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83-02
高校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校的知识宝库。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数字化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为了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据统计,目前我国70%左右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起了较好的硬件环境,联合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资源导航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获得纵深发展,各类有关图书馆的业务培训开展有声有色,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较高的文献保障服务。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存在有着不少问题。
1.经费不足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
然而,近年来,各类图书、期刊价格大幅度上涨,虽然,进入“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有专项的拨款,然而,大量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单一财政拨款。许多图书馆的经费在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等方面都难有保障,更不用说花大量资金购买许多急需的数据库资源,经费短缺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步履维艰。存储设备严重不足、网络安全系统有待建设、机房条件急需改善、电子阅览室规模较小、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师生需要等等都是因经费不足而困扰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2.人才短缺
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但需要专业计算机人员,而且需要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相融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而现实的情况却根本不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多年来承担着收容队的角色,人员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例失衡,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一系列问题非常严重;图书馆地位一直很少受到足够重视,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
3.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共享程度低
短短几年,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然而,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仍以自建为主,各馆独立建库。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盲目性:
一方面,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不利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不考虑后果的盲目建设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数据库。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收集不够广泛,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4.体制陈旧僵化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很多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这样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产生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与数字化图书馆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如果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还处于传统体制之下,将会产生诸如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网络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将会因为资本缺乏、资源的陈旧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选择
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与高校数字图书馆承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教化功能极不相称,建设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已经刻不容缓。
1.加大投入,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后盾,需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高校图书馆除依靠国家的资金投入外,一方面各高校领导应当以战略的眼光来考虑和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倾斜政策,分阶段加大资金投入,甚至从年科研经费和扩招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对外宣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和将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行业和领域参加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而多方筹措资金。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各地高校可以考虑联合进行数字资源的采购,各个图书馆成立专家委员会,对数据库进行评价选择,最后投票表决,多数赞成就买,经费各馆按比例分担,这样做,将大大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2.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图书馆员整体素质
数字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关键。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书,或者说是人――书――人,更多的是手工操作,而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计算机,手工操作被机器取代,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即服务手段自动化、自助化,服务对象社会化、虚拟化。数字化服务环境要求现在的图书馆员应该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较高的数据库使用、维护能力和一定的开发能力复合型人才。
针对当前图书馆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引进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算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训,努力培养和提高现有图书馆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掌握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合作,共享图书馆有效资源
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经费再多,也无法收集齐全所有的出版物,更不用说非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了,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馆藏再多,也无法完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全社会的图书馆分工合作,共同建设,互借共享,才能有相对完整的文献资源的收藏,才能使读者的文献需求达到相对最高的满足率。作为学术、科研、教学都走在知识发展前列的高校,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应率先实现资源共享。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共同发展。国家教育部应当成立相应的权威机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集中领导、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分步实施;并根据理、工、农、医、文、法等各科性质,下设若干个分支委员会,具体分工、负责、指导各自学科范围内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而且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联盟,对商业性数据库的使用进行协调、谈判、签署共同协议,并逐渐扩大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图书馆,开发有效服务和达到共同发展,这样,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最终实现整个数字化空间中的资源共享。
4.创新体制,实现新旧完美融合
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是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完美融合。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只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现代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从文献处理一元化、馆藏建设虚拟化、读者服务自动化、馆员素质综合化、业务工作网络化等着手努力构建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立足本馆而又面向外界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图书馆。为了便于协作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图书馆的预算与投资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更应该改革一元化的投资体系,逐渐形成国家、社会、学校、私人多元投资体系,从而有效实现图书馆领域较为公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王伟.新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与理念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6(8).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介融合 传媒运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搜集和报道信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同质使传媒产业融合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介运作模式开始向多媒介形态相互联合、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一数字化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数字化进程中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和应用,传媒内部发生了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其原有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急剧扩张,融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的报业集团开始了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国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只能算作报业的数字化阶段。很多新闻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针对性,大多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例如数字报业的发展虽然已成为报业集团的基本共识,但是大多数报业集团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将其纳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平台去运营。如在数字实验室创新项目申报书中,多数申报单位没有明确数字报业在长远发展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清晰。这使得报纸网站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只能成为传统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
(2)媒体互动形式化,内容缺乏创新
媒介融合的一个主要层面是业务融合,这一层面的融合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将业务延伸到其他媒体领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浅意义层面上的融合。媒体之间业务层面上的互动大多也只是针对个别报道内容而临时结盟。在整体运行机制上,各种媒体间还没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的结合。随着媒体互动的进一步展开。单纯的媒介战术性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许多报纸都开设网络版,或建网站,报纸的传播终端出现了多媒介形态共存的局面。但很多报社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数字化内容的重视。很多所谓的数字报纸只是传统报纸内容的媒介翻版,内容缺乏原创性。据调查,目前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没有相关的纸质报纸。而事实上,它也是在其他纸质报纸的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和制作出来的。
(3)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不成熟, 新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在我国有线网络平台已经建成并进入成熟阶段,但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和发展中。移动平台除手机这一终端已进入成熟阶段之外,其他移动终端的研制和生产还处于实验阶段。移动电子阅读终端、数字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开发模式以及大容量无线传输网络建设都还处于建设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国报业的数字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模式和数据库模式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4)数字化运作人才匮乏
网络媒体的多平台性决定了无论在新闻编辑还是媒体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与之相适应,但媒体网站编辑和技术分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我国目前媒介人才市场开发不充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媒体竞争资源变化带来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输渠道的技术壁垒,使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品种质量都有了巨大增长,传媒业的传输渠道资源变得相对丰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媒大融合,“内容”将取代“渠道”成为传媒的稀缺资源。数字时代,“内容”将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资源,传媒产业发展的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将从渠道争夺转移到内容生产上。
(1)“微内容”的聚合开发不够
为了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传媒运作的核心从竞争策略角度来说应把握不断变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信息传布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出现了从面向社会公众开始向分众传播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同类内容的大量复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场的叠加而无法拓展新的市场。我国传媒对受众需求的认识还不深入,没有抓住人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没有从提供服务角度重新研究传媒与受众问的关系。我国传媒业的现实情况是媒介市场上同类内容供给量较大,而受众需要的细分资讯却很匮乏。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互动和个性化内容,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目前为止这种互动运作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存在专业化分工不够,产业价值链也未完全形成,传媒业的竞争忽略了内容和服务质量,单纯依赖对广告的争夺,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为了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需求,新媒体除了需要长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更需要突破现行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但仍停留在传统报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逻辑延伸上,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仍旧缺乏。另外数字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对产业链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能力也还不是很强,目前经营现状也不是很理想。
所谓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新闻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有效合适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视频企业大多数都在亏损。商业网站虽然已经开始按商业化、企业化运作,部分商业网站媒体也已经开始赢利,但是目前的这种赢利基础还不稳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传统媒介系统,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相对稳定的传统媒介系统形成了威胁与挑战,使得媒体发展环境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体制的束缚、观念的阻碍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下针对传媒运作在数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对相对应的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二、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为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传媒形态聚集规律与资源共享规律,必须超越传统的传媒认识方
式建立数字媒体观。
1.数字化战略生存,融合化发展趋势
(1)明确数字化发展战略
实施传媒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提升传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按照网络传播内容的要求,传媒业需要创建新的数字内容,通过对这些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存储并向其他媒体延伸,加强内容管理,以实现跨媒体传播。《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并将以新型传播技术来重塑报业的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传媒产业问的边界壁垒,使相关联的产业在内容产业下整合,加快向数字化战略转型将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也将改变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不准入的状况,由于“三网融合”在体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主要依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实现。
(2)数字化内容开发创新,媒体互动走向深入
数字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间战略联合、提供受众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视频和音频、动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内容但是目前整合新闻方式仍是现在大多网络媒体采用的主要编辑手段,还不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成熟形态。创造真正的多媒体原创报道,探索网络媒体内在的不可替代价值,才是网络媒体成熟媒体形态的核心环节,一个新的信息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新媒体成长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不管是跨媒体延伸还是多家媒体的整合,都需要对各个媒体机构进行重组,并对跨媒体合作机制予以支持,以此实现对各媒体资源的统一筹划、统一调配,将多家媒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组合,以多种复合内容模式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作包括视频、声音等在内的多种内容产品形式,通过报纸、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来,形成了跨媒体的内容产业链。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随着这些产品形态的不断实践,各种媒体间业务进行交叉、互动,直至融合。媒体互动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媒介市场的交汇、相融。未来更高层次的融合将在传媒业与电信、IT界等相关行业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3)新技术探索,创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须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实践,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形态的创新。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数字化操作业务运营平台和一个数字化运营的服务体系,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跨媒体综合性的新闻采编发系统等都在传媒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我国广播电视业需要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高技术手段来对媒体资产的保存、检索、重组、交换,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组织、管理、掌握和多力‘面应用,以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的社会交流与共享、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影音资料是整合资源、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体资产,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内容的储存,并向不同的媒体发散。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体网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编辑的复合型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要求具备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生产、发展战略策划等各种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对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2.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
(1)细分受众,开发微内容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受众市场的碎片化,传媒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为分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比大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更为单一。Web3.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3.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舒咏平在《基于网络的品牌传播“长尾化”》中也提到品牌传播“长尾化”,即将原来大规模制造、集中于强势媒体的流行品牌商品,针对网络重新聚合出来而实际分散的市场碎片。进行目标分化、载具分散的小众或窄告传播。
(2)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路径
档案管理是中小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数字化对于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1]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也弱化了档案数字化的功效。当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路径。
1 信息时代下的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S着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进行,其各项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形势相适应,中小型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也应日益规范化。档案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可以随意开展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等做为支撑。
档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单位发展的,因此,档案管理应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即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事业单位虽然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形成的档案也没有大型单位多,档案管理没有那么庞杂,但信息化时代这一形势仍然要求实现档案数字化,即将传统的纸张材质转化为电子形式,以计算机录入代替人工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现代化[2],这也是对信息时代的一种回应。
2 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是问题之一。[3]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对于中小事业单位的发展有诸多益处。一些中小型事业单位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带来的益处,认识不到档案数字化为后续管理带来的便利性、对于档案作用发挥的推动作用、对于单位发展的带动作用等。这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当前的管理也可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缺乏实施数字化的动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消极应对。
(二)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是问题所在。[4]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事业单位,有的会选择让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档案。档案数字化实施的时间还不长,也缺乏专门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机制,导致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那么,能够胜任档案数字化的人才就更加匮乏。事实上,专业人才匮乏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只是档案数字化使这一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一项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工作,需要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支撑。比如,需要薪酬管理人员提供的一些会计信息,需要技术部门配合进行数据扫描,制定档案数字化的归档和利用制度等。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还停留在表层,进展缓慢。这反映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即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系统的工作规划和安排,各个部门不清楚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履行的职责等,工作不能统筹推进。
(四)档案数字化风险意识薄弱
档案数字化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5]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确实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特别是一些保密信息的泄露,危及单位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紧绷信息安全这根弦。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 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充分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首先,要充分地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所在。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并不是一种随大流的行为,不是一种从众行为,而是审时度势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无法回避时展的大背景,也无法忽视单位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应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档案数字化的问题,真正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也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中小型事业单位,尽可能地配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若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档案数字化背景下,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档案管理,还要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使二者能够充分地结合起来,成为适应新形势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三)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是推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保证。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小型事业单位来说,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也尽可能地做出系统的规划。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对牵扯的各个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各个部门需要在什么期限内提供什么样的材料等都要包括在其中。不仅如此,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档案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档案数字化各个方面、各个程序都有章可循。
(四)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也非常必要。管理人员要有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并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系数。[6]档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数字化之后信息传递更加便利,那么,为了保障档案安全就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从工作机制上看,则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堵住工作机制上的漏洞,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此外,也要注意从技术着手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地提高安全系数。
4 结语
在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也迈入信息化时代,开始了档案的数字化。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任务虽然没有档案馆那么繁重,但其档案管理也一样扮演了服务于单位发展的角色。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工作当前已经起步,在档案数字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对已有工作的否定,反之,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些单位档案管理的发展,恰是指明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因为,档案信息不断地更新,那么,数字化就是持续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亚楠.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16):175.
[2]邢炜.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75.
[3]梁静.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173.
[4]曾红.浅析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展望,2016(25):253.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关键词:会计凭证;审核;措施
会计凭证的审核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企业单位的会计凭证审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是会计基础工作扎实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会计凭证的类型
会计凭证根据用途和编制程序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两类。原始凭证指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填制或取得的,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执行与完成情况、明晰经济责任的一种凭证。记账凭证指的是财会部门按照原始凭证所填制的,用来确定会计分录,可以当作登记账本依据的一种凭证。
二、会计凭证中存在的问题
1.凭证的数字书写存在问题
会计凭证中的数字书写,要求字迹必须工整、清晰、不得潦草,其中的阿拉伯数字应该一个一个写,不能连笔,大写的汉字必须一律使用行书或正楷来书写,汉字数字必须使用会计的规定用字。会计凭证中的数字书写问题主要有:(1)阿拉伯数字写得比较潦草,很难辨认,(2)阿拉伯数字金额的角分位应该使用“00”代替却没有填写,(3)阿拉伯数字前没有标人民币的符号,大写金额前面没印有“人民币”三个字的,没有按照规定加写。
2.凭证名称存在的问题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要有正确名称。会计凭证上的名称应该能确切反映出所记载的内容。在会计凭证的名称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1、有些原始凭证没有名称,或者虽然有名称但不确切;2、有些凭证的名称和其反映的内容不相符,比如,有的原始凭证“发票”所反映的竟是“收据业务”,有的医生的“进修赞”收据却开的是发票。
3.凭证编号存在的问题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应该按规定标准进行编号。比如成本的收据、支票、发票等原始凭证,从第一张至最后一张都应该印有连续号码,记账凭证从月初至月末应该编写连续号码。会计凭证上的编号能够控制漏洞发生,也便于会计凭证查阅。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凭证编号不连续、无编号以及编号与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有些单位以经济业务比较少为由,不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也有的单位是因为工作的疏忽造成了会计编号的不连续。
4.凭证摘要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凭证之中填写“摘要”一栏,可以简明扼要反映经济活动,也可以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这是会计凭证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会计摘要中的问题主要有:(1)未填写“摘要”一栏;(2)摘要填写得太过简单,难以说明经济业务具体情况,(3)摘要填写得过于复杂,丧失了摘要特点(4)摘要内容和原始凭证内容不相符,并通过这种途径舞弊。
5.凭证格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凭证格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不全,比如有的记账凭证无“过收”栏,容易造成漏计或者重记的现象;(2)所选用的凭证格式不合理,比如对累计发生的经济业务没有采用累计记账凭证;(3)凭证的规格、大小、项目、尺寸不统一,颜色也不合理,不方便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档案装订和保存。
6.凭证日期中存在的错误
会计凭证中必须要填写制证的日期,从而反映出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同时也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在会计凭证的日期填写中存在的问题有:(1)没写日期,使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够完整,不方便审查与核查;(2)日期和有关的会计凭证中的日期不符。
7.凭证签章存在的问题
会计凭证签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盖章不全或者没有签章,比如记账凭证之中没有稽核、记账等人的签章;(2)有的凭证无公章或者公章不对、不全。
三、加强会计凭证审核的措施
1.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
审核原始凭证的是否合法、合理,指的是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经济业务是否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相符合,是否符合经济核算原则和计划的规定以及是否超出费用的开支范围与标准。
2.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
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可靠指的是审核原始凭证中是否有涂改、伪造的迹象,是否有冒领虚报的情况。
3.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完备性进行审核
4.审核凭证的数字、名称、摘要、编号、格式日期和公章等
凭证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应该一一进行核查,审核其是否存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凭证要及时找到解决措施。
5.对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审核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主要是要审核该原始是否完整,其中所填的内容是否和原始凭证的内容一致。
6.审核记账凭证中应记的会计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以及对应科目是否平衡。
7.对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严格处理
对于填制不符合要求和填制有误的凭证,应该按照要求重填或者修改。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虚报冒领以及伪造涂改凭证等问题应该拒绝受理,并且立即向上级主管单位领导汇报,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会计凭证的错弊与审查[J],中国工会财会,2007(09)
[2]肖琦:浅谈会计凭证的审核、录入与修改[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胡宪:会计凭证舞弊审计及其防范[J],湖南社会科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