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培训范文

精品课程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品课程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品课程培训

篇1

【论文摘要】 《电路》精品课程的网络培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授课教师为罗先觉教授、王曙鸿教授及王仲奕教授,针对电路课程的特点以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本文对此次培训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总结。

精品课程电路网络培训的[i的就是通过国家级名师授课,针对电路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巾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讲解,并且和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探讨,以提高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电路的教学水平。我有幸参加了2009年6月23日~6月25日由罗先觉教授、王曙鸿教授及王仲奕教授主讲的电路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结合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电路课程的定位

电路课程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弱电专业的必修课它既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所有专业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电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要求

电路这门课程针对不同号业、不同学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作为应用性的独立学院的不同专、可以统一要求、但主讲教师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互感可以讲电力变压器,谐振讲过电压,另外可以加强三相电路内容。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互感主要讲电磁干扰和防止干扰、谐振和无线电调频,另外可以加强频率响应内容。电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该改变单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从现实和工程背景给学生慢慢渗透,使得学生对本澡程具有浓厚的兴趣;注意教师讲授和师生讨论的方式,课堂上互相启发;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也要相互结合

3.注意教学设计和手段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要系统性,然后再对其进行取舍,例如对受控源的讲解深度要有一一个合适的把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因为课时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展现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板书一定要辅助好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路的求解:电路理沦与数学及相关学科一定要协调好,保证数学的微积分方程的求解为电路的动态方程打好基础,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的重复知识根据专业不同安排在最合适的学科进行讲解;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网络j有大量的关于电路课程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来弥补或者巩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电路分析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从理论出发,掌握好理论.最终落到实践上,否则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做好实验教学,反过来又会让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更形象的把握,能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把握和提升。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中,能节省时间、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在理论教学中,不能过分依靠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果在理论教学中过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会导致诸如学生理解速度跟不上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关键是把握好实际动手实验与计算机辅助实验的相对比例。如果计算机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过重,必然导致使学生在具体电路或具体问题上的处理、分析、动手能力不足。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准备工作上下大力气,否则,效果会不理想,甚至于适得其反。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 虚拟演播室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8-02

以加强气象培训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气象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是气象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教材建设,着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精品培训课程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工程。故此,如何充分发挥虚拟演播室技术辅助教学在培训教学中的作用,使精品课程“精益求精”,提高培训效益,正受到气象教育培训技术工作者的关注。

1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气象精品课程制作中的流程

1.1 虚拟演播室(Virtual Studio)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在传统的色键扣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可以将计算机制作的三维虚拟场景与现场真实摄像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实时合成,使人物动作与虚拟背景同步变化,实现前景与背景的完美结合[1]。摄像机拍摄的现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被拍摄对象的活动空间可以置换成任何需要的背景,即使面积很小的演播室,也可以制作出大背景、大空间的效果。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布景、道具、灯光、场地等空间环境、空间距离和事实物体的约束,为制作人员提供了无限自由的创造空间,以各种新颖、奇特的创意丰富了教学内容。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演播室录制课程的局限性,解决了传统演播室造价昂贵、录制的课程缺乏真实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等问题。

1.2 较之传统精品课程不同的制作流程

传统的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绝大多数都是在普通多媒体教室摄制完成,课内教学多媒体辅助工具多为幻灯片课件(PPT格式),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通过展示幻灯片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故此,传统精品课程的制作基本上以主讲教师的镜头和对应的幻灯片课件的相互切换来完成。但这种方法录制的视频,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头像为主,环境多为课堂,学生在观看时会感受与置身教室听讲无异。而且,在普通课室录制,受灯光、音响、环境的限制,也很难获取高质量视频画面和清晰无噪的音响效果,达不到精品课程对视、音频高质量的制作要求。

基于虚拟演播室技术下的精品课程相对比传统精品课程在拍摄与制作流程上有了很大改观。其基本流程是,授课教师拟出课程制作方案;设计人员根据方案画出分镜头写出实操脚本;模型师在电脑中创建模型及贴图;虚拟演播室操作者与教师合作进行课程录制、后期制作及视频输出[2]。主讲教师的授课地点不再是普通的教室,而是虚拟演播室的蓝箱内。授课老师在蓝箱内完成授课计划,其余后续制作大多由技术人员完成。我们把摄像机拍摄到的主讲教师、教具等物体称为前景图像,把电脑软件制作的图片、三维模型作为为虚拟场景。虚拟演播室系统把前景图像与虚拟场景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使视频图像与虚拟背景同步变化。虚拟场景的设计几乎不再受限制,只要符合课程要求,像场景的大小、布局、材料、道具、动画等均可根据课程内容,创作人员任意想象、自由发挥,使得视频与虚拟背景更能真实和贴切地反映课程内容。

可以说,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精品课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它不光涉及到优秀的教师充分展示教学风采和人格魅力,还需要专业的摄像技术与优秀的后期制作通力合作,也就是说它不再是一两个人就能充分使用好的系统,它需要导演、创意者、美术设计、三维建模者、演员及虚拟系统的操作者等人员的通力配合,才能制作出内容精湛、形式精美的课程视频。尤其是虚拟3D背景的制作,要达到乱真效果,更需要手法熟练、审美较高的电视制作技术人员。

2 虚拟演播室在气象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气象精品课程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精品课程的视觉传播效果,它在教学方面主要被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虚拟场景制作、节约制作成本

虚拟演播室系统中,计算机产生的二维或三维场景几乎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创作人员可以自由发挥, 随意想象,制作出与课程内容及主题相适应的场景。比如场景内的布局摆设、道具的选择、材料的应用等都可以随意设置。同时也不受空间以及时间距离的控制,嘉宾和讲师可以身处任何地方、任何国家,都能够将不同距离的人同时聚集在一个场景中,只要能够发挥想象,便可以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富有创作气息的演播室。即节省了时间成本和布景、制作道具等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丰富了节目内容,增加了节目的艺术气息和创造性。

2.2 虚拟环境合成,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创设与教学情境相协调的环境,依靠生动丰富的虚拟场景烘托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气象知识浅显但内容抽象,它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时空跨度大。特别是《气象学与气候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气象、天气、气候,教材主要介绍大气物理属性、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与划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普遍感到比较难学。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真实再现雷电、冰雹、台风和雾霾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情景,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天气的奥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2.3 创设实验环境,再现实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些演示试验或者动作、技能类的教学课程,可以不受真实条件的约束,而是通过虚拟演播室的融合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方便学习者观察、模仿,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气象自动观测站因为其结构复杂,检测技术先进,从而为操作、维护和故障修理人员快速准确掌握其操作方法、维护和修理规范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常规自动化观测站设备的培训,内部构造讲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往往以实际设备为基础展开,在培训过程中,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设备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通过构建三维虚拟模型,教师可以把自身置于仪器设备的内部构造中进行讲解,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力,使学生对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转流程、表现方式等教学难点一目了然。摆脱真实气象站培训的物理空间限制,使受训者不再受困于无法现场演示、现场培训复杂等问题。

而且对需要实验操作的观测仪器,事先可以在实验室录制好。剪辑过程中,跟随教师口授的步骤,将准确细致的实验画面穿插演示,很好地实现教师连贯讲授与多角度多环节实验过程之间的无缝链接。对一些关键的实验步骤,教学难题,在视频拍摄中,可以用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在后期剪辑中,也可以对该段内容进行多次重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试验次数,缩短重复工作时间,增加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极大地方便实训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2.4 虚拟人物出席,创设远程互动教学模式

虚拟演播室可以提供人物虚拟出席的场景等,虚拟演播室制作方式不仅适合重现演播室内人物之间的交流,还可通过虚拟出席的方式将演播室外的人“请”进演播室,与演播室内的人物进行交流[3]。这种技术可以将异地传送来的视频实况无缝地合成至本地演播室,将异地的教师(学生)与本地的学生(教师)不需要视频窗口就能够实时地结合在一个虚拟教学场景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将远程学习变为本地学习,实现了实时的交互学习。

由于虚拟演播室的电子背景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如果把位置信息和视频数据放在一起传输,通过设定图像的反馈区域就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的交互,创设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使远教学生能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记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雷达、观测设备维修等一些操作技术很强的知识时,由于实际情境的复杂性,书本学习的技术理论多数情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习者必须跟随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可是,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由于这样那样原因,不便于实地学习,利用虚拟演播室可以使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习者共处一个教学环境,这样就可以“手把手”地传授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者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请教师指导,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和费用,还得到了应有的学习效果。

2.5 字幕信息加工,丰富课程可视性

虚拟演播室系统可以对字幕信息进行加工,使字幕信息以更直观、更富可视性和包装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字幕在教学节目中的作用。此外,系统可用多种方式灵活地显示数据、图形、图表等信息, 将抽象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是课程信息传播的有效辅助手段。

2.6 多场景运用,丰富内容表现形式

对不同场景中拍摄的素材,运用多场景的内容表现形式,通过虚拟大屏幕特技,引进虚拟演播室,增强可视性。比如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教学培训、重大气象灾害管理课程培训等中,可以把不同场景拍摄的自然灾害素材,根据教学需求创建不同的“现场”,大屏幕特技、数字转场特技等可使节目自然地实现各个“现场”之间的转换。不同的场景可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节目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演播室技术也日臻成熟,利用虚拟演播技术突破气象培训教学中的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气象学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其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无疑为气象教学注进了新的活力。精品课程代表着优质的教学资源,体现着气象培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特色。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出优良的课程画面,这对提高气象培训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武绍,李端强.对高校虚拟演播室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2):62-64.

篇3

1.发展养猪业的思想准备、资金来源和场地选择

1.1具有成熟的思想准备:养猪与其他养殖一样,不论养殖的规模大小,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工作,要有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和文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养猪行业的专业书籍多读,并且向养猪取得成效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耻下问,积累实际的养殖经验;很多养殖户都是从“成功――失败――成功”的经验教训中发展的,因此有金融家呼吁“投资需谨慎,融资有风险”。

1.2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场地建设、其他设施、猪种购买、饲料配合和医药药品等等都需要一定充足的资金来源需要周转,“万事开头难”,还有随时估计不到的资金运用,都不能因为资金的临时短缺而影响一切工作的顺利发展。

1.3具有适合的场地选择:不能把场地挤在一起,不利于防疫并且造成互相传染;不能把场地建在公路、村庄和家庭院子,不利于环境空气良好、不利于安全生产保障、不利于周围居民宁静;不能把场地选择在河道附近有利于排放粪便,会把疾病疫情带到下游。

1.4具有规范的建设思路:场地的建设还是根据上级畜牧兽医部门研究设计的图纸“按图索骥”,按照规定大小决定场地、圈舍和比例,采光、通风、排水等等问题。

2.发展养猪业的品种引进、生产环节和销售途径

2.1考虑仔猪、母猪、品猪的生活习性,环境适应与否,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有引进外地品种的思想意识,最起码的要引进外地的种公猪,达到“优生优育”,农民朋友常言说“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不是没有道理;品种猪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生产数量、保证生长质量和保证经济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2.2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连接、过度和发展,运输、水源、电量等等问题,“万事俱备”也不一定“只欠东风”,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断裂”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农村偏僻、闭塞、落后,常常会遇到“极不正常”的缺水停电、道理不通和防疫不及时的“突发性”现象。

2.3饲草来源、饲料供应、储蓄水窖和专养人员,其实养殖业的“人员”十分重要,区别于“自己养殖”和“雇佣人员”或者“承包出租”,关系不一样效益不一样,有浪费、有马虎、有安全、有责任等等问题的不同区别,这种区别影响的恰好是经济效益。

2.4销售环节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后一个环节,很多养殖专业人士的经验就是“别人没有的时候我有”、“别人劣质的时候我优质”、“别人以高价的时候我薄利多销”等等方式方法,“销售”是一门学问,是把产品变成经济、是把投资变成效益、是把劳动变成财富的关键所在。

3.发展养猪业的主要疾病预防、治疗和重视

3.1主要疾病:

3.1――1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为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者混合感染,通常情况下,猪群发病的诱发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病原体,而是至少两种病原体互相协同的作用,极易造成猪群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具有极为严重的危害,这种情况临床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

3.1――2在多重感染中,细菌性、病毒性和细菌性联合病毒性混合感染同时存在;

3.1――3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较为严重的混合感染包括: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疫病毒、细小病毒、口蹄疫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等多重感染;

3.1――4最为常见的混合感染为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猪瘟疫病毒,并且及易随时并发或者继发各种疾病。

3.2疾病症状:

3.2――1怀胎母猪、培育仔猪、育肥肉猪等等各个阶段均有呼吸道疾病问题依然存在,结膜炎、发热、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生长缓慢等等现象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特别严重时也能够引起死亡;

3.2――2对于这种情况要进行有必要的剖解,经过检查可以发现肺脏肉变、充血水肿、脓肿、胸膜炎、胸腔积水等等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

3.2――3各种疾病都会引发猪免疫功能的下降或者抑制,主要有:一是繁殖性及呼吸综合症,二是圆环想病毒感染。

3.3病症危害:近年来,猪疫并不多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养猪业难度越来越大――

3.3――1直接危害养猪的生产和发展;

3.3――2对猪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造成直接侵害;

3.3――3减弱猪的肌体抗病和免疫功能,降低猪的整个身体康健水平。

4.发展养猪业的疾病摸底、控制和对策

不论是规模化的养猪还是家庭式的养猪,重视、观察和预防猪疾病是实现养猪收获、收获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特别提醒养猪户――

4.1改变猪疾病的控制观念: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养猪的技术误区明显存在,很多人认为兽医应该控制疾病突发或者流行的主要人员,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如果精细化都不会影响到养猪疾病的发生、传染和流行,依赖性很强;可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预防措施,都能够诱发很多疾病;因此,坚持精细的饲养管理、及时消毒、及时预防,也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 对“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实践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物理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国家精品课程-木材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我国高校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转型升级 《美学》国家精品课程学习体会 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矿用电气设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电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临床技能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工程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 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体会 建设“汇编语言”精品课程的体会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EB/OL].中国教育网络,2013-05-06.

http:///.

[4]赵晓霞.MOOC冲击传统高等教育模式[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6-14.

http://.

篇6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困境 运行保障 《体育心理学》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网络教学资源,为大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提供了很方便的学习交流平台。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教育革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吉首大学校精品课程《体育心理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精力不足。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精力投入将直接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增专业、硕士点不断增多,致使本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人数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如吉首大学体育学院2009至今的任课教师中,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半的教师承担两门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少数教师一期要上四门课程,仅备课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的教师既有研究生的课,又有本科生的课,还要开设全校素质教育通识课和国培计划教育课程,多者一周二三十节,少者一周也有十八节;仅备课和讲课就足以使他们身心疲惫,哪有精力去考虑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更难有精力去打造优质的精品课程。加之近年我校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压力使更多中青年教师将其精力倾注在科研和发表文章上。一些教授要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和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敷衍应付或者让研究生完成。这样,精品课程建设就成为极少数教师的事情,即便是已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1.2教师缺少现代技术培训,导致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精品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产物。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将大大改善由于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覆盖面窄,组织形式难以多样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尴尬局面。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开通了一批精品课程网站,并立项资助建设;因为精品课程建设及其网络资源的构建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技术应用原理及其操作,所以要求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建设起来的精品课程有可能成为“静品课程”,难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最优化的目标。因此,为教师提供现代技术教育培训是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由于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难以想象,而很多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苦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相当有限,难以胜任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培训机会,使其掌握最新的现代技术操作程序,为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1.3精品课程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后续建设不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问题,不论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教材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安排,都既需要有资金、人员、设备的投入,又必须有完善的运行制度作为保障。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导致网络教学资源在内容、功能、标准等方面的描述模糊,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仅适于教师参阅,却不太适应学生自学的现象。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定期检查制度,对网络运行是否畅通,教学资源是否及时更新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改善,导致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停滞不前,甚至部分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时、老化,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质量难以保证。此外,在教学团队中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站进行维护,造成精品课程网站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的局面。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系统观和整体观出发,制定完善高效的运行管理保障制度,确保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有效发展。

1.4网络条件不完善,教学资源难以及时维护更新。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仍处在静态网页,学习者只能浏览该网络课程内容,无法与教师、开发者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同时,教师由于技术、网络条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在需修改、更新课程资源等问题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否则无法自己在线随时调整、更新,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学校应当考虑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问题,加大网络建设力度,保证校园稳定的网络技术支持,使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

2.改善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精品课程建设认识。

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技术本领、提升身心素质的主要保障。因此,高校的头等大事就是教学,其他一切工作均要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深化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质量。首先,学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宣传力度,不断加深广大教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争取此项工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自觉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时刻以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标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虽然普通高校由教学型向教研型转变是当下高校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的选择,但是高校教学水平,绝不能简单地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为依据,而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看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以及他们毕业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如果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重视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并提供高标准的网络课程资源,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掌握。

2.2善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都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奖励制度,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作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负责人或骨干力量能在学历、职称、年终考核等方面享受到精品课程建设带来的“优惠”政策。比如:可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派出部分精品课程组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访学,或者提供条件鼓励个体参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科研立项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投入,同样是科研,是教学方面的科研,对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及其团队,除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外,承认其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等同于获得同级别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中级职称、副高职称评定中具有与同级其他类别成果相同的权重;这样做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激励那些致力于教学改革发展研究的有心教师不断地为精品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2.3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首先应考虑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形成校长挂帅,主管教务处长和各级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成的三级负责制领导制度。其次是建立正确的指导机制。教务部门要做好精品课程教案设规划和实施办法及保证条件等具体管理措施。对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评审,公示广泛征求意见,特别要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再次是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由学校、院系两级督导员具体负责,并向课程负责人及时通报。督导检查要形成规范制度,每学期都有评审结果、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最后是建立资金的落实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专项账户,可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按建设进度及时划拨到位,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所需的资金。

参考文献:

[1]范爱平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45-47.

[2]施晓秋.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8-30.

[3]冯博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9-10.

[4]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12):68-69.

篇7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教学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原本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测验、、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借助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精品课程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评述

1.重开发、轻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评”而建,而非以“评”促建,成了“一评了之”的迎评工程。

2.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课程基本教学课件外,缺乏其它丰富的多媒体教辅资源。

3.建设技术落后、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技术落后,仍采用诸如静态网页技术搭建网站平台,内容维护必须由开发者重新更新页面才能完成。对于缺乏网站开发经验和技术的课程建设者而言,网站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门槛高,妨碍课程自身的建设。

4.缺乏交互性、实际利用率低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在线交流、信息公告、习题答疑、博客等之类的在线交互模块,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网络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长此以往造成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极低,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辅功能,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后期内容管理不到位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对用户互动信息的内容管理功能,给不法用户利用开放的交互平台垃圾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造成系统感染病毒、木马,严重危害信息安全。

二、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加强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使然,而建设过程又能够使建设者与广大学科教师共同受益。精品课程建设者在对优质教学成果进行梳理、表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得与失集中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迁,这对于建设者而言,无疑是智慧的又一次升华。而对于广大课程教师而言,则能够增加其行动的理性成分。因为精品课程网站不再是由纯粹的“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构成,还包括了这些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精品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原则、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作业和问题的设置意图、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智慧型资源的明确说明。显然,对后者意义的清晰表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其他教学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科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成昆山,李广智.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703-04.

[2]肖来胜,王郑霞.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6):133-134.

篇8

论文摘要:在概述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提出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网络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9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双语教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4] 蒲晓蓉,陆庆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

篇10

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可能实现其创建的初衷和目的的。精品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定期接受师资培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而基于网络背景的慕课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很好的途径,慕课不仅仅适合在校学生,也同样适合理论或临床的师资培训。

我们医院儿科教研室有近百年的教学历史,以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高在全校各大医学院中著称,高水平教学人才层出不穷,教学比赛和评优中屡获佳绩,多次被评为校级及院级先进教研室。儿科课程负责人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队伍各年龄层次均充足,教师人数达45人,主讲理论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教师基础知识扎实,医教研三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因此这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就是为创建精品课程打下最坚实的一步。

二、教学内容及目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南针

我们要充分理解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借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的机会,组织并培训一批精兵强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其次要正确定位精品课程目的是什么,在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确定教授的内容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儿科学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儿科学课程教学分三个阶段,即理论、见习和实习教学。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儿科学总学时数以及理论课、见习课和实习课学时数会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儿科学课程理论学时为48学时,临床见习学时为2周,实习时间为5周。儿科精品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于本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长达近三年的过程当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

三、先进教学方法结合慕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重点

我们教研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儿科学》课程发展与完善,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儿科学》教学过程是由纯理论逐渐过渡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完整的不同阶段的儿科教学的慕课课程都还不存在,只有少数相关课题章节内容有相应慕课课程出现,完全不适应儿科教学要求。因此利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慕课模式相结合,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慕課课程具有重大意义,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精神。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交流、解惑、讨论的场所。国内外不少研究高度评价在医学教育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慕课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学,绕开了课堂。而翻转课堂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交流性,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两者相结合,可以增加课堂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在医学院校开展,而网络环境下的PBL实际就是慕课的延伸。慕课网络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并提供了个学习和交流平台,而且网络学习可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同人不同区域文化可以得于交流,而教学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学校的教学范围,网络能汇聚教师们共同参与PBL,也有利于教学的交流。

但就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来说,翻转课堂、PBL这些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小团体教学,对于大课理论授课就开展模式来说在国内比较困难,而慕课对于和病人互动的实践教学例如标准化病人教学,就没办法应用网络完成。因此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慕课,可以利用其网络优势,作为全日制的教学的有力补充,而在小团体教学如见习、实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精品课程质量的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根据医学本科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通过从多方面了解教师及学生对《儿科学》精品课程的评价,如学生的毕业成绩,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校、系、教研室教师之间及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及教学观摩,学生对课程教师教学情况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反馈体系等等,以评促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课程考核,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讨论、开卷考试等,而对于实践课程,利用标准化病人,客观评价学生的问诊及查体方面的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和促进学生发现个人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一流的教学中心和网站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目前信息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立结合慕课的精品课程其中的理论授课部分,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科网络课程。除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还需要构建一流的教学培训中心和网站等硬件设施,教学网站是一个网络平台以供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管理人员也在平时也在教学活动启动监督,评价,提醒,批评功能。授课的PPT等教学工具也需要高质量的设计和优化,视频拍摄的技术和场地条件、规模要求也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必需的教学视频。因此高质量高容量高速流畅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后台软件技术的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21-03

一、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

专家把精品课程概括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这五个一流是不是有条件的限制的,就是在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一流。针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省有着不同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对于西北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教学环境较弱,跟其他地区的教学环境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五个一流有着地域性差异,有着层次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我们只能以最大的努力追求五个一流,实现所在环境下的五个一流。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长期的工程,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方法,建设团队的重视、培训、训练,精品课程的实施等工作。其涉及面越广,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可持续发展无法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人员保证和管理机制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经费有一定的难度,无法长期保障,这样就使得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没有保障,只能停留在建设初期的状态。长此以往课程负责人对自己的精品课程也就放弃了维护,没人使用了,领导们更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后台程序也就不知去向了。

2.技术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障碍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作者和网络工作者的支持,需要在网上正常运行、需要后期维护和升级。一般来说课程负责人没有这项技术,因此导致部分课程负责人因技术原因而中断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或者是因技术原因导致不能正常上网而夭折了。笔者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技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和网络知识使得该课程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工上也受到课程主持人个人因素和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影响。

3.精品课程的内容是否是精品

所谓精品就是精致的成品。精品课程就是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对于该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追求数量有些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内容的选取不是很重视,只是把现成的书籍中的内容搬到网上,没有进行深加工,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因此精品课程的内容是不是精品我们也得深思。

4.团队建设的是不是合理

优秀的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而成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整个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部门的人员,在团队的建设中负责人很难调动每个部门的人,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不管是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还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领导都应该同样重视。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1.课程要求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2.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高职高专院校可适当放宽条件)。参与建设的成员(其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结构)应形成梯队式,并形成主讲教师负责制。配备适当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4.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要拍摄精良。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5.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要畅通,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完善并及时更新内容。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列出精品课程建设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回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将各类问题、难题按照重要程度分成等级编写问题测试,依据问题的回答情况考虑团队的建设,确定内容的选取,确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或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决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等等。问题列表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可持续发展保障的问题列表

(1)目标的确定问题

目标为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不是冲突?目标具体吗?

目标决定了经费的投入和内容等的选取。目标的具体化使得精品课程开发团队的工作也就具体化。

(2)经费保障的问题

经费的保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师资培训的经费,课程资源建设的经费,教研教改的经费,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有没有经费。如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CAD》建设经费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精品课程每年都有充分的经费,而有些学校的经费并不是这样投入的,就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校对省级精品课程一次性投入5000元,以后就没有经费了。精品课程的经费需要每年去投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和合理的使用才能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

(3)政策的支持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各省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在科学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标准、申报范围及其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与评审程序、精品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奖励办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等。

2.技术保障问题列表

技术保障问题首先必须列出建设精品课所需要的大的技术,然后将各类大的技术分解为下一级的子技术问题。如表2。

当然每一级的子技术涉及到不同的人员和问题,如:教学设计中授课对象的分析能力,要考虑教学对象是在校学生还是成人,是否支持终身学习;是否了解授课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是否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3.内容选取问题列表

内容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式:

(1)现成的内容直接选取。

(2)新编内容。

(3)组合已有的内容。

不管是选择上述哪一类方法获取精品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制定精品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和标准,符合标准的才可以成为精品。具体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来确定,可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版。

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可以参考袁海泉、刘电芝的《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中的:①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②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③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④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另外还要考虑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问题。

4.团队建设问题列表

团队建设可以依据技术保障问题来考虑,需要哪些专业和技术的人员,另外还要考虑协作问题。

团队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木桶原理,提升团队中最弱的成员,团队中能力最弱的成员限制了团队的整体水平。当然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能否,互相欣赏、重视,是一个团队不可缺少的。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每所高校来说是被评估的指标,建设的如何,还需要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衡量。对于具体困难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如果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那就可以顺利地开发精品课程了。若有30%甚至超过30%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没有环境开发精品课程了。当然不同的学校有差异的,若个体差异能弥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开发精品课程了,我们还可以多个学校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特别说明,在上述问题列表里涉及了一些问题,不同的学校面对的问题不同,此问题列表只能是参考,我们在实际建设中,要依据实际环境和条件确定具体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除了上述列出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课程评价问题。评价中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可持续的、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时的兴趣和任务。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而不是滥竽充数的拼凑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浅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B/OL]. .

[2]吕建林.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学教育,2006(15).

[3]董绿英.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5).

篇1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05-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发生重大的变革,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对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性

1.1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环境必然会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探索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等,促进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2005年教育部有关意见“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力度。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创新人才,塑造一支熟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1.2 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此,许多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开始启动,采用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专业公用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多媒体课件制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在掌握利用简单易学工具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突出知识点,体现教学经验,生成与教材内容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实验、实训等教学的效果。

2.2 流媒体技术。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录像的网上,必须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录像更加清晰、流畅地在网上播放。

2.3 网页综合设计。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包括课程介绍、主讲简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改研究、授课录像等内容,要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体现网站设计者良好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

3.1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概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反映教学结构的转变。

3.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典型模式。

(1)讲授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主题探究型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搜集网络资源;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参与协商研讨;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并汇报研究成果。

(3)小组协作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学习内容;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小组协商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展示汇报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4.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制定计划、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组织观摩交流等方法。

4.1 制定计划。为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制定有关的计划。

试验目标与内容:试验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按照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表现形式多样、结构体系合理的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具有创新性,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体现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具有操作性,体现实施过程与方法。

篇13

关键词:技工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并通过讲座、标准解读等环节在全校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在精品课程的同时,能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够实现课程与个人同进步,专业建设与个人发展共提升。

篇14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号)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互动性不好。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实训室对外开放,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