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范文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篇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用生动的言语、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材中的感性知识,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通过设疑、诱导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敢于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求知。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人的思维往往是在实际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一个人的智慧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和发展。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解释矛盾,要比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3.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行辩论,相互交流看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相互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恰当地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实例法等,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分析某些案例、时事热点问题时,教师可运用挂图、幻灯、视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趣味教学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要求教师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格局,多方入手,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变“人—机”对话的教学模式为“人—人”对话、“人—材”活动。趣味教学正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目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式。游戏教学法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好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竞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竞赛和行为竞赛。有些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但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采用竞赛方式,效果很好。课前要先让学生预习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分几个小组进行竞赛,采用小组编题、互答积分和趣味辨析改错等竞赛活动,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4.创设动手、动脑环境,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多动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手、耳、眼、脑协调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动手、动脑的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出题、改错题等方法,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加强思维训练。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经过“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分散思维”多次的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

篇2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因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思想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地理知识中去,把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思想素质教育在幼师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作为幼儿师范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想素质教育可达到以下目的。

1.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加强国情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农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

幼儿师范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明白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认识到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地理教学更要使学生明确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当今世界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与外力、板块的张裂与碰撞、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资源开发与限制、人口增长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保护等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再如流星的坠落、四季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产生日食月食、雷鸣闪电、山崩海啸海市蜃楼、彗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上流行的所谓“2012人类大灭亡”、“闰月之年有大灾”、“彗星的出现预示国家有难”、“十字连星警示世界末日来临”等谣言,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臆造。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识别事物、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树立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任何国家要求得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提供的机遇。诸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极大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世界和平的实现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国家间的协调。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同样要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国际现代化的科技和管理方法,广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打破闭关锁国的思想。立足国际、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国内两种政治观、资源观、环境观,为日后参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打好思想基础。

二、思想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前提。

思想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需要人来实现,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地理教师首先应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要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当前地理信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充实地理内容;其次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最后,不仅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还要有较高的理念修养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我国人口有13亿多,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年轻人升学、就业也困难。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看到长期的人口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又如讲“我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通过介绍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及丰富的资源等,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把现代化的一些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智能的条件。在教案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直观生动、形象地把一些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3)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搞一些有关环境、资源、人口、旅游等社会调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地理素质。

3.改革考试方法,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次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考试的级别越高,学生的这种感受就会越深刻。应当意识到,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极好机会。应该通过试题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次教育。假若试题能在知识、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人生观、环境道德观及国情等方面的深刻教育,那么这样的试题,不但体现着教育者的睿智及其所付出的心血,而且试题将发挥多方面功能。通过考试如能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振动,它的意义将是一般知识、能力考查所无法比拟的。

三、思想素质的教育的形式

由于地理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思想素质的教育又具有现实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地理教学活动的特色,可采用多种形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形式当然不只是老师讲授,还可以师生讨论,做试验,看录像等。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恰当地渗透资源、环境、国情内容。

2.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如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当地一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为加深感受,还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记录、调查报告、保护环境建议书或小论文等。

3.专题报告。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有计划地请环保、城建、计生、环卫、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以及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或某一单位某一方面地理问题作专题报告。

4.学生活动。

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师可以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地理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人口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及美化家乡环境”活动,组织学生办板报,举办与相关的演讲会,成立“环保监督岗”,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篇3

摘 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中职学生面临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这要求在中职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尤其是人文教育影响深远,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政治;人文素质

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两者都是以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动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文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校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同时也能够延伸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教育的内涵,保证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设计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人文素质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旦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可能在工作中会力不从心,无法与人有效交流,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思想观念以及掌握的知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节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有着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特点,其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疏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做人,在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发掘教育资源,发挥人文认识功能,彰显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关键

1.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上了来看,它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一类的课程,学校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包括近现代史学、伦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重要课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院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性与重要性作为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3.尊重学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也希望生活在一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教育环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态度谦和,作风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与学生实现平等互动、双向交流。例如,教师可以 鼓励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园调查实践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如义务劳动、辩论赛等,使学生在活动、辩论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了解国家大事及政策方针,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学会明辨是非。

中职院校的学生起点较低,综合素质水平较低,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其将来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合理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挖掘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加强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应弘扬人文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思想政治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工作生涯,对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总结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精华,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世灵.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08-109.

篇4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要就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职业素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一个层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水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1.2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高职院校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就是开展相关课程,由于二者互相独立的原因,教育效果都不是很好,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职业素养教育很有可能偏离方向,使教育功利化。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素养教育引路,职业素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二者取长补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促进课堂内外资源最大化共享,为职业素养教育提升政治高度,同时丰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提高高职德育实效,让学生能够充分从中受益。

1.3凸显高职德育特色。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的最终目标。各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当地社会文化等不同,不同院校在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上会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只有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彰显高职院校的德育特色,才能传承发展校园教育特色,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同时为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2.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正确理念。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为职业素养教育服务,同时职业素养教育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要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正确理念,摆正职业素养教育的位置。其次是更深层次地挖掘职业素养教育的部分观点,使之哲学化、理论化。最后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2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是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种途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教科书,还是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将这些文化引进校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二者结合的氛围,并且可以促进二者的结合,促进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在这样的校园文化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和职业素质培养,让高职院校走上二者融合的特色道路。

2.3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标准,建立专家化德育队伍。

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建设一支专家化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作为高职德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必备的理论功底和教育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职业素养教育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无论缺少了哪个方面,都不是合格的高职德育工作者。同时改革当前评价考核机制,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促进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激励教师努力探索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篇5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又是其他各育的归宿和保证,在素质教育中要突出德育的功能,强化德育的效应。而发挥德育教育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思想品德课。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忽视思品课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第二。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第三。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第四,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第五,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第六,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道理在哪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服从坏习惯。

篇6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用生动的言语、丰富的表情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材中的感性知识,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通过设疑、诱导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敢于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求知。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人的思维往往是在实际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产生的,一个人的智慧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和发展。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解释矛盾,要比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3.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进行辩论,相互交流看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相互讨论、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和气氛。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恰当地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实例法等,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分析某些案例、时事热点问题时,教师可运用挂图、幻灯、视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趣味教学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特点,它要求教师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格局,多方入手,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变“人—机”对话的教学模式为“人—人”对话、“人—材”活动。趣味教学正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目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式。游戏教学法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好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竞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竞赛和行为竞赛。有些教学内容非常重要,但不太容易掌握,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采用竞赛方式,效果很好。课前要先让学生预习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分几个小组进行竞赛,采用小组编题、互答积分和趣味辨析改错等竞赛活动,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4.创设动手、动脑环境,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多动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手、耳、眼、脑协调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动手、动脑的环境。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出题、改错题等方法,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加强思维训练。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经过“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分散思维”多次的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

三、理论教学与时政教育密切结合

篇7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尤以互联网的影响最大,互联网在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会传递一些不良的世俗观念与信息。学生涉世不深,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意志力、自制力差的学生抵御社会消极因素与诱惑能力不足,易沉溺游戏难自拔,以致荒废学业。小学到高中受应试教育体系、环境的影响,学生主要接受知识的传授,素质养成教育被忽视,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主。进入大学后一些偏理工科的院校又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家长都认为高分高智商是成才的标志,忽视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甚于兴趣、爱好,过分满足孩子需要,呵护倍加,使孩子丧失许多本该经历或挑战或独立思考的机会,易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抗、屈服等心理弱点。人格上依赖性强,遇事退缩、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力差。

二、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育除了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不可忽视。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以其对认知学习的动力、定向作用以及维持和补给作用始终制约着认知过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若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抓手,将成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成长与提高。首先,将非智力因素成功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会受到尊重,会尝试、大胆地去独立思考。大学生的这种渐觉醒的独立意识会被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差异很小,智商特高与智商特低的人极其少数,中等智商的人占约94%。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而且要努力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改造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其次,非智力因素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获得完全并和谐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别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地位的心理品质均由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组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包含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五个阶段,认识阶段属智力范畴,其余四个阶段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三、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导入途径

1.抓住导入的有效时机

新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让新生找不着目标,容易迷失方向。从历届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看,那些学习主动性差、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现象较严重、参与课外活动、创新科研的主动性不强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均不佳,如不重视这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久而久之他们自我控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渐减弱,沉迷于各种不良爱好,失去学习动力,大学四年毫无所获,远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新生入学时期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节点,也是良好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最佳时期。要及时引导学生,激发其正确的社会性需要和高尚的远景性动机,培养其对学校、对专业的兴趣,拓展知识基础。

2.选好导入内容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则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健康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二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动机。动机作为内驱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探索美好人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付出多倍努力,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三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古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运气,99%的汗水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的意志。一些著名学者、科学家的成功除了超常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坚强的意志与火般的热情。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致悼词时高度评价其道德品质比她单纯的才智还要可贵,意指一个人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能否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很大部分依赖于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助相关材料,如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等,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意志,应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素质拓展、军事训练及竞技体育也是磨练、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不错方法。四是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一个人在大学时代拥有的广泛兴趣、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工作以后灵感突破的可能性大。激发和培养多方面兴趣须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老师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上下功夫,如合理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其获取知识的速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兴趣。五是培养良好性格,适应社会发展。性格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成才影响较大,良好性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大学生既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有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要通过教学分组学习和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钻研精神。让不同性格、爱好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自兴趣领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并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训练,引导学生调节情绪。

3.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创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体精神和校园意志的物化形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和巨大激励作用。辅导员可组织专题讲座、集体讨论、辩论和校内外实践等形式,开展体、音、美、诗歌、舞蹈等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活动,注重大学生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班集体建设塑造良好班风、学风,特别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我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性格特征、团体精神、合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只能在学习氛围浓厚、科研意识强烈、治学态度严谨的集体环境中培育。应重视大学生在学习群体之外的生活群体和同辈群体,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不同角色意识,学会合作、分享、包容,逐步树立起诚实、自尊、自信、责任、自律等优秀品质。

4.搭建非智力因素导入链条

辅导员在与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利用教师的魅力育人,充分发挥班委作用,形成辅导员—教师—班委导入队伍。尤其重视教师导入口,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适时改变教学模式,采取专题讲座、讨论、辩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主导者,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尤其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深刻,辅导员要经常听课,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名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用心、用情挖掘学科知识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就能把教学内容以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达到传授效果,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使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统一。

5.通过思政教育管理者的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导入有着较明显的优势。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个体了解较全面深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导者,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常深入班级,贴近学生,和同学交朋友,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支持、积极地引导和保护,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将学生个体与群体所缺乏的某项非智力因素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直接深入寝室、课堂等途径进行针对性地及时导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成为学生偶像导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望,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其本身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意志力等)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特质会影响教育情绪和教育效果,学生往往因喜欢他而喜欢他的教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完善,用自己远大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优良的性格激发、诱导、唤起、激励、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分类导入,有的放矢地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教师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主题的今天,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探索,笔者认为,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并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淡漠受教育者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课堂主宰者的角色,教师采用“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必修课和考试的压力,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教与学的本末倒置,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使命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确立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研究问题、探索真理,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学术性很强的课程,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对自己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率先垂范,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不断学习,拓展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把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当代最新理论成果教给学生,展现理论强大的说服力,通过“以理服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二、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改革切入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当今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时期,各种社会思想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日趋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观念传播渠道明显增多,课堂教育、图书资料、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都成为大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载体,如何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在比较中鉴别是非、善恶,教会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任务。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学生应是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质疑释疑,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不断地探索创新。如果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由此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只学不问、能学不能问的现象普遍存在。少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肤浅片面而被人笑话;而大部分学生则是无疑可问,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不怀疑,不思考,思维惰性大。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条件。第一要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把握,这是提出问题的基础;第二要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实际生活,养成“每事问”的良好习惯;第三,教师针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否提出有一定深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生成绩考核时不同程度地加分,给予鼓励。其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代性、实践性、思想性等特点,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认识方法,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认识历史、世情、国情、社情,了解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和法制,解决成人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理论内化于学生“心”,外化于学生“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内在地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结合发展的实践,着眼于国际局势的变化,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理论创新,真正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

贴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时代感最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地反映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以体现时展的趋势,把握时展的脉搏。

贴近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生活,对现实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达到对的认同和接受,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齐贵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山东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210―03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主流和趋势。大学生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基本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主导,是构成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被“技术化”或“价值中立化”,文化性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实效性低下。在大力倡导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切实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和精神为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其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两课”教学。“两课”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当代中国化的,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属于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课,但又与一般的文化素质选修课不同,“两课”的内容体现着支配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而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素养。教育部在1998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虽有质的区别,但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二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文理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都是针对教育失衡提出的,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2.二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缺一不可。文化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但是又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只有对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对中国化的作出正确的理解。

3.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交叉互补性。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些主题,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体现为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互补关系。

4.二者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相通的。就目前来说,两者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而必须渗透进一切教学中,必须依靠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另外,还要紧密配合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如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讲座,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和班风,潜移默化地促素质与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改革和调整,表面上看虽然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缺乏改革的力度和深度,甚至存在着层层弱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分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人文知识的依托,照本宣科,分析问题只是政治理论单调的循环求证,解答问题也只限于从政治理论到政治理论的枯燥阐释;而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开设缺乏理论的指导,追求时尚,流于形式,“教书”与“育人”相脱离。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西方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文化形态在中国的渗透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日趋成熟,由于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多,其价值世界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刷与洗礼,容易失去精神上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的能力,造成价值观念上的混乱。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无力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物质利益面前,一些人容易发生价值观、人生观偏离,道德观念扭曲,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

我国高校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已有十来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至今仍未真正引起所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误区,没有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似乎文化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或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任务,没有看成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大多实行的是三年学制,但由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往往是在校外进行的,因而

在学校的时间较短,这就使得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只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对就业有利的课程的学习,轻视公共课的学习,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素质的养成,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对自然的关心。

三、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构想和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也很难收到实效。传统教育的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考试分数的高低则是衡量学业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教育思想必然形成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根本缺陷: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东西,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视了功利的东西,忽视了情感和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人才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其实质是打好基础、全面训练,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得以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品质与精神。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由于“两课”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相关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调整“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门数,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开出的有效率,可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两课”融入到文化科学知识之内,会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改进“两课”教学既是本身的需要,又是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两课”的教学实效性,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显性课程的实施外,还要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如开展“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形式。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获取最新的资讯,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互动、合作,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体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a: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①当今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专业过硬的技能,还必须具有内在的修养和素养。而这些,仅仅靠硬性的灌输是达不到的,所以近些年来人们呼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们常常提到的“人文”一词,最早则见于中国古籍《易经》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同“天文”相对应,指的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②而对人文素养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准确地定义,一般来说它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一、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体育院校已不再唯金牌至上或运动竞技成绩为先,而是更加注重同人文素养的培养一起齐头并进。主要表现在:

1.人文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作为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就必须全面发展,不可偏废。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够应对工作、生活等挑战,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院校教育中,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要把体育教育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密切融合起来。

2.人文素质是时展的要求,有助于体育科学的研究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体育类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出现了交叉学科,这就使体育科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参与。

3.人文素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体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主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体育院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武轻文”的倾向,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素养的培养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都采取了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体育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

1.体育院校人文教育地位不明确,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能所取代

有些院校唯以体育专业技能为导向,“人”的全面发展完全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大都认为只要把专业技能教好就可以顺利毕业或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放在辅的地位可有可无。人文教育被取代导致了人文传统的淡化、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内涵的流失。

2.体育院校人文氛围不浓厚,缺乏塑造人文素养的外部环境

高等体育院校各类训练场馆林立,但是人文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缺乏, 人文建设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学生作为参与者,本身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社团活动缺乏持续有效的组织性;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人文素质也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引导。

3.体育院校人文素养塑造的方向不清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弱

社会转型时期,海量的信息每天都会通过各类传播途径被人们所接收。体育院校大学生对文化的选择方法常因判断力、价值观的不成熟而产生困惑或迷惘,不知选择哪些渠道、利用哪些资源;同时又缺少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不善于独立思考等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提高人文素养的方向的选择。

三、体育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

1.加强人文教育与丰富第二课堂建设并存

加强人文教育一方面积极倡导体育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或通识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课题立项, 编写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训教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选修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在社会环境中丰富、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阅历,促使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2.营造全员育人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

营造全员育人的人文氛围就是指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发挥育人的职能,并且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一方面体育院校要开展形式高雅、内容丰富且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人文氛围中塑造自我;另一方面全体教职员工要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言行举止去感染大学生, 同时也注意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职责, 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去影响他们,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地教育效果。

3.建立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体院院校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估内容和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类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评价依据,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档案。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2]石亚军.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3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张军.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工会论坛,2005(5).

篇11

【关键词】感动中国 精神内涵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34-02

一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在当下许多高等院校中,学院过分地强调对人才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对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思想偏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精神文明建设被忽略,这使得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由于政治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教师在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汲取缺乏积极性,政治学习的热情相对较低,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理论知识的薄弱导致学生对待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易于做出主观臆断,无法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认知,甚至有些学生出现政治信仰的迷失。(2)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一些学生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以自我为中心,武断地解决问题,给他人造成困扰。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无法正确地衡量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在主观为己,客观为他人的问题上,许多学生持有赞同或中立的态度。(3)大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较为坚定的主观意识,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没有较强的原则性和坚定的态度,缺乏追求真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学生受金钱社会的影响,丧失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对金钱物质过度追捧,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成为当下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二 《感动中国》的价值内涵

《感动中国》的开播,受到了广大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其收视率居高不下。正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对物质生活盲目疯狂的追求使得很多人忘记停下脚步,进行自我心灵的洗礼和道德文明的修养。《感动中国》人物评比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适应了当今社会普通群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物评选的思路为:回首过去一年中所发生的事件,挖掘新闻媒体中被社会广为关注和称赞的人物,通过主持人用感性的表达和对人物事件的细节描述,展现人物身上珍贵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弘扬其民族精神,为他人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感动中国》云集了社会生活中平凡小人物的事例,这使得民族精神的弘扬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 加强《感动中国》素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

1.把《感动中国》的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课中

思想道德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但在当下高校的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而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大一学期。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当转变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提高其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遵纪守法等基本认知。《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案例会让学生们大受感动和鼓舞。比如在给学生播放2013年感动人物评选的记录片时,介绍了一位乡村教师――格桑德吉,她是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2000年她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但在毕业之后,她并未像其他的同学一样选择去大城市就业,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一名平凡却又伟大的乡村教师,她用自己的爱心,点亮了孩子未来成长的道路,为乡村的孩子带来了知识的甘露,用自己的知识一点点地浇灌着这群可爱娇艳的祖国花朵,让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对格桑德吉的教学纪录片进行播放的时候,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足以撼动学生们的心灵,许多学生在观看的同时,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真实素材给予的感动远比课本理论知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们在一位平凡的教师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奉献自己,成就他人;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广阔的胸襟和纯洁的灵魂可以承载起生活的希望。这些精神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学生在观赏《感动中国》之后,审视自身的思想行为,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尔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征文比赛增强了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让学生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把感动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健全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课堂教授上,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可以提升学生政治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但很多学生不能够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塑造正确的学习观,端正他们的思想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他们的课余时间中,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将学生组织起来,安排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在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及文明精神的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学生观看影片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探讨,抒发自身的情感,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在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受到了文明精神的熏陶,这使得政治教育的成效大大提升,有利于总体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开展校园感动人物的评选

政治教育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把理论知识贯穿于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精神文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全院学生的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让其感动的好人好事,举荐具有优良品德和精神品质的学生。学生在发现举荐感动人物的时候,对优秀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举止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和认知,有利于其自身道德行为的规范,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学校应对推选的感动校园人物进行表彰,鼓励其再接再厉,将美好的品德和精神延续下去,使其感染身边的同学,带动身边同学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校园感动人物的评选为校园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完善其道德品质的建设,实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国、刘利才.《感动中国》人物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

篇12

关键词:初中教育 思想品德 改革与建议

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同时还必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同时,教师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德育教师能够比较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真正的取得进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这样,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才算是真正的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1、点拨思路,在探索中闪烁智慧火花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思路”的影响,良好的思路就像架起一座引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教师科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校正路线,使学生立即抓住“课眼”,循序渐进。良好的点拨引导会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而且会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辐射延展,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多角度、多渠道的去思考、分析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思考,妙在适时点拨,巧在点拨中导思,把学生引向深处思考。点拨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在学生思维“愤悱”之际,在思维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心灵之弦,启迪智慧之火花。

2、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去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拿着课本进行教授,这就使理论居多的思想品德课听起来抽象枯燥。而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满足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求。例如,在教授“生活的多姿多彩,生命的宝贵”相关知识时,为了展现出生命在生活中的精彩与珍贵,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活的绚丽。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思想品德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目标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的精力得到调节,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3、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兴趣小组

新课改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性教育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的授课内容决定了它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此教师必须随时保持对每位学生的关心,着眼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举止,保证每位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都走在社会前列。

初中生正处在性格相对冲动、叛逆的青春期,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这决定了校方必须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这一课程,对学生们思想方面存在的误区和错误观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改进。这一必须性与学生的年龄、性格息息相关,但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是性格冲动的产物,而非学生品质上存在的问题。是以,对于那些存在思想偏激现象或对相关问题怀有困惑的学生,以及那些学习能力不高,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

4、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展的步伐

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和打破常规的教育方式,走出一条与时代相接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努力开拓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规律。

5、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景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巧设疑问,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师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6、呵护学生

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接受能力,以易到难,循序渐进。课堂45分钟很重要,但课外也很重要,平时自己要多花时间。在课外,要组织差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己等课余时间进行辅导,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结:

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限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入现代教学思想,同r教师必须要注意,现代教学思想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的找到其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通过实践找到运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改革和创新,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保证现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的重要途径。其深刻的思想性是以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为前提的。作为政治教师,只有讲清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從而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进行能力培养

1. 认知能力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知识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因此,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将改变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其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视频等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其创新思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材料,然后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么去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四点可以借鉴:(1)掌握方法,增强效果。教师应不断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知识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主动自学的兴趣。(3)树立榜样,总结经验。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学能力突出的学生,将其树立为榜样,并对其独特的学习方法或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4)采取措施,培养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其独立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诱发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转变教学方式

1. 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者,不能越权,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2. 教师要非常信任学生。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不愿放手的原因是不信任学生,怕学生做不好,这是课堂死板、教条化的原因所在。然而,只有信任学生,才能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3.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政治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天下事及身边事的平台,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其充分关注时事新闻,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4. 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如果教师只是布置任务,而对所布置的任务不检查的话,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政治教师要在检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方面下一番功夫,多探索、多总结。

篇1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全新的调整。新的社会形势对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需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多是在学校学习中培养和养成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大局出发,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思想道德、审美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劳动技能、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作为教师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一定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素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学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为标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其次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学法指导,从根本上转变“教”的角色,以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人21世纪以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知识进行讲解,而要跨学科、多角度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小结,结合学生实际,启发、引导并重。再次,教师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大纲要求,对本学科知识网络构架和各部分知识点联系清晰,了解学科的特点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用前沿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复合型”“引导型”“创新型”“乐教型”的高素质教师。

2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学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如果我们的教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那么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实际就无法让学生接受,这种要求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的知识是毫无意义的,也是违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为:“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即让所有学生的潜力、能力、信心得到增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相统一。

3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参与,而其中无不饱含着情感渗透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努力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转化为情感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本堂课的知识点,通过情绪的渲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在获得知识和道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此外,在课堂上还应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难懂的概念通过音像、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加深理解。还可以结合时政,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实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在内心深处经历情感历程,去伪存真,获得正确的情感,从而品读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达到化无形于有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常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走创新的路线。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掌控整个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拥有与老师平等的权利。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与老师争辩,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让他们掌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适应祖国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比如说,关于中国问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家各抒己见,共同讨论,也可以针对此事组织一场辩论赛。最后,老师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5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德育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