治政府建设给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保障,但法律的滞后性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社会管理的创新在法制原则下具备更多的灵活性,为了实现高效的社会公共管理,必要的社会管理创新可以弥补法制滞后性的不足。同时,创新管理行为推动法制构建,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完善提供动力。

1、突发性事件导致的社会管理创新促使法治的完善

近几年,我国自然性、社会性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政府职能转换中的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法治的支持

民间组织的兴起,维权运动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单向管制"单一权力模式正在瓦解,而"双向合作"的权力与权利的多元互动制约体系逐步建立。将分权理念注入到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中,推动法治化进程。同时,法治环境有利于保障民间组织的合法权利,抵制政府权力的侵蚀。"双向合作"体系不但有利于政府管理工作运作的高效,还能减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3、社会管理的完善有利于降低风险,强化法制的公信度,使法治化进程更加顺利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其公信度对法治政府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权力只有在阳光下才不会腐败,政务公开的创新理念有助于重塑政府公信力,应推动进行相关立法工作。

4、信息化带来的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法治的支撑

信息产业无疑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信息的流通,给社会创新管理带来了契机。同时,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实现政务公开,给予民众知情权,并且有助于民众的政治参与,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机制。

四、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共通途径

法治政府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都离不开政府和民众的参与,而且两者的目的在某些方面具有同一性,比如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们的公共生活有序进行。因此,两者在实现途径上必然有共通的地方。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法律的原则是要公开、公平、公正,因为法律是保护权利制约权力的。法律只有公开才能促使民意参与,才能代表民意,才能指导政府与民众行为;只有公平、公正才能不会激化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稳定。

2、提高管理主体的素质,培养主体的法律素养

法治政府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权力的持有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因此,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培养管理主体的法律素养,提高主体的道德素质,对于法治政府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培养全体公民的公民意识,促使民众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维护自身权利

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我国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不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设,更是在社会管理中造成了很多矛盾。我们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

4、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保障法治政府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序进行

权力总是有被滥用的倾向,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权力是不可能真正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法治政府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要想真正做到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完善的监督体系是必须的。第一,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要积极履行其监督职责;第二,重视舆论监督能力,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了舆论监督强有力的工具;第三,深入挖掘多渠道的民意监督方式,给民意充分的诉求机会,让民众得以维护自身权利。

参考文献:

[1]王立民.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J].企业经济,2010,(7).

[2]陈用龙.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思考[J].岭南学刊,2011,(1).

篇2

董保华的《“社会法”与“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是法律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作者首先从基本概念入手,从我国法律理论研究与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直面问题的存在,而且还对于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该书不仅对我国法律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且还为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该书对我国法律学术研究产生的第一个重要意义。

其次,该书的出版也为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政策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尤其是其中对于法社会构建问题的详细阐述,更是为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标准和依据。而对社会法的论述,则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我国政府的执法能力,突出了我国政府部门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和工作原则。

另外,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思考。例如在著作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第三法域”的概念。对这一法律概念的具体论述,该书主要借助了分层理念,即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应该详加区分。虽然其观点也引来了不可避免的诸多学术争议。但是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法律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作用是统一认可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一论题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将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加以区别,深化了社会法的特征与概念,使政府在立法过程中能够避免进入或偏公、或偏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选择社会法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法制的改革创新,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维稳方式。在学术争鸣部分中,作者又总结思考了我国目前社会法研究领域的系列成果。例如:与冯彦君先生商榷的社会法研究中,有关“部门”与“理念”的关系,与郑尚元、谢增毅先生讨论的有关法律“广义”和“中义”的问题。这些不仅反映出了我国当前社会法研究的蓬勃发展,而且也对我国社会法研究思路的创新及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从整体上看,在该书上篇中,我们可以对当前我国关于法律领域的学术争鸣进行大体的了解,为中篇“法社会”的现实分析提供了理论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为了充实该书的实践素材,也顺应时代主题的发展要求,在对“法社会”的现实分析中从制度观察、案例分析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研究。在制度观察部分中,作者对我国劳动安全保障制度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探讨,这其实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对劳动安全保障法律法规的分析梳理,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更多的佐证素材。通过阅读学习,我们会发现,作者选取的各类实例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来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问题。通过对这些法律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作者论述的角度引发对案件的再思考,甚至是对当前法律弊端的再次反思,从而重视法社会和社会法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法律实践中来总结规律和信息点,表达自己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再次,《“社会法”与“法社会”》对法律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这部学术著作确实可以当作法律教学的辅助参考资料。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和学生从这部著作中找到了法律理论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启示与研究灵感。就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在向学生阐述具体的法律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该书的脉络理顺清楚,首先阐述社会法的具体含义,其次要对当前法社会的建设问题进行详细阐述。这都是该书给予我们具体教学实践的启迪,也是我们在研究法律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规律。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法律理论研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与当前法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是这部作品给予我们的最深刻的启发。

篇3

[关键词]法人治理结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图书馆治理;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V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8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已经被列入今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以此为标志,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由一个理论问题变成了实践问题

1 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现状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议题的逐年推进,进入21世纪以后,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也在我国得到关注,一些科研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建立理事会,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改革。

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率先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并制定了该理事会章程,确立了理事会监管决策的职能。而在公共图书馆领域,2010年深圳图书馆理事会成立,2012广州图书馆理事会成立,2013年深圳宝安区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均通过会议制定图书馆章程,规定了理事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明确由理事会负责确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图书馆重大事项决策权和议事权,理事长由行政主办单位分管领导或图书馆长担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图书馆法定代表人、图书馆员工代表构成。

可见,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更是鲜有尝试,但随着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明确要求图书馆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实际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成为现阶段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实行理事会制度将面临的挑战

2.1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管理、财政保障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而从国外成熟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来看,其理事会制度的顺利运行都是由成熟的法律体系为支撑的。以美国伊利诺伊州为例,在该州《服务公众:伊利诺伊州公共图书馆标准》中明确规定:“图书馆由一个理事会管理;理事会任命一名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做管理者;理事会拥有控制图书馆所有财产以及资金的合理之处权力。”法律保障的缺失将导致我国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在构建、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将极大地制约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2.2 公共图书馆举办资金的单一性与理事会制度的冲突

我国公共图书馆由政府全额投资举办,因此政府是公共图书馆产权的唯一投资者和所有者,一直以来在图书人、财、物和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图书馆理事会成员的组成是多元的,但是真正掌握资源的仍然只有政府,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使所有理事成员享有同样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3 国内缺乏符合法人治理要求的相对成熟的制度范本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在国内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少数图书馆在试点实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从这些试点实施的单位来看,由于公共图书馆具有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质,在借鉴和引进发源于西方的理事会制度时,面临着诸多困惑和难题,至今没有相对成熟的制度设计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各级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构建中既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注重中央的顶层设计,在破解难题中不断创新思路、积累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理事会制度在我国的新发展。

3 当前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治理结构建设和类型

在理事会制度治理结构中,理事会类型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反映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决策层于执行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理事会人员结构和理事会选择什么样的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直接影响理事会于执行层的权利比重。

我们从当前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理事会的职能划分,大概可分为决策型理事会、咨询型理事会、决策监督型理事会、议事与决策型理事会等模式。“咨询型”理事会类似于外部咨询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其专业知识参与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制定,对其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决策型理事会”其责权类似于公司董事会,是事业单位最高权利机构,对组织发展规划及重大事件负有决策权。“决策监督型”理事则在决策型理事会行使的职能基础上,对组织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执行层的执行状况等负有监督权。(具体案例分析请见附表《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治理结构建设和类型分析》)

4 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理事会定位

文化事业单位实行法人治理、建立理事会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现在虽有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先行先试的做法,但对于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而言并没有全盘复制的可能性,因为形式上的完备不等同于实施上的有效,仅仅搭建起理事会的框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全面建立,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寻突破的方向、解决的办法。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开始步入积极推广,广泛尝试的阶段,各地区图书馆纷纷成立理事会,图书馆届正式开启了法人治理的新纪元。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需要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制度设计,需要政府配套制度的支持,也必将受到政府与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进程的影响。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之初的阶段,理事会被赋予的权利角色更多是咨询者,只能建言献策、扮演的只是咨询机构、智囊团角色,暂时还无法独立提出决策议案和独立进行决策论证。相反地,理事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为审议图书馆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建言献策,更好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搭建起法人治理结构是筹建图书馆理事会的首要任务。由于我们还处于试点和探索时期,各方认识未充分到位,配套制度未有效衔接,法制建设也未给予有力保障,因此从当前实际出发,将咨询型理事会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渐转变为决策型或决策监督型理事会,亦不失为一种实事求是之举。

参考文献

[1] 肖容梅.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初探[J].公共图书馆,2008(2)

篇4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已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

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险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要点。

一、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由部、省、市、县四级组成。信息来源于基层单位、劳动者个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系统及社会经济各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依托,实行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

(一)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立比较完备高效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相衔接的国家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适用、及时的数字和文字信息为基础,以客观科学的分析为手段,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提供信息服务。

1.以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子系统为重点,带动医疗保险等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努力提高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覆盖面和整体管理水平。

2.在中心城市建立各种模式的资源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扫描”方式的信息采集。

3.完善宏观决策系统,建立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制度,实现包括统计分析、预测分析、监测预警、政策模拟和政策评价在内的多层次的宏观决策支持。

(二)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1.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确保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够满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度和各项工作目标。

2.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作为贯穿于系统建设各环节的基本原则。

3.坚持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积极组织系统开发,保证各开发系统为将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留有良好的接口和充分的余地。

4.坚持开发、推广一起抓的方针。从基础建设和规范基层数据入手,条件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推广一个,并在推广中形成完备的运行机制,保证系统的开发效益。

5.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按照经济实用、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原则,确定系统建设的规模和软硬件档次。

6.遵循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保证系统具有广泛的扩充空间。

二、系统主要构成及相互关系

(一)系统的主要构成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可分为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和部办公管理系统四部分,见图一。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总图见图二。

1.宏观决策系统

宏观决策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和整理统计数字信息,经过汇总、交换和分析,对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对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测。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系统

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部办公系统

统计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政策法规系统

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管理系统

养老保险管理系统

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管理系统

工伤保险管理系统

工资收入管理系统

劳动关系管理系统

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系统

查询系统

运转系统

外部信息接入系统

对外信息交换系统

图一系统构成图

宏观决策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常规统计报表制度采集的信息。

二是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采集的信息。

三是国家统计部门、国家信息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信息。

四是通过对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分布式资源数据库进行“扫描”得到统计信息。这种方式可支持高频度、高灵活度的信息采集,信息质量可靠且信息量大。随着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这种方式将成为宏观决策系统信息采集新的重要渠道。但该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

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这四种数据来源将长期并存。

2.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干部分。管理的内容涉及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其他劳动组织和微观信息。业务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直接面向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管理、服务和指导的事务处理部分(简称“前台”),及对业务管理系统中拥有的微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各级宏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部分(简称“后台”)。业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功能详见附件一。一般说来,由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的资源数据库主要建在中心城市。宏观决策系统对资源数据库的“扫描”可有三种方式,详见附件二。

3.基层单位管理平台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是企事业基层单位用于人事、工资、岗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管理,并与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相衔接的系统软件。其指标体系要求科学完整,在满足各单位自身管理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需要。特别要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的需要。

4.部办公系统

部办公系统包括办公管理系统、查询系统、运转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见图三)。这些系统就信息内容而言相对独立,各系统软件开发也相对独立。该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机关有关厅司事务管理提供辅助支持手段。系统开发、运行建立在部机关统一的网络上,发挥系统效用,实现信息共享。

(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决策系统、各业务管理系统及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在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见图四。

宏观决策系统

各业务管理系统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

图四系统基本关系示意图

#131.系统内部的关系

宏观决策系统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各项政策决策者。该系统将从各业务管理系统资源数据库“扫描”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经济模型等分析手段,提供政策监控信息和决策建议。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紧密,为宏观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是宏观决策系统的支柱。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是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微观数据采集的基础。

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相互关联,要求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之间,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以及部?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之间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要保持顺利、良好的信息疏通,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宏观决策系统建设一个网络并对宏观决策所需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2.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人口、教育、工商、银行、税务、卫生等系统关系密切。待条件成熟时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统一标准和接口,在全社会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三、系统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建设的现状

原劳动部信息中心结合劳动部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劳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经部党组批准,从1989年开始实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目前,已有15个省市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信息中心,其余的省区市明确了信息工作综合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了一支信息技术队伍。同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开发规范。

2.系统的开发建设

(1)宏观决策系统完成了统计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处理过程,支持了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等信息采集方式。

(2)在业务管理系统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系统已有用于不同平台的职业介绍系统统一版本软件在各地应用,现正进一步制定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系统发展规划纲要。

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模式已趋于成熟,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进展程度不一,尚无统一版本的软件。

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工资收入、劳动关系和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因业务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或需求分析不明确,未做具体规划。

(3)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主体软件“劳资人事管理系统”,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

(4)部办公系统中办公管理软件已在部机关局域网上运行。部分软件需按照新的工作流程进行修改。

(5)部机关局域网实现了对处一级的支持,进行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内联网的规划,建设了部机关的内联网中心站,已具备和中国互联网及国际互联网相联通的能力和条件。开通了部??省计算机远程风和电子邮件系统、部机关??劳科院微波通信网。

一些有条件的省市也建立了省(市)??地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远程通信网或厅(局)的局域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

1.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系统建设的要求;

2.宏观决策需要不明确,业务流程不规范且稳定性很差;

3.标准规范不统一,影响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4.应用软件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6.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

7.思想认识不统一,对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四、重点工作安排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三二一”工作目标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今后四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期工程(1998.10?2000.12):重点做好系统的规划标准制定、业务系统软件开发、宏观决策数据库建设及网络建设等工作。

1.制定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的标准,包括软硬件基本要求、数据交换标准、主要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进行IC卡的调研与统一规划。

2.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级和省级宏观决策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

3.完成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前台统一软件的开发。在中心城市进行市内网与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4.在总结各地系统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纲要。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的开发工作。

5.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作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体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6.完成集人事、工资、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管理及财务、生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版基层单位管理平台软件,并在全国推广。

7.根据部新的业务流程修改办公管理软件,对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加强培训,在1999年底使我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8.完善部机关局域网,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体系,加强上网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加快省级网络中心的局域网建设,1999年建成部??省级内部互联网。

二期工程(2001.01?2002.06):重点做好建设资源数据库、实现“扫描”方式的信息采集和构建全国信息网等工作。

1.继续进行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与推广工作。

2.构建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全国信息网络。

3.进行中心城市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建设,以“扫描”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进度表详见附件三。

五、支撑条件

为了实现系统建设目标,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1.加强对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系统建设迫切性、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有正确的认识。

篇5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管理;本科;专业布局

G807.4

从目前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的专业定位角度可知,它属于新兴、交叉性发展的学科。尤其是在近年来,人们对健身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性。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从一九九三年我国的天津体院首先开设此专业以来,截止二零零八年,此专业所招收的人数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各大体育院校也在积极建设此专业。然而在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这些问题,然后根据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提出具体的建设意见,期待能够更好地提升社会体育对人才培养的能力,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积极帮助。

一、分析专业设置所出现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出现模糊性

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部门所主编二零一二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目录可知,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使得学生更好从事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1]。通过阅读此目标可知,教育部只是对此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大的发展方向,而各个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当前三明学院在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是:更好促进社会体育人才能够参与组织、管理、策划以及表演等活动中,由此可知,这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院校中,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二)职业教育目标不显著

根据我国9所院校对此专业设计情况分析,其中2所院校缺乏明确发展规划,而其他七所院校则主要在选修课程中稍微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某学院在课程设计方面,将肚皮舞、瑜伽以及拉丁舞所需要的学时均设置为32学时,在这些学时中,学生只能够掌握一些入门的技能,从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学生在学分的比例方面也较为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在就业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能力。

二、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专业发展的定位工作

根据社会体育发展逐渐走向产业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好定位工作,这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导向。经过实践思考,首都体育学院的赵立教授提出了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和学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结合学生即将从事的事业而积极做好规划。第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与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需要在层次结构日渐清晰的背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第二,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类职位具有公益性,如体育指导员,这些职位进入一些街道或者是体育局才能够拥有就业的前景,除此之外,其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因此,这就需要体育院校严格地控制学生招录工作,并逐渐开发具有商业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2]。

(二)做好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就需要根据体育事业发展情况而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从而使得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强调社会性和职业性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如在二零一二年中,我国教育部门对在本科专业介绍当中,就把“社会体育”的名称改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就使得课程设计方面需要体现出应用型[3],不仅要重点考虑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体育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还要结合职业教育的思想,把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上,构建出“通才加专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而有效提升体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展现出模块化以及体系化,同时使得学生在此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视野;最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还可以同时设计及选修课程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为选修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情况以及自己能力发展情况而自主选择,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体系中更好地拓展学习内容,同时也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能力。

(三)增加专业实践教学

这主要是根据当前体育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对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学校在设计体育教育课程中就需要增加一定的实践性,并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而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许多学校积极地构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体系,如不断创新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其中“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模式就重要体现。这不仅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4]。除此之外,学生中自主组织和创办的健身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在校内、校外交叉、融合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不断调整当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因此,本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推动该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该专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广学,赵嘉宜.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05):132-133.

[2]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0):931-933,930.

[3]王伯超,刘永光.“多位一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社会体育专业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21):3-4.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游戏活动 社会性发展

游戏,从广义上说,是指各种“玩”的活动,是一种不创造财富的消遣、娱乐、享受性质的活动。游戏的基本特征是来源于幼儿的内部机动驱使,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自我感觉的满足,通过不断地尝试,手眼协调,提高自我能力,所以家长们常说:越会玩的孩子,越聪明。游戏带给幼儿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一种氛围,可以引导孩子无意识地走进现实的社会,有意识地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形成初期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的交往能力。游戏及玩具是幼儿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幼儿实现与同伴的交往,并形成社会性活动。特别是对于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在家庭环境里,幼儿一般喜欢独自游戏,搭搭积木玩玩小汽车,但是在幼儿园里,很多幼儿会分享一种游戏玩具。这就要求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游戏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媒介,引导着孩子们慢慢地说说话,拉拉手,最后成为好朋友,形成成人世界的同伴交往。

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在游戏中,幼儿出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学会发现自我及自我与他人的区别,由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幼儿的自我意识就是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加上老师的引导,促使幼儿更好地融入班级环境,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同时这是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及一切积极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美工区常常有孩子为了一张彩纸还发生抢夺的行为,而“娃娃家”会为谁做“爸爸”或是“妈妈”还是“宝宝”角色而使这个哭那个闹。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幼儿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妥协和让步,达成一致再进行游戏。又如有小朋友带了新颖的玩具,大家都想玩,于是我们可以采取轮流玩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会真正地分享,而不是一个人霸占着喜欢的东西不肯放。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物件用完以后归放原处,学会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知道要爱护玩具及各种活动材料等。游戏帮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替别人着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物品,懂得谦让有礼貌,从而履行集体一致的要求,由于规则是公正的,幼儿受到规则的约束,便会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能力。游戏中,儿童通过对角色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有助于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和转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社会舞台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无法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社会生活,预演一些角色,使幼儿在扮演中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有助于幼儿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助于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幼儿生活在集体中,就要与同伴交往,遵守集体的规则,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对集体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知道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知道游戏的快乐是由大家创造的,要快乐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幼儿通过游戏与他人交往,学会合作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在搭建“小公园”的游戏中,孩子们玩到一半,忽然有孩子提议改搭大房子,这个建议很快就遭到其他孩子的反对。经过孩子与孩子间的互相协商,孩子们决定先搭完小公园,再搭大房子。在游戏的时候,孩子学会了互相谦让,懂得了通过协商可以解决一些小问题。通过游戏中的冲突与合作,孩子们体验着规则的公正与互惠。教师要善于创设满足幼儿交往需要的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提升规则的执行力。

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移植,在游戏中,幼儿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力、坚持性得到发展。意志力,是指坚持性、果断性、勇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各种游戏对孩子以上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幼儿因为长辈的溺爱,都比较娇气,遇到一点小挫折小困难就会哭鼻子放弃,所以培养幼儿的毅力和坚持尤为重要。因为任何游戏(智力、体育、音乐等)都有一个目的,这就要求游戏的参加者集中注意力,克服种种困难,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游戏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果断性、持久性及勇敢精神,得到一次次的锻炼,从而有助于孩子坚韧意志的形成,为幼儿进取拼搏的顽强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游戏不但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社会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游戏则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幼儿社会意识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要靠老师、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幼儿创造参与游戏的时间、空间,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让幼儿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0 前言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除了面对汉族学生要面临的一般适应问题之外,还要应对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困难。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始增多,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人格量表(EPQ、16PF)等[1],研究结果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刘瑶等[2]研究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比汉族学生差;高云鹏[3]等研究了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后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中国大学生常模略高[4]。

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支持可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陌生的大学校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5-7]。近些年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相比于普通大学生,研究数量仍然偏少,研究结果也有争议,因而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澄清疑问。本研究以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社会支持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有效地开展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向滨州医学院、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发放27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120人,女生134人;大一87人,大二68人,大三69人,大四30人;城镇户口学生109人,农村学生145人。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由肖水源等编制,共有10个条目,测量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总分为1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分值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共有90 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即“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因子分为各分量表对应题目得分总和除以该因子的项目数。

1.3 统计分析

数据全部采用SPSSl7.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以总分≥160,或单一因子分≥3作为检出标准,阳性检出率为22.4%,单一因子分阳性检出率分别是强迫(4.3%)、其他(3.9%)、抑郁(2.8%)、焦](2.8%)、敌对(2.4%)、偏执(2.4%)、人际关系敏感(2.0%)、精神病性(2.0%)、恐怖(1.2%)、躯体化(0.7%)。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方差分析,发现除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其他三个因子无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余各因子和总分均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对心理健康总分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少数民族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1 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2.3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发现,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所有因子和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客观支持与躯体化、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3 讨论

3.1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本研究在内地高校调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阳性检出率为22.4%,约为1/4左右,和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相似[8-9],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3.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上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前人[3,8,9]的研究结果一致。少数民族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上无明显差异,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一致,面临的压力和要适应的问题相似,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无明显不同,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从总体上相当。

从心理健康的总体上来看,大二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与其他三个年级相比,心理健康程度较差,三年级的得分也稍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以往的研究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的[10],也有不同[8-9]。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进入新的环境都要有一个初步的适应期,很多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的,如宿舍人际关系、爱情、学业等,到了二年级可能是一个时间节点,经过一年的调整,进入大三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提高,到了大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是较好的。辛自强等[11]对1986―2010 年间使用SCL-90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从大学二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上升,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也符合这一发展变化趋势。这提示教育者们要多多关注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3.3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到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当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多时,能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时刻与社会发生着紧密的接触,人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状况离不开社会支持,经常感受到来自亲人、周围的同学、朋友和老师的关爱,能够让大学生们肯定自身的价值,也能够缓冲各方面压力和情绪带给个体的不良影响。这也相应地对家庭、学校甚至社会提出了要求。父母应多关心子女在学校中的一切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学校也应多关注学生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扰,以便适时地给以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粲,刘大伟.心理量表在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的应用现状[J].民族学刊,2015(5):89-92.

[2]刘瑶,张永雷,乔瑜,等.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3-285.

[3]高云鹏,艾克热木・艾尔肯,王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92-98.

[4]罗鸣春,黄希庭,严进洪,等.中国少得褡宕笱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10,33(4):779-784.

[5]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3(3):29-33.

[6]程素萍,张潮,贾建荣.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5-37

[7]陈素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90-992.

[8]常永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SCL-90测量与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5):72-79.

[9]苟萍,卢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2):144-148.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格;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04

学生作为高校群体中重要的一员,其心理健康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各个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由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因此,为了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为了高校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需要通过探究高校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寻求有效地方法以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涨,各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基地,需要为社会输送人才。而心理健康会影响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高校学生一旦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也会影响自身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程度,不利于终身发展。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当前许多高校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没有独立性。再加上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已经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紧张和严格,所以,高校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而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改善这方面的情况,有利于高校学生参与充实且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此外,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学生自身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二、高校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身的人格存在一定的关系。人格是一个不具像的的名词,它可以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指一个人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而人格特征是区别一个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人格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同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变化。高校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学生的人格在这个阶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和秉性,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变化阶段,对于周围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处理的方式还不太成熟。其中偏激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且具有孤僻性格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总之,不同的性格特征就会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此外,各项研究也证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本身的人格密不可分。

三、社会支持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社会对高校学生的一种需求和输出表现形式,它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社会为了从高校获取人才,会对高校进行物质或行为上的帮助。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否良好是影响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如果能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心理压力就会减小,也就不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外,高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际关系资源来构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未能从这方面考虑,认为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造成了伤害。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寻求社会支持,都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总之,当前高校学生对社会支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一个群体生活的环境,又是一个社会缩影,因此,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要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便于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在高校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让学科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之,高校教育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

(二)高校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试

篇9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时间管理 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满足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需要的能力。①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对90后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网络平台和回收问卷,共有170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90后高职生完成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67份。

1.2 研究工具

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等人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②和郑日昌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量表》。③同时参考黄希庭、张志杰等人的问卷,自己拟定3个问题,调查学生对自己闲暇时间管理的态度。

1.3 研究程序

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时间管理变量分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比较分析

2.1.1 时间管理变量分维度在性别上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将高职学生按性别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类,对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变量分维度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在时间管理三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男生均值均显著低于女生。

2.1.2 时间管理变量分维度在生源上的比较分析

将高职学生按生源分为城镇、农村两大类,对时间管理变量分维度在生源类别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生源的高职学生在时间管理的三个维度中,时间价值感(t = 3.661,p

2.2 时间管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对时间管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变量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社会适应能力与时间管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时间管理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相应增强。

2.3 对闲暇时间的态度

2.3.1 对自身闲暇时间是否充裕的认识

52.10%的学生认为个人闲暇时间适中;25.7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闲暇时间偏少或非常少,他们多选择专业学习或是社团活动来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22.16%的学生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较多或者非常多,通常以上网或睡懒觉消耗自己的闲暇时间。

2.3.2 对自身闲暇时间管理的满意度

对自己的闲暇时间管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共占37.73%,感到一般的占53.89%,不满意的占8.38%。不满意的学生多为低年级学生,他们不善于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多以上网、睡懒觉来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

3 讨论

篇10

(1.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1;2.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云南 保山679100)

摘要:为探讨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2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比较严重。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63-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少关注到职校生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并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130人(50%),女生130人(50%);一年级学生228人(87.7%),二年级学生32人(12.3%)。

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共含100个项目,由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八个内容量表分别为: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的是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对被试采取团体施测,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装订在一起,发给每位被试,对所回收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处理。

结果

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八个内容量表中,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各有15个项目,所以中值为7.5;其余内容量表均为10个项目,所以中值为5;除了效度量表,量表还有90个项目,所以全量表分中值为45。经数据分析发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内容量表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上,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较严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此外,全量表分得分的均值也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而言是良好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相关 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项均无显著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讨论及建议

边疆职校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经调查发现,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当学生得不到社会支持时,其孤独感会增强;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有效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症状。然而,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却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更多的社会支持会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一定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就越健康。对于职校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纪律差,常常被教师忽视;大部分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家长忙于赚钱养家,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笔者就如何开展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1)成立校园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一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出现异常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该机构也会就在咨询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定时在学校开展讲座,以便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递给更多学生。(2)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课程并科学实施教学。学校建立专业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十分必要。不过,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因为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由于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困难且没有实际效果。(3)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班主任。(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心理状态、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家庭教育不理想造成的。学生将来必定走向社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职校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5)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于职校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职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联合家长,通过家庭、学校以及与职校生本人的及时沟通,积极建立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罗小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2]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篇11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160人,使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通过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

关键词 校长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便凸显出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强烈的工作压力感,且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中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因而中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其身心健康状况平均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结果与中小学校长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情绪平稳、乐群热情、性格外向、态度温和、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国内有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也具有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教师相比,校长的应付方式最为成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师。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虽然有研究者关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学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研究将多个变量同时引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统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心理机制,为探索降低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数据缺失;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数据缺失;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个项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4个)、客观支持(3个)和支持利用度(3个)等3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12个)和消极应对(8个)2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消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

2.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该量表包括正向情绪(5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7个)2个子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项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2.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6.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0~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8±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

3.2 不同组别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将被试按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维度分数由低到高排序,分别取两端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健康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3个因子上,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p0.05)。

3.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关研究文献和各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出以下假设: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通过

4 讨论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长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根据上述模型假设,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饱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把饱和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删除(从总体压力到积极应对的路径),得到如图l所示的结构模型,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该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进一步路径分析,将同一条路径中的系数相乘之后(如工作压力一主观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一0.16×0.18),再将不同路径的系数相加(如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三条不同的路径),分别得到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0.275、0.212.0.152。

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环境中经历多年的个人奋斗,培养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性格外向、乐群热情、情绪平稳;同时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用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升学考试、生涯发展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相对不高。

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8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而人际关系的压力相对最小。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上级部门对升学目标的考核给中小学校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升学率,学生家长重视升学率,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教育中并未改变。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如开行政会、处理常规工作(巡查校园、整理文件、接待上级检查、接待家长、教师谈话和整理文件等)、处理突发事件,均让校长感觉“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校园工作的人际环境相对较好。从工作压力的得分情况来看,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相比,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也就是说个体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与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加积极。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依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同时检验了主观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通过对主观支持调节效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R2的变化只有0.006,第二层回归分析主观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中B=0.084,p=0.284)。因此,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依据文献分析和变量问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主观支持中介效应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变量间的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参考文献

1 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4.

4 廖传景,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其影响与保护性因素,心理科学,2009,32(9):1508—1510.

5 张福建,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4(4):258—260.

7 邓远平,罗晓,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1,12(1):44—48.

篇12

关键词:社会保障;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已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深深的流淌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在众多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下,统治者逐渐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的雏形。其中,社会保障思想最早来源于两千多年前儒、墨、道等诸学派的思想家们,他们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相对成熟的儒家则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严格来讲,社会保障是一个现代名词,古代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思想与相应的制度,所以本文暂把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思想称为社会保障思想,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制度称为社会保障制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传统社会保障思想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这对于我国当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蕴涵社会保障思想的传统文化

何为社会保障思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明确社会保障的定义。据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世界各国及相关学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在综合考察部分国家及有关学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后,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定义。即: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由此笔者认为只要带有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思想都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是伴随战争与动乱而产生的。文人雅士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暴力抗争,只能转而投向理论,希望通过其倡导的教义来影响统治者。其中春秋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文化的大繁荣:儒、墨、道、法,百家争鸣,而他们各自的理念中都蕴含着对于社会保障的论述。儒家主要提倡“仁政”、“孝道”以及民本思想。“仁政”提出政府要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保障民生;“孝道”提倡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要养老,尊老,让每一个老年人能够有一个安详的晚年;而民本思想更是提醒统治者要时刻关心百姓疾苦,轻徭薄赋。道家则主张政府“无为而治”。其创始人老子曾说过:“施恩布德,世代荣昌”, 提倡救济、帮助家境贫寒的人;墨家的“兼爱,非攻”,同样是主张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要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

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宗教文化既有本土的思想来源,也有来自国外的文化融合,其中自然也蕴含着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中,佛教虽属外来教派,但由于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加之与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宗教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并且佛教的教义也在大部分时间内被统治者所认可。而佛学更是一直以慈悲为怀,济世救人,普度众生,提倡老、弱、孕、残、幼和一切受苦受难的人都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正统的儒、墨、道还是宗教,它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带有社会保障的影子。

二、传统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运行

中国最初的社会保障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其性质属于当今的社会救助,其内容主要是涉及养老。上文已提到了一系列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仅以西周为例,西周政府最早规定“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说明西周已经初步形成了养老体制的雏形。《礼记.月令》中记载,“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表明在秦汉时期老年人的生活待遇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生活的富足而不仅仅是保障基本生活,尤其不止是仅仅为苟延残喘的生存,这和现代社保理论所提倡的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2]。针对弱民,也就是现今的弱势群体,包括鳏寡、孤独、残疾、贫困而不能自存者,政府的措施则更具有救。对于鳏寡老人,政府会在中央和各都设立掌管做媒的官吏,对于那些不能合独的鳏寡老人会由官府收养,供给衣食,不得遗弃;针对独孤,政府在各都设掌孤一职,照顾不能独立生活的孤儿;对于残疾人,政府会要求各都会按时供给给残疾人衣食直至死亡为止,解除残疾者的后顾之忧;对于贫困而不能自存者,政府会派官员到乡间了解民情,令地方官员报告贫困状况,政府会依照具体的情况发放救济品,使得贫困人口得到经济来源[3]。虽然这些措施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保障水平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多流于形式,但这却是我国最初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众多社保思想下的产物,并且里面已经涵盖了关于养老、伤残、社会救助等制度的雏形。

在社会保障制度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儒家意识形态里的“柔道”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减震器”和“安全网”的功能。所谓柔道就是用温和的方法,传思想,讲道理来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一味的采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具体的说就是运用文化的手段调整社会关系。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法制来的直接,但就长远来看,思想的教化要比法律效果更彻底,更持久,也更深入人心。于是政府会一方面培养百姓的社会良心,让公众去参与时政之学,使每当国家或民众逢多难之秋,总有一批人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就民众于水火,自觉地扛起社会的重担,并实现宗族内甚至整个民族内自发性赈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运行[4]。另一方面会用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宗教的“入世”观念来教化臣民。对神明的顶礼膜拜成为处于苦难中人民自我精神解脱的必然选择,他们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今生只能多行善积德,祈求来世的幸福。这样一来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在社会保障支出上的压力,并对弱势群体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当今,虽然传统的中庸和入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已不大,但由于国家“柔道”的教化使得公众的社会责任心仍然存在,并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通过意识形态使富人自觉地扛起社会的重担,带动更多的人致富。而每当灾难或危及来临的时候,国人们都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倾尽全力去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自发组织赈施,这不能不说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减轻了很多压力。

三、从文化视角挖掘现行社会保障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我国目前总体经济水平低、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有关,但同样也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官员的腐败问题。政策是靠人来执行的,确切的说是靠官员们来执行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亲厚友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如果将该思想延伸到公共机构如救助金问题时,官员们自然就很难秉公办事,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享受不到救助金,而那些生活优裕只不过和官员沾亲带故者却占有着大量名额,由此腐败问题也就具有威胁性了。坦率的说,优亲厚友并非只存在于中国的文化之中,究其根源也在情理之内,人性使然。只不过西方国家生活水平较高,保障更趋于完善,使得这种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被高质量的生活所掩盖,其弊端没有凸显而已。而中国政府面对腐败通常的解决方法都是从政策或者法律入手,很少关注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法律是必要的,但要想彻底根除腐败问题,光靠法律是不够的,更要从思想源头上做起。既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加大惩处力度,又要从思想上入手,强化官员的自身教育,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官员们的心田,使他们从根本上摒弃优亲厚友的思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彻底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几乎难以实现,但能够找到一个新突破口并为之努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目前我们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先后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不乏有许多有关仁爱、民本和公正的思想。这些都是政府从文化层面入手解决社会中包括社会保障在内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对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几千年以前的古代思想,如赈贫救灾、社会救济、养老爱幼,对身体残疾者进行特殊照顾等,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并成为了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5]。而传统文化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的意蕴,在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不仅会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社会也必将能够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辽宁省城乡二元福利差动态补偿与社会保障体系统筹问题研究 WJQ2012001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7月第一版

[2]刘丽.《人口与经济》(京)2005年05期第74.76,80页

[3]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篇13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混搭;社会性软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08―05

一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促发了知识增长呈现爆炸的趋势。个人知识管理正是为获取、整理、转化这些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同时网络学习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全新手段,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Web2.0时代的到来,为增强知识管理系统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在Web2.0时代下,社会性软件已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社会性软件在个人知识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软件,我们可能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愈加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能把这些软件很好的融合在一个平台中,效率会大大提高,目前混搭技术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混搭指整合网络上多个资料来源或功能,以创造新服务的网络应用程序。混搭和社会性软件是Gartner宣布的2008十大“突破性技术”的其中两项。近来,混搭成了网络应用领域的一个热门流行词,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进入这个领域提供混搭技术和解决方案。本文旨在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指导下,采用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技术,构建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二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与混搭社会性软件

1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

网络学习者即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不同,有其自己的特征。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角色定位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者是学习资源的搜集者,选择者,拥有者;学习者除了共享知识,也可以创造新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性强,喜欢“做中学”,多是感觉型的学习者[1]。

近年来,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专家从多个角度有不同的论述,远未达到统一的定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Paul 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甘永成[2]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是指网络学习者个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知识获取,存储,交流,创新,共享的管理,最终提高学习者个体工作效率,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 混搭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SS)也叫软件社会化。自2002年以来,便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社会性软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尽管如此,从早期的社会性软件E-mail、Chat―rooms、Usenet、BBS等,到近几年盛行的MSN、QQ、Blog、Wiki、SNS等,这些软件都具有共同点,都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对于社会性软件概念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庄秀丽[3]的观点,社会性软件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点:

(1)社会性软件首先是个人软件,是个人参与互联网络的工具;个人软件突出了个体自主性的参与和发挥;

(2)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中包括弱链接(Week -Ties),也包括强链接(Strong- Ties);不同的链接关系在不同的时候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

(3)社会性软件是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混搭一词最早出现在音乐领域内,应用到Web2.0上来指网络的聚合和应用现象。在网络环境下,混搭的内涵在于整合不同外部数据源的内容和服务,把松散的学习资源、要素、服务和功能集成在网络学习环境之中,提供增值的、创新的内容,服务和统一完整体验的Web信息系统。混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内容的简单整合阶段;内容的动态整合和筛选阶段;应用的整合阶段[4]。混搭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内容的混搭走向应用程序的混搭。新一代的网络应用程序(网站)采用混合技术搭建,不同的功能模块与不同的外部系统通过API接口或是SOAP,XML-RPC等方式对接。

杜修平、夏军[5]等给出了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模型,如图1示,该模型对本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 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1)社会性软件促进个人知识的转化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指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SECI模型,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分为共同化、外化、综合化和内化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6]。

知识过程就是沿着知识螺旋不断地攀升,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社会性软件可以使知识的采集变得更加便捷,如通过IM可以及时交流,通过Blog可以很快获知专家以及企业在某个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RSS可以提升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Blog、wiki等工具方便了对知识的记录和整理,有助于显性知识的存储、积累、传播和分享;SNS等软件将更多原本陌生的人组合到彼此的社会关系中来,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造成了不同知识结构之间的“交锋”,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还有一些社会软件通过构建社区,有助于知识的社会化。在知识获得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社会软件的作用。

(2) 混搭社会性软件进一步加强个人知识管理

混搭作为一种在Web2.0背景下产生的应用形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容汇聚手段,对于组织海量的信息内容、有效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结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系统架构的开放性、资源选取的灵活性和技术门槛的低要求性,这些优势充分表明混搭技术的引入会给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型注入新的力量。

对个人知识构建而言,网络上已经存在大量的知识资源,混搭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资源整合和二次开发的新技术,使得我们能深挖已有的知识,产生更有价值的网络学习资源,极大地提升个人知识的价值。

混搭技术的引入,将使社会性软件与网络远程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的联系更紧密,因此构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远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将更有意义。

三 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1 模型的构建思路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充分了解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在吴晓波,张雯等构建的知识管理三维模型的研究框架启发下,构建一个针对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最后在这两方面的前提下,构建出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技术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2 网络远程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行为构成要素分析

整个网络化学习过程中网络学习者的知识管理行为分为知识需求、知识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吸收、知识利用以及知识共享,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3 网络远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框架

吴晓波,郭雯[7]等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管理的概念三维立体化,时间、知识特性、环境,并指出环境将是这一立体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如图4示:

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框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使用社会性软件混搭的方式,将相辅相承的工具和网络服务联合起来支持个人知识的管理,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不同的工具,通过开放的协议或技术获取知识,利用知识,最终能共享知识。如图5所示:

4 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根据前面描述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框架,通过分析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社会性软件以及一些能够获得信息的工具的支持。借鉴社会性软件的不同作用,以及知识转化模型,选取了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知识获取、交流协作、知识的与共享这几个部分,构建了一个注重与他人联结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如图6所示。

图6所示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选取了知识获取、知识与共享,以及交流协作这三个主要版块,来实现个人知识库中知识的纳入、组织、更新,从而构建自己成熟的个人知识体系。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中,融合了知识的螺旋转化过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的获取、共享、以及交流协作每一部分都离不来社会性软件的支持。社会性软件的种类很多,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时利用混搭技术将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和谐的搭建在一起。

从网络学习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分为两部分:一是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二是个人知识体系管理的过程。其中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又分为三方面,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共享。

(1)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库的构建

个人知识管理中个人知识库的构建很重要,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适当的社会性软件来获取相应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取其精华纳入到个人知识库中,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在知识的共享中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然后再将增值、创新的新知识再组织吸收到个人知识库中,将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更新。个人知识库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纳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组织,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三是更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及经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创造出新的知识。

个人知识库就在个人知识管理的纳入―组织―更新这三个层次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调理,不断地深化。

(2)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管理

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和知识的共享三大模块。

① 知识获取模块

在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库的构建中,知识的获取是最基础部分,既包括显性知识的获取,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获取。对显性知识的获取,获取信息的方式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问题,也包括利用更复杂的信息检索技术获取信息,比如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它的相关数据库。借助于相关搜索的社会性软件可以更丰富获取的知识。

对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网络学习者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思考,与他人交流交换思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时候需要靠自己的经验获得,对于产生的新想法,灵感,网络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知识库中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隐性知识,可以将想法与他人分享,产生更多的想法。

个人对于知识的获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搜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中可以对这些搜索软件进行混搭,利用RSS订阅,来实现资源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获取需求的知识。利用混搭技术,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更集成化,搜索信息更方便化。

② 协作交流模块

信息协作是指个人与同伴对一些共同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知识和观点,知识的交换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目前协作交流的软件很多,网络学习者人知识管理的模型中离不开这些社会流软件的支持。E-mail,BBS等异步通讯软件和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还有基于多人协作的维基这些软件,为网络学习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中协作交流这一模块,需要具有最主要的交流软件,满足个人同步或异步交流,混搭技术来构建集成这几种软件,形成一个及时交流的界面。

③ 知识与共享模块

相应的知识共享模块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播客,社会性网络和社会性书签。对于这些软件可以围绕标签、书签混搭,利用标签可以对社会性软件中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分类;围绕好友圈子,交流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性网络服务建立自己的好友圈子,也可以通过微博客等,将该交流平台链接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中,有效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增值。

混搭代表了未来软件和系统平台的发展趋势,在构建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过程中,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技术,能为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利用和创新提供新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剑光.网络学习者特征及其课程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

[2] 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3] 庄秀丽,刘双桂.拥抱2004社会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4] 李青.个人学习环境的功能混搭和互操作规范研究[J].技术应用,2009,(7).

[5] 杜修平,夏军等.混搭社会性软件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7).

[6]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一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 吴晓波,郭雯等.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2).

[8] 张惠玲.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 杜修平,李智超.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10] 杨鹤林.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施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5).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for Network Learning based on Social Software Mash-up Technology

WANG Xue-fengWANG Yue-ting

篇14

【关键词】 边防海岛战士;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

边防海岛特殊环境可致驻边防海岛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1],而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为了解边防海岛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我们对某驻边防海岛部队战士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驻边防海岛战士共960人,均为男性,年龄17~33岁,平均年龄(22.4±3.1)岁。文化程度:初中348人,占 36.3%;高中与中专536人,占55.8%;大专以上76人,占7.9%。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2],该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症状的严重程度从0(没有症状)至4(极严重)分为5级,根据各因子分数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其心身症状越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由龚耀先修订,分为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3个人格维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4]由肖永源编制,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以上量表的调查实施均由从事心理专业人员承担,统一指导语,集中填写,当场收卷。收录数据后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边防海岛战士SCL-90各因子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表1)

从表1可见,边防海岛战士SCL-90均分与人格维度中的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神经质维度(r=0.622)相关最为密切。SCL-90各因子除敌对因子外,均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抑郁因子最为密切相关(r=-0.273)。SCL-90各因子与神经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r=0.608)与之相关最为密切。SCL-90各因子与精神质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r=0.339)与之相关最密切。

2.2 边防海岛战士SCL-90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边防海岛战士SCL-90各因子与支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因子与之最为密切相关(r=0.252)。SCL-90各因子(除强迫、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外)与客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SCL-90各因子与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因子(r=0.279)与主观支持、抑郁因子(r=0.238) 与支持的利用度最为密切相关。

3 讨论

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精神质分高者倔强、固执、行为古怪、社交退缩;神经质分高者焦虑、抑郁、紧张、易怒、情绪不稳定;内外向维度分低者,性格内倾或内向、安静、离群、内省、喜爱读书而不喜欢接触人。本研究表明边防海岛战士SCL-90各因子除敌对因子外其余均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性格外倾或外向型的边防海岛战士随和、乐观、活泼,善于交际,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边防海岛战士SCL-90各因子与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精神质分高、情绪不稳定的边防海岛战士易产生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这种易激惹、好偏激的人格特征对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的存在和参与及稳定的(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支持。另一类是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边防海岛战士社会支持总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因子最为密切相关。这说明在社交情境中有较多外在归因者其归因特点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对人性的看法的反映,可能较多地估计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从而体验到较高的应激与焦虑。边防海岛战士不良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等可能与其社会支持状况不佳有一定联系。边防海岛战士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的人际关系因子相关最高,其次是支持的利用度的抑郁因子,这与解亚林等研究结果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与SCL-90症状呈负相关,其中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症状的相关显著的报告相一致[5]。本研究表明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不断改善人际关系的边防海岛战士,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更高。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有的战士虽可获得支持,却表现出消极自卑心态,在面临困境时较少主动采取可能的措施与积极寻求帮助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拒绝别人的帮助。这也证实了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一定联系。

综上所述,影响边防海岛战士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如人际关系、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等。提示:人格作为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社会支持作为外在的因素,共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边防海岛战士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疏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他们重塑健全的人格,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情绪调节技能,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强,陈孔斌,孔峻,等.守备时间对守备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气压医学杂志,2003:10(1):12-54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3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修订)[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9

4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