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

篇1

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

1 内需回升明显

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速度。 投资高速增长。2009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3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11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7.8%,高于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高于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2009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53%,汽车销售增长42.4%,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

2 工业生产加快

2009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其中―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幅达到12.4%,10和11月份同比增长16.1%和19.2%。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势,1~11月份,发电量累计增长5.3%,特别是10、11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16%以上。自5月份以来,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1~11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5月的增长1.8%回升到6%。

3 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

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2009年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但自7月份以来,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转为上升0.6%。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4 经济景气稳步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3~9月份连续7个月回升,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领先工业增长约6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年11月份触底,此后连续9个月稳步回升,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表明未来3~6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四季度达到10%,全年增长8.5%,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成定局。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

1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同时,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有所显露。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加大的规模。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

2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社会投资。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中粮收购蒙牛,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当前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财政和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使债务信贷化。2009年新增贷款的增量大部分

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据人民银行的调研,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总资产近9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低,透明度较低,银行对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风险。

三、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市场基本稳定,股票市场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率先上涨。但主要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开工率不高,贸易保护升级,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缓慢。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

1 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艰难,全球GDP低速增长

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美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1%,降幅收窄,最迟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欧元区二季度环比下降0.1%,其中德国、法国等国家出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出现环比正增长。日本经济二季度实现了0.9%的环比增长。但发达国家消费者负债沉重,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企业投资增长乏力,2010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呈现出低水平复苏的特征。

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表现较好。印度、越南等国经济始终继续保持增长,印度2009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5.8%和6.1%,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国家如俄罗斯,7月份工业生产也开始复苏。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具有地区内需支撑特点,对欧美经济的依赖度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GDP将在2009年创纪录地下降2.9%,到2010年略有复苏,增长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7月份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4%,2010年将逐步恢复至增长3%左右。

2 国际金融体系趋于稳定,但隐患仍存

各国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体系快速企稳,但是,国际金融市场隐患仍存。一是全球银行系统恢复尚需时日。在过去的20多个月内,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占GDP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销账比例分别占GDP的15.0%、2%、4.2%和2.8%,这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二是商业房地产贷款可能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冲击。美国联邦监管机构2009年9月10日接管了芝加哥的CorusBank,这是首家在当前经济衰退中因商业房地产贷款恶化而倒闭的美国大型银行。Corus的倒闭标志着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地区性银行,除住房抵押贷款恶化以外还将面临新一轮冲击。

3 国际贸易保护升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各国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发展,但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有升级的现象。

4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各国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已经造成2009年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看,一是低利率和宽松货币通过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刺激,增加了对基础大宗商品的需求;二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与美元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美元疲软支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强烈的通胀预期推动了黄金、石油等保值产品价格上升。明年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会有所回升。

四、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8.5%左右,CPI将增长2.5%左右。

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有后劲

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首先,2009~2010年两年内,中央扩大投资4万亿和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其次,目前施工和新开工项目较多,计划投资额较大,按时完工在建项目仍需要大量投资,未来投资将保持惯性增长。2009年1~11月份,累计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万亿元,同比增长36.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万亿元,同比增长76.6%。第三,到位资金充裕,1~11月份,到位资金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39.1%,超过投资完成额约2万亿。而去年同期和全年到位资金超过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万亿和8000亿元。第四,在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库存基本消化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有可能替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五,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与规划已经出台,将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拓宽投资的领域、降低投资的成本,使民间资本增长获得较大空间。但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资产价格上升,新增信贷规模不可能再出现2009年的增长水平,相对规模将大大减小。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也会抑制投资增长。综上所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31%左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第一,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2009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5%和9.2%,高于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农民工返城、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三,截至2009年11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26万亿元,人均约2万元。同时,股市活跃和房地产价格回升也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第四,虽然目前住、行等消费热点增速已经相当高,但汽车消费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没有改变,城市化率提高和通胀预期还会刺激住房需求,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增长势头。与

此同时,2009年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年将出现递减效应,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实际增长15.6%左右,略低于上年水平。

3 外贸出口有望小幅增长但外贸顺差继续缩小

世界经济由大幅度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我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数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价格回升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上升有力于提高我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为稳定外需,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税收、贸易融资、加工贸易、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方面出台了大量外贸扶植政策,这些外贸扶植政策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出现转变,美国居民的储蓄率由负储蓄回升到5%,欧洲居民家庭储蓄率也在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我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美国、欧盟等国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综上所述,虽然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内需强劲有助拉动进口进一步加速。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出口将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11%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190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5%。

4 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加快

2009年上半年,我国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部分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7~,qz。从2009年下半年起,国内外工商企业回补库存有助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不变、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回升、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全年略高于今年;受基数和政策效应递减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上半年高于下半年的运行态势。初步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5%左右。其中,重工业增长11%左右,轻工业增长10%左右。

5 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2010年,国内经济增速仍在潜在增长率下限附近波动,总需求仍显不足,特别是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以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等问题,物价水平难以大幅回升。国内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型通胀。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主动调整水价、油价等公共产品价格,也会直接加大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此外,上年物价低增长的基数因素对物价水平带来一定影响,据初步测算,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0.7%左右,公用事业等产品上调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约1个百分点,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预计增长2.5%左右;201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翘尾因素为3.6%左右,全年增长5%左右。

五、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看,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在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 以“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取向

“稳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上涨压力不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应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将“保增长”改为‘稳增长”,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既防止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大过急,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出现第二轮下滑。

“转方式”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在政府投资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通过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调整来释放居民自发性消费和民间自主性投资,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难以实现增长动力由“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的切换,难以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促改革”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当前的改革选择重点应以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推动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消费,通过深化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流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惠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向民生倾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要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和增加就业,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经济回升带来的好处。

2 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建议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按1.1万亿元考虑,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3%左右,和2009年基本持平。这样的财政政策既积极又稳妥。新增财政支出在继续完成现有公共投资项目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地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一是针对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较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维持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经济型轿车、居民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税收优惠;二是针对自主创新,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3~5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三是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给予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三农”、产业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收入分配和廉租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实验室的投入。

3 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立足“适度”,在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前提下,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宽松的资金条件。避免信贷投放再次出现2009年上半年过度膨胀的状况,建议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在8万亿元左右。

规范银行信贷流向,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流入资产市场的一些政策漏洞,要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倾斜,可以对商业银行提出强制性要求,保证继续宽松的信贷和资金大部分进入实体经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保持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解决经济复苏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住房、汽车等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通过支持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发展。

4 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惠及民生的关键领域改革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积极推进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价格不仅反映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环境保护成本,并推进要素市场主体培育和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允许民间资金以适当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广力度,适当加大民间金融机构的杠杆比例。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不利局面,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尽快引入做空机制,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降低市场风险。

篇2

1.国内知名艺术区简介

提及国内艺术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占地60多万平方米。由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迁出部分产业,将闲置的厂房出租给艺术家形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798艺术区内集结了多家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等,构成多元艺术空间,成为国内艺术区的典范。但在发展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商业的过度发展以及缺乏应有的管理,使艺术区内租金上涨,很多艺术家迁出了艺术区,艺术氛围正被商业氛围所掩盖。

其次是上海M50艺术区。该艺术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南岸,占地面积36亩,是由原上海春明纺织厂改建而成,拥有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纺织工业建筑群近41000平方米。截止2013年,M50艺术区内注册的各类文化创意机构共170多家,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以视觉艺术和创意设计为主业,存在形式有艺术家工作室、设计企业、画廊和高等艺术教育等。

2.国内艺术区的发展模式

从艺术区的形成来看,国内艺术区的发展模式多是以自发形成的工厂改建式的发展模式。当时低廉的地租、独特的建筑吸着艺术家入驻,渐渐发展成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园区。从艺术区的管理来看,艺术区的运行以拥有旧工厂的厂商为主导,政府提供市政配套设施,在原有的废旧工厂的基础上翻修部分建筑,而后分租给艺术家们或者其他商业人士,收取一定的房屋租金。此外,管理方还会提供相应的物业服务,并定期出资举办以艺术为主题的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前来举办艺术品的展览。

二、国外艺术区的发展模式

1.工厂改建模式

与国内主要艺术区相似,部分国外知名艺术区也是由废弃工厂改建而成,典型代表如美国的SOHO、法国的左岸艺术区和英国的南岸艺术区。

“工厂改建模式”特点如下:第一,保留了工业园区本身的风格,又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赋予其新的价值,实现了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避免了浪费。第二,工业园区原本开阔的地理优势和廉价的房租都成为艺术家们扎根的理由,远离城区的喧闹使他们能更好地将生活与艺术结合,有利于艺术家创造出优秀作品。第三,工业园区改造成艺术园区并非易事,众所周知的工业利润远远超过文化所带来的产值,但是政府支持,全民的参与是艺术区得以长存的关键。正如SOHO改造之处,曾经遭受当权者的阻扰,但是艺术区成功的将艺术区的建立变成全民的夙愿请求,以此来取得政府的支持。

2.“艺术村”模式

“艺术村”模式,通常是指政府自身规划出一片区域或者开发商向当地政府租一定面积的土地,在此区域内设计和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或翻修区域内原有建筑,然后将其转租给艺术家或与艺术相关的商业人士, 并收取一定租金,在有开发商的情况下,规划与管理都由开发商全权负责;艺术家们通常会居住在此,也只有艺术家有资格申请居住权,整个园区就像是一个小镇或者村落,只不过居民都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这样生活与创作结合的艺术园区形式可以称为“艺术村”模式。“艺术村”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韩国的Heyri艺术村。

Heyri艺术村位于韩国首尔附近,占地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始建于1997年,由军事基地改建而成,经过15年的发展,这里拥有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间、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书店等艺术功能建筑,如今已成为一个创作、展示、交流的复合型空间。此外,还有一般的家居住所,艺术家们凭借自身超高的艺术造诣获得居住权,艺术村里还有咖啡馆、餐厅等服务性店面,为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体现了艺术村里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保证了艺术家所需的良好的创作环境,故以Heyri艺术村为代表的“艺术村”模式的艺术区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广泛认可。

艺术村模式的特点和优点:“艺术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受艺术家欢迎的艺术区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艺术家有很好的创作环境,这里的商业气息并不是十分浓厚,是一种真正以艺术为主导的艺术区发展模式。总的来说,“艺术村”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创作与生活相融合;第二,艺术村远离浓厚的商业气息,艺术家拥有安静的创作环境;第三,艺术村以整个区域为载体规划极具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本身就是艺术品;第四,发展成熟的艺术村模式的艺术区是一个多功能的艺术区,园区内有多种艺术形式,业态十分丰富。

3.公共艺术模式

公共艺术区通常被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所谓公共艺术区,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建筑师和艺术策划者联手向世界各地著名艺术家征集作品,将其安置在城区里,这些艺术品有的仅供欣赏,有的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带有艺术色彩的水龙头、消防箱、公共座椅、地面铺装、通风口等,使整个城市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公共艺术区实质上是在放置了露天的大型艺术品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模式典型艺术区的典型代表是日本FARET立川公共艺术区。立川公共艺术实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实际功能的结合,它的存在实现了公共文化的价值,又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公共艺术模式的特点和优点:公共艺术区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艺术品多以雕塑的形式与城市建筑物融合,美化城市环境又成为市民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二,艺术品不归设计者所有,艺术品本身也不具商业价值,只是艺术与商业以另一种形式结合,艺术与商业表面上分离的,艺术品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艺术单纯地为商业活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这种结合模式很好地避免了艺术与商业之间发展的矛盾,该模式通常是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会考虑的一种城市发展与艺术结合的模式,这也是公共艺术模式的优势所在;第三,在公共艺术模式下,园区里的艺术作品出自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之手,让人们充分地体会到“艺术无国界”,促进了文化交流。

公共艺术区现在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的青睐,它是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独特居住空间的一种有效而又简单的方式,这种模式下,公共艺术项目的选择取决于公共普遍支持的程度,而不依赖于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艺术专家的首肯,这就发挥了公众的监督作用,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民主。

4.同业态聚集模式

同业态聚集模式的艺术区是指众多相同或类似艺术形式的机构集中到一起,形成的功能单一但别具特色的艺术区。此类园区多为政府引导形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慕尼黑艺术区和英国伦敦西区。

慕尼黑艺术区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马克思城区,主要由博物馆区和美术馆区组成。博物馆区的博物馆数量多,建筑的历史性和标志性强,比较著名的有德意志博物馆、古代雕塑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和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各类型馆之间的比重和分布比较均衡,在古代文明艺术方面造诣不菲;美术馆区内则拥有著名的慕尼黑老、新、现代三大美术馆和新建的布兰德豪斯特私人美术馆,每个美术馆分工明确,而且专业程度精深。

伦敦西区是世界戏剧中心之一,位于英国伦敦市的夏夫茨伯里和黑马克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目前基本保持了其20世纪30年代的格局。西区聚集了49家剧院,全年演出各类剧目约360部,直接提供了41000个工作岗位,平均每晚约3万人前来观演,年票房收入能达到约5.8亿英镑,70%的观众会在附近就餐,15%的观众会留宿,从而保证了当地1.5万家餐馆和5000家酒店的营业,衍生各类消费达4.3亿英镑,同时贡献2亿多英镑的税收,2.25亿英镑的贸易顺差,总经济价值超过10亿英镑。

同业态聚集模式的特点和优点:同业态聚集模式的艺术区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政府是艺术区成立和运营的保障力量。在慕尼黑艺术区和伦敦西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的规划和引导起着关键作用。第二,各单位之间相互独立,功能上各司其职,使得各具艺术特色,同时由于在设立之时就分工较为明确,所以运营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第三,各单位在各自领域造诣较高,同业态聚集激发了艺术区的竞争力,有助于鼓励新的创作,改善经营,使整个艺术区的整体运营能力和艺术造诣得到提升。

这种模式的艺术区具有诸多优势。首先,由于政府扶持,艺术区的运营通常会享受较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园区的运营风险降低;其次,由于各单位之间分工合理,加上政府会参与资源整合,就避免了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最后,此类艺术区提供了相对优越和稳定的创作环境,艺术家可以专注于创作,不用担心生计问题,更容易创作出更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三、北京艺术区发展建议

从对国内外艺术区的发展模式的分析总结来看,北京艺术区发展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艺术区的发展要与城市建设主题融合,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得到更好地规划,使艺术区成为该城市标志性区域。艺术区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家群体的事情,更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关注,艺术家与艺术区发展、社会大众与城市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重视艺术家的地位,没有艺术家的集聚根本不能称为艺术区,但是当前很多艺术区出现了艺术气息渐淡,商业气息渐浓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开发商为运营主导的情况下,开发商要协调好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追逐利润的同时要尊重艺术家的发展需要,明确艺术的主导地位,明确艺术家的主导地位。其次,从艺术区的形成分自发式的和政府干预两种形式,但是自发式形成的艺术区往往开始时发展劲头很足,但后期会面临发展的瓶颈,例如美国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自发形成的艺术区需要政府适当干预,以减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如果没有组织进行有力的干预,最终艺术被湮没在商业浪潮中,该种模式下的艺术区如果能得到政府财政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使艺术区保留了原有风格,抵御商业对艺术的侵蚀,必会持续健康发展,例如伦敦南岸和巴黎左岸艺术区。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课题“北京艺术区与北京艺术产业发函模式研究”(课题编号:ICE-2012-B-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孔建华.北京798艺术区发展研究[J].新视野,2009(1).

[2].陈炯.中韩艺术区规划建设比较――以Heyri艺术区与北京宋庄为例[J].新美术,2011(1).

[3].李焱.日本公共艺术的发展思考[J].包装世界,2010(2).

Won Bae Kim.The Viability of Cultural Districts in Seoul. City,Culture and Society 2 (2011).

[4].赵新刚,郭树东,闫耀明.美国圣地亚哥的创新集群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8).

[5].芳汀.苏荷SOHO――旧城改造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J].城市问题,2000(4).

[6].李晓蓓,蒋安.影视产业中的集聚经济[J].电影评介,2006(13).

[7].张光照.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五种模本[J].文化月刊(下月刊),2012(5).

[8].祁述裕.艺术园区,重艺术还是重商业[N].人民日报,2009-2-13.

篇3

关键词:室内环境;治理;发展状况;趋势

室内环境的治理工作是在十二五期间重点讨论的议题,我国在此方面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存在问题,因此文章主要对室内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发展的目标,进而做出全面性的努力。以下对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功能,定位主要任务,以此推动整个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生活创建更有效的意义,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1.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机遇和问题分析

1.1我国在室内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机遇

首先,党和政府都十分关注民生的改善性工作,民生改善也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在食品、交通以及环境方面进行重点改善,而室内环境治理更是为人民群众打造安居乐业环境的一种措施。室内的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国家发展中的大事。

其次,室内环境治理行业日渐成熟。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经历了将近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也得到了一些政策实施的从无到有的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我国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室内环境治理的技术已经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2室内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分析

室内环境治理行业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行业尽管已经有多年的发展,但是对于传统性的行业还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解决室内环境问题还是一个艰难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有效的对检测和治理的关系进行处理,并且对于室内的通风还有净化的条件做了解,提升居住者的环保意识,理清室内污染治理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对室内环境污染治理的认识程度。

2.室内环境治理市场的未来发展分析

当前我国各个城市尤其是工业发达以及人口密度大的城市,雾霾情况,PM2.5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性关注,这种对人体健康有损害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危机,加快空气的净化,让室内环境也得到净化已经成为未来主要研究的领域。

2.1市场上的空气净化技术分析

银离子净化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将让室内的空气充满银离子的成分,以此起到净化细菌的作用和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为产品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含有的细菌灭少率也不是非常高,尤其是对一些病毒细菌,根本起不到净化和杀菌的作用。

负离子技术,这个技术主要是使用静电释放的负离子技术对于空气中含有的粉尘进行吸附,以此降低尘埃中的毒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性作用。负离子还能和氧气一同产生臭氧,能够杀灭细菌。

低温等离子技术,这样技术就是对室内的气体进行外加电压,然后让气体释放出电压,并且让气体能够被击穿,产生各种带有氧化性的低温等离子,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污染物被粉碎。光触媒技术,主要是在光纤的照射作用下释放出一些带有强氧化的自由基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优势是成本非常低,缺点是能够在空气中发生作用的时间不长,因此杀菌的效果有限。

静电集尘技术。此项技术使用的是高压静电的吸附性原理,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这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的净化技术,在家庭室内的空气精华当中使用非常广泛,有点是对于空气中的微粒污染物能够有去除的作用,例如,常见的灰尘还有花粉以及厨房的油烟等等,还能对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驱除。

2.2室内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思路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文明的室内的生活环境。人们群众非常关心自己的居住环境问题,为了能够对居住的环境进行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就需要构建起一定的应用技术,研发出空气消毒技术,这也是走向低碳环保以及环境治理的美好明天的有效途径。另外还需要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防范措施,人民群众的安危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发展中第一重点问题之一,关乎到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性,因此应急救援技术的使用也是对群众室内安全关注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改善室内环境卫生的基础上,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环境调查方面了解到,在对人们生命和健康产生影响的要素当中,生活方式占据了90%的比重,这处于主导性的位置上,如果能够对生活环境进行改善,那么将会有一部分的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中风和癌症都可以避免。研究中还指出,室内的空气污染要比室外高出大约50倍,因此在室内的环境治理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的步伐,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改善,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篇4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在全国地位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而后缩小的态势,2005年以来差距缩小态势尤为明显。四大地带经济总量占全国(为各地区加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这一情况。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先由2000年的17.1%下降为2005年的16.9%,但2006年后呈现持续提高态势,到2010年达到18.6%,10年间总体为上升态势。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同样为先降后升,由2000年的20.4%下降为2006年的18.7%后持续上升,2010年为19.7%。与之对应,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先升后降,由2000年的52.5%上升为2007年的55.7%后逐年下降,2010年为53.1%(参见图1)。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相近,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10.0%下降为2010年的8.6%。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比重的提升主要是因其生产总值的增速更快。

(三)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2005年后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加快,各大地带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扭转了2000年后扩大的局面,开始呈现缩小趋势。如表1所示,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为156.5%,2004年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为159.8%,之后逐年下降,2010年下降为142.2%。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比值则先降后升,2003分别下降为近10年的最低值65.7%和59.2%,之后逐年上升,2010年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4%和69.0%。2000年后,省区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保持上升,2004年有所下降后继续上升,但在2005年后持续下降,2010年为0.44,已明显低于2000年时0.57的水平,表明本世纪10年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已缩小。

(四)沿海-内地之间差距缩小是主要因素锡尔(Theil)系数可将地区差距分解为地带之间和地带内差距。计算锡尔系数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沿海和内地差距缩小所带来的。反映地区发展全部差距的曲线与变异系数反映的态势大体相同,即在2004年时有所上升,之后基本为持续下降态势,2010年全部差距的锡尔系数为0.037,明显低于2000年时0.050的水平,反映了我国地区差距缩小的态势。

二、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未有明显缩小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仍有所扩大与2005年相比,2010年西部地区普通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图书量有所提升,但生师比仍在提高;中部地区生师比虽然没有提高,但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图书藏量则有所降低;中西部地区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的台数则均略有下降。从小学教育看,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部地区小学生师比仍在提高,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的台数和生均图书数量则有所下降。分城乡来看,四大地带在教育软、硬件方面的差距不尽相同。以生师比代表教育的软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县镇之间的差距大于城市和农村。2010年普通初中生师比东部县镇比西部低2.3,而东部城市比西部低2.0,东部农村比西部低2.2。以生均校舍面积代表硬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城市间差距大于县镇和农村差距。2010年普通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东部城市比西部高4平方米,东部县镇比西部高2.2平方米,东部农村比西部高2平方米。

(二)区域间医疗人员方面差距明显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方面的差距已有所缩小,但西部地区万人医生数量仍在下降。

(三)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仍相对滞后从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来看,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提高,但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小,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反而有所扩大,2009年与2005年相比,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东部地区提高了6.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只提高了2.95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0.42和5.59个百分点,但与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提高16.28和17.85个百分点相比,提高幅度相对不高;失业保险的参保率中西部地区呈下降态势,这与东部地区12.37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三、区域政策的取向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不同变化态势,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区域政策的区域瞄准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相继提出和实施了以四大地带为政策实施区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政策操作中很难按地带进行,而实际上是按政策目标或区域类型进行。在当前地带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所缩小的情况下,应在以四大地带为单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细分政策实施区域,提高政策的区域瞄准性。可以考虑按县级单元为基础单元确定受援地区。建议逐步以县级单元为政策基础单元,特别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方面更需如此,以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和受益群体利益。可将全国各县按人均生产总值进行排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75%)的地区列为资助地区,接受来自中央和省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助额度与这些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成正比。当然,细分政策区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障这些区域有信息量充分的统计数据,提高县级统计数据质量是提高区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师资水平,一是需要加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改善其生活办公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在继续实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外,完善教师编制核定办法,适当增加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编制。三是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完善师资培训网络。四是改善目前中央和地方在教育经费各项目均分别投入的方式,采取中央财政负担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工资的方式,即中央根据教师工作的艰苦程度确定工资和津贴标准,由中央财政全额出资负担其工资的方式,以此保障教师队伍稳定,从而加快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

(三)加强中西部地区县镇办学条件的改善从生师比和校舍情况看,县镇的区域差距大于农村地区。虽然目前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学集中办学有所争议,但人口向县镇集中符合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需要,为此需要把提高县镇义务教育师资和设施水平作为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和区域差距的重点。在学校硬件建设上,在加强校舍等设施建设外,需要根据目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配套水平。对于边远地区和山区而言,针对目前小学生远距离就读的实际困难,可增加这些地区小学数量和改善其办学条件。

篇5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经济效益管理

 目前,国内共有煤炭企业11000家,年均产量30万吨,比较分散;资源回收率35%左右,小煤矿回收率只有15%左右,实际上数字更低;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较严重,安全事故较多;勘探开发秩序比较混乱,矿区缺少统筹规划,越界开采情况时有发生。

 “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兼并重组将煤炭企业由当前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煤炭企业平均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到40%,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加强。

 国家鼓励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兼并重组,鼓励在被兼并企业所在地注册子公司。到2015年,国内年产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达到6~8个,年产5000万吨~1亿吨企业达10个以上,特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二、知识管理趋势

 1、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网络化

   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四、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意识、需要、动机、行为是相互关联,彼此密不可分的。其中意识是先导,只有意识提高,需要才能明确,动机才能坚定,行动才能快速,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因此,提高企业群体成本意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对降低成本极为重要。

 2、积极推行'成本控制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变单位核算型管理为综合控制型管理的成本管理办法,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即按照'制造成本法'的核算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等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实行定额控制。对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实行指标或比例控制,完善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决策和成本分析等管理办法。做到事前成本有预测、事中成本有控制、事后成本有考核和分析。  3、完善成本管理手段。首先,要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统一核算体系。成本总控制在成本控制中心,他对上以落实企业目标总成本为目标,向企业领导层提供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和管理决策建议,对下以企业分解的定额成本为管理控制目标,对企业所属的部门、车间、班组实施定期考核、分析和监督,形成企业内部纵横连锁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其次,实施成本全面预算管理。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和销售计划,制定企业总的目标成本,把总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实施定额或指标成本预算管理,同时,狠抓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成本预算定额管理。再次,严格成本控制。在制定和完善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和消耗定额的基础上,严格各种原材料的计量验收和出入库手续,做到原材料领用按定额、费用开支按标准、批准手续按规定、审核考察按程序,加大全方面考核制度。

 4、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不少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出现收受回扣和贿赂,舍贱求贵,损公肥私等现象,造成企业大量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甚至亏损,因此,要加强采购管理,规范采购行为。

 五、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内支线航空;发展布局;社会总体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5-02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它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换句话说,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来衡量特定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对解释当前国内支线航空的发展困境有很大帮助。

支线航空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尚没有完整清晰的定义,学界一般将其定义为航距在500 公里左右,由70 座以下的机型在中小型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或中小型城市之间的航班飞行[1];也有学者根据中国民航“十一五”机场布局规划中关于大型枢纽机场、中型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分类,将支线航空概括为可以在非省会城市且年旅客吞吐量低于100万人次的机场开展的营运[2]。不管具体如何表述,支线航空作为枢纽―干线―支线航空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始终是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航空运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其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都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早已确定了世界民用航空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它在整个航空市场中的份额常年徘徊在2%~4%之间[3],这种落后的发展水平与中国民用航空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其实这些年中国支线航空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支线航空的潜在需求开始向有效需求转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活跃,支线航空需求较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旅游业快速增长等,也为支线航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都适合发展支线航空[1]。然而,中国支线航空却没有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实现应有的发展。

事实上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问题就逐渐凸现,由于支线机场运营成本过高、缺乏合适机型和航班安排不合理等诸多原因,国内支线机场大都呈现出吞吐量较小和经营困难的景象,支线航空的发展陷入困境,与同期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班的大幅度增长形成了鲜明反差;随着近年来国内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和铁路几次提速,支线航空运输市场更进一步萎缩,甚至不少地区支线航空运输已经被高速公路和铁路挤出了运输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65%的支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低于10万人次[4]。更为严重的是,面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低迷,很多国内航空运输企业和地方政府曾经一度认为规模就能带来效益,试图通过增加支线机场的数量和飞机的运力来实现市场的兴旺,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一方面,各地争相上马支线机场的建设,无视支线航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国内支线航空经营效率不高、网络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多数航空企业偏爱购买大运力飞机,由此造成航空企业在许多客流量小的支线航段上使用中型客机运营,导致上座率较低,长此以往, 航空企业往往会在亏损的压力下大幅减少班次,而班次较少就更难以获得广大旅客的认可――运力和客源的矛盾导致支线航空陷入了客源不足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截至2007 年年底,全国30 座~120 座的支线飞机只有81 架,仅占全部民航运输飞机的8%,而欧洲和北美的比例分别是36%和43%[3]。上述这些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国内支线航空的健康发展,从民航总局《200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的数据中可以略见一斑:2008年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通航机场共有158个(不含香港和澳门),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47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49%,而其余111个支线机场完成的年旅客吞吐量合计只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4.51%[5]。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支线航空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较差;在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整个运量中比重很低,与干线航空的发展不够协调;面临铁路提速、高速公路等的激烈竞争,市场开拓困难重重;多数支线机场耗资巨大却难见效益,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补贴。尽管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仍要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因为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支线航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航空运输市场结构,而且也能更好地满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水平。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国内支线航空的繁荣。根据最近出台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在完善现有100多个支线机场的基础上新增45个支线机场,建设资金预计1 400亿元;而到2020年之前,准备新增支线机场97个,总投资将高达4 500亿元。届时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将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2%[6]。与其他航空大国相比,更可以看出中国的支线航空是个朝阳产业,比如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相近,却拥有公共机场五千多个,每万平方公里的民航机场服务密度高达5.96 个;而中国的密度仅0.1 个,远低于世界民航运输量前40 名国家0.5 的平均水平[1]。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困境主要就是支线机场的经营困境。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大批支线机场,虽然有温州、台州等地区的支线机场生意红火,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但更多的机场修起来了之后却长期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益,甚至难以收回投资。这些支线机场普遍都困窘于航班量太少,出现巨额亏损,甚至随时都有停航的可能;有的因为线路取消而被闲置,给当地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国内各个地区只有特点的差异,而没有本质上的高下之别,那么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建设类似的支线机场却产生了如此之大的效益差距?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区域经济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科学地修建支线机场?如何发挥已建成支线机场的效能?以及如何支持各地支线航空和整个航空运输体系步入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支线航空过程中急需研究的课题。从表面上看,当前支线航空困境的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支线航空网络不健全,机场布局不合理,市场管理混乱,机场对支干线航空调节能力差,等等。但是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我们会发现其成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支线航空区域发展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总体经济效益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到各地来说就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贸易战略 趋势

一、前言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及时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运用科学的制度来促进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前进,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要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想使我国能够得到不断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将其进行完善,在学习其他国家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运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落后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世界市场贸易走向的严重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促使我国的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经济贸易。同时,在较开放的世界经济市场当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发展态度,并采用积极的发展方式,将更方面的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无法确定国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出现了越来越明确的世界市场分工和更加自由的经济贸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极大的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涉及的范围,导致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加到世界经济贸易市场当中来。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深度,导致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会对我国的国内市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国际市场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各种贸易压力,我国在促进自身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矛盾,其中包括促进最优化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实现和对国内经济市场发展进行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另一种影响。近年来,我国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和科学水平,同其他科技国家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贸易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共同发展在区域化中得以实现。然而,相应的经济矛盾也会随之产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促进贸易经济优势在我国企业中的体现。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优势。然而现阶段重大的变化发生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当中,这是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现阶段主导地位在市场当中的体现主要是知识产业。所以,我国在促进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必须优化和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发展形势,促进对全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探索。

(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企业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条件,还要将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同时,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国际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来促进和发展本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加强同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将他国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并结合本国实际,对技术实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贸易形势的丰富。

(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能够建立科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促进公平性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法律和政策要能够有效的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提高国际市场中各项经济贸易活动能够公平进行,减少其他国家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侵犯和损害我国的正当权益。

四、结论

伴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都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加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市场竞争当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国内企业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我国要积极抓住挑战和机遇,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2]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篇8

简单来说,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际贸易虽然仍旧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国际投资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成为跨国贸易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联想收购IBM、中远投资希腊等都意味着我国国际投资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基于这种国情,研究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互动关系正面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选择,有助于更好的指导、调整经济发展政策。

2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互动案例分析——以中国与美国为例

2.1中美贸易投资数据

中国与美国作为各自最大贸易主体与投资对象,二者贸易伙伴关系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与中国贸易关系愈加亲密。从1997年到2011年,美国对于中国出口额保持着逐年增长态势,投资额呈现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贸易出口数据从300多亿美元到3000多亿美元仅用了十三年,期间美国对于中国的出口额度增长了将近10倍,投资额度相对变化较小,维持了百亿美元左右。结合美国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额度变化快、投资额度变化小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更倾向于向外获取资源而进行投资,以此支持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但是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形势疲软不振,虽然国内发起了振兴制造业的活动,但是受基础设施、制造成本、美元疲软、中国崛起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发展举步维艰,当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除去2008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有所下降,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度常见保持着增长态势;投资额方面,美国作为中国最主要国际投资主体之一,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投资额从1997~2002之间逐年递增,但是在2008~2011年之间呈逐渐递减趋势,2011年之后呈现急速增长,这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主体经济规模最为巨大的经济体不无关系。

2.2中美贸易与投资关系分析

中美之间贸易投资关系有相互促进作用,1997~2002年之间美国对华出口额的增加同步促进了投资额度的增长,这体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带动联系作用。美国对华出口贸易与投资形成了统一体,贸易繁荣为经济合作的加深提供了更多可能,投资为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二者互相吸引对方发展中的有利因素服务自身壮大与发展,因此体现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典型的促进与提升关系。美国投资额的增长可带动国内商品向中国出口,在提升出口额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促使投资保值增值。正是由于中美之间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积极促进关系,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规模才得以不断扩大,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中美贸易虽然多数时间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是随着中国介入国际贸易市场的程度加深,受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等因素影响,中国商品在对外出口中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高。中美贸易中美国投资中国国内产业极大的带动了相关行业、设备产业的发展,繁荣了中国国内经济,影响了后续美国对中国投资额度的增长。美国对中国出口额的增长意味着二者之间经济交流多数依靠国际贸易完成,所以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的繁荣会直接影响国际投资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有明显的相互替代关系,即中美之间国际贸易的繁荣会促进更多新投资与新贸易的产生,这是二者之间替代作用开始从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中美贸易与投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呈现动态化不确定趋势,从中美经济结构、经济形势、经济规模来看,美国对于中国的出口农产品比例较高,这是由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农业产业化结构、农业保护政策等影响,美国从华进口的产品多数以生活必需品及工业制品为主。中国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工业化体系完善、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因此多数以制造工业成品与生活必需品等为主,进口主要以农产品及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为主。此种贸易模式下,短期来看对中国发展较为不利,对美国而言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都相对有利,但是随着美国产业空心化、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崛起等影响,二者之间的发展呈现出动态变化之势,这意味着未来二者都必须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海外投资增长,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受以上因素影响,中美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呈现出动态变化关系。

2.3中美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未来互动发展探究

中美之间国际投资从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以美国投资中国为主,美国在华投资多集中在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极大的刺激了国内对生产资料、生产设备的需求,从而促使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生产资源,这意味着美国国际投资间接带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程度的加深,美国目前对中国的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制造业投资规模相对减少,但是服务业作为特殊产业,其投资额度很难直接体现在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度中,这也是为何中美之间投资规模快速增大但是进出口额度波动并未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近些年中美经济贸易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大规模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无论是倾销与反倾销案调查还是贸易保护政策与贸易壁垒,都导致二者之间经济贸易摩擦频率、摩擦成本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贸易交往,为抑制这种摩擦,美国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但是中国对美国出口仍旧保持着常见增长态势,这都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形势与格局,尤其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更加巨大。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的繁荣与投资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国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高的经济体成为了国际投资最为青睐的地区,带动了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美国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合作对象,近年投资更倾向于从制造业投资、生产性投资转向第三产业投资与服务型投资,这对于进一步焕发中国经济市场活力有重要意义。基于中美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变化,要善于利用投资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比如利用国际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加大国内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投资国外第三产业与金融业,从发展中国家积极向发达国家延伸;摆脱中国资源进口国地位,保护国内产业资源,加大向外投资与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与贸易环境等,通过以上这些举措最大限度的发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

3结语

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趋势 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74-01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逐渐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传统经济贸易形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紧跟世界经济的潮流,应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了解国际贸易的惯例与规则,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1、革新企业意识,开阔企业的视野

与国内的经济贸易不同,国际经济与贸易遵循的是国际贸易的惯例与规则,企业在进行贸易时,必须接受新的规则,了解新的制度,有利于革新我国传统企业的经济贸易意识,使得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改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只有打开自己的视野,摒弃传统的观念,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方案,才能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确保自己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首先离不开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P2P平台的推进使得线上线下交易成为了可能,快递行业的发展使得国内新鲜水果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如产品的售后问题,沟通时差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发展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助力剂,促使科学技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反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繁荣,技术的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一部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推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3、促进我国和国际经济的共同繁荣

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一个国家不可能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国内经济转变为了多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的增加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与可能。

国内经济与贸易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产品、服务质量的升级,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则推动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1、贸易发展高速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年的货物贸易增长速度都不断提高,贸易数量也不断增加,极大地拉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的便利,人们在进行产品、服务的选择时,跳出了传统的国内范围,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国际贸易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反之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2、区域合作程度提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多,主要的贸易大国为了继续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都采取了大区域之间的合作这一战略方案,加强大国之间的合作,这就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多变贸易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

为了应对大国的策略,逐步树立起自己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签订区域合作战略、降低关税等方法,发展中国家也加强了自己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使得周边国家的产品、服务能以更为低廉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产品、服务也能以相等的对价进入国外市场,强化周边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巩固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3、贸易规范化

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时,必须要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惯例,在我国刚加入世界贸易时,就是因为不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则和惯例,吃了不少亏,甚至输了许多场十分重要的官司,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国。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则和惯例不仅仅包括在交易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和原则,还包括了尊重不同国家的特点、不同民族的风俗等原则,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增加,不同国家在进行交易时,逐渐重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遵循基本的交易规则,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更为规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贸易范围选择性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更为自由,随之而来的,贸易之间的摩擦也会加剧,发生的矛盾逐渐增加,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些保护政策,如通过贸易壁垒的方式,减少进口,增加出口,保护国内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避免与对自己设立了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易,往往会选择将交易的范围扩展到其他地区,通过增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易,实现贸易的顺差,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措施

1、树立全球性的战略性眼光

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是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础,只有正确地对待国际经济与贸易,摒除传统的贸易眼界和贸易方式,抓住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才能正确把握住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正确战略。

2、重视信息技术,利用科学技术革新贸易方式

当前时代时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购买产品,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站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国外的亚马逊、ebay等网站也为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实现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贸易的新方式,利用便捷的信息技术,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沟通,并革新现有的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革新传统的交易方式,以科学技术打破过去的交易壁垒,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

3、遵守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建立国际交往新规则

遵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则和原则,是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础,然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进步的。

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在公平、公开的交易平台下,建立新的更为便利的交往规则,使得国际交流更为便利,国际交往更为便捷,为双方提供交流的新平台与新方向。

建立国际交往新规则需要注意重视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尽可能地实现多方主体的平等交流,打破传统的贸易壁垒,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将新规则与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相结合,避免存在不同时期的规则的冲突,对于不适用于当前的过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应予以摒弃。

四、小结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当前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必须紧紧地抓住其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则,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交易双方的互利互赢,共同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崔红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5(5).

[2] 章云.浅谈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2015(2).

篇10

(一)优结构

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国内的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产业主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服务业的增长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国内服务业还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会逐步成为我国的产业主体。从需求结构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消费需求逐渐成为国内的需求主体;国内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于2012年超过了投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我国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以国内的铝材市场发展为例,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铝资源开采产品研发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现代产业链,已经突破了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铝材加工的传统发展模式。铝材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打破发达国家对专业技术的垄断,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二)新动力

从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看,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新技术和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上看,国内大型工业企业的年收入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而电信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的年收入增加迅速。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生产转型,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加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近年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逐年攀升,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产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三)多风险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也在增加。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各行业间的联系也在逐渐紧密。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近年来社会关注的楼市为例,2014年炒得火热的楼市终于出现了“降温”现象,全国商品房的销售数量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在楼市降温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商会暂缓购买新的土地,开发新的楼盘。这对于以拍卖土地为重要财政资金来源的地区来说,会导致当地的财政紧张,会相应增加地方债务的风险。同时,房地产交易的不景气,导致开发商无法及时回款,就会相应增加贷款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中高速

从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从过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7%~8%的中高速增长模式的新常态最突出的特征。相关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度过一段高速增长后,增加速度会逐渐放缓;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历过8%的高速增长后,放缓至4%。有经济学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产业会持续发力,蕴藏着持久而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中国有望在7%~8%的“中高速”经济增速中发展一段时间。

二、新常态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关资料显示,第三产业占国内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主体产业。面对国内第三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国内有关部门应该顺应国内的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不断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我国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技术产权;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市场信息的共享;积极建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能源资源的消化;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二)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以物流业发展为例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统一规范的产业园区,实现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在本节中,以近年来国内平稳较快发展的物流产业为例,简要介绍物流业业务集群的建设。国务院于2014年又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提高物流业服务于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希望以物流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目前而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粗放经营模式,建立集约型发展管理模式。集约型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的发展措施就是推动物流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关部门及人员需要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发展布局,合理选址,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内部给予税收、土地等政策性优惠;促进信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为物流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必须加大物流技术的创新和投入。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GPS或RFID等,建立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网络系统;促进物流行业的服务转型,建立现代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体系;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结束语

篇11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1.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达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结合国际经济区域化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实现国内经济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贸易空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篇12

【关键词】对外加工贸易 发展趋势 制造业

一、前言

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是制造业创造外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整体变化,对外加工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并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发质量,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结合国内当前形势,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以及在物流配送商上得全面发展。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由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无论是在劳动力成本还是原材料成本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要想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就要依托国内有利形势,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确保对外加工贸易稳步增长。具体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受到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对外加工贸易如果不改变过度依赖低成本的发展策略,未来发展中将难以实现全面增长。为此,对外加工贸易应根据国内经济形势,适时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对外加工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和现实发展需求,对外加工贸易在未来发展中,将会在产业结构上进行全面优化,无论是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成本,还是对外加工贸易的原材料成本,都会得到持续降低,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将会得到有效支持和拉动,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质量也将得到全面提高。

(二)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全面增加资本比例

对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而言,增加资本比例,提高投资额度,对整个产业进行优化和重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手段的支持下,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倾斜,将在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上有所提高,最终达到稳步发展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都是出口贸易的主要拉动力,增加对外加工贸易的资本投入,不但会为对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也会给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全面增加资本比例,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发展水平将会持续提高。

(三)对外加工贸易将会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会改变单一的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增加技术投资,强化技术实力并提高技术竞争力,使对外加工贸易能够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基于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只有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加工贸易才能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最终使对外加工贸易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能够得到持续提高。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有所侧重,最终达到提高对外加工贸易发展质量的目的,为对外加工贸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

对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而言,要想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局面,并有效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就要努力实现国内采购,并向国内价值链延伸,通过这些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推动对外加工贸易朝着低成本高效益方向发展。综合目前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经验,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是对外加工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内采购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培育和发展中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只得止步于劳动密集型阶段。

基于这一需求,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国对外加工将加大原材料国内采购力度,降低采购成本

为了进一步降低对外加工贸易成本,并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未来我国对外加工将加大原材料的国内采购力度,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使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效益更加显著,达到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目的。

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原材料成本是影响对外加工贸易效益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成本的可控和持续降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在原材料采购上向国内倾斜,并做到先国内后国外,在同等质量和同等价格的前提下以及在同等质量国内价格偏低时候,优先采购国内产品,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提高对外加工贸易效益的目的。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综合效益

通过采取国内采购的方式,对外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采购将向国内倾斜,国内价值链延伸也将得以实现。在这一状态下,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整体价值和整体效益上获得全面提高,并对国内经济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鉴于对外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通过国内采购,使得对外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得到了有效延伸,对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综合效益和满足对外加工贸易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综合效益。

四、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在物流配送上得全面发展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当前国际上加工贸易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重要。

对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而言,物流配送既是对外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对外加工贸易整体效益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在物流配送上获得较大的支持,整个物流配送效率和物流配送速度都将得到有效提升,具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快速发展:

(一)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国内的的物流配送成本将会持续降低,对对外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物流配送成本占有一定比例,物流配送成本占比越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总体成本就越高,其综合效益也就越低。基于这一认识,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将会得到持续压缩,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效益将会逐渐提升,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将会走上健康之路。因此,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成本进一步降低将成为重要趋势。

(二)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效率将持续提高

随着国内交通能力的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效率将会越来越高,对对外加工贸易将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除了要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之外,如何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也关系到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从国家目前对待对外加工贸易的态度来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并建立全面有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对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发展和提高企业发展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效率将持续提高。

(三)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渠道将更加畅通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大型化的港口和机场,在物流配送渠道建设上的投入将越来越大,物流配送渠道也将更加畅通。拥有了完备的物流配送渠道之后,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将获得更多的保障,对物流配送而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渠道将更加畅通。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是制造业创造外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整体变化,对外加工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并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发质量,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结合国内当前形势,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以及在物流配送商上得全面发展。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豪,刘敏.中国制造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

[2]张鲁青.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

[4]蔡玉贞.生产者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7.

篇1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对外开放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8-01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外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各部门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外汇储备、国际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五年前我们只有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去年到了3.87万亿,将近3.9万亿。我们的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会有提升,估计会从8.8%提到11.1%左右,最后的数字这个月底以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字为准。我们的顺差过去最高占GDP的百分之6点几,这两年贸易顺差一直控制在3%以下,是国际公认的合理的区间。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机遇,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坚定不移的走“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所谓的“引进来”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源和资金投入,这一策略于改革开放初期收效甚好。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正式被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一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鼓励国内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企业生产及劳务的对外输出,扶持和培育一大批跨国企业。第二是支持国内比较有优势的部分企业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提升企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两大战略的提出虽然时间上有早晚,但是确实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两大策略的积极推进,可有效提升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和国际合作水平,把国内有优势的产业推向国际舞台。

2.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其一要积极改善现有经济体制,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充分利用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集约化经营。

优化产业结构,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重点所在。优化产业结构,要实现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要提升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要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把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能力为今后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今后的国家发展中,还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其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教育民办和公办共存的格局。其二,要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尤其是科技地投入比重,鼓励各种形式教育科技投入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其三,要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的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其四,推进专项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五,要加强教育中科技的渗透力度,推进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其六,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力度,提升国内经济产业的科技水平。其七,加强在资源、信息、农业等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专项开发力度,促进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

三、结论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梅琳,张强,李佳,王伟.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03).

[2] 蒙柳翠,王婷. FDI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及其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11(16).

[3] 肖俊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认识——兼议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篇14

关键词:商业地产经济;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一、当前商业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

1.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过于盲目

在很多人的眼里,商业地产经济往往被视为高利润、低风险的经济领域,这也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房价大范围上涨的重要因素,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较高的经营利润,过于盲目地进行追求不同的投资盈利模式,造成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热潮,甚至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误以为只要盖了房子就一定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而忽视了商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等环节,过于盲目。

大多数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项目时普遍缺乏可行性研究环节,再加上忽视对上下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以及商业地产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过于依靠自身的主观想象力决定是否进行商业地产经济的扩张。另外,“先开发后招商”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大范围应用,造成商业地产网点分布过于密集,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规模大型化等鲜明问题产生。

2.商业地产经济开发与经营相脱节

通常情况下,商业地产项目所需的投资金额较为庞大,再加上需要较长的运营周期才能够收回资金,目前多数商业地产开发商过于急功近利,不愿意投入太长的资金回收周期,在房子刚刚盖完之后,就开始急着出租或者出卖,而忽视了当前商业地产项目潜在的真实价值。此外,在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开发与后期运营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部分商业地产项目在项目验收后就立即按照建筑面积销售,造成项目开发与后期运营严重脱节问题存在。

3.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尤其明显。但是由于商业地产经济是最近几年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地产产业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匮乏问题。其一,商业地产经济的管理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很大比例上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人员属于兼职人员,专业管理知识较为薄弱,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意识也有待提升。其二,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自我提升意识,未能够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难以满足时展需求。

二、当前商业地产经济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1.结合时展需求,合理规划商业地产经济

市场经济的稳健、高效发展,离不开时展需求,因而在制定市场经济发展策略时不可脱离当前时展的实际需求,才能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当前商业地产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过于盲目扩张的显著问题,因而在未来的商业地产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商业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建设,以确保商业地产的开发与运营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需求,才能够保障商业地产经济处于健康的发展氛围中。

(1)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商业地产发展中,应该基于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各种媒介更为高效、及时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保商业地产发展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避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不利影响。

(2)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取更为有利的位置。因而,在发展商业地产经济时,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及其重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自身发展现状以及当地经济现状制定更为合理的发展战略。

2.优化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结构,重视后期运营管理

目前商业地产经济在发展中存在开发与运营严重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商业地产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因而,优化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结构,重视后期运营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优化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结构

目前大多数商业地产开发商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存在较大的发展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弱。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优化自身的经济发展结构,力争多元化发展,以持续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提升自身盈利空间。

(2)加强商业地产运管管理

优质的商业地产运营服务,有助于商业地产开发商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通过加强物业管理,加强招商、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等多个渠道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水平。

3.加强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团队建设

在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应该努力提升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薪酬福利待遇,吸引更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加入到公司的发展团队中,以切身提升公司经济管理团队力量。此外,在公司发展中,应该加强内部培训力度,以有效地提升公司员工的专业素质能力,为公司经济结构优化及运维服务质量提升等提供最为雄厚的人力资源保障。如果缺乏有效的培训资源,可以考虑与外界专业的培训团队合作,提升公司内训团队力量。

三、结语

商业地产经济是否能够得以健康、稳健的发展,无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均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在发展商业地产经济时,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当前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方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商业地产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坚.浅谈促进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商业,2011(07):75.

[2]郭学尚.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困境和出路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