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范文

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心理成本;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06-01

一、研究背景

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属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在同一年的年底,中国工人作为唯一一个团体,登上《时代》杂志年度人物,排名第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工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在国内,不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媒体报道,都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区位选择上的改变。部分劳动力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流动,看似是由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压力、不公平造成的一直无奈的结果,而实际上,劳动力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正在为二三线城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许多大公司相继在以地方优惠政策为依托,在二三线城市落地生根,促进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生活成本远高于农村等实际情况,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劳动力工作生活均迁移到城市的实际转移不同,大多数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时“候鸟式”的迁移(白南生&李靖,2009),即工作的迁移是暂时性的,没有实现户籍的转移。因此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存在流动性强,稳定性相对较弱等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广大的劳动力同时面临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受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劳动力对于自身的发展和想得到认可的需求增加(赵耀辉,1997)。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后,可能选择从中心城市转移到较小城市甚至返乡工作,以获得更多的尊重或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二、心理成本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影响

心理成本,是指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或者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情感与人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但是对于越来越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的新时代劳动力而言,心理成本却是影响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继先,2003)。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加之我国特色的“候鸟式”的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的流动性加强(王春超,2005)。

心理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转换成本和情境成本等三个方面。对于需要做出转移的区位选择的农村劳动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是来自于收入和生活成本上的风险,具体说来,如果该劳动者预期转以后的收入高于当前的工作收入,并且生活成本预期变动不大,那么,相对而言,转移的风险成本较小。(Todaro,1969)在其研究中,就验证过预期收入的增加对于劳动力做出转移的选择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而农村劳动力所面临的转换成本和情境成本都主要来自于,他们在转移后的新环境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心理压力。

三、职业发展可能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获得生理需求、安全和情感的满足之后,会寻求尊重直至达到自我实现。近年来,我国政府今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返乡工作更具吸引力,使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返乡潮”。随着部分中小城市工业以及乡镇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在原理中心城市,接近家乡的工作区域也获得了更多工作的机会,在这些区域亟需劳动力的发展阶段,部分熟练工人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工作,还有更大的竞争力去寻求好的职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寻求职业发展,并且倾向于转移到有更好发展的区域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劳动力本身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体说来,我国的工业大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而长远的发展,却要求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作基础,在劳动力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填补熟练工人需求的空缺。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企业能够切实的采取措施,激发劳动力学习专业技能的潜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化、高效化的进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篇2

【关键词】土地承包 农村劳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

一、土地承包制的推进与农村劳动力流转现状

我国农村的土地管理一直在不断推进,目前已由之前的所有权和承包使用权两权相分离发展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相分离,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出现外出打工热潮,大量农村精壮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虽说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但所占比重甚小。此外,依f有不少农民或非剩余劳动力(以中年妇女和老人为主)因为孩子或自身原因守着小村庄,守着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仅仅依靠种植农作物生活,还有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早已习惯了的生活。而且我国土地流转机制和程序的不够完善,也会侵犯到部分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使他们不接收土地承包制。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通过收取佣金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承包出去,小块地被承包户集合成大块地,并进行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地管理,种植瓜果、反季节蔬菜等,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资源,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二、土地承包制的推进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

1、对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影响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了土地承包制的进程,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流转,从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再加上和土地承包制的推进使原本的非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剩余劳动力,都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向外流转,这些农村劳动力大都通过外出打工或经营性非务农工作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生活质量,进而带动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上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承包制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的同时,由于改革政策的刚性等因素,仍有部分劳动力或年龄较大的农民,因土地被承包且无法进行非务农性工作而失去生活来源,也带来了部分农村资源的浪费。

2、对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土地承包制的推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由农村各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整个乡镇发展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通过经营权的转移,农村土地被个体户承包起来,再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农作物或发展养殖业,或者以其他各种新型经营性组织发展,不仅能使个体户获得更高的规模经营收益,还能为农村提供小部分工作岗位和更高水平的产品服务,同时也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们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流转于城市或在城市中举家定居,使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很多村落甚至沦为空村或荒地,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还会拉大我国城乡发展差距。

三、促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相关建议

1、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土地承包流转机制的运行。

首先,在土地承包制的不断推进过程中,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土地制度,使土地流转和承包有秩序、有规范地进行,严格控制被承包出去的土地资源的合理用途,鼓励、引导土地承包者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投资土地,也要避免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同时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或制度,规范承包土地者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补偿,保障农民的合法收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防止农民失去收入来源或生活水平下降。此外,对于土地的产权问题应当明确,建立相关的土地产权保护制度,进而规范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保障农民权益。

2、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带来的规模经营效应

随着土地承包制的推进,农村原本的小块零散土地被集中起来,并由土地承包者进行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管理和投资,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不仅可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农民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3、促进土地承包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步推进,促进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推进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进程中,也应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的同步推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防止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带动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以经营性收入为主),进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进而在土地承包制的不断推进中,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实现农民价值,保障农民收益和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安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上饶师范学院,2011.101-103.

篇3

  5月6日至9日,在xxx同志的带领下,赴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鲁家村两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实地了解当地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成绩和经验,让我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创新了思想、收获了理念,下面就本次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抓住机遇,大胆解放思想。余村和鲁家村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的样板,关键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抓住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并且通过这些年的努力逐步达到了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效果。思想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余村和鲁家村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这也就启示了我们就目前的形势和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在乡村旅游、环境治理、扶贫开发等各方面要坚决摈弃照搬条文、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既要坚持既定的发展思路,更要抓住机遇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努力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实干中求完善。

二、规划先行,坚持科学指导。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一蹴而就,在鲁家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进行了规划,在建设初期就用了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坚持做到了“画饼”与“做饼”相结合,使得建设能够有序推进。因此在制度乡村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类推进,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条件、人口规模、地域特色等因素,使规划符合乡村实际、真正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规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各村的差异性,不搞“千村一面”,要更多的关注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形成各具风格、各有风情的乡村格局。

三、产村结合,促进农民致富。余村和鲁家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为魂,变农业为景色,变山水为景观,变村庄为景区,变民居为民俗,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反过来又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在谢家铺镇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我建议根据自身特色,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发展壮大农村产业,除了完善好现有的农村产业外,要积极寻求其他发展机遇,结合本地农民实际,加快推进和发展xx镇旅游、文化产业,变村庄管理为村庄经营,把优美的村庄资源变成经济和产业优势。

篇4

【关键词】外部势力 乡村旅游 利弊分析 宏村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王,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是用不上的,社会秩序只靠老人的权威、教化以及乡民对社区中规矩的熟悉和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来保证。

但是随着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与稳固,宗族作为非制度性民间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式完整、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传统宗族组织不复存在,传统宗族文化的内核消失殆尽,宗族“有其名、无其实”,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势力对当地法制化的管制和外部企业对当地企业化的开发管理。本文以安徽宏村为个案,研究宏村的旅游开发历程,借此以分析外部势力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中的影响。

一、宏村旅游开发历程

在其旅游发展历史中,宏村的旅游开发与经营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在初期,由黯县旅游局进行经营,收益并不显著,后将宏村的旅游经营权移交给际联镇镇政府,镇政府以镇办企业的形式,注册了宏村旅游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经营。由于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分得利益极少,宏村村民与县、镇政府的矛盾逐渐激化,多次抗议,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以失败告终。

随后黯县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有关官员与中坤科工贸集团经过艰难谈判后,同意共同组建京黯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逐步投入黯县,开发经营关麓、南屏、宏村景点、黯县民间古祠堂群,租赁经营并改造碧阳山庄,接管经营黯县旅行社业务,从1998年开始租赁期为30年,至今宏村的旅游开发和经营一直走外部企业承包经营的道路。

回顾宏村旅游发展历程,由于利益分配存在分歧,宏村村民与旅游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二、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对乡村地区开展旅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对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上,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促进作用:

(1)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外部开发者取得经营权后,所有与旅游开发相关的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承担,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方便游客和当地居民,也给当地经济带来直接帮助,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了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条件,强化了宏村与外界的联系。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由于外部企业一般具备相应规模,与当地社区相比,在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有明显优势,更能够在乡村地区日常经营管理上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手段,用人机制上也会更加灵活,提倡效率优先。外部企业所带来的科学管理、良好服务和积极营销都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取得较好效果。

三、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抑制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导致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时,受到了来自于当地居民的阻力,政府及外部的企业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时由于产权和利益的不明晰也导致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引发纠纷。将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权出让给外部资本意味着需要将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部分产权从当地村民对古民居的所有权中剥离出来。在宏村的旅游开发问题上,是企业(京黯公司)与政府(黯县县政府)签订经营合同获得了经营权,在缔约过程中,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宏村的所有者――宏村村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又导致旅游开发收益的初次分配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即企业从总的经营收入中支付给政府一定比例,再由政府在各级行政部门及村民间进行再分配。这种层层分配使得宏村村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导致宏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各种村民与外来开发商、当地政府的矛盾。

(2)旅游景区管理政策落实难度大。将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经营权转让给外部资本经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一般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商业协议或者合同基础之上,但在目前缺乏相应的社区参与诱导机制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产品发展的积极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对游客的态度冷淡,以及对景区相关政策的不积极响应等等。由于乡村地区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即乡村地区中民居的所有权是属于居民的,政府只是拥有这些民居的管理权,因而由政府作为出让方与企业签订合同转让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权,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古民居所有权的错位,势必影响居民的自身权益,并导致其对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不配合,给景区相关政策落实增添一定难度。

(3)旅游经营存在不稳定性。采用外部资本承包经营的开发方式虽然可以保证一定时期内投资与经营稳定性,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外部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但从长期角度,在一个承包周期的末期,基于对利润的追求,极可能会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外部势力的介入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当地文化遗产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一定影响。

篇5

高校自缺失与同质化发展关联性分析

治理视野下的大学自之路径选择

我国公立大学治理变革的困境与破解——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

论中国大学权力运行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行政法视野中的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探析

依法落实高校人事自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

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价值追求的政策表达

学校布局调整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学校撤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东中西六地的调查分析

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与对策

农村教育硕士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兼论教育硕士培养的城乡二元化倾向

朝向德性的教育——浅解《政治学》卷八中的教育思想

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教学意蕴

考试分数:一种人学的阅读

学习:自我经验的投资

论教育的哲学基础

徐特立与湖南近代私立教育

基于活力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师积极性探讨

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及影响

儒家交往观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女子高校学生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及相关因素

大学生自杀防控机制构建的思路

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基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

基于生本立场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改革

多媒体教学中画面艺术的功效

对比语用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诗境·禅境·陶境——陶艺制作与欣赏教学的审美意蕴

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多元化分析

从开端计划到NCLB:弱势儿童教育制度的发展

从高度内聚到分工合作:西方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的发展历程

治理理论视域下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的思考

构建中层理论: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径

论学校规则的伦理取向

虚幻与真实之间——基于时空视阈的当代教育解读

走向有效教学:基于适应与超越的视点

论幼儿科学教育儿童化

民办高校收费问题与对策

思想沙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探索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思维方式的转变

大学生道德健康:理念、问题与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发展分析

中国新加坡中小学校德育过程的设计分析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一个责任伦理视角

课程创生:中小学教师主体性的自我确证

需求导向:农村教师个性化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关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的又一使命

当前我国研究生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经济学解释

质量维度:基于胜任特征的研究生导师评价研究

普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

论“质量工程”背景下本科教学管理的内涵

专业学院教学规范保障的思考与实践

论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