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项目区内现状:项目区内由田间道及生产路纵横交织成路网,覆盖了几乎所有区内地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交通运输和生产运输的问题,其道路通达率可达98%,可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交通要求。区内有主要田间道9条,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的不便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标准,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项目区中部村屯北侧有一天然河道,属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流。在河道临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冲刷,产生了弧形弯道,夏季上游大面积降雨径流汇集该河道,短时间内大量洪水集结而下,对河岸弯道处造成了严重冲刷,并威胁着岸上耕地和临近村庄的安全。根据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专家现场踏勘的意见,在此河道处修筑挡水石笼坝。另外,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机电井灌溉工程正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13.33hm2(3200亩),打沉圈井64眼,但经红帽子镇说明其设计除目前已打井地块1886亩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积计入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一、粮食高产创建示范
规范化旱地改制面积200亩。其中:20__年大春:玉米种400公斤,肥料10000公斤,地虫清600公斤,薄膜400公斤,大豆种500公斤,防治药剂一批,覆膜栽培,投入资金74000元;20__年小春:小麦种1400公斤,肥料7000公斤,地虫清600公斤,防治药剂一批,机械化半精量播种,投入资金64000元。
二、现代农业玉米项目
1、新建蓄水池3口,完善提灌设施,投资100000元。
2、新建沟渠903米,田间作业道797.5米,机耕道603米,投资445110元。
3、拟建沟渠525米,田间作业道1313米,土地整形3080平方米,投资313141元。
三、农村能源建设
20__年市财政拔款总投资380万元,在__镇建设沼气池1200口;市财政拔款3.5万元建设沼气综合利用1处;县财政拔款60万元,建设大中型沼气池(集中养殖场)9处,近20__立方米。
四、农业结构调整
1、引进业主。引进业主唐基述等3人在响滩村1、3社承包土地110余亩种植无公害蔬菜,带动该村1、2、3、4社500余亩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2、秋菜示范。在__镇响滩村1、2、7、8社利用早玉米收获后的稿秆作支架进行秋菜豆示范,无偿提供价值120__元的优良四季豆种子。示范180余亩,总产103.5吨,总收入29.33万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360余元。
3、规划沟渠。帮助业主规划蔬菜种植区田间沟渠、道路及土地整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4、发展烟叶。在响滩村新发展烟叶50亩。
五、农田基本建设
(一)、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
1、建设规模
建设高标准粮田20__0亩(其中水田9490亩,旱地10510亩),其中:__镇13060亩,元兴乡6940亩,项目安排在__镇、元兴乡两个项目区的17个村(__镇的海棠村、踏水桥村、三江村、人和寨村、三合碑村、望乡村、倒碑垭村、华实村、响滩子村、园山村和偏偏店村;元兴乡的雷胜村、石鸭村、跳蹬村、蒲溪村、里沟村和火花村。)集中连片实施,主要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和地力建设。
2、建设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新建灌渠7.79公里,整治排渠15.88公里,渠系建筑物300处,新建蓄水池17口,整治山坪塘24口。
地力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265亩,秸秆还田13060亩,优质良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030亩。
土地平整:田形调整700亩,坡耕地平整300亩。
田间道路建设:整治机耕道2.48公里,整治田间作业便道2.90公里。
(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在永太镇、杰兴镇、广福镇和__镇建立4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选8个地势条件好地块作为监测小区,配置化验室仪器设备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4台/套。
项目总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10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16万元。
田间工程建设:田间工程建设总投资920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投资662.6万元,田间道路建设工程投资78.4万元,土地平整工程投资104万元,地力建设工程投资75万元。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投资72万元,其中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投资48万元,化验室仪器设备投资21万元,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投资3万元;
(三)、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该项目分为水利措施、农业农机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四个方面,我局主要参与农业措施和科技推广实施,20__-20__年投资579万元,其中:农业措施387万元,科技推广192万元。
1、20__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建设地点:项目区涉及__镇响滩村、偏偏店村、材源村、踏水桥村、马家湾村、龙怀村、倒碑村共7个村。
建设内容及投资:项目总投资29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76万元),其中农业措施198万元,科技推广96万元。
2、20__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建设地点:该项目在元兴乡跳蹬村、蒲溪村、火花村、里沟村、石鸭村、西泉村、庙沟村和五合村共8个村实施
建设内容及投资:项目总投资28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74万元),其中农业措施189万元,科技推广96万元。
(四)、__县20__年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旱作节水项目
1、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6660亩,以__县__镇响滩子村为重点向偏偏店村、倒碑垭村、三江村和踏水桥村辐射,主要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和土埂种植生物篱及等高种植农作物技术集成两大建设内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生产便民路500米,人工砌筑地埂3000米。
经济植物篱种植:种植花用苗216000株、黄花苗180000株。
缓坡地等高种植:推广缓坡地等高种植模式4000亩。
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4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8万元,经济植物篱种植30万元,缓坡地等高种植2万元。
六、20__年工作打算
1、尽量满足__镇新农村示范点范围内的农户建设沼气池;
2、争取在集约化养殖场建设1处沼气发电装置项目。
3、粮菜间套示范。在__人和寨村—元兴跳蹬村一线示范小麦/辣椒/青菜间套作1000亩,并引进蔬菜加工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
(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府发〔2009〕21号)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区域合理布局、坚持科技引领、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资源、技术和组织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做强龙头企业,做实支撑体系,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示范辐射功能,提升我市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把我市建设成成渝两地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新建135万亩,改造完善156万亩),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到2015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73万亩(其中新建180.5万亩,改造完善191.5万亩),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柑桔、中药材、蔬菜(包括食用菌)、玉米、油菜、菜用马铃薯、蚕桑、木竹原料林、特色干果、种苗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到**年,优质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新建21万亩、改造9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5万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新建6万亩、改造16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新建25万亩、改造4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新建25万亩、改造45万亩)、马铃薯基地30万亩(新建10万亩、改造20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6万亩)、林业产业基地达到50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15万亩、竹基地15万亩、特色干果基地15万亩、其他经济林基地5万亩)、种苗花卉5万亩。到2015年,优质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新建26万亩、改造9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新建7万亩、改造8万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新建16万亩、改造22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改造4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改造45万亩)、马铃薯基地40万亩(新建20万亩、改造20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新建5万亩、改造9万亩)、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80万亩(其中新建46.5万亩、改造33.5万亩)。各区县基地建设目标见附表。
二、基地建设重点内容
根据我市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使我市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抓出特点、展示看点、提升亮点,并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上,重点建设“”基地,加快实施“三个工程、三个推进”。
(一)建设“”基地
1.柑桔产业基地。建成35万亩甜橙、优质名柚、优质杂柑、优质柠檬等“四大”柑桔产业带。
2.中药材基地。以GAP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提升加工能力,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努力建成15万亩白芷、连翘、吴茱萸、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
3.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含食用菌)。在城市郊区和沿涪江冲积坝地,建设以春夏(早熟)、夏秋、秋冬三大季为主的商品蔬菜基地,实行常年生产、均衡上市。在菜粮兼作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推广水旱轮作和菜粮间套作模式,以榨菜、二金条辣椒、法国青刀豆、蘑菇、莴笋、萝卜、胡萝卜等品种为主,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确保蔬菜鲜销和外向型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
4.优质水稻基地。围绕加工利用方向新建国标三级优米生产基地30万亩。
5.优质油菜基地。订单发展优质双低油菜,使全市油料稳定在12万吨以上。
6.马铃薯基地。以涪江、郪江两江沿岸乡镇为主线,新建菜用型、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面积20万亩。
7.优质蚕桑基地。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连片集中上水平”,巩固和发展基地乡镇30个,连片建设优质桑园15万亩,蚕茧产量达到50万公斤。
8.林业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木质原料林基地、特色干果基地、竹基地、种苗花卉和其他经济林基地(含木本油料、木本药材、茶叶等),共5大特色基地以及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基地。重点布局于“五线一带”,即成南、遂渝高速公路、遂绵高速公路、省道205沿线、国道318沿线和涪江产业经济带。其中,**县为木质原料林基地、木本药材基地重点县,大英县为木质原料林基地、特色干果基地重点县,**区为木质原料林基地、竹基地重点县,**区为竹林基地重点县,**县为特色干果基地重点县。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基地主要分布林业资源丰富地段。
(二)实施“三个工程、三个推进”
1.加快实施“三个工程”。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低产造、标准粮田、“金土地”工程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加强排灌渠系、蓄水、提灌设施等为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田间机耕路、耕作道路、人行便道为重点的路网建设,加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造完善基地水、电、气、通讯网络。通过3—5年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田成方、土成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地耕地质量达到四**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到**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20万亩,力争201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发展各具地方特色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建设以塑料大棚、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推广应用适用新型农机具,提高基地耕、播、栽、收机械化水平。到**年,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到2015年增加到10万亩。三是加快实施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各区县要着力建好3000—5000亩的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产业发展,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2.加快实施“三个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形成绿色农业安全体系;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基地和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认证产品的标识管理,加强入市产品的市场管理工作,并形成规范和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残留或流失危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快推进技术集成与应用。以现代科技替代或提升传统农业技术,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推广“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即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覆盖免耕沃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轻便集成技术、庭院生态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生产者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力度,基地农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4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同时,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新品种保护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扶持。市、区县要将国家、省安排的项目进行整合,统一打捆、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积极搭建信用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保证生产、加工企业的短期融资需要。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金融扶持政策的支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强协作,推进机制创新。一是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积极扶持已有一定规模的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基地建设模式。三是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强化科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努力提升技术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拓展。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树立抓营销就是抓增收增效的新思维和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农产品生产引导、品牌推广、直通式产供销平台、农民素质教育、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示范等农产品信息系统,形成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产业链,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营销、策划专业人才。重点加大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营销大户的培育力度,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全面推进农产品“十百千”(10个绿色农产品进超市、成专供、上飞机进入高端市场,**品牌农产品在20个大中城市设立100个专销柜点,在200个超市中**品牌农产品达到1000个)营销战略,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1.1近10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2003—2013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播种面积一直在50万hm2上下波动,从2007年开始基本稳定在50万hm2左右。近10年来,该区域粮食播种面积的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为537133.3hm2。
1.2近10年来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
2003—2013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总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突破100万t,达到119.2万t,2013年达到152.2万t。
1.3近10年来粮食单产变化情况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较低,2003—2013年该区域粮食平均单产仅为2653.5kg/hm2,与引黄灌区相差4497.0kg/hm2,但粮食单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2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增产原因分析
2.1粮食增产因素分析
近10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粮食总产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该区域粮食总产152.2万t,比2003年增加60.7万t,增加66.3%。从粮食增产因素分析看,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实现粮食增产,主要是作物单产的增加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所致。2013年该区域粮食平均单产3004.5kg/hm2,比2003年增加1155.0kg/hm2,增加62.5%,因单产提高增加的粮食达到58.5万t,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96.4%;2013年该区域玉米播种面积109230.7hm2,玉米总产量79.2万t,面积、总产分别比2003年增加65711.7hm2和51.9万t,因玉米面积增加增产的粮食达到51.7万t,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2%。
2.2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主要粮食生产措施的落实。
2.2.1落实惠农政策在认真落实好中央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地方配套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13年共安排中央和自治区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及粮食生产资金20.3亿元,并重点加大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及一级种薯推广等项目的扶持力度。有力的政策推动,调动了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2.2坚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引黄灌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压减旱作区小麦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覆膜保墒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秋粮的种植面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内部夏秋比例由2003年的61∶39调整为23∶77,为中南部山区粮食连续增产奠定了基础。
2.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部干旱带盐环定扬黄续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沃土工程实施力度,坚持开展以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启动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到2013年,宁夏引(扬)黄灌溉面积达到521333.3hm2,山区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达到306666.7hm2,改造中低产田超过133333.3hm2,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4推广粮食生产优新技术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以高产创建为平台,不断加快粮食优良品种选育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全膜覆盖旱作节水、玉米“一增四改”、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生产等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到田、入户。特别是覆膜保墒旱作节水技术,抗旱增收效果明显,据测算,秋季覆膜平均增产30%,增收2250~4500元/hm2,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应用平均增产30%左右。
2.2.5坚持科学防灾减灾针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夏连旱的自然规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节灌、坐水点播、保护性耕作等抗旱栽培技术,加强救灾备荒种子贮备,抓住降雨有利时机,加大抢墒播种力度,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
3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对策
3.1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①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缺水,“十年九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②从2008年以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但随着人口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该区域的基本口粮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③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增加面积来持续增产的空间极其有限,依靠单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更加困难。
3.2下一步发展对策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开发治理较晚,但光热资源较好,有大量的后备耕地资源。当前,虽受水资源、基础设施等条件制约,是粮食增产的难点地区,但将来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又是粮食增产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宁夏粮食生产的成功经验表明,粮食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必须依靠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依靠基础设施的改善,依靠适应气候并主动调整种植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间排灌设施、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沃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2)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扬黄灌区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沟灌等为主的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补灌农业;在中南部旱作区大力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千方百计提高水分利用率和生产率。
(3)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针对干旱和灌溉水资源的变化,及时调整夏秋粮作物的种植结构,并做好不同生态区域的粮食生产布局。针对干旱局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耐旱粮食作物生产,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充分挖掘旱作区的粮食生产潜力。
(4)大力推广粮食生产的优新技术。加快小麦、玉米、马铃薯优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措施,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粮食生产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业机械和农艺措施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5)积极培育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的突出问题,着力培育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流转集中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