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教育

篇1

[关键词]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分析 教育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在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这个期间,青少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因而就出现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的要求是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主要表现形式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头脑简单的产物。表现形式常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企图标新立异,言行与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是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二、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影响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1.青春期生理特点带来的影响

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由于身体加速成长,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载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使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

2.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心理开放性带来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像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与同伴在一起。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喜欢自作主张,强烈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心理半成熟现状带来的影响。青少年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矛盾的,他们处在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较大,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固执和极端化。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社会认同。因此,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也促成逆反心理的产生。

3.社会支持系统造成的影响

(1)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环境具有特殊意义。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且是潜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心理和物质的关注过多,尤其是对孩子的要求过多,超过了他们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同时也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青春期少年进入初中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的缺点,从而反抗情绪增加了。

(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小学儿童心目中,教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其次,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公正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比如,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对于“差生”则疾言厉色,教师本身对待不同学生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于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更易产生逆反心理。“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3)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班集体对孩子逆反心理也会有影响,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在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与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就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个性的对立与冲突就不可避免。有些学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但又没有可交流的对象,这时他们会试图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吸引同龄人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态的行为来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应对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心理,不利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合理转化。

1.正确教育者的观点,充分尊重被教育者

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带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失为好办法。

认识到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后,我们一定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匹配,出现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控制孩子的不良心理。经过合理地调适与疏导,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转化的,这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42.

[2]檀明山.学会平衡学会调适.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210.

[3]郭念锋.发展心理学.民族出版社,2005.230.

[4]费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篇2

第二天,我见到了那个女孩,女孩对我讲述发病时的痛苦情形,简直无法忍受,同时从女孩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对青春期知识的匮乏,如不敢坐椅子、不敢上厕所都是因为怕怀孕。另外,我也了解到女孩面临高考,压力很大,父母每天只是关注她的学习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关心孩子,关心她的心理变化。这使女孩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力下又多了一层来自父母的压力,导致女孩出现了上述的异常反应。

通过女孩家长的叙述和她本人的自述,我觉得,女孩可能是强迫性精神焦虑,仅靠心理疏导是不行的,于是我建议他们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去诊治。三天后,那位家长告诉我,孩子诊断为强迫症,需要服药治疗,还得配合心理疏导。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根据孩子的状况定期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二十天后渐渐有了明显好转,三个月后基本痊愈。

看到孩子重新露出笑脸,家长对我是千恩万谢。我虽然轻松了许多,但心却很沉重,因为治愈一个孩子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预防同类情况的发生。为此,我想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长谈几点看法。

一、家长要重视孩子青春期教育

根据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认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主要包括:青春期生理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青春期道德教育。青春期的教育主要是在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家长就要对孩子讲身体上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这样的教育在让孩子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的同时也从心理上做好了应对的准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家长还要及时给孩子讲有关生殖方面的知识,教育女孩要懂得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洁身自爱,避免受到性骚扰和性伤害。对于男孩,要教育他们树立保护意识,增强责任感,在与女孩的交往中,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自尊、自爱。同时,告诉孩子要尊重异性同学间的情感,树立健康和谐的异往意识。

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那么他们就会从其他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可能存在一些不恰当的途径。不言而喻,当务之急是家长们要真正地把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地发展。

二、尊重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要么宠爱有加,要么严厉过度,他们往往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希望贯穿于孩子的教育之中,只要偏离自己希望的轨道,就认为是不正确的,慢慢地就培养出一些所谓的听话的孩子。殊不知这些孩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许多个性追求深深藏在了心底,他们努力地成为妈妈眼中的好孩子。久而久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各个方面的诱惑和压力都一涌而上,这时有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会出现问题,如前面的例子中的女孩;也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家长不知所措、身心疲惫,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我认为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尤其是家长在尊重老人、尊重领导、尊重朋友的同时,也来学一学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成长快乐,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等。如今前面讲到的那个女孩已完全开始了新的生活,告别了那段阴霾的日子,女孩的父母也感触颇深,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改变了很多。原本父母是想为孩子装上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翅膀,不料却险些折断孩子的翅膀。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93-02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的生理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极其严肃而又隐晦的话题。据《中国工业报》于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生理问题是长大以后自然会知道的知识。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过生理教育,更没有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生理教育。家长们认为“无师自通”的这种古人流传下来的话已对人体的玄秘做了最好的注释。但是,当今信息流通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再加上当今很多小学生早熟,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实施生理教育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生理教育问题

生理问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小学高年级时学生正好迈入青春期的初期。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都很大,教师只有了解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和相应的心理变化,才能有效地组织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出现在9至12岁,比男孩子要早熟一两年,所以,当女孩子开始羞答答时,同龄的男孩子可能还虎愣愣的。女孩子青春期早期表现在双侧开始隆起,开始出现及腋毛,开始出现白色分泌物,月经初潮来到,身高增长突然加速。女孩子面对身体的这些变化会感到神秘和恐惧,羞于向家人开口,性格沉默而古怪,学习成绩就像过山车。

男孩子大约在六年级时才会出现青春期,此时身高和体重增加明显,肌肉变得更有力;腋毛、、胡子开始出现,腿毛变粗;声音开始低沉;体味开始改变;开始出现青春痘。一些男孩会出现临时性的突出、变硬等变化;生殖器开始遗精。在青春期早期阶段(11-13岁),男孩会闷闷不乐,为不知自己是谁的感觉而苦恼。此时,他更愿意通过行动而不是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对家人的依恋减少了,认为朋友更加重要;他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并不完美,而朋友圈对他的影响变大了。在此时,莽撞的男孩子倘若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教师应意识到是青春期使然,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

二、教师要正确疏导生理教育问题

小学生的生理健康问题在于疏导而不在于堵。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中概括6-12岁儿童人格发展的情况是:勤奋感和自卑感,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儿童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满足孩子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减少孩子自寻烦恼上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有竞争性和趣味性的环境,比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学校的诗文组、数学组、科技组、书法组、图音组、舞蹈队、体操篮球队等,消耗学生的旺盛精力;给孩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体育器材、模型等,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学生营造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发现一种新的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学生一起分享喜悦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郊外踏青等,让学生开阔视野。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好途径。小学生都是电脑程序中的“单核处理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愉快的生活上,他们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的烦恼就会随之被取代。

三、教师要做好生理教育指导工作

教师要随时做学生的指导员,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的指导。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生会出现遗精现象,女生会出现月经来潮,这些都是青春发育期的特征。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和知识经验不足,他们会出现恐慌心理和身体不适等症状,教师只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才能使学生能正确处理第二性征所出现的问题。如男生应怎样注意生殖器的卫生,不乱拔胡须,不,保护好嗓子,及时清理遗精;女生如何做好经期卫生,不束胸、不穿紧身衣裤等。

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素的功能作用。如三大热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与作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以及水在生命体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等。要让学生了解某种营养素的缺乏会产生哪些疾病,营养素的过剩会产生哪些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不偏食、挑食的良好习惯。要对学生进行传染病和常见病预防教育,如流感、腮腺炎、水痘、麻疹、肝炎、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等的预防教育。在常见病预防教育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视力不良的预防教育,以及脊柱弯曲(驼背)的预防教育。

教师也要做好预防生理侵犯的指导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受到某些生理侵犯,包括受、、、猥亵等,或受胁迫、引诱侵犯别人。有些是学生因为无知或害怕而导致的;有些是学生对生理期有神秘感产生幻想,无法排解生理压力引起的。不管怎样,这些都不是教师愿意看到的。要预防这样的现象发生,需要教师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比如,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了解身体。告诉学生青春期时自身将要出现的变化,去掉他们的神秘感。2.告诫禁止事项。包括不能,不能过早使用美容品,不能和异性亲密相处、发展关系,不能强硬侵犯异性等。3.学会寻求帮助。告诉学生当自身受到生理伤害时,要大胆地向教师说出来,或向家人、教师寻求帮助,尽早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

教师要随时做学生的保护神。小学生步入青春期后,因为生理变化导致心里苦闷得不到排解而产生一些过激、古怪行为,同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反抗情绪,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疏导学生。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受到生理伤害而走错人生的路,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回到健康轨道上来。

篇4

资深心理治疗师,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师。创办儿童教育机构,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儿童心智测评、亲子关系等方面有丰富经验,长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育儿沙龙、亲子讲座和夫妻共同成长工作坊。

相较女孩儿来说,男孩儿青春期的躁动会更明显,对这种躁动进行安抚,并给其一个出口,是非常必要的。前提是,作为父母,要时刻感受并倾听孩子的需求。

你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了吗

有一天,儿子跟我聊天时,随口说到在学校跟一位女同学打闹。他说,那女同学不知怎么就来推了他一下,笑着跑开了。我赶紧问:“那你怎么做的?”“我当然追上去啊!然后用我的降龙十八掌……”

“打在哪儿了?后背、肩膀、胸口?还是哪儿?”

“后背啊。”他一脸波澜不惊,“我们老师说了,男女同学不能有超过拉手的友谊。身体不能接触,不能。妈妈,是什么意思?”

我和不少小学和初中的班主任们聊过青春期的问题,一般来说,女孩儿早一两年左右进入青春期,她们开始对异性有懵懂的好奇与好感时,同龄的男孩子还像我儿子一样,什么都不懂呢!有些家长和老师出于担心,会提前做一些硬性规定。比如,曾有一位家长,因为怕孩子有不良的习惯,甚至要求定期检查孩子的内裤。在本应得到更多尊重的青春期阶段,遭到这样简单粗暴的对待,真令人担忧。

虽然家长和老师们都意识到青春期是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但这种认识往往伴随着焦虑。提出的约束和要求,还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时,就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了。

青春期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意识,同时也有更多只属于自己的秘密,我们需要学会解读孩子在这一时期的需求。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能少

那天,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看了一本书,上面提到了阴道。”我马上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去年你看到这样的词还不会留意呢,这说明你长大了。”接着,我告诉他阴道是女性生殖器的一部分。他抢着说:“我知道,是和尿道在一起的。”你看,其实在提问之前,他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没错,你说的非常对。男性的生殖器要通过阴道把一颗种子种到女性的子宫去,如果这颗种子和卵子结合,就能发芽,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小宝宝,一开始可能只有这么大。”我用手边的果皮给他举例,“然后小生命不断地长大,就需要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

“怎么出来呢?”“还是通过阴道。在出来的过程中,小生命需要拼命向外挤,这时妈妈会非常疼。经历这样的疼痛之后,一个新生命就诞生了。妈妈和小生命是不是很伟大?”儿子点点头。我告诉他:“你就是这样的小生命。”

那天,儿子听得特别认真,最后还总结说:“阴道是种子传递的管道,也是生命的通道。”我惊讶不已,没想到他能总结得这么好。我愿意站在生命的角度去跟孩子讲性的问题,只要他问我一次,我就会耐心地解释。

过了几天,他又问我螳螂的问题,因为他看书上说之后,公螳螂被母螳螂吃掉了。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后,我对他说:“人类的应该是因为爱,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你也是因为爱才出生的。”

青春期的性教育,生理和心理上都要有,这样孩子才能知道自己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否则一些正常的现象也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比如性冲动、对异性的好奇等等。有些孩子因为对这方面知识了解少,误以为自己有问题,会自责、焦虑甚至惶恐。

别忽视“男子汉”的性别教育

很多人都觉得,当下的男孩子越来越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在青春期这个性别差异化逐渐明显的时期,不要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阴柔的男孩儿多半在成长中个性需求被忽略,家长替代了他们的自我选择,他萌生的许多好胜与征服的欲望,经常被屈服和妥协替代,所以男子汉的气概一点点被压抑了。

篇5

〔关键词〕初中;青春期性教育;异往;性观念;性道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了解初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探讨初中青春期教育的有效方法,2009年5月,笔者采用自编“初中生青春期教育调查问卷”在我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作了一次关于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其中初一90人,初二78人,总共168人。初一和初二共有男生99人,女生69人。问卷调查过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

1.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有44%到56%的学生选择由学校下发的资料,其次是来自父母、家庭的教育,第三个途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第四个途径是来自影视和网络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父母是我校学生获得青春期教育的主要渠道。由影视、网络途径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一是37%,略高于初二的21%,两个年级的男生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更多从网络、影视上获得青春期性知识。初中阶段的男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较强,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家长加强监控,避免低级、庸俗、黄色的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2.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程度:初一、初二年级“非常了解”的平均达到6%,“一般了解”的初一48%,初二 60%,“不了解”的初一10%,初二14%,两个年级男生对青春期知识“不了解”的人数都高于女生。由此可见,我校初中年级有一半学生对青春期性知识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

3.学生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

学生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两个年级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生理变化、异往。而对怀孕与避孕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学生的知晓率不高。首要原因与学生的年龄有关,这些学生处于13~15岁之间,年龄小,对这些知识还不太了解。另外,学校还没有在初中年级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大部分学生对生殖及性健康知识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

从表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最想了解的知识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及如何排解青春期的心理障碍,这就充分体现出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以性发育为标志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另一方面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内心冲突为标志的心理尚未成熟。即青春期生理发育越来越提前,心理成熟越来越滞后。这一矛盾、冲突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危机和困惑,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初中的心理老师,更需要将心理辅导课与青春期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安度青春期。

4.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态度

希望学校开展青春期性知识方面教育的有29%到38%,持无所谓态度的有52%到61%,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9%)是不希望的。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羞于启齿”和回避心理而持“无所谓”的态度,并非不想获取青春期知识。

5.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态度

有49%到61%的学生选择“面对青春期基本上可以应对,还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只有9%到12%的学生选择“还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男生要高于女生。看来初中女生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都比男孩子更加成熟,能从更多渠道获得青春期知识,能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青春期。

(二)初中生对异往的态度

1.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的感觉

与异性同学交往,学生回答“没有感觉”的初一占60%,初二占73%,男女生差异不大。其次是“有些紧张”“不好意思”“异常兴奋”。在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有些紧张、局促、害羞、不好意思的感觉,而我校学生有一半多选择“没有感觉”。通过与个别学生和班主任的访谈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紧张、拘束越来越少。经常可以在初中的班级里看到男女生追追打打、推推搡搡的现象。

(2)初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早一两年进入青春期,相比而言女孩子更加成熟、自信、活泼、大方,阴盛阳衰现象明显,在一个班里成绩优秀、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往往都是女孩子。在女孩子心目中有品味、有魅力的阳光帅气男孩最有吸引力,而这样的男孩子在她们周围似乎找不到,于是这些女生对周围的男生往往不屑一顾,她们也更喜欢与同档次的女同学交往。另外,我校初一年级的一部分小男孩刚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或者是害怕与异性同学交往。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玩网络游戏,更喜欢与同龄男孩子交往。还有些男生认为周围的女生“太强势”“太野蛮”,性格不太讨人喜欢,有些男孩“以貌取人”,感觉周围的女生“不漂亮”“不可爱”。于是乎就对女生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男女生彼此隔膜、彼此疏离的现象。

(3)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说:“同班同学在一起时间长了,男女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很自然,很平静,也就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说:“男女同学相处不可能完全像同性同学那样自然、平静。只是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心中有顾虑,担心别人看到自己选择“兴奋”“紧张”“不好意思”会说自己心理变态,所以只好选择“没有感觉。”

(4)目前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比较敏感,一旦发现早恋的倾向便如临大敌。基于这种压力,初中生一般都会选择与异性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喜欢”“爱慕”压抑下去,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之中。

2.与异性同学交往更愿意采用的方式

与异性同学交往大部分学生选择班级集体活动和课外小团体交往的方式,课外同学朋友的聚会、生日聚餐等小团体交往方式最受欢迎。“不想与异往”的占10%到13%。

3.学生对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对异往的指导的看法

在与异往的问题上,有32%到4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干扰”,这大概与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有关。有些学生担心父母或老师知道后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一般不会让大人知道。有15%到26%的学生选择“主动寻求他们帮助”。其实异往问题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宽容对待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可现实情况是父母和老师一发现早恋的苗头,就如临大敌,横加指责,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此学生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

4.学生对恋爱的看法

有49%到62%的学生选择“反对”中学生谈恋爱,我校学生整体上还比较单纯、幼稚,真正开始谈恋爱的很少,个别学生对某个异性同学会有“好感”“喜欢”“爱慕”等懵懵懂懂的情感,私下里会有发手机短信、QQ聊天、长时间打电话、写情书等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年龄还小,还不懂爱情,学生时代要以学业为重,目前还不会考虑恋爱问题。

(三)初中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1.假如非常要好的异性朋友提出身体接触等过分的要求,学生的态度

2.学生对性的看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校有72%到79%的学生认为“性”“很正常”,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认为是“不健康”、“很丑恶”。说明初中生对“性”这个问题大部分都能正确看待,不认为性是羞耻、丑恶的。

三、建议与对策

1.青春期教育要遵循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适宜,即对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适时,即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教育。适度,即性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

篇6

关键词:初中生 青春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42-01

青春期是美好的,但同时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已成为困扰着千千万万父母的难题,学校、家庭需要做哪些青春期思想教育来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度过青春期呢?

1 什么叫青春期?

青春期又叫青春发育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青春期从广义上指从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狭义上指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性成熟以及体格发育完全的一段时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人一生的体质品质、行为、性格和智力水平的关键阶段。因此,青春期被誉为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因为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会发生急剧动荡变化,所以,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

2 青春期心理有什么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特点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一方面,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在生活上、学习上不愿接收家长、老师、长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另一方面,青少年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复杂的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作决断;在经济上大多还靠父母,对家庭的依赖作为一种惯性影响仍然存在。

2.2 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特点的突出表现是出现了“成人感”,即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是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往往会表现出成人的样子。但是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孩子气、幼稚性。

2.3 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又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2.4 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2.5 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莽撞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3 青春期心理问题及对策

3.1 青春期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初中生的闭锁心理现象是青春期的的主要表现之一。

3.2 自卑心理

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学生在这过渡期里因长得不漂亮、因家境贫寒、因体质弱、因成绩差而自卑;主观上是严重缺乏自信心。

3.3 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年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3.4 青春期心理问题应对对策

(1)对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学生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亲和力。教师应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教师更应倾注特别的爱,使之感受到亲和关怀。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三是学校开展广泛有益的集体活动,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锻炼。

(2)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育者要因材施教。主要采取谈心、对话、座谈、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心理健康、心理品质良好的学生。

(3)针对早恋现象应以引导教育为主。作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如临大敌,而应该通过耐心疏导来加强教育;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沟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迷途的孩子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来。

4 结论

(1)作为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要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

(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

(3)家长也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当我们的教育步入九年义务教育轨道以后,初中阶段的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因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废除了留级和开除学生制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质量下降,相应的很多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了。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面对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处在农村地段的城镇初中,生源全部来自附近的农村。这部分学生典型的特点就是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不利,大部分家长从事农业和生意,根本没有教育儿女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他们对独生子的娇生惯养,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使我切身体会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从“农村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策略”这两个大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农村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客观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往,并能够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言行简单粗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和行为。这部分关系主要涉及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农村学生没有充实的文化娱乐条件,家庭教育不到位,因此这方面的问题更突出。

1.2 “青春期”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青春期”。农村家长在这一阶段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教育,我们教师再不重视,任其发展,就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这个问题成了他们厌学违纪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包括闭锁心理、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早恋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同学关系紧张、厌学逃课、爱冲动,此时他们更需要同学和团体的接受和支持。以上问题不能如愿,就会导致同学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孤独、焦虑、偏执、抑郁、敌对等不良心理,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1.3 与父母所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情浪漫、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农村家庭这样的情况是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沟通,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吃穿,达不到他们的希望就是一顿教训,这与城市那些有文化修养的家庭教育有典型的区别,社会上很多父母与儿女发生冲突的案例大部分都来源于这部分家庭。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增多的现象,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同样是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要认识到这一点,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弥补他们的缺失。

2.解决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心理教育课程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②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③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2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②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③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篇8

精心安排,使工作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教育因人而异,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人知水平等适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早期生理、心理、卫生等知识教育。进行青春期专题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教育工作不走形式。

实施集体——班主任——学校——家庭多管其下共同教育方法,共同关注青春期教育。

(一)集体教育

充分利用集体舆论和活动进行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青春期心理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学生来说,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集体之中,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是一个小集体,青春期教育每周一课时,进入班级常规教育中;另一方面与学科相结合,在不经意间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净化他们的思想。

1、通过课堂课件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和家长、长辈和谐相处、如何与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如何正确看待一些不良现象以几如何处理与家长、同学之间的矛盾等。

2、要求学生对教师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和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之间达成科学的共识,用集体舆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个别教育

本年度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牢牢抓住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和时间,对学生的了解也最深。学生如有异常,可以及时的发现。使老师真正成为联系学生与心理辅导室、学校之间的纽带。在工作中通过个别谈话、主题班会、家庭联系等形式开展青春期教育,良好的青春期教育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集体的建设。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学生青春期教育中起做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青春期教育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必须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孤掌难鸣。要搞好青春期教育,家长的教育作用是学校无法替代的。学校——学生—家长应该建立成为一条完整的教育锁链,家长是学生最亲密的人,也应成为学生的第一任青春期教育老师。为了有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指导,邀请有关专家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的预防、青少年的性教育的必要性等做一定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包括与子女的沟通技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变化等。为了提高家长的参与兴趣,根据具体情况加入了“做家长的技巧”、“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怎样注意孩子的营养“等培训内容,并根据孩子年龄及其他具体情况决定向家长宣传的侧重点。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举行分班级家长小型座

(四)学校教育。

篇9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远离父母,性心理健康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性心理的混乱的。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将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1.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学生的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素质能力以及对性知识的了解等方面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青春前期指的是8~12岁,此时孩子们基本上都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性发育已经开始,到了12~13周岁达到顶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对青春期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当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会惶恐不安。即便是和家长团聚的日子,可能家长对这方面的指点也较少。学生的无知将会造成思想压力过大,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六年级,青春前期的懵懂让异性之间开始互相吸引,有个别男女生可能出现一些“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就是幼稚的早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青春前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卫生保健,帮助学生缓解青春前期引起的思想压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青春萌动期的躁动。学生在青春前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更为重要的转变,对青春期的问题一般不会和父母去探讨,而是转向家庭以外的同龄人去寻求帮助。而同龄学生也并非都能向学生阐明这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正确的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能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避免形成不良品德

1.教师要关注寄宿制学生青春前期性心理,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成长自然就很健康。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和父母交谈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清楚。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应试教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有些学生内心世界意志非常脆弱。教师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影视录像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疏导可以让学生正确关注男女生之间的友谊甚至爱情,摆脱在青春前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把握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让学生减少不良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评价自己,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是来自于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还要多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抑恶扬善,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火焰。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宿舍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强化信心。学生只有具备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前期。

2.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差距的不同,性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小学教师,要把握寄宿学生的青春前期的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教育。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篇10

学校是一种集体性质的教育模式,无法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而家庭教育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家长,相对于学校、老师,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有更强认知,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采用对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家长应结合集体教育,结合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采取自己的特殊的更合适于自己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而且,家长不仅仅是孩子少年时代的老师,还是孩子的一辈子的老师。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可以提供给孩子关于智、体两方面的教育,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更是人一生的宝藏,也是成功的基石。社会在不断进步,变得更加开放、自由,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较大的成长,自我意识增强,叛逆性增大。但是家长对此不够关注,忽略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缺少时代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文化传承一直不曾出现断层,一些老旧的教育思想也被传承了下来,比如,“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等等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家长行为有失模范,交流不通畅;或者对孩子放任自流,又或者简单粗暴。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在新的时代,挑战冲击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并提出新型的方式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在一生中,家庭都是无法或缺的教育环境。对此,是否能够尽可能快地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素养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所以,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素养。在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以下两点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首先是坚持,对待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在家庭中,可以确保给孩子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多鼓励孩子,重视孩子的反馈。二是榜样示范,关注对孩子良好习惯素养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家长在平时中以身作则,用个人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兴趣是孩子乐于学习专注于学习的动力,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变成提升孩子兴趣的激发者[2]。学习,相对于游戏,无疑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并喜欢上学习生活,兴趣将是最好的引导者。因为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家长需要引导维持孩子的学习和活动兴趣。在平时,家长应尽可能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并在多种场合用多种形式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表扬,时常表扬孩子将会结予孩子更良好的成功经验,进而养成相对稳定的兴趣。日常生活中亲子并肩而行,教育活动在平时进行。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家长需要在意知识的发展性,不要过多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于关注孩子学业的辅导教程,应是更多地成为孩子的同行者,更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享受人生,使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依据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在孩子的身上,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会有很大的收获。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营造适合于青春期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要加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软环境建设,家长要了解并正确认识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尊重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

(2)家长要高度关注青春期孩子发生的生理方面的突变,对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并要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地、科学地面对青春期成长中的身体变化和疑惑;教导孩子自觉在意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家长要科学引导青春期孩子的情感调节控制能力。在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体上的变化以及对这些生理现象认识不足等因素,经常性地表现为感情的较大起伏的变化,这样不仅影响到孩子自己的学习生活,还给其他同龄人以及家长带来很多不快的感受。因此,家长需要正确认知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平时科学教导和培养孩子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现在我国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畅、家长的价值观不合适。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成年人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品行[3]。结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体系中关于教育和人进步发展的部分,通过事实结合严格的逻辑原理,分析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解决对策。下面分述这三方面的现状和原因。

1.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根据科学的调查显示,现在孩子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高的家庭期望。家长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想法、愿望强行寄托在孩子身上,造成他们不堪重负,反而起到不良作用。家长期望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长的素质问题。家庭教育好坏的重点,首先在于施教家长,在其中父母起到重要作用。父母是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其素质的优良影响到对家庭教育的好坏。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人文素养。常言说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思想上也较为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但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起此种责任,这样的家庭教育最后有可能变成增加家长期望值的训育过程。现在,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也影响到了家长的期望值,希望子女在各个时期都能够在同龄人中保持某种优势,良好的成绩、高额的工作收入、风光的工作职位等等,这些都对孩子的起到了逆向的作用。

2.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畅

沟通不畅的原因很多源于学生心理的问题,根据一项调查,大概43%的学生做事情较易发生紧张,56%的学生过分担忧小事,47%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冷漠,67%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沟通障碍另一个因素是缺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人群中,有超过三成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家庭心理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极为重要。年幼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增加孩子进入学校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子女的发展。而随着孩子不断的增长,特别是他们进入学校以后,家庭的影响会下降,学校的作用会上升,这样学校的指导变成孩子心理发展的重点来源。但是这并不是结束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教导,而是提出更高的需求。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和子女进行交流的时候,要讲究谈话技巧,应该是平等交流而非安排命令。在互相交流中,家长要特别细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进行合适的评说。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情感融入谈话中去,或者夸奖、或者批评、或者建议,一定要表现出家长对晚辈的关心与尊重。

3.家长的价值观缺失

篇11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赵正铭.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早恋;辅导策略

近年来,早恋已成为初中生的实际问题,由于初中生年龄偏小,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青春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充满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自觉性矛盾斗争的复杂时期。她们大多天真、单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也更加开放,这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更新、更棘手的课题---早恋。初中生由于对恋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早恋中的波折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因此如何引导初中生正确对待早恋,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青春期教育的关键,分析初中生的恋爱心理特征,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新时期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初中生“早恋”问题。

一、分析初中生早恋心理的成因

初中生早恋心理的成因,是自身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身因素的影响

初中生身心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同时也处于尖锐矛盾期,在这个时期早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影响,现在生活富裕、营养好,加上吃了含有激素的食品或快餐,使如今的孩子普遍早熟。“性加速现象”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助推剂”。性成熟的前倾或性成熟的加速现象已成为事实,因为初中阶段性心理方面是正值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他们既要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又缺乏自控能力。加上外界的刺激的诱导,以及初中生道德观念相对薄弱,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方便了初中生学习之余的单独交往。如电话、电脑的普及,加上网吧等娱乐场所诱惑,扰乱了校园的平静。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启蒙读物”。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区,“影印作用”即是父母对孩子最初最深远的影响,早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有部分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只注重学业成绩。平时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使子女出现过重的压力,情感的失衡,促使他们希望有一个理解自己、安慰自己、能与之交谈的知心朋友,而此时男性的果敢、刚毅与女性的温柔、细腻的互补性使异性同学充当着这一角色的理想对象,引起了早恋。

(2)残缺的家庭教育造成亲子关系冷淡。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忙忽视这个阶段子女的需求,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只拿钱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往往这种孩子早熟,有钱就容易引起人的爱羡,并成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的对象。有的父母自身人格有缺陷,或心理不健康,双方情感不和谐,甚至父母离异、判刑的,这种孩子就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寻求感情补偿。

(3)受长期的封建观念束缚而导致错误的家教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把说成是低级下流的事,当孩子提及此事时,家长不是闭口不谈就是大声斥责,给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而引发了孩子“早恋”的心理。但当孩子有了“早恋”的行为时,家长不是耐心的去疏导,轻则严加制止,重则给予惩罚,甚至严厉禁止孩子正常的异往,至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用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话说,这叫“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说外界压力越大,就越发诱发早恋。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大的心理伤害,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学校教育失衡

长期以来,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机械地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却漠视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心理和性的健康教育。不仅如此,学校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来调节他们内在情感的需要,造成他们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及时转移。于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一声温馨的招呼、一首动听的好歌,都能撩动他们蠢蠢欲动的心弦,少男少女们发生“早恋”,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会大众传媒的冲击

社会环境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决定因素。大众传媒冲击着初中生的心灵,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多以谈情说爱为内容,如:婚外恋、第三者等,对于电视伴随其成长的这代初中生来说,他们模仿力很强,再加上社会对学生早恋的渲染,描写学生早恋的作品、影视节目纷纷出台,对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荧屏中的“调味品”成了早恋的“催化剂”;还有社会上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影视录像等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黄色网站污染和刺激初中生纯洁的心灵,对初中生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文化传媒是影响初中生早恋的主要途径。这些书籍、报刊、网络通讯的性质、品位、内容、导向,直接关系到初中生早恋的心理健康。

二、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辅导策略

有学者提出早恋现象既属于情感教育范畴,又属于人际关系指导和性心理教育的范畴。对此,针对目前初中生早恋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了三条辅导策略,分别是学校、班主任以及家长的辅导对策。

1、学校方面的辅导对策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校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一个有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学校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对预防学生早恋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的青春期卫生教育

让学生明白“早恋”对处于求学阶段的他们有一定的危害,如:分析一些因“早恋”而误入歧途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定期对学生进行“早恋”的危害性的主题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高峰,喜爱活动,精力充沛。学校应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设法把初中生的兴奋中心和充沛的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有意识地转移对异性的过分关注。要让学生具有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说我们不能回避传媒的冲击,但可以组织学生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或组织辩论赛。目的是要净化初中生成长的环境,杜绝不健康书刊流入学校。

(3)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有计划地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性道德教育,解决学生的诸多烦恼。学校应布置青春期教育展室,定时对学生开放;定期邀请医学专家为学生讲解有关性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打破神秘感和好奇心;避免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使他们在男女交往中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

(4)开展多方位心理宣传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编辑心理小报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利用网络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宣传;学校广播室应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节目;向家长和社区分发心理健康小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5)齐抓共管启蒙教育、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针对初中生“早恋”不愿让家长知道的普遍心理,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青春期发育以及青少年身心卫生的有关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差异,作为学校要适时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校信息平台,开办青春期性知识家长讲座,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需求,及时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并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同时,增强学生家庭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请医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等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相互协作,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正确而又全面的爱情启蒙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感情,为什么“准备爱情”等,设立一种理想的人格化的目标,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化,树立学生崇高的爱情观念,使心理与生理发育同步。

2、班主任的辅导策略

班主任要十分重视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要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把工作做在前面。通过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中去。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及时找他(她)个别谈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有学者说“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

(1)要采取正面说理.启发诱导的方法,指出早恋的危害。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所谓宣泄,就是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自己最信赖的人,一吐为快,或把火发在日记上,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所谓转移,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关心点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最好采取类比的方法,“兴发于此,意归于彼”,让学生主动把早恋心理转移、升华到学习等健康活动中去。

(2)对于坠入爱河较深的学生,要恩威并用,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用支持疗法给予适当的理解,同时要以校规校纪、道德、法律不允许,经济不能自立相警告,特别指出这样下去往往会失身或失足,造成终身遗憾。

(3)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要劝告家长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采取打骂等过激行为。谈话之后,要注意观察,给学生思考判断、决策分手与否的时间,准备下次该怎么谈,不要急于求成去解决问题。

另外,班主任做具体工作时,男女生应该区别对待。如女生的心理复杂,更为敏感,需要细心引导。而男生则更需要老师能像朋友一样以诚相待,以心相交。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各种言行和情感。教师和家长应使学生理解:他们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和家长是理解、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

3、家长的辅导策略

作为家长要以疏导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尊重青少年的感情,不要以家长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早恋对青少年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高压会带来严重后果,家长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早恋子女进行疏导。

(1)尊重子女。如果家长们能尊重子女,珍视他们的感情,并和他们一起审视这种感情,共同探讨初中生恋爱值不值,这样会比强制干涉的效果好。

(2)换位思考。如果家长能进行换位思考,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去分析面临的情境,会发现家长也有他们不足的地方。

(3)民主家教。做父母的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这样家长就能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且这对于培养孩子开朗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科学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次,看看谈恋爱对学习是否有影响,让孩子权衡一下学习和谈恋爱哪个重要,但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应该给他们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恋爱是影响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学校要开展性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她们正确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和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使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各方面素质。及时帮助初中生排除青春期困惑,对预防因青春期困惑引起的精神疾病,避免不幸事件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当务之急;建议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建议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协调亲子关系,去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建议初中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开拓交友范围。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有益于文明态度的形成和珍惜两性同学间的友情,正确认识自身身体变化,建立正确的异往途径。

参考文献:

[1]董萍华.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2]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1

[3]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4页

[4]洪嘉禾著.性的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214页

[5]李丹编著.学校心理卫生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64页

[6]彭建飞,冯周卓主编.班主任心育艺术(M),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04.

[7]熊川武,江玲著.理解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篇13

在过去几年的德育研讨会中,我校的领导、老师也指出了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既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又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心理教育势在必行!但就何人施教问题,有的老师提出“因心理教育专业性强,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我校目前有两位心理学本科毕业的“专业人士”,本人就是所谓的“专业人士”之一。但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应该单纯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而应该通过全体师生多方的努力,其中包括所有的政治老师。政治老师必须拥有一些心理咨询辅导的知识。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初一新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对于那些刚升上初一的新生来说,进入中学,面对一系列新问题,如:学科的分类比以前显著的增加了,以前的学习方法可能也不适应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下降;来到新学校要求住校,新生面对住宿带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排队吃饭、按时作息)他们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如果配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咨询知识方面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适应”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不必担忧,并同时传授给他们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好的学习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些变化。

其次,学生对学习、生活要求自理自主自立的不适应。

由于中学的班主任已经不会像小学的班主任那样给学生以更多的照顾。在中学里学习和生活,要求学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经常都会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感。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学习方面,有些学生不懂得自己主动地学习。如:课堂不会认真做笔记、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晓得课后认真复习预习。成绩跟不上,这些学生开始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违反班级纪律等现象。第二,在生活方面,有些学生不懂得自理自立。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期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上中学了,必须在校住宿。而住校,就意味着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自己穿衣、自己洗衣服、自己叠被子等。对此,往往会有某些学生不适应,时常出现“吃不好,睡不好”等情况,甚至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其实这些都是在学生身上符合规律的一些变化。面对这些现象,作为政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能结合书本的内容,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将会出现一大批在各方面都有进步的好学生。如:政治老师在讲《走向自立人生》一课时,可以列举我们身边的事例告诉学生“自立是人生的需要,也是法律的要求”,“我们应该学会告别依赖,走向自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讨论课,让学生就此问题各抒己见。

第三,学生对青春期身心变化的不适应。

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可以说,青春期是以性发育为主要特征的。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因此,正处在告别童年、开始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而健康成长,这是青少年本人、父母和教师都必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其实,应该说,现在孩子的思想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也与成年人有很大差距。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由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既带有童年期旧有的痕迹,又出现某些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萌芽,常常会形成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喜欢接受新事物,做事不愿受父母的干涉,甚至与父母有“代沟”(不同意见),发生争吵是常有的事情。

针对某些学生因青春期身心变化而产生困惑或恐惧心理这一情况,这时,政治老师的作用就得到了适当的发挥。如:政治老师在讲《走进青春》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和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把心中的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然后教师再加以正确的指引。其实,这指引的过程就体现了政治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

学生在讲述自己和父母的代沟烦恼时,教师就完全可以运用心理咨询的知识来授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多角度、多方面地看问题。如:既看到自己的烦恼,又要懂得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烦恼。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不要只是看到自己跟父母的代沟(不同意见)的两个极端,而应该看到原来两种不同意见还是可以统一的。如:当儿女和父母对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双方都可以给予对方多点谅解、多点包容,找一种都可以互相接受、互相融合、互相统一的方法。那样的话,就容易“海阔天空”了。

第四,在家庭生活方面独立意识的觉醒也会导致学生的不适应。

随着学生的成长发育,它们产生了“成熟感”,他们要求父母给予自己以更大的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要求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独立自主。但是,往往作为父母的,却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很依赖自己,还需要父母的照顾。于是“独立”与“关怀"”之间就出现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往往是以孩子的沉默或爆发来结束的。于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了,表现得闷闷不乐的样子,学习也会一退再退。这时候政治教师如果给予学生一些关心和解释,进行心理辅导,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会由课堂发展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第五,在人际交往方面导致学生的困惑。

篇14

关键词:中学生;恋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9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25

作者简介:张华(1965-),女,哈尔滨人,副研究员,从事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前,我国中学生恋爱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禁止“谈恋爱”的,已成通则。有专家谈道:我国80年代初的早恋现象还属于“星星之火”,而且处于地下状态;90年代则已形成半公开的“燎原之势”;现在一些中学生更是不顾禁令,明的或暗地里出双入对,司空见惯。对此,只依靠道德说教、纪律处分等手段加以制止,实践证明,解决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遵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使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健康地成长,是教师、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谈恋爱”现象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心理的需要

据一项调查表明:有42.9%的同学认为,中学生“谈恋爱”是因为特定年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进入现代社会,人的青春期提前了。从世界范围看,在过去的100年间,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大约提前了3年。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女孩的月经初潮年龄1960年平均为14岁~15岁,1990年提前到了12岁~13岁。目前,有资料显示,女孩的青春期开始于9岁~11岁,较男孩要早两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们对异性的生理构造和情感世界有一种神秘感,所以试图通过恋爱来了解。但这种对异性的关注带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是一种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

2.家庭结构缺失和教育不良

结构缺失的家庭主要是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期缺少母(父)爱和必要的教育。有学者研究认为: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如果母亲有抑郁症,会使女儿的青春发育提前。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也存在着家长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都不问的现象,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缺少理解。所以,这些学生试图通过交友,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寻求理解和精神寄托,占被调查学生的14.2%;有甚者则将“谈恋爱”、“师生恋”、“异代恋”等当作缓解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避风港。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暴露在电视等人造光源下,会影响其体内的“睡眠激素”的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越低青春期提前的比例越高),而导致性早熟;另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或经常吸烟与喝咖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育提前。在我国,10岁~20岁的人口就有2亿多,这是一个需要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一个庞大群体。从调查中看到,青少年需要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在各种媒体所发表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情爱情节或细节的描写。有些青少年把它收集起来,编成了“手抄本”。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青春期性教育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有占被调查人数9.5%的中学生承认,上述因素是他们过早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学校教育的不利

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强调知识传授,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评价时搞分数挂帅;对学校的评价更是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加之学校为了抵御社会的不良影响,采取封闭式管理,视青春期性教育为,谈性色变;对学生中出现的过早谈恋爱现象采取“只堵不疏”的方法,效果很差。个别教师师德丧失,少数学校出现的不正常的“师生恋”,也为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过早谈恋爱

众所周知,恋爱的感觉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恋爱,是一个逐步认识异性,了解异性,发展情感的过程。有一位初中女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作为一个初二学生,曾感受过恋爱的滋味,那滋味甜丝丝的,热乎乎的,又有几分苦涩,我至今难以忘却。”可他(她)们不知道,早开的玫瑰是会伤手的。

1.中学时期谈恋爱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男女恋情一旦形成,当事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少男少女的自制力较差,就更容易沉迷于两人世界中难以自拔。许多事例表明,中学时期过早谈恋爱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孩子的前程。其实,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学生每天同时学几门功课,即使很用功的学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精力再被分散,那后果不言而喻。在中学阶段如果不把基础打好,将来凭什么就业,靠什么成才发展,靠什么立足于社会?事实证明:过早涉入爱河,有的呛了水方知后悔;有的坠入爱河不能自拔,因失掉立身之本而葬送了前程;过早地偷吃“禁果”的酿成的更是一杯苦酒;有的因驾驭不了奔腾的感情,过早陷入恋情,碌碌无为,抱憾终生。

2.中学生谈恋爱容易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通常,恋爱和是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学生坠入爱河以后,特别希望两个人单独在一起,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便由此开始。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不能有效地对本能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早期的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性之中,而无视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后果。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得早恋中那种浪漫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尤其对女同学,由于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必然要种下苦果。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又不好意思跟老师及家长说出来,便装病偷偷到离家很远的医院去做掉孩子,术后又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少女可能导致成年婚后的不育不孕等严重的妇科疾病,甚至因自行买药打胎而死于非命;更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因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的情况下无地自容,继而轻生。可见,在中学生的爱情中少女往往是最终的受害者。

3.中学生谈恋爱会涣散意志,影响风气

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的情况,一定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恋爱事件当作课余饭后谈论的焦点,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羡慕、向往,甚至效仿,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班级、学校的风气。

总之,青春期的学生观察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异性的了解只限于外貌特征,很难做到深入、准确和全面。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对事物的选择性是不稳定的,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是不具备承担爱情、婚姻行为后果的责任和能力的,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对中学生过早谈恋爱的教育思考

对待中学生谈恋爱,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一种失职。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应正视孩子们青春期正常的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加以疏导。

1.正确认识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性是生命之根,情是生命之源。歌德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在性激素作用下青少年产生向往或爱慕异性的心理是合情合理的,是他们性心理发展成熟的一种体现。但由于他们的性心理远远不如性生理那么成熟,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又正处在一个性信息铺天盖地地向他们涌来的社会,大量的性信息对他们的诱惑和威胁很大,如果没有一个舵手在前面引航,孩子们很难顺利地渡过暴风骤雨式的“危险的地带”。作为教师、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到了青春期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和好奇之心,或爱慕对方的仪表、或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或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等。同时,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生理特征,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这些都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这些并不是爱情,不要因此而走进情感误区。应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2.开展有益活动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之中,冲撞着他们,熏染着他们。孩子们如果缺乏正确的兴趣爱好,就很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网聊天或看不适宜他们看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盲目地模仿就难以避免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意识地转移一些学生对异性的过分关注,是很好的疏导方式。

因此,要注意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正确的兴趣爱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只要是对成长无害的,家长都应该予以尊重并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有音乐天赋的就让他们去追寻贝多芬的足迹;有美术爱好的就让他们潜心和达芬奇对话;有体育爱好的就让他们多观看比赛、多参加运动,通过正确的兴趣爱好培养,把他们在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吸引过来。

3.开展心理咨询门诊教育学生学会与异往

在中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家长和老师最终无法取代的一课。在同伴交往中,异性同伴之间的交往对中学生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异往是初中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们获得性别角色的关键期,宽松的异往环境,将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角色扮演机会。由此,女同学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社会所悦纳的女性魅力;男同学则进一步发展和强化那些为女生青睐的男性特质和行为方式。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同时又引发他们对同往和异往的比较,从中学习和发展新的交往方式,有时还要尝试如何把握感情分寸。这些都有利于中学生对异性的全面认识和对性别角色的正确把握,从而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与异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在交往中能锻炼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他们今后婚姻与家庭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

在鼓励孩子大胆与异往的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期卫生以及性知识、性道德教育,以解决学生在青春期异往中的诸多烦恼。与异往时,要以集体交往为宜,应尽量避免单独交往、交往过密等现象。如果对方约你参加某项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观画展、逛书市,都属于正常的单独交往,只要把握好交往尺度,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赴约。女孩子应穿着整齐、仪表端庄,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分之想;男孩子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为防患于未然,对于抱着谈情说爱目的的约会,最好婉言谢绝,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思,放弃对你的追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于纠缠不休,甚至威逼诱吓的人,就请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们帮助处理。只要把握与异往的尺度,诚恳对人,热情大方,自尊自爱,一定能够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以自身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赢得异性的尊重和友情。另外,学校可布置青春期教育展室、请医学专家为学生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有关性的知识,打破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帮助中学生健康交友,顺利渡过青春期。

4.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宣讲有关青春期中学生发育及身心卫生的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请医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等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指导水平。净化中学生成长环境,杜绝不健康书刊流入学校,建立“绿色网站”等,消除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的消极影响。

总之,家长、教师、社会应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贯彻“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原则,让中学生们安全地渡过这美丽的青春期,顺利地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