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启蒙教育心得范文

启蒙教育心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启蒙教育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启蒙教育心得

篇1

【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启蒙教育 心得感悟

一、利用序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

序言是学生接触物理教学的第一课,不容忽视,而在初二物理中,不少教师忽略了序言,直接进入声现象的教学,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时机。引言中的实验不同于后面,对于理论解释的要求很低,课堂上可以不给出最后的结论,只要求学生有非常仔细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现象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用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认真准备,充分利用动与静、声与光、电与磁等各种手段,展示物理学的精妙绝伦之处,设疑激趣,力争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可以利用序言第一课做纸片托水、摩擦起电使塑料匝绳四周飞起、瓶子吞气球、电磁现象等有趣的实验,学生像看魔术表演似的惊叹、立即就会产生“学一手”的欲望和探究“魔术”成因的物理兴趣,

二、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较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精讲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物理知识则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去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一些相关的小课程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起学生回忆平时经常会见到一些现象来创设物理情境。我们就可利用这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电阻”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其方法是:一、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它在自己教学实验中的用处;二、课本中或是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可使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三、 抓住实验,动手动脑,培养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有趣的实验起到很大作用。兴趣在教学中能表现为注意、等待,也能表现为行动和探究,所以学生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小制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恰恰满足了增强动手能力的要求,另外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这里也可得到充分体现。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从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四、 激励诱导,享受成功,维持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对一件事物的兴趣和持续时间比较有限,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出急躁、耐性差、情绪易波动。学习顺心时,兴趣足,成绩上升,而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求一知半解,失去信心,成绩下降。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而兴趣又与成绩紧密联系。往往第一次成绩不好,就会感到物理难学,导致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篇2

1、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音乐,也不会欣赏音乐,对他们谈音乐就如“对牛弹琴”。因此,成人无需在此花费时间和精力。

2、有些懂音乐的成人,对孩子学音乐抓得太紧,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变成贝多芬,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3、运用各种适合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成人的做法和态度哪一种好?肯定的回答是第三种。

那么,成人该怎样对2~3岁的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呢?

1、成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难以接受复杂的知识结构;孩子生理发展也不成熟,神经、骨骼等没有发育完善,不可能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因此,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音乐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究艺术奥秘的愿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多接触音乐。

早晨起床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游戏时,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晚上睡觉时,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总之,要在生活中恰当地不断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

3、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主动参与,激发孩子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篇3

【关键词】高职 新生 启蒙教育 简历效应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82-02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考核人才的专业技能,还要考核人才其他方面的素质。因此,高职学生应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学制多为二至三年,在校时间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专业要求,合理安排时间,度过充实并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每个高职学生一入校就要思考的问题。在入学的启蒙教育中引导大一新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对于高职学生的个性及职业能力的发展都将起着导航性的意义。本文分析高职新生启蒙教育现状,探讨高职新生启蒙教育中的简历效应。

一、启蒙教育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新生启蒙教育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形式较单调,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缺乏有效的价值与行为引导;教育内容侧重强调制度、纪律及可控性,对学生的启发激励因素不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较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由此导致一些学生步入大学后无法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评价方式。在连续两年对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笔者发现,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对专业内容、技术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新生入学启蒙教育并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启蒙教育中的简历效应

经多方研究尝试发现,笔者认为以简历建设带动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相对来说更加直接有效。

(一)简历效应的实施强调“指导”与“引导”的意义。高职新生启蒙教育的实施应强调指导思想、主题内容的选择策略及言说的倾向性。启蒙教育主体内容的选取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能够指导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后发展方向的内容。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启蒙教育主要从“什么是自动化控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做什么?已经毕业的学长在哪里工作?三年的时间如何安排?现有的学习条件有哪些?毕业需要什么条件?”几部分内容入手,合理配置入学教育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灵活生动的教育方法,提高启蒙教育的效率。可在启蒙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建设简历,通过建设简历帮助学生克服落榜的失落感,克服在新环境中的恐惧、孤独感,强调简历效应“指导”与“引导”的意义。

(二)简历建设的内容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简历是就业的敲门砖,一份好的简历能够体现一个人多方面的素质,一份详尽的简历也是每个学生大学生涯最直接的表现。表1是笔者从百度文库中下载的一份简历模板,并稍作改动。在这个简历模板中,除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籍贯在入学伊始甚至一出生就明确不能修改外,其他内容均要靠学生在大学期间加以努力和积累。

举例来说,“政治面貌”有群众、团员和党员之分,有些学生思想端正,积极入党,有些学生却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是简历中重要的方面,“通过英语四级,熟练阅读文献;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熟练使用办公及专业软件”比“会简单英语的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更具有说服力。“实践与实习经历”主要介绍大学阶段学生所担任的社会工作、职务,在各种实习机会中担任的工作;“获奖情况”表明学校或者某一团体对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成绩的肯定,“有”或者“无”,这些都印证了个人的能力、性格。简历中的各个名目都能在教育中催发学生的某种激励与想象,启发与诱导学生,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点燃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激情与梦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简历建设是学生参与自我评估的过程体系。学生担任班级管理职务,为老师同学服务;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个人阅历;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专业水平;学生认真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等等。学生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准备资料,学生在简历建设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通过简历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估,对个人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进行测评,认识自己,诊断自己,逐步培养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建立清晰的自我认识,并为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行动保障。

综上所述,如果说高中到大学的专业填报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一个初步规划,那么在大学一年级建设简历时则是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细致规划。简历效应不仅在大学生活伊始时帮助学生端正总体的思想和态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对简历的不断填充和修改过程中也会不断地磨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每次进行简历建设都能够使学生重新对自己大学生涯的学习收获、自己的性格特长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整个简历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挖掘的过程。在新生启蒙教育中启用简历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建设简历的过程中尽早明确个人未来职业走向,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平衡在校学习各阶段资源的投入,注意训练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毕业求职、步入岗位、增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是为简历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晶,侯雪萍,王蕊.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里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

[2]刘鸿翔,王建平.关于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4)

[3]叶蓉.高职生制作求职简历的误区及教学对策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3)

篇4

关键词: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而且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幼儿去进行事物的尝试,满足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教师一同培养幼儿的心理自助能力,避免一切事情代办的行为,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脱离开成人,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感受基础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有效的引导幼儿去消除不良的情绪,关怀幼儿的心理需要。

一、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自助启蒙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研究人员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特点以及性格等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产生自我帮助行为的过程。幼儿阶段的行为意识较差,缺乏心理自助的方式和意识,这种自助启蒙教育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启发幼儿形成初步的心理自助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心理发展。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在于唤醒幼儿内心初始的自助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去自觉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消除不良情绪,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增强生活的适应性能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保健工作,通过多种训练方式,维护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幼儿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样要重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长要协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的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扩展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高质量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幼儿心理教育的价值。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自助的主体是幼儿本身,让幼儿不断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让他们自助的去察觉心理和情绪问题,试着去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通过亲身感受,与内心的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外部行为。自助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参与到自身力所能及的行为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正确发挥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创造、调节情绪的机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外界环境中,进而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的完成。

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过程时引导幼儿去认知自身的消极感受,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心理自助方式。其次就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去参与到心理自助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尝试自我心理的自助调节。最后就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以及经过自己努力自助后的效果。这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后才能为之后的两个阶段提供前提条件,三者相互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这三个阶段,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心理自助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方式,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例如,设计一些情境、幻灯片等,让幼儿认识到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开心等积极情绪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否定消极情绪,启发他们形成不良情绪的自助意识。利用一些简单、儿童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尝试,通过角色互换化、替代活动法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想办法消除不良情绪,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可以转换思维,去找小朋友玩,找父母和老师诉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教师要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自助教育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创设一些儿童情境,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心理自助能力的集中训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心理自助方式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较强,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很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要增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常常与家长配合互动,一同去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助教育方式和技能,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协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心理自助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各种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后情绪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静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135-136.

[2]王晓棠.自我效能理论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12):102-103.

篇5

关键词:蒙古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中国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发展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人类互相光速地交换信息并有了同样速度的自动化工业,信息新技术推动了科学研究、生产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为了跟这个时代同步,为了得到这个时代的知识,为了跟这个时代的人沟通与交流,人类需要信息技术。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支持力度,以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建设人才。在现今发展的这个情况下,蒙古拥有为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决定任何问题、掌握把知识自己学到的能力把信息通讯技术在教学方面广大使用的要求。因此,2000年蒙古教育部制定“截至2010年在蒙古国教育领域贯彻信息通迅技术基本方针”实行了。把信息通迅技术在教育有效地推广是不仅政策、基本趋势范围内实行,而且基础教管理、教师合作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是非常重要。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和个人的要求有总体能力的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是选这个题目的原因。

二、蒙古国高等教育体系

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依据是蒙古国国内和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蒙古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文件,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和社会对文化与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和劳动市场需求提高对人才基本文化、科学和职业培养的灵活性。

目前, 蒙古国正积极地创造条件来制定更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计划, 这种课程更多地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 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老师的讲授和照搬照抄式的笔记记录。这也要求教师的素质要有所提高, 教师要具备胜任本学科的综合性的知识基础, 并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工作的能力。

三、蒙古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源、内涵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信息化浪潮波及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蒙古国政府一直很重视信息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和财政的所有部门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蒙古国教育领域的使用比其他国家晚一些。在1988年中学教学规章中提到计算机信息教育,在1982年大学规章中提到了计算机信息教育。1965年最初实施了为了蒙古国立大学边上建立工程技术院校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1, 5万美元投资的项目,该高等学校1968年拥有6个办公室、1000名学生允冀行教育业务,培养蒙古工程专家。该项范围内让教师和专业人员派到国外学习,提供需要的设备和师资队伍方面给了很大的援助。然后,19%年建立了第一个私立信息科技大学,并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联合国的发展项目合作提高蒙古师范院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的项目范围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供教学与信息设备、教材,教室和实验室修新了1999年建立了教育、科学机构的知识网(ERDEMNET),2001年在蒙古国立大学建立了科学和技术n培训中心,2002年第一家引进外资的IT机构(KHUREE),2007年首个国际特许营权机构。由于国家地区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人才和专家的需求越来越高了。因此建立了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的“Tsahim”、“Altai”和韩国百分之再投资的“Huree”院校,以扎雅班迪名义的食品技术院校等私立工程技术院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教育。

四、高等育信息化的特征

蒙古国不仅使高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逼真,更使知识的存储、传播速度极大地加快,使用效益有惊人的提高。教育技术智能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为实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所采用的技能、手段和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加速其信息化、提高其智能化水平的直接动力。教育资源共享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全球教育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过去教育资源种种形式的封闭和垄断,使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大有利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利于缩小国家和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接受学习个性化: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教材和教师,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时,可以虚拟教室和实验室自主地学习、实验或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探索,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兴趣、爱好、专长出发,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开发。总之,学生英正成为教学的中心,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更具有个性和创造性。教育对象的全民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其教育对象逐步大众化、全民化的历史进程。它既依赖于信息技术、教育思想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对教育和社会进步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它本身也成为教育和社会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从教育系统自身来说,又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保障体系等的俏息化建设,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教育信息化决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主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的信息化也决不仅仅是一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教育从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综合起来看。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我国教R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及规范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中国梦 思想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2-02

我国要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才能促进我国快速的发展。随着主席“中国梦”的提出,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引领和激励,可以使广大的青少年将中国梦与自己的梦想融合在一起,在达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各大高校在中国梦的背景下进行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让学生领悟中国梦的真谛以及精髓,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适应国家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中国梦,使广大的青少年为实现这个梦都能发奋图强,刻苦钻研。

一、中国梦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目标

思政教育在中国梦的影响有了新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青少年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对青少年调查就会发现,许多青少年对理想这个话题总是避而不谈的,这说明青少年的梦想是空虚的,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中国梦具有广阔的视野,能够对青少年进行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为青少年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因此各大高校在思政教学中应该积极的渗入中国梦思想,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领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理想,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追求有很大帮助。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所以在思政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思想的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广大的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青少年必须成为创新的开拓者,这才能进一步实现中国梦。因此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要敢于想象,大胆的猜想,不要受一些条框框的影响,要善于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以全新的思维来判断问题,勇于挑战,不断的提升自我挑战能力,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上总是走前人的道路,必须要有一套自己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也是中国梦的精神,在对广大青少年调查中就会发现很多青少年身上都缺乏这种实干精神,总是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学习,所以在当前的思政教学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要心怀中国梦,潜心的钻研。因此在当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不断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深化学生学习的层次,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做好本分的工作,始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中国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要学习还要实践,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不断丰富自己知识以及经验,把自己的知识以及经验转化为实干的本领,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还要主动的承担责任,迫使自己不断的学习,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一名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二、将中国梦的精髓融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想,与个人的梦想有紧密的联系,这就要体现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契合和满足。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并要熟悉学生成长以及发展的规律,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服务,最终将学生的梦想与国家梦想和全民族的梦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在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梦想,如果将学生梦想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非常的迷茫,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将宏大的中国梦想划分多层面的梦想,例如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等等,引导学生与其中一个梦想的结合,在一步步的实现与中国梦的结合,这样学生才不会茫然,最终才能双梦想的实现。正如中国的教育梦一样,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有中国梦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才会实现全中国人民的梦想。

2.系统推进的教学思路

中国梦是极其有内涵的,她不仅仅承载着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而且还体现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特点,正如主席所说的,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不断的进行创新,发扬民族精神,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才能成就中国梦。中国梦也可以说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只有深刻的理解这个体系,并将这个体系融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才会发挥效果。在21世纪的今天,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各大学校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将中国梦引入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促进双梦想的实现。

3.众力推进的教学途径

将中国梦引入到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实行众力推进的教学途径,这里所说的众力推进主要指的是时间的纵向推进和空间的横向推进,在时间的推进中主要强调教师要积极将中国梦的内涵和精髓贯穿在思政教学中,并有效的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的有效结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

三、教育者的育才梦和中国梦

各大高校思政教育者即是教育的组织者,还是教育的协调者和实施者,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而且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育才的梦想,育才是每个教育者的职责和本分。而当前的青少年不仅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而且还是中国梦的实践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队,因此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学中,中国梦对教师来说就是育才梦,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实现了自己的育才梦也就实现了中国梦,所以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学中,教师者必须肩负起育人的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不断的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打造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凝聚每一个学生的力量,才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从学生角度来说,中国梦对学生来说就是学生的成才梦,这样便于将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断进行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在实现自己成才梦的同时还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阅读中国梦之类的文章,不断的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精髓,领悟中国梦的真正精神,才能有效的进行中国梦教学。在当前各大高校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中国梦与思想教育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中国梦理念的阐述,使中国梦理念能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梦理念的精神念与精髓,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成才梦的实现,其次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身的魅力,不断的去影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上为学生保驾护航,也可以在学校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可以开展一些中国梦的演讲比赛,这更能将学生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还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尽自己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想,要想实现中国梦首先应该做好基础教育,教育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青少年又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所以在各大高校中进行中国梦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梦思想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承担精神,有效的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实现双梦想的实现,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梦在高校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学,希望对广大的教育者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哲.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党政干部论坛.2011(05)

[2]梁艳.延安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价值工程.2011(05)

[3]李爱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实践路径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4]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5]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07)

篇7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潘艾华(1966- ),女,湖北云梦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管理。(湖北 孝感 4325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11-03

一、校企合作联盟概述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高职院校、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构建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以保证不同参与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通过资源交换来获取所需资源成为必然,这使得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了对彼此异质资源的依赖性①,同时,也为组织间的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职业院校、企业作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资源方面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校企合作联盟成为双方满足各自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引导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合作双方提供政策咨询、管理服务、财政支持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的平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技术优势等为合作企业提供前沿性知识、先进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并从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学生实习就业机会等。企业通过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捐赠仪器设备等来获取管理咨询、技术创新、流程改造、优质员工提供等服务和资源。校企合作双方的资源互补性为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存在制约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减少校企合作参与方之间的资源共享成本,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②的局面,教育系统成为整个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在政府层面表现为教育部门是整个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带动其他政府部门,例如财政、税务、科技、工商等部门参与;在校企合作层面表现为由职业院校寻找合作企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导致这一状况的机制体制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第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内部体制机制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与之相对应,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③,从而导致部门分割,也严重影响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高职院校目前主要归属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不同部门设置的管理机构、制定的管理制度相互独立,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职权交叉责任不清的问题,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管理分散,致使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脱节,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第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外部不协调。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教育部门主导下获得财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当前在部分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合作联席制度,在协调不同部门协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政府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统筹管理还没有落实到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主导的运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是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则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规模庞大、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来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当前的相关政策主要致力于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相关组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三个方面,以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而且“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构建校企共同主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任重而道远。

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支持机制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具有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等法规,而且现有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和概括,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只强调了义务,未强调否定性后果,而且对校企合作的内容涵盖也不全面。如《职业教育法》只强调了企业参与支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义务,却未同时明确企业应享有的权利,也未对企业不参与支持校企合作的行为进行明确的约束。目前,还缺乏全面具体指导校企合作行为的实施性条例规范。总之,有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现有的政策多是宽泛的宏观规定,缺少可操作性,这也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篇8

关键词:音乐启蒙;幼儿;作用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音乐,对教育来说是不完善的,这表明一定要有音乐教育”(柯达伊・佐尔坦,音乐教育家)。有专家指出,幼儿如果得到正确的音乐启蒙教育,当其成长后,无论是音乐水平还是智力水平,均能有良好的发展。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象,幼儿的思维也表现为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正确的音乐启蒙对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研究的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的听觉器官一般早于其他器官,当幼儿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时,他就能够听,包括听音乐,而且能感受到声音中的情绪。如果是听音乐,可能幼儿在听到欢快的乐曲时会喜悦、微笑,听到柔美的乐曲就会平静下来,比如摇篮曲。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文学和音符”(雨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上也有诸多成果,比如奥尔夫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本性等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这一教育理念在残障儿童康复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历史中,也有许多著名人物为此做出贡献,比如恽代英家庭智育等。

但目前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时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出入各种培训机构,学唱歌,学乐器好像这样会很有“面子”。而且很大部分音乐启蒙教育在实施拔苗助长。这些现象均表明当前教育者和家长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存在错误认知。不重视音乐启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十分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二、幼儿音乐启蒙的作用

(一)引导身心发育。医学和生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唱歌可以使心肺、呼吸等器官进行活动,同时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健康发育。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当幼儿沉浸在音乐中,特别是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中,幼儿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这表明在音乐节奏中,孩子的身体机能被调动起来,这能够有效帮助孩子身心成L,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幸存良好的品质,促进思维能力。当采取音乐活动时,孩子得到了锻炼。但要注意的是幼儿身体肌肉群很弱小,在活动中难免很笨拙,一些精细动作无法完成,心肺能力较差,所以要注意不能过度。

(二)促进智力发展。促进脑发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在于音乐,音乐可以使幼儿智力得到发展。音乐凝聚智慧,符合大脑机能活动规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的主要功能在于计算、语言等方面,比较繁忙。右半球的功能则主要是针对绘画、音乐、空间等的感知,相对比较清闲。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即大脑左右半球差距大。实则不然,在音乐启蒙教育中,音乐可以使大脑建立更复杂、更多的神经联系,这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音乐性质这些较为理性的内容就需要左半球去感知。当孩子处于音乐活动中时,左右脑在同时运作,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

(三)培养良好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幼儿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幼儿依赖家长和教师,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会使孩子喜出望外。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提高,在一个集体中会逐渐诞生竞争心理,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多时候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十分高涨,表现为唱歌跳舞都十分积极。虽然孩子可能唱得不是很好,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保持孩子的热情,会使孩子在音乐教学中更专注,进而培养出良好的情绪。但如果去批评,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在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错误认识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

三、建议

首先,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需要家长进行音乐启蒙,比如1~3岁左右的幼儿,家长可以播放一些简短、旋律鲜明,悦耳的音乐给孩子听,也可以哼唱一些简单、活泼、轻快的曲调,促进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引导其产生情绪反应,为了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有节奏的运动如拍手、屈膝等。还可以配合一些玩具在听音乐中活动起来,促进身心发育。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主要的音乐启蒙教育人变成了教师,可以采取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结合一些有趣活泼的情景,排除孩子的紧张感,引导孩子在音乐中学习、娱乐、游戏。

其次,要在启蒙教育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借助小公鸡等儿歌,结合美术,将歌曲和绘画结合起来。用色彩、线条表现歌曲内容,使音乐立体,这可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舞蹈,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调动孩子的身体,促进孩子成长。而对家长来说,则需要正确认识音乐启蒙教育,为孩子找培训班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拔苗助长,要配合好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打造游戏音乐课堂,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本身是天真的,拥有很多奇思妙想,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展开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即兴表演。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孩子得到音乐教育,获得成长。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早,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均应该重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排除错误认识,力求在音乐启蒙教育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全国有许许多多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如我们石滩镇小学就是其中一例。

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学习领会有关“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要求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的讲话精神,学习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我们对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笔者组织有关小学校长商量,决定在镇中心小学与麻车小学两间学校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实验,并于2015年下半年向“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与研究》总课题组申报了《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20520)。

本文仅以我们石滩镇两间小学开展研究为例,谈谈农村小学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难与对策,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工作。

二、启动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境

教育学告诉我们,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即告诉我们由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上述要素齐备吗?非也,或者说很多要素不尽如人意。

(一)产生在教师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工作有关情况,我们编制了“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调查”、“ 教师当前对国学经典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情况调查”、“教师参与国学启蒙教育的意愿情况调查”等问题表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反映,总的情况是乐观的。但从有关数据与原因情况看,也存在着不少困难:⑴增加额外工作量;⑵怕影响义务教育刚性规定考试科目的学习与成绩滑坡;⑶阅读国学经典少,怕不能胜任指导学生的工作。

(二)产生在学生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情况,我们编制了“学生国学启蒙教育前学习经典情况调查”、“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表现调查”两项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困难:⑴学生阅读过我们所要开设的篇目不多;⑵有部分学生感觉国学文章难读难理解,学习起来辛苦,导致有些畏难情绪。不过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三)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我们是采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篇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篇目与内容是教育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推荐书,无可厚非。

(四)产生在教育手段上的困境

教育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精神手段主要是教育者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教育方法的掌握,教育艺术的运用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精神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缺学科带头人;⑵缺上级教研机构与指导;⑶缺教育评价。物质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没有可专设国学启蒙教育之课时;⑵缺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⑶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

三、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与行动研究发现,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主要存在于教育者(教师)以及教育手段方面。

(一)产生在教师身上的困境原因

1. 增加额外工作量。因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不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的工作,并非全镇各小学都开展,不是常规教学计划内的任务。另外,对经典的教育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在金钱利益至上的风气下奉献精神薄弱。再者怕影响刚性规定考试科目成绩的降低。因而,部分教师产生厌烦与担忧的情绪。

2. 对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解有畏难情绪。这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现实。因为平时对国学经典书籍接触少,阅读量不大,年龄又偏大,记忆力不强,开卷读书做笔记不断汲取书中营养的意念也未很好养成,加上现在很多教师空余时间都花在“玩手机”消遣或阅读上。所以对打开国学经典细心研读必费神费脑,不愿意吃这个苦。

3. 为数不少的教师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教学活动。因为以前对国学经典读得少,怎样诵读连自己都不晓,何以指导学生?对经典语句自己不看译文都不明,何以对学生“详训诂,明句读”?所以教师确有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之实。

(二)在教育手段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教育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方面存在困境说对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最大的困扰。

1. 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缺学科带头(引路)人。对从未开展过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农村小学领导与教师,如何报告申请,谁来主持,开设什么课程,谁来指导与讲解,用什么方式方法开展等等都是一头雾水,学校中根本找不到这项教育活动的带动引路人。

⑵ 缺上级此项教研机构咨询与指导(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因为我们增城区教育局尚未统一牵头系统组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所以教育局也不在教研室设置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遇到的问题,没有直接咨询之处与求得指导支持力量。

⑶ 缺教育评价(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教育系统正常运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教育教学评价又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管理”等功能。因为我们是在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农村小学,教育局关于学校教育评估不设此项教育评价指标。由于缺乏评价,教师没有激励成功感,没有惩罚批评的畏惧,加上部分教师又缺主动积极工作态度,所以有“随意”应付之嫌。

2. 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没有可专设传统文化教育之课时(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有专用课时)。教育活动如果解决了“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问题,但缺乏“什么时间教”,这“什么时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需条件。那么,我们当前课程表被义务教育规定的主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排得满满的,所以找不到一节课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用课时。这是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最大困境。

⑵ 缺教材专项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有专项拨款)。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尚未纳入中小学教材选用教材目录,又非教育局统一牵头组织开展的,上面没有该项款拨给,又不能向学生收书费,所以缺教材经费,不能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读本成了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又一大困境。

⑶ 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由于上面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竞赛、培训、特色创新、教师考试、学生统考等等,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都排得满满的,让学校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所以要挤一个单位时间集中教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开会,布置任务,培训教师,教学研讨,总结情况等很难。要在学生中开展集体活动,要找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也难。

四、如何走出困境

(一)走出来自教育者(教师)的困境

1. 达成共识,甘于奉献。思想决定一切,要把事情办好,首先要有正确统一的认识,才有合力的行为。鉴于教师们认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额外增加工作量,添辛苦,加麻烦的思想。我们如何克服这方面困扰?⑴意义认识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七大、十报告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学习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请专家作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讲形势,谈认识,讲意义,谈价值,提高全体教师对在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认识;⑵奉献认识教育。与教师谈清楚拨出一些时间与精力学习与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做人道理与文化知识,自身也得以“教学相长”。使教师们提高该项工作的价值认识,从而去除“额外工作量”的心理负担。

2. 科学认识,却除顾虑。鉴于教师们怕学生学国学占用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滑坡这方面顾虑。我们开展“学习、行为、效果的关系”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启蒙读物中,不仅教育孩子们养成行为品格,还培养孩子们刻苦努力学习的意志。如果从中汲取到营养,改变了不良行为又立志于学习,不仅不影响学业成绩降低,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

3.需求认知,激励教学。鉴于教师们对国学经典阅读少,指导学生诵读与讲解功底差这方面困难,我们采用的是精神需求与循序渐进法鼓励教师。⑴读经诵典正己化人。先请酷爱国学经典的教师谈个人阅读国学经典的积极心得,再在教师中开展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裨益问题。让教师们正确认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不仅能有深度地丰富母语的认知,还能唤起良知自觉地修养思想行为,提升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品质,从而激发教师的“我要读”的需求。教师们“开卷读经”并指导学生后,我们设置《学习传统文化心得集》,登载教师的教学心得,以激发教师们读经诵典,正己化人;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讲解。即按规定的篇目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水平选学选讲。

(二)走出来自教育手段的困境

1. 走出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于缺乏学科带头(引路)人,可以聘请或请教行内熟悉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师或专家到校来规划与指导。如我们聘请来自多年潜心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教师朱兴为我们拟定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申报课题、指导日常具体工作。朱兴老师还开设国学教育实验班亲自上课,为教师们指路引径。

⑵ 多种形式开展教研。鉴于缺乏上级教研机构的指导的困境,教研工作可采用:a.请外面教师指导;b.积极参加相关的研讨会;c.学习报纸杂志有关文章经验;d.校内教师互相观摩探讨。

⑶ 以“无为而治”代显性评价。《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在国学启蒙教育未纳入考试科目之时,我们不必确立望而生畏的教育目标,“摸着石头过河”,采用教师不感到压力而自觉执行教育行为方式开展,让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对国学学习告语“不学不得”、“早学早得”、“多学多得”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自觉唤醒教师们的行动,让“不评价”变“大评价”推动教师们对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如我们采用“经典吟诵表演汇报”、“经典背诵抽查”、“学生行为改变汇报”、“学业成绩汇报”以及“班风班貌汇报”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不评名次,不设奖项。这些汇报不是显性竞争而是自然形成结果。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教师仍自觉性形成,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效果喜人。

2. 走出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形式多样凑课时。鉴于没有可专用课时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困境,我们采用累积时间与多元形式给学生讲足一周不少于1节课内容与一周不少1节课让学生诵读经典。a.利用每天午读10分钟时间全校性广播读或由各班选读;b.班主任灵活运用班会课读讲;c.语文、品德课教师每节课课前用三五分钟读讲;d.班主任灵活利用课外活动课读讲。还有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诵读与背诵。

⑵ 编制简易读物解决学生人手一册之困。由于缺乏订购国学经典实验教材读本经费,我们采用a.用学校办公经费编制简易小读本发给学生;b.于全国(广东版)实验教材中选择部分章节内容组织教师打印在A4纸上,装订成册发放给学生。

篇10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赏识艺术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充满爱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1]。赏识是爱的真诚流露和具体展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有效把握和恰当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可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点燃未成年人道德智慧的火花,促使未成年人进行积极的道德自我建构,从而取得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成效。

一、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赏识艺术的含义

人性渴求和希冀赏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是人性的内在期望和殷切需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和赏识。对于“赏识”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赏识就是“赞赏”“颂扬”“称许”。《辞海》注解: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赞扬。《宋史•欧阳修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2]。因此,找寻他人身上的亮点以及事物的价值加以赞美和称扬,便构成了赏识的应有之义。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门教育艺术。赏识教育是充盈人性光芒、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给受教者以必要的鼓励和称赞,可唤醒他们锐意进取的内在动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者吝啬对受教者的赞叹或表扬,则无法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教育活动的乐趣与活力,受教育者反而备感枯燥与乏味,甚或产生厌恶及抵触情绪,教育影响也就难以恒定而持久,严重影响受教者身心的健全发展。尤其是对“乐嬉戏、惮拘检”的未成年人来说,赏识教育更是值得肯定和提倡。“赏识教育是发掘孩子生命潜能的教育,是打破传统功利色彩、注重生命发光放彩的教育,它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与尊严,它倡导的是成长的快乐与喜悦。”[3]由于赏识教育既能迎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可摆脱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和青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赏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真理。他反复强调,师长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看到未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进而敏锐地捕捉未成年人的上进心理并予以积极引导。唯当如此,教育工作者才能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未成年人。“从孩子很小时起就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公民自豪感;他才有可能去发现孩子们的不同的天赋、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为之创设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条件,使之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找到‘表现自己’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天地,树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渐产生‘道德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锻炼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4]410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艺术。所谓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赏识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不断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道德主体性,唤醒他们仰慕和向往高尚道德的精神追求,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过程。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进行启蒙教育,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未成年人感受来自师长们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和勤勉进取的精神状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教育工作者的鼓励和赞赏中实现道德的不断成长与自我超越。

二、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优势

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效能。洞悉和开掘赏识教育的艺术价值,是开展道德启蒙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一)有利于挖掘未成年人的道德潜能

按照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任何个体至少都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交流-互动和自知-自省等七种潜能,但这七种潜在的能力或能量深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之内,在自然的情境下并不能有效显现,且在个体身上表现有异。要将沉睡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尚有赖于适宜的赏识手段进行唤醒、调动和激发。由于当前教育深受科技理性的主宰,因此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未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等潜能的开发层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其道德潜能的开垦和发掘,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中,“许多家长的道德启蒙教育意识依然淡漠,特别是还没能真正从传统重智轻德的片面认识中摆脱出来。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教育主要是智力启蒙教育,至于道德教育,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用不着他们费心;还有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树大自然直’,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贡献仅仅是‘杯水车薪’,进行与否,对孩子今后的道德教育效果并无大碍,因而对道德启蒙教育不屑一顾”[5]。即使在学校的道德启蒙教育中,不少教师功利化的心态也导致他们将启蒙教育的任务拘泥于道德知识的传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赏识艺术的激励作用和唤醒功能,因而无助于未成年人道德潜能的开发,这本身就构成了对道德启蒙教育的伤害,不能不说是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大缺憾。家长和教师运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进行道德启蒙,可唤醒未成年人深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使未成年人内在的道德潜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和迸发出来,让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道德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点燃受教者奋进的激情,将自觉遵守道德、履行道德以及维护道德作为自己的应有品质。由此,培养受教者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自然成为道德教育不容规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道德启蒙教育中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不仅关系着未成年人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民众素质提高和社会道德进步。一如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的洞见:责任感是未成年人获得道德的、精神的、社会性发展的人格品质与精神特质。未成年人对家长、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思维,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明朗起来,他们将恪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良好品德,逐渐迁移到对国家、社会、人民的关注和热爱上来,扩展到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轨道上来。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赏识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道德启蒙,可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使之勇敢地承担道德责任,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师长的赞赏中深化道德认识,践履道德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有益于鼓励和引导未成年人改过迁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每个未成年人抬起头来走路,特别是要使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能够抬头来走路。这就要求师长们赏识未成年人,帮助他们正视过错,积极面对失败。未成年人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得到师长的赏识而努力表现自我。但其稚嫩的心灵也害怕失败,担心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认可,从而变得畏缩不前,失去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孤僻、内向、怯懦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更渴望受到赏识。师长的激励和赞扬,给未成年人带来力量,成为未成年人前进的动力。师长对他们优点、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对其改正缺点、错误行为的期待和勉励,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上进的愿望,摆脱自卑心理,走出失败的阴影,加强道德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正像园丁无微不至地爱护嫁接在野生树上的良种果树枝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发儿童的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前当众宣布。应当让儿童表现出克服自己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的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艺术。”[4]34所以,用赏识的手段推进儿童道德的自勉,可助长未成年人改过迁善的品性,使之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获得精神寄宿的家园。

三、运用赏识艺术的教育策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师长们不仅要树立赏识的意识,而且要掌握赏识艺术的技能技巧,学会和善于运用赏识艺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发展。

(一)运用明确具体、针对性强的语言赞赏未成年人的行为

赞赏艺术的运用要遵循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的赞赏才能有效调动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更有益于发展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所限,尤其是儿童对美丑、是非、善恶的认识较为模糊,倘若无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家长或教师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用笼统、模糊、抽象的语言如“太棒了”“好极了”“太精彩了”等加以赞赏,孩子既可能因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好在哪里而无以内化或强化,又可能自以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因而弱化赞赏艺术的教育效果。因此,师长们应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启蒙教育的内容,运用明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表扬和赞许。如对于3~6岁的学前未成年人,可用“宝宝第一次能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了,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有礼貌的”“今天你洗手后及时关掉了水龙头,干得不错”“你能主动向爸爸承认自己的错误,进步很大”“你为自己的谎言而难过,爸爸相信今后你一定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学会自己整理房间了,我的宝宝长大了”“宝贝真懂事,都会关心照顾爷爷了”等语言加以表扬,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基础文明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艺术手段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赏识教育中交替使用的艺术方式。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过程中,奖励具有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适宜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亲切的目光、温馨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以及热烈的鼓掌等精神激励,以及玩具、书画、食品、服饰甚或金钱等物质奖励,都会调动未成年人遵守道德规范、表现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道德的终极关怀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因而教育未成年人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毋庸置疑,在道德启蒙教育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来唤醒、激发孩子的道德意识是必要的,但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物质奖励而服从父母或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随着父母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以及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6]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师长单纯以物质奖励来刺激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久而久之,未成年人形成了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遵守道德的习惯,学会了追求物质享受,养成没有物质奖励就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不良习性,形成讨价还价、凡事先讲报酬的坏毛病,教育结果事与愿违。因此,只有用精神激励来引导物质激励,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证道德启蒙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三)应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适宜的奖励与批评,可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凡是受到奖励、褒奖、赞许的行为,会因得到褒奖而强化,使行为方式继续保持下去;凡是受到批评、反对、惩罚、阻止的行为,会因为受到惩处而强化,使行为方式得以放弃,矫正。”[7]因此,师长们在运用赏识艺术的同时,不能忽视挫折教育的积极意义。倘若为了运用赏识艺术而一味地纵容、迁就未成年人,极易削弱他们的进取意识和自主精神,扼杀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任性、固执、依赖与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此,赏识艺术就成为滋生孩子自以为是、骄横霸道、盛气凌人等歪风邪气的“帮凶”。此外,滥用赏识手段,孩子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贬低赞赏艺术的价值。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将赏识教育和适度的批评教育有机地融入启蒙教育活动过程中,该奖当奖,该罚宜罚,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健康成长。

(四)培养未成年人自我悦纳和自我鉴赏的能力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培养未成年人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赏识教育的知识与艺术,还需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未成年人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直接关系到赏识功效的发挥。实际上,赏识教育艺术的内在魅力就在于开启未成年人的内心感悟与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努力上进的愿望,倘若未成年人本身抵制道德启蒙教育活动,不知或不能自勉,那么,任何形式的赞许与鼓励手段也无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师长们要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孩子形成自信、自尊、自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未成年人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道德任务的信心和勇气,在自我激励与自我超越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精神动力与道德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断完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任务,稳步达到道德启蒙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64.

[3]张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赏识教育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4-06-24(2).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冯永刚.道德启蒙教育:成人———你准备好了吗?[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4-7.

篇11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与实践活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音乐中的文化”同样影响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即“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包含民族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内容”等[1],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当前许多国家已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世界音乐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纲要。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师既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适当学习其他民族以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幼儿启蒙的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幼儿通过接触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开阔孩子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通过感受世界各区域的音乐,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达到更好地发挥多元潜能,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帮助幼儿在多元文化中达到开发多元智能的目的。

(一)空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理念在空间上不仅包括我国的民族音乐,同时还包括其他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群体,每个区域以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启蒙阶段了解我国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多元文化视野开发幼儿多元化潜能。此外,空间上的多元文化还应让幼儿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前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接触比较多,对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在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能够使幼儿以尊重、接纳的态度适应不同的文化,避免偏执理念。

(二)时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人类起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多元文化的兴起,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幼儿启蒙阶段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认知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而是包括从古到今的所有时期的音乐。当前的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经典的古典音乐和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上,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匮乏。随着时代的改革,音乐文化也有着飞速的发展,所谓音乐是不分时间和国界的,对于各个时期音乐都应介绍。在幼儿启蒙阶段中探索时间上多元音乐文化理念,能够使幼儿在多元音乐文化中懂得音乐。

(三)形式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音乐,还包括时下流行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广泛地挖掘出来。社会的转变势必影响教育的改革,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列入总目标,指出“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2]。同样,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了多元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在挖掘多元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几个熟知的少数民族音乐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的形式上应将我国以及外国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都纳入教学基本理念中。

二、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途径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喜爱各种趣味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大多在游戏中获得。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幼儿能初步的感知多样的世界,通过多元的音乐体验发展幼儿认知、情感等多元潜能,初步形成多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认知打下基础。

(一)丰富的多元文化主题音乐活动

在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地让幼儿感知作品的节奏、强弱、速度、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而应从幼儿的情感、生活入手体验音乐。多元文化下的主题音乐活动并不局限于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而是涉及与音乐相关更广泛的内容领域。例:音乐活动设计《认识世界各民族的乐器》的有关片段:1.播放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如:流水声、鸟叫声,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万物的美妙,然后让幼儿说出音乐中出现的自然声;2.教师告诉幼儿,在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靠采集大自然的物品来制作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每个区域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这些原始乐器都有密切的关系;3.教师可出示搜集的典型的民族乐器图片资料,如:中国的笛子、欧洲的风笛、非洲的马林巴琴和鼓等;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独特乐器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如:听到风笛就想到了苏格兰音乐文化等;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6.教师引导幼儿组建乐队,用不同民族的乐器尝试表演,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上述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主题活动,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各民族相互之间用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幼儿启蒙阶段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使幼儿开阔视野的同时,对于发掘幼儿的多元潜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来强化幼儿的多重能力的培养,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文化,使得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多元文化的音乐情境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元文化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在《多彩光谱》项目的教室里,儿童每天都接触大量用于启发其运用多元智能的素材,还有其他十几个各式各样的活动“角”,有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儿童置身于某种日常情境之中,这种模拟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3]。创设多元文化的情境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音乐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教师根据音乐的故事及情感,提供有关的素材进行角色的扮演,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验感悟音乐。教师在创设多元的音乐情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多元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幼儿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了解背景文化,同时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音乐文化。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综合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感知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在选择授课手段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去关注幼儿的兴趣,充分使幼儿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体验。例如:在非洲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教师就可以举行一个“非洲之旅”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语言、服饰、食物、风土人情等入手,探究非洲与我国不同的文化民俗,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感受音乐上,请幼儿欣赏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哇卡哇卡》,思考与我国歌曲的风格是否相同,然后欣赏非洲黑人手拿非洲鼓,载歌载舞的音乐。最后,教师创设情境给幼儿提供相应的非洲服饰,乐器引导幼儿边歌边舞,进一步通过创设的情境感受非洲的音乐文化特色。

(三)开发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

在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多元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可设立音乐专用教室,放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乐器,也可选择制作一些乐器模型或者提供一些实物图片等方法扩大幼儿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搜集有关音像资料,如电影、纪录片等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在教室的音乐角放置不同肤色的玩具娃娃,陈列不同民族的表演服装,以便幼儿从视觉上产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环境相互结合,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还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各种风格的歌曲,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的播放以供幼儿欣赏,创设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萦绕的环境,丰富幼儿的听觉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教师也可通过举办“音乐会”以及节日晚会,搜集编排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去表现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环境下,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纳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除了幼儿园环境可利用开发外,还可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家长方面,可带幼儿多参加一些音乐会演出,感受直接的现场音乐氛围,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引导幼儿接触多元音乐文化。有的家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时,家长也可搜集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给孩子进行讲解,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欣赏异国风情的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特色的本土民俗音乐文化,让孩子们有兴趣去欣赏多元的音乐作品。如果有的家长恰好是其他民族,教师可邀请这些家长来幼儿园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能极大地激起幼儿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兴趣。社会资源方面,当前互联网的发达,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社会中经常有世界各地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或讲座,教师可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欣赏,让幼儿感知各民族各区域音乐的特点,了解其乐器的外形特征、音色、代表曲目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纳多元音乐文化,家长和教师还可邀请音乐爱好者到幼儿园进行讲解演示,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现场演奏曲目,激发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民族乐器,并指挥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演奏,充分调动幼儿对于多元音乐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评价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评价制定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与幼儿的学习密切联系。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评价环节:

(一)立足本土音乐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社会的飞速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立足世界之本,民族音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应紧扣本土音乐文化,通过接触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扩宽听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意识,达到对祖国的热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传承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

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在评价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更应该立足世界,中西合璧汲取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在意识上要培养幼儿认识到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本民族、本地区的一样优秀,通过感受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增强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文化风格和特点,反映其生活的内涵,在评价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多元文化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非洲音乐的介绍中,其民族特有的节奏特点表现出了民族精神,节奏是民族的灵魂,在其背后表现出了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中寻找的内容。

(三)定位多元的音乐文化

在评价幼儿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幼儿面对的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定位多元必不可少。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长期让幼儿接触单调的音乐形式,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时刻把握多元文化的标准,考核教师是否选取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歌曲、舞曲、器乐曲等多种类的介绍,感受并体验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体会其中的差别,用对比与比较的眼光提高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也应不排斥,在多元音乐教学中给幼儿以介绍和讲授,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多元这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很快地融入整个多元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在这一标准下进行评价,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幼儿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现。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在让幼儿感知多元音乐多姿多彩的同时,幼儿认知、情感以及能力多元潜能也得到了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培养幼儿的音乐才能上,也体现在促进幼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发展多项思维,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世界是多元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幼儿在认知多元音乐文化,积极参与了解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自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只有深入了解感知才能弘扬多元音乐文化,才能为全人类保护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做出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区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色,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教师既引导幼儿认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也引导幼儿了解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作者:李笑珂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里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篇12

关键词:科学启蒙教育;小学新课标;科学素养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通过对小学新课标的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大家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在如何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强调的重点为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及学生身边的有关事物同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上除了知识技能外,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即将传统教学中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然”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在小学“自然”教学的不断改革完善和实践中应运而生的,这是一门综合课程,在课程设置时将科学这门学科同其他的课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放在核心宗旨上,它能够将自然科学和技术各个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有效地结合起来,且能够让学生通过运用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时具备必须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同自然界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所以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学习的目标要以探究为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要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素质高、勇于进行探索、敢于进行创新的人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在科学知识学习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启蒙教育,所以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科学课程的素质发展起到了科学定位的作用,在科学课标中科学素养的内涵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科学学习的动力表现在情感与态度上,然而科学学习的材料来源于科学知识,科学学习中科学探究表现为学习的中心环节,这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信心,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进而在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的目标达成了,最终获得科学学科的真正意义。

二、探究要科学学习的核心

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是探究学习时学生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是由科学课程提供的,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像科学家进行探究一样,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科学的能力不断增长,学生会在学习中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正确科学态度。

三、科学的启蒙课程在小学课程阶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科学启蒙这门课程所要承担的任务将会是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加倍的呵护,进而培养小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教师要做到引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和联系周围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科学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具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同环境和谐相处,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教学活动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只是让学生去学习与科学相关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动手实验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进行掌握

实验过程中探究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开始前所有的猜测、假设和猜想都是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支持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最后才能在试验完成时得出结论,然而在实验活动进行时如何合理进行操作呢?如何正确地处理获得结果便是一个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而这个实验过程我们不能只是为了验证才去进行实验活动,而应该是为了验证我们之前所做的猜测、假设和猜想是否是正确的。在科学学习中“探究”的运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感觉到这样的学习形式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

五、从“课堂模式封闭的”转向“课堂模式开放的”

篇13

新学期的第一个月就这样结束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及老教师的帮助,在今年的教学中自己换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慢慢学会了轻松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放不开,不敢亲近幼儿,害怕在幼儿面前表现,也学会了用游戏、故事、环境及家长来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性,以下是我对这几种教学方法的一些认识及理解。

一:通过故事或游戏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在游戏、故事中可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丢垃圾果皮等。有关专家指出:在幼儿期,充分利用游戏对其进行环境启蒙教育,使幼儿从小树立爱环境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

二:利用教室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经常接触到幼儿园教室的环境,所以,教师可从教室的环境布置入手,抓住时机,让孩子获得环保的知识和经验。如:利用银行、邮局、电讯等宣传单剪折成各种花草、动物,用易拉罐剪制成各种动物、人物,利用各种旧纸盒制作成各种汽车、房子等。这些自制品,既环保,色彩也很鲜艳,挂贴在教室内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可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废旧材料,共同制作小玩具、小饰物,也起到了环保教育的效果。

三:家长配合,共同做好环保教育工作。要求家长利用节假日及日常生活的每一细小环节,教育幼儿,并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熏陶。发动家长撰写环保育儿心得,谈谈自己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幼儿和家长的环保意识。

幼儿是祖国和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的。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幼儿教师继续长期、细致地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下个月我会继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努力学习,让幼儿能更好、更快的接收我的教学内容,可以快乐、自主的学习,让幼儿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中学习,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还可以在实践、动手及生活中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明白是非对错。

篇14

大家晚上好!

我是西瓜二班许钦宇小朋友的妈妈。很难得今天来参加钦宇在蓓蕾的最后一个“六一晚会”,也很荣幸能在这个温馨而美丽的节日庆典上作为家长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蓓蕾湖滨园的全体家长,真诚的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向一直以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辛苦养育、精心教育、认真培育孩子的各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道一声幸苦!

同时,今天也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感受。

首先,我想感谢孩子的老师。古语有云:养儿方知父母恩。同样,只有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带大他、养好他、教育他是一件多么费体力和脑力的事情。而西瓜班的老师们,每天每天,他们的工作就是面对这样一群懵懂无知、充满童趣也让人头疼的孩子。除了日常要教给他们全面的启蒙课程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中注重培育他们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性格、情商因子。像钦宇,不仅是他们班上最小的孩子之一,也是因为身体不够好,是经常带药去学校麻烦老师的不二人选。是张老师、黄老师她们,用爱心、耐心和细心,照顾着孩子的衣食起居,守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引领着孩子的启蒙教育!

其次,我想感谢蓓蕾湖滨园。坦白说,孩子刚到进幼儿园年龄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后来因为对第一次选择的幼儿园不太满意,多方市场调查找过来的。但是,自从来到这里,我就坚信并且庆幸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从每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我感受到了蓓蕾完备成熟的幼教体系、认真负责的教育理念;从几次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加的亲子活动中,我看到了老师们辛勤的汗水、真诚的笑容、努力的付出;从偶尔来园接送孩子的短暂沟通交流中,我感知着它严谨的管理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效的运转团队。从孩子每一点滴的进步和快乐里,我亦读到了背后那沉甸甸的爱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第三,我觉得还应该感谢我们的孩子们。都说孩子是上天派给我们的天使!从他们的蹒跚学步到迎风奔跑;从他们的咿呀学语到自由表达;从他们的无知无畏到明辨是非,我们在付出精力,我们也在收获快乐。我们在陪伴成长,我们也在自我提升。是孩子,赠与我们感恩平和的心;给予我们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支撑我们向人性的真善美不断的靠近……

今天,待会,我们的孩子将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风采,这台节目凝聚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劳和汗水,凝聚着家长们的心血和期望。让我们一起为孩子鼓掌,为孩子加油!我始终坚信: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我也一直坚信:在关爱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