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孩子的心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 呵护孩子 引导孩子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家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家长的学历素质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当今高考盛行的时代,关于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问题,都在牵挂家长的神经,考验着家长的耐力和智慧。作为一名教师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摸索,结合自身教育孩子的经历,结合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教育思考和感想,以便和大家沟通与交流。
一、怕孩子走弯路,过分打预防针,易禁锢孩子的思维张力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家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处理好学习与生活,过分干预孩子。这样的孩子可能失去自我过于依赖父母,或者变得懒惰或者逆反。作为家长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艰苦的负担,让孩子自由探索、自己去思考,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个性丰富的人。即使孩子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在心灵上受到些许创伤,但起码在今后他有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训,才能奋发图强,战胜挫折,达到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作为家长拉孩子的手过紧,孩子就可能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不敢大胆地去尝试和创新,自己缺乏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渐渐丧失。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了无生机。所以,父母的爱护不能成为孩子的束缚,孩子必须通过活动和真正的成就感,来发展他们积极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自我形象,因此过分说教容易禁锢孩子的思维张力。
二、在比较中挫伤孩子,使孩子变得脆弱
中国的家长最善于比较,孩子是否成才也是家庭的一张重要名片。在比较中孩子应该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比较才能从善如流,但在比较中孩子有了压力、嫉妒、敌对、说谎和相互诋毁。当家长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发展滞后了,就会给孩子提出更严厉的要求,甚至否定自己的孩子。家长比的很累,孩子比出了自卑。父母如果总是过于强调孩子的不足,而不能用关爱和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这只会把一个健康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虚弱的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应多向孩子传递正向期望或积极的信息,能够最有力地促成孩子在学业上、在生活等方面成功,而不要过分地去盯着孩子的一次考试或分数,应摈弃短视把眼光放长远些,相信自己的孩子,学会等待孩子成长,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
三、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使孩子失去修复空间
我国的高考制度使家长很矛盾,有心想让孩子发展兴趣,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成长,但现实中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一次次的考试,因此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作为家长如果过于重视每次考试分数的话,孩子就会有窒息的感觉,毫无隐私可言,失去自我修复的空间。家长如果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孩子在心理上有压力容易产生疲惫、紧张及焦虑等情绪。聪明的家长懂得孩子的心理给孩子减压,引导孩子实现自我;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盲目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一旦孩子的考试成绩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使孩子成为家长情绪的牺牲品,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作为教师我建议每个家长应给孩子适度的空间,不要盯得太紧,让他自己去总结经验,修复挫折给心理带来的失落,为自己的继续前行积蓄正面力量,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指责和说教。我们家长一定要记住:你给孩子提供住宿、衣物、爱外还必须提供安全的环境,学会适度适时进行教育,在精神上给予他们翱翔的翅膀,引导他们朝着负责任的人生轨迹飞行,而不是过于短视地督查分数到骨髓里。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四、家长居高临下,过于强势
有一些孩子他的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经营的事业也比较成功,这样家庭的孩子要么像父母一样也很优秀,要么很弱势。优秀的孩子是因为在父母身上学会了拼搏与进取,而弱势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些家长在外很累,到家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或过于强调自己的成功,在孩子面前说话语气和态度过于强势。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横加指责,或过于强化孩子的不足和缺点,使孩子在心里产生自卑感、受挫感以及给父母丢脸的罪恶感等。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的困惑闷在心里,害怕暴露缺点遭到父母的鄙视与奚落,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上屡次失败以惩罚自己的父母,家庭关系会日益恶化。
针对以上现象,建议家长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千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有自己成长发育的历程,如果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去看他,就会发现他每天都在变化。孩子的前途就在家长的眼光里,家长每天都应充满期待,用类似于对宗教的虔诚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一定要培养和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赞扬能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乐于不断保持并发扬下去。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不时地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要做孩子的建议者,让孩子做决策者,当孩子快乐时,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舒展着——他会茁壮成长的。
1.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
一个优秀的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做事的坚定性,也应该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小学阶段在孩子们下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具有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既易接受好的影响力,也易点染坏的影响,要把他们教育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样也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不怕麻烦、不怕反复,要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我们知道,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都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也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儿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教师也可采用一些贴红花、插红旗、鲤鱼跳龙门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
2.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3.赏识与随机教育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4.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某男孩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郁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有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但偶然间他的图画画得比以前进步了,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在同学们面前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时,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 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100 分没了兴趣,缺乏信心。而教师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6.赏识不能过度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学;保护;率性教育
一国之希望在于人才,人才之根本在于教育,教育之重点在于基础,基础教育之关键在于教师。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提出,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成为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为了完成家长、社会、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当代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应当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当代社会的变化节奏在不断加快,与其相关联,其变化形式也将会越来越复杂,使人目不暇接。这些都要求人们具备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要求一个教师能够在理性上把握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情态以及变化,一定量的心理学知识的储备,对教师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变化处于易形成也易改变的阶段,也就是心理变化的不稳定性。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其身心同步健康发展,就是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案例一:“假如他是我儿子。”
做为老师,我们常说,把每个学生都视如己出。随着自己成人妻,成人母,也随着自己年龄和教龄的不断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视如己出”这四个字,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原因有三: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老师是无法用自己的爱去诠释的,老师的爱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二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一定是想让这个孩子好,但家长不一定理解,因为有时家长希望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老师希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相背离的。三是每个老师对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甚至都没有时间去全身心地关爱。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本人认为,对每个学生“视如己出”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做不到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是,老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关爱每个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常常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他是我儿子,我会……”
小阳,出自单亲家庭,为父母婚姻失败而买单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定有问题。”开学没几天,他就和同学打架了,我借机和小阳的妈妈详谈了一次,从谈话中可以听出来,小阳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工作出色,在单位是领导,而且还是管人的领导。她认为,孩子的毛病都是小事,孩子单纯,可爱,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有什么事,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我让小阳妈妈换位思考对方家长的感受,她表示对我工作和对方家长的理解,诚心道歉了,也答应会管教孩子的。但我看得出来,这是在应付老师呢。
你不管,我管!我开始了对小阳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轰炸,只要他犯错,我就很严厉地批评他!严师出高徒,在我的铁面教育下,小阳进步特别大:上课时不打扰其他同学听课,下课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座位上呆着。这时的我,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特别满意,心想:每天的生气、挨累、费心终于有了成效,家长一定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很快就会打来电话感谢老师的。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小阳妈妈真的打来了电话,可内容却让我大吃一惊。
“李老师,想和您谈,前几天,我们一家出去吃饭,在席间,朋友们都表扬小阳是个懂事、文明的孩子时,他大哭起来,说再也不想上学了,老师不喜欢我,我不能和同学玩。”小阳妈妈和我说了很多,没有指责老师的意思,只是向我反映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和上学后的变化。话语中,小阳的妈妈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挂了电话,我问自己:“如果小阳是我的儿子,我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问完自己,我很快有了答案,因为我也是妈妈!
从那天后,我开始常和小阳妈妈联系,灌输给她我的教育理念、班里其他孩子发展的情况、小阳的不足和进步。在小阳妈妈理解、支持我之后,我开始对小阳温柔起来,另外意外的是,他的进步反而更大、更快了!作为老师,之前的我没有错,但作为妈妈,之前的教育方法我很难接受。现在,我成了小阳的妈妈,我更会教他了,他也很喜欢我了!
案例二:“偷偷地爱她。”
她叫小诺,是我们班最小的学生。其实从年龄上来看,她比其他学生还要大上半岁,可从其他方面看,说她小,所有老师都会连连点头。她是全班个子最小的,胆子最小的,声音最小的,就连饭量都是最小的。小小的她,开学初从来不说话,总是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比起那些小淘气们,老师们并没有太注意她的行为。然而,适应周刚过,她就渐渐被所有老师发现,几乎在同一时间,所有科任老师向我反应了她的情况。上课坐得很直,眼睛也不离开老师,可提问的时候什么也说不出来;作业上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可课堂上做的练习从来没对过;有个小毛病,还没等老师批评教育,她就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如果你觉得她上午表现得不好,那她下午的表现则让你更加头疼。每天午休后,她不是闷闷不乐,甚至哭着要回家,就是到周公那里(睡觉)呆上一下午。其实,不用其他老师来和我说,早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我就已经注意到她了。现在,和其他的老师意见汇总后,我总结了小诺的主要“症状”――听不懂话、自理能力很成问题。
为了尽快让小诺适应小学生活,最大限度缩短她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我决定从接近她,让她对我没有畏惧感开始。首先,我要和小诺的家长取得联系。在一次长谈中,我了解到,小诺之所以什么都比别人慢,原因是,她接触外界的时间比别的孩子少,与其说是少,更准确的说法是没有,她在上学前根本没接触过外界。她的家长认为,现在的社会,灯红酒绿,对孩子的诱惑太多,而他们的孩子又是个女孩,长大后会让他们很担心的。所以,为了让小诺“单纯”一些,他们杜绝了一切让她了解外界的机会,这包括不让她看电视,大人不当着她的面聊天等。我又了解到,小诺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同是班主任的她要教两门功课;她的爸爸经常外出学习,工作很忙。他们很想好好照顾孩子,可不久前小诺的奶奶又瘫痪在床,照顾老人的重任又落在了小诺妈妈的身上,所以,她几乎没有时间教育小诺。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对家长的埋怨立刻消失了,我非常同情和理解他们,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改造”小诺的决心。小诺的家长都非常内向,为人老实、单纯,在他们的要求和我的综合考虑下,我对小诺采取了“偷偷”爱的方式,这样可避免家长的敏感和孩子的自卑心理。
可能是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无论我对小诺怎么和蔼,她对我总是躲躲闪闪,胆胆怯怯。一次,她感冒了,没有去上体育课,我为能和她单独呆在教室里而窃喜。在半个小时里,我用孩子的语言、动作和她交谈、游戏,她对我终于放下了畏惧,我看到了她从未表现过的开心。正当她抱着我、亲我的时候,下课了,同学们走进了教室,她马上又回到了座位上,不敢看我。她的举动使我明白,要真正和她建立亲密关系,必须要长时间地和她单独在一起,陪她玩。这可怎么办呢,在学校里不可能有和某个学生长时间单独接触的机会。我考虑再三,决定向小诺的家长“借孩子”。正赶上小诺的爸爸又出差了,她妈妈出于对我的充分信任,也觉得我替她带孩子,她可以好好照顾老人,所以答应了我。喜出望外的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班后把她带回了家。为了让她吃好、住好,我特意让父亲做了她喜欢吃的胡萝卜和肉,还给她洗了澡,陪她看电视,做游戏。因为我不用做其他的事情(如家务),只是带她,所以做完了这些,刚好到了睡觉的时间。哄她睡着后,我开始回想她告诉我的秘密:同桌总欺负她,她不喜欢吃辣的东西,她不会告诉其他同学来过我家等。第二天,她在学校里意外地在我的课堂上发言了,我高兴极了。就这样,一学期下来,她共有三次晚上和我一起学习、活动,我成了她的好朋友,好姐姐,她甚至叫我“妈妈”,她对我无话不说,我也成了她在学校里的依靠。
改变她的性格后,我开始关注她的学习了。数学考试,她总是不及格;语文听写生字,刚刚教过的字她又写错。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补课!我让小诺的家长每天晚点儿来接她,虽然我不能多教她多少知识,但至少可以辅导她把作业写完,而且也给了小诺的妈妈做饭和先服侍老人的时间。就这样,一学期下来,她的字不会再写到格外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她可以不用数手指了。
几个月的付出,换来了小诺的成长,家长会后,小诺的爸爸哽咽着对我表示感谢。他说,现在的小诺可以在家庭聚会上为大家背古诗了;在楼道里看见邻居,她会主动说:“阿姨好”;她经常在家提到我,和所有人说她喜欢我;她比以前开朗了,有说有笑了,更愿意上学了。这些变化,是他们当父母想不到的,也没敢期望的。听了他的感谢,我觉得有这样好的家长,我做好份内工作,就算再辛苦也是快乐的。
到现在为止,班里的其他同学和家长也没有人知道我和小诺之间的秘密。虽然我现在不教她了,但我对她的爱没有消失,我还在一直默默地关注她,偷偷地爱她。
案例三:“沟通的艺术。”
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面对犯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学生的家长时,往往是带着指责的态度、批评的语气,向家长表述孩子在校的表现。多数的家长也都会先为孩子给老师添的麻烦表示道歉,然后当着老师的面数落孩子一番,接着再让孩子表一表决心,最后对孩子狠狠地说:“你等回家再说!”可对有些学生而言,身上的问题不会在老师和家长的一两次沟通后就得到很好解决,通常是每隔几天,老师就需要找这些问题学生的家长谈话。刚开始,问题学生的家长还能周而复始地套用道歉――数落――表决心――“你等回家再说!”的公式,但被老师告过三五次状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认为,如果老师找其谈话,就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当天又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老师又要批评、指责他们,而其孩子所能犯的错误,他们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于是他们开始逃避老师。这样,教师和问题学生的家长之间的距离就产生了,如果教师的年龄比家长小一些,这种距离产生的几率就会很高;如果家长在其生活圈里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种距离产生的几率就会极高。这种距离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这样也给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小童,就是一个给老师和家长带来这种问题的问题学生。他是我记住的,我们班第一个学生的名字。新生家长会后,有个家长向我来反映,让我小心小童,因为她的女儿和小童念过同一家幼儿园,而她和她女儿对小童的印象十分不好。开学后的第一天,小童就用行动证明了那位家长对他的评价。开学典礼上,他和站在他前后的同学打了起来;间操时,他看到高年级同学做操的样子后,兴奋地在队伍里跑来跑去;课堂上,老师给同学读课文,他就在座位上唱歌;中午吃饭时,他把自己不喜欢的菜放到别的小朋友的碗里……可以说,他把入学第一天所有学生身上会出现的问题,来了一个大集合。我在默默地忍受中观察了一个礼拜,决定必须和孩子的家长交流一下。
为了家长认识到其孩子问题的严重性,我策略性地暗示他们,如果孩子自由散漫、毫无约束力的状况不及时改变,学校会从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考虑,退去小童的学籍,明年再接收他入学。令我没想到的是,孩子的妈妈哭着告诉我,孩子已经7岁了,就是因为去年报名时,学校发现他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所以当时没有接收他,要是孩子今年还不能正常入学,等到明年,孩子可就8岁了。我立刻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比我想象得要严重,因为他的表现告诉我,他不但没有在“回读”的一年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反而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自由散漫、无拘无束。那么,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家长也意识到了,为什么一年多来没有什么改善呢?我带着疑问,找来了孩子的爸爸。果然,孩子爸爸的态度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他认为,小童比别的孩子要聪明、成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才能做别的孩子不敢做的事情,他始终坚信“淘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真理。所以,每当幼儿园老师找他反映孩子的表现时,他都满不在乎。
当对小童以及两位家长的心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只是单纯地“告状”,而应在每次指出孩子的问题后,给与家长一定的指导和方法,这样才不枉大学四年的学习,不愧为师大附小的老师。我的初衷还是好的,可前提是要家长听取我的意见才行。两个月后,孩子的问题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孩子经常是爸爸来接,我和孩子爸爸的距离也就产生了。我发现,每天他来接孩子时,都站在离班级队伍特别远的地方,远远地招手把孩子从队伍中接走。
面对家长的这种行为,我又开始了反思。我先是了解了孩子爸爸的工作情况,原来他是大学的老师,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那么,他对我的逃避甚至反感,我完全可以理解了。虽然孩子的妈妈能够理性地认识孩子的问题,但看起来,在孩子的问题上,其爸爸的态度在家中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孩子的接送又都是爸爸负责,权衡再三,我把突破口定在了孩子爸爸的身上。
利用大学里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个“表扬取代批评”的方案,试图缩小我们之间的距离。具体实施办法是,找到孩子身上独特的优点并放大,让孩子的爸爸发现,老师和他一样,也认为小童是难得的可塑之才,这样,家长知道老师和他想的是一样的之后,自然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甚至会听取老师的某些看法和意见。
在这个案例中,我总结了如何和家长沟通的艺术手法。人们都是喜欢听赞扬的话,家长都是喜欢夸孩子的话。确实,孩子批评多了,家长自然不会对老师再有好感。要想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听取老师的意见,首先要做的是让家长和老师站在一起。对那些已经和老师产生距离的家长,教师就要采用艺术的手法,让家长明白,你和他一样喜欢、欣赏他的孩子,这样,家长才会认同你的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教育意义
家庭教育,通常情况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引导教育,以及行为上的榜样力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尽管学校的功能就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体教育。父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更有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类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实质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72%的少年凶杀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中国的谚语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龙生龙,凤生凤”“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经》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父母,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一:洪伟,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则判归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跑车,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就算见面父亲只是随口问一句有没有做作业之类的话。洪伟在家里由72岁的奶奶照顾,常此以往,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爱说假话、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在学校里收保护费,抢钱,打架,约同学翻窗进教室偷东西,去超市偷东西等等。上四年级,校长发现问题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学校陪读,但是一语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还扬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师制止了。后来校长只得请派出所的民警来帮忙教育。大家费了不知多少心血,虽有所改变但有时还是反复无常。
案例二:王成,父亲第一次婚姻没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这儿子,所以过分溺爱。这孩子在学校抢钱,打人,收保护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其母不但不能积极配合学校反而对孩子百般依从,使该同学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品行和学习都日见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
2.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
五、预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项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以自己饭巯蛏系那樾魅ジ腥竞⒆印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抚养方式要正确――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很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
六、环境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