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篇1

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篇2

一、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技术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应该由更大的优势促进技术创新,但是建国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政府依赖生产大量产品改变国家落后状态,技术创新意识薄弱。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加大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投入,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1184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08%,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投入比2006年的3000亿元增长295%,使我国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研发资金投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政府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重用。技术创新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我国技术创新研发人员总量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2014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近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储备大量各种科技人才,为技术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我国技术创新取得可喜成绩。在科技人员努力下,我国重大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涌现了载人航天工程、大型燃气轮机、超级杂交水稻、超级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技术的差距。

(二)存在问题我国技术创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政府依靠铺摊子、招商引资、片面追求GDP增长模式发展经济;企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低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多数工业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市场换技术发展经济的设计没有成功,社会经济沿着“技术引进—产品—GDP增长”的模式发展,面临的“天花板”越来越多,始终没有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三)问题的主要原因1.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缺乏有效措施,技术创新的效果不理想。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结合不够紧密。3.技术创新以论文为导向,论文成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技术创新与产品和市场相脱节。

二、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思路及对策

(一)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思路自熊彼特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变化的密切联系,世界强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过程也表明,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技术创新的成败并非在于本身的研发能力,它与政府制度、组织方式、经济社会等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经济社会发展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力和技术创新的推力,但是在“市场失灵”和技术创新推力疲软时,需要政府制度的干预确保市场需求拉力和技术创新推力的有效性和获利性,所以在市场需求拉力和技术创新推力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要依靠政府制度的拽力。拽力是一个向上的力,是政府通过制度创新确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产业重点、运行机制等,以提高技术创新推力的效率,使市场需求拉力、技术创新推力和政府制度拽力三力融合一体,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度拽力对技术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明确技术创新重点领域、资源配置、组织模式和发展目标,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领、监管、服务和激励,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制度环境和稳定运行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沿着“技术创新—产品—富强”的模式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对策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制度的拽力就是对技术创新的引领、监管、服务和激励。

1.引领:技术创新的根本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引领。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依靠政府制度的引领。20多年前政府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解决交通能源制约国民经济发展问题,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促进商品流通和对外开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从富裕国家转变为富强国家,要富强,靠创新。现阶段,我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同志指出:“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起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富裕走向富强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只有政府加强技术创新的引领,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二是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引领。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有组织体系做保障,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推动国家技术进步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根据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立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相结合尽快打破技术瓶颈,提高工业产品核心部件国有化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使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上推广和应用,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2.监管:技术创新的关键一是技术创新研发资金监管。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2013年政府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资金1.2万亿,研发经费占GDP的2.08%,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具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创新产出只占投入的10%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政府必须加强技术创新研发经费监管,解决研发资金不足、资金浪费、资金流失,资金使用不规范,资源设备闲置,权力寻租等综合性问题,把技术创新研发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关键及核心技术创新的资金要给予保障,突破技术瓶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市场监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以来,技术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税收和资金的扶持,但是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政府的引领,更需要政府的监管。我国有6000多个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享有国家各种优惠政策,高新园区有些企业是国外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扩大出口,与突破性技术创新有区别。所以政府要区分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应该享有不同的优惠政策,政府应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贡献时间等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奖励。三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监管。技术创新成果考核不能单纯以作为验收标准,技术创新成果考核重点是产品。虽然论文能够学术研究、活跃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但技术创新以研发制造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依靠知识创造开展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商品,能够在市场上“赚到钱”,政府要以产品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监管,重点抓技术创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增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3.服务:技术创新的基础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制度环境和稳定运行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向社会提供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通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确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等政策,确保技术创新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和科技才能。二是建立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法律和技术创新规则,严格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法的基础上明确技术创新人员的股份股权利益,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受到保护,防止和杜绝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各种侵权行为和“搭便车”现象,促进技术创新有序的、健康地发展。三是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公共、公益性研发平台、创新平台、测试平台、检测平台和维修平台,强化技术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公共平台利用率,解决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封闭和项目开发重复等问题。对财政资金资助的技术创新项目依法向社会公开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使用和成果情况,根据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的成果业绩、贡献时间提供不同的服务,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行“前补贴、前支持”的服务,对技术应用型或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实行“后补贴、后支持”的服务。

篇3

【关键词】创新 创新型城市 对策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愈来愈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创新型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Hambleton R.(1995)展望了21世纪城市管理创新的问题。俄罗斯的学者Tahtmaxep(1996)提出了在城市形成创新角色潜力的基础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构想的观点。P.Hall(1998)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城市在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因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融合而具备创新特质的社会形态。伦敦比特·霍东(1999)探讨了未来城市财政与服务、能力与影响力、创新性与文化以及旅游这四方面的重要行为。Charles Landry(2000)提出了构成创造性城市动力机制的七要素。James(2001)揭示了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尹继佐(2003)对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界定。隋映辉(2004)认为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世界银行(2005)指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是优良的城市基础。李英武(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之间整合和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杜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城市形态。石忆邵和卜海燕(2008)从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从以上的研究综述中可以发现,由于研究视角、对象、目的等差别,国内学者们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各有侧重,但这也极大丰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而成,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是有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一是有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城市整体是以知识性产业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业为主要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二是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在某些核心领域、优势产业、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自主创新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三是人才汇集高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四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文化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成都具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

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其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进一步强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基础日益雄厚,能够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过多年努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生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创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成都是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条件。

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把建设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巨大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世界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落实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总体而言,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制度、文化、组织、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核心动力,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五、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

首先,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功能定位、创新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和文化创新型等各类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其次,把开发和集聚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深化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教育与人才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健全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

第三,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环节,实施创新型产业战略。建立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跨越式发展,提升高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实施创新环境优化战略。优化创新的体制、法制、政策及文化环境,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构筑良好的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和规范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2).

篇4

张秀隆:加快发展、进位赶超,赶上全区、全国的发展步伐,来宾找到自己的发力点,我们从领导班子带基层干部的共识是,要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主导方向,而这也正是“来宾速度”的核心动力。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都知道,来宾是个在县城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地级市,通过八年努力这座城市在城市结构、形态发生了哪些重要转变?

张秀隆:正如你所说,来宾城市建设和发展是在“身弱体薄”的基础上开始的。建市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座与地级市相匹配的现代城市。八年来,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建新改旧、西进北扩、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富规划、穷建设”,深入实施“城建塑市”战略,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区人口从建市之初的12 万人增加到27 万人,建成区面积从18 平方公里扩展到29 平方公里,从这两项指标可以看出,我们用了八年时间相当于再造了一座新城。如今,来宾又处在加快“富民强市”新跨越的黄金战略机遇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今后两年,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力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向世人展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新景象。相信到那时,一个全新的来宾,一座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一座富有浓郁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将屹立于桂中大地。

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09-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持续稳步提升。根据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国各高校在校学生总数超过3600万,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总数近2900所,位居世界第二;高校平均毛入学率为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包括“985/211”工程和各类专项经费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办学条件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也显著增强,高等教育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人口红利提供者,高校培育和孵化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也以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助推器。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2014年5年,主席首次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观点,同年11月,又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进行了诠释: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传统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要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总理也在多个场合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以新常态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是国家最高决策层对当前乃至长远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凝练,这一正确认识也为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做出了战略性选择。

特别强调:经济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总理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刘延东副总理也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高等教育被公认为是科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国虽然已有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日益突出。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仅有极少数高校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绝大多数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还亟待提升,特别是占全国高校数94.2%和在校生数91.1%的地方高校是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显然,只有全面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使其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经济新常态所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总的来看,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未来仍然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实际增长,但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我国全面工业化的目标尚未完成,除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外,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其次,我国的科技体制、高新技术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国际间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较少,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的距离。支撑我国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国家陆续推出了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结构逐步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经济、城乡差异、收入分配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诸多重要改革和发展特点中,最主要的就包括了信息化和国际化。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关于“互联网+”和“工业4.0”的概念,这也充分反映了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推进器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全球化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国际间的竞争往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自主创新和拥有核心技术,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企业自身都需要不断加大原始创新和研发力度,重点培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应以全球视野统筹组织研发、设计、生产的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的资本和市场优势,逐步向国外和境外延伸。积极采用收购、合作、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国外高校及企业加强合作关系,或者采用设立海外科研机构和招募国外研发人员等方式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保持与世界科技行业最新发展的同步,推进实现技术创新。

如果说支撑了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依靠的是低廉的人力成本,显然这一“人口红利”已经用完。经济新常态下保持我国经济稳定长期增长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需要高校提供自主创新的智力源泉,更主要的还是培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

三、经济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原则,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会议精神,宣传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牢牢把握“积极作为、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工作基调,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为建设实力、生态、文化、幸福、阳光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分析,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客观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宣传当前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健康发展,取得良好开局的情况;宣传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市县党代会、县“两会”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实际行动;宣传我县各级各部门开拓创新、敢闯敢试,推动各项工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率先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

2、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黄蓝”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我县紧紧围绕“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黄蓝经济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充分宣传我县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以增量提升促总量优化,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改造升级造纸、橡胶轮胎、化工、纺织、机电、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的成功经验;宣传我县聚力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加强“三大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功能集中、用地集约的经验做法。

3、着力宣传我县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努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典型做法。宣传我县继续开展“项目攻坚年”,把抓项目作为保增长、促发展核心动力的战略意义;宣传我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扩投入的生动实践;宣传我县继续推行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推进服务责任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宣传县发改、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全力做好服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成功做法。

4、突出宣传全县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大力宣传我县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为重的原则,竭力建设生态之城,推动全市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生动做法和典型经验;广泛宣传我县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狠抓节能减排,下大气力抓好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宣传全县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积极宣传我县集中解决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治管理水平的经验做法。深入宣传我县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及4个生态林场建设,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的成功实践和先进经验。

5、大力宣传各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美好幸福家园的务实之举。宣传我县各级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的成功做法;宣传我县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利民机制,今年集中力量办好11件惠民实事的具体做法;宣传各级各部门关注民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带领群众加快发展、强村富民的先进事迹。

6、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创新实践。宣传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做法;深入宣传推进县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县经济开发区、大王稻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孙子文化旅游区“五大主体板块”建设的典型经验;宣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7、宣传我县加强“三农”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有益实践。积极做好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有机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大力宣传我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助力增产增收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安全的宣传;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宣传。

三、具体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县内各新闻单位要加强领导,周密安排,创新报道方式,组织一批重头稿件,切实做好会议精神的深入宣传,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氛围。相关领导要靠前指挥,整合各种资源,确保重大宣传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报道相互衔接,增强宣传效果。各部门单位也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安排专人负责,认真组织落实各项宣传报道任务。

篇7

世界产业原创的新特征

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驱动轮,将和消费、投资及出口三驾马车一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技术推动产业衍生、裂解与职业交替,加快产业创新发展速度;技能倍增社会财富和增加社会个体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创意催生新的经济活动,不断发现新的创富机会。产业原创通过耦合技术、技能和创意,不断将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多元文化、多元思维和多元价值观体系共同推动现代化进程。

世界发展新特征,深刻影响着产业原创活动。当前,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同时进入新的周期,即经济进入第五经济长波、政治进入第六霸权周期、科学进入第七发展高峰周期。经济、政治、科学多元交织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及规律。知识经济和创业型经济推动个人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推动创新思维的井喷;新一轮政治霸权周期助推产业创新速度不断提升,网联国际创新资源;第三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引领知识密集型产业联动突破。全球经济、国际政治和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共同决定了未来三十年技术创新、产业原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创新主体、创新速度和创新形式深刻影响着产业原创发展核心动力、产业升级规律以及世界产业格局。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产业原创能力。世界经济地理发展趋势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中国正从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税收等低端生产要素的政策吸附性产业集聚,向技术、技能和创意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制度网联性的产业集群的经济转型。产业集聚化发展最大限度整合区域优势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推动国家产业原创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呈现新特征。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混合到来,产业创新进入新征程。即个人取代国家、公司角色成为创新主体;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知识文明和创业型经济形态中主要财富形态;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业教育是产业原创的重要支撑。创业教育将知识、技术、技能和创意内化于人力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催生产业原创,引爆产业创新模式,联动产业升级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业教育将个体的创新思维与行动凝聚成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硅谷的产业聚变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产业裂变模式,台湾新竹的产业迁移聚合模式都以创业教育为依托,通过创业创新活动,助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原创不断攀升新台阶。

中国产业跃升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黑箱经济、邮箱经济、似正而非、创新网联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导因素。黑箱经济通过运用黑箱内部不可见的功能化模块,共享黑箱功能和内部资源。垄断企业吸附社会资源,扰动资源配置,严重威胁产业健康发展;邮箱经济是指资源流动突破了国家之间的物理疆界,有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调配资源,逃避监管;似正而非是指煽动者。煽动家在供需两端形成了持续化、放大化的推进力,在短期内可能会误导资源配置,传导错误的信息,严重危害产业安全;创新网联是生产流程和商品性能的各个环节、各个侧面散射出来的创新可能,强调注重挖掘和调动各方潜能形成协同配合的创新合力。创新网联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进而影响着产业安全。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表现不强。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竞争围绕需求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六个维度全面展开,而自主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制造、自主品牌、自主渠道、自控资源、自创模式是产业制高点竞争的核心和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的R&D经费偏低、人口红利消失、土地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大、税收优惠减少、出口的疲软和贸易保护壁垒、劳动力价格优势制约产业优势发挥,严重阻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三,集聚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是支撑产业原创的重要基础,美国以有效的移民法令和留学制度,聚集世界大量优秀的人才,支撑产业原创。目前,我国经济平摊式发展模式、应试教育等问题制约产业集聚化发展,导致产业创新滞留在中途。

新时期产业原创的基本规律

新时期,产业原创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平面扩散向立体纵升转变。一方面,科技加快产业衍生与裂解;一方面,科技衍生新职业。两者的耦合,全面提升产业原创能力。比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浅水,90年代中深水向2000年深水、超深水发展,不断衍生新产业,产生新职业,推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比如,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的融合,不断裂解产生新型产业和武装传统产业。

不断渗透于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产业体系,彻底改变产业发展形态,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全面调整。

二是,产业创新速度与产业域度共同推动产业不断攀升。注重产业创新速度与创业域度概念的并重,在提升产业创新速度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原创和高新技术装备程度,加快知识、技术、技能扩散,增强产业匹配度、技能匹配度、创意创新匹配度的协调,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产业原创需要制度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原创能力成为支撑创新创业战略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启动两大工程,一是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创业;二是构建若干产业育成中心,激励产业高端化集聚发展,增强产业原创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专利机制。从国家的角度看,专利是战略资源,先发国家依靠专利布局及其运营,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因此,国际间专利竞争加剧,强化专利保护成为基本趋势;专利是政治工具。一是利用知识产权抢占战略和道义制高点,遏制后发国家的发展,二是知识产权问题被政治化,成为谈判筹码。从企业的角度看,专利是话语权,知识产权之争是未来商战的主题;专利是商业工具,为企业谋取所有可能被谋取的利益的合法手段,可用于各种商业目的的一种企业产品;专利是圈地工具,激励和强化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下的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产业育成中心是产业原创的重要支撑。产业育成中心以多元开放平台为依托,通过技术开发平台、创意衍生平台和技能扩散平台,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政策共享系统、金融共享系统、知识共享系统、信息共享系统和知识流变系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集聚高端发展。在全国先导产业区域设立育成中心,推动先导产业创新发展,催化、激化和活化社会资源,引领产业原创不断衍生与裂解。

篇8

第一,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这几年来总商会的会员企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逐年增加。越是保持这种良好态势,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新阶段,更要强化质量效益观念,严把企业扩张的门。要以科学创新、科学管理和资源整合作支撑,加强企业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要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自然发展型向资源整合型的转变。

第二,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总商会和各分会的会员企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树立守法意识,要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履行好社会责任,打造好具有福建特色的先进商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做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第三,要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借势发展的关系。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所以企业在推动自身建设和区域发展过程中,不但要立足于自主发展,还要着眼于借势发展,要敢于打开自己的门户,通过开放来凸显自身优势,同时借助先进地区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从体制上保障资源、要素、产品在各个行业和经济区域内自由流动,推动优势互补。

篇9

这个开局之年,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迎来更加艰巨的困难和挑战。

历史证明:每个重要经济转型期,就是重大战略机遇期――机遇就蕴藏在挑战中。

所以,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强调,当前,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更为突出,也要看到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积聚;既要看到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变数增多,也要看到经济转型升级态势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既要看到破瓶颈、补短板、防风险任务繁重,也要看到有利于形成发展新优势的机遇也不少。

开局之年,重庆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就要善于抓住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推进供给侧改革,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

当前的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正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就可以凝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开启经济增长的新周期。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五大抓手: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眼补齐短板增加有效供给。

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

切实化解房地产库存。

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五大抓手抓好了,就可以大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打造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增强重庆在复杂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2015年12月22日,荣昌区曾家山煤矿。

阳光穿过爬山虎,照向一座煤矿。

印有“永久关闭”四个大字的水泥块,将矿洞大门牢牢抵住。

得知矿工已安置妥当,转型工作顺利完成时,市煤管局副局长张继勇长舒了一口气。

曾家山煤矿曾是重庆重要的焦煤和电煤生产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但近年来,由于煤炭行业供大于求,煤炭价格持续下滑。

对曾家山煤矿来说,情况更是严峻――经过100多年开采,煤矿能开发的资源基本开发完毕,加之技术较为落后,对残存资源的开发作业无法保障安全。

2015年2月10日,这座百年煤矿成为重庆市首家关闭的国有煤矿。

在顺利通过复查后,煤矿获得了市政府600万元奖励发展资金。

曾家山煤矿关停的背后,是重庆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努力。

“关闭资源条件和安全条件不好的煤矿,既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局面根本好转的重要措施。”张继勇说。

2015年,市政府安排关闭煤矿转产奖励资金12亿元,各区县也制定了鼓励乡镇煤矿企业关闭转型的配套政策,全市已有71个关闭煤矿拿到奖励资金39522万元。

截至2015年11月29日,重庆关闭煤矿增加到204个,超过国家和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55%和19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重视创新就是重视重庆的未来。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核心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能够在“十三五”时期塑造出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带动产业升级。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推进创新驱动四大抓手:

准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

强化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

搭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平台。

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四大抓手抓好了,才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全面增强我市创新驱动力与产业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动力支撑。

2015年10月13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当着院长袁家虎的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主任李耀干了一件大事――签订离职创业协议书,率领研究团队7名博士“下海”创业。

当天,像他们一样“下海”的研究人员一共有17人。

中科院被誉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17名科研人员为何选择离开?

“就以我们来说,科研机构能够实现对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样品制造,但要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能级跨越,科研机构还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需要通过企业运作和市场的方式去实现。”李耀说。

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李耀团队加入到重庆华鹊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始猛攻医疗机器人产业化难关。

和他们一同“下海”的石墨烯科研团队和智能多媒体科研团队,也展开了企业化运作。

面对危机四伏的商海,他们的勇气从何而来?

“要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市场,这是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为此,研究院按照政策规定,出台了相关激励和保障办法。”袁家虎说。

在激励层面,研究院明确了“下海”创业成果转化范围、职责分工、收益奖励、过程管理等内容,细化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的政策,保障了科技人员的利益。

在保障层面,规定创业员工三年内可以申请返回院内工作,按照不低于原聘用职级、待遇和薪酬的标准重新聘用。

一“激”一“保”之下,“下海”员工卸下了后顾之忧。

“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手术机器人‘重庆造’,打破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垄断地位。”对未来,李耀信心满满。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当前重庆发展正处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体制机制的四个关键节点,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切实破解难题、充分释放红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抓手:

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

坚持关键突破带全局。

坚持结果导向求实效。

抓好这三大抓手,可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四大优势: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营造商业环境新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增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015年10月8日,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

“太令人惊讶了,快得不可思议!”重庆卓识远见艺术培训有限公司负责人卓毅山感叹,“9月30日提交的申请,没想到过完国庆假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能让卓毅山这种“见过世面”的人竖起大拇指,着实不易。

此前,卓毅山在加拿大创业。

“在加拿大办公司,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至少需要30天,还要收取折合人民币3000元的费用。”卓毅山说,“但现在,在国内是免费的。”

就在卓毅山感叹时,一位女士过来“吐槽”:“过去涉及企业法人等方面的变更,要跑三个部门,至少花一周时间呢。”

这张让卓毅山赞不绝口的营业执照,是重庆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何谓“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即将原本由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税务部门分别核发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归集起来,改为一次申请,全部统一由工商部门核发一张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即“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这意味着,今后企业只需向工商部门填写一份申请表格、提交一套申请材料,即可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卓毅山说。

不仅如此,在新版营业执照上,标注了新加载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改变了原来的注册号,数字编码从15位增加到18位,分别由登记管理部门代码、机构类别代码、登记机关行政区划码、主体标志码和校验码五个部分组成,是企业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并可以全国通用。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实施后,重庆主城区64%―68%的企业,能够做到营业执照手续当日办结,99%的企业能够3日内办结,5日内办结率达100%,而区县企业基本能够实现当日办结。

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最大内需潜力

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的当前,内需注定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个最大潜力的作用,并有效化解“城市病”。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五大抓手:

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

坚持以人为核心谋划和推进城市发展。

切实做好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着力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注重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五大抓手抓好了,可以推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最大化地释放内需,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持久的动力。

“咔嚓!咔嚓!”

2015年6月,合川区草街街道一家工厂里,机器飞转。

流水线上,100多名工人熟练地组装、包装产品。

来自草街街道玉龙村的村民覃旭中,也在其中。

“我现在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覃旭中高兴地说。

一年前,覃旭中还是一名远在广州的打工者。如今,他成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新市民。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中国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的实施。

合川草街示范园(简称“农创园”)是全国五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试点)之一,为群众改善生活环境提供了机会。

一方面,农创园大力招商引资,重视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目前已吸引11家企业和20多个项目入驻投产。

另一方面,农创园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承载能力,有序推进“人的城镇化”。

农创园启动建设至今,已累计用地4150亩,与农民签订拆迁协议691份,建设安置房910套;同时积极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帮助新市民就近就业。

在农创园与街道办事处帮助下,覃旭中一家住进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他与妻子双双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能在城市里定居、就业,是覃旭中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再也不用漂泊了。”覃旭中说,“现在,我们跟当地市民的生活没两样。”

保障改善民生,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经济形势越是复杂严峻,就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培育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大抓手:

继续滚动实施好重点民生实事。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按照倒计时安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五大抓手抓好了,可以拉动消费、投资、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五根“链条”,让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为重庆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15年12月底的一天,涪陵区百胜镇隆兴村。

外面寒风呼啸,村民黄继明却一脸春风。

“今天搬家!”黄继明用四个字表达幸福之情。

黄继明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黄继明的家原本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上,是一间已经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

“一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黄继明说。

由于山高坡陡,买的种子、肥料等都靠人来背,十分不便。

2013年起,乘着市委、市政府办理民生实事的“东风”,涪陵区开始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计划三年内完成11810人次的搬迁,并建设154个安置点。

2015年初,黄继明被列为搬迁对象。

安置房还在建,黄继明就去“打望”了几次:“新房120平方米,有自来水、天然气,方便得很!”

“所有搬迁任务要在2015年12月底前完成。”区有关领导下达指示。

12月底,黄继明如约拿到了新房的钥匙。

要下山了,黄继明突然有些犹豫:下山后靠什么赚钱?

“安置房附近有产业扶贫园区,专门解决搬迁居民就业问题。”当地干部为“黄继明们”解疑释惑。

黄继明从新居阳台上就能望见远处的产业园区。

这下,黄继明一家人都踏实了。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世界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城市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提高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如今,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为重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了一个绝佳良机。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四大抓手: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四大抓手抓好了,重庆就能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大大提升重庆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

2015年12月21日上午,秀山县,一场“环保结盟”即将上演。

“结盟”现场,坐满了人。

秀山县委书记王杰、县长向业顺和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忠明相对而坐。

“啪!”大红公章盖上一纸合同。

合同上印着一行大字:《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合同》。

从这一天起,秀山县把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移交给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统一建设、管理、运营。

“这将是秀山县迈向‘绿水青山’的又一大步。”王杰说。

作为中国锰矿核心富集区,秀山曾把锰矿产业作为经济唯一支柱。然而,常年的开掘加工严重影响了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心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但是,仅靠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运作,却有些力不从心――环境整治投入资金量大,后期维护成本高,技术水平也跟不上。

在全市乃至全国,这也是个大问题。

如何破解?借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2015年6月,重庆成立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和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改革排污权交易、推进PPP模式、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实现市场化方式补偿生态环保资金,加快乡镇环保设施建设,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秀山很快深受其益。

篇10

关键词:信息科技;智慧;旅游景区;问题;对策

国家旅游局站在时代性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和长远规划上,于2013年提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主线,以信息科技为发展助推器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之路。特别指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全面贯彻智慧化指导方略,要求各地旅游景区坚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紧抓智慧旅游主线,构建旅游城市、景区和旅游地实现智慧化,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各个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慧旅游思想的引导,有条不紊地加大智慧旅游的主题宣传和推广,进而推动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占据市场销售份额,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旅游发展的历程来看,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时代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也是信息科技与旅游行业相融合的产物,更是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构想。

一、界定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

“智慧景区”是基于旅游消费的视域,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消费服务和质量上的高层次性要求,根据各地旅游景区的特点和现状,从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维护和发展等方面而建构旅游景区的建设体系,凸显旅游景区建设的新特点,以信息科技促旅游景区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化,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行业的消费要求,最终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内驱动。

众所周知,自从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就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且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彰显,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旅游行业向纵深领域的推进和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必备要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从技术动力的层面来说,利用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之所以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且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就在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以下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支撑因素,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旅游景区内的地理概貌、旅游事故、旅游者的行踪、旅游管理行为、旅游者的活动规律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细致地而又及时地掌控;其次,不分天气变化、地理状况复杂性和节日旅游差异性等,可实现对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全方位地跟进和管理;再次,汲取和利用国内外各个旅游景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建设机制和工作程序;而后,信息数字化,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对景区内的数字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旅游景区信息档案库,利用信息档案库弥补旅游景区的不足和缺陷;最后,人性化和科学化相结合,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能够单一靠科学技术,而应该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加强人为操作和管理机制,以更加合理的、温馨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从而也潜在地实现了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景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组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内各部门协调配合、管理监控实现动态化、服务水平高层化,从而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公开化、行业制度规划化和服务管理标准化。通过旅游行业的市场化动态以及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现有发展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性把握,从而促使旅游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实现有效性引导,进而促使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基本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意识,最终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形象,为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渗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销售途径和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式旅游销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旅游广告宣传平台以及手机app旅游服务平台等。伴随着科学信息培植的旅游项目的推进,使得旅游服务咨询系统、将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吸引人们的消费方向向旅游产业转移、促使游客对消费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特别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规划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现代信息技术因素植入的旅游景区产业链的建立,进一步使旅游景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性设施向智能性转化,最终使旅游景区的发展更具有市场吸引动力和潜在的附加值。

3.促使旅游企业将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爆发

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管理系统方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变原有靠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管理模式,进而减少了旅游管理支出成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丰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动态化地对景区内的游客消费现状进行数据性分析和跟踪,从而剖析出游客的市场消费动态,进行旅游项目的调整和开发,并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服务目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旅游景区的新市场消费热点得到激发,进一步扩充了旅游景区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旅游景区在旅游同行业内的市场影响力,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并占据巨大的市场消费份额,实现了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剖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层次不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各地区在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程度也不一致,这势必影响旅游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势必要求旅游行业进一步规划和布局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从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的机构进行综合性分析来看,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考量中,是促使各地国民收入的主要经济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经济经济基础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信息科技的发展布局以及移动通讯设施的覆盖率等不同,致使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差异化非常明显,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而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性繁荣。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窥视出旅游景区发展的内在客观性规律和方向,比如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其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来看,其旅游景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高的内陆和边疆地区来说,其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规划不合理不科学,致使旅游景区产生的市场效益比较低,更不用说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性产业的发展了。因此,国家旅游当局,应该站在国家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行业规划和布局,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各地旅游行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促使国家战略性角度上的旅游行业智慧化程度比较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激发点。

2.智慧旅游应用形式过于单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不断创新,智慧旅游也被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慧旅游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利润的提高,然而在地区追逐经济的同时,智慧旅游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出现了淘宝、去哪儿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但单从旅游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均为用户提供普遍的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渐渐的不仅在应用软件上,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中同质化也日益严重,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探讨解决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1.详细阐释和践行智慧景区的内涵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了使国家的旅游行业与信息科技时展相适应,提出了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并要求各个地方的旅游部分提高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并使旅游景区智慧化。然而有些地方部门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未真正其内在含义,导致其对旅游景区的建设上只处于形式化,并能够形成旅游景区发展的科技动力。这需要有些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认真挖掘智慧旅游景区的深厚内涵,并使其得以实现,从而使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得以整体化和时代化。

2.加强政府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智慧旅游景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政府部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内在职能对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起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首先,基于当地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的未来整体性规划,制定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确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方向;其次,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性调节的两种手段对地方性旅游景区市场进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对混乱的旅游进行监管,基于综合性对地方性旅游企业的考量加大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信息科技时展现状的要求,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实现智慧化并促使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子之一。

3.确立和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地方性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是智慧旅游景区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践行者,单一靠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的引导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难以实现。还必须确立和发挥地方性景区管理部门主体地位,使地方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能够基于自身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并审视自己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根据自己景区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相结合,构建一套既体现国家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又能够彰显地方性旅游特色,从而实现旅游共性和个性结合,在同性中突出地方性个性,最终使地方性旅游景区建设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立足当前和立足现实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并使其成为地方智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基于时代性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现代科技助推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拓展现代科技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综合性对旅游行业进行考量,不难发现一些地方的旅游行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理论上,且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这样的旅游发展状况严重与信息科技时展主题相脱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需要旅游行业革新弊端,锐意进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旅游景区各个工作环节和方面体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促使旅游景区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可塑化,最终使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真正体现智慧深厚内涵。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220-221.

[2]齐新章.“互联网+”背景下西宁野生动物园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3):219-220,224.

篇11

关键词:传媒产业 产业融合 传媒经济 社会功能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这就刺激了以传媒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得以构建。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产业与电信业、制造业、电子商务业、文化娱乐业、物流业等领域发生了深度交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公众的触媒机会大大增加,传媒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改变公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领信息爆炸、知识繁荣和文化多元化,加速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关键概念和关系的梳理

产业通常是指具有相同属性、有别于其他门类的组织或机构的集合,同时包括营利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组织或机构在内。①因此,传媒产业既包括产业化的传媒企业,也包括作为事业性质的传媒机构。本文所说的“传媒产业”是与传播媒介相关的行业门类的统称,是一种集群概念。除了包含报业、图书业、电视业、广播业、电影业、广告业和互联网业之外,随着产业融合推进,电信业、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电子商务产业、邮政业等行业也与传媒产业存在很大交集,也应纳入传媒产业考虑范围。

本文所说的“功能”是指事物正向的、积极的效能。传媒产业的功能,即传媒产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传媒产业功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传媒本身的功能,如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提供娱乐等,又包括传媒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壮大产业经济、引发产业关联效应等。

大众传媒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传媒产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为整体的国家经济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传媒及传媒产业的发展水平。传媒经济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主要增长行业强有力支持,传媒产业作为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而传媒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应注意到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粘合剂的作用,及其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的运行机制。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传媒产业除具有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影响力经济”的属性,不但可开创经济行为、创造产值,还可通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渗透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传媒产业融合的本质及动因分析

传媒产业融合的本质:产业结构的转型。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转型是媒介系统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之一。在新的技术条件和传播模式下,传媒产业发生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变,推动着传媒产业内的融合与重组。在产业运作基础方面,传媒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市场权利的转变、用户结构的分化和产品构成的转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媒介资源富余、信息过剩,受众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信息市场的主动权由媒介转向受众;消费能力和偏好的差异决定着用户的选择标准和消费预期并使之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未来传媒市场的竞争将突破媒介形态的区隔;信息技术统一了不同媒介的信息格式,使媒介内容具有了通用性的同时也使内容、渠道的分离和重组成为可能,未来传媒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信息产品生产能力的竞争,更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竞争。

传媒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分析。传媒产业融合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成为新兴行业崛起、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核心动力,传媒产业的发展史也就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史。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催生和推动了新的媒介,同时也在改造和影响传统的媒体形态。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之间都具有了显著的外部性特征。

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将整个世界纳入数字化的框架中,网络媒体的形态和功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具备了海量、高速、高效传输的特点以后,尤其是web2.0网络应用技术的普及以后,自由的互动传播成为现实,“可读、可写、可交互”的特点成为媒介和民众之间重要的接触方式,注重用户体验已成为了媒介应用设计的重要原则。

产业融合视角下传媒产业的社会功能分析

制度演进功能。制度变迁是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或改造旧有制度的过程,而之于传媒在其中发挥着载体作用,“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且“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占有关键的一席”。②特别是进入现代信息社会,随着传播技术及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愈发强大。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传媒产业扮演着“人”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对政府制度的监督和对价值观念的重构。协助并监督好政府,督促公共部门更好地履行经济职能以及提高工作效率,是传媒产业肩负的特殊职责,也是其他产业部门所无法替代的。传媒作为信息桥梁,能够帮助政府获取群众意见,促成科学决策,传播观念解放思想,凝聚发展经济的动力。

市场调节功能。除了政府的制度监管与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良好运转还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发挥以及市场本身的成长。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因为传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必需的制度框架,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传媒产业在扩大市场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和优化配置资源、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经济变革的‘扩大器’,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国家现代化的‘催化剂’,同样也扮演着企业商品‘叫卖者’的角色,发挥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宣传和推销企业产品、刺激和满足社会需求、指导和服务经济生活、协调和控制经济运行等一系列功能。”③

技术推进功能。传媒产业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者和率先应用者,对互联网、计算机等通用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让其他产业部门得到信息化改造,进而影响国民经济中的所有行业,使经济生产更多依赖技术的进步而非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加大,有效地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传媒对科学信息、发明创造以及知识文化的传播,能增加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并引发新的技术变迁,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传播革命,大大消除了技术扩散、技术引进的地理空间障碍,也降低了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力开发功能。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获益者,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由于传媒本身就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且通常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存在,它对价值观、道德规范等的形成、控制和重构起关键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国际营销功能。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只有顺应国际化、全球化大潮,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才有可能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世界格局。而传媒产业生产的传媒产品本身就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传媒相关产品的出口,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的开展。此外,传媒产业的作用也表现在传播国家正面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媒介组织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一种无形力量,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努力提高对外传播力和国际营销力,既可以帮助本国在各类国际争端中争取舆论支持与主动地位,也可改善自身国际形象,提高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逐渐促进国际信息传播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产业融合视角下传媒产业功能实现路径优选

要实现传媒产业的功能,关键是传媒产业自身要得到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传媒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表现在传媒的信息传播、舆论监督能力的强化和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从而有效渗透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制度经济发挥价值。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政府要从全能、包办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更多地使用经济或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同样如此,在传媒产业内,行政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共同引导,推动着传媒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首先,政府应当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放松国家层面的管制,减少微观层面的干预,从传媒产业的经营事务中抽身出来,以保证其相对独立性。确立传媒行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之充分地参与市场经济,更好地活跃和管理市场,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通过产业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来服务传媒企业,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政府部门应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全国统一的传媒市场,为打造跨媒介、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传媒集团创造政策条件,借此激活传媒产业内部的发展动力,激发传媒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二、强化市场作用,激活规范市场资源配置。目前,市场尚未发挥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制约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传媒产业要发展,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市场的自我调节。时下中国很多传媒组织纷纷转企改制,目标是进行市场化、产业化,但相应的市场制度安排和市场运行体系尚未得到完善,使传媒产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作用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着传媒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传媒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加强市场的作用,消除市场壁垒,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全国性传媒市场。具体说来,应明确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放宽传媒集团兼并重组的限制,使其能够遵循市场规律更加自由地进行整合,激发传媒企业的经济活力,促进传媒市场从国家垄断向有效竞争转型。通过类似手段,可以推动中国的传媒经济发展,促进其市场调节功能的实现。

三、改进传媒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媒产业进行结构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依托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国内传媒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实际需要引进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推动产品融合、技术融合与行业融合。传媒产业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应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鼓励员工进行产品、技术和渠道的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创造出更多新形态的传媒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方面,可借鉴国外优秀传媒企业先进的经营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以及人事制度,优化公司管理结构,在内容生产、技术开发和产品营销上拓展业务,延伸产业价值链,并借助兼并收购与联合重组打造现代化传媒集团和产业集群。此外,还应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的新盈利模式,推动传媒产品和传媒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传媒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开发人力资本,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传媒产业能否得到发展,其功能能否实现,传媒人力资本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优质人力资本较为缺乏的当今中国传媒产业来说,充分积累和开发人力资本,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既要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增强生产传媒产品、提供传媒服务的能力,更要提升其职业道德,使之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首先,高等院校要更加注重培养既懂内容生产又懂经管运作的复合型传媒人才,通过重设专业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为传媒产业供应高层次采编人员和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其次,传媒企业应加强员工在职培训,通过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传经授业,鼓励回炉高校进修学习等方式增强其生产优质传媒产品、提供高效传媒服务的技能。同时,在开发人力资本方面,应重视传媒产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专业主义精神,利用各种制度手段提高整个传媒行业的职业化水平,以提升传媒产业的公信力、服务力和公益意识,使传媒组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五、推动国际营销,积极传播国家正面形象。国际传播力微弱、外向竞争力较小,是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传媒产业国际营销功能收效欠佳的关键原因。因此,加快国际接轨步伐,打造中国传媒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尤显迫切。

经济学家冯子标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资源比较优势、潜在需求和资本比较优势、技术和人力资本比较劣势,应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织的机遇,走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需求导向型模式。④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子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此有很大的相似性。若能充分发掘本土的文化资源,将有助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增加传媒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传媒产业应积极推进国际传播战略,培育本土的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开拓全球市场,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施本土化,即实现全球化思维与本土化操作的融合,利用全球的资源,使用当地的人才,制作符合当地消费口味的本土化内容。通过开拓国际传媒市场、抢占全球注意力资源,来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发挥传媒产业的国际营销功能,促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推动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②[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12

【核心提示】“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梦想不可丢。“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历史,从这深重的苦难中拉开大幕。自新、自救、自立、自强,不灭的梦想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华民族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展示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对复兴梦想的不懈追寻始终是我们的动力之源、勇气之源。

道路不可弃。“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坚定不移走向世界的脚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观念突破和制度革新,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复兴之路,冲破了许多预言家的设想,改变了13亿人的命运,将中国送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位置。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凝结着无数先贤的心血。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这条道路,我们都应当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信心不可泄。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我们的身后是波澜壮阔、厚重沧桑的奋斗历史,我们的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复兴曙光。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更加美好的中国,将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篇13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化课堂;打造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打造素质化的课堂是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素质化课堂的核心是素质,要通过课堂教学理念模式的改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指导有效预习,为素质化课堂奠定扎实基础

素质化课堂不仅仅是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也包括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许多学生历史学习效率不高,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前缺乏有效预习,导致课堂成为单向灌输的课堂。对此,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充分延伸,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并给予预习方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系统搜集资料,了解那一时期中日两国在军事经济实力上的对比,了解两国政治体制的对比,使学生对这一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必然结果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课前预习环节,每一位教师都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过程中还要总结方法经验,提高预习的效率。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就能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对提高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方面帮助非常明显。

二、设置合作小组,为素质化课堂提供科学载体

素质化课堂一个典型特点是教学互动非常有效,而教学的互动需要恰当的载体进行承载,学生单打独斗显然无法进行充分深入的互动,因此设置扁平化载体是最佳选择。为了体现这一目标,笔者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按照学生实力均衡的原则,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了六人合作学习小组,使互动变成了教师与小组之间、小组成员内部之间互动。这样的模式更加扁平,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在合作小组设置中,除了考虑到不同层级小组成员的均衡分布之外,还要强化牵头学生的培养。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牵头引领互动,带领大家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合作小组建立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方便,让每一个小组达到实力均衡、兴趣相同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手段,为素质化课堂增加信息储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教学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大量的教学硬件软件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为了打造历史素质化课堂,广大教师一定要将信息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历史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小小鼠标轻轻一点,所需要的信息都会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加深理解。在的胜利教学中,笔者运用信息手段出示了两部分内容,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一场战争。首先运用信息手段揭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在生命与财产方面的巨大损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了强烈的愤慨之情。接下来通过图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既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战役。通过这样的信息手段演示,历史课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大家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加形象了,对其中揭示的道理理解也更为深刻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质化课堂中的信息手段运用,绝不是教师被教学设备牵着鼻子走,而是教学设备灵活为己所用,哪些环节应当使用、哪些环节不宜使用,每次使用的时间、一节课下来的总长度等等,这些都是信息化手段服务于素质化课堂应充分考虑的内容。

四、组织自主探究,为素质化课堂增强核心动力

素质化课堂建设核心在教学环节,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认真思考尝试回答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完善学习成果,使素质化课堂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图说教学中,笔者要求每一个小组进行认真分析,尝试画出的路线图,对的原因、的艰难险阻、完成后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极大的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而且相互讨论交流、群策群力,民主学习氛围得到了营造。再比如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研究祖国统一的意义、祖国统一经历了哪些步骤、目前还有什么困难,谈一谈自己认为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完成祖国统一等等。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自主的发挥谈一谈想法,让素质化课堂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达到更佳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还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学习成果整理提炼,要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拓展思维、掌握技巧。

五、开展专题研究,为素质化课堂突破难点重点

素质化课堂核心在课内,但绝不局限于课内。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究,鼓励和带领学生针对某一方面深度发掘,特别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在十年内战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的危害性,对当年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破坏性认识不足,甚至有学生认为这只是一场思想运动。对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向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人了解他们所亲身经历的,然后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每一位学生至少讲述一件期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于他们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从他们爷爷奶奶嘴中讲出来更具可信度。经过全班学生的汇报交流,大家发现当年的确实阻滞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引起了经济的倒退、政治的混乱。在完成了这样的专题调研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分析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那么就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有科学的规章制度,有经济发展良好的运行轨迹等等,通过专题研究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重点难点。综上所述,打造素质化历史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理念创新和改革推进,广大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析研究,为素质化课堂注入更多更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谷小波.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思考[J].吉林教育,2014(10).

[2]高浩.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篇14

妥善处理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非均衡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是目的,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在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一是推进“一圈”和“两翼”协调发展。“一圈”与“两翼”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目的,“一圈”的“加快”和“率先”发展是重要手段。因此,在“一圈”和“两翼”的用力方面需要妥善把握,既要千方百计促进“一圈”加快发展,又要适度兼顾“两翼”的经济发展;既要避免出现只注重非均衡发展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又要避免出现过份注重均衡发展而导致的“均衡慢发展”的现象,以重点突破“一圈”之功,带动“两翼”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全市协调发展之效。

二是增强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核心是外延的基础,外延是核心的延伸,核心强则动力足,外延强则辐射大。因此,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体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扶持外延拉动带短板区县加快发展。毋庸讳言,“一圈”之内的23个区县中,有部分外延区县经济总量偏小、实力偏弱,是“一圈”发展的短板。木桶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外延拉动短板区县的迅速崛起。因此,在注重推动“一小时经济圈”整体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扶持短板区县的力度,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妥善处理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竞争增强活力,合作使双方或多方共赢。

一是加强“一圈”内各区县的分工协作。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要注重从整体和全盘考虑“一圈”内各区县的产业发展重点,避免产业趋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现象。要引导各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来做大规模、壮大产业、形成集群,切实发挥好聚集效应。

二是推动“一圈”与“两翼”区域协作。“一圈”与“两翼”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对接、项目的扶持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既要统筹“一圈”与“两翼”的整体协作,也要考虑对口帮扶区县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区域协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川渝经济合作。川渝经济共生性强、竞争性大,既需要积极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又需要在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招商引资等许多方面参与激烈的竞争,增强双方的经济活力。建议在“一圈”的外延区选二至三个区县作为川渝经济合作的示范点,建设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这样既能增强“一圈”外延区的综合竞争力,又能推进川渝地区更为紧密的合作,促进成渝腹心地带的迅速崛起,增强成渝两个极核辐射带动能力。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政府加强对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有利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基础设施。政府应着力规划和建设一系列与“一小时经济圈”加快、率先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和通讯设施。

二是健全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外延拉动带的迅速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大探索创新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界投入“一圈”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一圏”集中,推动“一圈”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优化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社会环境。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关键在营造一种促进创业、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抓好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社会氛围。

妥善处理自我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是要使“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战略始终与全国、全球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分析把握发展现状,研究全国、全球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二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既要市内统筹,也需要在全国范围来谋划。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和填补西部地区产业空白,注重与周边地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的合作与衔接,做好交通网络的连接,打造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积极引进周边地区能源和资源,弥补我市水、电、气、煤等资源的不足。

三是既要注重发挥“一小时经济圈”对“两翼”的带动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调节,形成一小时物流中心,努力引导“一小时经济圈”外居民和人才往圈内集中,促进市外周边地区产业与一小时经济圈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