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

护理诊断的分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诊断的分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诊断的分类

篇1

    1.护理诊断与美国护理实务分类系统

    目前美国护士学会(ANA)已经认可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如下:

    1.1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1.2lowa 的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1.3Saba(Georgetown) 的居家健康护理分类系统。

    1.4Omaha 的社区护理分类系统。

    1.5Ozbolt's的病人护理资料分类系统。

    1.6手术室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其中,社区护理分类系统和居家健康照顾分类系统,应用于社区和居家护理的护理实务领域。NANDA 的护理诊断和Iowa的 护理措施分类(NIC)和护理结果分类(NOC)则较多地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个护理实务分类系统,都包括了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

    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有基本生理、复杂生理、行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务系 统这6个范畴,下属27个类别,共计433项护理措施。Iowa的护理结果分类(NOC)已经建立 了190个评价项目,是一个对在护理作用下的病人结果的综合分类系统,每一个结果都描述 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动态概念,包括定义、测量表和参照基准。NIC和NOC都是已经相对应地和NANDA护理诊断进行联系的,使这3个分类系统可以相互接连,成为统一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由于不同护理实务领域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 ,护理诊断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群集”现象。也就是说,不同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包含了不同的护理诊断及其分类。例如,在美国的社区护理机构常应用的Omaha分类系统分为4个范畴 ( domains ),下属44个病人健康问题;居家护理机构常使用的分类系统HHCC分为20类,下属147个护理诊断。

    2.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CNP)

    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专业需要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以求统一;1989年开始组织“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Practice ICN P ) ”的研究和发展。ICNP是包括护理现象分类( Nursing Phenomena Classific ation ) 、护理行动分类( Nursing Actions Classification )和护理结果分类( 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 )的统合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护理的专业语言叙述和记录临床护理实务,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作为一套护理专业语言和分类系统,也便于将护理资料纳入当今健康服务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护理现象分类目前主要是指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现象是一个外延比护理诊断更大的概念。人类之所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现实领域。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这两个分类系统,分别描述了该领域中不同的健康问题,而且都处在发展的进程中。ICN认为,现有疾病谱尚未涉及的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属于护理现象,正等待着世界各国临床护士和护理科学家继续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科学认识。

    1996年的ICNP第一版本( Alpha version )发表后,在美、欧、亚共有19个国家给予了 回馈和参与。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分类研究。他们依据ICNP开发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使欧洲各国的基本护理资料具有可 比性。1999年新近出版了ICNP第二版本( Beta version ),ICN希望有更多的国家进行研究。

篇2

关键词:护理诊断 精神科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2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68-02

1 研究精神科护理诊断的意义

一般来说,护理诊断是以个人、家庭、社区等为单位,对其现有、潜在的健康问题、生命体征等反应的临床判断。护理诊断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在具体环境下、具体病理的具体表象而言的。对于精神科护理诊断进行研究,可以使护理者从患者的病理体征去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尽可能地培养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护理者的护理技巧,使得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抑制或缓解,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2 精神科不同患者的护理诊断

2.1 精神科常见的患者类型。

2.1.1 按照表象特征的患者分类。一般来说,在我国,按照精神科患者的患病特征和行为特征等,可以将精神科患者分为:焦虑障碍患者、应激相关障碍患者、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情感精神障碍患者、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分裂患者、人格障碍患者、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等。

2.1.2 按照年龄特征的患者分类。为了护理和管理方便,医学上也将精神科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划分,以便通过不同年龄的分类管理,使得各个不同的年龄阶层在各自的阶层能够得到交流,帮助患者减轻病情。通常来说,按照年龄特征常将精神科患者划分为老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儿童青少年患者三种。

2.2 不同患者的护理诊断。不同的患病类型,其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也不同,其潜在的安全系数也不同。如急性应激障碍病人一般都有比较暴力倾向,严重的患者暴力行为危险系数较高;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则多会发生自伤和自杀行为;而性的人格障碍患者则多会发生对社会的报复,会出现爆炸、滥杀行为等,其危险系统则非常高。

不同年龄特征的患者,其病情表现出的临床特征也不一样。在临床护理上,必须认真进行观察,详细进行记录,以便为该病例提供较为详实的护理诊断参考。如精神分裂患者,在青壮年患者的临床护理诊断上严重的可能表现为直接暴力伤人、杀人等攻击,而老年重症患者严重的则表现为破坏、暴力偷袭、向人抛掷东西等。

不同的患者受某种应激行为或者应激环境等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些都可以通过早期观察诊断出来,如轻微的强迫症表现为反复洗手;渐至严重就发展到个人无法控制某种观念和行为,迫使自己非得去干,如偷东西等;及至再严重就发展到无视自尊的行为,如在大庭广众脱衣服、赤身行走等;最后可能会由于某种强迫性观念产生暴力行为和杀人等。可以根据患者护理临床的表现,对患者的症状做出正确诊断,从而根据患者的表现,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

3 护理诊断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3.1 对早期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经过临床护理诊断之后,将患者分为早期患者、中期患者和重症患者,按照不同的病情进行临床护理,比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和痊愈。

在早期患者而言,他们具有比较正常的行为能力,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障碍,通过短期临床护理诊断之后,确定可以不必住院治疗的,可以将他们集中到一些疗养中心,通过义工等对其实施精神救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趋于健康;同时通过社区医生、护士等定期对他们进行临床观察,观察这些患者是否得到好转,并详细做好记录。如早期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可以通过临床护理诊断之后,有意识引导患者与外界多加接触,让义工和其他家庭与患者多进行互动,逐渐消除患者的精神障碍。

3.2 对中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在临床护理诊断上表现为中期的精神科患者,在对诊施治过程中,通过医生和护理者共同的讨论,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个性特点,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促使患者尽快得到康复。例如,护理人员带领孤独症患者参与义工、社区等组织的活动,促使患者通过社会交往,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让自闭症患者自己去买东西,使他们自己学会管理少量的金钱;给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制定任务,使患者在特定的期限内学会某种技能;通过对患者的分组,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合作和互助等等,使患者能够正常接触社会实际,减少社会对精神科患者的歧视,也使社会能够正确认识精神科患者,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

3.3 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一般来说,可以将重症精神病患者划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暴力预防管理,Ⅰ级暴力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暴力倾向该如何实施缓和技巧;Ⅱ级暴力预防措施主要是让护理人员学会针对患者的暴力倾向怎样快速脱身,离开危险;Ⅲ级暴力预防则指通过申请对患者实施药物控制和约束;Ⅳ级则通过对护理者的训练指导,使他们能够应对患者暴力。此外,还有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预防护理、行为和情绪引导管理,使他们的精神逐渐趋于正常。

总之,对于精神病患者,要结合其不同的临床护理诊断,确定其病情的属向,才能够因诊施治,为患者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因此,在今后的精神科患者护理中,必须做到要有详细的临床护理诊断,促使护理方案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 覃远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29,131,134

篇3

探究了我国的医院在儿童护理核心措施的建设情况,使用基于护理措施的分类标准,对当前医院所使用的儿科护理措施进行了讨论和修正,确立了新时代儿科护理措施的具体内容,等待未来的临床验证。

【关键词】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20-125.

篇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一般护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精神病,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多发于青壮年,隐匿起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2%~5%,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的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身心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我院在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对2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9月至于2009年7月共收治2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81例,女性125例,年龄16~54岁,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躯体疾病。

1.2 方法从患者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属配合等方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实施效果3~6个月。

1.3 病情评价标准基本治愈 精神症状完全消失,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生活,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好转 主要精神症状消失或者缓解,不正确的姿势部分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无效 精神症状基本无改变,不正确姿势毫无变化,完全不能自理生活。

2 结 果

经过3~6个月的护理干预及观察,206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46例(70.9%),好转52例(25.2%),无效8例(3.9%),8例均为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也从简单的强制管理发展为半开放式的综合护理模式[3]。我科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总结了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1 一般护理从每个患者入院开始,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出现的主要精神症状,易发生的问题,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诊断,预见其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并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帮助、督促他们做好处理工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本身的原因,一般服药的依从性较差,所以服药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亲自给药,设法使患者服药,严防患者将积存的药物一次吞下,避免造成意外。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在住院期间根据每个患者的探视情况预见其可能发生的情绪波动,冲动等,并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

3.2 心理护理对于已经缓解精神症状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1)针对患者的自卑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治疗计划、检查结果,进行具体的护理时注意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从日常生活开始,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耐心纠正患者的不正确行为,训练并指导患者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3)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多的了解精神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启发患者认识疾病,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4)鼓励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的交流,训练恢复患者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总之,心理护理就是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情绪障碍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采用劝解、启发、疏导、保证等方式进行个别心理干预,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同情。

3.3 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是复发率较高的疾病,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对疾病的认识是影响患者治疗的主要因素[4]。患者家属对于患者治疗依从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学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药物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复发等精神科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册。

总之,对在患者治病过程中,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更好的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篇5

[关键词] 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07-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备受精神卫生护理工作者关注。西宁地区老年患者高原性躯体疾病较多,护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高。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60例西宁地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障碍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岁78岁,平均年龄(66.46±8.32)岁。病程5天一70天,平均病程(36.58±33.29)天。诊断为短暂性精神障碍25例,心境障碍19例(躁狂发作10例,抑郁发作9例),精神分裂症16例。伴有慢性躯体者34例,占57%。

1.2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生活

3、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在护理模式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内容,整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发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整体护理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根据老年人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改善记忆功能,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交往,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认真落实假出院制度、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工作者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经常采用讲座或联谊会形式与技能及人际关系训练)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81±9.47)岁;平均病程(37.25±31.28)天;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23±8.34)岁;平均病程(36.48±33.41)天;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方面无差异性(P>0.05)。 1.3 评定工具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由专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方法数据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周时,BPRS评分表明,在总分及各因子方面均有差异(P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6(2):68-7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2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8-223

篇6

【关键词】妊娠;孕产妇;梅毒;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36―01

妊娠期梅毒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且多为无症状的隐性梅毒。产前检查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后,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处于多变、复杂的心理状态中,担心无法治愈并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而心理护理能干预患者的心理,帮助患者有效应对不良情绪,促进疾病康复。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本院诊治妊娠合并梅毒患者7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精河县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7月启动预防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对孕产妇实施逢孕必检。至2012年10月底,在各个医疗机构的孕期保健门诊,建孕期母子保健卡2449份,孕产妇检测3203人,检测出阳性7例,经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复验均为阳性。确诊梅毒感染孕产妇7例。3例人工终止妊娠,正常分娩4例,活产数3名,死胎1名,诊断为先天梅毒儿1名。

1.2 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1.2.1 妊娠合并梅毒诊断标准[1]: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②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及梅毒感染史;③具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2.2 先天梅毒儿诊断标准[1]:①出生时RPR/TRUST滴度是其母最近滴度的4倍;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皮损、鼻分泌物查到梅毒螺旋体。

1.2.3 实验室诊断方法:初诊时常规行梅毒快速血清反应(RPR)筛查,阳性者进一步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

1.3 妊娠梅毒治疗:对早期妊娠发现合并梅毒患者孕初3个月内,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双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3周为1疗程,孕末3个月再注射1疗程;中期妊娠发现合并梅毒患者自确诊之日起治疗1疗程,孕末3个月治疗1疗程;晚期妊娠或临产时发现梅毒患者立即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500mg,4次/d,口服,连续30d。胎儿娩出时常规TRUST滴度、TPPA检查。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因患有性病,会产生羞耻、不光彩、恐惧的感觉,引发心情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在询问病史、检查治疗时会不配合。另一方面患者易产生自卑心理,对治疗抱着高度的希望,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但又担心医护人员泄密。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要明确、肯定的向患者解释,不论患者患有何种疾病都会给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会做到严格保护患者隐私,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2 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梅毒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引产和刮宫术前术后、产后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解释梅毒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常识,使其认识到只要坚决杜绝感染途径,坚持早期、及时、足量、正规的治疗,不但可以治愈,也可避免传给下一代[2]。利用宣传专栏、健康小册子、医护讲解等措施来指导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慌,使其能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产后健康教育主要对产妇进行合理饮食及人工喂养的指导,并及时给予回奶和护理。

2.3消毒与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接触临产患者和婴儿时要戴一次性手套, 接生时要带双层手套,操作后医务人员的手、皮肤要用0.5%碘伏涂擦1~3min或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废弃的一次性用物如一次性产包、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应装入医疗垃圾袋内集中焚烧处理;床头柜、地面等每天用0.1%含氯消毒液擦洗或拖地;被污染的衣服、被套、床单等物品换下后先消毒再清洗;患者出院后,使用过的物品需分类消毒处理,处理方法同上述。

2.4新生儿护理 受梅毒影响的新生儿在产后要给予更多、更及时的保健措施,减少梅毒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应人工喂养,并做好消毒隔离。为预防交叉感染,新生儿在单独沐浴池内沐浴,所有的衣服、包被等均经消毒后方可使用。对RPR试验阳性的梅毒儿常规给予抗梅毒治疗,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硬块,同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5出院指导 母婴坚持按疗程用药,也同时接受检查及治疗,产妇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做好随访工作。

梅毒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护士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心理安慰、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教育等护理服务,并且将心理疏导实施于日常护理中,使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3]。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以及全程细心的专业护理,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病孕产妇的早日康复。本文中的7例梅毒孕产妇,通过教育、劝解,使她们能采取合作的态度,心理上克服了恐惧、焦虑、羞耻感和过强的依赖感,能积极面对患病这一事实,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在后期的随访中发现,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继续检查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妇社处

篇7

【关键词】肛管直肠损伤 外科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73-02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70 Anorectal injury

Jiangli Qijun Zhouyongna Liubin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ain methods of Anorectal injury nursing.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0 Anorectal injury patients hospitalized past 5 years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67 cured,3 patients died, cause of death was hemorrhagic shock in 1 case, sepsis in 2, No nursing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sion Effective care i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to ensure successful operation.

【Key words】Anorectal injury Surgical treatment;nursing

肛管直肠位于消化道的末段,直肠外伤的发病率较低,但并非少见,由于直肠有着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独特的生理功能,且受伤原因多样、合并症多,其诊断及治疗较复杂,若漏诊、误诊或诊治不当,可有致命性的危害。现将我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0例肛管直肠损伤患者的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62例,女8例,年龄8~76岁,平均年龄38岁。外伤原因:坠落伤9例,锐器伤15例(刀刺伤13例,牛角顶伤2例),异物伤30,车祸15,医源性损伤1例。受伤到就诊时间0. 5~12h,中位时间4.5h。损伤部位:腹膜反折以上直肠损伤7例;腹膜反折以下、肛提肌以上的直肠损伤20例;肛提肌以下的括约肌及周围皮肤损伤53例。合并伤有:骨盆骨折2例;泌尿生殖系统损伤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经会阴、单纯修补加局部引流40例(腹膜内段10例,腹膜外15例,肛管15例),肛管直肠修补加乙状结肠造口19例(其中4例行括约肌修复术),单纯粪便转流加清创引流7例,会同其他专科同期处理7。术中均用大量温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

1.3 护理体会

1.3.1 持续胃肠减压 为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常规给予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护理上要保持胃管通畅,防止其扭曲、受压,保证有效的负压引流,胃管持续至排气后再拨除。胃肠减压期间每天2次口腔护理。

1.3.2 静脉高营养 对于直肠肛管损伤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不宜过早进食,后三天禁食,控制排便,静脉给予补充每日所需的能量,监测电解质和蛋白质浓度,等患者排气后先饮温开水30~50 ml,间隔1小时重复3-4次,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后,进全流质、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度到普食。

1.3.3 引流管护理 在、腹腔处单独或同时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器盒,护理上应注意妥善固定,避免引流管固定不牢所引起的疼痛,防止脱落,每3-5小时挤压引流管1次,防止引流管堵塞,每天更换负压器,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做好记录,同时保持引流管口周敷料的清洁干燥。

1.3.4 肠造口的护理 肛管直肠损伤后,乙状结肠造口都是双腔造口,随时清除造口处大便,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并涂氧化锌软膏或皮炎平软膏。

1.3.5 功能锻炼 教会患者术后1周对造口“扩肛”的方法:戴上手套,食指、中指涂石腊油,将食指插入近端造口,停留约5 min后取出,隔日1次,再用中指用同样方法插入远端造口,持续到行二期手术。肛管直肠损伤愈合以后,应定期扩肛,每周1次,以防狭窄。对行括约肌损伤修复后的患者,指导每天行提肛锻炼,每天100-200次,坚持3个月。

2 结果

70例患者, 65例(92.8% )治愈,5例(7.2% )死亡,死因为失血性休克2例(术中死亡),呼衰1例,败血症2例。并发症有肛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肠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肺部感染3例、直肠瘢痕狭窄1例。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直肠损伤的分类 Robertson等[1]按解剖将直肠损伤分3类: (1)腹膜反折以上的损伤;(2)腹膜反折以下,肛提肌以上的损伤;(3)肛提肌以下的括约肌及周围皮肤损伤。第一类损伤临床表现如同结肠破裂,表现为急性腹膜炎症状与体征,诊断不困难。第三类损伤多为浅表开放性损伤,诊断亦较容易。而第二类损伤则诊断常较困难;因该段直肠无浆膜覆盖,其周围为疏松脂肪和淋巴组织,周围间隙较多,一旦损伤达肌层或穿透肌层,由于粪便污染,局部感染严重且很快向周围间隙扩散,形成直肠周围蜂窝织炎、脓肿等,严重者可致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直至死亡。由于腹膜外直肠损伤无腹膜炎的表现,若不注意局部检查,常发生漏诊和误诊,处理不当可致直肠狭窄、大便失禁及漏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直肠损伤的特点 由于直肠的特殊解剖结构和独特的生理功能,使得一旦发生损伤,病情较为复杂,其特点: (1)直肠内容物为粪便,细菌含量多,损伤后极易感染; (2)直肠下端周围组织多为疏松脂肪组织,其血运差易感染,且易向周围扩散; (3)合并有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时处理较困难; (4)若医师诊治经验不足,易漏诊、误诊,耽误病情。

3.3 直肠损伤的治疗 Ogilvie提出的结肠造口术、有效地清创修补、粪便转流和彻底引流四步法是处理直肠损伤的经典模式。但有合并伤时,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尽可能维护直肠解剖的完整性[2],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直肠损伤术后注意事项: (1)及时运用广谱抗菌及抗厌氧菌药物,依据培养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2)支持疗法,直肠损伤多需禁食,一般在3天以上,故术后营养及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给予全胃肠外营养。(3)扩肛及功能锻炼,防止狭窄及提高功能。(4)局部理疗,如微波照射,促进伤口愈合。(5)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综上所述,在直肠损伤的诊治中,应掌握直肠损伤的特点,早期诊断,准确的处理,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后遗症,还可避免不必要的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肛管直肠损伤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与护理密切相关,术后积极正确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60名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修订版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70份,有效回收160份。创伤的资料由入出院登记处记录,搜集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病情程度、受伤原因等等。

1.2方法患者的诊断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2]。采用自评量表SCL-90、CCMD-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等诊断标准对患者是否存在应激障碍进行诊断。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在日常工作中多对患者进行访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需求、生理及心理疑虑,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感到亲切、可信赖;认真倾听患者心声,对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加以疏导,使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应激障碍的程度得到降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其病情状况和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自我护理措施,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以及自身病情状况的了解,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身体状况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防范肢体疾病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最后是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应激障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数据处理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2结果

本组160名患者中有55例存在应激障碍,占总数的34.37%;另外105名患者为没有应激障碍;两组患者发现,应激障碍患者焦虑、恐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均高于非应激障碍患者,经护理干预之后得到明显的改善。具体情况见表1。

篇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3-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猝死率较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及护理干预,临床上可利用心电图表现来促使患者获得对症治疗[1],属于高危疾病,需要给予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此次探究中选取了44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及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在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随机选取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知情同意,男女比例30:14,年龄59岁至78岁,中位年龄6654岁,过往疾病史中,不存在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及血管狭窄等。本组探究中,按照疾病类型分组,左主干病变组、前降肢病变组、右冠状动脉组、回旋支病变组患者例数分别是5例、12例、15例、12例。4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及高危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121诊断办法给予患者实施心电图监测,观察患者导联中ST部分偏移,在心电图中,将走纸速度控制在25mm/s,将电压控制在1mA,TP节段作为显示基线可对导联ST部分显示压低位置进行测定,确定为J点后80ms,测定标准是>02mV,对导联ST部分显示抬高位置测定在J点后20ms,测定标准是≥01mV。本组探究中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均经过了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排除不愿入组患者。

122护理办法给予患者护理干预:(1)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允许探视。护士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告知患者卧床休养。促使患者情绪稳定,护士需要注意控制患者心肌中耗氧量以避免患者病情加重,给予患者有效落实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明显缓解,包括抑郁情绪、恐惧情绪及忧虑情绪。(2)给予患者吸氧支持,提升患者心肌供氧量。(3)给予患者构建静脉通道。医生需要给予梗死时间

2结果

分析得出,Ⅱ、Ⅲ,aVF节段导联ST部分抬高,Ⅰ、aVL节段导联ST部分降低。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常见,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存在特征性改变,呈现为规律性演变,具有较高敏感性、较高特异性[3],临床优势包括重复性较好、无创、具有较高重复性,可定位、定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作用较为重要。急性心肌梗死诊断重要参考依据是典型ECG变化,可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分期,ECG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临床工作中,多种因素可影响ECG表现,导致ECG表现不具有典型性,影响因素包括梗死范围、梗死部位及检查时间等,临床分析发现,患者合并束支阻滞、室行心动过速及预激综合征等情况下,可掩盖或者类似急性心肌梗死[4],不能以常规ECG表现判断病情。基于此,需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ECG诊断特点进行充分掌握并对ECG诊断复杂性进行认知,有机结合患者体征及症状,可做出正确ECG诊断、分析,可促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相关性文献报道,ECG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受到检查时间、检查频率等影响[5],可利用ECG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临床分析发现,心肌梗死类型测定标准:Ⅱ、Ⅲ,aVF节段导联ST部分抬高,Ⅰ、aVL节段导联ST部分降低。Ⅱ、Ⅲ,aVF导联在多数情况下可反映了心脏下壁心肌病变情况。需要给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护理措施涉及心理疏导、环境护理、控制探视及并发症预防等,可促使患者效果增加,可促使患者预后转良。

篇10

“护理程序”是1955年由美国的莉迪亚·霍尔(LydiaHall)首次提出,tl〕现已经被整个护理界所接受,(包括我国的护理界)并_}_1.被J“泛地应用到对个体、‘家庭和社l犬的护理实践Ll,。Hall提l}}的护卫l)程序主要由I,g个步骤组成:评估(Asses,sment)、计划(Planning)、实施(Implementat一ion)和评价(Evaluation)。按照这个程序,在实行任何护理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被服务对象的状况,通过收集有关的情况,找出需要护理的问题。第二步是根据存在的问题,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第三步依据制定好的方案去实施护理措施。最后一步是评价护理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各国略有不同.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四步,而美国则执行五步法,即在评估之后,增加了“诊断”这一步,虽然具体分步不同,但基本概念和程序是一致的。护理程序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评价原有问题是否解决的同时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馈,调整措施,缩小目标差,来达到预定的目标。护理程序是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护理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因此,护理程序这一概念的出现,被认为是护理领域的一次革命。’已使护理工作成为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控制的行为.是护理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何润“护理诊断”(NursingDiagnosis)

“护理诊断”1953年由美国的V·Fry首先提出,但直到70年代才引起护理界的重视.1973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护理诊断分类组”。此后每两年在美国的圣路易斯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制定和修改护理诊断。1982年第五次会议上,由于加拿大代表参加而改名为“北美护理诊断学会(NorthAmerieanNursingDiagnosisAssociation简称NA一NDA)。至1988年第八次会议已提出了97条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的定义是:“对个人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及精神方面健康问题的说明。’〔幻其特点是:①说明个人当前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护理。②与医疗诊断有所区别.③根据不同的护理范围进行一定的分类。④明确指出所需具备的护理知识。

护理诊断是从护理的角度,提出病人或服务对象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身各方面同健康有关的问题。它是一系列的诊断性名称或标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护理的范围的。所以常是一组体征和症状的概括性描述。通常由2一3个部分组成。即健康问题(Problem)、病因(Etiology)、症状或体征(SignsorSymptoms)又称PES公式。实际在临床上常习惯用PSE表示。如:排便异常(P):便秘(S):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引起(E)。目前的趋势是简化为二部分:即P+E或者是S+E.如:焦虑(P):由于医疗诊断不清引起(E)。脱水(S):由于腹泻引起(E)。每一个诊断都有明确的定义。

护理诊断的提出是护理专业化的另一次吃跃。它有利于护理界统一护理问题,便于交流和总结经验及计算机化管理,有助于强化护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护理教育.可以说,护理诊断是80年代以来,护理理论和知识体系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三、护理程序和护理诊断对护理教育的影晌

这些概念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护理模式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向护理整体人的转化。护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医疗诊断的“疾病”的护理.这一变化对护理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对护理教育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影响

从传统上来说,护理教育始终注重培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的实用型人才。而护理程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要求护士不仅会干,更要会思考。因此,护理程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准确地找出现存的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以及根据目标来评价措施的结果。因此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的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计划的能力和控制、评价的能力。〔3〕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夯析和处理问题是十分有好处的。目前我国许多护校、护理系也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护理程序的应用,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2.对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使大多数护理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以生物医学知识大主。临床课讲课顺序多是:疾病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原则:愈后和护理.护理不仅在顺序上为最后,内容和时间都最少。这种课程设置很难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和重要性,使不少学生轻护理、重医疗.而护理程序和护理诊断概念的出现,使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发生了变化。如1986年,美国密苏里州大学护理系开创了以北美护理诊断学会(NANDA)提出的护理诊断目录来设置课程的新模式.t4〕这种模式不再按照各系统疾病来安排课程,而是以护理诊断来组所有的临床课程.如内一外科护理学,以“呼吸功能改变”、“活动无耐力”、“排泄功能改变”等护理诊断组织原来许多疾病的内容。如“气体交换障碍”这一护理诊断中,包含了所有原因造成的缺氧的疾病,介绍了各种可能引起缺氧的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如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胸外伤(包括手术)神经系统疾病等等。因为从医疗的角度来说,许多系统的疾病都会有缺氧的症状,但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可能是不同的。

而从护理的角度出发,许多不同疾病造成的同样症状却可以有相同的护理措施。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护理单纯依附于医疗的观念,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强调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也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虽然出现的时间尚短,但必将会继续影响到护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按照这种模式来设置全部临床课程,但许多护理系,护理大专班以及北京市成人自学高考护理专业都要求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完成护理病历,并要求提出护理诊断。(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文化背景与西方不同,目前也有采用护理问题来替代护理诊断‘)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以护理诊断来安排部分护理课程的尝试。

篇11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产前诊断;临床护理路径;羊水穿刺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60-03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gnant women who need amniocentesis

WU Chuncui OU Huixian JI Yan

Department of 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gnant women who need amniocentesis. Methods A total of 902 patients who need amniocentesi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1 in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dv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of 82 case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820 cases treated with the clinical pathway to the pregnant women and family model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Results I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78% vs 100%), satisfaction to nurses (98.8% vs 100.0%), operation time [(8.0±2.2) minutes vs (6.0±1.4) minutes] and the times of visiting [(5.0±1.2) times vs (4.0±0.3) tim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It is benefit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to nurses and the rate of follow-up, shorten operation time, reduce visiting frequency, and save medical resource.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Prenatal diagnosis;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mniocentesis

羊水穿刺是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的一种,通过抽取羊水提取胎儿细胞及DNA,用来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及某些基因病,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产前诊断技术之一。随着大范围对孕妇进行唐氏筛查、地中海贫血筛查,羊水穿刺这类产前诊断技术的使用日渐增多。但部分宣传途径对该检查创伤性的夸大,作用的神化,往往影响孕妇及其家属对该项检查的接受程度及对结论的正确理解。笔者借鉴国外护理同行在护理管理模式中应用临床路径(CNP)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探索了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孕妇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方法,交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8月到本院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的孕妇90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82例,实验组820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2.1(20~41)岁、31.8(18~44)岁;孕周分别平均为16+5周、17+1周,对照组、实验组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孕产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篇12

急腹症是普外科医生常接诊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复杂, 如诊断不及时, 延误治疗, 可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自2013年1月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收治的典型儿童急腹症进行干预, 并与之前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滕州市工人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治疗的100例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10.32±3.46)岁,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经诊断后分类为: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胃炎3例、腹股沟嵌顿疝6例、肠套叠8例、肠穿孔4例。对照组60例, 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10.37±3.73)岁,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经诊断后分类为:急性阑尾炎18例、急性肠梗阻11例、急性胃炎6例、腹股沟嵌顿疝10例、肠套叠12例、肠穿孔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协同护理, 以临床责任制护理为基础, 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家属参与护理的健康护理模式[1]。其目标:发挥护士作为协调者的角色,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患者与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参与护理的能力和护理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1. 2. 1 协同病情观察 腹痛的程度与特点对急腹症的诊断意义重大。针对儿童的特点想要准确了解腹痛的程度及特点, 需要护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要收集资料, 这是诊断的先决条件。对于年龄大点的患儿, 已经可以比较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还需观察其表情、动作及情绪变化, 诱导患儿讲述自己的不适感受及变化, 尽可能全面准确的收集疾病的有关资料, 为医生准确诊断及护士有效护理奠定基础。把收集到的患儿的情绪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作为诊断与护理的重要参考。当患儿出现病情加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细数等表现, 提示可能出现脱水或休克, 应迅速配合医生进行补液、抗休克等治疗, 且勿延误病情。急腹症患儿除了要观察腹部体征外, 还应该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哭声、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 这些都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如出现脉搏快弱、尿量减少、神志不清则提示病情加重。重症患儿多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反应, 护理时要特别注意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儿肤色, 及时监测电解质水平。对有呕吐及排便异常的患儿, 常发生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而引起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如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到位很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从而引起严重后果。

1. 2. 2 协同心理护理 在观察的同时给予患儿及家长必要的心理护理。对年龄相对较大的患儿应掌握其心理的细微变化, 应语言轻柔、态度温和, 尽量降低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引导患儿如实、详细的反映病情, 便于医护人员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患儿家长往往因孩子生病不知所措, 家长的不良情绪将直接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的恢复[2]。护士也应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同时告知家长所有检查、治疗的目的, 从而取得家长的配合。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继发病变、患儿满意度等指标,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式,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患儿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58-02

精神分裂症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并进行性加重,往往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压力,为更好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笔者通过采用奥伦自理模式对患者进行系统、分步护理,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符合《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奥伦自理模式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5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6.23±10.21)岁、(42.13±9.01)岁。入组前均排除严重躯体疾患,妊娠、哺乳期妇女及严重自伤自杀倾向者。

1.2 方法:两组均予以精神分裂症常规治疗及护理,奥伦自理护理组进行奥伦自理模式:入院1-15 d予以完全补偿护理,16-30 d予以部分补偿护理,1月后则进行支持教育。

1.3 评分方法:两组患者均入院时及入院1个月后进行BPRS及NOISE-30评分。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01SE因子比较常规护理组护理后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及总消极因素与护理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伦自理护理组各个指标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前后BPRS总分比较入院时BPRS总分奥伦自理护理组29.33±5.12、常规护理组28.02±5.03;入院30 d奥伦自理护理组20.15±6.31、常规护理组24.22±6.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 论

篇14

【关键词】 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physical infectious in 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 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 a~14 a,其中3 a~6 a8例,7 a~9 a9例,10 a~14 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 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 护理措施[1]

3?1 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 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 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 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 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