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高质量发展概念范文

农业高质量发展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高质量发展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高质量发展概念

篇1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高质量的种子永远是农民真正的需求。作为农业的“芯片产业”,种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靠提高种子质量,然而这一认识长期以来似乎还没有引起家足够的重视。

与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先玉335在中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来源于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多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播种质量是重中之重

篇2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篇3

沼气池在广大农村较为普遍。如何使沼肥变废为宝,发挥出应有的肥效,成了大伙儿津津乐道的话题。目前,在蔬菜生产中,由于多年来大量以化肥、农药和城市“三废”作为生产用肥,致使蔬菜质量低劣,各种有机物超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新的农业产业化调整,为适应新形势,可以“四位一体”的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四位一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是将日光温室大棚、自流式沼气池、猪舍、厕所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立体化良性循环、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沼气池内经厌氧发酵后的沼肥可一年四季为大棚种植提供速效、高效的有机肥,有利于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用发酵过的沼渣作蔬菜生产基肥,用沼液作各种蔬菜叶面追肥不但可使各类蔬菜苗壮、生长速度加快、抗病力增强,并且可防止病害、虫害的发生,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经跟踪测试,施用沼肥种植的果菜可提高产量20%,叶菜可提高产量30%左右。

用沼渣、沼液作为大棚内的生产用肥,不但可杀菌、灭毒、灭病、灭虫,更为重要的是可连年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高地力,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足够后劲。

沼渣、沼液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使用上有如下几点操作方法:

沼渣追肥。发酵好的沼渣是高效速效的腐熟有机肥,可随时为各种蔬菜生产追肥。追肥一般采用刨坑穴追,追完后覆土封窝。西红柿、黄瓜、茄子、瓜类等果菜,平均每亩追肥量一次在1000~1500公斤,果菜类平均每亩可提高产量15%~20%左右。

沼液追肥。沼液用于蔬菜追肥时,从出料间提出的混合沼液,一般采用水沼液比1∶2勾兑沟灌,追完后待沼肥沉入土壤后,再灌一遍清水。一般每亩追肥量在2000公斤左右,这一做法一般可使叶菜单产量提高30%以上。

篇4

对影响聋人大学生能力培养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师资队伍的匮乏也是严重影响聋人大学生能力的因素之一。我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教育,也更加需要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邵光华等根据功能将教师知识素质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聋人大学生的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特别教师。陈金友等研究发现聋校教师应具有5个层次的素质结构:师德(爱心、耐心、细心),教育理念与信念,特殊教育手段与技术方面,教育方法,职业情感体验。目前聋人大学的师资大部分都是非聋人专业教师,具有特殊教育资格的教师,专业课知识领域比较薄弱,而具备大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又不了解聋人大学生的教育特点。为了出色的开展聋生教育,教师必须首先了解聋人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掌握聋人大学生的沟通方式,获得聋人大学生的认同。每个聋人大学生都有成就需要、信任需要和被赞赏的需要。教师的一个赞许、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中都是一种“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改正缺点的勇气。教师要常给学生鼓励和肯定,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充满乐趣,从而不自觉的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Quinsland和Long用6种实验条件对60个聋生的学习进行测试发现:有熟练手语翻译支持及会手语教师指导下聋人大学生的成绩和获取的信息量明显高于有不熟练手语翻译支持及没有手语教师指导下的聋生。手语译者对专业学科词汇和专有名词的熟悉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授课者的内容,从而可以让聋人大学生更好的获取学科专业知识。这也就要求专业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熟练的手语,并深入详细地研究专业词汇的手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聋人大学生。

2合理的课程设置

本科院校正常园艺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基础课,而对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掌握能力比较低,所以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园艺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多设置一些专业实践课来加强对聋人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此,本专业的聋人大学生初步设置的课程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土壤与肥料学、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和树木学、花卉学、花卉和蔬菜生产技术、草坪修剪与养护、插花与盆景、鲜切花保鲜技术、种植设计、植物修剪与造型等专业主干课。对聋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园艺作物栽培、养护、管理等基本训练,使他们具备园艺作物栽培与管理、园艺作物采后处理与保鲜及工厂化育苗和设施园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高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利的语言发展环境和自身听力损失的影响,聋人大学生的独立阅读及书面语运用能力普遍较低。针对聋生的特殊性,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以多媒体为主,配合相应的图片及动态效果图。教师边讲边使用熟练的手语,配合屏幕上的课件让聋人大学生了解授课内容,注重讲练结合,加强与聋人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聋人大学生加入课堂讨论,深入了解聋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加深聋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重要的专业词汇、概念、知识点等必须让聋人大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便于重温课堂详细内容。充分利用学院建有的园艺大棚及科研实验室,不仅可以加深聋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的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实践中去,从而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5

一、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及有机水稻种植的概念

1.有机农业的概念

有机农业是一种按照规定的有机农业生产准则进行生产的一种新农业生产方式。它因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化肥、农药、生长剂、添加物等物质,也不使用转基因产物及其有关生物而得名,具有农业生产中不破坏自然规律与原生态、平衡养殖业和种植业等特点。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这一点它的三个基本原则health(健康),ecology(生态),care and fairness(关爱与公平)就可以证明。

2.有机食品的概念

有机食品是通过认证的环保安全型农副产品,又可以称为生态食品、生物食品。它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

3.有机水稻种植的概念

有机水稻是有机食品的主要类别,它的种植生产指的是利用生物之间循环产生的有益物,来增强水稻自身的能力,并人工制造适合水稻生长的自然生态条件。有机水稻同一般的水稻相比,具有优良特征遗传能力、较强的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等特点,是一种人们十分信任的农产品。

二、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

为了提高有机水稻的产量与质量,使人们可以放心使用,接下来就对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进行探讨。

1. 做好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

为了保证有机水稻高产高收,就要了解并做好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这里所提到的基本条件一共包括三点:一是创造有利的土壤环境。在选完土地后,通过使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精细耕作等方法增加土壤肥力,为有机水稻的种植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是确保水稻的营养含量。想要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来达到。

三是进行植物保护。所谓的进行植物的保护,需要做到两点,首先是对种子的保护,通过使用有机生物浸种剂确保在苗期就将病害进行预防和控制。其次是对水稻的保护,采用见效快、无副作用的新技术除草方法进行稻田杂草的清除,以实现对水稻的保护。

2. 选用优良品种

在有机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确保有机水稻稳产稳收的基础。因此,要选用优良品种,所选用的种子要具备熟期适中、耐冷性强、适应性广、抗病性和稳产性好等特点。而且在选完种子后,也要进行筛选,将其中的杂劣、杂草种子挑选出来,使种子达到籽粒饱满、纯度高、成熟一致、粒型整齐、发芽率高、无杂草种子、无病虫害等标准。

3. 精选种植地

对于种植地的精选也是确保有机水稻高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土地的选择上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一级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92 三级标准,国家空气环境一级质量标准这三项标准。相信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托,定能选出符合有机水稻种植条件的土地。

4.育苗

育苗阶段大致分为五步:一是种子消毒。为了避免种子把病菌带入田间,首先要将种子进行消毒,这一点可以通过使用1%生石灰浸种来达到目的。

二是制作苗床。制作苗床需要满足床面耕翻10 cm以上、床宽1.8~2.2 m等要求,要使制作出的苗床平整、无根茬。

三是施用基肥。这一步是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促使苗茁壮成长。

四是确定播期。这一点要依据天气而定,不同的地方播种期也会不同。气温达到5 ℃是播种育苗的最佳温度。

五是确定播量。常规育苗播干籽1 759粒/m2,地膜打孔育苗不超过2 509粒/m2,营养钵育苗不超过709粒/盘,播种要求均匀一致。

5.插秧

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达到12 ℃时,时间是5月15—25日,为插秧的最佳时期。插秧时应本着达到浅、直、匀、稳、足的标准进行。插秧的原则是瘠薄地块以30.0 cm×13.2 cm为主,较好地块以30.0 cm×16.5 cm为主, 每穴基本苗3~5株。

6.田间管理

所谓的田间管理指的是在苗栽入田地之后,为保护其健康成长而采取的措施。大致分为四步:一是适时灌溉。在进行灌溉时,要本着水量多排少补的原则进行灌溉,而且需要知道的是水稻的需水量是一定的,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水量也是不同的,如: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就需要加强水份灌溉;而水稻生长后期就不需要过多的水量。

二是适时施肥。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一定要做到适时施肥。如: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进行土壤培肥。

三是及时除草。杂草过多会与水稻争肥争光,为了避免杂草影响水稻的生长,在水稻的生长期要注意观察,发现有萌生的杂草要及时进行人工拔除。

四是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是对水稻稳产稳收最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一点,农民要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稻象甲、稻蓟马、稻飞虱、螟虫。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篇6

Abstract: Leisure agriculture is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m, and it has a very positive meaning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and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sta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engzhou are analyzed, and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are given b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engzhou City.

关键词: 休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消费升级;城市化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consumer upgrades;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85-02

0 引言

我国在总量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这种外向型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转而通过拉动内需带动消费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已是必然,这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一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1.1 休闲农业的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与国外相比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与过程又有着较大不同。所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休闲农业是在城市近郊或与中心城市有便利交通的较远乡村,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条件,结合新型农业科技、园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低耗能生产,提供高质量绿色农产品、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具有观光旅游、农业生产、教育体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综合新型农业产业。

1.2 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

1.2.1 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拉动内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由原来的重量变为重质。因此,这些年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这给了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机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供高质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

1.2.2 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使我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些劳动力的进入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休闲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那样属于第一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跨越三个产业,直接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比较起来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3 有利于增强农业自身实力 农业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休闲农业要求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科学化规范化。它提供的产品已不再是初级农产品,而是精细化生产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休闲农业拉长了产业链,除了物质产品之外把农业资源与体验经济相结合同样是它的重要产品。这些都会增强农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1.2.4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休闲农业的精细化集约化生产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农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休闲农业通过科学绿色的生产过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物质产品和悠闲怡人的田园风光,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雏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观赏休闲型;②畜牧养殖型;③现代农业园型;④农园采摘型;⑤渔场垂钓型;⑥综合开发型模式。

2.2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2.2.1 优势 首先,区域位置较为优越。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都十分发达,有着较为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其次,农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郑州市地貌类型多样、四季特征分明、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些都为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市场较为需求旺盛,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2.2.2 劣势 首先,其劣势表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多以观光休闲、采摘垂钓等初级模式为主。这种形态单一的初级模式可替代性强,容易被复制,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出现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其次,资源利用混乱,生态环境受损。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90%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由于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档次低。最后,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营管理经验,盲目发展,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2.2.3 机遇 首先,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产业转移的趋势也逐步明显,企业在资金、人才方面的西进也在加速,为各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次,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最后,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 挑战 首先,休闲农业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投资人都愿意把资金投到回报高、资金周转快的项目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难题。最后,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过多使用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加快工业化和诚市化的进程中,非农业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

3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首先,合理的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掌握休闲农业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明确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依据,做好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其次,要把握市场,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目标定位。要明确把休闲农业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再次,对郑州地区资源正确认识,把整个规划区域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结构性分类。

3.2 完善市场,加强旅游规制 因地制宜,建立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我国地大物博,地域差异比较大,应该以省为单位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以市一级制定实施细则。在休闲农业旅游中进行质量管理,对质量低劣侵犯游客权益的行为要进行惩治。通过行业协会的介入,利用行业认证、质量监督等手段,提高旅游质量。

3.3 做好信息服务,发展目的地营销 目的地营销是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的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为整合目的地的所有资源和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它的营销经费由各级政府的财政公共支出,由政府出面塑造和传播旅游地鲜明的、富有吸引力的形象,提升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经营者和游客双方对信息和获取的及时需求[7]。

3.4 掘广品内涵,提局服务品质 加大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使从业者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使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高休闲农业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市休闲农业和农业嘉年华分析为例[D].2011(6):49-51.

篇7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环保型”低碳农业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传统“工业型”农业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传统“工业型”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随着时代变迁,国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碳排放源于农业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畜禽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水稻生长以及生物燃烧(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虽然在农业碳源来源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对低碳农业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低碳农业对于传统“工业型”农业改造升级上达成了共识。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外学者也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学者首先对低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此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产函数为代表的平均生产函数。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对碳汇、碳测算和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再探索,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为代表的生产前沿面方法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传统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效率要求,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种养业分离,导致大量的禽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体污染;多样化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所取代,局部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会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农业对环境的提升方式归纳为:减少有害投入品,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无公害生产;推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洁能源模式;国内,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农业概念,认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农业概念的最早雏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罗吉文等(2010)、刘静暖等(2012)等对低碳农业再次认识,将低碳农业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后,众多学者均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周诚,1995;杨素群,1998;卫新,2003;李国忠,2005;黄初枝、黄贤金,2007;李谷成等,2007),认为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农业的替代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维护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在农业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红敏等(2008)、谭秋成(2011)、闵继胜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军等(2012)比较了农业与工业碳排放的区别,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和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再测算,并对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碳汇研究方面,吕劲文等(2010)、马晓哲等(2011)、张大东等(2012)、陈秋红(2012)、李长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对湖北、重庆、山东等省级碳汇量进行测算。在低碳农业生产率方面,钱丽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曾大林(2013)通过DEA评价方法对各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进行评价,表明发达地区低碳农业效率高,农业大省较缓慢,吴贤荣(2014)分析了东中西部碳排放约束下农业效率贡献因素,东部凭借技术发展提升生产率,中、西部波动性较强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走在全国前列,乡村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体系、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宣传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们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出台“一揽子”计划,定位“六个绿色”,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三调三治理”,落实“六个引领”,形成低碳绿色农业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体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体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业中小微企业资本薄弱,融资难、融资贵,从粗放型到绿色创新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倾斜、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二是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违反低碳农业行为的纠偏制度、惩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创新研发体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创新发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级科研合作跨越式推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联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绿色防治体系、现代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引进存在短板,虽然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进量巨大,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对于偏居一偶的乡村还是存在吸引力不足、发展平台优势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佳等突出问题,人才问题成为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科技“软联通”存在短板,在城乡科技创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势,特别是创新组织体系、科研体系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缺活力。产业发展是低碳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浙江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打造了“浙江样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浙江省乡村农业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统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虽然形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竞争产业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受阻。二是全产业链条体系有待建立。虽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基础产业和高层次产业链之间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存在断层的现场,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产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主体创新投入主动性差,对科技创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较差,难以在科研创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传监管机制有漏洞。浙江省乡村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成就享誉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依然存在宣传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外热内冷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学习先进经验,但是本地许多乡村宣传力度不够,对向低碳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举措不力,成效不显著。二是以点带面效应不强。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形成了点状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很多乡村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监督依据和方法不多。浙江农业发展,很多发展污染、排放、资源消耗指标都在在先行规范标准之内,但是对于高质量低碳农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对先行低碳农业标准体系进行再构建、组建机构和人员体系,建立处罚查处机制,确保标准高、措施实、有成效。

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土地管理 研究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质量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土地管理法》在确立占补平衡制度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占补平衡必须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不少开发整理项目为了使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以满足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批的需要,对补充耕地的质量往往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数字上,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开发出的耕地质量较差,很难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甚至一边开发整理一边抛荒。这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开发资金的浪费。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过程中以牺牲长远的整体利益来换取近期的局部利益。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顾被开发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边退耕还林,那边毁林开荒;这里退耕种草,那里毁果园开发的怪现象,或者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只重视田块的方整,而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其结果是短期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域环境的恶化将逐步显现,致使所开发的土地再一次荒芜。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

(四)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政府的投资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政府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发展基金等等。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包揽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资金。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二)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三)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四)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社会角度来分析土地价格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土地价格与农地总价值之间的差异。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对农地的价值认识仅仅停留在狭义的经济价值(农产品价值)基础上,忽视了农地所拥有的生态、景观功能,食物安全与世代公平等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这些价值及其产生的效益在目前的市场体系下是“外部性”效益,一般的土地使用者常常对此忽略。但是,国家作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承受的农地非农化边际成本应为MSC,即边际社会成本,农地非农化数量应为Q[,3],相对应的土地价格应为P[,3],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化,此时的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最高,它是在包含了农地非农化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性在内的价格机制作用下形成的非农化量,这就是农地的代价性损失。

(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如果继续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经济总量最大化,资源与环境问题必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摆脱资源环境困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必须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理念,树立“绿色GDP”的新概念,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通过增加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和降低单位GDP土地资源消耗,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视觉概念 图像集 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027-01

近年来,随着图像检索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视觉内容信息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完整复现场景的信息表达形式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医药、军事、航天、气象、天文、公安等。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图像视觉内容信息量,如何实现合理有效地组织、表达及搜索,已成为现阶段信息检索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视觉概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大量图像进行自动检测、管理及分类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合理的算法对获取的图像进行检测、识别、分类,从而达到用机器代替人来做图像测量和判断的目的。若要使图像检测及分类准确性高,就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图像集作为训练集,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及精确性。

1 理想的图像测试集应具备的特性[1]

1.1 图像集应在图像检索领域具有代表性及整体性

过去,研究人员使用的图像集常常是分散的,甚至可能自己的私人图像收藏,这样的测试集难免会具有片面性,理想情况是测试集包含许多不同的样本点,能够涵盖图像源的整个频谱,图像足够多到能够代表整个领域。

1.2 图像集应具备标准化的测试基准,以便执行客观的评价

在目前的文献中,经常发生不同的研究人员在同一个图像集下执行不同的性能测试,这就使得无法执行比较基准。标准化的测试基准应该至少包括典型的搜索概念、统一的图像信息,以及统一的绩效测量和报告的详细指引。

1.3 图像集应该便于用户访问及使用,而不必担心版权等问题

有些图像集,如MPEG7测试集,被科学界使用已经有一些年了,但是现在却基本找不到,并且也不能随意的了。对使用者来说,能够容易的访问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再发表是必不可少的。

2 MIR FLICKR图像集[2]

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里,MIR Flickr提供的图像集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且评价较高的测试集。2008年,图像集包含25000个图像,到2010年,图像集已经扩展到了1百万个图像,这些图像具有很高的品质,且在相应领域上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的关注度。如果仅是用于研究目的的话,用户可以自由使用这些图片而无需顾虑版权的问题。

Flickr还为用户提供基于图像标记的搜索和共享照片,以及两种形式的图像标签:图像的原始形式和由FLICKR清理了原始数据的处理形式,这个过程包括例如消除大写,空间,和各种各样的特殊字符等,每幅图像的标签的平均数为8.94。这些标签有的是明确描述图像的,能直接关系到图像的视觉内容,例如雪地、日落、建筑物、聚会等,有的标签表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爱情、旅行、陈旧、可爱等。

此外,图像集还提供了图像的EXIF(可交换图像文件格式)元数据,并将其转换成易于访问的文本文件。EXIF元数据代表的数码相机在拍照时的属性和设置,包括相机的品牌、相机的设置参数(曝光,光圈,焦距,ISO感光度等)和图像的设置(方向,分辨率,日期等),Flickr从图像中分离出来EXIF元数据,而不再是嵌入在图像文件的信息。最近的一些文献已经研究了这些用于图像分类和检索的元数据的有用性,如文献[3],[4]中所示,通过考虑一个图片中所带有的元数据信息,可以使图像检测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利用图像集对检测算法进行训练之后,使用者可以得出算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达到对图像进行分类及检测的目的。

3 结语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虽然许多机构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图像集,但还没有发现哪个是完全满足理想图像集的特性的,希望通过图像提供者的无私帮助及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能够克服以前测试集的局限性,在图像质量、代表性、主题、标签信息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The MIR Flickr Retrieval Evaluation.The MIRFLICKR Image Collection[EB/OL].press.liacs.nl/mirflickr,2011.

[2] M.J.Huiskes,M.S.Lew(2008).The MIR Flickr Retrieval Evaluation.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MIR''08),Vancouver,Canada.

[3] P.SINHA AND R.JAIN(2008).Classification and annotation of digital photos using optical context data.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nt-Based Image and Video Retrieval(CIVR 08),Niagara Falls,Canada.309-318.

篇10

智能电网建设是电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确保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所需的电能质量,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更是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智能电网应用电力工程技术的形式具有多种,例如:在电力能源转换、电源、输电、发电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因此,为有效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确保人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电能,本文针对智能电网特点进行评价,并对智能电网中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研究,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智能电网;特点;电力技术;运用

引言

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能源问题层出不穷,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更是加重了能源问题。研究得知,我国地域辽阔,能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比较低,电能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供应足够的电能,智能电网建设就实现了这一要求,尤其是电力工程技术的使用更是加快了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提高了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保证了高质量电能的供应。

1.智能电网概念及特点的评价分析

1.1概念

智能电网概念是2006年始于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电网本质是一种电力体系,特别之处是该体系的组成是多个配电和输电系统,智能电网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很好地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不仅提高了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还实现了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提供可靠的电能,智能电网建设是电网建设未来的主要方向。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例如:电力能源转换方面的应用、电源部分的应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发电过程中的应用等。

1.2特点

智能电网的特点是节约、智能和耐久性。节约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智能特点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耐久性则可以使得电网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气候环境。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

2.1在电力能源转换的应用形式

调查得知,我国电力能源紧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开始尝试使用低碳新能源,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企业担负着全面转换能源的重任,只有确保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够有效实现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从能源角度来讲,电力企业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新能源,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目前,智能电网建设主要使用两种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首选能源,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电力工程技术,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核心能源使用,比如: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促使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电力能源转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在电源部分的应用形式

从电源角度来讲,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力企业输电形式有交流和直流两种,交流电源又可分为变频和恒频两种形式。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变频和恒频电流都可使用,这可以大大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能够为智能电网下一环节的安全运行垫定基础。

2.3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智能电网建设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必须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才能够确保电力工程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发挥电力工程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输电过程中应用电力工程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无功补偿技术和谐波抑制技术,这两项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电力企业智能电网建设输电过程中应用这两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了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提高了供电质量。其中无功补偿技术更是在低压输配电线路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2.4在智能电网发电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电力工程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发电过程中,主要是借 助于电力电子元器件全面控制电网的运行状态。比如:使用节能装置降低发电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有效提高智能电网发电效率,减少电网运行成本,降低电费,最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3.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还能够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电能。智能电网中应用的电力工程技术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目的都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应用力度会越来越大,智能电网建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泽文.浅析智能电网建设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A]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杨德昌,李勇,C.Rehtanz等.中国式智能电网的构成和发展规划研究[J]电网技术.2009(20)

[3]张海瑞,韩冬,刘玉娇等.基于反熵权法的智能电网评价[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11)

篇11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 保险业

一、新型城镇化的慨念与特征

我国过去六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12.84%、17.58%、20.43%、25.84%、35.39%和49.68%,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且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是粗放式、低水平,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城镇化。

对此,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以及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坚持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主要新在以下方面:(1)把生态文明和节约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大社会服务设施和能力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旅游型、文化型等新型城市。(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城镇化中,走智慧城市道路。(4)农村人口转移出去,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现代化,并不断优化产业升级。坚持以人为本,并提高农业的效率,优化产能。

保险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体力量支持,更需要保险业的大力支持。

(一)加大养老院的投资,让老人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

随着这二十多年我国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与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已经开始逐渐迈向人口老年化,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将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他们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餐饮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服务保障、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养老院主要分为敬老院、托老所、护理院、老年公寓、养生养老院。

这几年,我国大城市的养老院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养老院建设程度还比较低,在政府政策下,寿险公司可逐渐加大养老保险与养老院的投资。

(二)提高农业保险的品种、区域覆盖面,并加大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农业保险是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再生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性。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国农业保险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相对于美、日等国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应提高农业保险的品种、区域覆盖面,加大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

(三)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直接投资或通过资本市场间接投资于新型城镇化中

保险公司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投资与银行存款总额达6,7万亿人民币,资金是相当充裕的。在国家限制与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基础设施等投资项目下,可以放宽保险资金对这些项目的投资。保险资金投资形式主要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等不动产项目,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可加大投资与扩展投资项目。保险资金可以间接通过债券、股票等市场投资于城镇化项目中。对此,也要控制好风险。首先,综合考虑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确定投资范围。然后,保险公司审慎进行投资范围与项目,严格控制风险。最后,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对这些投资项目的监管,尤其是风险控制。

(四)提高社保保障程度,尤其,让走进新型城镇化的村民享受到真正的城镇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是以养老、医疗为主,对人民的基本生活的保障。它的保障程度不高,只是一种基本生活的保障,可通过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提高对人们保障程度。

在新型城镇化中,地域达到了城镇化,村民表面上达到了城镇化,但这些村民却未真正享受到城镇人民的待遇与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要让这些村民享受到真正的城镇社会保障。

(五)探索性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是以资源与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近两年,我国的空气和水污染很严重,污染已经是很严峻的社会性问题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在实践探索中。在政府的引导下,保险公司可开发各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比如油污责任险、泄露污染责任险及空气污染等保险,一方面可让他人财产与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可让公司帮污染责任风险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叶连松,靳新彬.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04).

[3]贾康,刘薇.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J].中国金融,2013(04).

[4]唐敏. 把脉新型城镇化战略[J].瞭望,2012(41).

[5]孙荣,兰虹.保险学原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篇12

摘要:农学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思维。用科学人才学理论指导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对提高我国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学 专业 适用型人才 培养

一、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而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这就是人才需求的潜力所在。但近些年来,农学专业毕业生有怕吃苦等各种原因,不愿到基层工作,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高校农学专业的招生也因此受到影响,大部分考生由高考成绩所限而不得不报考农学院。然而,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往往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农学专业逐渐成为“冷门”专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要改变以上现状,必须改变我国农学人才现状,提升农学人才资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则在于高素质的农学人才。因此,要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因农业行业各种不乐观现状而轻视和放弃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概念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识人才、育人才和用人才的科学观念。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高校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农学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现代管理等新兴学科专业较为薄弱,师生对该专业学生成长的信心可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高校师生应认识到,人才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与行业无关。“人人都可以成才”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人才评价标准,也体现了人才的平等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要克服对人才认识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激发学生个人的成才愿望。

三、坚持“以人为本”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行为很多时候取决于其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针对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要了解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对每位独特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措施。因此,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学要求适合学生个性特征,设计和实施教学应有一定的弹性。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以之作为教学起点,采用适当方法,提出适当要求,使学生有兴趣并得到相应发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学校还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使其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二)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

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呈多样化。由此,高校要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改革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学专业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须拓宽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建立适应多样性目标且有柔性结构的专业培养计划。如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特别是要增开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如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从而建立构建农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三)优化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主要途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相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多样化。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因人而异。对于今后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将其实践工作安排在导师实验室或科研所。经过这一阶段实习,可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今后愿意从事企业管理的学生,则应推荐他们到农业推广站、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企业实习,结合专业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实践工作。对于今后愿意到基层做村官和技术员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对于热爱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开设创业理论课程,为其提供与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信心。

(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知识的化身,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更新知识、创新知识起带头作用。高等学校的老师肩负创新知识的社会和历史使命,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本身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高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造机会。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健全高校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教师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应长抓不懈。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在培训经费上要予以保障。培训管理机制要完善也要创新,以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导向,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培训环境,激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应该从体现人本化、个性化出发,尽可能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此外,还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高质量农学专业人才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加上农学专业课程涉及面广,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型科技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设施园艺工程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它的科技含量极高、涉及学科极广泛,而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热点及重要内容。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发展与提高设施园艺工程,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健康、顺利进行。

关键词:

施园园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我国设施园艺业的状况

设施园艺涵盖了极为广泛的系统及学科,如自动控制、品种、建筑、机械、栽培、管理、材料等,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因此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为重要标志之一。现阶段我国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为主要项目,换而言之也是在开展设施园艺工程,充分证明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设施园艺是其关键。近五年来,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大发展为背景,我国的设施园艺事业获得了空前进步,具体表现为:

1.1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已初步建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节能为中心的体系。遮阳网和塑料拱棚在南方极受青睐,它可以防雨降温,使夏季蔬菜育苗的困境得以克服,蔬菜夏淡季的状况得以改善;节能型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广地区得到重点发展与积极推广,因其具有冬季不加温的特点,从而使一些喜温果菜能够在北纬40°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来,一些耐寒蔬菜在更高纬地区也能够生产出来,基本解决了冬春无蔬菜的状况。另外全国蔬菜处于大市场、大流通的状况,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四季长青,丰富多彩,均衡稳定。人均高达240-250㎏/人.年蔬菜占有量,在世界上也达到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比1981年增长了164倍,达到33㎏/人.年,在“菜篮子工程”中具有重大贡献。

1.2全国至2000年初设施园艺面积已近100万公顷的栽培主体为蔬菜,以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是其主要设施类型,在世界上位居第一,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约150倍。在部分大中城市郊区当地菜田总面积相比于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也低于1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更低,将近30%,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80年代后不断扩大设施栽培的分布地域,向“三北”地区持续发展设施园艺,目前又快速向南方扩展,发展趋势极为良好,已超过北方的发展态势,发展更为迅速的是东南沿海经济地区。

1.3从总体上讲设施园艺工程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小型简易类型的园艺设施比重不断下降,约为20%,而渐渐向大型化趋势发展。利用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推动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快速进步,进一步推广了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及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因合理科学的设施结构设计建筑,优化了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为优质高产打下基础。

1.4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使得大中城市持续减少近郊区的耕地,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怎样发展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都市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就是密切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结合,在城市的周边定位,融合服务于大都市,满足都市高质量、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利于优化生态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首先选择的项目就是设施园艺。上海浦东发区的东海农场,以及北京的“朝阳农艺园”等,就是将农业科普教育紧密结合观光旅游、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一举多得,从而使设施园艺的功能得以拓展,作为一个新的景观展现于大城市周边。

2、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设施园艺

蔬菜、果品和花卉是设施园艺的主要产品,当市场有需求时,与传统农业相比其产品附加值显然要高出很多。另外部分花卉、蔬菜只有较短的生长周期,能够多茬栽培于气候适宜的地区内,因此也相应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和产量。设施园艺的园艺作物生产是在人工设施内进行的,一些反季节的鲜活产品也可以提供出来,相比于露地生产其价值是较高的,因此它是一条“短、平、快”的致富脱贫渠道。因其经济效益极为可观,相比于其它产业的产投比显然要高出很多,在八十年代初我国日光温室面积为1.06万亩,到了二十世纪就发展到300多万亩。所以,弃粮种菜成为广大生产者的必然选择,发家致富也就理所当然了。部分省市领导,因势利导,抓住机遇,迅速改变了当地农村和农业面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调整当前农村的种植业经济结构,第一选择的项目就是设施园艺,在各种大棚,温室种菜种花在全国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发展起来,虽然内容大致一样但也不足为怪。

3、设施园艺发展需注意的事项

设施园艺涉及比较多的学科,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属于现代化农业范畴,通过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高效、高产的现代化设施园艺,不仅仅需要工程技术(硬件设施),还需要先进的管理与种植技术。国外之所以获得高利润,是因为高投入高产出是其发展设施园艺的技术路线。高能源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建设,优化了生长和结构环境,从而保证了几乎可全天候生产的园艺作物。为了保证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保证作物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都很好,也就是单位面积的高品质和高产量,必须具备精湛而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农业、农村的差距还非常大,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发展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道路。

总之,在广大农村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过程中,必须要把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加以突破,不再受农业技术落后、生产经营分散、农业部门分割的限制,以科教兴国、科教兴村为战略目标,努力做好设施园艺工程,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从而推动新时期农村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作者:高大臣 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关系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对各类工作关系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保证可以发挥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工作作用,使其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农业推广的含义与特点分析

第一,农业推广含义。主要就是为农业社会服务进行延伸处理,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农业相关技术指导,全面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保证可以满足农民在劳动中的需求。同时,在农业推广期间,相关部门可以站在农民发展角度考虑各类问题,创新工作形式,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利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文明化发展程度,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第二,农业推广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技术特点,可以及时发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服务,保证可以根据农村需求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其次,具有服务特点。农业推广属于社会化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市场数据和信息、产品加工服务等,建设专门的推广机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相关推广活动,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速度。最后,具有科学化特点。在农业推广期间,会对各类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根据新时期下农业发展需求,完成科技推广任务,以此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1]。

2农业现代化概念与特点

2.1农业现代化概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管理形式等。对于农业现代化技术而言,就是相关部门用科研方式,研发农业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对于农业现代化管理而言,就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农业管理工作水平。

2.2农业现代化特点分析

第一,农业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部分区域已经建设了农业水利工程,可以优化灌溉体系,在提高灌溉效率的情况下,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第二,科技与管理相结合。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相关部门已经将农业科技与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提高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利用创新方式为人们营造健康的农产品市场。同时,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先进的包装与运输技术支持农业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成效,还能满足其发展需求[2]。第三,专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向着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专业化而言,国家已经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引导农民开展专业生产工作,在节约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对农业用地进行整合,提高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满足农民实际发展需求。对于社会化发展而言,主要就是国家已经开始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发展,相关企业可以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抵御市场农产品的销售风险,逐渐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3]。第四,农业教育与技术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期间,农业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国家已经开始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同时,国家已经要求职业院校开展农业教育活动,安排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农业技术转换成为农民的劳动生产技能,在提高农民专业素质的情况下,培养农民的职业道德素养,创建新时期农业人才体系,保证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

在新时期下,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有利于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建设完善的方针政策,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联合,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专业素质,提升其经济效益,推广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达到预期的管控目的。在此期间,需要对传统观念进行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将农民作为主体,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对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推广,建设完善的农业服务组织体制,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服务工作,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保证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对推广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制定完善的考核方案,建设专门的服务组织,完善新时期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标准,保证自身工作质量。在此期间,相关部门还要建立考核机制,将农业推广与工作人员绩效挂钩,以此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挖掘工作人员潜能[4]。

4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需要做好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利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管理活动,利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开展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管控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朝玉.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探析[J].科学种养,2016(3):227-228.

[2]唐红兵.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容及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J].北京农业,2014(30):312.

[3]邓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推广的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3(3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