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5: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二、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三、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四、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五、其他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关键词】环境污染 生物技术 应用 前景
中图分类号:Q933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 “三废”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污染等,造成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率剧减,草场严重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疾病发病率也迅速提高。因此,必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如现代环保生物技术等,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平衡,已迫在眉睫。
2环境生物技术简介
生物技术是建立在生命科学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利用生物或生物有机体的特定部分或某些功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染色体工程、生化工程等。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衍生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技术,即我们所说的“环境生物技术”,亦称“环境生物工程”。其特点如下:
2.1 实现对污染物的循环利用
对垃圾废弃物的降解生成的产物或副产物,一般都可重新利用。这样,可把污染降到最小程度,不仅可解决长期污染的问题,还实现了对固废的循环利用。
2.2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治理,产生的物质基本属于稳定无害的物质,常见的包括CO2、水、氮气、甲烷等。并且,多数都是一步到位,无二次污染。因此,该技术既安全、彻底又高效。
2.3简化流程,节约成本
生物技术是建立在酶促反应基础上的生物化学过程。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实质是一种活性蛋白质。一般在常温常压或近乎中性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反应。因此,绝大部分生物治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并可就地实施。
3.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处理中的应用
3.1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比如,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蛋白质等。废水生化处理经近百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治理废水,主要借助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完成。它分为耗氧降解技术与厌氧降解技术两种。耗氧降解技术又分为: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技术,它属于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为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导致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结合起来,从而使酶不再溶于水。微生物细胞犹如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可采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式。对于污水中的多种污染物,均可通过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进行治理。国内外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3.2在废气净化方面的应用
废气是近年来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如何利用生物技术高效净化废气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采用的方法包括生物过滤、生物洗涤、生物吸附和植物修复法等。常用的生物反应器有生物净气塔、渗滤器和生物滤池等。根据微生物在废气处理过程中的具体形式,分为两大类:生物吸附法与生物过滤法。前者可治理含胺、酚和乙醛等气体,后者可降解恶臭性废气。植物修复技术是把太阳能作为动力,依靠植物的同化作用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它属于一种绿色技术。现在,全球都有很多成功处理废气的案例。美国利用微生物作用来净化工业恶臭气体,效果明显,且还不会出现二次异臭。德国与荷兰利用生物膜过滤技术可除掉超过90%的硫化氢。我国相关学者也在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处理橡胶再生脱硫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的有机废气,经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若相关条件控制适度,净化效果显著,净化率可超过90%。相比原有的废气处理方法,生物技术法有着很多优势:节约成本、效果好、安全可靠、没有二次污染等。
3.3在处理固废方面的应用
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与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很多固体废弃物。传统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能源,还会污染环境。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不但可以把这些废弃物变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卫生填埋、堆肥和发酵制沼气等。
4.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4.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随着农业的发展,各种化学杀虫剂、农药被大量使用。而这些农药很多都会残留在土壤中,。尤其是那些极难降解的农药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通过相关生物技术处理,可以把这些污染物质进行有效分解,生成水与CO2。不仅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还能防止出现二次污染。但是是分解周期较长,不符合农业生产的需求。重金属属于土壤污染中重要的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治理机制是:借助生物作用(酶促反应)导致重金属的化学形态改变,将其固定在土壤中,或减轻其毒性。这样,可有效制约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移动。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作用后,会进一步固定重金属或减小其毒性,从而净化土壤。此外,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土壤有机物的数量,调动相关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优化土壤生态结构。同时,还能强化对土壤的固定作用,避免土壤受到风蚀、水蚀的破坏,预防水土流失。
4.2.水体生物自然净化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中通过植物吸收达到净化水体与土壤的方法被称为生物自然净化技术。分为生物塘与人工湿地两种。前者把太阳能作为初始能源,利用塘中植物的同化作用将水中的污染物吸收掉,从而净化水体。生物塘中可栽植的高效净化植物有水葫芦、芦苇、水莴苣等。同时,还应构建集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一体化复合生态系统,进而提高生物塘的处理能力。后者是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达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由于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出水水质较好,可用于饮用水源的处理,并且所需成本也比常规处理方法要低。
4.3白色污染的治理
采用生物技术治理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筛选具有降解塑料与农用薄膜的微生物,形成高效降解菌。二是分离克隆出带有降解功能的基因,再将其植入到特定的土壤微生物内,如根瘤菌。这样,既能发挥两者各自作用,还有利于加快对塑料垃圾的降解速度。此外,还应重点对预防白色垃圾技术进行攻关与研发。个别微生物可以生成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类似于塑料,被称为聚酯。为进一步节约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致力于通过DNA重组技术,试图改造某些微生物。比如,当前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就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聚-β羟基烷酸(PHAs),相关研究人员正试图形成自溶性PHAs生产菌种。通过把PHAs重组菌发酵后,积累数量众多的PHAs,再添加一些信号物质,从而生成裂解蛋白,然后细胞壁被破坏,PHAs析出。即简化PHAs的提取流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4降解废水中微量油脂
含油废水属于一种量大面广的污染源。废水中的少量油脂并不能通过原有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掉。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日本日立化成公司合作,从5种活性污泥或土壤中驯化分离出六种菌,分析了它们在低温条件下对低浓度植物类油脂的实际降解能力。不同菌的降解能力都各不相同,其中,发现两种菌的除油效果很好,除油率高达92.80% 和95.49%,相关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经统计资料显示,每合成一吨农原药需消耗3-4吨化工原料,多余的原料作为未反应物或中间副产物随水排出,每年数百家农药厂排出的废水上亿吨,危害极大。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处理农药(乐果)废水的方法。他们将高效微生物菌种用于SBR设备处理有机农药废水,效果显著,使有机磷转化率达96-99%,其技术指标达到了相关排放标准。一般情况下施用的农药化肥约有80%的残留,特别是难降解的氯代烃类农药,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滞留危害,必须依赖基因工程构建的高效菌种来进行处理。但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还必须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治病虫害和除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的总称,大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有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5.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应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生物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监测水质,利用细菌的数量、某些粪便指示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霉伯氏菌)等②检测物质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通常使用鼠伤寒少门氏菌来检验。③通过发光细菌对环境中的毒物进行检测,速度较快。④根据对水中藻类的生长情况测定,对水质进行监测或检测某些物质的毒性。近年来,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包括PCR技术(应用聚合酶式反应技术)、核酸探针、生物传感器等。PCR技术可用于当前还无法培养的微生物检测,一般适用于对土壤、水样、沉积物等环境标本的细胞检测。
随着今后技术的不断完善,对于水质的检测,核酸探针与PCR技术极有可能取代现在的常规微生物检测方式。此外,生物酶法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它适用于快速检测与现场测定。生物传感器具体有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通过酶、微生物、抗原、抗体等生物材料作为分子识别元件,从而把外部对其理化特性的影响转化为电磁信号。它可用于对特定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并且操作简便、结果精确。
5环境生物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
5.1现状
环境生物技术虽有诸多优点,并能有效解决各种污染问题。但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种种局限:
①反应速度较慢,并且需要大型的反应器,需占用过多的土地面积。
②对于原水水质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不然,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③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问题,如污泥膨胀或流失,余下的污泥也不易处理。
④通常的微生物也极难解决人工合成物,尤其是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
⑤实验室有可能泄漏某些活的有害菌体。大规模的微生物应用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
5.2发展前景
5.2.1各种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
比如,国内有关专家利用高效反应器治理印染废水时,结合三种新技术,以提高生物处理效率。即在厌氧流化床中加入高效的脱色菌,通过聚集-交胶固定法,把脱色菌固定到活性污泥中。再在反应器中加入磁粉以构成稳恒弱磁场,从而对微生物产生正的磁生物效应以加快生化反应速率。此外,还有利用基因工程克隆生物生长基因控制植物生长、构建高效的细菌来治理各种污染问题,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处理农业固废中难降解的五碳糖等等新技术。
5.2.2综合利用
为了避免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后形成二次污染,同时,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物治理技术也更趋向综合性利用,如利用降解后形成的微生物菌体、微生物体内酶、有关代谢产物、或其产生的能源。当前,“沼气田”发电是比较成熟的生物技术,投资少、成本低、使用管理方便,正受到很多国家的推崇。英国有的污水处理厂采用乳酸细菌降解农用工业垃圾生成乳酸。
5.2.3和其它现代科技有效结合
近年来,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IT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生物治理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生物处理工艺正实现自动化控制,并且,生物技术方面正积极开展数学模拟研究。据有关报道显示,目前已研制出电子计算机辅助系统。该系统分为分析程序与处理程序,进一步降低了废水处理厂设计方面的难度。随着自控技术的发展,连续性运行的大型氧化沟也随之产生。
5.2.4重点研究极端微生物与超级工程菌
极端微生物是指在一般生物无法生存的条件下能生存的生物。比如在高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低温等极端条件。这类微生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有很高的环保应用价值。Whyte等经研究了解到,冷微生物菌株可以使石油烃、十二烷、正十六烷、甲苯、萘等发生矿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现有微生物的有效改造,不断研发出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通过质粒工程技术,把分别降解芳烃、多环芳烃等的质粒接合到降解酯烃的细菌体内,形成一种“超级菌”。这种细菌在治理石油污染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把60%的烃分解。同时,相比一般菌种,其几小时就能达到一般菌种净化一年左右的效果。
5.2.5转变观念,从治理转向预防
目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会从单纯地治理过渡到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最终实现清洁生产。比如,生产微生物农药、源于微生物体又能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剂等。今后还可应用于诸多领域,如洗涤剂制造、油类回收处理、感光乳剂稳定、植物病害防控、细胞破碎、微生物的快速测定等方面。目前,正尝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PHBV基因植入某些植物体内,实现从植物体内获取塑料,从而解决严重的塑料污染难题。
5.3.展望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剧恶化,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人们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振救人类自己。这场环境革命的意义就像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样重大,而且需要更深入和彻底。在这场革命中,借助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纵然有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也还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所以,面对环境危机日益恶化之势,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规划、法规、资金投入等生物技术良性应用环境,鼓励、资助研发更新更高效的环境生物技术,并使之得到产业化与商品化发展,还要把生物技术和其它各种相关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解决当前困扰世界各国的生存危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涵戈 浅谈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新教师教学 2011,(1)河南省项城市,河南,项城,466200
[2] 谢丹丽1 雷鸣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科学 2007,33(5)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污水处理中心 长沙 410007; 2.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长沙 410128
[3]张伟锋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综合论坛2011 新密市环境保护局河南郑州452370
[4]郭颜伟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传播 2011(11)新郑市环保局,河南新郑 451100
基因工程,也称遗传工程。转基因,也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把某种生物的基因(外源基因),有目的地移植到另一种生物的胚胎细胞中,使两种生物的基因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这种得到外源基因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成果,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把只发育了五六天的山羊和绵羊的胚胎取出来,然后将山羊的胚胎细胞注入到绵羊的胚胎细胞里面,让它在试管里发育一段时间,再移入绵羊的子宫里。结果,生育出来的是长着山羊胡子绵羊毛的“怪羊”,很难说它是山羊还是绵羊了。
转基因技术与植物、动物的“杂交”不同。杂交,都是在植物或动物的同一种属之间进行的,是能够进行杂交的;而转基因则可以将根本不能进行杂交的生物“结合”在一起。比如,将动物与植物“结合”在一起,这在过去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基因工程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草莓是极不耐寒的植物,尤其是果实受冻以后味道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俄罗斯的科学家将北极耐寒的比目鱼的御寒基因移植到草莓的细胞中,从而得到一种耐寒的草莓新种。
天蚕,是一种珍稀的野生蚕种。天蚕丝具有天然的葱绿色,非常鲜艳,并具有折光性,阳光一照,色彩缤纷,被人们誉为“丝中钻石”。可是全世界的天蚕丝每年的产量不到800千克。饲养野生的天蚕,难度极大。由于天蚕与家蚕的亲缘关系甚远,通过常规的有性杂交育种行不通。所以,只有通过遗传工程将天蚕优良丝质基因植入家蚕基因组织内。我国科技人员克服重重难关,终于培育出转基因的新蚕类“大别山天蚕1号”,从而获得具有天蚕丝质的家蚕新种,使天蚕丝的年产量得以提高。
关键词:分子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
前言:环境工程微生物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相关联的学科,比如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环境保护学等。同时,在微生物领域中,环境工程微生物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应用了分子生物技术,这样一来,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提升了监测的效果,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环境保护。
一、分子生物技术
(一)PCR核酸技术
在PCR核酸技术中,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技术。第一,PCR―SSCP技术,在利用此种技术进行环境监测时,首先要选取监测环境的DNA样本,随后,通过PCR扩增技术,得到SSCP凝胶DNA谱带,最后,对其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为银染法、荧光的检测技术;第二,PCR―DGGE技术,对于检测的环境,首先将样本基本组DNA提取出来,接着利用PCR扩增技术进行扩增,随后,将DNA谱带经过电泳后形成,最后,利用此项技术进行割带回收工作,将微生物的种属准确的确定;第三,PCR―RFLP技术,与前两种技术不同,此种技术在进行DNA谱带切割时,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通过与某段DNA识别序列相结合,实现最终的切割工作。
(二)PCR的测序技术
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的分离,微生物环境中会出现新的群体或者生命特征,这时,就需要对新的群体或者生命特征进行类别鉴定工作,为了准确的识别,就需要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持,分子生物技术中的PCR测序技术恰好可以应用在此,在进行测序工作时,此项技术依赖于转DNA,这是因为转DNA具备的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同时,在所有的生物序列中,同源性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基于此,在对新的群体或生命特征进行研究时,具备比较好的研究效果。
(三)基因探针测试技术
所谓基因探针,是指一个单链DN段,不过,此片段具备特异性。在对微生物环境进行检测时,首要的工作就是样品的选取,样品选取完成之后,通过解链以及相应的原理,对样品进行分析。在利用基因探针进行测试时,需要进行标记工作,这样一来,即使经过杂交之后,对比工作也可以顺利的展开。近年来,基因探针测试技术所具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一)检测环境中的致病菌和指示微生物
在环境中,致病菌是一定存在的,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致病菌的数量不断地增多,通过空气、水、土壤等介质的传播,导致人类患上各种疾病,比如2003年的SARS,进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在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完成之后,在进行指示微生物时,通过大肠杆菌来实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是不相同的,为了对其进行分析,采用了PCR―DGGE技术与16SrRNA基因相结合的办法,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中,很多微生物种群是无法进行检测的,对此,应用了PCR扩增技术,再次进行检测,这样一来,检测的效果得到显著地提升,同时,所需的检测时间也比较短。
(二)分析环境工程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一般说来,微生物会生存在污泥、生物膜、土壤等物质中,而且生存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在对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时,同样应用了分子生物技术,首先,对地下水微生物进行收集,同时,在陶瓷表面上让其形成生物膜,通过PCR-SSCP技术,将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分析出来;其次,对微生物种群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用了测序技术,并通过16SrRNA的抽取来完成。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对生物膜、污泥等物质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丰度进行了分析,在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充分结合之后,有效的支持了分析的结果。
(三)培养环境工程功能微生物
随着化学工程的发展,化学工程也逐渐的实现了现代化,在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时,复杂程度提升,同时,排入环境的物质可降解性越来越差,这样一来,环境中的微生物就无法实现有效降解,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避免环境污染的发生,提升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应用了DNA印迹技术,同时,通过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微生物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具备环境工程功能,能够有效且快速的实现降解,进而有效的保护环境。
结论:分子生物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技术,通过分子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属性进行测试,基于此,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大力的应用了分子生物技术,不过,由于分析生物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比较差,进而导致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加大对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力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应用的效果,加强对环境的检测,降低环境污染。在分子生物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其应用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广,与此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也必然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于洁,冯裕解玉红等.PCR-DGGE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06):227-234.
关键词:计划生育 出生人口 人口统计 人户分离 统计口径
计划生育统计所提供的人口数据是人口形势分析,人口决策的基础性数据,是准确反映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为各级党委 政府对人口问题进行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中出生人口数是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计生出生人口数通过采集比对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相关数据,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多渠道多种数据来源的统计方式来统计。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模式下的计生统计数据和其它部门的数据逐渐产生了差距,并有扩大的趋势。以我区为例,全区现有总人口41.8万人,流动人口43194人,人口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给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出现了出生漏报,人口漏统重统,部门之间数据不一致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区做了一系列调研,现就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 计生出生数和公安、卫生数据的比对情况
近年来,全区出生人口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2012年,卫生部门新生儿分娩数增长39%,公安部门新生儿申报户口数增长60%,而计生部门统计出生人口数仅增长7%;从数量上看,卫生、公安部门的数据较为接近,与计生统计出生人口数差距较大。通过比对,从下图可以看出部门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如下图)
二、数据差距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统计口径造成的误差
从统计口径来看,卫生出生数统计的是区内各医院新生儿分娩人数,包括本地人口出生和外地人口在我区出生;公安出生数统计为一段时期内在我区申报户口的新生儿数,包括当年出生的人口,也包括往年出生的人口;计生目前采用的统计口径大致可以描述为“现居住地”统计管理口径,即常住我区人口的出生数和流动人口在我区的出生数之和。由于卫生、公安和计生出生人口统计的对象不是完全一致,所以出生数理论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差距的成因之一。其二,公安、卫生的统计口径明确单一,计生统计口径的范围相对模糊。如计生的常住人口界定为“常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人;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户口不在本地,在本地有常住趋势的人”,在大量人户分离,人口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判断统计对象是否常住。计生流动人口口径为“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市、县)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其口径与公安及卫生的统计口径都不完全一致,因此流动人口在全区的生育数据也不能直接比对。
(二)人户分离造成的误差
所谓人户分离,是指人口常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相一致的现象。广义上来说人户分离包括流动人口和区内人户分离人口。目前,相对流动人口管理而言,区内的人户分离现象更缺乏有效的监管及服务机制,成为计生统计管理的难点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扩张,因拆迁、购房、就学、婚嫁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动迁户、暂住户、空挂户,使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人户分离人口逐年增加。由于人户分离,给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工作增添了复杂性。主要表现:一是统计对象的管理界限不清。“以房定人”的现居住地管理口径,容易引起居住地与户籍地,居住地与居住地在统计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出现“大家都管大家都不管”的情况。造成的出生数漏报在总体误差中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二是计生统计与服务管理对象不完全一致。在申请再生育审批、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出具有关计划生育证明时,当前实际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依然延续着以户籍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长期人户分离,户籍地对所辖地区的居民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等无法及时了解,造成了出生人数的重报和漏报。三是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管理交接难以到位。人口居住地变化产生大量需要迁移交接的信息,一方面基层难以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核实情况和录入信息要占用大量的人力,比较难落实到位,造成人口出生等信息重报、漏报现象时有出现。
(三)人口流动造成的误差
人口流动的大量性、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使流动人口难于管理,特别是违法生育的情况难以掌握。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和流动性增强,流出人口的去向掌握不准,底数不清和早婚早育现象的增多,使对这部分人违法生育的出生人口数统计难以保证准确。另一方面,由于计生政策符合率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水平有一定差距,为了保持甚至提高工作质量“水平”,一些地区和单位仍然存在不如实上报出生数据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依法统计的工作要求,造成了违法生育数的“瞒报”。
(四)管理不到造成的误差
一是人口信息采集难。人口管理协作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尚未真正建立,人口信息难以整合共享。计生部门自身采集信息的渠道日益狭窄,大量人口信息需要公安、卫生、民政、工商、房管、物业等诸多行政部门甚至公司企业提供,信息采集渠道过于繁杂、信息采集不及时、信息不全均制约了统计数据质量提高,造成出生数的统计误差。二是信息核对难。由于信息量大,地址登记不详,电话停机换号等造成无法联系核对等情况时有发生。三是新建小区管理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新建小区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由于没有及时划分管理区域,小区没有及时交接给社区居委会或相应的居委会(社区)没有及时配套建立,造成了已入住这些住宅区的人口出生信息无法上报。
三、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情况来看,计生出生人口统计误差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去老的统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和要求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不断改进完善人口统计管理体制。
第一,明确和细化计生统计管理口径。公安部门将逐步实现实有人口管理,为计生部门现居住地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计生部门应当探索建立以现住地属地化管理为方向的实有人口管理体制。进一步细化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的管理责任,赋于现居住地统计和管理服务的权限,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为依托,在服务中掌握动态人口信息,在社区建立一种没有户籍身份限制的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第二,强化人口问题综合治理。计生人口统计离开了部门的协作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要将人口统计工作职责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如卫生部门积极推行分娩登记实名制,公安部门按照《户口登记条例》落实人走户迁的政策,在办理落户,迁移时协助审验计生证明等;人口计生部门更要发挥工作主动性,对人户分离人口进行摸底登记,落实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交接,做到服务不减,工作不断。
关键词:生活垃圾;城市污泥;锯末;好氧堆肥;控制参数
中图分类号:S1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726-04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目前全世界年产生垃圾量约为7.7亿t,预计2020年将达20亿t[1]。在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过程中,垃圾中含有的致病菌、病毒和有机污染物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其中高温好氧堆肥具有堆肥周期短、减量化效果明显、无害化程度高和稳定化效果好等优点,被国内外专家所关注[2-5],但对垃圾堆肥过程中控制参数的报道不多。本研究是在中试的水平上以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另外添加锯末作为调理剂,在智能化高温好氧堆肥发酵仓内利用时间反馈的连续通风策略对堆肥过程进行研究,探索最佳的物料配比(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的质量比,下同)、含水率、C/N和通风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生活垃圾取自桂林市雁山区垃圾处理站。锯末取自桂林市雁山区丰良农场,取回后过筛。城市污泥为桂林市七里店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堆肥物料的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1.2 试验装置
试验采用智能化高温好氧堆肥发酵装置(图1),主要包括:发酵仓、通风系统、监测系统。其中发酵仓的直径为800 mm、高为1 300 mm,有效容积为250 L;发酵仓顶部设有温度、氧气探杆,可在线监测堆体中温度、氧气的实际值;通风系统由气泵、流量计、电磁阀组成。
1.3 指标的测定方法
发酵物料各指标的测定方法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料配比的确定
将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按3∶1、2∶1、1∶1三种配比在20~25℃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单因素试验。通风控制方式为上堆后24 h内不通风,24 h后采用0.24 m3/h的固定通风流量连续鼓风,堆肥持续时间为16 d。不同物料配比下堆体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C/N如表3所示。
如图2所示,当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配比为3∶1和2∶1时,堆体可更好地实现快速升温,3 d堆体温度即达到50 ℃以上,并且堆体维持50 ℃以上和55 ℃以上的高温期时间较长,超过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6]要求的50 ℃以上5 d或55 ℃以上3 d的要求,更有利于杀灭堆体中的致病菌及杂草种子,达到城市垃圾无害化的目的。物料配比为1∶1时,堆体升温缓慢,在第6天才达到50 ℃,而且维持时间短,达不到高温灭菌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堆肥过程中合适的温度范围为35~50 ℃,高温堆肥的理想温度条件则是50~60 ℃[7-9]。当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配比过低时,导致污泥的量偏多,使堆体的含水率过高,不利于堆体自由空域中的O2在物料内部的扩散,可能使好氧微生物出现缺氧甚至厌氧的状态[10]。因此,选取3∶1和2∶1之间的2.5∶1作为本试验的最佳物料配比,此时混合物料的含水率为55.8%,C/N比为28.0,既可以保证堆体温度在较短时间上升至50 ℃,又可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对缩短堆肥周期、高温灭菌及保持堆肥质量均有良好的效果。
2.2 碳氮比的确定
碳氮比是指堆肥混合物料中碳元素与氮元素质量之比,是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方法之一。在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在利用碳源作为能量的同时,利用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国内外学者对堆肥的最佳碳氮比作了大量研究,Ekinci等[11]通过对初始碳氮比为15~49的物料进行堆肥试验发现,最佳碳氮比为30~38;李国学等[12]认为最佳的碳氮比应为25~35。为了确定最佳碳氮比,将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按质量比2.5∶1.0充分混合,混合物料的初始含水率为55.8%,C/N比为28.0。如表4所示,分别向处理1、处理2中加入一定量的锯末(C/N为156)进行碳氮比的调节,设不加锯末的对照组,分析温度和VS含量在不同C/N下的变化规律。通风控制方式及通风量与“2.1”相同,堆肥持续时间为16 d。
由图3、图4可知,处理2和对照较处理1能实现快速升温,且50 ℃以上的高温期持续时间要长,与VS含量的变化结果相符。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处理1的C/N比相对较高,微生物在持续高温期出现“氮饥饿”,导致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无法保证高温期的持续,导致VS的降解效果偏低;处理2和对照中C/N适中,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细菌的降解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对有机质的降解及产热性能的提高。席北斗等[13]认为当C/N为30~35时生活垃圾堆肥的效果更加明显,与本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选择C/N为35作为生活垃圾堆肥的最佳碳氮比,具体措施为每35 kg混合物料添加1.6 kg锯末。
2.3 含水率的确定
物料的含水率是影响堆肥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工艺参数[14]。堆肥过程中水分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溶解混合物料中的有机成分,使之更好地供细菌等微生物吸收利用;二是在堆肥的腐熟阶段,由于水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使堆体迅速降温以达到快速腐熟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堆肥的初始含水率维持50%~60%较为适宜[15,16]。为了确定最佳含水率,分别进行不同含水率的调节,设置处理1、处理2,并设对照组(不调节含水率)(表5),分析温度和VS含量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变化特点。通风控制方式和通风量与“2.1”相同。堆肥持续时间为16 d。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当物料含水率为64%时升温缓慢且达到50 ℃所需时间长,可能是因高含水率导致堆体自由空域中的O2不易扩散到混合物料的内部,微生物由于缺氧无法完成好氧发酵,产热量低。至第6天,处理2温度上升至50 ℃,但由于较高的含水率使液态水吸收大量热量导致高温期不能持续。含水率为44%和54%时,堆体均能实现快速升温和维持一定的高温期,其中54%含水率下的堆体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8 ℃且65 ℃以上的超高温期维持了近3 d,更有利于有机物的充分降解。堆肥前后体积和密度的变化如表6所示,3种处理的体积、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照组体积减少最为显著,减少了19%,处理1、处理2体积分别减少了16%、6%;处理2密度减少最多,减少了16%,处理1和对照密度分别减少了12%、11%。原因可能是对照中适宜的含水率使物料中的有机物处于较佳溶解状态,加上O2的扩散效果好,有利于有机物的充分降解,因此其体积减少最多,而密度减少最少。处理2因为加水使含水率偏高,使高温发酵处于较低水平,有机质不易分解,故体积降低最少。处理1由于进行了物料翻晒,使含水率偏低,不利于堆体的快速腐熟,故较对照组体积降低幅度要小,但发酵温度较高,有机物分解的量较处理2多,故体积降低的幅度比处理2大。因此,当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配比为2.5∶1.0时,最佳含水率确定为54%,即在试验前不必进行含水率的调节。考虑到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多,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的初始含水率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注意进行物料翻晒来保证合适的含水率。
2.4 通风量的确定
通风是堆肥成功运行后的重要控制参数之一,它兼具供氧、快速升温、脱水降温和快速腐熟的效果。通风量偏小,导致物料供氧不足,甚至出现厌氧,使得升温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臭气[17]。因此选择合理的通风量关系着堆肥的成败。本试验设计了3组通风量,分别为0.15、0.30、0.45 m3/h(表7)。试验的条件为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的配比为2.5∶1.0,锯末的添加量为每35 kg混合物料添加1.6 kg,含水率为54%,C/N比为35,堆肥持续16 d。
由图6可知,在堆肥适应期(堆体温度上升至50 ℃之前),当通风量为0.15 m3/h,堆体3 d时即达到52 ℃;当通风量为0.30 m3/h和0.45 m3/h时,堆体升温比较缓慢,5 d时温度才达到50 ℃以上。表明堆肥初期较小的通风量有利于堆体温度的快速上升,与康军等[17]的研究相一致。在持续高温阶段(温度大于50 ℃)和物料脱水降温阶段,通风量为0.15 m3/h的情况下,由于通风量相对较小,供氧不足,不能满足微生物的需要,抑制了其生化反应的进程,使得55 ℃以上的高温期只维持2 d,达不到高温灭菌的效果,通风量的不足还导致在物料脱水期堆体内部大量的反应热得不到有效的散失,影响堆肥效果;当通风量为0.30 m3/h和0.45 m3/h时,由于堆体供氧充足,微生物的氧利用效率高,50 ℃以上高温期均维持了7 d,且较高的通风量带走大量的反应热,使得在物料脱水阶段温度降低明显,有利于堆体的减量化和保持堆肥肥效。在控制通风量的过程中,通风量越大会导致能耗增加,从而增加堆肥的成本,结合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堆肥的结果考虑,将整个通风过程分为2个阶段:温度达到50 ℃前,通风量控制在0.15~0.30 m3/h较为合适,建议取小值,更有利于快速升温;当温度超过50 ℃,通风量控制在0.30~0.45 m3/h较为合理,建议取中值,可在保证持续高温灭菌和脱水降温的同时,减少能耗。
3 结论
高温好氧堆肥因物料差异性大、影响因素多和不易操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本试验选定物料配比、C/N、含水率和通风量4个因子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最后确定的最佳控制参数为生活垃圾与城市污泥的质量比2.5∶1.0,每35 kg混合物料添加1.6 kg的锯末,C/N为35,含水率为54%,通风量为0.15~0.30 m3/h(温度达到50 ℃前)和0.30~0.45 m3/h(温度超过50 ℃后)。
参考文献:
[1] 白 亮,王少锋.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评述[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22(2):62-64.
[2] CHANYASAK V, HIRAI M,KUBOTA H. Change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water extracts during composting of garbage[J]. J Ferment Technol,1982,60:439-446.
[3] HASSEN A, BELGUITH K, JEDIDI N,et al.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during compost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1,80:217-225.
[4] PIETRO M, PAOLA C. Thermal analy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evolution dur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 aerobic composting process[J]. Thermochimica Acta,2004,413:209-214.
[5] 陈同斌,郑玉琦,高 定,等.猪粪好氧堆制不同阶段氧气含量变化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5(11):2179-2183.
[6] GB7959-1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S].
[7] 陈文威.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2):43-44.
[8] 杨朝晖,刘有胜,曾光明.厨余垃圾高温堆肥中嗜热细菌种群结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6):733-737.
[9] 魏源送,王敏健,王菊思. 堆肥技术及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1999,7(3):11-23.
[10] HOGAN J A, MILLER F C, FINSTEIN M S. Physical modeling of composting ecosystem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9,55(5):1082-1092.
[11] EKINCI K, KEENER H M, ELWELL D J. Composting short paper fiber with broiler litter and additives Ⅱ.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decomposition rate versus mixing ratio [J]. Compost Science & Utilisation,2002,10(1):16-28.
[12] 李国学,张福锁.固体废物堆肥化与有机复混肥生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3] 席北斗,李英军,刘鸿亮,等.生活垃圾堆肥工艺条件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1):31-34.
[14] 罗 维. 堆肥过程中湿度及相关参数的空间变异与调控[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4.
[15] 鲍艳宇,陈佳广,颜 丽,等. 堆肥过程中基本条件的控制[J]. 土壤通报,2006,37(1):164-169.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TS20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食品作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它所受到的关注度是不言而喻的,这导致那些传统的食品生产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一些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已逐渐被应用到食品工业领域,这不仅解决了食品方面的问题,还又进一步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检测这三方面的应用,希望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转基因技术对动植物源食品的改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使动植物获得一些特定的优良性状,尽可能达到其最高的营养价值、产量或抗害能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耳熟能详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马铃薯等的原型技术,它在植物中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动物中的应用还在研究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2.l酵饮料的生产与改良
发酵饮料是以动物乳为原料,应用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活动所制作的饮用产品,由于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植物蛋白发酵饮料是由高蛋白含量的核果类与乳酸菌接种制作而成,这一饮品极易被人体吸收,也受到一致好评。对于啤酒的制作则是把酵母菌固定在基质原料中,使发酵时间缩短,发酵质量提高。总之生物工程技术在饮料中广泛而高效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益处。
3.开发新型的食用资源
微生物蛋白又称单细胞蛋白,它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人工制备的微生物菌体,虽然不是纯的蛋白,但是它具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维生素等成分营养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它的原料来源于有机废水、乙醇、石油、秸秆及木屑等废物废料且有引起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其安全性有待考究。
二、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在食品保鲜防腐上的应用
消费者一直喜爱购买新鲜的食品,但是由于各类食品本身的特点或外在的环境原因,我们国家因食品腐烂问题每年造成的损失巨大,一些统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生物工程技术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此技术一是利用食品与空气隔离,二是利用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保鲜剂,对食品起到保鲜防腐的作用,其中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或抗菌肽,一些天然提取物中抑制酶活性的活性物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理想结果。
2.生产食品的添加剂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知的色素、香料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口味、样式日益增长的要求。食品添加剂有天然、化学合成及生物技术制备等几种获得方法,其中生物技术制备添加剂主要以麸皮、高粱等为原料,利用合适的菌株发酵以期制备特定口味的食材,其产品主要用于调味品的制备;另外,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生产的增稠剂也在食品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三、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可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病原菌、毒素及添加剂含量等项目,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准确度高。生物传感器有微生物传感器、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及免疫传感器等,能够对待测物选择性的进行识别,发生响应,它简单实用,为食品检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免疫学方法
食品检测中的免疫学方法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展起来的,检测食品时都是利用抗原抗体的体外反应进行的,此种方法成本低、分析速度快、可检测物种多,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污染细菌、污染真菌、污染毒素以及食品中农药残留、成分掺假等问题的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核酸分子杂交及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科,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潜心专研,此项技术已相对较为成熟。尤其是PCR技术它在食品检测时对待测物纯度要求低、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能检测食品原料种类、转基因食品、食品微生物等,使分子生物技术得到很好的阐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不仅是在食品工业领域中的食品生产、食品加工及食品检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为人们缓解了面临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而且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它的出现为国家兴旺发达出了一份可靠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思远,郭明英,吴艳玲.生物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22)
[2]郭玉华,李钰金,吴新颖.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J].肉类研究,2010(07)
关键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技术;工艺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大、规模大、单元多、投入多、使用年限长、规模效益好等。良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挥,对城市经济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当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与工艺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生活污水的几种处理技术特点及工艺
1.1AB法
AB法又称为两段活性污泥处理法,主要将污水管道与污水处理厂看作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耐冲击力、负荷性强、不需设置初淀池等特点,COD去除率达80%、BOD5去除率达90%。AB法采取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侧向流坡形斜板沉淀池、自吸式射流曝气机及无支架污泥悬浮型生物填料。具体实施方法是:A段高负荷、B段低负荷,而AB两段之间采取分别回流,充分利用其中微生物,让其各自发挥作用,同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在不同时期的微生物具有生长优势。
1.2SBR法
SBR法的进水、曝气、沉淀及出水都是在同一个池子中完成,常以3-4个池子为一组,轮换运作、间歇性运行,因此SBR法也称作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一体化的技术特点为工艺简单,由于只需要一个反应池,而没有回流污泥、二沉池及其他设备,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设置调节池,亦可节省初沉池,因此可有效节省占地面积与资源,耐冲击负荷力强且行为方式灵活,可从时间上灵活安排曝气、缺氧及厌氧等不同状态,同时实现除磷脱氮。
1.3 A/A/O法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对出水有除磷和除氮的要求,A/A/O法是由厌氧/缺氧/好氧组成的工艺流程,充分利用生物处理法实现脱氮除磷,并获得优质出水,属于深度二级处理工艺。在这种污水处理法中,可实现同步除磷脱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除磷过程,当污水中的磷处于厌氧状态时,可释放聚磷菌;在好氧状态下又会更多吸收聚磷菌,以剩余污泥的方式排出系统;二是脱氮过程,在缺氧状态下,应控制含氮量小于0.7mg/L,由于同时兼备氧脱氮菌的作用,利用水中的BOD作为氢供给体,将好氧池混合液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逸入大气中,实现脱氮目标。
1.4厌氧生物滤池
厌氧生物滤池主要以内部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以实现厌氧生物膜法。由载体形成固定床层,并在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在这种作用下,生活污水经过沉淀池的预处理,自下而上升至床层,其中的有机物会随之分解;当进行酸化或者水解时,会生成沼气,再进行后续处理。接下来便进入关键阶段:在拔风系统状态下,滤池处于兼氧状态,就会预防甲烷细菌的生成,并进行下一步酸性阶段,实现耗氧处理。
1.5生物活性炭技术
生物活性炭技术是在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目前这种工艺技术已经在世界很多国家得以实际应用,并对污染水源的净化或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与再生等发挥作用。虽然这种技术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附着生物膜的活性炭处理水应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因此生物活性碳技术有了全新定义:利用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发达孔隙结构的活性炭,对水中的有机物和溶解氧较强的吸附特点,并将活性炭作为载体,提供微生物聚集与繁殖生长的重要场所。在合适的营养条件与温度状态下,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水处理技术。
2、 住宅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特点与优化选择
在住宅小区中,生活污水处理主要运用城市生活污水的成熟工艺与技术,但是由于住宅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具有自身特点,因此需要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筛选、设计,最终实现科学合理、布局完整美观的方案。
(1)由于住宅小区的生活污水量相对较少,且可生化性能好,因此可选择生物膜法处理工艺,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微生物浓度高、生物丰富、食物链长等特点,因此不会产生污泥膨胀,且污泥沉降性能好。
(2)由于住宅小区的用地紧张,因此应优先考虑占地面积小的污水处理方法,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可选择地下式或者半地下式的设计方式,并形成地下污水处理站模式,地面上可实现绿化花坛等格局,美化环境。但是在设计时应注意满足臭气处理与通风要求。
(3)由住宅小区的建设工程决定,污水处理过程应由构筑物转化为设备,这是一种必然趋势,选择采配式的污水处理方式,做到设备简单、工期短,方便后期维护与管理。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出水水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原来单一的工艺很难满足需要,未来发展趋势为组合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目前主要组合方式为:厌氧+缺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多级好氧处理。从降低能耗及回收生物能力等角度来看,厌氧生物处理具有广泛前景,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原本就具备一定潜在能量,在进行厌氧处理时,一方面不需要曝气充氧,可以降低能量消耗;另一方面生成的生物沼气可以回收利用,最终利用于小区的供热和采暖,促成小区生态平衡系统。
(5)由于小区管理人员数量与专业素质的制约,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应选择便于管理的工艺,并提高自动化程度。
3、 城市生活污水的再利用发展趋势
关键词:房屋建筑;渗漏;原因;防治技术
房屋发生渗漏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被拖后,生活水平下降,严重时还会对建筑结构形成腐蚀,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所以房屋渗漏问题绝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忽视的问题。房屋中出现墙体裂缝、框架裂缝等病害会引起渗漏,在建筑中容易发生渗漏的场所是厨房、厕所、门窗和其他附属结构装修的连接处,在这些部位处理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渗漏。渗漏问题的处理要以预防为主,从建筑施工阶段就进行控制。
1 造成渗漏问题的施工原因
1.1 建筑设计缺陷。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只是采用通用的防水设计方式,导致建筑防水能力无法适应气候需求;在选择施工方法和材料时比较死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1.2 施工质量不合格。施工时的操作失误、材料检查不足等问题会使建筑无法达到计划水平。施工中质量监管力度不足,出现随意施工的情况。施工中操作不细心就容易导致建筑结构层出现裂缝,或是相关养护没做好导致后期产生裂缝。还容易出现操作问题的是防水材料的安装、搭接、收头没有的达到要求;墙柱与砌体墙之间的拉结筋没有拉紧拉牢,或是根本没有设置拉结筋,或是使用的抹灰配比不科学将使建筑出现意料之外的渗漏,所以一定要做好这些细节工作。
1.3 防水材料选择不当。在屋面防水时会采用沥青油毡作为防水材料。但沥青材料受外界影响较大,如果是含腊量高的沥青,温度升高时容易发生融化,导致防水层失效。再加上现代建筑中大多采用框架结构,主体结构有砖块堆砌而成,本身就容易产生裂缝,防水性能差,在抹灰时材料密封性不足就容易导致渗漏。
2 房屋建筑工程出现渗漏的防治技术分析
2.1 屋面防渗漏措施。为了减少混凝土结构出现渗漏问题,不仅要加强混凝土的强度建设,还需要注意混凝土的厚度、钢筋间距的施工。浇筑混凝土时注意施工缝的填补,并做好后期的混凝土养护工作。铺设柔情防水层时,要保证铺设的连续性和厚度,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防水层铺设、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进行闭水试验,确定不会发生渗漏。天面防水层翻500mm以上,需要做滴水线标记。
2.2 建筑外墙面抗渗防水技术措施。
2.2.1 主体施工阶段的重点控制措施。混凝土的标号、配比、塌落度、密实度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防渗漏性能。如果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或是施工中出现冷缝没有及时填补,就会导致渗漏。施工中保持不在竖向结构上留置施工缝,在外墙预留的孔洞必须外高内低,高差大于10mm。
2.2.2 外墙砖砌体控制措施。外墙施工是阻止外来水分进入的第一道防护,所以要做好外墙的防水设计和施工。外墙砌砖中选用的砖块应该把含水量控制在10~15%之间堆砌时要注意保持混凝土砖块的单纯性,不同干密度、不同强度的加气混凝土不可以混合堆砌,加气混凝土也不应该和其他混凝土混合,一天之内堆砌的混凝土砖块高度不应该超过1.4m,处于外墙最下端的混凝土砖需要用专用的面剂进行涂刷,防止底层渗漏。外墙部位最下一皮砖应满刷专用的面剂以确保不渗漏。
2.2.3 装修阶段控制措施。在砖墙和混凝土墙的交界处,需要设置一道200mm宽的钢丝网,交接的内外都需要安装。钢丝网要使用射钉进行固定。堆砌外墙的砖块之间的接缝宽度要在5mm以上,采用除密缝粘贴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粘贴;接缝的宽度要控制在3mm以内,或采用平缝的方式。表面需要选用防水性强的砂浆,对出现的空鼓和裂缝进行勾缝,一定要保证确保勾缝饱满、密实、无裂缝。
2.2.4 墙面抹灰是墙面防漏的关键措施。通过对第一层砂浆的抹平、压实来实现切断抹灰层的毛细管,砂浆中可以通过加入拒水、防漏性能材料来增加防渗漏能力。而找平层和地层的施工重点,要注意的是接合,接合不好就容易导致裂缝。接合施工完成后,还需要重新对连接处进行检查,确定连接处不存在空鼓、裂缝和砂眼,否则要及时进行处理,将连接处的接合抹灰凿掉,清洁干净,重新进行抹灰封层。
2.2.5 外墙上出现的裂缝、空隙、孔洞在处理前需要先进行清洁,将其中的灰尘、杂物去除,再用1:2的水泥浆填塞。填塞时决不能使用碎砖、碎土或其他施工中用到的材料残余作为填塞材料。大于200×200mm的孔洞要求用细石混凝土填堵,检查使用小棒敲击发出哑声,则撬开返工,另补密实。
2.2.6 墙体内的铁件、预埋件等结构如果在墙体建设完成后突出,先将突出部门割除,再用1:1水泥砂浆混合防水粉末将原先突出部分填实、抹平。
2.2.7 用对外墙进行高压喷淋的方式,在外墙建设完成后进行渗水测试。如果发现外墙出现渗漏,需要查明渗漏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修补。
2.3 外铝合金窗防渗漏技术措施。外墙安装的铝合金窗应该选购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以及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安装前还必须进行材料检查,在搬运、安装中要注意保护构件,避免材料在安装中被损坏,禁止被损坏的材料进行人工修复后重新使用。只有符合标准、安全可靠的材料才可以使用。铝合金窗在安装后还要对四周的缝隙进行填塞,采用干硬性1:2聚合物防水砂浆分层填实,再用防水砂浆进行喷涂,封堵安装缝并减少空鼓。缝隙填堵后还需要进行检查,发现填塞存在空洞、空鼓或不密实,要将整个填塞材料清楚,重新进行填塞。为了加强窗台的缝隙填堵,还要在窗台上设置一条混凝土现浇带,防止砌体收缩导致原本被填堵好的安装缝周边出现新的缝隙。窗楣上需要进行一些设置来排除上面的液体,可以是滴水槽或是鹰嘴。如果选择设置滴水槽,那么宽度和深度就要设置在10mm以上。安装窗框时还需要注意水平和竖直,窗框与预先埋设的安装构件要紧密、牢固的安装起来。安装时先预留5mm的缝隙,保持清洁,待安装完成后再用耐候胶密封。
2.4 厨房、卫生间防渗漏技术措施。施工前要先对管道进行清洁,并去除管道内的毛边,再将模板支撑起来,用混凝土封上。管道四周200mm范围内由管边向外适当找坡;厨房防水结构施工完成,在启用前还需要进行闭水试验,发生渗漏要立刻处理,重复进行测试直到通过为止。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防水层,防水层在墙根部上翻300mm,厨卫防水层及其保护层完工后再做闭水试验。
3 结语
房屋渗漏是房屋建筑使用中最常出现,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病害,防治时容易复发。所以治理这种病害不能仅进行部分处理,而要从根源处入手,争取从根本上解决渗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设计上开始重视防水,在施工中严谨操作,重视细节,做到施工标准,对渗漏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生物工程是近年来一门崭新的学科领域,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生命科学,但是由于其学科的综合性强,能够推广至很多领域的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生物工程也在不同的需求中得到飞速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相关技术人才,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逐步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中,由于其具有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解放后,经济逐步复苏,国家对工业生产也投人了许多资金和人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在解放后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再一次迈上了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飞快,无论是从工业生产还是居民消费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一切的发展却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解放初期,由于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十分落后,技术水平也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工业生产都属于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大量的生产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和浪费,随后的发展中,技术能力逐渐开始赶上发达国家,但是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没有在人们心中扎根,经济发展还是在原有的模式下进行,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被人为破坏,很多独特的稀有资源都面临枯竭,自然环境开始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种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最终将会影响社会发展节奏。因此我国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保障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资源,大力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并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3.当前生物工程技术的特点
中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情况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再加上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排放,对环境保护的治理工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现代化生物工程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由于近些年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使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使用生物制剂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分解,清除,整个过程不存在二次污染,且处理效果较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从环境系统的角度看,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引人的生物制剂,对环境的影响也小,通过对整个生态环境失衡的调平,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因此其环保功效显而易见。生物工程技术的灵活度高,能够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点,结合基因工程的先进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理工作,并且从实践上现实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概念,逐渐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治理领域表现出卓越的优势,受到环境保护领域工作的高度关注。
4.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可以看出生物工程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在环保领域受到广泛的欢迎,其主要的污染治理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整治。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无法替代的宝贵自然资源,然而由于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为如果缺少了干净的水资源,人类将无法从事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严重的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对污水的治理问题一直都是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然而其他物理置换或者多层过滤等方法,无法彻底清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随着清洁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环境保护领域向生物工程技术投人了研究,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使用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利用生物制剂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分解代谢成为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没有威胁的清洁水,可以在不引人二次污染的同时达到较好的净水效果。废水问题是困扰现在人们的重点问题,如果有效处理废水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达到有效成果。根据现代化城市对污水排放要求的提高,生物工程领域也发展了新型技术巳达到排放标准,并推动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⑵空气的净化。实际上利用生物工程将空气净化的方法巳经早巳应用,现在巳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在空气净化领域广泛使用,由于这种方法对资金要求低,环保性能高,净化效果好,在未来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⑶对固体垃圾的处理。固体垃圾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难以处理的问题,原有的方法通过掩埋等处理时间长,或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生物分解代谢,有效将固体垃圾进行处理,还能够反复使用,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其处理后的垃圾变废为宝,能够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绿色肥料,使整个环境污染的处理过程循环成为一个环保过程,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是现如今最优的污染处理方法。
(4)利用生物技术维护环境。将生物工程技术延伸到对环境的维护领域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整治各种污染物的方法将自然环境净化,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自然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防止污染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5.结论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整治和维护的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将环境保护技术从现有的防御转为提前维护,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因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强对生物工程的研发力度,促进相关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保护。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6月英语四级报名时间:2月底或3月初开放报名,报名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6月英语四级报名入口:hnbemc.cn/
2018年6月英语六级报名入口【教育部公共入口】:cet.etest.net.cn/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6月英语四级报名条件:
1.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在校生。
2. 各类全日制成人高等院校专科、本科在校生。
3. 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的学生才能报考CET4。
4. 修完大学英语六级的课程且CET4 达到425分(含425分)以上的考生才能报考CET6。
5. 同等程度的大专生或硕士研究生经所在学校同意,可在本校报名参加考试;
论坛邀请了以色列、新加坡、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专家和金融资本专家围绕“生物医药孵化器管理、金融资本支撑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孵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开展主题演讲,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把诊问脉,介绍海内外生物医药孵化与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助推福建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很快,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发明转移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一批创新药物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厦门大学与养生堂万泰公司历时14年,投入近5亿元研究成功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很多国外企业想到中国来找市场,同时又有很多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如何才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以色列TBN集团总裁Sigal女士给出的答案是“合作”。Sigal女士围绕“国家商业发展与中国创新”这一主题,介绍如何建立成功的全球合资企业,创造合作共赢的平台;如何利用独特的中国创新方式进入新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孵化器资源培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她认为,国际孵化器资源对于中国市场,尤其是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研发和创新平台。
不仅仅是Sigal女士,在场不少专家、代表都十分看好生物医药产业。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珊珊女士表示,医药产业前景看好,加之近几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现其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白富美”产业,备受投资者青睐。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袁于人先生除了带来“新型兽用、水产疫苗和新一代生物农药设计思路初探”的演讲外,还希望借此机会寻求产业化合作伙伴。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6月英语六级报名时间:2月底或3月初开放报名,报名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
湖南生物与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6月英语六级报名条件:
1.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在校生。
2. 各类全日制成人高等院校专科、本科在校生。
3. 修完大学英语六级的课程且CET4 达到425分(含425分)以上的考生才能报考CET6。
4. 同等程度的大专生或硕士研究生经所在学校同意,可在本校报名参加考试;
5. 同等程度的夜大或函授大学学生经所在学校同意,可在本校报名参加考试;
从2007年1月的考试开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不再对社会考生开放,只对在校大学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