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业 评价指标体系 AHP 方法
一、引言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枢纽以及贯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桥梁,金融在市场配给资源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最重要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许多研究金融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大多都停留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方面,很少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定量研究,对地位的衡量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沿海地区金融业的地位进行定量测评非常必要。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金融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所指金融业的地位即是从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考虑的。
二、沿海地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现状
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通过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及金融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四个方面来考虑。一般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的产业通常视为支柱产业。北京和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了5%,所以北京和上海的金融业可以看作是支柱产业,山东、浙江和天津均为4%以上,而福建最低。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比较重要的行业,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就该比重来说,上海最高,其次是北京。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除江苏外其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最高,其次是上海,表明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对吸收劳动力的作用较大。就金融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天津最高,江苏最低。这四类比重上海和北京都排在前面,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地位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可以从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三个方面来考虑。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北京的金融发展程度最高,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和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均最高,但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却较低,这说明北京的金融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就业增加较慢,但金融业产值增加较快。浙江金融业发展水平虽比不上北京,但也是较高的。上海的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这与外资金融机构多首先进入上海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加大。山东只有就业贡献率较高,其他两个贡献率都是最低的,这说明山东的金融业正处于扩张阶段,就业人数较多,但产值增长较慢。
三、构建沿海地区金融业地位的评价模型
为了系统地评价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尽可能确保指标体系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合理性、可比性等原则,主要从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三个层次建立沿海省市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同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比较,得到表示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对应予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各分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本文即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判。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样本只选取沿海12省市中的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7个省市,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指标权重的综合评判结果,建立如下评价模型:
四、沿海地区金融业的地位实证分析
(一)测评结果
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沿海7个省市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测评,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测评结果如下:
(二)测评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顺序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和山东。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最高。其中,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处于第1位;其余发展速度指标大多处于中等水平;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金融相关比率均排第1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上海,不过其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要低一些;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高,说明北京金融业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最高。
虽然上海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效益排名较低,但其发展规模远高于其他省市,故其金融业地位排第2位。上海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最低,其余发展速度指标为中下等水平;上海金融相关比率仅次于北京,说明上海金融深化程度比较高;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排第1位,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但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中下等水平。由此可以发现,上海的金融业对吸收就业的作用比较大,但其评价地位的关键指标的值较小,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低于北京。
浙江金融业的地位在所选地区中处于第3位,主要原因是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都比较高。其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均排第2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均排第1位;其金融相关比率排第4位,所以浙江的金融深度只处于中等水平;浙江金融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位于第2位,而其发展规模也是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比较高。
天津金融业的地位排第4位。天津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比较高,仅次于上海,其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金融资产增长率均排第4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最低;其金融相关比率较高,排第2位,其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最高;就业增长贡献率较高排第2位。其余发展效益指标大都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天津金融业的地位最终处于中等水平。
江苏金融业发展规模最低,发展效益也较低,但其发展速度较快,排第2位。由于评价一个行业的地位,仅仅只有发展速度快,并不能使金融业的地位提高,发展效益和规模也同样重要。江苏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是最高的,其金融资产增长率排第3位,江苏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排第2位;所有发展规模指标基本都处于最后;发展效益指标中只有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排第5位,所以江苏最终排名第5位。
由于福建金融业的发展规模最低,发展效益仅高于山东,发展速度也比较低,因此导致其金融业的地位较低,仅略高于山东。福建的金融从业人员增长率为负值,从而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也为负值;福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最高,金融相关比率排第6位,所以福建的金融深化程度比较低,其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最低,其金融业发展效益指标中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低,所以福建金融业的地位排第6位。
山东金融业的地位在选取省市中排名最低,主要是由于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均最低。具体来说,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最低,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排第6位,说明虽然山东的经济增长较快,但其金融业的增长相对较慢;金融相关比率最低,故山东金融深化程度不高;金融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最低。因此,山东金融业必须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效益,从而逐步提高金融业的地位。
关键词:房地产业;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指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是该产业在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结构中的状态。
(一)房地产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能较大程度制约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业提供的住房,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生活资料,“安居乐业”指的是住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房地产作为基础型产业,提供的商业设施,能为商业部门的运行提供基础物质条件;房地产业提供更多的商业实施,是商业部门改善运营的基础与前提。
(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先导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需要先行规划发展以引导其它产业部门往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这是由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决定的。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就已经算出,房地产业的投资拉动约为1:3,销售拉动系数约为1:1.3~1.5。
(三)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性产业
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较大的几个产业部门。支柱性产业一般有4个特征:高产业比重、高产业关联、高市场需求和高财政收入占比。
根据近几年统计数据估算,仅住宅建设每年消耗的钢材占年产量的14%,水泥占47%,玻璃占40%,木材占20%,运输量占8%。近些年,一般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左右,发达地区更高,甚至达到了50%左右。对地方税收来说,房地产税收是主要来源。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性产业。
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用的基本解释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衍生解释有作为、努力、用意等。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前者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不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2003-2010年,全国与辽宁省房地产业对GDP贡献率均值分别为6.3%、5.1%,超过支柱性产业国际通常标准的5%。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对居住条件改善的直接贡献;对城市建设的直接贡献;对劳动就业的直接贡献等等。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2009年辽宁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7.71%,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5468,2009年房地产业带动金融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率为4.22%。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税收、就业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等等。
(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和非积极作用
前者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促进效果。按2004-2010年我省统计数据估算,“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能增加城镇单位就业岗位78个”,房地产业关联性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其他指标;改善居住条件;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等等。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非积极作用,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非正面促进效果。比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居民购房的首付款和月供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非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吸纳大量资金,从而占用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三、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掌控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房地产业,同时要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即是说,要掌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国民经济的发展才不会受房地产业发展的左右。
(一)发挥房地产业积极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赢得时间
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需要更多的承载基础,在短时间内能聚集大量的资金,从而拉动无数的投资机会。我国工业承载基础薄弱,发展比较滞后,尤其需要像房地产业这样的能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金、能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的的支柱型产业。只有房地产业获得稳定发展,才能为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
(二)按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控制房地产热度
鉴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是一个双向作用关系,即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因此需要正确把握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既承认房地产业具有国民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承认房地产对数十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承认房地产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意识到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促进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不可过分依赖靠房地产业来完成经济增长的目标。一旦房地产业出现过热状态,将诱导与其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畸形过热发展,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房地产上,影响其他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三)紧跟随,不异步;大加速,小减速
辽宁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晚,属于后发市场,因此应该遵循“紧跟随,不异步;大加速,小减速”的原则。积极相应国家的房地产政策,时间上不拖后;在国家采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时,加大发展速度;在国家采取减缓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时,放缓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黄志远.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现代商业,2011(20).
不管是哪个时代和国家,生产投入都是影响国民经济产值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通常,林业生产不包含资金、土地、林业技术与劳力。在林业生产中,最为丰富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程度主要受林业规模和生产环境影响,这点在国有林业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劳动力变动对一定时期的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土地作为林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要素,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中,林地投入规模极其有限,在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作为最直接的林业生产力,由于林业产业特征影响,林业,尤其是营林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率相对较低,科研技术对20个世纪80年代前的经济发展影响尤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林业生产中,对林业经济影响最大的生产要素是资金。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林业发展整体局面来看,影响林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国民经济。在林业外部因素中,由于自然因素是不受人操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通常对林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成果来看,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林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会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在林业发展变动中,由于正处于国家政策变更时期,林业作为政策性很强的单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大时。
在林业外部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对林业经济影响重大,林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时,比例结构相对合理,林业发展稳定、效率较高;当国民经济对林业发展影响较大时,工业发展变快、比例增大,林业经济就会加快,而对林业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小;近几年,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步伐减慢。
3结语
论文摘要:首先利用信息化指数模型,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测度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进行了相关性量化分析,依此实证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工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I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夕=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 , 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夕=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 =0.7156 , r=0.846
a=0.005单尾以16)=2.12 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 000亿美元上升至32 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 000亿美元上升到200 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
交通运输业,是运输劳动力借助运输工具对运输对象改变位移的产业。交通运输普遍存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中,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如交通运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业区域的形成。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有了可靠并且廉价的运输保证,促进了经济的集中,也自然使得交通便利之地成为运输成本较大的工业的集聚地,如港口,铁路附近等。人口、劳动力都向经济带集聚,能增加就业岗位,进而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交通运输不仅能带动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我国交通运输增加值由1997年4148.57亿元直线增加到2013年27282.93亿元;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就业人数从2003年888518人增加到2011年1169084人。
2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两者相关关系的数量分析
2.1运输弹性系数国民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运输量也会随之增加,它们之间成正比。因此把运输量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这种关系叫运输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以及运输业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适应程度。设运输量(客/货运周转量)年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则运输弹性系数表示为:E=(注:这里E取其绝对值),以我国1979-2013年运输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数据计算运输弹性系数(取小数点后三位)。数据来源:统计网(1)1980年前E>1,说明我国1980年之前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运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敏感,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点变动都能引起交通运输较大变动。(2)1980年到2012年E基本稳定在0<E<1范围,说明1980年到现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动所引起的运输量变动较小即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慢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这时期受社会经济影响程度较改革开放前期有减小趋势,但2009年客货运弹性系数相对前后几年来说较高,特别是货运弹性系数>1,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运输业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较高敏感性。随着经济危机缓和,运输发展开始趋于平稳,最终恢复到稳定水平。2013年我国客货运输年增长率出现负增长,表明我国运输业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制定科学产业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