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运行投资分析发展环境发展预测
一、经济运行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平稳增长,各子行业发展不一
2014年,农副食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38万家,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3533.18亿元,同比增长7.01%,以占轻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8.78%的比例位居行业第一。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轻工行业平均增速1.72个百分点,低于食品制造业5.2个百分点。
从各子行业来看,屠宰及肉类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2874.Ol亿元(占20.26%),同比增长8.38%;谷物磨制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2571.51亿元(占19.79%),同比增长9.27%;饲料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813.85亿元(占17.02%),同比增长8.44%;植物油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 0650.5亿元(占16.76%),同比增长3.03%;其他农副食品加上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5525.66亿元(占8.7%),同比增长4.81%;水产品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5087.2亿元(占8.01%),同比增长5.2%;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4888.7亿元(占7.69%),同比增长11.62%;制糖完成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121.76亿元(占1.77%),同比下降6%。
2.主营业务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2014年1~12月,全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累计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7016.25亿元,同比增长7.94%。实现利润总额3069.95亿元,同比下降Q.44%。完成累计亏损企业数1870家,同比增长14.16%。累计亏损面为7.86%,同比增长0.98%;其中,制糖累计亏损面为54.98%,同比增长12.86%;植物油加工累计亏损面为10.48%,同比增长2.61%。完成累计亏损额198.45亿元,同比增长51.11%;其中,制糖完成累计亏损额57.99亿元(占29.22%),同比增长97.22%;植物油加工完成累计亏损额51.1亿元(占25.75%),同比增长94.87%。
从分行业看,谷物磨制完成累计利润总额644.59亿元(占21%),同比增长7.75%;屠宰及肉类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643.63亿元(占20.97%),同比下降3.07%;饲料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508.02亿元(占16.55%),同比增长4.45%;植物油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358.45亿元(占11.68%),同比下降11.49%;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348.2亿元(占11.34%),同比增长5.75%;水产品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276.66亿元(占9.01%),同比增长0.13%;其他农副食品加工完成累计利润总额27I.99亿元(占8.86%),同比增长0.24%;制糖完成累计利润总额18.41亿元(占0.6%),同比下降65.25%。
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下降。植物油加工、制糖制约行业利润率
2014年1~12月,全国农副食品行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明显低于轻工行业6.27%的水平。
从分行业来看,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12%,同比下降0.4%;水产品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4%,同比下降0.28%;谷物磨制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13%,同比下降0.07%;屠宰及肉类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同比下降0.59%;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92%,同比下降O.22%;饲料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7%,同比下降0.18%;植物油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37%,同比下降0.55%;制糖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64%,同比下降2.8%。
4.产品产量均为正增长,大米增速最快
2014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小麦粉、大米、饲料等8种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产量增长最快的是大米,其次是混合饲料,产量增速最慢的是成品糖。累计产量最大的是饲料,其企业数也最多;其次是小麦粉,产量最小的是冷冻水产品。
分区域分产品来看:河南小麦粉产量全国最高,完成累计产量0.52亿吨(占全国36。81%);湖北大米产量最高,完成累计产量0.26亿吨(占全国20.18%);山东省、天津市、湖北省精制食用植物油占全国精制食用植物油比重均超过10%,其中,山东省完成累计产量861.37万吨(占13.18%),天津市完成累计产量752.88万吨(占11.52%),湖北省完成累计产量686.54万吨(占10.51%)。
5.出口额同比增长4.88%,进口额同比下降1.95%
2014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3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4.88%。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比重10%的有:出口日本累计72.77亿美元(占20.25%),同比下降2.95%;出口美国累计44.35亿美元(占12.34%),同比增长7.27%;出口我国香港累计36.36亿美元(占10.12%),同比增长10.89%。
2014年,累计完成进口额301.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5%。进口比重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新西兰、巴西、秘鲁等地区。印度尼西亚完成累计进口额31.35亿美元(占10.41%),同比增长11.02%;泰国完成累计进口额29.09亿美元(占9.66%),同比增长18.78%;美国完成累计进口额28.82亿美元(占9.57%),同比下降2.1 5%;马来西亚完成累计进口额28.09亿美元(占9.32%),同比下降16.61%。
二、行业投资发展分析
2004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3.3亿元,同比增速36.2%;2014年,固定投资10026.6亿元,同比增速18.7%。连续11年符合增长率为33.85%。近3年增长率均低于平均水平。10年投资增速整体趋势呈现震荡下行趋势。
三、发展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向好趋势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打下基础
尽管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但整体宏观经济指标则在明显企稳,甚至一些指标进入上行通道,这成为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支撑力量,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出现积极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服务业较快增长,特别是网上购物等新业态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四个宏观数据的增长趋势一致,没有矛盾,且它们之间同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突出亮点。
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控制在3.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以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其中,农村居民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lO年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集约化程度不高,转化增值能力低
多数中小加工企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的资源有效利用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的产业链条短。企业受困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及平台建设,技术更新比较缓慢,引进急需技术时需要承担技术转让费和产品市场销售的风险,企业和科研单位技术对接难度比较大。
4.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食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食品贸易国际化,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食源性、化学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中、违法生产经营等方面。危害表现在严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生产企业的巨大损失、社会的不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
5。农副食品出口受阻点较多
许多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其食品生产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还有朔源要求。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禽畜类食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一定的歧视性,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遵循着非歧视性的原则,然而各国在制定进口食品准入准则时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各国在检验进口食品安全时,通过一系列隐蔽举措,达到限制进口食品的目的。同时,中国本身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抗生素残留一直是牛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6.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成本压力
2014年以来,受国内需求增长、生产成本上涨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宽松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国内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开始全面高于国际价格,进口压力进一步扩大,进口过度问题更加突出。低价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挤占,将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xx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xx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 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xx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同志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将正式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把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要发挥关键作用。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新时期研发体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要在如何定位、怎么建设等关键问题上,总结经验、广泛研讨,以形成共识,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拓“十二五”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局按照“边搭平台,边出成果”的建设思路,依托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分四批择优认定了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这项工作,在企业界、科研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初步认可。2007年以来,这一体系囊括了农产品加工领域80%以上的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加工行业中大多数的领军企业,承担了全部农产品加工的行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对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自主创新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就必须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但科技薄弱仍是一个突出的“短板”。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的同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却没有明显缩小。我们往往对先进技术、先进装备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使得目前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仍然偏低。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很危险。现代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技竞争,只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强国之列。产业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又不能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是核心技术买不来;技术装备可以引进,但是创新能力引不进来。因此,在现代竞争中,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坚定地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既是国内外普遍的规律认识和经验启示,也是我们面向“十二五”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
第二,“产学研用结合”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机制。2009年,总理就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学研用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根本上明晰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为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往我们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更多的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但对于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很难通过高新技术主导产品结构,更难主导消费结构。只有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让买方参与进来,才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我们建立的这个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以“用”为导向、与“用”相结合。“十二五”时期研发体系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坚持“用”字当头,只有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通力合作,科技研发工作才能更加符合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才能及时、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创新系统。
第三,研发体系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支撑。市场经济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之处,就在公共领域,要做产业发展所急需、同时利益驱动不足、单个企业想干又干不来的事情。政府要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带动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在行业急需的领域完善公共服务,都需要一个切入点。研发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体现了政府部门立足市场抓定位、立足职能抓服务、立足体系抓重点的明确思路。今天,我们将为新认定的第四批60个专业分中心颁发牌匾和证书,标志着这个体系的力量更加壮大,代表性也更加全面。同时,农产品加工局第一次邀请地方主管部门的同志们参加研发体系的会议,就是要在全行业、全系统形成一种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打造研发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队伍状况和实践需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必须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走“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通过建设研发体系,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的建设主题
关于“十二五”的建设重点,以及如何使研发体系能够进一步“接地气”、“落实处”的问题,农产品加工局考虑得很早,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可行的工作思路,值得肯定。建设一个体系要做大量的工作;用好一个体系,使之发挥作用,则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十一五”时期,研发体系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发展的要求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同志,能够围绕这些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形成共识,提出促进研发体系更好运行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体系聚集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有一批人才、仪器设备和研发场所,已经具备了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这些单位各自都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层级,承担着不同的课题、教学以及研发项目,研发“硬件”有相对的权属,研发“任务”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考核工作的压力也更多地来自所在系统的内部等等。这些因素事实上都在阻碍着体系内智力资源的整合、硬件资源的整合以及研发重点的“技术共性化”。资源整合度不够的问题,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要研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用”为方向,在不打破现有体制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突破现有产、学、研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我们大家都十分期盼的产学研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不断地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其次,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信息共享的大平台。体系掌握着大量国内外第一线的科研、生产、市场等信息,有获取、转化、应用信息等多方面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实际存在的一些壁垒因素,使得真正需要和应该共享起来的信息,数量还不够多,档次也不够高。必须承认,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基层对于技术推广的渴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科研人员难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政府部门对加工行业底数不清、情况不准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应该在增强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工夫。要结合实际的需求,多从体系的组织制度方面找原因、想办法,以网络化、功能化、程序化为方向,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切实提高研发体系的信息共享能力。
第三,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联合攻关的大平台。联合攻关是一个老话题,各种联合起来的体系、技术联盟等,都把这一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也同样如此。一是希望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能够带头去组织分析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二是希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要自觉地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尤其是大项目、大的突破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三是希望领军企业的研发中心,能够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走在主动开展联合攻关的前列。目前看,积极进展有一些,但总体上还存在办法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力量不够凝聚的突出问题。打造联合攻关大平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一定要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成果上,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性成果。
第四,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专业化发展的大平台。研发体系的成员单位,大多是按农产品加工品种划分的专业分中心。既然是“专业”分中心,就要在研发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特定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企业的问题不大,比如说到乳制品就是蒙牛、伊利、三元,说到肉制品就是雨润、双汇。科研单位和高校有所不同,许多院所的人才结构和研发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若干个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建设和提高综合研发实力是必要的,但要在研发体系中扮演好“专业分中心”的角色,在特定的领域起到技术研发“领头羊”的作用。各专业分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研发目标,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基础,按照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五,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创新与应用的大平台。建设研发体系的初衷,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中小企业得到快速成长,让领军企业得到发展壮大,让科研人员能够大展宏图。而目前,研发体系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化技术成果不足,配套性差,转化率低;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基本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因此,要仔细研究研发体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问题。一是希望科研院所、高校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组装集成配套与工程化研究,发挥好支撑作用;二是希望企业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真正成为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的主体。按照技术轨道的要求,通过发挥两类分中心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终把研发体系建设成为集技术创新、中试熟化、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链。
总之,我们在研发体系“建平台”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还没有在“用平台”方面体现出应有的效应,主观上讲,就是“用”的潜力巨大,“为”的潜力也很大。因此,建立有效的机制、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地挖掘和发挥这些潜力,就成为我们的共同使命和重大责任。破解五大主要瓶颈,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是我们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建设主题的要义所在,对此必须坚定地予以贯彻执行。
三、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努力开创研发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历史使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是紧迫的职责任务。我们的建设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初步的声誉和口碑上。说到贡献,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广大企业和农民的满意度上;说到任务,就是盯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储备、推广、产业化;说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今明两年的体系建设工作,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核心是机制创新,着眼点是体系的高效运转,目标是“有用、好用、愿意用”。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分中心,都负有重要责任,都要有新作为、新贡献。
第一,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重点从机制上确保方向、运转和效率。在方向上,要密切科技与产业的关系,使研发体系致力于服务产业、服务农民;在运转上,要加强机制创新,致力于解决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要把研发体系打造成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体系,以各种任务、项目的形式把各环节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前,农产品加工局组织的行业科技项目、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监测预警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等,都在逐步向研发体系的建设和运转倾斜。今后还要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继续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专业分中心的关系,不断完善体系的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重点支持工作积极、作用明显的专业分中心。要及时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研发体系有“用”、有“为”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要强化主体意识,从运转上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是研发体系建设和运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要成为研发体系有效运转的策划者、组织者。因此在今后“用平台”过程中,国家中心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投入更多的力量,花费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研发体系的工作内容、运转模式和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将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方案化,依托各专业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装备等专业委员会,是体系内各领域的“掌门人”,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领域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和国家中心的统筹安排,积极配合我部做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与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细分与领军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筛选与成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积极配合国家中心研究提出体系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考核办法,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研究所下设食品工程、杂粮加工、稻米加工等3个专业研究室,针对食品加工机械、杂粮深加工、稻米深加工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解决食品加工行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应用性问题。近3年来,研究所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拓展科研领域。目前,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日臻完善,科研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杂粮、稻米加工研究基础上,正逐步向玉米精深加工及果蔬加工等领域发展。同时,研究所承担黑龙江省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为全省食品安全及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政策咨询指导服务。
“十一五”以来研究所共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申报专利5项。研发出高水分大豆组织化蛋白、糙薏仁粉系列产品、优质粳稻留胚米、全豆馅料糕点系列、全谷物饼干、谷物清爽饮料等五大系列20余种产品;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高水分组织化蛋白加工中型设备,经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鉴定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所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前沿科技、掌握关键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技术服务企业、出成果壮大企业。研究所积极践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院院共建、院企合作,研究所愿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成果简介
高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
利用非转基因大豆、小麦、豌豆等植物性蛋白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双螺杆挤压技术,在高水分条件下挤压成型的第四代组织化蛋白产品。与市场上常见的低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相比,更具有动物性蛋白的纤维状结构和口感。
糙薏仁粉
采用脱壳后的薏仁,尚保留高营养价值的麸皮,即糙薏仁。保留薏仁原色、原味及更多薏苡酯,采用现代挤压设备瞬间真空挤压精制而成,锁住更多营养元素。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及口味需求,研制成红枣型、红豆型、豆乳型和燕麦木糖醇型糙薏仁粉。
饮 料
绿豆沁饮 低热量,弱碱性,富含绿豆衣中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豆衣清爽饮品。采用加工所自有专利护色技术,不添加任何色素,有效利用绿豆加工副产物,不影响绿豆后续产品加工甚至籽粒发芽。在丰富绿豆加工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 安全控制 GMP
【分类号】:F426.82
水产品以其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点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食品之一。正因如此,水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费者的关注。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性支持,推进我国水产品企业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先进化管理转变。
1.GMP定义
良好操作规范(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一种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卫生的自主性管理制度,是为保障食品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生产企业具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和控制方法(Metlaod),精良的生产设备(Machine)、合格的从业人员(Man)和优质的原料(Material),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食品,保证产品的质量。
GMP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良好操作规范,不但涉及到加工过程,而且对于工厂选址、厂房设计等硬件也做出了要求,是一些软件实施的基础。它为工厂提供了从选址到生产再到成品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提示。即使是从未接触过GMP的人员,通过培训,也可以有效地执行。
2.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食品的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两大类。传统加工主要是将水产品进行腌制、干制、熏制、糟制和天然发酵等手段进行保藏处理,方式简单,长期以来大多是以小作坊和个体户生产为主,加工环境粗放,加工方式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所以水产食品的生产一直处于较封闭的农业经济圈子里,与其他工业产业的交流很少,新工艺、新技术、新包装引进慢、消化慢,产业相对落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水产食品加工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工业化程度以及技术含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形成十多种包括鱼糜制品加工、海藻加工、罐装和软包装加工、干制品加工、冷冻制品加工、调理食品加工、综合利用等在内的现代化水产食品的加工技术体系,成为推动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水产品行业的发展,目前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正面临着质量控制水平不高的难题。近年来,水产食品中微生物超标、化学污染物污染、异物掺杂、违规使用添加剂、标签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声誉,并成为制约我国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3.水产品加工的安全控制现状
3.1水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随着我国水产品及其加工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正在逐步健全,已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SSOP和HACCP计划,明显地促进了水产品的质量改善,但我国水产品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产品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主要是土壤、水质)遭受污染,致使水产品质量受到危害;二是在渔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鱼药、饲料及添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使用明令禁止的药物;三是我国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鱼药、鱼用饲料管理不到位,致使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四是水产品冷冻加工的规范性不够全面。
3.2水产品加工的主要安全危害及其来源
3.2.1生物危害
水产品的生物性的危害分为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危害。水产品中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 左右,且不确定因素多,难于控制,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2化学危害
水产食品中的化学危害比较其他原料的食品来得更为复杂,除了因自然环境
恶化以及滥用药物导致的残留外,水产品原料自身也携带一些天然的海洋生物毒
素,主要有贝类毒素、西加鱼毒素、河豚毒素以及组胺等,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
是危害水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3.2.3物理危害
水产食品的物理危害主要是指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管理不严格而混入产品的金属碎片,玻璃碎屑等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外伤的事故。金属杂质的危害可通过对产品采用金属探测或经常检查可能损坏的设备部位来予以控制。玻璃杂质的危害可通过肉眼检查玻璃容器、定期检查生产线是否有玻璃破损、适当调整加盖设备(非完全控制)或通过X――射线设备或其他缺陷检测系统检查产品来予以控制。
4.水产品加工的GMP关键要素
4.1卫生条件确认
卫生因素是影响水产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GMP要求的重点之一,在对产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认证对,首先应当考虑影响水产食品卫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厂房、设施、设备的卫生确认;人员的卫生确认;原辅材料的卫生确认;储存和运输的卫生确认;生产过程的卫生确认。
4.2质量管理体系确认
水产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了解各种影响食品卫生因素的基础之上,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
4.3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体系验证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现状及问题;完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8-02食品检验检测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进行检验检测,系统评价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质量水平,对稳定食品市场监督、促进食品贸易、改进食品生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1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比如苏丹红辣椒、三聚氰胺奶粉、工业明胶、硫磺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深度热议,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食品出口安全问题关乎国家贸易经济,食品检验检测是监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监督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食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2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食品行业迅速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加工食品层出不穷,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远远不及食品行业的发展,检验检测体系涉及食品产业范围不全面,导致各种新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危害范围越来越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外,当前食品检测体系侧重对最终出厂成品的检测,忽视对食品加工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流通及食品消费过程的安全检测,极易造成过程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可见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验的要求,不利于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
2.2检测标准制定不健全,检测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食品制定了食品工业国家标准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食品进出口标准578项,形成我国食品生产标准的主要依据[2]。但对于大部分的食品缺乏明确是国家或地方标准,不利于地方食品的管理、监督、检验,造成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极大困扰,加大食品检验检测标准贯彻化实施的难度。
2.3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总体落后,技术发展不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也获得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先进技术,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技术革新速度慢,检验设备老旧,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当前丰富的食品市场安全检测需求,不利于国家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检验技术落后不仅表现在检测设备落后,同时也表现在检验方法的传统、单一,比如筛选技术不成熟、速测法灵敏度不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差等方面,极大的限制了食品检测更新。
3建立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3.1依据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呈现“重尾轻头”的现象,对于食品加工源头和过程中间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未形成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极易造成过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改革食品检验检测制度,开放竞争式食品检测市场,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介入民间检验检测机构,刺激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形成食品加工从原材料到消费者食用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扩大食品监督涉及面,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3.2健全各级检测标准,促进食品检测有效实施国家或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应当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的检验标准,为食品检验检测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促使企业食品加工的自觉按照标准进行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检测技术,充分考虑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研究或制定符合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的食品标准,促进食品加工行业安全稳定发展。此外国家应当加强重点影响食品安全因素的检测标准,比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生物化肥等,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强化食品加工源头的监督工作,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3]。
3.3创新食品检测技术,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于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并有选择性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快食品检测技术朝高端、精准、创新、先进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或检测机构应当加强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包括食品加工行业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等,并制定相关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食品检验检测行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相关食品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促使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总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监督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供给,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各级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创新检测技术,形成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于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园园.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2010,9(10):121-122.
一、2014年轻工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7.9%,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与全国工业持平。1―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6%,高于全国工业0.3个百分点。全年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2014年12月轻工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较11月有所回升,其中,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回升7.2个百分点、采盐业回升6.9个百分点、金属工具及金属制轻工制品制造业回升4.5个百分点。
部分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其中,自行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眼镜制造业回落4.0个百分点、陶瓷制品制造业回落3.0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回落1.1个百分点。
三、中轻景气指数进入渐冷区间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 2014年11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9.68,较上月回落1.23个点,为全年月度最低值,并首次进入蓝色渐冷区间。
四、轻工出口情况
(一)轻工行业出货值情况
2014年1―12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72万亿元,同比增长7.2%。12月出货值同比增长5.7%,比11月回升2.16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出货值增速情况。
(二)海关出口增幅回落
2014年1―11月,轻工行业出口额5569.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3%,同比增长10.63%(高于全国4.93个百分点);进口额14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4%。轻工贸易顺差4156.87亿美元,为全国贸易顺差的1.25倍。
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额53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比10月份回落5.26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是出口增幅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增幅虽然继续回落,但月度出口额绝对值仍保持全年高位。
(三)主要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提高的有:玩具出口额增长13.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冷藏冷冻箱及空调用压缩机出口额增长6.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出口额增长5.2%(比上月提高0.35个百分点)、工艺美术品出口额增长44.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回落的有:陶瓷制品出口额增长28.3%(比上月回落2.08个百分点)、照明器具出口额增长16.0%(比上月回落2.01个百分点)、纸浆、纸张及纸制品出口额增长13.4(比上月回落1.43个百分点)、乐器出口额增长2.7%(比上月回落1.25个百分点)。
五、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2%、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1.4%。
六、主营、利润增速趋缓,库存与亏损增大
1―11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84万亿元,同比增长8.97%,较1―10月回落0.33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4.69个百分点。轻工六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快速消费品主营业务增速8.29%,比上年末回落6.09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9.21%,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情况。
1―11月实现利润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较上月回落0.39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7.6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利润率5.88%,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11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扩大到10.8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24.65%;产成品库存增速从上年的7.97%上升到13.23%。
七、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目前,轻工企业总体上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而负债增速下降,轻工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也逐年下降,已从2012年高点54.94%,下降到目前的51.7%。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八、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具体原因是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以来,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1―11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主营业务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回落2.93、4.53个百分点。1―11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
九、轻工行业政策建议
从2014年轻工汇报情况来看,10个方面的建议获得政策支持,国家微刺激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如一些企业反映得益于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滴灌信贷等,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些缓解;商标法修正案实施细则的客观执行缓解和减少了企业的压力和损失;促进消费支持网销新业态措施激发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产销率提高;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扩大出口180多条政策措施促进轻工出口的企稳回升等。
期待政策加快落地:年初向国家呼吁的扩大造纸、皮革加工贸易范围、恢复回收废旧物资增值税返还两项重大建议还没有得到落实,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目前已陷入比2008年还困难的境况。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困难,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我们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建议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
十、2015年走势分析
2015年,在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及市场因素将对轻工行业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后的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新环保法实施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力度的加大将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退出市场,进而影响轻工行业发展速度。
【关键词】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4-01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类专业为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探索并逐渐建立了一支与此相应的教学团队。老师们进入企业、深入市场研究了食品类专业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构建了“三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食品类专业在三年时间里专业带头人培养了1人,企业引进1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了7人;骨干教师培养了5人;培养青年教师10人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1名,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具有敬业精神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建设改革,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内培养了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学习,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等项目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带头人的视野,强化了对专业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掌控。专业带头人掌握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把握了食品加工专业发展方向,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企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为蓝本,与订单企业积极沟通,指导专业教师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带领团队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通过企业锻炼,提高了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技能。
从石河子天业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引进1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带领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1)通过国内外学习,专业带头人学习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带领食品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实施了“三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带头人通过对石河子及周边食品企业深入调研和主持企业生产项目,把握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趋势,指导食品专业教学团队紧跟行业市场需求以食品加工技术发展为引导改革课程内容。
(3)专业带头人主持了《果蔬加工技术》核心课程建设,被评为兵团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获得专家好评。
二、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了国内培养和企业聘用相结合的方式。
(1)学习进修:示范院校建设期间,选派了4名教师进修硕士学位,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考核通过食品检验工(高级)6人,食品安全师(中级)3人。
(2)下企业锻炼与培训:2008年―2010年,选派了27人次名教师赴新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新疆雨润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锻炼和培训,不但了解了行业发展动态,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教学能力,有力地推进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构建。
(3)行业企业人员指导:聘请了20人次行业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专家到学校来指导,注重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经验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新疆天业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健和新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品管科科长张晓军多次来我院与食品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指导。
(4)课程建设:5名骨干教师均负责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完成了课程标准制定及教学设计与实施,完成了实训项目设计与实训指导书的编写。1名骨干教师主持《果蔬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被评为兵团级精品课程,3名骨干教师主持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及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培养的5名骨干教师,通过参加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骨干教师提高了高职教育理论水平,掌握了课程开发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了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骨干教师取得了《食品检验工(高级)》及《食品安全师(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骨干教师在校承担了《果蔬加工技术》、《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任务,建设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完成了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三、“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面,学院采取了以国内培训、企业锻炼和学院培训的三级学习途径,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2008年至2010年先后选派了9名教师,到石河子质量监督局、新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新疆雨润食品有限公司、新疆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新疆沙湾中粮油脂制品有限公司进行岗位锻炼,两年内下企业达到120天。学院鼓励教师通过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国内分批学习13人次,专任教师中获得食品营养师1名,高级检验工6名,食品安全师3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55.6%提高到87.5%。
河南财鑫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财鑫集团)组建于2001年2月8日,现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河南省百强企业之一,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河南财鑫集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良种推广和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通过龙头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靠合同、利益目标将公司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建立了自己原料生产基地,确保了原料供给,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郸城财鑫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河南财鑫集团主要子公司,为河南省最大的淀粉糖生产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质量安全、信誉保障绿色放心食品企业”,并被河南省有关部门认定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主要产品类型包括淀粉、高麦芽糖、麦芽糊精、结晶葡萄糖等。现有职工128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436人,并建有“省级功能性淀粉糖研发中心”和“国家玉米加工研发技术专业分中心”,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近年来,公司根据淀粉深加工行业发展趋势,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展功能性食品、糖醇类产品,拉长上游、下游产业链条,开发出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生物化工产品,销售市场也由单一的食品行业向医药、化工多行业领域拓展。这些新型的功能性食品符合当前人们对于食品的绿色、健康和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埃及有着充裕的旅游、石油及运河外汇收入,每年进口大量消费品和原材料。埃及在经济上与中国互补性强,工业产品价格高,产业与技术梯度低于中国,是中国产品、设备、技术和资本转移的优秀地区。埃及在泛阿拉伯地区处于核心地位,沟通着中东、非洲和地中海等市场,经济辐射力强,市场容量和潜力较大,具有较多的贸易和投资机遇。东南非共同市场将其作为重要的贸易经济中心。
埃及属于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其中,服务业约占埃及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埃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河是其四大外汇收入来源。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沙特、阿联酋和中国等。增强投资者信心,鼓励外商对埃及投资,是目前埃及政府的一大工作目标。
据非洲国家公布的新经济数据显示,目前非洲经济正处较佳的状态,多数非洲国家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新时期。过去5年,非洲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近两年来,随着埃及政局的逐渐稳定,其在汽配、建材和食品加工领域有着不错的前景。
汽配
北非和中东地区经济正经历巨大转变。在未来15年间,该地区经济总量预计会增加1倍。随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埃及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在泛阿拉伯地区,埃及是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埃及政府也在政策上鼓励相关展会的扩张。尽管埃及以堵车而闻名,但受益于低关税和反腐败政策,埃及的汽车市场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在整个泛阿拉伯地区的2200万辆汽车中,637万辆奔跑在埃及的街道上。其中,32%的汽车已经使用超过20年。另外,埃及汽车市场每年增量约为20万,埃及汽车领域从业人员4.6万人,1.6万人在组装工厂工作,3万人在后期服务行业工作。受益于政府出台的投资政策和低廉的能源价格,29个埃及组装工厂正在运行,包括12个乘用车工厂、9个卡车工厂和8个公交车工厂。乘用车市场占据埃及整个汽车行业规模77%的销售额,其中,公共汽车和卡车占比分别为6%和17%。埃及汽车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是汽车组装,涵盖多个主要品牌。埃及的汽车维护和维修工具领域也在快速发展。
目前,埃及政府正致力于在2020年将汽车产量增加到50万辆,其中一半用于出口。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将埃及发展为一个服务于阿拉伯和非洲的出口外向型国家,同时使埃及成为数个国际品牌的出口地和汽车后期补给市场的区域中心。
埃及国际汽车配件展览会是泛阿拉伯及北非地区唯一的专业汽车及摩托车展览会,已经成功举办21届。该展会由当地著名展览公司Art Line AGG-ITF主办,埃及汽车制造商联合会、埃及企业汽车服务业联合会和国际展览业协会协办。2015年埃及国际汽车配件展览会展出面积达5万平方米,设有专业的汽车、摩托车配件馆,来自德国、法国、中国、丹麦、埃及和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参展商参加了此次展会。
建材
近些年,随着泛阿拉伯地区建筑市场的增长迅猛,埃及作为该地区一大单一市场,其建筑业已经跃居世界第36位,市场份额达到592亿美元,埃及国内建筑业的投资额更是占据了总投资额的48.2%。据统计,埃及政府将会在未来两年内斥资3.23亿美元建设新城,新的市内交通系统将会连接开罗市区及周边城市。同时,由于埃及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其建筑业带来约25.6亿美元的市场需求。
埃及开罗国际建材展览会始创于1994年,每年在埃及开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一届,至今已经举办了22届。经过22年的发展,该展会已经成为埃及最大的建筑行业博览会。2014年,埃及开罗国际建材展览会展出面积达13507平方米,共吸引424家参展商,其中包括19家中国参展商。展会期间,53782人次观众来到现场参观。
食品加工
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经济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特点。绝大部分石化产品的价格明显上涨,产销两旺。三月份日本地震导致部分化工产品供应短缺,成为推动化工产品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因素。截止今年6月底,化工行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而利润总额实现了70%以上的增长。
宏源证券认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目前工信部组织编制的《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正在征求意见,预计会在今年三季度出台。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氯碱、纯碱以及甲醇等传统产业政府将会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和引导,促进相关行业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等方式改善其经营环境,一些具备资源优势或者技术优势的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存在反转的机会,值得投资者予以关注;而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分支,化工新材料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领域,值得长期关注。
中航证券则表示,从化工行业上半年销售利润率的走势看,目前利润率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且有了回调的苗头。放眼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可能出现逐步的回落,化工行业将可能面临下游需求减缓,产品价格出现回落,行业需经过新一轮的调整才能重拾升势。但也应注意周期性产品需求的变动情形,在其中寻找主题性的投资机会,如受益于国际垄断厂商的提价的钾肥行业,电荒情况下的相关受益行业和公司,高油价下现代煤化工将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而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一些精细化工品,依然处于产业周期中的成长期,再加上国家对新兴行业发展的大力扶持,未来的成长空间十分巨大。
从估值角度分析的中邮证券认为,下半年,原油价格的飙升趋势暂时告一段落,原油价格回落到90-105美元/桶的概率较大,化工行业整体成本压力有所缓解;2季度开始的行业去库存将于3季度陆续结束,库存压力得以释放;而下游需求则成为下半年影响行业的最主要因素。从行业整体估值水平看,化工板块的估值处于近几年来的低位,来自板块性的估值压力有限。预计下半年下游需求大幅好转可能性较小,行业整体表现将不温不火,这将制约行业整体的反弹高度。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2011年预测市盈率高于40倍的有5只,低于30倍的有16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13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期25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巨化股份(600160)简要点评。
巨化股份(600160):制冷剂点燃氟化工之火
巨化股份(600160)具有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从氢氟酸到电子级氢氟酸,从TFE到FEP聚全氟乙丙烯,从R22到R404A,R134,覆盖氢氟酸,制冷剂,氟树脂各种产品,且具备国内先进技术工艺。自2009年开始,公司的氟化学产品收入超过氯碱产品,占总收入的52%,2010年更上一层楼达到66%;2010年,氟化学产品毛利率大幅回升,从2009年的14%上升到36%。
在《蒙特利尔协议》推动下,家用空调制冷剂-R22-升级换代趋势不可逆,发展中国家需求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产能削减过快,导致供给略显不足。公司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成本优势明显。几乎100%的原料自给率,保证了公司在行业景气时期的高开工率;远低于行业的成本,是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利润之源。同时,对比我国氟化工产业政策与稀土政策发现,上游收的不够紧,出口管的不够严是导致我国氟中间产品价格平稳怪相的主要原因。政策的出台将推升氟产品的全线提价。
未来三年公司产能投放密集,维持高速成长。R134a产量持续放大,去年扩产至2.8万,2013年达到5.8万吨;2013年将具备2万吨的R410a生产能力,2.8万吨PVDC生产能力和配套包装加工能力。抢占R410a的滩头阵地,打造全国最大的R134a生产基地。此外PVDC业务向下游包装业务延伸,开辟氯碱业务盈利新空间。2010年,PVDC产品扩产至8000吨,公司是该产品国内的最早生产商,在该领域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未来产量将增至2.8万吨,随着向下游包装产业链延伸,该业务整体毛利将大幅提升。
天相投顾认为,公司是氟化工的龙头企业,目前制冷剂价格维持高位,随着上游萤石等产品的涨价,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看好公司的发展,维持“增持”评级。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1-2013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1.56元、1.92和2.25元;当前共有7位分析师跟踪,2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5位给予“买入”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71。
食品生产与加工行业:估值不具吸引力
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1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行业分布相对集中,食品生产与加工行业有3只入选,成为本期盈利预测调低个股数较多的行业之一。
年初到目前(6月22日),农业板块指数下跌16.5%,食品饮料下跌4.44%,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65%。相对而言,农业板块跑输大盘10.37个百分点,食品饮料跑赢大盘1.21个百分点。在申万23个子行业划分中,各子行业相对上证指数的涨幅排名中,食品饮料排名第六位,而农业排名倒数第6位。农业从年初到现在,相对大盘的估值已经明显回落,但仍在2.5以上,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估值并不具有优势并仍有下行的压力。食品饮料相对大盘的估值目前也恢复到了2以上,从目前的估值情况看,板块整体的估值处于合理水平,但不具有优势。
长江证券称,食品生产与加工行业收入快速增长同时,预收款余额依然创出近年来高位,只能表明行业需求确实景气。但同时,对于诸如啤酒行业,一季度由于经销商预打款带来的景气需要甄别。此外,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加工、分销链条受阻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也应引起投资高度警惕。
维维股份(600300):主业微利状态难改
维维股份(600300)2010年主营收入47.63亿元,同比增长67.75%;利润总额25.17亿元,同比减少31.82%。
近年公司每股收益都维持在1毛钱左右的较低水平,成本压力是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是期间费用率过高,公司2010年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合计就占营业收入31.61%,对于毛利率只有32%的公司来说,这无疑侵蚀了大部分利润。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食品加工行业也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并且食品加工方式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效满足了当前社会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原材料污染问题。由于我国在食品加工原料方面的相关法律体系相对不完善,加之食品加工原材料的种类繁多,使得食品加工原材料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而存在污染的原材料一旦加工成食品,那么这类食品的安全性便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2、食品加工环节繁杂。通常情况下,食品加工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而这些加工环节的卫生状况往往无法有效控制,这使得食品原材料在加工环节极易滋生一些细菌、微生物等,进而大大增加食品的安全隐患;3、食品安全意识较差。这类问题无论是在食品加工企业还是原材料种植、养殖人员方面均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例如,由于养殖、种植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差,使得其在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时应用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化学制品、农药等等,从而导致这类食品加工原材料存在较高的农药残留物,最终严重影响食品整体的安全性。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了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十分常见。为此,相关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自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进而在有效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为人们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难以有效避免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足资料
通常情况下,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将食品组成成分用数据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通过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都能够被有效地检测出来。为此,在食品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能够在充分获取食品成分数据信息的同时,对相关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在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概率的同时,进一步确保食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人们的个人权益。此外,不同类型的食品,其加工方式也大不相同,因此,在针对不同食品开展食品检测工作时,相关部门应选取最具合理性的检测技术,对相关食品的安全性进行针对性检测工作,从而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执行能力以及控制能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健康性。
(二)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种类是相对较多的,因此,相关部门通过食品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自身数据收集工作的效率,进而为自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范围的有效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检测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这使得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全面的鉴定出食品中各类元素、化学物质的实际含量,从而在有效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精准度的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构建良好的监管环境。此外,在检测仪器、设备更新的过程中,食品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率也得以不断提升,从而为我国食品安全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当今社会,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往往存在着较多顾虑,从而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食品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借助食品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利用食品检测技术,能够合理提升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为我国食品行业市场环境健康性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在确保食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升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将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重视起来,并不断提升食品检测技术体系的完善性,进而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食品安全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此外,在食品种类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食品检测技术也逐渐朝着高速、高科技的方向不断发展。食品检测技术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检测内容也愈发具体、全面,既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也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
三、食品检测技术介绍
当前社会,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在本质上就是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的安全指标为基础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害物质的一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可分为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以及质谱分析法三类。在食品检测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这三类食品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检测各类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其检测精准度以及检测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通过食品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健康性,还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食品检测通常可划分为常规检测与定性检测两类,两类检测方式的综合应用能够从本质上降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进而更加全面的确保人们的饮食健康。四、食品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当前社会,食品检测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还为健康食品市场环境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具有相对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色谱分析法
从现阶段色谱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色谱分析法涉及多种食品检测技术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液相色谱以及色相色谱。这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地分离食品中的化合物,从而在有效节省食品检测工作时间的同时,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气相色谱这类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能够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全面性,但是,由于部分食品中的化合物具有着分子量大以及热稳定性较差等特点,因此,气相色谱检测技术的应用在有些时候难以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全面检测出来。这时,相关部门就需借助液相色谱分析法的充分应用,来弥补气相色谱分析法存在的不足之处。由此而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开展食品检测工作时,需要提升自身食品检测技术选择的科学性,并借助相关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各类食品自身具有的特性大不相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类型也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此,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需在检测工作开展前,做好食品成分的判断与分析工作,并以各类食品组成成分以及添加剂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选择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从而在充分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有序性与有效性的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信息。
(二)光谱分析法
通常情况下,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面且有效地了解食品中含有的各类物质,并在确保食品安全性的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的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食品检测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相对常见,但是,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因此其并不适用于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广谱分析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类食品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具有应用成本低且环保性能好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广谱分析法的应用本质就是通过对食品中能够散射光或吸附光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借助光谱仪的充分应用来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达到良好的食品检测效果。此外,广谱分析法的应用为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充分的保障,并且因其检测精准度相对较高,从而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食品市场环境健康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质谱分析法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食品检测技术体系中的色谱分析法以及光谱分析法也因此得以不断完善,但是,从这类食品检测技术应用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色谱分析法与广谱分析法在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时,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为了有效应对这类不足并进一步避免检测遗漏等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在应用食品检测技术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时,可将色谱检测技术与质谱检测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这两类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在有效应对痕量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部分负面问题的同时,从基础上降低假阳性等负面问题出现的概率,进而为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的提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此外,质谱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科学应用,不仅能够将食品中存在的劣质食品添加剂、化学农药残留等影响食品安全的成分精准地检测出来,还具有十分明显的全面性,从而在帮助食品检测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为食品检测工作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推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走规范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按照“明确职责、梯次推进、制度保障、安全便民”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实际,现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帮扶建”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市食品行业发展现状,紧紧围绕保障城乡食品供应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充分依靠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城乡居民的力量,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既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又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转化提升的监管机制,切实解决食品生产加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提高食品安全控制能力。
二、整体思路
坚持“规范发展为前提,分类管理为基础,转化提升为重点,风险控制为关键,安全便民为目的”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逐步提高食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生产经营,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持续向好发展。通过帮扶引导,争取形成一批市场有需求、质量有保证、监管跟得上,既适合小作坊生产、又能体现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加工园区,实现扶优限劣,促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迫使条件差、质量劣、素质低、群众反映强烈的诸多食品小作坊退出市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整治规范力度。针对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量多、分布广、条件差、素质低、监管难等突出问题,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创新监管机制,下移监管重心,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广大社区居民、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消费安全。
一是严格规范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按照《食品安全法》对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严格审核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引导小作坊逐步向“生产车间库房齐全、环境整洁、人员健康、卫生条件良好、设施设备完备、制度记录健全、原辅材料使用规范”等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检查巡视和抽查检验频次,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并积极采取帮扶措施,帮助小作坊强化质量意识,改进和完善生产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生产行为;对产能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小作坊,积极鼓励并引导其申办生产许可;对确实达不到生产经营要求的生产加工作坊由质监部门报当地政府予以取缔。
二是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对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居民社区及村庄、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监控,严厉查处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将不法生产经营者、伪劣产品清理出去。
(二)积极推进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各区、市要充分调动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摸清辖区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情况、发展优势和特点,并进行分类建档造册,在全面实行品种目录管理的基础上,按照“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食品产销结构,积极推行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优质食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总体要求,探索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质监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相关指导工作。李沧、崂山、城阳、黄岛及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区市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试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入园生产,提高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加大对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的扶持力度。各区、市要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发展思路,确定区域内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整合及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分类帮扶规划,积极开展落实帮扶整合工作。
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各区、市要在全面深化食品安全“食安大行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型食品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投资辖区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并在园区选址、布局设计、无(低)息贷款及担保、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惠民服务,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二是在证照办理方面给予支持。在省政府尚未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具体管理办法前,质监部门要依据《食品安全法》的基本要求和生产经营者的主动承诺报告,对加工园区食品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条件进行审查,并出具小作坊加工园区生产报告审查通知单,小作坊园区经营者凭该通知单办理相关工商登记手续。
三是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支持。各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食品经营企业,在园区食品入场交易的专柜设置、品牌推荐、相关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同时,严把小作坊食品市场准入关,鼓励具有优质等级的小作坊产品入场交易,并自觉抵制不规范食品小作坊产品,营造良好的优胜劣汰市场准入机制。
四是设立园区专项扶持政策。各区、市要及时出台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及品牌创建的奖励或扶持政策,依法列支并及时拨付监督检验专项资金,对推动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效果好、示范性强的项目,根据园区总投资额给予适当的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并加挂区(市)政府统一制作的“食品小作坊园区建设试点单位”牌匾,提高园区的辖区影响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积极引导辖区同类别的食品小作坊入驻园区,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入市,推进辖区整体食品行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市食安办将定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小作坊园区建设示范区(市)”评选活动,对入选区(市)进行表彰,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同时,对辖区园区建设单位进行奖励。
四、工作要求
各区市、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园区在确保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严格落实产品生产过程原料把关、统一标准、统一添加剂使用和管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商标销售和质量追溯等各项管理制度,定期送检,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的“帮扶建”工作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紧紧依托辖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工作,切实承担起本地区食品安全的责任,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起责、企业担负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的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要赋予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属地化管理责任,实施划片治理,网格化管理,把所有食品加工小作坊都纳入监管范畴。
国内土地资源紧张,食品需求刚性增长,小品种食用植物油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
《规划》称,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到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5亿,每年新增7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将达到51.5%,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居民。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测算,到2015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从2010年的35.7%和41.1%分别下降到32%和37%左右。“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将从生存型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继续推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在国民食品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农业用地资源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以耕地资源为例,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01-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由19.14亿亩下降至18.2574亿亩。2009和2010年,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26.9万公顷和33.37万公顷,合计仅为0.090405亿亩。在不考虑2009年和2010年间耕地流失面积的情况下,2001-2010年,全国土地面积下降幅度约为4.14%,而2001-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由127627万增长至134091万,增长幅度约为5.06%。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而美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53公顷。
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和食品消费的刚性增长使得我国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率,通过不同品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搭配使土地产出达到较优值,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农民的种植意向。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小麦和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原粮,其消费需求也随着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善而不断增长。美国农业部历年公布的相关供需报告数据显示,自2005/2006年度到2010/2011年度以来,中国小麦消费量由10243.2万吨增长至10935.0万吨,增长幅度达6.75%;玉米消费量由13556.0万吨增长至16350.8万吨,增长幅度达20.62%;稻谷消费量由18518.0万吨下降至18013.9万吨,下降幅度迭2.72%。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稻谷消费量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较小,小麦和玉米消费量均明显增加。而在国内食用植物油油料生产中,大豆与水稻、玉米均存在争地关系,小麦与冬油菜存在争地关系。食用植物油虽然也是国民食品消费中的重要品种,但其重要性明显低于三大粮食品种。因而,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现状下,为满足国民对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提高与三大粮食品种争地关系不明显或者出油率更高的小品种油料作物产量更符合我国国情。
食品工业规划有利于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规划》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十三大重点行业详细设定了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食用油加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两大行业发展规划显示,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将得到更大发展,进口大豆压榨产能将受到限制,但食用植物油未来产量目标却有所提高(尤其是国产油料产油量),这要求我国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第一,国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目标要求提高我国小品种食用植物油产量。
《规划》称,到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将达到2440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260万吨;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耔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2000万吨左右,油料加工总产能控制在1.8亿吨以内,其中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亿吨以内。由此可见,无论是产量还是产能,小品种食用植物油均具有政策性发展优势。
产量方面,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2005万吨。因而,未来我国食用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国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重点也显示,小品种油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规划》明确指出,要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耔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由此可见,国产油料产油量的提高将主要集中在小品种食用植物油方面。
产能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豆油脂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仅为42%,落后产能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大豆400吨以下规模不合理的小型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为15%。小品种食用植物油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产能反而存在增长可能。
第二,国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发展国产大豆食品加工,这将使得国产大豆油生产受到限制,进而提高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发展空间。
《规划》在对大豆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中称,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规划势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支持黄淮海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沿海地区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国产大豆在国内压榨行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有关人士一再强调国内油脂产品供应的安全问题,但凭借高出油率和低价格,进口大豆具有明显的优势。受此影响,国内油企对国产大豆的收购意愿长期低迷,国产大豆种植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农户种植意愿持续下降。国产大豆食品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国产大豆优势,提高种植收益。从近几年的行业利润变化来看,国内豆制品行业要好于植物油加工行业,这使得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需求较好。
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对外依存度极高,三大食用植物油品种中,豆油和棕榈油高度依赖进口。菜籽油自给率虽然较高,但其产量占国内食用油总产量的比例却很小。出于食品安全考虑,我国需要提高国产食用油自给率,而从作物种植收益和国民对食品质量需求方面考虑,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更符合我国国情,
第一,小品种食用植物油油料种植收益提高空间优于国产大豆。
大豆与玉米、水稻有明显的争地关系,为保证后者供给,国家倾向于保障其种植收益,大豆种植收益提高的难度较大。国家公布的粮食收购政策显示,2011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1.28元/斤,玉米最低收购价格为1.00元/斤,大豆最低收购价格为2.00元/斤。以大豆主产省黑龙江省为例,按照该省的一般水平,水稻亩产为800-1000斤,玉米亩产1500斤左右,而大豆亩产只有260斤左右,大豆的种植收益远远低于玉米和粳稻。
与大豆相比,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种植收益提高的空间更大。一方面,部分小品种油料的亩产和出油率都要高于大豆,这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值高于大豆,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政府实施扶助政策。另一方面,部分小品种油料对土质要求较低,适合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