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素质教育观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大分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在我国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素质教育旗帜下,音乐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能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涵义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它要求受教者积极主动自觉地接受音乐,欣赏音乐,受到音乐的感染、陶冶、锻炼,实现音乐教育效应。
音乐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音乐教育被理解为培养音乐家或专业音乐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现在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音乐使人们的性格、心灵得到陶冶和满足,情感得到升华。[1]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2]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一)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1.音乐教育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音乐。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歌曲,电视、电影插曲等等都是音乐这个艺术种类的表现方式。数目繁多、题材各样的音乐种类融于生活之中,有待人们去欣赏、去辨别。因此,人们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就需要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体会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反复这个过程,才能使人们真正充分的享受音乐、欣赏音乐,以达到与音乐的共鸣。
2.音乐教育促进德育教育
自古以来,中外的大家、学者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教化作用。先秦时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孔子认为礼乐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固的重要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乐是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自己得到体验和感化。在“真善美”的音乐教育中,人们能够受到感化和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常常是欣赏者积极主动、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把德育内容渗透进接受者的脑海中。这也是寓教于乐的重要体现。
3.音乐教育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情感的陶冶、对心灵的净化。音乐正是通过其内在的蕴意,通过悠扬的曲调,以情感人,达到感情的升华。正如1876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专场举办的音乐会上,听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4]
4.音乐教育启蒙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右脑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人的左右脑合理利用并和谐发展则能提高人的智慧,使人聪明。例如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喜爱音乐、精通文学,他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史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5]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就要加大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以便能最大化的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其平衡全面发展。
5.音乐教育具有健全人类心理结构的作用,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在古代《乐记》中就已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功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当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讲,成功与失败并存。每个人的精神压力都异常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因此音乐教育的这种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健全人们心理结构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出来。
(二)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沟通
在素质教育的大内涵里,音乐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音乐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之间;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舞蹈等)之间都能很好的融合,在共同达到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能使受教者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
2.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音乐教育是非必要的,是属于娱乐学科。因此,有必要加大对音乐教育重要作用的宣传,使社会公众加深了解和认识。只有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3.音乐教育内容、方法的多样化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引进教育、教学,当代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和增加。以前的教学方法并不继续适用于当今社会和学校,并且为了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也必须改变。只有教学方法和内容更贴近当今生活,音乐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唱一首歌,而是利用这些高尚优美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动。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化作用
音乐是人们健康氛围的感化力量。在优美、健康的音乐环境中,学生整体会充满活力、表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使其精神振奋,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正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期望达到的氛围。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保卫黄河》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呼唤人民保家卫国;《歌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对着全世界歌唱,宣誓了东方巨龙正在苏醒,祖国正走向富强;《生死不离》表达了在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灾难的决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不管未来有多苦,只要心中还有梦便能坚持到底、不断前进。
音乐教育能很好的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音乐美的爱好与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个体的熏陶与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有序、健康向上等功能与效应,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是智育、德育、体育无法代替的。[6]因此,音乐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中,应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为造就一代在新世纪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朱一平.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J].艺苑,2006,(10).
[3]臧一冰,张巍.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张鸣霞.试谈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性的凸显[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编号:14XJA880004),主持人:王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74-07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借助一些隐性或显性指标来判断其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纵观那些发展较为突出的高职院校,相互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和一致性。发掘这些共性特征,厘清有关概念、重新审视内涵发展有关的价值取向问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相对于现有的评估制度和体系,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适度借鉴实践经验和现有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对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制定出符合内涵建设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而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正是构建该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一、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探索分析
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要素的把握和归纳,我们主要考虑从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和体现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入手,通过对内涵建设的概念审视、质量标准制定、推进路径选择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高职教育领域专家的一些比较权威的描述,获得更多关于内涵发展的理论佐证。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到底有哪些呢?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董刚、杨理连(2011)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其核心构成包括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所有活动和要素的集合。其中,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完整体系[1]。董刚、杨理连、张强(2013)在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进行高职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影响或体现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控制与评价。并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应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实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开评价[2]。张洪春、温中梅(2014)认为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多维结构中,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是三个最基本的发展维度[3]。鲁武霞、马建富(2012)面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资源整合运作能力、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以及院校管理能力[4]。乔万敏、邢亮(2009)通过对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发展要在宏观上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略和发展路径;在微观上要把提升质量、凸显特色、服务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新路[5]。徐伟、王德清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从厘清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发展,合理布局专业及专业群,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融入区域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几个方面入手[6]。
目前,高职教育评价倾向于对“硬”实力,比如办学条件、办学成果、教学投入等方面的评价,而对学校内部的精神品质、制度文化以及外部社会声誉等“软”实力重视不够。随着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软实力被不断提及。实际上,“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是缺一不可、互为支撑的[7]。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既然选择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就应该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高职院校应从弘扬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升自身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8]。
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程度作为主要标准的,培育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学生才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高职院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办学特色、高校管理等基本要素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体现[9]。在高职院校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正是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持续运行,构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内涵建设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纳入那些能体现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是制定评价指标的依据,也是对各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的一种导向和引导各院校明确内涵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质的解读
高职教育经过一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后,内涵发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吸引力的核心任务。从概念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一定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投入和政策推动,向依靠学校的内在发展需求转变;二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等“软实力”要素转变。三是在发展方向上,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的不是某个局部的发展,而是调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概念和实质的进一步解读,所谓内涵式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主要着眼于一种精神力量即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校传统和学习氛围以及打造名校声誉和品牌等[10]。软实力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聚集和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从专家对于软实力的权威描述来看,它与内涵式发展有着极为相似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内涵式发展就是以软实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扩张时代的到来,它更意味着在教育改革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积极探索。要在正确深入理解高职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着力点,创新内涵式发展机制与策略。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与本真,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坚持不断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就一定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前提条件
(一)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应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不同类型的院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育任务,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教学型大学则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积累。而研究型大学秉持的质量观是鼓励师生对科学的追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应该再偏向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继承,更不能盲目参照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观必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只有秉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明确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的内容――条件、过程和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发展条件,办学条件和资源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基本要素是保障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根据质量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这一定义,教育质量不仅仅要衡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应包括办学过程质量和办学结果质量。其中,过程质量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这些要素对于促成良好结果出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结果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校、师生的发展上。对评定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其核心是培养的人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从整体来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在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全面的质量观,从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进行阶段性评估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优秀的院校作为标杆作用,带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对象应该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而非全部,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作为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方向标。
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通过突破学校内部的阶段性束缚而逐步适应并有机融入外在社会环境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分成几个阶段逐步完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阶段性评估来实现升级、创新和完善,使得学校能够客观的审视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水平。同时,核心要素当中的具体评价指标的筛选可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实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协调发展
内涵式发展一定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要进行的战略选择。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达到相应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推进内涵建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模式,在经营运作时会涉及到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规模增长的停滞,而是需要适度的相对稳定的规模扩张。在保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充分考虑学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应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特征分析
一所实施内涵建设的高职院校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内涵特征和要素结构。那些在内涵建设上表现优秀的高职院校,虽然他们外在的显性指标各有特色,但内在运作模式上必然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和高职院校发展关键要素的探索分析,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列为十项,从其他视角看,也许这些构成要素并非衡量高职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成分,但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这些要素的位置与作用需要重点强调。
(一)利用率高的办学条件和资源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考核内涵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评价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使学校的质量、效益以及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等软实力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追求“质”的飞跃。硬件资源是高职院校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严格考核,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加大专业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运营能力,营造出能够保证应用性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内涵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就无从谈起。对于硬件的要求,随着高职教育发展所处不同的节点,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评估中,应该更多地鼓励构建相邻院校间以及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有效的弥合资源闲置与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反应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个性风貌,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要想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话,就必须在影响办学质量的某些方面办出特色,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生存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内涵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转变理念和思维。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经营思维和办学模式,引导其特色形成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经营理念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办学定位的准确性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突出的核心标准。
(三)基于职业性特征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要素,一所高校的专业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品质,是考生和家长及社会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反映了与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对接程度,是决定学校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性环节。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在内涵发展中承担着先导和关键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此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
2006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该理性地、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在为市场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的动态的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这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2]。”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来进行考核。一定数量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水平和地位,所以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四)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导向,包括高职教育在执行各项职能过程中而开展的各种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传统风俗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物质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等的有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软实力”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立足点,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竞争,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偏重于“专才教育”,使得高职教育越来越偏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极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
一项关于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相对较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失衡,出现认知偏差同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上,缺乏内在理性支撑,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甚至有部分学生显现出逃避或放弃社会责任的趋势,这势必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消极的引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改革新的关注点。
(五)强调制度创新和执行力的高效管理
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于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特色是一所大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是大学自身优势的体现和特色发展的保证。维系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资源,校园精神和管理制度,这三者是互相支撑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过程中,秉承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近几年比较集中的规范化运作和发展,办学思路、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等观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涌现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高职院校真正缺乏的不是意识而是执行能力,即缺乏一种将办学思路、教育目标等落实到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内涵建设真正需要加强和重点培育的。
(六)富于激情的师资队伍
尊重教师和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力量,将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维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学校中最为珍贵也最值得开发的资源,能够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成效以及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一些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等纳入规划范围。因此,以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一个关键要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评价重点考虑教师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教师的激励有效性,而且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强调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熟练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定以及教师自身对职业角色的认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良好的道德素养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影响着和引导者,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使学生真正获得情操陶冶和素质养成方面的提升,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这一切都要依靠学校设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只有有效的激励政策,才能真正启动教师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凝聚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共识和正能量。所以,高职教师激励手段的有效性也将成为师资建设的一个考核指标。
(七)追求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本质与根本目标,也是内涵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鲜明的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经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CBE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办学资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环节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标准完美契合。但目前校企合作还没有从原来校企双方的失衡结合转变为深度融合。很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难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利益诉求没有获得有效实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是实践中缺乏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追求合作的意向,还要追求合作的持久性以及能否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
(八)关注过程的学生参与度
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来看,“学习参与度”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控制的新焦点,它提倡将教育质量评价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性建构上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
国外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学生参与度的实证研究,验证学生参与度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尽管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获得一个有共识的结论:只有全面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当学生的参与行为获得鼓励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才能最大化(Rosenshine,1982),学生才有可能在不同维度最大限度地成长和发展[13]。
新的质量观提倡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关注硬件投入更应该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教育过程质量的评价和学生技能提升、价值观形成等产出结果质量评价。学生参与度作为衡量标准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育过程评估的新依据,也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照系数。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学习参与度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现状,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九)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动因,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存在意义和经营主旨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文化传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高职教育实施内涵建设的具体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专项内容,体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的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评价制度,可以考虑从区域资源利用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整个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系统中的分支,着重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实现程度,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十)契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学生
相对而言,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指标应该是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和办学条件只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评价是一种结果质量评价,主要是对高职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服务后所取得的收获和发展的评价,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来对人才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质量进行综合性反映和评估,是检验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杨德广认为,“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有的高校重在培养科研人才,而有的高校却善于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所以不能依照分工不同,来判断学生人才的质量优劣。针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着力突出对职业岗位最需要、最常用、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4-01
一、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涵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学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受的权利,应该是面对大众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做不到的,它可以培养人的全方位的能力。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是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
(三)音乐教育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在音乐教育整个环节中,学生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整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音乐课怀的是一种恐惧的心理,总是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不好会在课堂中挨批评,或者是完成了作业但是怕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这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愉悦过程。音乐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一味追求技术,忽略对音乐审美的学习,所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没有内涵,让学生只是成为了“音乐匠”,而不是“音乐家”。
(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中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处在6-18岁之间,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激励学生从事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他们一生的音乐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而如果目前虽说是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音乐的表现也多存在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提不上从事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团队意识、音乐的体验与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学习音乐的态度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到,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上去设立健全、健康的评价体系,而是将教育的目标及目的直接指向了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重新认识音乐教学过程,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客体地位,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能够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
(二)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作业,而没有创新方面的意识的话,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一个学生想成为好的演奏者只具备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的乐理知识不好,或者是听音有问题、节奏也不准的话是根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演唱或演奏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知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这里的单一指的是只注重技巧,不注重情感、内涵的考试方式。例如在声乐考试中,教师给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技巧好的学生,声音唱上去了,嗓门够亮音量够大的学生在考试中比那些先天嗓音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占的优势大的多,分数也高很多。我们应该改进这种评价方式, 光有声音没有感情的歌唱不能得高分,如果感情表达的很好,哪怕声音差一点都不能给低分。 只有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素养,音乐的技巧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提
高、成长,反之,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会发声的机器。
四、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学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自身的办学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不变的发展方向。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启发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帮助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淋漓尽致的感受音乐的美,所以在教学中忌讳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也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对音乐的体验,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随合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教师的思想认识、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已经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功地的人格尊严,合理的要求乃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坚持“观察在前,目标在后”,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统一规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每个孩子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立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但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在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程”中提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过好教育,才能全面、积极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健康身体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它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了较全面地理解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学习了许多理论文章,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良好素质的基础应包括⒈健康的。心理素质⒉良好的体能素质⒊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素质⒋良好的才智素质⒌会体验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中,应把着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化自己做”。
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县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
学会关心:指的是要帮助、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关心知识、真理、学习以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高度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