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危机的爆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信贷;收入分配差距;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8-03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正式爆发。
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储蓄贷款机构(这里以商业银行作为代表)向美国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本属于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两家政府赞助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购买商业银行对外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两房将买来的贷款资产统一放入资产池,通过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ABS(资产抵押证券),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后,这些ABS以优先级和次级投向金融市场。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大量购入ABS品种,其中以投资银行购入最多,且大多为次级ABS。投资银行一部分持有次级ABS品种,而更多的是将购入的次级ABS投放到资产池,进一步地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CDO(债务担保凭证),同样的,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CDO也以优质级、中间级和权益级的形式出现,通过SPV的隔离,CDO正式进入二级市场,并进一步地被这些金融机构认购,而投资银行又将认购的CDO组成资产池,证券化为CDO平方、三次方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像AIG这样的保险集团也通过发行CDS(信用违约互换)为ABS、CDO提供担保,从而一方面降低了ABS和CDO品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CDS产品。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双维度原因
(一)基于美国国内信贷维度
通过对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状况的回顾,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美国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及系列金融产品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危机。然而,进一步地探究可以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过量的信贷。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信贷危机。
1、信贷危机起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探究信贷危机的根源可以发现,近年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增大,而这最终导致了“居者有其屋”理念指导下的过量信贷。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从1975年以来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工资水平排在美国总人口前10%的人,在1975年到2005年间,其工资增长率要比排在后10%的人高出65%。2007年,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的收入为37亿美元,这一收入是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7.4万倍。
2、收入分配差距起源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迈・拉詹认为,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现象,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的工资要远远高于未获得大学学历的员工,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大学升水效应”。
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他们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即使参与工作,也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收入。另一方面,相比欧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健全,以失业保险为例,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只能保证失业者6个月的生活支出,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失业长达6月以上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他们成了美国社会的低收入群体。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最近统计的失业率为9.1%,贫困率为15.1%,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1/3都处在贫困线以下。这些数字都凸显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就是年轻人的贫困化。这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选民社会,这就意味着政客们将为此失去大部分选票支持。
3、宽松信贷成为美国政府常用政策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宽松信贷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手段屡试不爽。在克林顿执政时期,联邦政府通过金融领域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帮助大多数无力购房的美国群众实现买房梦。商业银行向低收入群体发放大量的住房贷款,在一个被称作“格林斯潘对策”的低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担心贷款者无力偿还利息,况且其背后还有一个得到美国政府背书的两房的无条件支持。而购房者也无需担心还不上贷款,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仍在不断上涨。然而,当美联储逐渐提升利率时,低收入家庭开始不堪重负,大量的房子被银行拍卖导致房价转向下跌,以抵押贷款衍生的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初始现金流中断了,ABS、CDO等的违约率节节攀高,次贷危机由此爆发了。
(二)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维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国的信贷危机导致了次贷危机。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便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各国的救市政策都无济于事,美国的危机还是不可避免的输出到了全球。这就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全球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的深层次制度基础则是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
这样一个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极大内在的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什么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第一,各国虽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全球化使其在经济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一系列规则来协调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这是潜在的规则性。第二,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他的使用,这是非排他性;另外,基于同一体系下的政策之间经过一定的协商后互相不妨碍,这是非竞争性。所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国际货币制度往往同各国的货币存在矛盾和冲突,它的形成本质上讲是一个利益冲突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中,维克塞尔一林达尔的一人一票制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在现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美独大,这就使得公共选择的过程成了少数人独立做出的集中决策。集中决策制度中的当权者根据本国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来做决策,这可能牺牲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整体利益。另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天生就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可信的威胁惩罚措施,货币合作将因为搭便车行为缺乏制约而沦为无效,并使得各国对货币合作失去兴趣。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美国带来制度收益
私人产品的美元与公共产品的国际支付货币的错位,其直接体现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对等。从成本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赤字成本是相当小的,甚至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一,对于美国来说,赤字导致的债务增加并不可怕,由于美元的本位地位,美国只需开动印钞机,发行美元就可以偿还债务,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由于美元的储备地位,美国无需积累外汇储备,也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反而是其它国家为了增加外汇储备而向美国低价出口,从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
第三,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因为美元的贬值而不对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充分利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对立的属性。在利益驱动下,美联储多发货币的冲动就显得理所当然。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因此,如此巨大的货币发行量其结果就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及全球经济失衡,最终使源于美国的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美国宽松的国内信贷导致了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在美国国内爆发;另一方面,现行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基于以上分析并全面考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1、短期主要国家要一定程度宽松信贷,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
回顾历史,历次金融危机的结果都是强制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不仅从金融系统中黯然退出,而且也被大规模地从实体经济里抽出。在金融系统存款创造机制形成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这一过程往往使一国的货币供应量面临大幅度的紧缩,从而严重地危害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如此。因此,短期内必须恢复因危机骤减的全球流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宽松信贷。国家可以建立自己国内的各种创新性金融安排,或者国家之间加强金融合作,从而实现宽松信贷的目标。
但是,信贷是一剂猛药,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此次金融危机的复苏很可能成为又一个“格林斯潘对策”的样板,而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重要的是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建立新的、安全高效的信贷投放机制,使一系列的创新性金融安排不再是金融领域的自娱自乐,打破资金在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使其稳定、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长期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发达国家的市场更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从而往往使初次分配的结果造成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因此,政府要更多地依赖再分配手段,调节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重视教育。为了避免“大学升水效应”进一步扩展,政府要逐步提高大学受教育比例,另外,利用小规模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多层次地为没有条件读大学的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在职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为社会保障做了最形象的诠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做到公平,而且也要合理。如果不合理,如欧洲的高福利国家,只能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经济失去长期发展的动力。
3、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探索创新性制度安排以解决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间的矛盾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危机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机的描述
2008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几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的爆发源于次级债务危机,而后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最后转向实体经济,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重重困难,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大批国际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银行破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金融自由政策,导致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泡沫。同时,“广场协议”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先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水平直线上升,股票市场崩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之前,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追逐的焦点。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压力,放弃维持泰铢币值,随即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接着,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机行列。本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高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和低利率。国家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入,营造了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对风险估计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助长了危机的爆发。
纵观上次20世纪的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金融危机多是从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后蔓延到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崩盘。在地域范围内,也是从一个国家向临近国家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造成一定区域的危机联合体。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危机爆发多是源于货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全。其深层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人性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社会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识形态多样。人们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没有储蓄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另外,出于人性的贪婪,投机的意识较强,同时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2.货币体系的不健全,货币政策的不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主导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欧元的出现对这一格局有所冲击,但是,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单一货币主导的弊端是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变化。在大量贸易逆差面前,美国增大货币供给,以维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导致货币大量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3.金融监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危机爆发多是有虚拟经济爆发,而后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导致各种虚拟经济体借助法律盲区进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样百出,日益复杂,同时各种衍生品由金融市场慢慢渗透到实体经济市场,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连为一体,为危机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外因论。国际货币的流动是上述原因综合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益不同导致了货币的大量流动,流入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一原因的典型写照。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离实合、泡沫经济的出现和膨胀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为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应从一下角度加以改革,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民众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杜绝过度消费等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民众的适当储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危机的助推力量。
2.从国家角度,应该建立健全稳健的金融体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施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借助市场的力量,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增加政府的参与程度。任何市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适度的参与,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金融监管,从立法的角度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建立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泛滥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胀,保证信用评价的可参考性;第三,从立法的角度调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适时适度的调整不同市场的结合,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积极采取预警机制,避免危机的爆发和大范围蔓延。
4.从国际角度,各个国家应积极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变原有的美元作为单一货币的体制,应建立多元的货币体制,避免单一货币存在的弊端。同时,各国建立联合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爆发。③
参考文献:
[1] 顾华详.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年8月.
[论文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由一场次贷危机进而演化成为拖累美国 经济 乃至世界经济步入持久性衰退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中都有哪些不确定性因素在影响美国 金融发展 和实体经济,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理论问题。鉴于这场金融危机还远远尚未结束,所以,本文只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给出比较粗浅的分析。
一
2007年,美国金融业向全世界推出了一个绝大多数普通居民闻所未闻的新鲜词汇次贷危机。2008年,当人们还在思考次贷危机何时才会终止的时候,这场危机确已经悄然升级成为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风暴,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深刻影响美国经济导致美国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的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开始历程。
2007年2月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多家贷款公司盈利预警。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 申请 破产保护。4月27日,纽约 证券 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 投资 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4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 银行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9月7日,美国两大房屋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房利美由美国政府接管。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5日,美国第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同日,美国第一大 保险 机构美国国际集团接受政府持股
对于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机构面临的危机状况,美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救助措施。2008年7月14日,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一周之内被“腰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7月13日,美国 财政 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房”措施。根据计划,财政部将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旨在帮助房利美和房地美摆脱困境,救助美国房市。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 融资 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首都华盛顿签署经过修改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美国国会众议院再次投票终于通过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这一方案的生效意味着,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 市场 干预行动。至于救助的最后结果,还要看危机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
由于危机远远尚未结束,而且导致危机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所以现在讨论美国产生金融危机的深刻原因还为时尚早。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刺激 经济 的超宽松 环境 为 金融 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裂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降低 银行 利率的措施鼓励 投资 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贷款买房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 市场 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对刺激消费和发展经济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使低收入者拥有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已经涉及到500万个美国家庭,估计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宽松的无需担保无需首付的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发放成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隐患。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发生消费者还贷能力和信誉问题。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再加次贷的浮动贷款利率提高,需要偿还的资金增加。次贷贷款者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滞后,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提供了现实条件。
其次,次级贷款资产的 证券 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 金融创新 ”工具的 金融机构 ,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 管理 公司、对冲基金、 保险 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大量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 融资 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分摊。金融创新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制度创新,使美国不具备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掉进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
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读懂其中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 道德 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的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和不负责任,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和扩大。
三
以上的分析是从 金融 经济 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再从技术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美国 金融危机 全面爆发的技术性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重要的有这样几点。
首先是杠杆率。从 银行 等 金融机构 的资产业务看,都具有极大的杠杆率。这为金融 投资 的危机爆发埋下了技术隐患。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为追逐利润空间,竟相盲目扩大杠杆率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
在垄断资本阶段,垄断公司控制着市场运行和产品价格,这些巨型公司为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各自利益,他们共谋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各个公司通过削减成本获得利润。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产品的价格竞争是禁止的,而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竞争却明显加强了,压低工人工资成了削减成本的有效手段,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垄断公司手中,而工人面临的却是"工资崩溃",陷入"绝对贫困化"。这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对极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积聚了大量剩余,并且这些剩余仍日益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新投资使这些剩余创造更多的利润,即提供更多的供给;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加深,身处"绝对贫困化"中的工人抑制需求,资本扩张的压力遇到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保罗·斯威奇所说的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趋势","这种过度积累的趋势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中日益显着,减少了增长率,并因此唤醒了经济长期滞胀的幽灵。"[2]
为了摆脱滞胀困境,一种新的吸收剩余、创造利润的方式迅速受到资本家的青睐——金融。金融本身具有高杠杆性,通过买卖金融产品,资本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轻松绕开实体经济受到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增值障碍,并且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物的刺激,再加之新自由主义极力消除资本流动限制,主张减少金融监管,金融成为资本逐利的追捧对象,并日益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时上文所述的矛盾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对金融的狂热已经使整个经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基础之上,一旦借贷某一方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一系列连锁债务危机和支付危机。在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迅速传至全球,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金融危机 美国
一、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
美国学者诺姆 乔姆斯基在其著作《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以及私有化等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194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创立的标志,也奠定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先驱的地位。
二、新自由主义的推行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在新自由主义理念的主导下,美国政府通过减税、放松了对劳动市场的管制和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并加剧了贫富分化。利润率的上升必然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然而贫富分化的加剧却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为生产过剩危机埋下伏笔。瓦迪・哈拉比认为:“截止2003年底,美国有36%的生产能力仍然闲置着。事实上自从2000年以来,美国一直无法把闲置生产能力降到低于30%。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时,闲置的生产能力估计有34%。”
(二)放松金融管制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
1980年代里根总统执政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政府不断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政策。1999年颁布实施金融混业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彻底废除了已执行了60多年的《美国银行法》中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2001年来美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了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生成,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通过财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非理性繁荣下.美国的金融机构可向收入水平较低和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导致次级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为增加流动性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次级贷款基础上设计出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金融产品,通过次贷资产证券化使信用风险由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1990年代以来,次贷证券化产品迅猛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品的膨胀并未与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合,以降低信用风险,而是通过在基础证券,甚至是在已经衍生后的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衍生,导致风险被无限放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信机爆发后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
(一)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两房”改革
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宣布政府将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更换了两家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负责两家公司的管理。另外,财政部获得授权可以以购买股票的形式分别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资1000亿美元。然而美国政府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接管并不意味若美国国有化进程的重新开始,也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复兴。美国接管“两房”有其深层考虑,首先在接管前美国的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两房”持有或担保大约5万亿美元,约占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42%,更重要的是“两房”事实上是美国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机构,如果任由“两房”倒闭,会导致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大减。此外,“两房”购买各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加快了各贷款机构的资金流动,并降低了贷款机构的风险,购入住房抵押贷款后,“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它们打包成债券,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房利美和房地美是连接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纽带,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不得不接管“两房”,当然这只是个应急方案。
在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之后,关于“两房”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2011年2月11日,美国财政部在向国会提交的美国住房金融市场改革报告中提出籽大幅削减美国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支持,并提出了逐步关闭“两房”的诸多措施,并承诺继续为“两房”提供支持,以确保其能还清所有债务。报告还提出三项改革住房金融系统的长期方案。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只是个临时方案,并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复兴,一旦经济形势好转,美国政府就会逐步退出。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
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小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随后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这标志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市计划启动了。本次救市计划主要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通过制定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政府通过注资的形式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籽联邦存款保险金额的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既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恢复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防止出现挤兑风潮。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背道而驰,这说明了美国政府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暂时调整。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总规模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35%的资金用于减税,65%的资金用于公共开支和投资。与小布什政府的救市计划主要针对金融领域不同,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作用于实体经济领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重点主要包括减税、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投资以及增加社会福利方面。该方案动用了1900多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医疗补助和向低收入人群发放食品券等社会福利项目,这提高了失业人员的谈判地位,标志着美国政府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201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总统的减税法案,本次减税法案涉及总金额高达8580亿美元。该法案保留了小布什总统时期的税率,将全民减税政策延长两年。奥巴马的减税法案对绝大部分工人都实施新的所得税减免,将长期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的时间延长了13个月,降低了富裕阶层的遗产税负担,规定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税率为35%,美国的中产阶级由于所得税减免成为减税法案受益最多的群体。奥巴马的减税法案既保护了高收入阶层的利益,也照顾到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该减税法案十分赞赏,认为这是在现有条件下各方
最好的妥协结果,但这只是国际垄断资本对工人阶级的暂时让步,并不能改变美国贫寓分化不断加剧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在次贷危机爆发中的重要作用,次贷危机爆发后,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美国政府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开始,美国展开了19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到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由于美国采用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导致监管机构的职能交叉重叠,监管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监管缺失的现象发生,新的金融监管法案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以实现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监管,从而有效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新的金融监管法案还将美联储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美联储将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管。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而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却几乎是空白,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新的监管法案将对自营交易及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怖管,要求大部分衍生品进行场内交易。此外,新的临管法案还设立专门机构来保护消费者利益。
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彻底改变了新自由主义时期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新法案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扩大了金融监管的范围并强化了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协调。
2011年1月18日,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采取重要措施以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和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了旨在限制银行自营交易的“沃尔克法则”,该法则建议大型银行关闭其自营交易部门,限制银行的自营交易有助于降低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沃尔克法则”公布后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银行纷纷剥离或削减自营交易业务,以达到沃克尔法则的要求。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建议任一银行的规模都不得超过美国金融体系规模10%,防止金融机构“大到不能倒”,有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降低。此外,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还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警告。这标志着美国的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对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沉重打击。
(四)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间差距扩大
根据美国劳工统汁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分别增长1.6%和2.4%,2008年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增长率分别为1.0%和2.2%,2007年和2008年每小时补偿金分别增长4.0%和3.3%,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暂时削弱了新自由主义的力量,为克服危机,国际垄断资本需要对工人阶级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2009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3.7%,单位劳动成本却下降了1.6%,同时2009年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426.5万,比2008年多出534.1万,失业率高达9.3%,国际垄断资本一站稳脚跟就开始向工人阶级反扑,通过提高失业率、增加失业人口来削弱工人的谈判地位、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来提高利润率。2010年工人阶级的境况更加糟糕,2010年美国初步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劳动生产率增长3.9%,而每小时实际补偿金仅增长0.7%,比2009年的增长率还要低1.7%,国际垄断资本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力量,削弱了工人的地位。
四、结论
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美国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美国政府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控制,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支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的投资,这有利于美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后危机时代抢占新的制高点。美国政府通过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缓和了矛盾,维护了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Ⅱ]经济学家,2004,(2):66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