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

篇1

关键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探索与改革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音乐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且对声乐、乐理、器乐、视唱练耳、作曲常识、和声、音乐欣赏、伴奏编配等进行分科设置。不少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仅仅处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粗略接触相关乐器,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层面。但是音乐课程这么多,音乐教育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难度非常大。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少学生刚进校时,极度缺乏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持续强化音乐课程建设,优化和落实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完善音乐教学实践体系

高校要健全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结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切实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手段的优势,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授课、实习、实训等诸多方式。综合相关技能,将学生当作幼儿,开展互动授课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其次,可以把教学实习、校内实训、课程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的校内实训环境,增强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训平台上提升、增强、展示自身的音乐技能,并做好查漏补缺。

二、优化完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课程改革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契合幼儿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与音乐综合教学能力。不少高校转变音乐课程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为培养幼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夯实基础。基本素质涵盖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这两大基础课,它们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不少学校尝试着整合这些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内容。而且,不少高校把视唱练耳的相关技能训练和乐理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以增强理论知识讲授中的趣味性,提升视唱课学习的实效性。它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音乐技能涵盖了舞蹈、声乐、钢琴,学生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熟练地弹唱幼儿歌曲,增设齐奏、伴奏等形式。舞蹈课程要进行舞蹈的相关基本训练,强化幼儿舞、民族舞、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学前儿童的各种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同学们多模仿、多观察、多实践,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形式

学前音乐教育旨在让广大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作品和周围环境中的韵律美、音乐美,强化他们的音乐欣赏、歌唱韵律、乐器表演等意识和能力。高校要设置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性。让学生切实把握音乐的独特魅力;或让学生演奏相关乐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尽可能地体验音乐之美。比如以幼儿教师为角色定位的教学模拟大赛、艺术周、教学音乐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职业热情。再就是联系相关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见习、实习,确定具体化的实习内容,让学生持续地开展教育实习、见习。把幼儿园教学实习和模拟实习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明确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定幼师培养目标时要确定下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满足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师、专家学者、要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要融入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成果。要把握学生实践、运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水平,强化他们的探究能力与自主意识。学前音乐课程的所有教育活动与目标,都应该密切联系幼儿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切实培育出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较长的课程建设周期。所以各个学校要切实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音乐教育培训从业者要积极支持,加速改革音乐课程改革的脚步,强化职前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媒介沟通;课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1-01

0引言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我觉得对于做好教学的关键更多的还是在课堂外。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老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对于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是极度有限的,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准备与研习。下面,我主要从教师这方面对于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那么对于老师而言,课外教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

这里的教学规划是指不仅除了在传统课堂上应该讲解的重点外,而且在课堂后应该在课外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作为课外知识要去理解与掌握的必备过程。首先,很多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针对本章节或者将要讲授的课备课,而忽视了整体观,其实,整个课程和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程中,应该以整门课为单位让学生对课程目录以及大体框架了解的基础上在对于每一章节进行细致把握,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每节课要相互联系,承上启下,让学生的思维在横向纵向上都得到扩展。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时候,激发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在课外依据老师的知道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其次,备课模式与内容要与时俱进。很多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只是只抱住教材里的内容或是参考书不放,其实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每天都在进行变化,如果不能对上课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那么学生们会觉得知识毫无新意且实用性较差,最终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所以在备课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型模式对原有模式进行适当补充,并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做好准备,并在课上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让其课外搜索并研究相关问题。再次,要分析学生心理与实际能力。很多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只是把教材的东西一口气的传授,信息量大而且实用性差,并且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现有水平不能够很好的接受,甚至是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需要以学生的角度,而非老师的角度去备课,甚至可以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对上课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现在的学生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在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乐趣。最后,教师心态调整。其实如果老师每次把教学当成一种与朋友聊天甚至是聚会的机会,那么这样课堂教学的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的老师都把课堂内外的教学作为一种任务或工作去完成,这样带着压力的教学往往让老师疲惫不堪,甚至也会让学生也有一种压力之下的紧绷状态,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放松心态才能最终在教学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学的一份子,甚至老师要弱化自己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并全体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2非课堂式的授课模式,即课外教学活动

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但是只凭课堂仅有的两个小时并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授课效果。对于英语科目而言,其实本人觉得以下几种方式是可以做为课外教学模式的:①英语角。英语角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并且可以在英语角遇到自己学业上的朋友共同进步,做到在信息上互通有无。②课外的影视欣赏活动,每周老师可以推荐一到两部英美原声电影作为课堂外的知识补充,并且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不但在欣赏过程中学到了语言,而且还掌握了英美文化,了解了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们对文化,人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大学的教学一定要既要注重技能型,还要培养学生有思辨的头脑。影视作品无疑是最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媒介。③课外网络教学。在现今网络和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课外的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等方式教会学生每日一句地道的美式口语,或是利用一张图片及一个故事发到博客上让学生们学到关于英美文化等知识,又或者通过语音视频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们用英语聊天,甚至举行网络模拟的英语会议和辩论。并把平时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互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督促学生在课下与老师交流。④举办英文主题的聚会等方式,比如在介绍英美文化的时候,可以依靠旅游系的现有设施,现场讲解英美国家的餐桌礼仪等。当然课外教学类型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多样化,但是一定要注意课外教学的学生的安全性,趣味性及实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其实无论是课内和课外,教师都要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并且在课后要与学生保持沟通顺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内容,方法,技巧做成思想上的反思与总结,以便对下次教学做出改进。并且在课后通过面对面,电话,甚至是网络等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课后学业上进行帮助与辅导数。并且在批改作业方面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通过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来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依据的一部分。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一定要做到,针对重要知识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来让学生提交作业,并即时通过在线修改,是课外教学做到即时性与互动性。

当然教学是师生双方面的一个互动过程,要想学好包括英语在内的每一门科目,除了教师在课外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工作外,做为教学的另外一方学生也应该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学习以及练习工作,在课堂内外发掘对科目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技巧,并积极配合好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中的双赢局面。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完美的程度,只有师生双方不断交流,不断进取,在课堂内外找到适合彼此的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现状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都有巨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拥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大学数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分级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具体体现。经过不断实践,证明分级教学在大学数学课程中是极为必要的。

1.分级教学概述

在符合教育部制定的大学数学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大学数学课程分成来两大类:理工类和经管类,再对学院自身的性质和学生生源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举行入学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和学生的自我选择,把入学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精品班,一类是普通班。

在认真分析两个班级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分级教学的自身结构,给这两类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考试大纲、考核标准。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数学基本教学要求,制定普通班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精品班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普通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学习的深度和拓宽知识的广度,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相同,并且适当的借用多媒体,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

2.1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果

通过多方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大学数学课程的类别、等级、层次进行了有效的界定,大学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针对那些将来的职业方向是数学或和数学相近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一类是针对那些文科类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最后一类是针对数学专业类的学生,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二,制定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分层次的原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分层次、学生分层次、教学方法分层次、测验考核分层次、管理分层次;三,提高了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实施分级教学的重要性。

2.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实践中突出的问题

分级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各大高校在具体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很多高校的数学课程分级教学依然停留在尝试和实践之上,没有推进到全部的主干课程;二,分级教学在具体操作中,细节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对学生的分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有的学生进了所谓的精品班,容易骄傲,有些学生进了普通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级教学的实施,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所设专业也不断增多,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限制了分级教学的发展,另外,在当下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下,数学教育者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3.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启示

首先,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要不断的进行更新,编写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往的数学教材轻视思想、注重技巧,这种编排是不太合理的,要对其进行改进。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对教学模式的改进,主要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比如,可以设立数学网站、制作电子课件等。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是分级教学的出发点。第一,数学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老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方针。最后,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提供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出想象力。第二,不断加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4.结语

所谓的分级教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的具体特征,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重点还是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教学大纲的制定,分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教学大纲、合理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填鸭式”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要把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三,数学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分级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江世宏.对工科数学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5):99—100.

[2]王宗尧.美国微积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对我国非数学专业微积分教育的启示[J].化工高等教育,2011,10(07):27—29.

篇4

关键词:教学目标;英语教学;新课标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课程的目标,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从五个维度对当前外语教学提出了基本目际,即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本文试从知识分类学说角度来谈谈如何达成高中英语新课标五维教学目标。

        一、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主要思想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如“如果……那么……”。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可见,认知心理学所谓的广义上的知识包含了知识和技能,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这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应的。

        2.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所有知识都是陈述性的。

        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获得,安德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安德森认为,在习得和运用新知识过程中,正面例子有助于概括,反例则有助于分化,这对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是一种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的技能,它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可以看到广义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三个阶段。在新知识习得阶段,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识相互间产生联系,并与旧知识产生逻辑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也即新知识进入了原有的命题网络。此时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新知识习得后,有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知识经过适当的复习、记忆,在头脑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使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通过训练,转化为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亦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式训练是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重要形式。

   二、知识分类学说对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

        1.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作为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有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对于前者,可以依据记忆规律,如复述、复习等方法来保持;对于后者,可以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加深理解。

        以词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来指导学生词汇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如下的策略指导:

        (1)注意。知识分类学说认为,知识的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学习者指向目标的活动状态。要求学生讨论含有学习词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语解释。

        (2)非语境化。将学习词从原课文句子语境中脱离出来,激活原有知识,回忆出与学习词相近的所有词项,然后对这些词以英语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并指出词项间的语义形似点,但主要是语义差异;要求找出与学习词构成搭配关系的词组。这样,便能形成以学习词的横组合关系(搭配)和纵组合关系(近义词)为语义结构的完整的语义场。

篇5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纵观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训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实验室应该是大学生学学物理最有效的和收获最丰厚的场所。通过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实验课不仅能使大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实验课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模式。

1 研究教学对象,完善教学大纲

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考虑理工科学生的需要。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根据,应该体现改革精神,服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的整体要求。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高度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创新能力。

1.1 开设综合型实验,坚持基本技能训练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突出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对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连贯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使得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基础。例如,声速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研究等实验,除了可以训练学生各种技能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满足大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和方法的愿望,实现教学科研相结合。

1.2 开设设计型实验,与理工科结合

淘汰验证性实验,添加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实验,展现理工科物理实验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开设“传感器特性研究及应用设计”实验,转变了过去的专门化,单一化实验在认知上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教学理念需改变

我们至今大部分教学仍然是填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有些实验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更糟的是,有些实验仪器更加集成化,整套设备就一个箱子,学生无需理解实验原理只要打开电源开关等少数几个步骤即可测得合理的数据。在日益庞大的学生数量面前,实验室的人次数翻了几倍,但是实验老师人数并没有大幅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个人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式下,学生层次扩大,人人都应有被教育的权利,这样迫切要求我们的实验课内容应该拉开档次,增加更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完成必修的课程,还应该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演示实验,这样同时能解决实验老师缺乏的问题。

2.2 集体备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要进行由实验课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参加的课前讨论,发挥集体优势,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和准备工作的要求,明确实验的重难点,确保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3 把好实验预习关,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如果准备不充分,对所涉及实验内容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样做就能有效地把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果。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扩大教学量,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学生有所了解,使学生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在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拓展。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3 实验器材的完善是实验教学的根本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规模,学生的人数剧增,与之呼应的实验器材的扩充,实验课老师的不足和其流动性频繁等诸多问题,对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足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器材的完好,除了相应配套的实验守则和规章制度约束外,还需要管理实验室的老师与上实验课的老师及学生相互配合好。这就要求上实验课的老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非常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能够及时处理实验中仪器的故障,并详细地写出要上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室工作记录,这样可以对仪器的管理责任分明,避免相互的推诿现象,保证良性循环。如果的确无法自行修理好损坏的仪器,可以联系生产厂家,平时应该做好仪器的防尘,防潮,防腐,防热,防漏电,防震等保护措施。

4 勤工助学的优势

勤工助学的学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和维护自身得到了锻炼,部分减轻实验老师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实验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理论课更为突出,那么要求一位老师同二十几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很好的互动效果,难度很大。如果此时有对实验项目熟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上实验课的学生进行辅导,他们能更加有亲和力,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新的理念,激发新的思维,新的挑战,呼唤新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对比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教学内容及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对新的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实验的主动性增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任文辉.开设物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2005,18(2):81-82.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问题分析;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广大英语教师尽心尽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外语教学规律,编写了一系列的优秀教材,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高水平外语素质的人才。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观察一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表现出的问题。其最表层的问题是课堂效率低,这表明相对于教育资源来说存在极度的低效利用,即资源浪费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因此,透过表层现象,发现深层根源是必须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英语教学培养目标没有专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作为基础课的英语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能妥善处理四六级和英语综合能力或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四六级考试从思想和实践上很明显地干扰了正常英语教学。

2.混班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多种不同的需要

随着扩招的继续,生源个体差异大,对教师教学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班教学使因材施教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混合班中,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几乎有少一半的英语学习成绩最高和最低水平的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得不到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存在茫然的状态。

3.师资质量不够

在数量上,学生大过于教师,教师成为上课机器;在质上,一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由于扩招,英语教师压力过大,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提高。

4.教材陈旧

虽然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众多,如《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新视野》、《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等,这些教材所选文章虽都出自外国文人之手.但毕竟选材都是十多年前文章.和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之间存在一定鸿沟。广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只为语法、单词还想了解国外人文风貌,形势发展,因而新鲜文章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从而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二、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1.编排、选择合适的教材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但现有的许多英语教材与时代脱节,因此英语教学要改革,教材更新与选择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总纲,一套合适的教材不仅要内容新颖,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还要配合有大量的口语和听力练习,全面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所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还必须要有连贯性,延续性。如此才能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提高外语课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同时,应加强英语学习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来优化英语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语的氛围,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和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潜移默化地使英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3.改变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应注重授课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合理利用课间十分钟,开辟第二课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段提出了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负责人,对教学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引导、督促、监督的作用。一名教师授课水平高低也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以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使课堂更有针对性:针对大二学生要参加CET4,且大多学生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期初应敦促学生做好计划,进行专项练习;适当讲解备考方法,抽出时间锻炼听力、翻译、阅读和写作。

其次,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锻炼学生听力,扩充知识面每次课前应适量下载并精心挑选音质好、内容好的视频短片,在课间进行播放,比如“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奥巴马演讲、杨澜TED演讲、马云英语演讲等,内容新颖励志,既可提高听力又可扩大视野。因此笔者认为课间时间应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了解外国文化、名人轶事,提高听力的第二课堂。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与实践在不断更新、发展,这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教师要认清新形势,在教材上做文章、改进教学教法,在理念上更新自己的观点,敢于接受挑战以创建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新平台。除了本文所阐述的几个方面,我们还应该从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按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将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进行整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巧儿.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宋鸿雁,肖本罗.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J].唐山师范学报,2004(11).

[3]陈千飒.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科技向导,2012(5).

[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2004.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任务型教学;日语习得教学;学生主体性;互相学习;自我发展;教师指导性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07-02

1前言

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是日语习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学主体、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通过语言交流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活动。因此,日语阅读课程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学生运用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来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掌握通过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而理解所阅读的知识、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则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法、词汇及相关语言知识等的单一化、被动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致使学生在情感、思维等方面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气氛沉静,教学效果低下。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它以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为核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的一种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中,达到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并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效教学方法。

因此,在日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激发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优化日语阅读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日语阅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日语教师应当认真思索和潜心探讨的课题。

本文拟从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出发, 简要探讨日语阅读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任务型教学方法,扼要阐述任务型教学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以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作用。

2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任务型教学

2.1人本主义理念: 外语语言研究理论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功能主义再到交际理论的发展过程,外语学习研究理论经历了从联结理论到认知理论再到人本理论的发展过程,这些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升进和第二语言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David Nunan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与外语教育家,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来组织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课程要由社会实用性决定、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重视学生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承担着导学助学作用(即教师把学习策略引入课堂)。因此,第二语言的学习必需与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结合起来,教师应先了解学生想学习什么内容和掌握哪些技能,从而在适应学生的需要的前提下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理念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水平、兴趣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将教学目的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因素, 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

2.2任务型教学

2.2.1任务型教学及其中任务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各种任务来进行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来以David Nunan为代表的大批语言学家的研究性著作成为这一教学方法正式形成的标志。

在教学活动中,“任务”这个概念的作用得到极大重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David Nunan认为:任务是有即定目标的教学活动,由任务目标(goals)、输入(input)、活动(procedures)、教师角色 (teacher role)、学生角色(student role)和环境(settings)六个部分组成。任务的目标是指通过让学习者完成某一项任务而期望达到的结果。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可以来自教师、教材或其他一些资源,也可以由学习者自己生成。任务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可以两人(pair work)讨论或小组活动(group work)的方式来完成任务。任务是由教师控制和调节、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以目标语言为工具来完成任务、学习语言交际。其中,目标、输入和活动被认为是核心任务要素;师生角色及环境是支持性要素。

2.2.2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型教学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显著不同的特点:

(1)任务型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提倡提升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

(2)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知识的传输,而不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

(3)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通过相互学习解决一系列任务,而不是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竞争来取得一定的效果。

(4)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小组学习中,而不是单纯的学生个体自我学习。

(5)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即重视用目标语交际、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指导的显著特点,强调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充分挖掘学习者自主解决问题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3任务型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1正确把握师生角色: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要以使学生在用目标语言完成任务的互动过程中学会如何交际为重点,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如此,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对于课堂上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并且将课堂中的语言学习要与课堂之外的语言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由可见此,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扮演着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其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成为支持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角色。

因此,在任务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反思传统意义上的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既要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 又要正确把握教师的指导地位和促进性。这种不同于传统型教学的师生角色扮演是由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规律决定的, 也是作为一员大学教师自觉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3.2任务型教学程序设计: 笔者今年担任大学二年级日语专业两个班的阅读课程,该两个班学生的日语学习成绩大致相同。为了决定是否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本学期的最初四个星期对其中一个班实施了任务型教学方法,而另一个班采用了传统型教学方法。通过四个星期的试验,前者明显比后者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效率高,于是从第五周开始两个班都一直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法。

下面以第一课?日本人の名字のはなし (关于日本人的姓氏)为例,简要阐述日语阅读课程的任务型教学的程序设计。

3.2.1布置任务

(1)在课前教师把学生分成四大组;

(2)教师布置阅读课文时将讨论的话题范围是日本人的姓氏与中国人的姓氏(包括姓氏的含义、读法和来由等),为每位学生参与讨论提供话题条件。(3)教师为学生重点讲述实施讨论任务时所需的背景知识、表达方式和关键词语,包括有些可能是学生不熟悉的词语,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提供语言上的准备。 (4)各小组成员课前准备讨论所需要的材料,并在上课前一天电子邮件发给教师。(5)教师事先确认和了解各小组成员所准备材料的具体情况。

3.2.2实施任务: 该程序是在教师的观察和指导下,让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利用所学语言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讨论任务。该程序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学生分组自主讨论: 各组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讨论议题,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每位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讨论。同时,教师事先确认和了解到的各小组成员所准备材料的具体情况,巡查各组学生的讨论状况,关注自己巡查时听到的一些有趣的观点,并对学生实施任务的方法作简短而积极的评述。(2)准备小组讨论成果: 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四个小组修改各自所准备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讨论成果报告书。小组讨论成果报告书是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的重要手段,各组学生一般都会采用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修改的语言来尽力最佳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掌握和巩固已学语言知识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要求各小组每位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成果报告书的准备工作之中,并在学生需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且小组讨论成果报告书的篇幅界定为口头陈述约5-10分钟的篇幅。

3.2.3 评价任务: 小组成果报告准备工作完成后,每组要选派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选取代表可以采用小组推举方式,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教师指定方式。通过汇报小组讨论成果,各组学生会积极地倾听其他组同学为实现任务目标所出的努力,包括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新的表达方法等,因此可以深化和提升各小组自主实施和准备的分组讨论的结果。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和语言的创新使用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适量的讲解。对学生在现有的语言知识储备情况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已尽其所能的努力参加应予认可。教师要关注学生取得进步之处,对小组撰写的报告做出肯定性的评价,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3任务型教学的运用效果: 在上述日语阅读课程的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四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素材、组织适当的表达方式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互相学习的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本文从大学日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入手, 以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为基础, 探讨了教师在大学日语阅读课程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 在教学的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综合素质提高的时代, 大学日语阅读教学乃至其他课程的教师应充分重视以人的发展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通过任务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Brown,H.D:《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David Nunan》:《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商务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71-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商务英语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提高大学商务英语的教学效率,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以多样化的任务展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加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如何在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教学法,已经成为当期大学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方式

(一)任务教学法的特点

语言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多为语言知识,并为真正掌握语言交际能力。任务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条件,因此,近年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逐渐引入大学语言教学中。从广义角度看,任务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进而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任务教学法基础理论认为,若要真正掌握语言就不能只依靠语言知识的学习或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应当在一系列活动中达到培养目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特定的语言项目,为学生安排一系列合理的任务。并指导学生通过交涉、表达、询问、沟通、解释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教学法的方式

任务教学法主要包括前期准备、核心任务、后期巩固等环节。在首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任务的目的与主题,并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指引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和背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核心任务首先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配角色任务,并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的指点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思路支持,但不需要纠正学生的具体错误或选择。鼓励学生在合作和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或操作演示,并根据演示结果进行总结和指导,促使学生对任务要求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后期巩固则是指在完成核心任务之后,教师设置一系列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子任务”,并通过多种联系活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任务教学法在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任务教学法在大学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要制定任务目标。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计划中设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商务知识。比如在学习promotion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促销方式,理解促销的含义。其次,要优化活动过程。在实际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活动通常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任务进行热身训练。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或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要将属于课程导入,因此需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第二层是完成任务阶段,也是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大致明确课堂任务。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要具有操作性,尽量做到细致具体。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精读、跨读、略读、视读等阅读技巧,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第三层主要是讨论交流。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具体的探究任务,鼓励小组成员根据教学任务合作交流。第四层则是展示成果阶段。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并接受其他小组的点评,也可以与其他小组交换阅读意见,在这种合作探究中,可以有效拓展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学生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扩展和延伸阅读教学内容,比如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信息,自主扩展商务英语阅读视野。

(二)任务教学法在大学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要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内容转化为任务模块。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主要是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商务知识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因此,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要根据具体的商务情景设置学习任务。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口语教学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专业技能模块与职业素养模块。其中,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行政办公能力、公关礼仪、沟通技巧和客户接待等内容。专业技能则包括产品推广、合同签订、客户开发、信用证开立、保险办理、租船订舱等。教师要充分调研市场对商务英语的人才需求,进而设置更加科学的口语教学任务。并将岗位需求与口语教学零距离对接作为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在设计任务模块时,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了解教材内容,然后自主提出设计方案,并根据方案收集数据和素材,对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由于在完成这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运用口语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应当进一步细化模块任务,明确划分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角色任务。其次,可以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转化为项目任务实施。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教师应当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口语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项目任务,并组自主建项目团队,团队再对成员进行具体分工。例如,在产品推广项目任务中,要安排出口公司、生产厂家、进口公司、会场、广告策划公司等角色任务。大学生则需要根据自身的角色和任务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商业条款规定,并用口语与其他角色进行沟通交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教师则需要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在项目结束之后还要知道大学生运用口语进行总结归纳。

(三)任务教学法在大学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前任务阶段,首先要设计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遵循真实性原则,设置合理的商务英语写作任务,为任务型写作教学奠定基础。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写作教学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等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创设合理的写作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合理分配写作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任务既要与学生习得的商务英语知识相联系,还要引入新的商务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其次,要创设实施任务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引入任务阶段,教师可以将大学生分为多个合作小组,并为大学生提供典型范例,构建商务场景,指引学生组建商务团队,并让学生自行分配任务,增强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促进、组织、帮助和指导的作用。应为学生讲解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为学生提供句型、语气、词汇、格式等专业知识。

篇9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讨[J].高教论坛,2005,(1):85-87.

[4]张永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98-400.

篇10

1.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能很好地沟通,在英语学习中由于我们母语的关系,语调和语音都带有母语的腔调,所以要针对说、写、听、读的能力重点培养。大学英语口语一直是我国大学学生的弱项,达不到所期待的水平,由于教学中对口语的重视不够,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忽略对口语的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的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学生在英语口语日常交际中不敢大胆说,缺少口语交流。老师在指导和推动学生的同时也要多互动,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口语,避免学生英语口语因不自信而失去兴趣。

组织开展学生合作性学习的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主要在于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老师要有引导意识给学生找方法找途径。通过合作性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和措施,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大学英语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在与同学组成小组时为了完成任务,有着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分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就是在分组学习的情景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交流中的重点。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一堂课中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性学习不仅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口语,还能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的热情。我国在研究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合作学习比传统教学更全面、更具时效性。英语口语合作学习的活动原则,主要以互动、多样等形式来开展。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脑力学习,以一种有声有色的课外学习环境来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效率会更高。

合作性学习有多种形式,利用电视电影中的角色扮演,老师根据角色提供有关词汇,以话剧的形式或电影中的片段来表演,这种是最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方法,学生能轻松地表演,不至于发音不准而胆怯。合作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印象,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很多效率。

3.合作学习提高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主动、实际地找到学习技巧,在学习中培养交流的习惯,用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学习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养成常与人沟通、交流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英语口语过程中容易取得较大成效。合作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思维的综合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纠正语音、语调,判断语句的充实和语言的逻辑是否合理。

语音和语调要从模仿开始,从音标到感情的投入,通过电视剧或电影模仿是比较好的训练方式,根据看电视电影掌握其表达方式,在合作学习时应用到学习当中,同学之间利用这种沟通、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篇11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转贴于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忧患意识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忧患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一、抓好《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切实加强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学军活动,促进高等学校军事课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建立有资质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是落实这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高校应当把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建设培养看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生命线。

二、结合军事课堂教学,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 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军事理论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

古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国防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核心和具体体现。

四、开展军事理论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有利于拓深学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民族利益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国防法》和《国 防教育法》开展的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凝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目标、原则、对象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在全方位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宣传表彰英雄人物;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等等。

五、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保驾护航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在仅隔44年后,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科技落后外,主要是清政府国防废弛,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异常淡薄,以致中国国防力量极其虚弱,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状态。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在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下,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也更加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国防教育使大学生青年明白,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懂得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树立青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护国之志。

通过开展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激发其中包含的强大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力争能够使大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浓烈的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树国;加强国防观念教育的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年02期

篇13

关键词: 摄影 素质教育 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篇14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但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网络成瘾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克制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在给人们带来高效方便的同时,它的各种诱惑也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人群的日益增多,成瘾程度的日益加剧,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网络成瘾现象。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网络成瘾的困扰,据中国大学生网络协会的调查,我国大学生中有上网成瘾表现的约占17%,另有13%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成瘾倾向。这些大学生深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断送了前程,更有甚者因此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研究大学生如何克制网络成瘾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已有一些有关网络成瘾现象和成因的研究,但对于如何克制网络成瘾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提出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克制网络成瘾,并详细阐述大学生自我教育在克制网络成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目前,对于什么是自我教育的问题,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含义,本文更侧重于自我教育的实际意义。大学生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它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为同一个人的特殊教育系统。具体来说,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并通过对自我的对象化,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它是大学生自己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大学生自我教育不仅存在于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也存在于品德形成以外的各个方面,不仅包含心理方面的因素,还包含思想品质、文化素质等因素。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而发挥着独特作用的。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确立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是克服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协调、自主发展的根本问题。

我国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进入大学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面对多姿多彩、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自我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成才起着关键作用。

二、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有关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有很多,人们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原因,由于笔者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每天与学生接触,通过对身边学生的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不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有些学生不能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没有高中时那么紧张,相对自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有些学生开始花大把的时间用来娱乐,每天泡在网上聊天、购物、玩游戏、看电影等,一系列的网上娱乐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这其中那些自制力差,相对而言更加贪玩的学生就渐渐陷入了网络世界,成为了网络成瘾者。

(二)没有目标,不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规划。对于某些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上大学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进入大学以后,不会有老师追着他要作业,也不会有家长整天盯着他的成绩,而学生本人对于他将要从大学获得什么、他想要什么并不清楚,更谈不上对自己的大学做出规划。这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学生每天漫无目的的生活,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充实起来,似乎有很多闲暇时间,于是上网就成了他们打发这些时间的方式之一。

(三)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感情等活动中会遇到一些不愉快和烦恼,有些人加之本身性格比较内向,于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排解,发展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这时他们就可能转向网络,通过网络游戏、聊天等方式来忘却和掩盖心理的痛苦,逃避现实。当他们在网络上能够缓解和掩盖心理的痛苦时,他们就会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从而造成网络成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在克制网络成瘾中的作用

(一)自我教育对大学生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有着正面引导作用。既然现今社会已经是网络化的社会,上网已经占用了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时间,那么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利用好网络这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就具有了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网上的各类信息和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大学生如果能够进行自我教育,那么他会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进而充分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在哪方面有欠缺,对什么感兴趣,根据这些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和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自我教育来进行自我监督和控制,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监督和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和内容,从而达到积极正确使用网络的目标。

(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做出正确的大学乃至人生规划,而不必寻求网络作为精神寄托。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能够比较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能够发表独立见解,形成自己的看法。自我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老师、舆论的引导,促使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的思考和内心体验分析,使个体意识的内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活动的自主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进而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更新的目的,这使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己,避免出现心理问题而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有许多骚动和困惑。若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这时网络有可能成为他们放松自己的精神,暂时逃避现实的方式。要使这类学生不至于发展成网络成瘾,就需要寻求一个有效途径,使其能够疏导心理障碍。除了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外,大学生自己学会和掌握自我控制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自我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其不会对网络形成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有许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克服心理问题,从很细小的事情上便有所体现。比如,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虽然免不了会出现焦虑、伤心、暴躁等情绪,但如果立即调动自己心理调节的意识,唤起正确合理的观念,便可以与头脑深处的不合理信念做斗争,进而树立起信心,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摆脱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到排解,即使上网也会有所节制。

总之,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网络成瘾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和前途。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更应重视这一现象,积极研究对策,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网络,远离网络成瘾。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