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效课堂研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全方位的了解课本内容
第一章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样华丽的开始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物理的天地。随之在第二章中,我们即将研究运动的世界,知道什么是静什么是动,知道什么是快什么是慢,以及了解速度的变化过程,速度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章中接触的主要便是声的世界,声音对于我们来说那可真是太熟悉了,我们每天都在于声音发生着接触,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乐音与噪音,超声与次声这些知识在我们学了第三章以后,便会彻底的明白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便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例如: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花溅起,发声的音叉,触及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弹开。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声源传播声音。比如读书声,是固体的振动发声;风声,是气体的振动发声;泉水的叮咚声,是液体的振动发声。而根据实验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在第四章中我们涉及到的是多彩的光。研究的是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眼睛与视力矫正及神奇的眼睛。以及第五章中涉及的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六章中力与运动,第七章中密度与浮力,第八章中的压强,第九章中的机械与人,第十章中的小粒子与大宇宙。在这里,将不作详细解释,可参考物理沪科版八年级课本。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主的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获得最理想的结果。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兴趣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犹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然而只有兴趣,不去实践,没有动手能力,那也是枉然。物理中,除了分析能力外,动手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古人亲手实验,总结的产物,一味的看书本,死记硬背,并不能让我们学到的知识变的活灵活现,更不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更不能从实验中感受到物理的魔力。在这里我们拿一个例子做简单介绍。例如第五章中的科学探究:摩擦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摩擦力是指什么呢?想必很多学生都知道,摩擦指的是互相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物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这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做是摩擦力。但是书本上生硬的概括能让你真正的了解到摩擦力的神秘性吗?答案是不能的。我们接下来将讲述一个实验,来分享摩擦力的神奇之处。例如:分别用一个小木块分别在一块木板上和一条毛巾上做关于摩擦力的实验,实验中会用到的器材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钩码,在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始终水平拉着木块在木板上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在拉着小木块在毛巾上运动,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且将实验读数等误差减小到最低。整理实验数据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同,则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就相应的要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什么和摩擦力有关的东西,比如:我们穿的鞋子的底子下面,都会有一些纹路,这是为了增大摩擦力,防止滑到;在饮料瓶盖上会有一些规则的竖纹,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便于我们打开瓶盖;汽车轮子上也会有规则的花纹,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当然,生活中也哟减小摩擦力的实例,例如:自行车的车轮做成圆形的,就是为了减小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方便行驶;缝纫机用的时间长了,会给它加油,是为了使接触面更加光滑,减小摩擦;磁悬浮列车的设计理念,也是为了减小摩擦;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数不甚数,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初中物理,旨在为以后的学习做基础做铺垫,学生应该对基础物理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同时勤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余文君单位:重庆一中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只有两者同步展开、同步发展,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教师对这种思维活动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的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卓有成效,教师必须在充分认识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并以民主教育的精神浸入交流、研讨中;摆正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宽松情境,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的热情彻底点燃,积极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尊重,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并在民主、平等情景下得到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3]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宽松的教学环境,就谈不上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成功。
2.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主角、主体,教师退居幕后,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学长、导师。[4]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交流、研讨中要着力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在这样条件和环境下,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极为活跃,并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每组成员的发言,并运用智慧抓准时机恰当评价、点拨、引领、调控,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又善于与同学合作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必须掌握好“四度”
(1)“交流•研讨”题的难度。设疑、解惑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在教学中要依据“交流•研讨”题的不同难度,设置两人或更多人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材第49页“交流•研讨”[5]的第1问可以设置两人一组完全可以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交流•研讨”题如第2问和第3问可以设置多人一组,通过这样分组交流讨论,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优势。
(2)“交流•研讨”题的跨度。“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也就是知识块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教材第98页的“交流•研讨”就要联系《化学1(必修)》及初中化学的有关知识来归纳和总结,既对已学反应进行复习,又提出了新问题,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3)“交流•研讨”题的梯度。所谓梯度,就是提问题时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一个有梯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沉潜其中,并不断向纵深发展。[6]“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有一定梯度,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达到攻破难点目的。如教材第36页“交流•研讨:你已知道,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都能溶于水,它们溶解的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的梯度: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如何?它们的溶解过程都是自发过程,它们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这样设置对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剖析,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成功构建高效课堂。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对历史的学习还是有相当好的作用,它能够使得学生有兴趣去进行思考,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说在上到“”一课时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的影视片段。看完电影之后,学生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在一定的情境的影响之下,学生是很容易去自发思考的,这样主动去学习还是很容易取得好成绩的。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为了主角,而不是一味地在历史课堂上死记硬背,极为枯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主动权放在了学生身上,使得学生的本性挥发出来,在学生追求自助学习的同时更要发现自助学习的动机。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乐趣的课程,它本身拥有众多公众历史人物等丰富的事迹,同时有许多已经消失的古老文明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一旦学生体会到这些,便会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于是乎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课程的成绩便提上来了。
二、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历史的学习不能够简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是学习和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这种结合就需要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能够更加有效率。在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上面,老师和学生是非常缺少这种互动的,以前的教学就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缺少交流,老师就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老师就只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这肯定是会影响历史教学的。所以,想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如说,老师可以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需要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1.巧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在这种时候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效率。如在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单凭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思考是无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理解清楚的。此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较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采用可以整合常规教学
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占着很大的比重,因此,在一些很难演示和观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些过程,既可以增加课堂效率,还可以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并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实验教学的思考当中,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并熟悉各类物理知识点,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作教学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加强学法的指导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好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自觉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教师要将改进教学与指导学生的学法融合在一起,要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以及物理能力的基础上。同时,教师要在每堂课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物理能力的提高。
2.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初中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取决于学生的物理能力。但是,学生个体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物理技能。因此,在某些学习层面上,大力提倡物理合作学习,对每一个学生能够都融入物理学习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积累物理知识的方法以及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而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树立信心,有效进行物理知识的迁移,不断进行物理学习方法的优化,提高自身的物理能力。
3.教师在每一堂物理课中都要兼顾整体性和分层性学习的原则
高效课堂 学生做主
——20__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听课有感
20__年12月18日-19日,重庆市20__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在市育才中学举行,在学校的委派下我和两位同事一起去参加了这个会议。本次活动历时两天,在两天的时间里,天气虽然寒冷,但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参加这次会议学习的大约有一千多人,整个育才中学学术报告大厅座无虚席。我们有幸观摩了5位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公开课。配合他们互动的是育才中学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我认真的记录了每个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学生每一次参与课堂的活动情况。在这么多年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的迷雾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盏引路的明灯;在长期的闭门造车的数学教学模式中,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迫不及待的要把这次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18日上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南通市教研室主任助理符永平老师 ,他讲课的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导学和讲座《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高效课堂建设从课型开始》 ;章头图通常都是被我们忽视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是把它一带而过。而符老师却通过章头图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章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走向下面的自主学习,体验和训练数学“再创造”,不断培养全章学习的信心;有效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式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学习做最好的引领;引导学生在真切感受生活数学、诗意数学、文化数学、方法论数学中,使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可操作教学成为可能。
18日下午 首师大附中数学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张文娣老师 她讲课的内容是《三线八角》和讲座《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平常我们偶尔也在使用,但是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感到我们是在率性而为。张老师的变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尝试体验、探究发现、应用创新。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是:(一)整体优化原则(二)目标导向原则(三)启迪思维原则(四)暴露过程原则(五)主体参与原则(六)探索创新原则(七)因课而异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平常的教学更应该要深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19日上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南通市骨干教师秦艳萍老师,她讲课的内容是《勾股定理》和说课 ;她的课的主要过程是(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二)动手动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三)启发归纳,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四)感受数学史,激发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幸福感。(五)引导学生在问题设计中巩固勾股定理。(六)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勾股定理的美。
19日上午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省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葛媛老师 ,她讲课的内容的是《二次函数的复习》和说课。她的课的主要过程和思想是:(一)引导学生自主编题、合作探究(二)归类分析、构建体系(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主编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学生当堂生成,自主解决,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19日下午 南京市金陵中学汇文学校特级教师,中国名师大讲堂首席讲师朱敏龙老师 , 他讲课的内容是《一定摸到红球吗?》和讲座《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听朱老师的课,感觉非常轻松,这哪是在上课,完全是在听故事,玩游戏。听朱老师的课,佩服他高超的演技、宽广的知识面和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机智。比如一开始他设置了一个“生死签”的情景,把大家的心都给吊了起来,为故事里这位大臣的命运担忧着,然后话锋一转,聪明的大臣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得救了…… 还有精彩的一幕,就是在探求随机事件,必然事件的过程中,出了意外。大家都知道,划石头剪子布谁输谁赢应该是个随机事件。可是一男生和一女生划,结果6次都是男生赢了。机智的朱老师详细地询问了他们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两个小孩子都做了可爱的回答,然后朱老师叫这两个孩子再划几次,结果既有男生赢的时候,也有女生赢的时候,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实验结果与教材结论不相符合的危机。
综合几位老师的讲课和讲座,他们都在向我们传导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老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尝试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本质,体验和训练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出教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老师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们老师只能是导演。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改进:(一)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学会诗情画意的看待我们教师的工作。“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天使,那么你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魔鬼,那么你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说得多么富有哲理啊。其实只要我们摆正了心态,老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二)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做一个有心人。比如,收集好我们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努力的挖掘教材,研究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的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反思,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三)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四)更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在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延伸问题过程中学会“再创造”,“创造”学生自己的问题,“创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只有放手,才能让他们飞得更高。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触,函授学习时,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我们究竟懂了多少呢?记住了多 少呢?可是我们却为什么仍然继续把这样的方法对我们的学生如法炮制呢?(五)引导学生参与和欣赏“再创造”活动,面对“创造”培养学生大胆联想,勇敢猜想,不畏失败,在优生帮助差生和差生欣赏优生的互动活动中利用差异资源。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找到数学入口的学生平常多肯定,多鼓励。我们的很多学生之所以上课不敢积极发言,就是因为害怕说错,害怕受到责备。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提醒一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让他起来读一下黑板上的一个式子,他读不出来。我想给他一个台阶下,变一个简单的问题问他。然后我看见他的语文书在他的课桌上,于是我就问他,你能告诉我你的语文书在哪儿吗?他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把他的语文书悄悄的放进了抽屉里。他以为我在责备他上数学课在课桌上放语文书,其实我只是想他能告诉我,他的语文书就在自己的课桌上。
回来后,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让学生“再创造“的尝试。下面是我教学《积的乘方》这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对积的乘方的运算做了探究,那么你能用你喜欢的式子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1:我能,表示为 。
生2:我能,表示为
师:大家都只喜欢a,b啊,还可以用别的字母吗?
生3:可以,我表示为
生4:呵呵,p,q,还不如p,k呢?
师:pk当然可以,那么为什么要pk呢
很多生:称王。
师:那好的,我们就在它头上戴上王冠。那么结果呢?
生5: 这个式子就可以表示为
众生:(哈哈大笑)
师:哈哈,p,k的结果是两个都戴上了王冠。不错,只要我们曾经pk过,我们都是王者。(趁机进行思想教育)
师:这个式子是生5发明的,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生5(该学生的姓名)公式。
这个公式比我们用 有意思多了吧?
(生5露出得意状,众生微笑颔首)
一个枯燥、刻板的数学公式,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且用他们感兴趣的符号来表示,我想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的。
创新的路是艰辛的,每一次革新,都将伴随着一次剧烈的阵痛。因此,在探求高效课堂的路途上,我们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困惑,下面是在短信议课期间专家给学员的一些解答,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带我们走出数学教改的迷宫。(下面专家简称专,学员简称学)。
1.学:符老师,你好!怎样引导“无所谓”的学生?
专:可以引导写数学小论文感受数学。
2.学:符老师,你好!如果一个班有一些学生不清楚最基本的和差倍分关系怎么教育他呢?
专:我们只有对他们耐心,耐心,再耐心。
3.学:张老师,你好,对于既是班主任又是数学老师的我,如何处理好班主任与数学教师的角色,我该怎么办?
专:不要在数学课堂上处理班务。
4.学:张老师,当你的问题提出后很久没有学生发言怎么办?
专:或许学生没有听懂你的意思,换一种方式再问。
5.学:张老师,你好!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时也尝试过变式,但没有形成系统,新授课如何变式更好?这样花的时间多,能把内容完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