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建设范文

食品安全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安全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建设

篇1

关键词:清真食品;;内在约束;食品安全

一.文献综述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主要的力量还是运用法律法规来惩处食品生产者在食品生产中的违法行为,但最近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用“内在力量”来约束食品生产者的行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宗教思想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分析宗教与人们道德关系,加强人们社会责任感。国内学者陈鑫楠在《儒家思想角度下的食品生产道德建设》一文中主要分析了儒家思想中的“诚信”思想着手在食品生产生产者身上,维护食品安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1]贾晓龙在《道教思想视域下的食品生产道德建设》一文中分析了道教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有益于当前食品生产行业的道德和和谐社会的建设[2]。由此看来,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中国本土的宗教价值观念来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精神思想桎梏,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的建设。清真食品作为伊斯兰教下的宗教食品,在当前研究中主要是对清真食品单点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区域性的伊斯兰教信仰人群聚居地清真食品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的研究。李自然《浅谈清真食品的界定》结合当前对清真食品界定的“风俗说”“宗教说”“民俗宗教说”,从伊斯兰教的角度,将清真食品定义为符合伊斯兰教义教规的一种宗教食品,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王立洪在《国内外清真食品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中描述了各国清真食品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有着严格的质量把关,保证其食品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宗教教义、教规来对食品生产者进行道德上,行为上约束。有助于改善食品行业鱼目混杂、以次充好、道德沦丧的局面。

二.与行为

究竟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宗教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能将人们的置身于一种神圣的意义体系中,把集体意识内化于个人的意识中,是人们感到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自觉自愿的,从而加强了集体意识的这会整合功能。”[3]涂尔干主要是从宗教的集体仪式和教义教规来对信仰者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约束。也有学者认为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社会功能上,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了可供实践操作的道德体系或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4]有的人群,会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贯穿自己的,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使得自身的行为符合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长期在宗教的价值观和教义教规的规训下,信仰者会把宗教价值观念内化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美国宗教心理学者奥尔波特指出“人格理论与神学理论是天生的同盟,在制度化宗教日趋衰微、家庭式的宗旧渐兴盛的今天,人们的宗教认同虽然向着世俗化的方向立展,但是,作为这种世俗化基础的精神信仰(精神性,spiritility),仍然有可能成为人类人格的重要特质[5]我国五大宗教都有自己约束力很强的道德要求,这些“戒律”或“诫命”能够对社会转型期中容易出现的道德失范等进行心理疏导乃至价值重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6]。宗教价值观和教义的约束内在约束作用,也是作为法律外在约束的的补充,这种潜意识的力量,从内在规训的行为者的言行,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在食品行业严重的道德缺失群体化的背景下,的力量也可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清真食品界定

(一)“清真”历史渊源

“清真”一词的本意是指伊斯兰信仰,但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代表着质朴、纯洁、朴素。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称赞阮咸为人“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陆游在《园中赏梅》一诗中用“阅尽千葩百花春,此花风味独清真”来称赞梅花的自然清纯;李白用“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来表达对天真人格的追求,魏晋到清朝,文人骚客多用“清真”来形容清新纯洁的气质,清廉质朴的气节,以及清洁幽雅的环境。从元代开始从元代开始,“清”“净”“真”等词开始逐渐被中国伊斯兰经学家和宗教职业者用来表征伊斯兰教。元代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上奏将西安大学习巷“清净寺”改名为“清真寺”。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题金陆礼拜寺《至圣百字赞》中有“降邪归一,教名清真。,圣贵圣人”一语,从此,伊斯兰教开始被称为清真教。

(二)清真食品

清真食品是一种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清真食品与伊斯兰教文化符号紧密相连,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具体说来,清真食品是要按照回族的“四专”(专用的车辆、专用的储藏容器、专用的计量器具、专用的场地)等民族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以及任何不含添加剂的食品叫做清真食品,清真食品还配有专门的图标。

四.清真食品视阀下食品安全建设

每个有的人群,都会遵循信仰宗教的禁忌,信仰有一个功能是自我修正,是内省方式。食品本身是不具有其他属性的,但是在加工过程中一旦加入了信仰者的意志,就赋予该食品与其他食品不同的意义,那些原料可以采用?那些在加工过程中不能添加的?生产环境的要求。生产运输过程要求,都是对每个有信仰者一种考验。清真食品,由一种“食品”转变成为一种大众热销的产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今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食品行业的不信任。清真食品是注入了食品生产者信仰的,能让大众相信这种信仰已经造就了清真食品“干净、纯洁、无污染”品牌特性。

《古兰经》对于清真食品的生产者的严苛要求使得,生产者不敢去触碰底线,害怕受到惩罚。神圣的《古兰经》里面这样介绍到“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艇死的、跌死的、艇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今天,不信道的人,对于(消灭)你们的宗教已经绝望了,故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7]《古兰经》严厉禁止人们吃自死的动物、对于肉类必须是经过宰杀的食物才可以入口,否则就是有罪恶的,这与我们食品安全现状呈现鲜明对比,今天很多黑心的食品生产者在为了降低肉类食品生产成本,使用患病、已死的肉制品作为食物加工的原料,流入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是一种缺乏信仰而不道德的表现。

有学者对《古兰经》对信仰者的要求“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善性。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恶性。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饮食有关于人之性着大矣。物性有善者,有不善者,则人有可食者,有不可食者。……学者审之,勿谓一饮一啄之细,非成己成物之基也。圣人日:“一口不洁,废四十日功”,可勿警软?[8]《古兰经》教导信徒们,应该饮食洁净的食物,如果饮食了不洁的食物,会妨碍人们身心健康,使得品行不洁,穆斯林不可小视一饮一啄之物,一口不洁,就会耗费四十天的功修,这对于虔诚的穆斯林来说是很严重的事情。日常中为了避免违反圣训,穆斯林们会严格的选取进食的食物,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材料的选取也是相当严格的。

穆斯林在日常的食品生产和饮食基本上市遵从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神圣《古兰经》,他们以“以清净的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的教法规定,圣训的依据是极为总要的,虔诚的穆斯林是不能违背的,所以在食品的生产中必然有严格的质量把控,严禁出现有损人类健康的食物的产生,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违背教义的事,穆斯林内心来说罪恶感,他们会忏悔他们的行为,在虔诚的指导下穆斯林们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教义。

神圣信仰体现在食品安全的严个把控,严苛的宗教禁忌与当代人们对食品健康与安全的不谋而合,很多人认为清真的产品是最干净最安全的食品,因为伊斯兰教的饮食律列在道德上来约束穆斯林的食品生产行为,穆斯林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会自觉的把所信仰的宗教戒令贯穿在此过程中,对于原料的选取、原料的加工,个人卫生,都是在信仰的指导下保证质量,反对一切“不洁”的食物,就是在这种严格的宗教禁忌之下造就了最安全、最干净的食物。

清真食品在当前食品安全拉响警钟的环境下,俨然已成为人们净化食品行业的一面旗帜。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食品行业的混乱,根本上是食品生产者缺乏基本的的道德信仰,没有自身的内在约束,食品行业生产者的道德沦丧已经岿然成风,很多食品生产者认为法律的管辖范围是有限的,只要凭借自己的聪敏才智就可以逃避法律的惩治。清真食品热销给食品行业上的一课是,食品行业需要的是业界的良心,每个食品生产者要注重自身内在的约束。清真食品产业也是一个道德性要求极高的产业,要求生产者符合教法和道德规范,无论外界利益诱惑多么巨大,生产清真食品的严格要求是不会发生变化。当前食品行业生产缺乏基本的行业标准,清真食品行业的行业标准严格性和稳定性,其他食品行业需要学习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文彪.扼制道德滑坡需诚信教育与法制建设双管齐下[N].经济参考报,2011-04-21008.

[2] 陈鑫楠.儒家思想角度下的食品生产道德建设[J].现代交际,2012,11:84.

[3] 涂尔干.宗教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页

[4] 崔光成.赵阿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稿约[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05:411-412.

[5] Dollinger SJ.Religious identity;Anautophotographic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2011,11(2):71一92

[6] 张淑瑛.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6:63-65.

[7]-[8] 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24页;20页;26页

[9] 季芳桐.刘智伊斯兰饮食理论初探[A].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2009:9.

[10] 李自然.浅谈清真食品的界定[J].回族研究.2004,04:77-79.

[11] 约麦尔・玉苏普.新疆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篇2

一是建立完善制度。制度是保证信息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应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程序,各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对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建立定期研究制和工作责任制。要定期研究食品安全信息工作,督促指导食品安全信息工作,要制定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与管理制度,要建设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报送网络,要建立部门间的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有关部门要能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负责信息的处理,做到信息收集全面、汇总及时、传递迅速、分析整理高效。各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不定期地向上级人民政府、同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通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动态及工作部署、食品安全信息采编和报送要点,上报信息被采用的情况等。

二是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体链条中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必须要做到有效的统筹规划、协调和协作,来保证各地方和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部门食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信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等信息均通过此平台向社会,相关部门要将与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有关的信息收集汇总、分析整理、及时传递、定期向社会。各部门所的信息必须与食品安全(或与日常生活安全)相关。信息的来源遵循科学的原则,保证准确、及时、客观、公正。信息人对所的信息承担责任。同时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食品安全信息网。食品安全信息网--是代表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与市民互动和信息的唯一官方通道,也是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最好的展示渠道。食品安全信息网代表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积极形象和坚定决心。也是代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永久窗口,并能引导放心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是每个地方食品安全建设必需的建设内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1)搭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硬件和网络环境;(2)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管信息管理软件;(3)初步建立食品检测信息库、食品经营主体备案信息库和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库;(4)开发信息处理、、查询软件,通过电话、短信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实现市民与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互动;(5)建立一支既精通电脑网络知识又熟悉食品安全监管各方面情况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6)组织食品安全信息化教育培训、交流和合作工作。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94-03

广西钦州市位于广西南部沿海,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中心区域,近年来,随着北部湾开放开发,钦州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及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将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1 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以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围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及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经过不懈努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1.1 狠抓农资市场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职责,依法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对生产全过程实施监督,切实抓好用药管理、督查用药记录制度执行情况。同时,全面强化禁限用农药经营和使用管理,加大对农资市场整治力度,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确保本辖区内不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

1.2 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钦州市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钦州市浦北县香蕉生产基地、灵山县稻谷生产示范基地、钦南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钦北区无公害蔬菜产地等13个种植基地已经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面积129 333.33hm2,4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灵山县龙武农场“龙武”牌鲜荔枝、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火龙”牌火龙果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的火龙果及系列果酒,灵山县合冠芦荟有限公司及其基地生产和加工的芦荟、金花茶、芦荟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1.3 建立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监督抽查检测

2007年7月,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广西沿海首家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权威机构。各县、区农业局也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套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及配套电脑等设备市区东风市场、鸿发市场、市蔬菜配送中心和灵山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也分别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龙头,县、区监测站和农贸市场检测室为骨干,镇级42个流动检测站为节点的市、县(区)、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网络,全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管范围。[1 ]

1.4 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为及时应对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钦州市制定《钦州市农产品(种植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预防、发现并处置有关突发事件。2010年2月份发生的海南豇豆超标事件后,钦州市紧急部署,并组织全市农产品检测机构对外地调运到本市的豇豆开展全面检测,杜绝超标豇豆进入钦州市流通销售。

1.5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各级农业信息网、农业短信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结合各种下乡宣传活动的开展,组织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识假防假、农药安全使用等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教育农资经营户诚信守法经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 钦州市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尚未建立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种植、收获日期,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基础。目前钦州市除了已经通过“三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外,其余均没有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2.2 部分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低

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观念,没有把质量安全摆在重要位置,不按照操作规程和说明书使用农药,施用农药的农产品还未达到安全间隔期即采收上市,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安全消费理念淡薄,购买农产品注重外表新鲜,关心色、香、味及价格,往往忽视内在质量,忘记食品安全。由于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得不到群众充分配合,效率不高。

2.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目前,钦州市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50多万hm2,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只有12.9万hm2,约占四分之一。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虽然通过产地认定,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不高,在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13个基地中,只有10个基地申报通过产品认证。全市目前获得“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4 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农药不合理使用。钦州市普遍存在农药施用量大、农药混用多的现象;二是化肥不合理使用。不施有机肥料,单施化肥和偏施氮肥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化肥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使农产品中积累硝酸盐含量增高,品质下降;三是农用塑料薄膜的影响。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及理化结构,造成次生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安全;四是重量轻质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生产者为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过量地使用农业生产化学激素,降低了农产品品质。

2.5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面临严峻形势

随着钦州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大量增加,部分未得到及时治理,含有有害物质的固体物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城郊蔬菜生产基地群众大量使用被污染的水源,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作物或农产品中有害重金属残留超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3 提高钦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组织化水平,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品种、技术、统防统治上给予社会化服务,把分散农户都纳入到专业合作社中,成为社员。达到统一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剂量,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真正在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2 要加强检测执法,努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力度,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是建立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对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及时公布抽样检查结果,告知消费者。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查罚生产、经营点使用假劣农资行为,建立假劣产品曝光制度。四是畅通举报投诉机制,让人民大众参与到农产品安全监督队伍中来,让违法生产、经营者无处藏身 [2 ]。

3.3 狠抓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农产品质量认证

以本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对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形成一批名特优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地推广各类农业标准,并按标准的规定实施生产,打造一批名优特农业品牌。鼓励和扶持生产经营者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同时,要加强“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深入开展“ 三品”的监督抽查;重点整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规范企业用标行为 [3 ]。

3.4 推行市场准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监控源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 ,把好市场准入关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结合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布情况,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上游连接全市生产基地和区内外各主要产区的农产品经营者,下游连接农贸市场、超市等辖区内零售商和餐饮、团体消费单位。建立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凭证,农贸市场、超市等实施的索证制度,全面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餐桌”前的质量安全。此外,对超标产品要追根溯源,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跟踪检测,跟踪执法。

3.5 扩大宣传,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派发传单、举办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参考文献:

[1]叶细养,陈敏辉,林日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质量检测[J]. 生态环境,2004,13(2):294

篇4

校园食品,每个青少年心中既爱又恨的词,爱的是她总能在你最需要活力的时候,像一剂强心针,瞬间让你复活;恨的是她有时候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充满毒素,到处都有危险的东西相随,似乎给人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这些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东西,有时候让我们觉得陌生,在酸甜苦辣的味觉冲击和诱惑下,我们好像忽略了一项重要的指标――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六大营养素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危害。食品安全,应该成为我们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的饮食中,食品本身是否安全,应该成为我们能否选用某种食品的首要衡量指标。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市县城区,城区的学校规模也越办越大。为了追赶教育发展的步伐,部分青少年在本应该在家享有父母宠爱的年纪,就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来到远离家庭的城镇学校就读。住宿也选择在学校宿舍或者就近租房,随之而来的是每天的饮食起居,都需要亲自打理,这其中又以每天的三餐最让人头疼与揪心。

尽管每所学校几乎都会配有相应的学生食堂,但似乎大家并不太喜欢学校食堂的饭菜,而往往是学校里面的小卖部和周边的小摊小点,看起来比学校食堂还热闹。可是,在我们享受这些小食品给我们带来的味觉冲击时,是否想过其中暗藏的隐患。因此,我们应该掌握选用安全食品的技能,为自己的身体保驾护航。

由于学校人员流动性大,不少流动经营者都喜欢选择在这样人员聚集的地方摆摊设点。一辆经过简单改造的三轮车,锅碗瓢盆没有放置在专门的消毒柜里,食品原料也暴露在灰尘比较大的空气中,再经过简单的烹、炸、煮等程序后,辅以大量的香精等食品添加剂,给人以视觉和味觉的冲击,但这种食品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却和其外表的光鲜相距甚远。面对这些色、香、味的“诱惑”,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从一位在正规食品加工企业工作的朋友那里得知,他们每天上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用来打扫卫生,起初是感到非常惊讶,细想一下,似乎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小摊小点在卫生方面做得并不够,所以当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才会感到如此惊讶。在那些摊点上面,我们似乎也见不到他们有太多的卫生讲究。

除了这些现炸现吃的食品应该抵制外,那些摆放在货架上的食品,同样需要我们用火眼金睛去辨识。

购买食物前,应该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遇到无质量安全标识,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坚决不能购买。购买后,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本身应有的色泽、气味等感官性状。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不能食用,应该丢弃。

篇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人们一边为《舌尖上的中国》“口水与泪水齐飞”,一边为吃哪个厂家猪肉、喝什么品牌奶粉而焦虑忧愁的时候,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已经“跌破表”了。“舌尖上的安全” 一再失守,损伤的不仅是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有政府的公信力,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产”“管”领域的任何疏漏都有可能对人们的“舌尖”造成致命威胁。从已经曝光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可以看出,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不法企业的生产、不法商家的销售、监管的不力、处罚的轻飘等,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整顿也大都是“救火式”,哪儿出了问题就整治哪儿,没有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以至于制劣售假屡禁不绝、愈演愈烈。要实现“产”“管”并举,一部完善的食品安全法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此次通过的修订草案重点作了四方面的完善:一是对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追溯制度;二是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加重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三是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增设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要求;四是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保险制度,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