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范文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安全应急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篇1

【关键词】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食品卫生监督; HACCP; 远程监控; 指标体系

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i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是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造成食品污染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从而确定能有效预防、减轻或消除危害的加工环节(称之为“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并对控制效果进行监控,当发生偏差时予以纠正,从而达到消除食品污染的目的[1]。2008年1月,昆山市卫生监督所立项开展《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及风险控制的应用研究》,以该所建立的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2],分析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制售运输过程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通过建立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远程监控信息系统,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危害分析(Hazard Analiysis)

1.1 建立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梳理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价指标体系[2],以个人访谈及会议形式,请权威专家进行论证,最后确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评价表》,见表1。

1.2 食品安全水平评价

对接待单位按公式1进行打分,每项指标总分100分。只要有一项“一票否决”指标不为100分,或线性评价模型综合得分低于60分,为食品安全高风险,建议取消送餐资格;所有“一票否决”指标均为100分,且线性评价模型综合得分高于60分,为食品安全低风险,确定有送餐资格。

yi=mj=1wjxij=0.0512X1+0.0497X2+0.0483X3+0.0453X4+0.0515X5+0.0384X6+0.0410X7+0.0494X8+0.0510X9+0.0515X10+0.0460X11+0.0497X12+0.0416X13+0.0497X14+0.0384X15+0.0494X16+0.0515X17+0.0499X18+0.0494X19+0.0515X20+0.0453X21 (1)

1.3 确定高风险项目

把单项得分低于60分的项目确定为高风险项目。

2 关键控制(Critical Control)

2.1 建立远程监控系统

系统为二级管理模式,按照多个前端,一个中心设计,通过网络接口设立两级分布式网络集中监控系统[3]。系统包括三部分:① 前端系统 包括摄像系统和温湿度测量系统。摄像系统主要完成监控图像的摄取,按照每个集体用餐配送单位5个监控点考虑:其中送餐车安装移动监控器1个,原料采购、烹调、餐具洗消、分餐等场所各安装定点监控器1个;温湿度测量系统通过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获取关键功能区温湿度,至少在备餐间、运输车各安装1个,具体实施时按照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需求对数量增减。② 系统平台 包括视频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专线、宽带网连接Internet,并配置公网固定IP地址。视频服务器负责管理所有前端监控点的网络视频编码器,并维护同它们的网络连接(网络故障恢复后自动重连),对所有授权的合法用户实现授权管理 。视频服务器可对所有监控点进行录像、报警和数据库归档,合法用户通过登陆进入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并可以对授权范围内的报警和录像信息进行检索和回放。③ 客户端 每组现场执法卫生监督员配备一台具有通话、短信、拍照、录音、手写、GPS、GIS等多功能手机(简称“卫监通”),卫生监督员根据视频源的名称、编号、所在位置等属性信息确定要察看的视频信息,视频信息可在市卫生监督所大屏幕、连网计算机、“卫监通” 上显示。客户端还具有web及wap页面的功能,并对媒体数据流的分发、观看质量进行控制。表1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评价表

框架指标代码 评价指标权重卫生信誉一年内未曾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X1一年内未曾因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被处罚0.0512具备与供餐人数、规模、要求相适应的接待服务能力*量化分级管理B级以上单位*认真落实卫生监督部门提出的各项卫生监督意见*卫生管理X2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度并落实0.0497X3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员0.0483未超过卫生许可经营范围或有效期*未更改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加工场所经营面积、设施与布局*X4有食品卫生工作预案(包括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0.0453X5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上岗并掌握基本卫生知识,卫生习惯良好0.0515环境、场所、 设施 卫生远离污染源25米以上、内外环境整洁*环X6废弃物盛放容器密闭、外观整洁0.0384境X7墙壁、墙裙、天花板整洁,完好0.0410X8加工用设施、设备、工具整洁 0.0494场X9食品处理区(m2):供餐人数(人)≥1:50.0510所X10加工场所按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顺序予以布局0.0515X11防尘、防蝇、防鼠“三防”设施健全,室内无苍蝇、蟑螂、老鼠0.0460X12有足够数量的冰箱(柜),满足生熟分开存放的要求,并保证正常运转0.0497有充足有效的餐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X13加工场所地面、墙壁、天花板材料符合卫生要求0.0416设X14肉类原料(包括水产品)和蔬菜原料洗涤池、操作台、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0.0497施X15各场所设置密闭的废弃物盛放容器0.0384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X16专间设通过式预进间,并有洗手、消毒、更衣设施0.0494分送膳食采用封闭式专用车辆*贮存、 加工 过程卫生X17采购、加工的食品和原料符合卫生要求0.0515X18加工后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存放不交叉污染0.0499X19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用具清洁、专用0.0494专间五专符合要求,温度小于25℃、消毒设施落实*餐(用)具消毒专人负责,清洗、消毒、保洁符合卫生要求*X20加工用设施、设备、工具清洁,直接入口食品及食品工具、用具、容器卫生监测均合格0.0515X21专人留样,留样规范0.0453车辆运输前应当进行清洗、消毒,在运输装卸过程中注意操作卫生,防止污染膳食。*

注:“*” 为一票否决指标。

2.2 系统功能

根据危害分析结果,确定系统的主要信息内容,即点位查看、从业人员信息、采购食品、菜单、餐用具消毒、成品留样、实时监控和截图、温湿度、统计和报表、卫生监督意见等10个功能模块。对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保质期、卫生许可证等时效及高危菜单均设置自动提醒功能。其中健康证到期时间按升序排列,即先到期人员排在数据库的前列,可方便企业安排到期人员进行体检和换证。系统除授权用户外,其他人员不可以随意登录。①点位查看模块包括监控点的信息、监控点状态、所属公司、地址、卫生负责人、食品卫生许可证号、联系方式、用餐单位情况等信息等;②从业人员信息包括从业人员姓名、岗位、健康合格证发证日期、卫生知识培训日期、晨检结果及个人卫生状况等;1、2两模块由各单位卫生管理员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录入;③菜单信息包括菜单名称、菜单类别、菜单说明,是否禁用、备注等字段信息;该模块由各单位厨师长每周录入;④采购食品信息包括采购食品的名称、数量、索证情况、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过期食品处理信息;⑤餐用具消毒信息包括器具名称、消毒时间、数量、消毒方式和人员等;⑥留样信息包括样品名称、留样数量、时间及留样人等;4、5、6三模块由卫生管理员根据统计情况每日录入;⑦实时监控和截图保存模块可连续对送餐单位进行监控,并可对监控图像进行录像、截图;温湿度信息包括监测点、温度、湿度、是否超标;⑧统计和报表模块包括对送餐单位、监控情况进行月度或随时统计,产生报表以供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决策;⑨卫生监督意见模块,卫生监督人员可对各个送餐单位的监督情况进行汇总并提交至系统,送餐单位登陆后,则会收到该监控情况报告,以备改进。

3 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第二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是食品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建立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实际的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价机制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广泛推行GMP、HACCP监管模式,在全程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强化关键控制点的监管。

本项目实施后,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每日上报相关信息,卫生监督员可随时远程监控,掌握企业动态,有重点地实施卫生监督,节省了现场监督时间,提高了卫生监督效率效能,实现了管理型卫生监督模式向服务型卫生监督模式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更体现了政府对务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人文关怀,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于创建“连续性预防”、“ 判别潜在危害因素”[4]、“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纠正与防止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机制具有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00.

2 贲智强,周宇扬,赵春元,等.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价方法的研究. 预防医学论坛,2008,5(14):385~387.

3 周宇扬,贲智强,赵建翔,等.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研究. 中国卫生监督,2009,16(2):137~139.

篇2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建议;安徽阜阳;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97-01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system of Yingquan District in Fuyang City were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afet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Yingquan are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status;problems;suggestions;Fuyang Anhui;Yingquan District

1 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1.1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基本建立

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于2014年5月开始筹建,总投资30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室496.2 m2,购置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农残速测仪等仪器设备48台套。现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4名,农残化验员4名。

1.2 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颍泉区共有4个镇、2个办事处,6个镇(办)分别在农业综合服务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农产品监管站站长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兼任,每个站配备1名监管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6个监管站的检测室总面积为102 m2,试验台12个,农残速测仪6台(套)。

1.3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稳步推进

当前,颍泉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稳步发展,全区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共有2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 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5 333.33 hm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 000 hm2,“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35%以上。通过推进“三品一标”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推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产地准出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全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总体较高。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目前,整个颍泉区的主要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过程中均采取登记制度,以保证其质量有源可查;在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于一些毒性大、残留高、禁止使用的药剂,要坚决杜绝,以防其进入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当地市场上正在逐步形成农业投入追溯源机制[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广泛、环节很多,但颍泉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较差,机构及人员等方面均较为缺乏,不能及时完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设置上,没有明确的机构,一般靠挂在其他的事业单位上,组织管理体系不能统一、协调,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出行政监管职能。6个镇(办)监管员都是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兼任的,平时他们还要兼顾乡镇的其他工作,监测效果不尽人意[3-4]。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保证措施不得力、信息反馈不及时等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薄弱环节,基层现有的技术设备能力和保障措施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求;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建成;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尚未完善;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尚未健全;农民迫切需要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服务缺乏[5-6]。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投入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投入不足是全区的共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安全检测成效的“瓶颈”。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未能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入财政预算的也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6个镇办的监管站都没有单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监测费是一项很大的开支,长期得不到解决,直接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造成影响。

3 建议

3.1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规范管理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推行标准化[7]。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一是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应当围绕本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的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二是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即乡镇监管员、检测员,村级协管员和农产品生产单位内检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落实检测设备,配备检测人员,作为区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补充;四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区监管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3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投入

建议颍泉区政府出台保障项目运行的工作经费政策,把监管工作涉及到的费用都纳入到颍泉区的财政预算中,统筹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渠道,确保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4 参考文献

[1] 史长菊,王杰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37-39.

[2] 王农.浅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2):5-6.

[3] 黄梦来.乡镇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34.

[4] 倪华山.关于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10):22.

[5] 檀尊社,许新萍.洛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技服务,2010,27(8):1084-1085.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预防体系 层次分析法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也间接影响到政府的威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改以来,食品供给逐渐由短缺转向相对剩余,人们对食品的关注也由数量需求转向了质量需求。食品安全问题的事前防范胜于事后的处理,如何防止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或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要素

食品安全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难以回避的问题。根据系统理论,本文认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构成包括具体如下:监测检验体系、应急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动态预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1.监测检验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重要支撑

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直到运输、销售等环节,食品监测检验工作始终是外部监督检查和内部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食品监测检验已经渗入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涉及农业、工商、卫生、环保、质检、生产、市场和超市等多个部门。

2.食品安全风险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它其具有隐蔽性的特征,总有些风险转化成现实,因此,应急反应机制是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必须做好准备,加强战略规划、物资储备和长期规划,将问题的影响范围控制到最小程度。应急反应机制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3.建立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系统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遵守法律、法规和惯例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而生产质次价高的企业可能成为市场的胜利者。食品市场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要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利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且能及时预警信息,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

4.及时捕捉食品安全危机信号

要预防食品安全危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薄弱环节和敏感区域进行了解、评价和预测,并加以分类,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努力确保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不会转变为危机;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不会扩大到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地步,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食品安全动态预测机制来确保。

5.建立适当的法律体系

从本质上来说,《食品安全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一国政府或地区为了保证本国或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制定的公共政策,也是建设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法规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基础性问题,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重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二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各要素的关系

监测检验体系、应急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动态预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一国或地区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些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体如下:(1)监测检验对于食品安全预防来说是最重要的。检测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食品的监测检验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物危害的基础性工作,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事前防范的内容,同时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相关部门执法的依据。(2)法律法规体系在五要素中的重要性列第二位。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预防得到保障的有力手段,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依据。解决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以法律来严惩那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者,不仅从经济上进行制裁,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以此来警示非法生产者和销售商。动态预测是在既有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通过日常抽查、专项抽查、季节性抽查,确定不同的警戒状态,并依照法定程序和原则及时向相关机构和社会公布;通过网络向全国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严密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同时指导合理科学的消费,联系着预防体系中食品安全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3)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食品安全预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准确、及时、完备、畅通的信息。畅通渠道、加强管理、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4)食品安全预防体系通过搜集信息、信息与数据分析、警情信息通报等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尤其通过收集生产领域、经营领域、消费领域、国内与国外各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准确及时地捕捉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信息,发现其中的焦点问题,消除生产者、消费者及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及时探测与发现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地制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依据,其重要性列第四位。(5)应急反应体系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事后危害扩大的职责。由于预防体系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针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应急处理在五要素中列最后一位,与其他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三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类型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概念,其建设需要社会大系统中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本文从参与主体的关系角度,将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多元体系、综合体系和单一体系。

1.多元体系

主要指建立在多部门共同负责的基础上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这种体系要求食品安全预防从食品类别分工开始,以保证对每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进行预防和监管。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按环境、操作方式、技术因素等进行细分,对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避免了机构间的扯皮和推诿,是一种集法规、标准、政府管理和消费者利益于一体的预防体系。

2.综合体系

主要表现为以一个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标准,开展风险评估、协调指导和监管,其它部门组织实施为基础。综合体系是从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形态。该体系中有一个独立的机构统管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以保障食品安全为中心,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和决策中充分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工作,避免了多元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管辖权混乱、相关部门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执法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提高了预防体系运行的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

3.单一体系

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预防和监管集中于中央政府某一个职能部门,主要工作包含了从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及标签检查的全部内容,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单部门管理的预防体系明晰了食品安全权责、行动集中迅速、信息畅通、法规健全,实现了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

四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特点

食品安全预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而不只是在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后采取抽查、检验等弥补手段。另外,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各要素是具有相对性的,预防体系需要有合理、适度的管理层次和宽度。本文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将预防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

1.多元体系

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单个部门的监测检验成本较低,但作为系统存在的预防体系由于各部门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监测检验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多部门重复监测,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各部门间权责交叉,法律法规虽涉及面较广,但对于交叉部分却出现真空地带,无人问津,执法难度大。从系统论出发,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参与主体越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成本越高,基于完全信息的动态预测就越困难。但由于多部门管理各部门都能提供信息服务,该体系信息化服务效果是最好的。最后,对于食品安全领域,危机事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危机出现后不能妥善应对,或者行动滞后。

2.综合体系

从多元体系发展而来的综合体系逐步趋向于统一管理、协调高效。集中多部门法规要求的综合体系完善了食品安全预防的法律体系建设,同时强调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弥补了多元体系多头监管导致无人管的不足。综合体系虽然具备了整体性的特征,但职能部门和协调者之间还是存在层次差异,协调统一行动有一定的困难,以致监测检验、应急反应、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都不及单一体系迅速、有效。

3.单一体系

该体系将食品安全涉及的部门统一到一个负责食品安全预防管理的独立机构,由统一机构对食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进行防范和监管。单一体系将权责集中化,主要职责就是制定食品检测标准,健全食品安全预防监管程序,打击食品安全漏洞等,因此,监测检验、动态预测和应急反应效率最高。由于食品生产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单一部门的工作又难以搜集、全面完整的信息,尤其对于有毒、有害食品安全预防信息远远落后于生产者的掺杂造假行为,因而信息化服务与其他两种体系相比是最差的。法规体系没有综合体系全面,但执法效率较综合体系要高,介于两者之间。

通过上述分析,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基于准则之间的优劣比见表1:

五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选择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的环节对食品安全预防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本文以食品安全有效预防为目标,依据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和动态预测为准则,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食品安全预防的多元体系、综合体系、单一体系等三种类型进行排序。判断矩阵是邀请食品行业专家、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学者等共同建立的,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本文以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层,以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为准则层,评判三种预防体系的绩效。

1.构造层次结构图(见图1)

2.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为目标建立判断矩阵(见表2)

通过运用AHP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和动态预测这五个要素对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相对重要程度。计算结果表明监测检验在构成预防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法律法规体系是列第二位的,预测是对社会进行改造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预防体系中权重列第三位。位于第四位的是信息化服务准则,应急反应因着重于事后处理在预防体系中列最后一位。

3.不同的预防体系类型相对于食品安全预防要素准则的权重

按照上述方法,将其他判断矩阵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可以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1)在监测检验准则下,单一体系是最理想的预防体系类型,权重为0.5939,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的权重分别为:0.2496、0.1565,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分析是相符的。单一体系实现了分工的专门化,主要针对食品领域进行监测检验,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从事技术研究、革新,监测结果也能及时予以公布,正确指导消费者理性消费,而其他两种形式虽然各部门都有监测检验的功能,但由于权责交叉不明确,反而会影响监测检验的效率。由于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协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监测检验的效果比多元体系要好,因此居中。

(2)在应急反应准则下,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6653、0.2004、0.1343。单一体系是最理想的预防体系模式,综合体系由于有专门机构协调统一行动,因此应急反应的效率相对较高,列第二。而多元体系由于涉及部门较多,统一行动存在较大困难,延缓突发事件处理时机,应急运行效率最差。

(3)法规体系下,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3038、0.5180、0.1782。综合体系中的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两种形式运行效率要高得多。食品安全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单一体系的法规建设难免出现遗漏,因此其完善程度不及综合体系,但执行程度比多元体系要好。

(4)信息化服务准则下,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1967、0.3353、0.4680。多元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最好,单一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最差,综合体系居中,这与前文的分析是一致的。

(5)动态预测下,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6653、0.2004、0.1343。单一体系由于职能明确,从事专门的食品行业预测监测,因此预测结果科学、真实。综合体系其次,多元体系预测效率最差。

以上所有的评判矩阵用AHP计算软件,最终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因此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4.最终排序结果(见表3)

5.简要结论

根据综合评价排序,得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基于运行效率准则下具有相对优先排序,按权重排序分别为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多元体系。这一结果也是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情况相符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实行的都是多头分段管理,看似职能分工很细,但职责权限关系不清晰,协调配合难度较大。对于食品生产的源头如农村来说,生产条件十分简陋,很难达到卫生标准,而农村又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食品生产企业除领取工商部门督促办理营业执照外,没有见到其他有关部门出具的整改函件,这就为食品安全事故爆发埋下了隐患。多元体系中各行政执法部门多头管理,使食品市场尤其是农村食品市场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监管,同时查处食品案件取证时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执行,使制售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应有的整治。另一方面,多头管理带来重复监管和漏管等现象比较普遍,大大影响了食品预防体系效率的充分发挥,造成有效监管资源的浪费,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又都不愿承担责任,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最终造成监管不力、问题难究的困境。这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一方面加大了预防监管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在食品预防体系中不是职能部门越多越好,也不是监管职能越广越好,食品安全预防是需要有落到实处的有效的责任制,单一体系比多元体系、综合体系效率高。综合体系是食品预防由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地带,主要表现为将食品预防监管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职能部门。为了提高食品安全预防效率和力度,各部门之间的行动由上述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实现协同管理。相对集中的综合体系增强了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一方面让全社会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强化了管理体系的系统建设,做到职责分工明确,行动统一协调有力。系统最核心的原则是整体性,从系统角度来分析,食品安全预防体系需注意各组成部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单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专门化的分工,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是最理想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黄大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

[4]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05(4)

[5]周应恒、霍丽.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及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4(8)

[6]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

[7]周洁红、黄祖辉.食品安全特性与政府支持体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9)

篇4

一、加强综合协调机构和能力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水平

(一)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改革,完善综合协调机制

积极争取市、区政府支持,加快推进区级以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改革,建立市、区、街道三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努力向人事部门争取综合协调机构编制力量。推动成立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对辖区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制度,提高综合协调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培训,提高综合协调工作能力

抓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队伍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食品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综合协调机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队伍。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食品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制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

根据卫生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等规定和省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制订《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管理办法》和《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方案(年)》,建立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开展辖区食品安全现状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苗头。

(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和能力建设

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19号)和省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体系建设的要求,依托现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各监管部门资源,在本市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区、街道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以及其他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体系,对已知和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进行检验和评价,对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排查、识别、鉴定和评价,为开展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风险交流提供支持。

(三)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

以我市食品检测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加快培养本市掌握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方法的高水平专业人员,不断提高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牵头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

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机构改革后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监管职责,理清监管边界,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形成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合力。编制出台《年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白皮书》和《年深圳市食品安全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要点》,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加强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各部门和各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

(二)继续组织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

积极组织各部门、各区政府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纲要(年-年)》,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力量,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实。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继续按照《深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深食安委6号)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领导和督查,组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继续抓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禽畜屠宰和保健食品的集中整顿工作,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使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四)做好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与大运会执行局密切沟通,根据《关于印发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办42号)的要求,牵头组织各区、各部门建立健全供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为大运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四、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妥善处置各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一)完善应急工作机制

明确全市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流程,修订《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打造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妥善处置各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二)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要依法迅速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应急救援,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及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信息工作,及时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查清事故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

五、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和宣传工作

(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报送、考核和统一制度,整合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协调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权限,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和营养信息简报》的编印工作,及时向市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通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信息。

(二)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用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武装市民,营造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建立;应急体系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后,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作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问题多,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要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食品安全的内容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市场认证、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社会信用。首先是食品安全法制,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与标准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二是食品安全检测,建立对食品流通、加工企业进行自检、社会中介检验机构委托检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抽检,加强上市销售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三是食品市场认证,按照《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市场认证建设,并积极探索制定市场分级管理办法;四是食品市场准入,建立索票、索证、检测、QS认证、认定等市场准入制度;五是食品安全社会信用,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上述五项安全中,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市场准入是与食品安全监测有着直接联系。

食品安全监测从原料来源到上市销售的整个过程如下:

原料来源检验检疫收购加工监督检验检疫贮存成品检验运输商品检验,在整个过程中要检验的指标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生物毒素以及商品的质量、数量等是否符合安全、健康、卫生的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凡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二是对出厂产品实施强制检验,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销售;三是对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即QS标志,向社会作出“质量安全”承诺。

二、加强食品检测 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五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三、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

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间存在着交叉、矛盾、重复,重要标准短缺等问题,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

四、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五、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篇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保障。在今年的两会上,由“港奶粉限购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代表们的最热议题。据舆情监测,香港限奶令实施第一天,就在内地媒体和网络社区引发强烈的争议。相关新闻在3月1日达到顶峰,一天内接近6450篇平媒和网媒报道。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缓,问题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原因还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今后较长时间内,还应将在整体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1.建立并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造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热潮总产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从我们了解并看到的一些案例中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来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碍于情面和各方面压力办“人情案”及部分执法人员,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2.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1我国现今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作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2.2中国食品安全第二个先天不足是"小作坊制"加工食品。美国的食品行业经过近百年优胜劣汰,现在生产,经营食品的都是大公司。如早年美国成千上万家屠宰场,现已统合成十三家,几乎笼断了所有美国人吃的牛肉和大部分猪肉,这样几乎完全断绝了这些公司违法经营,短期图利行为的可能。因为只要这些公司的六千二百家工厂中有任何一家出事,执法人员就会拿总公司问罪,此外,偌大的美国,由FDA分管的其它在肉蛋之外的食品生产者或食品货栈,,也仅五万多家,理相对就比较容易。

3.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我国食品行业"追溯机制"不健全。美国的含大肠肝菌菠菜,生菜或表葱,是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中国大陆的致癌咸蛋,毒鱼或含砒霜豉油,则是黑心商人获取暴利的故意的违法行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在民众吃到伪劣食品店后发现的,而美国靠的是重罚和威慑警告,把不法奸商掺假造伪事件扼杀在未成形之前。而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应急处理制度。在现实中,一量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察院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职责,工作分工,步骤。这种事后应急处理方式已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事故的期望。更可能性发生部门间的互相推委与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个阶段(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阶段 ,都有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围绕五个环节进行:信息收集,预防准备,应急学习,兵损害的控制处理及事后恢复。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形式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4.丰富载体,突出宣教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彻底解决。除了统一行动和严格执法,我们还需要从增强食品经营,生产者包括广大消费者的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入手,努力构建一道食品消费安全的“防火墙”。

4.1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朋友更是弱势均力敌中的弱势,所以要以农村为重点,开展各种消费维权进农村的消费知识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农村消费维权联络点,联络站的建设,通过采取文艺演出,知识竞答,送法上门等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丰富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群众消费维权意识。

4.2通过广泛的法制宣传,全面构建群众投诉举报网络建设。并积极发挥消费委员会职能,帮助权益受损害消费者及时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司法途径追述赔偿,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励广大群众投身共同监管市场秩序,自觉抵制问题食品的行动中来。

4.3切实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在重视政府监管制同时,积极培养市场内在的自我监管机制。有关部门应认真帮助食品行业制定出一些符合实际的食品安全标准。要知道,许多食品企业和食品经销单位,商场等主观上也并不希望自己售出的食品造成安全事件,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4.4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消费警示,现场追赶踪报道,典型案例分析,开辟专刊专栏,举办新闻比赛等多种有效载体,扩大宣传声势,增强舆论力量,使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促进和谐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2]《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篇7

关键词:“毒奶粉”事件;食品安全;食品监管

近来,随着媒体对“毒奶粉”事件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在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之后再度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及消费者的健康,而且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已将维护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应量而建立起来的,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然面临着繁重的挑战。

一、“毒奶粉”事件回顾

2010年7月,河北“三鹿奶粉”阴云未散,“毒奶粉”事件又在青海、湖北、吉林等省“卷土重来”:据报道,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垣乳制品厂三份送检的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含量分别为:215mg/kg、1397mg/kg、323mg/kg,分别超出限量值标准86%、559%、130%,而这些问题奶粉都存放在这个厂附近的村子里。北襄樊市远山乳制品厂,也检测出50件有毒乳酸玉米奶。检测结果表明:这批乳酸玉米奶每公斤含了4.8毫克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此外,在青海和湖北发现问题奶粉的前几天,吉林省也查出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奶粉,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奶粉的原料均来自河北等地。为什么“毒奶粉”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出,这需要我们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

二、“毒奶粉”事件出现的原因分析

“三鹿”之后,“毒奶粉”不但没有彻底“退出江湖”,反而以一连串案件的形式卷土重来,而且这一连串的案件中所涉及的奶粉都是以08年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也就是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其实并没有被彻底地销毁。因此,全面审视整个三聚氰胺事件,可以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

尽管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在不断的调整、适应,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一是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农业、商务、卫生、质检、工商、环保等部门,形成了“多头有责、无人负责”的局面,从而导致各执法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争权夺利,互相推诿和制掣,管理出现盲区。二是现有体制缺乏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就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而言,是比较适合于对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优势逐步消失,而新的替代体制包括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相对滞后,致使在遇到奶粉中毒等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损失惨重。三是行业参与不够: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组织还没有得到培育,即使个别行业建立了协会组织,但其运行不规范,没有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制假售假,给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四是消费者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喝了奶粉出现如腹泻、呕吐等一般症状时能忍则忍,不会追究供给商的责任,即使一部分消费者引起重视,但也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五是舆论监管的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新闻媒体透明度不够,社会公众缺乏知情权,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和矛盾迟迟无法曝光。六是企业自我监管不够:由于我国缺乏消费者监管和成熟的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没有将奶源的生产、收购等环节纳入企业的管理范围,导致毒奶粉事件的发生。

(二)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有漏洞

三聚氰胺为何如此顽强地死灰复燃,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有漏洞。首先,我国虽然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但法规的系统性较差,目前并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的、综合性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导致了《食品卫生法》与《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之间的不协调。这样一来,对同一具体的奶粉制假售假行为,处理结果就会出入较大。其次,这些法仅做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法律条文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再之,由于这些法律出台时间早,处罚较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食品安全的需要。比如罚金标准太低,相对于其攫取的高额暴利来讲已微不足道。

(三)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落后

“毒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落后,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与国际水平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食品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诸如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剂的标准短缺,难以满足大批量产品检验的需要;二是奶粉等食品的标准水平偏低,加之食品标准复审和修订不及时,造成许多技术内容相对落后,测定结果准确性也非常差,有时甚至检测不出来三聚氰胺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超标;三是食品标准不配套,缺乏协调性,如卫生标准与质量标准混淆,造成了对一些重要食品安全指标的忽视;此外,一些标准的制定尚未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许多标准中的指标没有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技术,进而导致“毒奶粉”中超标的三聚氰胺无法检测出来。

(四)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制度性监管刚性不足,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标准落后,是问题奶粉复出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技术的不完善也使得违法者很难消除一种侥幸心理。一方面,由于我国食品质量检验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检验检测的环节、对象和地域范围有限:对奶粉的检测不能全程化,而且监管的重点放在最终产品监督上,对过程控制还不够重视;监督检查的对象也大都是好企业,对一些像湖北襄樊市远山乳制品厂这样的小企业则常常是无人问津,导致了这些奸商便为图一己之利在这些无人监管的小企业里大量生产毒奶粉。另一方面,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数量虽多,但多为小型和常规设备,自动化和精密程度较低,检测手段和技术都比较落后,造成对奶粉等食品进行检测时不得不放弃严格检验的程序。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对从事食品检验检测人员没有资质要求,造成了食品检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管理型、经营性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匮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的“毒奶粉”埋下了隐患。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对策

毒奶粉的泛滥,不仅危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形成新的社会安全问题。要杜绝和减少毒奶粉事件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行完善。

(一)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促进国际贸易,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最终建立一个以科学的风险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各负其责,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能够实现“从生产到流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从目前来看,建立协调的能够实现“从生产到流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职能的合理调整、分工,也是实现长远改革目标的重要前提。具体做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就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就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必须解决好分工后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

(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仅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食品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等。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上的差距,应遵循“从生产到流通”、危险性分析、预防为主、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可追溯性原则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第一,制定《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基本大法,对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关键问题作出规定。第二,制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单行法规,对基本法的不同方面进行更明确的规定。第三,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四,进一步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最终形成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以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种层次的专门具体的法律体系。

2.建立统一的食品标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重复,一些重要标准短缺,总体水平偏低;另外,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相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标准在国际上的可信度不高。因此我国必须首先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食品法典为重要的参照标准,对诸多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准的检验检测方法进行全面的清理、修改和完善。同时,要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即食品在地区间流通时,以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进行监管,没有国家标准的,各地可以按照地方标准进行监管,加大标准实施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标准的功能。

3.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根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国际贸易的需要,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协调统一、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一是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针对目前检验检测的环节不能全程化,对象和地域范围有限的实际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充分利用现有各部门及各地方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各块结合的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二是加强现有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面对国外食品的冲击和我国食品检验方面经营性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匮乏的状况,我国应引进高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加快研究和掌握前沿技术、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三是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体系,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

4.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一是要按国际通行做法,食品安全评价必须公开、透明,并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二是要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为国家标准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在监管体制和监管资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用最小的行政成本获取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大成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是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的重要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目前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机制,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全面、完整的收集。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分析和预警预测系统,对收集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就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影响进行预测,形成一批有分量、有观点、有参考价值的较高质量信息产品,随时为政府和企业、消费者提供信息支持,在问题苗头或问题没有被发现之前,就作出预警。三是建立高效的信息体系。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大力组织有关食品安全信息上网,提高自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率;另一方面,全国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在大型公益性数据库的建设上实行共建分享,发挥信息网站的整体优势。在利用网络进行安全信息的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加大农村安全信息力度,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覆盖面。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察机制

我国目前已实行了食品监管新体制,为发挥新体制的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监察机制。我国食品安全监察机制的核心是建立食品安全特派员制度,即以各级食品监管局为载体,从中选拔政治素质高、原则性强、懂业务的公务员,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食品安全特派员制度。同时,食品安全特派员应授以特定职权,对负有食品监管职能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监察,定期将督察情况向负责单位反馈,在特殊情况下,特派员可以直接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3.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度

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保障体系来监控,监控不力的部门和官员应对其行为负责,及时追究其责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应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责任制,明确各单位和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权限和责任;二是制定执政效能评定量化标准,提高问责制的可操作性;三是实行“倒查”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除对当事人严肃查处,还要对其上级主管部门实行“倒查”追究制度。

(四)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较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付,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控制原因过于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十分必要。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应主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二是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由有关的法规或同级政府授权,在事件发生后,临时指挥系统立即组成;三是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四是要制定应急预案;五是要建立应急报告制度;六是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到防患未然。

(五)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推动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广大消费者、媒体舆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要发挥各类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有着对协会内的企业加以必要的约束,维护着行业的整体形象,推动食品安全的作用。但从最近我国所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可以发现,其推动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因此,政府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促进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发挥约束、监管等作用。二是要发挥研究机构专业组织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研究特长,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三是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信息传递及时、社会影响面广、发挥作用时间长、对企业信誉影响大等特点,鼓励社会各类媒体和消费者大力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包括对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教育作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四是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如成立由农民组织代表、中介组织代表、消费者组织代表等共同组织的食品咨询委员会,通过沟通来加深理解,寻求共同解决食品安全关键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3.

[2]邹江.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的思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2).

[3]张守文.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急需提速[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5).

[4]朱育箐,冒乃和,刘波.关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的建设[J].科技导报,2004,(3).

[5]杨树民..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检测体系[J].食品药品发展与监管,2005,(1).

[6]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食品 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 健全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1-02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化热点,受到大众和媒体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爆发,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从地沟油、塑化剂到镉大米、假羊肉等事件,表明了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已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限于我国国情和发展状况,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监管等方面仍不完善,因此需要系统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诸多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和做法,进而全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民众健康和社会安定提供有力保障。

1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属于动态概念,其涵义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曾出现严重的“食物危机”,在此情况下,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食品安全概念,其意义即在数量方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基本需要,保障食品供给。经过多年发展,食品安全概念被不断延伸,目前其意义涵盖了食品质量、生产和流通、消费、法律、政治、社会和经济等诸多方面。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害、无毒,与应有营养要求相符合,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在这一点上,我国规定与国际规定一致,注重食品质量的安全。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概念涵盖诸多内容和对象,由与食品安全相关各方,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标准技术部门、食品生产者、经销商、行业组织、消费者等 [1],共同组成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应通过各方反馈循环和持续学习来提升系统的整体应变能力,还应具有在危机时刻进行快速反应与协调能力。整个系统应更注重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监督[2]。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终目标就是要充分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

2 国外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特点

2.1 美国

美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由覆盖所有食品的法律体系构成了食品安全保护网;通过综合高效的监管体系保证了对食品安全的有力监管;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决策基础等[3]。

2.2 德国

德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完善的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和标准,几乎涵盖整个食品产业;七项食品安全保障基本原则构成了食品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的基石;通过将食品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商、检验机构、消费者保护机构等联合起来,形成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食品安全保障网络等[4]。

2.3 英国

英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律责任严格,监管职责明确,坚持立法与监管并重;实施食品追溯制度,实现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拥有较为健全的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等。

2.4 日本

日本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以基本法律和专业法律法规组成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主要保障;通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作为监管执行部门的基础;涉及的监管的农业、卫生、环境和商业等多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重视消费者参与,建立起完善的消费者监督舆论体系[5]。

3 构建和健全我国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3.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仍待完善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当前和今后的新情况,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就现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来看,违法惩罚力度依然不够,相关法规制定仍不完善,配套法规不健全[1]。因此有必要参考拥有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建立并完善适用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6]。

3.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需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需要改进,将多部门管理模式转变为明确分工、协调统一的新模式。这样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既可以避免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职能发生交叉,又能防止监管漏洞的出现,防止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7]。因此,需要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既沿用历史做法,也应借鉴国外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取得有益经验,建立起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为了使食品安全监管取得更好效果,国家已经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使得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完善。

3.3 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仍待规范

我国现有的各类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抵触的地方,如同一指标的检验检测标准和方法不同,不同标准对同一指标的含量限值要求存在差别等等,导致食品生产者面对此类标准时一头雾水,而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往往也难以确定执法的技术依据[8]。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尽快规范和完善。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包括第三方机构检测、企业自检以及行政监督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通常都实施食品安全日常监测制度,采取食品生产到消费终端的全过程监管。目前,我国仍以实行突击式监督抽查检测为主,尚未对做到日常化和全程化监测食品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也亟待完善[6]。

3.4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需完善,预警体系缺乏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仍缺少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监管部门往往是事后仓促应对,这种事后应急处理的方式早已不适应当前和今后食品安全发展形势,难以达到高效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目的。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健全应急处理体系并建立预警体系,不但可以监测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而且可以有效的应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并做到提前防范,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3.5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需适合国情

我国应逐步建立符合现阶段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危险性开展及时且适宜评价,从而为制定国家标准以及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收集全国范围内对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以及食品中所含有毒化学物质等有关数据资料;及时获取国外有关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价等等,逐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9]。

3.6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有待加强

2004年4月,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另外,在《食品安全法》中也明确要求监管部门在监管中应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可以为监督部门和民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可以促使企业规范自律[9]。

3.7 食品安全消费者舆论监督体系应初步建立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良好经验,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消费者舆论监督体系,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共同维护涉及大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确保相关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和政策制定等过程中,发动社会力量预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5]。此外,该体系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我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全民重视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全面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和提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洪群联.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审视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2]郑风田.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仅有政府是不够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2).

[3]刘俊敏.美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及其经验启示[J].理论探索,2008(6).

[4]梁珊珊.德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 2012(11).

[5]金雪梅.日本食品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食品工业, 2008(12).

[6]张琳,盛凤杰,成文林.浅析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法制与社会,2009(2).

[7]田春颖.浅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4).

篇9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科学监管; 预警体系; 信息化; 数字监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44

[中图分类号] C931.2;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74- 03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损害了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给整个社会的食品消费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2011年的塑化剂和瘦肉精”、 “2010年的地沟油和毒豇豆”“2008年的三鹿奶粉”、“2006年的苏丹红鸭蛋”、“2005年的甲醛啤酒”、“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 2003年金华农药毒火腿”。这些事件警示着人们,食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现有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值得重新审视和探讨。以河北省质监系统肩负的食品生产环节为研究对象,探讨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完善监管手段,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预警防范体系,在食品生产环节充分行使职权,实现对食品生产环节的全局掌控,有效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课题。

1 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是实现科学监管的基础

质监部门有别于其他的执法机关,就在于它是一个“以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的部门。若基础不清,数据不准,或者搞一堆不能说清问题的“死数据”,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动态地说清食品安全状况,就无法实现科学监管。准确可靠的数据是我们实现科学监管最基础,最基本的支撑力量,也是我们制定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政策标准、规划计划和综合决策的依据。

2009年河北省质监局以战略的眼光和高度适时启动并完成了河北省质监系统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省食品检验院为龙头,以10个市级食品检测中心为骨干,以32个县级食品检测中心为补充的全省食品检验新格局。全省的食品检验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规范和提高。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全省食品检验机构欠账较多,各自为战,画地为牢。工作上存在着管理缺位、体制不顺、反应不灵、信息不畅、数据不准、能力不足、资金匮乏、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困扰着食品检测正常的开展。改变食品检测工作严重滞后的状况,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整体能力,加强食品检测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提高食品检测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切实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格局。

1.1 创新食品检测管理体制

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是为顺利完成食品安全定期检验、专项监督性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和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专项调查性检验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和符合河北实际的食品检测的法规制度、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体系。河北省应着力建设适应“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和食品安全监管所需要的现代化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必须创新和理顺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食品检测管理体系。

(1) 理顺河北省食品检测的统一监督管理关系,加强质监系统内部的食品检测管理。研究制定食品检测事业发展战略,拟订食品检测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理顺省局和地方、质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检测关系,研究解决食品检测事业发展人、财、物保障问题等。

(2) 省局授权省食品检验院履行食品检测技术管理职能,提高检测技术支撑和技术抓“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食品检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安全应急检测能力,科学评价全省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真正成为全省食品检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全省检测网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全省顶尖的食品检测权威机构。

(3) 为了强化食品检测工作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管理,保障食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及时性,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如省食品检验院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实行以省食品院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甚至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模式。

1.2 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

实践证明,食品安全检测网络是实施食品检测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河北省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三级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1) 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还不健全。①现有的县级食品检测中心还需要认真优化梳理,更新调整,明确检测项目和覆盖区域;②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尚未纳入食品检测网络运行;③我们建设的三级食品检测网络只局限于质监系统内部,尚未建立各有关部门所属食品检测实验室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

(2) 食品安全检测经费严重不足。《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质监等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为落实《食品安全法》这一规定,各地质监部门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检验经费问题,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食品检验经费的保障基本都没有纳入各级政府的常态化年度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3) 为了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重点建设任务应着力于优化调整和补充完善省内各级各类食品检测机构,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同时为掌握我省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其变化、了解潜在性风险因子、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有效预警与应急检测作准备。

1.3 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是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的重要手段。本着“强化省级、配强市级、加强县级”的原则,通过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十二五”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和完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保障性检测和超前预警性检测能力,需要重点形成以下与体系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技术装备能力: ①加强我省43个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的保障性能力建设,提升说清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能力;②对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提出确实能实现“出厂检验”的技术装备要求,提升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③全面提升与食品相关的省级站的能力建设要求;④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提升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检测响应能力;⑤加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中的应用;⑥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统计信息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等。

1.4 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检测人才与队伍是决定能否建成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真正发挥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必须率先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准确定位、合理投入为基础,改革创新检测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骨干人才,形成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精神奋发的专业化食品安全检测队伍。

1.5 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

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是食品检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可靠是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检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2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有效手段

食品企业多,监管人员少是河北省的现状,这一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国家和省政府不会给予质监系统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但社会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基本上是处于“零容忍”的状态。这些使得质监系统只能迎难而上,努力探索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监管,让企业的生产状态真正处于质监系统的“全程监控”之下,同时让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在网格内也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把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机会降到最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全省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能。

2.1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设基础和功能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基于利用国内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视频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集成的软硬件产品而开发设计,借助数据和视频的远程传输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实验室、基层监管工作的实时监控,同时能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汇总和分析,真正实现既能说清我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监管)状况,又能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超前预警的功能。具体地说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

(1) 在局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或任意一间办公室,都可随时随地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远程监控和指挥。

(2) 运用河北省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面掌控我省(市、县)食品企业、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等的布局和其他信息。

(3) 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线、原料库、成品库、实验室等关键部位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功能。

(4) 可对食品企业的基本信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管人员、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报表、产品(成品)信息、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不合格品、委托检测、行政处罚和生产许可等企业的信息实时进行动态数据查询的功能。

(5) 可对食品企业实验室重点仪器的使用情况和进出厂检验数据进行专项查询功能。

(6) 可对食品检验机构的实验室设备和数据进行实时查询的功能。

(7) 可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状况进行查询和指导的功能。

(8) 可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并能按照各种条件要求进行汇总、报表、分析和预警的功能。

(9) 可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应急指挥和决策处理的功能。

2.2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组成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2.2.1 设在在各级质监局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

主要是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可对被监控服务器上自动保存的数据资料、视频资料等数据进行调用、查询、汇总、预警和指挥。监管中心一般设有独立办公室和人员,并配备安装监控系统专用软件的计算机组、服务器、监控液晶大屏幕等组成。监管中心必要时可配备机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和专用笔记本电脑,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随时随地通过密钥无线上网以掌控食品安全的动态和随时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数字监管”中心专用软件基于河北省的电子地图(GIS)综合平台,配合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开发为质监局(省、市、县)三级版本和企业使用版本,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实现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督,中心监控软件应开发出以下子系统。

(1) 食品企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2) 食品安全生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3) 食品企业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

(4) 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

(5) 食品企业日常监管信息动态查询和指挥系统

(6) 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

(7)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

(8) 食品安全事故信息举报系统

(9) 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数据库

2.2.2 安装在终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等硬件设备

主要实现对食品企业关键部位(生产关键控制点、实验室、原料库、成品库)、检测机构、基层监管数据库等进行实时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一般有视频摄像头、实验室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和视频服务器等。

2.3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科技兴检”战略,是省局提出的质检机构和信息化同步提升强有力的抓手。该系统的建设是省局实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和必要补充。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成势必对某些企业的生产行为起到明显的警戒作用,有利于企业自律和更加自觉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对食品检验机构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勤政尽责”起到督促作用。系统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预警、处置和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是一项“惠企”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府工程,该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将开创并引领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3 对构建食品安全科学监管体系的其他思考

(1) 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和河北省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我省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基础和手段,是新形势下保障全省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的两把金钥匙。体系和系统的建设可能会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评估、经费预算和动员部署尤为重要。可先在重点区域或对重点产品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在全省推广。项目的建设也可分期安排工程,先易后难,逐步完善,最终建成一个覆盖全省,三级(省、市、县)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 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企业规模、食品种类、风险程度和控制能力等综合因素对我省食品企业进行分级监管,全省食品企业可分为三级即省控企业、市控企业和县控企业。这样既能引导我们省、市两级的监管力量靠前监管,又能补充和带动基层监管力量,同时让他们既成为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成为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使得体系和系统的建设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在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和河北省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以探索监管和检验工作的一体化运作,既可以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把监管和检验融为一体,起到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作用,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强大合力。

篇10

建立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围绕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餐饮消费全过程监管链条这条工作主线,加强协调指导,探索创新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大力加强农村食品安全专兼职监管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为构建和谐平安新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食品安全保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

二、创建目标

二农业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规范。蔬菜农药残留检验合格率达到91%以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8%以上,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9%

三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当地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

四流通环节特别是农村集市食品销售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城区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城区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的问题。基本建立市场检测体系。100%乡镇、90%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万家福连锁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95%

五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95%以上。

六私屠乱宰得到有效整治,上市肉证章齐全,县城进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95%以上。

七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八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得到整合,基本达到检测计划、抽样检测和信息实现统一。

九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4个行业20家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十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率达到100%每年举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

十一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十二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创建内容

一组织协调工作

2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政府与各乡镇及相关监管部门、乡镇与各行政村社区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食品相关生产经营者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对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3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络。每个乡镇设有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办公室,行政村社区有食品安全信息员。整合农村公共安全员队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统一举报和奖励办法,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二综合基础工作

1信息和信用体系建设。县政府网站上开设食品安全专栏,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编制年度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强化企业诚信意识,积极推行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实行扶优限劣,奖优罚劣;对严重失信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坚决淘汰出局。

2应急体系建设。制定《 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 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操作手册》建立重大食品安全报告制度、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应急处理保障机制,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重点建立农村和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和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避免发生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3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整合和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逐步实现科学合理地安排检测计划,统一抽验,统一信息。

三种植养殖环节

1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杜绝损农事件或因使用违禁药物引起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强化种植养殖全程管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档案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完善整改措施,严格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2认真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扩大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和规模。按标准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推广的标准应当简化为技术规范操作卡或手册发放到农户。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组织申报工作,认证产品数量逐年增加。

3稳步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启动部分农产品强制性认证试点工作,推进产地编码应用,对重点产品、重点产区进行包装标识执法检查,强化溯源管理。

四生产加工环节

1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的整治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实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生产许可证,并加贴QS标志;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严厉打击生产加工食品黑窝点和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监管企业的抽查和普测频次。

2加强小企业、小作坊的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对28大类无生产许可证食品企业查处工作;全面开展对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档及目录监管,关停取缔城乡结合部以内已进入无证查处期的28大类食品企业。

3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市级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问题通报。

五流通销售环节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对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者开展清理排查,健全完善农村市场经营者“经济户口”档案材料,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食品经营单位和交易场所进行巡查,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活动,查处打击印制和使用食品的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强旅游景区、车站、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整治。

3积极推行食品流通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以及未获生产许可证列入无证查处范围退市召回和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承诺等六项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

4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认真履行法律职责,按照有组织、有人员、有机构、有制度的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设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验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5城区食品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和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彻底解决乡镇政府和城区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问题。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市级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问题”通报。

6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加强畜禽检验检疫和上市肉品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全面遏制注水肉和病害肉上市,严格控制上市猪肉“瘦肉精”等B类兴奋剂检测检出率。

六餐饮消费环节

1严格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加强餐饮单位开办前审查工作,做好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旅游景点、大排档等集中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单位均持有卫生许可证。

2强化餐饮卫生监管。集中力量对学校、大型企业和旅游景区景点餐饮卫生状况进行专项检查,积极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实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

3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厨师登记、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对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全面开展现场指导。

四、实施步骤

创建工作包括动员部署、组织实施、巩固完善和检查验收等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

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评价标准,并征求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的意见,成立示范县创建领导和办事机构。组织召开由各乡镇主要领导、监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部署示范县创建工作;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相关监管部门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食品相关生产经营者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二组织实施阶段

对照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分解、细化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创建任务、目标;乡镇政府与所属行政村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开展对乡镇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

三巩固完善阶段

各乡镇及相关监管部门对照实施方案、评价标准和《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内容,全面疏理各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 月底,县食安委将组织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创建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未按期完成创建工作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四检查验收阶段

按时完成示范县创建工作资料整理、归档,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和主要成果,查找存在问题并加以整改,以迎接 底省政府组织的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开展的综合考评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和有关监管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扎实推进。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示范县创建工作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乡镇和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工作如期完成。

三强化指导协调,形成创建合力。

示范县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监管工作。县直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熟悉政策和业务的优势,指导、协调各乡镇开展创建工作;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精心组织食品综合评价与检查工作。各监管部门在 月底前将创建工作总结材料和自评情况上报县食安委办公室。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

篇11

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各领域的规范化、制度化监管,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在“十一五”末期,初步实现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科学监管。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健全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完善公正、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预警控制体系;构建全面、准确、科学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推进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内容的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三网”体系,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食品的卫生和质量安全。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二)全县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覆盖面达到90%,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食品召回覆盖面达到80%。

(四)县城区的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

(五)彻底解决县城区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食堂和县城区的餐饮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六)食品量化分级管理≥95%。

(七)全县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县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八)县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九)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畜、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十)全县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

(十一)食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符合相应卫生要求,防鼠、防蝇、防尘、通风、防潮、消毒等设施完善,使用率达100%。

(十二)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80%以上。

(十三)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实现统一检测计划和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

(十四)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十五)县、乡镇要100%建立食品安全协调工作机构,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食品安全工作100%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

(十六)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十七)完成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全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跟踪和追溯制度;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处理能力。

加强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高风险食品和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专项整治。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依法推行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及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加工食品强制检验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产品公布、召回、销毁、退市制度;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巡查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年度报告审查和执法检查工作。

全面实施生猪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加强屠宰监管工作,督促定点屠宰企业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屠宰加工,严格牲畜产品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建立病害肉无害化处理保障制度。

继续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检查,消除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事故隐患。进一步加强城乡制水供水的管理,严格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加强对全县供水管网末梢水质的抽查检测,以及矿泉水、纯净水等直饮水质量卫生安全的监督和检测。完善饮用水供水应急体系,提高紧急情况下县城安全供水能力。

(二)推进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严格食品上市准入和退出制度。逐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逐步推行肉、禽、蛋、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凭产地质量合格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才能上市交易的制度。积极推进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及进口食品实行凭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上市制度。

强化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市场法人主体登记制度,实行市场开办者、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制,建立食品安全告知、承诺和先行赔偿制度。完善各类食品市场内部卫生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和公示制度。

加快完善食品监督监测制度。强化对上市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开展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和强制检验等日常监督。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打击无证无照经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加快标准化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配送系统,完善加工食品物流配送体系;推行优质农产品和食品推介制度,鼓励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连锁店、专卖店进入城镇社区并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现代农村食品流通网;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实现农贸市场超市化目标。

(三)推进食品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质量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强制性标准。加快我县农业地方标准的修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快推行农产品和食品商品条码制度,逐步推行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上市前实行佩戴耳标、脚环、内外包装标注等形式,注识统一的商品条码,做到上市商品来源可追溯。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鼓励企业创立名优农产品和食品品牌,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四)推进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逐步整合全县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充实、发展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发展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社会中介和企业内设检测机构,全面建立企业自检制度,全面加强产品的企业自检自测和监管部门监督监测。

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系统调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况。

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的专项检查制度,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逐步完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制度,继续抓好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的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试点行业和品种。推进行业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制度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五进(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及专项整治成果,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教育,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依法行政;加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普及,增强青少年的食品安全意识。

(七)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定期组织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对食品安全重点区域、领域进行针对性评价,科学评价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评价促工作,确保公众饮食安全。

篇12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夯实监管工作基础

1.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转。充分发挥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确保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和部署及时传达到各村和各职能部门。加强综合协调和信息宣传,强化舆情监测和工作督导,完善事件处置程序和沟通报告机制,抓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督查督办,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故。修订完善食安委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实现全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无缝隙。

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增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及各村的联系,每半年召开一次食安委全体成员会议,充分发挥各村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属地化管理责任,保障各职能部门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1.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一步健全经营档案,落实索票索证和进销货台帐制度。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2.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修订完善《张家楼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落实应急工作各项保障措施,普及食品安全应急知识。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救援演习,提高全市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预警分析、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以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为重点时段,针对食品安全工作中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以高风险产品为重点品种,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行动,着力规范儿童食品、老年食品、水产品、海产品、蔬菜、肉及肉制品、乳制品、火锅底料等食品的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切实预防“地沟油”回流餐桌。以高压态势,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各类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震慑违法违规犯罪分子,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四、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

1.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村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强化社会监督网络建设,切实打造一支有组织、常态化、业务精的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

2.强化日常监管。以市场巡查为抓手,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农村市场,以农村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等专项整治,严打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3.突出监管重点。积极引导农村食杂店向食品安全示范店转化提升,引导农村小市场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建设改造,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蔬菜的抽检频次,严防农残超标蔬菜流向餐桌。切实抓好农村学校的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农村学校食品安全水平。

五、强化重点环节监管、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1.强化种植养殖环节监管。大力推进农业、畜牧业、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强化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一是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依法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加大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力度,建立动态监管档案,消除监管盲点。三是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四是严格落实企业进货查验、过程控制、出厂检验和记录等制度,建立企业法人定期履责报告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提高企业自我管理能力,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强化市场流通环节监管。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开展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清理整顿,严厉打击无证照、超范围经营食品问题;二是进一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继续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监管,提高食品经营业户的自律意识;三是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四是以批发、屠宰、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高危产地、高危品种的监督抽检力度。五是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施全面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可追溯、不合格食品全部退市。

4.强化餐饮消费环节监管。一是加强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严格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资格、卫生消毒设施、卫生管理制度等的审查;二是加强建筑工地、中小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食堂和配餐企业、农家乐旅游餐饮、小型餐馆、小吃店的卫生监管,严厉查处采购使用不合格食品及其原辅料的违法行为,杜绝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三是突出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加强对各类餐饮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管,依法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清理取缔流动摊点。四是搞好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及时健康消费预警。

5.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监管。一是组织开展猪肉市场执法巡查,督促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立完善生猪进场验收、检验检疫、台帐管理等各项制度。二是做好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让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

六、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1.加强生产经营者教育培训。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宣传普及工作,使规范生产、依法经营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觉行为。重视对农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使农民自觉抵制使用违禁投入品,牢牢把住源头关口。

2.加强监管人员教育培训。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培训力度,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员的工作水平,督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配强装备,增强执法力量,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篇13

一、总体目标

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大力实施放心工程,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坚决杜绝重特大旅游食品卫生事故,努力减少一般食品卫生事故,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县食安委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旅游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旅游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旅游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强化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完善责任考核办法,使旅游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二)深入实施放心工程,努力净化食品市场环境。

1、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性。全面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合理使用化肥、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激素。

2、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提高企业食品质量可靠性。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业监管,大力实施食品及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生产许可证;推动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全面治理,提升食品行业整体水平。

3、加强流通环节监管,提高市场食品安全稳定性。继续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加大市场巡查监管力度,规范食品市场流通秩序。加大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整顿规范力度,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5%以上,巩固生猪瘦肉精宰前检测制度,有效保障肉品安全。

4、强化餐饮消费环节监管,提高群众消费安全满意度。全面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切实开展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90%的A级食品量化分级管理餐饮单位实施“五常法”管理;加强农家乐旅游点、农村家宴、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领域卫生监管,深入推行“厨师培训”、“家宴申报”、“现场管理”等制度。

(三)着力完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三网”建设。

1、监管责任网落实到位。

明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食品安全责任内容,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单项考核签订责任书,列入年度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同时加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努力形成责任到位,管理有序,奖惩分明的责任制体系。

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完善区、村(居)等食品安全责任网络,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考核办法,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继续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评价考核工作;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真正形成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首责、消费者人人参与负责的责任机制。

2、农村现代流通网提质、扩面、增效。大力扶持连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配送中心的建设,提高食品统一配送能力,农村放心店统一配送面达到98%以上,连锁便利店行政村覆盖率达80%;对农村“放心示范店”保持全覆盖并继续实行动态管理,着力扩大放心店示范效应,不断提高农村放心店的建设水平。

3、群众监督网有机整合。加大群众监督网整合力度,确保群众监督员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区食品安全监督站,进一步健全群众监督员工作制度,强化教育、培训与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群众监督网运行效能。完善食品安全统一举报和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四)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1、抓好联合整治。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和企业互查机制,增加检查的密度和力度,整合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努力遏制旅游企业中出现重大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严厉打击牲畜私屠滥宰和制售病死猪肉等违法行为,继续以粮、肉、蔬菜、水产品、奶制品、豆制品为重点品种,以广大农村、城郊结合部和校园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以农业投入品、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及消费领域为重点环节,采取联合执法和部门专项执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2、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整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瘦肉精等管理,及时发现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深入持久地开展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农药、兽药及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坚决防止农产品源头污染。

3、抓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进一步推动南北湖风景区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全面治理,集中整治小企业、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4、抓好食品流通环节整治。进一步加大市场巡查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市场秩序,加大对制假售假窝点和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打击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无照和超范围经营食品,切实维护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5、抓好餐饮消费环节整治。加强旅游点农家乐、农村家宴、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领域卫生监管,深化小餐饮业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农村小食店、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及旅游景区餐饮店等整治力度。

6、落实专项检查,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⑴做好假日旅游“黄金周”食品安全专项监管工作,组织进行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节前食品安全大检查,各黄金周前两周内,组织完成对旅游企业的食品安全检查。重点监督完善星级旅游饭店食品准入制度体系。

⑵强化对各项大型旅游活动或节庆活动的食品卫生专项监管。根据职责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建立食品安全方案、各项措施的落实、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等内容的检查,落实责任,谨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事故在我行业的发生。

(五)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提升区域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以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为龙头,全面推进南北湖风景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在年底前完成创建工作。

(六)加强信用信息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1、深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认真总结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表彰一批诚实守信的企业。同时在具有本地特色的食品产业中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要督促和指导试点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台账制度,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在尽快实现各监管部门间基础监管数据库互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公众信息网、内部数据库、电子办公系统三位一体,企业信用信息内循环、外循环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披露的资源共享。

2、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科学布局、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快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等环节的检测制度。

3、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各环节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力求早发现、早整治,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制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加强重要节假日及旅游活动期间的旅游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区、村二级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各部门协作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及宣传培训工作,以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篇14

全面贯彻全国、全省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牢牢把握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全镇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二、工作重点

(一)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强化综合监管

1、突出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强化重点品种专项整治

(1)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突出粮、油、肉及肉制品、饮用水(含桶装水)及饮料等重点品种,学校、旅游景区、农家乐、餐馆等人群聚集场所、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地区,传统节假日、夏秋两季和中考期间等重点时段的专项整治,配合各职能部门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2)突出抓好农村和学校(托幼机构)等薄弱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整顿、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群体性聚餐监管,有效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完善综合监管方式,增强综合监管合力

(1)强化层级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二是逐级逐部门签订《年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继续坚持镇、村两级责任体系,各村(居)民委员会要与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学校签订责任书;三是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督查和通报制度。

(2)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

(1)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结合湔氐实际,以学生、农村群众、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为宣传教育对象,开展以“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系列活动,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

(2)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其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深入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1、继续开展以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活动为重点的各项专项治理工作。按照《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协助药监、工商等部门抓好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治理,针对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的薄弱环节,适时开展各种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