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从而非常有利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入世”挑战,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应日趋紧密。在国内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 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成效,也决定着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就高一些。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收入也就有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讲,围绕加工来种,围绕加工来养,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让加工企业有原料,实现“双赢”。发挥好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不仅会推动产业化向新的发展空间迈进,而且可确保农产品有一条进入市场的稳定渠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如: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一般来说,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发展,经过加工转化后,可以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层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据统计,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有品牌,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只有0.43:1。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由于其需求性小,科技含量低,因而形成价值低和竞争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至30%甚至50%。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趋势增强,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0年中将有1亿农村居民转移到小城镇。
精品展开幕式上,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称赞台湾农民了不起,把农产品从土产变精品,并表示台湾农业不怕竞争。江宜桦说,台湾农民将初级产业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基因改造,生产出精品,使得台湾农产品不再是过去那种土产性质,提升到即便用来送礼也很大方的层次。江宜桦还说,过去常把农民、渔民当做弱势群体,但台湾农业这些年发展下来,产量产值增大,还有充足的外销能力,不怕竞争。未来精致农业会在台湾“自经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全台农会总干事张永成、全台渔会总干事林启沧在此前举行记者会介绍这场年度活动的全面情况。陈保基介绍说,本次年度评选活动,在全台89个农渔会的360项参选产品中,选出102项产品,其中有39项是今年新入选的新品,有农渔会严格品质保证,民众消费可以安心,欢迎各界采购做伴手礼。
林启沧说,永安、林边、澎湖等渔会是今年新入选百大精品的3个渔会,永安与林边是台湾最重要的石斑鱼生产区,石斑、龙胆石斑礼盒、龙胆石斑鱼片与海鲜锅等产品都入选,澎湖则以小鱼干入选;其他入选百大精品的还有淡水的吻仔鱼XO酱、彰化的鳗鱼、花莲的鲣鱼,以及梓官、弥陀、东港的旗鱼酥都非常知名,希望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
林启沧说,陆客可直接在当地享用鲜鱼美食,另外陆客也喜欢携带方便的休闲产品,梓官当季的乌鱼子礼盒品质非常好;现在在大陆卖得最好的还是石斑鱼,因为有活体运斑船直航与建立通路,一年销往大陆1万多吨。
张永成表示,今年农会有86项产品入选,跟往年不同,最大特色是强调农产品标示、地点,民众对台湾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可以完全放心,收礼的民众可以感受到精品是真正来自台湾最实在的农会。
张永成说,茶叶以及凤梨酥、饼干等加工食品最受陆客欢迎,陆客对这些产品品质最有信心;当地当季的柿子、释迦等精品水果也欢迎陆客在台湾旅游时现场尽情选购享用。
专家分析,台湾农渔会推出的品牌战略,使得台湾的精致农业、卓越农业、乐活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与大陆各地推行的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关键词 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成效;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2-02
云和县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有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走出一条 “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云和县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保障了云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促进了生态精品农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云和县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大胆实践,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菌茶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取得的成效
1.1 粮食和经济作物平衡发展
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 106 hm2,总产2.3万t。食用菌生产7 995.12万袋,其中花菇7 318.02万袋,普通菇359.4万袋,黑木耳217.7万袋,珍稀食用菌100万袋,建立食用菌精品农产品基地1个。特色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55 hm2,创造经济收益2 000万元。水果总面积1 606 hm2,产值4 537.4万元。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良茶100.8 hm2,全年产量860 t,同比增长7.5%,产值10 339万元,同比增长3.4%。畜牧业产值略有回升,2015年底生猪存栏2.23万头,同比增加4.21%,其中母猪存栏0.25万头,同比增加4.17%,生猪出栏3.54万头,同比增加3.51%[1-2]。
1.2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完成“两主导四精品三配套”即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配套发展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创建,面积达1 420 hm2,总投入达1.6亿元,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670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理念,加强对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年进行农产品省级定量检测220批次,合格率100%。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定,2015年“三品”新增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2个,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1.9%。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100%,初级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云和雪梨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
1.4 打响生态品牌
2015年云和梯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番茄、白茄、雪梨在浙江精品果蔬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仙宫雪毫牌金枝玉叶在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培育2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组织企业参加2015年丽水(杭州)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助力梯田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响了云和县生态品牌。
1.5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努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2015年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落实生态消纳地820 hm2,新增沼液利用量5 300 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 700 hm2,推广商品有机肥4 000 t,病虫害统防统治任务1 570 hm2,化肥减量任务76 t,农药减量2.65 t;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石塘镇规溪、朱村、小顺、西滩头开设了4个“垃圾兑换”超市。雾溪乡结合饮用水源整治,率先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处置,全乡共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00 kg[3-4]。
1.6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技术改造、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20家。
1.7 推进农业园区农旅融合
立足云和梯田4A景区,利用崇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优势,实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区、养生养老休闲区”创建为重点,按照“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十里云河”景观带和“云和梯田”景观带,构建云和库区和山区梯田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1.8 增强农业服务能力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依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4名。坚持“科技下乡、专家进村、服务到户”,深入开展农业“五送”服务月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800台,推广水稻机耕面积2 670 hm2,机收面积660 hm2,新建钢架大棚70 hm2,建立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
2 存在的问题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生态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云和县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六边三化三美”和“五水共治”带动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但是也造成大量养殖场关停,现有的养殖场也受到限养政策的限制,造成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2.2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农民增收空间。
2.3 农业精深加工比重偏低
如黑木耳、雪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销售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质优价不优。
2.4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层次不够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3 发展对策
2016年,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将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六边三化三美”等契机,以工业经济思维抓农业,以逆向思维促农业,从“市场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市场”,把云和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将“美丽”变成财富和增长新动力,以农业“美丽经济”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3.1 做强农业产业
结合云和县地域特色,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用工业经济新思维,做大做优雪梨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绿茶基地等山区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龙头、聚合力、重特色,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打造农业品牌
依托云和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云和县特色的“金名片”;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加快推进云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参加丽水生态农产品网络展销会,提升云和县生态精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3.3 拓展农业功能
科学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借助发展“山水童话乡村”之际,把农业与云和县人文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举办“雪梨节”“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沿线 “云和老雪梨”“石浦船帮”“红色生态革命”“畲族风情”等特色文化,扎实发展石浦花海、规溪景观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抓住云和雪梨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契机,推广“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一体化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农博会、高炮广告、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入基地宣传云和高山蔬菜、云和黑木耳等云和传统农业名片,将农业产品与农业休闲有机结合。
3.4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计划培育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单位5家以上,新增二维码企业追溯10家以上。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8%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推进县乡农产品检测室免费为市民开放。继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个以上绿色或有机食品。
3.5 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县创建
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认真落实《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与污水治理方案,促进全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云和县农业美丽业态环境,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种养业空间、产业生态化布局及功能区块,大胆探索以废菌棒再次利用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畜禽―水稻―菌类、黑木耳―单季稻、黑木耳―单季稻/鸭、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功能,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产业圈、产业带,构建起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6 夯实农业基础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流转交易。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5]。
4 参考文献
[1] 蓝月相.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30-31.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41-945.
[3] 蓝月相,董益坤,俞慧玲.山区梯田生物多样性种养配套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079-1082.
关键词粮食专业合作社;精品稻米;做法;启示;浙江嘉善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12-01
精品就是精良的物品。农业是一个露天工厂,原有农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业要再创新优势,就必须加强发展精品农业,走精品型、特色型、效益型路子,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集群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职业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2]。
1发展概况
嘉善金穗粮食专业合作社位于嘉善县陶庄镇金湖村,全村现有1 134户,总人口3 358人,耕地面积391.67 hm2,其中水稻面积228.39 hm2。2009年2月根据嘉善县委、县政府下达《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并结合该村实际,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设立精品稻米示范区,将示范区内农户经营的口粮田、责任田的承包经营权由合作社出面从农户手中有序流转过来。流转年限20年(自2009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每年租金按照4 800 kg/hm2稻谷,考虑物价等因素,约定每年按照粮食部门的收购价,按实物折价支付现金。通过4年先易后难逐步扩大,到2012年年底合作社已向139户农户流转水田面积39.33 hm2(表1)。
2具体做法
2.1发展精品稻米,培肥地力是关键
做到每季作物施有机肥,稻(麦)秆切碎还田,隔年轮作绿肥,在改良土壤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水稻专用配方肥来提高大米品质[3]。
2.2标准化生产
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除虫防病,统一水浆管理。
2.3农时操作全程机械化
为进一步提高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解放劳动生产力,合作社逐年添置农业机械,为标准化生产赢得时间,为夺取精品创造条件。截至2012年年底,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50.8万元,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3台套,其中拖拉机3台、插秧机5台、收割机1台、植保机械11台、农用三轮车3台、塑料秧盘15 000只(表2)。
2.4注册品牌
注册品牌商标“陶箩”牌大米,统一包装上市,实行优质优价、自产自销,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4]。4年来合作社从小到大,效益逐年提高,到2012年年底累计创净利润109.5万元。特别是2012年单季晚稻平均单产达到9 355.5 kg/hm2,平均净效益达到18 375元/hm2。
3启示
嘉善金穗粮食专业合作社在做好发展精品稻米的同时,做到服务和创收二不误,利用合作社现有的农业机械,帮助周边农户实行有偿代耕、代育秧、代种、代管、代收,满(下转第314页)
(上接第312页)
足缺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农民的需求,同时也壮大了合作社经济实力[5]。合作社在人员的配备上,挑选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员,以村班子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和小社社长为主,这些同志有领导和农时操作经验,又是专业化的操作工,操作起来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又能解决就业,一举多得。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就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精品农业—提质增收的程序进行农业生产。嘉善县陶庄镇金湖村嘉善金穗粮食专业合作社在做好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发展精品稻米的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4参考文献
[1] 朱颖.我国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 张国洲.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 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3):43-46.
[3] 黄杏妹,徐春花,陈黛丽,等.粮食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2(6):11-12.
[4] 尹惠斌.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湖南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28(5):20-26.
[5] 黄珺.我国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9):97-99.
1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1.1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广大消费者对于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极度敏感,一旦农产品质量被曝出问题,对农产品的销售乃至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严重的打击。例如,受“速生鸡”事件影响,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肉鸡价格较往年明显下降。浙江温岭草鸡批发价从往年的14元•kg-1下降到10.4元•kg-1,仅温岭草鸡合作社一家就亏损达500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价格不敏感。据万泰认证公司统计结果,尽管我国有机农产品价格远高于普通农产品的2~6倍,但是消费市场前景仍相当可观。
1.2农产品开始步入网销时代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升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果农、菜农或农产品经纪人开始将农产品放到各类网店出售。在浙江省遂昌县,目前已有2000多家网店出售当地生产的菌菇等农产品,2012年销售额超1.5亿元。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浙江80%以上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近60%的主体正在或计划涉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藤桥模式,即产销主体利用知名网销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二是农民巴巴模式,即销售主体自建网销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三是遂昌模式,即农民网商通过第三方如网商协会等,在知名网销平台搭建的地方销售平台抱团销售当地农产品。
1.3消费者偏好悄然发生改变
人们消费农产品的观念和偏好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对产品形态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消费呈现3个新的偏好:一是偏好原生态消费,“土”“野”农产品如土蜂蜜、山茶原油等更加受到欢迎;二是偏好休闲消费,2013年春节期间浙江传统食品青鱼干销售低迷,而作为休闲食品新开发的小包装醉鱼干销售却异常火爆;三是偏好体验消费,近年来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使通过农业休闲和观光旅游带动本地农产品消费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条捷径。
1.4礼品消费份额呈缩减态势
在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深入演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向型经济受到牵连,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浙江很多企业采取了节约成本的方式应对,再加上我国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产品作为礼品的销售空间受到挤压。据统计,浙江约有1/4的产销主体通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订购渠道销售农产品的份额超过30%,近1/10的主体礼品销售份额超过50%,这部分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营销策略调整的迫切要求和严峻挑战。可以预计,礼品份额的缩减将使农产品消费进一步回归市场理性。此外,特色精品农产品节庆购销井喷之势也将得到缓解,节前消费强劲、节后迅速回落的态势将逐步改变。
2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2.1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产品价格波动巨大
由于特色精品农业经济效益较高,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速度加快。而目前农业生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于普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如芦笋是浙江省平湖市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特色新兴产业,前几年芦笋产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农户的种植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已达293.3hm2,而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浙江省内的湖州、温岭、嵊州、建德等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随着各地芦笋的大量上市,2013年春季芦笋价格一路下滑,售价从2012年同期的10元•kg-1跌破成本价7元•kg-1,大量种植户面临亏本的危险。从调查结果来看,“市场需求波动大,难以预测”已成为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最大问题。
2.2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实体店零售、卖给下一级中间商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这3大传统形式,近年来除了网店销售渠道发展迅猛外,其他一些新型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高端产品、节庆产品等依赖于特定销售渠道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加大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据调查,2013年以来,由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大量减少,高端产品如浙江的乌牛早茶叶、铁皮石斛、冬笋、山茶油、生态甲鱼、鹅肝等,以及节庆产品如年宵花、青鱼干等销量大幅下滑,近1/2的产销主体受到了明显影响,几乎波及到全省各个主导产业类型。
2.3产销衔接依然不紧,销售组织成本较高
近年来,浙江在开展“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产销衔接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销售组织成本较高。销售主体通常对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情况较为熟悉,但对本区域以外的优质农产品却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和联系,影响了销售经营主体的做大做强,也阻碍了特色精品农产品在区域外的市场拓展。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质优稳定的货源难以保证”已经成为特色精品农产品在组织销售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
2.4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
在调查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中,注册并使用了自有品牌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一结果反映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色精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类主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增强,但也暴露出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存在品牌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问题,广大主体对品牌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注册品牌层面。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以浙江山茶油品牌“括苍”为例,该品牌在原产地台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卖到省城杭州就只能给祐康公司的“优谷大地”贴牌,在省外市场更是鲜有知晓。
2.5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流通成本依然较大
目前,浙江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健全,全省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物流网络体系效率不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类别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缺乏信息交换与协同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约有80%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以传统的车厢(常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还很少,且规模普遍都很小,物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转型思路
在信息化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从理念到实践、从生产到经营的一系列转型。
3.1调整发展理念,实现礼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型
新的市场形势赋予了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当前,应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调整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理念,使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走上回归之路。农产品特色精品不等于礼品、贡品和奢侈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能脱离大众消费。从长远来看,礼品只能占较小份额,特色精品农产品更多的是要面向大众消费者,走市场化之路才有生命力。因此,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迎合市场消费需求,适应大众消费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加工、销售。特色精品农业是集精品生产、名品销售、极品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仅仅是指特色精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科技、高创意、高效益的精品农产品。在各种技术手段使“生产什么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更重要的是强化品牌建设和现代流通。此外,提供强大的消费服务如提供营养菜单、烹调食谱等,以及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开发研制半成品菜等,也应逐渐纳入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内涵。
3.2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
立足于精品农产品也是“大众消费品”的定位,精品农产品开发应认真研究大众消费的变化,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三品”认证工作。适应于产品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调整产品生产,例如龙游富硒大米应随着外地市场的开发,调整籼米与粳米的生产比例。调整产品供应时间。适应于传统节庆消费回落的态势,适当压缩节庆生产比例,例如调减春节期间鸡、鸭、鱼等年货的上市,并在节后保持正常的供应量。采用技术手段延长产出期,缓解时令产品集中上市,保证较长时间的供应。开发各类休闲食品。干果、水果可以开发成休闲食品,畜产品、水产品甚至食用菌、蔬菜等也可以开发为休闲食品,特别是开发小规格、系列化的休闲食品。调整产品包装。例如,适应于大众消费需求,将礼品包装变成简包装;适应于网销要求,将蜂蜜、油脂类的包装由玻璃瓶变成塑料瓶;适应于旅游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应当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等。
3.3调整产品营销,实现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转型
随着特色精品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的变化,其营销思路也应及时调整。扩大销售市场。为应对当前礼品销售份额的大幅减少,以及今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开拓区外、省外乃至国外销售市场成为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的当务之急。应加强前期市场研究,先从经济发达、文化同源的长三角地区入手,针对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匹配不同的产品组合及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售“渠道为王”,应在发展传统渠道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等新型渠道,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势头下,抢占先机,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加强体验消费,如将特色精品农业与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利用旅游、农业休闲观光销售特色精品农产品,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深度开发旅游农产品。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农展会平台进行集中推介,提高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
4特色精品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加快建立以产地质量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职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试点将农产品检测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上市的准入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管,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对农产品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取消其申报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各种形式的扶持项目的资格。
4.2加大浙江土特农产品宣传力度
加强主动宣传。除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外,还要积极主动策划宣传,制定浙江省名特优农产品推荐目录,在重点推广城市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市民试吃活动等。组织抱团宣传。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以行业抱团或地区抱团的形式,对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依靠文化宣传。加强与文化、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在对外输出浙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同时,带动特色精品农产品的输出。如参与央视烹饪类栏目制作,从教会怎么吃甲鱼开始,启动甲鱼等水产品的北方市场销售;或通过拍摄诸如“舌尖上的浙江”之类的纪录片,对浙江特色农产品进行软宣传。重视网络宣传。利用“网络无处不在”的力量,加快建设浙江特色农产品宣传和营销的省级平台。
4.3培育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把握当前浙江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全新模式,迎接农产品E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利用地域优势,争取与淘宝网等知名网购平台合作共建网络销售平台,合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产品销售的“浙江馆”。制定农产品网络销售人员培训计划。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线下安全品质管理。应研究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探索并完善电商+政府+协会+网商的模式,积极消除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安全隐患。
4.4推动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解决单个主体难以完成或完成成本过高,而又具有公共性的问题。行业协会主要功能定位:市场信息服务,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开展市场研究和预警;产销衔接服务,通过协会活动,加强产销主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产品供销组织成本;培训交流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会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生产要素服务,如争取银行授信贷款,帮助会员解决融资难题,开展省内外劳动力经纪,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等;市场拓展服务,组织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参考国外经验,行业协会建设应从官办或半官办行业协会起步,待产业发展时机成熟,再从政府管理部门中剥离。
4.5加强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继续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企业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从商标到品牌的转变。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针对企业自主品牌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部门把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公共工程,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故事,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众星捧月”式的品牌格局。依法保护农产品品牌。安排专门机构从事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管理、维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区域品牌保护法规,加强品牌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毁牌行为,促进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4.6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42.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165-03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阐述、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1]。中药学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全国各中医药大学都设有中药学专业,这些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大都只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药化、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很少涉及中药材如何规范化栽培、药用植物育种、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2]。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不足,致使许多药用植物资源过渡采收,一些物种出现濒危,甚至濒临灭绝[3]。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药用植物资源的栽培、育种、中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恰恰是农业院校的优势。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需求,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逐渐成为农业中的特殊部分,甚至有专家提出了“中药农业”的概念[4]。因此,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了中药学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发挥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最早创建药用植物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其他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中药学专业侧重中药化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的研究,缺少了中药资源、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中药材的育种、中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吉林农业大学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不足,形成了完备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体系和思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个创办了中药学专业。在教学中,始终秉承以《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作为知识体系主线为载体传授给学生。而《中药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对学好后记的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是从基础过渡到药学实践的桥梁课程。《中药学》课程组的老师,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精品课及《中药学》精品课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和完善已有的《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经验,提炼出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精品课模式。
1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精品课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和输送多层次农业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和创新之地。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保型大农业迈进,这对高等农业院校来讲更是前所未有的承担着为农业培养优秀人才、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为农业技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前提[3]。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在药用植物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创办了第一个中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使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比药用植物专业更全面、更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同时凸显了高等农业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即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获得从中药资源、中药材的种植和养殖、采收加工和炮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不同剂型的制备、制剂分析、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新产品的研制等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知识体系,知识链比较系统和完整,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红线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精品课是列入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整个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指导性作用。《中药学》课讲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对整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也影响到将来学生毕业后能否按着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从事研究、开发、应用中药的工作。
2 《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 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 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 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 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 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勤情况、提出问题的奖励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演讲口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中药学》这门课程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使中药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理论与现代医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6 结论
通过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的建设,笔者建立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中药学”精品课的模式,即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40~50学时;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一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实习的前一周,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中药知识的进一步认知。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和创新思路;开设双语教学课,英文授课达到30%以上,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要考核每位同学的客观成绩,又要考核团队合作成绩,灵活多样;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使课程知识得以延伸。注重中药学传统理论的讲授与中药资源、中药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药药剂等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精品课模式的建立,希望为中药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海燕,于佳宁.《中药学》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69-70.
[2] 于涛,张磊,付雪松.《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73-74.
[3] 马春英,李雁鸣,杨建肖.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165-167,171.
[4]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5] 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7.
创牌不到两年,“丽水山耕”声名鹊起。目前加入其中的当地农业企业有142家,涉及当地9大农业主导产业,至今实现销售逾11亿元,产品平均溢价30%以上。
“靠弱小的单个主体去打响品牌实在是太难了”
丽水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崇山峻岭,有“浙江绿谷”“华东氧吧”之誉。如同地名一样,天赐秀山丽水,孕育物产众多。近些年来,丽水市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走生态精品农业之路。全市涌现出4100多个生产经营主体,2800多个品牌商标。但是,国家级农业龙头只有1家,著名商标屈指可数。
“靠弱小的单个主体去打响品牌实在是太难了,人力、财力、物力,样样都缺。”丽水市一些农业企业经营者说,创品牌要宣传,要包装策划、要大量资金,还要专业的品牌营销人才。一方面,看到了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是众多弱小主体单打独斗创牌的无力感。生产的产品难以与消费者形成对接。
丽水意识到,实施品牌化,不仅仅要引导生产主体创品牌,当前更需要政府直接参与创品牌。他们邀请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策划,创建一个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并构建起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母子品牌”运行模式。实行农业企业子品牌严格准入和农产品溯源监管。
2014年9月,“丽水山耕”正式亮相后,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快速在浙江及周边省市叫响。通过不断提升母品牌“丽水山耕”的影响力,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降低生产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实现子品牌产品溢价,走活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之路。
“现在做农业,人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我们”
“丽水山耕”的运作方式是,丽水成立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由协会注册“丽水山耕”商标,并委托国有独资的丽水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使得“丽水山耕”既体现了政府背书的权威性,又有行业的约束性,同时不失市场主体的灵活性。
丽水农业投资发展公司总经理徐炳东说,设立“农司”的目的就是围绕“生态精品”的发展定位,构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而“丽水山耕”就是政府为生产主体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一方面,运用政府宣介推广品牌的独特优势,比如举办“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提升“丽水山耕”品牌影响力,带动子品牌产品价格增值。
另一方面,从各类农产品供给侧的各个环节,比如,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金融化支撑、电商化发展等方面,“农司”以投资参股等方式,与丽水蓝城农科检测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化的全产业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大增强了农产品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丽水山耕’让我们的农产品搭上溢价的班车。”丽水百味农业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小方说,以前他打“浙百味”牌子生产“三年老姜”,“生态莲子”,尽管品质优异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就是不相信,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加入“丽水山耕”梯队后,价钱一下涨了三、五倍,还供不应求。
陈小方说,有了广阔的市场销路,我们就把更多农户组织起来,让更多田地改种市场对路产品。农户的收入也水涨船高。“过去做农业,人们用同情眼光看我们,现在都用羡慕的眼光看我们。”
“丽水山耕”启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当时
“丽水山耕”创造的裂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浙江高层连续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进行总结推广。春节前,浙江省政府专门组织召开“农业品牌大会”,进行研讨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说,当前农业供给侧的突出矛盾是无效产能过大,造成农产品滞销,而有效供给不足。“看着东西挺多,想要的买不上。”陈剑平说,品牌化就是按照消费者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内涵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完全一致。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博士说,我国农业的根本特点是“多、小、散”,牌子众多,能叫响的少。大量农产品只有商标,没有品牌,小打小闹,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丽水山耕’的特殊价值,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具推广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道路。”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三农部部长顾益康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就像一张渔网,有着方方面面要改的“网眼”,需要有系统观、统筹观、发展观来看待改革。从“丽水山耕”的实践情况看,这个区域公用品牌就像供给侧“渔网”上的总绳,总绳一牵,“网眼”跟着动,使供给侧改革收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关键词】岱岳区;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
岱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享有“五岳独尊”盛誉的泰山脚下,全区辖15个乡镇、3个街道、711个行政村,总人口97.5万人,总面积1750km2,耕地面积达66667hm2,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蚕茧、花卉、中药材等十几类一百余种农产品。为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开创农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新局面,我区积极采取以下举措:
1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实行功能分区
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六类园区、实现建制提升”的总体思路。从空间布局上把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的良庄、房村、徂徕、角峪、化马湾5个乡镇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从产业格局上划分了粮食产能聚集区、高效蔬菜先导区、特色林果示范区、农业功能拓展区功能分区,深入实施科技引领、产业融合、集成投入、生态发展战略,示范带动3次产业融合发展。
2 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实行园场带动
主推“功能分区、园场带动”发展模式,以精品园场为载体,集成转化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放大优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走精品精致、集聚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植入“设施装备、绿色控害、集约育苗、微管灌溉、精准施肥”等现代农业要素,全区重点建立了“五大基地、六类园场”,即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特色林果、有机茶叶和设施葡萄五大基地,培育粮食、蔬菜、畜禽等六大类精品园场50个,初步搭起了“以点带面,以园促区,建制提升,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3 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坚持把培育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首要任务,全力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全区共发展粮、菜、果、畜、茶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6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0家,家庭农场30家,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形成。
4 统筹涉农资金,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遵循“资金整合,投入统筹,强化基础,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创新建立示范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并以指挥部的形式整合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类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聚,集中财力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精品工程。
5 实行区乡一体,创新农技服务体系
全区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7个农民科技培训联系点和32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万余人,建立了农村户用沼气池服务网点80个、测土配方示范村100个、植保专业防治队伍46支,构建起了“区、乡、村、户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其中,岳洋农作物合作社荣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称号。
辽宁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布局,努力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乡村风貌与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创新发展大手笔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辽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始进入一个从量到质的提升阶段,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已现端倪。
目前,辽宁全省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项目已达47个,另有15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额198.4亿元。这些投资规模可观的新项目,对辽宁休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品牌建设方面,清原满族自治县、宽甸满族自治县和桓仁满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葫芦岛葫芦山庄、阜新桃李园、丹东大梨树村、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沈阳乐农庄园、辽阳新特农产品有限公司、沈阳薰衣草庄园、宽甸县河口村、绥中县洪家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培育出不少的农业创意园区和农家乐专业村。
“注重特色,注重创新”,是辽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一大主要特征。
在桓仁县,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优势和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积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型、休闲度假型、民族文化观光型旅游精品项目。到目前为止,桓仁县不仅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生态旅游大县和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而且成功建设了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女山、大雅河漂流,两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望天洞、桓龙湖,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秃顶子,七个民俗特色旅游乡镇及一大批旅游专业村,修缮开放了十多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建州女真遗址公园,全方位展示满族先人李满住部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积极谋划建设满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窗口。编排了一系列体现满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开展以“五女山下篝火红”为主题的广场民族舞蹈演出活动,新颖的演出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富民欢歌幸福多
辽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二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三是坚持以农村为载体。他们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形成了“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观光农园型、农业园区型、生态园林型、民俗文化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类休闲农业,使乡村旅游成为了城市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农村为城市服务,城市让农业增效。农民既是经营主体,又是主要的受惠者。很多农民都通过从事休闲农业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民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以农民为主体,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近年来,辽宁各地在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相继推出了不少倾斜政策。以沈阳为例,政府2013年出台了关于沈阳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政策,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扶持。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与企业联手着力重点打造品牌乡村旅游线路。2012年,由辽宁推荐的从葫芦山庄——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沈阳马耳山——桓仁大雅河——宽甸天桥沟——宽甸河口村——凤城大梨树的五日旅游精品线路,被国家认定全国十佳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13年,由辽宁推荐的沈阳世外桃源——本溪大石湖景区——桓仁大雅河漂流有限公司——宽甸的青山沟——东港的獐岛村——大连台湾风情天一庄园——大连普湾新区石河村的旅游线路,被国家认定为全国十佳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2年,由辽宁推荐的辽河湿地鼎翔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园区被评为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农庄;2013年,由辽宁推荐的葫芦山庄被国家评为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农庄……
关键词:向日葵:指标:内容: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5 文献标识码:A
为了确保向日葵产业的顺利发展,有效地提高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根据甘南县实际情况,制定甘南县2013年精品向日葵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1 指标
精品向日葵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为3055hm2,在甘南镇、长山乡、中兴乡、音河镇、兴隆乡、宝山乡、平阳镇、查哈阳乡、东阳镇、巨宝镇等10个乡镇的95个村、611个自然屯中分别选取种地基础比较好的农户5户,每户种植1hm2精品向日葵,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对各农户集中培训,实施园区化管理方式,确立标准化生产模式,整个标准化基地在管理落实上实行县、乡、村责任到人,并建立田间档案。项目区平均每667m2产150kg,总产近700万kg。比非项目区每667m2增产40kg,每667m2增收150元。同时能够有效地满足我县加工企业对优质向日葵原料的需求,保证了原料的供给,为产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
2 内容
2.1 制定向日葵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2.1.1 品种
以甘葵2号为主栽品种,搭配三道眉、丰葵杂1号等品种,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搞好种子处理,包括种子精选、晒种、药剂拌种。
2.1.2 施肥
向日葵植株高大需肥需水量大,在每667m2施农肥2.0m3的基础上,每667m2施45%的优质向日葵专用肥或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发的配方专用肥20kg,硼、钼微肥各0.5kg,有条件的地方在葵花7~8叶期追肥1次,追肥标准为每667m210kg,满足向日葵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
2.1.3 播期
针对甘南县向日葵生产的实际,凡是选用甘葵2号、三道眉品种的农户播期为5月10日至5月20日,丰葵杂1号种植户为5月25日至6月5日。
2.1.4 密度
向日葵生长需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最好采取间种的方式进行种植,便于优化田间生产管理。同时确定合理田间密度。密度标准为80cm×90cm。
2.1.5 灌水
所有项目区种植户必须种植在有喷灌条件的地块上,充分保证水分的供应。
2.2 发放向日葵标准化生产指导模式图
甘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针对甘南县向日葵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严谨的生产模式图,图中内容清晰、简捷,便于操作,使农民对各个不同生育期实施内容一目了然,有据可依,真正实现标准化,模式化生产。模式图达到所有种植户户均1份,使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最大限度普及。
2.3 认真建立田间档案
为了使向日葵精品基地生产科学化,项目区农户对整个生育期生产操作环节都需建立田间档案,内容包括:播种时间、出苗时间及长势,种子处理药剂使用方法、用肥品种及数量、铲趟次数及时间、病虫害防治、收获及各环节主要天气条件等。
2.4 种植和管理技术达到统一标准
2.4.1 统一整地标准
精品向日葵种植基地统一要求春秋整地。达到地平土细、上松下实、耕层深、土质肥沃、通透性好,达待播状态。
2.4.2 统一良种
精品向日葵种植基地的农户必须在技术人员指定的种子范围内选购种子,种子必须达到优质化标准。
2.4.3 统一播期
根据不同品种要求,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定的时间集中播种,在播种方法、方式上达到完全统一。
2.4.4 统一施肥标准和方法
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根据不同生长时期,保证肥料的及时供给。
2.4.5 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
项目区病虫害防治在技术部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程要求科学及时地进行病虫害的统一防治。特别是向日葵螟虫的防治,必须按要求每块必防。
3 保障措施
3.1 强化领导
为保证甘南县精品向日葵标准化项目区生产的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委主任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组织,协调精品向日葵标准化项目区生产的实施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涉农部门积极运作,各负其责,把该项工作作为全县农业上台阶,持续稳步发展的大计,各环节不容忽视,明确任务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哪个部门领导的责任,哪个人指挥不利或不作为追究哪个人责任。
3.2 优惠政策
为保证项目区生产的质量和规模,突出项目区生产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性高,确实困难的农户实行优先贷款,同时,种子、化肥实行优惠卡发放制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优化配方肥将优先进入项目区农户手中,向日葵螟虫防治的费用完全由县政府解决。
3.3 产销优化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是福州的城市格局。借助资源优势,近几年福州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项目从当初低层次、功能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精品休闲项目拓展。在发展方式上,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低层次的个体经营为主,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空间布局上,从局限于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布局转变;功能定位上,从单一的观光、采摘、农家餐饮向体验农事、展示教育、休闲度假、拓展健身等多类型、多业态发展,初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休闲消费需求。这一新兴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与广大城乡居民的关注与青睐。
福州市农业局对外合作处处长张晓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福州市休闲农业就已萌发,“之前只是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13年,福州市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升为战略任务,出台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随之,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闽侯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福州4个乡镇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3家企业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山海风光兼具,地方特色明显,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山在城中、城为山拥”,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赏乡村美景、参与农事体验、品农家绿色美食,这是许多市民都向往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163家,农家乐273家,总投资规模达19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年游客量近80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福州的市民在周末和节假日之际,喜欢带上家人朋友去周边游玩。比起城市的车水马龙,都市尘嚣,村庄清新怡人的气息更受到市民的喜爱,在农村,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再吃一吃正宗农家菜,投身于青山绿水间,享受来自田间地野的乐趣。正是这些需求催熟了福州的都市休闲农业。
“依山、伴水、沿江、滨海”,是福州的地理特色,依托福州市的地理特色,福州正打造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带,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排头兵。福州的闽侯、晋安、连江等县区齐发力,形成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焦带。都市休闲农业假日游、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采摘、DIY制作、户外亲子户外活动等纷纷涌现。“草根”休闲农业,正发展成为老少皆宜的精品休闲农业。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体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休闲农业散发着无尽魅力。记者近日来到中国最美乡村――孔元村。从福州市区开车出城,不到一个小时,即到达闽侯县白沙镇的孔元村。早在2012年,孔元村被列为福州市精品示范村。自“精品村”创建以来,该村做特农业、做优环境、做强收入,探索了一条适合该村发展、具有该村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发展路子。
走进孔元村,美丽乡村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的别致木头指示牌,硬化的水泥路,特别的木屋,观光游览车都给这个村庄带来“精品”休闲农业的味道。福州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每年4月份,我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的满天星花海被称为福州的普罗旺斯。除了可以观赏无限田园风光外,游客在这里还可以自行采摘当季水果,体验农活乐趣。孔元村花海风景宜人,加上配套设施齐全,适合家庭、公司团体活动,有农家土菜,有采摘乐趣,还有空旷的场地进行素质拓展。不像从前的农家乐,玩的东西少,卫生差。现在福州很多的休闲农业点都是周末的好去处。”迎着清风穿行,饱览乡野风光,大概这就是最惬意的生活。“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闲适和宁静。我们要是想烧烤,方便得很,村里的农家乐提供场所和器具还有食物。”市民王女士笑着说。
此外,福州市借助第13届农交会在福州举办的契机,举办了福州都市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招商暨休闲农业专场推介会。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石允淦对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与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进行了推介,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仪式。推介会上有36家企业、单位对接签约项目18个,签约总金额30.3亿元。签约项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现代农业项目3个,总投资3.24亿元;台商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5.79亿元。休闲农业专场推介会是福州市首次向社会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介线路为:晋安区宦溪生态鼓岭清凉品香之旅、高新区南屿温泉旗山兰汤沐芳之旅、闽侯县白沙临江休闲之旅,游客可以进行特色花卉苗木观赏、采摘、品茗、烧烤、垂钓、农业科普、茶艺表演、温泉养生、丛林穿越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
链接
生态鼓岭・清凉品香之旅
彩虹小镇位于晋安区宦溪镇创新村,距市区15公里,集观光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种植采摘、休闲养生为一体,具备吃、住、玩、购、教等功能,是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多功能园区。
温泉旗山・兰汤沐芳之旅
旗山温泉度假村位于素有“东鼓西旗”全闽二绝的旗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距福州市中心仅20公里,系福州市打造“温泉之都”的重点项目之一。度假村以鲜明的闽式山地建筑风光、独特的森林温矿泉、别具一格的木屋别墅、丰富多彩的湖畔娱乐、生态农业为基础,让宾客感受置身世外桃源,尽享“对泉听涛,风情转世”的陶然度假意境。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新时期长丰草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草莓产业开发区规划为引领,以品质保证、品牌保护、综合效应提升为重点,创新种植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进示范推广草莓新品种,创建著名农产品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健全草莓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商品化加工产业体系,全面提升草莓科技水平、标准化水平、质量效益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全县草莓设施栽培面积达20万亩,优化区域布局,壮大产业集聚区,产品质量安全达100%,健全营销流通体系,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草莓产业基地。
三、工作重点
(一)壮大草莓种植规模。大力实施草莓南进工程,提升北部水湖镇、罗塘乡、左店乡、杜集乡草莓老区;壮大中南部义井乡、朱巷镇、庄墓镇、下塘镇、杨庙镇、陶楼乡、造甲乡、双墩镇、岗集镇草莓产业发展新区,培育一批千亩以上“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建设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基地和精品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群。
(二)推进草莓标准化安全生产。按照科技草莓、绿色草莓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农残检测室建设向草莓专业合作社和批发交易市场延伸,实现生产、销售环节全覆盖,明确职责,确保草莓质量安全。依托草莓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有效推行“十户联保”制度,建立基地档案和追溯制度。创新草莓现代化营销方式,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上推行全程监控,通过标识标志、条形码等手段,建立产品的“身份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三)大力推广草莓脱毒种苗。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借助农业物联网技术,提升草莓脱毒组培育苗技术,引进专业化公司开展立体种苗繁育,建立规模化育苗基地;充分利用农技示范性项目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使用草莓脱毒种苗,提升草莓单产和品质。
(四)抓好草莓市场营销。以促进销售、做强品牌、服务莓农、宣传长丰为宗旨,精心筹划和举办好一年一度中国长丰草莓文化节,积极参加全国性农交会、农展会等节会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拓宽销售市场。做好草莓客商引进服务工作,确保草莓销售渠道畅通。
(五)发展草莓采摘观光旅游。大力发展草莓休闲观光产业,做好草莓休闲观光的策划、组织、包装,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农业展会等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鼓励引导草莓休闲观光基地园区建设,在县城水湖以及岗集、双墩等乡镇建设高档次草莓采摘观光园。
(六)成立长丰草莓研究所。聘请一名国内著名草莓专家领衔,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参与,以政府为主导,成立长丰草莓研究所,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管理。促进长丰草莓产业技术研发,开展草莓品种选育,“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草莓深加工产品研发等,加强与国内外草莓专家交流合作,为长丰草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七)建设长丰草莓展览馆。为展示长丰草莓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发展丰富长丰草莓独特文化,在水湖镇草莓产业集聚区设计建设长丰草莓展览馆,积极对外宣传展示“中国草莓之乡”、“设施草莓第一大县”、“魅力长丰”美好形象。
(八)设计草莓精品包装。围绕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依托专业营销公司,策划营销模式,设计精品包装,实行分级采摘、分级包装、分级销售,提升长丰草莓品位、价值和品牌效益。提高规范使用“长丰草莓”标志标识水平。对伪造、冒用、超范围、过期使用“长丰草莓”标志标识及包装物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不断提升“三品一标”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
(九)开发草莓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草莓酒、草莓酱、草莓果脯等高附加值草莓产品的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我县草莓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
四、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建设一批草莓精品园。按照部级园艺标准园创建标准,借鉴北京昌平区连栋玻璃温室设施栽培展示模式,在草莓种植集中区的水湖、罗塘、左店等乡镇创建2-3处面积300亩以上的精品园。具体为,水湖镇在现有部级标准园的基础上,南延西扩,提升档次和规模;罗塘乡在高速公路连接线、左店乡在合水路沿线,选好位置,各建设一处草莓精品园,集技术示范、文化展示、休闲观光、采摘旅游等综合功能于一体,提升长丰草莓文化内涵和品位,形成集聚展示效应。
(二)加强草莓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在水湖镇新(扩)建规模150亩的草莓批发交易市场,增强服务保障功能,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立草莓精品包装销售区,引导高端销售市场,规范交易,推行电子结算方式,并把县城水果批发市场一并纳入管理。
(三)建设草莓物联网。利用省气象局项目资金,依托合肥市艳九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草莓物联网试点基地200亩。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连栋温室大棚进行生产,温控、湿控、药喷、滴灌全程自动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全程化管理。按照物联网建设标准和操作规范,配备安装有线网络系统、气象遥感监测系统、传感信息收集系统、系统总台监控系统、手机视频模拟控制系统等。引进以色列最先进的物联网集成控制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建立草莓质量安全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可追溯机制。
(四)出台优惠政策。
1、草莓设施装备奖补:草莓精品园区采用玻璃或阳光板材料建设连栋温控大棚的,每平方米奖补200元。
2、草莓立体育苗奖补:新建8米宽钢架大棚,开展立体育苗或高效立体栽培展示,集中连片10亩以上的,每平方米奖补30元。
3、设立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科技推广应用补助资金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草莓产业提升行动的组织领导,县成立草莓产业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四个专项工作组,即以县农委牵头的生产发展工作组,以县工商局牵头的市场管理工作组,以县质监局牵头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以县公安局牵头的市场治安工作组。建立健全草莓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草莓主产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负责草莓产业提升行动建设实施工作。
(二)落实扶持政策。全面宣传贯彻落实省、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以项目为抓手,按照农业产业化、特色种植业、农业园区等项目申报条件,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促进草莓产业加快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预算安排草莓产业提升行动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草莓育苗、草莓精品园区、批发市场建设、科技推广应用、办节和参展参会等方面。有关乡镇(区)也要按照一定比例配套草莓产业提升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草莓产业发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