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范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

篇1

__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各县市安全生产委员会,__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州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接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通知,据气象部门预报,10日傍晚至12日,我州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山区局地有超过50毫米大暴雨,同时伴有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为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各县市(园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警工作。安监、气象、水利、住建、质监、煤炭、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横向联系,做到信息共享,及时汛情、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

各县市(园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安全生产特点,督促指导辖区企业开展防汛、防地质灾害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治理各类隐患。要加强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监控。对损坏的公路、桥梁、隧道、边坡要设置警示牌,并及时治理,严禁车辆在存有严重隐患的道路、桥梁通行。加强病险水库、堤坝险情的监控、治理,确保水利设施、水库的安全。旅游景点、景区要根据情况及时启动预案,景区以及进入景区的道路存在山洪、泥石流等重大隐患的,要停止经营,确保游客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烟花爆竹企业防雷击设施的检测维护和生产线的监控,油气长输管线周围存在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的,要采取相应的工程防灾措施,确保安全运行。矿山企业重点加强对地面防水、井下水患的监控,认真落实防排水、探放水等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尾矿库企业要加强现场巡检和监控,确保尾矿库排水构筑物无损坏、无淤堵,排水能力满足防洪要求,防止发生溃坝、垮坝事故的发生。电力、建筑、高空作业、野外施工等行业企业要做好防山洪、防泥石流、防山体滑坡和防雷击等工作。

各县市(园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预案,加强演练,做好满足抢险救灾必须的各种设备、物资和队伍等应急准备工作。要根据自然灾害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迅速组织救援,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篇2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

1、深入抓好学习贯彻。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注重打基础促规范,尽快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紧盯防御重点,坚决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会商机制。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统一机制,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专项督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

三、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强化救灾准备工作

4、健全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完成《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结合实际组织全县乡镇(街道)、村,各部门单位、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超市编制专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而使我县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根据预案规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5、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段为契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全力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大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进力度,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等知识教育培训。

五、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救灾效能

6、建立完善多灾种综合响应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灾前、灾中、灾后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县减灾委员会与气象、农业、粮商等相关成员单位间建立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形成救灾合力。

7、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应急资源保障等机制,实现军地高效有序联动。

8、完善应急值守制度,切实贯彻落实领导带班制、24小时值守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和突发灾害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灾前能预判、灾中能报送、灾后能统计”的“三能”灾害信息员队伍。

六、落实救灾物资保障,强化物资储备

9、物资保障计划,做到门类齐全,满足需求,保障供给,调拨快捷。立足常见自然灾害,加强先进设备和特殊装备器材配备,提高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满足本行政区域救灾工作需要。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探索多渠道救灾物资社会储备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机制建设。

七、确保救助精准规范、强化监督管理

10、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切实把“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当做当前头等大事。

11、力求“准”严格按照自然灾害救助程序确定需救助人员,严格落实“公平、公正、公开”评议制度。

篇3

关键词:防灾减灾;中学生;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单独做为一节的内容讲述,其中就包括我们为防灾减灾的所做的措施,以及泥石流和地震的防护措施。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怎样在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的内容,怎样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在灾害中生存的能力,下面我们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频发发生,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我们国家有成千上万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上千人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猛于虎。面对灾害有效措施就是防灾减灾,学校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我们过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防灾减灾就应该在一直渗透于教学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就把防灾减灾的工作做实了,到了灾害时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生命。

二、利用学科优势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这些不良的习惯,但是效果很一般。为什么呢?我总结出来就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就必须让学生先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才能顺利的完成防灾减灾的工作。所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意识。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灾害这种物质。认识物质就是在教学中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及会产生的危害。例如在《海陆变迁》中,我们讲到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我们正处于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这是就给学生加入地震的相关概念让学生从学术角度认识地震。弥补在生活中对地震不完全认识。然后在举例地震的危害,例如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在讲述《地形图的阅读》中,我们认识了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在这些地形中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在《季风气候显著》中讲解我国水旱灾害。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的危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然灾害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灾害的可怕,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

三、掌握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当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他们自己会想很多的抗灾办法,但是这些抗灾的办法行不行,到底实用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可以根据灾害的规律检验我们的办法有用吗?例如,在讲地震时,结合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横波传播的快些,纵波传播得慢些但其破坏程度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如能在横波传来后(左右摇摆)纵波还没有到达的几分钟内迅速逃到空旷的地方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他们就不会掉以轻心,保持警惕从而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如常备地震应急包;就近躲避伏地待定;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尽快关闭电源、燃气;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保存体力伺机求救等,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能力。

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

四、组织课外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灾害本身造成的灾难,也有人为造成的灾难。为了减少灾害人为伤害,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地理二课中,我们开展了防地震演练。实战演练是最好的防灾教育,将我们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过演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要求同过训练,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素质。

篇4

一、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是时展的趋势

2008年印尼海啸中英国女孩蒂娜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时凭她在学校学到的关于地震海啸的地理知识救了一百多人的生命,被人们称为“海滩天使”。英国向来重视中学地理教育,蒂娜的行为使英国对本国一贯以来重视地理教育而感到自豪。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环境危机。使人类不得不正视环境、自然灾害问题。地理学科的性质使地理灾害教育成为中学灾害教育的主战场。地理学科是提供灾害教育最有用的学科之一,这跟地理学科的学科内容、性质直接相关。地理学科可以呈现地球各圈层的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及危害。灾害教育是为了防灾减灾,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有一定的减灾防灾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救灾和自救能力,是地理灾害教育的核心目标。自然灾害摧毁经济建设的成果,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把地理灾害教育作为学习防灾、自救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人为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使我国的人为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苗头。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每年百分之几的GDP损失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负担。问题还不止于此,国民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知才是最可怕的问题。从我国的学科教学中来看,中学灾害教育的重点放在地理学科教学上是比较合适的。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如果灾害教育不能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想要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加强灾害教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重视地理灾害教育是时展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学自然灾害教育缺乏实践性

我国中学自然灾害知识主要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的训练内容。灾害降临时有效避灾,不能光靠随机应变,如平时不经过训练,很难在灾害突然发生时有效自救和互救。我国的中学灾害教育,教师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自然灾害的知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八省市学生灾害教育的情况展开过针对性调查,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结果是38.1?的教师反馈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灾害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的训练。

2.我国中学灾害教育开展得不平衡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开展灾害教育中不平衡。农村的学生课堂教学方式比城市更加单一,学生接受到的灾害知识更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发展差距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比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达,这在教育水平上也有所体现。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基础设施、教师素质水平等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在中学灾害教育实施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3.我国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评价这一环节的不重视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这么要求的“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活动建议里提到“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订计划,开展活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的频发区,灾害种类多,几乎只要是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但在课程标准里只要求学习某种自然灾害,就是学习一种就可以了,在课堂上老师也只是讲述一种。当然在选修模块中,选修5专门介绍了我国易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但我国的高中生基本上到了高一或者高二就分为文理科。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干预下,学生往往只关注高考涉及的科目,所以可想而知学生是不会自己主动去学。我们国家规定在选修模块中每个省份只要选两个模块就可以,所以不选选修5的省份,学生也不会去学自然灾害这一块的地理知识。

4.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

我国中学地理灾害教育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数以教师的单一讲授、播放图片、影片等为主,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灾害知识的兴趣,对学生的心理也起不了震撼作用。学生会以为灾害离自己很遥远,学生的灾害意识淡薄,地理灾害教育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充分。

三、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灾害意识

1.在高考地理卷中加大自然灾害这一内容的试题比例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中生学习的状况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提高分数是我国高中生整个高中生涯的学习目标。应试教育,紧紧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走是我国中学目前的现状,分数才是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重点。如果光强调自然灾害知识的重要性而不体现在应试教育中的比例幅度上,是难以改变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薄弱的。既然高考是目前最适合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我国目前还不能改变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在应试中加大自然灾害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才能让学校和学生重视自然灾害的学习。

2.把自然灾害的知识加入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课程当中

自我国新课改之后,综合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时数量提高。综合实践课中学生有很多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又不占用平时的学习时间。在高中生自然灾害知识的调查中显示,高中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差。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实践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会更好地促进高中生学习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3.编制和开发自然灾害知识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貌差异大,区域之间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高中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可能把我国全部的自然灾害知识全学会。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设计自然灾害知识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地区的学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未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由当地教师编制乡土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是最可行的方法。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突发事件

一、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关系到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以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逃离危险。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预先做好安全准备,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悲剧。

二、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安全自保意识和能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灾害下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现实世界中,人类时刻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保能力,就会处于极大的危险中。而小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需要学习关于面对自然灾害时如何逃生的理论知识,并且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校首先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将复杂的自然灾害理论知识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教给他们,让他们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特点,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逃生知识和技能。比如说,学校要让小学生掌握有关地震、防火等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演习,训练小学生在面对地震和火灾的时候,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有序地撤离危险地带。

2.社会环境下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自然灾害,社会上的危险更加花样繁多。比如,拐卖儿童、安全事故等。学校和教师要教育小学生警惕陌生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遇到有危险或者不确定的事件及时向家长或者教师反映,寻求帮助。另外,要求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菌的侵袭。具体来讲,小学生在校外游玩的时候,最好要有家长陪伴,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言语,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面对诱惑和威胁的时候,要及时向家长或者教师反映。比如,小学生在校外遇到被人勒索钱财的时候,要以保护自己为前提,先作出妥协,不能一味抵抗。事后要及时向师长报告并寻求帮助。

篇6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科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构成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要素。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认为这两个基本要素中,自然力是主导因素,而把社会看成是完全被动的。日本学者金子史郎将自然灾害定义为与人类关系密切,常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金子史郎,1981)但传统的灾害理解范式却解释不了越来越频发的灾害和因灾害造成的人类生命和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由全球变暖、环境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数量正处于上身状态,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海平面上升而造成的洪涝,这些灾害的致灾因子并非完全是自然界,而是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部分。

截至目前,不同学者对于自然灾害定义的语言表述各有侧重,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但有一点是学界较为公认的:由自然界引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才称为自然灾害。若对人类没有造成丝毫损失和影响,则称为自然变异,而非自然灾害。例如深海下的地震、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的龙卷风等。因此,自然灾害的预防、发生后的后果、减灾措施、重建过程,都没有办法与人类社会相割裂开来。虽然目前有关自然灾害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于灾害的自然属性,以技术为主导的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大部分的话语权,但社会学作为一个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学科,一定可以在解决灾害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

一、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灾害的意义

李永祥认为如果在研究过程中仅仅把自然灾害理解为一个自然事件,那么在防灾、应灾、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出的诸如社会文化的变迁、本土经验总结、社区成员的主动应对等具体问题将被忽略。(李永祥,2012)乌丙安认为民俗学家应通过广阔深厚的自然生态背景来研究各种民俗现象的本质和其产生根源。(乌丙安,2002)自然灾害体现的正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在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下,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研究自然灾害,不仅可以丰富自然科学的视角。从多方面提供应灾、救灾的方法和途径,更可以通过自然灾害来研究社会的运行方式和文化的生成方式。

二、自然灾害概念的界定

有一类学者是从自然和人的关系来定义自然灾害的。日本学者金子史郎将自然灾害定义为与人类关系密切,常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金子史郎,1981)在这里,金子史郎把自然灾害完全看做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把人类看作只是被动接受自然灾害的角色。而后来的学者提出,自然灾害是人类劳动与实践活动共同作用于自然系统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失衡虽然从表面看起来是由于自然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出现这种问题的本质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导致的。(郭跃,2008)

黄崇福在定义自然灾害时更加注重其造成的结果。他认为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所以,干旱、海啸这些本身并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而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当它们对人类造成伤害时才能称为是自然灾害。(黄崇福,2009)

此外,郭跃还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阐释了自然灾害。他将自然灾害与个人的不幸区分开来,灾害应主要指给一个地区带来损失的社会性事件,而不是针对某个或者某些少数人来讲的。(郭跃,2008)

三、社会学视角下对自然灾害的研究

社会学更加偏向把自然看作是一个社会性事件。自然灾害拥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社会属性上来看,灾害是人不能承受的自然变故,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自然灾害的出现,可能是社会系统内部功能紊乱失衡的结果,也可能是社会结构被外部力量破坏的结果。灾害的结果、过程、成因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都显现出明显的社会学特征。(郭跃,2008)

四、人类学视角下对自然灾害的研究

李永祥在一人类学研究中指出自然灾害是一个和社会、文化、人类行为、政治经济等密切联系的过程。灾害导致了严重的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灾害后果、救灾过程和预防方法能够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条件和文化类型。救灾不应仅仅停留在提供物资的层面上,而是注重社会系统和文化功能的恢复,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李永祥,2012)

学者安东尼・奥立弗-斯密斯、苏珊娜认为在自然灾害的研究中,人类学的视角必不可少。他们认为坚持整体观、过程论和综合性分析的人类学能够对灾害成因及其后果影响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人类学的灾害研究甚至能对当前人类生存境遇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分析。(安东尼・奥立弗-斯密斯、苏珊娜,2011)同样,我国学者张原、汤芸也认为应该将灾难的考察融入对人们生活世界的整体把握之中,而不是将灾难从社会生活的经验图景之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抽象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正成为人类学灾难研究的一个基本路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学的灾难研究是要全面地考察人们的生活经验图景,借助对灾难现象的分析,就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与历史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审视人类社会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社会文化困境,并就地方世界如何应对现代化冲击,以及怎么维持其生活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张原、汤芸,2011)

五、自然灾害、生态与文化

张曦认为周期性与突发性的灾害虽然给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但也使人们在这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累积经验,在这过程中不断更新社会机制或形成新的文化碛Χ栽趾Γ也正是这种新的文化使人类社会愈加进步。灾后所生成的新的文化,不仅在灾难应对中形成新的经验,而且对于揭示社会的本质也具有积极意义。(张曦,2013)

1.自然灾害、自然环境与本土知识

李永祥经调查发现在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时候,当地人面对灾害的应急反应都基于当地的传统知识,所以我们应注重对地方性应灾知识的记录和总结,这些将会对今后以及其他地方的灾害应对提供有益的经验。(李永祥,2012)

2.自然灾害与集体记忆

樱井龙彦在2005年对自然灾害的民俗学研究做出了提倡。他通过对亚洲特别是日本与地震、海啸有关的神话传说等“口头传承”、纪念碑等可视性的“纪念物”以及慰灵祭祀等“祭祀活动”的分析,来探讨这些记忆装置中的“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并通过挖掘人们对灾害的记忆,以及对各国家、地区的灾害观、灾害民俗的国际性比较,来考察其普遍性与多样性。(樱井龙彦,2010)

基于对因受修水库的影响而遭到毁坏被迫搬迁的村落的研究,突出了哈布瓦赫在理解集体记忆与空间方面所作的理论贡献,尽管哈布瓦赫主要参照的是已经有幸被纳入现代城市理论的城市范围,但他的理论也能很好地适用于鲜有文献提及的村民。他们似乎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失去最多的群体,但在这一过程他们强有力地团结在一起。(埃米里奥・马丁内斯・古铁雷斯、冯黛梅,2012)

王晓葵则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在建构地震灾害记忆空间过程中的差异,分析了各自灾害记忆的特点,揭示了其内在的原因。由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共同体的崩溃和受灾者精神上的巨大伤痛,无法完全由“个人的时间”来自然消除,它需要通过社会构筑的“追忆的秩序”来加以消解。而“追忆的秩序”的建构则受到国家权力、地域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王晓葵,2013)

六、暮笾亟

李永祥认为灾后重建作为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所耗成本最大的灾害应对阶段,其导致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也最为突出,因此应从灾民的生活状况出发,来总结灾后恢复重建的各种经验与教训。(李永祥,2012;P.263-264)短期的灾害避险虽可通过建立完善的预警监测制度、村落搬迁与临时避让等方法手段得以实现,但更为长期治本的灾害避险则需要开展体系化的环境安全建设。(李永祥,2012)

赵延东利用社会信任理论来研究在社会信任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受灾居民可以通过自己所在的社会网络得到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同样的社会网络会对人们不同类型的活动产生不同的结果。社会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于自己的强关系网络,这可能对其经济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就宏观社会资本的作用而言,居民的信任对灾后恢复起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而居民的社会参与的作用则较为复杂。(赵延东,2007)

参考文献:

[1]金子史郎.世界大灾害[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81.

[2]王晓葵.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以地震灾害记忆空间构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47-55.

[3]郭跃.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J].灾害学,2008,02:87-91.

[4]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9,05:41-50.

[5]李永祥.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 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6]安东尼・奥立弗-斯密斯,苏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译.人类学家为何要研究灾难[J].民族学刊,2011(4).

[7]张原,汤芸.面向生活世界的灾难研究―――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及其学术定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7).

[8]菅丰.关于自然之民俗研究的三大潮流.《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王晓葵,何彬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9.

[9]野本宽一.提倡生态民俗学.《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王晓葵,何彬,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9.

[10]鸟越皓之.试论环境民俗学.《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王晓葵,何彬,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9.

[11]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5:164-187.

[12]樱井龙彦.论灾害民俗学.《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王晓葵,何彬,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9.

[13]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83-86.

篇7

关键词:不足;意义;研究

1防汛抗旱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由于预测洪涝灾害的监测站点存在着不足,监测预报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监测不够及时。此外,管理监测体系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旱情的监测以及预测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和不足。防汛工作能力与科学化防范灾害不能相互适应,由于,防汛所需的经费问题,依靠有关政府部门的资金力量是完全不够的,社会机构尚未提供有利的帮助,对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管理力度不够,抗旱专业团队相对薄弱。

2在治理防汛抗旱自然灾害中的意义

人们在生活中由于水旱灾害的因素,人均收入损失我们根本无法预测,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积极有效的加强防范和治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技术日益上升,防汛抗旱技术也得到了保障,我们也对防汛抗旱有了新的认识。针对隆德县气候问题地分析,我县防汛抗旱的治理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管理自然灾害所发现的问题的同时采用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隆德县目前在控制自然灾害避免经济损失,控制灾害发生的同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治理自然减灾问题的研究

3.1防汛工作的理念以及防范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自然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这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加强规范意识从自身做起,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为此,当前的工作就是针对容易发生灾害地区进行彻底排查,控制洪水继续蔓延减少损失。目前防汛体系不仅是保护农田,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也是其首要目的,随着对防汛管理工作的日益调整,我们在防汛工作加强的同时,有利的对洪水进行全面防范以及管理,把实践管理意识极限运用到生活中,利用有益的资源为生产生活创造效益,同时加强管理意识,在防洪领域上运用科学手段积极完善治理管理体系,现在最注重的就是防洪体系实施与建设,能更有效迅速的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3.2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在防范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注重水灾的发生原因,以目前状况还不能完全控制灾害给经济造成的损失,但是,防洪体系的建立是避免损失的先决条件,通过实现新的改革,对隆德县预防洪灾有一定的帮助。

3.3人类对防范意识的提高

为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就要逐步完善防范措施以及更新工程技术,应从社会管理做起加强自我规范安全意识,有效控制水旱灾害的形成。利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经济、合理规范的遵守社会活动,严禁随意开发侵占河道,更不应该在洪水多发区随意建设,相对有的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更应避免建立高耗水的企业,想要避免自然灾害首先从点滴做起。所以,要合理规范制定防范洪水风险制度,提高人类在活动中遇到风险时的安全意识。拟定洪水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有关的改善制度,合理规范利用以及开发土地,建立实施价格政策,避免人们在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根据这一政策提倡节约用水,为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实施政策。

3.4提高加强能力规范

隆德县的经济发展不断扩大,但是目前依然避免不了水旱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甚至自然灾害的问题变得日趋严重,所以除了规范正确的生活外更要注重加强防洪能力,强化专业抗洪抢险以及服务队的建设。实际上,隆德县抗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成立专业的抗灾团队,利用先进设备来针对防洪问题进行治理,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实现发展经济。

3.5对防汛工作的宣传计划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自发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自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采取一种不受外界干扰,运用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认知的教学方法,它更注重学生的“自我驱动”,即学习行为的自然发生。自教育改革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自发式教学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心理变化、学习内容难度增加、学习目标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学习环境的改变,等等,高中生原有的自发式学习容易服从较沉闷而枯燥的教学原则,很多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被束缚和局限,导致自发性学习行为失去方向。面对自发性教学与新时期教育二者之间凸显出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摆脱自发式教学的束缚,为高中生探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笔者认为积极引入探究式教学十分必要,下面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一、课前问题设计

问题始终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开始展开探究,无疑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动力和方向感。高中生所具备的地理相关知识及课下地理预习时间较有限,很多时候仅凭他们的水平提出的问题很难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同步,更不用说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且有趣的问题。因此,“谁来设计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成为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是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知识重点、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进行科学设计,让问题带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这是展开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课上双边活动

探究性教学与自发性教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探究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课上双边活动。从表面看教师的作用较隐性,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但从根本上说,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掌握与调控中。探究性学习课上活动的程序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再由教师对结论或者是知识点进行归纳,最后指导学生实践,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关于任何与知识相关的问题与难题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的方法加以解决。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是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思考和讨论的发展过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

三、课下探究性学习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通过问题探究而引发和延伸出新问题更具有实际教学意义。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通过课外作业,都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一个新的地理高度发现新问题。问题的提出有无实际价值对学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形成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活跃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地理创新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或者是确实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下探究,并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加以呈现,作为探究性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以下通过“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的教学设计,对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展开进行详细介绍。

1.问题情境创建

通过视频对近期刚刚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问题:大家了解自然灾害吗?自然灾害分为哪几类?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今天我们换一种学习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资料思考问题,并可以多多提问,我们共同了解自然灾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一是气象气候自然灾害,包括沙尘暴、台风、旱灾,等等,二是地貌地质灾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震,等等,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以上自然灾害中从我们最为熟悉的,也是近几年我国频发的灾害――地震为例,我们能发现哪些问题?

教师先进行地理知识普及,对地震的概念、成因分类、地震带分布、板块学说等知识进行展示,然后对云南鲁甸的地理地貌情况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谈谈自己对地震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至少提出五个问题,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稍稍动脑就能完成。然后将这些问题记录并公示,通过交流找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应该怎样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动物在地震发生前比人类能够更早感知,为什么?”“怎样快速从地震灾害中逃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反过来让学生探究解决,这种方法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探究性课题的课下延伸

篇9

摘 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南北和东西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灾害种类很多,近年来自然灾害产生的公共危机严重危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对公共危机主导者的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危机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政府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政府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处置危机,建设平安中国。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

一、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问题

(一)公共危机预防思想准备不充分。“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2]强调的是预防思想的重要性.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也表述了同样的思想“由于不去预先考虑未来的问题和机会,我们正从危机走向危机。”[3]实践也证明,随着危机危害性的加剧,危机预防已经成为危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危机预防的思想准备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先导,发挥着导向的作用。

(二)公共危机预防技术和物质储备缺乏。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物质储备,一方面是软技术,即理论指导技术。另一方面是各种硬技术,即监控技术、各种物质储备等。汶川大地震破坏特别大,因此救援的难度也大,救助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设备要求也多,但在地震救助的过程中如生命探测仪、破除器材、担架、医疗设施等基本的技术设备都很难满足,从而影响救助的正常进行。为此,必须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各种技术和物质储备,为公共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存在漏洞。根据专业部门对我国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专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统计的情况看,我国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只有 12 个省级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而其余的几个省级政府竟然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些地方关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内容混编在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中,有的甚至被粗略的放置在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去。

(四)组织间协调机制缺乏。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中的分工协作关系上不够明确,既导致部门分割、职责交叉、管理脱节、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也因统一协调不足,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在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时往往不能迅速形成统一有效的力量,无法有效的及时配置救灾资源,导致了“九龙治水”而治不好水的局面。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资源保障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保障基本按日常行政职责分工方式,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提供资源保障。

(五)信息整合机制不健全。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而灾情信息分散于各部、局、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主管灾害的专业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都各自建有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有些已经开展了部分的信息交流。但由于条块分割,使得一般政府官员、社会公众无法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灾害总情况,这对于国家制定统一的减灾国策、立法、管理、经济、建设、教育、军工等方面都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

二、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对策

(一)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危机意识,注重应对公共危机的培训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定期开展危机宣传和教育以及演练,不断强化民众和政府的危机意识,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定期给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工作。第一,加强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定期组织有关本地潜在自然危机的培训和学习,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丰富应对危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第二,在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设置专门的危机应对知识宣传点,利用媒体宣传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技能。

(二)立足地方实际,制定科学的再燃灾害类危机应对预案。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一起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一级等待一级下指示后再行动,与每一级按照应急预案的自行启动相比,效率要相差 300多倍,而第一时间处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伤亡数目的多少和处置成本的高低。[5]好的危机应对预案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细化单一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预案。第二,制定综合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预案,一方受灾,多方支援。第三,对于预案要不断的论证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完善自然灾害类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党的十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断努力建设法治国家,所谓的法治就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受到普遍的遵守和执行。社会上所有的领域都应该纳入到法律的规范中来,公共危机也不例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细化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部门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明晰权利义务,明确职责。第二,通过法律将应对相应的公共危机上升为全社会应该相应的义务。第三,重点规范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相关内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应对危机的协调联动模式。风险社会,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不可控性以及复杂性使得应对灾害时单一部门不可行,单一主体——政府不尽如人意。除了依靠传统的力量,还要依靠群众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第一,政府需要加强与非政府组着合作,保持良好的关系,危急时刻果断使用这种力量。第二,保持传统的动员优势,创新动员方式,动员民众力量。第三,平时注意培训专业的应对危机的队伍,简历专家库,科学有效的应对危机。

(五)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保障机制。在应对危机时能否及时的将人财物资源信息有效的集中起来十分关键。这就需要危机以前的日常工作来完善。比如应对危机的屋物资储备机制是否健全,物资储备选址是否科学,应对危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具体而言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充实物资储备。利用现代的物资分类科学,分门别类对物资进行分类,以便需要时及时高效的提取。第二,完善应对危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防灾设施可以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减少伤亡人数,甚至可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缓解危机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学举.灾害应急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

[2]孙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8-9.

作者简介:

篇10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浏览次数:0 【字体:[大][中][小]】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事业单位,各旅游企业: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通知》(x政办发明电〔2017〕x号)文件精神,5月8日至5月14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为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公共安全意识,普及公众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本次宣传周活动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二、 活动时间

集中宣传活动时间为2017年5月8日至2017年5月14日。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基本技能。

(二)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应急预案。

(三)宣传介绍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办法及措施。

(四)根据自然灾害与应急救援的主要特点,结合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景区、饭店、旅行社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加大隐患整治力度,减少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四、活动形式

(一)充分利用电视台及日报、局网站、微信、微博、景区大型显示屏等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二)星级饭店、景区、旅行社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采取防灾知识讲座、召开防灾主题班会、观看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出宣传板报,举行消防应急演练等形式,扩大宣传面,提高从业人员与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推动旅游企业普及防灾减灾教育。

(三)5.12活动当天,全局各景区管理所要与乡镇应急办协调组织在各景区游客密集区域进行集中宣传,各饭店、旅行社要在本单位设立集中宣传点,采取设立宣传展版、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众应急知识动漫片、组织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应急知识集中宣传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全局各科室、各景区管理所、星级饭店、旅行社要把握重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精心组织。

(三)各旅游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做好5.12防灾减灾宣传部署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形成总结材料(附加图片)于5月16日前报局行业管理科(QQ:xx)。

篇11

今年5月下旬以来,受低压槽和南海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西江、北江发生50年一遇洪水,部分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城乡积涝、房屋倒塌以及人员伤亡,灾情十分严重。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我省局部地区还将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过程,全省防洪形势异常严峡。近日,省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省防总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抗震救灾精神,把防御暴雨洪水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全面部署,科学调度,全力以赴开展抗洪救灾。为切实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0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救灾防病工作形势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高度重视救灾防病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前防汛抗灾工作部署,严格按照我厅前期下发的《关于做好汛期灾害卫生应对准备的通知》(粤卫办函〔2008〕190号)精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部署,切实落实好救灾防病的各项措施。

二、切实做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各受灾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灾情,派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工作队伍深入灾区指导和协助开展医疗、防疫和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做好环境清理、消毒工作,特别是井水、手摇井水的消毒等。加强灾民聚集点疾病监测工作,开展腹泻、发热、呕吐、皮疹等综合征监测,及时做好疫情评估、预测工作,严防传染病暴发。

三、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监督,加大对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质的监督监测频次,指导灾区群众对井水进行消毒,确保水质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重点对餐饮单位、集体饭堂和个体摊档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对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环境清理、消毒杀虫和灭鼠为重点的群众国卫生运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平台等宣传手段,加大灾后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

五、加强灾情和救灾防病工作信息报告工作。受灾严重的市要及时报告灾情和防病工作情况,各受灾市卫生局于每天中午12:00前将防汛抗洪救灾有关情况(包括汛情、灾情、采取措施等)及“卫生系统受灾和卫生应急情况统计报表”(可在省卫生厅公众网)报我厅应急办,灾情平稳一个月后停止上报。一旦发现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确保信息报告渠道的畅通。

联系人:;联系电话及传真: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日,贵州、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相继发生自然洪涝灾害,并导致人员伤亡。进入6月以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主汛期来临,东南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季节性台风侵袭。为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就做好2008年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部署,抓好各项救灾防病措施的落实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加强救灾防病工作领导,明确医疗卫生各部门的责任,并将相关职责和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确保各项救灾防病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地震灾区的各级卫生部门和支援队伍,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洪涝、泥石流、溃坝等次生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部署。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发扬卫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一旦发生灾情要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卫生救援工作,保证灾区人民伤病能得到及时救治,保证灾后无大疫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沟通,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气象、水利、民政等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认真会商、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并做好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准备。灾情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联动。

三、加强监测,做好灾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

灾区卫生部门必须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受灾省份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填写《卫生系统受灾和卫生应急情况统计报表》(见附件),每周三汇总一次,报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灾情平稳一个月后停止上报)。遇重大灾情要实行疫情每日报告与零病例报告制度。

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的疫情报告以及卫生系统受灾和医疗卫生救援情况报告,按卫生部目前工作要求继续执行,不用填报本通知附件。

四、充分准备,快速、有效地开展灾区医疗卫生救援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继续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和物资储备工作。

根据灾区救灾防病工作的需要,应确保卫生救援队伍能及时派赴灾区开展工作,确保卫生应急物资的迅速调拨和供给。灾区卫生部门和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要按照救灾防病相关预案和工作规范,全力做好灾区医疗救治和各项卫生防疫工作。灾区一旦发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当地卫生部门或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要立即上报,果断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五、重视宣教,发动群众参与做好灾区公共卫生工作

灾区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灾害期间的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媒孳生。同时,要广泛宣传报导救灾防病工作情况和一线卫生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六、统筹规划,快速恢复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篇12

关键词:应急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应急物流的定义

关于应急物流的定义,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认知,主流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将其定位为在特殊的危机情况下的物流措施集成;二是为了满足突发性的物资流动需求而做出的实体流动过程;三是从物流运作角度将其理解为突发事件背景之下的物流运作模式。

应急物流和常规物流在目标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常规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追求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应急物流因其“应急”这一特性,在经济活动当中还体现出社会公共服务的特性,通常借由高效率的实现来体现出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灾难损失的最小化。

结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以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灾难损失最小化的特殊物流活动。

二、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灾难应急法律法规方面。为了应对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灾难性事件,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在危机关头有法可依,例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韩国的《传染病预防法》和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等[1]。我国目前为止针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领域,对非自然灾害领域的划分认定以及应急处理等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规定。

我国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法律文件达12项[2],但大多是对自然灾害的纲领性文件和宏观管理调控方案,在具体实施上缺乏明确的组织职能确定及划分、作业流程制定、责任归属、物资调配权限确认等重要方面。通常我国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后,各级政府就会成立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行政强制力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和法律约束,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出现部门衔接不畅,信息不全,浪费严重,效率低等问题。

(二)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方面。各政府部门成立的危机领导小组所调派的人员通常都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调拨等职能也往往分散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3],缺乏长效应急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物流专业人员在应急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调拨流程和途径也有差异,军地分割,造成在应急物流组织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综合统筹,需要协调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众多,沟通成本高,沟通效率低,缺乏系统化指挥。最后,我国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大多以军队和政府力量处理为主,民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危机物流表现出缺乏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三)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方面。我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的即时沟通和分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危机物流调配中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危机爆发前的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到救灾过程中的物资信息实时更新以及伤亡人员的就医和丧葬安排,到灾后安抚和重建工作的地区间、部门间配合,无一不需要高效的信息传递。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时就曾出现就在初期物资匮乏,后期供应过多,浪费严重,以及物资种类和时间上供需不均等问题。

三、加强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灾难应急法律法规。一方面健全立法,对已经成文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方案,提升法规制度在应急事件当中的实际指导作用,包括明确各项紧急物资的调用权限,妥善处理各种运输能力在救灾工作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用做出明确规定等;对尚未触及的公共突发性危害领域尽快补充立法,保证各项灾难应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保证在灾难处理当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加强对自然灾害及非自然灾害的责任认定及处理措施,严格对应急物资的使用权限和用途的监管和调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在危机时刻由于法律落实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完善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我国可参考国外实践经验,整合军队、政府和社会物流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用常态化的组织机构代替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将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加强对应急物资调配、储存、运输等工作的日常协调与配合,保证在危机时刻确保整体物流运作的高效和顺畅。

在应急物流处理中适当扩大民间物流所占的比重,扩充物资补充渠道,将市场化、社会化的物流管理方法融入危机物流之中,以取代单纯依靠行政强制力的应急物流组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三)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在危机处理当中,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传递的高效性、准确性是确保应急物流活动得以协调统筹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加强对统一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用正规高效的沟通渠道弥补临时性沟通的不足,做到共享信息,快速响应,打破以地区、部门为疆界的信息壁垒,建成国家级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中心,科学统筹和分析信息,提升信息的时间价值。

(四)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科普教育。危机物流作为应急处理中重要的一环,应当和其他灾难科普知识一样,纳入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当中,不仅从制度上将危机物流看成一种常态,同时向公民传递正确的应急物流有关知识,从思想上了解各种突发性危机以及危机物流,帮助公民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形成对政府应急物流组织的社会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正确实施和各项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等.应急物流.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2]李宁,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法律体系的数量差异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2,21(4).

篇13

关键词:地理教学;防震减灾;实践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地震频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由于我国处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面对灾难我们不仅要全力做好防震救灾工作,还要痛定思痛,尽量做好以后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地震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教育统称为灾害教育。我认为地理教学对今后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教学在防震减灾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而且具有地震发生频度高、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所以在我国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加强防震教育对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有更加突出的作用。

地理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与众多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等为基础内容的学科。它不仅联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而且与实际的联系更是紧密,通过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而且可以直接在课堂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灾害意识教育。地理教学的目标是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灾害意识教育本来就是地理教育的一大任务。

二、加强地理教学中防震减灾教育的迫切性

在汶川地震灾害中,有一位老师紧急采取措施,让学生躲在附近铁质椅子下使得全班学生无一遇难,最严重的学生也只是受了一点轻伤。据媒体报道这是由于教师的经验丰富,临危不乱。但是也有的学生“地震未伤人,无知先自残”,表现在慌乱中的人员踩踏,失措中的跳楼避险等。更有让人气愤的是有一段学生自拍的震后视频中,有些高中生还幸灾乐祸,而且有一名学生还表示希望天天都发生地震,原因是他们可以不用上课!

但是相比之下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一位10岁的英国小女孩运用自己的地理知识拯救了数百人的性命;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广东汕头市和福建漳州市距震中均约200千米,汕头市有6000多人受伤,而漳州市无一人伤亡,原因是漳州市从1989年就开始了在地理课程中对中小学生的灾害意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加强对学生的面对自然灾害知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而地理教学也是责无旁贷的。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防震减灾教育

(一)丰富课程中关于防震减灾的内容

地震的知识虽然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在初高中的地理教学课本上只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地震概念、分类、成因、分布等知识。我们对于灾害发生的缘由讲的比较透彻,对国家宏观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如何进行灾后防护工作讲得比较细致,但是对于具体到学生个人应该如何在灾害中拯救自己进而拯救他人,我们却没有一处地方提及!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地震地理教学中拓宽课本内容,增加防震减灾知识。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回归地理知识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与实际,补充书本知识在实践方面的不足,丰富书本中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把自救办法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都要迅速、紧张、有序、准确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楼上楼下的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从而使学生具备一般的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急技能,把单纯的知识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重地理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面对自然灾害,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没有更多的更有效的预测手段和设备,但是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地理现象对自然灾害做出初步的判断。以地质灾害这一节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就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做细致的总结,并且联系其他学科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与实际地质灾害的正确联系几率有几层,这种现象放到其他地区是否有效,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首先做出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是否有效。比如:汶川地震前是绵竹有明显的大规模的蟾蜍异动,这种现象与地质灾害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联系生物知识说明这种关联性的几率,发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等。

(三)注重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篇14

一、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防灾救灾大演练的主动性

按照政府防灾救灾大演练的总体要求,市也将开展一次规模大、范围宽、实战性强的防灾救灾大演练。开展好这次大演练活动,对我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纪念“512大地震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有效形式。2012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第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开展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既是对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全面检验,也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有效纪念。通过这次大演练,不仅可以向全社会展示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成果,同时也能有效地提振全市人民应对各种灾害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提高各级党政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市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全民防灾救灾大演练,通过各级党政的高效指挥,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集结,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调运,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必将有力提高政府综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的决策指挥能力,有力增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抢险救灾和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应对自然灾害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洪涝、干旱、地质灾害、雨雪冰冻、持续高温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次生灾害较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由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更是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较大以上的自然灾害每年发生10多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渠江段连续发生多起特大洪灾,给我市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时刻警醒我任何时候都务必增强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时刻绷紧防灾救灾这根弦,全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

市坚持把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二客观估价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和问题。近年来。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向中、争取到综合减灾救灾项目10个。目前,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项目正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100余万元。从今年起,全市还将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山洪预警系统,投入1000余万元在华蓥、邻水3区市县建设森林防火在线监控系统,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江河防洪、森林防火的预警能力。二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建筑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市城市建筑和农房建设必须达到6度抗震设防标准;对在建城市建筑严格图样审查,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新建城市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进行全程抗震设防管理,并将关口前移,特别是加大了对重大建设、生命线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电力、天然气、通信等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有效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同时,各地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移民搬迁、扶贫新村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安居工程防震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修订完善了地震、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公安、水务、林业、商务、民政、粮食、卫生、消防等部门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不断更新应急储备物资,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地还建立了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群众力量的防灾减灾救援体系,防灾减灾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四是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各部门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宣传专栏、手机短信、知识竞赛等载体,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规,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积极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整体的综合防灾救灾能力还不强,政府救助方面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整合资源不力等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防灾救灾基层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特别是部分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城乡居民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还亟待提高。为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各种灾害,务必针对防灾救灾存在薄弱环节,切实抓好防灾救灾大演练工作。

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民防范非常关键,三准确把握防灾救灾工作的总体要求。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实践和国际国内大量经验告诉我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灾害。灾害来临时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由于自然灾害往往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始发的灾害本身危害极其严重,因灾害衍生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灾难危害更难以预计,这就特别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上下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上来,统一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准确把握防灾救灾“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有效施救、减少损失”总体要求,扎实抓好防灾救灾大演练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提高防灾救灾大演练的针对性

采取市、县、乡分级组织演练的方式进行。其中,一明确演练形式。这次大演练。市上在区举行,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市县乡三级联动,军警民协同参加。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主要模拟应对处置特大洪灾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隧道塌方和高层建筑灭火等次生灾害。各区市县要分别确定一个乡镇开展县级综合实战演练,并根据本区域内灾害防范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灾救灾演练。各乡镇村组、街道社区、学校、医院要分别开展以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逃生避险演练;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避灾演练。

全市主要以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矿山救援、特大地震波及和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为重点,二突出演练内容。结合自然灾害特点和实际。以应对本区域、本行业可能出现或客观存在灾害隐患为基础,分类组织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演练的场所、对象和区域上,突出以人员集中场所为重点,以城乡居民为主要对象,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学校、医院、机关、宾馆饭店、企业等基层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全市全域全民覆盖。对城市大型商场、批发市场、大型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训练逃生技能,帮助群众熟悉逃生路线,辨别逃生标识,充分体现演练的针对性。

明年4月上旬进行排练,三统一演练时间。2012年4月12日至5月12日为全市应急演练集中月。市级防灾救灾大演练与上同步。5月10日前合成预演3次,5月11日1400开始正式大演练,1800结束。其他市县和各级各类医院、学校、企业防灾救灾排练和预演,由承办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正式演练从4月中旬开始,5月上旬结束。

以矿山救护、水上搜救、地质灾害、道路交通、通信保障、电力保障、医疗卫生等为专业力量,四统筹演练人员。全市重点以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等为骨干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为社会力量。各地各部门要精选人员、组织队伍,加强培训、改善装备,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尤其要通过加强日常培训演练,让参演人员熟悉演练的相关流程和具体要求,熟练操作救援设备装备,确保大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结合大演练的实际需要,五做好准备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提前筹划安排,加强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要及时摸清所属区域内的应急设施情况,把监测预警网络是否健全、设施设备是否到位等基本情况了解清楚、掌握透彻,有计划、分步骤地作出安排,添置完善必要的装备设施;要加快建成全市统一指挥调度的应急平台体系,力争早日实现市县三级互联互通,为我市应急处突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应急基层基础工作,特别要加强乡镇村组、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的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

抓紧启动筹备工作,六制订演练方案。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总体方案要求。精心制订演练方案。方案的制订要在摸清本区域、本行业内灾害隐患的基础上,紧贴实际存在灾害隐患和最易发生的灾种,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战性地演练,真正达到检验预案、完善机制、磨合队伍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市政府应急办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各行业、各部门推荐的专家中选聘5名专家,组建大演练专家顾问组,为科学规范制订演练方案、开展演练提供指导。各区市县和参加演练的基层单位分级分别制订演练方案,其中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方案和工作方案明年1月底前完成;各区市县和基层单位演练方案明年2月底前完成。各区市县演练方案和准备工作情况,明年2月底前报市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办公室。

三、强化保障。务必确保防灾救灾大演练的实效性

统一指挥。这次大演练规格高、规模大,一强化领导。时间长、任务重。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注重点面和虚实结合,确保大演练安全顺利进行、取得演练实效。市上成立了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筹备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面上工作和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研究决定演练工作重大事项。市政府应急办要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大演练办公室,负责整个大演练的综合协调、方案制订、指导督促等工作。同时,市上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的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演练涉及的抢险救援行动。区要成立防灾救灾应急现场指挥部,贯彻落实市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的决策部署和指令要求,全力配合做好市级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其他市县也要成立相应演练工作机构和指挥协调机构,及时研究、妥善解决演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落实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确保大演练工作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