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业 评价指标体系 AHP 方法
一、引言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枢纽以及贯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桥梁,金融在市场配给资源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最重要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许多研究金融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大多都停留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方面,很少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定量研究,对地位的衡量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沿海地区金融业的地位进行定量测评非常必要。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金融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所指金融业的地位即是从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考虑的。
二、沿海地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现状
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通过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及金融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四个方面来考虑。一般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的产业通常视为支柱产业。北京和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了5%,所以北京和上海的金融业可以看作是支柱产业,山东、浙江和天津均为4%以上,而福建最低。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比较重要的行业,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就该比重来说,上海最高,其次是北京。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除江苏外其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最高,其次是上海,表明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对吸收劳动力的作用较大。就金融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天津最高,江苏最低。这四类比重上海和北京都排在前面,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地位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可以从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三个方面来考虑。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北京的金融发展程度最高,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和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均最高,但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却较低,这说明北京的金融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就业增加较慢,但金融业产值增加较快。浙江金融业发展水平虽比不上北京,但也是较高的。上海的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这与外资金融机构多首先进入上海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加大。山东只有就业贡献率较高,其他两个贡献率都是最低的,这说明山东的金融业正处于扩张阶段,就业人数较多,但产值增长较慢。
三、构建沿海地区金融业地位的评价模型
为了系统地评价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尽可能确保指标体系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合理性、可比性等原则,主要从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三个层次建立沿海省市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同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比较,得到表示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对应予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各分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本文即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判。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样本只选取沿海12省市中的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7个省市,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指标权重的综合评判结果,建立如下评价模型:
四、沿海地区金融业的地位实证分析
(一)测评结果
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沿海7个省市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测评,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测评结果如下:
(二)测评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顺序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和山东。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最高。其中,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处于第1位;其余发展速度指标大多处于中等水平;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金融相关比率均排第1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上海,不过其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要低一些;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高,说明北京金融业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最高。
虽然上海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效益排名较低,但其发展规模远高于其他省市,故其金融业地位排第2位。上海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最低,其余发展速度指标为中下等水平;上海金融相关比率仅次于北京,说明上海金融深化程度比较高;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排第1位,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但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中下等水平。由此可以发现,上海的金融业对吸收就业的作用比较大,但其评价地位的关键指标的值较小,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低于北京。
浙江金融业的地位在所选地区中处于第3位,主要原因是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都比较高。其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均排第2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均排第1位;其金融相关比率排第4位,所以浙江的金融深度只处于中等水平;浙江金融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位于第2位,而其发展规模也是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比较高。
天津金融业的地位排第4位。天津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比较高,仅次于上海,其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金融资产增长率均排第4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最低;其金融相关比率较高,排第2位,其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最高;就业增长贡献率较高排第2位。其余发展效益指标大都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天津金融业的地位最终处于中等水平。
江苏金融业发展规模最低,发展效益也较低,但其发展速度较快,排第2位。由于评价一个行业的地位,仅仅只有发展速度快,并不能使金融业的地位提高,发展效益和规模也同样重要。江苏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是最高的,其金融资产增长率排第3位,江苏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排第2位;所有发展规模指标基本都处于最后;发展效益指标中只有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排第5位,所以江苏最终排名第5位。
由于福建金融业的发展规模最低,发展效益仅高于山东,发展速度也比较低,因此导致其金融业的地位较低,仅略高于山东。福建的金融从业人员增长率为负值,从而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也为负值;福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最高,金融相关比率排第6位,所以福建的金融深化程度比较低,其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最低,其金融业发展效益指标中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低,所以福建金融业的地位排第6位。
山东金融业的地位在选取省市中排名最低,主要是由于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均最低。具体来说,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最低,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排第6位,说明虽然山东的经济增长较快,但其金融业的增长相对较慢;金融相关比率最低,故山东金融深化程度不高;金融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最低。因此,山东金融业必须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效益,从而逐步提高金融业的地位。
关键词:房地产业;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指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是该产业在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结构中的状态。
(一)房地产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能较大程度制约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业提供的住房,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生活资料,“安居乐业”指的是住宅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房地产作为基础型产业,提供的商业设施,能为商业部门的运行提供基础物质条件;房地产业提供更多的商业实施,是商业部门改善运营的基础与前提。
(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先导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需要先行规划发展以引导其它产业部门往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这是由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决定的。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就已经算出,房地产业的投资拉动约为1:3,销售拉动系数约为1:1.3~1.5。
(三)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性产业
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较大的几个产业部门。支柱性产业一般有4个特征:高产业比重、高产业关联、高市场需求和高财政收入占比。
根据近几年统计数据估算,仅住宅建设每年消耗的钢材占年产量的14%,水泥占47%,玻璃占40%,木材占20%,运输量占8%。近些年,一般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5%左右,发达地区更高,甚至达到了50%左右。对地方税收来说,房地产税收是主要来源。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阶段性支柱性产业。
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用的基本解释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衍生解释有作为、努力、用意等。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前者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不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2003-2010年,全国与辽宁省房地产业对GDP贡献率均值分别为6.3%、5.1%,超过支柱性产业国际通常标准的5%。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对居住条件改善的直接贡献;对城市建设的直接贡献;对劳动就业的直接贡献等等。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经过中间环节的影响。2009年辽宁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7.71%,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度系数为0.5468,2009年房地产业带动金融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率为4.22%。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发展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税收、就业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等等。
(二)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和非积极作用
前者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正面促进效果。按2004-2010年我省统计数据估算,“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能增加城镇单位就业岗位78个”,房地产业关联性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其他指标;改善居住条件;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等等。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非积极作用,是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非正面促进效果。比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居民购房的首付款和月供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非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还有:房地产业吸纳大量资金,从而占用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三、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掌控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房地产业,同时要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即是说,要掌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国民经济的发展才不会受房地产业发展的左右。
(一)发挥房地产业积极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赢得时间
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需要更多的承载基础,在短时间内能聚集大量的资金,从而拉动无数的投资机会。我国工业承载基础薄弱,发展比较滞后,尤其需要像房地产业这样的能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金、能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的的支柱型产业。只有房地产业获得稳定发展,才能为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
(二)按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控制房地产热度
鉴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是一个双向作用关系,即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因此需要正确把握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既承认房地产业具有国民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承认房地产对数十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承认房地产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意识到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促进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不可过分依赖靠房地产业来完成经济增长的目标。一旦房地产业出现过热状态,将诱导与其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畸形过热发展,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房地产上,影响其他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三)紧跟随,不异步;大加速,小减速
辽宁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晚,属于后发市场,因此应该遵循“紧跟随,不异步;大加速,小减速”的原则。积极相应国家的房地产政策,时间上不拖后;在国家采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时,加大发展速度;在国家采取减缓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时,放缓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黄志远.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现代商业,2011(20).
不管是哪个时代和国家,生产投入都是影响国民经济产值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通常,林业生产不包含资金、土地、林业技术与劳力。在林业生产中,最为丰富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程度主要受林业规模和生产环境影响,这点在国有林业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劳动力变动对一定时期的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土地作为林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要素,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中,林地投入规模极其有限,在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作为最直接的林业生产力,由于林业产业特征影响,林业,尤其是营林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率相对较低,科研技术对20个世纪80年代前的经济发展影响尤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林业生产中,对林业经济影响最大的生产要素是资金。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林业发展整体局面来看,影响林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国民经济。在林业外部因素中,由于自然因素是不受人操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通常对林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成果来看,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林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会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在林业发展变动中,由于正处于国家政策变更时期,林业作为政策性很强的单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大时。
在林业外部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对林业经济影响重大,林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时,比例结构相对合理,林业发展稳定、效率较高;当国民经济对林业发展影响较大时,工业发展变快、比例增大,林业经济就会加快,而对林业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小;近几年,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步伐减慢。
3结语
论文摘要:首先利用信息化指数模型,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测度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进行了相关性量化分析,依此实证了信息化建设对当前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工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I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夕=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 , 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夕=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 =0.7156 , r=0.846
a=0.005单尾以16)=2.12 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 000亿美元上升至32 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 000亿美元上升到200 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
交通运输业,是运输劳动力借助运输工具对运输对象改变位移的产业。交通运输普遍存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中,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如交通运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业区域的形成。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有了可靠并且廉价的运输保证,促进了经济的集中,也自然使得交通便利之地成为运输成本较大的工业的集聚地,如港口,铁路附近等。人口、劳动力都向经济带集聚,能增加就业岗位,进而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交通运输不仅能带动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国家的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我国交通运输增加值由1997年4148.57亿元直线增加到2013年27282.93亿元;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就业人数从2003年888518人增加到2011年1169084人。
2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两者相关关系的数量分析
2.1运输弹性系数国民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运输量也会随之增加,它们之间成正比。因此把运输量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这种关系叫运输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以及运输业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适应程度。设运输量(客/货运周转量)年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则运输弹性系数表示为:E=(注:这里E取其绝对值),以我国1979-2013年运输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数据计算运输弹性系数(取小数点后三位)。数据来源:统计网(1)1980年前E>1,说明我国1980年之前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运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敏感,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点变动都能引起交通运输较大变动。(2)1980年到2012年E基本稳定在0<E<1范围,说明1980年到现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动所引起的运输量变动较小即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慢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这时期受社会经济影响程度较改革开放前期有减小趋势,但2009年客货运弹性系数相对前后几年来说较高,特别是货运弹性系数>1,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运输业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较高敏感性。随着经济危机缓和,运输发展开始趋于平稳,最终恢复到稳定水平。2013年我国客货运输年增长率出现负增长,表明我国运输业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制定科学产业发展政策。
关键词:电力负荷 预测
现在,各级供电企业正在进行“十五”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为电网规划是各级供电企业的基建计划、供电计划与各项重要计划的基础,对供电企业的电网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各级供电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搞好电网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关键则是首先正确进行负荷预测。县级供电企业要想使预测的需电量和最大负荷尽可能地正确和接近实际,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和采用正确的负荷预测方法。
1深入调查,弄清负荷增长点
要正确进行负荷预测,首先要清楚负荷增长点在哪里,要调查县计划委员会和各乡镇计划管理部门,以取得本地区同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负荷预测的重要参考,是用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和弹性系数等方法进行负荷预测的基础。其次,就是要调查地方经济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以取得和各企业、各部门及农田水利的新建项目和改造项目的用电计划。其三,就是要针对所掌握的规划期内的大型用电项目深入调查该项目所属企业和主管部门,以便取得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行性以及所需负荷等更为详尽资料。在进行上述详尽调查的基础上,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根据出资方的经济实力、产品前景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同时在统计需电量时,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测的项目和因素。
2采用正确的预测方法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负荷预测包括需电量预测和负荷预测。预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即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
2.1微观方法
详细地分析负荷的内容、用电结构,从构成它们要素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如:
探讨产业用电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因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产业类别的电力单耗的变化。
·居民生活用电按照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及其单耗的变化,进行预测的方法。
如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即是微观预测方法。
2.2宏观方法
对于全部负荷寻求出某种规律的预测方法。比如:
·和经济指标相关的外推法(回归法、年递增率法);
·电力弹性系数法;
·综合分析法等即是宏观预测方法。
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区域小、供电量少等特点,就以下需电量和负荷预测的方法进行分析。
3需电量预测的方法
3.1部门分析法(用电单耗法)
部门分析法是以国民经济的行业划分为基础,分行业进行电力需求预测,再累计相加得到总的电力需求。它是电力公司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各部门以及行业需电量,采用用电单耗法,就是根据预测期的产值(或产品产量)和用电单耗计算需要的用电量。
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量×用电单耗
或部门用电量=部门产品产值×用电单耗
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将全社会分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分为若干项,具体可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水利业-其它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地质普查勘探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其他各类事业+水利业+其他
城乡居民用电量=照明用电+家用电器用电+其它
全社会用电量=国民经济全行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预测步骤:
·收集各行业的产品产量及产值计划;
·确定用电单耗;
·计算各行业的用电量。
此种预测方法是以政府部门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基础,并综合分析近年各产业产值的单耗变化趋势而计算出的,因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是政府计划部门在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制订的比较权威的规划,因此用该法预测的需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单耗的变化趋势,即要考虑前几年的单耗变化规律,还要考虑电价、技术革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多方面因素对各产业产值单耗变化的影响。
3.2大用户用电量加一般用户用电量自然增长率
对规划年度的大用户(含新增大用户)的需电量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得出各个大用户需电量之和,再加上其他一般用户考虑自然增长率后的需电量,以及用电线损、净输出区外的电量,即为本区的全部需电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县级供电企业的需电量预测,因为一般县级供电企业供电量较少,一个大用户用电量的增减将会对该县的供电量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用其他预测方法难以正确反映的。
3.3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电力工业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比。
K=VW/V
Wh=(1+KV)nWo
式中W0、Wh——计算期初、期末用电量
K——电力弹性系数
V——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VW——用电量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就是电力弹性系数应大于1,这是长期以来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各地的弹性系数却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主要预测方法。
3.4平均增长率法
对于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在某些行业没有预测的产值(产品产量)情况下,可根据历史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规划年度的需电量的平均增长率,从而得出其需电量。
E=E0(1+a)n
式中E、E0-分别为电量预测值和基值
a-需电量平均增长率
n-递增年数
4最大电力负荷预测
年最大负荷是决定系统该年(或水平年)装机规模和电网建设的重要依据。年最大负荷预测有以下几种方法:
4.1平均增长率法
该方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先求得需电量与最大负荷增长之间的关系,由未来需电量的增长速度,考虑今后负荷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未来水平年的最大负荷增长速度与需电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即可用需电量推算出未来各年度的最大负荷。
4.2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
电网年最大负荷=电网年需电量/电网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公式中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取值,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由专家分析判断确定,另一种是以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负荷结构与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关系,再由预测的负荷结构计算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4.3负荷率法
4.4行业同时率法
同时率是指各类用电户或行业的最大负荷不会出现在同一时间,因此系统的综合最大负荷不是各类用户最大负荷直接相加,而是要小一些,这种差别在计算中用同时率来表示。同时率在各用户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变电所之间及各系统之间都存在。各行业和各系统之间的同时率一般在0.9~0.95左右。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开始趋于平缓。但是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规模近年来日渐增长,并且还会产生连带效应, 让钢铁、水泥等必要建材也走上高速发展道路。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使房地产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二、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站在投资品的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与传统的金融产品本质相同,也会存在价格波动状态等不稳定因素,而作为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质量的房屋价格,其稳定性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将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价格影响当成基础来看待,分析房地产经济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一旦出现失衡,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副作用。从国外一些房地产泡沫问题爆发的国家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产生泡沫,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求量虽然比较大,可以促进GDP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种需求上的上涨是因为房地产结构不科学导致的。当前许多城市房价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收入比例相差巨大,一般的居民是没有能力去承担房屋价格的,所以阶段性消费一定会产生断层,导致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增长幅度下调,对社会稳定及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房地产经济和与房地产经济相关行业之间的联系
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支撑,同时房地产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房地产和所有产业部门都有物质空间关系,属于社会基本要素之一,所有的居民和生产企业都需要将建筑物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才能保证日常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房地产行业与房地产经济的高速发展体现出住宅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关联度比较高,所以可以有效带动建材市场、家具市场等许多生产部门共同发展,并且在带动这些行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从侧面提升交通业的发展,缓解所在地区就业难等问题,所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房地产投资对其余大部分行业的贡献度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走向,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日渐提升,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清楚的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何种作用,才能在未来规避问题。
四、房地产经济发展对我国投资以及就业方面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离不开房地产投资这一关键模块的支撑,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大部分行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也日渐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些情况都对房地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其更好的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近两年,用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的资金占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成左右,而且这一比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房地产行业的蓬勃也缓解了一些地区的就业问题,因为房地产建筑工程施工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比较多的,解决了农村劳动力滞留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施工时需要使用到许多种类的工程建筑材料,包含水泥、钢材等,所以也可以为相关的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由房地产行业延伸出的就业岗位已经接近300万,所以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五、结束语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房地产投资不仅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同时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所以房地产业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房地产投资可以拉动固定资产发育,提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房地产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在积极向上的状态,所以如何保持这一状况,是工作人员需要研究的问题。产业链比较长,加之可以带动大量劳动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安定做出贡献。房地产经纪的高速发展还与财政税收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上文从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阐述了房地产经纪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旨在完善房地产经济发展质量,使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利利. 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解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295.
[2]许宪春,贾海,李皎,李俊波.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5,01:84-101+204.
[3]崔生龙. 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证[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7:30.
关键词:负荷变化;电力系统规划;影响;对策
Abstract:To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power load is our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so on related department to work,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load forecas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afe operation of modern power system, therefore, once appear abnormal load fluctuations, corresponding to have serious impact on design and planning of power gri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ad chang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olutions,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ocketed by.
Key words: Load changesPower system planningimpac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M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力负荷也呈现出飞速前进的态势,对电力负荷的预测自然也就成为一项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受到众多可以造成城市电网负荷变化的因素(如气候、政治及电力负荷自身状况等)影响,我们需从城市电网负荷特点和负荷预测条件出发,研究制定相应解决方法。
一、负荷变化对电力系统规划的影响
国家政策影响
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对基建工程进行“宏观调控”,进而“刺激”或“抑制”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产业对用电负荷造成的影响。
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行业,电力工业如果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则供需矛盾突出,电力也就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只有当电力发展与负荷发展、国有财力投入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范围内“动态的平衡”时,电力工业才可以说是进入到“良性循环”的程度。所以,电力工业也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近年来,由于各类工业、消费的快速增长,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给电力带来了较大的负荷,加剧了交通、能源、原料的供应紧张,让电力供应呈现出相对紧张的局面。有鉴于此,国家在各类基建行业推行紧缩政策,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过热的经济。但是,这种“钳制”又让我们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呈现出“萧条”的状态,造成工业用电量增幅大幅度的下降,也让负荷超正常变化范围发生阶跃性下降。
自然环境影响
各类极端自然灾害的频发和气候变化给负荷因素也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各类降温、取暖电器的普及应用,气候变化对负荷影响越来越不能忽视。就以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深圳电网来说,夏季的深圳气候炎热,有数据显示,深圳电网空调负荷可达城市最高用电负荷30%以上。当夏季温度大于35℃时,每上升l℃,负荷就需要增加大约80MW左右,气候变化势必会造成负荷的大幅度变化。同时,自然灾害也是如此,也会让负荷出现大幅度波动。
3、负荷预测方法对负荷因素影响
电网最大负荷程度是与工业用电比重、季节性用电配置、用户设备检修、产品结构等密切相关。目前的负荷预测,虽然也有较多的方法,有较大的进步,但本质上仍没有脱离“按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来确定电力发展速度”的传统束缚,而国民经济增速受人为影响容易失真,导致负荷预测值较大偏差。近年来,考虑高产出低能耗因素后电力弹性系数这一负荷预测重要参数越来越失去它应有作用。
4、虚报负荷或过高估计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对负荷因素影响
系统规划设计时,部分人员片面理解“电力适度超前发展”,不顾负荷发展实际,过高估计发展速度,最终以“量的积累导致质的飞跃”,既给国家造成投资上浪费,也给电网经济带来运行不利,使得负荷预测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幅度变化。
5、对部分效率低的小火电上网未严格控制对负荷因素影响
一个规划期内,当基建规模确定后,负荷在某种义上讲是“在一定区间变化的常数”。因此总负荷被效率低下的小火电分流越多,大电厂供给电网的就越少。而电网的实际情况是,面对众多为自身利益而要求建设自备电厂的用户,我们并未百分之百地按国家能源政策对其进行严格审核,使少数“高耗低效”的小火电打着热电“联产”的旗号,堂而皇之地与大电厂和大电网供负荷。其结果不仅堵了自己的电“路”而且也给电网经济运行和总体效益带来损失。
6、规划时多强调“缺 电”的影响,而少研究“富电”对负荷因素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有限,多年来电力工业发展速度总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缺电”便成为能源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过去的规划中,对缺电状况和影响可谓分析得淋漓尽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电源建设,从而带动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与西方家相类似(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当国民经的发展达到相当水平后,负荷的增长便会进入相对的平缓区(曲线比较平坦),此时便应相应调整或延缓部分电源建设项目,并注意研究供需矛盾暂时缓和后所出现的新问题。在压缩电力投资规模同时,应积极开拓新的电力市场,注重研究“富电”带给电网的负面效应(如高周波问题,目前广东电网运行频率有时已高达50.2Hz),并尽可能按经济运规律,合理地对各大电厂进行运行优化组合,从而避免矛盾,更好地发挥大电厂的作用。
7、与生产、生活相关能源价格调整对负荷因素影响
近年来,不同能源价格均有较大调整。如市民用管道煤气价格上涨,均使电负荷较正常增长有过大上扬。因此,如果其它能源价格可以与电价相比,会一定程度上冲击电力市场。电价要适时调整,在进行负荷预测时,须考虑各能源价格的调整因素。
二、负荷变化对电力系统规划的影响对策分析
1、电力规划首先要服从国家宏观调,做好系统总规划。真正建立起市场观念,多方案布列负荷预测,既考虑高速发展又兼顾低水平方案,按不同负荷水平配套设计不同的电源和网络建设方案,不能做目标方案,以便于让系统规划有较大适应空间。
2、科学方法预测负荷,更准确迎合国民经济发展。将负荷预测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重视电力市场调查,掌握电力供需信息。深入基层对大户调查,掌握第—手资料。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对负荷作综合分析,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最优负荷方案,更好地适应外部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市场需求和内部电源、电网建设。
3、求真务实做好电力系统滚动规划,补充修正预测。每年至少一次的滚动规划需作硬性指标确定,随时捕捉负荷变化信息来充实到电网规划中。
4、定期举行负荷预测研讨班,传授、学习新方法,交流负荷预测经验。如果条件允许,以主网为依托,建立各区域负荷联系网,随时反馈变化,实现对负荷心中有数,更好地作好系统规划设计。
5、表扬和奖励在负荷预测中前期预测值与后来实际值相差不大、做得好、做得准的个人和电网,每年评比一次来激励负荷预测工作。
6、既要建好大电网,也要注重保持对农网和城市配网建设投资力度,扩大用电新市场。我国用电总体上还较为落后(人均年用电量仅446kWh),拥有巨大的电力销售市场潜力,在电力供需矛盾暂缓的今天,也是个可考虑的措施。
三、结论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负荷预测实质就是电力市场预测。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业发展。现在,随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不断调整,负荷预测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所以,系统规划专业技术人员需尽可能关心和思考与负荷预测密切相关的各经济政策和问题,降低影响其准确度的不利因素。不断发挥市场的作用,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改进规划的方法,就一定会做好电力负荷的预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及特性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人们进入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交通运输的特性
1、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命脉。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物质前提,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倘若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稳健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交通运输起着支撑作用。这表现为:经济开发区的交通路线日益完善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始终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完善,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第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共同进步的保障,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合理调整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促进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属于基础性产业,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样就加大了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对交通运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做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会长久。所以,交通运输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流动、资源的配置、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此外,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后,受国内外需求扩大的影响,运输需求也不断扩大,促使运输行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大投入,交通运输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状态,而且我们不难发展交通运输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互吻合,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想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安全、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这主要是因为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加强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弥补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不佳的状况,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倘若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缩短了不同经济圈及工业区之间的距离,能够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了优越环境。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对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而且利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加大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工业化国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我们得知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中级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是应该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发展到工业化的后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既有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可以让交通运输的速度稍微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此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约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创新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行业包含很多种运输方式,而且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改革所具备的内外部环境都不相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严格遵守政企分开、权责一致以及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敢于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资源配置的作用,以便建立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三)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调整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交通运输需求及交通模式,特别是现代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据中国物流信息统计表明,在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达到了83.6亿元,同比增长10%,可以支撑国内经济7%到8%的增长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1万亿元,由于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简而言之,现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出发点到最终点所包含的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的整个过程,有机的将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融入了当前最先进的供应链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品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物料成本,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交通运输要想与经济发展相一致,首先就应该为经济发展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若我们只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逐步降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京,黄谦,吴照章.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06)
[2]王译.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3]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4]刁长河.浅谈交通运输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7)
关键词: 公路建设 经济发展 拉动效应
公路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杭州市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建设规模、等级配置、布局结构、交通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检验杭州市公路建设所取得的实效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必要在全面调查杭州公路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杭州市公路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
1.杭州公路基本概况
目前,杭州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5113.569km(桥梁5321座,隧道153座),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03.278km,公路网面积密度为91.07km/100km2,公路网人口密度为22.29km/万人。
在整体扩大公路网规模、重点构筑高速公路网络的同时,杭州市公路网等级布局也取得了明显改善。截至2009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650.714km,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达到17.54%,二级以上公路面积密度为15.97km/100km2。三级公路为1137.548km,四级公路为6385.778km,准四级公路为4091.843km,等级公路总里程为14265.883km,占公路总里程的94.39%。等外公路为847.686km。
2.杭州公路建设规模
根据对杭州市公路建设历史数据的分析,1996年~2009年期间,公路总里程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2.38%,公路交通总体发展保持与杭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处于“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方向转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杭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2009年,杭州市公路总里程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保持与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009年公路交通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按照杭州市交通局“91920”的总体部署,突出“9+1”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交通项目建设工作。建成了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州段、青川竹下公路一期等工程,杭长高速公路、鹿山大桥等续建工程加快推进,钱江隧道主体工程正式开始盾构掘进施工,钱江大道等项目顺利开工。据统计,2008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56.69亿元, 2009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91.08亿元,创历史新高。
3.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研究资料,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呈“鱼嘴型”变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公路建设规模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超前发展特征(如图3所示),公路里程曲线上凸,增长速度递减,GDP曲线下凹,增长速度递增,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公路建设应该先行,在发展速度上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杭州市公路发展规模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杭州市当前仍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尽管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杭州在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国民经济实现11.0%的增长速度。在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因此,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杭州市仍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4. 公路建设投资对杭州经济的拉动作用
公路投资的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决定公路投资水平,而公路投资又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除了公路投资会产生交通运输业增长等比例增长外,还会产生乘数效应。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形态上划分,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可分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直接拉动是指公路投资实现过程中由于增加人工、材料、机械的需求引起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间接拉动是指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使运输系统本身以及与公路建设相关的产业产生的效益引起的国民经济增长。
4.1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体现在公路投资实现过程中由于增加人工、材料、机械的需求引起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因此,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主要表现为传递效应,即在一个部门投资需求增加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关系使相关的产业投资需求增加。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学中投资乘数效应形成的过程。公路建设投资增加首先会引起与其相关的生产部门如水泥、钢材、沥青等生产部门投资需求的增加,然后在这些部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再引起消费品生产部门收入的增加,如此循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成倍的增长。因此,在考虑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时重点是考虑公路建设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
公路投资乘数的计算十分复杂,一般认为公路投资乘数大于全社会平均投资乘数。因此,从偏保守的角度出发,可取用全社会平均投资乘数近似作为公路建设投资乘数参与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直接拉动作用的计算。本文将对以全社会的平均投资乘数为基础,并参照公路建设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修正得到公路建设投资乘数。
根据经济学原理,简单的全社会平均投资乘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消费增量。
一般认为公路建设的投资乘数大于社会平均投资拉动效应,因此,本文利用公路建设每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的增加量与社会平均每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的增加量的比值作为公路建设投资乘数的调整系数,对其进行调整,得到公路建设投资乘数 。
本研究采用公式(1-1),对2001年~2009年杭州市平均投资乘数进行计算,取平均值作为杭州市社会平均投资乘数的取值来对杭州地区公路建设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杭州市社会总平均投资乘数为1.83详见表1。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对公路项目的投资乘数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1.10。
2008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56.69亿元,直接拉动GDP总量96.37亿元;2009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91.08亿元,直接拉动GDP总量182.16亿元;详见表2、表3。
根据相关研究,公路建设投资每亿元提供直接就业机会1800个,间接就业机会2100个,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所提供的就业数。因此,杭州市2008年公路投资创造了公路建筑业约10万个就业机会,相关部门约12万个就业机会。2009年公路投资创造了公路建筑业约16万个就业机会,相关部门约19万个就业机会。
4.2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的内涵是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使运输系统本身以及与公路相关的产业产生的效益引起的国民经济增长。
4.2.1杭州市公路建设波及效应
公路建设能够改善原来路网的通行条件,使得运输成本降低,而修建新路后还会带来里程缩短,节约了客、货在途时间等等效应。这样首先受益的是两地间原来的公路。接着与两地不直接连接的公路也会因为公路的建设吸引一部分交通量而减少拥挤和交通事故,如此下去,最终修建新路产生的影响将会一层一层的波及到整个路网,即公路投资的波及效应。本文认为杭州市公路建设存在巨大的波动效应,国民经济评价显示其内部收益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约为社会平均折现率的1.5~2倍,公路建设国民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有理由认为,随着杭州市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等级的提高与完善,公路路网布局结构的日趋科学合理化,将带动杭州市公路交通状况的全面改善,使得路网的通达效应更加显著。
4.2.2杭州公路建设的开发效应
公路建成产生的开发效应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路沿线地价增值产生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一部分是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开发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
1)土地增值效应
产生此类效益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价增值,即土地价格的提高。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或效用)在经济上的反应,它是用来购买土地效用或与其的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与公路建设前相比,公路建成后,地区原有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改善,公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程度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公路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将增强,与外界物质、经济交流将更方便,成本更低。
2)自然资源开发效应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经济潜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有交通、技术等微观条件因素。公路交通建设为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支持,为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动力。杭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千岛湖的旅游名片愈加响亮。
5.结束语
杭州市正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同时也处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公路的建设仍将是国家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投资方向,杭州市交通公路部门积极响应“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要求,审时度势,迅速行动,目前已制定并启动新一轮交通建设计划,科学提出了总数115项、总投资估算1250亿元的新一轮杭州交通建设计划,预示着杭州公路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期,也必将进一步对杭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拉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公路管理局.杭州市公路发展状况报告(2009)
[关键词] 江西交通运输 国民经济 预测模型
江西紧邻沿海,傍接中部,是沿海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三大经济圈的共同腹地、东部向西部战略转移推进的过渡地带,具有左右逢源的枢纽位置和区位优势。凭借先天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等相关条件,随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以及“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长江中游经济区“武汉-长沙-南昌金三角一个新经济增长极”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西正步入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的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近几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省GDP达到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自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
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通过专门从事货物和旅客运输服务业务,使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正常进行,具有社会基础结构、公益服务和物质生产等多重属性。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传播的前提条件;作为公益事业,它通过人员往来、货物区际交流联系千家万户,实现人和物的空间位移,支持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和区际交往。在2006年,江西省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一五”交通运输建设目标,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79.4亿元,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36759万吨,比上年增长10.5%,货物周转量94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5%;完成旅客运输量43239万人,比上年增长3.6%,旅客周转量65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4%。
虽然江西省政府决策部门、学术理论界提出了“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必须领先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率先发展”,但就国民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业的具体规模需求以及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所进行的研究依然严重滞后,对于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的层面上,停留在定性而非定量的水平上,这必将严重影响江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能按照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架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支撑和保障,那么必将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定量研究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丁以中在《交通运输业与经济的关系研究》(1997)一文中建立了交通运输――经济模型,对交通运输业与经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汪传旭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1998)一文中则运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刘建强、何景华在《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002)一文中主要从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入手,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朱顺应等人(2004)提出了客观模糊评价方法,设定了评价指标的评语集、评语值域和模糊隶属度函数,然后对我国1991~1999年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不适应性结论;何满喜(2005)运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和数量经济的方法对浙江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交通运输业内各重要指标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武旭(2005)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国际上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的研究方面论文、论著比较丰富,但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过了以大量投资进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恶补交通基础设施木桶短板的阶段,其经济环境早已进入了成熟优化的后增长阶段,因此他们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方法论方面对我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从总体来讲,我们无法照搬。
以上研究成果从实证方面,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所不同,因此对现阶段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考虑到统计指标的代表性和统计数据处理的可行性,选择了江西省“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全省GDP”五个指标在1998~2006年的数据如下: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五个统计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1%、6.58%、3.87%、8.78%和12.12%,它们都呈现快速增长状况,其中,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的1.86、1.84、3.13和1.38倍。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何呢?下面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江西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年GDP的预测模型。
三、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1998年~2006年间 “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全省GDP”这五个变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
表2Correlations(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西省GDP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97、r2:0.838、r3:0.934、r4:0.893,由于相关系数在0.8~1之间时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江西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存在高度依存的关系。
四、江西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年GDP的预测模型分析
选取Y--江西国民经济年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作为因变量,以X1--货物运输量(单位:万吨)、X2--货物周转量(单位:亿吨公里))、X3--旅客运输量(单位:万人)、X4--旅客周转量(单位:亿人公里)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形式的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为回归常数,为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
由上面分析可知,因变量Y与自变量高度线性相关,因此,选用逐步回归法,通过SAPSS软件运行结果如下:
表3 Variables Entered/ Removed(变量进入/移出)表
表4 Model Summary(b)(模型概述)表
表5 ANOVA(b)(方差分析)表
表6Coefficients(a)(回归系数)表
表7 Excluded Variables(b)(被剔除的变量)信息表
aPredictors in the Model: (Constant), 货运量
bDependent Variable: GDP
从表3和表7可以看出,只有变量“货运量”进入了模型,所选择的另外3个变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与第一个变量之间有线性关系,它们的偏回归系数都大于0.05,因此不能进入预测模型之中;从表5可知,模型的偏回归系数为0小于0.05,因此Y与X1间有线性关系;从表4得到的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7,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比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平方值为0.995,表示该模型可以解释因变量99.5%的变异性,且模型显著,即:该模型有意义。从上面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交通运输业的货物运输量对江西年GDP的变异量的解释率可以达到99.5%,因此根据表6,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2686.047+0.195X1
Y(亿元)--江西国民经济年生产总值
X1--货物运输量(单位:万吨)
五、结论
交通运输是现代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以上分析可知,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尤其江西省“GDP”与“货运量”、“客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7和0.934;在所建立的模型中,变量X1(货物运输量)是江西国民经济发展有效的表征,货物运输量每增加1万吨,江西国民经济年生产总值将增加0.195亿元。因此,在当前阶段,为了实现江西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该积极实施扶持交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湘海: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应用研究,2007,(3)
[2]万华:江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思考 [J].商场现代化,2007,(5)
[3]武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江西统计年鉴1999―2007[M].中国统计出版,1999-2007
[5]何满喜:浙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2005,6
[6]唐进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交通运输经济[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
关键词:电力需求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体现了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
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
随着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高,电力大规模生产带来了电力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电力需求导向下,随着电力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电力企业经历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可以说电力经济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规模经济。
电力经营的垄断特性明显。在一个省级的区域内,电力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企业——省电力公司,从事着覆盖省域的电力销售;该企业销售的商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企业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形成电力经营垄断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特许省电力公司专营该区域内电力;规模经济和资金密集而形成的自然垄断。
电力是一种技术高度集成的基础能源,在现代社会里它是公共产品,因此电力市场需求弹性与其他产品有着很大不同。从价格弹性特征看,电力作为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动力,富有弹性:当电力价格变化时,引起电力需求量变动比较大;电力价格升高时,大多数居民将减少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电力价格下调时,大多数居民将增加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以电为动力的工业完全无弹性。不论电力价格变动与否它们的生产线不会因电力价格的变动而停止或新增,因此它们对电力的需求量都会相对固定不变。
四、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张相协调的措施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果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造成的后果将是严重的、深远的。为此,针对我国目前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促使电力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必须积极寻求对策,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及措施,保障电力安全与供应。从供应端来看,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电力的“先行”作用,贯彻以电力为中心的方针,进行电力建设的长远规划,打破电力短缺的周期性。要保持对电力工业的持续适量投入,加大和完善电网,改善电网传输效率,提高电网的可靠性,这是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前提和保证。从需求侧来看,要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耗速度。在进行电力建设的同时,必须将能源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集约发展置于同打破电力“瓶颈”同等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较低的电
力和能源消费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1.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重点发展水电,不断改善水电电源结构,同时做好水电河流规划和重大水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保持必要的前期储备。适当开工建设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逐步实现核电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快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继续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在沿海缺能地区及大城市,根据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展,以及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适量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适当发展核电。
2.优化布局,促进西电东送。调整东西部电源建设的布局,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在加快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开发进度的同时,合理控制东部地区常规燃煤电厂的建设,为西电东送提供市场空间。西电东送既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对电力工业实现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力争在部分电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的机制,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换代,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技术发展的战略性跨越,提高科技在电力行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4.大力推动电力用户需求侧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电力消费,降低高峰电力需求。缺电时需求侧管理可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需求侧管理可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实施需求侧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必须加大需求侧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之在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在宏观上把握住电力发展的基准限,而不受当年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底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由此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电力需求仍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电力工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做好电源和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积极应对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经济发展与电力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需求 发展 关系
一、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由于电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电力做为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供应能力建设一定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平稳发展。换句话说,以电力为中心来,发展能源规划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建国以来的电力供应一直在绝对短缺与相对过剩之间徘徊,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电力行业发展政策随之调整,电力需求走出低谷,但是严重缺电的局面出现。尤其当我国人均GDP 跨过1000 美元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供应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的安全供应具有了更为迫切的意义。我国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但电力建设发展超越国民经济需要,对环境、资源形成多余的压力,对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浪费,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表明了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不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引入,电力体制也在不断改革,电力规划面临着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利益主体利益不一致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我们国
家非常有必要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引导电力行业良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正确判断是科学规划的前提,而其科学认识基础是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电力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中
国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电力需求分析提供方法指导,能为当前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二、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总量相关性
在我国,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标准提法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国已经通过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新的形势,扩大对外开放,为融入世界经济打下了基
础。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我国能及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减少不利因素,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的又好又快。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与此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让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
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指引了发展方向,相应的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的波动,导致了电力供需的不平衡。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缺电的局面,而电力需求在经济增长处于低谷时又
会出现电力过剩的局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多家办电、集资办电政策出台后,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997 年,实现了供需平衡后,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政策,刺激了高耗能行业的复兴。电力供需由于经济的波动,
在不平衡中一般都是求得新的平衡,有时求大于供,有时供大于求,电力的短缺与过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量需求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建设的滞后性,使电力
建设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数量分析的重要学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能更好地研究电力与经济的关联。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更深刻地揭示出经济系统的
数量变化规律,简洁有效地描述出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是由系统或方程组成,方程由变量和系数组成。计量经济模型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关系。根据研究的目的,需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深入
分析。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各个因素,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设定描述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三、电力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周期
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现象是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本来所固有的,经济周期是指以国民生产总值、工资、物价、货币流通等主要指标衡量的经济活的总体水平波动,可以分为谷底、复苏、繁荣、衰退4 个阶段,掌握谷底、
复苏、繁荣、衰退四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对经济形势的走势可以在宏观上进行预测。经济周期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消除或减缓,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提供有力的保证。
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动力命脉,我国电力需求的变化将受到经济增长、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对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科学全面地估计电力需求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是研究经济数据波动有效的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提取出需要的数据变化规律。随着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电力需求也会呈现出周期波动的特点。电力需求周期是指电力需求在连续过程中重复出现涨
落的情况,电力需求周期不是机械的、完全规则的形态,电力需求周期明显地不具有等间隔的特点,复苏、扩张、衰退、收缩是电力需求周期的规律性。同时,周期的持续时间、过程、波动程度不完全一样,这就是电力需求周期的特殊性。强调再现性、重复性。
电力需求周期的划分:电力需求周期持续时间进行划分,按电力需求收缩的含义划分为古典周期或古典循环、增长周期或增长循环。
电力周期波动的特征参数包括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波动系数、波动的平均位势、波动的扩张长度。总之,我国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分析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电力负荷需求与经济政策、产业结构、需求管理等多种因素。才能使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电力需求能够有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 再均衡 政策
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协助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陆续实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方针的落实,我国区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覆盖、开放程度不同,在国家投资倾斜的过程中,各地经济呈现出很大的差距。为了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从十五大开始就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推行现代化,对于欠发达地区,必须努力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在资源开发与基础建设中,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各地和谐发展。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历史背景、发展程度、社会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存在差距,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更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部与东部的工业化城市与产业结构处于不同的阶段;两个区域的对外开放与发育程度不同,从而让经济体制的程度与转换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中西部与东部存在严重的梯度差,虽然中西部的资源比东部丰富,但是经济技术远低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让人均生活和人均产出存在很大差距,并且以上升趋势呈现。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努力让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总趋势可以概括成:三驾马车、三大阶梯、三种病灶、四大板块。三大阶梯是从经济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进行研究,也就是中部居中、西低、东高的现象。三驾马车,则是从拉动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环渤海、珠三角与长三角。三种病灶,主要是目前区域经济中的各类没矛盾,东三省表现为结构与体制的双重矛盾,西部地区的欠发达,东部的资源环境束缚。四大板块从地域角度来看,主要是西部的12个省市与自治区、中部6省、沿海10省、东北3省。
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不断扩大的发展差异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
(二)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差异拉大,对区域差异的研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热门话题,学术界一般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制度与人力资本。从总体来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发展体制共存”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度存在很大差异。从政策支持力度来看,我国各级政府也相继采取了对应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为东部沿海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也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内陆地区发展积极性。
从人力资本来看,区域劳动者素质会直接影响所在区域生产率。我国专业技术、大中专人员在西、中、东三个地区的分布情况是:西部最少、中部居中、东部最多。这种分布差异也就直接造成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2)区位与历史条件影响。自党的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使用梯度推进的方式,让沿海地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既和韩国、日本、台湾、港澳相邻,又有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作为依托。虽然我国西部也开设了一定的对外贸易,但是和西部接壤的国家没有任何优势,从而很难带动边疆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历史差异,由于初始条件不尽相同,从而让构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历史发展中,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同的自然因素、社会风俗、传统风气与经济状况,都让经济结构和人文状况发展不一。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再均衡的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入WTO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对加快国际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都有很大作用。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渐由被动变成主动。在全面预测和分析全球化走势的过程中,让中国顺利度过了适应、调整全球化的阶段,建立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
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作为不断变化的问题,为了让各地经济和谐发展,必须以流动区域为核心,使用各种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为主,通过与企业间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这过程中,综合手段包括:税收、财政、贸易、信贷、社会保障、土地等。在遵循市场市场规则的同时,让其充分发挥鼓励、诱导与限制作用。
为了增强区域经济实施力度,在实施相关政策时,必须使用对应的干预措施;如:实行许可证制度,让不符合发达区域的企业直接迁出该区域,或者控制外地企业向内部地区的集中,让企业在区域中实现合理布局。
在实施与编制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时,必须格外注重立法程序,让经济法律化、政策化,让区域经济更具有权威性。为区域经济创设对应的立法保障,是将国家实施的总体方针与手段,给予明确的界定,在保障政策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政策突变对区域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三、结束语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再均衡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任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从各方面强化再均衡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曾小平,冯志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再均衡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7.
[2]姜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