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对外经济形势好于预期
针对外贸外资的形势,中央及时采取了加快出口退税等应对措施,鼓励出口,我国外贸外资状况得到了改善。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9.4%,且增速逐月有所加快,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在上述各种因素拉动宏观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考察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两个明显的信号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民间投资明显改变了往年缓慢增长的状态,表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目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规模几乎与国有经济投资规模等量齐观。与此同时,全社会投资增长对政府直接投资等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降低。从2007年前三季度投资的资金来源看,即使国债投资保持零增长,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仍会高于去年。上述现象一方面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民间自发的、更具市场经济色彩的投资力量,将在以后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对2007年宏观经济供给层面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住宅、汽车等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业部门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2007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均超过14%,居工业行业之首。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取得明显的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工业产销率为97.6%,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效益的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有关部门估算,明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增加8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2002年末失业人员和国企下岗人员各有60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有关分析显示,2003年城市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很难超过800万个。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突出了。这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加快,资金、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业吸纳就业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改革的深化,企业不断裁员,就业总量的增长进一步放缓。由此看来,就业问题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2、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收支矛盾加大。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3.3%;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7.6%,增幅仅回落3.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放缓,支出钢性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考虑到以往几年打击走私、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在增加税收上的功效难以长时间持续,以及当前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税赋水平和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宜提高过快等因素,今年财政收入增幅的回落有其必然性。同样基于上述原因,未来一个时期内,财政收入增幅很难有大幅攀升,如能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率的水平,应当视为合理。
三、2008年GDP增长有望略高于2007年
2007年投资增幅较上年提高较大,预计明年将在今年的水平上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率加快,预计明年消费增幅将会保持稳定,或略高于今年,根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分析,明年国际经济形势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国内出口退税力度将有所减弱,今年出口基数较大等因素,明年出口增幅可能比今年有所降低。综合各项分析,明年宏观经济运行仍将保持今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全年GDP增长有望略高于今年。但是,若想让预期最终变为现实,还需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题,使宏观经济步入更为良性、协调的健康发展轨道。
首先,继续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目前,内需不足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宏观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与潜在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如不维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就会产生诸如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通货紧缩趋势加剧等困难。
其次,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既改善人民生活、又减缓通货紧缩压力的双重目的。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部分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利用近几年城市化加速的有利时机,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向城镇加快转移。同时应增加国债资金中用于农村建设的部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生活困难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第一条 为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及时准确掌握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及动向,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等6项制度的通知》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季度、半年和全年的经济运行分析由县人民政府县长统筹,副县长、副调研员协调开展,政府组成部门共同参与。
县人民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定期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报县人民政府决策参考。
第三条 全县经济运行分析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分析。
每季、半年、全年对全县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每半年对全县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重点产业分析。
每半年对全县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发展潜力、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适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出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意见建议。
(四)周边经济政策比较分析。
适时对周边县、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地区动态,把握发展机遇。
(五)其他专题分析。
针对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
第四条 每季度以书面或会议方式向县委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半年及全年向县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县发改局形成后报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领导及县级有关领导。根据需要,提供县委常委会议、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等作参考;半年、全年的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在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通报会上予以通报。经批准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政府网站或以其他方式公布全县经济运行相关信息,为部门、企业等提供信息参考。
第五条 建立调研和预警机制: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央对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土资源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总体看来,国土资源部门还存在着对参与宏观调控准备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实践中要加强宏观经济知识的学习。
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谁都不能无视的。只有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两年的实际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同志对宏观经济形势不了解,吃不准,吃不透,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对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思路与工作路数老一套,找不到新的方式和手段;更为严重的是,销蚀、瓦解土地“闸门”的作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中央的政令要求拧着来。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差距,确实需要加强学习,补上宏观经济知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不关心、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就无法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土地、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土地,对于调节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哪个行业,上项目、搞建设,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土地供应的总量、方向和节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之间,有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因此可以说,不懂宏观经济就不懂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参与宏观调控,就不能就资源管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政策,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哪些产业需要扶植或加快发展,哪些产业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哪些区域需要给予支持,哪些地区应该加强控制,才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控之策,充分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而做到这些有一个必备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知识,懂得宏观经济的运行脉络,懂得参与宏观经济的手段。
当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事,是国土资源部的事,作为地方来说,只是执行罢了。因此,懂不懂宏观经济知识,都无关紧要。这样想就错了。且不说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对某个具体的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来说,不懂宏观经济,很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失职。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调控政策,有的人处理得很好;有的人却“走投无路”,干出顶风违法的事情来。
本文首先概述了宏观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总体关系,二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其次,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出发,分别探讨了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证券市场分析了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结合2015年经济发展的实际与分析,对本轮经济行情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进行了预测,并从资本市场出发,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资本市场;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目标;中国未来经济
资本市场是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托,也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内的宏观环境,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宏观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总体关系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转变,资本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得到提高。我国宏观经济能够迅速增长的关键在于金融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资本的积累和增长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益于提高储蓄,进而使技术创新得到推动、资本得以积累。宏观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具体如下:(1)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证券价格。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改变证券持有量,来增加或减少对证券的需求,进而影响其价格。(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支影响股价。财政支出增加,刺激经济发展,利率下降,可能促使股市上升。同时,通货膨胀与紧缩也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而资本市场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托或传导,许多财政、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的[1]。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得以推进,而这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2.1经济增长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推动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20年来,我国GDP的高增长速度引人注目,让世界震惊,近年的GDP平均增长率在9.49%左右。我国的宏观经济实力整体的提升、快速的增长、改革的深入都是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壮大与完善的因素。2011年融资融券业务的相继上市,使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与股票市场都得到发展。股票市场筹资额从1991年~2011年期间在波动中上涨。从表1中的股票交易量来看,近年间股票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且速度惊人[2]。我国股票市场中,为了使经济中的风险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和控制,要求我门国家金融机构通过持续改进服务和实力来适应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求。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金融总量的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地快速增长、市场地急速扩大以及产量地上涨,也会促使财富产生,这些增加的财富会成为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的重要诱因。2.2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资本市场组成成分复杂多样,股票市场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的优化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我国股票市场的筹资额缓慢平稳地增长,从199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506.22亿元,20年间增长了192倍之多,此外,GDP也涨幅巨大。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更加适应我国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与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提升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体规模和企业实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部分。以下将分别说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的关系。3.1资本市场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的扩展和深化,大量金融机构的建立,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造就了一批职业股民。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便于促进社会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并且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会计、律师事务所等,让这些行业对专业人才和普通职员的需求增加。这些都使得从业人员人数大幅增加。3.2资本市场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预期效应”是指资本市场价格的上涨,会使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商品与劳务的信心增强,从而使物价上涨;同时,企业投资的增加引起供给增加,物价下跌。两者综合作用,物价波动不大。“财富效应”指资本市场价格上涨使投资者获利,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引起物价变动。“替代效应”包括证券资产和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及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效应。前者指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股价的下跌、货币的需求上涨、货币供不应求、物价下降等;后者指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是正相关的,股价下跌,流入股市的资金减少,进而使商品劳务市场资金增加,其价格也随之增加。3.3资本市场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得到提高。(2)资本市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供给的层面,影响和推动经济。(3)在开放经济或向开放经济过渡的条件下,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也与宏观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货币、财政等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说明了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把资本市场纳入宏观经济运行中,实现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3.4资本市场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将会受到与资本主义市场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利率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资本市场价格如果下跌,“替代效应”也会相应地发生作用,资金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货币市场慢慢流出资本市场,让货币市场资金供应量上涨,进一步推动市场利率下跌。与之相对的,利率也会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假使利率下跌,会有外国资金大量流出,这不仅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也会造成资本金融账户产生逆差,进一步造成部分或全部抵减经常账户的顺差。所以得知,利率下跌会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与之相反,利率的上升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3]。
4宏观经济行情
预测2014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GDP增速维持在8%左右。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迅猛,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得以减缓。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损耗基础上的,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中国经济市场由于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以及央行的滥发货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行势不容乐观[4]。在此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上面对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对此轮经济行情及未来短期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预测如下。(1)房地产下滑仍是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拖累,此轮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住房市场内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虽然政府将继续出台宽松政策以应对房地产下滑,但无法扭转结构性下滑本身。(2)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16年国内GDP增速将下滑至6.8%。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显著扩张,预计经济增长放缓不会给就业带来明显压力[5]。(3)改革开放的步伐慢慢加快。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将预期进行。预计未来两年后,政府系统性大力推进“以法治国”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下滑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增长,导致改革压力又大大增加。为降低房地产下滑和一些外部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我国预计将加快推动有利于增长的服务行业改革而且大面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来促进服务行业消费和投资。
5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性建议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关系紧密,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先行和预警的作用[6],故应该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周期波动情况,以预测宏观经济趋势,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监测和预警。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如下。5.1加速实现证券市场发展模式转变严格界定政府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政府在证券市场的行政能力放于市场规则与制度约束之下,把本该由市场完成的事情交还给市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5.2尽快确定证券市场功能定位实现“筹资型”向“资源配置型”的证券市场功能定位转型,提倡证券市场制度的改革与资源配置。企业的发展潜力、职业素养是判断的标准。5.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市场联系着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其进一步发展将完善我国的直接融资手段,给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统一债券市场,使投资者以同一债券账户交易场内外各债券品种,实现投资者和交易券种的自由流动;其次,积极改革债券发行机制,让更多的一般企业能够自主地发行债券,进一步增加债券市场的供应[7]。
参考文献:
[1]许彩玲.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及政策含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2]王学坤.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
[3]王军.资本市场传导财政政策机制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02(11).
[4]管清友.2014年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解读[J].中国经济周刊,2014(29).
[5]汪涛.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2015~2016年展望[J].银行家,2015(01).
[6]许玲艳.我国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3(01).
一、一致、先行指数回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持续低位
(一) 一致指数微幅下行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3.48,比11月份微幅走低0.1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发电量指数、社会收入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均呈现下降。其中,社会需求指数、工业指数下降成为拖累一致指数回落的主要力量。
图1 内蒙古一致、先行指数(2006年=100)
图2 内蒙古一致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 先行指数小幅回落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98.78,比11月份下降0.26点。在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微幅上行;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贷款指数均呈现下降,从而导致先行指数继续下行。
图3 内蒙古先行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三)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图4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6个月持平,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图5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分项指标灯号图
12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的灯号均维持不变。其中,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走势表明经济企稳态势趋于稳定。但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自2012年8月份持续回落,依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走势6-9个月判断,一个时期内一致指数仍处在下行调整期。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走低
图6 内蒙古工业预警指数(2006年=100)
注: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宏观经济先行指数领先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的领先期数将有所变动。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98,比11月份下降0.38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探,接近过冷的“蓝灯区”上限。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图7 内蒙古投资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05,比11月份下降0.5点,在过冷的“蓝灯区” 继续小幅回落。
(三)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回落
图8 内蒙古消费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94,比11月份下降0.02点,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走低。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下探
图9 内蒙古外贸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2.41,比11月份下降1.85点,接近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五)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转降为升
图10 内蒙古财政收入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4,比11月份上升0.54点,改变自2011年9月份以来的下行态势,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回转于过冷的“蓝灯区”,呈推动上行势头。
(六)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微幅回稳
图11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17,比11月份上升0.05点,已连续两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上升。
课题负责人:杭栓柱
关键词:证券市场宏现经济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在对证券市场以及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逐步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为国家经济调控提供决策的正确信息。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一致指数小幅上行
9月份,我区一致指数为94.2,比8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小幅上升;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继续走低。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继续上行
9月份,我区先行指数为100.2,比8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销率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逐步上升;新开工项目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数继续下行。
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及主要指标走势
(一)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浅蓝灯区”企稳回升
9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1,比8月份上升1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企稳回升,投资成为拉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升的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主导力量,全区经济释放向好信号。
9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投资指数突破过冷的“蓝灯区”上限,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其余指标均无灯号变化。其中,工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1.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回升
9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5.7,比8月份上升0.1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小幅上行。
9月份,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效益下滑态势持续加剧,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继续创下2009年12月份以来的历史新低。
2.投资预警指数由过冷的“蓝灯区”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2.5,比1-8月份上升0.7点,在连续7个月停留于过冷的“蓝灯区”之后,稳步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投资和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前三季度,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比1-8月份下降0.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3.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走低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8,比1-8月份下降0.3点,继续小幅回落于正常的“绿灯区”。
前三季度,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低于上半年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
4.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持续上升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100.2,比1-8月份上升0.9点。
前三季度,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6%,低于1-8月份 1.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49.7个百分点, 但整体较年初略有回升。
5.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持续下行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09.8,比1-8月份下降1.7点,降幅较上月收窄0.5点,下行态势略有放缓。
前三季度,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同比增长9.3%,低于1-8月份0.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22.7个百分点。9月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结束7月份、8月份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当月同比上升0.01%
6.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下行
图17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9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1.8,比8月份下降0.4点,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回落,接近“绿灯区”的下限。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
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带来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同时,经济水平、物质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宏观经济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总结人民群众的要求,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宏观经济的管理性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描述
(1)宏观经济: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家经济总量的标识。宏观经济反应着一个国家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状况,反应着一个国家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其中整体物价情况,社会就业总体比例和失业比例,货币发行数量和增长数量,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等,都反应在国宏观经济领域中。
(2)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从总体层面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达到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使微观经济活动得以有序开展,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我国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想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必得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要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性运行,使得国民经济水平在上升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与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经济预测与市场风暴的有效制止是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越发集中,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形势,分工愈发精细、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益发紧密,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因此,社会劳动如何分配就成为市场经济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问题。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之外,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能够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更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国家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来调节和干预经济发展。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成为整个经济的连结点,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比,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有序流动。但当前,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市场并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例如,企业的权责利的界定、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等问题,都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此外,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阶段,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现阶段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为我国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建立我国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活力和开放等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也在日益发生变化,由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的直接介入转变为以调节、引导、监督为主的宏观调控,留给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但政府依然承担着干预和指导的责任,从而影响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特殊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了震惊全球的发展。国民总产值和经济运行总量得到了几何数字的增量。虽然近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后续力量不足,产业产能出现了疲软、下滑等态势,但是我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不足和产生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范围大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追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平衡。在这一点,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有着更多的干预手段与干预范围。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研究、分析出应对策略,在发挥主观调控性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多。
(二)流动性过剩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前存在着货币发行过大的现象。正常的国家经济运行会把流通货币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基础上,控制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发行量。但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规模为了达到预期比例的经济增长,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发行量。但是增加货币发行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量过大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管理的弊端。
(三)失衡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增长和服务产业的增加,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结构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过大,而且第一产业的国有资产持有率过高;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服务不到位、消费者不满意等状况。此外,我国的出口产业中,仍然以低成本、低工Y、低技术含量为主要形式。高新产业与机械精细制造产业的比例过低,国际影响力也不行。
(四)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的多年来一直制约我国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来我国高档投资消费主要以出口发达国家为主,中高端消费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不足,依赖出口满足投资增长需要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是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刚性因素。
(五)产能过剩
大量的产能过剩,政府方面的采购、重复建设、重复消费等状况在我国一直存在。为了促使生产的继续运行,各个领域消耗了大量的重复产能,不但使经济形成了不健康运行,更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损坏。
四、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内容
分析出宏观经济创新的不足,接下来就要分析管理创新的内容,明确了创新的内容,才能够为下一步实施创新策略、创新步骤打好方向性基础和定好主导性策略。在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方面,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方向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按照政府的预期要达成的运行状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经济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随时做出调整,经济发展态势变化时要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期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二)管理机构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对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其主体是国家的政府机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客观需求转变政府职能,从机构和职权两个方面进行革新,建立专门机构,精简机构人员,避免交叉管理,坚持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分工,依靠市场调控,增强有效决策,提高人员素质。
(三)管理方式
国家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方式、经济方式、文化方式、法律方式等。面对发展变化的经济局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及时调整创新,减少过度干预,使管理水平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宏观经济的管理创新对策,是建立在管理现状分析、创新需求分析、创新内容分析、创新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以上几点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总结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确定创新目标
要想让宏观经济管理现实创新性改革,首先应该在目标确定上进行创新。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过管理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因为宏观经济是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程度的重要反应。宏观经济的管理要想获得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创新影响,应该结合国家的宏观局势,在供给侧改革、营增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有效的管理策略。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疲软,经济增长水平下滑等状况,合理制定出鼓励投资、全民投资、鼓励消费等策略,通过这些创新性目标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改革。
(二)对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主体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创新。只有管理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宏观经济的管理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避免过度管理、过多浪费。政府调控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主体机构进行改革,精简机构部门、缩减机构层次、减少机构能源消耗。在宏观调控中拥有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在上传下达中发挥迅速、可靠的作用。在管理体系中才能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正确判断、有效决策。
(三)依托法律手段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办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应用法律的约束来管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营。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法律更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国内的经济运行离不开法律,与国际经济接轨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也要适当的创新,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顺利发展。法律规范的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调整。
(四)依托现代科技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对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依托现代科技进行,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采取新科技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大数据统计的便利性,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专业依据、降低成本。政府可以设立电子门户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管理服务,实现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网络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时还可以搜集数据,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内容之一,国家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建设。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议题。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一大创新,在坚定不移的走我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在发挥政府能力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才能够让国民经济水平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昌盛,才能够实现我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翠玲,于法云,沈传敏.关于当前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100为理想水平,“绿灯区”表示经济运行处于正常区域。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这次公布的监测结果还显示,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3.0(1996年为100,下同);一致指数为102.6;滞后指数为102.0。
统计专家介绍说,一致指数反映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由工业生产、就业、社会需求、社会收入四方面合成;先行指数用于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滞后指数用于对经济循环峰与谷的一种确认。
4月29日下午,发改委召开新闻会,介绍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发改委表示,二季度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加强信贷、土地、投资、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并努力增加煤电油运、重要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
发改委指出,中国工业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但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部分高耗能行业存在投资加快增长倾向。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及贸易摩擦增加等因素叠加,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发改委:宏调将更突出 控物价抑通胀
经济恢复速度好于预期
发改委指出,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去年相比有所回落,跟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一致。但对很多情况还要进一步观察,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经济出现明显波动。
发改委表示,一、二月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明显减速的迹象。但三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7.8%,恢复的速度比预想的还要快。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继续坚持“双防”方针不动摇,把控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注意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大的起落。
供需双管齐下抑制通胀
发改委指出,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最为主要的一个任务,其中也包括要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增长。在采取措施方面,一是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一是严格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大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各项改革措施,使经济在一个正常的、有序的轨道中运行。
煤电联动尚无时间表
发改委表示已注意到了要求煤电联动、调整电力价格的呼声,但什么时候实施煤电联动,还要根据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的走势,在物价指数可容纳的范围之内统筹考虑。
发改委强调,供煤方案正在抓紧进行。同时,正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和重点产煤省,督促煤电双方提高煤炭合同的履约率、兑现率。至于合同以外的电煤,煤炭价格是放开的,应该随行就市,但“我们现在不赞成水涨船高,过高实际上对煤炭行业自己也不利”。
在油价方面,国内成品油供应目前基本正常,什么时间调整成品油价格,要考虑价格总水平,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
房地产价格涨幅趋缓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规制;房地产;差异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y)来进行的。经济政策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规定。从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而土地政策是为达到特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学者也认为土地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土资源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如卢为民(2008)在《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中从土地的生产要素理论、土地的资产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和特殊体制背景下的特殊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提高我国土地调控有效性的路径[1]。尹锋(2007)在其论文《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冷热的具体情况,适当微调年度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和企业取得土地的成本,以调控投资增长的规模,实现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2]。
但从另一个角度,土地作为一种基础而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给量的有限决定了土地是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的价值主要由需求决定,而土地的需求又是一种“引致需求”,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通过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来实现对微观主体决策的引导,进而影响到对土地要素的利用,所以宏观经济调控决定了市场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而我们不可能通过土地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毕竟宏观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众多要素利用的市场行为博弈的结果,土地要素的利用只是其中一个。这两者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宏观调控与土地政策的差异分析
1、内涵属性差异
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成员利益和增加社会福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理论上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至均衡水平,但在经济达到均衡之前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萧条,意味着民众必须付出这段时期的总体社会福利下降的代价[3]。因此,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等)去调控经济总量及其运行,以减少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出现时滞而产生的高昂成本。因此宏观调控的内涵是调整宏观经济总量,但其作用的结果又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而正是这种直接对象与间接结果的传导才体现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也是宏观调控必须有坚实微观政策规制的原因。
而土地作为一种基础生产要素,土地政策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税收政策等。因此土地政策当属于微观市场的范畴,而对于微观市场进行调节或干预属于微观政府规制(Regulation)范畴。从规制的本意来看,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的职能部门以维护公众利益为目的而实施的矫正和改善“微观市场失灵”的活动,是政府对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进行的限制或制约。因此作为一种基本的微观制度安排,土地政策是对土地及其房地产业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直接的政府规定。
2、政策目标差异
宏观调控的结果会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和产业结构调整,但宏观调控的对象却并不直接针对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否则宏观调控就等同于微观规制。作为微观市场调节的土地政策的目标却是直接针对具体产业,如政府通过土地的收购、储备并有计划地投放市场,增强其对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调节;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以抑制商品房价过快增长和控制相关产业用地需求。土地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着重要地位,也就是通常的“地根”,且在土地投资之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其他投资,如工业用地后的厂房、机器设备投资,商住用地后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等投资,还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的大量材料等。同时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因素,如地区发展差异、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农民被征土地补偿等问题。国家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公民权益,加大对廉租、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量以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这些土地政策都可为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也论及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实施微观土地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公平稳定。因此两者的目标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3、实施措施差异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条件是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不足、负的外部效应等所导致的市场宏观失灵。故而在通常的论述中,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手段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且必须把握好政策的时机和力度,这体现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综合性和间接引导性的特点[4]。而实施微观土地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由于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对稀缺土地资源的过分竞争(招、拍、挂形成“地王”频出)而导致的地价高涨、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市场垄断、流动性充足而带来投资性需求剧增等原因所造成的市场微观失灵。故而微观土地政策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管制、供地计划、房地产价格规制、房地产税收调整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直接强制性的特点。
三、宏观调控下土地政策的制定建议
透过以上分析,作为微观规制的土地政策只能作为调节微观市场的工具之一,不能参与代替宏观调控政策。其根本原因表现在:①特有的土地出让制度为地方政府青睐“土地财政”创造了条件,而这种对“土地财政”过渡依赖,导致地方政府不断突破每年的用地计划,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难以落实;②对高GDP增长率的盲目崇拜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清,导致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率盲目崇拜,并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鼓励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这样的过热投资定会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③土地政策的制定依靠突击治理和整顿,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其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往往是某个部门就能随时出台,这样不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若要土地政策切实产生作用,为宏观市场运行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微观制度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明确土地政策目标定位
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其明确的目标,作为微观范畴的土地政策就是要协助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不是对冲或削弱宏观调控。在土地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是主导,而土地政策对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只能是协助。比如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就指出,“过度投资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很明显,产业建设生产离不开土地,那么国家有调控政策,并且一些产业用地也已列入禁止供地目录,为什么这么多过剩行业仍能顺利建设投产?直到今年,国家还在调控钢铁、电解铝、焦炭等的产能。可以说明,这么多产能的扩张,土地是先行,而这个闸门如果地方政府能真正严格“把守”,这会对宏观调控是一个促进,反之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
2、把握好土地和房地产政策的力度
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和短期强硬手段来压制市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的必要干预,可以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看到政策的长期效果,尽可能让房地产市场本身发挥调节作用。2006年-2010年的很多政策中均有关于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等的论述,而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安居工程建设、住房用地供应、税收调整等措施,说明以前的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再如违法用地和囤积土地这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政府明白长期存在但却没能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国土资源部近期的严厉约谈才表明整改的力度,显得力度很大,而这却只会给市场造成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打压的不利影响。这里的焦点就在于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想在某个时点通过政策来强制一次性扭转,必定会造成宏观市场的非正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卢为民.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6.
[2] 尹锋.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9: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定义 特点 区别 联系
微观与宏观,顾名思义,宏观就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就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世界存在宏观与微观,当然,在经济学中也会存在宏观与微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而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则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具体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它阐述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根据什么和什么样做出经济决策,例如:消费者怎样做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决策;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关系怎样作出的决策;劳动力所有者怎样决定劳动流向与劳动流量等等。
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变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缩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当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但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
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相比较,它在理论面貌和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1.以个量分析为基本方法、2.以边际分析为主要工具、3.以均衡状态为分析依托、4.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手段、5.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6.以理论多元化为发展特色。而宏观经济学也有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其核心理论是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3.其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方法、4.它是个体理性与总体非理性的矛盾、5.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层次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微观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它对于微观经济现象的众多说明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阐述无疑是有价值的。在解释微观经济现象或偷袭微观经济问题过程中,人们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绕过人类已存的思想认识或研究成果。当然,它也只是提供了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并不能直接代替对问题的解决。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提供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宏观经济学则是为了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而两者之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而对于区别,1.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规律,从总量上分析问题。2.其次,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当然,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用个例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个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对于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而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最后,它们的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也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字:证券市场 宏观经济 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judge the world, the methods of macro economic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ment method, the macroeconomic judge.
Key word: securities market macroeconomic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e method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如今,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并且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已成常态,其影响范围已经扩大至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波动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因而,正确掌握全球宏观经济的状况显得十分必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状况,有利于政府机构采取及时、相应的政策,应对全球性的经济波动,减少其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现行的宏观经济判断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经济学原理的经济指标方法,基本上都是以一国为单位,各自监测,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其经济指标的制定标准和统计时间亦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对宏观经济监测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因而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当前的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但是,被称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因为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维度,客观上为观察和监控经济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直观的指标,并且由于证券市场运行机理的特点,其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也优于绝大多数的宏观经济指标。基于传统宏观经济判断方法的缺陷及证券市场的独特优越性,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判断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方法――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2 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此方法就是在全球股市中选取若干比较重要的证券指数,作为一个评价群体,并对群体样本指标月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月数据平均化,得到群体证券综合评价指数作为评价全球经济状况的指标。步骤如下:
2.1群体样本数据统计整理
选取世界比较重要的证券市场指数,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日经指数、金融时报指数、加拿大指数、法兰克福指数、瑞士SSMI指数、澳洲综合指数、深证指数及巴黎政商指数等共计9个指数作为群体样本,研究时间为:2007.05――2011.10。由于数据繁多,篇幅有限,在此只列出深证指数(公式中的A)、道琼斯工业指数(公式中的B)及日经指数(公式中的C)三个证券指数,所截取时间区间为2007.05――2008.05。
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然后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标准化后的数据,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并且具有可比性。 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A和maxA分别为经济指标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其公式为:(公式1)利用公式1将每一个经济指标的月数据标准化之后,得:
2.4判断分析
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在EXCE中可以生成一条平滑的连续曲线,由曲线的走势,可以分析出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即上升、平稳或衰退。当曲线处于30%线以下,说明全球经济处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恶化;当曲线处于30%与50%线之间,说明全球经济处于疲软状态;当曲线处于50%与80线,全球经济运行良好;当曲线位于80%线之上,则说明全球经济过热,存在泡沫风险。
根据证券群体综合指数生成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经济变化趋势角度定性分析。在2007.10――2009.02时间区间,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处于下行通道,预示着世界经济也处于下跌趋势,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全面衰退。其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开始向全球范围蔓延,最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步入衰退;在2009.02――2009.12时间区间,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处于上行通道,说明全球经济开始上涨。回顾这段时间: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逐步回暖,经济开始复苏,全球经济处于上升通道;在2009.12――2010.11时间区间,全球经济处于平稳阶段,整体经济状况平稳。
(2)从经济状况角度定性分析。在2007.05――2007.12时间区间,全球经济状况处于高位,经济过热普遍存在,泡沫风险已经显现。从2007.10起,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泡沫逐渐破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2008.11――2009.04时间区间,全球经济处于严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处于最艰难时期。在2009.05――2011.11时间区间,全球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整体水平疲软,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3结论及应用
通过利用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判断方法分析得出的全球经济状况与历史情况是客观相符合的,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