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

护理诊断的分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护理诊断的分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诊断的分类

篇1

    1.护理诊断与美国护理实务分类系统

    目前美国护士学会(ANA)已经认可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如下:

    1.1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1.2lowa 的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1.3Saba(Georgetown) 的居家健康护理分类系统。

    1.4Omaha 的社区护理分类系统。

    1.5Ozbolt's的病人护理资料分类系统。

    1.6手术室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其中,社区护理分类系统和居家健康照顾分类系统,应用于社区和居家护理的护理实务领域。NANDA 的护理诊断和Iowa的 护理措施分类(NIC)和护理结果分类(NOC)则较多地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个护理实务分类系统,都包括了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

    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有基本生理、复杂生理、行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务系 统这6个范畴,下属27个类别,共计433项护理措施。Iowa的护理结果分类(NOC)已经建立 了190个评价项目,是一个对在护理作用下的病人结果的综合分类系统,每一个结果都描述 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动态概念,包括定义、测量表和参照基准。NIC和NOC都是已经相对应地和NANDA护理诊断进行联系的,使这3个分类系统可以相互接连,成为统一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由于不同护理实务领域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 ,护理诊断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群集”现象。也就是说,不同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包含了不同的护理诊断及其分类。例如,在美国的社区护理机构常应用的Omaha分类系统分为4个范畴 ( domains ),下属44个病人健康问题;居家护理机构常使用的分类系统HHCC分为20类,下属147个护理诊断。

    2.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CNP)

    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专业需要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以求统一;1989年开始组织“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Practice ICN P ) ”的研究和发展。ICNP是包括护理现象分类( Nursing Phenomena Classific ation ) 、护理行动分类( Nursing Actions Classification )和护理结果分类( 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 )的统合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护理的专业语言叙述和记录临床护理实务,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作为一套护理专业语言和分类系统,也便于将护理资料纳入当今健康服务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护理现象分类目前主要是指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现象是一个外延比护理诊断更大的概念。人类之所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现实领域。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这两个分类系统,分别描述了该领域中不同的健康问题,而且都处在发展的进程中。ICN认为,现有疾病谱尚未涉及的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属于护理现象,正等待着世界各国临床护士和护理科学家继续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科学认识。

    1996年的ICNP第一版本( Alpha version )发表后,在美、欧、亚共有19个国家给予了 回馈和参与。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分类研究。他们依据ICNP开发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使欧洲各国的基本护理资料具有可 比性。1999年新近出版了ICNP第二版本( Beta version ),ICN希望有更多的国家进行研究。

篇2

关键词:护理诊断 精神科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2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68-02

1 研究精神科护理诊断的意义

一般来说,护理诊断是以个人、家庭、社区等为单位,对其现有、潜在的健康问题、生命体征等反应的临床判断。护理诊断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在具体环境下、具体病理的具体表象而言的。对于精神科护理诊断进行研究,可以使护理者从患者的病理体征去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尽可能地培养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护理者的护理技巧,使得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抑制或缓解,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2 精神科不同患者的护理诊断

2.1 精神科常见的患者类型。

2.1.1 按照表象特征的患者分类。一般来说,在我国,按照精神科患者的患病特征和行为特征等,可以将精神科患者分为:焦虑障碍患者、应激相关障碍患者、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情感精神障碍患者、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分裂患者、人格障碍患者、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等。

2.1.2 按照年龄特征的患者分类。为了护理和管理方便,医学上也将精神科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划分,以便通过不同年龄的分类管理,使得各个不同的年龄阶层在各自的阶层能够得到交流,帮助患者减轻病情。通常来说,按照年龄特征常将精神科患者划分为老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儿童青少年患者三种。

2.2 不同患者的护理诊断。不同的患病类型,其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也不同,其潜在的安全系数也不同。如急性应激障碍病人一般都有比较暴力倾向,严重的患者暴力行为危险系数较高;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则多会发生自伤和自杀行为;而性的人格障碍患者则多会发生对社会的报复,会出现爆炸、滥杀行为等,其危险系统则非常高。

不同年龄特征的患者,其病情表现出的临床特征也不一样。在临床护理上,必须认真进行观察,详细进行记录,以便为该病例提供较为详实的护理诊断参考。如精神分裂患者,在青壮年患者的临床护理诊断上严重的可能表现为直接暴力伤人、杀人等攻击,而老年重症患者严重的则表现为破坏、暴力偷袭、向人抛掷东西等。

不同的患者受某种应激行为或者应激环境等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些都可以通过早期观察诊断出来,如轻微的强迫症表现为反复洗手;渐至严重就发展到个人无法控制某种观念和行为,迫使自己非得去干,如偷东西等;及至再严重就发展到无视自尊的行为,如在大庭广众脱衣服、赤身行走等;最后可能会由于某种强迫性观念产生暴力行为和杀人等。可以根据患者护理临床的表现,对患者的症状做出正确诊断,从而根据患者的表现,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

3 护理诊断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3.1 对早期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经过临床护理诊断之后,将患者分为早期患者、中期患者和重症患者,按照不同的病情进行临床护理,比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和痊愈。

在早期患者而言,他们具有比较正常的行为能力,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障碍,通过短期临床护理诊断之后,确定可以不必住院治疗的,可以将他们集中到一些疗养中心,通过义工等对其实施精神救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趋于健康;同时通过社区医生、护士等定期对他们进行临床观察,观察这些患者是否得到好转,并详细做好记录。如早期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可以通过临床护理诊断之后,有意识引导患者与外界多加接触,让义工和其他家庭与患者多进行互动,逐渐消除患者的精神障碍。

3.2 对中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在临床护理诊断上表现为中期的精神科患者,在对诊施治过程中,通过医生和护理者共同的讨论,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个性特点,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促使患者尽快得到康复。例如,护理人员带领孤独症患者参与义工、社区等组织的活动,促使患者通过社会交往,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让自闭症患者自己去买东西,使他们自己学会管理少量的金钱;给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制定任务,使患者在特定的期限内学会某种技能;通过对患者的分组,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合作和互助等等,使患者能够正常接触社会实际,减少社会对精神科患者的歧视,也使社会能够正确认识精神科患者,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

3.3 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一般来说,可以将重症精神病患者划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暴力预防管理,Ⅰ级暴力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暴力倾向该如何实施缓和技巧;Ⅱ级暴力预防措施主要是让护理人员学会针对患者的暴力倾向怎样快速脱身,离开危险;Ⅲ级暴力预防则指通过申请对患者实施药物控制和约束;Ⅳ级则通过对护理者的训练指导,使他们能够应对患者暴力。此外,还有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预防护理、行为和情绪引导管理,使他们的精神逐渐趋于正常。

总之,对于精神病患者,要结合其不同的临床护理诊断,确定其病情的属向,才能够因诊施治,为患者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因此,在今后的精神科患者护理中,必须做到要有详细的临床护理诊断,促使护理方案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 覃远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29,131,134

篇3

探究了我国的医院在儿童护理核心措施的建设情况,使用基于护理措施的分类标准,对当前医院所使用的儿科护理措施进行了讨论和修正,确立了新时代儿科护理措施的具体内容,等待未来的临床验证。

【关键词】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20-125.

篇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一般护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精神病,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多发于青壮年,隐匿起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2%~5%,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的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身心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我院在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对2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9月至于2009年7月共收治2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81例,女性125例,年龄16~54岁,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躯体疾病。

1.2 方法从患者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属配合等方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实施效果3~6个月。

1.3 病情评价标准基本治愈 精神症状完全消失,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生活,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好转 主要精神症状消失或者缓解,不正确的姿势部分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无效 精神症状基本无改变,不正确姿势毫无变化,完全不能自理生活。

2 结 果

经过3~6个月的护理干预及观察,206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46例(70.9%),好转52例(25.2%),无效8例(3.9%),8例均为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也从简单的强制管理发展为半开放式的综合护理模式[3]。我科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总结了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1 一般护理从每个患者入院开始,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出现的主要精神症状,易发生的问题,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诊断,预见其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并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帮助、督促他们做好处理工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本身的原因,一般服药的依从性较差,所以服药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亲自给药,设法使患者服药,严防患者将积存的药物一次吞下,避免造成意外。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在住院期间根据每个患者的探视情况预见其可能发生的情绪波动,冲动等,并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

3.2 心理护理对于已经缓解精神症状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1)针对患者的自卑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治疗计划、检查结果,进行具体的护理时注意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从日常生活开始,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耐心纠正患者的不正确行为,训练并指导患者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3)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多的了解精神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启发患者认识疾病,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4)鼓励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的交流,训练恢复患者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总之,心理护理就是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情绪障碍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采用劝解、启发、疏导、保证等方式进行个别心理干预,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同情。

3.3 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是复发率较高的疾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对疾病的认识是影响患者治疗的主要因素[4]。患者家属对于患者治疗依从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学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药物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复发等精神科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册。

总之,对在患者治病过程中,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更好的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篇5

[关键词] 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07-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备受精神卫生护理工作者关注。西宁地区老年患者高原性躯体疾病较多,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60例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障碍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6.46±8.32)岁。病程5天一70天,平均病程(36.58±33.29)天。诊断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5例,心境障碍19例(躁狂发作10例,抑郁发作9例),精神分裂症16例。伴有慢性躯体者34例,占57%。

1.2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生活

3、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内容,整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整体护理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根据老年人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改善记忆功能,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交往,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认真落实假出院制度、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工作者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经常采用讲座或联谊会形式与技能及人际关系训练)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81±9.47)岁;平均病程(37.25±31.28)天;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23±8.34)岁;平均病程(36.48±33.41)天;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方面无差异性(P>0.05)。 1.3 评定工具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由专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方法数据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6(2):68-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2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