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篇1

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原料。原料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原料生产质量与安全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要求,食品安全自然无从谈起。首先农产品原料方面,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为了高产,存在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各类催熟剂等化学药剂的情况,使农产品原材料化学残留物含量严重超标,有毒物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化学药品的残留成为了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而肉蛋产品的养殖过程中,为了缩短生命周期,预防病害,往往使用激素促进牲畜生长,滥用抗生素,或使用瘦肉剂改变肉质,导致肉类食品原材料激素水平偏高,人食用了这种肉制品食物,容易出现机体激素紊乱并导致一系列病害,如果食品原材料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将无法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也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如果食品加工环境清洁程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细菌滋生,将可能导致食品污染,携带病原菌,这样的食品被人们所食用,可能导致食品中毒和感染。除此之外,不洁加工环境蚊虫滋生,可能导致食品中携带蚊虫卵,尤其是卫生环境很差的小食品作坊,食品中很容易裹挟虫卵,威胁食用者健康。除此之外,一些食品为了获得更好的口感或延长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了大量违规添加剂,可能会严重影响人体机能。无论是食品加工过程还是加工环境,都会给食品质量安全造成威{。

质量监管。质量监管对食品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质量监管为食品投放提高了门槛,成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关卡,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将无法进入市场,因而食品监管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质量监管工作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充分,质量监管执行力度不强,食品安全检验不到位,留下了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基于产业链角度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食品危害风险分析。食品产业链涉及到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等多个产业,产业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联系如原材料种植、收购、加工储藏、运输批发零售等,此外还包括产业间的组织联系,产业链涵盖了食品加工的所有环节,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分析食品危害风险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通过食品危害风险分析,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食品危害风险分析主要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三个步骤,正确认识到食品危害风险,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原料生产安全管理。原料生产安全管理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原料生产是食品生产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加强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积极提倡无公害生产模式,推广无公害原料生产技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施肥、用药还是养殖饲养,都应该减少有毒害化学药剂的使用,为农作物和牲畜提供一个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原料检测工作,全方位掌握原料生产过程,从源头抓起,保障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食品加工环境监测。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加工环境的监管,逐步完善食品生产环境标准条例,确立食品加工环境标准,加强对食品环境的检测工作,发现存在不合格的食品加工环境,立即要求整改。同时还要限制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禁止有害添加剂的生产与流通,并对添加剂进行检测,验证其安全性,防止工业原料进入食品行业。

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

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安全管控;行业约束

对食品行业来说,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规范的有效运行,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生产出合格的各种产品,经严格检验以后再投放市场,才能维持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顾客提供合格、满意的各种产品。从当前的情况看,HACCP体系认证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也得到了普遍实施,但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还不是很理想,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不能够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在刚成立时的管理状况,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食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搞好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食品质量的管理。

一、要加强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

各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关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下工夫做好。一个食品企业,要想进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需要满足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符合食品出口企业卫生备案制度等一系列的要求,与此同时,要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管理体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把它们互不衔接起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我们在食品加工企业中建立和运行这些管理体系,目的是保障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食品的安全卫生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合格单产品还要在数量上、产品规格上、产品的外包装等方面满足一定的标准,我们加强各管理体系的融合,就是要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让产品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同时,管理体系的融合、管理手段上的衔接,不仅可以形成方便适用、控制有效、满足多个标准的程序文件,而且使操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各种质量记录,以便达到个管理体系的高度融合。

二、要有效控制原、辅料

食品生产企业有效控制原辅料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这些原料是否安全,质量如何基本上也就决定了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没有原辅料的安全卫生,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卫生的、符合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的产品。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突出了原料的控制,但是,在对辅料的控制方面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在建立有HACCP体系的企业中,虽将原、辅料的验收作为关键控制点来控制,但与供方评价等控制措施联系又不紧密,造成原、辅料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原、辅料的控制:

1、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体系,为产品能够从成品追溯到原、辅料提供必要的依据;

2、全面做好原辅料供货方的评价,我们说的全面评价,就是要对供货方的法律意识,主要是与提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他们遵纪守法的情况,同时,还要详细考察他们的生产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水品、技术手段、供货保障能力,除此以外,社会上对供方的评价也可作为我们选择供货方的参考,重点查看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者是注册厂,养殖场有备案记录和凭证等;

3、在产品采购产品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检验和验证制度,规定原、辅料质量控制的标准,重点做好农残、药残的化验和控制,把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三、加强员工卫生知识培训力度

员工的卫生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做好员工卫生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在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下大工夫做好员工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在员工卫生知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当中。更加重视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要求的培训,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和企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员工的行为及各方面的指标达到《食品卫生法》中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视频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标准达到要求,才能使所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高质量的。

四、注重生产设备的养护和更新

生产设备是生产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硬件,是产品的紧密接触者,生产设备的质量和运行状况对所生产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硬件设施的维护,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更新,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我们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在建厂的时候选好厂址、做好厂区内规划,采购符合生产要求的各种设备,而且要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地养护和维修设备,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各硬件之间的布局,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在综合官方要求、顾客需要、生产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把各个硬件调整到最佳状态,满足实际需求。坚持不断完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设备的合理布局、供排水设施、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要有专人负责。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作为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合格、安全的食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必须从管理体系、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诸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才能避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恶性时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志伟,浅谈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J].中国检验检疫,2010年03期.

篇4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

中图分类号:F2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经历了从改革初期的缓慢增长阶段到二十一世纪的高速增长阶段[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种类、数量及工业产值不断提升。到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3964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收入的10.3%[2],食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3-4]。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升级,产品品类不断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近年来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触动着公众的神经,从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地沟油、瘦肉精、镉大米”,再到近几年的外卖食品卫生问题、非洲猪瘟等,消费者谈及食品安全忧心忡忡。如何确保流入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打击非法添加等违法犯罪,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成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重要使命和责任[5]。

1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开展食品检验活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若想取得认证认可资质,必须按照相关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环节要素进行控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作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机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质量管理体系是检测机构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制度保证。因此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实现检测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保证结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6]。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以获得认证认可资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要充分满足认证认可准则的通用要求,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8],还要兼顾食品和化学等领域的特殊要求及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记录表格共4层文件,文件数量由上至下呈金字塔形分布[9]。质量手册属于纲领性文件,是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一般以认可准则各要素为框架,内容通常涵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结构要求、资源要求、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等方面[8],撰写时应结合实验室工作实际将要素要求转化为对各项工作的要求;程序文件属于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主要描述各环节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内容及职责;作业指导书属于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具体描述各项工作如何开展实施,各岗位工作职责,内容要求的详细程度视员工对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定。记录表格属于下层文件,是各项工作开展落实的证明性文件,内容应详细具体,便于追溯查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体现的不仅仅是工作要求,同时也是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智慧,最高管理者应积极参与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通过顶层设计,对组织架构及流程设置进行优化完善,确保检验工作质量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3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本质上是全体员工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过程,通过贯彻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影响检测结果波动的要素得到较好控制,保证结果质量[10]。影响检测结果的要素主要来自6个方面: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与测量,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应对以上要素予以重点关注[11]。

3.1人员

实验室一切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员,人员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决定性要素。完善的人员管理流程应涵盖人员的能力确认、选择、培训、监督、授权和能力监控等环节[8]。能力的确认和选择应重点关注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及技术能力,同时应注意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中,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的人员应不少于从事检验活动人员总数的30%[12];培训要突出计划性、针对性,培训内容应与当前的业务发展相匹配,重点针对日常监督及内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问题,增强培训靶向性;监督是对人员初始能力的考察,重点关注实习期人员及試用期人员,规范其操作,确保技术能力和行为规范;人员经考核能力确认通过后方可上岗,关键岗位予以授权;监控环节注重对在岗人员技术能力的持续性确认,确保人员能力的维持。

3.2设备

仪器设备管理应涵盖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检定校准与期间核查。建立仪器设备档案,使用、维护及维修记录均应纳入档案管理,方便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和过程溯源。设备维修后重新投入使用时应重新进行计量校准,同时追溯是否对之前工作造成了影响。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确定计量校准周期及关键参数,检验部门应对计量校准结果进行确认,并确保相关参数及修订因子得到正确应用。制定设备的期间核查计划,确定核查参数及判定标准,确保计量检定周期内设备的性能稳定。

3.3材料

材料主要指标准物质及试剂耗材,其标识管理和质量品质对于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样品标识的唯一性对于检测结果溯源具有重要意义。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序,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并避免其发生变质、污染、丢失等,标识应清晰标注样品名称、编号及状态。在样品的运输、储存和流转过程中应加强标识管理并注意保留记录,重点关注样品接收环节,评估样品数量、包装及存储状态是否满足检测及标识要求。

标准物质、消耗材料及试剂质量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物质基础,须确保从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同时在入库前做好验收工作。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物质(不限于标准物质,包括试剂等),检测部门应配合做好技术验收,同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定期开展期间核查,确保物质的性能稳定。

3.4方法

检测方法是开展检测工作的依据,体系运行过程中重点关注方法的选择、验证、实施及有效性确认环节。合同评审初期须按照客户的要求选择检测方法,优先选择标准方法,如果客户选择旧的方法应及时通知客户,若客户坚持,应在报告备注信息中予以说明。根据认证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在引入标准方法前,即开展资质扩项前,应进行方法验证,确保实验室有资源、有能力开展相关工作。对于检测方法中的可选择步骤,应结合实验室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细化和完善,确保人员操作的一致性。开展检测工作时,方法的有效性对于检测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定期进行标准查新是确保检测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3.5环境

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照明、现场污染程度,其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大影响。食品样品的贮存、检测、仪器设备的运行均应注意环境条件。食品样品的贮存条件应严格遵循产品明示要求或冷链物流相关规范要求,避免因食品变质影响检测结果;食品检验检测中微生物检测对环境卫生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应严格避免环境污染,控制室内气压或沉降菌、浮游菌等对特殊环境条件的要求;高精密仪器设备的运行也受温湿度条件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仪器设备性能,尤其是位于南方的实验室,在梅雨季節应重点关注环境湿度,及时进行除湿。

3.6测试

市场中流通的食品类别共计34大类,物质组成丰富,基质复杂,且食品安全标准众多,测试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检验人员应严格根据标准或者作业指导书开展检测工作。若样品基质复杂或存在干扰项目,应加强净化或采用不同的基体改进剂和抗干扰剂[13];若检验指标会随着存储条件变化或者其本身不稳定,应优先安排检测或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部分检验用溶液应现用现配,不使用存放较长时间,或超过检测期限的试剂、标准物质等[14];在计算检测结果不确定度时,应考虑称样、回收率、稀释度、定容体积、试样重复因子、标准曲线、标准物质纯度和仪器精密度等不同分度因素的影响[15]。

4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为进一步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提升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增强应对风险和机遇的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应持续改进,改进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4.1质量监督

实验室应强化质量监督,以发现问题,推动体系的持续改进。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监督人员是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质量监督应分为两个层面,一级监督是检测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由各部门的质量监督员按照各环节监督重点制定监督表对人员操作进行实时在线监督,内部自我监督时应注意提高问题发现率,避免监督流于形式,实现计划-检查-纠正-跟踪落实的良性循环;二级监督是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开展的监督,依据体系文件中的要素分配,结合监督及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监督计划,以发现问题为导向。质量管理部应及时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统计分析,针对体系文件存在的漏洞、矛盾等问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提升体系文件的适宜性。

4.2内审及管理评审

内审及管理评审是集中、系统实现管理体系改进,提升管理体系适宜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内部审核是验证实验室活动是否符合管理体系、评审准则及法律法规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16]。完善的内审实施计划是内审活动成功的关键,内审人员应接受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并有授权,内审计划表应覆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全部要素、部门及场所。各内审小组应制定较为详细的内审检查表,明确人员分工、检点及检查方法,重点审查日常监督及历年内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

管理评审通常每12个月1次,由管理层负责,用以评价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明确下一年度各部门改进的工作重点。各部门应在参加管理评审会议前认真准备相关材料,各部门就职权范围内的重点工作内容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汇报,管理层结合汇报内容进行总结输出。质量管理部应在管理评审结束后及时跟进,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当管理体系出现重大调整时,应该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4.3外审及客户满意度调查

外部评审及客户反馈也是实验室改进的有效途径。外部评审主要包括资质认定认可评审、监督检查及主管部门的飞行检查等。外部评审由第三方主导实施,评审更为客观,更易发现问题,且提出的问题更易被实验室接受,更能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因此能较好的推动整改工作的进行。另外,客户满意度也是质量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室要建立较为全面的客户反馈途径,完善客户满意度调查方式及客户投诉渠道,重视反馈,认真记录,及时回应,妥善处理,跟踪落实。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需求,更好的服务客户,不断改进,提升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篇5

大家好,下面我就********公司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公司是河南**禽业集团成员企业,于20XX年在***县成立,是以种鸡养殖孵化、商品肉鸡养殖、饲料生产、肉鸡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企业。

一、公司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认真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要求,组织公司食品安全生产。

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食品安全质量意识,公司各级管理者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结合《食品安全法》制定了《**公司食品安全控制方案》、《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公司各单位质量责任人一览表》等一系列文件,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食品质量安全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意识。

二、食品安全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为了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安全,为客户和顾客提供100%质量安全的产品,公司建立健全了各项食品质量安全保证制度,并于2009年先后通过了HACCP、ISO9001、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等国际国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推行各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方面,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在养殖发展上,我们采用公司+基地+标准化的主导模式,建立了疫病药残控制体系、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检测监控体系的食品安全三大保障体系,从饲料生产、种鸡饲养、雏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熟食加工、冷储运销等肉鸡一条龙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化。公司所有养殖场使用的饲料全部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饲料厂,养殖用药均执行良好药品供应管理规范(GSP),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实现了药品采购配送的规范化管理。同时,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也引入了良好农业规范(GAP),科学管理养殖过程,规范用药,实施五统一管理,完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保证了食品原料安全的源头控制。

2、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我们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将常见的对食品安全可能造成危害的生产环节确定为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确立各项质量标准,以标准确立各项操作规范,制订了质量管理手册,HACCP计划、程序控制文件,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并做好相应记录。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严格按照规定的可追溯性批次管理执行,从而确保了产品的可追溯性,保证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3、为了确保公司出厂的每批产品都为合格产品,公司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建立健全了食品检验制度,设立了化验室,配备了多项

检验设备、仪器,按照国家标准定期对产品以及各车间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员工手、工作服、生产用水、工器具等接触面进行采样检测。对于公司化验室不具备检测能力的项目,公司借助集团公司化验室和其他专业检测部门力量进行检测,从而保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

4、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贯彻落实今年国家质量月活动精神,结合20XX年国家质量月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的主题要求,**公司公司20XX年质量月活动的主题定为: 。公司以《食品安全法》及公司制定的相关质量管理文件为依据,把控制原辅料进厂关、养殖源头、饲料、加工、销售过程等五大环节的控制作为重点,全面排查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全力消除,有效提升了**公司抵御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和内控水平。

为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公司将会做以下打算和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贯彻落实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通过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保证长效机制,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管理力量,全面负责贯彻公司食品安全的监管,负责对关键控制环节的技术改进、纠正不合格操作、并不定期对各部门进行检查。

篇6

关键词:食品检验 实验室 加强管理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同时,“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首要的事情,食品质量检验工作在保障食品安全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谓食品质量检验,指通过微生物学、化学、物理,甚至感官等途径对生产食品的卫生状况、理化特征、感官性能等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各项指标的规范值,来衡量所测定样品每项特性合格情况的行为。

目前在国内,关于生产食品安全卫生的标准是国家强制规定、执行的,一切销售、生产、进口食品的活动都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也必须按国家卫生标准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各项检验。食品质量检验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实验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检验质量。因此,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食品检验质量的基础。本文针对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从食品检验人员管理、检验设备管理、检验抽样管理、检验方法管理、检测环境管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浅谈。

1. 食品检验人员管理

检验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质检工作的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食品检验工作,则需要提高相应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规章制度再完善也还是需要人去执行,产品的技术要求再高也是需要人去操作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再先进也需要人计算。在这里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来管理食品的抽查、仪器设备的采购和设备档案的建立,如果除去这一环节,食品检验机构纵使有再完善的制度,也难以完成产品的质检工作。如何加强食品检验人员管理呢?

1.1 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将科学发展观及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做到为人民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思想觉悟,使他们确立正确的思想方向,热爱工作,培养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拒绝腐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执法的意识。

1.2 业务培训

定期并有计划的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以此来发展壮大质检队伍。

1.3 以老带新,经新促老

食品检验人员之间需要经常进行交流,互相找出缺点并改正,找出优点并发扬,在检测项目中遇到新的问题要展开讨论,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老带新,经新促老,提高食品检验的能力。

2. 食品检验设备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是进行质检工作的基础,对于检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除了需要具备先进仪器设备以外,还需要有高素质的质检人员,这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些仪器如酸度计等是可以自校的,工作人员要确保每周对这类仪器进行自校,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另外,还要对仪器的特殊性能定期进行保养,比如蒸馏装置的气密性。在检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引起误差,比如滴定管、量筒等的精确度不够,或者试剂本身含有杂质等等,这些由于试剂不纯或者仪器本身不够精准而引起的误差称为仪器误差。因为仪器的准确度是检验结果的保证,因此对于仪器要具备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有些理化检验中,温度这一因素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进行这类实验时,务必要保证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例如在滴定标准溶液时,尽量都在20°C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温度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又如测定饮料中存在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控制在10℃~30℃的范围内,这样才能查出准确的校正值,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在总体管理上,要建立实验室的设施与设备明细目录,包括名称、型号、厂商(家)、购置时间、验收、调试或校验、仪器保管负责人、使用操作规范、使用或维修记录、最后到报废等一系列的仪器设备质量保证档案。

3. 食品检验抽样管理

食品的质量检验可以根据食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来从不同的阶段入手。在我国,食品的质量检验的主要方式是食品的抽样检验,这不仅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其要求检验人员在各种程序中严格做到科学、严谨,使质量抽检工作做到规范、标准和统一,同时又要达到促进食品质量的提高这一目的。

抽样即是从总体产品中抽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如果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此数据就可被用于求得此种食品的变异性及其某种特性的平均值。若想要得到待测食品的性能、成分等特性,需按照特定的方案抽取样本,此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然后对食品样本进行检测,以此检测结果来了解物料的特性,因此抽样的方法和原则是准确检验食品样品的保证。

常用食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对于非概率抽样,其结果的可靠性不能准确的进行计量,所以一般使用概率抽样检测方法。对于概率抽样检测,又包括简单随机抽样检验方法、分层随机抽样检验方法、系统随机抽样检验方法等3类。

4. 食品检验方法管理

要大力优化食品质量检验的方法和手段。首先,要采用正确的食品抽样检验方法。抽样是食品质量检测过程中的基本工序之一,对食品质量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对食品进行正确的抽样;其次,优化食品的物理检验方法,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度。其中物理检验方法是食品质量检验中的重要方法。再次,要加强感官、化学、微生物等其他形式的检验方法,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度,为食品质量检验水平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5. 食品检测环境管理

食品检测环境即检测环境,包括设备台、房屋、暖、电、水、气等,这些设施的协调性、有序性、实用度直接影响着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安全。国内一些知名的食品检验实验室在这些方面都是超一流的。因此,在实验室检测环境的设计和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整体的配套。

6. 食品检验质量管理体系

在食品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秉承“保持和持续改进”的思想。继续运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保持;然后在运行中经常检查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不符合项并改进之,最后通过这一个周期的管理评审评价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经过改进得到一个更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继续进行检查和改进,得到更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此循环运行,不断地进行改进。

结束语

总之,食品检验实验室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本文从食品检验人员、检验设备、检验抽样、检验方法、检测环境、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进行了浅谈。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持续改进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邦忠. 浅谈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1) .

[2] 康丽榕,郑燕燕. 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 科技信息, 2010,(04) .

[3] 赵志武. 浅谈如何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0) .

篇7

关键词:中小食品企业 ISO9001认证

0 引言

当前,中小食品企业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企业比起国有企业显得非常薄弱,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都较低。同时,随着ISO9000标准在各国的日益普及,追求产品高质量在世界各国各行业已呈趋势。与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相比,食品行业企业获得认证的企业数目相对较少。食品企业如何才能有效进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 中小型食品企业的现状

中小型食品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其中乡镇企业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就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技术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行业特征。中小型食品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能力差。企业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一人管多事,一事多人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硬件上缺乏必要的设备,从原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环境卫生较差,很难保证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要求。有的企业在车间内注意了卫生状况的改善,但缺乏专门的检测检疫人员;或者设立了质检部门,仅仅是做表面文章,他们缺乏专业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有的企业连基本的检测设备都不配备,根本无法检测某些基本的卫生指标。还有某些行业,其大部分操作工艺都由手工来完成,就更容易造成产品的卫生指标不合格。企业没有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和统计技术应用的经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食品行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企业中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可以使企业按照国际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于一些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企业,获得认证的过程就相当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附加值。

2 进行ISO9001认证的步骤

企业在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根据ISO9000标准的要求,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文件化、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依据经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2.1 企业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识别、诊断

企业原有质量管理体系识别、诊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判断体系的应用环境(合同和非合同的):得出质量管理体系应用范围和深度的要求。②对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明确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定各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质量职能和联系方法。③对产品特点分析判断,根据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应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④对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状况进行分析。⑤研究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技术水平能否适应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要求。⑥对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情况,如标准化、技术管理、计量、设备、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和质量信息工作等进行分析判断。

2.2 成立ISO9001推行组织机构,任命管理者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员工,所以,首先需要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由最高管理者(厂长或总经理)任命管理者代表,组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主要任务包括设计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检查、协调重大活动,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由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工作班子:主要任务是按照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成立部门小组,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各部分的责任单位。

2.3 制订质量方针及激励措施

质量方针和目标是该企业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应制定出符合企业具体情况的质量方针。质量方针的内容包括对质量、质量管理的态度,对质量的承诺,实现承诺的手段等。

为了激发企业员工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力度和热度,可以设置奖励措施,表彰先进,以奖促管。

2.4 全员接受必要的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训练

通过设置针对性的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训练,使各岗位人员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做事”和做什么是“正确的事”。

2.5 ISO9001 标准知识培训

要想使质量管理的概念深入人心,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必须做到全员培训。包括组织高层领导、各管理层和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各作业人员。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2.6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

企业应以灵活的方式将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这是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

2.6.1 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文件。应包括下述文件: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此外,根据需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还可包括(但不要求)组织结构图、过程图/流程图、生产计划、作业指导书、内部沟通的文件、批准的供方清单、质量计划、检验和试验计划、规范、表格、外来文件。

①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目的、范围,要求,各项质量职责,明确控制要求及方法。

②程序文件。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编制书面程序的过程中,应坚持“谁干谁写”的原则,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标准要求组织对下列六项活动要有形成文件的程序: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③记录。记录是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是实现可追溯性的基础。组织应建立和保持记录,并对记录进行控制。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记录控制程序应对记录的控制作出规定,包括记录的标识、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

2.6.2 文件控制。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并编写形成文件的程序――“文件控制程序”。ISO9000标准对文件控制作出如下要求:文件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确保在使用时可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确保策划和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2.7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宣传、培训、、试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实质是检验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运行考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2.7.1 宣传发动,全员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宣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全体员工都认识到,新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要适应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认真学习,努力贯彻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程序和标准。

2.7.2 组织机构协调,加强信息管理。体系文件在运行阶段必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体系设计不周、程序不优化、项目不全、体系与环境不适应等。对发现的问题,组织机构要及时研究解决,并对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中的内容作出相应的修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动态的,而且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相互交织,各部门间要注意协调合作。出现问题,各部门间不能相互推诿,应积极协调解决。

加强信息管理不仅是体系试运行本身的需要,也是保证体系运行成功的关键。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人员都应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和归档等工作。在信息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

2.8 内审员接受训练

内审员(全称叫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员),通常由既精通ISO9001国际标准又熟悉该企业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内审员可以由各部门人员兼职担任。按照ISO9001标准的要求,凡是推行ISO9001标准的组织每年至少需进行一次内部质量审核。内审员在企业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2.9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和管理者评审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者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项有力措施。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初阶段,内部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目的主要是对新建立的体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全面调查,摸清主要薄弱环节;对关键薄弱环节坚持质量改进;利用统计技术进行原因分析,查明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实施改进,并注意对措施实施的检查验证。

管理评审由管理者代表主持并定期进行。

2.10 申请认证

企业经过若干次内审并逐步纠正后,若认为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符合所选标准的要求,即内审所发现的不符合项较少时,企业即可向国家认证机构申请认证。同时企业还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具有相应的证件,如生产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②生产产品必须有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③生产产品应有完整的文件,如图纸,工艺文件,检查文件等。④在用计量器具必须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周期鉴定。

3 进行ISO9001认证应注意的问题

3.1 食品企业应当把提高人员素质放在重要位置

由于中小食品企业员工少,来源杂,整体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贯标的进程。所以在企业内部对全体员工的宣传教育、质量管理培训必须认真贯彻,不能走形式。使不同岗位人员明确知道哪些做法正确,哪些做法错误,标准明确。

3.2 提高企业的卫生条件必须落实在实处

食品安全的前提是生产全过程的卫生条件符合要求。企业在搞好现有卫生条件的基础上,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增加硬件投入,结合工艺特征,保证应有的生产设备和卫生条件。

通过以上的措施步骤,就可以在企业内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才有可能顺利地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参考文献:

[1]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2]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3]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2006版).[Z].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篇8

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编写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按照优化后的课程内容编写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框架由课程描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任务安排、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5个部分组成,每个项目都由岗位技能要求、教学流程设计、考核方式设计等内容组成。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以此作为标准,设计学习情境,保证课程目标实现,保证学生毕业时掌握相关职业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一)课程定位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食品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前续课程有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课程目标1、课程知识目标。(1)了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2)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3)掌握常用食品安全及质量管理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食品安全及质量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2、课程技能目标。(1)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2)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草案);(3)能判断某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的基本要求;(4)能判断某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5)能针对某案例的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6)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3、课程职业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2)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管理的基本意识;(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三)课程内容及任务安排1、课程内容。本课程共60学时,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基础知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管理体系的审核、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5个项目,21个任务,课程内容见表1。2、学习任务安排。学习任务安排包括了学习目标、主要内容、任务设计、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素材和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以项目2任务4为例(见表2)。

篇9

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们国家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在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而此时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适应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采纳国际惯例已成为各企业生存之道,取得各种认证已成为当今企业界的共识,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在影响较为广泛的两种自愿性认证类别。今年是我国的质量安全年,提高我国产品质量,规范产品生产过程,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则是这一活动的工作重心。因此,从企业的管理体系着手,全方位、系统地对产品生产的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则正是我们突破传统质量管理方法,而通过提高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意识,加速企业质量认证步伐,最终实现质量目标的改进和创新。

在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寻求认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大大影响了其质量管理体系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符合性。

一是许多中小企业认为作为认证的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要求太高,本企业无法达到,因此望而生畏,不敢涉足。二是某些企业获取认证证书后,以为自己的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要求,反而忽视内部质量管理。三是很多企业只重视市场影响或产品实物质量,忽视一些必须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相关支持服务的建设。四是许多企业在刚开始依照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由于经验不足,或为追求快速拿证,盲目模仿其他已通过认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出现将别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拿来主义的作法,而不是结合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体系策划,结果是事倍功半,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达不到保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的作用,相反体系规定与实际运行脱节,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降低了效率。五是一些企业获证后安于现状,忽视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目的之一――持续改进。

以上几种情况是当今中小企业认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这类现象的产生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企业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的潜力。因此,为了让中小企业管理体系认证之路能走的更远更好,我们应找出应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规范认证与咨询市场,为企业认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国家认监委成立后,对认证咨询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做了大量的工作,认证市场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认证市场的监督管理规则,对认证机构与咨询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仍需加以完善,对认证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整顿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

篇10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探析 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 构建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生猪屠宰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研究 塑化剂风波对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冲击 WTO体制下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果冻生产质量控制策略 食品安全教学中的质量管理体系 欧盟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 深度解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验证的重要性 略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 微访谈之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的反思及展望 中小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麦当劳 从“田间”到“餐桌” 打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及其管理体系概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略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林 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应严格食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对进入食品市场的生产企业和食品严格管理。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市场准入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99-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构为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完善,最终建立一个以科学的风险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各负其责,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反应敏捷,能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分工要合理,行政部门执法权力要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合理分工,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管理体制的核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这样确定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处罚较轻、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要扩大执法部门检查权,包括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二、发挥质监系统食品安全管理的作用,与企业、政府形成良性互动保障食品安全,质监系统责无旁贷,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质监系统应实行主管领导问责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具体作法是,第一,将各市、县、区质监局所辖区域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划分成不同的责任区,由具体人员负责,并签订责任状;第二,建立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小作坊动态变化监管图,方便监管;第三,与企业签订承诺书,实行日志管理,即企业和小作坊对每种产品的添加物质要有备案并且要索证索票,每天生产加工产品要有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三、加强源头监管,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目前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有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制度等。这些制度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套更加严格的从源头抓起的市场准入制度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了,这套制度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生产条件审查,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不准生产。主要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条件、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二是强制检验,不合格食品不准出厂。即对准备出厂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实行强制性的检验。对于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自行检验;对于不具备食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三是为方便消费者识别,要加贴市场准入标识即 QS 标志,经检验合格将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必须由生产企业加印或加贴规定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二)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力度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应坚持“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让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对小企业小作坊应该重点实施四个方面的监管:一是基本条件改造,达不到要求的不得生产;二是限制销售范围,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销售范围不得超出乡镇行政区域,不准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三是严格限制预包装,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在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前不得使用相应包装,防止其乔装打扮混入市场。(三)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对于进口食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进口产品的安全要求。进口产品应当符合我国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以及我国与出品国(地区)签订的协议规定的检验要求。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应当如实记录进口产品流向。其次,建立进口产品分类管理制度。质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产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产品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产品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再次,建立进口产品生产经营者不良记录。质检、药口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时,可以将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进货人、报检人、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质量安全不仅与人们生命健康有直接关系,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强化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重大。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有效配合,以便使改善后的食品质量管理模式能适合时下发展需求。以下内容是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性进行的分析研究。

一、食品安全意义和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

1.食品安全定义

食品安全就是以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对食品的养殖、种植、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活动进行安全管理。对上述食品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时,主要看活动环节中是否有不利人类身体健康和威胁人身安全的有毒或有害物质。一旦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有毒有害物质存在,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大,轻者会给其带来病痛折磨,重者可能危及其后代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来看,食品安全主要有六种,即生产安全、经营安全、结果安全、过程安全、现实安全和未来安全。鉴于食品安全内容,可以将食品安全归结为实物量安全和实物质安全。其中实物质安全较实物量安全问题要突出,也较受社会各界关注。

2.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发展,也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更广阔渠道,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和供应能力。就现在农产品市场现状来看,品种齐全且繁多,价格基本稳定,食品实物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食品实物质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食品卫生和农产品污染严重,已经是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重点。食品卫生和污染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农业及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者对食品实质问题的关注,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这就需要对我国食品加工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技术为支撑,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工作核心。传统农业生产也要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从而为提高产品安全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此外,经济贸易的国际化,在促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更好保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对产品质量管理提出了新标准。然而,我国食品质量因管理缺陷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能更好满足国际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需求,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使我国农产品食品建工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有力地位,提高食品加工企业效益,保证食品质量,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首要选择。

二、实现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有效途径

1.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体系

之前的安全质量管理模式在执法过程中,常会出现交叉、模糊或真空现象,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因管理框架、职责不分和部门协调不当而引起的。这就需改善原有的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体系。在原有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适时的借鉴和学习国外在食品质量监督安全管理中有所成就的例子,协调监管体制,创造新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因我国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不均衡,应着重解决商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状况。可以集中安全监管职能,明确权责,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种相对有效且权威的协调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成本。

2.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处于不统一状态,不仅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还有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就使得在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常出现标准不统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歧,使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不能有序进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后,食品安全性能和检测标准也无法满足国际标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借鉴《国际食品法典》,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出发,对产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将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从而使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得以完善。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也应该粘上质量安全标志,使消费者能买到高质量产品,吃上放心食品。同时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及时修改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以满足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标准需求。

3.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促进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也使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上。我国现在有关食品安全依据主要来源于1995年通过的《食品卫生法》,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实际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建立法律体系过程中,可以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的借鉴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本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并对存在于不同法律法规中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以避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出现法律冲突或使相关法律体系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4.加大食品安全违规处罚力度

国家在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同时,也应该出台一些食品安全违规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相关责任人惩处条款,对刻意隐瞒、不作为或隐瞒相关信息的行为依法追究。一旦出现产品安全质量安全或安全事故,就应该以责任追究制度为依据,从重且快速的处理这类事件。对于那些执行中没有履行法律的失职人员也要从重处罚或承担相应责任。

5.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能否有效进行,除了对一些标准、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进行完善,还需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这样可以多渠道的获得食品安全质量价格、交易和供求信息。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部门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收集和整理,为以后工作提供有效资料。同时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也可以一些制度和抽样预警信息,为食品加工各环节提供预测、预报和预警信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

结束语:

食品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形产品,可是从上面的内容可知,常常因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不到位,而使食品安全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对现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内容进行了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问题还会出现,为了更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仍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随时对相关管理内容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舒声. 试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问题[J]. 消费导刊. 2009(02) .

[2] 王守翠. 浅谈进行食品质量管理的原因及具体实施过程[J]. 职业技术. 2007(20).

[3] 闫发青. 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J]. 中国检验检疫. 2010(06).

篇12

关键词:白酒 食品安全 预警分析 HACCP体系 召回

0 引言

随着白酒行业的发展,产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为了确保白酒产品的卫生安全,预防与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危害,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将生产的全过程按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管理方式,对产品生产从原料、加工、运输、销售等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企业通过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方法,建立HACCP体系,识别“潜在的与产品安全和顾客相关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采取控制措施,消除可能产生的风险”,以确保产品安全。

同时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同HACCP体系整合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HACCP体系将成为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最终达到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危害的目的。

内蒙古古泉苁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新型白酒生产企业,始终围绕以消费者的健康消费作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加强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生产工艺的贯彻落实、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加强体系认证及实施工作等,有效地保证了苁蓉酒产品质量的稳定。

1 信息分析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平台。白酒生产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时时监控各种食品安全相关信息。一方面实时关注权威机构的白酒食品安全动态,及时采集食品安全信息及预警通报,特别是涉及白酒的信息及标准规范、技术壁垒等,关注国内各职能部门、各省市食品安全动态,为企业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提高信息反应灵敏度。另一方面收集省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和检验机构了解执法检查、监督抽查、投诉举报、检验检测等第一手信息。其次随时关注媒体动态,对涉及食品及与白酒的相关信息予以重点关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发现涉及到本企业原料、包装材料、加工过程相关的信息,及时发送到企业食品安全预警小组。借鉴同行业中的失败案例,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计划、早预防”。

2 预警分析及风险评估

预警分析及风险评估,是整个预警体系的关键与核心部分,其功能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预警的质量。预警分析的输入端是信息源系统,输出端是安全危机分析信息。风险评估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和描述,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在食品链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化学危害、物理危害、生物危害以及交叉作用的危害。由于物理危害在食品的机械加工时常可以有效避免,所以风险识别主要是以化学危害识别和生物识别为主。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应依照下面的五个步骤:①国家相关食品法规的要求;②企业是否涉及相关的物料或类似生产过程的隐患;③现行的HACCP系统对事件的监控是否足够;④是否需增加新的监控措施;⑤对预测到可能产生的危害是否有相应的处理方案。纵观近几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问题都发生在源头,而不是发生在生产过程。所以食品企业在生产中对采购物品严格执行五证齐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检验合格证、税务登记证),入厂前即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只有控制了源头,农药、兽药、添加剂及非食品加工原料的滥用以及工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污染物污染原料的安全隐患才会减少。

3 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监控体系

3.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执行的必备程序 首先成立质量管理体系小组,然后小组成员依据《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GB8951-88《白酒厂卫生规范》、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食品企业通用要求》等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卫生标准操作控制程序》《良好生产操作规范》。

3.2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首先企业由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卫生控制、质检员等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业务技能的人员组成质量监控小组,其次对产品特性进行描述以确定预期用途,明确工艺流程,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监控小组随时对关键控制点予以监督,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白酒企业关键控制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原料的入厂检验,辅料进厂验收配料比例,发酵、蒸馏工序,贮存,勾调,过滤,灌装,包装,成品入库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证产品的生产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4 企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预案

4.1 事故分级 ①一级安全事故。流入市场的产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超标,产品失去食用价值。②二级安全事故。流入市场的容量不足、酒精度超标等方面的问题。③三级安全事故。流入市场的产品除上述几项标准外的其他指标达不到国标要求造成的食用价值下降。④未流入市场的产品在本厂化验室检验中发现上述问题。

4.2 事故报告 对于一级事故本厂相关人员应在1小时内将事故上报上级技术监督局、当地公安局、当地政府。对于二级事故应在1小时内上报当地技术监督局,对于三、四级安全事故应于1小时内报告给本厂质量监督网络管理小组。

4.3 报告内容 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产品名称、数量、批次、流向、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发展,报告人员的名字及报告人员的联系方式。

4.4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 成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成。

4.5 应急处置程序 包括:报告的书写,取样验证,产品召回,原因分析,后期处理。

对于事故的产生要深刻检查,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制定措施,查缺补漏,警钟长鸣。

5 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将存在食品安全危害的产品及时从市场中召回,防止给使用者造成损害,是食品安全系统中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由销售公司负责外部相关信息的收集,是召回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将统计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

具体工作流程是企业在接到存在不安全食品的信息时,由质检部门对信息加以分析并分类,然后对信息内容汇总后进行相应的评估,确定不安全食品的严重程度。生产部门负责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最后指定出召回程序:①对确需召回的食品由质检部指定专人在一个工作日填写召回通知单,经质量小组确认,总经理签字后送达库房停止该产品的出库,销售部门立即停止该批产品的销售。②质检人员同时调阅销售记录和现存产品的数量,指定及时的召回计划,召回计划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或传真)、联系人、召回产品数量、召回方式、时限、召回原因等,召回计划由质量负责人签字认可后交至销售公司。③销售人员按召回计划要求,立即行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时向销售负责人汇报召回工作情况,将召回和未召回数量进行实时统计,确定未召回产品的去向。④当回产品和召回产品数量相等时,召回工作经总经理同意后结束。⑤召回产品存放于成品库的不合格区,待质检人员对不合格情况确认以后,根据不合格情况制定出处理意见,以便进行处理。⑥生产部门在了解不合格情况后,提出应有的预防和纠正措施,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⑦质检部门对上述行为最后归纳总结,对其有效性跟踪验证,并将结果报质量管理小组。

通过两体系的认证,总体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生产过程得到了完善的管理,产品质量有了软硬双件的保障,产品在制品的合格率逐步提高,减少了能源及人力的损耗。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又对产品的售后给予良好的保障,同时良好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同HACCP管理体系双辅双承的运行模式,对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白酒行业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绿色食品;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180-02

一、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正在由传统的吃饱发展为现在的吃出质量、吃的健康,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绿色食品因其优良的品质、较高的安全系数,正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8 316家,产品达到20 586个。然而,由于绿色食品认证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经验和能力不够,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频繁出现问题,导致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提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综合实力,对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

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质量运行的中枢系统,贯穿企业生产的全程,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的生产管理没有紧密的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的企业为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者应对检查的需要,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文件,致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流于形式。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绿色食品标准不是单一的产品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包装及贮运标准。绿色食品的质量取决于整个标准体系的执行情况,在实际生产中,部分生产企业无视产品质量的要求,脱离标准生产或者未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导致出现在餐桌上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

(二)企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某些生产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只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导致绿色食品质量日益下降,致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质量产生质疑,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导致产品滞销积压,生产经营陷于困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卫生意识差、技术水平低,在企业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在生产中操作不规范,卫生质量尚且无法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更加难以保证。

(三)部分企业重认证轻管理

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认证初期能够较好的按照绿色食品认证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实行全程质量监督,而一旦通过审核,其自觉性逐步下降,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由于缺少及时的跟踪监测与检查,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产品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造成绿色食品质量下降,导致绿色食品受到质疑。同时,绿色食品认证过有效期为3年,部分企业为获取眼前的利润,在认证过期以后未进行续展而继续使用过期标志,导致企业信誉受损,并造成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消费者难以鉴别产品的真伪,进而损害了真正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

绿色食品在申报过程中,需要由有资质的省级检测机构对产地的水、土、气以及产品的品质、加工工艺、包装、运输等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获得认证。因此,绿色食品的申报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且申报周期较长,如此高的前期投入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同时,由于检验设备价格不菲,大多数企业难以建立自身的检验机构,无法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及时的检验,送至省级检验机构需要花费较长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很多产品具有较强的即时效应,生产与检验相脱节,既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也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三、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品质的对策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

高效率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是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设计理念无从体现,技术路线无法落实,生产标准化无从谈起,产品质量控制无法保证。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文件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者要正确认识质量管理文件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符合企业运行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且以企业固定的制度在整个公司实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在运行过程中要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对各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2.严格按要求组织生产

绿色食品质量是由一系列的标准共同构成的,只有保证每个标准都切实落到实处,才能使绿色食品顺利的走向餐桌,因此,要加强对检查员、监管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保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二)推进绿色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企业失信违法行为,导致绿色食品质量下降,严重所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为营造一个遵守规则、坚守承诺的市场环境,迫切需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1.强化法制引导

提高相关企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知法懂法、敬畏法律,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

2.加强道德自律

绿色食品安全是良心工程,作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必须尊重自己的品牌,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通过诚实守信的合法经营促进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认证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管能力,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1.加大对绿色食品监督抽检频次

加大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淘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2]对于监督抽样不合格的产品,要责令生产企业进行召回,销售单位进行下架处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进行处罚。

2.加强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

认证机构要加强对通过认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充分利用年检的机制,通过查看企业相关生产记录,详细比对相关记录的匹配性,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详细核查,提高年检的质量;同时,通过“飞行检查模式”,采取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切实提高检查的质量,保证企业持续保持获证条件。

3.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绿标的违法行为

绿色食品标识是绿色食品的身份证,在实践中要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过期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行为,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及时查处假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提高与完善检测能力

检测能力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的重要基石。大力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测能力,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检验设备通常需要较高的成本,是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要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上做适当倾斜,要通过减税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鼓励企业投入建设相关的检验设施,同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技术基地,鼓励他们研究和开发快速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效率,以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

2.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力,应遵循国家政策,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促进绿色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企业加强自身检测能力的提升

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检测能力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检测人员的素质,利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水平,并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检测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14

1985年5月~2003年1月任大连冰山集团技术员、团委书记、处长、厂长、副总经理;2003年2月~2010年7月任大连瓦房店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2010年8月加入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党委书记。

高斌 Intertek食品部大连办事处市场部经理

1994年7月毕业于大连大学,曾任大连群英楼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品控部经理,摩迪英联认证有限公司大连办事处市场部经理、QMS审核员。在Intertek与摩迪国际集团合并后,任Intertek食品部大连办事处市场部经理、QMS审核员。

虽然全球经济不断繁荣发展,食品的品种不断增多,但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不断涌现。目前,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食品的安全性正严重地影响着食品企业的发展。因此,从整体上把握质量管理的共性,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食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把控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和对广大消费者认真负责的必然选择。为了推动全球的食品安全,一些国际第三方机构通过不断总结行业经验,建立起一系列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以帮助企业管理员工、管理生产过程,促进企业产品的安全。企业通过这些认证,不但证明了企业的实力,更获得了诸多收益。而与摩迪国际集团(以下简称Moody)合并后的Intertek天祥集团(以下简称Intertek),在国际认证方面更具实力,可以为企业直接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系统;从而帮助客户提升产品质量,解决企业的问题,保护企业的品牌声誉。

本期《天祥·食尚访谈录》有幸邀请到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辽渔集团)董事长刘建君先生、Intertek食品部大连办事处市场部经理高斌先生,来共同介绍辽渔集团快速发展的经验及与Intertek所开展的密切合作。

记者:据了解,辽渔集团已经有67年的历史,但至今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东四省区诚信示范企业”等众多殊荣,这样的企业在我国可谓之甚少。您介绍一下贵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刘建君:辽渔集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为动力的经营管理理念。上世纪80年代集团公司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提出了“四个转向”,即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由“粗加工转向精加工”、由“近海生产转向远洋生产”;90年代集团公司主动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划小核算单位,调整分配机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21世纪,集团公司积极开展“创新辽渔”为主题的经营管理活动,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实现新的发展。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强产品及服务市场竞争能力。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流程再造,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辽渔集团之所以在同行业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最主要的源泉和动力是不断挑战自我、变革自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目前贵公司有4个鱼品加工生产厂,旗下的“远洋”等众多品牌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为保证产品质品安全,贵公司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建君:辽渔集团为构筑和提升“从海洋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产业链,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标准内容纳入到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通过完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食品生产链全标准体系的覆盖,形成了捕捞、储藏、加工、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查、控制、验证和追溯机制,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在食品源头上,通过制定《捕捞船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将海上捕捞作业遇到的“水质安全”、“食品接触面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洗手及卫生设施”、“防止污染物的进入”、“有毒有害物质的管控”和“员工健康管控”等主要要素充分整合,形成一整套的操作管理程序,从而可以全面确保渔船符合国际和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冷海水鲐鱼产品安全手册》、《冷冻鱿鱼产品安全手册》和《冷冻竹荚鱼产品安全手册》,成立了食品安全小组,明确了相关管理职责,通过分析产品特性,制作工艺流程,危害分析,操作性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等多种管理手段对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科学管控。

在食品加工环节,集团公司运用IFS、ISO2200等管理标准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将食品安全管理方针,贯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为构筑和提升“从海洋到餐桌”的完整食品安全产业链,集团公司从今年开始运用综合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查、验证和追溯体系机制,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将生产单位与职能部门相结合、实际生产与国际管理标准理论相结合的互动培训模式,让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容易理解体系管理的原理,全面识别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的一些重要危害,明确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并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文件和相关记录的控制程序,形成了不断循环、持续改进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记者:据了解,辽渔集团在中国企业中率先通过了众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请问具体包括哪些?

刘建君:1997年集团公司在同行业率先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工作;2009年集团公司食品加工产业通过IFS食品安全标准认证;2011年公司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标准内容纳入到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通过完善一体化管理体建设,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集团公司按照一体化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实施从捕捞、运输、装卸、交易、加工和销售全标准体系覆盖,在温度、时间等主要控制点按照行业先进标准进行管理操作。

记者:贵集团取得的管理认证中有很多是与Intertek合作的,促成双方合作的原因及具体项目包括哪些,合作效果如何?

刘建君:辽渔集团及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自1997年开始,就陆续开展各种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在此期间也陆续与几家认证机构开展合作。2005年,通过对认证机构多方了解,对Moody及其中国公司在食品行业专业能力和工作精神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Moody始建于1911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在全球60多个国家建有80多个分支机构,通过其全球性的网络和资源,百年专业化的管理经验积淀,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管理体系认证在内的专业化服务,其所服务的食品行业有着良好的口碑,尤其与伊利集团、康师傅集团等大型食品产业集团合作的成功案例,给辽渔集团留下了深刻印象。鉴于在食品认证领域的良好业绩和实际经验,自2005年开始,辽渔集团下属的主要食品加工企业陆续与Moody开展认证合作;2011年辽渔集团主动开展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 ISO22000/HACCP在内的集团一体化认证业务,通过竞标,合并后的Intertek在全球最权威的6家认证集团竞争中被辽渔集团选中,并为辽渔集团顺利开展一体化认证工作。

通过多年合作,辽渔集团在完善制度、健全体系、提升标准、细化流程方面取得了持续进步,确立了以制度、体系、标准和流程建立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实现了食品生产链全标准体系的覆盖,形成了捕捞、储藏、加工、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查、控制、验证和追溯机制,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多年管理体系建设,全过程控制产品品质,集团公司“远洋”品牌产品在全国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老字号”认知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和扩大。这些成绩的取得与Intertek的管理文化和专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记者:今年年初,Intertek全资收购Moody,合并后的Intertek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辽渔集团是否会在其他方面与其开展合作?

刘建君:重组后的Intertek实现了资源和业务互补。之前Moody侧重第三方认证和工程监理、检验;而Intertek的产品测试、检验业务全球领先,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全球零售商合作的二方审核业务也是其强项。

Intertek将来会在与辽渔集团继续深入开展第三方认证业务基础上,根据辽渔集团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基地和产品检测中心的计划和设想,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信会有更多机会在技术研发和实验室方面促成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

记者:之前,Moody主要是做第三方认证的国际企业,在与Intertek合并后,除了认证方面,还可以为辽渔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高斌:从2001年起,Moody就为辽渔集团全面开展ISO9000/ISO14000/ OHSAS18000/ISO22000/HACCP在内的集团一体化认证业务。如今,合并了以三方认证业务为主的Moody认证机构后,Intertek将充分发挥合并后的资源互补优势,以及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专业经验和全球化的战略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包括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专项管理技术在内的全方位的培训服务,增强企业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企业提供最新的、更广泛认可范围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标准认证服务,如GFSI所认可的BRC、IFS、GLOBAL GAP等;帮助企业打破技术壁垒,参与国际竞争;发挥Intertek的检测优势,协助企业建立并提升检验机构和检验能力;为企业输送最新的食品安全讯息,提供最权威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增加企业持续改进的动力和手段。

记者:除了目前与辽渔集团合作的管理认证体系外,Intertek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方面的认证?

高斌:三方认证业务是Intertek的主要业务之一,其中与食品安全认证有关的业务,又是Intertek的优势项目,无论是在国内、国际范围内所获得的认证、认可资质,还是在食品行业开展认证业务的实际经验和突出业绩,除了与辽渔集团合作ISO90001:2008/ISO14001:2004/ OHSAS18001:2007/ISO22000:2005/HACCP认证外,Intertek还可以提供如下与食品企业有关的认证业务:国际零售商标准认证:BRC、IFS;海产品捕捞认证:MSC CoC;社会责任认证:SA80000、ETI;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GLOBAL GAP;欧洲饲料安全保证体系:GMP+等。通过对审核队伍的严格筛选和持续培训,Intertek保证审核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服务的完整化,我们将持续改进业务流程和审核方法,确保向客户提供增值的审核服务,帮助客户不断改进其管理体系,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关于Intertek

Intertek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为众多行业提供专业创新的解决方案。总部位于伦敦,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全球各个市场,Intertek帮助本地和跨国企业及组织确保其产品和流程符合行业标准以及消费者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并以快捷的速度和创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从审核和检验,到测试、质量保证和认证,Intertek致力为客户的产品和流程增加价值,最终促进客户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Intertek在100多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实验室和办事处,超过30000名的员工,凭借专业技术、资源和全球网络,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Intertek于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2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100多家实验室和分支机构,拥有超过7000人的专业团队,已经成为备受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

Intertek官网网址:http:/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