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茶艺的知识范文

关于茶艺的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茶艺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茶艺的知识

篇1

关键词:针灸;抑郁;失眠;ISI;PSQI;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127-02

研究显示,失眠为抑郁最常见伴随症状[1],未有确切的研究证实抑郁症和失眠症之间的固然联系,但临床显示,抑郁症可导致失眠[2-3],而后者可加重抑郁,对于治疗而言更是棘手。目前针对这一临床状况的研究仍较为有限:药物治疗受制于其副作用及潜在的滥用和依赖风险,而由于耗费时间及对参与度的要求,心理治疗仍显不足,针灸是最受欢迎且安全的替代及补充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5年6月门诊或是住院患者,年龄29~81岁;男15例,女31例。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8。估计患者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现在服抗抑郁、失眠药的,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被排除本研究。这些个体的中位年龄62岁,79.3%为女性,均存在重性抑郁(MDD)病史及超过3个月的显著失眠。受试者被随机分入常规针灸组、及安慰剂针灸(placebo acupuncture)组,安慰剂组为服用药物,但无针灸组,并于3 w内接受了9次治疗。

1.2方法

针刺取定风池穴、双侧耳神门穴、四神聪穴、安眠穴、内关穴、神庭穴、印堂穴、百会穴、外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所有的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后留针30 min/次,1 次/d,5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5疗程。

1.3疗效标准

明显好转:患者主要症状消失,容易入睡,总睡眠时间延长,自觉睡眠质量提高;抑郁情绪明显减轻,思维清晰,情感正常。好转:患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抑郁,晚上失眠等重度症状减轻,情绪稳定。无效:患者症状治疗后无改变。

1.4观察指标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Insomnia Severity Index)是一种患者进行抑郁自我评定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标准总分13~15,16~20,21~25分以上分别为轻、中、重度抑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8个条目组成7个成份,累积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评价等级:0~5;6~10;10~15;16~21分,分别表明睡眠质量很好、还行、一般、很差。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分析。定量资料以面(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异。结果以P

2 结果

所选病例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既往治疗、饮酒、饮咖啡、患有慢性疾病上无统计学差异,而主要转归即睡眠衍生的睡眠效能方面,睡眠潜伏期在治疗5w后,常规针灸组与最小刺激量针灸组(-1.40,95% CI,-7.08~4.28),以及常规针灸组与安慰剂针灸组(3.10,95% CI,-3.64~9.84)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常规针灸组受试者实现入睡潜伏期≤30 min的比例高于安慰剂组(P=0.04),但其他指标总睡眠时间及入睡后醒来时间均相仿;治疗后5 w已观察不到显著差异;与其他组相比,常规针灸组在大部分指标方面均无显著优势;针灸耐受性良好,常规针灸组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比例为5.1%和3.4%,其中2例原因为针灸点疼痛,1例原因为头痛及恶心。研究中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ISI评分和PSQI评分在针灸组和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抑郁改善,睡眠质量有提高,两者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

3 讨论

与安慰剂组相比,针灸组在日常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方式、睡眠时间无明显差异,这也可能和我们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有关,而在睡眠模式中以睡眠潜伏期比较得到改善,治疗失眠症的平衡灸能显著改善睡眠,可能和失眠程度的好转有关。

本研究中针灸治疗无抑郁症状和心理显著影响运作,可能是该疗法针灸主要针对失眠。这将是值得探讨的改进方案,同时抑郁症状得到改善,虽然没有量化数据,在症状判断上以西药、中成药及中草药的摄入量减少为依据,可能是影响抑郁症状而改善失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在其他研究中治疗抑郁症相关残留失眠症状,与精确的穴位、针刺深度、针刺得气和感觉及伴随症状及疾病有关[4-5],如伴随偏头痛,骨关节炎,腰腿痛等在浅刺在非穴位具有相似的功效。这些对于残余失眠的效果可能也有药物影响,虽然我们没有相关数据的显示,但是对于精准度强的针灸,患者主观睡眠是得到改善的。令人欣慰的是,在ISI和PSQI评分中,两个体系显示针灸针是有统计学差异的,这表明针灸能够改善抑郁患者失眠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抑郁残留失眠症状耐受性有余,而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患者在治疗后仍受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失眠症状困扰,但抑郁主观症状得到改善。本项研究对针灸的价值进一步肯定,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抑郁残留失眠症状治疗的艰巨性。

参考文献:

[1]Tramonti F,Maestri M,Gronchi A,et al.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J].Psychology,Health&Medicine,2016,21(3):309.

[2]赵毅,彭颜晖.抑郁症合并失眠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4):310-312.

[3]K冠宇,郭霞珍.从五神脏论抑郁症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3,33(5):433-435.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大和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市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基地、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以生态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无公害有机茶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我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度,茶园面积发展到2万亩,其中卢氏县1.9万亩,500亩,市400亩,县100亩。建立200亩以上重点基地6—8个;建立500亩以上示范园基地2—4个;建立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00亩;建立无性系茶苗苗圃50亩以上4块;重点培育1个龙头企业,创建茶叶品牌;建立市茶产业协会;扶持3—5个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训茶农100000人次,技术人员500人次;培训一批茶文化及茶艺表演人员。

三、时间安排

(一)年7月—10月:新茶园规划、计划发展面积申报阶段;

(二)年11月—年1月:新茶园准备阶段;

(三)年2月:新茶园准备情况检查验收阶段;

(四)年3—4月:茶苗定植阶段;

(五)年5—6月:种植检查验收阶段。

四、工作重点

(一)抓好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年我市安排的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建设200亩以上重点基地6—8个、500以上示范园基地2—4个、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00亩、无性系茶苗苗圃50亩以上4块等。相关县(市)要按照全市茶产业发展的统一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实施山、水、园、林、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的要求,抓好建园质量,确保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统一技术操作规程与茶苗供应。统一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无大气和水源污染、土壤PH值在4.5—6.5之间、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山地坡度不超过25度的园地进行建设。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园地障碍物清除、整地修建梯田、深耕抽槽施底肥、排蓄水系统建设、道路网建设、茶园防护林建设和良种茶苗栽植等工作。栽后加强苗期管理,做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树形培养、抗旱保苗及防冻工作,确保茶苗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统一供应优良茶苗。优选适合我市栽培种植的抗旱抗寒茶苗,早、中、晚品种混合搭配,严把选苗、起苗、运苗质量关,实行茶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运、统一技术服务。

(三)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加强茶产业科研推广工作,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组织推广应用以下先进实用技术:本地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和快繁技术,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茶叶加工自动化、茶叶原料及产品无害化保鲜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技术,茶多酚等茶提取物精深加工技术。

(四)建好科技服务网络。成立茶叶生产科技服务咨询所,负责茶叶生产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指导。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利用广播电视传媒、电子商务、板报、墙报等信息平台,为茶农和茶企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构建市县乡贯通、内外呼应、预测及时的现代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篇3

论文摘要: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是全国范围内各级电力企业对其营销经营工作进行管理监督的重要工作内容。基于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思想重视度不够、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控制制度不健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缺乏必要的风险管控体系等方面的考量,对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稽查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完善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稽查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最后对加强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内容指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机制;指标设定

随着我国国内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对电力需求程度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469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1015亿千瓦时,第二产业35185亿千瓦时,第三产业5082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5646亿千瓦时。另外,通过相关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2009年以来我国大中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利润总额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截止到2011年其企业利润总额已经超过16374632万元,这种增长热度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因此,加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稽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工作单位的工作重点。但从目前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现状来看,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当前电力营销稽查在管理机制设置、管理工作体系以及稽查工作重点的设置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电力营销稽查机制的管理和建设进行讨论,期望对进一步实现我国电力供给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提升国内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国内电力企业在营销稽查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思想重视度不够

与国外不同,国内电力企业更多的是延用了行政体制。因电网企业的特殊垄断现状及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电力企业的营销决策更多的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影响,因此其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就不是十分明显,基于这样的前提,电力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发展环境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电力营销稽查管理危机的存在。因此,大部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甚至是部分管理高层都没有认识到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的重要性,不注重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资源投入和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发展的贡献率认识不到位,这样容易使电力营销稽查工作高端人才流失。

2.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包括国家电网“三集五大”、南方电网“两型两化”在内的电力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体系的构建也相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从目前国内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制度研究情况来看,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性的有关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制度规定。从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国内电网企业间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在工作标准及其工作质量评价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性文件,对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现状及其效果都没一个定量化的测量效度,这将导致电网企业间或企业内的营销稽查人员在执行营销稽查时工作质量及质量评价标准各有差异,难以反映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理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这就使得部分电力企业在对其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处置上并不能做到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一致,容易造成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处置效率低、监督不到位。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目前国内电力在其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控制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体系来规范。 转贴于

3.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

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电力营销稽查手段方面的创新性还是比较差的,基本是采用手工取样方式对其相关的资料进行逐条比对,通过对资料的检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通过人工的取样、查找,对企业的营销业务、营销报表及相关的工作档案进行大范围的核查,这样的工作往往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并且最终的稽查效果也并不明显。在对稽查结果进行确认时更多情况下是依据稽查人员的经验判断,而没一个有效的评价级别作为对电力营销稽查结果的衡量,所以其稽查结果的准确性易受到质疑。

4.电力营销工作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价体系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电力需求迅速增长,社会对电力营销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网企业的特殊垄断现状,使企业竞争意识略显薄弱,在电力企业提供多种营销服务方式的同时,对营销管理风险欠缺全面的认识,忽略了营销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如:经营风险、供用电法律风险、社会负面风险等等)。另外,电力企业管理者对其企业经营风险认识不足,重视安全生产而忽略营销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管控难度增大,导致目前国内众多电力企业对其内部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十分不完善,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力营销工作内部控制的风险,也影响到国内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1.构建良好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国内电力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受到挑战,此时如果不构建一个良好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控环境,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首先,要提升电力企业有关领导者对电力营销工作管控的重视度,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与企业内部经营之间的关系,以便为更好地发挥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做出指导。其次,要充分调动电力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培训等方式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环境。最后,要不断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及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这是构建良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环境的重要环节。

2.健全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管理体系基本上是依据统一稽查、分级管理的两级工作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电力企业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机构,在电力企业内部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责任体系。这样一来可以将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管理权限和义务分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间,但在权责方面则要强化统一,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另外,通过统一稽查、分级管理的两级电力营销稽查内部工作制度的实施,既可以为电力企业内的二级、三级单位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及资源支持,也可以增强其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其企业的整体实力。

篇4

对于如何对涉及公知常识审查意见进行答复,笔者仅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公知常识。关于公知常识,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创造性部分第3.2.1节中关于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中第三步: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有所提及,即在下述情况中通常认为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技术启示:所述区别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中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或教科书、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此外,例如,审查指南第4部分复审与无效请求的审查第4.3节关于证据的认定也有所提及,即对驳回决定和前置审查意见中主张的公知常识补充相应的技术词典、技术手册、教科书等所属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性证据。从审查指南的记载可总结出,公知常识为本领域中的惯用手段、教科书、工具书(技术词典或技术手册)等中披露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等。公知常识是经过长期科研、生产、使用或者生活积累而成,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并为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所知或者应该获知。因此,基于这种特性,一旦某个技术特征被认定为公知常识,则必然地通过其获得技术效果默认为公知的,那么以此技术特征为区别特征的技术方案也必然是显而易见的。

了解什么是公知常识之后,应该针对对应于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进行相应的陈述。

首先,可以根据审查意见中所给出的现有技术,即检索报告中出现的A类文件、X类文件以及Y类文件进行分析阐述。检索报告中出现的这些对比文件和现有技术代表着目前该技术领域先进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目前广为使用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仔细阅读这些对比文件,针对这些对比文件做出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出对申请文件有利的结论。

为了得到相应的结论,需要进行以下几点的分析:

第一,需要分析检索报告中的这些文件是否公开有或暗示有审查意见中所针对的区别技术特征,一般情况,如果在审查员所检索到的文件有所记载的话,审查意见中往往会提及,因此,通常这些文件中都没有关于相应区别技术特征的记载。

第二,通过分析来确定这些现有技术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构思是否大体相同。如果相同,那么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很可能是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可以确认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笔者认为其中一两篇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同不足以说明该技术方案是公知常识,因为公知常识应该是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地认可的技术方案,并为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所知或者应该获知的,而不能仅凭一两篇所公开的专利文献就认定该技术方案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为了明确上述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否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有必要对上述现有技术文献中所记载的相同技术特征进一步检索,以最终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否为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如果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公知常识,那么就可以从正面论述本申请的区别技术特征并不是上面通过分析论证所获得的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如果无法明确确定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话,可以接着进行以下分析。

第三, 如果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或进一步检索到的现有技术文献均不相同或大部分不相同,即无法确定本领域的公知常识,那么可以进一步论述说明本领域中关于相关技术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而目前被认为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也是实现上述相关技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从而以论证的方式证明审查意见中被认为为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是目前所寻求解决相应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不同技术方案,从而获得审查意见所认同的区别技术特征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论。

其次,应该详细分析针对区别技术特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判断审查意见中所给出的对比文件是否给出了解决相应技术问题相应记载/公开。如果对比文件与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同,那么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获得相应的技术方案,即该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

如果对比文件与本申请所要求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那么需要进一步分析对比文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果两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相同,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对比文件中相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中相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效果。通常申请者在撰写申请文件时往往会把相应发明点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明确记载在说明书中,因此,对比对比文件与本申请相应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明确获得对比文件是否给出相关区别技术特征所给出的技术启示。如果对比文件所获得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完全不同,那么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从对比文件获得相应的技术启示来结合该区别技术特征以获得该申请的技术方案。

因此,在上述论述的过程中,一定要摆明观点,即审查意见中的区别技术特征并非公知常识,而且在对比文件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能获得相应的动机/启示对对比文件进行改进来获得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医疗单位的人事体制、用人制度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与其他专业比,广东省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为倒数第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粤西、粤东、粤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层医院还有很多医疗岗位空缺,而现在的医学类毕业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的医院,但由于这些医院人才饱和,竞争激烈,对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观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已成各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紧迫而至关重要的课题。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 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 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 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 2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3. 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篇6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中枢性高热;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9-45-02

脑血管意外并发中枢性高热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病波及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一种持续高热状态。患者往往在发病48h内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1]。中枢性高热是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如处理不当将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运用不同护理降温处理措施对58例患者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及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意外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1岁,平均63.5岁。均由CT确诊。Glasgow评分:12分3例。出血量为5~80mL。

1.2 方法

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物理降温护理组和药物降温护理组各29例,物理降温护理组应用物理降温护理,药物降温护理组应用药物降温护理,两组热性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取降温措施3~15d,平均7d,使用降温措施前体温均>39℃。4h内体温降至37.5℃以下为有效,并观察处理7d后的效果。

1.3 降温护理措施

1.3.1 物理降温护理 (1)头部冰帽降温护理:将冰帽戴在患者头部,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降低脑部温度,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护理时注意将碎冰和冰水装入冰帽内,去除棱角,用薄毛巾垫于冰帽内层以防其他部位冻伤,耳廓用干毛巾保护,并用脱脂棉花塞住外耳道,以防水流入耳内。(2)全身冰袋降温护理:全身冰袋降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0min左右。将除去棱角的碎冰块和冰水装入冰袋,用干燥毛巾包好置于体表大血管处,如双颈部、双腋窝、双窝及腹股沟等处。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冻伤。待冰块融化后及时更换以保证降温效果,勿长时间放置于同一部位。(3)温水或酒精擦浴护理:可用32~36℃的温水或30%~50%的酒精擦浴,可反复进行,以更有效地达到散热目的[2]。在体表大血管部位停留片刻,擦至皮肤潮红为止。注意保护胸前区、腹部、后项等部位,同时头部放置冰袋,足部放置热水袋,以防不良反应发生。(4)输液降温护理:将500~1500mL冷藏于4~10℃的冰箱中的液体,以(40~60)滴/min的速度输入到患者体内,注意输注速度和降温程度,以防心衰、寒颤、虚脱等,并注意体温监测。

1.3.2 药物降温护理 冬眠药物可抑制患者活动,减少热量的产生。在应用某些药物时如已有呼吸循环衰竭征象,则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半小时观测患者血压、脉搏、神智、瞳孔、呼吸并作好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药物降温组降温4h后体温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疾病,并发中枢性高热的发病率较高,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给予患者降温处理的同时,可以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缺氧,减少脑水肿,改善预后。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按摩皮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注意营养支持,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保持良好室内环境,注意通风,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通过良好的降温护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并增加患者生存率。物理降温对治疗高热、控制体温非常有效,其起效快且效果持久,具有药物降温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点。采取有效及时的降温措施,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稳定和控制血压,配合降颅压及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可促使患者脱离危险期进入恢复期。本文物理降温护理组4h后

[参考文献]

[1] 吴王平. 中枢性发热[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650.

篇7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省食品安全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尚未落实到位,基层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够广泛深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主体意识淡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仍然任重道远。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我省“十三五”规划,并提出如下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严格有效的监管体系。一要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为契机,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应问责机制。调整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将抽检不合格或主动打击案件不再作为平安考核扣分内容,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强化监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食安办的定位和职责,充分发挥其牵头协调和督查考核的作用,完善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加强力量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形成监管合力。三要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基层监管站所标准化建设,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管装备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推进乡镇(街道)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指导并适当提高工资补贴待遇,切实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四要加大财政投入,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经费足额到位,增加检测种类,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批次和频率,增加抽检覆盖面;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第三方公共检测平台,研究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二、夯实基础,进一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一要积极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统一完善社会诚信系统,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做到企业信用与风险等级、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信用公示与信用结果应用“三结合”;实施“黑名单”管理办法,加大“黑名单”公布力度,倒逼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义务;加强行政约谈,签订责任承诺书,引导食品生产龙头企业、大中型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特定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自律和行业规范。二要加快溯源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视农业生产地方标准修订,加强已建成的标准化基地的跟踪指导,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市场准入监管,通过自检、抽检、索证、备案等制度建立完善销售环节的安全屏障。尽快建立产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定期对农田土壤进行监测,同时开展灌溉用水和大气指标监测,确保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三要加快出台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加快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解决“低、小、散、乱”问题,把食品产业做强做大。四要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继续巩固深化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建设成果,健全校园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强化对统一配送食品的管理,推广使用安全塑料、铁质餐具,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的饮食条件。五要创新监管的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以监管数据为技术平台的监管方法,加强对互联网销售食品等新生业态食品的安全监管。

三、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一要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中有关行政拘留和重复违法行为处罚、提高行政罚款额度、强化刑事责任追究等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和通报大案要案,突出重大违法案件的惩治警示力度,形成集中打击、重典治乱的氛围。二要加强部门协作联动,认真落实《关于建立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协作机制意见》、《浙江省食品危害认定操作规程》等规定,注重行刑衔接,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涉嫌犯罪联动执法机制、抽检互报和案源互通制度等方式,推动形成部门密切合作、信息畅通、高效打击的执法监管协同机制。三要加强执法干部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执法力量配备,加大执法经费投入,支持利用先进科技装备执法,提高快速、准确执法能力。四要建立和完善与群众的互动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工作制度。加强投诉举报信息的相互沟通,推进食品安全举报受理资源的整合,确保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

篇8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观察 注意时机 三维目标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潮流下,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显得格外重要。中学的各学科教学大纲都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首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注意品质”。所以,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有教育时机意识,以发现和捕捉教育时机。“没有时机意识的行为活动是盲目的,是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时机行为的”。离开时机意识的指引,我们就不能发现教育时机,也不能制定正确的教育时机策略,采取应有的行为。我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捕捉、把握和利用化学教学中观察与注意时机的问题谈一些见解,希望引起同行对化学教学中观察和注意时机的重视。

在教育教学中观察时机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教育时机事件的感知过程。观察是意识之源,没有观察实际的时机事件,谈不上意识。而“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下面我就以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溴化反应”为例,谈谈教育教学中观察与注意时机的创设、捕捉、把握和利用,以及它们对“三维目标”的实施和实现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苯的“溴化反应”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探究实验现象和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有序安装仪器和添加试剂?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冷凝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分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3)三颈瓶左右两颈上的分液漏斗内试剂种类和操作次序有什么不同?

(4)当苯和液溴的混合物与铁粉接触后发生了哪些显著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5)氢氧化钠溶液与反应产物混合时残留固体和油状液体的状况如何?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插入锥形瓶中的长导管口只接近水面而不好插入水中?

(7)干燥管中试剂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8)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苯的溴化是取代反应?

以上问题我们如果不加以解剖,就直接抛给学生将给学生的思维造成混乱,更谈不上“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采用了差异刺激,特意对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装。

(1)将冷凝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对换且水流较大(不提示学生);

(2)液溴用量偏多。

(3)在锥形瓶的水中滴加几滴浓氨水。

[投影1]集中注意力,观察并填写下表。

实验现象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所以我采用吸引注意中的指定性刺激,使学生注意到观察的重点。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进行引导性刺激,促使学生注意,并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为什么贮存苯和液溴的试剂瓶均是棕色的?贮存液溴常采用水封法,目的是什么?(如何取出液溴?)――这些问题注意到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埋下伏笔,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

(2)苯和液溴混合后,并没有分层,颜色也没有褪去,证明了什么?(苯可以溶解液溴,但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这一问题进一步说明了苯环结构的稳定性,也为证明苯和液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埋下伏笔。

还应注意的是:在做完取代反应后,不要急于花时间来提问和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因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要做,那就是滴加NaOH溶液(浓度宜较大,滴加速度应快)。在滴加NaOH溶液之后,我们能见到三颈瓶中的蒸气颜色变浅,冷凝管中气流明显自上而下(这正是我创设的教学时机之一,“将冷凝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对换且水流较大”,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到冷凝管的作用和装置防倒吸的意义),且蒸气颜色变浅并逐渐消失。这一现象足以让学生明白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

接着,让学生将实验现象逐一记下,并分组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

[投影2]发挥聪明才智,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产生上述各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中哪些实验现象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如何验证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该实验是如何实现的?

(3)氢氧化钠溶液、冷凝管及干燥管的作用各是什么?

该实验现象明显,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创设了循序渐进、科学思维的教学情境,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上也能有足够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在该实验的教学中,我创设且捕捉了各个可以观察和注意的时机。例如,除了应用指定性刺激外,我还利用了多种唤起学生注意的刺激,如心理物理刺激(如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前后装置内颜色变化和气流方向、锥形瓶内“白烟”的产生等)、差异刺激(变化教材的内容:水流的方向、液溴的用量及锥形瓶内滴加浓氨水等)和情绪刺激。整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和注意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逻辑思维得以充分体现,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具有典型的作用。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我们还应着力培养学生获取观察时机的能力。例如,能从实验装置的差异中去分析发现装置的作用(如改进实验中,导管进入苯中,导管口在石蕊试液和硝酸银溶液液面上,最后用倒置漏斗作尾气吸收);能从实验现象的细微差异中分析探索变化中揭示的本质(如:三颈瓶及冷凝管中红棕色蒸气的颜色自下而上越来越淡,分析冷凝管的作用)。

利用好实验,充分利用实验的特点,注意创设、捕捉、把握和利用教育教学中的观察与注意时机,对培养学生优良的“注意品质”、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如果具有时机意识,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材料或事件中创设、捕捉、把握教育教学的时机,合理充分地利用,必将使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外部范畴的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制,内部范畴的惩防并举侦防一体的预防职务犯罪协作机制。这两项机制均为同一层级的横向模式。作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预防部门,在巩固加强、充分发挥横向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也要探索建立纵向预防一体化机制,推动形成“两横一纵”格局,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作合力。

一、检察一体化与预防一体化

(一)检察一体化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这是检察工作实行一体化的法律基础。检察一体化包括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我们通常所说的检察一体化是对内一体。目前,检察一体化机制建设在业务工作的应用,起步最早、成效最突出的是侦查一体化。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若干规定》的出台,为侦查一体化开辟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之后,省级院在反贪局内部成立大要案中心、侦查指挥中心等机构,专司组织协调指挥全省重大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工作。十多年来,侦查一体化在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检察业务一体化机制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2011年,高检院制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力图借助于侦查工作,推动各地探索侦查与预防工作紧密衔接、增强预防合力。此外,一些地方在刑事申诉一体化机制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预防一体化

预防一体化既立足于检察一体化,又部分地超越了检察一体化之所指。以其涵盖范围分类,预防一体化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以社会化预防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其根基在于: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统筹推进。宏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超出了检察一体化的范畴,其范围之广远非检察机关一家所能担当。二是中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同一检察机关内部,按照全院一盘棋思路构建而成的院党组统一领导、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预防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其包括惩防一体化、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核心内容。三是微观层次的预防一体化,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检察机关,强化上下级、同级院预防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增强预防条线合力。本文所说的预防一体化机制,为中观与微观层次之综合,即在上级机关预防部门的指挥协调下,整合本地区各级院的预防力量,通过加强对上信息报送、对下业务指导和同级交流协作,上下联动,同级协作,合理分工,统一步调,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效果的工作机制。

二、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整合资源、解决预防人员不足的迫切需要。预防工作涉及事多面广。近年来,预防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事多人少、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逐渐突出。以我省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省检察机关下辖16个地级院、113个县级院,共有从事预防工作的人员247人,其中,专职预防人员186人,分布在其他内设机构中的兼职预防人员61人。专职人员中,省院6人、市级院42人(院均2.4人)、县区院138人(院均1.1 人)。从事预防工作三年以下(含三年)135人、四年以上112人。由此可见,我省预防机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省、市院预防工作人员相对偏少,基层院预防机构不健全,“一人科”情况普遍;预防人员的流动性大,多数预防人员从事预防工作时间过短,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争取支持增加人员、强化业务培训之外,更现实的是整合现有,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预防一体化,将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分析等部分日常工作纳入相关业务部门之职责,以缓解工作量增加与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搭建平台、深化专题系统预防的迫切需要。专题预防和系统预防,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前者重点针对涉及公共投资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以及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后者针对职务犯罪多发易发或者垄断性行业、系统,以及涉及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行业、系统。通常情况下,专题预防所在领域涉及面广,涉及单位多,比如工程建设、涉农领域,不局限于一市一县;系统预防所涉及行业系统,更是上下垂直、自成一体,比如工商、国税系统,其预防工作非某一检察院能够单独承担。目前来看,我省大部分检察机关开展专题预防、系统预防,还多局限于单个检察院,缺少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造成专题领域留有空白、系统预防参差不齐。通过建立一体化预防机制,能够搭建自上而下的协作或共建平台,共同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专题预防、系统预防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三)构建预防一体化机制,是提高效率、增强预防集约效应的迫切需要。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年轻的业务工作,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职能定位、基本规范和工作流程。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预防工作,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上,突出表现为:工作缺乏计划性,想到哪里干到哪里;缺乏规范性,不遵守业务流程,不履行相关手续;缺乏协调性,区别对待预防措施,拈轻怕重;缺乏持续性,浅尝辄止,安于现状,具备基础却不持续跟进,具有经验却不深入挖掘。建立预防一体化机制,通过上下级、同级之间及本院协调统筹,能够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协调安排重点工作,持续增强预防效果,深入挖掘成功经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预防工作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预防品牌。

三、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基本框架

多年来,我省检察预防工作已在实践着预防一体化机制的具体内容。现结合机制的理想化构想与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基本框架。

(一)组织模式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调动、组织协调,考虑到实施一体化的效率及可操作性,本文将预防一体化机制的组织实施范围设定在省级及所辖市、县区检察院。

1.上下级统筹一体化。是指充分发挥省级院的引领作用、市级院的主体作用和基层院的基础作用,重点工作集中行动,基础工作各自完成。比如,2010年,安徽省院预防处组织部分市院、基层院预防部门,认真探索研究检察机关预防业务需求。经过集中时间深入调研、研讨与思考,省院预防处从全省预防工作的视角、合肥市庐阳区院预防科从基层院的视角,分别完成了预防业务需求分析建议报告。之后,省院预防处又会同上述市院、基层院,围绕高检院预防厅《预防业务需求分析方案稿》,集中研讨,提出修改建议22条。这两次省、市、县三级院预防部门联合攻关,不仅较好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这种上下级院预防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联合攻关模式,也被事实证明,有利于增强预防工作实效,提高预防工作水平。该模式,既可以由上级院预防部门主动启动,根据下级院的不同情况加以选择;也可以由下级院预防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请上级院启动。

2.同级院协作一体化。这是加强横向协作的重要渠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导模式,即省级院、市级院统一领导,相关市院、基层院联合开展预防工作;二是自主模式,即各市院、基层院之间自主联合开展预防工作。主导模式中,上级院因其工作信息、全局把握等优势,便于发现本辖区检察院的成功经验,便于组织开展联合预防。自主模式中,市级院、基层院结合典型案件发案原因、发案环节、作案手段的相似性,立足于本地,主动与兄弟院沟通交流,联合开展预防工作。实践中,由于同级院之间交流较少,上级院又偏重于纵向联系,该模式应用较少。

3.本级院惩防一体化。这是强化惩治和预防工作有效衔接、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实效的必由之路。滁州市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办案资源,积极拓展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仅2012年上半年,全市接受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后到检察院自首的7人、到检察院举报的2人。较为典型的是,来安县院干警结合办理的某村委班子在征地补偿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为该镇基层组织人员集中开展警示教育。与会人员深受震动,会后有4人到检察院自首。该模式为预防一体化的常态模式,相关部门均已按照《安徽省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预防工作规则》规定,承担相应的预防职责,故日常工作不需要预防或其他部门另行启动,重大活动由预防部门提请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启动。

(二)适用范围

1.日常业务。预防日常业务是指包括预防调查、案例分析等六项业务在内的常规工作,不包括年度报告、专题预防、理论研究。预防条线一体化与惩防一体化对日常业务的分工要求不同。前者要求,所有日常业务均由本院或本部门完成,无特殊情况,不得转交或合作完成。后者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必须结合执法办案职责,开展“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建议”等常规工作;预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开展预防工作,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管理预防信息库,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等。

2.重点工作。虽然预防条线一体化要求基础工作各自完成,但是如遇重点业务工作如年度报告,或者工作对象超出本地范围的,则可启动本模式。2012年,省院预防处组织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环节职务犯罪预防调查。鉴于涉农资金涉及面广、其管理与使用环节职务犯罪案件多发生于基层,省院预防处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件的基础上,结合各市发案情况,选择相关市院、基层院配合。工作中,省院预防处联合有关市院、基层院预防部门,分组赴7个地市共11个县区院,通过调阅案卷,与办案人员、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座谈,问卷调查等,了解发案情况、相关领域资金运行情况等,共同开展预防调查。近年来,省院年度报告之起草,均由省院预防处牵头,会同反贪局、反渎局等相关部门完成。启动重点工作模式时,应当注意其使用的频率与周期,原则上每年每院不超过两次。

3.专题预防。考虑到工作涉及面、影响力等因素,专题预防以启动预防一体化机制为宜。2013年,省院准备在全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涉农资金领域职务犯罪专题预防工作。该项工作,外部将依托于省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发动全省各级涉农部门、基层组织和相关单位自主开展;内部将依托惩防一体化机制,发动各级院按照全院一盘棋思路共同开展;作为牵头部门,预防部门则应启动条线一体化模式联合开展。该项工作中,上下级院联合开展,便于集中力量,如在涉农部门、基层组织及相关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联合开展警示教育和法制宣传;如针对查办涉农案件所发现的问题,联合分析研究,强化治本对策等。

4.理论研究。由于检察预防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各地开展工作情况、人员队伍情况参差不齐,该项工作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础阶段。越是这种现状,越是有必要加强上下级院、同级院预防部门的联合,充分发掘、综合运用各自占有的预防资源与预防信息,以形成既具有丰富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成果。2012年,省院预防处协助马鞍山市院预防处,共同完成了马鞍山市预防职务犯罪论坛的筹备与举办工作。这是我省第一个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的专题论坛。省院预防处与合肥市庐阳区院预防科联合,共同完成了关于检察机关在社会化预防中定位与作用发挥的课题研究。

(三)必备基础

1.成立一体化组织机构。既包括常设性机构,又包括临时性机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开展预防工作的计划、方案并监督实施。各级院均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或惩防一体化、侦防一体化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院预防工作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应设在预防部门;省院、市院预防部门应结合实际成立条线一体化领导小组,牵头协调辖区预防条线重大工作开展。临时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阶段性系统预防、项目预防的工作方案。为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2011年,省院预防处推动《关于在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办法》经省江北管委会、江南管委会和省人民检察院三方会签下发实行;推动成立产业集中区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共同预防的领导机构。根据产业集中区属地管理需要,指导委员会由省检察院、芜湖市、池州市、芜湖市鸠江区、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领导组成,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检察院预防部门人员组成。

2.建立一体化配套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院范围的惩防一体化配套制度,具体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明确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的工作方式、组织协调方式等;分工配合制度,明确预防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预防工作职责,开展预防工作的具体方式等;信息传递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开展预防工作的时间要求、信息传递要求等;同步介入制度,明确预防部门介入典型案件侦查活动的启动条件、同步工作内容及纪律要求等;线索处置制度,明确预防部门开展预防工作时注意发现和受理案件线索的相关要求;跟踪推进制度,明确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对重大预防活动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等;统一考评制度,明确将预防工作纳入相关业务部门的考评内容,由本院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统一进行考评。另一方面是上下级院的条线一体化配套制度,具体包括:上下领导制度,明确上级院预防部门对下级院预防工作进行领导的范围、方式等;挂牌督办制度,明确每年专题预防项目选题、挂牌督办项目选择、督办方式、成果转化等;任务分解制度,明确涉及面广的重点工作,上下各级院的任务分工、落实方式、规定期限、具体责任人等;日常检查制度,明确上级院对下级院日常工作的检查方式、台账资料等。

篇10

关键词:流通环节 食品 监管能力 调查建议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是《食品安全法》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近期,宜兴工商局宜城分局对辖区进行了专题调查,掌握了监管体制、机制和实际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建议。

1.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分局辖区共有食品经营户1309户,其中现场制售食品经营户48户,乳制品经营户89户。在今年以来的食品安全整顿活动中,全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894人次,检查各类食品市场47场次,取缔食品无照经营28户,查处并销毁劣质食品122余公斤;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5起,涉案金额2万余元。

1.1以加强行政指导为前提,提高经营者自律水平

加强引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并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告知经营者因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得食品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监管为目标,督促食品经营者依法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帐、食品安全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将食品批发商供货凭证、食品零售商进货凭证和工商部门的信息采集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合三为一,关联使用,积极推广食品安全“一票通”制度建立“以批控零、以零溯源、管住批发、规范零售”的机制,做到票随货走,一票到底,实现食品源头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

1.2以规范市场巡查为抓手,积极完善日常监管机制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强化分局的组织督导责任和各巡查组的属地管理责任,建立责任集束式、功能模块化的监管机制,实行网格化、动态化的区域监管,将分局辖区划分为5个监管片区,将具体的监管责任分解到片、到人,对每户食品经营户,最长每3个月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开展一次市场巡查,并将巡查情况记入监管档案,对发现的涉嫌违法经营行为依法处理,实行全方位监管。

1.3以突出问题为重点,采取专项整治的措施“重典治乱”

今年以来,分局在市局的领导组织下,开展了包括春节元旦、五一节假日市场、双月集中执法活动、明胶、对不合格食品清查、白酒葡萄酒、茶叶市场、卤菜熟食制品、散装白酒、乳制品、杭州蜜饯等11次专项检查。并加大抽检力度,对辖区内卤菜、蜜饯等经营户进行了法定监测,查处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食品案件。

2.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基层人员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仍然不高

食品经营者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监管力量主要依靠基层一线执法人员。但是调查发现部分基层一线监管人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认识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是当前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观念上没有真正适应当前职能调整后的需要,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存在侥幸心理,对存在的风险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建立长效机制的意识。

2.2日常巡查管理不到位,监管能力不足

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对农村食品市场特别是农村大集、农村小型食杂店、小超市的巡查不到位,巡查中还仅仅限于看外观、看标识等低层次的监督检查,监管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监测手段,对食品添加剂、非食用物质,无法有效识别,存在盲区。普遍存在目标任务不明确,巡查内容不清楚,巡查记录不认真不仔细等问题,巡而不查、查而不细,使巡查流于形式,不能确保巡查的工作质量。

农村小型食杂店、小超市销售的食品问题较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出售的食品来源不明,进销货台账资料不健全,存在销售过期变质食品现象,食品存储条件差,食品经营者自律意识差,卫生条件差,对食品安全监管认知程度低。

2.3监管人员年龄偏高,人员素质不足

目前,工商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平均年龄偏高。以宜城分局为例,分局一共14人,40岁以下仅2人,55岁以上达8人,严重缺乏年轻力量,导致监管能力下降

2.4工作问责不到位,惩戒力度不足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奖惩不严,问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网格化监管工作往往仅仅停留在公示栏、文件和汇报上,工作人为阻隔,各自为政,造成工作标准不统一,无法提高整体监管水平,分局对干部的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停留在看文件、看档案、看资料,缺乏对实际工作的客观反应。工作没有做到奖勤罚懒,难以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监管工作的建议

3.1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重视程度和监管效能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责任分工,增强基层执法人员责任感和主动性,保证把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精力。针对基层执法人员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做好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质量识别能力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

3.2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食品安全监测力度

向当地政府书面报告,积极争取监测经费,区别情况,加大对辖区食品经营户经营食品的抽样监测力度和频次,严厉查处销售质量不合格、商标侵权、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行为,确保食品流通安全。

3.3完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监管模式

切实防止日常监管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把日常监管工作做实。根据突出问题,以乡(村)镇、各级各类学校及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及学校周边为重点区域,集中整治销售假冒、仿冒食品等违法行为。监督食品经营者按照食品标签标注的条件贮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依法监督食品经营者履行食品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落实食品市场监管“四项制度”和经营者自律“三条线”,确保依法规范经营。

篇11

关键词:城市发展价值 工业化 差异化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盲目工业化问题

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开发区呈现出规划的工业园区工业项目不济,很多工业园区圈而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工业园区在经历10-15年开发中,最终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房地产项目用地居多。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的郊区、远郊区也存在类似现象。但是诸多城市规划工业区、产业区、科技区还是乐此不疲。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工业为大、工业为重、工业为先”的思想较重,推进工业可以“零”地价、还可以给予税收5-10年奖励,给予技改等政策支持,与之相反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科技知识智力密集型服务业重视不够,地价、税收优惠支持少,激励措施乏善可陈。再有,在工业发展定位上存在大量雷同规划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现象。

城市化进程与实际发展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究其原因,有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路径认识的偏差问题,也有对城市价值和定位的认识问题、制度与激励措施误区等问题。实际上,大多数专家对工业化、城市化一般规律描述的多,对处于二线、三线乃至县域城市、县域城镇、都市郊区等非我国主要城市发展的城市发展差异性、特色性研究不足,在整体研究城市圈、都市圈的同时,在比较小的区块、功能分区研究不足,总体呈现特色不够、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发展不足、城市生态绿色功能弱化等问题。

关于城市价值、工业化路径的差异化认识

(一)关于城市发展价值观的认识

城市价值不在于城市人口集聚多少,而在于城市的自然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宜居价值。诸如很多城市并非在经济增长的带上,但其有鲜明的山水自然和历史人文特色,应该尊重自然生态,保护山水形态,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生活品味。首要的是注重发展中与城市拥有的特色、景观价值相融合,而非用所谓科学发展规律的思想。只有舍弃不切实际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理念,树立城市的整体价值观,才能正本清源,从而走上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关于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定位的认识

当今城市群、城市网络化构建成为现实,城市专业化分工和城市特色才能显示城市活力。Henderson和Lee对美国、巴西、韩国和印度的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城市规模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不同城市的生产结构具有明显专业分工。更为重要的是,不同行业的空间集中度和城市专业分工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小城市比大城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更高,一般意义上讲,大城市在商业服务、小城市在制造业上的专业程度更高。如果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等产业在大多数城市均进行重点规划,势必削弱发展动力,也会影响社会管理,使自然资源环境付出沉痛代价。

哈里斯(1943))曾把美国的988个城市分为8种类型,即大学城、观光和休闲城市、批发城市、制造业城市、运输城市、零售城市、矿城和杂业城市。日本学者小笠原义胜按照城市的主导功能,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矿业城市、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水产业城市、公务自由城市和其他产业城市7类。

(三)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快。世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种类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80%,预计到2020年人口城市化率仅上升到84%,城市人口达到5.5亿,发达国家面临的城市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种族和移民冲突、贫富悬殊等。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城市化率到2020年上升到46%,城市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是许多亚洲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非洲城市化增长率最快,未能形成真正的工业经济,因而缺乏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手段。

联合国研究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市居住,世界上重要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都会在城市出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世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住房、交通、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关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推进成正相关关系(见图1)在地区国民收入与城市化率的实际比较中得到佐证(见图2、表1)。

(四)单个城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

1.工业化不一定带动城市化。从区域人文环境构建和业态上看,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不同的具体发展内容,指向不同的发展目标(见表2)。可见工业化发展不一定带动城市发展诸多功能的实现,不能直接带来城市价值提升。

2.城市化不一定带动工业化。国际经验表明,代工、制造并非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不是每个城市未来都将成为“老工业基地”,就单个城市的拓展因为自然环境、区位以及历史文化可以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工业化并非一定是发展制造业产业区,特别是那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流动转移型”制造业。在工业的高端体现“服务化”的研发、金融、战略管理等;在一般工业产业的分工上,也存在高附加值工业研发、工业业,这些在城市中心区“产城一体”也能很好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路径的认识。

3.工业化、城市化不一定带动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工业化是影响生产率和收入增长的重要变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结果并不一定带来居民财富的增长。国际经验也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城市化初期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向工商业的转换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后期必须通过人口的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改进、专业化的分工等渠道才能真正产生增长效应。不同国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统一的范式,也不是绝对的正相关。美国经验表明城市化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充分条件。

关于新城区拓展规划及功能分区规划的启示

首先,深化城市价值的理解,塑造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功能。新的城市发展区域也应该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自然生态名城等地,应该尊重自然生态,注重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山水形态,形成植被保持丰富、风景优美形态,提升城市魅力。以自然、生态、宜居的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居住、创业产生吸引力。

其次,差异化理解城市发展路径。基于以上的分析,不能单纯运用城市化、工业化率,二产三产结构比对来定性发展的阶段与发展性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倒退也可能是合理的,特别是并非综合性大城市的二三线城市、县域城镇化,要差异化错位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率,出现招商引资饥渴症,以“零地价”5年、10年给予税收奖励等政策,引入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最终是带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层次结构、环保、破坏人文等问题。

再次,差异化理解城市化中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不一定是发展制造业,根据城市的特色定位,特别是中小城市,要立足城市的长期价值,按照未来发展趋势,体现更高特色化专业化分工程度,更多考虑城市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发展特色行业,可以细分出旅游、港口区位、打工、自然消费性城市等。

第四,科学进行城市拓展和功能分区。当前,城市新的功能区拓展要重视提高城市发展中被忽视的人文和社会因素,根植城市人文特点,保持以人为本正确的城市价值观,集中构建特色定位亮点核心区、发展带,集中布局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大学城、知识城,集聚科技、研发、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精心布置城市景点、景观,注重绿色生态保护,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科技和深厚的文化品质,建设新的城市支持系统,通过开展大型博览会、运动会、交易市场(会),以及产业基地、新型社区、商务园区、科学研究园区的场馆建设,形成人才集聚、园林新区、卫生新区、环境管理示范新区等。

第五,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科学化法制化。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形成科学化、法制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避免决策上存在的朝令夕改和功能分区定位的频繁变动,以及出现的诸多“小”、“散”布局和低档次规划、生态退化等现象。抓好其中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提高规划本身的科学化水平;二是执行规划和监督(法制化)的刚性。比如没有真正的民主专家委员会机制、“官员型”专家较多,就不能形成真正民主思辨决策的局面;关于规划土地用途性质的调整变更服从于领导者的急功近利招商引资的问题,必须加快从建立法制化、公开化的机制上予以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现领.城市化不会自然导致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

2.陈映.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0,11

篇12

本学期,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的大力指引下,在市、县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我校紧抓改革机遇,认真把握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经费改革,全面规范地做好教育经费的收支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进行自查,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经费预算,严格规范收支管理

1、按上级标准做好学校经费预算

根据经费机制改革精神,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生均经费,标准是小学37.25元/生/学期,初中47.25元/生/学期;二是免学杂费补助经费,标准是农村小学85元/生/学期,初中105元/生/学期。本学期,我校实有人数为六年级887人,初二初三共计1564人,学校经费预算共计为346554.75元。

2、进一步严格经费支出手续

学校根据县财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了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努力确保教学业务与管理、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历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等方面资金的落实到位。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由县局统筹。

二、资金预拔迅速及时

本学期一开学,县财政局就根据学校人数按小学生50元/人,初中生80元/人的标准预拔了我校XX年年春季免收学杂费资金共计人民币169400元,为学校开学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努力做好“义保”宣传

1、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精神,严格执行于教发[XX年]2号文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即六年级70.5元/生,初二年级129.5元/生,初三年级101元/生,没有另立项目收费。为使收费公开化,透明化,学校在校内建有收费公示栏,在圩上显眼处张贴了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公示。

2、积极宣传收费政策:学校张贴了宣传画18张,发放公开信318份,分发宣传卡2254张。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及时、充分了解收费政策。把党和政府制订的“义保”改革这项惠及数以千万计家庭和学生的“民心工程”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

篇13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计划,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于20__年11月先后到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密州街办等部门和单位,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察看现场和资料等形式,对20__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诸城市20__-20__年依法治市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两个决议)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基本情况

20__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监督下,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强化领导,完善措施入手,认真贯彻执行了两个决议,普法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后,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打好基础,抓好保障”作为落实两个决议的首要工作来做实、做好。全市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围绕贯彻执行“两个决议”,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机制,建立了规章制度。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法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作出了相应决议、决定,制定完善规划,定期调度检查;全市建立了市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包乡镇、乡镇党委政府成员包片、片长包村、村干部包户的普法责任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与所属单位及干部的政绩挂钩,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进行通报。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制定了配套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科室及下属单位和人员,为普法依法治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全市普法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决议的要求,认真总结“三五”普法的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普法措施,使普法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形式多样。各部门各单位在采用设置宣传咨询站点、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办宣传栏、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创新了一些生动有效的形式,如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十佳学法少年”评选等活动,增强了普法效果。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平安诸城”建设、农民减负、土地延包等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送法下乡”、“送法进村”等形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法律条文的重点讲解,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重点突出。本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市委、市政府联合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和考试考核工作意见》,共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3次 ,各类普法培训班27期,培训领导干部4000多人次;连续四年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统一普法考试。司法、行政执法部门都建立了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持证上岗等制度。市政府为全市329所学校调整、充实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5年来,全市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3000余次,受教育学生达40多万人次。每年都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举办法律培训班,使他们学会依法经营。五年来,全市共50多万人接受了普法教育,占普法对象总数的80以上,其中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学生普及率达95,职工、农民普及率分别达80和76以上。征订和编辑各类普法教材和资料15万余册,培训普法骨干2136人,各类普法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3000多人。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在今年潍坊市组织的“四五”普法检查验收中,我市的考核成绩在潍坊各县(市区)名列前茅。

(三)深化依法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了依法治市进程

在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农村重点抓村、城市重点抓居,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将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以依法治村、治社区、治厂、治校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积极实施“法德结合,文明治村”工程,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突破口,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探索“法德结合、治校育人”新思路,加大了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教学、教育、后勤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法律素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根据常委会工作计划,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于20__年11月先后到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密州街办等部门和单位,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察看现场和资料等形式,对20__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关于诸城市20__-20__年依法治市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两个决议)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两个决议的基本情况

20__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监督下,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强化领导,完善措施入手,认真贯彻执行了两个决议,普法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两个决议后,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打好基础,抓好保障”作为落实两个决议的首要工作来做实、做好。全市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围绕贯彻执行“两个决议”,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机制,建立了规章制度。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法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作出了相应决议、决定,制定完善规划,定期调度检查;全市建立了市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包乡镇、乡镇党委政府成员包片、片长包村、村干部包户的普法责任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与所属单位及干部的政绩挂钩,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进行通报。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制定了配套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科室及下属单位和人员,为普法依法治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全市普法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决议的要求,认真总结“三五”普法的经验,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做法,创新普法形式,突出宣传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普法措施,使普法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形式多样。各部门各单位在采用设置宣传咨询站点、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办宣传栏、出动宣传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创新了一些生动有效的形式,如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十佳学法少年”评选等活动,增强了普法效果。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围绕“平安诸城”建设、农民减负、土地延包等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送法下乡”、“送法进村”等形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法律条文的重点讲解,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重点突出。本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市委、市政府联合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和考试考核工作意见》,共举办领导干部法制讲座3次,各类普法培训班27期,培训领导干部4000多人次;连续四年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统一普法考试。司法、行政执法部门都建立了学习培训、考试考核、持证上岗等制度。市政府为全市329所学校调整、充实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5年来,全市法制副校长上法制课3000余次,受教育学生达40多万人次。每年都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举办法律培训班,使他们学会依法经营。五年来,全市共50多万人接受了普法教育,占普法对象总数的80以上,其中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青少年学生普及率达95,职工、农民普及率分别达80和76以上。征订和编辑各类普法教材和资料15万余册,培训普法骨干2136人,各类普法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3000多人。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普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在今年潍坊市组织的“四五”普法检查验收中,我市的考核成绩在潍坊各县(市区)名列前茅。

(三)深化依法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了依法治市进程

篇1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差异 剖析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施行。本文解读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意义,重点剖析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并对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意义

(一)更好地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旧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顺应大局修订出台,将财政改革的众多关键着力点落实在实务层面。

(二)更好地配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要求

2012年2月,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更好地贯彻和细化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

(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原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如基建“游离”大账、财政资金核算不清晰等。新制度弥补了原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能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一)总体要求的不同

1.遵循依据更加明确

原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需要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总则第一条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将《会计法》作为遵循依据,更强调了新制度的制定是有法可依,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适用范围不同

原制度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新制度原则上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仅对下列两类事业单位作了排除: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由此可见,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通过将各事业单位纳入统一的框架中,新制度在规范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同时使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可比性。

3.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

原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新制度明确规定“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从而能够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当期收入和支出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

(二)会计要素的改变

1.强化了资产的管理核算

第一,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明确对于“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第二,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规定对于“盘盈的存货,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实际成本或市场价格确定入账价值”。第三,引入了“名义金额”的概念,要求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第四,基建资产并入“大账”,新制度通过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资产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2.强化了负债的管理核算

与原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风险:为加强负债管理,根据负债的流动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按照借款期限的长短,原“借入款项”科目分由“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来核算;按照支付期限,原“其他应付款”科目分由“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来核算。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财政拨款已不再是事业单位唯一的经费来源,新制度关于负债处理的这几项改进能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等债权人评价其财务状况,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分析负债风险,从而能有效地防范和规避相关的财务风险。

3.规范了净资产的管理核算

与原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净资产管理核算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两点:第一,着力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第二,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日常使用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三)会计科目设置的改变

第一,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国库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会计科目,取消了“结余分配”科目,调整了“事业结余”科目核算范围。新制度对以上各个科目做了明确定义,严格区分财政补助收支与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结余资金,并对其账务处理进行了科学设置。

第二,取消“对外投资”科目,增加“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取消“借入款项”科目,增加“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通过按照时间期限进行划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第三,增加“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规范职工薪酬的核算。新制度规定,将原制度中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以及“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核算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均归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第四,增加“长期应付款”科目,调整“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核算范围。将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转入“长期应付款”核算。重新划分后,这三个会计科目能更清晰地体现事业单位的现时义务。

第五,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规范非流动资产的核算。

第六,增加“其他支出”科目,取消“拨入专款”、“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科目。

(四)会计报表的差异

1.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由于财政资金在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便于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及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及时、准确了解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收入、支出以及结转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该表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列示,同时又对基本支出细分至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使各主管单位和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情况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借鉴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列示能更清晰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新制度取消了原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新制度对资产负债表的上述调整有效提高了会计报表体系整体的科学性。

3.完善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与格式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结构,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分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同时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便于事业单位管理者了解本单位盈利情况,从而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

三、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探讨

(一)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事业单位应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制度和财政部出台的《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着重了解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和具体变化内容,强化财务人员对新制度的了解,对于新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讨,从而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

(二)全面核查事业单位各项资产

事业单位需要对本单位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核查,确定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对非流动资产,进一步核实使用年限和折旧摊销情况。同时,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采取落实责任制、定期监督核查等措施对各项资产相关业务及账务处理进行约束和规范。

(三)重视会计系统升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