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高质量发展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高质量的种子永远是农民真正的需求。作为农业的“芯片产业”,种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靠提高种子质量,然而这一认识长期以来似乎还没有引起家足够的重视。
与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先玉335在中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来源于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多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播种质量是重中之重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沼气池在广大农村较为普遍。如何使沼肥变废为宝,发挥出应有的肥效,成了大伙儿津津乐道的话题。目前,在蔬菜生产中,由于多年来大量以化肥、农药和城市“三废”作为生产用肥,致使蔬菜质量低劣,各种有机物超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新的农业产业化调整,为适应新形势,可以“四位一体”的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四位一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是将日光温室大棚、自流式沼气池、猪舍、厕所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立体化良性循环、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沼气池内经厌氧发酵后的沼肥可一年四季为大棚种植提供速效、高效的有机肥,有利于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用发酵过的沼渣作蔬菜生产基肥,用沼液作各种蔬菜叶面追肥不但可使各类蔬菜苗壮、生长速度加快、抗病力增强,并且可防止病害、虫害的发生,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经跟踪测试,施用沼肥种植的果菜可提高产量20%,叶菜可提高产量30%左右。
用沼渣、沼液作为大棚内的生产用肥,不但可杀菌、灭毒、灭病、灭虫,更为重要的是可连年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高地力,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足够后劲。
沼渣、沼液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使用上有如下几点操作方法:
沼渣追肥。发酵好的沼渣是高效速效的腐熟有机肥,可随时为各种蔬菜生产追肥。追肥一般采用刨坑穴追,追完后覆土封窝。西红柿、黄瓜、茄子、瓜类等果菜,平均每亩追肥量一次在1000~1500公斤,果菜类平均每亩可提高产量15%~20%左右。
沼液追肥。沼液用于蔬菜追肥时,从出料间提出的混合沼液,一般采用水沼液比1∶2勾兑沟灌,追完后待沼肥沉入土壤后,再灌一遍清水。一般每亩追肥量在2000公斤左右,这一做法一般可使叶菜单产量提高30%以上。
对影响聋人大学生能力培养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师资队伍的匮乏也是严重影响聋人大学生能力的因素之一。我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教育,也更加需要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邵光华等根据功能将教师知识素质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聋人大学生的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特别教师。陈金友等研究发现聋校教师应具有5个层次的素质结构:师德(爱心、耐心、细心),教育理念与信念,特殊教育手段与技术方面,教育方法,职业情感体验。目前聋人大学的师资大部分都是非聋人专业教师,具有特殊教育资格的教师,专业课知识领域比较薄弱,而具备大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又不了解聋人大学生的教育特点。为了出色的开展聋生教育,教师必须首先了解聋人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掌握聋人大学生的沟通方式,获得聋人大学生的认同。每个聋人大学生都有成就需要、信任需要和被赞赏的需要。教师的一个赞许、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他们眼中都是一种“爱”,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改正缺点的勇气。教师要常给学生鼓励和肯定,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充满乐趣,从而不自觉的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Quinsland和Long用6种实验条件对60个聋生的学习进行测试发现:有熟练手语翻译支持及会手语教师指导下聋人大学生的成绩和获取的信息量明显高于有不熟练手语翻译支持及没有手语教师指导下的聋生。手语译者对专业学科词汇和专有名词的熟悉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授课者的内容,从而可以让聋人大学生更好的获取学科专业知识。这也就要求专业教师非常有必要掌握熟练的手语,并深入详细地研究专业词汇的手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聋人大学生。
2合理的课程设置
本科院校正常园艺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基础课,而对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掌握能力比较低,所以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园艺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多设置一些专业实践课来加强对聋人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此,本专业的聋人大学生初步设置的课程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土壤与肥料学、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和树木学、花卉学、花卉和蔬菜生产技术、草坪修剪与养护、插花与盆景、鲜切花保鲜技术、种植设计、植物修剪与造型等专业主干课。对聋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园艺作物栽培、养护、管理等基本训练,使他们具备园艺作物栽培与管理、园艺作物采后处理与保鲜及工厂化育苗和设施园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高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利的语言发展环境和自身听力损失的影响,聋人大学生的独立阅读及书面语运用能力普遍较低。针对聋生的特殊性,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以多媒体为主,配合相应的图片及动态效果图。教师边讲边使用熟练的手语,配合屏幕上的课件让聋人大学生了解授课内容,注重讲练结合,加强与聋人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聋人大学生加入课堂讨论,深入了解聋人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加深聋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重要的专业词汇、概念、知识点等必须让聋人大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便于重温课堂详细内容。充分利用学院建有的园艺大棚及科研实验室,不仅可以加深聋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的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实践中去,从而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及有机水稻种植的概念
1.有机农业的概念
有机农业是一种按照规定的有机农业生产准则进行生产的一种新农业生产方式。它因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化肥、农药、生长剂、添加物等物质,也不使用转基因产物及其有关生物而得名,具有农业生产中不破坏自然规律与原生态、平衡养殖业和种植业等特点。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这一点它的三个基本原则health(健康),ecology(生态),care and fairness(关爱与公平)就可以证明。
2.有机食品的概念
有机食品是通过认证的环保安全型农副产品,又可以称为生态食品、生物食品。它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
3.有机水稻种植的概念
有机水稻是有机食品的主要类别,它的种植生产指的是利用生物之间循环产生的有益物,来增强水稻自身的能力,并人工制造适合水稻生长的自然生态条件。有机水稻同一般的水稻相比,具有优良特征遗传能力、较强的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等特点,是一种人们十分信任的农产品。
二、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
为了提高有机水稻的产量与质量,使人们可以放心使用,接下来就对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进行探讨。
1. 做好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
为了保证有机水稻高产高收,就要了解并做好有机水稻种植的基本条件。这里所提到的基本条件一共包括三点:一是创造有利的土壤环境。在选完土地后,通过使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精细耕作等方法增加土壤肥力,为有机水稻的种植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是确保水稻的营养含量。想要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来达到。
三是进行植物保护。所谓的进行植物的保护,需要做到两点,首先是对种子的保护,通过使用有机生物浸种剂确保在苗期就将病害进行预防和控制。其次是对水稻的保护,采用见效快、无副作用的新技术除草方法进行稻田杂草的清除,以实现对水稻的保护。
2. 选用优良品种
在有机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确保有机水稻稳产稳收的基础。因此,要选用优良品种,所选用的种子要具备熟期适中、耐冷性强、适应性广、抗病性和稳产性好等特点。而且在选完种子后,也要进行筛选,将其中的杂劣、杂草种子挑选出来,使种子达到籽粒饱满、纯度高、成熟一致、粒型整齐、发芽率高、无杂草种子、无病虫害等标准。
3. 精选种植地
对于种植地的精选也是确保有机水稻高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土地的选择上必须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一级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92 三级标准,国家空气环境一级质量标准这三项标准。相信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托,定能选出符合有机水稻种植条件的土地。
4.育苗
育苗阶段大致分为五步:一是种子消毒。为了避免种子把病菌带入田间,首先要将种子进行消毒,这一点可以通过使用1%生石灰浸种来达到目的。
二是制作苗床。制作苗床需要满足床面耕翻10 cm以上、床宽1.8~2.2 m等要求,要使制作出的苗床平整、无根茬。
三是施用基肥。这一步是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促使苗茁壮成长。
四是确定播期。这一点要依据天气而定,不同的地方播种期也会不同。气温达到5 ℃是播种育苗的最佳温度。
五是确定播量。常规育苗播干籽1 759粒/m2,地膜打孔育苗不超过2 509粒/m2,营养钵育苗不超过709粒/盘,播种要求均匀一致。
5.插秧
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达到12 ℃时,时间是5月15—25日,为插秧的最佳时期。插秧时应本着达到浅、直、匀、稳、足的标准进行。插秧的原则是瘠薄地块以30.0 cm×13.2 cm为主,较好地块以30.0 cm×16.5 cm为主, 每穴基本苗3~5株。
6.田间管理
所谓的田间管理指的是在苗栽入田地之后,为保护其健康成长而采取的措施。大致分为四步:一是适时灌溉。在进行灌溉时,要本着水量多排少补的原则进行灌溉,而且需要知道的是水稻的需水量是一定的,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水量也是不同的,如: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就需要加强水份灌溉;而水稻生长后期就不需要过多的水量。
二是适时施肥。为了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一定要做到适时施肥。如: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进行土壤培肥。
三是及时除草。杂草过多会与水稻争肥争光,为了避免杂草影响水稻的生长,在水稻的生长期要注意观察,发现有萌生的杂草要及时进行人工拔除。
四是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是对水稻稳产稳收最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一点,农民要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稻象甲、稻蓟马、稻飞虱、螟虫。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使用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