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简述德育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引申 具体化 抽象化 普通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09-01
翻译就是把源语言对等地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不仅包括词义对等,还包括句子对等。奈达也说翻译的基本目的在于重现原文信息。为此,译员就需要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等层面上做调整,尤其是词义是否恰当对应,直接影响着句意对应。
1 词义引申往往有名词词义的引申、动词词义的引申、词组词义的引申和习惯表达、习惯语的引申
如:(1) 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 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好多年了。
名词deficit一般指财政上的“赤字”、“亏损”,这里引申为“不足”、“短缺”。
(2)Hanoi romanced its Asian neighbors for 6 years before winning its membership in ASEAN.
河内对其邻国进行了六年的亲善努力后成为东盟的一员。
动词romance本指“向……求爱”、“追求某人”,这里引申为“以亲近的方式来改善国家间的关系”。
Only those who master the mathematical ideas and reasoning become the father of science. 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和推理能力的人,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建树。
词组the father of science本是“科学之父”的意思,这里被引申为“在科学上有所建树”。
Yesterday, he began the post-mortem on his successive exam failure. 他昨天开始仔细检讨考试连续失败的原因。
post-mortem是一个习惯搭配,其意为“对尸体进行检验,以查明死者的死因”,这里被引申为“仔细检讨”。
由上可见,在翻译中引申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2 词义引申的方法
2.1 将词义作抽象化引申
将原文中表示属性、事物或概念的具体、形象的词汇抽象化,以使译文流畅。即将具体词义抽象化,特殊词义一般化,局部词义概括化等。
(1) We must face the roses and thorns in our life bravely. 我们必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甜。
把roses(玫瑰)和thorns(刺)这两个有具体形象的词抽象引申为其所代表的属性:“甜”与“苦”。
He always wakes a sleeping dog and causes many trouble for his parents. 他经常惹是生非,给他父母带来很多麻烦。
把wake a sleeping dog(叫醒一条沉睡的狗)这个具体的词组抽象引申为“惹是生非”。
2.2 将词义做具体化引申
将原文中用来表示一种具体事物的词具体化,使译文更加自然。即将词义从抽象引向具体,从一般引向特殊,从概括到局部等。
According to the new traffic rules, the driver must stop for the green when he comes across the yellow. 根据新交通法的规定,遇到黄灯,司机需停下来等到绿灯才能通行。
将green(绿色)、yellow(黄色)这两个抽象名词具体引申为“绿灯”、“黄灯”,意思表达更为清楚。
If the weather is good on Sunday, we will do Musee du Louvre. 如果周日天气好的话,我们就逛卢浮宫。
将do(做,干)这个抽象动词具体引申为“逛”,和“卢浮宫”搭配更加合理。
2.3 将专有名词作普通化引申
一些专有名词本指唯一的人物、、地点、事件等,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其意义被普通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准确表述原文的意义,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必要时可以将原文的专有名词普通化。
Spoiled by the family, the little boy is the Czar of the family and he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 to. 由于家人的溺爱,这小男孩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霸主,可以为心所欲。
Czar是一个专有名词,本意为俄国的沙皇,翻译时将其意义普通化了,引申译为“霸主”,表意更明确。
2.4 将词义作逻辑引申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有差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员需要理解上下文的内在练习,认真分析原文中词、词组乃至句子的字面意义和逻辑意义,然后用译语的习惯表达重现原文内容。
This kind of machine won’t break down before it been operated for 2 million times.这种机器要实用2百万次以后才可能被破坏。
before本意为“在……之前”,这里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将其引申译为“在……之后”,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寝室里光线不足。The light in the dormitory is poor.
“不足”本意为“not sufficient”,这里选用了poor来与上文中的light搭配,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5 将词义作修辞引申
翻译时,真实再现原文内容固然重要,同时修辞也应纳入考虑的范围,才能给译文增色。
Alone and penniless, he could do nothing but asked the police for help. 他孤苦伶仃,身无分文。他只能找警察帮忙了。
如果把alone and penniless简单译为“他一个人,也没有一分钱”,虽然也表达出了原文的内容,但显然不及译为“孤苦伶仃,身无分文”更能迎合读者的口味。
总结:在各项翻译技巧中,语词的引申比较难以掌握,这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语言基础,但目前翻译学又更加注重研究文体差异,文化差异和审美感受。因此对引申翻译技巧的掌握对译员来说,是一项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预算控制的程序包括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两个环节,具体又包括下达执行、反馈结果、分析偏差、采取措施。
2、预算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预算授权控制、预算审核控制和预算调整控制三种类型。
3、预算控制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部门活动,以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并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约束的过程。预算控制通过编制预算并以此为基础,执行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比较预算和实际的差距及原因,然后对差异进行处理,是管理控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
2方正民间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1909年至1913年四年之间,满族移民大批落户方正。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将天地、山川、河流、动植物都看作神灵而进行膜拜。在诸多的宗教活动中,剪纸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不仅承载着满族先民们的信仰与崇拜,也是重要的祭祀道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信仰逐渐退淡化,但是满族民间文化中粗犷、热烈和亲近自然的观念得以传承延续、深深扎根在方正这块黑土地上,成为东北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初期,大批的关内移民“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方正县人口猛增至40倍。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开始在方正这片土地上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每到节日,当地妇女都喜欢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来装点气氛,剪纸作为妇女们喜闻乐见的民俗表现形式在这片黑土地上得以传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爱好剪纸的人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与满族萨满剪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方正剪纸艺术。
近代方正剪纸具有黑土地特有的淳朴气息,在题材内容上,主要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出当地民风民俗的各个方面,民间剪纸艺术家倪秀梅创作的剪纸作品《东北大豆乡》,以展现浓郁的东北风情获得中国民间民俗博览会山花奖金奖,作品立意别致、构图饱满浪漫,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视觉元素与现代构成形式的融合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的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在剪纸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方正剪纸打破传统固有的创作模式,作品更富趣味性、感染力,创作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更加浓郁。由方正民间剪纸艺术家程文霞创作的《和谐中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中展出,引起各方面关注,整幅作品长约16米,画面上一条巨龙奔腾跃然纸上,作者在有限的画面中,以线条的形式展现出56个民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作品极富感染力,体现出各民族和谐团结的美好寓意。
3方正剪纸的艺术特色
(1)内容特征——乡土气息浓郁。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文化,是淳朴民风的体现。方正民间剪纸在融合民俗生活的基础上,打破了剪纸的传统模式,在创作中融入了生活情感符号,展现出黑土地特有的民风与民情。如《东北三大怪》《回娘家》等作品,趣味性强、自然大方,将黑土地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地方艺术特征体现在剪纸画面中,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也是方正人民智慧和民间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2)造型特征——大气简洁、形神兼备。方正剪纸结构布局大气、完整、一气呵成,在造型处理上,抓住形象的重要部分,省略次要部分,简洁明朗、概括力强。在体现出东北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作品《硕果累累》中,人物形象没有做具体修饰,而是抓住了大的动态特征,将怀抱果实的喜悦心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让观赏者也能够真切体会到金秋丰收时节的美好心情。
(3)技法特征——以剪为主、不断创新。生活在民间的能工巧匠们对剪纸的各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造,方正剪纸在制作工艺上主要以剪为主,为了得到精巧的效果,将传统剪法与掏剪、局部折叠相结合,艺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工具并突破材料局限,在单色、套色等传统样式基础上又创新了“双面贴”的新形式,增强了观赏价值,提高剪纸的艺术品位。
4方正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方正民间剪纸主要以家庭式传承为主,家庭式传承是方正剪纸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特殊的气候决定了在漫长的冬季农闲期里,劳动妇女们聚在一起交流剪纸技艺打发时光,外婆将一手绝活儿传给母亲、母亲又传到女儿,依靠心口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传达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守护着这方黑土地。在这个只有20余万人口的小县城,拥有剪纸爱好者1万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剪纸在民间的不断成长得益于当地政府多年来的重视与支持,如今,在方正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开设了剪纸课,大批的民间艺人们走出去交流学习,《方正剪纸报》也开办的红红火火,作品的档次更是达到了参加国际展览的水平,在传承和弘扬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朝向产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方正民间剪纸根植于方正这片沃土,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继承并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正是那些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劳动农民用她们的智慧巧手,谱写着民间艺术的精彩乐章。本文通过对方正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与起源发展的分析,旨在阐明方正民间剪纸特有的文化价值,为更好地守护好这方黑土地的精神家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7).
宋词.东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与价值传播.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徐德润.东北民间剪纸的渊源及其艺术特点.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3(07).
1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1.1直肠癌的早期临床特征早期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主要为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在癌肿局限于直肠黏膜时便血作为唯一的早期症状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视。当时作肛指检查,多可触及肿块,中、晚期直肠癌患者除一般常见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外,尚有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癌肿增大可致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征象。癌肿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可致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症状;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转移至肝脏时,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表现[2]。
1.2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1)食物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完成,等到食物到达结肠乃至直肠时,已变成排泄的废物。人们吞嚼食物之后,通过小肠先到右半结肠,再到左半结肠,最后到达直肠。食物残渣到右半结肠时,仍有部分液体没有被完全吸收,此时的肠内容物呈液状,因右半结肠较宽,一般很少发生梗阻。但此种肿瘤常有继发感染和慢性毒素吸收的特点,所以,患右半结肠癌的病人常有低烧、盗汗、全身乏力、贫血等症状。食物残渣到左半结肠时,则完全变成不能吸收的渣滓,则由原来的液状变成半固体状。因左半结肠的肠腔较窄,促使较小的肠腔很快变狭窄,故易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低位肠梗阻的症状。
2)直肠在消化道的末端,早期直肠癌病变仅在肠黏膜上,可无明显的症状。但病情逐渐加重后,可有肿瘤的局部刺激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由正常的1~2次/d,增加到3~4次/d或更多,大便不成形。不适,有下坠感,有时腹部隐痛,有时便血、有黏液。
2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直肠癌
2.1增加纤维建议每日至少5份水果和蔬菜。纤维有助于形成粪便团块,并加速排泄物通过消化系统。每日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量,能帮助结肠经常较早排空。
2.2减少脂肪减少每日饮食中的脂肪摄取量可降低罹患肠道肿瘤的风险,要减少“看得见”的脂肪,需避免油炸食物,去掉肉类和家禽上多余的脂肪;还要注意减少事物中的“看不见”的脂肪(如巧克力、饼干和蛋糕),这都有利于结肠的运动功能。
2.3增加水分饮用大量新鲜液体,特别是水,有助于保持大便松软并通畅直肠排便。理论上,我们每日应摄取2~3 L的水分。
2.4减少咖啡因饮品例如茶、咖啡、可乐及某些大众非酒精饮品均含有咖啡因,这促使我们喝下的液体迅速穿过我们的体液环境,而不是在结肠中循环。只有饮用无咖啡因饮品才有助于保持大便松软,并帮助排泄物通过结肠输送排出体外。
2.5注意体重超重人群罹患肠道肿瘤的风险增加。通过体育活动平衡摄入,可以使自己保持满意的体重。保持中度运动(结肠需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处理它应完成的日常工作)。
2.6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对有肠息肉,尤其是肠息肉家族遗传性患者,须及早予以切除;大力防治出血吸虫病及血吸虫肉芽肿。
2.7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有癌瘤遗传易感性和癌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行癌前普查;近期有进行性消瘦及大便习惯改变者,也应及早行有关检查,以期尽早发现。
2.8定期复查及巩固治疗对早期肠癌手术后或放疗后患者,应定期复查,有条件者应长期坚持给予扶正抗癌中药巩固治疗,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语言 要求 方法
现代体育教学的努力进取目标,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强化,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之一。诚然,大家对语言强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作一论述,恳求同行斧正。
一、语言强化的重要意义
强化,生理心理学上称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为强化。主要是指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强化。行为科学上称为强化就是对行为的定向控制。强化可分为正确强化(正强化)和否定强化(负强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非常重要。他指出,行为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要很好地控制其行为,必须很好地应用强化语言。体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行为,促使学生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奋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用语言强化科学合理,可起到促进学生较快地学习掌握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积极作用。
二、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等,并不断地给予强化。正确的强化是通过有效剌激而引起积极的反应,以逐步地达到学习目标。如不切实际地给予强化,则不能刺激学生引起积极的反应,达不到强化的真正目的。因此,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适时性。强化的时机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体育各项目教学的特点、学习的不同情况,抓住契机给予强化,促使学生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得到有效的强化,并循着学习的预定目标不断前进。如果不适时机地进行强化,其结果强化作用锐减或难以起到强化的作用,针对学生做动作过程中,当动作完成准确时,我们应即刻给予强化(正强化),使学生认识到做正确而感到高兴;如出现错误动作时,必须马上给予否定强化,使学生认识到做错了动作,能尽快得到纠正。在做完动作后30秒以内给予强化,学生能十分清楚刚才做动作的各种肌肉感觉,其强化效果明显。如过了30秒,记忆就淡忘了30%,而给予的强化最多起到70%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瞅准学生学习的各种契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各种强化,才能达到强化的预期效果。
2.适度性。我们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进行适度的强化。如学生初学动作阶段,要抓住技术关健进行强化,随着学习的进展而过渡到技术细节上的强化,由主则次循序渐进;反之,在学生初学动作阶段就不仔细考虑主次而全面强化,则会顾此失彼,难以起到全面强化的效用,事倍功半,甚至会徒劳无益。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运用语言刺激的效能,如在肯定学生做动作正确时,要以肯定和赞扬的口吻进行强化,使学生听后心里舒服而高兴,以激起学生更加努力,而不宜于用夸张华丽的词语去赞扬,以免引起学生自我满足,不求上进。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或错误动作,在指出时也要注意到适度性,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在批评或否定错误动作时,要恰如其分,多从鼓励、希望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心服口服或很清楚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及时怎样纠正。而不能把该生说得一无是处,使他抬不起头而丧失信心,萎靡不振,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厌倦心态。
3.时效性。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强化时,要充分考虑到强化后的时效性如何。特别应考虑努力发挥语言信息的最大效能,锤炼强化信息。在运用语言强化时教师要做到以精练的语言获得最大的强化效能。应追求利用最少的时间里或利用最少的语言而获得最大的强化效能。这就要求教师讲究强化信息的针对性、鲜明性与深刻性。如为了强化一学生完成背越式跳高的空中动作而运用,用“过杆背弓充分收腹及时,动作漂亮”具体化的语言加以强化,强化效果明显。应注意对初学者要避免运用抽象化的语言,用“很好”一类进行强化。而且,我们在进行重复强化时,也要尽量避免语言一或不变地重复,因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遂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为此,我们在给予强化时,要考虑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可变性等,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刺激,即使必须重复也应用语言强化的基本要求要注意改变语凋等,以达到有效强化。
三、强化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强化的预期目的,不仅要按照上述基本要求,而且,必须掌握强化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并循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进行教学及其任务的完成,其主要方法有两种。
1.连续强化。它是指对学生每次做动作或练习后,都给予强化,强化是连续不断做。特别是将程序教学法引入体育教学中后强化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如在技术动作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严密控制下,循着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步子”前进,达到步步准确掌握动作而少犯错误,及时巩固动作。这种步步强化式的连续强化方法,能有效地及时修正偏错,巩固准确动作,快速地建立条件反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它适用于体育的单个技术动作教学,特别是时空概念要求较高的动作等教学之中。
2.间歇强化。它并不是对学生每次做动作或练习后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预定的练习次数或时间间隔进行强化。如对一些简单的动作或复杂动作的改进提高阶段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练习次数或时间,进行定时监测其完成情况而加以强化。这种间歇强化方法,对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在学生自觉地学习或练习过程中,仔细地体验动作,辨别做动作的正确与否而加以自我强化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间歇去强化学生的学习,以促使学生逐步趋于准确的自我强化,不断地提高学习或练习的效果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思维的能力以及自觉独立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