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项目区内现状:项目区内由田间道及生产路纵横交织成路网,覆盖了几乎所有区内地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交通运输和生产运输的问题,其道路通达率可达98%,可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交通要求。区内有主要田间道9条,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的不便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标准,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项目区中部村屯北侧有一天然河道,属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流。在河道临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冲刷,产生了弧形弯道,夏季上游大面积降雨径流汇集该河道,短时间内大量洪水集结而下,对河岸弯道处造成了严重冲刷,并威胁着岸上耕地和临近村庄的安全。根据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专家现场踏勘的意见,在此河道处修筑挡水石笼坝。另外,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机电井灌溉工程正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13.33hm2(3200亩),打沉圈井64眼,但经红帽子镇说明其设计除目前已打井地块1886亩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积计入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一、粮食高产创建示范
规范化旱地改制面积200亩。其中:20__年大春:玉米种400公斤,肥料10000公斤,地虫清600公斤,薄膜400公斤,大豆种500公斤,防治药剂一批,覆膜栽培,投入资金74000元;20__年小春:小麦种1400公斤,肥料7000公斤,地虫清600公斤,防治药剂一批,机械化半精量播种,投入资金64000元。
二、现代农业玉米项目
1、新建蓄水池3口,完善提灌设施,投资100000元。
2、新建沟渠903米,田间作业道797.5米,机耕道603米,投资445110元。
3、拟建沟渠525米,田间作业道1313米,土地整形3080平方米,投资313141元。
三、农村能源建设
20__年市财政拔款总投资380万元,在__镇建设沼气池1200口;市财政拔款3.5万元建设沼气综合利用1处;县财政拔款60万元,建设大中型沼气池(集中养殖场)9处,近20__立方米。
四、农业结构调整
1、引进业主。引进业主唐基述等3人在响滩村1、3社承包土地110余亩种植无公害蔬菜,带动该村1、2、3、4社500余亩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2、秋菜示范。在__镇响滩村1、2、7、8社利用早玉米收获后的稿秆作支架进行秋菜豆示范,无偿提供价值120__元的优良四季豆种子。示范180余亩,总产103.5吨,总收入29.33万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360余元。
3、规划沟渠。帮助业主规划蔬菜种植区田间沟渠、道路及土地整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4、发展烟叶。在响滩村新发展烟叶50亩。
五、农田基本建设
(一)、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
1、建设规模
建设高标准粮田20__0亩(其中水田9490亩,旱地10510亩),其中:__镇13060亩,元兴乡6940亩,项目安排在__镇、元兴乡两个项目区的17个村(__镇的海棠村、踏水桥村、三江村、人和寨村、三合碑村、望乡村、倒碑垭村、华实村、响滩子村、园山村和偏偏店村;元兴乡的雷胜村、石鸭村、跳蹬村、蒲溪村、里沟村和火花村。)集中连片实施,主要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和地力建设。
2、建设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新建灌渠7.79公里,整治排渠15.88公里,渠系建筑物300处,新建蓄水池17口,整治山坪塘24口。
地力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265亩,秸秆还田13060亩,优质良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030亩。
土地平整:田形调整700亩,坡耕地平整300亩。
田间道路建设:整治机耕道2.48公里,整治田间作业便道2.90公里。
(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在永太镇、杰兴镇、广福镇和__镇建立4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选8个地势条件好地块作为监测小区,配置化验室仪器设备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4台/套。
项目总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10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16万元。
田间工程建设:田间工程建设总投资920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投资662.6万元,田间道路建设工程投资78.4万元,土地平整工程投资104万元,地力建设工程投资75万元。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投资72万元,其中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投资48万元,化验室仪器设备投资21万元,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投资3万元;
(三)、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该项目分为水利措施、农业农机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四个方面,我局主要参与农业措施和科技推广实施,20__-20__年投资579万元,其中:农业措施387万元,科技推广192万元。
1、20__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建设地点:项目区涉及__镇响滩村、偏偏店村、材源村、踏水桥村、马家湾村、龙怀村、倒碑村共7个村。
建设内容及投资:项目总投资29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76万元),其中农业措施198万元,科技推广96万元。
2、20__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建设地点:该项目在元兴乡跳蹬村、蒲溪村、火花村、里沟村、石鸭村、西泉村、庙沟村和五合村共8个村实施
建设内容及投资:项目总投资28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74万元),其中农业措施189万元,科技推广96万元。
(四)、__县20__年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旱作节水项目
1、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6660亩,以__县__镇响滩子村为重点向偏偏店村、倒碑垭村、三江村和踏水桥村辐射,主要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和土埂种植生物篱及等高种植农作物技术集成两大建设内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生产便民路500米,人工砌筑地埂3000米。
经济植物篱种植:种植花用苗216000株、黄花苗180000株。
缓坡地等高种植:推广缓坡地等高种植模式4000亩。
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4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8万元,经济植物篱种植30万元,缓坡地等高种植2万元。
六、20__年工作打算
1、尽量满足__镇新农村示范点范围内的农户建设沼气池;
2、争取在集约化养殖场建设1处沼气发电装置项目。
3、粮菜间套示范。在__人和寨村—元兴跳蹬村一线示范小麦/辣椒/青菜间套作1000亩,并引进蔬菜加工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
(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府发〔2009〕21号)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区域合理布局、坚持科技引领、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资源、技术和组织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做强龙头企业,做实支撑体系,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示范辐射功能,提升我市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把我市建设成成渝两地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新建135万亩,改造完善156万亩),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到2015年,规模化、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73万亩(其中新建180.5万亩,改造完善191.5万亩),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万亩,新增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柑桔、中药材、蔬菜(包括食用菌)、玉米、油菜、菜用马铃薯、蚕桑、木竹原料林、特色干果、种苗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到**年,优质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新建21万亩、改造9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5万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新建6万亩、改造16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新建25万亩、改造4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新建25万亩、改造45万亩)、马铃薯基地30万亩(新建10万亩、改造20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6万亩)、林业产业基地达到50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15万亩、竹基地15万亩、特色干果基地15万亩、其他经济林基地5万亩)、种苗花卉5万亩。到2015年,优质柑桔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新建26万亩、改造9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新建7万亩、改造8万亩)、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新建16万亩、改造22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改造4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改造45万亩)、马铃薯基地40万亩(新建20万亩、改造20万亩)、蚕桑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新建5万亩、改造9万亩)、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80万亩(其中新建46.5万亩、改造33.5万亩)。各区县基地建设目标见附表。
二、基地建设重点内容
根据我市气候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使我市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抓出特点、展示看点、提升亮点,并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上,重点建设“”基地,加快实施“三个工程、三个推进”。
(一)建设“”基地
1.柑桔产业基地。建成35万亩甜橙、优质名柚、优质杂柑、优质柠檬等“四大”柑桔产业带。
2.中药材基地。以GAP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提升加工能力,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努力建成15万亩白芷、连翘、吴茱萸、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
3.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含食用菌)。在城市郊区和沿涪江冲积坝地,建设以春夏(早熟)、夏秋、秋冬三大季为主的商品蔬菜基地,实行常年生产、均衡上市。在菜粮兼作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推广水旱轮作和菜粮间套作模式,以榨菜、二金条辣椒、法国青刀豆、蘑菇、莴笋、萝卜、胡萝卜等品种为主,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确保蔬菜鲜销和外向型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
4.优质水稻基地。围绕加工利用方向新建国标三级优米生产基地30万亩。
5.优质油菜基地。订单发展优质双低油菜,使全市油料稳定在12万吨以上。
6.马铃薯基地。以涪江、郪江两江沿岸乡镇为主线,新建菜用型、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面积20万亩。
7.优质蚕桑基地。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连片集中上水平”,巩固和发展基地乡镇30个,连片建设优质桑园15万亩,蚕茧产量达到50万公斤。
8.林业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木质原料林基地、特色干果基地、竹基地、种苗花卉和其他经济林基地(含木本油料、木本药材、茶叶等),共5大特色基地以及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基地。重点布局于“五线一带”,即成南、遂渝高速公路、遂绵高速公路、省道205沿线、国道318沿线和涪江产业经济带。其中,**县为木质原料林基地、木本药材基地重点县,大英县为木质原料林基地、特色干果基地重点县,**区为木质原料林基地、竹基地重点县,**区为竹林基地重点县,**县为特色干果基地重点县。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基地主要分布林业资源丰富地段。
(二)实施“三个工程、三个推进”
1.加快实施“三个工程”。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低产造、标准粮田、“金土地”工程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加强排灌渠系、蓄水、提灌设施等为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田间机耕路、耕作道路、人行便道为重点的路网建设,加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造完善基地水、电、气、通讯网络。通过3—5年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田成方、土成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地耕地质量达到四**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到**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20万亩,力争201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发展各具地方特色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建设以塑料大棚、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推广应用适用新型农机具,提高基地耕、播、栽、收机械化水平。到**年,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万亩,到2015年增加到10万亩。三是加快实施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各区县要着力建好3000—5000亩的核心示范园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产业发展,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2.加快实施“三个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形成绿色农业安全体系;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基地和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认证产品的标识管理,加强入市产品的市场管理工作,并形成规范和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残留或流失危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快推进技术集成与应用。以现代科技替代或提升传统农业技术,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推广“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即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覆盖免耕沃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轻便集成技术、庭院生态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生产者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力度,基地农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4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同时,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新品种保护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扶持。市、区县要将国家、省安排的项目进行整合,统一打捆、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积极搭建信用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保证生产、加工企业的短期融资需要。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金融扶持政策的支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强协作,推进机制创新。一是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积极扶持已有一定规模的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基地建设模式。三是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强化科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努力提升技术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拓展。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树立抓营销就是抓增收增效的新思维和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平台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农产品生产引导、品牌推广、直通式产供销平台、农民素质教育、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示范等农产品信息系统,形成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产业链,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营销、策划专业人才。重点加大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营销大户的培育力度,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全面推进农产品“十百千”(10个绿色农产品进超市、成专供、上飞机进入高端市场,**品牌农产品在20个大中城市设立100个专销柜点,在200个超市中**品牌农产品达到1000个)营销战略,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1.1近10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2003—2013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播种面积一直在50万hm2上下波动,从2007年开始基本稳定在50万hm2左右。近10年来,该区域粮食播种面积的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为537133.3hm2。
1.2近10年来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
2003—2013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总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突破100万t,达到119.2万t,2013年达到152.2万t。
1.3近10年来粮食单产变化情况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较低,2003—2013年该区域粮食平均单产仅为2653.5kg/hm2,与引黄灌区相差4497.0kg/hm2,但粮食单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2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增产原因分析
2.1粮食增产因素分析
近10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粮食总产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该区域粮食总产152.2万t,比2003年增加60.7万t,增加66.3%。从粮食增产因素分析看,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实现粮食增产,主要是作物单产的增加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所致。2013年该区域粮食平均单产3004.5kg/hm2,比2003年增加1155.0kg/hm2,增加62.5%,因单产提高增加的粮食达到58.5万t,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96.4%;2013年该区域玉米播种面积109230.7hm2,玉米总产量79.2万t,面积、总产分别比2003年增加65711.7hm2和51.9万t,因玉米面积增加增产的粮食达到51.7万t,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2%。
2.2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主要粮食生产措施的落实。
2.2.1落实惠农政策在认真落实好中央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地方配套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13年共安排中央和自治区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及粮食生产资金20.3亿元,并重点加大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及一级种薯推广等项目的扶持力度。有力的政策推动,调动了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2.2坚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引黄灌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压减旱作区小麦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覆膜保墒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秋粮的种植面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内部夏秋比例由2003年的61∶39调整为23∶77,为中南部山区粮食连续增产奠定了基础。
2.2.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部干旱带盐环定扬黄续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沃土工程实施力度,坚持开展以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启动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到2013年,宁夏引(扬)黄灌溉面积达到521333.3hm2,山区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达到306666.7hm2,改造中低产田超过133333.3hm2,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4推广粮食生产优新技术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以高产创建为平台,不断加快粮食优良品种选育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全膜覆盖旱作节水、玉米“一增四改”、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生产等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到田、入户。特别是覆膜保墒旱作节水技术,抗旱增收效果明显,据测算,秋季覆膜平均增产30%,增收2250~4500元/hm2,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应用平均增产30%左右。
2.2.5坚持科学防灾减灾针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夏连旱的自然规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节灌、坐水点播、保护性耕作等抗旱栽培技术,加强救灾备荒种子贮备,抓住降雨有利时机,加大抢墒播种力度,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
3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对策
3.1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①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缺水,“十年九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②从2008年以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但随着人口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该区域的基本口粮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③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增加面积来持续增产的空间极其有限,依靠单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更加困难。
3.2下一步发展对策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开发治理较晚,但光热资源较好,有大量的后备耕地资源。当前,虽受水资源、基础设施等条件制约,是粮食增产的难点地区,但将来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又是粮食增产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宁夏粮食生产的成功经验表明,粮食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必须依靠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依靠基础设施的改善,依靠适应气候并主动调整种植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间排灌设施、蓄水设施、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沃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2)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扬黄灌区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沟灌等为主的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补灌农业;在中南部旱作区大力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千方百计提高水分利用率和生产率。
(3)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针对干旱和灌溉水资源的变化,及时调整夏秋粮作物的种植结构,并做好不同生态区域的粮食生产布局。针对干旱局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耐旱粮食作物生产,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充分挖掘旱作区的粮食生产潜力。
(4)大力推广粮食生产的优新技术。加快小麦、玉米、马铃薯优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落实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措施,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粮食生产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业机械和农艺措施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5)积极培育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的突出问题,着力培育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流转集中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会宁县地下水系分四个水文地质单元,即大豹子川,历河,关川河,祖历河四个河谷,可利用的地下水量为363.24万m3。水资源主要是降雨和黄河水的调用,全县自产水资源量约7356万m3,人均占有125.70m3,中北部人均占有仅为60m3,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200m3的1/10,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60m3的1/2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40~430mm之间,而蒸发量高达1200~1900mm,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上看,呈现南多北少,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450mm,北部多年平均降水270mm,相差180mm;时间维度看,季节降雨以夏季最多(占43.6%)、秋季次之(占42.2%)、春季较少(占10.7%)、冬季最少(占3.4%),而农业用水高峰季节的3~5月份降雨量极其稀少,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旱十分严重。统计表明,年际降水的变异系数为23.9%,月际变异系数最小7月也高达96.3%,无旱年频率不足14%。
2会宁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2.1“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力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会宁县种植夏粮作物面积不断下降,而秋粮种植面积却在不断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会宁县的降雨主要分布在夏秋季,使得农作物需水期与降雨期相吻合,致使秋粮产量较高。农作物播种面积从2000年13.914万hm2,增加到2009年的15.031万hm2,增加了8.03%,其中粮食作物增加了20.38%。同时,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从2000年的76.88%上升到85.67%。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768.59kg/hm2,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482.619kg/hm2和2424.5235kg/hm2,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的状况。同时,在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作为大宗粮食作物的小麦和玉米,占粮食作物的比重呈现出显著的此消彼长的趋势,小麦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2000年的37.41%下降到2009年的17.20%,而玉米则从2000年的22.46%增加到36.26%。对于经济作物而言,较2000年,2009年油料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了2.03%,相反,蔬菜和果园面积则分别上升了1.56%和1.40%。
2.2以水利梯田为载体的工程型节水措施全面开展
会宁县的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5.07万hm2,且均为旱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长,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条件,以水平梯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逐年稳定增加(见表2),近70%的耕地实现了水平梯田,有效拦截了天然降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会宁县依托甘肃省“121集雨”节水工程,实行集雨补灌,全县累计投资1387.02万元,建立水窖87721眼,补灌面积1.18万hm2,形成了一定的农业补灌体系。
2.3积极探索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会宁县土层深厚、无污染,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会宁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瓜类、仁用杏5大特色产业,其中仁用杏35万亩,年产杏仁2万多吨;瓜子12.9万亩,黑瓜子产量达到7740t;引进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52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22家;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9家,其中行业协会4家,专业合作社128家,协会27家,现有会员2.07万人,培育出“西北磨坊”、“发滋瑞”等绿色品牌产品,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羊肉之乡”和“中国小杂粮之乡”,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1%以上。
2.4大力推广“白色革命”、“以肥代水”为主的农艺节水技术
会宁县逐年扩大地膜覆盖面积,增加农用化肥使用量,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扩大粮食产量。全县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全面推广,截止2010年底,全县已完成覆膜面积6.69万hm2,其中秋覆膜69万亩,顶凌覆膜31.4万亩。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60.46kg/hm2增加到2009年的74.16kg/hm2。
3制约会宁县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节水认识上存在误区
节水的本质是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失量,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同时,农业节水而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不仅包括水利工程措施,还包含农艺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7],长期以来形成的将节水农业等同于节水灌溉的误区,导致农业节水存在重工程措施轻农艺措施的倾向,忽视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等措施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许多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利用率高、农民容易接受的旱作节水技术,如:土壤改良、秸秆覆盖、少免耕等农艺、农机措施因缺乏重视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
会宁县农业用水量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比重大,导致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偏小;其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是33.13万亩,饲草料的种植面积为0.89万亩;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夏粮面积逐步减少,秋粮面积逐年扩大,这与天然降水的时间分布相协调。但根据极低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1768.59kg/hm2),尤其是以小麦为代表的夏粮作物和以玉米为代表的秋粮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巨大差距(小麦单产仅为玉米单产的61%),不难看出夏粮的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依然较高,夏粮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0%。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3.3水土流失严重
会宁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植被条件差,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目前,会宁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7.083万hm2。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会宁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会宁县退耕还林工程需要补植补造面积2.43万hm2。每年的降水集中的月份,水土流失加剧,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产量的减少。
3.4节水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
制约节水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目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农民自筹能力较低,构成了全社会节水资金投入的不足,不能满足会宁县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而且,长期以来,对水库、输水渠道等工程节水措施比较重视,有较固定的投入渠道。而对以农艺、农机措施为主的田间节水措施则重视不够,投资安排很少。过去投资,偏重于工程,对于非工程节水措施,由于投资理念的限制,缺乏甚至没有资金的保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会宁节水农业的发展。1998年以前,灌溉排水的骨干工程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其中中央财政投入比重很小,地方往往以“投工投劳”折资。1998年后启动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只有极少数地方的配套资金落到实处。非骨干工程由农民和集体负担。农民承担了2/3以上的投资用于开发新水源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前几乎没有灌区有能力自主进行农业供水工程的维修、更新与改造。在此基础上,会宁县节水农业筹资渠道较少,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机制不健全。
4促进会宁县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会宁县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旱与薄,而水土流失是地力瘠薄和加剧干旱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必须注重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治理,在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小型工程为主,治坡为主,按照梁、峁、台、沟、川、滩的不同土地类型,以及面蚀、崩塌、滑塌等侵蚀特点和发展程度,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尽可能使≤15°的坡耕地建成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坚持>25°坡地退耕还林,种草归牧,其余的坡耕地都应采取隔破梯田、水平沟垄等控制水土侵蚀方式,加以维护。在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加强地理培肥,保护耕作等,提高水分利用率。
4.2继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根据本地降水和干旱发生的季节性规律,以及夏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降水季节分配不相吻合,水分满足率低,产量低而不稳,秋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水、热同季,水分满足率高,产量高而稳的状况,应按照“压夏扩秋,压麦扩油,压粮扩草”的思路,尽可能的压缩夏粮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雨热同季的秋熟作物种植面积。同时注重发挥胡麻、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地区优势,整体地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确立稳定型的种植结构。
4.3培肥地力,开发降水生产潜力
“干旱固然是北方旱作区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威胁,然而地力不足,导致有限降水的无谓耗损,乃是现实产量低而不稳的更为直接的原因”,北方旱作区粮食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度只有43.4%,开发潜力巨大。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培肥地力,不仅可提高水分转化效率,且使降水的潜在生产力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增施化肥和有机肥,并强调平衡施肥,以增加肥力因素;通过施肥技术与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技术相配套,改善肥力条件;加大耕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杜绝因耕地的掠夺性经营与土壤侵蚀导致地力下降。
4.4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努力提高利用效益
甘肃积极推广“121”集雨窖灌模式,即每个农户建设一块100mm左右的集雨面,修建2眼30m2的蓄水池(窖),配套一处庭院经济,通过集雨窖灌,调整作物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无疑将成为稳定和发展旱区农业生产的重大决策。
4.5发展高产节水种植模式,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以旱作农业区为重点,推广“梯田+地膜+集雨+结构调整”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模式,通过梯田蓄水、农
一、深松整地对促进农业增产、改良土壤作用显著
深松整地是整地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发展。从我区多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看,秋整地特别是深松整地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松整地可以抢农时、增积温,减少低温冷害对农业的影响。我区地处高纬度地区,常年有效积温在2500~2800℃之间,无霜期135~145天,有效积温不足,冷害频繁是影响我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秋季深松整地,使耕地达到播种状态,第二年春季可以适时早播,争得有效积温200℃以上。并且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春季寒气散发快,地温普遍高于没整地的地块,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作物早熟,降低低温冷害对作物的影响,提高农产品品质。
2.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地的抗旱涝能力。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可以在不打乱土壤耕层的前提下,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扩大“土壤水库”容量,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能,增强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从实践看,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松整地,能把耕层由现在的12~15厘米加深到25~45厘米,表土耕层每加深1厘米,每亩可以增加2吨蓄水能力,储存3毫米降雨,一次降雨40~50毫米,地表也不会有明水。尤其是在秋季整地,可以接纳秋冬降水,避免春季气候干燥期动土,能有效地解决我区十年九春旱问题。秋整地比春整地土壤含水量高2. 46~4.82个百分点,三年平均含水量高于3%,相当于坐水种增加的含水量,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因此,解决干旱问题的一个明智选择,就是靠深松整地建立起“土壤水库”。
3.深松整地可以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在不少耕地中,每年消耗土壤中氮、磷、钾的返回率分别只有60%、54.5%和87.3%;有机质的返回率仅有50%,耕地有机质含量已由6%下降到2~3%;一些耕地由于水蚀、风蚀,耕层逐年变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不仅影响作物产量、农产品产量,更关系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一是在秋整地中扩大深松面积,利用其增加蓄水且动土面小的特点,减少耕地的风蚀、水蚀。二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可以在秋整地深松的基础上,实行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我省其它地市已经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的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可以在秋整地中加大根茬秸秆还田力度,这样每亩耕地每年可以减少土壤流失40~50公斤,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加0.04个百分点。在保护耕地,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上,深松整地措施的作用不可低估。
4.深松整地可以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标准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土壤耕作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最初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整地达不到标准,农业标准化就无从谈起。只有把耕地整平耙细了,才具备实现播种、施肥、植保等作业标准化的条件,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实施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了深松整地,才谈得上农业标准化,有了农业标准化才有农业现代化。农垦系统80%的耕地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领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整地。
二、深松整地的技术措施
第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科学合理地建立完善以深松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是整地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在这方面,全区农机和农艺工作者作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探索出了适合我区旱作农业特点的新的土壤耕作制度。可以概括为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原则,以蓄水保墒和提高地理为核心,实行深耕、免耕、浅耕相结合,松、翻、耙(旋)、碎茬技术组合应用的土壤耕作制度。这个土壤耕作制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充分利用深松后效,实行一年深松、一年免耕(原垄种)、一年浅耕(耙、旋、浅翻)作业,实现耕地三年轮耕一遍,作物三年轮作一遍的农艺要求,达到蓄水保墒、增强地力、抗旱抗涝的目的。
第二、要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秋整地特别是深松整地的组织化程度。在目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必须加强组织工作,提高作业规模、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作用,这是完成深松整地任务的一项重要手段。特别是连片整地,分散的农户没有这个能力,农机户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村集体加强组织,才能把小地块变成大地块,零散地快变成连片地块。一是要按照“三·三”轮耕制要求,确定以深松整地为主要内容的秋整地计划,明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和作业收费,落实到地块,落实到车组,真正把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协调工作,要把机械力量调动起来,做到大中小结合,各有分工,密切协作,抓到地和连片,为大型拖拉机深松整地作业创造条件。三是要坚持标准。整地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的重要基础,是实施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前提。合理确定“三·三”土壤轮耕计划,连片倒地,统一耕暄,划区轮耕,做到该深松的不能浅耕,该浅耕的不能不耕,不该耕的也不能强耕;要认真执行《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标准》,严格按照土壤耕作工艺要求作业,深松一般要达到25厘米以上,有条件的要达到35厘米以上,彻底打破犁底层;整地机械要大型化,杜绝小四轮整地较多、达不到深松作业要求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型拖拉机在深松整地中的作用。
第三、应进一步加大所需大型农机具更新的投入力度。大型拖拉机和大型深松机具是实现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保障,而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大型农机具的资金投入不足,更新速度慢、报废机具数量多,以及村集体机耕队的解体和机具变卖,导致我区现有的大型农机具保有量下降,大型机具少是我区目前深松整地数量少、质量差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机械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个人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更新速度和维护现有机具的状态。
在全县上下抢抓农时,纵深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要时刻,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春季农村工作督查调度现场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前一阶段全县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当前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动员各级各部门认清形势,抢抓时机,真抓实干,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下面,结合现场督查情况,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结成绩,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做好春季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中部旱作特色农业示范县和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谋发展、好中求快促跨越、实中求新干到位、优中求精上水平”的工作基调,紧紧围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惠民生,努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增长、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合理谋划,工作思路清。各乡镇在谋划工作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了科学谋划、合理摆布。中南部乡镇在大力推进果园建设的同时,注重幼园内套种小拱棚西瓜等区域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幼龄果园增收问题。西北部乡镇把主导产业定位在畜、薯产业上,依托旱作玉米秸秆资源,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村和养殖大户,着力构建良种扩繁、鲜薯贮藏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在基地规模扩张、良繁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五村联创”为抓手,突出产业支撑,强化基础配套,着力推进水电路气房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在绿化美化亮化上实现了新突破。
二是靠实责任,推行力度大。县委全委(扩大)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乡镇都召开了全乡(镇)三级干部会议,将工作任务逐一细化量化到村社,靠实到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强化了责任。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推行领导联村挂片、干部分组包线、村社干部配合抓点、技术干部包抓到户的“片、线、点、户”工作机制,形成了事事有人抓、件件能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是启动迅速,工作进展快。各乡镇和农口各部门紧紧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提前规划,及早启动,集中精力攻难点、打硬仗、求突破,各项农村工作进展顺利。在特色产业开发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0.5亩,种植覆土穴播小麦16万亩,调运苹果苗木407万株,新植果园9.07万亩,填平补齐4.3万亩,全面开展了以黑膜覆盖、整地施肥、拉枝修剪等为主要内容的春季果园管理工作,完成果园覆黑膜7.2万亩,开展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培训果农2万多人(次);10个养殖企业(小区)已全部规划到位,正在建设之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施了甘沟北山二期集中式供水工程入户927处,正通水试运行;李堡、武高2座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铺砂养护乡村道路240公里,整修村社道路320公里。在乡村环境整治中,共清洁村社道路、村庄巷道2600公里,清理“三堆”杂物1552处1.5万方,清运垃圾370吨,拆除村庄违规建筑8.6万平方米,更换街道门店标牌、广告设施等336处,拓宽整修村庄巷道76公里,疏浚渠道526公里,使乡镇街道和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在“双联”工作中,各乡镇通过抓宣传发动、抓学习培训、抓思路谋划、抓调查研究、抓载体创新,靠实帮扶对象,制定帮扶计划,积极开展六项活动,“双联”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四是整体推进,建设规模大。大多数乡镇和部门能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跨乡联村,规模推进,工作起点高,建设规模大。果树经济林建设突出标准化栽植和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五个一”的要求,建成了甘沟、双岘等4个5000亩集中连片示范带和威戎东山梁等16个千亩集中示范点,尤其是威戎北关新植示范园和李店常坪、贾河宋堡标准化管理示范园等一批示范点特色突出,建设标准高,示范带动作用强。旱作农业推广抢先抓早,超前启动,短期内完成了覆膜任务,建成了18处万亩以上集中示范带和23处千亩以上集中示范片。11个整村推进和甘沟整乡推进项目,突出早规划、早启动,通过以点串线、连片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已完成机修梯田1.6万亩,建成过水面桥3座,拆除危旧房303座,新修及拓宽村社道路117公里,新筑塘坝4座,较好地带动了项目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体来看,全县春季农业农村工作和“双联”行动谋划早、启动快、措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乡镇和部门进入角色较慢、工作启动迟缓,个别项目至今还没有开工,存在与全县整体工作不同步的问题。二是个别乡镇和部门工作起点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个别乡镇对全年整体工作谋划不够,定位不准,工作平铺直叙,既没有项目支撑也没有典型带动。新植果园存在苗木品种不纯、地膜规格不一、定植高度不齐等问题,影响了建园质量和档次,在管理上重视不够,保成活措施落实不力,对前两年栽植的幼园补植不到位,断档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对面山治理工作启动滞后,进展不大,重栽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个别乡镇对新农村建设“五村联创”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靠项目、等资金、要扶持,既没有“五村联创”重点示范村,其他四方面、三方面甚至两方面“联创”示范村也力度不大、进展不快。四是在“双联”工作中存在个别贫困户界定不准确、帮扶措施制定不到位、基础台账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确保春季农村工作和双联行动真正取得良好进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春季各项农村工作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抓住“一个关键”,突出“两个加快”,推进“六个突破”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扩规模,全力抓好果园新植任务。目前,全县基本完成果园新植任务,但根据掌握有的乡镇还没有完全栽植结束,覆膜任务还很大。当前,已进入四月中旬,农时紧、任务重,各有关乡镇和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领导力量、组织力量和技术力量,对春季果园新植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全力加快新植进度,确保4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林业部门要组织干部深入一线,划片包干,认真做好技术指导,确保栽植质量。各有关乡镇要按照目标任务,围绕提高建园质量,着力把好关键环节,大力推行“五个一”的栽植标准,全面落实定杆、覆膜、套杆等主要管理措施,科学搭配授粉树种,合理进行间作套种,确保苗木栽一棵、活一棵,整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5月份,县上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果园新植面积、栽植质量进行全面核查验收,并抽样检查栽植密度和成活率。抽查过程中如发现面积不实、质量不高、栽植太迟导致成活率不高的,县上要严肃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突出提质量,全力推进果园标准化管理。关于春季果园管理工作,县上在春季造林绿化及果园新植管理动员大会上已作了全面安排,各乡镇要根据会议要求,在抓好重点区域的同时,全面拉开果园管理工作。当前,果园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机肥缺乏,树体营养不良;果农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与果品标准化生产要求反差较大;一些乡镇对果园管理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以树形改良优化修剪技术为主的春季果园管理措施推广落实上,大部分乡镇没有大思路、大动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县果品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迫切需要我们通过果园集中管理加以解决。要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领导挂牌包抓的要求,重点从灌水施肥、整地覆膜、剪枝除草、树体改形等关键技术入手,进一步加大对干部群众的技术培训力度,认真抓好五类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集中培育一批管理精细、配套完善,高科技、高效益的标准化示范园,为全县果业生产全面升级树立样板,促使果树早成形、早结果、早见效益。当前,每年一度的春寒期来临,这里特别强调,要切实抓好花期防冻工作。林业部门要指导群众适时进行灌水或连续喷水、凌晨燃放烟幕、给果树喷施微肥磷酸二氢钾等,提高果树的防冻抗冻能力。各乡镇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在田间地头堆放柴草,做好预防霜冻的物资准备。
三是突出保成活,全力抓好生态造林工作。严格按照造林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和全县春季植树造林暨果园建设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在生态示范点建设上,各乡镇要抢抓今年墒情相对较好的有利时机,对年初确定抓建的2000亩以上的生态示范点,尽快查缺补漏,抓好完善,确保3.5万亩生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林业部门要深入一线督查,对育林坑间隙大、粗制滥造的工程,责令乡镇进行返工,确保达到规定的栽植标准。在面山绿化上,要按照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高密度栽植、大树苗覆盖的要求,把造景与造绿结合起来,全力抓好高速公路两侧面山、县城南北面山绿化,进一步提高县城绿化率,提升县城品位。在公路沿线绿化上,要以乡村道路绿化为重点,完成行道树栽植300公里。特别是要把静庄二级公路、国道312线和高速公路沿线绿化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有关部门和沿线乡镇要紧密配合,各司其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绿化建设任务。在村庄绿化上,要以“五村联创”为载体,结合小城镇建设、旧村改造等项目,以八里闫庙、甘沟响河等新农村示范村为重点,大力实施街路绿化,村庄四旁、巷道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鼓励农户在房前、院内、屋后种植花草、果树等绿化植物,扮靓美丽农村。同时,要全面完成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公益林补植补造、荒山造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林木管护力度,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健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
四是突出增效益,全力抓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旱作农业的关键在顶凌覆膜,顶凌覆膜的保墒作用十分明显。要争取在5天内全面完成覆膜扫尾工作。今天会后,各乡镇要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对今年的旱作技术推广任务来一次回头看,对个别没有完成覆膜任务的乡村,要及时督促,保证在5天内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另外,有人反映近期在乡镇集市上低价出售旱作农业地膜,各乡镇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核查情况,对发放给农户的地膜进行核查,并丈量完成情况,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把物资全部用到项目上。要加强秋播大蒜的田间管理。对去年秋季种植的1万亩大蒜,要严格按照农技部门制定《大蒜春季管理技术要点》的要求,加强幼苗期、退母期的田间管理和地膜管护,同时要充分利用附近的水窖、坝等水源,尽一切可能进行补灌一次,确保秋播大蒜丰产。要指导农户适期播种。近期,一些晚熟马铃薯主产区和大蒜栽培示范区的农户已经开始播种马铃薯,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一些劳动力确实不足的马铃薯种植大户给予适当帮扶,农牧部门要开展技术培训,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适期开展播种,确保4月底前全面完成洋芋、玉米的点播任务,努力实现“点上创精品、面上扩规模、村社树典型、旱区全覆盖”的目标。要加强种子管理工作。各乡镇要积极宣传,引导、组织群众到县种子技术服务部各代销点或有资质的经营单位购买种子,并向销售人员索取相关票据。要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按照《冬小麦春季管理意见》,对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采取压膜放苗、镇压耙耱和施肥除草等为主的管理措施,加强小麦返青期管理,促进幼苗返青生长。同时,要积极抓好小麦条锈病、红蜘蛛等病虫的监测监控,调备防治药械,及时开展病虫害的预报、监测和防治指导工作。
五是突出强基础,全力抓好农业项目建设。要继续把梯田、道路、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春季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进度、抓质量,努力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利水保、交通等部门要抓紧做好勘测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确保安全饮水、梯田建设、能源沼气、道路硬化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建设,早日建成。有关乡镇要加强协作,紧密配合,积极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投工投劳等工作。一要抓好梯田建设。水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强化措施,抓好招标工作,确保全县6.38万亩梯田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要严格把关,从严验收,力求达到地块平整、地埂坚实、措施配套,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块不予验收,责令返工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二要抓好水利建设。要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进度,确保6月底全面建成。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等扫尾工作,扎实推进水利普查工作。对今年明确规划抓建的牛站沟1号淤地坝等9个小塘坝建设,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尽快落实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县上将于11月底组织验收。三要抓好道路维修。各乡镇要重点抓好水毁道路的维修养护和乡村、村社道路的铺砂整修,确保畅通无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输提供方便。四要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农牧局要组织干部、技术人员与乡镇干部一起,对今年的建设任务逐户进行靠实,同时要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与宣传,确保今年计划的2200户户用沼气建设,1.3万台太阳灶推广,1700个太阳能热气器发放工作顺利完成。
六是突出高标准,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今年规划建设的示范村,无论是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还是村庄综合整治,都比以往效果好、档次高;但是,乡与乡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威戎杨桥、甘沟响河,城川红旗、新店秦王、细巷韩川等示范村建设,积极整合项目,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村庄整治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些乡镇的示范村建设启动迟、进度慢,这些乡镇要紧急采取得力措施,既要赶进度又要保质量,今年再不能靠单打一的工作来支差应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组织领导,丰富建设内容,提升建设内涵,在基础配套、房屋改造、村庄整治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统筹推进,切实把改善民生的事情做好做实。积极引导重点示范村农户加快自拆自建和村庄整治的工作进度,迅速掀起全民参与的建设热潮。各乡镇在抓好重点示范村建设的同时,要坚持整体推进,既全力抓好32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又统筹推进219个不同方面联创示范村建设和“和谐五星”农户创建工作,紧密结合村情民意,统筹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村域经济状况和乡风民俗特点等因素,抓紧编制修订四方面、三方面和两方面“联创”示范村建设规划,明确创建思路和目标任务,以规划引领建设,加快示范村苹果、畜牧、洋芋等特色产业开发和硬化路、自来水、户用沼气、村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形成不同层次、各个方面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坚持“大扶贫”工作方针,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切实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特别是要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建设,高标准完成甘沟整乡推进和新店秦王、界石铺镇关湾等11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集中扶持葫芦河流域1万亩、雷大梁片区1.2万亩两大果品基地、曹务乡张洼村100座钢架大棚设施蔬菜、城川乡靳寺村特种养殖等四大基地建设;做好新标准贫困人口识别登记和建档立卡以及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确保更多贫困人口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力争通过专项扶持和社会帮扶,辐射带动16个贫困村整体实现道路网络化、耕地梯田化、农业产业化和居住环境美化的目标,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带动1.5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七是突出促规范,全力抓好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严格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深化财政补贴资金“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改革,高效运转惠农政策落实便民服务大厅,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惠农资金不折不扣兑现到户。继续完善乡、村级惠农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健全资金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和资金落实、监管、责任追究机制,简化明白册运转手续,强化查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县上的总体要求是,惠农政策落实整体工作水平要走在全市前列。要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探索耕地保护、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新思路、新办法。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巩固提高主体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配套改革。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扎实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八是突出严管理,全力抓好乡村环境整治。全县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目的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洁净优美环境,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政府的职责。活动开展以来,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但也要看到存在的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宣传动员不到位。从整治情况来看,部分乡镇宣传动员不深入,群众主体作用未发挥,参与不积极,工作不主动,环境整治成效不明显;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乡镇重视不够,行动迟缓,工作滞后,乡与乡、村与村工作差距比较明显;三是工作标准不高,自我满足,只求面上过得去,一般性地推动工作,没有从机制上去找问题,由表及里,标本兼治还有差距,把环境综合整治认为只是简单的打扫卫生和清理垃圾。四是没有形成城乡共促互动,只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城乡一盘棋的局面;五是注重治标而忽视治本,“问效问责”没有落实到位,有“拖着走”的现象,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这项工作正处在深入推进阶段,因此,各乡镇各部门绝不能有松一松、歇一歇的思想,一定要保持强力态势,再接再厉,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要抓宣传发动。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乡村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觉配合和参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切实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二要正确处理拆与建的关系。针对拆除违章建筑中存在阻力和困难,积极联系配合单位,加大工作力度,彻底清理拆除各类违规违章建筑,为依法合理修建奠定基础。三要注重标本兼治,抓全面整治。要以重点区域整治为突破,在全县各村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使城乡环境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四要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各乡镇及村社要建设固定的垃圾集中处理点,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重点乡镇要进一步充实城管执法和环卫队伍建设,加大投入,配套完善管理措施和环卫设施,形成持续管理、长期服务的工作机制,实现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目标。
九是突出定规划,全力抓好“双联”工作。双联”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过程,各乡镇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从贫困村、贫困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最急迫、最具体、易见效的事情做起,制定长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提出具体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开展帮扶工作,绝不能急功近利,工作无计划,心中无目标,手中无措施,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第一,要加强政策宣传。各乡镇要把政策宣传作为“双联”行动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省市和县委开展“双联”行动的安排部署,提高群众知晓率。要加大对各乡镇、各单位凸显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靠实帮扶对象。要认真做好贫困户核实工作,核定联系对象,利用村务公开栏,对确定的联系对象进行公示,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要予以调整,重新确定,坚决杜绝优亲厚友,绝不能因界定不准引发新的矛盾。对联系户达不到全村总户数15%的,要动员村干部、致富能人和私营企业主参与帮联,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模范作用,引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第三,要制定好帮扶计划。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围绕落实“六大任务”,制定出本乡镇2012-2020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帮联规划。同时,要根据贫困村的基础条件,贫困户家庭结构、自然状况、经济实力等不同特点,配合帮联单位,因村因户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帮扶计划和年度目标计划,把“联村”的突破口放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农村保障水平上,把“联户”的关键放在宣讲惠农政策、了解群众诉求、树立发展信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做到扶贫与扶智同步推进,真正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无产业的问题。第四,要加强沟通衔接。各乡镇要加强上下衔接,及时向县“双联”办和省、市、县帮扶单位反映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工作进展情况,要加强联系单位与村、联系干部与户之间的协调沟通,确保“双联”行动健康有序开展。
十是突出育典型,促进农村工作再上新水平。今年县上确定抓建的124个先进典型,涉及农村工作的有104个,占了绝大多数。这104个先进典型能否按要求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直接影响着全县的整体发展水平。在这104个典型中,涉及农办、新村办1个,农牧局5个,林业局6个,水务局4个,水保局1个,扶贫办1个,各乡镇3个、4个不等。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按照起点高、规模大、机制活、带动作用强的要求,把典型建设、资金协调、督查调度等环节牢牢抓在手上,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确保全面完成建设计划,促进全县农村工作再上新水平。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春季各项农村工作任务
今年春季农村工作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一要强化领导抓落实。各乡镇要切实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精兵强将、业务骨干调整到农村工作上来,主要领导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分管领导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各涉农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将工作领域向农村覆盖、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努力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二要靠实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对整体工作完成情况认真组织一次“回头看”,进展比较好的,要立足超额完成任务,再接再厉;没有达到进度要求的,要认真查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迎头赶上。从现在起,各乡镇、各部门都要算好时间账、任务账,明确责任人,列出时间表,细化量化实化目标任务,逐项排出时间表,把任务靠实到各级领导头上,把担子压到全体干部肩上,把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决不能形成缺口和差距。
三要强化督查抓落实。农口各部门要把督促检查作为促进任务落实的有效手段,组织专门力量,对一些滞后性的工作,深入开展督促检查,采取现场办公、定人定责、按期达标、限时办结等措施,切实解决工作展不开、推不动、落不实的问题。要严格项目考核,凡与市上签订责任书的,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拔高工作起点,不仅要全面完成责任目标,而且要争取名次靠前。凡是市上考核的主要指标,要一项一项地具体分析,位次靠后的,要深入查找症结,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位次前移。凡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任务,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限落实好,不得以任何借口打折扣、降标准、搞变通。
今年我县农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具体指导下,有战绩,有进展,也存在困难和差距,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简单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1月10日,全县共铺开各类农建工程486处,上马劳力3.8万人,上马机具1170台,其中大型机具240台,小四轮930台,共投入农建资金2970万元,(其中自筹1430万元),投工投劳56万个。动土石方744万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处,解决缺水人口2.3万人,占任务的100%,新增水地300亩,占任务的150%;改善水地1000亩,占任务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3.1万亩,占任务的118%,其中基本农田2.5万亩,占任务的166.7%,造林9万亩,种草1.6万亩;完成机耕面积32.95万亩,占任务的103%,其中深耕17万亩,占任务的100%,新育苗2010亩,占任务的105%;秸杆还田1.5万亩,占任务的100%。
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今年全县共铺开重点工程20处,概括起来为“73361”工程,即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3处综合治理工程,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1处治沟骨干工程。
7处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确立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的骨干工程。目前,7处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扩建提引水工程2处,扩建配套提水工程1处。总计安装输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总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处,管理房13间,完成投工5.2万个,工程量43.36万方,使56个严重缺水村庄的2余口人和5800头大畜的吃水得到稳定解决。
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主要是配合全县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确立的精品工程,现已完成建设总面积2.28万亩,共挖大鱼鳞坑60万个,水平沟1.3万米,植防护林2.2万亩,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亩。
3处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16万亩,其中包括水保林1.6万亩,经济林375亩,种植牧草3540亩,新建基本农田2245亩,整地6880亩,育苗20亩,打坝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万米,河道输浚3000米,沟头防护2万米。
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共完成梯田1.27万亩,滩坝地1230亩,新增节水面积1200亩,三项合计基本农田为1.5万亩,项目区内人均新增基本农田1.2亩。
1处治沟骨干工程为骨干坝建设工程,完成坝高18米,总控制面积4.9平方公里,总库容78万立方米,可淤坝地130余亩,完成投工4000个,总工程量7.1万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我们XX贫穷落后由来已久,其中导致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去年以来,连续二年干旱少雨,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改善,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是关键措施、根本措施。为了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这一战略高度,在全县掀起以兴水治旱为主要内容的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县委、县政府研究确立了“以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户、专、群、干结合,多形式并举,质量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和上规模、创精品、要效益、争先进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各乡镇也相应充实了农建领导机构。并于8月7日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对全县农建工作统一进行了安排部署。地区农建动员会之后。结合贯彻会议精神,在组织农建指挥部成员、乡镇干部、农口负责人对全县农建工程开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规模、看机制、看质量、看效益为主要内容检查督促的基础上,又于10月10日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动员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重点帮助部分干部群众解决“秋收忙,抽不出劳力搞农建”的等待观望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实行四套班子、农口技术员包乡,单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层层分解农建任务,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既包进度,又包质量,加强考核,从严奖惩,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调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主动抓农建的积极性,为搞好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秋冬农田水利建设新突破。
根据地委、行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坚持把秋冬农建的重点放到兴水治旱上,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突出抓以下五个重点:一是抓好以机修梯田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全力实施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三是继续抓好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四是坚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五是努力抓好以机耕、秸杆还田为重点的旱作农业建设。并把深耕重点放到城关、东湖、义井、贺职等平川乡镇和八角、太平庄、虎北等缓坡地区乡镇;秸杆还田重点放在八角、长畛、贺职、义井、东湖、红崖子六个乡镇;八角、大严备、马坊则重点完成三个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务;小寨、长畛、烈堡、红崖子重点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辅助工程、通道工程;太平庄、烈堡、韩家洼、东湖、贺职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乡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紧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乡镇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完成植树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项农建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结合,即农建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和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紧密结合;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开发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和近期利益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全县呈现出乡乡有连片骨干工程和重点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户户有农建任务,上下同心,齐抓共干的喜人局面,为全面完成秋冬农建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干部投身农建工作的积极性。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以来,我们本着“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则,要求四套班子领导必须到乡镇、到工程,坚持一线指挥,为所包乡镇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在农建期间不得擅离职守,确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须向书记请假。如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下去检查农建工作时,连续三次发现乡镇主要领导不在岗位,不在一线,则取消该乡镇评比先进的资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在开展农建前即深入各乡镇了解工程的规划情况,期间又经常下去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本着严格检查、严格奖惩的原则,在农建结束后,又组织有四套班子全体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书记、新闻单位参加的检查评比工作,对农建先进乡镇奖励现金2000元,对后进乡镇除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电视曝光外,一票否决当年综合考核中评比先进的资格,并要求主要领导在农建总结会上做表态发言。今秋农建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乡镇检查了解农建4次,组织阶段性大型检查评比3次。由于方法对头、措施可行,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干部扑下身子抓农建的积极性,增强了县乡干部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恐后意识,在农建工作上,乡与乡之间自发开展了比规模、比速度、比质量、比效益的比学赶超活动,为全面完成农建各项任务创造了条件。
(四)合理规划,科学施治,确保工程质量。
为提高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发效益,增加农田基本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我们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绿字当头,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夏季由书记、县长带队,组织水利、林业、农机、扶贫办等有关领导和部分科技人员深入各乡村,在总结前几年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重新修改制订了我县远期、近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符合县情民意的分期实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3个千亩梯田片,3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气候条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优化配置,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如八角马军营流域,主沟长4公里,内有1公里以上支沟5条,流域面积18000亩,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280亩。从该流域立地条件出发,我们采取沟底打坝淤地、缓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树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广了阳坡生态阴坡针、背风向阳经济林的营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农田800亩,水平沟整地4000亩,种植柠条1500亩,种植落叶松、油松2500亩,育苗20亩,打坝2座,年内治理面积达到5300余亩。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机遇,提、引、蓄并举,全力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我们XX历史以来水资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贫水县,全县有百分之八十的村庄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近三分之一的村庄祖祖辈辈饮用雨水、雪水、麻河坝水度日,群众苦不堪言。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鉴于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解决饮水困难当作大事来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资多、技术相对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县尚有100多个村、5万多口人、1万多头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解决的22个重点县的机遇,坚持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多方筹资765万元,以开发利用深层溶岩水,集中连片供水为主,提、引、蓄并举,年内铺开各类人畜饮水工程68处,其中新打机井4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21处,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处,蓄水工程46处,打旱井261眼。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现所铺开的68处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县严重缺水的93个村庄,2.3万余口人、7254头大畜的吃水困难一次性得到解决。按照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以水养水”的改革思路,转换经营机制,不但使全县8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条件,而且也为下一步彻底解决全县人畜吃水困难积累了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六)多元筹资,集中使用,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到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资金困难又是制约农建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农建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采取劳动积累工顶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职工捐一些,县乡财政挤一些多元筹资的方法,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鼓励支持农民在自觉自愿和实际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力解决自身利益投资。要求每个农村劳力每年农建投工不少于20个,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资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仅群众投入劳动积累工就达5万个,折款75万元。全县仅机耕一项,群众即投入资金330万元。二是本着自愿出钱出力的原则,每名机关干部年内植树造林捐资20元,义务修路捐资30—50元。三是县乡两级财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截至10月底,县乡两级财政已拨出200万元专款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四是严格把好国家专项资金使用关,把国家下拨我县的水利水保、扶贫专款、以工代赈、世行贷款、植树造林以及其它有关资金捆到一起,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以上渠道,全县共自筹农建资金1430万元(包括投入积累工折款8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农建资金紧张的矛盾,保证了全县各项农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特点
一是上马早。在专业队长年干的同时,八月初,三千名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村部分劳力(妇女、老人)即已投入农建工程。上马要比往年早一个月左右。
二是规模大。突出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在整体农田基本建设中,规划设计了3个3000亩以上的机修梯田片,3个万亩荒山绿化片,全长30公里的绿色通道工程,2个规模旱井旱池乡,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总面积5万余亩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农建高峰期上马劳力达到4.5万人,规模之大,上马劳力之多,投资之巨,都是近年来所没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农建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综合开发,严把质量,力创精品的治理方针,因而从效益上看,也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四是机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认真推行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如太平庄乡大磨沟改河造地工程实行以户承包,谁垫谁有,五年免交农业税和各种摊派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全乡人民的垫地热情,日上劳力540人,日上机具70多台。在解决人畜吃水中,创造了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模式,为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动员社会力量、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走出了新路。
五、问题
(一)由于大规模的机修梯田和流域治理,与机耕发生了时间上的冲突,机具紧张,难以两全,尤其大型农机具更显不足。
(二)高杆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获期长,影响了机耕进度。
去冬今春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水环境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依托项目带动,全面实施了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塘堰坝渠清淤整修、重点水源工程等建设;获得了“20__—20__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同时被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为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工作,我们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骨干工程,建民心工程,创优质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中低山丘陵漫岗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区。气候属寒温带气候,年积温2100—2900摄氏度左右,无霜期110—13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445.1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695.8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旗辖5个镇4个少数民族乡,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5万人。全旗现有耕地面积435万亩,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1座,全旗有水资源总量21.22亿立方米。
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一)20__水利年度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20__水利年度,我旗纯增有效灌溉面积目标值7.8万亩,实际完成9.4万亩,完成任务的12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8万亩,实际完成9.4万亩,完成任务的120%;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目标值13万亩,实际完成16.9万亩,完成任务的130%;解决饮水安全人数目标值0.49万人,实际完成0.58万人,完成任务的118%。新打水源井669眼,共投入劳动积累工61.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2.8万立方米。
防汛工程(现设防标准内)无重大事故发生;落实了防汛机构、预案、物料、队伍和首长责任制;传递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及时准确;完成了pam旱田保水新技术推广;落实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了水行政执法与队伍建设,无集体上访、无败诉案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并通过初验;深化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落实了两项经费;局机关进行了政务公开,信息宣传采用率高;落实了“一岗双责”;制定了抗旱、防汛等应急预案,保证了水利工程顺利施工,运行管理安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上的突破。对上级投入的节水喷灌设备,折价发放给农民,各户自行管理,使之发挥抗旱减灾作用。同时,旗委、政府积极支持水利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3个水管单位实行定额公益补助,每年补助27.8万元;建立了18个农户用水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参与水利事业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水利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有保障,机制有创新。对已经建设完成投入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合格后,整体移交给所在乡镇村,帮助运行单位科学核定水价,提出日常运行管理要求;同时对全旗小型的自然屯水源单井设施全部移交给村民自行经营管理,对规模较大的镇(区)供水设施,水务主管部门通过协议明确产权,并偿试有偿转让或拍卖,明确了水利、乡镇村与用水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一“德政工程”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
2、水利工程管理步入正规化轨道。为全面加强建成后的排灌渠道工程管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水务主管部门与工管单位签订协议,设施日常管理交由工管部门负责;水利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建立健全水库、灌区管理制度,负责指导维修等工作,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3、多措并举,破解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难题。近几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对此,我旗利用上级投一点、农户集一点的机制来解决此问题。一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前发展,组织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体项目进行民主讨论,进行民主决策;二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今年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农民读本》2万册,广大农户认识到改善农村水环境是为自己造福,而不是增加农民负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三是整合有效资源。使民建公助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群众投工投劳的有机结合,较好地理清了影响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思路,初步解决了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的筹资难题。
4、水利行风建设。围绕解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抓行风建设,把构建水利建设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行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我旗首先从转变作风入手,深入调查,了解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行风建设收到了实效。其次,向社会发出“水利行风征求意见函”,把“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与专项执法检查紧密结合起来,边查边改,取信于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抓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及时解决问题,使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了行风改进的实际效果。
5、水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0__年,我旗的水行政执法工作,在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 理,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针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城镇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项目多,河道采砂、取土用量大,为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保障防洪安全,旗水务局组成检查组多次深入到采砂现场和各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法采砂行为,已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3份。查处违法采砂案件1起,罚款3000元,警告3人。查处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妨碍行洪建筑物案1起,警告1人。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通过了市政府法制办和旗政府法制办的检查和案卷评查,认为案件查处法律适用正确,程序合法,卷宗文书制作规范。在旗政府法制办开展的案件评查活动中,有1起案件卷宗被评“十佳”卷宗。同时,对各取用水单位开展了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活动,重点加强了取水计量设施安装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6、效能建设
提高行政效能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有效途径。一年来,水务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这个课题,坚持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水行政执法,立足机制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和程序,突出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实现了效率高、服务好、形象佳、零投诉的效果。
(二)20__年冬春季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10月初以来,我旗组织农民重点开展了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打抗旱水源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解决缺水、修复水毁工程和老化工程整治为主的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会战,会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3万亩;打水源井119眼,建机电井4眼,完成供水管道铺设21公里,解决0.2万人和0.32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96万亩,投入劳动积累工4.8万个,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2.3万元。
防汛工作:
我旗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积极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把防汛工作作为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周密部署,超前筹划,狠抓各级防汛预案、人员、物资的落实。尤其是6.28特大暴雨,使部分乡镇降水量达到1998年以来最高值。旗乡两级指挥部积极做好应急处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快速进入了实战状态,确保了抗洪抢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重点工程建设及完成情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严本文来源:文秘站 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保质保量地全力推进××、××、××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及××××堤防等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2547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保护下游15个村屯7374人、18937亩耕地及301国道的安全。
目前,××、××、××三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已完成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全部按照相关规范予以落实。对工程实行全面的进度、质量、资金控制。工程建设完成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亚行贷款××××××堤防项目进展情况
亚行贷款××××××堤防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批复总投资2749.6万元。其中内资1552.46万元,外资1227.14万元。新建堤防14.9公里,新建穿堤涵洞3座,护坡1.91公里,新建山洪沟回水堤6.168公里。堤防保护得力其尔乡0.74万人、21.17万亩耕地的安全。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主体工程。
××××××*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总投资300万元的××××××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打水源井26眼,配套设备26套,盖井房26座,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产粮食7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98万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0__年(新增1300亿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上级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处,总投资434万元。解决5782人的饮水安全,其中集中式(管道)供水工程4处,水源工程9处。目前,已完成水源工程9处,建设水源井11眼,管道铺设22.5公里,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百万元以下工程已完工,百万元以上××××××镇区项目明年完工。
××*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988万元,建设内容为机电井9眼,集中式供水7处。目前,水源工程已经完成,4处百万元以下管网已完工,3处百万元以上项目预计20__年完成。
项目整体建成后,可解决1.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全旗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天台岭项目区20__年度、20__年度投资计划治理工程实施工作。黑土地治理工程20__年度、20__年度投资计划实施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1平方公里,到目前共完成坡耕地治理面积6.0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4.57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6条,谷坊150座,青贮窖、棚圈各10座,修建涵洞7座。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一期工程××××××项目区××××××小流域治理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验收组于20__年7月17日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组通过现场查勘、查阅档案资料,听取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有关单位汇报,认为工程质量达到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三、超前谋划,抢抓机遇,加大水利项目争取力度
项目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我旗水利部门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国债项目资金较多的有利时机,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全旗农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加快全旗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一)、根据要求及时完成了《20__和20__年退耕还林水利项目实施计划》、《××*牧区水利规划》、《××××××市××*增产商品粮生产能力水利规划》、《呼伦贝尔市××*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的前期编纂工作。
(二)、××××××防洪堤西移工程
××××××防洪堤线路修改方案已初步拟定,从堤防桩号3+700处为堤防线路修改起始点,末端至两国道交汇处,全长8750米(改线后防洪堤末端桩号11+950),堤防轴线向西侧移动1400米左右,河道行 洪宽度为500米左右,可划归城区面积7000000平方米。现旗政府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协商,签订了那吉防洪堤西移、河道整治工程设计和地质勘察合同,项目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拟建晓奇水利枢纽工程及下游灌区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座落于格尼河的中上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990km2,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灌溉、防洪和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8.7亿元。
××××××水利枢纽下游规划灌溉面积为20.98万亩,工程总投资5.77亿元,规划种植作物为水稻及旱作物。××××××水库每年可为下游灌区提供3085万m3灌溉用水,灌溉保证率75%,满足20.98万亩灌区的用水要求。
(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到20__年,重点县建设完成后,××*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恢复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增加水田灌溉面积700亩,提高灌溉保证率为80%,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925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249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建成后,当地5800户受益,户均增加收入108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将更加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粮食增产工程
关键词: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无情旱魔
1.引言
继2009年-2012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持续特大干旱后,泸西县2012-2013年冬春连旱,使小春作物长期在生命线上挣扎,造成广大农民和农业设施损失惨重。泸西县自2005年成立泸西县人民政府临时机构县烟水办以来,我县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结合县情实际,加强烟区水利工程建设,为战胜无情的旱魔奠定了坚实基础,巨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高,促进了农业增收,推动了泸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泸西县旱情动态
截至2013年2月26日,全县库塘蓄水为9744万立方米,扣除工业、城市生活用水及死库容和自然损耗,可供农业用水约5800余万立方米,基本能满足当前小春生产及大春栽插用水。随着旱情的发展,在雨季来临之前,我县局部山区、半山区供水和人畜饮水形势严峻。2013年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以来,持续干旱造成小春作物出苗率不足,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内,有效降雨严重不足,特别是部分薄瘠土地的旱作大量枯死。据各乡镇上报数据统计,截止2月28日,全县小春作物受灾面积419591亩,成灾184400亩,绝收2300亩,预计经济损失达3920万元。其中:啤酒大麦110000亩受灾,61000亩成灾;小麦30515亩受灾,25900亩成灾;油菜66056亩受灾,18100亩成灾;豆类33410亩受灾,21800亩成灾;蔬菜30265亩受灾,16500亩成灾;水果76500亩受灾,19000亩成灾;冬马铃薯26325亩受灾,9000亩成灾;其它作物46520亩受灾,13100亩成灾。
3.烟区水利工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3.1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为建好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指挥长,红河州烟草公司泸西分公司经理、水利局局长为副指挥长,县农业、水利、烟草、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县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简称泸西县烟水办)。
3.2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规范运作
工作中,我县严格按照《红河州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加强项目监管,通过“六个严格”,规范项目运作。即:严格制定建设规划、严格工程设计、严格工程招标、严格工程实施和质量监理、严格项目竣工验收、严格规范归档管理。
3.3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工程建设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工程建设中,我县实行施工技术人员全过程现场指导,严把质量关,同时成立质量监督组,全面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予验收,不拨付补贴资金,并督促其限期整改到位。
3.4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按照国家局、省局对基本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的要求,为保证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工程上,切实发挥作用,我县严把“六关”,切实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即:严把基本烟田建设资金管理关、严把项目的审批及预算关、严把工程进度资金拨付关、严把工程验收资金支付关、严把工程项目结算资金审计关、严把资金监督检查关。
4.烟区水利工程建设实况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本人被泸西县人民政府以泸政办发[2006]31号文件抽调到泸西县人民政府的临时机构泸西县烟水办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参与了泸西县烟区水利工程“十一五”、“十二五”、现代烟草农业项目和泸西坝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泸西县2005年至2009年,共建烤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13件(台),其中:水窖9015件,水池395件,沟渠170件,管网114件,塘坝16件,泵站3件,机耕路53件,倒虹吸1件,密集式烤房新建840座,密集式烤房改造350座,烟草农用机械256台,总投资22418.42917万元,受益面积20.6504万亩。
泸西县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项目共完成2243件工程,其中:水池6件,管网18件,沟渠294件,提灌站1件,小塘坝11件,倒虹吸1件,机耕路132件,土地整治1件,烟叶调制设施1066座,烟草农用机械613台,育苗大棚100座。该项目总投资33660.083万元,受益面积12万亩。泸西县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全国之最,充分展示了大视野、大区域、大规模推进的恢弘气势,其投资额度、规模堪称泸西农田水利建设的里程碑,为2010年国家、省、州现代烟草农业现场会提供了参观现场,并受到了好评。
泸西县2013年午街铺镇果吉项目区工程由土地平整、田间道及支渠Ⅰ型组成,预算总投资1855.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土地平整638.05公顷;田间道21件,总长21808m,涵洞41个;支渠Ⅰ型21条,总长21808m。该项目目前正处于紧张施工中,预计2013年4月中旬完工。
泸西县泸西坝水系连通工程,概算总投资1.89亿元,对全长30.664公里的河渠进行巩固配套,升级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完成后,将提高渠道的防洪、供水能力,缓解49个村民小组缺水灌溉问题,年供水量达8800余万立方米,受益14万人;在防汛期间,将有效保障沿河两岸3.16万人、4.98万亩农田安全。为此,泸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水源工程的建设,现已列入红河州水利“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通过省烟草公司评审,待通过国家烟草总局评审后即可实施建设。
5.烟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泸西县2005年至2013年共投资57933.51217万元,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烟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全县烟区水利化程度,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特别是自2009年“百年一遇”的干旱年景起至今年的连续干旱年景中,工程充分发挥了效益,帮人民群众战胜了旱魔,大大地降低了因旱魔带来的损失,所建水利工程深爱人民群众的赞同与支持。
6.结语
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烟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切实改善农田设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省、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烟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更好的实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增加农业收入打牢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建设与管理总站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规.2005年2月。
[2]:颜宏亮.水利工程施工.2009年11月。
[3]:张玉福.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2009年10月。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现代农业园区,是指列入市政府“百园建设”实施方案的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第三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由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构成。
第四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使用应当遵循公正透明、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原则,由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市、县区财政部门和园区办具体负责本级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市级园区建设补助资金主要用途如下:
(一)技术装备提升。用于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二)从业人员培训。用于园区从业人员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训和印制宣传培训资料;
(三)市场体系建设。用于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市场信息平台建设;
(四)质量安全监管。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五)绿色品牌建设。用于无公害基地认定和农产品绿色、有机品牌认证;
(六)项目衔接落实。用于市、县区园区规划编制、评审、招商引资,中省项目编报、评审、衔接等;
(七)贷款担保。建立园区建设贷款担保基金,用于支持园区业主市场融资;
(八)考核奖励。用于市、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包抓园区建设工作考核、奖励。
第六条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园区建设补助资金专户,实行分级负责、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当年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市、县区财政部门加强补助资金监督管理,严禁挤占、挪用。
第七条园区建设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农户主体投入的原则,突出重点,倾斜扶持。
第八条市级以上园区建设补助资金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申报。各园区建设业主编制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由市园区办牵头,会同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组织评审筛选,报经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园区办、项目主管部门和市财政局批复建设方案,下达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第九条园区建设补助资金按项目建设进度拔付。其中,建设方案批复后首次拔付20%;补助资金的60%部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报园区办审核后,按进度拨付;剩余20%资金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一次下达。
第十条园区建设单位申请进度拨款时,需提供项目建设进度报告书和补助资金拨付申请表,经园区办审核同意后财政部门按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
第十一条园区建设单位必须建立财务机构,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中、省、市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批复的建设方案实施,确保按期优质完成建设任务。园区建成后,由县区园区办组织初验,申报市园区办组织验收。
第十三条市园区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组成园区建设项目验收小组,依据批复的实施方案,对园区建设项目作出全面评价,形成验收意见。
第十四条严禁滞留、挤占、挪用园区建设补助资金。违反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在规定时限整改不到位的,追回扶持资金。情节严重者,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市园区办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市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资金整合方案为有效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中、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项目资金整合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目标,依据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部门联动、项目捆绑、资源整合”的思路,协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整合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依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发挥项目聚合效应,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
2、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由项目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整合项目的申报、审批、管理和验收等工作,项目管理权限、资金用途渠道不变,力促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坚持规模投入,综合示范。扩大现代农业园区规模,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作用,力争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坚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各县区根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国家投资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对涉农项目实施整合。市、县区政府对现代农业园区整合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形成多级、多部门联动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三、整合范围
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整合范围包括农村沼气、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业产业化、农民技能培训、基本口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产养殖、土地开发整理、农村道路、农网改造、长江防护林、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园区产业发展。
四、整合方法
1、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各县(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单位,分类调查,测算出“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政府投入的涉农项目和资金需求量。县(区)政府结合当前国家涉农项目投资方向和重点,编制涉农项目布局规划和重点建设投资规划,并在上报市各项目主管部门的同时,抄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园区办”)备案,作为今后项目上报审查的依据。
2、密切配合,规范申报。一是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做好规划项目前期调研,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建立项目库。按照项目编制要求和整合项目的原则,分门别类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项目储备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县(区)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整合项目要求编制的项目申报建议书,由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市级主管部门按项目申报程序报省争取。原则上要求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要在上一年度完成审定工作。
3、严格要求,认真实施。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加强项目管理。涉农项目整合后,各县(区)在县(区)园区办的统一监督下,按市上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严禁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变更项目实施地点。在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公示制。项目竣工后,市、县(区)要按项目管理权限和程序组织验收,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指导。
4、专户建账,强化管理。一是实行项目资金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统一在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设立涉农项目资金专户,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分户核算。二是实行资金拨付“直通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由财政部门商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适时拨付项目资金。三是实行“报账制”。由项目实施单位将支出票据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财政部门核销报账。
五、保障机制
据2012年山东省农业厅公布的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即墨市有24家,粮食种植面积为24942亩,占即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1.92%,占全省补贴面积的2.95%。也就是说,即墨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为主体的。本次调查也是面向粮食种植家庭而开展的,2014年对即墨市9个乡镇97户农户进行粮食生产专项调查,涉及玉米和小麦两个品种,重点考察农户家庭粮食生产基本状况、粮食投入产出及收益情况。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97户农户总的耕地面积为662.43亩,粮食种植面积1011.5亩,复种指数177.7%,其中小麦514.55亩,玉米505.95亩,户均5.3亩和5.2亩,粮食生产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2013年小麦平均单产466.3kg/亩,总产23.99万kg;玉米平均单产500.4kg,总产25.317万kg,小麦玉米均按2.1元/kg计算,粮食产值为103.53万元,合1023.67元/亩。小麦销售数量17.135万kg,玉米销售总量23.42万kg,分别占总产量的71.42%和92.51%,销售总收入为86.63万元,占粮食总产值的83.68%;97户家庭总收入为346.77万元,粮食生产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4.98%。
(二)粮食生产单产增速减缓
这97户家庭所处地域生产条件较好,2013年玉米、小麦单产水平不仅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即墨市平均水平,但与2000年相比,玉米提高24kg/亩,小麦提高36kg/亩。从即墨全市的数据看,2011-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同1999-2001年比较,小麦单产由359.3kg/亩提高到380kg/亩,增加5.76%;玉米由446.67kg/亩提高到464.67kg/亩,增加4%,玉米小麦单产平均增加4.8%。即墨粮食总产量2000年为48万吨,近三年稳定在53-55万吨。在粮食单产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是粮食产出和供给稳定的核心要素。
(三)粮食生产投入加大
97户粮食生产总投入47.25万元,总产值103.53万元,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比为1:2.19。小麦和玉米的投入产出情况。当玉米价格与小麦价格相同时,玉米2013年的投入产出比为2.23,高于小麦的2.15。当玉米价格持续高于小麦价格时,种植玉米更加有利可图。其中,化肥投入占比最高,这与化肥补贴有关,投入强度大。也就是说,随着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农户选择更多投入化肥、农业机械替换传统的以农家肥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生产模式。。
(四)种粮收益偏低农资价格与粮食价格的剪刀差制约了种粮积极性
同上个世纪末比较,粮食价格增幅不足20%,而化肥、农药价格增幅在100%以上,农膜增幅为200%。同2000年相比,2013年小麦平均单产提高36kg,价格提高0.35元/kg,两项合计提高202.65元/亩,而种子、肥料、农药、机械等生产投入提高220-250元/亩。其中,化肥、机械投入均占到了总投入的77%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机种、机耕比例从2000年的不足40%提高至96%以上,机收比例达88.2%。根据97户的调查,小麦亩均收益523.71元,玉米亩均收益580.14元。如果小麦玉米连作,收益为1103.85元/亩年。以一个家庭平均务农人员2.1人计,人均种粮的毛收益仅有525.6元/年亩。如果农户需要使用雇工,在毛收益中扣掉雇工的人力成本,再减去自我雇佣成本,则种粮纯收益几近于零,也就是说粮食生产一直在维持简单再生产。比较收益低迷导致粮食生产举步维艰。目前要实现粮食生产的高效益,就必须发展在适度规模经营。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如果要达到2013年即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需要耕作30亩耕地,要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则需要耕种59.6亩耕地。也就是说,一个有效运转的家庭农场耕种规模应在63-126亩,从业人员可凭借粮食生产获得同等收益。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也说明了这条路径是可行的。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并未包括农户个人的人力成本(即劳动力机会成本),这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非现金成本的主要部分,是由人地资源禀赋决定的。
二、即墨农户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即墨市的外来人口逐年增多,人均粮食及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1999-2013年人均粮食平均占有量为419.65kg,其中,2002-2003年连续干旱,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02.89kg和269.18kg,远低于粮食安全线。2004年后在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粮食生产逐步恢复,最近三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21.8kg,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012年465kg)和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435kg),但离青岛市人均600kg的目标还有差距。小麦人均占有量,同上世纪末三年比较,减少近20kg。粮食供给的变化,有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因,有农业政策的影响,关键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结构变化显著
2000年,即墨市拥有耕地8.70万公顷,到2012年下降到7.28万公顷,减少1.42万公顷,下降1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工商业以及非粮产业的迅速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的趋势还在延续,粮食安全供给的前景堪忧。玉米小麦的种植面积自2000年以来稳定在8.60万公顷以上,占种植面积的比重由2000年的60.6%提高到2012年的74.8%,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28.58%提高到50.15%,产量占比从32.76%提高至55.48%;小麦种植面积占比55.98%下降到45.18%,产量占比从54.84%下降为40.6%。需要注意的是,即墨粮食生产的稳定是与近几年的花生价格的低迷有关,花生种植面积减少16万亩,甘薯减少近5万亩。随着价格反弹和需求扩张,玉米已经成为首要的粮食作物。
(二)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大
即墨粮食生产仍然以雨养农业为主,受气候影响大。首先是干旱灾害屡屡出现,2002-2004年受大范围、连续性干旱的影响,加上粮价下降,2003年小麦收获面积仅为40.81万亩,平均单产326kg,总产13.3万吨;玉米收获39.96万亩,平均单产391kg,总产15.64万吨,粮食总产34.72万吨,不足最高年份的60%。其后如2009年秋种期间干旱,2010年冬前干旱,2012年5月至6月上旬干旱。其次是低温,近年来小麦生长季节冻害频繁出现,比如冬春低温、倒春寒、霜冻等,如2009至2010年度冬、春低温时间长,4月份两次发生倒春寒,小麦大幅减产;即墨小麦成穗和灌桨期较长,沿海湿度大,病害也较重;春季风大,经常造成小麦倒伏。即墨粮食生产以雨养为主、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气候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基本因素。
(三)粮食生产条件不足
一方面,即墨粮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1.2%之间,部分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低于1%,保肥性能差。据统计,小麦亩产350kg以下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达44%左右,亩产400kg左右的面积占比约为25%,亩产450kg以上占比约31%。连续的较高的复种指数,土地肥力无法自然恢复,而化肥的大量持续使用,也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总体而言,近几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在广大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局面并没有改观,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有些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田排灌体系不畅,易旱易涝,抵御洪、涝、旱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对农田基础设施的主动性投入几近为零,具备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开始加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水、土壤改良仍旧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本命题。
(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从调查结果看,97户家庭共347人,户均3.577人,务农人员204人,占家庭人口数的58.79%,户均务农人员2.1人。从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12人,占54.9%(55岁以上75人,占36.76%);40-50岁52人,占25.49%;30-40岁24人,占11.76%;30岁以下12人,占5.88%。从务农人员的文化层次看,大专以上4人,占1.96%;高中及中专44人,占21.57%;初中118人,占57.84%;初中以下34人,占16.67%。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青一代基本脱离土地,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多固守传统生产方式,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足。粮食生产乃至农业发展由何人担当是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粮食生产收益低
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是粮食生产的核心问题。调查显示,农户的性别、年龄、户主职业、务农时间、农资价格、预期收益及政策因素等对农户的种粮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但收益偏低无疑是症结所在。一方面,粮食生产绝对收益低。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幅提高粮油收购价格,但是粮价提高的幅度落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粮食价格偏低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尽管粮食产量提高,但收益却在下降;但仍然不够,种粮补贴与新增成本几乎相互抵消,种粮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是减缓了剪刀差的扩张,种粮收益依然低迷。并且,国家出台的多种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管理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运行成本高,也影响了政策效果。另一方面,种粮的比较收益低,这对粮食总产及单产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调查,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年均纯收入约为1060元/亩,大大低于蔬菜3000元/亩的水平。粮农或弃粮,或改种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或外出务工经商,或者只从事少量生产以自保口粮,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粗放经营的局面依旧,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粮食生产收益低迷成为影响粮食总产和单产稳定的关键诱导因素和制约因子。
三、青岛市郊区粮食生产对策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虽然有种种弊端,但目前依然是青岛市郊区粮食生产的主体。考虑粮食生产对策,也必须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安全,首要的是要有地种粮。作为青岛市郊区,即墨市的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存在着激烈的用地竞争,果、蔬、茶、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与传统种植业争地现象日益突出。要稳定保持粮食生产面积,必须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建立永久农田保护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粮食高产示范方。其中,能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积极性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当前强调各级政府都要为粮食安全承担相应责任的原因所在。青岛市各郊区县要明确辖区粮食产能目标,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任务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耕地征占补偿制度,坚决杜绝“只占不补”、“多占少补”、“占优补劣”等情况,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土地流转的趋向不可逆转,耕地利用应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充分利用大城市郊区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构建有利于大规模转包、租赁、甚至退出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制度平台,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附加值。推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规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粮食种植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逐步推进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稳定种植面积。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服务组织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搞好粮食生产。
(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提升粮田耕地质量
历年来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在耕作、施肥、基础投入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加重,地下水、地表水富营养化,加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且有酸化倾向,粮田质量有所下降。保证粮食生产,须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优先安排基本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不断提升粮食保护区、功能区的综合生产能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结合,以粮食单产提升促进总量稳定。分期分批改善即墨中西部的农田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采取耕作、农艺、水利工程等措施,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扶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缺水区域兴建小型实用的井、塘、蓄水闸工程,扩大灌溉面积。
2.推广良种良法及配套技术
良种已经成为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之一,需要落实良种补贴政策,推广耐旱、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关键技术推广,小麦重点是“四高一改”高产栽培、冬春控旺防冻、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和适期晚收等技术措施,搞好病虫草害预警和综合防治。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等先进农机,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深耕深松技术。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率先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在水浇地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在旱地重点推广秸秆薄膜覆盖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建立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培训及扶持向粮食主产区、高产创建田倾斜,覆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
3.科学防灾减灾
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与评估,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做好农业气象跟踪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和设施建设,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建设以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防护林体系,提高对干旱、早霜、晚霜等的抗拒能力。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工程,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农业的苗情、墒情、虫情、灾情的监测预警网络。
(三)加强职业培训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有文化的年青一代已脱离土地。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衰老,以各种农业生产机械操作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人员身份出现的技术型农业从业人员将逐步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坚力量。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市场意识,是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力量。面向粮农的职业培训不仅要关注现有从业人员,还要关注新型职业农民,适时导入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职业农民培训方案,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积极培养本地农业劳动力。加强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合作社负责人、粮食企业代表的培训。近年来农民培训机构软硬件条件有所改善,但农民培训供给的主体结构与培训内容相对单一,规模下降,有效供给不足。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层面需要加快农民教育立法,在青岛市层面加强农民教育规划与组织,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立以耕地保护补偿基金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和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政府不能垄断农民培训供给,改变政府、培训机构和受众之间单向度的统治关系,逐步建立相互依赖的多主体互动关系,形成竞争有序的培训体系。
(四)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粮食补贴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农户收入,将增加农户收入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导向。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是目前的种粮财政补贴少,在农户收入中的比例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补贴的政策效应,更多地只是向农民传递了国家鼓励种粮的政策信号。当前粮食安全得到空前重视,各级地方政府都应担当起相应责任。需要中央、省、市共同努力,在现有基础上较大幅度地增加补贴数额,提高补贴标准,继续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在省、市级层面统筹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使种粮收益不仅能填补农户机会成本大于其粮食生产收益的那部分缺口,也能让粮食生产者能够达到种植经济作物的平均利润率,激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在补贴方式上,将粮食补贴与生产直接挂钩,并结合实践不断创新:一是推行差异化补贴,比如可细分为种植面积等级补贴、粮食产量等级补贴、粮食质量等级补贴,给予粮食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高的农户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奖励;二是建立粮食生产用土地流转补贴,既补贴转出土地的农户,又补贴转入土地并用于种植粮食的农户,加快土地流转,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扶持部分粮农、家庭农场种粮职业化;三是实行区域性重点补贴,对潜力大且适宜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产粮区域,加大补贴力度,特别是要加大科技推广补贴和设施投入补贴。四是配套建立市一级粮食生产项目专项资金。青岛市按照1:1的比例配套国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等粮食生产项目的扶持资金,支持农业部门开展粮食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粮食生产技术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