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天航空技术范文

航天航空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航天航空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航天航空技术

篇1

关键词 无线电技术;导航定位;航天航空

中图分类号V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189-02

0 引言

近时期,无线电技术在军事上和民用上和航天航空上的研究越来越多,无线电技术是一个黑匣子,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门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识别定位性能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应用很广泛。无线电技术的数据的发送和接受,主要体现在其传感器上,特别的是,现行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集数据的采集、通信性能和数据的处理于一体,其在现有我国的汽车行业、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无线电系统的不断的更新和改进,无线电系统的性能,应该和无线电功能相适应,数据的实时传输型和实时显示,实时的保存记录和运行测试等数据的判断,均对无线电设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广泛的应用,其功能的改进,技术的进步,收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着重的论述无线电技术在航天航空上的的应用研究。

1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莫尔斯发明第一台电报机,标志着无线通信的发端;随后贝尔实现了有线电话的通讯,早期的无线电发射器过于笨重,由于使用的是功率很强的间歇放电发射器,因此不便于安装,携带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阿姆斯特朗发命令FM方式无线电,是无线电技术应用的新的里程碑,采用FM调制解调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无线电设备工作灵敏度,能够有效的弥补传输过程中的快速衰落或波动性等缺陷,因此取代了先前的AM方式无线电,在无线通讯领域广泛应用。然而现在的无线电技术多使用卫星遥测定位技术,使得无线电通信更加迅速和便捷,无线电通讯误码率和误诊率大大的降低。20世纪中期,我国引进原苏联的遥测无线电系统,应用于军事上的导弹的测量和跟踪等方面,无线电技术能否实时快速跟踪目标并且锁定目标位置,使得军事防御与攻击显得更加可控,21世纪,我国投入基于GPS系统的无线通信手段于军用、明勇航天航空系统,汽车等领域,实现了实时跟踪航天航空分级位置,多点定位和对空定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现行我国无线电通讯技术在不考虑我国的路由带宽的影响下,其效率相对比较低下,同世界其他各国的遥测系统而言,就水平比较较低下,我国无线电系统主要是数据速率低、最高码率才只是每秒2兆,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外同类产品至少是每秒5兆;因此我国在无线电通讯领域仍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2 无线电技术于航天航空应用分析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确保广播电视的实时有效的播出,就是采用无线电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无线电通讯系统设置站点的实时检测和远程控制等操作,在实况转播期间,采用无线电通讯技术,广播电视的播出能够实时有效的传输,全球覆盖,其盲区也很小。无线电通讯系统,实现了对网内各站点的实时检测,设备的远程操作,数据的实时传输等功能的实现,使得用户可以能够实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更正,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无线电技术得到更多备受关注。

无线电技术,是采用无线电作为传输介质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受的,无线电通信,又叫移动通信,例如常见的手机、车载台、航天航空飞机等等,由于目标的移动,因此常导致移动通信中的动中通信问题,如发生多普勒现象,信号衰落等等。对于航天航空上的应用,假设当移动接受台由向(航天飞机)以的速度移动时,发生的多普勒频移可以表示为:

其中表示载波频率,表示光速,表示多普勒频移,表示最大多普勒频移,和入射角无关,它是为0时的最大值,表示移动台的相对运动速度。可以看到,多普勒频移与载波频率和移动台运动速度成正比。

特别对于航天航空系统而言,接受端常常是移动终端,因此很可能在移动接收台与发送台相对移动速度较快时产生多普勒效应使信号频率产生偏移,这种偏移被称为多普勒频移,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运动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接受端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也是时变的。因此对于一般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较难以实现航天航空飞机上的无线电通讯,无线电通讯技术近十几年在航天航空上应用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其主要通过GPS卫星定位,实现相关的数据的传输,对行器的定位特性,对多点对一点,一点对一点等等通讯技术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特别是民航。

针对航天航空上应用的无线电技术,信号的同步问题是解决信号失真的关键,现行的通用的,较系统的无线电技术要数单频网技术。单频网络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蜂窝单频网,例如蜂窝技术常常应用在设备到设备(D2D)的传输系统中,较常见的是LTE系统(引入OFDM和多天线MIMO等关键传输技术)。单频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采用大功率的发射机将所广播出去的信号,按照频率同步、时间上同步,发送码元同步等原则进行信号的传输。其中频率的同步则是要求每个单频网发射机的工作频率f相同,对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调制方式而言,信号的每个子载波的频率应该是相等的。频率同步是其信号接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的根本保证,频率不相同,易导致信号的失真,造成信号的误码率增大,因此一般单频网的是确保来自GPS信号的锁相环同步等功能。

目前,针对GPS定位性能,我国的遥测系统在频段方式上处于不断的完善中。遥测系统主要应用在军事上和民用上和医用上,例如1964年到1986年期间,我国先后研制的两弹一星,其中大容量的遥测系统提供了较大的技术支撑。遥测技术是一个集成性能好的,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遥控性能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应用很广泛。遥测技术的集成性能,主要体现在其集传感器、数据的采集、通信性能和数据的处理于一体,其在现有我国的汽车行业、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遥测技术的发展依赖于遥测系统的不断的更新和改进,遥测系统的性能,应该和遥测功能相适应,数据的实时传输型和实时显示,实时的保存记录和运行测试等数据的判断,均对遥测设备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外同类产品至少是每秒5兆;现行我国的遥测系统不具备适应CCSDS标准的测控能力,对于多个目标的跟踪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而且遥测系统的体积也过于庞大,系统的可靠性不强,使用寿命也较低下,这是我国遥测系统下一阶段发展要改进的地方。

3 结论

我国无线电技术突飞猛进,技术在不断地革新,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无线电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给无线电技术带来了相关的更高的要求。无线电技术是一个集成性能好的,具有良好的发射、跟踪、遥控、接受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在现有我国的汽车行业、航天航空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白效贤.试飞测试技术现状与发展[J].测控技术,2004,23(10).

[2]陆同兴,路轶群.激光光谱技术原理及应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170-172.

[3]廖志英,董安邦.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2): 84-85.

篇2

关键词:搅拌摩擦焊;航空;航天

中图分类号:TG45 文献标识码:A

焊接技术就是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焊条或焊丝)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母材(待焊接的工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焊接技术存在着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性能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制造中已经由辅助工艺转变为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在航空航天业领域里,特种焊接技术所占的比例和应用面正在逐渐扩大,其中又以高能束流焊接技术以及固态焊技术(摩擦焊、扩散焊等)电子束焊接、等离子束焊接和激光焊接为代表。先进焊接技术的发展为飞机、发动机的设计、构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促进了发动机性能的提高,对先进飞机制造与生产,航天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搅拌摩擦焊的原理

搅拌摩擦焊技术(Faction Stir Welding,简称FSW)是英国焊接研究所(简称TWI)在1991年发明的新型固相连接技术,具有无飞溅,无需焊接材料,不需要保护气体,被焊材料损伤小,焊缝热影响区小,焊缝强度高等特点,被誉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焊接技术。是世界焊接技术发展史上自发明到工业应用时间跨度最短和发展最快的一项固相连接新技术。它是利用一种非耗损的搅拌头,高速旋转着压入待焊界面,摩擦加热被焊金属界面使其产生热塑性,在压力、推力和挤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材料扩散连接,形成致密的金属间固相连接。搅拌摩擦焊与其它常规焊接方法一样都是利用摩擦热作为焊接热源。搅拌摩擦焊是由一个圆柱体形状的焊头伸入到工件的接缝处,由于焊头高速旋转与焊接工件材料之间发生摩擦,连接部位的材料由于温度升高而软化,同时通过对材料进行搅拌摩擦进而完成焊接。

2 搅拌摩擦焊的特点

2.1 先进的固相连接技术

搅拌摩擦焊相对于惯性摩擦焊与线性摩擦焊而言,是一种新型的固相连接技术,与传统的熔焊工艺比较,固态焊接是使母材保持在塑性状态下,保持在母材未融化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显微组织为细晶组织与母材的锻态组织非常接近。焊接后焊缝组织的力学性能与母材相当甚至要超过母材的原有力学性能。固态焊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焊接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不需要特殊的焊接技术人员,固态焊接包括摩擦焊和扩散焊,在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结构整体化设计及制造中,固态焊接作为一种先进的焊接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搅拌摩擦焊主要是依靠旋转和工件的相对运动来完成,相对于惯性摩擦焊与线性摩擦焊高昂的设备来说,搅拌摩擦焊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只要具备以上两种运动即可,如一台铣床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小型平板搅拌摩擦焊,专业的搅拌摩擦焊设备的可靠性更高,焊接过程的可重复性更好好。

2.2 广泛的应用范围

搅拌摩擦焊在焊接过程中,材料不会融化,因此接头不会产生粗大的柱状晶、偏析、夹杂、裂纹和气孔等与熔化和凝固冶金有关的焊接缺陷及焊接脆化等现象;轴向压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焊接材料会产生晶粒细化、组织致密等力学冶金效应,同时具备自清洁的功能,以上因素决定了搅拌摩擦焊工艺不但性能优异,而且应用广泛,,除传统的金属焊接外,还可进行粉未合金、复合材料、功能材料、难熔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焊接,尤其适用于铝—铜、铜—钢、高速钢—碳钢、高温合金—碳钢等异种材料的焊接,甚至如陶瓷—金属、硬质合金—碳钢、钨铜粉末合金—铜等性能差异非常大的异种材料也可连接。

同时,搅拌摩擦焊还具有广泛的结构尺寸以及接头形式适应性。可用于棒对棒、管对管、管对棒、管(棒)对板等的焊接,在任何位置几乎都可以实现准确的定位。

2.3 绿色、清洁的焊接工艺

搅拌摩擦焊在焊接过程中火花、无弧光、无飞溅、无辐射无烟雾、高频以及害气体等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源,是一种绿色、清洁的焊接工艺。

3 搅拌摩擦焊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里,新材料、此工艺大量使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公司都对搅拌摩擦焊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飞机机身的纵向、环向、预成形件的搅拌摩擦焊连接、飞机起落架传动支承门、飞机方向翼板、飞机中心翼盒盖板、飞机蒙皮制造、飞机机翼蒙皮结构的修理、飞机地板搅拌摩擦焊以及新型商业飞机的搅拌摩擦焊等。

美国 Eclipse公司在Eclipse N500型商务飞机制造中首次大规模成功运用了 FSW技术, 包括飞机蒙皮、翼肋、弦状支撑、飞机地板以及结构件的装配等基本上都采用搅拌摩擦焊技术制造,其中70%的铆接被焊缝替代,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连接质量,而且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0倍,可以比自动铆接快6倍,比手动铆接快60倍,共计节省成本约2/3。波音公司将搅拌摩擦焊技术用于C-17和C-130运输机地板的制造,利用搅拌摩擦焊代替紧固件连接,简化了地板结构设计并提高了构件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了20%。总之,FSW技术正处于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总之,搅拌摩擦焊接是一种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先进焊接制造工艺,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技术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通过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自动控制、过程模拟、虚拟制造等高技术的紧密结合,搅拌摩擦焊接正在以高新技术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王亚军,卢志军. 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建议[J].航空制造技术,2008(16):26-31.

篇3

关键词: 电子束焊;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线性摩擦焊;扩散焊

中图分类号: V26 文献标识码:A

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同性或异性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在航空航天装备和材料加工过程中,焊接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电子束焊

电子束焊( EBW)是在真空环境下利用会聚的高速电子流轰击工件接缝,将电子动能转变为热能,使被焊金属熔合的一种焊接方法。作为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束焊具有能量密度高、焊接深宽比大、焊接变形小、可控精度高、焊接质量稳定和易实现自动控制等突出优点,也正是山于这些特点,电子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核工业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航空制造业中,电子束焊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使发动机中的许多减重设计及异种材料的焊接成为现实,同时为许多整体加工难以实现的零件制造提供了一种加工途径;另外,电子束焊接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成功地解决了航空、航天业要求各种焊接结构具有高强度、低重量和极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所以在国内外的航空和航大工业中,电子束焊接已成为最可靠的连接方法之一。

2激光焊

激光技术采用偏光镜反射激光产生的光束使其集中在聚焦装置中产生巨大能量的光束,如果焦点靠近工件,工件就会在几毫秒内熔化和蒸发,这一效应可用于焊接工艺。激光焊具有焊接设备装置简单、能量密度高、变形小、精度高、焊缝深宽比大、能在室温或特殊条件下进行焊接、可焊接难熔材料等优点。激光焊接主要用机大蒙皮的拼接和机身附件的装配。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航空航天工业中,已利用15kW的CO2仿激光焊机弧光器针对飞机制造业中的各种材料、零部件进行了激光焊接试验、评估及工艺的标准化。空中客车公司A340飞机的全部铝合金内隔板均采用激光焊接,减轻了机身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3搅拌摩擦焊

搅拌摩擦焊技术是英国焊接研究所(简称TWI)在1991年发明的新型固相连接技术,是世界焊接技术发展史上自发明到工业应用时间跨度最短和发展最快的一项固相连接新技术。它是利用一种非耗损的搅拌头,高速旋转着压入待焊界面,摩擦加热被焊金属界面使其产生热塑性,在压力、推力和挤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材料扩散连接,形成致密的金属间固相连接。它具有无飞溅,无需焊接材料,不需要保护气体,被焊材料损伤小,焊缝热影响区小,焊缝强度高等特点,被誉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焊接技术。美国 Eclipse公司在Eclipse N500型商务飞机制造中首次大规模成功运用了FSW技术, 包括飞机蒙皮、翼肋、弦状支撑、飞机地板以及结构件的装配等基本上全部利用搅拌摩擦焊技术制造,70%的铆接被焊缝替代,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连接质量,而且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0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波音公司将搅拌摩擦焊技术用于C-17和C-130运输机地板的制造,利用搅拌摩擦焊代替紧固件连接,简化了地板结构设计并提高了构件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了20%。总之,FSW技术正处于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4线性摩擦焊

线性摩擦焊是一种在焊接压力作用下,利用被焊工件相对做线性往复摩擦运动产生热量,从而实现焊接的固态连接方法。它具有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MTU公司与罗罗公司合作,成功的将线性摩擦焊用于发动机整体钛合金叶盘的制造。目前,线性摩擦焊已经广泛应用于塑料工程和航空发动机叶盘式转子的制造。

5扩散焊

扩散焊又称扩散连接,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固相材料紧压在一起,置于真空或保护气氛中加热至母材熔点以下温度,对其施加压力使连接界面微观塑性变形达到紧密接触,再经保温、原子相互扩散而形成牢固结合的一种连接方法。它具有接头质量好,焊后无需机加工,焊件变形量小,一次可焊多个接头等优点。扩散焊已在直升飞机上钛合金旋翼桨毂、飞机大梁、发动机机匣以及整体涡轮等方面试用,涡轮叶片、钛合金宽叶弦蜂窝夹层风扇叶片等的扩散焊已应用于生产。

焊接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连接技术,它在促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发展、实现飞行器的减重、高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在突飞猛进的焊接技术的推动下定将取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刚.电子束焊接技术在航空产品中的应用[J]. 四川兵工学报,2010,31(5):73-76.

[2]毛智勇.电子束焊接技术在大飞机中的应用分析[J].航空制造技术,2009,(2):92-94.

[3]张益坤,成志富.电子束焊接技术在航天产品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8,(21):52-53.

[4]康文军,梁养民.电子束焊接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8,(21):54-56.

[5]王亚军,卢志军. 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建议[J].航空制造技术,2008,(16):26-31.

[6]沈以赴,顾冬冬,陈文华.航空航天焊接及成形典型技术[J]. 航空制造技术,2008,(21):40-44.

[7]丁丽丽,何旭斌,胡进.搅拌摩擦焊技术在军用飞机航空修理中的应用[J].电焊机,2004, 130-134.

[8]岩石. 航空航天先进特种焊接技术应用调查报告[J]. 航空制造技术,2010,(9):58-59.

篇4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技术创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表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情况。由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基本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数据可以代表这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用Excel做因变量对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其次,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对数据用Eviews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不大,说明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不高,参数也不显著,模型从总体上无效,专利申请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有些时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考虑这一点。

虽然F-统计量的值较大,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但X2的T-统计量较小,参数并不显著。由此回归分析也可推测,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导致了Y与X2的关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经济理论可知,专利申请量和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它们之间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统计量依然较小,参数并不显著,可能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时滞导致。

那么,将滞后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将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同时滞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参数有效性的T-检验还是总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都是十分满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 =1.562005,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专利申请量的规模报酬情况,β1+β2 >1,专利申请量为递增规模报酬。这里,β1+β2=3.361004远大于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同时增加1%,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3.361004%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增加的比例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专利申请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xcel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行表达式: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较大,变量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解释变量的系数7 085.639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产出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说明增加研发投入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1.562005,β1+β2=3.361004,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起点较低,因此稍有技术创新投入就会带来较大的专利产出;而发达国家这一产业起步早,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再要进行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其次,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7 085.639,说明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广人密,企业数量较多,一旦专利申请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出获得较大增长,产品销售收入随即增长。再次,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研发投入到最终取得产品销售收入是通过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这一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出对投入反映较敏感,最终产出对中间产出反映较敏感,那么投入对最终产出的间接影响更是非常可观。因此,政府应制定国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涵,邓路.R&D存量、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3,(3).

篇5

Leitz高精密高效率复合式测量解决方案,将先进的四轴联动技术、创新的FOP光纤测头技术以及Leitz PMM高效率高精度模拟扫描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实现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叶盘等复杂工件高效、全自动测量,并将整体叶盘检测效率提升了95%。而FOP光纤测头特殊的测量长度延伸性能,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双层盘类工件大尺寸底径复杂内腔的测量疑难。

用于叶片现场测量的B l a d eMaster–L车间型双激光测量技术可完成叶片高效率高精密全尺寸检测。

Leica大尺寸测量与扫描技术,在全球航空航天业拥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复材的加工制造、大尺寸测量验证以及飞机柔性装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洞悉分散在工厂各角落各环节质量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将海量数据转化成直接用于工艺和生产决策的可视化信息,真正获利于数字化和信息化制造,是海克斯康计量MMS测量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MMS支持MBD技术,兼容所有测量设备,涵盖从测量系统、测量工作、测量相关人员到全产品生命周期测量结果的关联性可视化信息的提取和传递,既简化车间操作且促进高层决策。

篇6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技术;校园导视系统;环境设计

1 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此项目的研究,但现在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这项技术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现在已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关本项目的研究计划与目标。例如九五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归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都把VR列入研究项目。同时国内一些重点院校,也正在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项目领域的研究工作当中。

2 数字化虚拟技术在校园导视系统设计应用的目的与意义

传统的校园展示多以二维以及影像视频为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它能够将二维以及三维图像集于一身,更加直观、清晰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相较于二维平面,数字化虚拟技术更具有科学先进性。

为能够充分展示出校园文化风采,提高学校知名度,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同时也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校园文化。基于数字化虚拟技术的虚拟校园漫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等,对校园的三维景观、建筑、地形和环境进行虚拟化和数字化,建立一个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该系统能够全方位地展示校园的各种环境,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用户在虚拟校园中漫游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够对虚拟校园中的实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操作和访问,并能进入部分建筑物内部进行体验。

本系统能够为学校树立一个直观且全方位的校园形象,也对我校知名度的提升以及校园管理朝着现代化与技术性的方向发展与推进。数字化虚拟技术为校园的规划以及建设、观光指导、校园内外宣传能够提供一个系统化、智能化的平台,也为用户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项目希望在立足于数字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套对南航校园导视系统的实践与应用。

3 数字化虚拟技术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3.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数字化设计概念

导视系统设计是传统建筑设计与视觉传达的中间学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鉴于当今对导视系统空间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开放型和封闭型。不同的空间形式对于导视的要求都具有各自科学和人性化的导航设计。导视系统所针对的对象可以简单地分为组织化和非组织化两类,组织化的导视系统只希望被组织内部的人懂,而非组织化的导视系统针对的是大众,一般我们常见的导视一般都属于非组织化的。

该项目立足于数字化虚拟技术,强调虚拟模型仿真性、动态性、交互性,以多点切入的动画特效技术改变传统作品展示形式,试图分享一套无图纸化校园环境改造方案,通过多元化表现手段陈述校园特色、人文历史的同时,引导科学与艺术的人文关怀,通过校园环境设计在深度及广度上的剖析,同时运用三维打印技术生成微观模型并深化方案,营造跨学科探索设计表现的新型模式。

三维建模技术是当前计算机模拟方面的前沿技术,它能够将二维的图像拓展成为三维立体的空间模型,数字实体三维实景展示作为一种视觉新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轻松的将现实中的场景制作用于网络、媒体及多种载体中进行展示与使用,其突出的特点是能够用数字化掌握校园地域结构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虚拟建模结合全局光照技术,能够给作品带来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效果。

作为校园景观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数字化导向系统的设计功能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中,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呼应高校文脉的历史传承,同时也希望在运用这项技术的同时加强现实与历史的关联性。

3.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数字化三维场景设计

前期分析所要收集校园地理、地貌的平面图、校园建筑物的各立面照片、实物贴图的资料,根据校园数字化虚拟技术系统的需求,对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数据分析,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使用PS软件进行图像后期处理。

在三维场景建模的过程中,首先对校园内某一建筑进行分析,由于地形、道路、花草树木、建筑以及其它的辅助设计建模方法,结合系统需要进行场景还原建模,力求创建出所占内存最小最优的模型。

根据测量出的实物尺寸的资料,在3DMAX中进行等比三维建模,然后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材质的处理贴图。之后根据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中建筑及环境场景的要求将不同分辨率的图像进行采集收集,将所收集到的图像进行大小、杂志、亮度、对比度等效果处理,再利用软件进行材质贴图,在建好的场景中添加灯光、天光等光照系统。最后进行调试渲染,使整个场景能够还原出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数字化虚拟校园系统是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以直观地三维模型代替传统的二维图形,使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在电脑中立体化显示。

传统的校园信息展示都是建立在二维平面图像或视频影像的基础上,这种表达方式性能单一、交互性差;而我们所构建的三维数字校园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校园场景通过数字化模型再现到计算机中,用户对所构建的三维虚拟场景可以进行自由漫游,交互性强。因此数字化虚拟技术校园不仅能给广大用户占下厨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能够为我校师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可视化浏览校园资源的途径,同时能够提供用户一个随时随地漫游校园的机会,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对外宣传窗口。

3.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数值化交互漫游界面设计

实时漫游作为每个虚拟现实系统的最终体验形式,可将虚拟现实漫游方式分为三种:一是自动式漫游体系。整体来讲是按照既定的路径。这就好像我们事先给定一系列的路径坐标点,然后用户依次路径这些给定的点的位置来体验我们的虚拟校园系统。二是查询式漫游体系。通过选择要到达的目的地,从而生成多条不同的路径供人们选择。三是交互式漫游体系。通过鼠标与键盘的操作,利用它们来选择行进方向。它可以生成一个不存在的视点,并能够在浏览器中查询到现实中每个虚拟的视角及位置。

4 结束语

本项目紧跟时代步伐,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点出发,主张利用科技改变设计的表现形式,利用科技促进设计的思维模式,利用科技验证设计成果。同时能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倡导环境设计成果展示向真实化、动态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数字虚拟技术中的三维面片建模技术、曲面布线技术、仿真渲染与交互技术系统性的构建出一整套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导视系统设计,并且能够结合案例及时总结相应的设计方法论与建立理论框架。

如果该成果理论框架得以实现,可以对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及部分工科专业在无纸化设计、非开模制作领域实现理论与技术共享。最终希望能够形成一套适应时展的宽口径、多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思维模式。

篇7

【Abstract】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erospa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equipment requirements in aerospa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erospa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spa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and targe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erospa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关键词】人工智能;航天测控技术;应用探究;智能化

【Key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erospa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quiry;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V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41-02

1 引言

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潜能。航天测控技术实际上是通过测控,实现对卫星的控制,这是一份较为复杂的工作过程。随着卫星功能的不断增多,航天测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已经在航天事业方面位于先进的水平,但是航天测控设备多只是实现遥控与测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有待挖掘,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应用还有待研究。

2 人工智能的应用概述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也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少国内学者发表了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著作。人工智能在医学诊疗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航天器的多功能发展,智能化的转变,成为发挥航天事业多用途、系统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逐步加大了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研究,希望航天测控技术能够自动处理探测故障、自行进行飞行规划和路线设计等[1]。

3 航天测控技术中的设备应用要求

第一,卫星轨道测试及其引导系统。第二,航天侧控技术的安全控制。第三,根据航天侧控任务要求对卫星的形态进行分析,对其卫星轨道实施控制。第四,航天侧控系统要实时监测卫星内部的设备工作情况。第五,航天侧控技术要求能够对卫星上设备发生的故障,及时采取定位、排除和检修。航天的侧控应用,对设备的响应速度与可靠性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极强的通用性质,还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相关设备的检测与通信,使设备间保持联系,保证遥测技术数据正常处理流程。对设备故障等任务提出控制指令,进而进行执行[2]。

4 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传统的航天y控软件是通过算法结构和计算机而实现推理功能的,对于很多问题还无法提供最精确的答案和描述,数值的计算能力也不够强,有时只能定性推理。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升其生存能力,包括航天器的自主检修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定位能力等。对于航天器的轨道设计,自动化网络智能预先对故障检测的定位等设置好,用编程进行控制。随着航天测控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编程控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应用需求,若不向智能化测控技术进行靠拢,其航天测绘中的数据与通信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接收到的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因此,我国很多专家专门成立研究小组,对航天测控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其指令的序列、故障检修、定位等信息,将人为的管理逐渐转化为智能化管理。

用人工智能控制航天测控技术,不仅能够提升航天工作的安全系数,还能够减少航天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人工控制费用,减少人工管理精力,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第一,人工智能能够代替测控专家进行智能化操作与工作,减少专家的脑力劳动。第二,人工智能中收藏了所有测控专业的各项经验,整合了测控技术的专业知识。第三,人工智能使航天系统离开了人操控的固定模式,提高了操作的变通性和实时性,降低了人为操控影响因素。第四,人工智能使航天机械更容易操控,提升了工作效率。第五,人工智能使航天系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第六,节约了航天器测控的维持状态的人力和物力,配置速度加快[3]。

5 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人工智能的应用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的思维活动进行机械化,使机械具有类似人工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应用,是航天系统模仿测控专家的思维和操作,进行推理判断,使操控程序能够如同专家处理问题的规则一样,及时提供解决措施,根据我国现有条件可知,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任务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测控系统的功能有数据库和知识库。前者包含遥测数据、指令和故障信息。后者包括用户的接口、知识获取、知识表达等。通过外部输入数据,转换成系统能够识别的信息,进行格式压缩和处理,实现对航天器的控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测控技术控制,减轻了人为负担,也能够提升航天测控能力。

6 航天测控技术任务中的智能化应用分析

我国传统的航天测控技术是采用一般算法实现自动化,该种方式具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的发展和扩充,故障维护方面也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解决,不适用航天事业发展。根据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现状,我们首先要确定测控设备智能化系统,选择有针对性的部位,融合测控专家的思维,实现人工智能操作[3]。其次,使用智能化系统,还要将专家测控系统嵌入到设备中,再改变原本的算法与结构,使其逐渐适应航天事业的改变与发展。对于智能化测控系统中,可以确定的系统由遥测信息处理系统、通信跟踪系统、故障诊断系统、检测系统等。这些都是容易实现人工智能的部分,能够使遥测信息处理中,清楚航天器的轨道等情况。

7 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应用环境与目标

为了使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具有可靠的应用,要遵循一定的应用环境和目标。在开发环境上,要选取经验丰富的建造及测控专家进行系统融合,先借助小型机进行专家智能系统开发应用,再根据需求进行专家系统开发。在目标方面,不仅要开发全面、智能化的航天测控大系统,还要在开发通讯上更加便捷,统一通讯接口,面向广大用户,逐步升级系统故障排除方案。真正实现系统在线实时工作。同时,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最终目标是将地面测控设备小型化,再将其移植到航天事业中,提升卫星的控制能力。

8 结论

人工智能在航天侧控技术中的应用与开发,有利于我国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对于提升航天测控设备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在航天测控技术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钱卓昊.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6):51-52.

篇8

该同志长期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以及光电探测技术的研究。“九五”以来,先后承担了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局和863等领域多个重大项目的攻关工作和型号论证工作,为多个型号的国家立项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研发了光电探测敏感器、惯性测量组合、空间执行机构等多款弹、箭、星领域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大部分产品已成功实现型号应用。

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多篇。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和“航天贡献奖”等荣誉。

本刊记者凌翔(以下简称记者):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是我国红外精确制导技术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核心产品研发的专业研究所和重要基地。

您作为所长和精确制导控制技术专家,请首先介绍一下所里的科研情况。

刘付成(以下简称刘所长):很高兴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的认识。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红外制导技术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核心产品的研发,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紧跟国际技术路线,自主研发了四代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和齐全的产品体系,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头羊,为部队和军贸提供了大量装备,实战性能优良。

精确制导防空导弹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第四代了,成为防空武器系统一种极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在国土、要地防空防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巧轻便、灵活机动、价廉物美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作为末端防御武器,主要承担防御低空、超低空威胁,如喷气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

这些装备在各国防空导弹装备中占有65%以上数量份额,并在20世纪历次局部战争中,尤其在近期中东的几次局部战争和反恐战争中,国际上几种典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均取得了良好的战绩。

记者:请结合精确制导技术,谈谈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战争中的作用。 便携式防空导弹结构示意图

刘所长:现代实战数据表明,精确制导武器因击毁敌方80%以上的目标而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主要杀伤工具。其中红外精确制导武器在各国装备的各种战术导弹中占60%以上。在近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占被击落飞机的90%以上,在实战中取得了辉煌成果,因而引起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随着红外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而装备的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将在未来灵活多变的局部战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精确制导技术目前分为光学制导、射频制导和复合制导三大类,光学制导又分为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可见光制导。其中光学制导技术,尤其是红外制导技术由于具有制导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小型低成本等特点,而成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首选方案,并带动这类导弹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发展到目前的第四代。在役和在研装备中以红外制导的便携式导弹为主,它具有精度高、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和全天时作战能力。

记者:请谈谈红外制导技术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关系。

刘所长:红外探测由早期的点源、线列发展到目前的面阵成像,由单一波段发展到双波段、多光谱,灵敏度逐步提高,信息处理智能化,从而使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越来越远,抗诱饵干扰能力越来越强。

可以说是以红外制导为主的光电制导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红外制导技术向高灵敏大面阵成像、高光谱成像、偏振成像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便携式导弹远距离高精度作战、全天时作战、复杂战场环境下作战。

记者:国外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状况如何?

刘所长:国外便携式导弹装备的导引头主要有可见光导引头、激光驾束、激光半主动和红外导引头,其中以红外导引头为主,所以后续重点谈谈红外制导导弹。

红外精确制导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欧美、俄罗斯、日本以及我国等均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大量装备和使用,加速了红外制导技术的发展进程。

记者:请介绍一下红外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特点,以及在局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

刘所长:在历次局部战争中,红外精确制导武器的战绩卓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红外制导的发展历经了点、线、面探测体制,光谱覆盖近红外、短红外、中红外和长红外等几个大气窗口。如今已经发展到成像制导技术为主,实现了全天时工作,可实现多波段、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帧频,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场景信息,有利于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发现和识别目标,提高反隐身和抗干扰能力。发展总历程按照技术特色和作战能力可分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红眼睛”,俄罗斯“箭”2,法国“吹管”,我国“红缨”5。典型特点是采用短波点源非制冷硫化铅探测器+单元调制盘式体制,灵敏度低,抗干扰能力差,只能尾追攻击第一代战机。 中国“飞鹰”6防空导弹属于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优秀的被动红外寻的能力,制导精度高

第二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毒刺”,俄罗斯“箭”3、“针”1,英国“标枪”,我国的“飞鹰”6。典型特点是采用短波/中波点源制冷硫化铅或锑化铟探测器+圆锥扫描体制,灵敏度和抗背景干扰能力有一定提高,攻击范围扩大,具备后半球攻击第二代战机能力。

第三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毒刺”,俄罗斯“针”S,法国“西北风”,英国“星爆”、“星光”,我国的“飞鹰”16。典型特点是采用点源或线列高灵敏度探测器+多元双色扫描体制,具备探测距离远、抗人工红外诱饵干扰能力强、跟踪速度大和一定的自动搜索与截获能力,具备全向攻击第三代战机能力,具备一定的拦截巡航弹、反舰导弹的能力。

第四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毒刺”BLOCKII和“长钉”SPIKE,日本“凯科”91式,国内正在研制过程中。典型特点是采用中/长焦平面探测器成像或线列机扫成像体制,具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和自动搜索与截获能力,真正具备全向攻击和拦截第四代战机能力,具备拦截巡航弹、无人机、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弱小目标能力。

国外主要军事强国目前的主战装备以第三代为主,第四代少量装备,在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俄罗斯“针”S防空导弹属于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

便携式地空导弹主要打击对象是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

记者:我国光学精确制导技术及其武器装备近几年取得很大进步,请问这个领域国内的发展跟先进国家同步吗?现状如何?

刘所长: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光学精确制导技术应该说基本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所有技术途径和导引头产品种类都有所涉及,装备的导弹种类齐全,各代的战技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同,并在实战中得到验证。

我国的“飞鹰”6便携式防空导弹与美国的“毒刺”性能相当,均属于第二代技术特色便携式防空导弹。“飞鹰”16均属于第三代技术特色便携式防空导弹。技术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受到广泛好评。正在研制中的其它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多种探测体制,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旗鼓相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国光学精确制导技术及其武器装备整体上和国外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不少技术还领先国际水平。但是我国在红外、可见光和激光探测器的发展上,和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还存在差距。这些,我国科技人员正全力攻关,力求迎头赶上。 美国“毒刺”防空导弹(FIM-92)。作为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毒刺”使用了一个更灵敏的导引头,拥有了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增加迎头交战能力和一个综合“敌我识别”(IFF)系统

记者:未来光学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带动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向什么方向发展,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

刘所长:当今高科技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光学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从分析国内外的技术发展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在导引头体制上,由单一制导体制和单波段制导向多波段多维多谱、多模复合成像制导技术方向发展,以提高武器装备的目标识别和抗干扰能力。

第二,在灵敏度上,采取大面阵高灵敏高帧频智能化探测器、先进光学系统、弱小目标识别信息处理技术等,以提高反巡航弹或无人机或制导炸弹等弱小目标探测能力。

第三,在低成本上,采用低成本非制冷成像技术、捷联位标器技术、SOC技术以及制导控制一体化技术等,以提高武器装备的性价比。

篇9

“和平使命2014”上合组织反恐军演于8月24日在内蒙古“朱日和”战术基地拉开帷幕。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长峰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基地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了“多维侦查平台”、“场区视频监控网”和“联合态势显示”等系统。

基地导演大厅中,巨大的电子屏显示红蓝两军正在战场上进行激烈角逐。与平时常见的单兵作战不同,此次军演需要对大范围战场的展示,“多维侦查平台”就是为大规模演习的大战场量身打造的。外部接收器实时收集战场态势、人员定位、坦克炮兵火力等数据,在多维侦查平台进行展示。平台还集成了朱日和三维仿真地形图和基地中所有建筑物场景,在三维地形中实时模拟现场收集和发回的数据。为了使演示效果更逼真,平台还可以显示大型武器的三维模型和火力特效,稳坐导演部就可以清楚了解战场上的所有情况。

收集这些作战情况的“千里眼”是航天长峰设计建设的“场区视频监控网”。将基地现有的机动和分散的监控设备(包括固定摄像机、摄像车、无人机、单兵手持等设备)编入视频监控网,另外为了得到基地的全景图像,在场区建立了多处大型固定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的监控范围大、图像质量高,拥有高清和红外技术,可以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全天提供高质量的视频信息。

“联合态势显示”系统是智能型的显示平台,是对“多为侦查平台”的升级。现阶段国内的显示平台对态势模拟中个体的聚合和解聚的演示比较困难:在很小的区域中如果聚集数量众多的单兵,图像中就会显示出很多重叠的标识,如果加上单兵武器和中大型机械武器,识别工作将更加困难。“联合态势显示”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兵力数量和单兵携带的武器按照一定的级别进行详细编排,用不同的符号进行表示。根据战场上的战况,双方兵力和大型武器的数量增减通过符号的变化进行显示,这样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演习现场的态势。这个系统是航天长峰自主研发,这项功能的顺利运行,使长峰在态势模拟技术领域实现了较大突破。

篇10

2020年11月18日下午,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办。那么你们知道关于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五篇,欢迎参阅。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一我爱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许是父母给予我一个特殊的“符号”—陶嫦娥,所以从小的我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我幻想将来有一天我能像嫦娥一样飞上天空,能在浩瀚的苍穹和无垠的宇宙中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家。小时候,我总缠着妈妈给我讲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妈妈告诉我,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10月15日,我在电视的屏幕上看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这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这又是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刻,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神舟六号”再次将两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这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看了《我的祖国》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航天的感人事迹。第一个令我热泪盈眶的故事是万户飞天的故事,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两排47支的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巨大的反冲力将他送上高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一声巨响,第二节火箭筒在空中发生了爆炸,顷刻间,他变成了一团火球,坠落在地。万户牺牲了,万户为光荣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伟大的奉献,他那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我不得不为他所折服,在人们的心中,会永远记住万户这个响亮的名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为“万户山”,而在我的心中,万户已成为了在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鼓励,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激励我进步的理想。

第二个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建设中,广大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官兵做出的贡献: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老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所以我要从小培养与同学团结合作,遇到困难要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颗爱国之心,我相信我一定能的。我爱祖国的航天事业!温泉小学:陶嫦娥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二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于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首次空间对接成功,这是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热爱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航天领域里还有许多难题在等着我们去认识和攻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长大后为我所爱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牢掌握过硬本领,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初一:祝朝遐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三航天航空,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是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正因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及人类的求知欲,才有了今天的航天航空。航天航空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关系到世界科技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航天航空,我们更要支持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因为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了中国的腾飞。

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中国的繁荣富强;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世界科技的腾飞;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基础;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将古老神话变成现实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向往着太空,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嫦娥一号升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系列,从北斗导航卫星群到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航空目标致力于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

因为航天航空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必须是: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一批从事航天科技事业的骨干人才队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发展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中国的腾飞。

因为航天航空技术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发展航天航空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航天航空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航天航空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航天航空的桥梁,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和生活,开发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航天航空促进了新学科的形成、新材料的研发、新资源的探测、新民用产品的生产。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充分开发太空的旅游资源,让进入太空旅行成为一件平常事,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与太空有亲密接触。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入太空奠定了基础。在未来,我们将能用我们

的双眼看看神秘的太空和美妙的仙境以及我们的美丽而浩瀚的家园—地球。太空之旅将不会是遥不可及,因为有航天航空。不久,人类将主宰太空,实现人类发展的革命。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怀有探索浩瀚宇宙的决心和勇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航天航空的发展做贡献,为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而努力。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航天航空,航天航空的发展更需要我们。

航天发展,中国腾飞!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四尊敬的各位评委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我们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能让我们的中国梦飞上蓝天,绽放绚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的中国梦——航天梦。

一个国家的梦想是什么?用国泰民安四个字来概括比较贴切。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国家,从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们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为伟大的祖国也尽一份力呢?因此,我从小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念头——当一名宇航员。

我十分向往宇宙,只得说,我与星星有缘。打从我记事起,每到晚上,我就爱趴在屋檐下看星星,那一颗颗闪烁着微弱光芒的星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后来,我长大了,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我才渐渐明白,地球是多么庞大,星星是多么可爱呀!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才觉得,那些亲自登入月球的宇航员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8岁那年,本来不爱看新闻的我,却跟着爸爸这个“新闻迷”看起了新闻。因为我被一则新闻吸引住了——“中国神舟七号登上月球”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厉害吗?就是航天员霍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霍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他们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此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月球,在星星的海洋里飞翔啊,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上面会不会有嫦娥、玉兔、和吴刚叔叔?

不过,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光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光有念想,没有实际行动一定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我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要实现我的中国梦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家族,每一个儿女心中,都有着一个小小的梦,小梦连着大梦,一个个小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梦,这,就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请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的小梦,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资格!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五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公馆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贤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有的同学不顾集体利益,一心只为自己。例如他在拌种来回走动,看见一张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还残忍地踢上一两脚,是桌子雪上加伤。又例如是拔河,内部不团结,那肯定是全军覆没。

篇11

杜:航天航空产业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重要经济增长领域,也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安大略省有18所大学院校,提供了40多项与航空有关的课程,共同培养未来顶尖的航空航天人才。实际上,安大略省是加拿大唯一一个在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中开设航空工程课程的省份。

安大略经济发展与创新厅还开展了圆桌会议来促进加强全省的航空教育。这项行动着眼于技术发展与教育,旨在加强政府、产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

记:安大略省航空企业众多,政府与航空企业的关系是怎样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小企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安大略省是否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给予具体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对于大型航空企业,政府是如何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行业竞争力的?

杜:安大略省的航空产业位居加拿大第二位,约有350家公司、22 000名从业人员。我省的航空产业正在经历高速发展。根据安大略省与各公司讨论所得数据,仅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增幅就达10%~15%。

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航天航空企业,安大略省政府都为之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来帮助其成长。例如,2012年我们对航空航天类企业征收的企业税为25%(联邦政府及安大略省政府共同征收的企业税),这个税率低于其他主要的制造省份。同时,我们也有最优惠的鼓励研发的税收政策,以鼓励安大略的企业在开发创新技术上投资。

安大略经济发展与创新厅不仅在省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安排访问活动来支持推广航天航空业。在2011年,我们带领安大略省航天航空业代表团(6家企业)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国际航空展览会暨论坛。为支持省内航天航空产业,安大略省政府还积极参加范堡罗航展与巴黎航展。今年,我们有22家企业在范堡罗航空展上展示他们世界级的产品和技术。

在帮助大型航天企业方面,我省政府为包括古德里奇、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麦哲伦航空公司(Magellan)在内的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来支持他们的创新工作。实际上,从2006年起,安大略政府为航空企业提供了超过8 500万加元的有偿和无偿资助。

对于安大略省的中小企业,省政府对部分主要供应商给予支持,如飓风制造公司(Cyclone Manufacturing) 和 2 Source制造公司,为他们的生产运营提供帮助,以此来拉动省内航空产业的供应链。最近我们与航空产业合作组织了一场名为“创新之翼(Wings of Innovation)”的座谈会,旨在协助促进安大略省二线企业的协作,并建立与全球主要航空生产商之间的联系,将安大略省定位为世界航天航空先进生产工艺的领导者。

记:早在2010年,安大略省省长麦坚迪(Dalton McGuinty)带领航空企业代表团访问上海,与中航工业展开合作洽谈,能否透露贵省与中航工业的合作进展情况?

杜:在2011年巴黎航展上,时任经济发展与贸易厅厅长的彭佩珊(Sandra Pupatello)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耿汝光先生会面,讨论了在华的安大略企业面前的商机,并了解了中国航空产业的情况。

安大略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国市场,我们十分渴望可以与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内的航空企业继续进行深入对话。我们期待有机会能加强安大略省内主要航空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商业合作。

记:自2010年后,中国的通用航空市场和公务机市场发展迅速,您是怎样看待中国市场的?安大略省是否有针对中国市场的具体发展计划?

杜:中国公务机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安大略企业提供了重要机会。安大略省政府已开展交流团为安大略省航空企业在华拓展业务提供帮助。如前面提及的,2011年安大略经济发展与创新厅带领了一支由6家企业组成的航空代表团来到香港。

庞巴迪公司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生产其旗舰产品“环球快车”系列,有大约40家安大略企业能够参与到此重要项目。安大略企业同样也是庞巴迪其他商务机项目的重要供应商,如“挑战者”和“利尔喷气”。我们期盼销往中国的这些飞机的销售能够在中长期内显著增长。

安大略省政府同时也希望在未来我们的企业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项目,如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919以及“新舟”700民用涡桨飞机。诸如霍尼韦尔这样的航空企业已经在为C919提供关键系统。

记:自2011年以来,欧盟在航空公司须缴纳碳排放税的问题上的立场引来包括中国和加拿大等30余个国家的反对,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的做法有悖于《东京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关于这一问题,您的观点如何?

杜:安大略省政府历来都极为重视环境保护。到2015年,世界上第一座将树木纤维加工为飞机燃料的工厂将在安大略怀特河投入运营。这个项目是由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的Rentech公司和安大略省共同合作完成。通过Rentech领先的专利技术,每年可将110万吨林木废料转化为8 500万升低碳可降解的合成燃料。而这正是航空公司需要的燃料,通过精炼厂旁的铁路轨道,燃料将直接运送到多伦多皮尔森国际机场,为跨境航班提供燃料。

记:早在2005年,安大略省曾公布了一项振兴航空工业的发展战略报告,该报告希望到2015年,安省航空制造业的产值从2004年的80亿加元增加到180亿加元,从业人数从25 000人增加到45 000人。但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远低于经济学家们多年前的预期,航空产业也必然受到影响。安大略省的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如何?远期战略目标是否能如期实现?

杜: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安大略省政府将航空产业视为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虽然全球经济衰退对安大略的航空产业有一定影响,但由于我们拥有高技能人才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我们的航空产业仍旧保持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实际上,安大略的航空产业已经看到成熟和新兴市场对商务机和公务机的需求正在上升。安大略省航空企业的年销售额约为65亿美元,这个数字也说明整个产业正在不断发展。

加拿大最大的航空企业庞巴迪已看到市场对包括“挑战者”和“环球快车”在内的商务机的需求巨大。庞巴迪公司对安大略省的大型多样化的航空供应链的成功有巨大贡献。世界上几乎每一架客机都使用了安大略省制造的航天航空零部件,因此我们期盼在整个价值链上我们的航空制造业能够持续成功。

有一系列其他事件也反映出安大略省航空制造业的发展。例如:

日本住友集团决定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开设第一家海外工厂。新建的加拿大子公司将生产重心放在支线客机与公务机起落架的最后组装。工厂将于2012年末或2013年初投入运营;

2012年1月,三菱公司在大多伦多区修建了占地25 000平方米的新工厂,为庞巴迪公司“环球快车”系列与挑战者300制造机翼。而就在不到五年之前,三菱才在安大略设立它的第一座工厂;

2011年9月,庞巴迪公司宣布将在它位于多伦多的登士维(Downsview)工厂生产其新型“环球快车”7000/8000 公务机。

这些新的进展表明越来越多的航空制造企业将安大略省选定为新项目或新工厂的所在地。

记:2012年6月,巴菲特旗下奈特杰(NetJets)飞机租赁公司斥资96亿美元购买425架飞机,其中庞巴迪公司的订单就达到73亿美元。巴菲特的巨额订单对安大略的经济有何积极影响?

杜:奈特杰订购庞巴迪公司的“挑战者”300与605,是庞巴迪公司的一次胜利。“挑战者”系列虽然是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组装的,但是在安大略省却有许多重要合作伙伴,如梅西埃-布加迪-道蒂航空制造公司(Messier-Bugatti-Dowty)和三菱重工。实际上,还有约40家安大略企业也是“挑战者”系列的供应商。庞巴迪的供应链中有超过150家项目供应商,为我省经济每年创收逾5亿加元。

记: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不同,西方国家的优势在于高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两大要素,安大略省在支持航空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有哪些?

杜:安大略省政府为创新型的企业提供大力支持,扶持其创新活动和革新技术的开发。如前所言,安大略省有最优惠的鼓励研发的税收政策,以鼓励安大略的企业在开发创新技术上投资。更多的例子如下:

2011年,飞机发动机制造商普拉特·惠特尼宣布将投资1亿3 920万加元,用于新型生产工艺与环保技术,比如更加节能高效的电动发动机。安大略省政府授予1 390万加元的资助。

安大略省政府提供1 750万加元的资助,支持L-3威斯卡姆(L-3 Wescam)开发新型机载成像系统。该系统设备更为轻便,可以在更远的距离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包括空客A380、波音787以及F-35战斗机在内的全球100多个航天航空工程会选择“安大略制造”的零部件,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安大略制造”是由古德里奇起落架制造公司、梅西埃-布加迪-道蒂航空制造公司、普拉特·惠特尼、麦哲伦航空公司等公司生产的。

篇12

之前,飞亚达选用的是日本国進口表芯,这也始终为大家所抨击,之后,飞亚达单独研发陀飞轮表芯、航空航天表芯,并凭着高超技术性,在2003年、2005年、2008年三度飞向太空。

随着在我国航天航空工作保持一个一个外太空创举,在其中2008年,極限系列产品航空航天表天行者做为輔助倒计时武器装备,随着宇航员出仓面对外太空绝境。

飞亚达手表的级别偏重于中低端,价钱也从600元到6000元不一。在其中的高手系列产品、摄像师系列产品、極限系列产品,相对性来是价钱较高,在3500元左右。

篇13

与空间站进行过接触的太空飞船一直由政府研发,“龙”飞船是首个执行这一任务的私人飞行器。如果“龙”飞船远航成功,将证明一家私企也可以在迄今只属于国家政府机构掌控的航空领域作出卓越贡献。

时机成熟

按照计划,一枚猎鹰九式火箭携带一具无人的“龙”式空间舱奔向太空,舱内可搭载521公斤货物。在进入轨道三天后,“龙”飞船会逐步调整轨道,使自己接近空间站并开始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轨道之舞”。在此期间,空间站内的宇航员会测试“龙”飞船的通讯与操纵系统。如果一切正常,“龙”飞船会径直飞向空间站,而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将用机械手臂抓住空间舱,令其与空间站实现对接。在此后的数周时间,“龙”飞船所载货物会被搬运至空间站内。最后,“龙”飞船将搭载着660公斤空间站废弃物返航。

研发出“龙”飞船的这家美国私企,叫“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尽管SpaceX极力对外声称,这次只不过是一次测试,并非真正的运货,而且“龙”上的货物也不是特别重要的物品,但这次航行还是受到多方关注。没有人会怀疑,成功货物运输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运送宇航员了。

SpaceX的创始人是亿万富翁艾龙·马斯科,他与人合伙创办了PayPal网上付费机制,让网购消费者既安全又方便地付费,成为迄今最成功的网上付费方式。2002年,他将PayPal转卖给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店eBay,赚了1.5亿美元。如果用这笔钱投资房地产,这几年他的资本恐怕已经翻倍了。但是,马斯科有个太空梦,于是就用全部身家成立了SpaceX。马斯科的雄心是经营太空货运生意,近期目标是月球,远期目标是火星。不过,这些目标现在看来还有点遥远。在SpaceX的试验场地上,曾经历过很多次火箭爆炸坠毁。2004年,SpaceX的天才飞机设计师鲁坦设计出“太空船1号”,并因此获得当年的X大奖,但是“太空船1号”只能在亚轨道飞行,需要的能量仅是进入特定轨道的2%。

在SpaceX之前,私人太空公司很少,航天航空领域一直被国家政府部门掌控。但马斯科相信,这一行业应该也能实现商业化。“火箭技术相关领域的效率太低,导致成本高昂。其中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官方的航天工业高层固执地沿用一些已经过时的硬件。另外,传统公司会采用大团队研制火箭,例如波音公司在研制‘三角洲4号’火箭时,投入了近1000名工程师。我认为,小型科研团队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要高得多。”马斯科说。

SpaceX也确实赶上了好时候。去年,美国宣布太空探索重点将转向深空,到2020年将研发出能飞得更远的载人宇宙飞船。由于以前负责在国际空间站与地球之间运输物资与宇航员的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了,这使得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成为全球唯一可向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的航天器。为此,美国不得不每年向俄罗斯付费4.5亿美元购买运送服务。但这只是一个过渡计划,为确保自己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更希望本国私企能研发出新型太空运载工具,以接替退役的航天飞机。

成本优势

探索太空一直被视为国家政府层面才有能力掌控的领域。在美国之外,很多国家的太空探索往往要举全国之力才能实现。为何一家美国私企有如此实力造出飞向太空的飞船?

航空研发资金自然不能少,都是几亿乃至十几亿美元真金白银投进去的。尽管SpaceX的老板马斯科是个亿万富翁,但如果看不到收益,他也不会拿钱“打水漂”的。

“如果把国际空间站看作一所宇宙公寓,那么给这所公寓送货会是笔大生意。”《经济学人》如此评论。据说,SpaceX已经拿到了一份来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包括为空间站提供运送服务以及发射卫星的合约。总之,不管SpaceX前期投入多少,只要能研发成功,后期的收益就已经锁定了。《经济学人》透露说,这是NASA鼓励私企开发新型太空运载工具的一个办法:将未来多年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太空行动协议分配出去。得到这种优厚待遇的还有其他几家私企,它们是波音、内华达山脉以及蓝色起源。有了这些协议在手,美国私企们自然会在研发上大胆投入了。

除了资金,技术也是关键。航天航空领域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不是随便哪个企业就能掌握的。SpaceX可不是NASA的“私生子”,从来没有得到过NASA的直接技术转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SpaceX需要“白手起家”。尽管NASA对私企研发提供的资金帮助不多,对SpaceX只象征性地投过0.5亿美元,但在技术支持上却毫不吝啬。在航天技术上,NASA如果自称第二,恐怕还无人敢称第一。对SpaceX,NASA一直乐意在技术上“倾囊相授”。就说这“龙”飞船吧,很多研发都是以NASA拥有的航天技术为基础,NASA还派出了几员老将——曾经的航天飞机宇航员协助,对SpaceX而言,这就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有了NASA作技术后盾,SpaceX成本优势也就更加明显。

“太空谷”效应

当然,企业要有足够的竞争压力才能不断前进。前面提到的波音、内华达山脉以及蓝色起源是SpaceX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有一些技术领先的私人航空企业,也让SpaceX不敢松懈。

篇14

不断强化的主动意识

从大环境的变化来看,目前我国航空航天企业的主动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这与10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不少了解行业需求的专家回忆:以前航空航天企业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领域一直都被技术提供方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左右,技术方显得较为强势,而需求方则因对技术和自身需求不了解而被迫接受技术的灌输。但随着企业信息化意识的逐年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意识主动性不断增强,市场也从产品导向转向了需求导向。熟悉这一市场的普元信息军工业务部技术总监郑星光回忆,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外不少产品动辄上千万元的采购费与数百万元的维护费用让不少企业用户饱受煎熬,由于信息化产品的延续性很强,不少企业一时很难摆脱高昂的维护费,因此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实现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可喜的是,随着需求导向性市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2014年以来行业对于安全可控的需求有了更加显著的提高,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也更加具体,航空航天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的掌控性要求更高,这进一步打破了技术市场的垄断。

目前,国内外航空航天领域信息安全的技术及软件差距正在缩小,技术平台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在新一轮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对于如何选择更加开放的信息化软硬件产品及平台给予进一步指导。这为开放性的产品和众多国内技术、软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从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国内从事信息化技术服务的企业应该更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在技术上更能够做到统一规范,这一点是国外企业所无法适应的。

不同于传统ERP企业,我国的航空航天企业多是采取科研+生产的模式,对于技术的了解程度很高,对于信息安全也有着自己的标准。安全可控推进过程要遵循技术调研、方案论证、试点实施、全面推广来进行。因此必须认识到,安全可控并不是简单国产化,也不是简单的设备、软件替换,而是用新一代的开放弹性架构来重构 IT 系统。例如成飞集团对于安全技术的要求就特别强调了其灵活适应性,而定制化的产品显然无法适应。这需要软件、平台方在基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构建式开发。

弹性平台脱颖而出

目前在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安全也划分为软件、硬件、数据、网络等不同领域。同时航空与航天两个领域本身也存在较大差别,不同领域的市场情况也各不相同。拥有众多行业(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软件平台建设)经验的郑星光坦言,软件平台的特点之一就是“安全可控”,只有搭建合理有效的软件平台才能实现航空航天信息化的“安全可控”和IT架构的开放弹性。

例如,针对航天航空信息化“安全可控”推进策略,把信息安全的主动权交给用户的做法。这种做法把航空航天信息化技术平台架构分为四个层面:最下面是基础设施平台化,第二层次主要是数据管理平台化和业务流程平台化,第三层次是应用开发平台化、科技管理平台化、运维监控平台化,最上面是服务支撑平台化。在这样的“大平台”构建下,航空航天信息化技术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技术一致性、敏捷可靠、安全可控、自动化运维等行业痛点,用开放、弹性的信息化科学管理实现“七统一”信息平台。

在安全可控层面,基于开放式技术路线,提出航天航空信息化安全可控推进策略。该策略分为直接引用、直接替换、平台迁移、系统迁移四种方式。直接引用,是指在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新应用需求方面,可以直接采用安全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直接替换,是指对于基础软件,可以直接采用替换策略,对非安全可控的软件直接采用1:1的替换策略 ,如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数据库、操作系统。平台迁移,是指对信息化基础平台进行替换:对企业应用架构支撑平台,如SOA开发平台、流程平台、业务集成平台、数据平台、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迁移。系统迁移,是指将企业的整体信息系统整体迁移到安全可控的软件、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上。在平台迁移过程中,需要对建立在企业应用平台之上的应用进行分批、分阶段进行迁移工作;最终完成所有的应用系统完成迁移工作,使得企业的应用全部构建在自主掌控的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企业应用平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