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母婴健康小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育龄妇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42-01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艾滋病的发生率与传播速度正快速增加,艾滋病渐渐成为对人类的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范围急剧扩大,已迅速从静脉注射吸毒、暗等危险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1]。女性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传播中影响严重,随着女性艾滋携带者的增加,母婴传播的几率加大。特别是对于育龄期的妇女,她们正处于生育高峰期,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高,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将严重威胁下一代儿童的健康与成长,因此为减少艾滋病对妇女及其子女的影响,开展快速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迫在眉睫。由于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自身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健康教育成为公认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手段[2]。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4918名育龄期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探寻适合育龄期妇女特点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以提高育龄妇女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做健康检查的育龄期妇女4918人作为进行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干预对象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34.6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设立:接受健康教育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知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关政策。问卷题目类型设为选择题形式,入院接受检查时及教育干预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干预对象均独立完成问卷,前后试卷内容保持一致。
1.2.2 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宣传资料;面对面由医师对其进行宣传教育;提供电话咨询服务,随时接受受干预者的咨询;举办宣传讲座,鼓励育龄期妇女参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学习。干预后,随即让受干预者填写调查问卷。
1.3 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对比数据,P
2 结 果
2.1 育龄妇女在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教育前后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经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干预,育龄期妇女在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了解比干预前均有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在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教育前后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此次接受教育干预的育龄期妇女涵盖了高中及以下到本科及以上各个教育程度的女性,教育干预后各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有明显提高,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妇女提高最为显著,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发的一种高危传染病。艾滋病与一般传染病不同,其社会复杂性远远超过普通传染病[3]。据相关文献报道,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育龄妇女约占一半比例,15岁以下儿童约占13.7%。HIV病毒感染并不会对女性的生育造成影响,而HIV可母婴传播,因此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在儿童HIV感染中所占比例达90%以上[4]。随着育龄妇女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的比例快速增加,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将急剧增长,这对儿童的生存与成长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5]。目前,国内对于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的干预评价研究,仅关注于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并未得到特别关注。因此,通过快速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降低育龄妇女艾滋病的感染率,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刻不容缓[6]。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经面对面宣传教育、宣传资料阅读及艾滋病安全教育讲座等多种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的干预,所有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在教育干预后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尤其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育龄妇女,因其干预前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干预后提高程度最高,这表明,此类健康教育方式适合各种文化水平的育龄妇女,易于接受,可行性高,便于普及。
参考文献
[1] 徐媛媛,方利文,王临虹,王前,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518-520.
[2] 顾研.艾滋病社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2):88-93.
[3] 潘杨,邓韶英.珠海市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4):318-320.
[4] 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R].北京,2006:1-6.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3
目前,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虽然母婴传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正在增加,因而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必然会快速增加。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给予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掌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知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的目的[1]。在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中,随机选择1470例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1470例,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9岁。
1.2 干预方法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疗信息等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使孕妇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普及该病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等。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提供录像及开设咨询服务等方式,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调查的数据,以P
2 结果
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1470例孕妇干预前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321例(21.8%),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1236例(84.1%),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加强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知识、技能和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孕妇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差,随着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在艾滋病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由此可见,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给予重视,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2 推广干预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经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于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提高,干预主要以孕妇为主体,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推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3 针对孕妇不同情况开展综合干预 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会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异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教育程度不等会影响到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2]。所以在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孕妇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教育干预,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的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作为妇幼保健的策略,促进母婴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并接受。应用健康教育手段,在妇幼保健的各个环节,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对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显示出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男性感染为主转向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高的特点。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尤其年轻妇女担负着生育后代的使命,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加扩大,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1]。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加防护意识。综上所述,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并且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时应该结合孕妇的相关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传播。总之,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4.
【关键词】 孕期;保健知识;干预;妊娠结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00-02
孕期保健是指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卫生指导,使其正确认识妊娠和分娩,消除孕期不良的心理情绪[1],以保证孕妇孕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妊娠结局。目前,孕期保健已成为围产保健的重要环节,其中加强对孕妇孕期保健知识的干预,提高孕妇的保健意识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孕期保健知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本文将做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264例孕妇,随机将孕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2例,其中干预组孕妇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7.2±1.7)岁,孕周为19-35周,平均(24.8±2.1)周,初产妇114例,经产妇18例。对照组孕妇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7.4±1.6)岁,孕周为17-35周,平均(24.4±1.8)周,初产妇108例,经产妇24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孕妇在产前检查过程中不给予孕期保健知识干预。
1.2.2 干预组 孕妇采取孕期保健知识干预措施。孕期保健知识的内容包括:产前产检的注意事项、孕期心理调节、孕期饮食调整、孕期生活方式的调整、孕期运动的指导、孕期用药注意事项、胎儿宫内发育特点、胎儿畸形的相关因素等。孕期保健知识宣教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主要以一对一的健康宣教为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孕期保健知识传达给孕妇。此外,定期在产检时组织孕妇参加孕期保健知识宣传讲座和观看孕期保健视频,鼓励孕妇交流保健经验,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和监管能力。制作图文并茂的孕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手册,免费发放给孕妇,以便其在家学习。同时,定期通过电话随访孕妇,了解孕期的状态,为孕妇发送孕期保健小知识,增强孕妇的保健意识。孕妇分娩后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妊娠结局。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如表1所示,干预组孕妇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为7.6%,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以及广大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孕妇的孕期保健状况、孕妇孕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有效的将孕期健康保健知识传授给孕妇,增强孕妇孕期保健意识,提高孕妇孕期自我保健的能力,改善妊娠结局一直是孕期保健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基本的孕期保健知识和常识的缺乏将影响孕期孕妇的生理和情绪.使孕妇对各种角色的适应能力下降[2],从而对妊娠结局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孕期保健的目的是保证母婴的最佳健康状态。提高新生儿质量,不断提高我国优生优育水平。
焦亚萍[3]对484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93%的孕妇希望了解孕期保健知识。因此,在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干预过程中既要满足孕妇的保健需求,同时也要从专业的角度,以优生优育,降低围生期风险为目标,既要注重孕期生理变化,也要涉及心理方面的健康。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孕妇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孕期保健知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妊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这与叶桂英[4]的研究结果一致。开展孕期保健知识教育能够提高孕妇对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认识[5],从而提高孕期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向娟.孕期保健及监护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171-1173.
[2] 金慧敏.孕妇孕期保健知识知晓状况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72-473.
[3] 焦亚萍,温秀兰,董宏薇,等.孕产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需求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25-826.
准妈妈的指甲是健康的指示灯
准妈妈的指甲怎样才算是健康指甲呢?让我来告诉你吧:健康准妈的指甲应平滑光洁,甲面无纵横沟纹,甲上无干扰斑,指甲对称,不偏斜,无凹陷或末端向上翘起现象,外观呈美丽的粉红色。准妈妈们,指甲能反应你的健康状况,一起来看看吧!
看指甲的形状
如果孕妇的指甲形状像一个小匙子,甲色苍白,那么就有贫血的可能 (贫血症状还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现象)。如果发现你的指甲是这样的话,那你就要赶紧上医院检查,接受专业的治疗。
贫血指甲改善:孕妇可以口服铁剂,也可以食补,严重的话可能就需要输血了。
看指甲的颜色
如果孕妇的指甲无光并且全部是白色的,这可能是妊娠合并有肝部疾病的征兆,这也许是缺乏锌元素及维生素B6不足的征象。孕妇会常觉得手脚发凉、精神很差、易疲劳,而且,皮肤特干燥、粗糙,毛孔粗大。所以白指甲孕妇产检的时候别忘了化验肝功能。
缺锌、维B6指甲改善:多喝水,补充微量元素,饮食平衡。
看指甲的质地
如果孕妇的指甲发黄,很容易折断,做家务的时候轻轻碰撞一下,指甲就会整片整片地往下掉,那就要警惕有没有妊娠期糖尿病了。普通人患糖尿病的明显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孕妇却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不易发现,通常要靠抽血筛查和做糖耐量试验。
妊娠期糖尿病指甲改善:控制饮食、少吃甜食。
看指甲的表面
如果孕妇的指甲上出现凹痕,那么她缺钙就比较严重了。如果孕期摄钙不足会造成肌肉痉挛、抽筋,骨头酸痛,还可导致孕妇骨质疏松,引起骨软化症。
缺钙指甲改善:丰富食物种类,均衡饮食结构,其次是选择补钙产品。食物中含钙量较高的食品包括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
准妈指甲保养小TIPS
1.平常多摄取一些含有胶质成分(gelatin)的食物或补充品。基本上,多吃胶质并不会影响孕妇与胎儿的健康。
2.勤剪指甲,尽量让指甲保持短短的,如此一来,发生指甲断裂的几率就会大幅降低。如果你实在不习惯留短指甲,将来等宝宝出生后,你也应该看在小宝宝柔嫩肌肤的份上,把指甲剪短一点,以免在照顾小宝宝时,不慎伤了宝宝的肌肤。
3.在就寝之前,使用一些保湿防护乳液,来保护手部肌肤与指甲的组织。
4.做家务要注意。当你想要使用清洁剂做家事的时候,别忘了戴上手套,以免手或手指沾到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造成过敏与伤害。
5.在怀孕期间还应禁止涂指甲油,指甲油的色素会影响胎儿的健康。一方面含有丙酮(ace-tone)成分的指甲油刺激性很强,容易对敏感的指甲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挥发出有毒的香味,进而影响你与胎儿的健康。
孕妇指甲变化提示10种疾病
1.白色指甲 ――肝病,如肝炎
2.黄色,厚的,生长缓慢的指甲 ――肺病,如肺气肿
3.黄色,根部有红色的指甲 ――糖尿病
4.半白半粉红的指甲 ――肾病
5.红色甲床 ――心脏病
6.苍白或白色甲床 ――贫血
7.指甲表面凹陷或起皱 ――牛皮癣或关节炎
8.“杵状指”,或者指甲倒转 ――肺病
9.甲皱根部有不规则的红线 ――狼疮或相关组织疾病
10.指甲下面有黑线 ――恶性皮肤瘤
母婴小知识:指甲长得快不是病!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82-02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的,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1]。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2]。我院产科2007年1~12月全面开展并推行人性化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
2007年1~12月,我院产科收住孕产妇1 388例,年龄22~43岁,孕周28~42周,全部实施了人性化护理服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方法
2.1产前开办孕妇学校
我院产科开办了孕妇学校,每个星期六下午讲课。凡在我院行产前保健的孕妇均可免费参加孕妇学校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孕期用药、孕期营养、怎样实现顺利分娩、新生儿护理等。课后参观病房、产房,了解病房、产房的布局、设施以及服务项目,使她们在产前既接受了孕产期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又感受到了人性化的关怀,避免了入院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2.2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
医院在产科走廊两侧的墙壁上悬挂了许多天真可爱的宝宝图片,让孕妇情不自禁地滋生出母爱,墙壁上还有许多产期小知识。如:产妇产后饮食的详细指导,宝宝的保健等。新生儿沐浴室环境温馨,温度适宜,还播放着优美的音乐;操作台柔软舒适,淋浴池、游泳池美观安全。我科还把新生儿整个沐浴、游泳、抚触过程全部录制下来,制成DVD,送给家长作为纪念,留下美好的回忆。
2.3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我院开展对患者施行七声服务,即:入院有问候声、操作有解释声、配合有致谢声、失误有道歉声、不适有安慰声、节日有祝贺声、出院有送行声。让孕产妇从入院到出院享受到一个连续性、一体化的服务过程。
2.3.1态度热情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以热情和微笑接待患者,以恰当的称谓称呼患者,并与患者亲切交谈,做好“九个一”服务,即:说好第一句话,为患者递上第一壶水,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和指导,回答好患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落实好患者的第一顿饭,协助患者做好第一次检查,尽心做好第一次穿刺,帮助患者留好第一次标本,为患者讲解好第一次用药。使患者感到人文气息,消除因住院带来的紧张、焦虑心理。
2.3.2护理禁忌语护理过程中常用“四个不”:称呼病人时不直呼床号,病人询问时不说“不知道”,遇到难办的事不说“不行”,病人有主诉时不能说“没事”。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要求,我们制订了专科语言规范,对病人“不说等一会儿,要说马上来;不说试试看,要说尽我最大努力;不说没事,要说我们会及时观察”。教育年轻护士遇到病人情绪激动时要给予冷处理,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真诚的爱心。
2.3.3为出院产妇送温馨我科为所有出院产妇讲解饮食与营养、活动与休息、产褥期卫生、用药、避孕、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讲解出现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及产后复查、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时间,并告知咨询电话,以便出院后随时与我们联系。待出院手续办理完毕后,由责任护士送至电梯口,与产妇及家属道别,让产妇在出院时也能感受到亲情。
2.4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要在不断地提高,对护士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但要掌握熟练的技术操作,同时也应该把操作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科护士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仪器的使用和专科护理知识及技术,使患者得到多元化的最佳护理[3]。
3结果
3.1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的实施,要求护士要服务于孕产妇开口之前,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照顾,真正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使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达98%以上。
3.2激发了护士学习热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产妇对产褥期自我护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就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实现了护士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3.3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在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护士提前上班,主动评估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全面状况,依据存在的问题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满足孕产妇的需要,及时主动帮助孕产妇解决实际问题,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4讨论
人性化服务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了孕产妇安全舒适的需求,必要的护理介入能够帮助孕产妇适应分娩后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变化;开展人性化服务给孕产妇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与健康宣教,具体讲解、示范和指导,形式丰富多样,有利于帮助孕产妇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降低产后母婴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开展人性化服务给孕产妇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持,树立信心,不仅在生理康复方面给予帮助,而且在心理上使其放松,精神上给予鼓励,有利于孕产妇顺利进入母亲角色;开展人性化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学习,自我增值,丰富职业内涵[4],才能发挥自己的导师作用;开展人性化服务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宣教,全面到位的护理服务,成功地显示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2]谢凤勤.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运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517.
[3]高应涛.浅谈人性化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15.
[4]陈彦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