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经济运行投资分析发展环境发展预测

一、经济运行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平稳增长,各子行业发展不一

2014年,农副食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38万家,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3533.18亿元,同比增长7.01%,以占轻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8.78%的比例位居行业第一。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轻工行业平均增速1.72个百分点,低于食品制造业5.2个百分点。

从各子行业来看,屠宰及肉类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2874.Ol亿元(占20.26%),同比增长8.38%;谷物磨制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2571.51亿元(占19.79%),同比增长9.27%;饲料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813.85亿元(占17.02%),同比增长8.44%;植物油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 0650.5亿元(占16.76%),同比增长3.03%;其他农副食品加上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5525.66亿元(占8.7%),同比增长4.81%;水产品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5087.2亿元(占8.01%),同比增长5.2%;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4888.7亿元(占7.69%),同比增长11.62%;制糖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121.76亿元(占1.77%),同比下降6%。

2.主营业务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2014年1~12月,全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累计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7016.25亿元,同比增长7.94%。实现利润总额3069.95亿元,同比下降Q.44%。完成累计亏损企业数1870家,同比增长14.16%。累计亏损面为7.86%,同比增长0.98%;其中,制糖累计亏损面为54.98%,同比增长12.86%;植物油加工累计亏损面为10.48%,同比增长2.61%。完成累计亏损额198.45亿元,同比增长51.11%;其中,制糖完成累计亏损额57.99亿元(占29.22%),同比增长97.22%;植物油加工完成累计亏损额51.1亿元(占25.75%),同比增长94.87%。

从分行业看,谷物磨制完成累计利润总额644.59亿元(占21%),同比增长7.75%;屠宰及肉类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643.63亿元(占20.97%),同比下降3.07%;饲料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508.02亿元(占16.55%),同比增长4.45%;植物油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358.45亿元(占11.68%),同比下降11.49%;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348.2亿元(占11.34%),同比增长5.75%;水产品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276.66亿元(占9.01%),同比增长0.13%;其他农副食品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27I.99亿元(占8.86%),同比增长0.24%;制糖完成累计利润总额18.41亿元(占0.6%),同比下降65.25%。

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下降。植物油加工、制糖制约行业利润率

2014年1~12月,全国农副食品行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明显低于轻工行业6.27%的水平。

从分行业来看,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12%,同比下降0.4%;水产品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4%,同比下降0.28%;谷物磨制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13%,同比下降0.07%;屠宰及肉类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同比下降0.59%;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92%,同比下降O.22%;饲料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7%,同比下降0.18%;植物油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37%,同比下降0.55%;制糖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64%,同比下降2.8%。

4.产品产量均为正增长,大米增速最快

2014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小麦粉、大米、饲料等8种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产量增长最快的是大米,其次是混合饲料,产量增速最慢的是成品糖。累计产量最大的是饲料,其企业数也最多;其次是小麦粉,产量最小的是冷冻水产品。

分区域分产品来看:河南小麦粉产量全国最高,完成累计产量0.52亿吨(占全国36。81%);湖北大米产量最高,完成累计产量0.26亿吨(占全国20.18%);山东省、天津市、湖北省精制食用植物油占全国精制食用植物油比重均超过10%,其中,山东省完成累计产量861.37万吨(占13.18%),天津市完成累计产量752.88万吨(占11.52%),湖北省完成累计产量686.54万吨(占10.51%)。

5.出口额同比增长4.88%,进口额同比下降1.95%

2014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3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4.88%。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比重10%的有:出口日本累计72.77亿美元(占20.25%),同比下降2.95%;出口美国累计44.35亿美元(占12.34%),同比增长7.27%;出口我国香港累计36.36亿美元(占10.12%),同比增长10.89%。

2014年,累计完成进口额301.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5%。进口比重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新西兰、巴西、秘鲁等地区。印度尼西亚完成累计进口额31.35亿美元(占10.41%),同比增长11.02%;泰国完成累计进口额29.09亿美元(占9.66%),同比增长18.78%;美国完成累计进口额28.82亿美元(占9.57%),同比下降2.1 5%;马来西亚完成累计进口额28.09亿美元(占9.32%),同比下降16.61%。

二、行业投资发展分析

2004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3.3亿元,同比增速36.2%;2014年,固定投资10026.6亿元,同比增速18.7%。连续11年符合增长率为33.85%。近3年增长率均低于平均水平。10年投资增速整体趋势呈现震荡下行趋势。

三、发展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向好趋势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打下基础

尽管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但整体宏观经济指标则在明显企稳,甚至一些指标进入上行通道,这成为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支撑力量,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出现积极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服务业较快增长,特别是网上购物等新业态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四个宏观数据的增长趋势一致,没有矛盾,且它们之间同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突出亮点。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控制在3.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其中,农村居民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lO年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集约化程度不高,转化增值能力低

多数中小加工企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的资源有效利用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的产业链条短。企业受困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及平台建设,技术更新比较缓慢,引进急需技术时需要承担技术转让费和产品市场销售的风险,企业和科研单位技术对接难度比较大。

4.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食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食品贸易国际化,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食源性、化学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中、违法生产经营等方面。危害表现在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生产企业的巨大损失、社会的不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

5。农副食品出口受阻点较多

许多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其食品生产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还有朔源要求。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禽畜类食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一定的歧视性,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遵循着非歧视性的原则,然而各国在制定进口食品准入准则时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各国在检验进口食品安全时,通过一系列隐蔽举措,达到限制进口食品的目的。同时,中国本身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抗生素残留一直是牛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6.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成本压力

2014年以来,受国内需求增长、生产成本上涨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宽松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国内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开始全面高于国际价格,进口压力进一步扩大,进口过度问题更加突出。低价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挤占,将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严峻挑战。

篇2

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xx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xx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 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xx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篇3

同志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将正式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把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要发挥关键作用。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新时期研发体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要在如何定位、怎么建设等关键问题上,总结经验、广泛研讨,以形成共识,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拓“十二五”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局按照“边搭平台,边出成果”的建设思路,依托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分四批择优认定了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这项工作,在企业界、科研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初步认可。2007年以来,这一体系囊括了农产品加工领域80%以上的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加工行业中大多数的领军企业,承担了全部农产品加工的行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对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自主创新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就必须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但科技薄弱仍是一个突出的“短板”。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的同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却没有明显缩小。我们往往对先进技术、先进装备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使得目前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仍然偏低。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很危险。现代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技竞争,只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强国之列。产业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又不能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是核心技术买不来;技术装备可以引进,但是创新能力引不进来。因此,在现代竞争中,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坚定地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既是国内外普遍的规律认识和经验启示,也是我们面向“十二五”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

第二,“产学研用结合”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机制。2009年,总理就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学研用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根本上明晰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为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往我们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更多的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但对于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很难通过高新技术主导产品结构,更难主导消费结构。只有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让买方参与进来,才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我们建立的这个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以“用”为导向、与“用”相结合。“十二五”时期研发体系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坚持“用”字当头,只有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通力合作,科技研发工作才能更加符合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才能及时、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创新系统。

第三,研发体系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支撑。市场经济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之处,就在公共领域,要做产业发展所急需、同时利益驱动不足、单个企业想干又干不来的事情。政府要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带动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在行业急需的领域完善公共服务,都需要一个切入点。研发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体现了政府部门立足市场抓定位、立足职能抓服务、立足体系抓重点的明确思路。今天,我们将为新认定的第四批60个专业分中心颁发牌匾和证书,标志着这个体系的力量更加壮大,代表性也更加全面。同时,农产品加工局第一次邀请地方主管部门的同志们参加研发体系的会议,就是要在全行业、全系统形成一种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打造研发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队伍状况和实践需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必须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走“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通过建设研发体系,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的建设主题

关于“十二五”的建设重点,以及如何使研发体系能够进一步“接地气”、“落实处”的问题,农产品加工局考虑得很早,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可行的工作思路,值得肯定。建设一个体系要做大量的工作;用好一个体系,使之发挥作用,则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十一五”时期,研发体系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发展的要求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同志,能够围绕这些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形成共识,提出促进研发体系更好运行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体系聚集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有一批人才、仪器设备和研发场所,已经具备了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这些单位各自都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层级,承担着不同的课题、教学以及研发项目,研发“硬件”有相对的权属,研发“任务”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考核工作的压力也更多地来自所在系统的内部等等。这些因素事实上都在阻碍着体系内智力资源的整合、硬件资源的整合以及研发重点的“技术共性化”。资源整合度不够的问题,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要研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用”为方向,在不打破现有体制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突破现有产、学、研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我们大家都十分期盼的产学研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不断地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其次,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信息共享的大平台。体系掌握着大量国内外第一线的科研、生产、市场等信息,有获取、转化、应用信息等多方面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实际存在的一些壁垒因素,使得真正需要和应该共享起来的信息,数量还不够多,档次也不够高。必须承认,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基层对于技术推广的渴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科研人员难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政府部门对加工行业底数不清、情况不准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应该在增强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工夫。要结合实际的需求,多从体系的组织制度方面找原因、想办法,以网络化、功能化、程序化为方向,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切实提高研发体系的信息共享能力。

第三,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联合攻关的大平台。联合攻关是一个老话题,各种联合起来的体系、技术联盟等,都把这一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也同样如此。一是希望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能够带头去组织分析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二是希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要自觉地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尤其是大项目、大的突破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三是希望领军企业的研发中心,能够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走在主动开展联合攻关的前列。目前看,积极进展有一些,但总体上还存在办法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力量不够凝聚的突出问题。打造联合攻关大平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一定要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成果上,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性成果。

第四,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专业化发展的大平台。研发体系的成员单位,大多是按农产品加工品种划分的专业分中心。既然是“专业”分中心,就要在研发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特定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企业的问题不大,比如说到乳制品就是蒙牛、伊利、三元,说到肉制品就是雨润、双汇。科研单位和高校有所不同,许多院所的人才结构和研发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若干个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建设和提高综合研发实力是必要的,但要在研发体系中扮演好“专业分中心”的角色,在特定的领域起到技术研发“领头羊”的作用。各专业分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研发目标,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基础,按照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五,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创新与应用的大平台。建设研发体系的初衷,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中小企业得到快速成长,让领军企业得到发展壮大,让科研人员能够大展宏图。而目前,研发体系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化技术成果不足,配套性差,转化率低;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基本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因此,要仔细研究研发体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问题。一是希望科研院所、高校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组装集成配套与工程化研究,发挥好支撑作用;二是希望企业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真正成为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的主体。按照技术轨道的要求,通过发挥两类分中心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终把研发体系建设成为集技术创新、中试熟化、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链。

总之,我们在研发体系“建平台”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还没有在“用平台”方面体现出应有的效应,主观上讲,就是“用”的潜力巨大,“为”的潜力也很大。因此,建立有效的机制、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地挖掘和发挥这些潜力,就成为我们的共同使命和重大责任。破解五大主要瓶颈,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是我们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建设主题的要义所在,对此必须坚定地予以贯彻执行。

三、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努力开创研发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历史使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是紧迫的职责任务。我们的建设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初步的声誉和口碑上。说到贡献,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广大企业和农民的满意度上;说到任务,就是盯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储备、推广、产业化;说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今明两年的体系建设工作,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核心是机制创新,着眼点是体系的高效运转,目标是“有用、好用、愿意用”。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分中心,都负有重要责任,都要有新作为、新贡献。

第一,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重点从机制上确保方向、运转和效率。在方向上,要密切科技与产业的关系,使研发体系致力于服务产业、服务农民;在运转上,要加强机制创新,致力于解决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要把研发体系打造成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体系,以各种任务、项目的形式把各环节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前,农产品加工局组织的行业科技项目、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监测预警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等,都在逐步向研发体系的建设和运转倾斜。今后还要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继续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专业分中心的关系,不断完善体系的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重点支持工作积极、作用明显的专业分中心。要及时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研发体系有“用”、有“为”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要强化主体意识,从运转上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是研发体系建设和运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要成为研发体系有效运转的策划者、组织者。因此在今后“用平台”过程中,国家中心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投入更多的力量,花费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研发体系的工作内容、运转模式和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将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方案化,依托各专业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装备等专业委员会,是体系内各领域的“掌门人”,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领域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和国家中心的统筹安排,积极配合我部做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与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细分与领军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筛选与成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积极配合国家中心研究提出体系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考核办法,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篇4

研究所下设食品工程、杂粮加工、稻米加工等3个专业研究室,针对食品加工机械、杂粮深加工、稻米深加工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解决食品加工行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应用性问题。近3年来,研究所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拓展科研领域。目前,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日臻完善,科研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杂粮、稻米加工研究基础上,正逐步向玉米精深加工及果蔬加工等领域发展。同时,研究所承担黑龙江省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为全省食品安全及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政策咨询指导服务。

“十一五”以来研究所共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专利5项。研发出高水分大豆组织化蛋白、糙薏仁粉系列产品、优质粳稻留胚米、全豆馅料糕点系列、全谷物饼干、谷物清爽饮料等五大系列20余种产品;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高水分组织化蛋白加工中型设备,经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鉴定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所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前沿科技、掌握关键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技术服务企业、出成果壮大企业。研究所积极践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院院共建、院企合作,研究所愿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成果简介

高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

利用非转基因大豆、小麦、豌豆等植物性蛋白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双螺杆挤压技术,在高水分条件下挤压成型的第四代组织化蛋白产品。与市场上常见的低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相比,更具有动物性蛋白的纤维状结构和口感。

糙薏仁粉

采用脱壳后的薏仁,尚保留高营养价值的麸皮,即糙薏仁。保留薏仁原色、原味及更多薏苡酯,采用现代挤压设备瞬间真空挤压精制而成,锁住更多营养元素。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及口味需求,研制成红枣型、红豆型、豆乳型和燕麦木糖醇型糙薏仁粉。

饮 料

绿豆沁饮 低热量,弱碱性,富含绿豆衣中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豆衣清爽饮品。采用加工所自有专利护色技术,不添加任何色素,有效利用绿豆加工副产物,不影响绿豆后续产品加工甚至籽粒发芽。在丰富绿豆加工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篇5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 安全控制 GMP

【分类号】:F426.82

水产品以其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食品之一。正因如此,水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费者的关注。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性支持,推进我国水产品企业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先进化管理转变。

1.GMP定义

良好操作规范(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一种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卫生的自主性管理制度,是为保障食品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生产企业具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和控制方法(Metlaod),精良的生产设备(Machine)、合格的从业人员(Man)和优质的原料(Material),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食品,保证产品的质量。

GMP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良好操作规范,不但涉及到加工过程,而且对于工厂选址、厂房设计等硬件也做出了要求,是一些软件实施的基础。它为工厂提供了从选址到生产再到成品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提示。即使是从未接触过GMP的人员,通过培训,也可以有效地执行。

2.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食品的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两大类。传统加工主要是将水产品进行腌制、干制、熏制、糟制和天然发酵等手段进行保藏处理,方式简单,长期以来大多是以小作坊和个体户生产为主,加工环境粗放,加工方式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所以水产食品的生产一直处于较封闭的农业经济圈子里,与其他工业产业的交流很少,新工艺、新技术、新包装引进慢、消化慢,产业相对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水产食品加工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工业化程度以及技术含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形成十多种包括鱼糜制品加工、海藻加工、罐装和软包装加工、干制品加工、冷冻制品加工、调理食品加工、综合利用等在内的现代化水产食品的加工技术体系,成为推动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水产品行业的发展,目前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正面临着质量控制水平不高的难题。近年来,水产食品中微生物超标、化学污染物污染、异物掺杂、违规使用添加剂、标签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声誉,并成为制约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3.水产品加工的安全控制现状

3.1水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随着我国水产品及其加工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健全,已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SSOP和HACCP计划,明显地促进了水产品的质量改善,但我国水产品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产品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主要是土壤、水质)遭受污染,致使水产品质量受到危害;二是在渔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鱼药、饲料及添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使用明令禁止的药物;三是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鱼药、鱼用饲料管理不到位,致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四是水产品冷冻加工的规范性不够全面。

3.2水产品加工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3.2.1生物危害

水产品的生物性的危害分为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危害。水产品中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 左右,且不确定因素多,难于控制,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2化学危害

水产食品中的化学危害比较其他原料的食品来得更为复杂,除了因自然环境

恶化以及滥用药物导致的残留外,水产品原料自身也携带一些天然的海洋生物毒

素,主要有贝类毒素、西加鱼毒素、河豚毒素以及组胺等,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

是危害水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3.2.3物理危害

水产食品的物理危害主要是指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管理不严格而混入产品的金属碎片,玻璃碎屑等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外伤的事故。金属杂质的危害可通过对产品采用金属探测或经常检查可能损坏的设备部位来予以控制。玻璃杂质的危害可通过肉眼检查玻璃容器、定期检查生产线是否有玻璃破损、适当调整加盖设备(非完全控制)或通过X――射线设备或其他缺陷检测系统检查产品来予以控制。

4.水产品加工的GMP关键要素

4.1卫生条件确认

卫生因素是影响水产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GMP要求的重点之一,在对产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认证对,首先应当考虑影响水产食品卫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厂房、设施、设备的卫生确认;人员的卫生确认;原辅材料的卫生确认;储存和运输的卫生确认;生产过程的卫生确认。

4.2质量管理体系确认

水产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了解各种影响食品卫生因素的基础之上,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

4.3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体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