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教师应以身作则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3.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地教育孩子,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青少年出现的思想问题,家长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孩子。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例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清除,整顿学校附近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健康、和谐。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应通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各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对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积累,拓宽视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均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其中尤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表现的更为明显,对其个人学习和成长等均具有一定影响,利弊各异。本文主要从网络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并探讨了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网络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渐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其身处并成长于网络化生活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虽然快速、便捷的网络技术可拓宽青少年文化视野,使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薄、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故当前环境下,笔者结合这一社会现状,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纠正其不良思想,帮助其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与政治观念的形成等联系密切。故现阶段,各级教育部门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加强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培养其自律意识,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当前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提前了解和明确教育目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教学重点,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结合青少年好动、活泼、好奇心重等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念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在校内开展一些“公益讲座”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或者学校可聘请教育专家在校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文明健康上网”、“如何正确运用网络知识”等,使青少年在参与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其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向青少年宣传与“网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其法制观念,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与自律意识。
二、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故现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灵活的课堂教学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尊重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向其讲解网络来源、功能、生活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青少年、网络、社会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占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引导其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主人,以顺应时展,满足青少年学习需求,并帮助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拓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辟和占领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由原来的“平面化”、“单向化”发展至“立体化”与“交互化”,使其能够在轻松、平等的网络平台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心爱护青少年,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来讲,其身心发展尚处于断乳期,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其心理闭锁,与教师、家长、朋友之间产生距离,不愿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思想与情感等,此时网络便成了大多数青少年最佳的倾诉、交流与情感寄托对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多关心爱护青少年,以情育人,引导其助人自助,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需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个人性格,并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与理解青少年,在此基础上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互相之间的情感,使青少年愿意或乐于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内化教学内容。其次,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该课程教学并未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故现阶段教师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需及时改进和革新教学方法,并重视情感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政治思维与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讲,快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其思想影响较大。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并重视其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教师还需关心爱护青少年,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何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4-01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他们能够接收到各种知识和信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要求进步的良好心态。但多数心智尚未成熟,有时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比较淡薄,个别人容易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走入误区。因此,分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增强青少年自身综合素养,促使青少年成长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部分青少年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淡薄。青少年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学习多于思想政治内容方面的学习,有的在政治意识和立场上没有形成坚定的信念,有时容易受到一些西方思潮的影响。个别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欠缺理性的思维,甚至认为西方的任何东西都是好的,都是完美的,有着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
(2)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呈低龄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且低龄化明显,涉及领域广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辨别能力低下,部分青少年陷入迷茫和困惑。因此,急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3)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弱。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优越,自我中心意识强,与人沟通能力弱。未能形成坚强的意志,也未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致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自暴自弃。主要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思潮影响,缺乏奋斗精神。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1)多措并举,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鉴于部分青少年存在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刻不容缓。可以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做到在理论上丰富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在实际参与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模范人物的介绍,发挥典范作用,让优秀的模范人物成为学生心中行为的标杆,从思想上找到方向,坚定自己的立场。不断努力学习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用高尚的思想品德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引导青少年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自主摒弃和排斥不良思想的影响,抵御来自互联网等各种渠道的不良影响,提高政治修养,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自信。
(2)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除了课程内容的讲授,还要把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改革和国家复兴联系起来,培养有理想、有知识、遵纪守法、有道德的合格人才,促使学生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借助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有关不良思潮、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3)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是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精神,要以身作则,用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孩子做出表率。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通过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方面进行培养,培养青少年做一个守法的公民,遵守学校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成为遵纪守法的标兵。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对社会上各种不良的行为、思潮等及时披露、批判,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氛围,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策。同时,要意识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这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要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系统化、专业化,提高青少年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利.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许瑞芳,高国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和导向性;三大功能: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
大众传媒从理论灌输、实现互动、舆论引导等三种途径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为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后盾。大众传媒可编织由声音、图像、动画、数字化多媒体组成的网状传播结构,突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优势,借此发挥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特点,以达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目的。另,营造典型形象宣传氛围,形成示范效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2.实现互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大众传媒愈加重视人们需求,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接受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给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到传播活动的机会,也为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渠道。鉴于此,大众传媒需把握信息交流方向、引导话题、控制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出现和推广,广大青少年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
3.舆论引导。在通过舆论引导的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要让大众媒体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三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二)大众传媒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信息传递广义上是指引导人们按照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认知事物、思考问题、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狭义上,大众传媒有意识地选择、传播、灌输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增强人们政治敏感度的同时,坚定其政治立场,以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传播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同步,有现场感、目击感。由于传媒对热点信息传播、讨论,可让青少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还可对认知、价值、态度、行动进行全面引导。
2.文化载体。就文化角度而言,传载信息是一个对文化批判、取舍的过程。透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同时平衡好科学和物质的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文化与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要传播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弘扬传统文化与反映现实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3.娱乐载体。传播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娱乐性就成为了其必备的属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信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中,相较其他的方式,也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警惕在娱乐化浪潮中,日益凸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浸染与泛滥。
二、优化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育功能,将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
大众传媒市场化容易导致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一己之利,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无差别性,容易弱化大众传媒教育性的一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角度来说,要注意把商业性和教育性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舆论导向功能
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时,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的传媒教育网络
依靠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网络化模式构建,由政府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相关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等进行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把政府决策优势与企业资金优势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吸引社会资助,来建立和发展青少年大众传媒网络。
(四)利用大众传媒优势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网游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与身心发展特点:
我国发展心理学界界定青少年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西方心理学家观点认为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阶段。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成熟,社会交往的丰富,其自身的认知、思维、智力也都趋于完善。对于新鲜的社会事物有着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渴望自身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或一定的社会身份、地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青少年的自身发展实际上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在青少年的网游进程中,青年的社会性发展逐步得到体现与完善。
据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联合调查表明:百分之七十六的网民将网络游戏作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新华网数据调查表明:百分之四十的受访网民表示经常上网玩游戏。通过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看出网络游戏在上网人群网络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占比重,由此可见,网游对于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网游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第一,娱乐特性:相对于传统的娱乐文化,网游文化在虚拟空间内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内涵。第二,商业特性: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游文化的商业价值将会日益凸显,其盈利方式如国外品牌,推出游戏点卡,游戏中的商城,装备道具,和网吧、运营商的商业合作,各种大型网游比赛的宣传,为网游厂商创造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三,社区文化特性:在虚拟世界中的广大玩家可以体验丰富的游戏人生,网游文化具有着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诸如:竞争,自强,崇尚自由等。吸引着广大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的加入。网游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主流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产生矛盾,网游文化之所以会冲击主流文化,主要是双方在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分歧。
三、网游对青少年身心产生的重要影响:
网游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负面角度来讲,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游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耗费过多精力、金钱。产生成绩下降、家庭纠纷,甚至出现不少刑事案件,造成重大损失。从正面角度来讲,合理适度的网游娱乐有利于青少年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开发思维,锻炼智力,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代接轨。通过网游可以合理促进青少年手脑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需要合理利用。青少年通过网游之中游戏角色的扮演,可以体验角色的游戏成长历程,感受其情感经历,从而更好的感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更好的把握自身现实中的成长经历。
通过网游文化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众多的网络游戏中,公会,战队,协会成为新的名词,注重强调多人配合,完成游戏任务,获得奖励和装备,强调团队合作,打造精英战队、王者公会。青少年在游戏时逐渐培养合作、奉献意识,有利于其日后的个人成长,人际交往,从而能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
四、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针对部分青少年沉溺网游所应采取的对策:
从宏观方面来讲,需要青少年自身、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方面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合理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自身的社会化成长。
从微观方面来将,首先青少年自身要加强自律,网络游戏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应该合理认识到网络游戏这柄双刃剑的作用,培养自身的控制能力,明白沉溺于网游的危害,将主要精力放到现实生活与学业之中,在休闲娱乐时适度进行网游活动,愉悦身心,自觉的减轻网络游戏的消极作用。
其次,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家长应该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沟通,了解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与内心世界,引导青少年合理认识世界并且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丰富青少年的社会娱乐活动,避免其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从而促进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
再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学校加强各种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培养道德自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对事物判断能力的提高,同时转变传统教育方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对青少年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以及文化娱乐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各种合作、交往能力。
最后,从社会角度:加强网络监督,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完善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加强对网络游戏准入市场的审查与管理,打造良好健康的网游文化。健全网游市场的法律法规,对于不法的开发商,运营商坚决打击以保证青少年网游时的绿色安全环境。网游运营商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道德责任,完善游戏内部规范,促使其符合绿色网游的标准。加强对网吧的规范管理,监控,如网吧的身份证登记制度,以及上网时间等规定。避免未成年人流连网吧,沉溺网游。
五,针对网游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总结
网游文化是随着网络经济飞速发展所产生并逐渐产生巨大作用的,属于新兴文化,具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内涵,并且吸引着众多青少年的加入。青少年是新时代建设国家,促进社会发展的栋梁。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合理引导青少年接受网游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其合理进行网游活动,优化网游环境,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从1993年我国引进和播放第一部韩剧《嫉妒》至今,“韩剧”进军中国市场已经二十多年。韩剧在中国的热播,使有些人发出了“难道我国的青少年将在韩剧的伴随下成长”的感叹。既然我国青少年已处于韩剧的包围中,就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即是对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讨,以期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一、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历史渊源和产生必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1]。易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思想政治教育应植根生活,服务生活,引领生活。韩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生活化色彩。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生活的目的,韩国除积极进行系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外,尤其重视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韩剧就是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韩剧无形中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及内容自然融入剧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韩剧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呈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
(一)韩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
生活化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其根源在于儒学的生活本性:根植生活,超越生活。儒家思想虽以“处事格言” “普通常识”的形式出现,但却具有“终极关怀的”的宗教品格。韩国儒学极力发扬儒学的宗教性,并以儒教的形式出现,使其成为韩国人信仰的核心内容。朝鲜早在新罗、高丽时代就开始盛行儒教伦理,在新罗时代更是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韩国学者认为“给韩国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是儒教文化(儒学、政治制度――包括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生活伦理)和通过中国传来的佛教。韩国从未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2]。不同的是,韩国人把经典儒学“孝悌”之道加以创新发展,确立“家国一体”的伦理教育?w系和国家治理思想。韩国“重视人际关系上的义理、人情,重视以家族为中心的集团的共生,强调家族、民族的同质性、同甘共苦等等,并且将家的原则扩大到国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对家的孝必然要求对国的忠,由此建立的国家组织,是按有系统的位序伦理维持的上下人际关系”[3]。因此,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人际关系只能在生活中生成。儒学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韩国人生活的指导上,儒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韩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韩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甚至被认为是“儒教的样板国家”。
(二)生活化:韩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当代,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传统生活化道德教育,形成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的始终。韩国从1945年至今,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其中的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生活而展开。第一次课程改革,韩国文教部专门编撰《道义生活指导要领》,以道义引领生活。第二次明确“以生活为中心”,在196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关于道德教育内容中系统地反映了道德生活的教育目的。第三次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礼节生活” “个人生活” “国家生活”和“生活”等。第四次课更是在小学1-2年级废止了以前的《道德》课,代之以《生活》。第五次课程改革基本上延续了第四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将社会生活细化为邻里生活和市民生活,增设地域内容,并强调课程改革的生活民主化理念,以培养21世纪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为己任。第六次更是提出要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为“韩国的统一”和“统一后的韩国”而努力的生活方式,并采取具体措施:1-2年级设《生活》课,3-6年级设《道德》课。目前所进行的第七次课程改革详细规定了每一年级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礼仪规范和实现理想生活的道德标准。课程内容围绕着个人生活领域而展开。
二、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表现
(一)以家庭为重要载体,进行基本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
深受儒学浸润的韩国,十分重视基本文明礼仪教育,尤其是家庭中的尊长礼仪、孝悌礼仪。韩剧中的人物,总给人举止文明、态度端庄、行为严谨、进退有度、言语谦恭、面容谦和的印象,他们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谦和之美,无不令观者舒心惬意。即使在面对无情的背叛、残酷的伤害时,他们也会用微笑面对,给自己加油,充分体了儒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韩国人的谦和之美,是学校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与家庭的礼仪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韩国《道德》课第一条目标就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4],透过韩剧,我们看到的正是家庭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价值。
韩剧中经常有长辈对小辈关于尊老爱幼等家庭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智焕做完手术回家时,妈妈对儿子说:“让奶奶看看你,你不知道奶奶有多担心,给奶奶道个歉。”爸爸也说:“给奶奶说,好多了,一点都不疼了”。这是教育孩子要体贴长辈的关心,使其学会为长辈着想。当一个人言行举止不得体时,首先遭到批评的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这部剧中就有秀京第一次与未来婆婆见面,因为迟到和穿超短裙,被婆婆认为是妈妈的教育不周:“她妈妈没事吧!这种场合让女儿穿成这样!”
当然,家庭伦理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父母以身作则所形成的权威和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上。父母在家中的权威地位虽不可动摇,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要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父母做得不对时,孩子有权对父母提出批评。同样是在这部剧中,东焕妈因为儿媳妇说她“不像长辈”,儿子生气地跟她嚷嚷,就躺在床上绝食,以表达自己权威受到挑战的不满。父亲相信儿子不会那样,并批评老婆夸大其词。但当老婆说儿媳妇在反抗,要带孙子离开,爸爸就说,那不是反抗,是傲慢无礼。于是马上气呼呼地要儿子把媳妇带出来,并用拳头教育儿子,怪他不能很好地管教自己的老婆:对妈妈说出那么傲慢无礼的话。父母无论做什么,总归是父母,都需要尊重。公公对媳妇的反抗可以理解,对傲慢无礼却不能容忍,这充分说明韩国人非常重视文明礼仪,尤其是对长辈的礼仪。
值得注意的是,韩剧中进行家庭礼仪规范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规范教育及尊长礼仪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在家中形成长幼秩序,在外形成和谐的社会人际秩序。《看了又看》这部剧一开始,就是金珠和银珠因为背心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爸爸批评姐姐金珠不让妹妹穿自己的背心,说“那是你妹妹”、妈妈批评妹妹银珠“姐姐弟弟都让你打了”,父母正是在这日常简单生活中教育子女树立“悌”的观念,即姐姐要对妹妹友好,妹妹也要对姐姐尊重。当然,通过韩剧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的礼仪教育虽琐碎具体,但核心还是生活。主要内容有个人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学校生活礼仪、社会生活礼仪和国家生活礼仪等。这些礼仪为人们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如何为人处世提供了依据,而人们也在践履这些礼仪规范中彰显了自己的家庭教养和道德修养。
(二)以情感为媒介,渗透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情感教育
韩剧中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战场是家庭。家庭的重要功能就是情感功能,是人的心灵港湾。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在家庭礼仪教育的基础上,渗透“孝道、和谐和为他人着想”的理念,但所有这些规范和礼仪都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和谐为基础。《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父亲正是为了融洽子女间的情感才让孩子们跟自己住在一起,并且规定男人们每周六早上要爬山,各家轮流做东,负责所有人的饮食。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推己及人,反躬自身。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自然生长出对朋友、他人、国家、社会的情感。这正是李泽厚“道由情生”理念在韩剧中的实践。李泽厚认为:情感是人的本体。人正是在生活过程中将自己的自然之情升华为社会之情,人与生俱来的七种自然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经由历史洗礼和文化积淀,演化为“亲情、友情、爱情、人际关系情、乡土家园情、集体奋进情、科学艺术情”[5]。《时尚王》中李佳映走投无路时,姜英杰收留她,让她在制衣厂里住下。很小父母去世,缺失家庭温暖的佳映,在英杰的制衣厂里,感到了家的温暖。因珍惜这难得的家的感受,佳映才一直守护在英杰身边,即使因为英杰她失去了在服装学院求学的机会也心甘情愿。正是在“家情”的基础上,佳映生发了对英杰的感恩之情,进而又萌生了爱情。《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的大儿子在家是个孝子,在工作中是个和蔼的老板,为朋友不惜跟自己的老婆撒谎,多次将自己的大衣给路边的流浪汉。当然,韩剧中的爱国思想也处处可见。《时尚王》剧中姜英杰第一次见到在美国大时装公司工作的安娜说,年纪轻轻就能在美国的大公司工作,真是为韩国人争脸,言语中透出无限的骄傲之情。姜英杰买了一部新车,员工们说,车子好好地干嘛又买新车,我们国家一滴油都不产啊!这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爱国情怀和节约意识。当然,剧中姜英杰对工厂员工像姐姐般地照顾也体现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所以,韩剧将人的各种情感,经由生活建构起它们之间的自然联系,让人在观剧中接受教育。
(三)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式进行艺术人生观教育
(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有理工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思想上、政治上都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全面发展的方针的实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增强法纪意识,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抵制不健康意识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激发学生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和四化大业而刻苦学习。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学生明确学习,要使他们懂得,广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需要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人才,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本领,学才能,从而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目的。
(2)要围绕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①课堂灌输,寓教于学,学生在学校主要生活在课堂中,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所有教师都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承担责任,通过各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既对学生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种教育要经常化、生动具体化,坚持正面引导。②通过多种多样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品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一、无意识教育的涵义及其实质
1.无意识和无意识教育的涵义
无意识理论在佛洛伊德主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佛洛伊德一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层和最底层。无意识同意识一样,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无意识处在意识阈值之下不为人所察觉,隐藏在人心里深处暗中起作用,它属于人们的非理性心理活动过程,然而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它或者暗中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使人产生无意识或下意识举动;或者暗中参与人的意识心理活动,干扰和调节人的意识行为。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隐性”教育或“熏陶”教育,是一种不为教育者自身所自觉意识到或明显意识到的教育方式。具体说,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每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侧重于利用人们的非理性心理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主要起感化作用。
2.无意识教育的实质
无意识教育是受教育者未意识到的教育,而不是“没有意识”的教育,它是不知不觉地让受教育者对某种事物进行认识和体验。在无意识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信息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发生作用的,是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二、无意识教育的优势
1.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原则,就是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同时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症结,按照规律发展趋势,加以正确的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把疏通与引导统一起来,在“疏”的基础上“导”,在“导”的要求下“疏”,即是“疏导”。无意识教育把教育的意向与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目的。
2.能够有效地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无意识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和任何一个阶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教育者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中,教育就会按照教育者的意向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进行。由于无意识教育具有渗透性特征决定了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教育覆盖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由于无意识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可使教育始终伴随学生情感体验全过程。
3.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
当前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等特征日益明显。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其参与教育的热情,影响教育的的最终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民主化的形式对多元化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
三、无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法
1.榜样影响法
(1)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教师起到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受教育者都是一种暗示,既可以引起他们模仿的意向,又可以产生强大的约束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敬佩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启迪和教育学生。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无意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感情共鸣。
(2)受教育者的榜样作用。一般来说,人们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榜样人物,对于自己崇拜和喜爱的人也会无意识地进行追随或模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2.环境影响法
(1)社会环境的作用。人的思想会受到环境的熏陶,思想品德也形成于一定的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和群体的风气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想行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呈现有序状态、社会风气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让环境起到管理人、教育人、强化文明气氛的作用。
(2)校园环境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员工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品德品质、规章制度、组织情感和校园环境为主要内容,以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使命的组织文化。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理智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节学生行为、美化学生人品、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3.媒介影响法
(1)课外活动的作用。这是指在有意识教育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让这类喜闻乐见的有益活动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特长和兴趣的需要,陶冶思想情感、优化智能结构,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活动参与中受到启发、教育与培养。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 思想观念 形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今中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即链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的重要纽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人类开创了另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被称为虚拟空间的世界刚刚出现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让人们都来不及认真的适应和了解,就已经深陷在网络带来的巅峰刺激和新鲜快捷中。它的出现预示着旧的生活模式的改变,一个以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开始。 网络的广泛不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人们还在网络空间中缔结了各种各样的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完全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使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之所以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与青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特点分不开。可以说,网络使用的种种特点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时期的众多需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青少年面对最多的现实是学习。学校学习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为了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胜,中学生成为中国学习最用功的人群。
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那些在学业竞争中失败的人,更是迫切要摆脱所面临的一切,而网上社区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除了在学业竞争中必然有失败者外,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把学习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发现,学校中有两种青少年最容易网络成瘾。一种是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另一种是以前学习特别好,但随着升入高一级学校难以在竞争中保持原来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措施是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分析辨别力,使他们能正确判断和分析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是与非。
1、在网络中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进入它的人们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之家”、“红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己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网站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者应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传播两方面的规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善,力争建设好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青少年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高品位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现时,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精神,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
结语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从网络的起源和主要特征开始,依次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现状和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进一步的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监管力度的同时,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家庭和学校也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便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刘绿丝.高校人本德育的内涵、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3] 陈庆省.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教育体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21-01
在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充分注重人性、与时俱进,关键要努力探索在当前大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确立应时、应势、应人的科学施教方法和内容,使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摆脱空洞和教条式的说教,更为契合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落后
当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能认清青少年运动员的接受心理,在遵循训练、育人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主体意识,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往往是将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仅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规范,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运动员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严重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待于完善
受到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的影响,社会的包容度日益增加,人们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这些变化折射到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青少年运动员的生活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过于注重教练员的主动作用,青少年运动员的想法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地表达,这不仅仅影响青少年运动员行为修养的提高,同时还影响青少年运动员主体性的发挥。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善
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说教和开会的形式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对运动员进行直接灌输,往往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仅仅是通过理论进行教育,难以解决当前运动员生活中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忽视了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
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生力军,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员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创新开展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首先不能一味的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差异,而应当切实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就青少年运动员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每位青少年运动员的不同潜质得以充分发挥。其次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注重营造良好的外在和谐氛围,给予运动员充分的人文关怀,从而增进教育双方的情感交融,从心理上拉近双方距离,逐步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提高认识。第三要充分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独立人格,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力,引导其进行独立自主的观察和思考,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中,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体育事业相同步的原则。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很多经少年在技术和经验方面都较为缺乏,这对于他们参加各种赛事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学生缺乏自信、乐观的体育精神,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与当前体育事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思想和心理的不断成熟。另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科学训练理念的不断深入,所以要保证体育训练的科学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加强训练内容科学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结合当前运动员的思想政治现状进行教育,及时发现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运动员的素质问题。由于当前青少年运动员人数逐渐增加,不同的运动员和不同行业的运动员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需要发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改善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运动员不能仅仅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过一些实际行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39-02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是大众文化中大部分人向往和追求的、而只有少数人所享有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等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因此,年轻人为其主要的欣赏者与传播者。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思想道德理念和行为等。这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要求。
二、流行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流行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比如各种网络论坛、博客,为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与条件,利于他们的独立,让青少年在表达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和开拓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商业行为进行渗透的,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明星文化、消费文化等来体现的,而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对事物的辨别力有限,理性不足,由此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造成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盲目追逐流行和时尚,他们依照当下的流行模式来包装自己,比如夸张的发型、纹身等,更多地追求外表的独特和感观上刺激,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①;有些受到“超女”“快男”等一夜成名的影响,把财富、声望、地位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实现,忽视了对社会、对他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这就给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依赖物化社会而伴生的流行文化逐渐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在这一情形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辩证分析、科学应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如何向流行文化有效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环境内如何科学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正确认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功能与价值?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坚持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流行文化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想理论与道德价值观,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而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呈现更加的纷繁复杂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或是几种主导样式,流行文化就在这种形势下盛行起来。流行文化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也一并涌入国内,这些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当前所面临的多元的生活空间。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但从流行文化的内涵看往往体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它导致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同我国传统倡导的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折射了当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态度,“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没房没车”,“没有钱,泪汪汪,拿红薯,当干粮”。这些内容既折射出青少年内心的自由,也透视出青少年内心的无奈与苦闷。因此,在流行文化渗透的现实条件下,随着它对青少年影响的加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容,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下,要求体现更加鲜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多元的流行文化,应当抱有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境界。流行文化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的群体,青少年不断追寻着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文化、新知识,通过流行文化,他们可以更多地与人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社会交往,更快地融人社会。因此,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情形下,结合全球化、现代化、市场经济化的大背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形成科学理性的对待各种文化思潮,提高辨别力,有理有节的(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9页)看待多元文化的传播。总之,在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条件下,增强青少年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等等都是流行文化发展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内容。
(三)流行文化改变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形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在青年上网行为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他们渴望充分的信息与通讯。由于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媒体的优势,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网络不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而且也创新了青年文化的传输方式。与传统文化单向性传统不同,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因此流行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载体,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知识进行专业学习、娱乐、与外界联系沟通。网络以其自由、便捷、客观的特性,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但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却也存在着管理和保护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而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尚不全面,容易造成对网络文化缺乏甄别的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终日沉迷于网络,封闭自己,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忽视了自身情感的需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人际关系淡化,等等豎。网络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巨大的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价,网络化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流行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变化的流行文化也是不同时期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同时不断地创造着体现他们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流行文化所带来的青少年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保持青少年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态度,逐步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新的脊梁。
注释:
张晨郁.流行文化对“基础”课教学的借鉴意义[J].世纪桥,2009(13):103.
中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丰富的经验。
首先,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其次是榜样示范法,用他人的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第三是实际锻炼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最后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各级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中国家庭常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家庭长辈直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示范给子女,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和教育子女。
社区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精神。主要是结合社区风俗习惯、社区文化、社区风气、社区道德规范、人际交往而展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大众传媒中包含着大量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报道和政策法规,不同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众多的先进文化信息,它可以使青少年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接受时事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网络化、体系化的“立体工程”,需要多层次,全方位来进行。
日本学校设置了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修身科、道德科、公民科、社会科和道德“特别活动”等。日本学校不仅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
现代日本对家庭教育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儿童到成人期道德发展的各阶段上应采取的方法;二是对不良和不法行为的防范方法;三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
日本政府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规划、政策和具体的整改措施。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广泛建立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组织,即家庭教师协会,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通过“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和强化受教育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还经常采取措施整顿和控制大众舆论工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三、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网络”
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第二,建立温馨和睦、健康欢乐的家庭环境,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方式、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如旅游、集体踏青、家庭音乐会等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和形成高尚的人格。
在学校方面。第一,中日都加强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中日都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教育。第三,中日都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中日都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在社会方面。中日在各个社区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来补充家庭、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熏陶。另外中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载体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面的道德观念。
2、中日两国均注重直接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两国学校都开设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正面直接灌输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两国也有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在与语文、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根据不同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虽然两国都注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不同点
1、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注重“德性养成,实践锻炼”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课程都必须以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测评,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来进行分析。中国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而日本提倡“体验学习”,他们认为许多的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化”;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化”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主要是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上,其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并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之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心灵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显性和隐性教育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始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包括校风校纪、物质环境、管理体制、社会实践等),将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协调好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变单纯“灌输”为平等互动,注重思想渗透,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体验
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无论是课堂的体验学习还是实际的行为操作,都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究去理解和体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在体验教育当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理性材料和感受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班委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道德创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最后还要把学生的体验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运用社会资源,并通过优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5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约13.2%,另有约13%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7.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为13.7%;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3.2%(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既做到维护青少年上网的权利,又要保障青少年免受网瘾伤害,这个问题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赋予了其新的要求。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凸显
1.青少年网瘾的含义
“网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所谓青少年网瘾,就是指11、12岁至24、25岁的青少年由于过度依赖和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乃至生理等功能受损。
2.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突出
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其中,15岁以下用户占0.3%,16岁至20岁用户占5.3%,21岁至25岁用户占36.3%(注: 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那么,我国当时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上网用户的比例大约是41.9%,人数大约25.97万。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17.2%,18岁至24岁的网民占35.2%(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那么,我国当前24岁以下青少年上网用户的比例大约是52.4%,人数大约7178.80万。
从1997年到2007年,仅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青少年的上网比例增长了10.5%,青少年上网用户数增长了约276倍,大约增长了7152.83万人。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上网的主要群体,并且增长速度飞快。
利用以上数据,并根据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所显示的数据,即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另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07.),我们可以计算出,我国当前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有947.60万,另有933.24万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须知,我国在1997年时,“网瘾”这一词汇对大家来讲还很陌生。现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网瘾问题已经凸显为当今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二、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表现及消极影响
1.青少年网瘾症状的表现
根据医学观察,青少年网瘾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戒断症状。网瘾青少年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一旦脱离网络后便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波动、无所适从、焦虑烦躁等戒断反应。
(2)生理症状。青少年网瘾症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困乏、无食欲等。
(3)心理症状。青少年患网瘾症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情绪情感易变,记忆力衰退,逻辑思维迟钝,自制力差,自我封闭,胆小沉默,为人冷漠,甚至出现人格异化。
(4)社会症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乏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和热情,不合群,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长期的上网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引发患者各种心理障碍,使其更加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从而使正常的社会功能退化。
2.青少年网瘾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网瘾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青少年网瘾阻碍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人们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努力促进个人的需要、能力、素质、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能力和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又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个性逐渐形成的时期,因而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青少年网络成瘾则必然会阻碍个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网瘾不仅使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素质与功能受损,而且容易诱使他产生异化,走上畸形发展的歧路。这不仅损害了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青少年网瘾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狭义上来讲,就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伦常有序的社会。没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根本无法建成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社会。而青少年网瘾已经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构成愈来愈严重的损害。首先,青少年网瘾有损于家庭关系和睦。网瘾不仅诱使青少年不惜欺骗、偷窃父母长辈们的钱,而且惹父母们普遍动怒、焦灼甚至义愤。其次,青少年网瘾有损于校园关系和谐。正处于求学阶段的青少年会因网瘾而逃离学习,逃避教师管教,给其他同学亦带来直接的消极影响。最后,青少年网瘾也有损于社会交往的和洽。网瘾会导致青少年逃避现实交往,造成孤僻、冷漠、易怒的人格,阻碍和损害着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
(3)青少年网瘾引发犯罪行为,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应该是依法治国、正义伸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网瘾作为一种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瘾症,总会诱使人为满足自己的欲而不择手段,甚至犯下诈骗、偷盗、抢劫、的罪行,严重地破坏社会的安定和祥和。现实中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其犯罪诱因就是网瘾。据报道,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青少年网瘾已经作为一种犯罪诱因而潜在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对策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网络化境遇下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突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培养青少年成为网络主体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既是现实社会的主体,也应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然而,网络社会既可能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提升提供新的广阔空间和客观条件,也可能“反客为主”,诱发人产生异化,阻碍和损害人的主体性发展,使人沦落为网络的奴隶。青少年,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中,主体性和自觉意识尚不够高,在充塞着鱼龙混杂的信息且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网络空间里,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就难以把握和主宰自己,随着信息浪潮的迭起而随波逐流,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模糊了目标,消减了意志,甚至患上了难以自拔的“网瘾症”,危害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而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国家的兴旺强盛、社会的和谐安定、祖国的未来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培养青少年成才和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主体性水平,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和创造者,已经必然地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2.促进青少年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落脚点最终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我们党的最终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当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着眼于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协调,也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正处于人生剧变的矛盾凸显期,青少年的身心、才德、人际关系、个性以及需要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因而 ,在当前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在网络对青少年和谐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下,在网瘾青少年不断增加并造成多重危害的情况下,在青少年对和谐发展内在呼唤和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努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已经必然地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
3.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
所谓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就是青少年在使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信息素质不仅是青少年成才和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需的素质,也是青少年防治网瘾和成为网络社会主体的内在素质。因而,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青少年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方法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迅猛。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3.38亿,青少年网民达1.75亿,占总体网民数的51.8%,半年增幅5%。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长。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世界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在遵循人性化、人文化、法制化的前提下,探讨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几种方法,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在互联网的冲浪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理性的行为。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面对新时代互联网络的严峻挑战,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熟知教育规律、具备综合教育素质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启及的优势,是大势所趋,更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更新观念,主动进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信息素养,增强教育能力。互联网络是同高科技紧密相联的,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水平,是无法在互联网络上与上网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高新科技知识,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提高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网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更敏锐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掌握教育规律,增强科学性。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并实现二者的结合,使互联网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青少年,更具人性化,从而更具科学性。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人文精神培养。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既要看到互联网为人文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又要看到它使人文精神弱化,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培养理性、成熟、富有创新性的人文精神。
知法教法,增强法律意识。互联网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较为熟悉地掌握“网法”、“网纪”,才能更好地在网上以法育人,逐步形成网民的网上法律意识和自觉的网上行为。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多种价值形态并存的文化。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使文化的传播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障碍,全球多元文化可以在这里碰撞、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日益发展为“环球文化”。然而在“环球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连续性会受到威胁,因为不论在网络文化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控制上我们都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建立一种有更多主动权的网络主流文化。这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网民的心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空间。
网络主流文化实质上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宣传时事政治、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一批群众喜闻乐见、有科技内涵和竞争优势的网站。提高聊天室整体设计中的策划水平,设置的聊天主题要注意政治化、人性化与科学化的结合,使网站的建设同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同网络中青少年的多样性需求相一致,其势必会提高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3.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入脑,入脑之前应该入眼,入眼之前应该入网,入网即点击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因此,我们应通过知识的力量吸引青少年的头脑思维,吸引他们主动点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首先,在网页的制作上要精心设计,增强视觉吸引。不妨请网页制作名家指点,在颜色的对比、图片的选择、字体的使用、图片、文字出现的方式上等方面都要有所考究。既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又要融入网络时代的现代气息;既要简洁,又要美观,给人一种赏心耀目、轻松愉快的感觉。
其次,在内容结构上要注重点面结合,与时俱进,增强内容吸引。所谓面,是指网上提供信息的全面性,信息的广度。所谓点,是指要有开拓性,强化基本点、把握重点、突破热点、诠释疑点,在动态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增加它的吸引力。好的网站不仅日日求变,而且时时翻新,永保新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它的时效性。
再次,在活动设计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活动吸引访问者,提升点击率。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激发网上青少年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在动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好胜心较强。因而制作新奇的、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会吸引青少年的无意注意,增加网上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及上网欲望。此外,经常推出适宜的竞争性活动,也将促进网站人气指数的攀升。从而达到促进青少年积极、主动、持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拓展网络发展空间
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需要法律的规范与管理。因此,国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社会中网民们的权利与自由,以及必须遵守“网纪”、“网法”的义务。自1994年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对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防止有害信息危害社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还不全面,还需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者实施依法监控和约束。一方面,我们要在培养青少年自觉、自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部门,对公共网吧进行安全合格检查,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坚决取缔毒害青少年的不良网站,从根本上堵住不文明信息源的源头,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