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篇1

1、成人中专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主要是在职人员)培养成更加贴近以及迎合行业的实际需求的中等技术人员,一般来讲,开设的相关专业的针对性以及对口性较强。

2、成人中专,也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是指成人教育中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即以实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属于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第一条 为使我省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管理工作规范化,促进我省学历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招生计划管理文件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共七类。

第三条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为指令性计划: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第四条 省教育厅统筹管理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编制、下达、监督执行等工作,各招生学校和各级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 计划编制

第五条 根据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计划管理要求,由省教育厅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办法和编制流程。各招生学校按照计划编制办法和流程的规范要求,按时完成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工作。

第六条 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要根据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生源质量为主,陕西生源为主”,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近年来我省生源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调整,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依法自主、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及招生来源计划。

第七条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国家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规模内,按照省上规定的编制程序及工作时限要求,及时、确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并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资格及招生专业必须经学位管理部门批准,

第八条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分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各招生单位必须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来源计划的编制、上报、审核、汇总、分送、调整、执行及相关管理均在网上进行。

第九条 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的编制,要坚持“以本省为主,实行省际对等”的原则。省教育厅统筹普通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人口、考生及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年度留省招生计划比例,审核各招生学校出省计划,统筹平衡省际间计划分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部委属及外省院校增加在陕招生计划。

第十条 普通高等学校确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省教育厅专业就业情况预测,引导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各高校要认真负责做好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按规定和时限要求完成分专业生源计划编制工作,送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教育部审核备案后,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各普通高等学校。凡未批准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未经审批的本专科专业,一律不予安排招生计划。

第十一条 为保证国家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和艰苦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经省教育厅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可面向地质、矿业、石油、军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人单位招收适量的定向就业生,并据此编制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要与具有人事调配权的定向就业单位签订用人需求协议书,并面向生源地全省招生。

第十二条 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经省教育厅和总政治部同意后,可依据国防生招生计划编制相应的来源计划。

第十三条 普通高等学校在网上编制的来源计划,要与学校年度招生章程同时提交省教育厅审核。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须提交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定向就业招生用人需求协议书正本扫描件。

第十四条 独立学院过渡期内,其招生来源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接受其申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五条 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计划的编制。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限额,根据当年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及专业分布情况,确定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高等学校安排招生的专升本专业应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升本招生计划包含在各高等学校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计划之内。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不得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第十六条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根据教育部确定的年度招生计划规模,省教育厅在严格考核其办学资格、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分学校招生计划规模,并统筹管理来源计划编制工作。各成人高等学校负责向省教育厅提出本校招生计划和分省分专业计划建议数以及办学形式建议,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来源计划,送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上报教育部。

第十七条 成人高等学校要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其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逐步压缩其举办普通高职教育规模和点数。从2008年起,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取消成人脱产班办学形式,只安排函授及业余形式的招生计划。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成人脱产班的规模根据行业需求从严控制。

第十八条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限额,确定分学校招生计划。招生学校根据省上确定的分学校招生计划,合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未经审批同意招收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和专业不得安排招生计划。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规模纳入学校当年高职招生计划。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主要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

第十九条指导性计划的编制。各招生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提出年度计划规模,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

第三章 计划下达

第二十条 在国家下达我省年度指令性招生计划后,省教育厅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各普通高等学校实际办学状况,及时科学合理安排分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各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规模。

第二十一条 下达指令性计划要坚持:

1 严格考核基本办学条件。根据各普通高等学校年度统计和办学条件监测结果,审定年度招生计划规模。对办学条件趋紧的学校,要适度调控其增量。对因办学条件不达标被教育部亮“黄”、“红”牌的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其年度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2 统筹兼顾。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已有各类计划规模,统筹安排年度各类招生计划增量,平衡各院校需求。

3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果,在招生计划上给予奖励或处罚。

4 招生计划与高校就业情况相挂钩。对社会急需且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以及就业状况整体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在计划安排上优先支持。

5 促进高校依法办学、规范招生。把各普通高等学校依法办学、规范招生以及计划完成情况作为安排其年度招生计划重要依据之一。对不按有关规定违规办学,违规招生,且引发不稳定问题的学校,核减其年度招生计划。对严重完不成计划或未经有关部门同意大量超计划招生的,调减其年度招生计划。

第二十二条 指导性计划要在严格考核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提出年度指导性计划总量,并根据学校需求予以安排。

第四章 计划执行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执行单位为各招生学校和省招生办公室。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和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招生计划的执行单位为各招生学校和各设区市招生办公室。

第二十四条 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必须认真执行经有关省级、市级招办向社会公布的来源计划。未经省教育厅同意,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规模,不准无计划招生或超计划招生。

第二十五条 省教育厅监督普通高等学校的来源计划执行情况;省招生办公室协助省教育厅监督高等学校的计划执行情况。各招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监督本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要通力合作,采取措施,努力完成招生计划。

第二十六条 在集中录取期间,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来源计划调整要根据其生源状况,出具正式书面文件,并征得省教育厅和计划调入及调出省级招办的同意。省招办根据录取工作安排、学校生源情况会同省教育厅对计划调整提出意见,在省教育厅确认后,按照计划管理系统显示确认的计划调整结果执行。省教育厅根据学校招生规模和相关生源地省级招办意见,审核高等学校计划调整申请,监督高等学校来源计划执行。

第五章 其他

篇3

一、要认识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l、从市场经济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影响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发展市场经济冲击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青年学生并非生活在世外桃园,也受着来自社会的多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况且中专学生来源不一,有的从中学直接进入中等专业学校,有的经过一段社会工作后步入中专校门。特别是近年来从社会招入的自费生(成人中专班、委托代培班、自费不包分配班)增多,他们大都经过社会工作。由于接触社会多,思想更为复杂。形成了中专学生即思想活跃、好探索,又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幼稚的两重性的思想特征,故更易受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生在名利观念、贫富观念、消费观念、理想观念等转变过程中也就容易诱发他们迫求金钱,追求享受等腐朽观念和行为,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引导。

2、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联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求利性强,受它的影响,学生容易在学习目的上,走入学专业就是为了求利、为金钱的误区。如果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加以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更能够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专业学习质量。

3、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效能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往往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至学校这个“小社会”倒卖小食品、日用品、照像等经商活动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我们认为,中等专业学校固然要搞好专业教育,但思想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忽视,特别在当前情况下.更应重视强化。

二、要针对实际,在专业教育中搞好思想教育

1、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要认为搞市场经济就靠钱管人,思想政治教育没用,专业学校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太重要。尤其是广大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ftl学生的思想教育看成是学校领导、党委、团委、举生科等职能部门的政工干部、政治教师的事、而应看成是每个教师、教辅人员的责任,人人都有贵,人人都要做好。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和教学活动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并抓实、抓细,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方位开展的工作格局,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困.

2、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导向.学生的思想受着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把握正确的方向,‘(li对学生倡导爱校、爱专业的教育中,应同时迸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在倡导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的竞争精神时,应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善良与丑恶、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树立良好的学风。在弧调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时,应同时进行奉献梢神教育,抵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在倡导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应同时进行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教育,及时批评和纠正同学间交往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在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注意将“教”贯穿于“乐”之中,防止只注重娱乐性而忽视教育性的不良倾向.总之,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准则、行为标准、审美尺度等方面的引导,把握好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学好专业,掌握专业技能,不仅是将来自身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从而使他们热爱本专业‘学一行爱一行,能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能服从国家需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学好本专业的意义教育,本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本专业的用途和社会价值,引导他们学好本专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来工作时能够遵守本专业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的始终,经常渗透,随时教育。

4、要注意思想教育方法。要针对中专学生的特.汽,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l)沟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要双向交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中专学生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受各种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若变化。要正确施教,必须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使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所以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到相互了解,相互交心.思想沟通。

(2)实事求是。思想教育不能平空说教,要讲求实效。中专学生处在思想维方式形成时期,思想上好探索.遇事有一定的主见,对旧的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思想教育方法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对其进行教育要掌握思想特点,用身边人,身边事,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对其教育。同时对社会弊端也不要回避.既要正视现实,不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看待。又要使他们感到实在,可信易于接受。例如:进行专业教育时,给学生讲我校培养的牧业拔尖人才赵兴仪,张显富等,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儿子,没有权势,靠自己学到的真才实学走上了“小康”,同时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并推动了双城牧业的发展。这样使学生感到实在,可信易于接受.

(3)以情感人.青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情感丰富,处人爱讲情分情义,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用真情实感去软化、溶化,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打动他们,使之受到触动,彼此建立情感及信任.进而在情感的推动下使他们发生变化,也易于向他们传授知识。

篇4

、上海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

建立

1、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企

业、社会力量多元整合的终身教育

网络

终身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呈

现多元化趋势。2003年上海共有

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76所,

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机构1431所,乡镇化技术

学校145所(每个乡镇有1所),市

区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学校,行业

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培训中心,现有

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局和高校

办老年大学65所,街道、乡镇老年

学校219所,居(村)委老年学校办

学点3276个。上海已经初步形成

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比较健

全的终身教育网络。

2、初步形成了基本满足社会

各类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培训系

2003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

中等专业教育学习的在校学生达

22万人。市属成人高校招生4.4l

万人,比2002年增长7.1%。参加

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各种培训近

210万人次,其中参加外语类培训

2万人次、艺术类培训17.9万人

次,社会生活类培训10,3万人次,

职业培训49.3万人次、文化类培

训22.?万人次。参加国家高等学

历文凭资格考试注册的达1.9万

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

专科专业59个、开考课程113门)

达2.5万余人次,参加老年学校学

习的达32.4万人次。每年接受各

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280万人次

以上,占全市人口的l/6。1994年

以来,上海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

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累计分

别超过200万和130万、参加通用

外语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

分别达到30万和24万。近年来,

已有20万下岗职工通过冉培训获

得了再就业。

3、初步形成了一批体现学习

型城市发展方向的学习型社区和

学习型企业

上海所有街道、乡镇都开展了

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

共建立厂近200所街道(乡镇)社区

学校,开办老年学校,建立各种文

体团队,满足离退休人员和社会其

他不同人群渴望学习,追求知识的

愿望,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

和牛活质量。目前已有25个创建

学习型社区实验墓地。

在建立区―级管理机构的同

时,根据我国社区教育以行政区划

为地域范围的特点,逐步形成和完

善厂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和实

施主体,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横向

贯通、纵向衔接的推进社区教育发

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

各区教育部门内普遍设立社区教

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委

员会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

调和管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

工作。各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教育

委员会、学习型社区推进委员会等

相应机构,统筹协调社区内企事业

单位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

型社区的创建式工作。

上海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

形式的28家企业和32个行业、企

业培训中心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

教育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试点

工作。这些企业普遍开展了高级职

业培训、上岗和转岗培训以及高新

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

4、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传媒开

展终身教育的开放式教育新格局

上海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

络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市1Q个区

县的上海电视大学,白2000年起,

每年的入学人数以超过25%的速

度递增,在校学历土已达8万人之

多,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每年超过50

万人次。2003年3月,由市妇联等

单位组织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

动开展以来,已有8647人获得合

格汇书。“空中老年大学”开办7年

来,已有337万老年人收视。

二、上海在建立终身教育培训

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推进终身教育培训的机制

不灵活,缺乏活力

美国州一级政府制定企业内

教育认定制度――“非大学教育计

划”。根据这―制度规定,企业内进

行的教育及训练活动,如果属于大

学水平的,可由州有关机关加以认定,可向有关大学申请,将学习成绩作为正规学分予以认可,被审查认定的课程,大部分为大企业、大公司或公共机构提出。美国还实行校外学位制。现在获准举办校外学位资格考试的大学有134所,对社会上的学习者实行“自学考试”,并根据考试合格后所积累的学分进行学位认定并颁发证书。

而上海还没有建立非学历教育的成果认定制度,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缺乏沟通,入学一般都以学历为条件。

2、推进终身教育的法制建设滞后

日本经参众两院(国会)审议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并于1990年7月1日正式实行。日本还颁布了《社会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颁布了《终身教育法》, 1984年2月,又通过了《职业继续教育法》。德国于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终身教育的专项法规。上海于 1988年制定的《上海市职工教育条例》,已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展。

3、社区教育和郊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学习型城市发展很不平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社区学院的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完备,不少社区学校还没有独立的校舍,设施也比较简陋。

上海郊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市区(老城区),郊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7年。农业从业人员为99.4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4%,小学文化占38.2%,初中文化占41.1%,高中文化占 7.9%,中专文化占3.8%,大专及以上占0.6%,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7.6%。规模化经营农户中83%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4、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力量与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体制上存在问题,各种教育资源难以做到共享;各种培训信息难以沟通,名种有利培训的政策难以用足用好。如在郊区曾有很大影响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未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内涵、提高效益;曾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市民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如何进一步发展并推出新的培训项目,缺乏整体的策划和推动。这些问题都与现行体制缺乏统筹规划有关。

三、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和思路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面打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渠道,全面建成面向上海、幅射全国,规模较大、组织健全、机制灵活,行业、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层次门类全,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特点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2010年建立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标志是:

基本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培训制度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的终身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终身教育培训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培训中得到普遍应用;办学条件和教育培训质量居全国前列,终身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

――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12年,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率70%以上,

――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 GDP比例达到4%;

――市民家庭用于终身教育培训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目前的 7.8%提高到10%以上。

2、-g..O目标 。

(1)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培育终身教育培训市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行业业务指导、社会中介服务,各界积极参与,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终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3)为专业人才补充、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提供机会;为各行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提供高素质的新生力量;为转岗工人提供技术培训。

(4)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劳动者的职业人生观与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相统一,使全社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5)加强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重组或集中投资,用办教育服务产业的思路,兴建配备最先进设备的专业化基地。

(6)建立协调的机制,确保各种证书、资格的互认和衔接;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7)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2007年前建成50个示范性学习型企业,带动全市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

(8)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满足居民精神文明生活与自我完善的需要,使市民素质基本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2007年前,建成80个示范性学习型社区,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9)各类学校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为形成学习型城市服务。

(10)各相对独立的住宅区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到 2007年,基本形成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和老年人教育的社区教育网络。

3、思路

(1)形成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从业人员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特别要大力发展各种非学历教育。2010年,上海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要达到25%左右。

――发展在职人员高等教育,提升每10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城市将为每个市民提供更开放、更便利、更富成效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场所,特别要建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平台。

――继续推进“功能性扫盲”,为加快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条件。除继续开展外语、计算机培训外,还应在市民中普遍开展法律、环保、金融、保险等培训。

――积极配合各区县做好街道 (乡镇)社区教育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建成一批与社区教育配套的社区学习活动的场所与基地。

(2)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终身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社区教育各类载体的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内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作用,资源共享、整合功能。二是多渠道解决载体建设的资金,应采取区县政府扶持、单位主动承担、建立社会基金和受益者适当出资等办法,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注重部门间的合作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在纵向上,教育系统内部要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两个纵向贯通。一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贯通,层层发挥示范、幅射作用。二是区县、街道(乡镇)、居委(村)的贯通,形成相互开放、协调、互补的社会教育网络。

――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文化需求的不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发展社区教育。

(3)形成激励广大市民在不同起点、不同岗位上不断奋发学习的运行机制

――实施多元入学方案。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对获得不同层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即可升入相应层次的高一级学校。对在工作岗位中取得较高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应给予免试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机会。

――实行“分段学习,学分累计制”。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学分制标准化的试点,在职职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活动,也包括非正规学习活动,在这两种同层次、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学分,逐年累计,待达到学历教育所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4)形成一批符合国际标准化的教学软件、课程、教材和资格证书

――力口快引进国际通行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课程。尽快研发一批与国际技术理论和生产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学软件;与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相适应的课程及教材。将现行MBA、EMBA的核心课程,加大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

―‘在成人与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标准化考核。要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入上海,进行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建立国际互认的执业资格制度,有的还要通过国际性组织颁发培训证书和资格证书。

(5)形成规范、有序的人才培训市场体系

――力nJ陕推进国际上著名培训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力度,提高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篇5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目标特征

1991年联合国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的《丹波斯宣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置环境恶化于不顾,而是“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不造成环境退化,”“以便确保获得和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它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无限制利用甚至浪费大量自然资源,而是立足于现行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在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数量、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而且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协调,促进生产、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第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技术革新和体制改革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强调应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引起社会较大的震荡,以利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丹波斯宣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必须确保达到的三个战略目标: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确保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在确保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协调与综合安排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二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设法发展农村其他产业,促进农业与农村各种产业综合发展,以便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使农民脱贫致富。三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使这些客观条件能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永续地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这三大战略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一是要把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二是要把保护“资源与环境”同“生存与发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不能片面强调保护“资源与环境”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也不能以求“生存与发展”而无限制地浪费自然资源及恶化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多维目标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在经济上能获得较高和较稳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经济可持续性包括农业生产的可持性,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是指以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手段,以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原则或目标、实现农业生产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的产出水平,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②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是指维持农业生产、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社会可持续性的前提是农业能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优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农业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这主要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农村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持续优良,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适当的速度不断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落后的农村逐渐脱贫致富。③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因此,在资源方面,稳定耕地总量,提高土壤肥力;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化。资源问题是农业生态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要方面。在环境方面,要保护良好的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农业可持续性的三个目标特征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是社会可持续性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就不可能有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也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社会可持续是目的。社会可持续性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农村人口减少,可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而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

第一,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尤其强调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占用和财富分配上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它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农业发展理念中包涵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意蕴。它要求人们以“利人利己”、“义利兼顾”作为价值评判尺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环境,对待自然资源,要给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为求今天的生存与发展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个艰难长期过程,这对还属于传统农业的我国来说就更为艰巨,因此需要人们具有艰苦创业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源。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为手段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是以低投入、低消耗实现高产出、高效率,以最小生态代价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与此同时,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创新与发展再生资源或资源替代,促进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永续利用,以便不断保持自然资源增值能力和供给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粗放低效的封闭式自给型传统农业改造为集约高效的开放式市场型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农村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都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来完成。

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所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这就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和高尚的情趣,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环境,个体与群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进行文明生产,确立与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生活颓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综上所述,农村人口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条件。然而,我国目前却是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达3亿之多。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0•7%,小学文化程度占38•8%,初中占29•14%,高中占4•55%。在近6000万残疾人中,农村占70%,大部分为弱智或痴、傻、呆状况。这种文化结构和素质导致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普及,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村收入相对下降,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呈增多趋势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变的进程,因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便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国就有人提出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等。晏阳初提倡用“文化教育”救农民之“愚”,用“生计教育”救农民之“穷”,用“卫生教育”救农民之“弱”,用“公民教育”救农民之“私”,并主张“社会式”、“学校式”和“家庭式”三种教育方式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民的境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因此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先改造中国农村,而要改造农村,必须“使教育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提出“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的主张,大声呼吁“教育与农业携手”。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兴国”理论,创办了著名的晓庄师范,亲自制订培养“好的乡村教师”的目标,即“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先辈们的主张和实践尽管在旧中国很难获得成功,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并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曾经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人口多,整体素质偏低,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物质资本严重短缺等不利情况,但同时我国也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这就是农村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相对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构成一个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则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转引自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力资本由数量向质量扩展的历史。当今科技发展总的趋势就是以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代替教育水平低的劳动者,同时,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将把劳动力推向一个不论智力水平还是健康水平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越来越高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其提高劳动生产的能力为小学43%,中学108%,大学为300%。这说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劳动生产能力就越大。实践证明:劳动力的整体教育水平影响着发明创造的能力,组织生产的新方法,及以低投入、低消耗实现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实践。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将其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否则,尽管我国农村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若不通过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那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当今我们的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