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

篇1

关键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探索与改革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音乐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且对声乐、乐理、器乐、视唱练耳、作曲常识、和声、音乐欣赏、伴奏编配等进行分科设置。不少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仅仅处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粗略接触相关乐器,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层面。但是音乐课程这么多,音乐教育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难度非常大。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少学生刚进校时,极度缺乏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持续强化音乐课程建设,优化和落实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完善音乐教学实践体系

高校要健全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结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切实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手段的优势,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授课、实习、实训等诸多方式。综合相关技能,将学生当作幼儿,开展互动授课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其次,可以把教学实习、校内实训、课程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的校内实训环境,增强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训平台上提升、增强、展示自身的音乐技能,并做好查漏补缺。

二、优化完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课程改革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契合幼儿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与音乐综合教学能力。不少高校转变音乐课程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为培养幼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夯实基础。基本素质涵盖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这两大基础课,它们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不少学校尝试着整合这些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内容。而且,不少高校把视唱练耳的相关技能训练和乐理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以增强理论知识讲授中的趣味性,提升视唱课学习的实效性。它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音乐技能涵盖了舞蹈、声乐、钢琴,学生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熟练地弹唱幼儿歌曲,增设齐奏、伴奏等形式。舞蹈课程要进行舞蹈的相关基本训练,强化幼儿舞、民族舞、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学前儿童的各种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同学们多模仿、多观察、多实践,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形式

学前音乐教育旨在让广大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作品和周围环境中的韵律美、音乐美,强化他们的音乐欣赏、歌唱韵律、乐器表演等意识和能力。高校要设置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性。让学生切实把握音乐的独特魅力;或让学生演奏相关乐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尽可能地体验音乐之美。比如以幼儿教师为角色定位的教学模拟大赛、艺术周、教学音乐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职业热情。再就是联系相关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见习、实习,确定具体化的实习内容,让学生持续地开展教育实习、见习。把幼儿园教学实习和模拟实习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明确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定幼师培养目标时要确定下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满足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师、专家学者、要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要融入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成果。要把握学生实践、运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水平,强化他们的探究能力与自主意识。学前音乐课程的所有教育活动与目标,都应该密切联系幼儿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切实培育出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较长的课程建设周期。所以各个学校要切实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音乐教育培训从业者要积极支持,加速改革音乐课程改革的脚步,强化职前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媒介沟通;课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1-01

0引言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我觉得对于做好教学的关键更多的还是在课堂外。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老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对于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是极度有限的,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准备与研习。下面,我主要从教师这方面对于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那么对于老师而言,课外教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

这里的教学规划是指不仅除了在传统课堂上应该讲解的重点外,而且在课堂后应该在课外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作为课外知识要去理解与掌握的必备过程。首先,很多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针对本章节或者将要讲授的课备课,而忽视了整体观,其实,整个课程和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程中,应该以整门课为单位让学生对课程目录以及大体框架了解的基础上在对于每一章节进行细致把握,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每节课要相互联系,承上启下,让学生的思维在横向纵向上都得到扩展。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时候,激发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在课外依据老师的知道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其次,备课模式与内容要与时俱进。很多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只是只抱住教材里的内容或是参考书不放,其实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每天都在进行变化,如果不能对上课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那么学生们会觉得知识毫无新意且实用性较差,最终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所以在备课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型模式对原有模式进行适当补充,并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做好准备,并在课上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让其课外搜索并研究相关问题。再次,要分析学生心理与实际能力。很多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只是把教材的东西一口气的传授,信息量大而且实用性差,并且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现有水平不能够很好的接受,甚至是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需要以学生的角度,而非老师的角度去备课,甚至可以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对上课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现在的学生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在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乐趣。最后,教师心态调整。其实如果老师每次把教学当成一种与朋友聊天甚至是聚会的机会,那么这样课堂教学的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的老师都把课堂内外的教学作为一种任务或工作去完成,这样带着压力的教学往往让老师疲惫不堪,甚至也会让学生也有一种压力之下的紧绷状态,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放松心态才能最终在教学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学的一份子,甚至老师要弱化自己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并全体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2非课堂式的授课模式,即课外教学活动

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但是只凭课堂仅有的两个小时并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授课效果。对于英语科目而言,其实本人觉得以下几种方式是可以做为课外教学模式的:①英语角。英语角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并且可以在英语角遇到自己学业上的朋友共同进步,做到在信息上互通有无。②课外的影视欣赏活动,每周老师可以推荐一到两部英美原声电影作为课堂外的知识补充,并且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不但在欣赏过程中学到了语言,而且还掌握了英美文化,了解了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们对文化,人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大学的教学一定要既要注重技能型,还要培养学生有思辨的头脑。影视作品无疑是最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媒介。③课外网络教学。在现今网络和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课外的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等方式教会学生每日一句地道的美式口语,或是利用一张图片及一个故事发到博客上让学生们学到关于英美文化等知识,又或者通过语音视频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们用英语聊天,甚至举行网络模拟的英语会议和辩论。并把平时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互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督促学生在课下与老师交流。④举办英文主题的聚会等方式,比如在介绍英美文化的时候,可以依靠旅游系的现有设施,现场讲解英美国家的餐桌礼仪等。当然课外教学类型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多样化,但是一定要注意课外教学的学生的安全性,趣味性及实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其实无论是课内和课外,教师都要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并且在课后要与学生保持沟通顺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内容,方法,技巧做成思想上的反思与总结,以便对下次教学做出改进。并且在课后通过面对面,电话,甚至是网络等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课后学业上进行帮助与辅导数。并且在批改作业方面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通过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来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依据的一部分。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一定要做到,针对重要知识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来让学生提交作业,并即时通过在线修改,是课外教学做到即时性与互动性。

当然教学是师生双方面的一个互动过程,要想学好包括英语在内的每一门科目,除了教师在课外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工作外,做为教学的另外一方学生也应该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学习以及练习工作,在课堂内外发掘对科目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技巧,并积极配合好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中的双赢局面。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完美的程度,只有师生双方不断交流,不断进取,在课堂内外找到适合彼此的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现状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都有巨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拥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大学数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分级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具体体现。经过不断实践,证明分级教学在大学数学课程中是极为必要的。

1.分级教学概述

在符合教育部制定的大学数学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大学数学课程分成来两大类:理工类和经管类,再对学院自身的性质和学生生源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举行入学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和学生的自我选择,把入学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精品班,一类是普通班。

在认真分析两个班级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分级教学的自身结构,给这两类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考试大纲、考核标准。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数学基本教学要求,制定普通班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精品班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普通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学习的深度和拓宽知识的广度,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相同,并且适当的借用多媒体,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

2.1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果

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类别、等级、层次进行了有效的界定,大学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针对那些将来的职业方向是数学或和数学相近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一类是针对那些文科类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最后一类是针对数学专业类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二,制定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次的原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分层次、学生分层次、教学方法分层次、测验考核分层次、管理分层次;三,提高了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实施分级教学的重要性。

2.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实践中突出的问题

分级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各大高校在具体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很多高校的数学课程分级教学依然停留在尝试和实践之上,没有推进到全部的主干课程;二,分级教学在具体操作中,细节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对学生的分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有的学生进了所谓的精品班,容易骄傲,有些学生进了普通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级教学的实施,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所设专业也不断增多,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限制了分级教学的发展,另外,在当下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下,数学教育者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3.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启示

首先,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要不断的进行更新,编写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往的数学教材轻视思想、注重技巧,这种编排是不太合理的,要对其进行改进。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主要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比如,可以设立数学网站、制作电子课件等。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是分级教学的出发点。第一,数学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老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方针。最后,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提供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出想象力。第二,不断加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4.结语

所谓的分级教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的具体特征,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重点还是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教学大纲的制定,分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教学大纲、合理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填鸭式”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要把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三,数学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分级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江世宏.对工科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5):99—100.

[2]王宗尧.美国微积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对我国非数学专业微积分教育的启示[J].化工高等教育,2011,10(07):27—29.

篇4

关键词:教学目标;英语教学;新课标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课程的目标,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从五个维度对当前外语教学提出了基本目际,即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本文试从知识分类学说角度来谈谈如何达成高中英语新课标五维教学目标。

        一、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主要思想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如“如果……那么……”。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可见,认知心理学所谓的广义上的知识包含了知识和技能,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这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应的。

        2.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所有知识都是陈述性的。

        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获得,安德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安德森认为,在习得和运用新知识过程中,正面例子有助于概括,反例则有助于分化,这对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是一种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的技能,它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可以看到广义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三个阶段。在新知识习得阶段,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识相互间产生联系,并与旧知识产生逻辑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也即新知识进入了原有的命题网络。此时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新知识习得后,有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知识经过适当的复习、记忆,在头脑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使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通过训练,转化为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亦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式训练是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重要形式。

   二、知识分类学说对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

        1.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作为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有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对于前者,可以依据记忆规律,如复述、复习等方法来保持;对于后者,可以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加深理解。

        以词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来指导学生词汇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如下的策略指导:

        (1)注意。知识分类学说认为,知识的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学习者指向目标的活动状态。要求学生讨论含有学习词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语解释。

        (2)非语境化。将学习词从原课文句子语境中脱离出来,激活原有知识,回忆出与学习词相近的所有词项,然后对这些词以英语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并指出词项间的语义形似点,但主要是语义差异;要求找出与学习词构成搭配关系的词组。这样,便能形成以学习词的横组合关系(搭配)和纵组合关系(近义词)为语义结构的完整的语义场。

篇5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纵观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训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实验室应该是大学生学学物理最有效的和收获最丰厚的场所。通过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实验课不仅能使大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实验课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模式。

1 研究教学对象,完善教学大纲

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考虑理工科学生的需要。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根据,应该体现改革精神,服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的整体要求。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高度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创新能力。

1.1 开设综合型实验,坚持基本技能训练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突出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对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连贯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使得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基础。例如,声速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研究等实验,除了可以训练学生各种技能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满足大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和方法的愿望,实现教学科研相结合。

1.2 开设设计型实验,与理工科结合

淘汰验证性实验,添加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实验,展现理工科物理实验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开设“传感器特性研究及应用设计”实验,转变了过去的专门化,单一化实验在认知上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教学理念需改变

我们至今大部分教学仍然是填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有些实验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更糟的是,有些实验仪器更加集成化,整套设备就一个箱子,学生无需理解实验原理只要打开电源开关等少数几个步骤即可测得合理的数据。在日益庞大的学生数量面前,实验室的人次数翻了几倍,但是实验老师人数并没有大幅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个人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式下,学生层次扩大,人人都应有被教育的权利,这样迫切要求我们的实验课内容应该拉开档次,增加更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完成必修的课程,还应该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演示实验,这样同时能解决实验老师缺乏的问题。

2.2 集体备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要进行由实验课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参加的课前讨论,发挥集体优势,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和准备工作的要求,明确实验的重难点,确保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3 把好实验预习关,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如果准备不充分,对所涉及实验内容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样做就能有效地把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果。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扩大教学量,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学生有所了解,使学生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在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拓展。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3 实验器材的完善是实验教学的根本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规模,学生的人数剧增,与之呼应的实验器材的扩充,实验课老师的不足和其流动性频繁等诸多问题,对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足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器材的完好,除了相应配套的实验守则和规章制度约束外,还需要管理实验室的老师与上实验课的老师及学生相互配合好。这就要求上实验课的老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非常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能够及时处理实验中仪器的故障,并详细地写出要上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室工作记录,这样可以对仪器的管理责任分明,避免相互的推诿现象,保证良性循环。如果的确无法自行修理好损坏的仪器,可以联系生产厂家,平时应该做好仪器的防尘,防潮,防腐,防热,防漏电,防震等保护措施。

4 勤工助学的优势

勤工助学的学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和维护自身得到了锻炼,部分减轻实验老师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实验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理论课更为突出,那么要求一位老师同二十几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很好的互动效果,难度很大。如果此时有对实验项目熟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上实验课的学生进行辅导,他们能更加有亲和力,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新的理念,激发新的思维,新的挑战,呼唤新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对比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教学内容及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对新的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实验的主动性增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任文辉.开设物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2005,18(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