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爆发范文

金融危机的爆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的爆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的爆发

篇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信贷;收入分配差距;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28-03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正式爆发。

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储蓄贷款机构(这里以商业银行作为代表)向美国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本属于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持。美国政府通过两家政府赞助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购买商业银行对外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两房将买来的贷款资产统一放入资产池,通过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ABS(资产抵押证券),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后,这些ABS以优先级和次级投向金融市场。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大量购入ABS品种,其中以投资银行购入最多,且大多为次级ABS。投资银行一部分持有次级ABS品种,而更多的是将购入的次级ABS投放到资产池,进一步地证券化组合出不同风险的CDO(债务担保凭证),同样的,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CDO也以优质级、中间级和权益级的形式出现,通过SPV的隔离,CDO正式进入二级市场,并进一步地被这些金融机构认购,而投资银行又将认购的CDO组成资产池,证券化为CDO平方、三次方等等以此类推。在这个过程中,像AIG这样的保险集团也通过发行CDS(信用违约互换)为ABS、CDO提供担保,从而一方面降低了ABS和CDO品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CDS产品。

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双维度原因

(一)基于美国国内信贷维度

通过对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状况的回顾,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美国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及系列金融产品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危机。然而,进一步地探究可以发现,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过量的信贷。因此可以说,金融危机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信贷危机。

1、信贷危机起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探究信贷危机的根源可以发现,近年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增大,而这最终导致了“居者有其屋”理念指导下的过量信贷。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从1975年以来基本没有明显变化,工资水平排在美国总人口前10%的人,在1975年到2005年间,其工资增长率要比排在后10%的人高出65%。2007年,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的收入为37亿美元,这一收入是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7.4万倍。

2、收入分配差距起源于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前IMF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迈・拉詹认为,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现象,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的工资要远远高于未获得大学学历的员工,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大学升水效应”。

美国教育体制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他们工作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即使参与工作,也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收入。另一方面,相比欧洲,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健全,以失业保险为例,美国的失业救济金只能保证失业者6个月的生活支出,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失业长达6月以上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他们成了美国社会的低收入群体。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提供了一组数据:美国最近统计的失业率为9.1%,贫困率为15.1%,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1/3都处在贫困线以下。这些数字都凸显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就是年轻人的贫困化。这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选民社会,这就意味着政客们将为此失去大部分选票支持。

3、宽松信贷成为美国政府常用政策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宽松信贷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手段屡试不爽。在克林顿执政时期,联邦政府通过金融领域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帮助大多数无力购房的美国群众实现买房梦。商业银行向低收入群体发放大量的住房贷款,在一个被称作“格林斯潘对策”的低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担心贷款者无力偿还利息,况且其背后还有一个得到美国政府背书的两房的无条件支持。而购房者也无需担心还不上贷款,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仍在不断上涨。然而,当美联储逐渐提升利率时,低收入家庭开始不堪重负,大量的房子被银行拍卖导致房价转向下跌,以抵押贷款衍生的一系列金融产品的初始现金流中断了,ABS、CDO等的违约率节节攀高,次贷危机由此爆发了。

(二)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维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国的信贷危机导致了次贷危机。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便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各国的救市政策都无济于事,美国的危机还是不可避免的输出到了全球。这就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全球经济失衡,而这种失衡的深层次制度基础则是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

这样一个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着极大内在的矛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什么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第一,各国虽然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全球化使其在经济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一系列规则来协调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这是潜在的规则性。第二,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国家对于他的使用,这是非排他性;另外,基于同一体系下的政策之间经过一定的协商后互相不妨碍,这是非竞争性。所以说,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国际货币制度往往同各国的货币存在矛盾和冲突,它的形成本质上讲是一个利益冲突下的公共选择过程。在这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中,维克塞尔一林达尔的一人一票制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在现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美独大,这就使得公共选择的过程成了少数人独立做出的集中决策。集中决策制度中的当权者根据本国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来做决策,这可能牺牲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整体利益。另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天生就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可信的威胁惩罚措施,货币合作将因为搭便车行为缺乏制约而沦为无效,并使得各国对货币合作失去兴趣。

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矛盾为美国带来制度收益

私人产品的美元与公共产品的国际支付货币的错位,其直接体现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对等。从成本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赤字成本是相当小的,甚至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第一,对于美国来说,赤字导致的债务增加并不可怕,由于美元的本位地位,美国只需开动印钞机,发行美元就可以偿还债务,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由于美元的储备地位,美国无需积累外汇储备,也不存在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反而是其它国家为了增加外汇储备而向美国低价出口,从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

第三,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因为美元的贬值而不对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充分利用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对立的属性。在利益驱动下,美联储多发货币的冲动就显得理所当然。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因此,如此巨大的货币发行量其结果就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及全球经济失衡,最终使源于美国的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美国宽松的国内信贷导致了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的形式在美国国内爆发;另一方面,现行的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在一段相当长时期内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基于以上分析并全面考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1、短期主要国家要一定程度宽松信贷,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

回顾历史,历次金融危机的结果都是强制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不仅从金融系统中黯然退出,而且也被大规模地从实体经济里抽出。在金融系统存款创造机制形成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这一过程往往使一国的货币供应量面临大幅度的紧缩,从而严重地危害实体经济的复苏。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如此。因此,短期内必须恢复因危机骤减的全球流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宽松信贷。国家可以建立自己国内的各种创新性金融安排,或者国家之间加强金融合作,从而实现宽松信贷的目标。

但是,信贷是一剂猛药,切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此次金融危机的复苏很可能成为又一个“格林斯潘对策”的样板,而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重要的是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建立新的、安全高效的信贷投放机制,使一系列的创新性金融安排不再是金融领域的自娱自乐,打破资金在金融领域的自我循环,使其稳定、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长期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发达国家的市场更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从而往往使初次分配的结果造成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因此,政府要更多地依赖再分配手段,调节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重视教育。为了避免“大学升水效应”进一步扩展,政府要逐步提高大学受教育比例,另外,利用小规模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多层次地为没有条件读大学的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在职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撒切尔夫人为社会保障做了最形象的诠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做到公平,而且也要合理。如果不合理,如欧洲的高福利国家,只能加大社会运行的成本,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经济失去长期发展的动力。

3、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探索创新性制度安排以解决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间的矛盾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危机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机的描述

2008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几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的爆发源于次级债务危机,而后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最后转向实体经济,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重重困难,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大批国际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银行破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金融自由政策,导致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泡沫。同时,“广场协议”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先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水平直线上升,股票市场崩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之前,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追逐的焦点。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压力,放弃维持泰铢币值,随即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接着,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机行列。本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高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和低利率。国家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入,营造了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对风险估计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助长了危机的爆发。

纵观上次20世纪的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金融危机多是从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后蔓延到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崩盘。在地域范围内,也是从一个国家向临近国家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造成一定区域的危机联合体。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危机爆发多是源于货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全。其深层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人性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社会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识形态多样。人们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没有储蓄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另外,出于人性的贪婪,投机的意识较强,同时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2.货币体系的不健全,货币政策的不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主导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欧元的出现对这一格局有所冲击,但是,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单一货币主导的弊端是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变化。在大量贸易逆差面前,美国增大货币供给,以维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导致货币大量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3.金融监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危机爆发多是有虚拟经济爆发,而后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导致各种虚拟经济体借助法律盲区进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样百出,日益复杂,同时各种衍生品由金融市场慢慢渗透到实体经济市场,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连为一体,为危机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外因论。国际货币的流动是上述原因综合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益不同导致了货币的大量流动,流入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一原因的典型写照。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离实合、泡沫经济的出现和膨胀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为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应从一下角度加以改革,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民众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杜绝过度消费等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民众的适当储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危机的助推力量。

2.从国家角度,应该建立健全稳健的金融体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施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借助市场的力量,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增加政府的参与程度。任何市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适度的参与,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金融监管,从立法的角度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建立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泛滥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胀,保证信用评价的可参考性;第三,从立法的角度调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适时适度的调整不同市场的结合,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积极采取预警机制,避免危机的爆发和大范围蔓延。

4.从国际角度,各个国家应积极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变原有的美元作为单一货币的体制,应建立多元的货币体制,避免单一货币存在的弊端。同时,各国建立联合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爆发。③

参考文献:

[1] 顾华详.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年8月.

篇3

[论文摘要]美国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由一场次贷危机进而演化成为拖累美国 经济 乃至世界经济步入持久性衰退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中都有哪些不确定性因素在影响美国 金融发展 和实体经济,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理论问题。鉴于这场金融危机还远远尚未结束,所以,本文只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给出比较粗浅的分析。

2007年,美国金融业向全世界推出了一个绝大多数普通居民闻所未闻的新鲜词汇次贷危机。2008年,当人们还在思考次贷危机何时才会终止的时候,这场危机确已经悄然升级成为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风暴,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深刻影响美国经济导致美国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的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开始历程。

2007年2月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多家贷款公司盈利预警。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 申请 破产保护。4月27日,纽约 证券 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 投资 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4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 银行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9月7日,美国两大房屋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房利美由美国政府接管。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5日,美国第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同日,美国第一大 保险 机构美国国际集团接受政府持股

对于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机构面临的危机状况,美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救助措施。2008年7月14日,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一周之内被“腰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7月13日,美国 财政 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房”措施。根据计划,财政部将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旨在帮助房利美和房地美摆脱困境,救助美国房市。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 融资 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首都华盛顿签署经过修改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美国国会众议院再次投票终于通过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这一方案的生效意味着,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 市场 干预行动。至于救助的最后结果,还要看危机发展的现实状况。

由于危机远远尚未结束,而且导致危机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所以现在讨论美国产生金融危机的深刻原因还为时尚早。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刺激 经济 的超宽松 环境 为 金融 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裂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降低 银行 利率的措施鼓励 投资 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贷款买房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 市场 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对刺激消费和发展经济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使低收入者拥有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已经涉及到500万个美国家庭,估计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宽松的无需担保无需首付的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发放成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隐患。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发生消费者还贷能力和信誉问题。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再加次贷的浮动贷款利率提高,需要偿还的资金增加。次贷贷款者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滞后,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提供了现实条件。

其次,次级贷款资产的 证券 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 金融创新 ”工具的 金融机构 ,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 管理 公司、对冲基金、 保险 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大量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 融资 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分摊。金融创新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制度创新,使美国不具备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掉进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

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读懂其中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 道德 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的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和不负责任,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和扩大。

以上的分析是从 金融 经济 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再从技术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美国 金融危机 全面爆发的技术性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重要的有这样几点。

首先是杠杆率。从 银行 等 金融机构 的资产业务看,都具有极大的杠杆率。这为金融 投资 的危机爆发埋下了技术隐患。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为追逐利润空间,竟相盲目扩大杠杆率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

篇4

    在垄断资本阶段,垄断公司控制着市场运行和产品价格,这些巨型公司为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各自利益,他们共谋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各个公司通过削减成本获得利润。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产品的价格竞争是禁止的,而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竞争却明显加强了,压低工人工资成了削减成本的有效手段,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垄断公司手中,而工人面临的却是"工资崩溃",陷入"绝对贫困化"。这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对极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积聚了大量剩余,并且这些剩余仍日益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新投资使这些剩余创造更多的利润,即提供更多的供给;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加深,身处"绝对贫困化"中的工人抑制需求,资本扩张的压力遇到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保罗·斯威奇所说的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趋势","这种过度积累的趋势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中日益显着,减少了增长率,并因此唤醒了经济长期滞胀的幽灵。"[2]

    为了摆脱滞胀困境,一种新的吸收剩余、创造利润的方式迅速受到资本家的青睐——金融。金融本身具有高杠杆性,通过买卖金融产品,资本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轻松绕开实体经济受到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增值障碍,并且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物的刺激,再加之新自由主义极力消除资本流动限制,主张减少金融监管,金融成为资本逐利的追捧对象,并日益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时上文所述的矛盾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对金融的狂热已经使整个经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基础之上,一旦借贷某一方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一系列连锁债务危机和支付危机。在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迅速传至全球,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篇5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金融危机 美国

一、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

美国学者诺姆 乔姆斯基在其著作《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以及私有化等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194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创立的标志,也奠定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先驱的地位。

二、新自由主义的推行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在新自由主义理念的主导下,美国政府通过减税、放松了对劳动市场的管制和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并加剧了贫富分化。利润率的上升必然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然而贫富分化的加剧却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为生产过剩危机埋下伏笔。瓦迪・哈拉比认为:“截止2003年底,美国有36%的生产能力仍然闲置着。事实上自从2000年以来,美国一直无法把闲置生产能力降到低于30%。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时,闲置的生产能力估计有34%。”

(二)放松金融管制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

1980年代里根总统执政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政府不断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政策。1999年颁布实施金融混业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彻底废除了已执行了60多年的《美国银行法》中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2001年来美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了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生成,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通过财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非理性繁荣下.美国的金融机构可向收入水平较低和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导致次级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为增加流动性以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次级贷款基础上设计出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金融产品,通过次贷资产证券化使信用风险由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1990年代以来,次贷证券化产品迅猛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品的膨胀并未与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合,以降低信用风险,而是通过在基础证券,甚至是在已经衍生后的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衍生,导致风险被无限放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信机爆发后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

(一)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两房”改革

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宣布政府将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更换了两家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负责两家公司的管理。另外,财政部获得授权可以以购买股票的形式分别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资1000亿美元。然而美国政府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接管并不意味若美国国有化进程的重新开始,也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复兴。美国接管“两房”有其深层考虑,首先在接管前美国的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两房”持有或担保大约5万亿美元,约占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42%,更重要的是“两房”事实上是美国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机构,如果任由“两房”倒闭,会导致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大减。此外,“两房”购买各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加快了各贷款机构的资金流动,并降低了贷款机构的风险,购入住房抵押贷款后,“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它们打包成债券,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房利美和房地美是连接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纽带,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不得不接管“两房”,当然这只是个应急方案。

在美国政府接管“两房”之后,关于“两房”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2011年2月11日,美国财政部在向国会提交的美国住房金融市场改革报告中提出籽大幅削减美国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支持,并提出了逐步关闭“两房”的诸多措施,并承诺继续为“两房”提供支持,以确保其能还清所有债务。报告还提出三项改革住房金融系统的长期方案。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只是个临时方案,并不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复兴,一旦经济形势好转,美国政府就会逐步退出。

(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

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小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随后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这标志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市计划启动了。本次救市计划主要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通过制定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政府通过注资的形式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籽联邦存款保险金额的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既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恢复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防止出现挤兑风潮。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背道而驰,这说明了美国政府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暂时调整。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总规模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35%的资金用于减税,65%的资金用于公共开支和投资。与小布什政府的救市计划主要针对金融领域不同,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作用于实体经济领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重点主要包括减税、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投资以及增加社会福利方面。该方案动用了1900多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医疗补助和向低收入人群发放食品券等社会福利项目,这提高了失业人员的谈判地位,标志着美国政府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201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总统的减税法案,本次减税法案涉及总金额高达8580亿美元。该法案保留了小布什总统时期的税率,将全民减税政策延长两年。奥巴马的减税法案对绝大部分工人都实施新的所得税减免,将长期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的时间延长了13个月,降低了富裕阶层的遗产税负担,规定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税率为35%,美国的中产阶级由于所得税减免成为减税法案受益最多的群体。奥巴马的减税法案既保护了高收入阶层的利益,也照顾到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该减税法案十分赞赏,认为这是在现有条件下各方

最好的妥协结果,但这只是国际垄断资本对工人阶级的暂时让步,并不能改变美国贫寓分化不断加剧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在次贷危机爆发中的重要作用,次贷危机爆发后,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美国政府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开始,美国展开了19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到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由于美国采用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导致监管机构的职能交叉重叠,监管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监管缺失的现象发生,新的金融监管法案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以实现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监管,从而有效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新的金融监管法案还将美联储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美联储将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管。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而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却几乎是空白,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新的监管法案将对自营交易及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怖管,要求大部分衍生品进行场内交易。此外,新的临管法案还设立专门机构来保护消费者利益。

新的金融监管法案彻底改变了新自由主义时期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新法案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扩大了金融监管的范围并强化了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管协调。

2011年1月18日,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采取重要措施以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和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了旨在限制银行自营交易的“沃尔克法则”,该法则建议大型银行关闭其自营交易部门,限制银行的自营交易有助于降低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沃尔克法则”公布后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银行纷纷剥离或削减自营交易业务,以达到沃克尔法则的要求。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建议任一银行的规模都不得超过美国金融体系规模10%,防止金融机构“大到不能倒”,有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降低。此外,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还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警告。这标志着美国的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对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沉重打击。

(四)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间差距扩大

根据美国劳工统汁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分别增长1.6%和2.4%,2008年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的增长率分别为1.0%和2.2%,2007年和2008年每小时补偿金分别增长4.0%和3.3%,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暂时削弱了新自由主义的力量,为克服危机,国际垄断资本需要对工人阶级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2009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3.7%,单位劳动成本却下降了1.6%,同时2009年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1426.5万,比2008年多出534.1万,失业率高达9.3%,国际垄断资本一站稳脚跟就开始向工人阶级反扑,通过提高失业率、增加失业人口来削弱工人的谈判地位、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来提高利润率。2010年工人阶级的境况更加糟糕,2010年美国初步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劳动生产率增长3.9%,而每小时实际补偿金仅增长0.7%,比2009年的增长率还要低1.7%,国际垄断资本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力量,削弱了工人的地位。

四、结论

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美国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美国政府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控制,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支持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的投资,这有利于美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后危机时代抢占新的制高点。美国政府通过对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缓和了矛盾,维护了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Ⅱ]经济学家,2004,(2):66 74

篇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的本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作为无限的贪欲,总要不断超出自身力量的限制,它只有不断增殖,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质。生产力在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不断采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必然造成与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利润,必须从对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张和垄断中寻找出路。资本的扩张以全球为最大边界,它就要停止扩张的脚步了,它就要失去其本性了,资本就要消亡了。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新阶段,它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变化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但也是有限的。它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资本主义各种内在矛盾的激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市场的依赖,也加大了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是以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扩展。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仍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首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在其任何发展阶段上,不论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还是全球垄断阶段都不能改变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其次,在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内,原来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演化成东西南北矛盾。但主要的斗争矛头都指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在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的消长变化以及争夺世界市场、全球霸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并非常尖锐复杂。

全球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首先,全球生态危机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垄断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全球生态危机是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的。全球垄断资本主义在不断强化资本对人的剥削的同时,也不断强化资本对自然的剥削。其次,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就必然不断向全球扩张,最大限度地掠夺全球资源,把污染环境的产业甚至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改善自身的生态环境。这种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加速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篇7

金融危机保险业发展创新

保险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保险为我们身边的风险提供了保障,保险资金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在经济危机下的保险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保险业在金融危机下遭遇的挑战

1.保险风险难以防范

保险业本身是对一个风险的保障,同时其自身也是有风险的,但是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保险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并且很多的因素都是在正常经济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所以保险业所遭遇的风险不仅增多了而且这些风险更加的隐蔽,难以被发现,也难以提前做好准备去防范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只能任由发生。

2.保险业内经营发展困难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保险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能直接看到的是消费者对保险产品需求量的降低,并且出现大量退保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出现无疑是对保险业的严重创伤。那么这样的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很多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与支出比例产生变化,很大一部分公司或者个人没有经历也没有财力去购买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到期续保,同时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因为保险的赔偿问题很多人对保险产品出现失望的态度,所以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出现困难,同时在股票和证券上的收入也急剧下降,这无疑是对保险业的雪上加霜,双重打击下,保险业的经营困难。

3.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困难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方式是比较粗放的,而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根深蒂固存在于保险业内是很难被解决的,对于保险业来说本身就是长期研究的课题。在保险业还处于初级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保险公司盲目扩大公司规模,企图利用大量的保费来进行投资赚取利润,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顾客购买自己的保险产品,但是却没有注意到保险产品是否适合客户以及客户在取得赔偿或者收益的过程中是否毫无障碍。这样粗放的发展方式对保险业的结构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让保险业无法发挥它的技术优势,对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粗放的保险业对经济危机的抗击能力几乎为零。所以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保险业才会困难发展,更加难以转变其发展方式。

二、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1.市场体系还不够规范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还不够规范。如今的保险机构组织形式多样,功能也较为完善,但是部分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法律意识薄弱,经常触犯法律的底线作出违法乱纪的经营行为,同时多家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所以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虽然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在还是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虽然现在的险种越来越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保险的覆盖面太窄,无法满足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保险保障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上,并且在现有的险种上保险质量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还是会出现理赔难,周期长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样的保险服务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3.保险业缺乏创新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虽然拥有创新的产品,但是创新产品还不够,现如今的大部分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全球经济统一,但是毕竟在国情上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产品,需要有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适合民众需求的产品,而这个就要抛开国外产品理念的束缚进行创新。

4.保险业监管制度不完善

我国保险业的监管制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这个畸形的发展历程就注定了我国保险业的监管制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保险监管人在数量上的缺乏,保险监管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全面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同时一个监管制度不完善的行业也很难健康快速发展,同样阻碍了保险业的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保险业发展的对策

1.改变经营理念,推动发展结构的调整

金融危机下,各大保险公司在艰难的经营过程中从危机的压力下寻找转机,开始转变经营理念,把承保和投资开始等同起来。采取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来进行保险业的发展.

例如: 近年来保险集团在创新销售方式上大力发展交叉销售,不少保险集团已经收获了交叉销售带来的硕果。2012年,平安产险车险保费收入的55.0%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渠道,平安银行新发行信用卡中的53.6%来自交叉销售和电话销售渠道,新增零售存款中的15.9%来自于交叉销售渠道。交叉销售不仅降低企业边际销售成本,提高利润率,同时能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客户忠诚度。不过,交叉销售主要应用于产品多元化的保险集团以及银行与保险企业之间,产品较为单一的小型保险公司还难以享受这种模式带来的利好。

2.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体系

我们现有的保险公司多种多样,但是市场秩序还是比较混乱的,混乱的市场秩序对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制约,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险市场体系,明确立法规定相关行为的惩罚制度,并且对新生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审查,对于老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的考察,预防违法乱纪产生,规范保险业的发展,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一个稳定的市场秩序能够帮助保险业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稳步发展。

3.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

俗话说,危机也是转机,那么在这场金融危机下,暴露了监管的缺失对金融业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漏洞,那么对于保险业监管的缺失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首先我们要发掘这样的人才,我们的监管体系人数太少,我们要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充实我们监管体系的人才库,并且对于我们现有的监管人员进行定时的专业的培训,监管人员的专业性直接决定监管质量,决定监管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为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将我们的保险监管体系完善好,并且必须适应现代保险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抵抗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在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

4.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我们现如今的保险产品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的直接引进,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满足国人的需求,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具备相关的创新能力,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的国情研制出适合我们的保险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泰顺天安保险公司已与泰顺风景旅游协会、煤气协会等团体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包括经营场所公众责任险在内的各类创新险种。泰顺当地的广大经营业主只需交纳数百元不等的保险金就能得到全面的风险保障,此举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谐,也为保险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保险业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只有我们在危机中快准狠地抓好机遇,利用危机,转化危机成为商机才能真正的抵抗金融危机的风暴。我们的保险业该加大改革的力度,让我们的保险业从初级阶段稳步过渡到一个成熟的阶段,给保险业注入新的力量,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带去更多的契机。这样不仅保险业能够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保险行业真正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昊天,张涵予.金融危机下的保险行业[M].中国证券,2009,(11).

篇8

论文关键词 金融消费者保护 纠纷解决机制 消费者教育

一、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以深刻教训。短短时间内,这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的波及全球,给全球金融行业乃至实体经济的发展笼罩了一层厚厚的阴霾。大量金融行业巨头的破产倒闭引起了金融恐慌;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的疲软牵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开始审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缺失,着手对现有金融体系监管进行改革。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 Taylo就提出了“双峰”理论(Twin Peaks),他认为金融监管存在两个目标:一是审慎监管目标,旨在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二是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目标,通过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管,防止和减少消费者受到欺诈和其他不公平待遇。“双峰理论”明确的提出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一样,都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系统的稳定,依赖于金融消费者权利的良好维护。长期以来,各国均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了对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最终导致了实践中对消费者的资产受到侵吞、滥用和欺诈。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平衡,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世界各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趋势介绍

(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由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正式公布实施,法案共有1279页,突出了金融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两大目标。法案提出新成立独立的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并赋予该机构规章制定权和监管权。

危机爆发之后,英国公布了《2009银行法案》,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服务局在保护消费者方面的职权;在《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中阐述了消费者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加强消费者保护的全球合作。其他国家如加拿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案》,日本的《消费者合同法》、《金融商品交易法》和《金融商品销售法》都体现了危机之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视。

(二)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英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就设有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监管各个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英国首先通过《2010金融服务法》增强了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监管职能,并提出赋予FSA强制信息披露和惩罚权;到2010年7月26日,英国通过了《金融监管新举措》,撤消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分别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设在英格兰银行,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动态的监管;审慎监管局(PRA),负责对具体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管;消费者保护局(CPMA),负责具体的消费者投诉和教育;经济犯罪局,负责对经济犯罪进行监控。通过将FSA的职能分割为四个具体的机构来执行,加强了具体的监管力度。

美国2010年新设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总统负责,其作出的运作和决议不受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干涉,其运作资金来自美联邦体系的转移支付。消费者保护局被授予广泛的职权来制止一切在金融消费者领域内的不公平、欺诈和滥用。这些领域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报告、抵押经纪和服务及其他领域。以前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职权和人员将转移到该机构。

除了专门独立的监管机构,美国、欧盟和英国都提出要设立跨部门委员会。美国成立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SOC),成员包括美国财政部、美联储、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等,欧盟成立系统性风险理事会(ESRC),由欧洲央行行长以及各成员国央行行长等组成,英国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CFS),由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局的人员组成。跨部门的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控,风险预警提示等。

(三)投诉处理和投诉信息披露机制

美国在新设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设立消费者投诉部门,开设免费800投诉电话,设立统一的服务网站,建立数据库以完成消费者投诉的信息收集和跟踪,协调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其他联邦机构进行投诉的处理。在一定情况下,投诉处理部门可将投诉情况向各州传达。局长每年要向国会做关于消费者信息处理的汇报作为监督。日本金融监管厅专门设立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协会的“投资咨询窗口”,并要求各金融机构对于投诉要提交处理报告。

(四)独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

澳大利亚和英国的金融消费者纠纷解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都选择成立专门的金融督查服务机构(FOS),负责处理金融消费者的纠纷。这是一种独立于金融服务机构和司法机构的纠纷解决机制,因此又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当消费者与金融服务机构发生纠纷得不到满意的解决时,消费者可以向FOS投诉,由FOS组织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进行调解,并作出裁判。FOS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不收取任何费用,有利于纠纷的顺利解决,也省去了消费者去司法机关诉讼的时间和精力,维护了金融机构的良好信誉。

四、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启示及建议

(一)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

首先,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并未引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混为一体。金融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要,办理银行存贷款、购买保险合同、申请购买信用卡、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消费者。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上述的消费行为已经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金融生活需求,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不同,在资本市场的个人投资者,由于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分析能力,在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化的时代,实质上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因此也应当将其划入金融消费者的行列。

其次,目前我国关于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只有《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而这两部法律的设立均为保护实体领域的消费者,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金融消费的概念和权利尚未明确,在保护效果上更是收效甚微了。而金融领域的《保险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对涉及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大多是一些概念和原则性的条文,例如银行领域只有“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仅仅限于对存款人的保护;在保险领域的“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限于规定保险机构的从信息披露角度保护消费者利益。法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

鉴于此种情形,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层级相对较高的法律,并将在法律条文中引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做到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二)建立消费者保护的具体职权机构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无论实施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的国家,均建立具体的职权明确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权分散于消费者协会,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在保监会设立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职能表述为具有规章制定权,接受消费者投诉和咨询,调查处理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项,但自2003年以来,并未见保险领域内关于消费者保护的规章出台,投诉和处理机制不明确。在证监会设立的投资者保护局的职能表述为“督导促进派出机构、交易所、协会以及市场各经营主体在风险揭示、教育服务、咨询建议、投诉举报等方面,提高服务投资者的水平;推动投资者受侵害权益的依法救济”投资者保护局并不直接接受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消费者保护职权不明确,缺乏专业性,容易造成消费者保护的监管空白区。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等领域建立具体的职权明确的消费者保护机构,并赋予该机构一定的规章制定权和处罚权,建立完善的工作和监督流程,保证消费者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三)设置便利的消费者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受理消费者投诉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各个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纠纷通过金融机构内部的调节机制无法解决时,只能选择向监管机构投诉或者采取仲裁、诉讼解决。大多数监管机构在接受投诉建议时采取通知或者责令金融机构二次处理,并不能真正的起到解决纠纷的作用。

篇9

    论文摘 要:在中国的企业中,私营或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到了5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本文从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入手,全面分析了大连市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对大连市中小企业创建发展保障体系有所帮助。

    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中小企业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辽宁省中小企业占辽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大连作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中小企业更是占了很大比重。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的企业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关键点。因此,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中小企业保障体系是当前应当研究的课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及大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机,世界的实体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抑制了各国经济的增长,金融市场动荡,资产价格缩水,失业率上升,蔓延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中国中小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经济整体亏损22%左右,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内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南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北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恢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两个主要的特色,第一个最重要的特色是全球的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尚未完全恢复,当全球的经济终于从濒临的死亡危机中走出来时,还没有出现完全复苏的迹象,尤其在实体经济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二个特色是全球的股市和楼市都出现逐渐上涨,全球的资产市场显现了发展生机,股市前景较前阶段乐观。 

    2010年,各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全球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在中央启动了内需抵补外需不足的模式后,我国国内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国民经济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在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辽宁省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大连作为辽宁省的经济中心,也没有明显地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大连市的中小企业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大连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机遇。但一直以来,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南方的一些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思维模式固化,品牌意识淡薄,产业能力弱等,加之中小企业本身发展环境比较脆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逐渐摆脱亏损的困境,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会出现某些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因素。

    1、各国经济复苏程度影响对中国产品的接纳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持续已有两年,目前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发达国家经济整体显现缓慢复苏的迹象。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率转正,德国和法国于二季度实现正增长,日本也连续2个季度出现了正增长,主要国家的PMI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反弹,预示着发达国家经济的缓慢复苏。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经济格局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经济复苏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出口贸易虽然呈现了稳定复苏的态势,但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许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减少外部冲击,重新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从未来趋势看,由于美欧发达国家抑制过度消费,全球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而且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必将会不断蔓延,这将会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企业少,这些企业没有品牌意识,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限制。欧美国家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中国产品的市场拓展,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个重要的障碍是产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在这种状况之下,中国出口的增长就会难上加难,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会面临挑战。

    2、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

    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常只重视销售业绩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对于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等问题考虑较少,资金周转速度慢,各方面成本压力加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节约采购成本或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常常在原料采购环节中一次性采购材料数量过大,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除此之外,由于之前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企业经济运转困难,导致销售款项难以回笼,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周期,还使企业营运资金的循环速度放慢。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用工数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再加上国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致使企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更加困难。

    3、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老问题,而银行借款又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金融业的支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利润下降,使其内部融资能力变弱、财务压力增大,再加之中小企业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而从国家政策来看,限制对中小企业开放融资渠道,各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 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对信贷更加谨慎,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对陷入资金短缺的企业的贷款提出了更高的担保条件,导致这些企业得不到所需资金,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4、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虽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体制仍相对落后,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产品质量、品牌意识、信息闭塞以及诚信问题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偏好于质量好、品牌信誉好的产品。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没有品牌意识以及技术水平低下,而且不追求技术创新,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的产品质量差,售后没有保障,导致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不放心,引发了中小企业的诚信问题,而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将面临重大挑战。

    三、大连市中小企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和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在我国,中小企业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落后必将被淘汰,所以中小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应有长远的目光,关注在本行业中产品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挥中小企业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优势抵御来自产业中各种竞争类型的压力。大连作为知识经济全球转移的首选地,更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大连市的软件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软件业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软件业务领域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端化趋势———由初级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处理,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扩展已形成了较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强化对中小企业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9 年9 月19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等8个方面29条具体意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坚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改善外部环境与企业自身加强管理相结合,努力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扶持政策的重点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在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

    3、促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企业间科技创新的战略联合

    许多成功企业运用信息化建设, 树立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各自行业中独树一帜。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工作运转效率。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加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同时社会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因此企业要及时感知社会的变化。企业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企业要运用高科技手段保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要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为企业发展所用,全面进行信息的收集,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化融合"战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工作中的应用,使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

    4、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

篇10

着力转变经营理念,在保障信贷上下功夫。一是立足现有规模,用足用好。首先是对年初确立的信贷审批额度,要求全市各银行机构予以充分利用,及早投放、及早受益,尤其是对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资金需求尽力予以保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扩大规模。根据当前很多大项目贷款的审批权限已收至省分行乃至总行的情况,平湖市积极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与上级行的沟通联系,利用我市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向上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2011年全市各银行机构计划对中小企业新增贷款29?郾30亿元,实际完成48?郾08亿元,超额近三分之二。三是加强市外信贷,引资入市。通过召开经济金融恳谈会、开展银企签约活动等在市外银行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2011年,11家市外银行在平湖共发放贷款超过40个亿,占全市全部融资总量的20%以上。四是加大内部挖潜,优化创新。在货币信贷总体收紧的情况下,平湖市积极倡导各银行机构注重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摆脱传统单一的放贷经营理念,大力发展承兑汇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担保贷款等方式来破解资金困难。

着力转变信贷投向,在做好服务上下功夫。一是抓好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前一阶段,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为此,平湖市积极与各银行机构对接,督促其建立健全小企业信贷服务的专营机制,尽力简化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流程,切实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2011年末,参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项活动的10家银行业机构,对2500家小微企业,新增贷款51?郾64亿元,其中表外22?郾49亿元,累放贷款172?郾8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抓好对“三农”的信贷服务。按照确保涉农贷款增速和增量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和增量这一硬指标的要求,平湖市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富有针对性、特色性的农村金融服务。2009年12月,由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工行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浙江平湖工银村镇银行在平湖市挂牌成立,以“惠农、惠小、惠民”为服务宗旨,进一步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2011年3月成立了嘉兴市首家,也是全省供销系统第一家由供销社领办的平湖市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创新发展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开辟了新途径。三是突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信贷服务。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国家战略的确立,平湖各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关于金融支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立足平湖实际,把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导向和平湖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结合起来,加大对平湖海洋临港产业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先行先试、加快创新、拓宽渠道、提升服务,努力营造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着力转变融资模式,在拓展融资渠道上下功夫。一是继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2011年,景兴纸业顺利融资和定向增发13?郾3亿元。在此基础上,平湖市通过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专项协调会、着力解决拟上市企业的各种具体问题、加强企业与中介机构间的对接服务、落实政府推进上市相关政策等,继续抓好拟上市企业的上市培育工作,力争莎普爱思、茉织华印务和鸿禧光伏早日挂牌上市。二是积极争取债券融资。平湖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有利契机,特别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债券融资的政策要求,在前期顺利发行15亿元城司债券的基础上,加快启动了平湖城投二期公司债的发行工作。三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近年来,平湖市通过与各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的接洽,引导他们加强与市内企业的沟通,营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助推平湖企业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仅鸿禧光伏、中亚神力、广轮新型建材三家企业共引进风投资金达49351万元。四是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前期,依照省金融办《关于征询保险资金投资项目的函》的相关要求,我市遴选申报了总投资约67?郾28亿元的投资项目,积极争取有更多资金投资平湖的保障性住房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海洋经济及配套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

篇11

     危机面前,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大投资,需要的是又好又快,不仅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们出现了困难,作为欠发达地区,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比起内地和沿海,青海虽然起步慢、发展晚、实力弱、技术低、困难大,但是,有中央和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有关政策的支撑,我看金融危机面前,老百姓生活不会受太大冲击。

      有了信心,还要看清我们的比较优势,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国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青海农牧民则是“手中有资源,心中不慌。”这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瞄准优势,瞄准资源,团结一心,强力发展,我们就能从应对危机中学到更多东西,妥善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的关系,就能经得起统领驾驭复杂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 

       机遇垂青信念坚定和准备充分的人。我们的信心来自三方面: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领导经济工作经验,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布局,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应对风险挑战的物质基础。

      目前青海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正是我们在出现“经济拐点”时,政府及时有力地出台了应对措施,措施比较得力,对企业提倡自救与互救、顺应淘汰等策略,这也为新的一年应对复杂情况,积累了一些经验。

经济危机到来之际,科学发展观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尤其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大投资,需要的是又好又快,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新的一年,我们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瞄准方向、狠抓机遇,集中于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集中于欠发达地区最薄弱的环节,尽快赶上全国拉动内需的平均投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实事,多见实效,不仅要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此致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促进发展; 完善立法 ;担保监管; 资金扶持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031-03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受到多种宏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依靠外贸经济的企业,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中小企业遭遇到发展瓶颈问题引起了政府、民间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与监管成了一个关乎国民经济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与监管的现状

我国目前针对于中小企业的立法,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公司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镇企业法》中也有涉及。[1]其中《中小企业促进法》是中小企业法律中的基本法,对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在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监管方面仍存在多方面的缺失和不到位,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立法层面存在救济困境等多重难题

从对中小企业权利保障的角度剖析,《中小企业促进法》存在“救济困境”,即是其在法律上的可诉性不够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不够到位。该法没有明文规定如果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出现“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的现象该如何处理。这种规范模式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角度分析,是缺乏了法律应有的刚性约束,可操作性不够强,这种实际中就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在社会活动中有时受到不平等对待甚至歧视时,难以寻找到行政救济或者司法救济。[2]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资信度不够高。而恰恰因为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中的营利企业,本着规避风险、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会充分考虑到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款或者不轻易放款,在客观上会导致难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3]

(二)信用担保法律体系及其机制尚不健全

从运作机制上分析看,当前,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担保机构的监管还不到位,未联合起财政、工商、工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多面监管体系,同时,信用担保行业的自律型协会组织仍比较缺失;另一方面省级再担保机构或具有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在现实中还未形成沟通上下、联动左右的担保业务体系。

(三)资金扶持政策仍不够完善

税收上,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过少,条件过严,不同所有制企业承担不同的税费负担,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甚至达不到对三资企业的优惠水平;金融上,尽管央行和银监会出台了很多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但是,作为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追求利润是其天性,中小企业贷款并不符合其风险控制规则,强行要求商业银行扩大授信规模并不科学。另外,通过中小企业板块募资在扶植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方面作用甚大,但毕竟惠及面有限。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担保等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国外在中小企业法律保护和监管方面的经验

(一)日本在立法层面的先进经验

从立法层面看,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都是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并全面考虑了法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日本关于中小企业保护和监管的引领性、综合性法规,其对于战后日本中小企业所有的中小企业法律来说,具有“母法”地位。[4]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其他中小企业法律围绕它而展开,通过织好这样的多层次、宽渠道的立法网络,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小企业保护与监管的法律体系,有效促进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4]

(二)美国、英国在担保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

担保监管对于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讲至关重要。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实践活动就证明这一点:只有建立了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运作良好的信用评级机制,信用担保机构才会自觉遵守相关法规政策。[5]例如在美国,投资、顾问、基金、证券、担保等市场机构,只要其所经营的业务与信用担保相关,都要经过信用评级公司定期组织的信用评级的考验。

(三)法国在资金扶持方面的先进经验

法国政府积极从财政税收政策调整上,对中小企业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从而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的问题。为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扶持,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属于一个大型的集团型金融机构,其主要股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并由政府严格监护下开展相关业务。[6]该银行下设了一家风险担保公司,为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难题。由政府来提供大部分的担保基金,这些担保基金有着较严格的用途管制,例如只针对银行投资进行担保。[7]

三、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和监管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立法工作,着力构建科学、完备、有序的中小企业保护和监管法律体系

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围绕本法尽快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法规,使我国中小企业立法形成一个科学、完备、有序的体系。一是在立法保护方面,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确保中小企业权益;对中小企业融资方法进行规范,多措并举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畅通;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共享平台,改变银行、担保机构、社会大众等对中小企业的能力的误解,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构建透明化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化运营;创新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健全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推进风险投资的良性流动和扩张。二是在立法监管方面,尝试构建风险预警制度,由税务、工商部门等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多层面、宽渠道的监控,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当中小企业发生经营重大困难申请破产时,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简化相关破产程序,使中小企业能够合法地、顺利地退出市场,降低其破产带来的不良效果和信任危机; 健全完善企业信用记录备案机制,对严重逃债、经济犯罪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员,规定其在法定时间内不得注册新的企业,并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进和完善现行评级、授信办法及标准

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完善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从财政上落实专项资金,充实大型再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同时也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的参与,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人士独立或联合创办新的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改进和完善现行评级、授信办法及标准。中小企业具有其自身特点,其评级、授信标准应当有别于规上型企业(规模以上的类型企业),不加区别地用规上型企业评估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中小企业,必然会导致贷款申办成本过高、效率过低。建议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信用等级评级标准,使之能更合理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提供科学的、操作强的评级标准或办法。

(三)多措并举,从政策法规层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扶持

一是在公司法的相关框架下,研究制定因地适宜的促进中小企业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机制。例如可探索以下模式:对除法律法规规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以外的企业,首期出资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在企业登记后3年内予以缴清,其中投资型企业可自企业设立之日起6年内缴足。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扶持中小企业的起步发展。二是发挥好政府采购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针对现实中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有时受到不平等对待甚至歧视的现象,政府可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中小企业给予倾斜照顾,为其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三是切实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对于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产业或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通过相关财税政策予以明确。

(四)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规范,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

一是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民间小额信贷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间借贷为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活跃地方经济,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间借贷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甚至违法的地方。据调查,温州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老板就是由于民间借贷高额的利息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而“跑路”。[8]只有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管理、防范风险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有效遏制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才能保证民间资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齐抓共管、依法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非法集资举报制度,对发现的跨地区非法集资案件,各地要及时上报,监管部门应配合公安机关及时打击;加大社会对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的鉴别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打击非法集资的政策和法律。三是强化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法律责任追究。对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的,除了依照《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取缔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等行政处罚外,对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贾平.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J].河北法学,2008,(10).

[2]何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缺陷与完善[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8).

[3]周显志,杨泽涛.《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乡镇企业研究,2004,(3).

[4]周显志,周洁.日本中小企业法治建设的特点及其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2,(5).

[5]李玉潭.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6]孙晓文.法国、意大利中小企业发展与扶持措施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03,(2).

[7]张圣恩.法国中小企业促进发展概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5).

[8]周新玲.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中州学刊,2005,(4).

Legal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 of SMEs in the “Post-crisis Era”

JIANG Tao

(Zhejiang Provin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 Hangzhou, 311231, Zhejiang, China)

篇13

摘要: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没有注意到FDI的大量流入对于东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FDI没有直接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它确实对危机国家经济脆弱性的形成发挥了作用。FDI给东道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往往是潜在的,如果不能有效监管,这种潜在金融风险就有转化成现实金融风险的可能。所以,一味提高FDI的引资比重并不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侵扰,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加强对FDI的监管。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东亚;金融危机

一、引言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已经很多。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金融领域寻找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过早对外开放资本市场而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为国际投机力量的炒作提供了土壤,从而触发了金融危机;有的学者从发展模式和体制方面研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集权型的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和部分经济利益集团,虽在特定的条件下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妨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政治上滋生了权钱交易和政府腐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经济增长难以为续,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经济结构上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基础工业落后,资本货物及中间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则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另外还有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和非金融部门以及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原因(陈健安,2000)。归根结底,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引发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当外部环境急剧恶化时就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东亚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主要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赤字。如表1所示,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18%,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常项目逆差也比较大,分别为GDP的5.99%和5.86%。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都是FDI的主要接受国。那么,FDI的大量流入是否是这些国家经济脆弱性产生,从而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呢?笔者认为FDI对东亚国家经济脆弱性的产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篇14

一、经济危机转型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之前,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尽管伴有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但危机从总的来说还是突出表现在生产领域,形成了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金融危机只是伴随现象。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1990年日本经济破沫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给世界经济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 由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明显地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发生了经济危机转型。

那什么是经济危机转型?经济危机转型是指经济危机由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转向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是指最先爆发于实体经济领域,由生产过剩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工厂倒闭,然后进一步蔓延到金融领域的经济危机,其主导是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混乱。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是指由金融领域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包括产业领域在内的全面的经济危机,其主导是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是指在金融领域爆发的包括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在内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转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发生转变。传统的经济危机多数首先发生于产业领域,然后传导到金融领域,突出地表现为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继而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乱并爆发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陷入瘫痪、倒退状态。而近三十年来发生的经济危机基本上爆发于金融领域,然后传导到产业领域,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恶化的现象,致使产业领域在内的其它领域发生危机。这些金融指标包括货币汇率、短期利率、证券资产价格、房地产的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目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危机都采取了金融危机 的形式,如拉美债务危机、日本泡沫危机、欧洲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阿根廷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因此,当代经济危机就其表现形态来看是金融危机,但就其深层次或本质层面来看,金融危机的性质仍然是经济危机,或者说是以金融危机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经济危机,这也恰好反映了当代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发生了改变。二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态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未变,还是过剩,只是过剩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变化。无论传统的经济危机还是当代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其实质仍然是相对过剩。只不过当代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的“过剩”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更多的是体现在虚拟经济领域的“资本过剩”。本文所分析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主要是指广义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转型的特征

经济危机转型即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转向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虽然其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其表现形态较之原先的生产过剩主导型经济危机来说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集中反映在:

1、危机的爆发由生产领域转向金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