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篇1

【摘要】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基础工作是优化教学设计,整个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框架与基调开展,教师应当明晰思路,确定优化设计的基本路径与关键举措,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优化分析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优化,应当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以及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发展状况分析基础之上的一次优化与改进。其基本思路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定位好师生角色关系。教师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引领,正确定位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钻研吃透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当从地理教材的编辑意图入手,构建地理教材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要求的框架,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与精髓,站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才能够保障教学设计的全面与深入。三是要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既要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抬头望天,从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中汲取技巧,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的进步。四是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建立在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与能力之上,只有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实际状况,才能够对教学工作形成准确的定位与思想认识。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课改理念为指引,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差异的兼顾等方面着手,全面优化和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首先,地理教学的目标设置应当体现全面、科学原则。地理教学目标应当体现情感、能力与知识的三维要求,既要对地理教学的知识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要对学生地理分析研究能力做出具体规定,还要灌输和渗透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教育,三个方面的目标都要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缺一不可,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原则。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上细化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目标,知识性掌握要求方面侧重于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危害程度;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图表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环境问题成因的表达;情感方面则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通过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体现对地理教学素质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科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定位难度系数,要基本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否则就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相脱节,不利于整个地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体现自主、创新原则。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应当成为教师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向。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地理学习相关的资料信息,尤其是针对所学内容搜集地理基本信息,以及相关联的知识,这样的活动能够为课堂地理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组织环节,重点应当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引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载体。学习载体原则上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学习线索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中,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组思考题来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意义和典型特征、发展动力是什么?工业农业和三产对城市化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何差异。”这样的思考题基本涵盖了教学的重点与要点,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引领作用,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活动更为活跃,理解效果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还应当体现在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新性方面,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之后,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不要有所拘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重点进行补充完善以及纠正,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要组织学生对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研究,在辨析之中深化认识与提高理解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而且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水平与学习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地理教学的评价评估应当体现立体、激励的原则。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成绩如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教师在地理学习评价评估过程中,既要重视结论性指标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过程性指标的评价。还要进行分层评价以及全面评价,只要达到了规定层面要求的,都视同为学习达标,以这样的差异性评价保护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当多开展鼓励和表扬,以这样的积极情感提高地理学习氛围的和谐程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地理教学设计的优化,对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准确定位,无论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学生的全面分析还是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体现精炼、科学、高效原则,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等等,从根本上解决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有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J].池州学院学报.2008(02)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逆向设计

传统的地理课堂都是以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的教学顺序来展开的。教学活动设计放在教学评价之前,即把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放在对学生是否可以完成教学目标的评价之前,使教学走向“一刀切”的境地,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仿佛只是一个彩色的大染坊,课堂失去了活动,教学目标完成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曾仕强教授说过:“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以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为依据,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由威金斯提出的,其思路是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方式和标准的预设,最后再上升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由于评价设计位于教学活动设计之前,所以被称为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是“逆向”的,但又神奇地表现出逻辑上的“正向”特点,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合理性。

一、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莉莱说:“赢得好猎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可以说,无论在何种境地,人所选择的目标是最重要的,把目标作为航标,人们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的确立放在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逐一地实现学习目标,理解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清楚地解析所遇到的疑点,一步步地攻破。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值得去实行,教学目标也有优劣之分。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割裂的教学目标会将学生引向学习的“迷林”,而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纹理清晰、分门别类概括知识内容、指出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教学目标,则能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使教学目标发挥积极效用呢?首先,教师可以从要学习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找到关键词,如核心概念词,或用于修饰核心概念词的形容词、副词,或具有规定性的条件语句,或可以引导学生行动的行为动词等。其次,教师要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或采用概念认知的方式,或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或采用师生经验分享的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扩展,还要进行归类,确定这些问题对应的知识点。第三,教师要建立关键词与关键词的联系,将琐碎的知识内容织成一张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大网,使学生能够具体地、系统地了解知识。最后,教师要将这些生成目标,用以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向及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一章节为例,教师首先要把握关键词,即核心概念,如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然后再确定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总结。其次,教师要以这些关键词为核心,对知识内容进行扩展。例如,围绕“城市化”这一问题,扩展出“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地区的差异及成因”“城市化的意义”等问题。然后,教师再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确定哪种问题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疑点。再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及教材内容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分析,建立知识网,并按照概念核心—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学生经验的顺序进行目标框架建设,如城市化—城市化特点—解释—列举解释—没有准备经验。最后,教师再对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否达成学习目标,并不仅仅是由教学活动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教学评价设计来决定的。这里的“评价”并不是以“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检验及总结评价,而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学生目标达成时的表现进行预设评价,即“证明学生是否实现学习目标的标准及方法”。其特点表现在“预设”二字上,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实行的一种对目标达成标准的判断行动,教师及学生可以借此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等,并以此作为参照,明确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说,教学评价设计是一架桥梁,横跨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既证明了师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又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改进方向。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价设计工作。教学评价设计是为了获得教到何种程度的证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情境特点来确定评价方式。所以,教学评价设计是否有效,主要看它是否能对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为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章节中,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出城市化的本质及成因。以这一目标为依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制定评价任务。学生能够列举城市化的类型,并通过对比总结出共同的成因和本质。关于评价形式,教师可以用选择、判断的方法,通过评价标准对学生能否完成学习目标进行验证,进而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改进。

篇3

【摘 要】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从“解读新课标”“熟悉新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四个方面论述了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设计能力;能力培养;策略

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教,为何教,教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已经成为目前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课题,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了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与学习、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基础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并试行解决方法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地理教师依据一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地理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评价,从而形成的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方案并对其评价修改的能力。

二、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

1.课标把握方面有所欠缺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各个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对于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了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目标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可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理老师没有课程标准,大部分地理教师即使是手头有课标,也不会刻意的花很长时间去研读,在课标的把握上不尽人意。

2.教材开发不够彻底

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调查问卷和与老师的交流中,笔者明显的感觉到,很多老师“唯教材是瞻”,可是却没有对教材进行足够的利用和开发,只是为讲教材而用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和盘托出,教材的深入开发和再开发做的不够到位。

3.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才能达到应有的地理教学效果。而每个学生由于本来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在上新课之前,要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有大概的把握,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可是多数老师只是把眼光聚焦到成绩优秀和偏上的学生身上,没有足够的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这是新课改后所不提倡的,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4.教师自己的不足

每一位地理教师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自己的学识水平要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固然有些老师只是满足已有的水平,不屑于学习了,认为学习是学生理所当然的,还有一部分老师积极性和热情都已不似刚踏上岗位的时候,出现了很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在“混日子的状态下”等待退休。

三、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策略

1.解读新课标,引领课堂教学设计新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多数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重要作用,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地理课标的理解和解读,以及他们所领会的教学理念直接对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解读新课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只有精通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与指向,才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全面准确的传输给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与大形式。

2.熟悉新教材,把握课堂教学设计之重点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要解决具体“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则是教学的蓝本,具体的知识都是通过教材引申和扩展而来的。地理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部分的衔接,大到目录章节的联系,小到知识点和教学因子之间的关联,因为教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老师要对地理课本进行精细的研读与探究,只有根据课标的要求熟悉和吃透课本上的内容,才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挖掘教材上粗略涉及的内容,补充一些接近生活和高考所需的内容和知识,才可以给学生们恰当的展示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

3.全面了解学生,重塑课堂教学设计之依据

首先要了解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可以有据可依,不同的学生应该有梯级的教学目标设计。

其次,还要分析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哪些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的,需要老师创设情境把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转化到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上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的实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能很好的联系新旧知识,做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准确定位自身,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之保障

教师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和“学”的纽带。新课程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

例如,“地球的运动”内容一直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节内容被编排在必修一教材(人教版)的第一章第三节,学生刚对宇宙中的地球有了一点了解,老师在讲授这样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调动起来。以“地球自转”这一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先给出概念性的知识点,然后组织一个小活动。

活动:地球自转方向

①请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旋转地球仪,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借助地球仪的旋转,请同学们以地球的侧面以及南极点和北极点上空三个不同的视角下为观察点,说出地球的运动方向。

②请同学们动手,找三个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地球的侧视图、南极俯视图、北极俯视图视角下的地球自转方向,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③在活动中老师应提醒学生画出重要的经纬线,以及区分经纬线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画法区别,如果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薄弱的话,老师应该画出并进行一定的讲解,标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时候要求学生标在正确的位置上,掌握“北逆南顺”的规律。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学结果的量化和和学生的评价方式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地理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去拓宽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架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战经验,不断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增加砝码,积累方法。

参考文献

[1]邵俊峰.地理课堂中“学案、情境、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践——以人教版“山岳的形成”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

[2]黄文娟.地理课堂教学提效四要点[J].新课程(综合版),2010,6

篇4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第一课时由《水资源及其分布》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部分组成。在第三章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水圈中各水体的构成及水循环的原理,为理解本课时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打好了基础。同时,本课时知识的掌握,对理解第二课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中所采取的“措施”起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能力目标:联系水循环原理,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搜集资料,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与他人合作,尝试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情感目标:了解全球水资源问题,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发展和影响。难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

2、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案等。

二、学情分析

鉴于农村中学初中地理科不够重视,存要初中地理基础差,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

1、分析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4、探究法:发现地理问题,研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增,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讨论法、归纳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能力拓展(11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设问:地球上的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海洋水、冰川、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冰川)。海水是咸水,不直接利用,而冰川又是难利用的水体。由此自然地导入水资源的概念及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杯水的话,那么陆地上的淡水就相当于一匙水,而目前较易利用的就只有一滴水了,因此易利用的水是相当有限的。

2、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状况分析图”。分析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全球上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设问: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径流带,学生分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多三少一大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多大河东流;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等有关)。多媒体再次展示中国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得出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的结论。

再次设问: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为介绍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作铺垫。

活动:课后完成教材“活动”

过渡: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组计论、发言。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方式等),说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别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效益。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结合图“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得出结论: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主要开发的是地表河、湖水。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空间,并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大型蓄水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多媒体展示),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海水淡化――21世纪将是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的一条重要出路。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图片展示),厦门将建国内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教材“活动”引入。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结合多媒体展示“以色列的咸水海水淡化”及图3.13、3.14,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能力拓展

分析完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多媒体展示“坎儿井”“西北降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问:假如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长,你将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只有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总结归纳: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坎儿井、机井);②节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还可结合植树造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总量大,人均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篇5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地理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要求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它对我们全面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明确章节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地理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由课文、图像、阅读、活动和作业等多个部分组成,它们体现着深层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因此,分析和处理教材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显得极其重要。分析和研究教材要遵循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思路,既在概要领略教材全貌后,再将教材层层分解,最后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

三、了解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因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背景和依据。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就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整、补充和删减教材。

四、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教学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为教学实施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进程的编排上,要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封闭的教学形态,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开放的教学形态转变。

五、制定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地理教学,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构建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六、选择课堂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播和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直接沟通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应该遵循实用、有效的原则,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两方面加以考虑。教学媒体应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程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地理图画和影像,使地理事物呈现出更强的视觉效果。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观

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形成现代文明及生产方式的基础,地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地理信息汇总全球化成为可能。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设置的高中地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树立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构建与生成―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设计之途径解析

1.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定位是前提

没有充分领会新改革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传递的信息从根本阻碍了新教学方法的渗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因素,强调人地关系为内容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给教学提供了一条主线,即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由此看出,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因此,将课程主线明确定位于此将有利于从宏观上正确带动整个高中地理活动的有效设计。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

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依据教材创新地理活动课程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提升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地理活动部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思考性活动。这类活动实际上是对地理教材内容的反思和巩固;第二,实践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强调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切实有效的应用,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第三,探究性活动。建立在思考型和实践型基础之上的探究性活动针对的是教材和习题上的开放性题目,研究性及探索性要求强的特点十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高中阶段的地理课鲜有涉及活动课内容,如果教师能将地理活动课提升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又是强化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4.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

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为了适应时展,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善待地球珍爱环境成为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共提出四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一、注重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

设计导学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设计教案,没有哪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整册书的导学案,同时它要发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手中,所以导学案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出来。因此,老师们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对自己的任务不能得过且过,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出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设计主线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方面对教学进行探讨。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导学案“主线”的合理设计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载体。实践证明,主线清晰明了的导学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标,解决哪些问题,获取哪些知识,取得怎样成果。

三、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会大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并设计如下问题:(1)结合图标谈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何差异?(2)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上看,四川与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谈四川为什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4)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四、导学案设计要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等智能。八种智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潜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案课堂检测要注重质和量

篇8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正确协调学生、教师、教材、教具等之间的动态联系,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从而全面巧妙有效地完成地理教学的知、能、德三项职能,使地理教学达到最优化。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之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课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既富有特色,又富有成效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代教育的核心是“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体现出了鲜明的使命感和时代感。那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地理领域,并能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发展自己,而且是主动的发展,真实的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追问自己,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发展?一批批学生与儿童学习了地理又为人类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地理学科中能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强项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并通过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结构中的强项智能,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泛开展对话、讨论、辩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比如,学习自然地理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专业术语描绘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明确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的言语要有幽默感和艺术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另外,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把学习材料视觉化,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开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如,在教室里挂上相关地图,带学生参加意念导游团,想象自己在地图上旅游,了解当地的名胜和特产……帮助学生建立起头脑中的交通线路和山水风景;经常使用彩色粉笔进行板图板画,如讲地球仪、赤道、经纬度等,就应多画板图,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多画图,运用多种多样的视觉材料,把世界搬进教室。教师还可以收集相关音乐在教学中使用,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引入情境,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营造一种有效学习的情境,引入学习情境,效果很好。

教师可开展合作交流、小组竞赛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如在新课前利用4至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我去……旅游的见闻”、“我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我看了……有关地理的电视节目”,让学生把快乐和知识与大家分享,全班同学一起倾听并分享他的快乐。如遇到重大的地理现象和事件时,让大家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相关资料带来交流、讲解、对照。如火星冲日时,学生就可以把收集到的照片、图画、网页、报纸等带来交流分享,资料之丰富,那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的。

教师要培养一个平等、参与、合作、主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环境;要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经常让学生描述自己关于地理事件或观念的感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为自己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去实现它。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并加以分类;就地理现象写观察日记;把地理图像进行分类比较;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地理考察活动等。

篇9

一、高中地理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理实验教学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能锻炼和培养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逐渐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的步骤

下面以“海陆热力差异”为例子来说明高中地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过程。

1、提出问题。高中地理中讲到气候形成因子、季风形成原因时,经常提到海陆热力差异。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感到迷茫,经常要问:“什么是海陆热力差异?”,“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呢?”

2、让学生设计实验。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30分后,当时细砂的温度为 45℃,水的温度37℃,移到室内10分钟后,细砂温度为31℃,而水温为35℃。水温度变化是2℃,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14℃。

4、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5、交流合作。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而砂石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

三、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类型

1、教师探究性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

(1)教师探究性演示实验。这类实验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或和学生共同进行探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学习印象,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月相成因、地转偏向力等都可以设计成教师探究性实验。

(2)学生探究性实验。学生探究性实验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的试验,同时,也可以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是地理实验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多元的。如在学习了潜水和承压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流井模型探究自流井、承压井和承压水的关系等。

2、课内探究性实验和课外探究性实验

(1)课内探究性实验,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在教室内就能够完成的实验。如在学习沉积作用时,可以用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自然界的沉积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例3:沉积物分选的实验。将同样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只玻璃瓶中(不超过容量的一半)。将玻璃瓶用水注满,盖上瓶盖,剧烈振荡,然后让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质自然沉淀。让学生观察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是否是大颗粒在下部,黏土细粒在上部。在这个实验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积过程与自然过程基本一样,只是缩小了规模,放在玻璃瓶里进行的。

(2)课外探究性实验,一般是实验进行的时间比较长的或必须在野外才能进行的实验。如月相的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的测定等。前者需要时间比较长,后者必须要在教室外面才能完成的,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一般放在课外进行,因为课外的时间比较充裕。

四、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探索性。科学规律往往隐在较深层次并有不确定性,需要学生采用不同流程和方法去挖掘和感悟。从中领略科学的方法,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并从中学会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过程式原则。其注重过程。它包括从问题的引出,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与处理,评价与交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生推理、思维、实验的能力。

3、民主性。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形成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敢疑、敢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张扬个性。

4、发展性。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重视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多留给学生继续思维,思考探索的时间、空间。拓展、深化已解决的问题,创造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

5、自主性、开放性。对学生活动能自主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形成在老师指导下能独立感知和理解实践活动,求异创新;不光指活动空间形式可以从学校延伸到校外,还从内容材料,求知方法和结论,时间上向课堂外延伸。

五、高中地理探究性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选材要方便。实验过程中的材料要求学生身边能够采集到的,或者理化实验室本来就有的。如果实验材料很难找到,则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2、实验设计过程要避免老师自己过多地参与设计,而是让学生自己多动脑设计。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学会做实验,因为物理化学的实验已经比较多了。

篇10

一、关于课本自带问题的设计

“课本自带问题”即教材中现有的问题,这类问题最能体现新教材的特点。而新教材课本设计的问题在数量上大大超过旧教材,在内容上更能贴近实际生活,这样也符合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特点。那么教师在组织自己的设问时自然要将“课本已有之问”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源之一。高中地理课本(以人教版为例,下同)自带问题一般包括三部分:绪论部分的问题、活动部分的问题、问题研究部分的问题。

一是绪论部分的设问。笔者通过钻研教材,发现其每一章节的绪论部分或言简意赅地概括出该课的内容,或提出一些精辟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可不利用。例如在讲“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绪论部分的问题其实就给出了这一章的知识主线,其中还包括了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就可以提出“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是本章的难点,“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是本章的重点,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故在开始讲每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正文上方的绪论,并把其中的一些精辟问题投影出来,要学生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都要记住以便随时作答。

二是活动部分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在正文中间,属于知识的即时扩展和巩固,既能充分体现课本内容的特点,大大增加叙述的生动性,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综合比较知识点的探究能力,它们都是为课堂知识主线服务的。例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的时候,如果仅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画图或者动画投影,而没有设计实际操作性的过程(尤其是实验性操作),学生都难以彻悟,在这节内容中教材就及时给出了相应的活动,并设计有递进式的问题,使得一个个难点知识随着可操做实验活动,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得以突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设问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之题”为教学服务。

三是问题研究部分的问题。此部分属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训练题目,具有较高层次水平的题目,也需要有较高的能力,这类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它可以作为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如人教版第三章的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里面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查阅很多资料,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这类问题的处理比较适合新授课后的探究性学习。

二、关于课堂上的问题的设计

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中心”,通过钻研教材,基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教学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平衡。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设计这类问题既需要精心准备(备课),设计好预设性的问题,还要及时跟进、随时提问,设计适时性的问题,两者要做到张弛有道、环环相扣。此种问题的设计目的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而概括出课本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并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这是课标所要求的基本达标任务),又可以通过教师的跟随式提问和学生的质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模块教学的形式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灵活的处理空间,尤其是课堂上的提问。这类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预设性问题即课前就设计好的问题。一般是概括性的、典型问题和重点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部分,因为有预先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好的导言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同时,针对课标和教材设计的具有统领性、重点性的问题,是完成课堂教学或学习任务的主线,没有这些问题,有效课堂就难以实现。例如在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板书预先设计的问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本节内容的主线,属于主干问题。在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一段材料如“城郊农业的出现”来做进一步的提问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另一类是适时性的问题即随机性的问题。它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随机设计的临时性的问题,既有教师的提问,如递进式发问,视课堂紧张和学生状况,将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问题,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一提出并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讲“气旋的时候”,教师可以按下面的顺序进行追问:气旋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那么中心的气流将如何运动?气温将如何变化?天气状况如何?几个递进式的问题就把这个难点内容问透了,也讲透了,并且还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反气旋”的讲解,而这些问题在教材上没有明确提出来,需要教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提出来。

适时性的问题也包括学生的质疑提问,美国人普遍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才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特征和创新性,甚至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关,提出的问题往往也具有发散性,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完“冷锋和暖锋”后,学生知道这两种锋的形成取决于冷气团和暖气团的势力大小,这时就会有学生提问:要是这两种气团势力相当呢?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出“准静止锋”这一概念。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看似很普通,但是有助于学生对锋面系统的全面了解。又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有这样一些提问: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地球上有没有四季的变化?假如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则地转偏向力会怎么变?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墨守成规难以解决,这样就能点燃学生好奇求知、主动探究之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篇11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界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教育的革新,其对课堂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提高课堂质量方面,良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水平的课堂问题的提出会引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助于动态课堂的形成。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意义、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三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设计策略

传统的教学强调从“认识论”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给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带去多种弊端。其只是单纯的将教学过程当成进行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关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所应该产生的意义。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界日益显示出对人才的需求,这已促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步骤。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促使人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得到解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1.1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一个活动中的地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可以对自身活动过程进行调控。学生要有个体性的自主意识,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清楚的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进行合适的问题设计,从而充分性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性的思考,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是能动性,能动性指的是个体与对象进行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性的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能够对客体进行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学生能在教育体制的要求下,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并能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是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基于教材的理解上,善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做出创造性的解决。

1.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而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变化,学生、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烈。因此,这就要求师生能够和谐相处,并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主动与创造性,进行问题的解决。进行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师生间能够和谐相处,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1可行性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要充分性的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性的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结构分明,难度适中。这个过程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

2.2渐进性的原则

教师要进行具有层次性、深入性、递进性的问题设计。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即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然后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的内部构造。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及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3应用性的原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地理教材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策略

3.1进行精心的导语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导语。因此,导语设计是进行课堂优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导语设计,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3.2进行精心的疑问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特定性的累加,会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很大的,而问题的出现正是他们探索真理时的前进动力。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问题,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学生建立起自身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3.3进行精心的结尾设计,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结尾处的设计。精心设计的结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使获得的知识能够在脑中构成一个体系,并激发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所提出的问题更加丰富、针对性更明显,能够改善传统课堂中问题随意性的现象,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计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仔细研究并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必要性,了解问题设计的意义、原则及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优化问题的设计过程,从而确保设计出最高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保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5):267-267,268

篇12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实验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器材:两个玻璃缸,两个小玻璃杯,水,小石子(冰块),沙土,塑料薄膜,橡皮筋。

(二)实验过程

A.玻璃缸底放沙土,小玻璃杯放水,模拟陆地内循环。

B.玻璃缸底放水,小玻璃杯放沙土,模拟海上内循环

(三)探索设问

教师设问,学生合作探讨问题:1.这个实验演示了什么现象?2.塑料膜内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3.A实验盆中的小沙盆里会有水吗? 水是哪里来的?4.A实验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种环境?5.通过实验,你能说出陆地内水循环的过程吗?6.B实验又是模仿哪种地球环境?7.A和B两个实验结果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8.通过实验,你认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哪里?9.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能到达陆地上吗?通过什么环节?10.海洋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海洋的水量会不断减少吗?11.该实验如果模拟海陆间循环可以吗?为什么?12.塑料薄膜上的小石子的作用是什么?换成冰块可以吗?13.上述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四)学生动手,展示合作成果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在8k纸上用彩笔绘制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而后课堂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点评。

(五)学习成果检测

1.说一说下列地理现象主要参与了哪种水循环?

A.刚果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陆的台风 D.青海湖湖水蒸发 E.鄱阳湖湖水蒸发 F.太平洋上空的暴雨

2.说明北疆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输送(西风)――降水(天山北侧地形雨)――径流(额尔齐斯河到北冰洋)

3.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请提供考察路线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信息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二、地理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演示实验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只是演员,而学生则充当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独立实验时,合理分组,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操作,缺少创新意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地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励学生自主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十分普遍,平时应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想一想它涉及了哪些地理知识,运用了什么地理原理。在班上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应放手让学生去做,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篇13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举隅

1、泛化的实验

⑴其它体例实验化。教材中有多种并存的体例,运用不同体例表达不同的教学内容,既可以因材施教,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是,有些教师“神化”了实验的功能,将实验当成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将其它原本合适的体例生硬地改为“实验”,反而削弱了教学效果。如有的实验是对“思考”、“活动”等体例的修改或变式,本质上并无变化,操作上却更为复杂;有的实验就是教材中原“案例”、“活动”,只是冠以“实验”之名,这些缺少必需的实验器材,缺失“做”的过程的“活动”和“案例”,都算不上真正的实验。

⑵简单内容复杂化。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原本有更好的表述形式和教学方式;有些教学内容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已有经验,教师稍加引导,便能唤起学生清晰的记忆。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实验而实验,将它们设计成为复杂的实验,使原本简明的教学流程变得繁琐、乏味,反而容易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外力作用”时,用较长时间做“沉积物分选”实验,得出“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的结论,学生起初兴致较高,最后却毫无兴奋感和成就感。究其原因,该实验验证的只是高中生已知的常识,这种只追求形式的实验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⑶复杂问题理想化。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使用一些替代材料,模拟出类似的条件或环境,就能通过地理实验来揭示地理原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真实情景都能被模拟出来,有些地理现象的产生需要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模拟实验很难达到这种时空要求;还有一些实验需要的场地和器材条件,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因此,许多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有些实验却过于理想化,甚至不切实际,或者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

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题7—9题是关于一项模拟实验的分析,作为实验原理分析题,试题设计无可厚非。但是,题中涉及的锋面实验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锋面是一种复杂的地理现象,难以准确模拟出来;该实验只能模拟出不同密度空气交汇后的情况,反映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无法反映锋面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未能揭示出锋面的主要内涵,缺少“地理味”。(附试题)

(三)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图略):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

7.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 D)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8.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 B)

A.气旋 B.锋 C.高气压 D.低气压

9.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A)

①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④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僵化的实验

⑴不经选择地全部采用已有实验。由于现成的地理实验较少,有些教师一旦在教材或其它资料中发现地理实验,就视为珍宝,全部采用,与学生一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他们既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筛选,导致部分实验缺乏针对性;又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导致部分实验远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重、难点,冲淡了教学主题。

⑵毫无修改地“全盘拿来”现成实验。有些教师在使用现成实验时,不经过亲手试验,不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对实验场所、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而是机械照搬原有实验,导致有些实验难以操作,甚至出现一些科学性问题。

⑶不加变通地处理实验中突发问题。实验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学生的操作偏差、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偶发的质疑等等,都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与预设的方向和速度不尽相同;有些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对实验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教学机智,教学理念陈旧等原因的影响,指导实验时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根据课堂教学情景的即时变化,通过及时调控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推进。

3、异化的实验

⑴“讲”出来的实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1—2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为了应对新的考试,有些教师以“讲”的方式剖析教材中的,或者他们认为可能考到的实验,然后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实验。这种“讲”出来的实验有形无实,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⑵“想”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去设想、编制地理实验,却很少通过亲自操作去验证,更不会引导学生去做这些实验。这类实验从设想到设想,缺少反复地实践、推敲和完善,在操作和结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它们即使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是一种虚假的实验。

⑶只要结论的实验。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不舍得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和思考时间,甚至省去一些必要的步骤,快速指向自己预设的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只关注实验结论。这类实验与一般的讲授课无异,关注更多的是学科知识,而不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失去了实验教学本身的意义。

⑷“秀”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能透彻理解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也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但他们在常规教学中基本不做实验,只是在公开课上“秀”一把,使实验变成了公开课上用于观赏的“花瓶”。

⑸“看”出来的实验。地理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操作实验,后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为确保实验结果、实验进度与预设的一致,许多可以由学生操作的实验也由教师代为完成,使真正的教学主体隐退到次要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表演产生“观看疲劳”,对实验失去兴趣。

二、高效实施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措施管见

1、围绕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实验教学,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⑴根据新课标要求,切实开展实验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课程目标。地理教师应真正树立重视实验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究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

⑵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科学进行实验教学。其一,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等。其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将实验真正用在教学的“刀刃”上,在具备实验特质的教学重、点处,以及学生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2、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突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⑴针对教学对象选编地理实验。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地理实验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需要的实验不同,能完成的实验也不同,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有一则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对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和城市学生而言,可以做此实验;但对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地区学生而言,则没有做的必要。

⑵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验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资源,如周边环境、学校实施、教师构成等等,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符合本校实情的地理实验,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实验体系。首先要用好教师自身资源,全体地理教师相互协作,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共同探讨、选择和创造性地编制地理实验;其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势资源,利用学生生活中和学校特有的实验资源,创编出科学性、生活性、操作性强的地理实验;再次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选、编出学校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实验项目,忌好高骛远。

3、紧扣教学目标精心选编实验,强调地理实验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⑴完善现成实验。第一步,研究现成实验与教学目标是否相符合;第二步,根据原有实验步骤反复操作,并以质疑的态度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第三步,确定实验可否使用,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

⑵精心创编实验。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分析编制相关实验的可行性。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编制实验:可以根据地理原理产生的条件和次序,顺向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倒推实验步骤。第三步,循着自己设计的步骤反复试验、小心求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第四步,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

例如:新课程内容标准中提到:“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教师可以按如下思路编制该实验:

(1)分析编制该实验的可行性(可行,略)。

(2)根据“温室效应”含义,确定实验主要环节:制成模拟温室;比较阳光下温室内、外温度。

(3)细化步骤,并反复操作,逐步完善:①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②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③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阳光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

(4)确定实验步骤(同上),场所(教室外),器材:2只玻璃盘,1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瓶,2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把剪刀,手表。

4、根据教学情景变化灵活调整实验程序,重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

⑴重视操作过程的生成性。实验操作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可能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实验步骤,更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根据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生成最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验教学。例如:做“热力环流”实验时,有学生提出:“在热水和冰块之间插一束香行吗?以冷水代替冰行不行?小孔对着装热水的盆好不好?”等问题,甚至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鉴于此,教师可以及时调整预订的教学程序,引导不同小组学生按这些设想分别实验,然后比较、讨论各组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⑵重视结果分析的灵活性。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不同,许多地理实验并不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要严谨、又要灵活,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同样,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顺利“成功”,教师面对现象不明显,或者与应有结果差异很大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原因,设想改良措施,充分利用“失败”这种教学资源,启发学生从侧面理解地理知识。

5、促使全体同学主动参与地理实验,关注实验教学的主体性

⑴科学组织,引导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多元互动的实验活动。教师要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中。例如: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人员构成合理,并通过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进而促成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引导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交互磋商,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而不断强化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合理评价,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有所收获的实验活动。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以赏识的表情、赞许的目光、精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在鼓励当事者的同时,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也要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形成主动参与实验的激情和信心。

6、加强校本实验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实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

篇14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策略 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提问贯穿全文,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问题设计的策略呢?

一、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亚洲的季风”时,若照本宣科,学生往往就会感觉很抽象,很难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夏季来到海边,光脚踩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冬季若光脚伸入海水中又有什么感觉?你会得出冬夏海陆气温有什么不同?分析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

2.多媒体课件:东亚一月和七月的风向图,分组探究下列问题:①冬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②夏季风的发源地在哪里?风的性质、风向如何?

3.唐山在亚洲的哪个方位,据你的感受唐山地区冬、夏季气候有何特点?

4.通过以上问题,你能总结出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吗?

这样流畅自然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逐步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

1.一天中,唐山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

2.一年中,唐山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季节高?什么季节低?可结合正午12点时影子的长短考虑。

3.一年中唐山的白昼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4.唐山一年中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吗?

5.请归纳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极其广泛,为地理问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的案例中我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设计的这一组问题,联系了实际,贴近了生活,启迪了学生思维。

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自然资源概况”一节时,联系唐山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唐山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工业城市,有闻名全国的“开滦煤矿”,那你知道煤炭都有哪些用途吗?

2.假如你是唐山的市长,你认为唐山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们发言踊跃,具体如下:

生1:假如我是市长,我要加快开发力度,因为我们唐山那么多的热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化肥厂都需要大量的煤炭。

生2:假如我是市长,我要加强管理,对矿工们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每天做好安全教育。山西这个素有煤海之称的地方,小煤窑血的教训我们不能不吸取。

生3:假如我是市长,我就不会大规模盲目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像我们唐山现在把塌陷区南湖建成了唐山著名旅游风景区就很好。

这一问题的设计,使教师和学生们都走进了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故事或案例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讲高二地理选修《人口的素质与环境》时,我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

内蒙古大草原因为生长着叫“发菜”和“甘草”的植物,便年复一年地遭受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900万公顷因沙化而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据统计,每年雨季外地搂发菜、挖甘草的数十万大军疯狂采掘,铁耙搂过之处,牧草连根拔起,操场如同剥去了一层皮。搂一斤发菜要破坏2.7公顷的草地,挖一斤甘草要使近1.3公顷操场变为沙丘,牧民们痛恨地称他们为“疯狂的地老鼠”。

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原因造成了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

2.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内蒙古的沙漠化继续恶化?

地理教学中通过案例设计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尝试探索,获得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但并非所有设问都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那些肤浅的平庸的提问,就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问题设计时都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要注意科学性。

(二)要有梯度。

(三)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