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5

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篇1

第一,要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决定孩子将来成败的关键,而绝不是靠着一时的考试成绩的好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蜕变。看着孩子化茧成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第二,关注孩子成长,多与孩子沟通,正确引导孩子

有位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女儿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家长每天要尽量抽出一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以及犯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我的孩子放学后经常会告诉我:老师今天表扬我了,音乐课上老师让我唱歌了,我今天又得了一颗小星星等。这样孩子乐意和家长交流,家长也能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形。在这方面,用一句教育家的话说就是:我们要伴随孩子成长。

第三,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篇2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教育 赏识教育 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由此可见,受到别人的赏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同样,孩子也有着被表扬、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孩子们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特别是自己最信任的老师的赏识,那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将是十分有利的。

一、赏识教育概述

1.赏识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赏识教育是针对“功利心态”支配下的教育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尊重生命规律、尊重人性本真、尊重个体差异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具体到幼儿园教育中,就是要求老师要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个性需要和个体差异,在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赏,在孩子遭受挫折时,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帮助孩子走出阴影逐渐走向成功。给予孩子应有的的赏识和认可是赏识教育的本质特征。

2.赏识教育的功能

首先,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赏识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满足孩子们获得赏识的心理预期,从而使得他们在此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使他们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努力和进步。

最后,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收获快乐和成长。对孩子们进行赏识教育,可以让他们在理解、宽容和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最终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赏识教育推行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当下,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开始推行赏识教育。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在赏识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影响了赏识教育功能的发挥,这一现象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也非常普遍,具体体现在:

首先,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教育”。有些老师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把握赏识教育的内涵,片面的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教育”。无论孩子们的做法是否正确,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一味的对孩子进行表扬教育,只会让孩子们变得自傲、脆弱、听不得批评,这是十分有害的。

其次,赏识教育等同于“迁就教育”。赏识教育意在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兴趣,从而促进各种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实现孩子的全面成长。但是,如果一味的对孩子进行姑息迁就,让他们不敢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不会犯错,也从不承认自己犯错。这种错觉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有害的。

最后,赏识教育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在一些孩子身上取得了成功,因此被一些老师奉为“灵丹妙药”,将其不加选择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领域,结果却出现了一些尴尬局面。比如,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很差,言语的赞赏和鼓励根本不能够打动他们,更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反而可能使得他们更加的顽劣。这就需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压力,明确他们的目标,以督促他们正确的成长。

三、赏识教育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赏识教育虽然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在幼儿园推行赏识教育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赏识教育必须得到有效的应用。

首先,创设情境,体验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孩子们也一样。相比城市孩子而言,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孩子们体验成功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爸爸妈妈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赞赏和表示,使的孩子们很少有被认可、被赞赏的体验和感觉。因此,老师需要给孩子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比如,一次在母亲节的时候,我要求小朋友们自由组合编排节目,为自己的妈妈献上最好的节日礼物。母亲节当天,我邀请了家长来参加“家长会”,当家长们进入“会场”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祝福妈妈节日快乐!然后,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精心编排的节目向自己的妈妈表达祝福,这时,台下的家长们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次特殊的“家长会”既沟通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又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提高了自信,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尊重孩子,自由成长。与城市家长相比,农村的父母对孩子有着更强烈的“权力寄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将来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只要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就骂“没出息!”“不中用!”等等。这严重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使得孩子们不仅失去了快乐的欢笑、而且失去了孩子特有的创造力。因此,推行赏识教育,需要学会尊重孩子,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在上文那次成功的“家长会”后,我就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要家长们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合理的选择,让他们少一些压力,多一些快乐。

再次,正确评价,合理教育。由于孩子之间存在着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孩子们对同一事物的接受和反映上会存在差异。例如,在让孩子们画《我的梦想》时,有的孩子构思非常的精巧、画得也很传神,这时候,我就不吝自己的表扬和赏识,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肯定他们的构思和技巧;而有的孩子虽然非常用功,但是结果却并不理想,这时候我也不会冷落他们,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用功,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期望。

最后,对孩子们进行赏识教育,也要适当批评。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的批评也是赏识。例如,在笔者的班上有个小朋友,他很聪明也很有想法,但是他经常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欺负其他的小伙伴,而且以此为傲。显然,面对这样的事情,老师就不能够一味地夸他聪明,需要对他进行适当的批评。于是,我跟他说:“宝宝你很聪明,你喜欢跟小朋友们玩吗?”他回答说:“想!”我接着问:“那么你想想,如果你是被欺负的小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呢?”他没有回答,而是惭愧地低下头!我又鼓励说:“有担当的男子汉应该怎么样啊?”我话音刚落,他就跑向被他欺负的小朋友道歉。最后,我跟所有的小朋友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互相之间要学会尊重,知道吗?”孩子们都用力地点了点头。适当的批评会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而自愿地改正错误,不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

总之,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引入赏识教育,需要注意结合农村的特殊环境,认清农村孩子相对缺乏自信、相对心理脆弱等事实,正确引导,科学合理地进行赏识教育。唯有如此,赏识教育才能够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申慧英.让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开花结果[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

篇3

关键词:婴幼儿;启蒙教育;早期教育;人生起点;性格培养

婴幼儿是人生的一个开始点,是走向成熟迈入社会的一个起步,也是人生重要的黄金阶段,因此婴幼儿的启蒙教育、早期教育,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素质、品德、学识、及教育方法将给婴幼儿带来深深的影响力,也有着决定婴幼儿未来的人生爱好,自我选择发展的趋向作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情感及心理认识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校做为启蒙教育的导师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位老师的身份,还扮演了一位母亲及知已朋友的身份,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仅是知已,还有爱,在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婴幼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的正确教导开发着孩子的智慧,培养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的身心向往着美好的人生迈进。

教师在做为婴幼儿时期的第一位家庭之外第一位早期教育者,除了在学校教育的方针下教导着孩子的品德及认知外,自身的素质及言行也是对孩子的一部分教育,教师应全面的看待教育孩子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认识压力心理处于朦胧、简单、偏缪的状态,对于存在的事物、现象,及人类自身发展研究,总结的科学知识,及繁多的自然科学门类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应如何的运用自身的素质,教育方法引导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的一个正确的起步。

针对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情感及心理方面各种因素教师也应了解,婴幼时期的孩子的情感不稳定,幼稚处于情感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教师的言行及情感表达方面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力。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情感心理正处在发展不稳定的时期,认知能力比较低,思维和逻辑能力达不到成人水平,但婴幼儿情感记忆力比较好,在进行教育婴幼儿孩子时教师利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说教,可让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好的记住,然后逐渐培养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思维认知能力,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抽象性的思维,对于复杂的知识没有能力掌握,教师在教育婴幼儿孩子时,利用孩子的感知能力让孩子记住,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引导性说明的教育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拿着苹果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圆圆形状的苹果,在他逐渐成熟时,它的皮的颜色有青变红,到红的时候就可以从树上摘下来吃了,你们喜欢吃吗?如果你要把苹果送给你爸爸妈妈吃我们需要两个苹果,我们要用数学来计算一下,一个苹果加上另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样的话你把苹果送给爸爸妈妈就不会出现数量的错误了。

这是在教育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时一个实物举例说明的一个教育方法,下面我们不用实物说明的方法用图文说明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教学来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在课堂的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用手指着圆形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圆形,这个呢是三角形,你的手中的笔,看的书,和你们见到的好多的东西形状都不一样,这个叫做几何形,在你们长大后考入大学,你们就会知道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形状了。

以上两个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我们只有深入的了解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才能达到教之有方,学之能明的目的。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不是教纯粹的科学伦理,不是教科学公式及复杂化抽象化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应是以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认知心理能力为主的教育,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应采取以培养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为主的课题,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为主的内容,在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以简单的,符合婴幼儿孩子心理认知能力的范围中进行教学。因此做为婴幼儿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应做到自我心理素质、品性、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正确、完善,应深入到婴幼儿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中不断的认识自己,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错误,还要多学习,多掌握有关教育婴幼儿时期孩子生活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孩子的娱乐中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还是能给予孩子爱与知心的母亲与知心的朋友的角色,在孩子的娱乐中教师把娱乐的项目或游戏的性质结合在教育中,在娱乐中能给孩子带来启发,带来新的认识,在娱乐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严肃,在课外与孩子一起生活玩乐的行为都将影响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性格有着很好的塑造作用。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玩乐,好奇心强,没有毅力,自制能力差,容易被环境及教师的情绪影响;教师应做到在环境中以自已的情绪,言行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从自已身上认识到外界事物,让孩子心理上有个归宿感、安全感,无论在课堂上时间还是课外时间,教师应注重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应与每一个孩子接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培养自己在课堂的教学中与每一个孩子的互动,虽然没有在同一时间与每个孩子说话,针对性教育,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自己的生动的说教,并把说教的内容用表达的方法说给每一个孩子听,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老师是在说给自己的,这样孩子就会认真听课。

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情绪等方面也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能理解教师的举止与情绪的反常与突变,往往孩子容易受到影响,近而孩子转移了注意力而把学习的事给耽误了,因此教师在给孩子进行课堂教育时,应注重自已的言行、神态与往常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时的一致性,保持住班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不受干扰的进行学习。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学习接受外界事物的心理不成熟,没有很好的专注思考与深入学习对象的能力,缺乏逻辑性及深入性,由于缺乏判断对错,好坏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用事实及概念的说明方法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简单的分析与认识,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好玩、多动,并没有意识到纪律的性质,在课堂上的随意动作与说话都是时有发生的,教师认识到这种情况下如果严厉的斥责并不能对孩子有好的结果,只能让孩子有着强制的约束自己一会儿,并不能从内心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教师应认真和蔼的告诉孩子如果调皮不遵纪律就学不会,学不好教师所教的内容,那么就无法考试,得不到合适的奖励与表扬了,教师在教育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时,所制定的纪律,所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是融合为一体的,这样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考虑的多,也不会只为学习而忘了纪律或为了遵守纪律而忽略了学习。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要学会因着不同的喜好而给予合适的作业任务,比如在美术中有的孩子画三角形,有的孩子画个圆,有的孩子不喜欢画三角形和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又不与自己所教的内容有着冲突,还不会让其他的同学生气,模仿了。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性格是逐步发展成形的一个时期,教师应知道好的性格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有自我改变,自我认识,没有能力通过自我的选择学习中、环境中,来改变塑造自己性格的经验与认识,因此在人生中性格的培养与成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环境,经历有着很深的关系。在婴幼儿时期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把孩子的性格、心理与品德放在第一位,并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知识、有点认识,而是把一切所教的知识都看着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做为培养品德,塑造良好的心理、性格有关系的教育内容。

启蒙教育、早期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学习发展的一个开始点,是有着决定人未来选择与走向的一个开始,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个人科学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什么都无法独立的思考、无法判断,没有能力深入事实与社会;正处于被爱、被照顾、被关心的时期,也是学习与发展生存能力开始的时期,做为早教的教师应认真、审慎的对待。成人教师无法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思维有学习能力中看待问题的心理出发,无法真正的感受到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基于这一点,教师应除了多学习教育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外,还应了解到关乎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方面的特征,以更好的进行教育,在教师与婴幼儿学生之间不应存在间隔与距离,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站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特征方面理解所教导的内容,看看自己所教导的知识是不是更能让孩子理解、明白,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态度,在学生与自我之间能够互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表达能力差,不会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说不出所学到的知识有什么意义,更不会有目的的去运用这些知识,因此老师要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哪里,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婴幼儿的孩子学习情况时,由于他们自身容易被各种事物及环境影响,又没有能力摆脱这些影响,很容易就无心学习,因此教师在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去用其他的方法来转移孩子的情绪及注意力,让其很快的把心收回来放入学习中,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与高年级的不同,高年级有很强的制度与针对性,以分数考入与班级来施行教育的方法,比如高中学生。但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早教阶段就没有这个情况,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作业,以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来判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这个来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辅导、启蒙教育、早教,最无高深理论,不涉及那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但重在培养婴幼儿的性格、心理及认知方面。

结束语:婴幼儿教育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课题,也是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起点,因此,启蒙教育、早教教育是通向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驿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孩子 成长 正确认识 教育游戏

在现代生活中,电脑已成为了每个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甚至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家庭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引发家长潜意识的运用电脑软件学习一些知识,帮助孩子启发智力与情感发展。同时又担心孩子在运用电脑软件学习中,染上不良的毛病。

那么在儿童教育活动中能不能使用教育游戏?应该如何使用教育游戏帮助孩子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家长,我深感困惑。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与各位家长和师者共勉。

一、教育游戏的发展缘起

众所周知: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能力、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孩子个性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四种因素有关:先天的气质、生理特征、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而孩子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或者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孩子某一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气质,粗暴的强制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只会适得其反。

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就开始将计算机引入幼儿教育。从那时起,有关计算机的使用与幼儿发展关系的问题就引起了国外学者广泛的争论并开展了诸多相关研究。时至今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幼儿成长中运用计算机及教育游戏软件帮助孩子学知、认知、发展成为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儿童的身心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其个体通过某种个体行为对客体的适应与认知,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孩子所取得的成功不是由家长或教师传授的,而是孩子主动发现、尝试的结果。皮亚杰活动理论强调“自发主动”,而我们农村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给孩子创设自发环境与程度较低,孩子无法主动发展。

三、教育游戏的特点

笔者在与孩子生活的点滴中观察到孩子在运用电脑时的专注神情,深切的感触到电脑游戏软件对孩子的影响,把教育游戏引用到生活与学习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对孩子的身心带来积极影响。其教育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例如:《悟空识字》, 特别为学龄前的孩子早期阅读和识字准备的儿童识字游戏。为了做到快乐学习,达到快速记忆的学习目的,整个识字游戏使用科学的多元识字法,并以儿童熟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为背景,让孩子在Flash识字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幼儿对这款游戏非常喜欢。

2. 自主性

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自由的探索发现的生活过程中是孩子不断尝试错误,学习生活技巧与知识的过程,正确的运用一些教育游戏可以更好的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因为幼儿在游戏体验与实操中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可以在教育游戏过程中自由的探索和交流,不断地获得感受和体验。为此,孩子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字与物的关系,开始认识并学习如何阅读,并且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编故事,较好的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

3. 交互性

交互性是每款游戏的基本特点。好的教育游戏可以与孩子产生良好互动,可以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游戏环境中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这体现了教育游戏根本特点与价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辩证认识儿童教育游戏软件

1、正确认识教育游戏

美国NAEYC 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报告明确指出:计算机辅属的一些教育类活动,与学校组织的海量阅读活动、组织建构活动、艺体类等活动一样,可以成为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一种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的认识电计算机游戏软件绝不能替代人们成长中积累的那些优秀的历史活动、材料以及对孩子发展有直接、深远的教育意义的活动材料。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的认识到教育游戏软件不是万能的教育媒介。其中一些不恰当的内容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效应与社会观点。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必须认真筛选所用软件,确保所采用的电脑软件能够适宜孩子的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环境。避免电脑教育游戏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2、正确使用教育游戏

美国NAEYC 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报告中提到:“孩子对电脑的兴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与小伙伴一起摆弄电脑、玩游戏和上网是他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教师可以把电脑放在教室里,让孩子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了解电脑、甚至于交流如何使用电脑。教师或者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教育类游戏软件丰富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可以运用计算机及软件帮助家长或者教师开拓的新方法及途径,做好孩子的教育活动。

3、正确筛选教育游戏软件

一位教师或者家长如果选择合适的教育类软件,可以促使孩子成功应用信息技术。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幼儿的早期认知和身心发展正在构建中,教师或家长要以科学、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和选择教育软件,正确的认识教育软件的潜在价值,辩证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引导孩子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五、儿童教育游戏优势

篇5

笔者认为,只有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效地结合,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一、正确把握赏识的尺度

目前有观点认为,教师要赏识孩子,首先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误导,既然已经认识到缺点,又何谈赏识呢?如果赏识教育就是连孩子的缺点也不指出、批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只是一味呵护,那么如何指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缺点和错误呢?

提倡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尺度,是指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赏识应该是恰如其分的、适时适当的。成人赏识的应该是孩子的具体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对孩子行为的一味赞扬。

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为什么“好孩子”在长大后并不能都优秀呢?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家长心目中的人才,如果过于赞赏孩子的优点,而对缺点不加批评,甚至包容或者纵容孩子不良的习惯,那么培养的就不只是孩子的自信,很可能是盲目自大和自满。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不等于“表扬”。

赏识不仅是赞赏,还要细致耐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加油,鼓励孩子前进。赏识教育的内核是“了解和尊重”,要了解、信任儿童,宽容、理解儿童,提醒、激励儿童。同时,赏识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2.只有赏识,没有批评。

针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发掘缺点和弱点背后的优点,当然,有些时候这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缺点和弱点的,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孩子的充分信任,包括培养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

3.赏识的重点不应该是智力和成绩。

从古至今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智力和成绩在家长与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一俊遮百丑”,往往只要孩子乖、听老师话、“聪明”、学习成绩好,就自然会收到更多的赏识和肯定,从而忽略其在性格和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自然以为在这些方面也都是个优秀的孩子。我们提倡赏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孩子的智力优势,而是培养孩子刻苦努力的精神。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法拉第,不都是曾一度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行为荒诞的孩子,甚至不可救药吗?

三、正确使用批评的方式、方法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因此,即使在批评或者惩罚孩子的时候,也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不伤害到孩子,另一方面更好地达到批评和教育的目的。

批评教育要从小做起。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不能以孩子还小这种借口和理由而不批评孩子。要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这样再进行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很难想象,没有任何批评和惩戒,会让孩子自己在下一次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不犯同样的错误。

批评要给孩子留下尊严。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不侵犯孩子的尊严,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对待。最基本的一点是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斥骂甚至打孩子,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在心底里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批评和惩罚要适度。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批评和惩罚孩子,都必须适度。要记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惩罚和批评一定要有度。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私塾先生的戒尺让许多学生心惊胆战。现在许多家长都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以粗暴简单的方式替代更好的教育方式,或者说一些侮辱孩子人格和尊严的话语,这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和惩罚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让孩子畏惧。

四、批评与赏识相结合

如何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二者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后进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和歧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搭建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在赏识底色上的批评,要顾及孩子的尊严和心理,“士可杀不可辱”,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即使犯错了,也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篇6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家庭教育 家长教育观念 问题 对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许多地区产生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的地带,许多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的问题。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本文以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为例,调查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为了研究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分别编写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200份。家长问卷回收了174,有效率87%;学生问卷回收了179份,有效率89.5%。同时,课题组还在部分家长、学生、学校中进行了问卷访谈。通过对家长问卷取样结果的统计归纳和对访谈的分析,我们对徐州市南郊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1.根据调查和访谈,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经常关心孩子的需要,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少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极少数家长认为只要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即可,其他教育应交给学校。调查显示,34.92%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非常了解,60.85%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基本了解,4.23%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想了解,认为那是老师的事。

2.从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方面,大多数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有部分家长觉得家庭教育不是很重要。从这两方面看,说明徐州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还存在错误认识,缺乏对家庭教育内涵和意义的真正了解。家庭教育不仅是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学习生活,更主要的是家长能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包括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长期望片面分数化及教育方式不科学

1.调查显示,49.1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名列前茅;45.25%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中上等;5.03%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健康成长是第一位,成绩是次要的;0.5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抱有无可谓的态度。每次考试后,79.89%的父母能够积极询问、讨论并制定相关发展措施;13.97%的父母偶尔问一下;1.12%的父母从来不问;5.03%的父母与老师交流孩子教育问题。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大多会主动告诉家长考试成绩,如果考试不理想,则父母会主动买考试资料让孩子练习,并给予指导。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往往偏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其身心健康、道德发展与社会交往适应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少数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通过访谈了解,孩子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但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更希望得到鼓励帮助。奥苏泊尔的三大成就动机内驱力中的附属内驱力就提到年龄较低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长辈和老师的赞扬鼓励,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相反,如果孩子在刚起步的阶段就经常遭受家长的压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长大后也许会缺少自信,甚至自我放纵。

(三)家长自身对教育的影响

1.问卷分析和学生访谈的情况显示,在孩子面前,34.08%的父母能以身作则,55.31%的父母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10.61%的父母是无所谓。大部分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影响,比较注意树立正面的形象;但也有少数家长缺乏自我形象对孩子影响的认识,由此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能力,要以身作则。

2.有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会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有少数家长不在乎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影响力,因而平时不注意自身学习。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或多或少地缺少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四)家长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欠缺

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多数家长每周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少数家长则很少或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这些家长在城郊结合部做小生意,早出晚归,无法保证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犯错时父母不要打骂,而是讲道理,多与自己进行沟通。调查结果显示,20.1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命令式,75.98%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平等式,3.9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请求式。

2.调查数据说明,一个星期中,67.04%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谈话,12.85%的父母一星期谈3-4次,16.76%的父母一星期谈1-2次,3.35%的父母不谈话。12.85%的父母没有打骂过孩子,79.33%的父母偶尔打骂孩子,7.82%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如果孩子犯错误,34.08%的父母能够摆事实讲道理,37.99%的父母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6.15%的父母采取暗示、提醒的方式,21.79%的父母是严厉批评直到孩子认错。孩子犯错误时,相当部分的家长可能会责罚打骂,尤其以父亲较多。打骂孩子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暂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反而会对孩子产生反作用。因此,只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知错就改。

二、影响父母家庭教育观念问题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与职业影响

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调查发现,58.82%的家长在初中以下学历,只有约3.52%的家长学历在本科以上。所以在教育观念、生活压力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脱离家长视野的作业辅导等类型的辅导班就因此成为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特色”。

(二)家长自我职能认识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对孩子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宠爱,使孩子从小缺少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而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调查结果分析显示,12.15%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人负责他们的学习,76.80%的孩子有父母负责,2.76%的是祖父母负责,8.29%的是家庭教师负责。祖辈们只管孩子的温饱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却力所不能及,因而对孩子放任自流。

(三)家庭结构的影响

问卷结果显示,徐州市南郊的家庭关系总体稳定,78.14%的同学家庭完整,其中三口之家的是21.31%,家庭由父母和兄弟姐妹组合的为27.78%,家庭由父母、祖父母组合的为18.58%;只有1.09%的同学是单亲家庭。结果显示,59.01%的学生有兄弟姐妹,即该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徐州市南郊的孩子有兄弟姐妹的占很大部分,导致家长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对孩子的爱分散。因此,这些家长不可能考虑到自己所有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更不能保证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质量。

三、改变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在适当的环境下比如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听孩子说说他们的烦心事,在沟通中加深彼此的感情[1]。如果家长工作一天回家很晚或很累的话,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进行聊天沟通,则可以尝试用写纸条或写信的方式,将信或纸条交给孩子,让孩子把平时不敢或不愿与家长说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与孩子建立起书面上的沟通,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应关注孩子在生活能力、品德发展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在孩子放假期间,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者多让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使孩子全面发展。

(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如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他们去买一些自己所喜欢的课外书或教参书;家长可以和孩子报亲子班或利用假期与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此外,家长自己也应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联系

家长自身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不足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帮助,使让家庭与学校多沟通联系[2]。

1.学校老师从中帮助家长认清什么是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改善一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如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针对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问题加以辅的指导,进行适当的家访等。

2.学校可以请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专家或学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和交流会,让家长们一起进行沟通交流。

3.学校如可以帮父母征订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资料,让孩子每月带几本回家,给父母阅读,提高父母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1]朱俊梅.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0(35):237-238.

篇7

【关键词】任务;方法;幼儿;教育

一、前言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成长阶段,在人生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人在不同的阶段,有对生命的不同认识,也学会不同的生存的本领。在幼儿阶段,幼儿通过游戏与模仿建立起人际交往的能力。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时期,对人格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儿教育的重点

(一)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能力。重视个人差异,在幼儿时期注意引导,建立起自信心,帮助一个人学习到自己成年以后赖以生存的本领。在幼儿时期,是素质养成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以认知是非、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为主。当前,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开展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个性,首先要有宽容的态度,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保护儿童个性的前提下,纠正其错误的认识。为以后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幼儿时期的孩子具有人类最好的想象力,也会问许多天马行空的问题,孩子的思维方式有很多时候,打破了成人所能想象的边缘线,对于孩子各种不靠谱的问题,成人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些幼稚的问题,是孩子求知欲望的表现。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尽量解答孩子的疑问,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保护,这是及其重要的。

(三)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的人对同样的问题都形成统一的答案,而是帮助人们实现思想的解放,摆脱愚昧的想法。同时,也通过知识的积累,使思想更加自由。通过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对未知的领域勇于探索。无论是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都不应该是被强制的。幼儿时期,还不具备学习的意识,他们通过好奇的模仿,带有自发的性质,学习到了许多本领。这样的学习是轻松的,愉快的。强制性的学习、灌输性的学习会使一个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逆反心理。

三、幼儿教育的常用手段

(一)叙事性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例证性思维,一种是叙事性思维。例证性思维的另一个名称是命题思维,例证性思维是运用数学、哲学、逻辑学等科学方式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叙事性思维主要依赖于情境经验,在具体的人与空间之间展示出独特的作用。幼儿时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叙事性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以情感为导向。儿童对于他们能够理解的具有情境的、形象的认知对象更容易接受。我国的幼儿教育还不成熟,也存在许多的误区,幼儿教育还在偏向于灌输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儿童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受到限制,思维方式都趋向于单一。如果教育不当,孩子在发育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创造力枯竭。在儿童教育阶段,对个性差异的尊重可以使得孩子更加自信。运用叙事性思维的方式跟孩子交流,避免灌输性教育。将更多的趣味性强、知识性强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游戏教育

儿童在游戏中所学到的知识,其深远的意义超过课堂上的灌输性知识。我们不应该打着教育培养的口号,抹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童年失去童年的味道。游戏在孩子的童年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游戏的教育作用,游戏可以使孩子更为放松,对于孩子的教育功能也好不欠缺。在游戏当中,孩子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建立起单纯的情谊。游戏设计的科学性,可以对孩子的素质养成起到良好的作用。游戏设计的重要性,与教材的编写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带领儿童进行游戏,是希望能够使孩子获取快乐的体验。游戏环境可以简单、朴实。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多进行手工操作,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我们重视儿童教育,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每一位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科学引导的重要性。给孩子建立起自由轻松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双英.试论如何加强幼儿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从最早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到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再到周弘老师完整的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这一以鼓励和肯定方式为主的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传承并运用,它的可贵之处是毋庸置疑的。当人们都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父母都100%的相信自己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却很难使其保存本质,抵御过度的、随意的、曲解的演绎。只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使赏识教育成为一种盲从,失去了它本质的教育价值,达不到教育目的。

一、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提出孩子由一百组成,他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聆听方式、说话方式……每个幼儿内心都有一百个世界,每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不能用成人固有的方式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此,在运用某一教育方法之时,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是否应该面对现状,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考虑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监护人的监护对象是否适应同样的教育方法?他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而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固然很好,但适度的“挫折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幼儿通过在家庭、学校等生活环境中亲历的挫折,困难和不愉快,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坚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二、“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在笔者供职的幼儿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男孩因参加一个重要的选拔比赛两次考核而未通过。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挫败而产生失败感。第一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孩子,你很棒!已经被录取了。第二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录取也没什么大不了。而孩子也欣然接受了妈妈给予的欺骗与安慰,依然觉得自己是哪个最棒的孩子,对自己的失败与自身的不足不以为然,从而使他的脑海中不再存在“失败”一词,也失去了一次对失败的正确认识与亲身体验。而妈妈也真所谓是用心良苦,此时可能是因爱子心切已经忘记了还有正面引导这一方法,使自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一个孩子如果习惯了百般呵护,习惯了被萦绕在光芒之下,他就一定经受不了来自外界的一点打击,哪怕是一句无意的批评。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已习惯了被众人捧得很高,已经对家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家人也已在他们心里烙下了他们是最棒的这一烙印。无论他们做什么事,是错是对,得到的赞赏往往多于批评。他们失去很多直面挫折、亲历失败,体验痛苦的机会,他们失去正确认识和体验生活中不仅有成功、欢乐、赞美和溺爱,而且还有失败、痛苦与挫折,那么,可想而知当他们一天天长大之后面对现实的人生和多变的世界,稍遇挫折和失败,他们那颗从未经受过打击的心灵就可能难以经受。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应该为他们种下“抗挫”的种子,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三、“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要适时适度、合理得当

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要把握“度”,注意“适时适度、合理得当”,也许一不留神将会背离自己的教育初衷,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待孩子要一分为二。对于孩子的优点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增强他们的必胜的信念。对于孩子的缺点,要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及时指正与引导。通过设置难度不同的情景,让幼儿经受磨练,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犯错和失败,但要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知错就改、屡败屡战。而并非因为可以承认每个人都有错误与失败而去忽略个人错误和失败,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对错误和失败的认识与理解。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成为很多家长的苦恼。他们一边怕伤害到孩子那颗脆弱的心,一边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让自己都觉得矛盾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可想而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顺应幼儿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不要因害怕伤害孩子而对他们一味的赞赏,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和直接的物质鼓励,使赏识教育失去它本质的精华,也使孩子成为自己错误教育下的牺牲品。请把“赏识”与“抗挫”的种子一起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既能因自己的优点而自豪,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那么等这些被监护者和受教育者长大后,他才会真正骄傲而自信的说“我是最棒的”。更多的生命也会在“赏识”与“挫折”中快乐成长!

篇9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的特点。孩子下生来到人世随之接触的是父母、家庭,孩子最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是孩子感受教育的第一印象,可见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社会化最初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家庭教育这一早期性的特点,使孩子及早接受良好教育,为他们继续深入教育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家庭教育还具有权威性的特点。在家庭中子女处于从属地位,孩子对父母在经济上和生活上有依赖性,形成依附关系;父母照顾孩子的起居,满足孩子生活中需求,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培养起深厚感情,从而也树立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

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是随时随地进行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一般是无计划、无制度也无系统。孩子之间智商的差别是有限的,先天的聪明、遗传的因素是客观存在,但绝对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孩子的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家长的最大本事,是把孩子身上蕴藏的丰富潜能调动起来,像挖矿一样把它挖掘出来。只不过有时矿藏埋得很深,很难挖,有时我们做家长的自身乱挖了、挖错了线路,将矿藏挖碎了,或背道而弛,离埋藏矿藏的地方越来越远。

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复杂性的特点。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教育和影响随时随地在进行,孩子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教师在不断变换,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不变的,即使我们的孩子不在身边,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也对子女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子女的长期、连续、反复影响,便会形成孩子的思想准则,由此我们看出家庭教育是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复杂的多,首先家庭内部环境比较复杂,孩子不仅接触家庭成员,而且接触亲戚、朋友、邻居等,接触的内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比起学校教育内容更为广泛,而且家庭教育没有特定教育者,所有孩子的长辈、兄弟姐妹都在对孩子实施教育和影响,而且意见可能不一致,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个人修养高低不等、参差不齐,这也使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特点。

通过上述家庭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教育人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发展的条件,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此做为家长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个人道德文化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每个社会公民只要做了父母,就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这种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因为家庭教育不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也不是以学校讲课形式进行的,而是渗透在家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家长首先要加强学习、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能认为教育子女只是形式,水到渠成的事,努力工作多挣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家长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孩子会默默模仿和学习。孩子的心是一张白纸,做家长的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个家庭有了孩子便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拔出了萝卜带出了泥”,也许,你并不经意的一笔,往往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写意的泼墨画,或是污染了整张白纸。再次,家长要努力丰富自己,加强社会知识培训。当前,家庭教育的突出矛盾是家长对子女要求高而教育水平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多多参与社会举办的各项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起到应有作用。

二、端正教育思想正确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自有家庭以来,家庭教育天天在进行,但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家教的内容却在有所改变。首先,必须认清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育才中担负着特殊任务。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是正宗的,培养人才、教育人才是学校的事,家庭的任务只是负责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这种片面、狭隘的认识己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个人的成长,学校教育是重要的,这点不容忽视,但仍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离不开三者之间的紧密配合,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由处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从而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其次,必须坚持全面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的片面观点。家庭教育不能存在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倾向,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完全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思想品德、意志性格的培养更不容忽视。

三、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教育观念是随社会进步而发展的。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家长必须建立新的人才观。首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为之发展潜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能要求孩子按着家长的意愿,按家长设想的方向去发展,这样对家庭教育会带来负面影响。其次,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培养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统一。激励孩子学习和成才的积极性,鼓励孩子在学习功课过程中,善于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鼓励孩子自学,培养孩子自学能力,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实践他们的完美个性。

四、抓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阶段教育。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

1.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全部生活都与家庭这个小集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代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中都存在许多的误区,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1.1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

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对孩子进行着自以为是为他们好的教育。有一天数学课做当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先练习,我在巡视时看到有一个同学的橡皮不见了就问他后面的同学借,当时后面的同学很爽快的就递给了他,当时看到这一幕感到很欣慰,觉得学生相处的关系很好也很乐于助人。突然后面的学生说了一句:“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借你橡皮了,昨天不是说放学要买的吗?记住了你欠了我两次人情了”。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瞬间觉得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看到班里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趁着开放日,对自己两个班级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您更加关注孩子的什么?在家长被问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什么的时候,90位家长中有49位更关注孩子智力的培养;28位更关注孩子身体健康,11位更关注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只有2位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卷数据表明当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的注重智力的培养和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只希望孩子的智力能够得到开发,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经常性的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健康注重孩子的营养搭配却很少有家长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检查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您经常和孩子沟通吗?在家长被问到是否经常和孩子沟通时,90位家长中只有13位家长能够做到经常和孩子经常沟通,69位家长偶尔会和孩子交流沟通,还有8位家长甚至不和孩子交流。不和孩子经常交流会导致很多时候家长不能足够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及时改正。您对家庭教育的认识?90位调查者中,54位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28位认为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8位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通过问卷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正是因为很多家长对教育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忽视家长自身行为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您会要求您的孩子做家务吗?90位调查者中,48位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40位家长会偶尔让孩子做家务,只有2位家长会让孩子经常做家务。当代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很宝贝,很多家长对孩子太过于保护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很多孩子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2分析家庭教育误区的产生原因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认为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2.1对孩子过度保护

这样的情况尤其发生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他们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但是过度的保护同样造成了孩子不会自如的使用自己的肢体,不会独立思考,不懂得如何去跟别人交往;孩子开始上学后,父母经常性的帮孩子整理书包、陪着做作业、检查作业,使得孩子对父母过度的依赖,遇事需要别人的指点帮助,长期如此造成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1.2.2对孩子过度干涉

这类型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展成为最优秀的人,但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把握人生的方向,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做孩子的导师,给孩子设定各种条条框框,使得孩子一言一行都按着父母的意愿。这是因为很多家长自己年轻的时候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好好的学习,有了孩子他们就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1.2.3对孩子完全放任

这类型的家长坚信着“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认为孩子只要不生病就行,自己小时候不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还不是生活的好好的。甚至于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我把孩子交给学校,那么老师就得帮我把孩子教育好。这是由于家长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1.2.4重智育轻德育

当代中国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长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面对的激烈竞争环境,让他们更加认识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家长们不遗余力费尽心思,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家长们大多工作繁忙没时间和孩子谈心,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1.2.5重身体轻心理当代很多家长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家长担心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担心孩子学习太累就对孩各种补,经常性的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为了使得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家长可谓是费尽心思。但是很少看到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其实小学生正是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常常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使自己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

2.结论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当代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上的误区,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庭教育出现的有关于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包括,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完全放任、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太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

参考文献:

[1]陈莉莉.试述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J].教育科学,2012(8):207-208.

篇11

一、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使孩子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

1.抓好新入学孩子的常规教育。学校招收的残疾儿童相当部分没有进过幼儿园,加上家长过分溺爱,教育不得法,使他们对家庭有种依附心理,不易适应校园生活。因此,要坚持对新生进行入学训练。首先,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由班主任带领孩子参观校园,认识教室、男女厕所等,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接着带孩子观看高年级的上课、课间活动,了解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让孩子初步体验校园生活,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

2、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德育的基本内容,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注重日常行为训练,狠抓班级管理。制定班规,对上课(特别是电脑课,体育课等综合学科)、课间、午间、下午放学、上下楼、游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把规范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如:开展文艺表演、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把文明礼貌用语、课堂常规、安全知识编成童谣,教会孩子背诵、吟唱、理解内容,并教育他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育孩子还东西要说谢谢,弄坏别人东西说对不起;发放书本时,主动把好的让给同学等。对做得好的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积极的行为得到巩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立卫生检查、纪律评比制度,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由班主任对教室的卫生和纪律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每日公布检查情况和成绩,每周进行“勤学守纪流动红旗”评比。期末再根据平时成绩进行“文明小组”“卫生先进小组”、“文明个人”评比。同时,班内开展“看谁的进步大”“谁的小红花多”的评比,利用师生一句话表扬栏、墙报、表扬稿件等表扬优秀孩子的先进事迹。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强化训练,检查评比,孩子们组织纪律性加强了,课内外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养成讲卫生、讲礼貌、讲安全、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劳动教育,增强残疾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

学校孩子大部分是正常孩子,本应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切本应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但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全由家长包揽下来,以至劳动观念淡薄,生活依赖性强。因此,学校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细致的训练计划,从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训练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校园生活。班主任教师手把手、不厌其烦的训练孩子扫地、擦玻璃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为了提高训练效果,班级定期开展一些如整理书包、穿衣等比赛,孩子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并买来简单的劳动工具,由班主任带领孩子,在校园内的花坛里学习种花养花等栽培知识;经常组织孩子到花坛里拔草、施肥等活动。教会孩子做一些日常家务,如放桌子、扫院子、洗碗、拖地等,通过长期的训练,残疾孩子生活能自理,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赞誉。

三、采取课内外结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步,全面渗透思想教育

1、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渗透。各科教材都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阵地,又是育人的主要渠道。学校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觉地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孩子由课本知识向行动、修养方面的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如语文学科《过桥》、《蓝树叶》、《诚实的孩子》的课文教学中,引导孩子向书中的人物学习,培养孩子诚实、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同时,还可以把渗透思想教育工作作为课堂量化评分力求做到有意、有的、有机、有效。

2、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深受孩子喜爱,也收到课堂上收不到的效果。让孩子多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激发孩子爱国爱家的感情。与附近几所学校建立友谊,经常举行联谊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组织部分孩子参加文艺会演。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勉励孩子努力学习,让孩子不仅知道社会关心他们,他们也要学会关心别人。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孩子视野,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教育工作不仅要立足于校内工作,还要着眼于搞好家庭教育,使校内外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我们的做法是:(1)每学期召开全校孩子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情况,提出家庭教育的要求,并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2)班主任通过家校联系手册、通讯、家访及家长来接送孩子时的交流,让双方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做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3)开展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育活动,增进家长对师生的教与学的了解。通过以上三方面工作,大多数家长能正确认识接纳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积极进行讲行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1、通过班、校的集体生活认识集体,从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理解什么叫集体利益,怎么样做才叫关心集体。例如,告诉他们拔河比赛,大家一起用力,赢了其他班,使集体受到表扬就是给集体增光;告诉他们谁不守纪律,使班集体受到批评就是给集体抹黑。结合教育,各班分别开展“我为集体争光彩”、“民主选干部”,进一步巩固孩子集体主义思想。

2、坚持正面引导、树立榜样。教师们选择《新三字经》中一些小故事、寓言故事、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等绘声绘色的讲给孩子听,把一些小故事如《孔融让梨》、《过桥》、《司马光》编成小品表演,启发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及时表扬各班涌现的好人好事,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学习,使孩子学习有榜样、行动有方向。

3、坚持每周国旗下演讲,陶冶孩子爱国情操。升国旗是学校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孩子热爱祖国的一种实际行动。升旗后,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优秀孩子进行国旗下演讲,对孩子进行国情、形势及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4、结合低年级认识特点,开展对祖国的感性认识,初步萌发孩子的爱国心。通过宣传画廊、黑板报、科室宣传阵地,结合教师的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名、国歌、首都、重大节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老一辈杰出革命家;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认识国旗、国徽、党旗、队旗等。结合教育,开展“我爱国旗”、国庆贺卡比赛,拼祖国版图比赛、观看革命教育故事片等活动,不断加深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逐步形成教育网,树立全员育人意识

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力求做到组织严密、管理细致,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由校长管全面,德育专职干部具体领导,团结组织、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后勤人员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加强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思想统一认识,定期碰头,共同讨论对孩子怎样教育的问题,向孩子提出坚持一致的要求,特别对孩子中反映出来的不良倾向和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围绕“一切工作都服务于育人”这个中心,每个教职工都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并自觉地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岗位育人。如厨工、值班教师发现孩子浪费水电,乱倒剩饭剩菜时,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向班主任反映这一情况,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进行检查和督促。

由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经常性、长期性,孩子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各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个性逐步得到了发展。

另外,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构成的,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如何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呢?

一、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

篇12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篇13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关于孩子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问题有差异,家庭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探析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原因之后,提出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目的,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拓宽家庭教育方法等建议,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最为深远。

二、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下面通过中美家庭关于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案例,直观的感受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一位来自中国监狱的犯人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正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苹果,这时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责备弟弟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把好东西让给别人。”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一听,非常高兴的亲了一下我,并奖励给我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通过撒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拿着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们争先恐后都想要,但妈妈对我们说:“我只有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谁能把门口草坪修剪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通过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从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不以父母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公共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有期限的,孩子成年后学会独立生活。中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父母根据自己的愿意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无期限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年再到成家立业后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孩子。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方面有明显差别,直接导致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二)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目的统领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目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人”,“社会人”具备正常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更符合社会实际,家庭教育目的围绕孩子个人发展,具有单向性。具体表现在美国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取财富等。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才”,“人才”具有光明的前途,拥有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家庭教育目的把家庭发展与孩子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具有双向性。具体表现在中国父母替孩子安排好未来发展道路,从小到大一味的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抹杀了孩子的天性。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三)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美国知识教育侧重社会生存和实践能力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理财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美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探险、冒险精神,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生存能力。实践能力体现在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升学、就业、交友等权利,在美国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视为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美国家庭认为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能力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知识教育侧重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分为学校文化知识教育、功利性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中国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放学后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其次,有些父母知道孩子文化知识薄弱,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选择特长(美术、音乐、体育等)进行培训,以期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最后,中国父母注重孩子谦卑、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2.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美国品格教育融入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的特征,称为个性化品格教育。鲁斯活.基耐将成功的品格教育概括为七个“E”,权利性、有效性、扩展到社区、渗透性、参与性、认识性、评价等七个方面。美国父母包容孩子的顽皮、奇思妙想等,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氛围。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品格教育培养中,与孩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美国个性化品格教育最突出的是自信教育,不管孩子长相如何,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中国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包括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方面是指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讲礼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是指父母以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例如读初中要以考重点高中为目标,读高中要以考重点大学为目标,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能做影响学习的事情。

3.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指通过强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减少使用不当的和无效的策略,来提高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提出核心素养下21世纪的技能教育,其中包括生活和工作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与媒体技术能力。而中国的技能教育包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对比中美家庭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差别在于美国父母会理性的与孩子谈论性教育的知识,美国一个家庭基金会调查显示,44.5%的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论过性教育的知识。相反中国父母很少和孩子谈及性教育,孩子也害羞听到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四)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方式内容决定方式,造成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提倡民主,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以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权和选择,孩子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因此导致父母过于放纵孩子,造成美国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凸显。中国家庭教育主要采取驯服、劝导等教育方式,突显家长绝对权威的地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用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两种极端方式,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三、中美家庭教育对比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前提条件。美国历史较短且为移民国家,受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较少,美国公民更易接受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下产生的新思想。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悠久受封建思想影响较为深远,陈旧保守等封建思想根生蒂固。体现在中国家庭教育上从古至今中国家庭以培养顺从、听话的人才为主。

(二)社会性质

社会性质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竞争激烈,追求个人利益。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父母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孩子的个人发展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

(三)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现实条件。美国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父母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另外美国对于职业认同感强,父母认为孩子当总统与当清洁工没有差别。而中国在历经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正逐渐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和稳定,养老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另外父母对于职业辨识度强,父母认为孩子进入单位工作与当清洁工差别大。

(四)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传统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价值成分。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对中美家庭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美国的价值取向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崇尚自由,发展个性。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独立于家庭之外。中国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主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大于个人利益,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视孩子为自我价值的延续,以自我角度替孩子安排未来发展。

四、美国家庭教育经验及启示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孩子的归属问题和服务期限问题,另一方面要摆脱封建因素的桎梏,具体来说首先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公共财产,不以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观念不能一成不变,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积极吸取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转变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变“人才”教育为“社会人”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展示个性;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取财富;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

(三)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在中国社会中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首先,家庭教育内容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丰富关于实践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内容。其次,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最后,转变提及性教育为耻的观念,把孩子心理发展相关知识纳入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成长期的心理问题。

(四)拓宽家庭教育方法

篇14

一、调查实施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镇居住的居民,调查方式主要是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调查结果:走访了120名农村妇女,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120名农村妇女中,已婚妇女90人,未婚22人,离婚或丧偶的8人。年龄结构,20岁以下的8人,2130岁的22人 ,3140岁的42 人,4150岁以上的48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程度提高,但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实地调查反映,95%的农村女性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都给予一致肯定。71%的农村妇女表明愿意不惜一切投入,培养子女成才。问卷调查中显示,67.61%的农村女性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问题(成绩差、听课困难、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重视孩子情绪问题(暴躁易怒、焦虑、抑郁、自卑等)、交际问题(内向冷漠、不善交际、经常与人发生矛盾等)以及行为问题(违反校规等)的比例分别为11.83%、13.80%和6.76%。很多农村家庭父亲和母亲分头负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而且父母共同管理儿童学习教育比例最高达77.55%,说明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为主题与核心的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认同,多数家庭民主和谐,父母协力、协商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但实地调查也发现,农村学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有的家长和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情绪;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更新, 但科学家教任重道远

问卷调查中,52.6%和32.3%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私下赞赏、公开表扬方式鼓励儿童的进步。孩子做错事时,61.5%的农村女性家长选择心平气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与孩子沟通交流上,60.5%和30.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与儿女的关系非常好或比较好;64.5%的女性家长表示自己能够很好或较好地与孩子沟通;47.94%和47.17%女性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经常或偶尔告诉父母他(她)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走访调查发现,孩子有事瞒着家长时,多数家长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交待的方法。孩子与家长意见相悖,一时难以确定对错,45%的家长会采取冷处理。孩子有吸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行为,部分家长能按照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这说明,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在改善,但调查也反映,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一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调查者选择教育方式是责骂或打孩子;3.77%的被调查者采取禁止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等惩罚方式,甚至有2.76%农村家长认为,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做错就做错了,由他去。被调查的家长中,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的占8.86%。而且,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直接用金钱奖赏的家长占2.08%。在与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24.21%的农村女性家长表示沟通的时间很少,6.49%的农村妇女反映自己与孩子双方虽有沟通的想法,但沟通过程中,总是因无法克制的情绪而中断与孩子交谈;有2.91%的农村妇女直接表态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很难与孩子沟通。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是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实地调查反映,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或打工挣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基本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传统简单,缺乏先进家教理念和科学家教知识,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镇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三)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家长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农村妇女承担社会、家庭双重角色,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很少有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有部分小学文化的人渐渐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状态。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镇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衣食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力投资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虽然广大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同时,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农村女性家长农闲时大多用于聊天,或沉迷搓麻将、打扑克,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