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83-02

高校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校的知识宝库。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数字化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为了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服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据统计,目前我国70%左右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起了较好的硬件环境,联合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资源导航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获得纵深发展,各类有关图书馆的业务培训开展有声有色,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较高的文献保障服务。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存在有着不少问题。

1.经费不足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

然而,近年来,各类图书、期刊价格大幅度上涨,虽然,进入“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有专项的拨款,然而,大量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单一财政拨款。许多图书馆的经费在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等方面都难有保障,更不用说花大量资金购买许多急需的数据库资源,经费短缺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步履维艰。存储设备严重不足、网络安全系统有待建设、机房条件急需改善、电子阅览室规模较小、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师生需要等等都是因经费不足而困扰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2.人才短缺

人才是事业成功之本。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但需要专业计算机人员,而且需要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相融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而现实的情况却根本不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多年来承担着收容队的角色,人员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例失衡,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一系列问题非常严重;图书馆地位一直很少受到足够重视,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

3.重复建设严重,资源共享程度低

短短几年,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然而,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仍以自建为主,各馆独立建库。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盲目性:

一方面,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不利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不考虑后果的盲目建设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数据库。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收集不够广泛,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4.体制陈旧僵化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很多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这样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产生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与数字化图书馆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如果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还处于传统体制之下,将会产生诸如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网络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将会因为资本缺乏、资源的陈旧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选择

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与高校数字图书馆承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教化功能极不相称,建设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已经刻不容缓。

1.加大投入,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做后盾,需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高校图书馆除依靠国家的资金投入外,一方面各高校领导应当以战略的眼光来考虑和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倾斜政策,分阶段加大资金投入,甚至从年科研经费和扩招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对外宣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和将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行业和领域参加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而多方筹措资金。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各地高校可以考虑联合进行数字资源的采购,各个图书馆成立专家委员会,对数据库进行评价选择,最后投票表决,多数赞成就买,经费各馆按比例分担,这样做,将大大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2.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图书馆员整体素质

数字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关键。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书,或者说是人――书――人,更多的是手工操作,而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计算机,手工操作被机器取代,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即服务手段自动化、自助化,服务对象社会化、虚拟化。数字化服务环境要求现在的图书馆员应该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较高的数据库使用、维护能力和一定的开发能力复合型人才。

针对当前图书馆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引进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算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训,努力培养和提高现有图书馆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掌握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合作,共享图书馆有效资源

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经费再多,也无法收集齐全所有的出版物,更不用说非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了,任何一个图书馆,其规模再大、馆藏再多,也无法完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全社会的图书馆分工合作,共同建设,互借共享,才能有相对完整的文献资源的收藏,才能使读者的文献需求达到相对最高的满足率。作为学术、科研、教学都走在知识发展前列的高校,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应率先实现资源共享。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共同发展。国家教育部应当成立相应的权威机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集中领导、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分步实施;并根据理、工、农、医、文、法等各科性质,下设若干个分支委员会,具体分工、负责、指导各自学科范围内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而且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联盟,对商业性数据库的使用进行协调、谈判、签署共同协议,并逐渐扩大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图书馆,开发有效服务和达到共同发展,这样,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最终实现整个数字化空间中的资源共享。

4.创新体制,实现新旧完美融合

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是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完美融合。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只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现代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从文献处理一元化、馆藏建设虚拟化、读者服务自动化、馆员素质综合化、业务工作网络化等着手努力构建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立足本馆而又面向外界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图书馆。为了便于协作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图书馆的预算与投资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更应该改革一元化的投资体系,逐渐形成国家、社会、学校、私人多元投资体系,从而有效实现图书馆领域较为公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王伟.新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与理念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6(8).

篇2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介融合 传媒运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搜集和报道信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同质使传媒产业融合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介运作模式开始向多媒介形态相互联合、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一数字化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数字化进程中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和应用,传媒内部发生了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其原有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急剧扩张,融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的报业集团开始了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国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只能算作报业的数字化阶段。很多新闻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针对性,大多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例如数字报业的发展虽然已成为报业集团的基本共识,但是大多数报业集团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将其纳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平台去运营。如在数字实验室创新项目申报书中,多数申报单位没有明确数字报业在长远发展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清晰。这使得报纸网站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只能成为传统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

(2)媒体互动形式化,内容缺乏创新

媒介融合的一个主要层面是业务融合,这一层面的融合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将业务延伸到其他媒体领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浅意义层面上的融合。媒体之间业务层面上的互动大多也只是针对个别报道内容而临时结盟。在整体运行机制上,各种媒体间还没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的结合。随着媒体互动的进一步展开。单纯的媒介战术性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许多报纸都开设网络版,或建网站,报纸的传播终端出现了多媒介形态共存的局面。但很多报社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数字化内容的重视。很多所谓的数字报纸只是传统报纸内容的媒介翻版,内容缺乏原创性。据调查,目前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没有相关的纸质报纸。而事实上,它也是在其他纸质报纸的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和制作出来的。

(3)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不成熟, 新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在我国有线网络平台已经建成并进入成熟阶段,但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和发展中。移动平台除手机这一终端已进入成熟阶段之外,其他移动终端的研制和生产还处于实验阶段。移动电子阅读终端、数字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开发模式以及大容量无线传输网络建设都还处于建设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国报业的数字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模式和数据库模式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4)数字化运作人才匮乏

网络媒体的多平台性决定了无论在新闻编辑还是媒体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与之相适应,但媒体网站编辑和技术分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我国目前媒介人才市场开发不充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媒体竞争资源变化带来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输渠道的技术壁垒,使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品种质量都有了巨大增长,传媒业的传输渠道资源变得相对丰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媒大融合,“内容”将取代“渠道”成为传媒的稀缺资源。数字时代,“内容”将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资源,传媒产业发展的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将从渠道争夺转移到内容生产上。

(1)“微内容”的聚合开发不够

为了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传媒运作的核心从竞争策略角度来说应把握不断变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信息传布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出现了从面向社会公众开始向分众传播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同类内容的大量复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场的叠加而无法拓展新的市场。我国传媒对受众需求的认识还不深入,没有抓住人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没有从提供服务角度重新研究传媒与受众问的关系。我国传媒业的现实情况是媒介市场上同类内容供给量较大,而受众需要的细分资讯却很匮乏。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互动和个性化内容,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目前为止这种互动运作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存在专业化分工不够,产业价值链也未完全形成,传媒业的竞争忽略了内容和服务质量,单纯依赖对广告的争夺,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为了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需求,新媒体除了需要长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更需要突破现行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但仍停留在传统报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逻辑延伸上,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仍旧缺乏。另外数字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对产业链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能力也还不是很强,目前经营现状也不是很理想。

所谓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新闻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有效合适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视频企业大多数都在亏损。商业网站虽然已经开始按商业化、企业化运作,部分商业网站媒体也已经开始赢利,但是目前的这种赢利基础还不稳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传统媒介系统,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相对稳定的传统媒介系统形成了威胁与挑战,使得媒体发展环境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体制的束缚、观念的阻碍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下针对传媒运作在数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对相对应的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二、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为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传媒形态聚集规律与资源共享规律,必须超越传统的传媒认识方

式建立数字媒体观。

1.数字化战略生存,融合化发展趋势

(1)明确数字化发展战略

实施传媒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提升传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按照网络传播内容的要求,传媒业需要创建新的数字内容,通过对这些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存储并向其他媒体延伸,加强内容管理,以实现跨媒体传播。《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并将以新型传播技术来重塑报业的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传媒产业问的边界壁垒,使相关联的产业在内容产业下整合,加快向数字化战略转型将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也将改变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不准入的状况,由于“三网融合”在体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主要依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实现。

(2)数字化内容开发创新,媒体互动走向深入

数字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间战略联合、提供受众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视频和音频、动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内容但是目前整合新闻方式仍是现在大多网络媒体采用的主要编辑手段,还不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成熟形态。创造真正的多媒体原创报道,探索网络媒体内在的不可替代价值,才是网络媒体成熟媒体形态的核心环节,一个新的信息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新媒体成长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不管是跨媒体延伸还是多家媒体的整合,都需要对各个媒体机构进行重组,并对跨媒体合作机制予以支持,以此实现对各媒体资源的统一筹划、统一调配,将多家媒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组合,以多种复合内容模式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作包括视频、声音等在内的多种内容产品形式,通过报纸、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来,形成了跨媒体的内容产业链。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随着这些产品形态的不断实践,各种媒体间业务进行交叉、互动,直至融合。媒体互动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媒介市场的交汇、相融。未来更高层次的融合将在传媒业与电信、IT界等相关行业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3)新技术探索,创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须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实践,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形态的创新。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数字化操作业务运营平台和一个数字化运营的服务体系,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跨媒体综合性的新闻采编发系统等都在传媒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我国广播电视业需要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高技术手段来对媒体资产的保存、检索、重组、交换,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组织、管理、掌握和多力‘面应用,以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的社会交流与共享、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影音资料是整合资源、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体资产,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内容的储存,并向不同的媒体发散。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体网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编辑的复合型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要求具备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生产、发展战略策划等各种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对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2.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

(1)细分受众,开发微内容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受众市场的碎片化,传媒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为分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比大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更为单一。Web3.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3.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舒咏平在《基于网络的品牌传播“长尾化”》中也提到品牌传播“长尾化”,即将原来大规模制造、集中于强势媒体的流行品牌商品,针对网络重新聚合出来而实际分散的市场碎片。进行目标分化、载具分散的小众或窄告传播。

(2)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路径

档案管理是中小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数字化对于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1]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也弱化了档案数字化的功效。当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路径。

1 信息时代下的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S着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进行,其各项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形势相适应,中小型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也应日益规范化。档案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可以随意开展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等做为支撑。

档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单位发展的,因此,档案管理应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即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事业单位虽然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形成的档案也没有大型单位多,档案管理没有那么庞杂,但信息化时代这一形势仍然要求实现档案数字化,即将传统的纸张材质转化为电子形式,以计算机录入代替人工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现代化[2],这也是对信息时代的一种回应。

2 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是问题之一。[3]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对于中小事业单位的发展有诸多益处。一些中小型事业单位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带来的益处,认识不到档案数字化为后续管理带来的便利性、对于档案作用发挥的推动作用、对于单位发展的带动作用等。这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当前的管理也可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缺乏实施数字化的动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消极应对。

(二)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是问题所在。[4]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事业单位,有的会选择让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档案。档案数字化实施的时间还不长,也缺乏专门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机制,导致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那么,能够胜任档案数字化的人才就更加匮乏。事实上,专业人才匮乏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只是档案数字化使这一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一项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工作,需要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支撑。比如,需要薪酬管理人员提供的一些会计信息,需要技术部门配合进行数据扫描,制定档案数字化的归档和利用制度等。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还停留在表层,进展缓慢。这反映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即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系统的工作规划和安排,各个部门不清楚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履行的职责等,工作不能统筹推进。

(四)档案数字化风险意识薄弱

档案数字化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5]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确实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特别是一些保密信息的泄露,危及单位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紧绷信息安全这根弦。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 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充分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首先,要充分地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所在。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并不是一种随大流的行为,不是一种从众行为,而是审时度势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无法回避时展的大背景,也无法忽视单位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应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档案数字化的问题,真正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也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中小型事业单位,尽可能地配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若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档案数字化背景下,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档案管理,还要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使二者能够充分地结合起来,成为适应新形势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三)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是推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保证。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小型事业单位来说,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也尽可能地做出系统的规划。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对牵扯的各个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各个部门需要在什么期限内提供什么样的材料等都要包括在其中。不仅如此,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档案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档案数字化各个方面、各个程序都有章可循。

(四)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也非常必要。管理人员要有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并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系数。[6]档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数字化之后信息传递更加便利,那么,为了保障档案安全就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从工作机制上看,则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堵住工作机制上的漏洞,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此外,也要注意从技术着手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地提高安全系数。

4 结语

在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也迈入信息化时代,开始了档案的数字化。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任务虽然没有档案馆那么繁重,但其档案管理也一样扮演了服务于单位发展的角色。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工作当前已经起步,在档案数字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对已有工作的否定,反之,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些单位档案管理的发展,恰是指明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因为,档案信息不断地更新,那么,数字化就是持续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亚楠.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16):175.

[2]邢炜.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75.

[3]梁静.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173.

[4]曾红.浅析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展望,2016(25):253.

篇4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篇5

关键词:会计凭证;审核;措施

会计凭证的审核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企业单位的会计凭证审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是会计基础工作扎实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会计凭证的类型

会计凭证根据用途和编制程序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两类。原始凭证指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填制或取得的,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执行与完成情况、明晰经济责任的一种凭证。记账凭证指的是财会部门按照原始凭证所填制的,用来确定会计分录,可以当作登记账本依据的一种凭证。

二、会计凭证中存在的问题

1.凭证的数字书写存在问题

会计凭证中的数字书写,要求字迹必须工整、清晰、不得潦草,其中的阿拉伯数字应该一个一个写,不能连笔,大写的汉字必须一律使用行书或正楷来书写,汉字数字必须使用会计的规定用字。会计凭证中的数字书写问题主要有:(1)阿拉伯数字写得比较潦草,很难辨认,(2)阿拉伯数字金额的角分位应该使用“00”代替却没有填写,(3)阿拉伯数字前没有标人民币的符号,大写金额前面没印有“人民币”三个字的,没有按照规定加写。

2.凭证名称存在的问题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要有正确名称。会计凭证上的名称应该能确切反映出所记载的内容。在会计凭证的名称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1、有些原始凭证没有名称,或者虽然有名称但不确切;2、有些凭证的名称和其反映的内容不相符,比如,有的原始凭证“发票”所反映的竟是“收据业务”,有的医生的“进修赞”收据却开的是发票。

3.凭证编号存在的问题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应该按规定标准进行编号。比如成本的收据、支票、发票等原始凭证,从第一张至最后一张都应该印有连续号码,记账凭证从月初至月末应该编写连续号码。会计凭证上的编号能够控制漏洞发生,也便于会计凭证查阅。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凭证编号不连续、无编号以及编号与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有些单位以经济业务比较少为由,不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也有的单位是因为工作的疏忽造成了会计编号的不连续。

4.凭证摘要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凭证之中填写“摘要”一栏,可以简明扼要反映经济活动,也可以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这是会计凭证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会计摘要中的问题主要有:(1)未填写“摘要”一栏;(2)摘要填写得太过简单,难以说明经济业务具体情况,(3)摘要填写得过于复杂,丧失了摘要特点(4)摘要内容和原始凭证内容不相符,并通过这种途径舞弊。

5.凭证格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凭证格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不全,比如有的记账凭证无“过收”栏,容易造成漏计或者重记的现象;(2)所选用的凭证格式不合理,比如对累计发生的经济业务没有采用累计记账凭证;(3)凭证的规格、大小、项目、尺寸不统一,颜色也不合理,不方便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档案装订和保存。

6.凭证日期中存在的错误

会计凭证中必须要填写制证的日期,从而反映出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同时也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在会计凭证的日期填写中存在的问题有:(1)没写日期,使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够完整,不方便审查与核查;(2)日期和有关的会计凭证中的日期不符。

7.凭证签章存在的问题

会计凭证签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盖章不全或者没有签章,比如记账凭证之中没有稽核、记账等人的签章;(2)有的凭证无公章或者公章不对、不全。

三、加强会计凭证审核的措施

1.对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

审核原始凭证的是否合法、合理,指的是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经济业务是否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相符合,是否符合经济核算原则和计划的规定以及是否超出费用的开支范围与标准。

2.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

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可靠指的是审核原始凭证中是否有涂改、伪造的迹象,是否有冒领虚报的情况。

3.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完备性进行审核

4.审核凭证的数字、名称、摘要、编号、格式日期和公章等

凭证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应该一一进行核查,审核其是否存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凭证要及时找到解决措施。

5.对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审核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主要是要审核该原始是否完整,其中所填的内容是否和原始凭证的内容一致。

6.审核记账凭证中应记的会计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以及对应科目是否平衡。

7.对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严格处理

对于填制不符合要求和填制有误的凭证,应该按照要求重填或者修改。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虚报冒领以及伪造涂改凭证等问题应该拒绝受理,并且立即向上级主管单位领导汇报,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会计凭证的错弊与审查[J],中国工会财会,2007(09)

[2]肖琦:浅谈会计凭证的审核、录入与修改[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胡宪:会计凭证舞弊审计及其防范[J],湖南社会科学,2009(04)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问题;对策

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管理逐渐趋向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仅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动力支持,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推动了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当前城市的科学先进性管理。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一种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有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并以市场的应用和需求为主要的导向,并借助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进而实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而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数字化管理方式难以和城市管理体系有效结合

当前数字化管理系统用用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意义进行明确,仅仅对于技术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往往将市民的需求忽略,以至于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有着一定的实效性。同时当前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中对于管理的专业化有着一定的追求,但是其经费落实缺乏一定的保障,相对落后的设施装备,对于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不适应城市管理要求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虽然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影响,但是难以和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相吻合,各个管理系统难以对城市管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互动性的联动机制,以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管理越位以及缺位等各种问题。

(三)数字化方式在对城市管理者职能重构中存在欠缺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城市管理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其强制性的行政方式难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单一性的城市管理主体、单向性的城市管理过程以及强制性的城市管理手段,同样也有着片面性的城市管理目标,严重影响着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同样也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参与其中。

二、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具体对策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当前城市管理的全新方式,更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并在时代经济的发展中,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有着更加有效的应用,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对策具体体现如下:

(一)提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思想认识

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就要提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思想的重视度,明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职责,将城市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指明,并对数字化城管中心加以确定,进而顺应时展的潮流,将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认可程度显著提高.

(二)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巡查机制进行完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对城市管理系统的巡查机制进行完善处理,并做好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基础功能显著提高,重复发挥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优势.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并将队伍的执行力加强,借助于技术力量,将视频监控规模扩大,实现精细化的业务,并在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体现城管的特色和亮点。

(三)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督察督办功能进行完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就要对城市管理系统的督察督办功能进行完善,尽可能的保证整个城管系统督办机制中有着一定的数字化城管中心,将工作的目标显著增加,并落实决策,对政令的畅通加以确保。同时也要将督查人员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保证有着较为广泛的督查内容,对督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保证,并将督查的工作力量显著增加。最后就要将工作的重点突出,并将督查结果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做好经费的基础落实工作。

(四)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加强

加快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中,就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数字化实施方案进行确定,并将技术网络建成,并保证城管的所有事项尽可能的依据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对城管广域网进行建设,将城市各个市区的监督中心以及指挥中心有效的统一,并保证各个业务有着一定的协同运作性。同时也要做好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建设,并借助于GPS定位技术实现监督员的一种科学管理,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综合性的采集和输入存储,并做好技术性的实践操作,将图文一体化的办公实现。

总而言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做好对城管人员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培训,并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有效性显著提高。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发展,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进而借助于无线网络技术,对新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建设,并将新的城市管理架构形成,实现可计算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问题解决的相应时间提高,并最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全面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鸿祥,王德峰. 浅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5):132-134.

篇7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 存在的问题 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全球化的进程,图书馆的发展备受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信息化时展的需要,为了让图书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高校在对图书馆的建设上煞费苦心。下面我们首先要对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探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图书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图书馆落后性的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它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图书馆建设缺乏经济支持,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如果经费不足,就会导致图书馆设备落后、人才缺失等问题,对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滞后性;其次是图书馆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知识需求和经济支持较多,为此图书馆的建设模式比较先进。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也相当缓慢,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最后是图书馆建设模式相对落后,图书馆的建设需要科学依据,如果对图书馆缺乏客观认识,就不能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片面性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图书馆建设逐渐向数字化发展,然而很多人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识缺乏,他们将单纯的信息数字化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点,然而信息的数字化体现只是数字化图书馆的一部分,相对于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馆来说,它还具有很多的发展空间。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系统化、一体化,缺乏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不能够有效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一些地区的数字图书馆缺乏基础性建设,图书馆设施相对落后,设施维护也不到位,这就导致数字图书馆发展严重受阻,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另外,目前数字化图书馆还牵扯到了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于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一旦信息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产权纠纷,这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

三、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之际,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逐步改善,为了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图书馆建设由传统型模式逐渐向创新型模式转变。相信未来的图书馆范围会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下面我们从图书馆的商业化、多元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发展方面来了解它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图书馆的商业化发展,以满足图书馆建设的经济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建设水平,我们不仅需要对图书馆建设进行科学研究,还要进一步改善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注重图书馆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正是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图书馆经营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商业化经营、半商业化经营及非商业化经营,非商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完全公益性的经营模式不能够给图书建设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单纯的靠政府支持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对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的阻碍。为了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全方位性发展,大力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我们注重图书馆的商业化发展,为图书馆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有效的推动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脚步。

(二)图书馆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使图书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新型图书馆逐步建设,这就形成了传统与数字结合的多元化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图书馆的魅力。在图书馆的建设中,我们将其社会功能扩大化,为其配备了教育培训、就餐等服务场所,让图书馆的发展更加丰富灵活。为了使图书馆实现一体化发展,在图书馆建设上,依靠网络进行区域融合,打破了以往分散的图书馆模式,促进了各图书馆的紧密联系。另外,图书馆的建设模式逐步更新,微型图书馆逐渐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的阅览书籍,方便了读者阅读,为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图书馆向网络化发展

新形势下,传统的图书馆呈现落后性,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一些图书借阅、续借等手续可以通过网络办理,这样不仅节约了读者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图书馆数目信息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这样方便了读者查阅文献,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是我们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看清问题才能展望未来,通过我们对图书馆现状的客观分析,全面掌握了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深刻体会图书馆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程金楠.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图书管理[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2] 武国荣. 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3] 王亚芬. 试论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原则[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篇8

【关键词】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实名制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数字货币技术已在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围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在储存、支付、清算、汇兑等一系列的交易中,数字货币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方式。与此同时,数字货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数字货币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数字货币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对其存在问题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从数字货币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出发,以数字货币与传统的纸币相对比,研究其在信息时代的所具有的各种优势。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的文献和专著,对数字货币的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把握,并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国内外的专业文献和专著,以及专业的研究论文。

一、数字货币及其特征

(一)数字货币的定义

数字货币是指对货币进行数字化。是货币的一种电子形式,它的承载物为既不是纸币也不是金属物。是一种支付手段,也是一种程序。数字货币本身的特征将其与其他货币区别开来。

(二)数字货币的特征

1.网络性

网络性:数字货币是在电子信息技术(IT)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字货币的特征与信息技术和网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数字货币是从货币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是从信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货币和特殊的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货币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当人类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时代之后,数字货币将会完全取代传统货币(纸币)。网络是数字货币实现其货币职能的基础,是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实现全方位货币管理,传统货币管理中的现金发行方式、传统金库制度、假币问题和传统银行将不复存在。

2.数字性

数字性:数字货币实际上是存储于各网络银行账户上的一组数字。这组数字象征着拥有其所有权者拥有这组数字(数字货币)所代表的一定量的财富或价值,运用这组数字(数字货币)的全部或部分进行网上投资、网上交易。

3.高效性

高效性:数字货币的产生使得货币履行其职能的效率几乎达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境界:从现金的发行与管理方面看,货币管理当局从发行现金到回笼现金都不必要采用传统的设计、印刷和运输工具进行,而是直接在网络上实现现金的发行和回笼。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在纸币本位制度下存在的诸如高成本问题、假币问题、安全问题和现金供应量难以确定的问题。

数字货币支付的便利性,使得其发展前景比传统的货币要优越。

(三)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比较

与数字货币相比,纸币和硬币则愈发显示出奢侈性。在美国,每年搬运有形货币的费用高达60亿美元;在英国,需要2亿英镑。世界银行体系之间的货币结算和搬运费用占到其全部管理费的5%。

对于防止伪造,纸币在当前日益发达的仿真和复印技术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不久以前,造假者还需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位技术高超的刻画师来制作一系列的模子以印刷纸币;而今天只要有一位热衷于绘画的美术学生,再配以完备的技术设施就能做到这一点。数字货币系统具有多层加密措施,伪造一组随机产生的密码要比伪造现金、伪造签名难得多,而且使用数字货币有据可查、有踪可寻。

传统货币有较大的存储风险,昂贵的运输费用,在安全保卫及防伪造等方面投资较大。数字化货币与信用卡和电子支票也不同,它是层次更高、技术含量更多的电子货币,不需要连接银行网络就可以使用,很方便顾客,并具有不可跟踪性。

数字货币有如此多的优点是在货币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所产生的,没有货币的生活是寸步难行的,货币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致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由此我们更要了解货币的发展史,从而不断展望货币的未来。

二、货币发展历程与数字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的演化史及数字货币的出现

篇9

关键词 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07-03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可以以城市为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不仅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1 数字城市建设概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通过宽带网络的链接,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仿真 - 虚拟化技术,如城市进行多分辨率的数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间,时间和多品种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数字化虚拟实现。它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城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还可以辅助参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创造活动。

1.2 国外数字城市现状

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实现了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数字城市在线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政府网站群是数字城市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国外的政府网上办公的数量庞大,主要业务有: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档案管理,城市审计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协调和服务,城市财政和政府采购,市政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城市政府在网上进行了规划管理网上作业,将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从而实现了程序规范、法制健全、申报简介、过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规划。

除了政府网站群方面,“数字城市”在地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回顾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市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市政府、企业互通互联的阶段;第四阶段:网络社会、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阶段。

1.3 国内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的我国也积极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并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例如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中国县级第一市”的广东南海,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不仅这些城市,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开展而来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国进行推广。“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效的,例如广州市建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政府等几大光纤网络,并与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建立了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等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

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也相当巨大,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但我国政府网站仍处于政府宣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介绍政府结构、政府首脑、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统计结果等。由于投入到网上办公的时间较短,和国外政府网站相比业务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政府网站对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向着数字城市的行政管理迈出了跨越的一步,数字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由政府网站群来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和成长对数字城市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沟通,更多交流。

我国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并举的形式下,不仅是政府网站群,其他的数字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城市,我们需要在政府网站群和各企业信息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城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所设计的理论有: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理论、分布式计算理论、三维仿真理论、海量存储理论、信息的认知理论、空间数据仓库理论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互操作与超链接。

2.1.1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沟通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参考标准、术语、元数据层次结构、元数据分级、元数据扩展原则及方法等。而“数据城市”则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对这大量数据处理的技术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存取和运算以及传输,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技术。

2.1.2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和匹配等操作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概括、聚集、调整及确认等工作。它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数据挖掘是通过建模从大量的数据中来挖掘所需的数据或知识,其过程为:确定数据挖掘对象、准备数据、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应用。

2.1.3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

空间数据融合主要内容有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其中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较为复杂。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攻关的难题是融合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可见数据融合技术还需更加提升。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显示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模拟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显示子系统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合成,检测子系统主要将操作信息传递给电脑,而模拟子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实现虚拟环境的描述和构筑。虚拟显示系统的技术基础有许多,例如高级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等。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类型有视频映射系统、沉浸式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系统。

2.1.4 互操作与超链接

互操作是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即使它们的语言、模型和环境不同也依旧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运行,来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务。这些实体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处理对象和系统运行环境等。研究互操作不仅要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了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它是“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

超链接为“数字城市”提供了资源的关联,可以将“数字城市”庞大的信息资源相互联系起来,就如互联网中超链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数字城市”拥有海量的数据,因此对超链接的技术要求很高。

2.2 数字城市如何建设

建设“数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访问方式以及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由于“数字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数字化生活中包含数字社区、数字医疗、网上购物等;政府数字化办公包含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务等; 企业数字化经营中包含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

“数字城市”总体构成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层、地理空间层、应用系统层、决策分析层。“数字城市”建设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后,就要建设第二项工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的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须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第三步需要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此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2.3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数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还未达到“快、准、全、廉”的标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获取与提供离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在城市数据的共享上存在着缺乏合适数据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数据的问题。由于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设备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数据设备才存在着精度、网络传输速度以及虚拟设备模拟的逼真度等方面的问题。建设“数字城市”,技术要求也很高,虽然目前我国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设需求,所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者,技术、管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待协调,“数字城市”数据共建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所以协调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实现不同领域的系统互联互通是尤为重要而有难度的,这将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其次,我们要引入人才,此时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个专业部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协调。再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唯有市民的热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数字城市”不仅仅只应用与政府,还应用与生活,比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单位、数字化企业等等,那么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涉及到加强领导,促进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的协调,以及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面对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信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数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3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及发展前景

数字城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种领域的管理,这些大量的城市空间数据在提供和获取上追求着“快、准、全、廉”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由数字城市的建设来解决的,包括数据生产与更新的速度,数据的准确及精度,数据在空间中的完整性以及体现数据的真三维和时态性。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状况。

因此,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会加入到建设行列,从而给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和处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杜,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

[2]吕长广,杨玉坤.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战略[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

[3]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

[4]郑剑宇.数字城市与数据仓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的讨论综述[J].社科情报,2002.

[6]张晶,韦中亚,邬伦.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7]龚建雅.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J].3S世界,2001.

[8]简论数字化城市[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9]赖远鲲.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0]陈坚.如何构建数字城市[J].特别报道,2012.

[11]王建虎,吴昊.数字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篇10

1 做好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工作的重大意义

目前对于档案保管来说,其中涉及的档案信息大多数是比较重要的信息,因此在进行档案信息保管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档案自身质量和完整性进行有效保持,还需要保证档案保管时间能够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在现在社会上使用的档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数字档案文件,这就为长期保管提供了很大的阻碍。对于现在社会上使用的数字档案文件来说,尽管其自身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与传统的档案文件相比较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这种档案文件的载体的计算机或者硬盘软件等,这就导致其自身保管时间还存在一定限制性,也就是说在进行数字档案文件长久保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而且在对于现在社会数字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提升档案文件自身安全性和便利性,就需要在实施档案保管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现在社会上实施的数字化保管方法,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现在发展状态下数字资源也成为我国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而且在信息化时代不断更新的作用下,现存的数字化信息数量也有明显的增长,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资源总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其价值和发展速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存在经济模式势必会发展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信息资源模式。但是在对我国目前实施的信息资源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中发现,在这种状态下会导致我国对信息资源的保存控制和有效获取等问题大幅度出现,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度有明显下降。因此这就需要对现在实施的信息资源和数字档案文件保存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数字档案文件的发展。

另外,在对现在社会上进行的数字档案文件保管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这种档案保管方式在我国各个行业都有非常广泛的涉猎。其不仅仅对我国现存的经济状态有一定影响,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存在着连带关系。对于数字档案文件管理来说,其在进行商品流动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对商品流通方向和成本核算和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对提高企业自身生产效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影响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的原因

2.1 认识不到位、意识落后

在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部人对数字档案文件保存制度的认识程度不足,这就导致其在实施数字档案文件保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字自身危机也没有全面掌握。

2.2 缺少顶层设计、管理脱节

数字信息保存涉及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需要由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调整,许多相关方的利益需要由法律保障。但是目前建章立制工作远远没有跟上,法律上没有明确赋予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法定地位,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去正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得以推广,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环境使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行为受到鼓励。

2.3 技术更新换代快,标准化滞后

数字保存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由于多数存储技术和存储介质在研发时没有考虑耐久性问题,使得信息存储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导致长期保存面临的技术方案的选择难以确定和固化。

2.4 人才培养滞后,人才不足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人才培养工作严重滞后,目前还没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有些信息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等专业还不能培养出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适用人才。从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专业队伍比较薄弱,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相关技术、标准和材料的研究。

3 做好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的对策及建议

3.1 强化宣传和教育

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有效保存才能使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才能将我们创造的文明留给后人,并为后人预留更好、更坚实的发展基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普及数字保存知识,强化数字信息保存的危机意识,鼓励全社会加入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中来。

3.2 加强立法工作

建立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数字资源保存的利益驱动机制、政策环境保障机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分工,共同推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向前发展的良好局面。

3.3 加强有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理论研究

深化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基本规律的认识,加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理论研究,重点突破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广大数字资源保存的实践者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组织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加强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相关领域标准化的整体水平。

3.4 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鼓励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投入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事业中,鼓励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举办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成果、项目经验等方面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扩大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职业队伍,提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篇11

【关键词】油田数字化 主要问题 应对措施

“油田数字化”,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因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并未对其给出一个准确且全面的定义。单纯从促进油田原油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看,所谓油田数字化,是指以采油厂为代表的原油开采企业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原油开采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1]来进行原油开采的一个过程。数字化油田,实质上就是把整个原油开采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原油的包括勘探、开采、运输和初处理全部内容在内的整个生产流程作为主线,从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综合的数字化研究体系,最大限度的实现原油开采的高效化和系统化。

长庆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近些年来,在公司领导层的正确领导之下,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油气年产当量连续以百万吨规模攀升,净增长居中国石油前列,目前,油气当量跨越5000万吨,排在中国石油第二位。在当前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之下,建设“数字化”油田已经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

一、从长庆油田看全行业“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油田数字化”的产生时间较短,但在公司各方面的努力之下,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产生的时间较短,加上经验缺乏、技术不成熟等方面的因素,公司在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部分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给油田数字化建设带来的动力明显不足。长庆油田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企业部分管理者未能对油田数字化建设给出足够的重视。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与投入更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于一种新兴的风险大且回报率不可预测的新技术相比,人们往往更愿意将投入的重点放在一些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上,从而避免因为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因为过多的投入于新技术研发而给企业整体发展所带来的压力。

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不甚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油田数字化,是一个将“油田建设”和“数字化科技”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程,要想保质保量的顺利实现这一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以高度发达的专业性技术作为支撑。然而,受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同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这就给我国的油田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不便。

专门性人才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同样是制约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进程的一个不能逾越的因素。近些年来,油田从自身实际出发,与50多家国内外公司、大专院校开展了技术合作。但毕竟改制时间较短,受计划经济体制余威的影响和高额垄断利润的存在,部分企业员工往往不能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不仅自身不愿发展,而且还给新近企业的员工灌输了不良思想,对长庆油田的长期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解决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合理化措施

积极探求解决油田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推动数字化油田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长庆油田一定要把数字化油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将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向这一方面主动倾斜,为建设数字化油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原油出产量和经过初处理的原油产品的质量而不断努力。

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将油田数字化建设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处在原油开采和预加工阶段的一线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数字化油田对于企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于油田数字化的建设实践,主动总结研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卓有成效的技术和管理探索,以自身的行动切实推进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过程。

其次,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发展的理论指导。油田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助力的复杂工程。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要积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合理的对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过程进行分期,明确每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实现途径,一步一个脚印,为油田数字化的全面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长庆油田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时不断引进油田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企业要不断加大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从而解决油田数字化发展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各大专院校和专门的石油化工研发机构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借助其先进的师资力量为本企业培养数字化油田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

三、结语

油田数字化,是石油开采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长庆油田的全体工作人员,一定要从维护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出发,积极探求建设数字化油田的措施,为切实提升企业效益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蕾、张小衡.论油田数字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现代商贸工业.2012(2):265.

篇12

两星期之前,我就富足经济学这个观念应得的关注写了一些东西。该话题带来了一些评论和一系列电子邮件,这些讨论颇为有趣。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观念,这带来了一些挑战。我时常感兴趣的是,在各种不同的理性讨论中,不同意见的要点是怎样的。赖利・莱辛(Larry Lessig)最近在谈到“去除障碍”时引用了高尔(Al Gore)的话。他们基本上主张的是,如果别人反对你,请仔细认清他们在哪些点上有不同意见,并且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意见。当自己的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候,你可以学习到许多有趣的事情。我准备就此话题发表一系列的帖子,来看看我们是否可能扫除数字内容经济学所面临的障碍。作为一个开始,我将概述一下我在4月份所讨论的东西和背后的思考过程。

当凯托研究所的吉姆・哈波(Jim Harper)友好地邀请我去参加他们在华盛顿办公室举行的一个关于版权的小组讨论时,我对该谈什么问题感到不知所措。我花了很长时间尝试了解,为什么这帮以自由市场或自由主义观点为荣的人,会在内容经济学上有如此之大的观点分歧。我感到烦恼的是,那些最初持有相同的基本工具箱(即自由市场是好的)的人们,会最终不在一条道上。一方面,如发展与自由基金会的人认为,严厉的知识产权法(如对于数字版权管理更有力的保护),对于建立与内容相关的经济体系是很必要的。另一方面,像Tim Lee、David Levine和我这样的人,却把这些知识产权法主要视为一种政府许可的、阻碍经济发展的专利垄断。

我在对小组讨论的概述中提到,在去华盛顿特区的飞机上,我有那种一刹那“我发现了”的感觉。我一直在阅读一些有关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历史和经济学历史的教科书――没有一本解决了这种分歧从何产生的问题。所以我放弃了,决定重读几年前在二手书市场中买到的《零:一种危险思想的传记》一书。这本书讲了有关数字零的令人着迷的历史――我们的社会历经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才意识到需要有零这个数字,甚至有的地区一段时间认为它是异端的。由于无法像其他数字一样被正常使用,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数千年中,这种情况阻碍了进步,因为如果不能理解零,就无法有高等数学或高等物理――但如何使人们接受它确是一大难题。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在小学就学习过零的人来说,这太可笑了――零怎么会是一个如此难以被理解的概念呢?但是,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产生我们讨论分歧的原因正是这个。难以置信,在经济学中误解零是如此轻易。因为,就像我们经常被教导的那样,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稀缺性的科学”,或者说是关于如何理解存在资源稀缺状况时的资源分配问题的科学。经济学市场是被“稀缺”所定义的。而零改变了所有的一切。在一个希望得到不是零的结果的方程式中加入零(想想除零会发生什么),就会让整个方程出毛病。所以,举例来说,基础经济学告诉你,在一个自由市场上,价格将会促使人们以边际成本进行生产。但如果其边际成本为零(在数字内容和知识产权中就是这样的),就会得出价格也为零的结论。然而,这样的结论却让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是这个模型在涉及到零时就出问题了。他们看到结果中没有了稀缺性,由于他们总是以稀缺性的情境来理解经济学,这对于他们是个无意义的结果。

篇13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相关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部门,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也有了较高的重视和支持,数字电视广播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因此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方面,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地面数字电视,按照地面数字电视的接受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固定接收类型和移动接收类型。固定接收类型是指使用固定天线对信号、图像以及声音等信息进行接收,然后再将接受到的信号通过屏幕传递给用户,移动接收类型包括手机电视和车载电视这两类。

1.1固定电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电视节目都能使用固定电视技术来对其进行技术处理,进行处理的节目经过加密认证系统进行机密处理后,用户就只能通过付费才能观看,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信号接收装置基本都是机顶盒,用户只有安装机顶盒之后,才能观看节目[1]。在终端设备里面加入智能卡,能有效的防止未付费的人通过非法途径对节目进行收看,这项技术能够很好的实现依靠节目和频道数量进行收费的目标。

1.2手机电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移动性增强,手机电视就是其最主要的一个产物,手机电视就是观众能够通过收集来进行节目观看。手机电视的这种功能,就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表现,手机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观看节目更加方便。

1.3车载电视,是应用数字技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在地面进行数字接收,然后再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这种车载电视,可以使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电视节目的收看。车载电视,是当移动速度在120km以下时,在交通工具内进行信号接收,然后通过屏幕传播。这种数字技术能促进车载电视的发展,在各种交通工具上都可以进行移动电视的使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2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是根据电视台发射出的电视讯号来实现对用户的数字播放的,其中,网络用户还可以运用网络来收看电视节目,作为当前社会中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普遍性;其次,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突破了原有技术在时空上的限制,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看需要的节目,其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第三,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稳定性,其主要指的是数字电视信号中以二进制为电平,幅度较小,刚刚可以满足识别条件,因此具有交好的信号稳定性;第四,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即可以将数字电视技术与网络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还能够与计算机网络实现对接,从而使得通信通道更为安全。

3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相关问题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发展、应用和普及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新旧利益集团的争夺

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也就会引起各新旧利益集团的争夺,在很多国家的数字化进程中可以看出,模拟与数字之争,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的砝码,这种情况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依然存在。新技术的生成、发展,形成了新的技术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在标准、型号、内容生产之间的利益再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竞争也会极大的影响数字化进程。

3.2困难用户的数字化应用问题

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使得节目内容和节目质量,相比于原来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这种优势,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字广播电视的费用。由于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原来的技术上纳入了相应的准入制度,这就意味着民众在应用数字广播电视的时候,就要缴纳更多的费用。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有一些民众不能承担这部分费用,这就制约了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2]。虽然,在这方面,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仍然不能满足全部群众的需要。3.3节目内容不够丰富随着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消费者,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除了会考虑要缴纳的费用,还会考虑到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数字广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存储和传输空间都无限增加,但其红利仍然无法体现出来,且消费者对于小众内容的需求,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形成主流。

4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中,要想保证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现有的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实际发展中去,这样能从根本上推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还能维护数字电视整体的运行秩序。

4.2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使群众能接受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这样能保证数字电视广播的顺利运行,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3]。在收费制度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的收费基础上进行过渡,相关部门在进行收费制度的调整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收费。

4.3丰富节目内容

随着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其在应用过程中,对设备进行不断完善和技术创新,这使得数字电视广播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群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的过程中,往往更关注节目内容。所以,相关部门应该从观众的内心需求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电视广播节目的内容,提高收视率,使群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适应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新旧利益集团的争夺、困难用户的数字化应用问题以及节目内容不够丰富,要想保证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能够更稳定、持久的发展,就要解决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针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解决措施,主要可以从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及丰富节目内容这三方面出发。

作者:于军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参考文献:

[1]张欣奇.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思考的相关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5:8544-8545+8547.

篇14

一、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顶层设计。即在国家层面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缺乏统筹规划,都是各个地区自行探索建设,由此造成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规范与标准。比如青岛模式、杭州模式、深圳模式等等。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档案法》,但是专门针对数字档案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再次,缺乏建设资金。要想建设数字档案馆,就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建设资金,然而除了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财力来建设数字档案馆,欠发达地区要想建设数字档案馆就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局。最后,缺乏技术支持。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需要攻克?稻萃诰蚣际酢⒑A渴?据储存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这就导致许多地方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而无法实现数字档案馆建设。

二、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可行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西方发达国家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时候,一开始就进行了顶层设计,比如澳大利亚的VERS项目、英国的NDAD项目、美国的ERA项目,这些项目都被纳入了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并由国家档案局先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制定相关的规范与标注,然后将成果向下推广。因此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应当改变过去“自下而上”这种建设模式,对数字档案馆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按规划有序进行,这是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步。一方面,应当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国家规划中,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各个地区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一方面,各个地区也应当对当地数字档案馆相关标准以及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其与国家标准统一。

(二)健全法律法规。我国当前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许多内容其实并不适用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健全档案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专门针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数字档案馆内的档案文件毕竟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它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必然也存在着可能泄密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档案泄密而引发的纠纷甚至是刑事案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数字档案馆运行过程中档案文件的公布权、文件内容所涉及到的隐私权、利用者的信息权等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予以保障,来追究档案信息泄密行为。关于这点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已经取得的成熟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健全完善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

(三)多途径筹措资金。首先,国家应当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其次,针对资金不足问题,各个地区应当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地方财政规划,逐步筹措资金,分期开展建设。比如新干县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据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精神,计划用3年(2015年至2017年)时间,分三期建成包括档案全文数据库、电子文件归档系统、软硬件系统和网络平台以及安全体系建设在内的数字档案馆,逐步实现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最后,拓展思想,可以考虑让民间资本(比如各种基金、个人、企业)介入到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加大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技术条件上,要加大对数字档案馆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积极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此外,还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技术外购、学术支持等多种形式保障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其中业务外包是指可以将数字化扫描等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加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自身运营成本;技术外购是指直接购买数字档案管理软件,学术支持是指可以寻求有数字档案馆技术研发力量的企业、高校的合作与支持,这些都是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的可行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